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实际

2024-06-30

课堂教学实际(共14篇)

1.课堂教学实际 篇一

巧用“实际”抓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摘要:在常规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想使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爱学”数学、“运用”数学,就应当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关键词:实际 抓好 教学

在常规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想使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爱学”数学、“运用”数学,就应当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兴趣,促进知识迁移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引发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认知搭建桥梁。

如教学《比例尺》一课时,我出示了学生的照片和校园平面图,让学生同实际事物进行对比。熟悉的生活现象,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分析、对比、讨论,学生认识到实际事物与图片的形状是相同的,而大小不同,并且它们大小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照片和平面图是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成的,从而理解了比例尺的内涵。

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中,我从自行车、汽车的车轮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而偏要做成圆形的来导入,学生被熟悉的现象所吸引,为找寻答案,他们动手进行了实验,自学了课本,很快找到了理论依据,掌握了圆的特征。此时,我没有就此罢休,继续让他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做成了圆形,联系所学的知识,解释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再次联系起来。

又如在《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教学中,我设计这样两个问题:把100公顷土地平均分给东风村1至5组村民耕种公不公平?把土地等分成5份,分别种上葱、姜、蒜、青菜、稻谷等合不合理?这些问题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他们熟知土地要根据人数多少来分,农作物要根据需求来播种,从而懂得了等分有时是不合理的,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新的分配方法,这样,自然就引出了“按比例分配”,“按比例分配”的内涵也不言而喻了。使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生活在充满数学信息的现实世界中。这样教学,符合儿童认知规律,能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有效的促进知识的迁移。

二、加强自身体验,突破教学难点,内化知识

一节课,无论教科书写得多么清晰,教师讲得多么明白、透彻,要理解教学内容,最终还得靠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感悟、体验才能完成。

在学习《相遇问题》时为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两地”、“相向而行”、“相遇”等概念,我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站成两排,要求他们按照教师指令实际走一走,学生在走走停停中很快理解了这些概念,再回到课堂上讲解“相遇问题”时,就迎刃而解了。

“体积”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准备两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在杯里倒入相等体积的水,一只杯子里放入一把铁锁,另一杯里放入一个螺丝帽,让他们观察水平面的变化,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通过观察学生领悟到水平面升高是因为物体挤占了一部分空间,铁锁占据空间大,水平面就上升得高,螺丝帽占据空间小,水面就上升得少,从而懂得物体所占空间大小叫物体体积。这种实验的方法比教师简单叙述和学生机械背诵效果要好得多。

又如在《圆锥体积》的教学中,因为学生容易忽视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这一条件,为排除障碍,我有意准备了几组不完全等底,不完全等高的空圆柱和圆锥让学生实验,学生因为忽视等底等高这一条件,结果得不到V=1/3sh。书上的结论错了吗?学生陷入深深的思索。通过分析、讨论、查找原因,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忽视了等底、等高这一条件,教学难点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中不攻自破。

此外,我还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计算家里的水电费、存款利息、装修所需地板砖的块数等等。总之,凡有适宜的内容,我都尽可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学生也感觉学起来轻松、实在、有趣。如此教学,可建立起学生的大众数学观,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益于学生内化知识。

三、坚持语言表达,促进思维发展,锻炼智力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会做”,还要关注学生是否“会说”。在体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如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通过观察等式0.1=0.10=0.100,让学生讨论:“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再从右往左看,小数又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什么规律?”,“怎样概括这一规律?”等等。这样,给学生提供表达思想的机会,也只有让他们去表达,才能暴露思维过程中的缺陷。此时,根据学生的表达情况,因势利导,给予点拨,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学生通过观察几组算式,概括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同时缩小相同倍数,商不变”这一规律,这时可出示6÷2=(6×0)÷(2×0)=3这一式子让学生判断对错。学生很快发现2×0=0,而除数不能为零,原来总结的规律不严密,应补充条件“零除外”才完善。对于学生的发言,要多鼓励、多引导、切忌剥夺不善表达学生发言的权利,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口。

四、进行多元评价,树立学生自信,激发情感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好学生不是打骂出来的,而是夸出来的”。

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圆柱的特征。生1说:“圆柱是由三个面组成的图形。”我当即赞扬他观察能力强。生2通过与同桌比较圆柱的高矮,发现了圆柱的高,我拍着他的肩膀说:“你的发现真伟大。”生3想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验证上下底面相等的方法,我称赞他思维灵活,想象独特。当生4用手比划着提出“上下是两个相等的圆,四周一样粗的倾斜图形(指的是斜圆柱)是不是圆柱”的疑问时,我激动得握住他的手说:“你提的这个问题我都没有想到呢!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生5概括圆柱的高的定义时,出现了错误,脸羞得通红,我当即说:“虽然你答错了,但你敢于发言,敢于表达自己思想的这种精神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内化过程,需受教育者主动完成。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爱学”数学,“运用”数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特别是《新课标》说的“一节课,无论教科书写得多么清晰,教师讲得多么明白、透彻,要理解教学内容,最终还得靠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感悟、体验才能完成”。因此,凡有适宜的内容,我都尽可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学生也感觉学起来轻松、实在、有趣。如此教学,可建立起学生的大众数学观,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益于学生内化知识。在评价学生的“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好学生不是打骂出来的,而是夸出来的”,“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发言,我们教师要多鼓励、多引导、切忌剥夺不善表达学生发言的权利,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口”,“ 教师要满怀爱心,用多维的眼光来审视我们的孩子,用爱的评价来唤醒学生的爱。通过对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学习态度、情感和创造力等的评价,激励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了学生可持续发展”。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实际教学活动中探讨和运用。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2、《教育学文摘》2012年5月

3、《吉林教育》2012年18期

2.课堂教学实际 篇二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 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生活实际。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 生活也离不开数学, 但生活中好多事项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型, 这就需要教师要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 善于从生活中去提炼数学知识, 在课堂教学前可引导学生搜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元素, 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提炼数学知识,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生活化, 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形成似曾相识的生活场景, 使学生对数学问题产生亲切感, 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纳全新的数学知识。教师在联系生活实际的过程中, 要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际动手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不畏困难、严谨求实的思想品质, 以及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实践证实,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 能够促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积极性显著提高, 课堂教学得到优化, 教学效果特别好。

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灵活运用教材, 让课堂鲜活起来

小学数学教材, 是教师课堂教学最基本的教学依据。因为多数的小学数学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 所以教师要切实加强教材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转换, 改变数学课堂教学苍白无味的状态。不能像过去大多数老师们那样抱着课本, 照本宣科。在课堂教学环节, 老师应该首先改变陈旧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根据教材内容, 事先做好充分的课堂教学预案, 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 找到教材和现实生活的准确结合点, 把课堂教学和实际生活场景联系起来, 让数学问题在现实场景中重现, 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生活实例讲授数学知识。我的教学经验是: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结合教材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引导,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素材, 让学生跟数学知识一起互动, 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 真正实现学生在课堂上愿意学、能学会、会运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优化, 改变过去课堂教学通病———教师一直讲, 学生不想听。

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知识多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积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 在课堂上给学生实际活动的机会, 使学生在课堂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教学新知识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 创设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场景, 模拟现实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对比、交流、归纳, 实现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过程, 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 使学生在课堂教学阶段享受师生共同创建的生活场景学数学的快乐, 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三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生活化,可以增添课堂新鲜感,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在生活中找寻数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如,教学《负数》一课时,一开始我就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老师所给的信息准确、简洁地表示出来。

①中国队上半场进了2个球,下半场丢了2个球;②学校四年级转来了25名新同学,五年级转走了18名同学;③小明妈妈做生意,三月份赚了6000元,四月份亏了2000元。

资源一下子暴露,然后组织讨论:①想让大家都明白,怎么办?②这样表示有什么好处?③如果去掉正号,这些数你们熟悉吗?负数前的负号可以去掉吗?

这样,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信息,感受负数产生的必要性。此任务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不是很困难,因此可以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观察生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在生活中体验新知,培养创新能力

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成为全世界课程改革的特点,教师应该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创新思维和价值思维的发展。在《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中,我首先用各种符号让学生回顾整数,出示问题:把五张饼平均分给两个同学,应该怎么分,让学生列式,学生只能列出4÷2=2(个),剩下的一个列出式子1÷2,它的商不能用整数来表示,只能用汉字半个来表示,这时,老师就顺势引出德国数学家的名言“上帝创造了整数,所有的数都是人为创造的”,让孩子们自己来创造一个数,学生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用自己最简单、最喜欢的方法表示了出来。有的采用画实物的方式进行表示,有的用符号来表示,有的直接写为二分之一。并在多种方法的对比中,体会用二分之一表示“一半”的优越性,感受学习分数的必要性,这样在教学中不仅渗透了符号化的语言和符号化的数学思想,还给了学生自我想象和创造的机会,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而我们传统的教学,老师总是急于将分数的概念、意义和写法等内容向学生进行讲解,然后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不厌其烦,学生被动接受,相比之下学习效果事倍功半。

三、到生活情景中探究,增强探究欲望

教育家杜威说过:“最好的教育是在生活中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千方百计地挖掘最接近学生发展区的内容,为他们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他们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增强探究的欲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分数的再认识》中,为了使学生知道分数的大小与整体有关,我结合教材内容,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游戏,讲桌上有三个彩笔盒,老师想请三名同学拿出它们各自的二分之一,学生跃跃欲试,纷纷想上讲台展示自己,然后再请拿彩笔的三位同学纷纷说出拿出的数目,这时候产生疑问,为什么都是彩笔的二分之一,却数量不一样呢?顺势引入小组合作学习,经过进一步的探索,合作交流归纳,对分数有了更深的认识,自然得出:分数相同,整体不同,所表示的数量也不相同。这一过程,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产生认知的冲突,实现在体验中学习,在感受中理解,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

四、回生活中应用,感受应用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要服务于生活,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要学有用的数学。数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具体表现在灵活运用之中,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例如,在讲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时,我让学生现场操作:在一个容器里盛入三分之一的米,配入两份这么多的水,就能做出香喷喷的米饭,大约能供两个人吃。这样,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数学充满生活气息,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又如,在讲《认识分数》时,出示多媒体课件:我开车去加了200元的油,这时只加了油箱的二分之一,哪个油箱表示二分之一,又走了一段路,油箱的油只剩下四分之一了,哪个图表示四分之一油箱,让学生从图例上比较,是二分之一多还是四分之一多。这样化繁为简,将抽象的分数对比,变换成直观的物体多少对比,让数学课极大限度地回归生活世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更加充分地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总之,在数学课中,我们要充分挖掘生活中蕴藏的数学资源,重视知识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课回归生活,展现自身的魅力,让学生更加热爱数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陈伟思.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小学教学参考,2014(15).

4.课堂教学实际 篇四

我在教学中习惯在课后自己进行教学反思,一节课结束后想想哪些片断让我骄傲;哪些环节出现问题了;为什么会这样?怎样来解决这些问题?以后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做?并作详细总结,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经过长期积累,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例如我在教学《细胞的生活》时,由于利用了多媒体展示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形象动态的画面,让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由于讲解的较多,学生们写作业的时间不够用,没做完。在学习《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时,我进行了反思,虽然课堂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但纪律不容易控制,过于强调学生的个性整个课堂华而不实,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此后,我在上课时时,时刻谨记这些的经验和教训,合理的利用多媒体和传统的教学有机结合。

我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行为过程进行反思,包括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等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找出不足的原因,思考今后改进优化的方向,对于教学很有价值。

反思从三方面进行,一是反思教学成功之处;二是反思教学失败之处;三是反思学生的反馈。总之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学会如何教学和从教学中学会什么的有效途径。勤反思,对于教师今后改进自己的教学有很多帮助,教师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而且可以更快的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也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可预料情况发生进行的反思以及教师在和学生互动作用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对教学计划进行的调整。不可预料情况发生时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利于教学计划实施的因素因势利导。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活动过程和课堂教学实践作为思考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和总结,对自己教学活动过程产生的结果进行分析的过程。

5.立足生活实际 创设教学情境 篇五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此,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感受颇多。通过实践使我深深认识到,数学教学只有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才能使学生在现实中具体形象的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才能亲切地感受和体验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也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当今,我们都希望学生在课堂上学得主动些,能自主学习。自愿学习。自愿来源于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兴趣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推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这就需要教师以趣引路,贴近生活实际,创设形象具体的教学情境,变僵化呆板的课堂教学为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例如,在二年级第一学期“比多少”的教学中,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做媒体进行教学:教室里的男生和女生比,二年级各班人数之间的比,老师和学生比,生物园里小鸟和小鸡比,小花园里月季花和玫瑰花比……教师贴近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从这些自己非常熟悉的事物中,形成“比多少”的概念,自觉感知“比多少”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目的。动手实践,化难为易

在数学教学中,有些数学知识、数学概念的教学非常抽象,如果教师不加以处理,学生是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只能是糊里糊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贴近生活实际,创设一定情景,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产生亲身感受,将抽象的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能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化难为易。立足生活,增进情感

人与人之间是有感情的,但教师常常会给学生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如果教师不能创造一个好的教学氛围,创立一种民主的、和谐的、愉快的教学气氛,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经常把自己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作为教学的媒体,将会拉近自己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一年级“比大小、比多少”的教学中,教师对同学使用这样的语言:“老师的年龄和你妈妈同样大”,“你家的人数比老师家的多”,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语言环境里,一年级的小朋友会觉得非常亲切。

6.让数学课堂联系生活实际 篇六

数学源于生活。把生活实际引入课堂,能有效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热情;数学教学更具有生活化,能使数学学习生动、形象、具体。

关键词:生活情境  自主参与  合作探究  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思维。数学知识只有穿上生活的外衣,学生才会越发感兴趣,越愿意去接受并主动探究。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把数学课堂置于广阔的生活实际之中,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促进学生喜欢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下面本人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平时的做法。

一、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自主参与,提高学习兴趣

1.联系生活,创设导入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平时的备课中就要善于结合课本,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刻和数学打交道。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创设了动物园小动物进行骑车比赛的情境:一只小猴骑得是圆形车轮的自行车,一只小狗骑得是正方形车轮的自行车,问学生:“它俩谁会获胜?为什么呢?”学生们听了都会不假思索的说:“小猴会赢,因为小猴骑的车子的轮子是圆形,滚得快,而小狗骑的车子的轮子是正方形,滚得慢而且会很颠簸。”接着问学生:“你们想不想知道圆形有哪些特征吗?”通过这样的情境引出,不但体现了数学的价值,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新知的探究,较好的激发了学生兴趣和积极性。

2.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在于问题。提出有效的问题能够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并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灵活性。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联系生活,用心研究并善于挖掘教材,让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巧妙地把数学学习内容创设成一个个富有趣味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例如:教学苏教版“小数的基本性质”时,创设文具店买文具的场景:货柜中陈列着橡皮单价1.50元、铅笔单价1.5元,可以提问:“这两样文具谁贵谁便宜?”关于人民币的知识学生早已认识并有所了解,所有学生都知道,1.50元和1.5元都是一元五角钱,所以它俩的价钱一样。然后接着提问:“仔细观察前后两个小数,你从中发现它们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得出小数的基本性质,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小数的基本性质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再例如:教学“求小数的近似数”时,可创设这样两个动画情景:①学生到安德利超市买饼干,电子秤上称得的总价是18.85元,售货员阿姨说:“请付18元9角”;②菜场买菜,电子称上称出的总价6.52元,卖菜阿姨说:“请付6元5角”。提问:“生活中为什么18.85元可付18元9角,6.52元可付6元5角?” “通过比较你发现在付钱时有什么不同?”进而得出取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法”。像这样通过创设常见的生活问题,使数学问题变得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3.联系生活,创设参与情境。

小学生由于年龄偏小,思维水平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抽象,学生对抽象的内容理解较为吃力。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尽可能的找到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使生活实际走进我们的数学课堂;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用已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时,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测圆锥的体积可能和什么形体的体积有关?有的学生说:“和圆柱的体积有关”。然后给每桌学生提供一组圆柱、圆锥和一桶水,要求学生合作探究圆锥的体积和圆柱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参与与实验会异口同声的说:“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13 ”。此时我没有给与评价,而是要求前后位学生交换圆柱或圆锥,再来试一试,看看是不是有同样的结论。学生们兴趣盎然,通过实验发现没得到以上的结论,这时我提出疑问:“都是圆柱和圆锥在一起实验,为什么有的圆锥体积是圆柱的13 而有的不是?”学生们的思维火花被点燃,同组学生主动拿起圆锥和圆柱进行对比,最后学生都能发现具有13 关系的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而其它圆锥和圆柱不具备这样的关系,最后进一步向学生说明圆锥和圆柱只要是“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就是圆柱的13 ,从而得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二、 运用生活原型,引导主动探究,提升学习水平

1.运用生活实物,数学探究具体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引路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去探究并获取知识。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我充分发挥学生身边物体的作用,如:文具盒,书本,橡皮,甚至是我们的学生等等,让学生们拿在手中,抱在怀中,充分感受到这些物体的存在后,再来揭示“体积”的含义,接着借助学生所带的水杯,矿泉水瓶等物体,让学生感受它们都能装得下一定量的水,在此基础上向学生表述“容器所能容纳液体的体积叫做容器的容积。”在学生们理解了体积(容积)的含义后,接着借助学生手中小正方体学具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首先让学生取出3个棱长都是1厘米小正方体,摆成一排,拼成一个长方体,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各是多少;然后再用6个同样的小正方体,一排摆3个,摆成2排1层,让学生数一数,发现长方体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高是1厘米,体积就是6立方厘米;再取出12个这样的小正方体,一排摆3个,摆成2排2层,请学生仔细观察长、宽、高和体积各是多少。最后要求学生观察以上摆的三个长方体,小组合作发现每个长方体的体积都是其长、宽、高的乘积。学生对小正方形的摆弄,其实是老师有意让学生参与到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探究新知的习惯,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新知。

2.借助生活实例,数学探究合作化。

数学知识是前人在生产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揭示出的规律。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要敢于捕捉、获取经验,这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前提和起点。因此要把数学教学置于实际生活中,并用于实际生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才会乐此不疲。我们每位数学老师要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创造解决实际问题的条件,就一定能让学生亲近数学,使学生探究能力得以提升。

例如:在教学完长方体的体积后,遇到这样一题:工人师傅用一个长40分米,宽20分米的长方形铁板焊接成一个长方体无盖铁盒,怎样焊接才能使这个铁盒的容积最大?(铁皮厚度忽略不计)请你们小组合作帮工人师傅设计一下。学生们4人一组,借助长方形纸片多数学生在长方形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为5分米的正方形,设计成(如下图):

还有个别学生沿着宽边剪下两个长10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然后把它焊接在剩余长方形的两个宽边上,设计成(如下图):

5分米

展示出学生的作品,然后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发现谁会更大一些?学生们通过观察和计算,毫不犹豫的说:“第二种”。在此基础上提问:“有没有可能使得到的长方体铁盒的容积更大?”问题一出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从而得出:沿着长剪下两个长方形,长都是20分米,宽都是10分米,然后把它们焊接在剩余长方形的两个长边上,设计成(如下图):

通过这样的探究操作,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探究的乐趣,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3.利用生活经验,数学探究生活化。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抽象的,学生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经常会产生乏味枯燥的感觉,但实践证明只要把数学置于生活实际中,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数学教学又是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要联系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合理的组织,让学生体会出数学的真正价值和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例如:教学“简便计算”时,会出现这样两题:123-98   123-103  我可以给学生创设买东西的生活情境:妈妈到服装店买衣服,每条裤子98元,每件上衣103元。妈妈身上带有123元,买一条裤子后还剩下多少元?如果买一件上衣呢?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说出付出100元,找回2元(不够接着再付3元),再用剩下的23元加上找回的2元,就是25元(再从剩下的23元中拿出3元,就是20元)。通过这样的模拟让学生发现和理解算法,然后在此基础上抽象出123-100+2(123-100-3)的算式。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建立数学“凑整”简算的思想,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三、 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探究乐趣,促进学生发展

1.在应用中认识生活实际。

当下数学教学往往还是停留在只重视解答书本上已经经过处理的数学问题,而忽略了数学问题的来源和作用,在学习中学生只是按照老师教给的方法,不求甚解只是进行简单的机械模仿,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不会应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因此教师有必要让学生在数学应用中、在生活实践中使知识得以验证、得以完善。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后,教师要求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是成对称的。学生兴趣盎然,有的说:“房子”、有的说:“汽车”、有的说:“蜻蜓”……很快学生就说出许多生活中呈对称的物体。学生这种自觉参与,帮助自己更进一步强化了对对称图形的理解,并深深的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在应用中参与社会生活。

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发现,数学教育只有在参与到社会生活之后才能更好的被学生接受,光靠收效甚微的讲解传授,不但不能帮助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让学生亲身参与并加以应用。例如:教学“利息”时,我带领班上学生到附近的银行去参观,要求说一说在参观过程中发现了哪些数学知识?并让学生自己搜集整理所接触到的,在储蓄中出现的有关数学问题,通过询问银行工作人员来理解什么是本金,什么是利息,什么是利率和怎样计算利息等等,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归纳总结。像这样让学生养成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自己去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感受自己发现的问题所富有的魅力,对于提高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数学学习的积极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7.联系生活实际,实施有效教学 篇七

1. 借助生活经验, 引出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 它的身影存在于生活的每个角落。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之中, 他们通过多年的学习、生活, 在自己的头脑里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储存了许多生活知识, 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好奇。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抓住学生这种好奇心, 充分利用他们的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 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现实生活, 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之中。

例如, 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 一上课, 我看了看学生, 然后说:“今天咱们班有位同学坐得可精神了!他是谁呢?他就是坐在第三组的第4个同学, 你们看看他是谁?”学生笑着回答后, 我又说:“我刚才是给这位同学确定了位置, 所以你们马上就说出来了, 你们在哪里还遇到这种相似的情况呢?”学生说, 在看电影的时候要根据几排几号入座。我说:“对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确定位置。”这样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引出数学问题, 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2. 创设生活情境, 感受数学乐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另外, 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他们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 当学生发现, 呈现在自己面前的问题是所熟悉的生活情境, 他们就会以积极的心态去探究、思考、分析和解决。否则, 他们可能就会对数学的学习感到陌生和畏惧, 影响学习的效果。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围绕教学内容, 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在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中学习, 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 我首先给班上的四个大组分别命名为春、夏、秋、冬, 然后要求每个大组按四季更替喊出自己的组名, 学生兴奋地喊“春、夏、秋、冬, 春、夏、秋、冬……”从周而复始的四季更替中学生初步感知了“循环”的意义。接着我问:“像这样的例子, 你们还能举出一些吗?”有的学生说:“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不断重复。”有的学生说:“钟面上的分针一圈一圈不停地转。”还有的学生说:“每个星期都从星期一、星期二……到星期日, 然后又重复。”我说:“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就是循环, 生活中经常出现循环现象, 那么数学中有没有‘循环’现象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通过创设情境, 学生仿佛不是在上课, 好像是教师领着他们在玩, 很自然地理解了“循环”的含义。

3. 模拟生活实践, 探究数学规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 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知识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一个大课堂, 数学规律的探索往往离不开实践活动。在教学中, 我们常常通过模拟生活实践, 再现数学家发现数学规律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探究数学规律, 掌握数学知识。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 在教学“植树问题 (两端都种) ”时, 我出示一幅学生熟悉的校园小路示意图, 让学生给校园小路提出绿化方案。进而引出问题:怎样种树?共需准备多少棵树苗?经过讨论得出:在全长60米的校园小路一边植树, 每隔10米种一棵 (两端都要种) , 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然后让学生用画图、摆小棒等形式模拟种树, 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从而得出:棵数=间隔数+1。再请学生扮演小树上台表演, 进一步理解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整个过程完全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 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4. 回归生活实际, 提高数学能力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说过:“数学源于现实, 寓于现实, 用于现实。”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其中的一个教学目标是:“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增强应用意识, 提高实践能力。”在教学中, 教师力求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和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 在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地掌握, 也只有在实践中运用才能体现其价值。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 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提高数学能力。

8.课堂教学实际 篇八

一、转变教育意识是关键

虽然我国教学改革已经开展一段时间了,但是很多小学教师还是保留着原有的教育意识。虽然教学形式在进行着变化,但是小学教师在角色转化上并没有很好的执行和完善,对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树立一种“服务意识”,也就是说要把自己看做是学生的服务者,在课堂中真正地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对学生进行耐心地引导和教育。意识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基础,只有真正地从意识上转变了才能够保证教师的教学活动是真正地为学生服务的。

二、利用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知识本身来源于生活,是前人对其进行总结归纳,形成了明确的知识体系,我们学习数学知识也是为了将其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都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找到来源,因此教师要把实际生活中的内容与数学问题相结合,创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同时,用实际情景来创设教学情境还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应用于生活,同时数学知识的学习也离不开生活,从而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思维方式。比如,在学习圆的周长计算方法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筛子”来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想在筛子的周围围上一圈铁丝来对其进行加固,但是老师不知道该用多长的铁丝合适?谁能帮老师的忙?”这时学生都会积极踊跃地想办法帮助老师计算筛子的周长,有的学生会选择用绳子在周围绕一圈,标记好,再测量绳子的长度;还有的学生会把筛子在地上沿着直线滚一圈,之后测量直线的长度。虽然这些方法都能够测量出筛子的周长,但是测量过程非常麻烦,而且测量的结果也不统一。这时教师就可以顺着学生心理的疑问提出问题:“那么,同学们你们测量的结果有一个统一的数值吗?从数学的角度来看,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计算这个筛子的周长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时学生不但会积极地跟随老师的思路进行学习,而且还会对生活用具筛子有一个基础性的了解。

三、引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除了要为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形成做铺垫,而且也是要教授学生基本的生活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中进行一些实践活动。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购物活动,题目可以设置为“基本生活用品选购”,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供选购物品,学生选购过程中自行选择、自行量重、自行计算价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经历日常用品选择的过程,学会基本的生活能力;还会经历称量重量的过程,在该过程中学生会学会称的使用方法和基本功能;在计算物品价格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应用基本的计算方法,这样不但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还复习了学生所学过的一些数学知识,加深了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引领学生参与生活实践活动的方式是需要教师事先对课本内容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来创设基本实践情境,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数学能力进行训练。

四、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

数学知识的探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个过程,学生获得知识最有效的方式是自我发现、探究、解决问题,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会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堂中探究活动的开展往往是以小组形式开展的,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给予指导,保证学生的探究活动方向正确。学生通过自主动手的探究会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的兴趣。在学习统计学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把学生按照统计任务不同分成各个小组,共同来完成一个探究任务。比如,让学生统计“最喜爱的运动”,让他们根据不同学生的回答进行统计,最后把不同小组的统计结果进行汇总,在汇总中学生会发现不同小组所采用的统计方式会有所不同,就会引起他们的思考,这样在讲授该方面知识时学生就会比较容易接受,学习效果也会比较好。而学校在开展体育运动会时也可以以学生探究活动所得出的结果设置比赛项目,这样学生参加运动会的积极性也会被调动起来。

五、课后作业要体现生活化

课后作业通常都是学生复习学过的数学知识和预习新知识的过程,对于作业而言要改变以往的大作业量,把死板的作业改为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减轻学生的负担。其实课后作业的布置可以非常灵活地进行选择,比如,在认识分、角、元等货币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独立购买一件自己最想买的东西,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角、元这些货币单位之间的关系,而且教师还能够从学生所选择的商品中观察出学生的心理活动,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特征进行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情境的创设。

9.语文教学如何联系实际生活 篇九

【摘 要】语文的教学是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遵循联系实际生活这一原则。语文的教学主要以学习课文为主,这些课文都是名家名篇,在文章中,对人物的刻画是非常生动形象的,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找到影子,会对学生的性格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高中语文 联系 实际生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5.098

语文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科,也是学生必须学好的一门学科。在高中阶段,对这个学科的教学,主要是对名家名篇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感悟文章中的思想情感变化,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通过不断的阅读文章,联系生活,从文章中找到生活中的影子,在生活中找到文章中的意境,达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增加语文学习兴趣的目的。

在语文教育大讨论中,王丽说过:“教师如果不关心广阔的实际生活就很难学好语文,也很难教好语文”。这就说明,语文与实际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不仅要在语文教学实践的中真切的去感受,还要在实际生活过程中,做一个有心人,认真去发现周围活生生的素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一个问题,在教学的时候,只是把课文当作一篇文章进行讲解,没有从实际生活出发,课堂氛围枯燥无味,教学效果极差,这需要教师进行深刻的反思。

基于对以上联系实际教学的认识,在使用语文新教材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时候,严禁只讲课本,不注重实际生活,要密切注意“开门教学”,把教学眼光不仅要放在书本,而且还要放到实际生活中,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善于观察实际生活,在课文教学中找到联系实际生活的切入点

语文的学习就是学会联系生活,适应生活,在生活中运用基本的技能技巧。课文是实际生活的反映或总结,只要认真细致的观察,总能在课本当中找到联系生活的切入点。每个教师都要十分注意,并把握这些切入点,不断的在教学中,将课文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通过联想,在实际生活中找到课本上的情景,充分理解课文的意蕴,同时又能对实际生活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感悟。

比如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字、词、句、式等知识的教法与学法,还要特别重视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传统,联系当时的实际生活,联系当时实际的情景,把文章的文化背景了解细致,最终深刻的理解文章内容。在高中语文新教材教学中,诸子散文单元后,教师可以采取课外语文活动,开展演讲讨论,或者举办座谈会等等,例如开展一个以《儒家文化对中国实际发展的影响》为题的讲座,在这个过程中,细致地介绍百家争鸣中诸家学说的概貌,同时还要介绍儒家成为封建实际至尊地位的背景、原因等知识。通过联系当代实际对儒家学说的运用,分析儒家学说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文化底蕴的积极影响,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儒家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让学生通过联系实际生活来学习文化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发现儒家文化的应用。

二、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关注实际变化,在实际变化中找到语文活动知识的缩影

语文中的内容是实际某个小环节的一个缩影,通过这个缩影反应了一个问题、一个现象、一种文化或者一种大环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结合与之相关的实际生活进行分析,联系实际生活情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经常开展语文活动,例如:研讨会、知识辩论赛、演讲比赛、实际实践活动等等,给学生确定一个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中去观察、调查、研究、讨论等。最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悟文章的内涵,在文章中找到现实的缩影。还可以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组织学生坚持轮流进行演讲,并要求学生认真关注实际现象。让学生表述自己对实际现象的看法,从而了解学生的人生观,例如:“四风”问题、官员腐败问题、同学之间的关系问题、师生关系问题等等。在学生演讲结束后,开展师生互动讨论,教师给予点拨和引导,让学生能够参考他人的看法见解,从而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学生更加理性的关注实际生活现象。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每周还可以组织一至两次语文课外活动,比如“实际观察总结”、“开展专题报告”、“实际现象辩论赛”等。让学生通过活动,将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参加辩论赛,需要做大量的准备,搜集大量的信息资料,论证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锻炼自己的口才,还能够加深对现象的理解,并通过生活中的一个个现象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能更细致地观察实际现象变化,建立起学习时一丝不苟的精神。

三、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际现象,从实际生活中找写作素材,通过写作来表述对实际现象的看法

写作是学生学习语文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模块,在这个模块中,学生必须要把自己的看法观点用恰当、准确的语言呈现出来。长期以来,学生的写作都是仿写,甚至是抄写,根据别人的写作特点,进行写作,缺乏新颖,内容枯燥。如今学生的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在高中阶段,由于高考的压力,学生每周都有上不完的课程,有周末补课,即使在假期,也是作业一堆,很少能够把精力放在实际生活中,逐渐的远离生活,写作素材也只是在书本上看到的内容,所写的作文内容缺乏真实性,空洞无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给予耐心指导、热情鼓励,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现象,感悟人生,通过细致的观察生活细节,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通过多方努力,让学生改变写作风格,把生活细节表露出来,让学生的作文更具有实际意义。

四、在课外,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去关察实际现象,关注生活细节,在生活中引导学生学习语文

实际现象和生活细节都需要学生在课外的时候体验,高中生的课外时间本来就很少,教师又给学生布置很多的书面作业,挤占学生很多的课外时间,使得学生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体验生活,更无法去观察生活细节,使得语文的学习只是简单的阅读理解与写作。由于以上出现的现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为学生布置一些实践类作业,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观察实际现象的兴趣。让学生对遇到的趣闻趣事进行梳理记录,让学生做一个有心人,教师把这些生活琐事与语文的实际教学相结合,使得语文的教学更加生动、真实,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10.分层教学与实际操作的困难 篇十

内容提要:集体授课是这种普遍的教学组织形式在经受历史的检验后,各种缺点开始突显,已不能满足现在的教育要求。分层教学是优化单一班级授课制的有利途径,也是目前讨论较多的正在教学的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时间、任务、教育环境等各种因素,实施情况并不理想,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关键词:

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

集体授课是现在普遍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形式有优点有缺点。而因材施教原则是现代教学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然而因材施教原则的个别性与集体教学的人数是相当矛盾的。特别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更加显得难以融合。怎样化解这对矛盾组合,让因材施教原则在集体教学中得以很好的实施,是每个教师都面临的问题。正文:

一、分层教学的产生。

集体授课教学模式是通过讲授、谈话、板书、演示或其他媒体向一定规模的学生群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形式。不管是哪一种具体形式,都主要是从教师对一个班级或一组学生,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单向传递教学信息。在较小的班级中教师与学生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双向交流,但通常学生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因此,教育者们提出了教育教学要因材施教,希望弥补集体授课的不足。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思想源于《论语》中记载的教育事例,在《论语·颜渊》篇中记载樊迟、司马牛、仲弓、颜渊均曾向孔子问仁。樊迟的资质较鲁钝,孔子对他只讲“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仁”;司马牛“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诫他: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颜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总之,根据每个学生基础和造诣的不同,孔子对同一问题给出了4种深浅不同的回答,既切合每个学生的思想实际,又符合仁的基本概念。后人对其教育教学事例与思想进行了概括总结,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原则。现今因材施教,指的是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之下,针对教育对象的性格、志趣、能力、原有基础等具体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可是孔子弟子三千,能够因材施教的也就几人。现在的教学是要求教师在集体教学的前题下,遵循因材施教原则进行教学。而现在的班级,就算是小班化也得28人。在课外教育还能根据学生的个性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但在课堂上想要因材施教,还真是很矛盾。如果想针对每个学生的差异来教学,就不能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一节课都不能完成任务是现在教学的要求否所不允许的。这两个名词其实是相矛盾的。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时间、任务、教育环境的限制,这两个本身就很矛盾的一对概念,是否能在教学中融合。怎样才能在无法改变的教学条件中,最大程度的应用因材施教原则。在这种情况下,一种针对班级授课制中无法顾及学生个别差异、难以因材施教和促进所有学生最好地发展的教学模式产生了新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分层教学。分层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成为优化单一班级授课制的有利途径。

在我国,分层递进教学改革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上海率先提出实验的。近十几年来,分层递进教学法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分层教学的总原则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分成不同的层次,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辅以不同的训练和辅导,借助各层本身的力量促进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好的了发展。综合各家观点,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实施分层教学法的优势在于: 1.有利于所有学生的提高。2.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3.有利于教师全面能力的提升。分层教学在理论上的是非常理想的教学模式。

二、分层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实施遇到的问题。

分层教学虽然有理论的支持,可根据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这一教学模式在实际中实施的情况并不理想。只有个别教育观念新的教师才会偶尔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我们先来看看分层教学的一般实施方法:学生分层、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训练、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在一节课中要达到这么多的分层要求,可以说是对教师的思维策略、教学机智、组织调控能力等教学能力的一个全面的挑战。况且分层教学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认真加以研究,寻找有效的对策,有计划长期的开展才有效果。就目前实施的情况看,有以下一些特别要关注的问题:

1、分层教学不是个别教师的事,它需要有宽松的教育大环境。

虽然中国的教育一直再提倡素质教育,可大家知道实施的并不理想。中国千百年来的选用人材的应试模式和观念根深蒂固,并不是一下就能改变的。再者,教育的问题可以说牵扯到千家万户,人数众多。家长、领导、教师的追求和想法都不想同,对待教育方法的态度也不相同。所以现在都仍然是没多大改变的授课模式。大多数教师都会提出这样产生这样的疑虑:要我们进行分层教学,可是领导、教育体制、社会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吗?否则我们分层教学的意义难道是为了考试吗。第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不能统一用成绩来衡量。成绩为了什么,不可否认成绩是挺拔人材的一种途径,但不是挺拔所有人材的途径。社会需要的是各种各样的人材。教育需要大刀阔斧的改革,从观念开始:教育的起点不在于一个人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怎样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新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则恰恰是创造这一教育环境的理论依据。

2.分层教学要解决分层的原则与分层的办法。

分层教学的目的是“因材施教”,要确定“材”的素质和水平。根据什么如何分层是一个难题。目前,我们对学生的分层主要依据测试,但测试的内容、难易的程度、结果等,是否科学、客观,有没有参考价值,这是个重要的问题。调查问卷显示,大多数教师选择分层的方式只是一张普通的成绩测试。这样分层无疑使分层教学失去了意义。

3.分层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影响不容忽视。

分层教学就是要因材区别对待学生,学生受到不同的待遇,会产生什么样的心理影响。问卷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和比自己学习差的同学在一起学习。这分为下层的学生的心理冲击表现为自卑,家长也难以接受。如果教育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这种教育方式便是不可取的。怎样淡化分层又能起到分层的效果实在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4.分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实行分层教学的班级人数是不能多的,光是这一点,许多学校班级都达不到要求。小班化是分层教学的一个基础条件,小班化人数不能超28人,很多学校的小班都是接近最多数,数量上颇多了点,也为分层教学带来了不便。就是需要教师要有很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分层教学对教师高要求还表现在要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关心他们的进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成功的激励机制,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要想进行分层教学,教师是不能闭门造车的,要熟知分层教学的理论,还要有相应的指导和培训才行。

5.实施分层后的评价方法要慎重考虑。

教师所接的班不同,达到的质量目标也应不同。如何判定分层教学后的工作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是一个大问题。

正因为分层教学困难重重,所以还没有很快的普及。但不尝试、不改革、不创新,人们的观念不改变,教育就会停滞不前。

参考文献: [1](美)鲍里奇著,有效教学方法[M],易东平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 冯建军,现代教育学基础[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M],广东教育出版社

11.联系生活实际 提高教学效率 篇十一

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我认为我们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设置情境,使枯燥的数学趣味化,令学生体验到数学并不枯燥,数学并不陌生,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并且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建立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培养不畏困难、严谨求实的思想品质,以及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诚然,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尚少,但教师如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从四个方面试述如何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提高课堂效率。

一、联系生活实际,孕育学习兴趣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教学前可引导学生搜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积累数学知识,这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最佳途径。

例如,在教学“利息”前,我让学生做了两个准备工作:一是到银行存一次钱,二是调查一下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的年利率分别是多少。学生交头接耳、跃跃欲试,对即将要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他们或邀同学,或邀父母,或独立操作,兴致盎然地完成了这一特殊的作业。上课的时候,学生们纷纷带来了他们的存单,还七嘴八舌地告诉我他们的发现。这样,既避免了利息的教学公式化,又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事实证明,如果教师做个有心人,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学生普遍学习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良好。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炼数学知识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但生活中有的事物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型,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从生活中去提炼数学知识,再回到书本上来。

三、联系生活实际,合理改组教材

目前,我们的数学教材,题材老化,情节内容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实在太少,我们要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味的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在现实世界寻找生活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生活实例解释数学问题。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教师要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总而言之,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课堂上要结合教材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联系生活实际,促进知识内化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因此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具体地说,就是在教学新知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12.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课堂效率 篇十二

一、小学数学联系生活实际的含义

将小学数学联系生活实际,也就是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其主要是指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运用生活中的实际案列,来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并将小学数学知识延伸到实际生活中,以帮助小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这样来看,小学数学的教学与实际生活是相互作用的。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课堂效率

1. 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断导入新课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并起到统领课堂教学内容的作用。因此,数学新课导入的成败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新课内容的学习兴趣的高涨与否。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导入新课之前,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的内容特点,因课制宜,因生施教地设计导入的方式,进而有效激发其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这一章节时,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可以对学生说:“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两个特殊的小伙伴,但是它们一直都在争论,它们两个到底谁重的问题。到底谁重呢,棉花和红枣就在你们的桌上,同学们可以想办法帮他们解决吗?”接着,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红枣和棉花争论的多媒体视频。这种方式在第一时间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了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通过称量的方式,来比较红枣和棉花的重量,进而引出新课中关于千克的知识内容。又如在教授“数图形”时,教师可以先讲授“数线段”的知识,让学生先理解并掌握到线段的概念,接着再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线段,在学生认识了线段之后教师再教学生如何去认识数线段。在认识数线段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行去探索,在这样的安排下让学生一步一步地从易到难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联系生活实际,教学新课

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的双向交流活动,新课改实施以来,学生成为了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是教学的根本。例如,在教授《长方体的体积》知识时,首先教师可以利用身边的事物,黑板擦、黑板先给学生介绍什么是长方体,在学生理解后,教师再利用饮料瓶中的饮料、水桶中的水等,给学生讲授体积的概念,进而引导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其次,教师可以先运用边长为1cm的正方体,要求学生量出它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然后再拿出两个同样的正方体摆放成一层,再让学生说出这时长方体的长、宽、高为多少。经过这样的实物观察演示,学生自然而然会明白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其长、宽、高的乘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边指导边演示,并让学生观察、实际操作的教学方式,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此外,小学教师教授新课时,还要注意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授“乘法的初步认识”后,教师可以将乘法的算式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教师可以请学生用自己所喜欢的图画来表示出3×2,这样的方式可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并最大化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3. 联系生活实际,强化练习

能够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据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更应当注意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并加强数学知识的生活化教学。例如,在教授了两位数的乘法后,教师可以提出以下的问题,学校组织到公园开展春游活动,需要邀请家长和学生一起去,现家长有26人,学生有50人,老师有4人,公园门票为成人每张20元,学生每人10元,而团体票30人以上每人15元。请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这种与日常生活实际想结合的方式不仅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生活经验相互融合起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用直观、丰富的事物呈现出来,而且还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促使其以积极、轻松、愉快的心态投入学习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缺乏生活化的教育是死的教育,而离开了书本的生活,也是死的生活。教育的目的是改造社会生活,因此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想方设法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无穷魅力和作用,才能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到生活情境中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包晓兰联系生活实际提高数学课堂效率[J].考试周刊,2014,92:81.

13.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篇十三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初次利用列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应首先从例题上引导学生观察,从而发现例题与之前所学的方程有所不同,之前列方程时题目中未知数x已经有了,直接看出x表示那个量,而例题中并没有x,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到,要列方程必须把其中的未知量假设为x,从实际中让学生发现列方程解决问题时有“设……为x…”的必要,不至于出现在列方程时不写“解:设……”的情况。

另外教材只要求掌握“未知数不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的解法,在练习时,如:练一练第1 小题,学生中很多人列出了这样的方程:36-x=2.5,方程列的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应该怎么解呢?是否该向学生讲解方法?还是让学生把此方程改成教材要求的那样的方程?如果要改成教材要求的方程,那就是在向学生传达这样的思想:这样的`列法是不被认可的,那么以后在学习“未知数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 时,学生的思维那不就和现在冲突了吗?希望有人能解释!如果需要向学生讲解,那该怎么讲解?讲解到什么程度?而且类似的问题在其后的练习中不断的出现,困惑中!!!

14.教学改革应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篇十四

华康清谈教学改革之二:教学改革应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教学改革不论普高职高都在改,都很需要。普高的教学改革很难有突破,原因是摆脱不了升学这根指挥棒。与之相比我们职高的教学改革就没有这个约束,改革的自由度大得多,改革的实效也可以大得多。改些什么?根据目前中职的实际,我觉得必须解决以下一些实际问题。

1、解决学生上课睡觉问题

我们必须注意这样一个道理,社会对我们的学生考不上大学是会原谅的,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孩子在小学初中里就没有学好。然而上课睡觉却不能原谅,因为与普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管是教育局长还是主任都还责难“职校不是读书的地方”。其原因有二个,一是某些普高的恶意宣传,有意打压我们职业教育;二是我们的教学大纲要求太高,我们的教学内容太难,我们还无法解决课程教学问题,还确实存在着上课睡觉的现象。老百姓不知道大纲,也不懂教学内容,但是他们却知道有人睡觉。有人说,我的学校上课睡觉的学生并不多呀?我说的“睡觉”并不是只指趴在课桌上睡觉,而是泛指学生在课堂上一无所获。有一位普高的数学名师在我们学校上了一堂示范课,表面上课讲得很精彩,然而事后我一调查,有80%的学生没有听懂。其实我们的许多学生在小学、初中里数学就没有学好,直角三角函数的公式都没有记住,叫他如何接受高中的数学知识?还有英语,有些学生连26个英文字母都没有记全,如何去学习英语语法?按照现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许多学生想学也学不会,于是就只能睡觉了。

我想,如果能够让学生上课不睡觉,我们的教学改革就成功了。有一次,我们的一位数学老师上了一堂公开课,他通过下企业实践,根据企业的需要写成一个数学教案,学生在课堂上很喜欢听,没有一个人睡觉。我听了很感动,为之喝彩。然而一位数学专家说,这堂课不成功。我问他为什么,他说这节课和教材内容联系不紧密,重点不突出,难点也没有突破。我当时对他说:“你的水平很高,我完全承认你在普高里上的课很好。然而你知道吗?到我们职高里,你上的课自认为越好,我们学生睡觉的人就越多。”

我们学校的4000学生全部都是住校的,晚上安排二节自修课,有的学生没有事情做。我们就规定其中一节课全部练书法。有一次有几位家长来校暗访,走遍学校每一个教室,看到学生都安静,都在练习书法,他们大加赞叹:“谁说职校学生不读书?就是晚自修的纪律,比一些普通中学还要好得多。”我们就是要拿出实际的例子让老百姓信服。

如何唤醒学生?要让我们教学的内容与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喜欢,要激励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树立信心。有一次我到汽修班上课,这个班是学校基础是全校最差的。我对学生说,今天我是企业的总经理,前来招工的,请大家主动站起来发言,用最精彩的语言打动我,可是全班50多个同学没有一个发言。我看情况不对,就说,看来大家都很客气,那我就点名了。说一句话给20分,两句话40分,如果能够说上三句话就及格,我就录用你。我点了班长的名,他站了起来,只说两句就说不下去了。我问:“你猜今天我给你打几分?”

“40分。”

“不对。我要给你打80分。”全班同学都感到奇怪,我接着说,“说两句话是40分。但是你站立的姿势很好,笔直地站着,面带微笑地妇始终看着我,显得你很有礼貌,所以我要加你40分。”

“华校长,谢谢您。”这位班长坐下去了。

“你站起来,”我立即找到了激励的灵感,“你在失败的时候还能够说谢谢你,真是太了不起了!我可以预言,你将来的前途将不可估量。”这时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接下去的课就不一样了,尽管学生的发言并不那么好,但是大家都争着发言,掌声不断地响起。也许有人会认为我的这节课乱七八糟,但有一点必须肯定,那就是这节课没有学生睡觉,因为学习内容与教学方法让学生喜欢,唤起了学生学习的信心与勇气。

2、解决学生流失问题

流生问题在我们中职学校里非常严峻。我曾调查过许多职校,年流失率一般都要达到10%以上,有的职校100个人进来,毕业时只有六七十个人了。这不是危言耸听,我是有事实根据的。我们的学生数学英语没有学好,家长是理解的,因为他们的孩子在小学初中里就没有学好。然而有一点是不会原谅我们的,那就是流生。怎么普高学校100个人进去100个人毕业,怎么你职高100个人进去有那么多学生流走了呢?你们职高是怎么搞的?我们自己能够说得过去吗?

我曾经挽留过一位要流走的学生,他对我说:“华校长,不是说你学校不好,我知道你们学校是国家级重点职校,天天都有人前来参观学习;不是说你这位校长不好,我知道你是全国杰出的校长;也不是说老师不好,他们对我都很关心。可是你知道吗?我在上课时什么都听不懂,犹如坐牢一样度日如年啊!你还是让我走吧!” 这件事让我刻骨铭心,我看着他离去的背影,思绪万千。我们的教学改革不就是应该让这些学生在我们的学校里留得住,学有所乐、学有所成吗?

3、解决教师教学兴趣与成就感问题

目前,一些优秀的老师首选的并不是职业学校,这是不争的事实。怎么办?首先是要提高教师的收入。我通过努力,率先实现让我的老师收入超过当地的重点普高。有人有意见了,说职校老师凭什么可以超过普高?我说,凭什么职校教师待遇就该比普高低!

可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有教师想走。为什么?这里有一个老师的教学兴趣问题,有一个成就感问题。有一位想调走的老师对我说的:“论校长,你有魄力也有人情味,论学校,发展很快前景很好。可是我一走进课堂就头疼。我的工作就是上课,确实感到呆不下去。”是啊,在普高里,学生很想学习,上课大家都认真地听你的课,教师上课感到很有味道。而职高呢,学生对你教东西不喜欢,上课不认真,作业也做不好,一场考试下来一片红灯。于是一些老师就害怕上课,害怕呆在职校里。还有,普高的老师很吃香,有很多家长请他当家教,而职校的老师却没有人请,退休以后就是废物。不解决老师的教学兴趣与成就感问题,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如果按照传统的思路是无法让老师产生成就感的。比如上语文课,你还是讲作者生平、段落大意那一套,学生不喜欢,企业不需要,老师自己也没有味道。我要让专业老师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比如你是语文老师,如果你能够让学生较快地提高表达交流能力,就是我在一中读书的孩子也会交给你。如果这样,老师的成就感就出来了。比如你研究电动机,听到声音就知道故障出在哪里,那么你上课肯定很精彩,退休了企业也会高薪聘请你。如果我们职校的老师都有自己的东西,就不会被企业、社会看不起了。

我们应该通过教学改革,让我们的老师愉快地留在职业学校里。

4、解决学生就业能力问题

前几年,社会关注就业率。中职学生的就业率比大学生还要高,自然成为职业教育的亮点。现在我们关注的不再是就业率,而是就业质量,不能让我们的学生与农民工一样只拿800元一月的工资。

要提高就业质量,就需要根据企业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人。企业需要什么?有一个方向性的观点,那就是需要“能说、会写、善干”的人。

“能说”,是指表达交流能力,这是一个人生存的基础能力。前不久,有位企业老总对我说:“现在好了,你们的学校实训设备多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强了。可是有一次我们召集来自你们学校的40多位职工开个会,没有一个会发言的。我们要求每一个职工写一份调研报告,许多人不会写,即使写上来也不成样子,还有许多错别字。”这席话给我们的教学改革提出了许多引人思考的问题。如果说我们的文化课解决不了表达交流能力的问题,还是像以前那样不关注企业的需求,那真是一种悲哀!

有二个学生在食堂里面打架,有人说是品德问题,而我却认为不完全对,还有表达交流能力问题。因为甲踩了乙一脚,乙说“瞎了狗眼”,接下来就全是“你想干吗”这句话了。假如碰上我,绝对不会打架的。数学英语学得差一点不会影响人的一生,就如我,我也不懂英语,不是也成为全国杰出校长?然而没有交流能力却不行,这是一个十分关键的能力。有一次我和爱人吵架,吵着吵着我发火了,举起手来想打她。这是我爱人不干了,她说:“你打吧,你必须打,不打就不是男子汉!”眼看一场危机不可避免要发生,我对她说:“你想知道我为什么不打吗?”

“你不敢!”

“不是,当我举手想打你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10多年前那一个夜晚,在你家乡小溪旁的松树林里,你握着我的手说„我爱你一辈子‟,我是想起了这句话。”

就这一句话,妻子破涕为笑,一场危机就这样化解了。

这些年来,我就是凭自己的表达交流能力,处理好与家长、老师、领导的关系,解决了无数问题,摆平了方方面面。可是至今我们的教育,包括大学都还没有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我校有位女老师,在聘任中没有一个学部肯要她。原因是什么?不是她学习成绩不好,知识不扎实,也不是人品不好,这些都很优秀。她就是不会与人交流,并且说话的声音太低,上课时学生听不见。

我们的文化课改些什么?以语文为例,领导要求提高所谓教学质量,考试与普高看齐。听起来很好,然而它科学吗?适合中职学校吗?考试的分数就是质量?就如我,如果用升大学的语文试卷考我,在全校200多名老师中我肯定进不了前100名,我考不过老婆,也考不过妹妹。然而我能够写文章,能够做报告,在企业里讲课三个小时,几百个听课者没有一个会中途跑掉。这一点我的老师做不到,老婆妹妹更做不到,你说谁的语文水平高?你会说某某作者的生平,会古文翻译,企业会给你高工资吗?不会!

“能写”,就是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能写企业需要的应用文,比如调研报告等等。现在的大学生也很少会写企业需要的文章。假如我们的学生能说会道,能够把企业的情况记录下来,并找机会与老板交流,比仿说得知老板要外出,你找个借口搭上他的车。平时可能5分钟的机会也没有,在车间却可以让你说个够。告诉老板车间存在什么问题,有哪些办法可以减少浪费,那么第二天老板就可能提拔你为车间主任。企业就是需要这种能想能说、会写会干的人。

“会干”,自然就是指需要职业技能。要提高就业能力,技能肯定是很重要的。“连螺丝往左转往右转都不知道,我又怎么会喜欢你的学生呢?”在引言中说到的那位老总的话是真诚的。如果我们只是像普高一样,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读那么几本书,在黑板上开机器,动手能力不强,在企业里不能发挥作用,又怎么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呢?

如果我们的学生“能说能写会干”,那么他们就能够成家立业,不但能够在社会上立足,而且能够得到发展,取得事业的成功。我曾经与我的学生讲过这样的故事:我有一个女儿,想把她嫁出去。嫁给谁好呢?这时有一个普高毕业生与一个职高毕业生同时向我女儿求爱,开始我肯定喜欢普高毕业生。然而见面后,这位职高生能说会道,显得很亲切。我家的电视机坏了,这位职高生马上帮我修好;需要写对联,职高学生一挥而就,几个字也写得很漂亮;我家的汽车出毛病了,职高学生说没有关系,我会修理,他还动手做菜,味道特别好。而那位普高毕业生却呆呆在站在一旁,什么也不会,什么也插不上手。这时,我的想法就发生改变了,愿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这位职高学生了。试想,如果这种情况反过来,或者两者表现都一样,凭什么让人喜欢职校生?要当今社会里,职业教育还是在普通教育的夹缝中求生存,我们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我们的教学内容有特色,教学方法有特色,教学成果有特色。我们的学生让你普高培养不了,而我们能,我们能够把这些文化基础不好的学生培养成为优秀的技术工人,能够让他们赚钱。只有这样,老百姓才会认可职高,看好职高。如果与普高比升学率,只能是死路一条。我这样说并不是要打败普高,而是争取一个职业教育的立足之地。

综上所述,我们教学改革就是要解决上课睡觉问题、流生问题、教师成就感问题与就业能力问题。如果我们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为什么不让我们改革呢?家长高兴,老师赞成,学生拥护,企业欢迎,假如如此,我们职业教育的魄力不是就显露出来了吗?

5、解决教学评价机制的问题

评价机制不但是我们教学改革的一个内容,更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个先决条件。我们现行的评价机制与企业需求想背离,严重的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开展与深入。

引起我的思考其实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有一位漂亮的女学生,能歌善舞,但是数学与英语的成绩很差,在普通中学里呆不下去,前来投奔我。当时我校的许多班主任还不愿意接收她。然而这位学生在我校读毕业以后,被安排到我熟悉的一家企业工作。几年以后当我回访她的时候,她的年薪已经长到了7万元。企业的老总对我说:“华校长,你的这位学生真是太好了,很会说话会唱歌,会接待会策划,又会组织企业的文艺活动,把我们工厂都搞活了。”我们学校与企业对学生的评价标准的反差是如此之大!对于企业的评价标准,我这个校长是没有办法改变的,我能够做到的只能是改变学校自己对学生的评价方法。

8年前我刚来到职校当校长,当时要会考统考。我的一个教务处人员问我:“华校长,要不要把一个差的学生和一个好的学生排在一起坐?”我说这是什么意思?他说你不排在一起,差的学生就考不及格的,考不及格就不能毕业,不能毕业人家就不来读了,不来读了我们学校就办不下去。我说:“绝对不行,怎么能这样做呢?”如果学生到职校读书,都是可以偷看的,可以抄的,他们还会努力学习吗?他们自己也许不会说,今后当他们成为父母的时候,还会把子女送到职校来吗?职业教育以后怎么样去立足?

上一篇:关于有力推动工会系统审计整改情况报告下一篇:小升初语法专项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