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有效性论文

2024-09-09

阅读教学有效性论文(共13篇)

1.阅读教学有效性论文 篇一

翻转教学,让小学生“悦”读

当今是信息高速发展传递的时代,国际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阅读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阅读不仅可以培养交际能力,扩大知识面,也是发展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由于受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只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特别在小学基础教育阶段,英语阅读教学显得单一,枯燥,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没有很好地激发,阅读成为一种负担。因此,教师应扭转过去对英语阅读课的轻视,巧设方法吸引学生阅读兴趣,活用策略高效引导学生阅读,有层次地推进小学英语阅读课堂的有效教学,逐步提升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应实现从关注“教” 向关注“学”的转变,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实现对传统教学的翻转。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即先让学生对材料进行独立阅读和思考,然后根据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提出存在的问题,选择最优化的教学策略引领“学程”,最终达到有效实现对阅读材料意义建构的目的。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基本是按照阅读前(pre-reading)、阅读中(while-reading)、阅读后(post-reading)这一模式展开。而我们所要探索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翻转教学模式,也可以按照这个模式展开。它规避了原来的阅读教学更侧重阅读中(while-reading)而忽视阅读前(pre-reading)与阅读后(post-reading)作用的不足,充分利用阅读前,学生对于材料的趣味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质疑,以便在阅读中“有的放矢”的解决问题,在阅读后通过练习对阅读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使学生对教材有更透彻的概念。

一、预习设疑,先学后教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实践证明,课前预习是一种良好有效的学习习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然而,我们一般的预习工作只是让学生对文中生词,句子进行划分,这样并没有充分发挥课前预习的作用。教师应围绕新知生长点和新知重难点,从学生已有的经验与学习能力水平两个角度扎实预习工作。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形式多样的预习题,让学生围绕预习题展开预习。这里预习题应该是有针对性的,可以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而不是检验学生语言知识点的题目。下面是笔者教学外研版小学英语(三起)4B Module 8 Unit 1 They sang beautifully.所设计的预习题案。

(1)听录音,初步理解课文,划出sang, drank, had 等表示过去时的单词。(2)找出文中不理解的部分,做上记号,准备小组讨论。(3)请同学们列出自己过去某一天的活动。

学会预习是学会学习的开始。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多思考,多分析,学会在文中做笔记,表明难点,疑点,以便小组合作学习时提出质疑。教师设置的预习题应有针对性,要符合文本材料以及学生特点;二是要有启发性,能启发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为学生提供展现平台;三是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四是有层次性,能抽丝剥茧般解读文本,由简入繁,从整体到细节。在“翻转教学”中,预习起着重大的铺垫作用,根据学生设疑,通过小组合作,互帮互助先解决部分问题,然后教师再有针对性地来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不是毫无意义的重复学生已知的讯息,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

二、活用策略,以学定教

在预习过程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是还有部分问题,单靠学生无法解决,这时候就该教师发挥能动性了。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也不能包办代替,牵着学生走路,仍然是要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以小组合作方式讨论,巧用策略将方法传授有机地渗透和融入到知识的教学中。将学生模糊的,不系统的知识进行整合概括,因为“教是为了不教”。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还要注重指导学生的阅读策略,在阅读过程中交替使用略读,寻读,猜词义等阅读策略,分别推进有层次性的阅读训练。如东石第二中心小学的蔡老师在执教 Helen Keller 一课,通过设问让学生略读(skimming),让学生对文本主旨有一个概念。再让学生寻读(scanning),回答较为细节的问题。

另外,通过游戏,歌曲,小竞赛等能检查学生对阅读文本的预习情况,又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通过唱歌,改编歌词,学生对课文中的新句型进行反复练习,也提高了他们的交际能力。除了游戏,歌曲等方式,教师也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新知识,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让学生走入情境,表演情境,以此突破语言难点,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真切性,让学生学会“用”语言。如本次蔡老师执教Helen Keller这一课,蔡老师针对文中的新句型创设了贝多芬,杨光,邰丽华等身残志坚的名人事迹的情境,让学生来谈论He/ She can’t … He/ She can … 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语言的应用性和思维的灵活性。

三、拓展练习,检验成效 经过预习和教学后,学生对阅读文本已有清晰的概念。然而,止步于此显然会阻碍学生的学习进程。这时,教师应设计符合课文阅读以及学生学情的练习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验。检测时,不仅要求学生限时限量当堂完成,还要展示部分学生所做的练习,师生共同批改检查,使大部分学生当堂完成目标。可以借助配套的练习册,但是练习册中题目毕竟是针对大部分学生,不能体现班上学生的学习特点。练习的设计也应该符合两个特点:针对性和层次性。一是要符合阅读文本,针对班上孩子学习兴趣点所在设计。二是要逐层递进,由浅入深,让学生有一个进步的过程。如4B Module 8 They sang beautifully.我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设计了如下练习:(1)写出下面动词的过去式。

go()

see()

sing()drink()have()(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Sam and Amy _____ ______ _______ last Sunday.They _____ ______ by bus.They ______ some birds.They ______ some food and drank some ______.They _____games.They ______in the park.They _______to music.They sang and danced.And they _______teachers.They had a _____day.四、总结归纳,深化认识

一节课结束前,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总结,对阅读资料进行意义建构。在这个环节中,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在小组内,由组长将每个人的信息归纳整理,再由代表向全班汇报。学生在交流归纳的过程中能够对于本节课进行反思评价,拓展学生的能力;其次,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在合作学习后,对别人和自己的收获,体会进行发言,评价,捕捉有效信息和观点,找出其中的不足和问题,深化学生的认识,促进意义的建构。

五、结束语

“翻转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真正地以学生为本,很好地实现了“三变”: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学生的苦学为乐学,变教师的灌溉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先学后教”的课堂,是开放性的课堂,以前,课堂的重难点和关键点都是根据教材而定的,现在学生先学了,课堂的重难点和关键点就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确定。教师不可能预先设定好学生的问题,所以课堂里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正是这种开放性的课堂,才更加注重学生的质疑、交流和讨论,才有智慧的生成,才具有蓬勃的生命活力,也才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梅海娟.小学英语有效性阅读教学的探究 [J] 科研教学, 2009.(4)48-49.[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 张金磊, 王颖, 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46-51.[4] 张跃国, 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5] 焦建利,贾义敏(2011). 国际开放教育资源典型案例: 一个研究计划[J].现代教育技术,21(1): 9-13.

2.阅读教学有效性论文 篇二

一、导入切题,注重趣味

新课导入如同一本书的序言,如同一场戏的序幕,可以起到引人入胜的重要作用。为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师从新课导入阶段就应该精心设计,进而通过切题的、充满趣味的新课导入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新课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我有一个梦想》一课时,在新课导入阶段,我说道:“每个人都有梦想,我的梦想是可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将来桃李满天下。你们有什么梦想呢?”该问题的提出一下子打开了学生们的话匣子。有的说:“我也有梦想,梦想长大之后能够当上一名教师,去乡村支教。”有的说:“我的梦想是能够当上一名建筑工程师,设计出更漂亮、更节能环保的房子。”有的说:“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和平战士,通过努力让战争远离这个世界。”听完学生们的种种梦想,我微笑着说道:“看来大家的梦想都很伟大。马丁·路德·金也有一个梦想,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他的梦想究竟是什么……”通过这样的充满趣味的新课导入,学生们在接下来的新课学习当中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

二、重视课中,讲授点拨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一堂高效的阅读课而言,仅注重新课导入仍远远不够。步入正式教学阶段,高中语文教师需对具体阅读内容进行有效讲授及积极点拨,进而让学生读懂文意,理解思想,不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例如,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古都的秋》第三自然段的时候,我要求学生谈谈对该段的具体看法。其中有一位学生认为:“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对景物的描写过于颓废,是不是郁达夫的审美情趣存在问题呢?”针对该名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并未直接正面回答,而是话锋一转说道:“同学们对此有何看法呢?”经过短暂思考,有学生回答说:“郁达夫的审美情趣没有问题,事实上悲凉零落也是一种美。”对于该回答,我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说道:“一年四季,寒来暑往。每个季节均有每个季节的美。请大家再次阅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仔细品味该段文字所传递的相关思想,思考作者究竟要表达怎样一种情感。”通过这样的讲授点拨,学生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该自然段内容的理解。

课中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对于课中教学高中语文教师应审慎对待,不能随意为之,应积极进行讲授点拨,不应让学生过多地进行自主学习,唯有如此方能真正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三、有效结课,留有余味

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并不注重课堂结尾阶段的结课,有的草草结课,有的甚至根本不结课。这样的做法是不明智的,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成效。我认为,对于一节阅读课而言,必须要有一个有效的结课用来收尾。

例如,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在课堂结尾阶段我首先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简要总结: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1)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第1—4段)。(2)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第5段至倒数第3段)。(3)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最后两段)。做完课文总结后,我这样说道:“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人都是‘装在套子里的人’。请同学们放学之后,仔细观察身边的人,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为题写一篇500字以上的作文。”

这样的阅读教学结课方式不仅对全文进行了有效总结,还通过布置作文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发散性思考。可以说这样的结课是有效的,它不仅做到了有效结课,还留有余味,值得一线教师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总而言之,“导入切题,注重趣味;重视课中,讲授点拨;有效结课,留有余味”是实现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重要三步。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认真把握好每一步骤,积极采用有效策略不断提高上述三个步骤的有效性。

摘要: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有很多,但是至少应做到如下几点:导入切题,注重趣味;重视课中,讲授点拨;有效结课,留有余味。只要可以做好以上三步,我们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定然会得以成倍提升。

3.阅读教学有效性探讨 篇三

1.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需要(学情)确定教学内容

依据教材的文体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各种文体有不同的教学侧重。论述类,侧重把握观点和材料的关系。实用类(比如新闻),侧重把握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文学类,侧重引导学生感受体验,知人论世。现在都实行学案导学,可以通过批改学生的学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知道学生已经掌握什么,哪些地方存在疑惑。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以学定教。

2.教师要独立思考,独立阅读,找到感觉,发自肺腑

教师备课,先不看教参,自己先阅读一遍,有自己的第一阅读感受。找出阅读中的疑惑,然后参考相关材料,解决疑惑。教师也要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教师在思考中生成的问题,可能也是学生在思考中存在的问题。有时,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3.带着感情去阅读,带着感情去引导学生阅读

一篇课文,首先能打动老师,才能打动学生。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要从情感上去亲近课文,把自己的情感甚至生命体验投入到课文中去。对于诗歌的阅读教学,尤其要注重情感的感染作用。 在讲辛弃疾的《登建康赏心亭》时,我先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感觉,做到无为而始,尊重学生的最初体验。然后,针对学生初读后产生的疑惑,引导学生质疑,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典故说明了什么?第三步,抓住关键,提出问题“无人会,登临意”的“意”到底是什么意?“英雄泪”为何而流?第四步,根据学生的回答,顺水推舟,引出作者相关材料,做到知人论世,引导学生得出自己的理解。第五步,拓展类比,联系苏轼、杜甫、白居易的作品,体会古代知识分子济世报国、修齐治平的情怀。第六步,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诵过程中,再次品味体会语言。

情感是贯穿诗歌的线索,同样,情感也可以是贯穿教学过程的线索。语文课堂从某种角度讲就是师生共同宣泄情感的过程。在整个课堂中,作为我是饱含深情的在读、在讲,学生也受到了我的感染,当读到“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时,学生们唏嘘不已。我想,这一刻,那个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落魄英雄,那个夕阳下的孤独身影是真正走进了学生心里。

4.品味语言,是阅读的源

阅读要有血有肉,不能只看见骨头,分析结构和行文思路是必须的,但是文章的灵魂却存在于文章的语言中。只有品味语言,才是真正的深入了文本。我们经常这样问学生,考学生:这首诗中点缀了什么,勾勒了什么,烘托了什么,运用了什么,表现了什么。学生在枯燥的标准答案和死板的答题格式面前,逐步的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在他们眼里,诗文都是机械化的克隆,都是几个答题范式的简单重复。在他们看来,诗文鉴赏就是把诗文内容对应到答题的范式和模板中,不用经过语言分析。时间长了,学生丧失了对于语言的敏感,进而也就无法通过语言把握作者细腻和复杂的情感。阅读鉴赏能力也就每况愈下。还以《登建康赏心亭》为例,应引导学生体会词中重点字词“献愁供恨、看了、拍遍、登临意、休说、怕应羞见”所包含的深意。

5.横向联系,类比阅读

相同题材的诗文,可以相互参照着来阅读,都是写长江,辛弃疾笔下的长江与苏轼笔下的长江有何异同?同样是失去亲人,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与李商隐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有何不同?同样是登高而望,杜甫与辛弃疾又有着怎样迥异的心情?

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为知识分子,作为儒家教育下的封建士大夫,作为曾经热血沸腾、豪情满怀的有志青年,他们曾经的梦想,已离他们渐渐远去,面对人生的挫折与苦难,已经步入暮年的他们发出了千载之下依然在耳边回响的生命之歌。或悲或喜,或达观或消极。这些诗篇,有何情感上的相通?人类情感中最细腻和柔软的部分,等着师生一起去共同开掘。

通过对不同诗文的比较联系,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使学生掌握诗文鉴赏的规律,在考试中不是通过套框框,而是通过语感和经验做出正确解答。

4.农村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 篇四

《农村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具有自身的研究优势,主要反映在它不脱离教学,目标指向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在参与研究之前已经有所思考,参与课题后对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倾注了更多精力。在各级行政领导以及学校校长们都在关注有效课堂建设、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益的今天,本课题顺应了形势,并提前进行研究,得到了各级领导的支持。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研究英语语言教学的中心环节,它依赖与其他方面或者其他课型的研究成果和学生听说写的能力提高,同时也促进学生其他语言能力的提高。与本课题相关的英语课堂教学以及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在国内外的研究已经比较广泛而且深入,同时趋于成熟,但大部分都是建立在英语教学论、英语学习论基础上的教法与学法的研究,建立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基础上的研究尚未到位。农村住宿制初中学生英语语言学习与运用的条件和社会环境与城市学生相比较为薄弱,专门针对这一重要群体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尚属空白。专门针对农村初中,特别是英语教学基础薄弱地区农村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尚未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应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1、探索农村初中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突破经验层面的更为有效的途径。

2、探索农村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所承载的获取信息、分析处理信息,高效思维、正确推理、准确归纳等理解能力,达到全员提高的有效途径。

3、探索农村初中面对学生英语能力基础相对薄弱而又面对与外界学生同平台竞争的压力,通过阅读教学辅助学生听、说、读、写等多维度能力提高的途径。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以研促教,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业务素质

课题根据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目前的在校生英语学习能力提高比较困难、影响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的现状,提出有效模式存在的假设,通过对情感因素、媒体与手段、方法与过程(课堂教学程序)、训练材料等维度的研究探索,发现有效模式并进行实践运用,实现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本课题研究前,我们发现: 1)农村高中学生英语学习能力与水平相对薄弱,有提高的必要性; 2)教师的训练方法与手段处于经验层面,缺乏针对性; 3)在情感因素、媒体与手段、方法与过程(课堂教学程序)、训练材料等维度上一定存在适合于农村高中学生的有效模式。为解决上述问题,本课题的创新特色体现在:1)手段的创新:进行实证性研究。2)

研究客体的创新:农村初中学生及其的英语阅读能力与水平的提高。

组织课题成员集中学习,时间由课题组安排,每月不少于一次,积极参加各类培训。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学校教研组组织的集体学习活动和各年级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活动,在集体备课活动中,和非课题组成员老师一起学习,一起讨论,共同研究阅读及英语教学各种课型的有效性策略,时间每周一次以上。

5.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探析 篇五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探析

文/马世兴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可谓是重中之重。小学阶段,小学生开始接受正规的母语教育,增强小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是评判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主要以《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篇课文为具体案例,讲述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如何应用各种先进合理的教学方式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教学方法;教学实践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向来是教师关注的重点,阅读教学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并且教师通常会以阅读教学为中心,衔接口语、写作以及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因此,阅读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关乎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优劣,教师必须重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并且在教学工作中,注意规划好阅读教学计划和进程,引入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小学生对阅读教学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阅读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新鲜有效。下面笔者将以《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篇课文为例,讲述阅读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二、增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通过文章的朗读过程实施有效的情感教育

语文教育中盛传“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而有效的朗读教学就要求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尽可能融入文章情境中,感受到课文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并且引导学生学习先进人物的事迹。教师要先为学生讲解课文背景,然后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后便在朗读过程中对学生实施相关的情感教育。通过文章的朗读过程实施有效的情感教育,需要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和编排。以《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为例,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雷锋叔叔的先进事迹,然后让学生先快速浏览课文,划出重点或者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接着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朗读文章了。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好朗读的情感以及读音和生字,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将比较陌生的读音和生字都读准,而句子则要读通顺,()尝试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受作者当时所处的`情境,想象作者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在书写着这篇课文,它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又具有怎样的深层意义等。《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中写道:乘着温暖的春风,我们四处寻觅。啊,终于找到了――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最后这几句话体现了文章的主旨,它从总体上浓缩了之前雷锋叔叔乐于助人的几个案例,然后升华了主旨,讲出了文章的中心――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

2.利用阅读课堂教学强化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

小学语文的阅读环节是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时期,小学生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一般都来自于阅读环节。教师要强化基础知识教学效果,可以从课文朗读和解读环节入手。一方面,教师在带学生朗读之前,就可以指出课文的生字或者是生僻难辨的读音,如“泞”实际上要读第四声,而不是读成第二声;“棘”这个字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生僻,它读第二声。如“需、迈、叔、锋、泞”这些字有比较浓厚的字形特点,教师在指导学生记忆的时候最好从字体的部首结构入手,让学生先分析它们的部首,然后记住它的另一半结构。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解读文章的同时,增加一些拓展性的阅读内容,让学生了解并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比如说,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的名言名句,如雷锋在日记上记载的那一句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至今流传于世。教师还可以搜集类似的好人好事,如“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并且有选择性地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如“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类的视频,让学生开阔知识视野,了解更多的社会现实,增加课外知识积累。

3.开展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环节中,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是极为重要的。因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刻理解文章的主旨,在自主思考中得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感悟。教师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训练各项语文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说,教师可以带头组织班级内部的故事宣讲会,先让教师作为示范,为学生讲述一个好人好事的实例或者是主题相同的故事,然后选择几个学生以接龙的方式继续把故事讲下去。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并且让学生养成平时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极为有效的。而且很多教师会发现小学生的阅读量有限,他们由于学习习惯或者是阅读能力的限制,平时的阅读局限于教科书,因此,对于教科书外的世界的了解不多,拓展阅读显得很必要。教师要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为他们选择合适的书籍或者文学作品让学生阅读,使他们可以在课外的拓展阅读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增加自己的阅读量以及语文知识积累量。读一本好书,就仿佛在和一位伟人对话。教师要在班级中营造良好的阅读学习氛围,通过设置班级的阅读角或者是学习天地等途径,让学生捐献图书或者将自己的书籍共享到班级的小图书角中,为学生提供阅读的书籍和资料,丰富小学生的阅读生活;平时教师也可以组织一些阅读分享会活动,让小学生谈谈自己最近读了哪一些好书,从中得到了哪些感悟,让他们在班级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使班级的阅读氛围更加浓厚。

参考文献:

[1]贺梦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何晓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自主讨论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

[3]陈淑华。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4]邹佳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

6.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1 篇六

摘要: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它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来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中,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阅读能力的养成对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抒发内心情感,发展自我思想以及形成良好的能力都有很积极的作用。如何解决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提升小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值得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展开论述,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

阅读是学生获取更多知识必备的一项技能,不管是语文学习还是数理化的学习都离不开一个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的好处不仅在于丰富自我视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还在于能够更加地理解他人,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小学是阅读教学的基础阶段,也是重要的黄金阶段。小学生的可塑性较强。因此,小学语文老师一定要抓住此契机,寻求正确且有效的办法来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小学语文阅读现状

(一)教师并没有给学生独立阅读的空间

学生是课堂的中心,只有他们弄明白了难题,才算完成任务。但是现在很多小学教师只在乎自己教学的任务有没有完成。他们上课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教学大纲来授课,自己愿意讲什么就讲什么。由此一来,学生有了问题不能及时解决,阅读能力也跟着上不去。另外,教师没有注意和学生互动,使得小学生厌恶语文学习。

(二)语文老师并没有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技巧

小学期间的学生还处于对一切知识都茫然的阶段,他们不知道该去怎么阅读。但是很多教师在上课时,仅仅给出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然后回答课后问题,讲解完问题之后就结束了。根本没有带领学生去阅读,也没有让学生养成阅读的正确行为和习惯。

(三)小学课堂的教学只重视结果评价,没有重视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进行评价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总是先提出一些问题,然后再让学生阅读课文,自己去找答案。把能不能找到正确答案作为评价一个学生阅读能力好与坏的一个标准。但是阅读过程中对学生阅读的步骤、是否进行分段、是否标每段序号这些细节从来没有评价过,这就使得学生认为自己阅读的目的仅仅在于回答问题,做对题就够了。忽略了阅读的内涵,由此下去,学生不仅阅读能力越来越差,作文的写作水准也不断在降低。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采取一切可实施的措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以讲诱导法。这种方法就是指通过教师给学生讲述某一些故事,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有阅读的欲望。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童话故事、一些名著等等,用生动的语言给学生讲出来,让学生有阅读书籍的兴趣。

2.以身示范法。教师要和学生一道进行阅读、写读后感等等。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要用自己的阅读情况实打实地感染学生,让他们爱上阅读。3.赏识激趣法。教师要对那些喜爱阅读的学生进行鼓励,要多多夸奖他们,让他们始终保持阅读的热度。平时也要多举办一些“读书小明星”的评选活动,并给优秀的学生一些奖励,由此来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要给学生创造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

小学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如果周围是图书的世界,那么他们也就自然而然地拿起书进行阅读。因此,我们教师要学生创造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我们可以将教室装扮成小型的图书馆,让学生沉浸在书的世界;可以在教室挂上激励学生多读书的名言,让教室中充满着文化的气息;还可以每一周抽出几节课的时间专门让学生进行阅读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学生就能够深深地被环境和氛围打动,能够主动地进行阅读。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学会正确的阅读步骤

正确的阅读习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养成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形成习惯之后,也就会下意识地按照自己的习惯走。学生的阅读步骤应该分为以下三点。

1.首先让学生大声朗读文章,找出其中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单词。并在黑板上写出这些词,先教学生怎么读,怎么解释。然后在让他们默读文章,在每一段之前标上序号,对段落分段,画出每一段中心句。在他们读完之后,和他们一起分析每一段中心思想。

2.在分析文章之前,教师要为学生讲一下当时的背景,这样可以使学生大致了解到文章中的某些形象词语的言外之意。之后创设相应的情景。让他们进一步身临其境,再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看看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3.根据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讨论,也可以和教师一起讨论,让学生的思维开阔一些,不能禁锢他们思想。对于课后的问题也是一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但是也要告诉他们答案不是唯一的。

(四)传授给学生正确地阅读技巧,让学生体会阅读的快乐

7.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篇七

一、提高阅读指导的有效性

在有效的课前准备基础上, 重要的就是在课堂上对学生阅读课文的有效指导。在实际教学中, 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充斥着诸如繁琐的导入、蹩脚的启发、挤牙膏式的问答、无必要的表演、花哨的课件、形式化的合作、无谓的尊重、泛滥的表扬等不良现象。这些现象使阅读指导的有效性大大降低。有效的阅读指导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坚持以读为本, 加强对读的指导

没有读就谈不上阅读教学。新课程的阅读教学非常强调以读为本, 要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验、读中感悟, 要用读代替教师逐词逐句地分析讲解。事实上,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是自己通过反复的读来实现的, 并不是依赖于教师的讲解分析, 教师的讲解分析是把自己的 (甚至是教参的) 理解和感受强加给学生。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所要做的工作应该是沉下心来, 引导学生深入地、入境入情地读课文。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 朗读能力是学生最重要的语文能力。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必须切实加强对朗读的训练和指导。学生的感情朗读要经历一个从“读进去”再到“读出来”的过程。也就是说, 学生要真正做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必须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入境入情的读书, 有所体验和感悟, 然后再把自己真真切切的体验和感悟用朗读表现出来。指导学生朗读又要避免纯技巧的形式化的指导, 要通过学生的朗读实践和体验来逐步提高朗读能力。

2. 慎用直观教学手段

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和对文章所描绘的人、事、景、物的想象能力, 特别是要培养学生“读文章, 想画面”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如果在阅读教学中直观教学手段用得太多, 把语言文字所描写的场景、画面都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的话, 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和对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的想象能力就很难培养和发展起来。如许多教师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 都把课文所描绘的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用照片展示出来, 同时教师还要解说:这是“金碧辉煌的殿堂”、这是“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那是“买卖街”……很少有教师引导学生去想象那些辉煌。事实上, 圆明园已经毁灭, 昔日的辉煌是根本无法找到图片的。假如学生发出“老师, 不是说圆明园已经毁灭了吗, 那些照片是哪儿来的?”这样的质疑, 你该怎么办呢!在教学本文“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那一段时, 教师们又把电影《圆明园》中的相关部分播放给学生看, 而忽略了对文中关键词语如“凡是”、“统统”、“任意”的引导品味和体会, 忽略了引导学生根据文中的描述想象侵略军怎样毁灭圆明园以及侵略军那贪婪丑恶的嘴脸。

3. 导入不宜繁琐, 拓展不要过度

导入环节重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如果导入环节太繁琐, 可能会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反而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大概用了3分钟的时间展示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的各种场景图片, 并且教师还加以解说。事实上, 这些图片的展示与课文学习并没有多大的联系, 所以并没有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可以以课题直接导入。看了课题, 你想知道什么?……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深入地阅读课文吧。这样的导入, 既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又节约时间, 何乐而不为呢。此外, 阅读教学需要拓展, 但又不能用太多的拓展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和感悟。事实上, 拓展只需让学生读了课文以后有所思考、有所启发或留下悬念即可。

4. 注重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领悟表达方式

“文章皆有路, 遵路识斯真”。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写作思路。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才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写作思路即作者表达的线索, 也就是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写了哪几方面。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 作者先写了圆明园的毁灭带来的巨大损失, 接着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最后写了圆明园毁灭的过程, 其思路即:“损失———辉煌——毁灭”。学生对课文也就有了比较明晰的线索和整体的了解。此外, 在阅读教学中, 还要注重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在表达上的方式, 学习课文, 重在引导学生学习领会一篇篇课文的表达方式, 然后把学到的表达方式迁移运用到习作中, 这样就可以把读和写有效地结合起来, 使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得到同步发展。

5. 抓住关键句段, 引导学生品味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 我们不可能逐词逐句地引导学生理解, 应该是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段引导学生阅读和品味, 以此来引导学生对全文的理解领会, 这也是小学阶段要培养的学生的阅读能力之一。如在《尊严》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一课的教学中,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后, 教师应抓住文中对年轻人外貌描写的语句, 引导学生反复品味, 就可以使学生感受到那位年轻人 (哈默) 作为逃难者的一员是多么地需要食物, 需要休息。然后再抓住年轻人和杰克逊大叔的对话进行品味, 就可以感受到年轻人一定要先劳动再获得食物的坚决, 从而领会到“他百分之百是一个富翁, 因为他有尊严”。这样, 通过对主要人物的外貌和语言描写的品味, 一个富有尊严的年轻人的形象就立体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6. 导问要准确, 体现课文学习的重点

阅读教学离不开导问。事实上一篇课文的学习就是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提出的导问中完成的。因此, 教师的导问就一定要进行设计, 问题要准确, 同时还要体现课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 就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 (1) 圆明园的毁灭造成了怎样的损失? (2) 毁灭前的圆明园是怎样的? (3) 英法联军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 (4) 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 作者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笔墨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解决了这四个问题, 学生对课文内容也就理解了。

二、提高阅读练习的有效性

阅读教学的练习一定要结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有效的练习设计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围绕年段目标设计练习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各年段阅读教学的目标, 各年段的阅读教学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练习也应该围绕目标的达成进行设计。如第二学段 (3—4年级) 阅读目标之一:“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 理解生词的意义。”在第二学段阅读教学就应该设计达成这些目标的练习。

2. 围绕单元的读写训练点设计

人教版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有要重点落实的读写训练点, 这些读写训练点是围绕年段教学目标确定的, 每一个单元的读写训练点都必须有效地落实, 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因此, 必须围绕读写训练点设计练习, 才能使读写训练点得到有效的落实和巩固。例如,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大自然”的读写训练点是: (1) 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 有哪些独特的感受; (2) 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 表达这些独特感受。那么, 这一单元就必须围绕课文的学习设计“怎样观察大自然”、“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怎样表达独特感受”等方面的练习。只有这样, 这一单元的两项读写训练点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和巩固。

3. 围绕精读课文的课后题设计练习

人教版语文教材的精读课文都有课后题, 这些课后题首先是提出朗读要求的, 所以阅读教学的练习首先应该是朗读的练习。因为朗读是阅读教学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 是关于背诵、抄写等积累方面的, 所以练习设计也应该侧重于积累。此外, 关于引导学生领会表达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关键词句等, 练习也应当围绕这些方面设计。

4. 多进行读和写方面的练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因而,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的实践性主要就体现在读和写中, 这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必然途径, 所以阅读教学的练习就应该是让学生多读多写, 尽量多设计一些课外阅读以及观察日记、小练笔之类的练习。如学了《乡下人家》让学生观察农村的一些场景, 学了《桂林山水》让学生仿照作者的写作方法描写一处景物, 学了《少年闰土》让学生去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等。

8.散文有效性阅读教学策略 篇八

关键词:散文;教学; 策略

所谓“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借景抒情,还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所谓“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一篇精美的散文,或是一幅动人的人物画,如《背影》;或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如《春》《济南的冬天》。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学生为“情”所困,对此笔者的感想如下。

一、关注生活,丰富情感

其实生活就是一篇精美的散文,有低谷也有高潮,跌宕起伏才吸引人。生活是一幅画,有灰暗的色调也有亮丽的色彩;生活是一首歌,有低沉浑厚的音符也有高亢激昂的旋律,抑扬顿挫才能动听。生活中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许多学生缺乏生活体验,情感比较单一,没有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如同一张白纸尚未描绘。这给我们散文教学带来不小的困难。例如,在教朱自清的《背影》时,许多学生没有离开过家,平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并已习以为常,感觉不到父爱。所以,当父亲送朱自清到浦口车站艰难爬月台买橘子时,有些学生认为是理所当然、不足挂齿的,甚至有些学生认为文中“我”多次流泪有些矫揉造作。这是因为学生未深入文本,缺乏生活经历。试想任何一个人在家境每况愈下祸不单行时,父亲在绝境中还亲自送我到车站,并艰难爬月台买橘予我,安排好座位,并托人“照顾”我,父亲在这样的情景下,完全把心思放在我身上,连朱自清当时也未体会到父亲的舐犊之情。这也的确难为我们的学生了。为了让学生关注生活,丰富情感。我让学生每天写一篇一百五十字左右的日记,必须取材于当天的生活,表达自己的“喜、怒、悲、忧、恐”人生百味瓶。当然有些情感需要我们教师提供一个合适的语境。例如“烦躁、矛盾、窃喜、遗憾、委屈、惆怅、敷衍”等词,给学生提供一个合适的语境,让学生自由倾吐。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发现许多学生的情感日益丰富起来了,让我十分欣慰。

二、抓住形散,领会神聚

叙事散文通常会撷取生活中的相关片段来表达一个共同的主题。如巴金的《繁星》一文中,就选取了“从前”“三年前”“如今”“有一夜”四个片段,体现了“形散”,而它们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即“作者酷爱星天的深切感受,由此产生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愫。”又如《往事依依》一文,深情回忆求学生涯中促成自己心智发展的、难以忘怀的一些人和事,体现“形散”,但它们表达同一个主题,即“抒写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那么形散怎么才能达到神聚呢?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①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②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③以人的情感变化为线索;④人的游踪顺序为线索;⑤以人的某特征为线索;⑥以时间空间的变化为线索;⑦以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等等。这些线索会在文中反复出现,多点开花,前后呼应,起到贯穿全文的脉络作用,把人物和事件有机结合,使文章条理清楚,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三、品味语言,提升能力

写景散文犹如一幅绚丽的风景画,如《三峡》通过对三峡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三峡的壮丽风光。“一切景语皆情语”,能感知景物特点,体会抒发的情感;理清写景顺序及观察角度,明确写景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幻觉、触觉);能赏析生动传神的动词和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主要还是从景物特征,表达情感方面考虑)。同时,能赏析精美的写景佳句,学习多种写景技法,如运用比喻状景,生动形象;运用拟人,化静为动,富有情趣;以声衬静,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等等。叙事散文犹如一幅动人的人物画,文中会有一些好词、好句要求学生欣赏,主要从人物心理、情感、性格、品质方面考虑;能从结构、内容两方面进行赏析,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即总领下文、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蓄势、承上启下、过渡……,句子在内容上的作用,即抓住句中关键词体会特征、感悟情感、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等等。

综上所述,散文教学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丰富情感、抓住形散、领会神聚、品味语言、提升能力。如此坚持下去,我坚信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定会有所提高。

9.阅读教学有效性论文 篇九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策略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方式,是实现教学相长的有效途径,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师生交流,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很多初中语文教师一味按照应试教育的思想,采用固定、僵硬的教学手段,分析课文段落大意、讲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忽视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较低,所以,革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模式,不断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成为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点。

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0.阅读教学有效性论文 篇十

【摘要】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的主要途径,长期来受传统教学法的影响,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取得。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加强对学生阅读技能的训练,采用语篇教学法,阅读前作有效的导入,采用问题教学模式,有效地设问贯穿整个阅读过程,阅读后加强训练以巩固,同时课外扩大阅读量,形成一套科学的教学习惯,持之以恒。

【关键字】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语篇教学法、教学习惯

一、引言

(一)教学有效性的定义

(二)新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的要求

(三)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二、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上

(二)教学方法上

(三)课程设置上

三、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改变观念,指导阅读技能

(二)语篇教学法,阅读前有效的导入

(三)阅读中采用问题教学模式

(四)阅读后练习巩固,课后扩大阅读量

(五)形成一套科学的习惯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英语是中学教学的主要科目之一,新《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的目标要求是: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巩固、扩大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促进心智、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的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整体提高人文素养。著名学者柯鲁克先生主张把英语的大量阅读当作英语教学的主要手段。新课程中学英语大纲要求“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可见,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阅读课是我国英语教学中也一直是主干课,在教材的编排上每个单元以对话引出话题,学习或复习有关日常交际用语,接着阅读同对话题材相同的语篇,训练阅读技能和学习语法和词汇,然后将所学知识进行运用。因此,阅读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而且要培养技能。怎样才能让阅读教学更好的发挥如上作用呢?

阅读就是对书面信息进行认知构建的心理语言过程。阅读是英语学习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通过阅读学习,获得外来信息。因此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初,卡鲁尔等人提出了“现代图式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在阅读教学中,人们将图式区分为内容图式与形式图式。内容图式指读者对一篇课文的熟悉程度,即狭义的背景知识;形式图式指读者对课文结构排列的熟悉程度,即通常所说的篇章知识。该理论充分揭示了阅读的本质,强调阅读实质是读者及其背景知识与阅读材料所输入的文字信息交互作用的过程。阅读研究表明,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对这种交互作用的两方面予以足够的重视才能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过程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阅读还受习惯、心理、技能、策略等因素的影响。过去,我们对阅读是交际活动这个概念认识不够,因而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满堂灌,不注意对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学生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

其二、受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和直接法的影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过多地重视语法,把阅读当精读,教学过程就是拼读生词,讲解单词,补充词组,罗列搭配,逐句逐段分析句子结构、语法等。有的甚至把阅读当课外阅读上,勾划词组,对对答案,学生自读了解一下故事情节即可。教学方法单一,陈旧,学生感到乏味,没有阅读兴趣,很难锻炼他们的阅读能力。

其三、教师忽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尤其是课堂听课习惯、课堂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或者是不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去培养学生的好习惯,稍遇到阻力和困难就退步,失去信心,怕影响教学预案、教学进度,对课堂上学生的一些坏习惯一味地迁就,造成学生的坏习惯得不到有效制止。

其四、许多教师对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不够,实践不多,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有效、易操作、体现新英语课程标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体验参与,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

其五、阅读教学的量不够,阅读仅仅是体现于课堂教学中的一小部分的训练,忽视课本的现象十分严重,一是用联系代替复习,再就是读过了就算学过了,学过了就等于学好了。还有在师资、课时、组织上得不到保障,没有明确的教学部标、教学计划,没有配套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能力的阅读材料。

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

第一,必须改变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加强对阅读的基本技能的训练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叶圣陶先生也曾说:“教师之为师,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领悟之源光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因此,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新形式下,教师应避免满堂灌,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对阅读的速度、技巧及猜词技巧等作相应的指导。为提高阅读速度,可引导学生进行泛读、速读、略读、寻读等。这里讲的泛读是指广泛阅读大量设计不同领域的书籍;速读可采用记时方式,每次进行5~10分钟即可,不宜太长,因为记时阅读,精力高度集中,时间一长,容易疲劳,精力分散,反而乏味。阅读是先记下开始时间,阅读完毕记下停止时间,即可计算出本次阅读的速度。随手记下,长期监场,必定收到明显效果。略读可以运用以下技巧:(1)印刷细节,如书或文章的标题、副标题、小标题、斜体字、黑体字、脚注、标点符号等。(2)阅读文章开头的第一、二段,力求抓住文章大意、背景情况、作者的文章风格、口吻或语气等。(3)阅读段落的主题句和结论句,特别关注句中的动词、名词、形容词、转折词和序列词等。寻读可运用下列技巧有效地进行:(1)利用材料的编排形式。有的资料是按字母顺序排列的,如词典、索引、邮政编码簿、电话号码簿以及其他参考资料等。有的资料是按日期和时间排列的。不管资料来源怎样,它都是按照某中逻辑方法排列的。(2)利用章节标题和说明。(3)抓关键词或与关键词相近、相反的词。猜词可运用下列技巧进行:(1)根据上下文提供的内容猜测;(2)根据语法结构猜测;(3)根据构词法猜测;(4)根据定义、解释猜测;(5)通过对比关系来猜测。

总之,只有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倡导体验参与的教学模式,才能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采用语篇教学法。篇章是具有内在逻辑相关性的结构系统。实现了连贯的语句,并不一定能够形成篇章,原因是连贯只能保证语句间能建立起一定的逻辑关系,但不能保证作为一个结构系统所必须的完整性,这种完整性反映在逻辑关系上,就是逻辑的完备性。如果我们把语言基础知识从它的载体(篇章)上剥离下来,鼓励地教学一个个语言点,所理解到的知识便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无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无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无助于阅读技能和习惯的培养。因此阅读课的教学过程应该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即按“整体-局部-整体”的方法知道学生进行整体阅读和训练。为此,阅读教学时我们采用语篇教学法,通过整句、整段阅读,达到对全篇文章的正确理解,让学生“见之森林”,知其概貌。我们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借助上下文等来揣测词义,理解句子的隐含意义,弄清全文的中心思想,层次结构,行文线索以及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态度和写作意图。要求学生要先粗读课文,理解总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模式。词句的学习,观点的理解都在一个完整清晰的全篇认知图中进行,通过关键词、主题句有针对性地分析理解点,并以点带面,深化阅读。在阅读前作必要的导入,能先声夺人,使学生在心理上和知识上做好学习上的必要准备,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兴趣和求知欲,从而自己的过度到新的内容的教学。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前的要小到如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利用图片、幻灯片、摄影片、简笔画、实物、多媒体等的直观导入法,利用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时间或故事导入法,利用自由交谈或讨论的导入法等。课文的导入方法很多,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设计不同的导入技巧,将新内容有机地融合在导入活动中,同时注意时间不宜过长,3~5分钟为宜。

第三、在阅读中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各类问题,采用问题教学模式。阅读并非被动的解码过程,而是一个语言心理的猜测过程。读者在对语言层次的词语进行解码的同时,也在运用自己的知识对文章的下文进行预测,阅读检验自己的预测、修订自己的预测、进行新的预测……整个阅读过程实际上就是读者与文章的交互过程。因此,提问无疑是引导学生进行预测-检验预测-再预测的最佳方式。古希腊的学者普罗塔戈早在30以前就指出:“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易,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要用自己的星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火把,而有效的体温正是这种星星之火。实际上,教学始于提问,并以进一步的提问来推进。提问可以唤起学生注意,鼓励学生参与;检查学生对阅读任务的准备情况,发动学生回忆,运用有关知识,帮助学生对文章进行理解;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学生对文章基本事实的理解;降低难度,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技巧;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诊断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但是教师的提问并非无的放失,随意发问,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根据阅读教学的目标,问题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对背景知识的提问,对字面理解的提问,对文章内涵的提问和开放式的提问。前两种问题学要学生的低层次阅读技巧,通常的问题如下:

The main idea of this text may be…

Who/where/when/what/why/how…

According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a statement?

后两种问题需要学生的高层次的阅读技巧,通常可以提出推断型的问题,如: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author implies that…

第四、阅读后应利用对比、图表等手段再现文章的整体结构,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对语言知识加以巩固,阅读可以结合听、说、写来加强训练。如阅读材料可以作为听力材料,可以改为完型填空,可以作为讨论的话题,还可以当作书面表达要求学生进行改写、续写等。同时必须扩大课外阅读。目前,阅读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来完成,课外阅读能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常言道:“厚积薄发,熟能生巧。”没有大量的阅读输入,就不可能有良好的运用性输出,更谈不上创新运用了,大量的阅读也可以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巩固语言知识,丰富认知图式。阅读是一种技能,虽然可以通过培训学习一些技巧,但要真正获得技能,最终是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完成。扩大课外阅读的方式有很多,如可以通过互联网、收音、电视、报刊、杂志等来达到,甚至还可以让学生互相阅读自己的作品。

最后,课堂教学要形成习惯。习惯的力量真是大得惊人,一旦形成,想改是相当难的。歌德说过这样一句话:“由于习惯的力量,我们总要看眼已经停了摆的钟,似乎他还在走。” “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种性格;”的确如此,我们身为教师,在教育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去获取成功的同时,自身也应该看到在争取教育事业成功的道路上,其良好习惯的重要性。良好的教育习惯能培养出教师良好的教育性格。“一种性格关系到一个人的命运”,教师的事业也很大程度上受到这方面的影响。

11.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和《高中英语教学大纲》都对高中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但通过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的阅读能力比较低,反映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关注和情感沟通

绝大多数教师没有真正关注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兴趣、阅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用统一的教学方法评价学生,使一些视觉语言能力偏弱的学生长期缺乏信心,学习内驱力不足,能力停滞不前。同时,很多老师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按时上课按时下课,其他事情一律不关注,部分学生本来就因为学习不好存在着自卑或焦虑情绪,如果教师不能及时疏导,学生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2.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

调查中发现很多教师仍然习惯于把课文作为知识的唯一载体,通过分析一个语言现象进而举例说明,最后反复通过大量无情境的枯燥的练习来巩固语言知识。在阅读理解教学中,逐字逐句讲解词汇、语法等知识,忽视相关背景介绍,也没有利用材料进行语篇整体理解和赏析,更缺乏阅读技巧的训练与整合,这种自上而下的授课方式使学生学习主动性下降,欠缺阅读策略与技巧,遇到不熟悉的题材和词汇往往无从下手。

3.学生分析不充分,习惯纠正不及时

很多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估计不足,这些片面的、孤立的评估使学生容易错误地理解自己的英语阅读能力及怀疑学习英语的方式方法,长期如此,往往会使学生盲目乐观或消极悲观,甚至失去自己学好英语的信心。还有一些学生在阅读时习惯出声朗读和指读,遇到陌生词汇时习惯先查词典再继续做题,严重影响做题速度,老师们却很少及时纠正和跟踪指导,不利于学生阅读水平的真正提高。

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词汇积累不足,基础知识薄弱

词汇是英语阅读的基础和前提,词汇量的多少影响着阅读的速度和语篇理解的程度。调查发现,很多学生认为自己阅读理解成绩不高的原因在于生词过多,丧失了兴趣和信心,再加上对从句、复合句、省略、倒装等句法现象分析不清,理解不够,这些基础知识方面的不足都会限制阅读能力的提高。

2.阅读技巧缺乏,阅读习惯不正确

高中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知道什么是阅读策略、阅读技巧,一方面教师缺乏相应引导,另一方面,学生自己也不注重积累总结,在练习时又不同程度存在如朗读、心读、慢读、指读、复读和滥用辞典等不良习惯,心态上期待“临阵磨枪”快速提高英语成绩的错误思想,忽视长期的坚持和努力。

3.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缺乏

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学习比较刻苦,对于词汇和语法掌握都比较准确,但是阅读理解能力仍然不高,直接原因就是没有了解西方的语言、民族、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等文化背景,这样就产生了语言交流的障碍,影响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提高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加强词汇教学

词汇学习与阅读能力的提高是息息相关的。教师要改变死记硬背式的单词教学,可以利用单词表将单词的近义词、反义词联系起来记忆、用新词造句加深词汇理解、利用词汇搭配进行重复记忆等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单词,还可以通过解构词法等方法训练学生对前缀、后缀、词根等的了解,从而掌握单词构造规律,降低单词记忆难度。

2.注重阅读技巧的培养

做阅读理解时,多数学生喜欢指读和声读方式,这样会影响阅读的速度和理解的程度,过多关注单词而忽视文章内容的把握。所以,我们要对学生进行默读训练。据研究默读速度是声读的两倍,而且有目标的默读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主旨的理解与把握,一定程度上克服词汇障碍。

此外,还要培养学生对浏览、略读、指代关系以及猜测词义等阅读策略的熟练运用。在不需要精准提炼信息的情况下,浏览可以大幅度提升阅读速度,迅速了解文章中心思想和主旨大意;略读可以帮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准确捕捉关键词,找到准确的信息。利用构词法的知识和语法知识猜测词义可以有效扫除阅读障碍,提高理解力。

3.充实图式结构,增加课外阅读

作为语言类学习,英语阅读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西方思维方式、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适当介绍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特征,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与生活方式等西方文化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差异,不断充实学生的知识图式,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此外,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学生知识能力的阅读材料,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并在家长的积极配合下,对学生进行培养。

4.加强情感交流

情感是课堂的延伸。教师在课下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联系,可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有效调动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度,同时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有效进行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12.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 篇十二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直到今天, 语文教学的教学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一定范围和程度上仍走不出传统教学的模式, “高耗低效”的问题仍然大范围存在。在教学过程和课堂实地观察中发现, 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最大环节之一为阅读教学。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教材被严重肢解, 学生是课堂看客

受各种因素的制约, 很多中老年教师在教学中所要求的目标是明确的, 然而也是狭隘的, 课堂中心是教师, 学生是容器, 教师给学生灌输的是注音、解词、分段、主旨、特色、练习、考试……这些概念化的东西。他们的课堂以满堂灌的形式取代学生的思考, 代替学生的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导致学生的主体意识缺失。课堂上学生的读书时间很少, 揣摩语言的时间也很少, 也缺乏独立的思考。学生在语文课上只能做一个看客, 无法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人人网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我喜欢上学, 只是不喜欢上课, 我喜欢读书, 只是不喜欢读语文书。”也有学生这样描述:“我一个人在家里读《背影》的时候哭了, 我上课时听老师讲《背影》却睡了。”

(二) 阅读教学课堂形式主义

因为现代教育对于教师灌输式的讲课方式给予批判, 因此不少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动地位, 在课堂里增加学生自主讨论, 以示民主。阅读教学课堂成了“多声部”的对话, 学生“你方唱罢我登场”, 各说各的, 课堂一片乱哄哄, 有些教师此时也充当了低眉顺眼的顺从者, 无论对于什么样的发言都给予肯定。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本被肢解得面目全非, 教师与学生在所谓的自主合作探究中没有解决任何矛盾和疑难。阅读教学课堂披着自主合作探究的华美外衣, 实则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三) 教改理念不被透彻理解, 文本游离严重

随着现代教学理念的深入和热烈的教育改革狂潮, 语文教学增添了不少新的方式, 使原本单调无聊的语文教学变得生动起来, 阅读教学也走向了开放与自由。为了突出教学设计的新颖独特, 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 部分师生不断延伸文本材料, 在语文课堂上高谈阔论, 极大地扩展了语文的横向断面, 然而有些教师在拓展延伸中却游离文本, 语文课堂不再姓语, 变成了政治课历史课……课堂几乎放任自流, 教学效果低下。一堂课下来看似知识含量很大, 可是我们究竟要交给学生的是什么呢?

(四) 学生阅读量小, 教师缺乏恰当指导

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最重要的手段是拓宽学生的课外阅读面, 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了解到, 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热情并不高, 阅读量不大, 即便是一些教师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但对于“读什么”、“怎么读”并没有进行很好的指导, 我们只是把孩子带到了文学这座神圣殿堂的门口, 但却任由他们在门口徘徊。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少一分厌恶与劳苦, “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语文是最美的学科, 阅读教学是陶冶心灵的师生与文本的对话, 为师者, 我们应该去探求一条有效教学之路。不论是哪个学科的教学, 课堂教学的效果都是最有效的。一直以来, 广大教学工作者都在努力追求课堂效果, 并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逐步形成科学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活动中反映出来, 并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能力。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实现语文阅读有效教学呢?

(一)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这强调的是诵读对于理解的重要性。《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最新修订版) 》也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 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可如今有些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却忽略了“读”, 即便是有些教师要求诵读, 也是因为某篇课文要求背诵与默写。琅琅的书声已经离我们的语文课堂渐行渐远, 这显然违背了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律。语文阅读教学应该重视读, 以读为本,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二) 阅读教学课堂要实施巧妙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有着导向、激励、矫正等功能, 通过科学的评价艺术可以及时调节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科学的教学评价能够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但如何把握教学评价的尺度, 就需要广大教学工作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并通过不断的探索寻求科学的评价方法, 并将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推广应用, 充分发挥其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 促进现代素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 语文阅读教学要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

叶圣陶曾说:“阅读课外读物实际上有双重的效果, 除了得到各种新的收获外, 还可以养成自己的学习习惯。”, 又说“为养成阅读习惯, 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课外阅读对于课内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之重大是毋庸置疑的,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拓展, 同时也是课内阅读顺利高效进行的保障。课内阅读只能掌握一定的方法, 课外阅读则是实战演练, 所以我们语文教师不应该把教材当成语文教学的全部。

(四) 阅读教学要“授之以渔”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这句古语是在告诉我们教人学会技巧的重要性,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也要教会学生“捕鱼”的方法, 学会阅读方法,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 学生才能真正的畅游在语言的世界里, 从而取得阅读的最佳效果。

阅读教学中方法的教学不应只是枯燥的给予, 而应该让学生在语言的学习、情感的体验中逐步掌握, 同时又能够把学习总结出的方法自然地应用到进一步的学习之中, 周而复始, 形成良性循环。

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 本研究只是一个初步的探索, 希望能为语文教育事业献上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武汉师院等十二院校中文系编写:《中学语文教学法》, 人民教育出版, 1980年。

[2]叶苍岑主编:《中学语文教学通论》, 北京教育出版社, 1984年。

[3]朱作仁:《语文教学心理学》,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4年。

13.阅读教学有效性论文 篇十三

一、积极展开大讨论活动,创造有利的舆论氛围 我们先后展开了“课内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课外阅读 需不需要”、“课外阅读与教学质量的关系”、“课外阅读如何有 效操作”等主题大讨论活动。通过讨论,初步解决了教师的思想认 识问题,为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舆论氛围。

二、深入展开课堂阅读教学研究,提升课堂阅读教学能力

1、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探索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 学氛围,让学生愿意参与到教学中来,也敢于大胆地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平时的教学中,多采用学生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小组讨 论,或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2、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强化阅读方法指导。以读代讲,领

略语言魅力。教学实践中,我们重预设,更重生成,让课堂跟着学 生的需要走,“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让学生多读,读好,细细品味语言。有疑问时读,茅塞顿开;有感悟时读,理解深入; 品味语言时读,朗读成诵。准确捕捉可读之处,让学生读出感情,采用默读、诵读等方法,采取教师范读、学生范读、跟读、集体齐 读等形式,强化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 读书状态中,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课堂上,随时提 醒学生勤动手,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3、优化课堂训练,读写结合用语文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主体性是不可替代的 自主行为,必须由他们亲自参与和直接体验。而教师的责任在于提 供各种学习条件,给予点拨、激励,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在阅读教学的最后环节,结合课文的 重点、难点、训练点,抓住时机,精心设计课堂训练,在学生思绪 喷薄欲出、欲罢不能之时,引导学生及时动笔写出来,让学生真正 有感而发,读写结合用语文。

4、教后及时反思,促进教学不断提升。

略语言魅力。教学实践中,我们重预设,更重生成,让课堂跟着学生的需要走,“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让学生多读,读好,细细品味语言。有疑问时读,茅塞顿开;有感悟时读,理解深入;品味语言时读,朗读成诵。准确捕捉可读之处,让学生读出感情,采用默读、诵读等方法,采取教师范读、学生范读、跟读、集体齐读等形式,强化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读书状态中,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课堂上,随时提醒学生勤动手,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3、优化课堂训练,读写结合用语文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主体性是不可替代的自主行为,必须由他们亲自参与和直接体验。而教师的责任在于提供各种学习条件,给予点拨、激励,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在阅读教学的最后环节,结合课文的重点、难点、训练点,抓住时机,精心设计课堂训练,在学生思绪喷薄欲出、欲罢不能之时,引导学生及时动笔写出来,让学生真正有感而发,读写结合用语文。

4、教后及时反思,促进教学不断提升。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课题组的成员,积极撰写教学反思。记下那精彩的瞬间,或者那些不够理想的环节处理。在反思中思考,在反思中感悟,在反思中改进,在反思中提升。

三、争取家长的配合,切实利用便利的资源

通过家长学校,对学生家长进行培训,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形成家校互动的良性发展机制。充分利用我校所处的地理优势,增大学生阅读量。努力为本实施课题研究寻求社会支持。

四、整合各方力量,有效开展研究活动。

1、开放学校图书室,指导高年级学生自己去借书、低年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借阅图书。

2、建立学生“班级图书角”——每班成立几个读书小组,每名组员至少带一本读物,实行组内交换阅读,轮流完毕进行班内交换阅读,实现图书数量的增加。

3、建议家长每天督促孩子在做完作业后读15--30分钟的书。

4、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如故事会、朗诵会、读书交流会、读书笔记展、自编小报等;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五、以活动为载体,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1、向学生推介优秀图书书目,激励学生好读书,读好书。

2、美文诵读。引导学生读美文、画美文、写美文、表演美文,表达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诠释。

3、开展读书笔记展评活动,并将班级学生优秀读书笔记汇集成册,编印《我的收获》。

4、开展看图作文、下水作文活动,并将部分学生优秀作品汇集成册,编印《学生习作苑林》。

六、课题的初步成效

1、营造了师生读书氛围,养成读书习惯。

2、建立了班级图书角,实现了阅读资源共享。

3、课内课外有效链接,拓展了学生阅读空间。

4、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提升了学生文化素养。

5、教中感悟,总结反思,提升了教师教学水平。

6、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发展。

在课题研究的推动下,学校的整体阅读环境得到了改善,学生的阅读习惯得到了较好的培养,阅读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课内外阅读、参与教科研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在镇关工委举行的阅读大赛活动中,乔宝等3名学生获得一等奖,曹琪等学生获得二等奖,冯嘉婧等学生获得三等奖。实验教师积极撰写论文、案例、叙事等在省市县评比活动,纷纷获奖或发表,朱明瑕、周树青、王强、许培成、陈维波、王慧红、沈春红等老师在县、镇优质课比赛中均获得了可喜的成绩。

七、困惑与思考

1、由于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广泛性,不能强行对每一位学生统一要求、统一步调、统一内容,个体的独特性,使得对课题的研究与管理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如何有效深入开展,是我们探究并需加以解决的研究课题。

2、进一步构建更有效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实践中,我们虽然积极探索,但有效课堂阅读教学模式还未完全成型,还需我们进一步探索、总结、归纳、提炼与实践。

3、如何进一步有效抓好过程管理。从阅读的过程来看,它是一个“积累于现在,得益于未来”的过程,其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得

上一篇:南瓜情散文下一篇:鸟巢水立方之旅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