市场机制论文

2024-07-27

市场机制论文(精选13篇)

1.市场机制论文 篇一

论国有林区经济发展的微观机制-市场机制

一、国有林区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我国国有林区是指以138个木材生产为中心的国有林业企业.总经营面积3516.6万公顷,有林地面积2286.5万公顷,占全国有林地面积的20.8%,有林地蓄积20.05亿立方米,占全国有林地蓄积的`26.4%.可见,国有林区在国家林业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长期以来林区以木材生产为中心和边生产边建设、甚至先生产后建设的经营思想指导下,使国有林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重问题.

作 者:包庆丰 陈建成 刘盛芳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省林科院 刊 名:北方经济 英文刊名:NORTHERN ECONOMY 年,卷(期): “”(10) 分类号:F7 关键词: 

2.市场机制论文 篇二

关键词:市场经济,均衡价格,供给,需求

在市场经济中, 经济的运行就是由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所调节的, 也就是说, 资源的配置是由价格决定的。

通常意义上讲, 真正的市场经济应当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 企业应是独立的经济单位。就是说, 企业完全可以凭借着自身的条件, 凭价格导向决定利用自己的资源生产什么, 用什么方法生产, 生产多少。同时, 也要承担这种生产决策的风险, 获得由生产中所得到的收益。通常也称为生产自由。二是, 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就是各种生产要素归其所有者所有, 生产要素可以在市场上自由流动, 不受任何限制。三是, 价格调节经济。从市场经济的含义可以看出, 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实际上前两个条件都是后者的现实条件, 没有企业的独立决策, 没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价格的调节也就无法实现。只有企业真正独立, 企业才能自主地根据价格信号等作出决策, 只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资源才能由价格进行配置。价格调节是市场经济的本质所在。价格调节就是指价格是经济运行中心杠杆, 由市场竞争所决定的价格是资源配置的中心手段。

在市场经济中, 价格是由需求与供给这两种因素决定的, 通常这种价格又称为均衡价格。所谓均衡就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与供给相等时的价格。当然, 这种价格在市场经济中只是一种理想中的价格。

从生产者的角度看, 某种商品的价格越高, 利润越大, 生产的积极性就越高。所以, 它的函数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但从消费者的角度看, 某种商品的价格越低, 越受消费者的欢迎。所以, 它的函数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两条曲线的焦点就形成了均衡价格。

实际上, 均衡价格是由需求与供给这两种因素的作用使价格处于一种相对静止、不变动的状态。从完全竞争的角度讲, 决定均衡价格的只是需求与供给。当然, 市场上各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最后的结果, 其形成过程是在市场和背看, 价格的具体作用体现为:第一, 价格作为指示器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市场上的供求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这种变化是难以直接观察到的, 但反映到价格上的变动, 人们就可以通过价格的变动反映出供求的变动。当某种商品供大于求时, 价格就会下降;当供小于求时, 该商品的价格就会上升。价格这种作为供求状况的指示器的作用是其它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

第二, 价格的变动可以调节需求。作为消费者要实现效用最大化原则, 一定是按照价格的变动来进行消费的。某些商品价格低, 可以多购买一些;当这种商品价格上升时, 可以少买或不买这种商品, 也可以选购其它替代商品来进行消费。因此, 提价可以减少需求, 而降价可以增加需求, 价格的这种作用也是其它东西所不能替代的。

第三, 价格的变动可以调节供给。作为厂商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 也一定要按照价格的变动来进行生产和销售。当某商品价格上升时, 厂商会想尽办法增加产量;当某种商品价格下降时, 厂商也一定会减少产量。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厂商完全可以自主生产, 他们的生产行为只受价格支配。因此, 提价可以增加供给, 降价可以减少供给。价格的这种作用也是其它东西所不能替代的。

第四, 价格可以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 通过价格对需求与供给的调节, 最终会使需求和供给达到平衡。当需求与供给相等时, 消费者的欲望得到了满足, 生产者的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这种状态就实现了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和生产者的利润最大化。

在市场经济中, 价格的经济杠杆如何调节经济运行呢?当市场上某种商品的供给大于需求时, 这种商品就会出现过剩, 供给过剩说明资源的配置不合理。这时就会出现商品价格下降。这样, 一方面刺激了消费, 增加了对商品的需求, 另一方面也抑制了该商品的生产, 减少了对该商品的供给, 价格的这种下降, 最终会使该商品的需求与供给实现平衡。同样, 当某种商品供给小于需求时, 也会通过价格的上升而最终实现供求的平衡。

一般说来, 市场经济中, 用价格机制来调节经济, 也应当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 各经济单位必须做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存在。在经济中的基本单位就是用户和厂商。即消费者和生产者。它们各自都应根据最大化原则做出自己消费和生产的决策。其次, 是存在一个市场。它可以是一个具体的场所, 也可以不是一个具体的场所。最后, 市场的竞争应当具备完全性和公平性。这就是说市场上的竞争不应当受到任何限制或干扰, 特别是价格只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所决定, 而不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同时, 各个经济单位在竞争中是平等的, 任何单位没有超经济特权, 也就是没有垄断或国家的干预市场的活动。

价格的这一调节过程, 是在市场经济中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价格的这一调节作用把消费与生产者在经济活动中联系在一起, 并协调他们的活动, 从而使整个经济和谐而有序的进行着。

参考文献

[1]梁小民.微观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1994.

3.市场机制论文 篇三

我国国有林区是指以138个木材生产为中心的国有林业企业。总经营面积35166万公顷,有林地面积22865万公顷,占全国有林地面积的208%,有林地蓄积2005亿立方米,占全国有林地蓄积的264%。可见,国有林区在国家林业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长期以来林区以木材生产为中心和边生产边建设、甚至先生产后建设的经营思想指导下,使国有林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重问题。

1可采森林资源仍在下降,林地生产力下降。我国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可采资源比建国初期下降70%左右。据统计,内蒙古国有林区可采资源面积和蓄积分别由开发初期的 5262万亩和 4亿立方米下降到3090万亩和22亿立方米,林分质量持续下降。单位面积蓄积量由63立方米/亩下降到53立方米/亩,单位面积出材量由28立方米/亩下降到15立方米/亩。

2企业资金紧张,经营困难,林区不稳定因素日益严重。企业承担着公益型的、管理型的、福利型的社会职能,一时很难全面剥离,仍需企业负担,历史欠帐多,基础设施条件难以形成对发展的必要支持,要改善这种状况任务非常艰巨。因国家投入不足,造成企业流动资金紧张。为维持生产,只能靠增加银行贷款,加之国家实施天保工程后,天然林禁伐,木材产量调减以及历史包袱和社会负担沉重等原因,致使企业效益下滑。林业企业拖欠职工工资,林区富余人员安置困难,林区人才外流非常严重。这些已影响林区社会、政治的稳定局面。

3原始森林、天然次生林、水源涵养林受到严重威胁,正日益减少。由于我国林业落后的生产力和普遍单一的产业结构,林区为了企业和职工的生存,这样,原始森林、天然次生林、水源涵养林受到严重威胁。森林功能失调,森林资源的结构性危机加剧,加上林区人口增长过快,对资源压力加大,进一步加快了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

二、国有林区经济发展的微观机制取向

针对上述问题如何为林区提供良方,使林区走出“两危”的困境,进而振兴林区经济,笔者认为除了要从国家对林区提供的经济政策和借助大工程带动大发展等宏观角度考虑外,还要从林区内部经济发展的微观机制研究入手,从林区自身找出一些可能的途径。

1林区经济发展的微观机制取向

所谓经济发展的微观机制是指经济体系以何种方式合理配置相对稀缺的资源,以解决经济社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等基本问题。从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世界各国曾经有两种配置资源的方式:计划体制和市场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同样也是中国林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进一步指出,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和管理。

因此,我们认为国有林区经济发展的微观机制取向应该是:变计划调节为市场调节。(1)从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看,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已经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国有林区经济发展的市场调节取向,有利于国有林区经济发展融入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2)从微观机制的调节对象来看,林区的几乎所有资源都具有稀缺性这一特征。而市场机制对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是比较高的,采取效率相对较高的市场机制是林区经济实现高效率发展的客观必然。(3)同计划机制相比,市场机制在调节资源配置过程中更能自发地尊重经济规律,从而能更准确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和价值,运用供求规律约束人们的经济行为。

2机制转变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前提是完善的市场制度和市场体系,以及人们观念的相应变革和行政方式的相应调整。目前林区尚未完全具备,因此,林区经济发展的微观机制的正常运行还需要林区人做出较长时间的不懈努力,甚至要承受一些改革带来的痛苦。

(2)林区经济体系同其他地区的经济体系有很大不同,包括经济结构的畸形性、产品结构的单一性、市场体系的落后性、与外部环境的相对封闭性等等,这些都会在近期内对市场调节的效率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从而影响人们对微观机制转变的信心和决心。

(3)林区给外部环境提供的产品同其他地区有显著不同。其他地区以提供私人物品为主,其收益是即期的、直接的、集中的;林区则以提供公共物品为主,其收益是远期的、间接的、分散的。市场机制“唯利是图”的原则又会对林区经济产生很大的伤害,因此政府一定要在这个问题上给林区经济一个“公道”。

(4)摆脱习惯思维定式,发展林区经济即要在“林”字上做文章,也要做“林”字以外的文章。如果说以前林区着重开发了当地的自然资源,今后林区应该着重开发观念资源,最丰富的资源应该在人们的头脑中。林区旅游、林区养殖、林下种植、林区天然水源开发等等,大量的发展空间等待着林区人用智慧之手去开拓。

三、充分发挥微观经济政策对林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市场失灵问题的调整作用

我们说市场机制是我国林业发展的基础机制,并不排斥政府在林业中的作用。多年来,在林业的发展历史上,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在探讨、比较和实践着政府调节和市场配置的优劣。现实能足以说明,政府调节和市场配置各有其作用方式、适用范围,都各有其优缺点。

1林区经济中的市场失灵问题

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之后,林区以生产木材等私人物品为主向以提供公共物品为主转变。这种转变有利于自然、社会和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但在近期会给林区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而林区经济能否相应顺利地实现转变和发展,也关系到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顺利实施。面对这一新的对立统一关系,国家和林区应共同为解决这一矛盾问题而努力。

变计划调节为市场调节,是林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市场要对林区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是林区经济实现健康发展的必要。但是我们知道,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使得原来可以为林区带来收入的天然林资源成为有利于经济和社会整体发展的公共物品,而这些公共物品一方面使林区人民承受收入来源减少的痛苦,另一方面还要使林区人民在保护森林公共物品方面做合格的“护林员”。收入少了,付出多了,这是违反市场公平交易规则的。怎样还林区人民一个“公平”,是国家所应该考虑的问题。

经济学理论对公共物品的市场失灵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机制有时并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市场失灵通常体现在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不完全竞争问题、经济活动的外部性(也称外部影响)问题、信息不充分问题、收入分配不均问题、经济波动问题等。经济学者们习惯于从外部性角度探讨林业问题。这样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认为这种说法不太符合当前我国的实际。所谓外部影响问题是指决策者在其生产过程中对外界的无意识影响(包括好的影响和坏的影响),而其影响也不会或不能相应地获得收益或付出代价。私人只会盯住自己的边际收益曲线,不会理会他人因自己的行为而得到的快乐或痛苦。但我国的国有天然林的性质同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外部影响实施主体的性质是不同的。特别是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之后,我国国有天然林的存在目的已经主要是通过它来保持和增加外部影响,人们对天然林的价值评价已经由单纯的木材价值评估扩大到全面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评估。换言之,已经开始关注林业的社会边际收益曲线了。如前文所述,这时的天然林主要完成的是一种公共物品的功能。用公共物品供给的市场失灵理论来分析认识林业经济的市场失灵问题更加切合实际。由于被保护的天然林收益的时滞性(即所谓的“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分散性、间接性和投资的长期性和巨大性使得局部利益主体没有对天然林保护工程投资的意愿和能力,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投资主体只能是以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中央政府。说得再明确一些就是: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之后,国家对林区经济的扶持不能再象原来那样仅仅给予“补贴”,而是应该做林业生产投资的主体。

2针对市场失灵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4.建立国有企业市场化用人机制 篇四

2007年08月14日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把党管人才原则同市场化选聘企业经营管理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选人用人机制的变革,也就是要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将计划经济时期行政化的用人机制转变为真正的市场化用人机制。

一、国有企业建立市场化用人机制的必要性

市场化用人机制,是指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并进行有效调节的机制。它不是单纯的有形人才市场,而是包括市场化选拔方式、使用方式、考核方式、奖惩方式、辞退方式等的有机体系。

国有企业的用人机制,包括董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企业经营管理者、企业员工等不同层次人员的选用机制。随着国有企业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企业员工已基本上实现了市场化选用,企业经营管理者在内部用工方面拥有完全的自主权。因此,本文主要研究董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和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市场化选用。

(一)建立市场化用人机制的必要性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企业市场化用人机制,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需要。

1.建立市场化用人机制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国外跨国公司更是大举进入我国,国有企业面临着来自国内其他所有制企业和国外企业竞争的双重压力,其中,人力资源方面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用人机制的竞争。由于国有企业尚未建立起市场化的用人机制,在人才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甚至不得不承受着高级人才流失的巨大损失。因此,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已成为应对全球化竞争的核心问题,而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就是必须探索建立市场化的用人新机制,在人力资源全球化配置的时代使国有企业首先在选人用人上公平竞争。

2.建立市场化用人机制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迫切要求。国有企业改革最终要解决的是委托代理问题,也就是人的关系问题,因此,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选用能否市场化,将成为改革能否走向成熟与完善的标志。只有加快推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任用工作的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实现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市场化,才能从根本上理顺出资人与企业的关系,最终完成国有企业的改革。

3.建立市场化用人机制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前提。改革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不适应市场竞争的组织结构和内部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要求,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关键,是必须建立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相适应的市场化用人机制,即要规范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班子的权责,逐步实现出资人代表与经理班子分层管理的体制。董事会、监事会成员代表出资人利益,由出资人委派或推荐;而经理班子则由董事会聘任,由职业化、专业化的经营管理人才组成,通过市场进行配置。4.建立市场化用人机制是充分激发企业活力的内在要求。人力资源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一样,需要随着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如果人力资源不能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进行配置,势必阻止其他要素的合理使用以及新要素市场的创造,导致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建立市场化的用人机制,可以充分发挥市场供求、竞争和价格等机制的作用,充分调动人力资源这种生产要素的作用,促进整个社会资源综合效益的提升,从而使企业更具发展活力,进而提高社会经济的总体运行效率。

5.建立市场化用人机制是深化干部制度改革的必然选择。新时期,传统意义上的“干部”管理和单一的组织配置形式已经很难适应国有企业对各类人才的迫切需要。市场化选聘体现自下而上的选任方式,通过公开、透明、规范的程序,激励人的上进心,真正调动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摆脱行政级别的束缚,打破传统体制下的“官念”,形成用业绩说话、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市场化理念,成为懂得倾听市场声音,按照市场信号经营的真正的企业家。

(二)当前国有企业用人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以来,在市场化用人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特别是2003年开始的海内外公开选聘企业高级经营管理者的工作取得成功,为推进中央企业建立市场化选人用人新机制积累了经验,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但是,应该说国企经营管理者的市场化选聘机制尚未建立,用人机制方面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行政委任制”仍然占主导地位。近年来,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选用方式的探索和实践中市场化用人机制已初见端倪,但这还仅仅是小范围的尝试性行动,行政化委任制仍然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选用的主导方式。仅以截至2006年底159户中央企业为例,假设每户企业领导班子成员(副总以上,含总会计师)为5人(事实上,中央企业的领导班子成员大多高于这个人数,有的企业甚至达到10人以上),中央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应为795人,而2003~2006年四年的海内外公开招聘,共聘用了64位,只占全部中央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8%,不足十分之一。这一数字仅从非常小的方面反映了选人环节的市场化程度,事实上,用人环节的市场化程度更低,包括竞争、考核、激励、淘汰等方面的机制远未建立,选人和用人“两张皮”的现象仍然存在。

2.经营管理者的动力不足。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一直沿袭党政干部的管理模式,并实行单一的委任制,企业负责人不是职业化的企业家,而是享有一定行政级别的官员。虽然一直在强调对企业以及企业领导人不再确定行政级别,但实际上仍然将企业领导人当做干部(官员)来对待和管理,这就造成了企业负责人往往只对上级领导负责,而不对企业和股东负责;只听从上级部门的指挥,而不接受市场信号的调节和约束。这种机制不仅难以选拔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所需要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即使选拔出来了优秀人才,也会因缺乏职位风险和市场竞争压力而难以成为真正的优秀企业家。企业领导人目标偏离企业长远发展目标而过分追求短期利润的现象较多地存在,内部人控制现象比较严重,没有形成企业治理中各司其职、权责明确、相互制衡的机制,严重背离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3.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依据什么来评判国有企业经营的好坏,这是一个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者积极性的关键问题。在国有企业现行的运行机制中,还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经营业绩考核评价机制,经营者的任期、经营标的、考核指标和考核机制、监督约束机制都不够完善,责任机制、责任追究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也没有到位。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收入还比较低,与市场价位往往存在较大的落差,且薪酬结构单一,缺乏必要的股权激励、退休金计划等中长期激励手段;同时,对经营管理者的职位消费也缺乏明确的规定和有效的监控。

4.外部环境制约。市场化用人机制的建立和发挥作用,还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需要完善的市场及其配套制度提供有效的人才发现、流动机制,提供人才自由、有序流动的环境。目前,有形的人才市场不发达、缺少高级管理人才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专门的高级人才服务中介机构不完善、配套制度不完备等外部环境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国有企业市场化用人机制的建立。

二、国有企业建立市场化用人机制的基本思路(一)国有企业建立市场化用人机制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奠定了基础,使企业改革全面深化;而建立市场化用人机制,则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走向成熟与完善。国有企业建立市场化用人机制的目标,是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遵循企业发展规律的出资人代表和经营管理人员选用机制,通过分层次管理,明确委托代理关系,形成符合公司治理结构要求、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体系。

人才作为企业重要的生产要素,只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才能实现优化配置并发挥最大效用。但是,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我们执政兴国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国有企业建立市场化用人机制,必须坚持贯彻党管人才的基本原则。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主要是指各级党委坚持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政策,严格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并对各级、各类干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在坚持用人机制市场化方向的前提下,要科学界定党管人才的具体内容,把确立选人用人原则、制定合理的选人用人标准、规范选人用人程序、构建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作为党组织的工作重点,在扩大选人视野、拓宽用人渠道、搞好综合评价、准确识别和使用人才等方面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二)国有企业建立市场化用人机制的基本思路

国有企业建立市场化用人机制的核心是实行出资人代表和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分层次管理机制,根据企业治理层次的划分,对不同层次的人员实行不同的选择方式,不拘一格选人用人。

1.根据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状况确定出资人代表和经营管理者。实行分层次管理的机制,首先要对国有企业现有的产权结构状况进行分析,按照不同的所有权结构确定管理的层次和方式。从目前159户中央企业的产权结构看,可以分成公司制企业和非公司制企业。公司制企业是已经依据《公司法》进行了改制和登记注册的国有企业,其中包括国有独资公司、国有控股公司和国有参股公司。非公司制企业是指按照《全民所有制企业法》注册的国有独资企业。目前,国资委正在推进国有独资公司建立和完善董事会试点工作,已有17家企业被确定为试点企业,大部分已经建立了董事会。2.根据法人治理层级对出资人代表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分类。根据公司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出资人代表和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可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出资人代表或董事会成员,包括国有独资企业的出资人代表和外派监督人员、已建立了董事会的国有独资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国有控股公司和国有参股公司的产权代表;第二类为企业的总经理,既包括已建立了董事会的公司制企业的总经理,也包括国有独资企业的总经理;第三类为副职以下高级经营管理人员,指所有企业中的副总经理和总会计师等。

根据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委托代理层次,出资人代表或董事会成员由股东选择。总经理由董事长提名、董事会聘任。副职以下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由总经理提名、董事会聘任。为强化出资人的财务监督,总会计师也可以由董事长提名,董事会聘任。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党委书记和党委成员属于党的组织系统管理,其选择和任用要进行专门研究。

3.分层次管理机制的基本内容。以中央企业为例,出资人代表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分层次管理机制的基本内容为:

上述第一类人员,即出资人代表或董事会成员由国有资产出资人直接派出、聘用或推荐;出资人对其进行直接的管理,包括采用签订契约或建立产权代表档案的方式,明确其职责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并根据契约中的约定对其职责履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价,进而做出奖惩。这一类人员的选用目前仍以委任制为主,但应逐步向市场化选择过渡,可以考虑把人员选择的范围扩大到国内甚至国际市场,在选择环节首先实行市场化,逐步由身份管理过渡到岗位管理。

第二类人员,即企业的总经理,对于已建立了董事会的国有独资公司,以及国有控股和参股公司,应严格按照公司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由董事长提名,董事会聘用,其选用完全采用市场化的方式,董事会有权确定其聘免、考核和奖惩,实行任期制和岗位管理。对于国有独资企业,总经理的选用可暂时参照第一类人员的选用程序,由出资人直接提名、任用和考核,但应在选择环节更多走市场选择的道路,逐步由身份管理过渡到岗位管理。同时,应尽快推动这类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推行董事会制度,建立公司治理框架。

第三类人员,即企业副总经理一级经营管理人员,实行完全的市场化选用,由总经理提名,董事会聘用。董事会负责其聘免、考核、薪酬等的全面管理,完全实行岗位管理。

(三)国有企业建立市场化用人机制的关键环节

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建立市场化用人机制的关键是解决好市场化用人与组织程序的衔接,使之既符合市场规律又不违背党管人才的基本原则。

1.在用人原则标准程序上实行组织把关。组织把关的基本内容,是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的选择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选人用人标准,从实际出发针对职务和岗位性质具体化用人标准,解决市场化选择的资格标准。对于由出资者直接选用的人员,党的组织要直接承担标准制定的责任,针对具体职务、岗位和阶段性任务、目标等制定具体的用人标准。同时,对于实行市场化机制的人员选用,要严格规范和监督选人用人的程序,使标准设定、提名、聘免、考核、淘汰的程序规范化、制度化,保证市场化用人程序的公开透明。

2.遵循分类分层次管理的原则。市场化用人机制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在分层次管理原则的基础上逐步推开。目前阶段,所有企业副总经理一级的经营管理人员和建立了董事会的公司制企业的总经理,都可以实行市场化的选用机制。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可以采用企业内部竞聘、社会公开招聘、人才市场选聘、猎头公司推荐等不同方式实行市场化选择,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进行国际化的选聘。

国有独资企业的经营者、公司制企业的董事会成员,应逐步推行市场化配置的方式。可以由国有资产出资人提名和推荐,逐步从委任制过渡到竞聘制。国有独资公司建立和完善董事会试点中,扩大外部董事比例和外部董事的选择,实质上也是向市场化配置人力资源过渡的一种尝试。

有些企业的主要经营管理者目前尚难以实行市场化选聘,特别是那些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暂不实行市场化机制,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在组织部门划定范围内适当引入竞争机制。

3.着力于用人环节的市场化建设。相对于选人而言,国有企业用人的非市场化现象更为突出,不能按照市场化的方式采取竞争择优,对于内部培养起来的人员不能按照市场化的方式使用,薪酬水平与市场严重脱节等非市场化问题普遍存在。鉴于此,在国有企业市场化用人机制建设过程中,应特别关注人才的市场化使用,尤其是对于来自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人员,应与从外部聘用人员实行同样的市场化考核标准、薪酬标准、激励约束标准,从而使这些人员能够在平等的机制下参与企业经营管理。

三、国有企业建立市场化用人机制的政策和措施

(一)彻底取消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干部级别

长期用政治标准和行政权利代替市场机制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使企业经营管理者,特别是一把手的干部意识难以消除,也是这些人“双重人格”矛盾的根源。必须彻底解除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特别是一把手的干部身份,使追求政绩的“党员干部”回归到追求企业效益最大化的“职业经理人”。对企业经营者实行全面的契约化管理,通过签订合同明确对经营管理者的聘任、考核和奖惩,落实经济责任,做到企业经营管理者能上能下。变过去的行政级别管理为出资人的资产管理。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业绩评价和考核体系

绩效考核是市场化用人机制建设中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也是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的基础。要在实事求是和注重实绩的原则下,建立客观、公正、科学的业绩考核评价体系。考核标准的设定应注重定性与定量标准的结合,考核方式应是经营业绩考核与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相结合,分类实施奖惩与任免。对于考核期内企业发生清产核资、资产重组、改制上市、重大投资等情况的要给予特别的关注。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考核过程的规范和公正。

(三)完善经营管理者激励机制

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激发经营管理者创造突出业绩,使出资人与经营者形成良好的利益捆绑机制,在两者之间建立相互依赖、相互制衡的机制。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股权激励是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较为有效的激励方式。国有企业目前单纯工资加奖金的收入分配形式,无法在市场化的用人机制下体现对经营者的激励,必须探索对经营管理者实行股权激励的形式和内容,以股权、期权等多种形式,实现人力资本作为要素参与分配,把经营者的利益与出资人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建立富有竞争力的激励机制是用人环节市场化的重要内容,只有建立了能够使创造财富的劳动、知识、技术、经营、管理等人力资本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的分配机制,国有企业才能在与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人才竞争中取胜。

(四)健全约束和监督机制

对经营者激励低效和监督乏力是国有企业经营者管理机制中并存的两个矛盾。有的企业中,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甚至使党委会、职代会、工会以及纪检监察等内部监督机制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完善经营者业绩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的同时,必须健全对经营管理者的约束和监督机制,最大限度地防止和纠正内部人控制。为此,首先要完善公司治理,按《公司法》的要求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自的职责;其次,要以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为重点,强化对经营者重大决策失误的责任追究,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再次,大力推进企业内部民主管理,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坚持职工民主评议企业经营者。

(五)加快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的建设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是市场化人才供求机制的载体,其发展滞后是制约国有企业市场化用人机制形成的外部因素之一。因此,必须在促进市场主体成长、建立市场运行规则、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加快人才市场的发育和完善。当务之急是由组织部门、人事部门以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劳动部门等机构和部门共同组建人才市场,进一步加强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建立起覆盖全国、连接海内外的信息网络,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六)促进企业人才中介机构的发展

人才中介机构的发展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市场化选聘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完善的人才中介机构体系包括人才资质认定、人才测评、人才服务机构等专门化的机构。大力促进人才中介机构的发展,是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形成人才价格发现机制、保证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重要措施。要指导和支持人才中介公司(包括猎头公司)在设立、运作和管理上规范运行,建立资格认定和年检制度,强化中介机构的责任追究制度。

(七)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库

要实现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充分市场化选择,离不开一个信息充足、具有规模、门类齐全的人才库的支持。人才库的来源可以有公开招聘时自愿报名、单位推荐、猎头公司猎取等多种形式,并按标准保持动态更新。人才库应按企业需求分别设置分类管理,便于查找和信息交流,从而使人力资源合理配置。

5.新型城镇化的金融市场推进机制 篇五

2013-06-25 08:00:16(作者:潘英丽。系上海交通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研究所潘英丽工作室首席专家)

摘要:在新型城镇化中,如何解决地方政府公共投资的资金来源和如何规范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是两大难题。

在新型城镇化中,如何解决地方政府公共投资的资金来源和如何规范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是两大难题。

在此,笔者建议中央政府试点地方政府债券率先在香港以人民币计价发行和交易的综合改革。通过允许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赴香港发行和上市交易人民币计价的市政债券,中央政府既可有序地解决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问题,又可以对地方政府投融资行为引入法律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并在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引入用脚投票的市场选择与国家统一规划间的互动机制,实现人口以就业为导向的有效集聚和城市乡镇的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并在试点和推广财政民主化改革后,促进市政债券回归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以发挥香港的制度牵引作用,推进两地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客观要求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此外,中央政府应调整与地方政府的财税关系,推进干部考核制度的变革,以此提高地方经济和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动力,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新型城镇化的四大难题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目标应该是实现以人为本的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或者说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实现以人为本的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要素在于:1.通过有效创造就业岗位的产业发展与政府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增长,吸引人口在城市和城镇的有序集聚,并实现进城农民的市民化。2.通过农村土地的确权和使用权的流转及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经营,释放农民和进城农民的购买力和市场需求,同时实现农民、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现代化。

推进新型城镇化面临的第一个难点就是如何在城镇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如果将创造就业岗位作为新型城镇化的直接目标,中小城市和城镇必须根据本地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的比较优势加入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现代分工体系,承接沿海或发达地区制造业的梯度转移和服务业的外包。这在客观上要求本地劳动力市场能够提供工资适度、技能符合要求的人力资源;本地在环境质量、交通运输、现代通讯和社会文化设施等方面能满足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和随迁高管及技术人员的生活需要。

随着产业和人口的集聚,本地商业和消费服务业也将得到发展。消费服务业具有实时体验性质(即服务的生产、销售和消费同时发生)及很强的个性化和人性化要求。其对从业人员的基本素养和职业技能有比一般制造业甚多的要求。因此,民间农业投资、制造业梯度转移、外包服务业和消费服务业的发展都需要政府投资先行,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廉租房建设等公共服务供给以及职业培训等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取得进展,由此带来了地方政府公共投资的资金来源如何解决的第二大问题。

比融资更为关键或需要同时解决的第三个问题是如何规范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纠正其软预算约束和圈地造城的偏好,防范可能引发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政府制定过于庞大的投资计划,而人口和产业的聚集跟不上,导致资金链和债务链的断裂。因此引入金融市场融资与约束兼具的机制将政府投资计划纳入合理可行和可持续的滚动发展途径就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着力点。

第四大问题是如何消除地方政府行政区划间的分割与无序竞争,以产业间与产业内的分工网络为纽带促进城市群或大中小城市与乡镇协调发展的合理布局。

解决上述四大难题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既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规划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市场选择与自主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个多元化的成功道路。

探寻在香港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笔者基本思路是借助香港法律制度和成熟资本市场的双重优势培育地方政府债券市场,从新型城镇化的资金融通入手构建金融市场推进机制。

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地方政府一直都有重要的筹资活动,但却没有成熟的地方政府债券市场。近期中央政府又中止地方政府境内发行债券的试点和推广。其中最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缺乏针对地方政府投融资行为的有效约束机制。中央政府担心地方政府融资一放就乱,形成由中央财政承担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二是中央政府维护政治集权的需要。中央政府需要防止地方政府权力过度扩张,影响中央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同时也要避免为地方分裂主义留下隐患。

目前中国地方政府投融资模式的最大缺陷是缺乏约束机制。土地批租和地方融资平台借债等资金的使用无须纳入地方财政预算。而地方人大委员会对政府财政预算的审批也无实际约束力。但是中央政府硬性限制或禁止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债券筹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也带来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地方政府对金融控制权的争夺正在导致影子银行的膨胀和金融秩序的混乱;地方政府银行信贷财政化的使用埋下地方债务危机的隐患;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和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则导致社会矛盾加剧。

目前由中央政府代发地方政府债券的做法也存在一系列弊病:强化了中央政府相关部门的审批权,放大了“跑部钱进”的缺陷;除总分行制度的银行体系外又增加了一个地区性金融风险向国家财政和全社会转嫁的渠道;无法适应新型城镇化多元发展的客观融资需求;无法确立和积累地方政府信用这一社会资本以改善投资软环境;无法借助市场选择机制实现政府优选和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形成城市群以及城乡协调发展的合理布局。

笔者建议中央政府允许具有较强偿债能力的发达地区省级政府赴香港发行人民币计价的市政债券并同时进行财政民主化改革的试点,对地方投融资行为引入中央政府许可和市场筛选的双重约束机制,培育并有序推进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的发展。

在香港建立地方政府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市场具有以下优点和可行性依据:

第一,可满足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的正当融资需求,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融资主体的地方政府具有强烈而持续的发债需求,其巨大的规模可保证未来香港的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具有足够的深度和广度。

第二,可借助香港保护私有产权的法律制度和国际投资者参与的市场约束机制规范地方政府的投融资行为。通过培育地方政府的市场信用基础提升其公信力和财政预算透明度,可促进其职能的转变,确立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并提高其投资理性和效率。第三,可减少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并为土地财政的退出创造市场条件。地方政府在香港发债的试点可以从沿海发达地区省政府和直辖市开始。这些地区土地财政的施展空间已相对有限,其不可持续性日益紧迫。另外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财政实力和信用基础较强、商业文化根基深、经济开放程度高,行为方式与国际接轨较为容易。先易后难有利于香港债券市场稳步发展。

第四,在香港试点建立内地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可为国际投资者提供具有稳定收益的准国债投资工具,起到激励人民币境外使用的积极作用,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离岸金融市场基础。

第五,地方政府到香港发行债券仍然可以纳入中央政府统筹范围,配合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来推进,维护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国家政局的稳定。

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市政债券的地方政府需要同时启动财政民主化改革试点。通过地方政府扩大财政预算的透明度和财政决策的民主化,引入市场和本地居民对地方政府的双重监督,促进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

在试点成功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在制度和市场条件相对成熟的时候,地方政府债券可同时在香港和上海两地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发挥香港法律制度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牵引作用,促进内地债券市场体系的规范化和国际化,有必要在地方政府财政透明度的决策民主化改革得以推进,国内信用评级、会计审计和法律服务等社会中介服务业得到相应发展的情况下,实现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向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回归。

通过地方政府同时在内地和香港发行市政债券并在两地同时交易的方式,发挥香港的制度牵引作用或溢出效应。笔者建议市政债券在交易所交易的主要理由在于:与银行间市场相比,交易所的参与主体更为分散和多样化,从而有助于金融风险的分散化。目前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和交易的企业债券大都仍然为商业银行所持有,从而企业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仍然与信贷相仿,集中在银行体系。未来地方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的发行和交易应该避免过度集中在商业银行体系内部的这种市场格局。

必要的配套改革措施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关系

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的创设及其发展只解决地方政府在软硬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期投资成本与未来收益之间的跨时期平衡问题,不仅不能解决地方政府结构性的收支不平衡,而且必须以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的动态平衡为稳健性基础。2011年预算内财政收入中央与地方政府各占50%左右,但在财政支出方面中央占比仅为15%,地方占了85%。因此中央与地方财税关系的调整要求减轻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并提高其税收所占比重。

笔者认为,提供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部责任和提供职业教育的部分责任应该转由中央政府承担。主要依据在于:义务教育的均等性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机会均等的前提条件,也是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基本条件;劳动者的流动性也要求中央政府承担全部义务教育责任并按受教育人数进行教育基金的分配。另外笔者建议中央政府成立国家人力资源开发银行,将相当于GDP 0.5%~1%的教育经费通过国家人力资源开发银行用于支持学校与企业合作的职业教育项目。

与此同时,中央政府可以通过开设房地产持有税和遗产税等新税种,并由地方政府征收和使用,也可适度提高地方政府在增值税或企业所得税中的分成比例。

稳步放松户籍管理制度 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得到发展的过程中,信用良好、投资效率高的地方政府会形成强者恒强的竞争优势。此时中央政府有必要放松并最终取消户籍管理制度,通过引入本地居民用脚投票的市场选择机制,促进地方政府之间在创造就业岗位和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有序竞争,并适时进行县市的撤并和行政区划的调整,将自下而上的市场化选择与自上而下的中央政府的规划调整相结合,实现地方政府优选以及城市乡镇的合理布局。

改革干部考核制度

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政府在社会软硬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投资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动态的正相关关系。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研究部讲座教授龚启圣研究了1664个县5000位县级官员从1999到2008年期间的数据,他发现土地出让收入增长翻倍使官员的晋升机会提高40%。因为土地出让收入越高,可用于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资金越充裕,给上级留下的印象越好。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社会学者格雷姆·史密斯的研究表明能否改善绩效考核、增加预算内外的收入和增进官员自身利益对地方政府官员实施某项政策具有重要激励作用。

因此,调整地方政府干部考核体系的指标和结构可以在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上发挥积极作用。笔者建议取消GDP指标,强化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服务业就业指标的权重。这将有助于抑制地方政府过度或盲目的固定资产投资。

加快培育本土权威信用评级机构

信用评级服务是增强市场的透明度、提高债券市场定价和资本配置有效性的重要环节。信用评级的高低不仅左右债券发行主体的融资成本,而且会影响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因此信用评级机构评级服务的客观、公正和有效性对市场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香港尽管是全球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但是由于债券市场不发达,香港没有自己独立的信用评级服务机构。

考虑到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对全球市场的寡头垄断及其在欧债危机中推波助澜的行为,亚洲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发展急需培育本地区新生和独立的信用评级服务机构,并不断提高其权威性和市场影响力。建议香港和上海两地高度重视并合作推进信用评级服务机构的发展,以此促进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发达国家大都通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应对危机,促进经济复苏。它们财政入不敷出,经济前景低迷,采取货币政策反危机,属于饮鸩止渴,效果有限,后果十分严重。相比较,中国经济仍有强劲的增长潜力,政府财政总体健康。通过中央地方财税关系的调整,引入市场约束机制培育地方政府的信用,健全其投资行为,一定能为新型城镇化、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活力和动力。

6.合同能源管理市场诚信机制何时立 篇六

诚信, 天下之结

市场信用风险是合同能源管理公司遇到的另一个瓶颈。许多节能服务公司负责人坦言, 一开始是用能单位对节能服务公司的技术并不信任, 项目运作一段时间后, 节能效益逐渐显现, 客户发现签订节能合同所付的成本是买断设备自行管理的几倍, 于是付款时反悔, 这样的例子在现实中俯拾皆是。

所谓“贼者吓伪, 信者不欺”就是企业的经营之本;而“诚信关”依然是节能服务公司和用能单位不可回避的症结。

原世界银行/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办公室执行主任王树茂表示:“合同能源管理是未来节能的大方向, 市场前景广阔。但目前我国合同能源管理市场规模都太小, 诚信度不高。”

从相关数据中看, 我国的节能产业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大型节能服务公司。尽管政府出台政策扶持, 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始终存在一个重大前提, 即需要适合的商业模式进行推广应用。其意愿是让每一个参与者都“有利可图”, 在投资、收益以及风险的规避方面都能兼顾到位,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同时, 也使得新技术顺畅发展。

很显然, 愿望和现实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节能服务公司和用能企业双方的实力和信誉环境让人担忧, 无论是节能服务公司, 还是用能单位, 常常不信任对方:用能企业会怀疑节能服务公司“承诺的节能效益能达到吗?”;节能服务公司也暗想客户“会不会最后耍赖不给钱?”不幸的是, 后者比前者更加弱势。很难得到保障的诚信, 让这个短则1年长则3年~5年的工程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节能服务公司如果遇到不诚信的客户, 巨额投资很可能就血本无归。

在“甲方为王”的大环境下, 节能服务公司的日子显然很不好过。许多案例证明, 甲方中途易主、甲方恶意赖账、甲方赞同一切效益但就是给不出钱……

机制全, 则大信立

对于合同能源管理的诚信问题, 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位, 使诚信者得不到奖励, 没有诚信者却得不到处罚造成的。此外, 不诚信者没有受到应有的规范约束, 自然也会助长这种行为。

解决的办法在于建立第三方介入的一整套机制, 让交易信息透明公开, 有相对独立的中介机构参与。现实中, 是否会考虑建立类似证券交易的“交易所”就是一种办法?在制度健全的未来发展趋势中, 这种答案是肯定的。

合同能源管理运行模式本身就是以市场化运作为基础的, 由政府提供担保是不得已的办法, 短期内也许还行, 时间长了就不利于市场发展。

国家相继推出了融资、财税等方面政策, 针对性很强, 将有助于解决合同能源管理推广中的资金短缺及财税的政策扶持问题, 但也要避免陷入这样一个误区:就是过多地强调技术、资金、项目等“物的因素”, 而忽略制度、规则的制定。只有首先把规则、秩序确定了, 才能优化资源配置, 从整体上提高效率。

经济学核心的东西就是“发展、效率、分工、制度”。也就是说, 产业的发展来源于效率的提高, 效率的提高来源于分工, 而分工的推进又来源于制度的安排。推行合同能源管理, 实质上就是针对交易双方在责、权、利方面的安排, 是让节能主体和中介机构建立一种有序的分工, 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更符合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方向。

面对合同能源管理诚信的思考, 不能简单地去理解用能单位毁约, 而是以公正的态度去分析。在诚信问题中体制当属“原罪”, 企业在无监测、无制裁的情况下, 很难以“自律”的态度去审视自己行为。合同能源管理不像银行机构一样, 对用户实施“信用安全等级认证”, 而在“能源法”相关条款中, 也没有对企业的“诚信”加以界定, 更难谈及相关制度的实施和落实。

7.发挥市场机制,创新融资模式 篇七

截至目前,东胜、康巴什、伊旗已经完成城市核心区的自有管网建设,视频资源整合方面,东胜、伊旗已完成治安卡口、电子警察、林业监控和部分小区监控的全面整合;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方面,全市人口库、法人库和空间地理库初具规模,全市信息资源整合共享规划编制调研工作已经启动;重点项目建设方面,鄂尔多斯市政务服务网,政府权力清单,行政审批系统和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均已上线运行;智慧民生方面,以“政务服务、公共事业、金融服务”为功能主体的市民卡已经覆盖了核心区近50%的常住人口,服务内容涉及医疗、公共交通、食品安全等;智慧能源方面,目前,已投资1500余万元,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建成覆盖全市各旗区煤炭局、煤管站、所有煤矿双链路煤炭专网;同时,在智慧公安、智慧园区、智慧城管等方面也得到了良好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要打破信息“孤岛”和部门壁垒,避免重复建设。实现数据共享,就要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和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大数据产业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投入,但目前政府财政紧张已成为大数据产业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制约因素。

因此,大数据产业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要发挥市场机制,全面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融资模式创新,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解决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资金需求问题。发展多种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城市项目建设与运营;选择智慧城市建设内容中,适合以市场化方式运营的公共服务事项,推动此类建设内容先行先试,试点推广,逐步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元主体、全民参与”的新型投资模式。

汲取经验后,大数据产业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才能有效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创造更良好的城市空间,有效提升城市竞争力。

8.市场机制论文 篇八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日前出台了全面深化价格机制改革的意见,对未来三年价格机制改革进行了系统谋划和全面部署。未来将聚焦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生态环保、农业、涉企收费、市场价格监管、民生保障等七个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决定价格作用。计划到2020年,由市场决定价格机制基本完善,以“准许成本+合理收益”为核心的政府定价制度基本建立。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研究员王宇表示,价格是市场经济的核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就是让市场决定价格、引导供求。通过全面深化价格机制改革,加快价格市场化改革,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强化价格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等,将有效发挥价格机制的激励、约束作用。

据介绍,到2020年,我国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将基本完善,以“准许成本+合理收益”为核心的政府定价制度基本建立,促进绿色发展的价格政策体系基本确立,低收入群体价格保障机制更加健全,市场价格监管和反垄断执法体系更加完善,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的市场价格环境基本形成。

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赵坚表示,在相对艰难的交通运输、医疗服务等领域,价格改革同时还要伴随着体制的改革,下一步关键看政策的实际落实情况。比如交通领域的铁路货运价格,以及城市停车费等领域,未来的方向是逐步放开铁路运输竞争性领域价格,扩大由经营者自主定价的范围,以及实行有利于促进停车设施建设、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有效促进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与公共道路资源利用的停车收费政策。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景春梅说,不断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是垄断行业市场化改革的重点,通过深化价格改革,可以更有效地撬动扩大内需,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改善市场供求关系,并对垄断行业改革形成倒逼之势。(记者 李志勇)

“双11成为光棍节多愁善感的反文化解药”,美国彭博新闻社12日报道称,中国最大购物节销售额再创纪录,藐视了该国正在放缓的经济增长节奏,并将美国“黑色星期五”和“网络星期一”更远地抛在身后。“双11”显然已成为世界性的购物节。

不少外国人今年“双11”也在中国的网店里购买了商品。来自柏林的工程师马库斯12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自己买了一辆小米电动滑板车,算上运费322欧元。这个价格在德国,只能买中低档的电动滑板车。他说,小米的质量和设计已经是全球领先,“中国制造”在许多领域已经超过欧洲,比如电器、手机、电动车等。“双11”是中国新经济日益繁荣及贸易全球化的缩影。

据俄罗斯《商业咨询日报》12日报道,天猫网店首次公布“双11”期间在俄罗斯销售商品的数字。节日开始后仅仅过了5分钟,天猫在俄罗斯市场的销售额就达到1亿卢布。其中最受俄罗斯用户欢迎的商品是德龙咖啡机,其次是小米“红米”手机,位居第三位的是苹果手机,欧乐-B的电动牙刷也很受欢迎,1小时内就订购了2500支。

而韩国媒体关注到,不少韩国商家和品牌也亮相中国“双11”,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成交额在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和德国商品之后,排名第五。《首尔新闻》称,虽然韩国的排名比去年(第三)降了两位,但考虑到过去一年处于复杂局面的韩中关系,“光棍节”当天的成绩可谓相当令人鼓舞。尤其“双11”当天淘宝页面上还出现了久违的韩国明星面孔——全智贤,代言韩国化妆品品牌,令韩国商家备感振奋,认为这代表韩中关系正走出低谷。

9.市场机制论文 篇九

建立面向全球资本市场的企业融资机制

我们通过分析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关系,通过研究高科技产业未来发展的新模式来论证,高科技园区投资、融资体系建设,建立面向全球资本市场的企业融资机制.

作 者:金军海  作者单位: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副主任 刊 名:中国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1 “”(1) 分类号:F8 关键词: 

10.做空机制对市场影响几何 篇十

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即将推出的消息给A股市场产生了短时的刺激作用,1月11日市场跳空高开,但利好效应十分有限。显然,两项创新业务不会对市场产生重大的方向性推动。

目前的A股市场整体估值水平趋于中性,并不存在强大的方向性动力,市场的走势更多地取决于对经济基本面的判断。决策层同时批准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而非此前市场所预期的一先一后的方式,也体现了其对风险控制的较强信心。融资影响市场有限

中银国际发布的报告认为,股指期货对A股市场的影响要大于融资融券。融资融券的推出将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而且从目前的制度环境来看,融资融券的资金来源只能是券商自有资金。截至2008年年报,券商行业的全部净资产合计不足3800亿元。融资融券的整体供给能力可以看到清晰的上限。

华泰联合证券分析师认为,融资融券推出,短期只局限于目前已通过融资融券业务联网测试的11家券商,第二阶段的证券金融公司目前仍看不出推出进程。各券商融资融券业务初期投人金额大致在40亿元左右,启动初期以融资业务为主,11家券商合计最多可提供440亿元融资。考虑到融资客户风险偏好较强,假设其周转率是平均值的2倍,则该部分客户资产对应的成交额市场份额为2.4%。由此可见,融资融券推出对现有市场成交规模的冲击很小。同时,融资融券推出早期主要需求集中于流通性较好的大市值股票。目前中大盘股流通市值达9.3万亿元,现有的融资额度占比大盘股流通市值不到0.1%,影响市场应该有限。

而股指期货交易虽然可以限制一部分投资者的参与,但一旦推出,保证其充足的流动性水平将成为重中之重。因此预计股指期货的整体规模可能会有较快的上升,并可能起到较好的引导现货市场预期的作用。

是否利多大盘股有分歧

两项创新业务对现有市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业界存在两种不同看法。广发证券认为,融资融券业务和股指期货两项创新业务的推出将开启中国股票市场卖空的时代。在短期中,新业务推出的预期将推动市场上行,战略性配置大盘蓝筹股正当其时。从现实条件来看,大盘股估值较低,而小盘股估值偏高,大盘股也具备上升的空间。

另外一种观点并不认同大盘股因此会有行情的说法。上海证券认为,作为金融创新,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改变的是市场的交易行为,并不改变宏观经济的基本面和政策面,在宏观基本面未发生变化且近期市场已经对这两项创新有所预期和消化的前提下,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难以带来趋势性行情。虽然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的交易标的均为大盘蓝筹股,受其带动,大盘股短期内会有不错表现,但在目前业绩和流动性不会出现超预期的情况下,仅凭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难以实现中小盘股向大盘股的风格转换。在短期刺激减弱后,在忧虑政策退出的影响下,市场将再度走出震荡行情。

国信证券预计2010年上半年市场的波动下限在3000—3100点。

敏感时期对政策调控反应激化

1月12日晚上,央行出乎意料地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3日沪深两市出现大幅下跌走势,一扫前几日市场欲做多蓝筹股的态势。这一政策出台无疑是表明了银根紧缩政策的信号。这对A股的短线走势构成负面影响,但影响程度要从调控的力度和市场的现状两方而来看,由于A股当前仍然表现为区间内的盘局趋势,上扬还是缺乏一定动力,因此在宽幅震荡状态下,对外界消息的刺激效应很可能有激化态势。

中金公司更是认为,股指期货的推出将在中长期不利于A股和H股市场。中金发布的最新报告认为,在中国卖空股票比股指期货更难实现。然而,目前情况下推出股指期货更可能出现的结果是期货贴水而非升水,从而直接影响A股市场的预期和表现。

初期推高中长期做空市场

报告指出,股指期货通常由两组投资者主导,即套利者和投机者。在股指期货实验和正式推出的初期,市场通常为投机者所主导,因为在此阶段没有投资者能真正实现套利。因此这一阶段市场将可能呈现期货升水(股指期货价格高于现货股指价格)。然而,一旦期货开始实际交易,期货升水将带来巨大交易机会。

众所周知,股指期货套利遵守公式F=P*e(r-d),其中F是期货价格,P是现货股指价格,r是利率,d代表滚动股指股息率。由于目前国内r和d均很低,因此只要F显著大于P,就会有无风险套利的机会。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投资者只需买人沪深300指数ETF并同时卖空股指期货即可获利。然而当F低于P(期货贴水)时,投资者会发现很难套利。因为这需要套利投资者借入股票卖空,而即使政府允许融券,广泛借券的成本和难度也是非常高的。所以如果市场在试运行时处于期货升水的状态,相信一旦实际交易开闸,套利者将一定会纷纷涌入市场套利,并将期指打压至贴水状态。因此,从中长期来看,期货贴水将是股指期货唯一稳定而无套利的状态。

中金公司认为,在试验初期,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将推高A股和H股,尤其是银行股和券商股。然而之后,随着股指期货从期货升水转变为现货升水,股票市场将开始下跌,从而在中长期带来做空机会。

海外市场推出股指期货后的市场表现

从国际经验看,对于股指期货推出前后,在不同地区,对现货市场短期走势的影响并不完全一致。

11.基于市场机制的网格资源调价算法 篇十一

网格资源是由地理上分布的、隶属不同机构、异构的各类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等组成,由于资源构成的复杂性,因而在网格环境下资源管理存在以下难点[1,2]:资源隶属于不同的机构,不同的机构对于本地计算资源有不同的使用策略,因而在网格环境下对资源的管理不存在统一的管理策略。

由于在网格环境下资源的供给与需求是动态变化的,相应地均衡价格需实时反映资源的供需动态变化,为此,本文提出分布分组调价算法。运用经济学原理研究网格资源集中式调价算法[3]和分布调价WALRAS算法的性能在文献[4]中进行了比较。分布式单独调价方法的优点非常适合于分布系统;本文提出的分布分组调价算法,结合集中式调价算法收敛速度快的特点,改进分布式WALRAS算法,使得在网格环境下资源供需发生变化后资源价格能够快速调整到均衡价格。

1 资源调价的系统框架

如图1所示,在网格系统中,系统对资源的需求随时间动态变化,相应资源的价格也随时间动态变化。为实现资源价格调整,在系统中存在两类Agent[5]:一类Agent是管理本地的资源域,称为资源域Agent(R-Agent),通常R-Agent与资源域中的各类资源和网格应用处于同一机构的局域网中,并且R-Agent负责根据当前的资源价格收集该资源域内资源供需情况,形成该资源域的超额需求;另一类Agent负责整个系统中某一资源组的价格调整,即调整这一组资源的价格,使得这一组资源在整个系统中的供需均衡,此类Agent称为资源组调价器(R-Auctioneer),R-Auctioneer处在广域网范围中,与R-Agent通过网格中间件提供的安全通信功能进行通信。

网格资源调价系统由上述两类Agent组成,通常当系统资源供需发生变化后,调价过程需要反复循环调价,直至达到新的均衡价格。对于每次循环调价,R-Agent和R-Auctioneer需要通过网格中间件在广域网范围中进行通信,因此一种有效的调价算法,需要降低调价的通信开销,最有效的方式即是减少一次调价过程所需的循环调价次数。

2 分布分组调价算法

网格系统由各种不同类型的资源组成,不同类型资源的价格相关程度存在差异。资源组内一种资源价格的变化导致同组内的其他资源价格有明显的变化,而引起该资源组外的资源价格变化较小。分布分组算法包括R-Auctioneer的算法和R-Agent的算法,分别如下所示:

设网格系统中资源域总数为M,网格系统中资源总数为N,根据价格相关性将系统资源分成G个组,相应地R-Auctioneer的数目为G,设资源组k中的资源种类为nk,则有

资源组k的价格通过R-Auctioneer k进行调节,对于R-Auctioneer k执行以下算法:

1)确定资源组内资源的初始价格pk0,设为前一次调价所得的均衡价格。

2)接收M个R-Agent提交的超额需求函数zi(pk),得到

3)迭代求解新的资源价格pk。利用多元函数的Taylor公式,在p0k处线性化展开,可得近似公式

其中,Z'(pk)是向量函数Z(pk)的一阶导数,为一矩阵[Z'i j]nk'×nk,其中

通过式(4)得到新的价格矢量pk,再将新得到的pk作为式(4)中的p0k计算新的价格矢量,这样迭代直到Z(pk)<ε停止,记此时的pk为p3k,其中ε为均衡阈值。

4)计算价格变化幅度。

根据价格阈值δ,确定价格波动标记fpk=0Am<δ,1,Am≥δ。

5)发送新的价格矢量pk和价格波动标记fp给所有的R-Agent,每个R-Agent从G个R-Auctioneer接收到新的资源价格p3k和价格波动标记fpk,其中k=1,2,...,G,形成全体资源的新价格矢量p={p31,p2,...,p3G},以及价格波动标记Fp={fp1,f p2,...,f p G}1如果Fp=0,即新价格p满足全体资源超额需求Z(p)≈0,则p为均衡价格,记为p3。如果Fp≠0,每个R-Agent则需要计算新的超额需求函数,算法如下:对于R-Agent i,有

(1)固定资源组j的价格矢量pj,j=1,2,...,G,j≠k;

(2)计算该资源域关于pk的资源组k超额需求函数zi(pk);

(3)发送zi(pk)到R2Auctioneer k;Endfor

当网格资源的供需发生变化后,系统中的R-Auctioneer和R-Agent分别循环执行上述算法,直到Fp=0,表示形成新的均衡价格p,即完成一次调价过程。调度系统即可根据资源价格和资源分配策略实现有效的资源调价。

3 性能分析及实验

本文提出的分布分组算法,根据资源价格的相关程度将系统资源分成若干资源组,采用WALRAS算法的分布方式对各资源组分别进行调价,同时结合集中式同步调价的优点,在资源组内根据该组资源供需均衡同步调整价格1因此,当系统资源供需发生变化后资源价格可以快速调整到均衡价格1表1表明,当资源供需发生变化后分布分组算法调整价格到均衡价格的速度比WALRAS算法快约30%,对于情况(1),WALRAS算法调价到均衡价格的调价循环次数为25次,而对于分布分组算法的调价循环次数为17次;对于情况(2),WALRAS算法调价到均衡价格的调价循环次数为26次,而对于分布分组算法的调价循环次数为18次。

4 结论

通过仿真实验比较了WALRAS算法和分布分组算法的性能。与传统的集中式同步调价算法,以及适用于分布式环境WALRAS调价算法相比,本文提出的分布分组调价算法具有以下优点:

根据资源价格相关性,将资源分成若干资源组,根据每一组的资源供需情况分别对每组资源进行调价。因此与集中式同步调价算法相比较而言具备很好的可扩展性,适用于网格环境下的资源价格调整。

摘要:本文提出一种适用于网格资源调度的分布分组调价算法,即根据资源价格的相关性将资源分成若干资源组,分别对各资源组根据供需均衡调整价格。同时,描述了实现资源调价的系统框架:资源域Agent;资源组调价器。通过仿真实验比较了WALRAS算法和分布分组算法的性能。

关键词:网格资源,调度算法,市场机制,分布式算法

参考文献

[1]LI Lin,Li Taoshen,GE Zhihui.Study on Trust Mechanism of Manufacturing Grid[J].软件学报,2009:51-53.

[2]马满福,吴健,胡正国,等.网格计算资源管理中的信誉度模型[J].计算机应用2005,25(1):61-64.

[3]邓晓衡,卢锡城,王怀民.基于可信评价的资源调度研究[J].计算机学报,2007,30(10):1750-1762.

[4]Liu Yan-ling BAI Bao-xing.Trust Model for P2P Networks Based on Relationship Set[J].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2009,02:67-68

12.市场机制论文 篇十二

xx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加快林业体制和机制创新

近年来在xx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林业局的直接指导下,xx明确提出把加快发展山区林果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产业化经营、培育区域性主导产业的重点,加大林业机制创新力度,大力推行“树随地走,谁栽谁有”、“谁投资,谁收益;谁经营,谁得利”的成功做法,本着“机制活,产业兴,人气旺”的原则。积极进行林木使用权流转方式的改革和探索,促进林地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不断完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拍卖等营林机制,提高社会营林积极性调动社会各方面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截至目前xx已开发利用山坡地造林8000余亩,栽植各类杂果35万株,拥有200亩以上林地的承包大户27户,成立一家杂果协会,发展会员26家,承包山场2000余亩。沿山经果林基地已初具规模,非公有制林业已在xx展现出蓬勃生机。

一是创新林业产权机制。进一步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深化林权改革。真正实现“林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重点发展民营林业。通过制定政策、出台文件、宣传发动和典型引路等形式,明确“不种一片无主林、不植一棵无主树”,鼓励农民、个体经营者、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一切社会法人和自然人,以独资、合资、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林业,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要求,坚持“谁造谁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让其在经济上得到实惠,社会上有地位,法律上有保障,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国家或集体单一经营、与群众利益结合不紧密、资金紧张且年年种树不见树的困窘局面,实现了造林主体、造林投资和林业产业的多元化局面。目前,非公有制林业已成为xx林业发展的主流,林业发展步入了快速健康的轨道。

二是创新林业经营机制。xx引入多种经济成分投资造林绿化,盘活林地林地资源,加快林地林木共同流转,以地生财,激发全社会办林业。在荒山流转上,采取竞价拍卖、合同租赁、大户承包、联户承包、企业购买、零地价转让、权属下放等七种形式,重新确定了荒山的使用权。采取多种形式的资源合理流转,突破资金制约瓶颈,解决了成活、成林、成才的难题。同时创新了综合开发,立体经营,以短养长的新模式,增加了集体收入,使林业走上良性发展的路子。近几年,全区有偿流转荒山近万亩。

三是创新林业管理机制。按照“民办、民管、民监督、民受益”的原则,引导林业生产经营者自愿组合、自定章程、自收会费,组建了以石宗红为主的xx村杂果协会,深化林业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完善集体林业改革,通过改革,制定加快发展涉林产业的有关政策,放活自留山,规范承包山,落实责任制,鼓励沿山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予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实现经营主体和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在分类经营的基础上,努力把现仍由集体经营的山场,尽可能地承包、租赁或拍卖给农户经营,并引导私有林主在产权明晰的前提下,走新型股份制经营之路,实现商品林的规模经营。积极探索公益林的多种所有制实现形式,把发挥公益林的生态效益与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全区实现了“山有主、主有权、权连责、责连利”的目标。

13.幼儿园用人机制市场化运作的探索 篇十三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农村幼儿园也必须树立现代化的人才理念,逐步适应市场化要求。建立科学有效的用人机制,对幼儿的健康发展、幼儿园的良性运作和园文化的建立,都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我园尝试探索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逐步建立与完善幼儿园人力资源部,树立将人才引进作为园所发展的首要关键的理念。在此,我就人力资源部如何把好用人关,谈谈在实践中的思考与探索。

一、对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幼儿园教师队伍的思考

1.对于审视教师的思想和人生观方面的思考

我们的定位标准是:思想端正,刻苦认真,谦虚好学,有责任心,愿意主动地完成各项任务,有完善的人格,有敬业精神,对自我发展有规划,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以及独立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等。

2.对于评价教师学历与能力方面的思考

我们在选择教师时清醒地意识到,农村幼儿园纯粹追求高学历的教师并不适合农村的特点,何况高学历的教师并不一定具有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水平,使得高学历成为一个“空外壳”。与其如此不如聘用学历略低,但能力较强的老师在第一线岗位上发挥其作用。

3.对于比较教师一般技能和特殊潜能方面的思考

在招聘老师的过程中,我们相当注重教师的各项基本功是否扎实,除说、唱、弹、跳等基本功,但更为关注的教师是否拥有一技之长,是否具备一定的业务潜能。为此,我们在招聘教师的过程中,十分注重给予应聘者更多的展现自我的空间。

二、制定人才招聘管理方略,探索并完善用人机制

为了积极适应市场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机制,从人才的招聘入手,吸纳和招收高素质的老师,对培养和锤炼一支事业心强烈、使命感崇高的优秀的师资队伍至关重要。因此,我园制定了科学的人才招聘管理方略,以顺应市场化运作的需求。

1.通过多种形式,完善人才引进机制。

招聘人才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只要能挖掘到人才,都可以使用。比如,我们不仅到各大高校招聘应届毕业生,还通过网上发布招聘信息,广为吸纳全社会的人才,以保证人才的不断引进。在具体的招聘过程中,我们还邀请幼儿园上级主管部门领导的参与,这种做法,不仅能在招聘会上吸引更多的应聘者,还可以提高招聘的效率,有利于选到更优秀的.人才。招聘中与求职者面对面的直接交谈,不仅亲和力强,而且还能从心理素质、专业知识等方面对他们进行全面系统的考核。此外,向应聘者介绍幼儿园发展的远景目标,可使求职者以最快速度了解与适应幼儿园的文化氛围和环境。

2.形成现代招聘理念,丰满招聘面试形式。

在招聘老师的过程,我们不仅仅在观察了解应聘者,同时也在向应聘者推广自己的幼儿园。因此,只有成功地打造、展现幼儿园的优势,才能更好地吸引一流的人才。

传统的招聘幼教新老师的方式,一是等着上级主管部门的分配,二是招聘现场的才艺表演与交流,没有给应聘者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现在的招聘者,我们除特设了人才资源部这个专门从事人才招聘与培养的机制外,还请教有关专家,设计了一套有利于双向交流与选择的招聘题目。

(1)情景观察。通过创设情景观察应聘者,主考官可以在客观的环境下,有效地观察应试者的领导特征、能力特征、智慧特征和关系等。比如,通过创设与儿童随机游戏的情景,可以观察应聘者的随和性和亲和力。

(2)才艺展示。传统的对应聘者说、唱、弹、跳的基本功的观察,固然是一种了解应聘者方法。然而,对于有特殊特长的应聘者我们却无从了解。为此,我们提供了让应聘者自由展示才艺的机会,这样不仅能了解应聘者真正的特长,同时还可以观察到应聘者对于自我展现的方式上是否有成熟的思考。

(3)面谈。除显性的技能之外,对于应聘者我们还必须通过面谈等方式来了解他的内在特质,比如人品、个人兴趣倾向,等等。对于这些特质的了解,我们由原来发散式、随机式的提问向逻辑化、规范化转变,不再停留在“你觉得你是不是非常上进”、“你觉得是不是善于与人相处”这些主观问题上,而是诸如“你认为在大学几年中最能反映你领导才能的一件事是什么”这样一些能通过行为分析内心的问题。在与应聘者看似随意的攀谈中,我们可以从他们自然流露的语言和神态中,观察出是否具备做一名出色的幼儿教师的素质。

(4)体现园所组织文化,感受群体人文环境。园所文化是幼儿园的生命力,也是让教职工了解、接纳园所管理、园所精神的一种有效途径。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让应聘者了解幼儿园,比如可以组织应聘者参观幼儿园园景、荣誉陈列室、工会活动室,观看园所文化录像,通过介绍园所发展史,与应聘者直接面对面的交谈等方式,让应聘者感受园所浓郁的人文环境,等等。

上一篇:美术科研结题大会教师发言稿下一篇:大工14春《建筑材料》在线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