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的公开课教案

2024-08-12

《口技》的公开课教案(精选15篇)

1.《口技》的公开课教案 篇一

一、文学常识:《口技》选自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作者。

二、整体把握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第一部分(1)交代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地点、道具以及开演前的气氛。

第二部分(2-4)写口技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映。

第一层(2)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

第二层(3)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又渐渐进入梦乡的场景。

第三层(4)作者描绘了善口技者模拟一场突然性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景。

第三部分(5)写表演结束时的情形。

三、思考:

1、哪个字能总领全文?(善)

2、文章的开头和结局两次写了口技艺人的道具有什么作用?

首尾呼应,侧面烘托了口技艺人的技艺高超。

3、本文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什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4、翻译句子并说说其表达效果及作用。

(1)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通过侧面描写,衬托口技人表演技艺的高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写宾客完全进入境界,以假为真的神态,形象地表现了口技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和真实的艺术感染力,烘托出口技人技艺之善。

(3)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5)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6)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3)、(4)、(5)、(6)句正面描写,表现了口技人技艺的精湛。

四、词语的积累

1. 重点词语解释

⑴会宾客大宴会(适逢,正赶上。)宴(名词作动词,举行宴会)

⑵众妙毕备毕(全都)备(具备)

⑶但闻但闻(只听见)但(只)

⑷宾客意少舒意(心情、情绪)少(稍微)舒(伸展、松弛。)

⑸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夹杂。中间夹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⑹以为妙绝(以为:认为。)

⑺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作动词,说出)句义(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

⑻几欲先走几(几乎)

⑼京中有善口技者擅(擅长

⑽施八尺屏障施(设置,安放。)其夫呓语呓语(说梦话)

(11)曵屋许许声曵(拉)

奋袖出臂奋(扬起,卷起。)

2.通假字

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满坐宾客无不伸颈(通座,座位)

3.一词多义

指:手有百指(名词,手指)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

绝:以为妙绝(介宾,到极点)群响毕绝(动词,消失)

妙:众妙毕备(名词,妙处)以为妙绝(形容词,美妙,奇妙)

作:有鼠作作索索(拟声词)百千齐作(动词,开始,文中是发出声音)

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动词,夹杂)遂于外人间隔(动词,间断)

是:当是时(介词,这)问今是何时(判断动词)

坐:满坐寂然(名词,通座)众宾团坐(动词,坐)

名: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自为其名(名词,姓名,名称)

备:前人之述备矣(详细)众妙毕备(具备)

4.古今异义

两股战战股(大腿)两腿索索直抖

虽人有百手虽(即使)

几欲先走走(跑)

5.近义词区分

稍稍正坐稍稍(渐渐)稍稍正坐(身子渐渐坐正了。)

宾客意少舒少(稍微)

6.表示时间的词语

表示突然发生:忽一人大呼(忽然)但闻屏障中抚尺

表示同时发生:一时齐发(同时)

表示相继发生:既而儿醒(不久,紧接着。)

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当是时(这时候)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百千人大呼(一会儿)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一会儿)未几,夫齁声起(不久)

7、句式积累

省略句:抢夺声,泼水声中省略了抢夺的宾语财物,可补充为抢夺财物声,泼水声。

倒装句:会宾客大宴中的宾客大宴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会大宴宾客。

2.《口技》的公开课教案 篇二

读着这段文字,我不禁想起了上学期的一堂公开课,课堂内容是“快乐跑”。在课堂上,笔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利用“教学导稿”(小组长每人一份)引导、指导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讨论、合作体验、交流展示、总结。对此,学生们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性高,而平时比较活跃、喜欢打断课堂节奏发表自己观点的王阳也表现得特别投入。

在“步频”和“步幅”两个教学环节的内容结束后,笔者利用课前划好的梯子形状方格场地,使用小垫子和沙包,组织学生进行“步频”和“步幅”的综合内容体验。“教学导稿”图示的提示如下:在8米长的方格(用于快频跑)前间隔放置4块小垫子(要求在男生练习中竖放、在女生练习中横放,距离要适中)用于跨越,在最远处的小垫子向前延伸若干米处放置沙包(建议:男生不少于5米,女生不少于4米),沙包为“胜利果实”,每人按顺序踏格子——跨垫子——取沙包返回,用时少的组获胜。各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根据“教学导稿”集体组织场地,在规定的时间内,都出色地完成了场地准备和练习准备,气氛非常活跃。通过一组体验练习,各组再次调整了垫子的间距和沙包的位置,然后在师生一起总结了步频和步幅合理结合的重要性后又顺利进行了一次比赛。当笔者正准备总结各小组的表现并进行下一个内容时,王阳举手了,“老师,对这个练习我有点想法!”当时,包括看课教师在内的所有人都把目光集中在了他的身上。

我知道王阳“爱说两句”。他很喜欢乒乓球,而且思想丰富、爱动脑筋,但在课堂上不分时机的发表看法是他的一个“特点”,打断教师教学是经常的事情。如果不让他说,他会搞点小动作希望引起教师的注意,对此,在日常的课堂中,笔者比较注意他的举动,但更多的是制止他的发言。

此刻,所有人都在注意着他,包括周围看课的教师。让他发言,还是不让他发言,笔者当时的心理非常矛盾。在略微沉思之后,笔者又将目光集中在了王阳身上,此时,笔者看到王阳的脸上露出了渴望而自信的表情,于是,笔者对他也有了信心,并微笑着对他说:“同学们,欢迎王阳同学说说他的想法!”他立刻走到前面,兴致勃勃地说道:“在练习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同学是踩着垫子跨过去的,而且非常不认真,但是,如果把小垫子看作‘水池’,同学们在跨越时踩到垫子,就判为掉进‘水池’里,然后,‘落水’的同学要站在垫子上不动并求救,小组立即派两位同学赶过去把其救回来(共同抬或背),被救的同学双脚要悬空、不能触地,三个人沿着方格爬‘梯子’返回,后面的同学再继续,‘胜利果实’沙包还属于小组,我感觉这样更有趣。”在他说的时候,所有的看课教师已经被吸引过来,所有人都以鼓掌和表扬肯定了他的想法。随后,大家对这个内容又进行了两次精彩的练习。由于这两次练习是教学设计之外的内容,笔者针对性地及时做了调整,并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3.《口技》的公开课教案 篇三

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每天学习1小时,30天说一口流利的`英语!4天记忆1000单词,30天轻易突破中小学英语、四六级、商务英语、GRE。适合于各类想学英语的人群! 中国最领先的英语学习。点击进入>>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你能想象吗?用100万倍的记忆力来学习英语,将是怎样一种震撼!也许.....你可以成为这项重大突破的最大受益者!点击进入>>  20最火爆的英语学习方法! 激活100万倍英语记忆潜能,使英语就像录音一样永久储存于右脑中,绝对的英语语感,像母语一样使用英语! 点击进入>>  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4.《荷花》的公开课教案 篇四

(一)、审美目标: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语文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有的……有的……有的”造句。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荷花的方法和是怎样把看到的、想到的写清楚的。

二、视点:1、知识点:抓住重点段,读懂每句话,感受荷花的姿态美。2、关键词:挨挨挤挤、冒、才、露出、饱胀、破裂3、审美点:姿态美、动态美4、关键词:活的画

三、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荷花开放的动态的理解,把句与句联系起来想象一池荷花这“一幅活的画”。2、体会俺忽然觉得自身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四、教具准备:投影片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1、今天俺们要一起去欣赏一池美丽的荷花,想去吗?走吧!2、出示图片,整体感知荷花池的.美景。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这朵,美吗?这朵呢?面对这一池美丽的荷花,俺们的小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比喻它呢(活的画)?请在书上找出来读一读。3、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二)、欣赏荷花的美姿。1、欣赏荷花的外观美。A、作者把这一池荷花比作一大幅画,为什么?(美)B、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你觉得这一池荷花哪儿美,像一幅画?抓荷花的颜色美(绿叶、黄心、白花瓣)、姿态美(全开的、半开的、花骨朵儿)、整体美认识荷花池的美得像一幅活的画。C、指导朗读。2、欣赏荷花的动态美。A、这荷花不但美得像画,而且像一幅什么样的画(活的画)?B、再读第二自然段,从那些词语可以看出这些荷花像是活的?(抓“挨挨挤挤”、“冒”、“才展开”、“露出”、“破裂”等词语理解荷花的动态美。)C、这么美的一池荷花,可不就是一大幅活的画吗?让俺们一起来赞美这大自然的杰作吧!有感情的朗读第二自然段。

5.公开课教案:《土地的誓言》 篇五

教学目标:

1、注重朗读训练,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通过朗读领会文意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

4、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难点:品味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情感 教学用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找出生字生词,扫清阅读障碍,增加词汇积累 2.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九·一八”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了解历史的热情和爱国主义感情 老师:制作课件

教学手段与教具:多媒体影视系统演示 教学步骤: 2008年8月8日 导入:幻灯片显示:

师:看到这两个数字,同学们知道这两天里有什么事情发生吗?

生:前面一个是“嫦娥”一号绕月卫星成功发射日子,后面一个是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隆重开幕时间

师:是啊这是两个值得我们中国人骄傲的日子,我们都充满了自豪感但是,我们同时不能忘怀这个令我们耻辱的日子 1931.9.18

幻灯片显示:

一、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同时介绍背景,最好通过影视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3’)

二、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3’)

怪诞(dàn)亘古(gân)默契(qì)污秽(huì)

炽痛(chì)

嗥鸣(háo)

谰语(lán)

三、整体感知(10’)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出示投影片)[要求]:

1、感受文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2、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3、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4、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5、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的情感(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的情感)

四、自主研读、合作探究(20’)

1、四人一小组,结合课文内容及所了解的东北信息,交流东北印象(包括历史与物产)

2、教师抛出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与热情:(出示投影片)

[问题一]: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用原文回答)

[问题二]:作者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誓言?

[问题三]:他的家乡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问题四]:他对故乡有怎样的感情,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问题五]: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

3.生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师生共同解决自学疑问,明确:

[问题一]: 作者面对土地发出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誓言” [问题二]:作者热爱家乡,可故乡被日本人侵占了,回不去

[问题三]:作者的故乡关东原野是一片美丽、丰饶的土地,从作者对家乡的回忆可以看出 [问题四]:深切怀念、热情赞颂、忧伤回忆、愤怒呐喊,从作者的倾诉和誓言可以感受到 [问题五]:

(1)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2)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3)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即“呼告手法”,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学生再次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读出对土地的眷念之情,体现作者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以富有力度与浓度的情感打动人心

五、反思 总结(3’)

1、反思学习本课过程中自己的情感体验

2、总结自己写作体会

六、课堂小结(2’)本课我们从欣赏景物、体会感情入手,了解作者通过描写东北大地丰富的物产,美丽的景色,回忆自己在那土地上发生的美好往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怀念、眷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在我们这片洒满热血的土地上,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更应该好好学习,将来建设最美好的家园

七、布置作业(任选一题)(1’)

1、写一首同名诗歌 ——《土地的誓言》,抒发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2、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他的情感字数不限(写过的可进行修改)

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回忆东北大地 对故乡的热爱、怀念、眷恋之情

倾诉 回到母亲(故乡)的身边,为她而战斗而牺牲 誓言 《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 第一遍看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觉得有点生涩,文章修辞手法多变,景物叠加、词语移用、人称变换等等,使文章缺乏理解上的容顺然而即使如此,却依旧能感受到到洋溢在文章之中的喷薄情感是悲愤,是感伤,是低沉,是激昂,一种感动在阅读时油然而生

编者的意图很明显,是想把它作为一种“爱国精神的显现”的文章放进这一单元然而对初一学生来说,那种背井离乡之苦,家破国丧之痛是根本无法体味的,再加上文章本身所具有的抒情性、散文化的特点,使得文本的理解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去感受文字的内涵了

那么,究竟用不用去讲解文本中所传递的信息呢?譬如文章中所描绘的景物,譬如运用的抒情方式等等再读文章,觉得还有很多东西难以理解,尤其是本课的练习题繁多琐碎,涉及词语、句子含义的有很多,究竟是否有必要去讲解这些东西?

这篇文章是作者借回忆自己的故乡的景物,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抒发要收复故土的愿望那些形式都只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情感而已我顿悟只要能感受了作者的喷薄情感,难道不是一种获得么?语文非得解析文章,咀嚼词句才行么?“不求甚解”也是一种解法吧!于是,我以“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以文动情、以情感文”为目标设计了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以伟人爱国名言导入爱国主题

2、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的镜头

3、播放《松花江上》歌曲

低沉悲壮的歌声,触目凄惨的画面,使学生处于一种悲愤的情感状态,为理解文章中国破家亡之痛做好了铺垫 以文动情、以情感文

1、范读课文,学生感受文章蕴涵的情感

2、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并朗读(教师范读过程中的语气变化,或舒缓或急促,或低沉或激昂,或优美或悲怆,都能使学生感受到文字所蕴涵的情感力量学生在朗读的时候,也能满含真情,很好地反映作者在文字间要倾诉的感情)

至于那些写作手法等等,学生在揣摩语气,探究质疑的时候提到了,但是,在那样的一种情感氛围下,学生很容易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也没有必要去深入了

最后,以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配乐朗读做一堂课的结尾,再次把情感推向高潮不仅增加了课堂容量,也是从另一个方面对课文的诠释和补充

一堂课下来,感受颇深确实,很多时候我们所做的课堂工作都是在分析分析再分析,不把一篇文章说出个所以然来好象亏欠了学生似的其实,学生也有他独立的感悟能力,我们只要创设合适的氛围,帮助学生感悟就可以了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的阅读更是如此唤起学生内在的情感,用文字去打动心灵,少一点传输,多一点共鸣,我想,这样的课堂学生会更喜欢,也更有语文课独特的魅力吧

课后,很多学生在日记里写到了听这堂课的感受一个学生这样写道:“今天学了《土地的誓言》,我一直很激动开始的时候,看老师放的那些日本军队在东北烧杀的场面,我气愤极了,听着“九一八,九一八”的歌声,我几乎要流下眼泪„„我大声地朗读着‘土地,我的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每一句话都深深地打动了我,每一个字都如炽热的火在燃烧,我感觉到了热血在沸腾„„”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并没有我原来预想中的感觉乏味,感觉难懂反而是充满了热情,或许他们并不完全理解文本中的很多生涩的语句,但是他们依旧能从中读出作者炽热的情感

6.《口技》的公开课教案 篇六

一、目前教师在各类“公开课”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现象一:郭老师任教初中化学课, 前不久她参加了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课前, 她认真研读《化学课程标准》, 充分搜集课程资源, 还找来几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及原来的“老教材”对照研读, 从而对指定的5节教学内容“滚瓜烂熟”。在优质课评选中, 尽管教学内容是“五选一”, 但她仍以“理念新、设计新、活动新、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好”的高度评价一举荣获县级优质课。而“知情者”说, 在平时的教学中, 她的课看不出新的理念, 教师主宰课堂, 学生积极性不高, 其常态课很一般。

现象二:某乡要举行初中数学校际联合课例研讨活动, 张老师所在的学校教导主任选定他提供一个八年级的数学课例。张老师上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又找来两位曾是同学的教师共同研讨, 从而准确把握了教材的编写意图、重点难点等;还找人帮忙制作了课件, 课前准备可谓充分。在有10多人听课时, 他出色的课堂表现受到同行的一致好评。而该校的教师说, 平时他上的课根本不是这样, 好像“判若两人”。

以上虽是个别案例, 但我们通过在全县教导主任会议上调研发现, 好多教师的常态课与公开课都存在明显的差距, 有的较小, 而大多数教师的差距较大。更需深思的是, 公开课后, 教师回到自己的课堂, 仍是“江山依旧”。

现象分析:其一, 好多教师的公开课上得不错, 说明教师通过对新课程理论及相关业务知识的学习与培训有了新的理念, 具有了一定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程实施能力, 同时也能够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这是实施新课程以来教师们的突出收获, 也是教师专业技能提升的重要体现。

其二, 教师讲公开课都会做充分的准备。一般说来, 公开课都会有一定范围的同行或领导参与听课, 教师们在同行中都有“好强”及被“认可”的心理, 愿意将自己的最高水平展示出来, 起码也要“说得过去”。当然, 也有一些教师有比较明显的功利思想。由于获奖或被同行认可的公开课在教师评优评模及职称评聘中成为优势条件或“加分项”, 教师则动力十足, 再累也不觉得苦。

其三, 跟公开课相比, 教师的常态课上得“一般”甚至“落后”已是不争的事实。一些教师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产生了职业倦怠。教师日日登台, 天天上课, 长期面对“相同”的孩子, 感到工作单调乏味, 久而久之, 得过且过, 对学生少了一份责任, 对工作少了一份激情。表现在备课上就是不愿“费事”, 不愿深钻课标、深思教材, 备课不充分, 不到位;表现在课堂上就是照本宣科, 理念陈旧, 教法单调, 缺乏激情, 学生被动学习, 教学效果欠佳。

其四, 教师常态下“研究”的意识不强。公开课上得好, 之前教师或自己或与同行一起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而平时这种研究的意识并不强烈。如果教师平时上课就追求“好”, 将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 教师也会堂堂课上得精彩。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将“研究”称为教师的“幸福之路”, 但不少教师并没有真正体会到“研究”的快乐与幸福。

其五, 不少教师认为, 平时上课若像公开课那样, 教师累自不用说, 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一定高。而让学生多做题, 下苦功夫, 甚至“死记硬背”, 考试时照样可以得高分。

二、解决常态课与公开课相差甚远的方法

一是进一步加强师德修养。2008年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对广大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的要求, 其核心是“责任”与“爱”。我们每一位中小学教师, 都要自觉强化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省力”和自觉性, 在教学工作中, 不仅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还要关爱每一名学生, 对工作一丝不苟, 精益求精, 努力打造“魅力课堂”、“高效课堂”, 用精湛的教学艺术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心中时刻装着学生, 常思自己肩上的责任, 我们就会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而做出一流的成绩。学校要大力弘扬“师德楷模”、“师德标兵”的先进事迹, 使人们学有榜样, 赶有目标。

二是进一步加强教师“研究意识”的培养。“教而不研则浅, 研而不教则空。”因此, 要将“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研究, 在研究中教学, 在研究中提高, 在研究中成长。要使每一位教师树立“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第一生产力”的理念, 用先进的理念和名师成功的经验点燃教师的“研究”之火。实际上, 相对于公开课而言, 常态课课前的研究是不到位的。如果养成了学习、思考与研究的习惯, 教师堂堂课都可以上得精彩。因此, 要用研究唤回教师的工作激情, 用研究埋葬教师的职业倦怠, 用研究打造高效课堂, 用研究塑造教师的精彩人生, 在研究中体验教师的职业幸福与快乐。强化研究意识, 争做研究型教师, 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三是正确认识教学质量与取得质量途径的关系。教学质量不等同于硬化与钙化了的考试分数, 考试分数只是教学质量的一个方面, 但决不是全部!教育教学的本体是学生, 真正的质量是学生的发展!只就考试分数而言, 若不同班级的学生考相同的分数, 我们也要分析获得这一分数的途径及分数的“含金量”。靠题海战术、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甚至大量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得来的, 是不利于学生长期发展的。而靠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得来的, 学生就会学得生动活泼, 并且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形成及终生的发展。作为教师, 我们一定要为学生的人生幸福奠基!

四是进一步加强课前研究, 提高备课质量。要使课堂优质高效, 备课质量是关键。大量的事实说明, 教师课堂上好多问题的出现, 都与教师课前备课不充分有关。因此, 加强课前研究, 提高备课质量实有必要。在课前研究中, 教师要吃透教材, 弄清教材的编写意图, 对重点、难点、关键点、易混点等要有准确的把握;同时要吃透学生, 正确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特征、学习的难易程度、学习方式等, 在此基础上准确确立教学目标, 科学设计教学程序, 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大力提倡集体备课, 在同伴互助、取长补短、智慧碰撞中共同提高。事实说明, 教师在平时课前研究充分了, 备课质量提高了, 常态课与公开课的差距就会缩小。

五是加强对教师常态下课堂教学的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侧重在两个方面, 一是检查教师的教案, 二是比较学生的考试成绩。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 不少学校及教学管理部门尝试改革对教师的评价, 不再以单纯的学生分数评价教师的教学, 而是将评价的重点转变为对教师常态下课堂教学的评价。通过有关人员走进课堂、观察课堂, 将教师新理念的运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程序的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课堂调控与生成、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等作为评价的重点。在教师评优评模、职称评聘时, 学校也要将教师常态下的课堂教学情况纳入对教师的综合考评体系。教师参加校级以上公开课, 校内常态课“过关”才有资格。我认为, 加强对教师常态下课堂教学的评价, 有利于缩小常态课与公开课的差距, 有利于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 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 有利于打造高效课堂。

7.彩色的翅膀公开课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之间的联系,理解小高为什么把昆虫带回宝石岛。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海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扎根海岛、改造海岛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体会海岛战士扎根海岛、建设祖国的爱国情怀。【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我就不相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海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的意思;领悟“我忽然发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的含义。

【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战士的第二故乡》导入新课。

云雾满山飘

海水绕海礁 人都说咱岛儿小 远离大陆在前哨 风大浪又高

啊~自从那天上了岛我们就把你爱心上陡峭的悬崖

汹涌的海浪高高的山峰

宽阔的海洋啊~ 祖国

亲爱的祖国 你可知道战士的心愿 这儿正是我最愿意守卫的地方

云雾满山飘

海水绕海礁人都说咱岛儿荒 从来不长一棵树全是那石头和茅草

啊~有咱战士在山上管叫那荒岛变模样搬走那石头

修起那营房栽上那松树

放牧着牛羊啊~ 祖国

亲爱的祖国你可知道战士的心愿 这儿就是我们第二个故乡 这儿就是我们第二个故乡。(师过渡语,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预习检测,朗读词语。

(安居乐业

碧空如洗

波涛起伏 调节

沉闷mèn

晕船(yùn)水落石出

瓜秧拖蔓(wàn)

扇shān动

矮墩墩dūn

撅juē着嘴

捏niē起)

晃huàng荡

2、学生把握故事: 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课文讲了哪两件事情?

(确定两件事后,要学生看板书提问)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读读说说相结合)1

第一个故事片段赏析

(1)战士小高为什么要把昆虫带往宝石岛?(2)小高是怎样带昆虫的?

“他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

大提包里可能装着些什么?纸箱里呢?为什么 “扔”大提包而 “紧紧地抱着”纸箱呢?此时此刻,小高在想些什么?

(3)没有昆虫时的小岛是怎样的?

过渡:这个西瓜来得容易吗?(不容易)那面对这来之不易的西瓜战士们是怎样吃的?

2、第二个故事赏析:

(1)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捏起一小片来,细细地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好像有一股甘泉,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

战士们这般品尝着西瓜,你们平时是这么吃西瓜的吗?我们一起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尝这个西瓜吧!可以读,也可以想象画面,还可以模仿战士们吃西瓜时的神情和动作。(生自由“品尝西瓜”)

你从中尝出了什么?带着这种感情读读课文!

„„

过渡:战士小高对小岛的未来更是充满着信心,你从哪句话知道?(2)他笑嘻嘻地说:“我就不相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海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

(他笑嘻嘻地说:“我相信,这些小精灵一定会爱我们祖国的海岛,一定会在这里安居乐业。”)这些小精灵一定会爱祖国的海岛,一定会在这里安居乐业!那我们的这些边防战士们呢?(他们也一定会爱上祖国的海岛,一定会扎根、建设海岛。这句话表面上时赞扬小昆虫,实际上时小高内心的表白:自己热爱祖国的海岛,决心用双手把海岛建设成美丽的家园。这也是全文的中心。)

过渡:这些小精灵真的在这里安家了吗?你从哪句话知道?

3、结尾赏析:

忽然发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

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彩色的翅膀,它肯定很快乐!其他的小精灵也会很快乐,生活在海岛上的战士们也一定会很快乐。

4、回顾标题:课文以“彩色的翅膀”为题是什么意思?

四、阅读体会深化训练:

以“小高叔叔,我想对你说”或“叔叔,我想对你们说”为题,说点什么。

五、总结拓展。

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已学了三篇文章了,《詹天佑》讲的是在帝国主义的阻挠藐视下,他毅然接受艰巨的任务,修成了中国第一条铁路,大振我们中华民族的士气;《怀念母亲》让我们知道一个中华儿女无论走到世界的天涯海角心里都会装着自己的母亲自己的祖国;而《彩色的翅膀》让我们感受到正是因为有了这一代又一代日夜守护海岛的人民子弟兵,扎根海岛,建设海岛,保卫着海岛,我们才能有现在如此和平美好幸福的生活!那么我们中华少年应该怎么做呢,请大家预习第8课《中华少年》。

六 结合现在南海紧张形势(可让学生阅读网上新闻标题),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本环节视时间而定,如时间允许,与第五步换)http://news.sohu.com/s2011/nanhai/

附、板书设计。

7*、彩色的翅膀

小战士带蝴蝶等昆虫回岛

战士们品尝西瓜

8.我的老师公开课教案 篇八

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授课人:徐炉红

授课时间:2013年9月26日下午第一节课

授课班级:七(8)班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我 的 老 师

魏巍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认读文中字词。

2、能够揣摩文章的语句。理清文章结构。

3、学习本文线索的运用。

4、体会本文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培养尊敬、热爱老师的良好品德。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学习本文线索,理清文章思路。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难点:

理解、揣摩语句,体会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研究教材、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新课导入,检查预习

1、新课导入:

同学们,回首望去,我们已经度过了十几个春秋,这一路走来有开心有欢乐,最重要的是我们有所收获。老师对我们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那请同学们说说哪位老师对你的影响最大呢?他又是怎样影响你的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魏巍写的一篇关于他的小学老师蔡芸芝先生的文章。

2、检查预习

(1)作者介绍

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走上革命道路,同年12月在山西前线参加八路军,不久到达延安。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一直生活在战士之中。解放战争中,在行军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长篇小说《东方》。

(2)辨析字音

黑痣(zhì)榆(yú)钱褪(tuì)色军阀(fá)卜(bǔ)问焚(fén)香海鸥(ōu)殴(ōu)打 芸(yún)芸众生狡(jiǎo)猾纠(jiū)纷劝慰(wèi)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感知全文

1、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2、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1-2节)写最使“我”难忘的是蔡会芝先生,以及蔡老师给“我”的总印象。

第二部分:(第3-14节)写“我”与蔡老师之间的七件事。①蔡老师假装发怒;

②老师教我们跳舞;

③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④老师教我们读诗;

⑤我们看老师写字;

⑥老师排除我和同学之间的小纠纷;

⑦我梦里寻师

第三部分:(第 15节)写“我”与蔡老师分别了。

3、导出文章情感线索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讨论:文中的七件事的顺序有什么特点?能不能调换顺序,为什么?

六、小结

文章重点写了师生之间的七件小事。文章以“回忆、依恋、思念”蔡老师的感情线索贯穿始终。表达了作者对蔡老师的尊敬、热爱和思念之情。

七、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并注音。

2、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八、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第1-2节)写最使“我”难忘的是蔡会芝先生,回忆以及蔡老师给“我”的总印象。

第二部分:(第3-14节)写“我”与蔡老师之间的七件事。情 ①蔡老师假装发怒;感 ②老师教我们跳舞;线 ③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依恋 索 ④老师教我们读诗;

⑤我们看老师写字;

⑥老师排除我和同学之间的小纠纷;

⑦我梦里寻师

9.《口技》的公开课教案 篇九

《英语新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教学,要求积极构建“在用中学,学以致用”的任务要求,让互动的英语课堂鲜活起来。其中英语阅读教学是每个单元教学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每个任课教师都会通常将Reading部分分成两个课时,围绕课时不同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努力让课堂鲜活,有效。

案例背景

2016年4月21日在一次区级公开课上,教学内容为8Bunit5Manners in the UK。两位教师公开课引发了本人的一些思考。下面是两位教师的精彩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

片段1:创造情景,教授生词。

教师先把本班学生在学校不同场景中的照片制成PPT,然后呈现,这样很接地气也很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

T: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asks“Who are they?”.Now they are in our dining hall.They shouldqueue for theirturn and never push in before others

S:Smile and repeat queue for their turn and never push in before others.

T:In the playground,S1 bumps into S2.S1 should say“sorry”.

S:Say together bump into others.

T:When we meet for the first time,we can shake our hands to greet each other.

S:One student stands up and shakes hands with the teacher.

接下来,类似又呈现了一些生词,例如read or shout loudly,greet relatives or close friends.

收获:英语阅读课第一课时,老师首先要解决一些生词,那该如何教授这些生词呢?很多教师都会直接呈现,然后读读,解释一下中文,就过去了。而本节英语课,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生活,学习中的照片,创设情景,从而顺利过渡到生词学习,学生就能够很感兴趣学习,理解单词,并会很容易掌握单词。同时,在单词教授过程中,教师方法多样。例如,在学到shake sb’s hand教师运用了肢体语言——握手。相信和老师握手的学生,终身都不会忘记这节英语课。所以,就生词教学而言,这个环节是生动,有趣的。正如著名语文教育家、语言学家吕叔湘所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就叫做‘活’”(《课程·教材·教法》91年第10期)。

片段2:用四个问题串成一根主线——设疑,解答。

Activity1

T:Give advice to me when I greet people for the fi rst time in the UK.

S:You can shake their hand.It‵s the proper way to greet people.

T:What should I do when I start to have a conversation?

S:should do,should not do,avoid doing sth.

T:What should I do when I am in public?

S:shout loudly,keep your voice down,always queue,behave politely,push in before others.

收获:此节课是Reading的第二课时,教师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一些重点单词,短语及句型的用法。本节课中,上课教师充分展示出他的精心准备和设计,打破常规,即一些教师习惯于将英文逐句翻译成中文,然后,画出重点单词,短语及句型即罢。此节课教师将文本设计成四个场景,四个问题作为一个主线,老师变成真正的导演,引领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解决问题,学习文本中语言点。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的主人。

教学反思

两节公开课听下来,收获颇多,但本人也提出一些粗浅的想法,也是本人在平常英语教学中的一些尝试。第一位教师在阅读教学前先为学生解决文中的生词生句以及新的语法结构。认为学生只有掌握了英语语言、词汇和句法的基本知识,就能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但本人认为该模式没有重视语言篇章层次上的语言意义和阅读理解必须有的分析、推断等思维能力及有关的社会文化知识。英语阅读课第一课时,其教学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所以,在文本中出现的生词,本人认为不需要一定要提前全部教授,解释。

第二节公开课是阅读课的第二课时,其教学目标在于语言点的传授。其目的是学生能够理解阅读文本的语言点表达,从而模仿运用这些语言点在现实生活中表达。本节课教师设计新颖,巧妙。学生可以在教师引领下轻松,绕有兴趣的学习本节课内容。但是,本人设想换一个思路尝试Reading第二课时。就是尝试“放开手”。第二节公开课中有这样的尝试,但本人想是否可以再大胆些,再放开些。让学生自己在合作讨论中质疑,解决文章中出现重难点。相信我们的学生是可以通过自学,互学,掌握一些语言点的。让学生体验到“跳一跳,就会摘苹果”的成就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从个体活动转向小组配合的过程,活动开展由点到面。这符合初中学生特点——爱学习模仿、自我表现和获得同伴认同感。所以,小组合作可以激励各成员积极参与,建立思维链路,探索新观点和新思路,提高英语课堂质量。实践表明,合作学习不仅实现了教学目标,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努力做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英语语言的魅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升。

10.吨的认识公开课教案 篇十

一、说教材

“吨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四单元“千米 和吨的认识”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一课时。在此之前,浙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出现了千克的教学,第四册出现了克的教学的内容安排。“吨的认识”这一内容是在千克和克的基础上对重量单位的进一步学习。在小学阶段,重量单位的学习到吨为止。对于“吨”这个重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所以教材通过装货物的卡车、火车皮这样一组图画,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些物品都很重,不能用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来表示,自然地引出了更大的重量单位“吨”。接着通过计算10袋大米的重量,教学1000千克是1吨一例,让学生实际感受到这个很大的重量单位。最后学生通过“做一做”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教材作到了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内容的安排是合理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大纲要求和学生认知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为以下两点:

1、本课的知识目标是,学生能够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之间的简单化聚。

2、本课的技能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能在生活中解决相应的问题。

由于吨是较大的计量单位,学生往往只是眼见,却未必有真实的感受,因此,教学重点是建立1吨的概念,难点是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成为本节课的突破口。

二、说教法和学法

再来说说学生的情况。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

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别的知识打下基础。根据学生的情况,我进行了一系列的构想,采用了一系列新课标下所提倡的教法和学法。

本课的学法主要体现在小组合作学习。在开放题的设计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掌握并且巩固新知,能真正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作答,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性思维的培养。

本课题的教法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 1.加大学生主体参与的力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推算,尽可能创设学生参与的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实践活动等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

2.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采取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教法。用学生所熟悉的事物提出问题,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同时也会有一种急于解决问题的愿望,并有利于课程的开展。

三、说教学设计

教学程序分4个环节进行: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该环节主要是复习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自然导入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如下:(1)、课件出示。

一个苹果重200(),一箱苹果重15(),一车苹果重3()。(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2)、从实物中认识吨。(幻灯片展示装货物的卡车、火车皮这两幅画)

教师引导学生:图上的吨或t是什么意思呢?

(3)、揭示“吨”的概念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4)、揭示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数量上初步感知吨的重量,并反馈有多少同学已经知道“吨”。并从生活实际中引入吨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在生活可以随时发现数学。

2、实物体验,联系生活

本环节逐步由抽象到具体,主要是让学生加深认识,拓展思维,以直观形象的物体让学生充分感知吨这个计量单位所表示的数量是非常重的,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

(1)、出示实物:一袋50千克的大米和4个5千克的铅球

教师请学生抬大米,掂铅球。引导学生:1吨的重量要几袋这样的大米啊?20袋这样的大米你们还抬得动吗?铅球同上过程

(2)、同桌互相说出自己的体重,并互相背一背,来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教师引导:1吨的重量相当于几个我们这样的同学?(3)、联系生活举例

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学习,并亲身感受和推算,有利于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突破难点。把吨这个重量单位用于生活,强化吨的概念的构建。

3,单位化聚,练习巩固

(1)、出示例题:5吨=()千克 5吨680千克=()千克 2000千克=()吨 2450千克=()吨()千克(2)、开放题:一箱苹果的重量是10千克,一副哑铃的重量是5千克,一袋面粉的重量是25千克,一头牛的重量是500千克,那么()个()的重量是1吨。

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4,质疑问难,总结全课

让学生自己说说这节课主要有什么收获?

公开课教案

课 题:认识吨 目的:公开课 联系领导:

联 系 人: 授 课 人:

备课方式: 备 课 人: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P47~49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3、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

型:

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图画,要求回答:一个苹果重200(),一箱苹果重15(),一车苹果重3()。

2、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参与实践,充分体验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重,请出4个体重大约25千克的同学站在一起。

算一算4个学生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千克。再推算一下40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

讲述:为了简便计算1000千克,我们把1000千克规定为1吨。吨也可以用英文字母“t”表示。

2、结合实际,进一步认识吨

我们教室里的桌、椅、书本等,你认为用吨做单位合适吗?你认为多少张桌子或者椅子合在一起大约重1吨?

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问: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用吨做单位的?学生举例。讲述: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时,通常用吨做单位。练习:1棵白菜重1千克,()棵白菜重1吨。

1袋大米重100千克,()袋大米重1吨。1头奶牛重500千克,()头奶牛重1吨。1桶油重200千克,()桶油重1吨。

练习,照样子填一填:1头猪重100千克,那么10头猪重1吨。

一箱苹果重10千克;一副哑铃重5千克;一袋面粉重25千克,那么()重1吨。

练习: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卡车载重4()小明体重35()一块橡皮的重量是8()一座桥的限载量是10()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填一填

5吨=()千克

9吨=()千克 3000千克=()吨

7000千克=()吨 填好请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算一算

起重机一次能吊起2吨货物,照这样吊15次,一共吊起货物多少吨?

一袋水泥重50千克,80袋水泥重多少千克?合多少吨?

3、想一想

大象重6吨,鲨鱼重3吨,鲸鱼重72吨。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4、试一试

出示一幅电梯照片,上面标注:限重量1t,13个成人。思考:如果是孩子,每次可以乘坐几人?如果全班39人都要乘坐电梯,至少要乘几次?如果是56人的班级呢?

四、小结评价,回归生活

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自己哪些方面表现比较好?

五、布置作业

课后到商店做一次调查,问一问营业员商店里最重的货物是以吨做单位的还是以千克做单位的,如果以千克做单位,估计一下多少件这样的货物的重量大约是1吨。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的目标是,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感受认识吨的过程从而认识新的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并感受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质量单位吨较克与千克对于学生来说更抽象,也因此而更难于理解,所以我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导入: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一个苹果重200(),一箱苹果重15(),一车苹果重3()。通过这个练习于是就有了学习一个更大的单位的需要,于是“吨”就这样被引入了。

引入“吨”之后,势必要让学生建立一个“吨”的概念,这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就在这里。书上是这样安排的,先出示10袋100千克的大米,计算后得1000千克,然后告诉学生1000千克就是1吨,明确1吨=1000千克。然后要求计算10个体重是25千克的小学生有多少重?40个呢?从10个100到40个25,可以看出,书本的意图是从简单到复杂来加深学生对“吨”的理解。而对这两个例子,我在课堂上的安排正好相反。我是这样理解的,从小学生的体重出发,似乎更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他们的思维水平,因为这对于他们来说这比较熟悉,有些学生的体重正好是25千克,然后想象40个这样的学生就是1吨,正好一个班的学生是四十几个,让他们想象这大约就是1吨,好象比较贴近他们。一袋100千克的大米,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并不清楚100千克的大米到底有多少。所以我将这两个例题的先后位置做了调整。先让学生互相背一背,再说出40个这样的学生的体重大约是1吨。再布置他们回去体会1袋米的重量,效果会好一些。

在学生学会了新知以后,我在练习中设计了一篇有趣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日记,由于是单位的错用闹出了一系列的笑话,这样的练习既有趣又联系生活,同时也巩固了新知识。

我的不足:

11.我的牙刷公开课教案 篇十一

郭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牙刷的种类、结构及特点。

能力目标:根据自己的想象,设计一款既美观实用又具有自己特色的牙刷。

情感目标:感受设计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了解探究不同的牙刷,大胆想象,设计不同功能的牙刷。教学难点:

为自己设计出有个性的牙刷,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问:每天帮助我们保护牙齿的好帮手是谁呢?(学生集体发言:牙刷)

对了,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题是我的牙刷。(板书课题)

二、新授:

1、牙刷最基本的功能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清洁牙齿—保护牙齿,板书牙刷功能)

2、下面我们就要请出我们的好帮手牙刷,学生拿出牙刷,互相展示,互相欣赏。(激发学生对牙刷的兴趣。)师发出问题,牙刷由那几部分组成,学生小组讨论研究。师巡视。

学生回答:刷头、刷颈、刷柄。(教师可适当引导)(师板书牙刷构造)

3、好,现在我们对牙刷有了初步的认识,想必大家还想了解更多关于牙刷的细节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观察牙刷,制定自己想了解的问题。师巡视(如牙刷的刷毛为何是波浪的形的,刷毛为什么有硬有软,刷柄为何是弯曲的,牙刷的颈部为什么是弯的,牙刷个头为什么不一样呢?)学生提出问题,师归纳总结学生的提问。小组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学生发表研究结果。(一一攻克问题,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牙刷特点和功能。)师发问:牙刷的这些设计是处处为谁着想啊。学生齐发言:为人着想。师引出,所以牙刷的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师板书设计理念)

4、引导学生看书回答书中的问题。

5、看书中的学生作品,了解设计图的画法。(看作品使学生得到启发)师提问如果你现在要设计牙刷,从哪几个步骤入手?学生小组讨论,师巡视。学生回答。那么老师给大家示范设计图的画法。分步示范分步板书设计步骤1.定尺寸2.构图3.上色定稿4.细节说明5.注物品及设计者。(让学生更加深入体会设计图完成的整个过程。)

6、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种类繁多的牙刷吧。

7、师出示自己的牙刷设计图并讲解。

三、学生活动

1、小小牙刷包含了许许多多奇妙的创意,我们的小设计师快快动起来,发挥想象,大胆表现,设计一款既美观实用又具有自己特色的牙刷吧。

2、课件出示设计要领。

设计理念要以人为本,适用原则。

设计图的功能、材料、颜色、尺寸、物品名称、设计者交代清楚。

3、教师巡视并指导。

四、展示作业

开新产品设计发布会,设计师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阐述设计品使用方法和功能要领。学生展示,学生评价。

五、课堂拓展

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充满设计意识的物品?给大家讲一讲。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了解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12.构建公开课的有效模式 篇十二

一、将公开课分为四大类型, 进行“功能分化”

要提高公开课的价值, 避免公开课犯盲目性的错误, 我认为组织者不仅要明确每次公开课的具体目标、导向, 还要为实现目标而拟定较严谨的计划。要拟定有效的落实计划, 我们需要研究公开课的“功能分化”。王荣生教授在《建议“公开课”功能分化》一文中如此主张“功能分化”:“是比赛就照比赛, 是展示就按展示, 是研讨就像研讨, 是观摩就应观摩。”王教授的观点, 我非常赞同。可什么样的课算是研讨课、观摩课, 如何具体“分化”给大家一个相对完整、可操作的模式呢?笔者以课后是否安排说课、评课, 安排多少时间说课、评课为重要参考要素, 将公开课“分化”为汇报课、观摩课、研讨课、评优课四大类型。

1.公开课的类型之一:汇报课。

目前, 很多人对“汇报课”的概念认识不一, 下文谈课的类型, 就从关键词语的概念说起。

汇报, 指综合材料向上级或向群众报告。汇报课可分两类, 一是“向群众”汇报, 一是“向上级”汇报。汇报课主要让听课者学习或了解执教者的教育教学理念、科研成果、教学特点等。组织者不安排听课者与执教者直接交流反馈的公开课, 我们可称其为汇报课。

如王崧舟上《一夜的工作》公开课。组织者想让听课者了解王崧舟关注生命成长、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协同发展的“诗意语文”理念, 没有安排他说课, 也没有让听课教师紧接着评课, 其公开课可归类为“汇报课”, 可全称为“王崧舟‘诗意语文’汇报课”。即标题中不仅用上“汇报课”一词, 还用上“诗意语文”一词, 以表示组织者要他人多关注“诗意语文”理念研究。

2.公开课的类型之二:观摩课。

观摩, 即观看其成绩并互相学习研究。称为“观摩课”的公开课, 组织者主要让听者多学习执教者的经验、理念, 并安排较少时间让听课者、执教者交流反馈:进行说课、或评课、或说课后再评课。

例如, 窦桂梅倡导走向建构儿童自己语言的主题教学, 为此她在某市上《珍珠鸟》一课。课后, 她用较短时间说课, 讲如何才可让学生进行属于自己的精彩发言, 如何从语言文字训练中走向建构语言的更高境界。组织者没有安排听课者当时评课, 只是建议各校听课者回校后评课。这样的公开课, 可归类为“观摩课”, 全称为“窦桂梅的主题教学观摩课”, 或称“窦桂梅建构儿童语言的《珍珠鸟》观摩课”。

3.公开课的类型之三:研讨课。

研讨课, 强调的是执教者与听课者处于同等地位, 分析公开课的亮点与不足, 联系平时教学, 勤作反馈交流, 组织者将安排较多时间“说课”、“评课”。

例如, 陈建先倡导语文教学回归本位, 人文性教学要目标明确、从简。他的教学理念能较多运用于我们的实践吗?组织者要大家研究此问题, 请他上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公开课。组织者安排陈建先较多时间说课:请他结合公开课讲如何备课, 对工具性、人文性的认识, 并接受听课者大量质疑等。这样的公开课, 可归类为“研讨课”, 全称为“本位语文陈建先从简人文性的研讨课”。

4.公开课的类型之四:评优课。

评优, 即评选优秀。“评优课”也可称为“赛课”, 即重在评选出优秀教师, 树立学习榜样, 激发教师教育教学热情。“评优课”主要是执教者向他人展示自己的综合素质, 或展示某方面科研成果、教学技能。

顾名思义, “评优课”重在评优。执教者上课、说课, 重在获得听课者的认可。这种类型的公开课, 相对淡化反馈, 淡化执教者与听课者的交流, 一般以听课者给予的等级奖次为主要反馈形式。

例如, 某市教育局鼓励青年教师运用“学案教学法”, 以比谁对“学案教学法”理解得透、运用得好为中心, 组织青年教师公开课评比活动。青年教师上完课, 进行说课, 回答评委的问话;之后, 评委再作比较, 公布获奖情况。这样的公开课可归类为“评优课”, 全称为“学案教学法评优课”。如让执教者借班上课, 主要比执教者组织教学及生成性教学的能力, 没有安排说课评课。可将这样的公开课归类为“评优课”, 全称为“组织教学及生成性教学的评优课”。

“评优课”主要评什么?是侧重教育教学理念展示、教学内容的确定, 还是侧重教学情境的营造、教学方法的灵活采用?是高度关注执教者教育教学个性, 还是综合能力等, 组织者一般要明确告知执教者。执教者对评优的标准、评课者的要求了解得越具体, 相对越能表现自己的水平, 评出的结果越公平合理。

进行“功能分化”, 给不同的公开课贴上了不同的鲜明标签, 或者说, 分别给不同的公开课确定了较具体的研讨主题, 让教师多带着问题来进行教育教学研讨, 以提高教师群体整体素质, 而不是以偏概全、本末倒置, 提高个体素质, 视个体为主角, 群体为配角。这样, 在实践中一定能取得多方面的收效, 为研讨创造很多有利条件。

如, 让听课者尽快知道课的类型、研讨的主题, 课前听课者可据自身特点, 或关注主题, 或关注课堂环节设计, 或关注质疑、与执教者直接交流等等, 进行自主、有选择地听课。课中、课后, 听课者都可主动围绕主题进行思考。如, 听课教师, 市、学区等教研人员, 可对相同主题的公开课, 进行纵横比较研究。如, 可有效引导执教者, 促进其不断吐故纳新, 提升自己, 避免只要教学基本功强, 就能吃此老本, 总能上出无可厚非公开课现象的出现。

二、改进“备课”、“说课”、“评课”环节, 让公开课体现真实性与探究性

要组织四大类型的公开课, 需要组织者对公开课的“备课、说课、评课”环节多反思, 制定明确合理的规则。

1.“备课”要有“共磨”与“自磨”之分。

要上公开课, 执教者一般都会精心备课, 因此, 人们常说公开课的备课叫磨课。“磨”出的课可在较短时间内, 向听课者表达相对多的经验、理念。执教者可在“磨”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关注公开课四大类型, “磨课”则需分为两大类:一是与多人一起“磨课”, 简称“共磨”;二是独自一人“磨课”, 简称“自磨”。“汇报课”、“观摩课”, 尤其是“研讨课”, 组织者要允许, 甚至鼓励执教者与同级部教师、同科目教师、教育专家等共同“磨课”。“评优课”则非如此, 一般要独自“磨课”。为了确保真实, 组织者也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让执教者不与外人交流, 在规定的时间内, 走近学生, 完成规定内容的备课后上课。如此改变以往将“剧本”、“导演”的成绩都归功于“演员”的现象。

2.“说课”要关注学生, 展现真实的自我。

目前, 说课有三个要点经常被人忽视:一是介绍学生。执教者班级的学生有何特点, “说课”时要重视, 尽量多说, 让人较多了解学生, 了解执教者如何因材施教。否则, 听课者难见执教者真正水平。如魏书生在自己班级上课, 可以较顺利表现“四遍八步读书法”, 但换班上, “成功”的可能性则会大打折扣。学生不是千孔一面, 重视说课, 说清公开课成功与否及存在的主、客观原因等, 可让听课者更多认识执教者, 获取知识。二是介绍教学内容确定的理由。教学内容的确定, 较多表现执教者的能力。上课只能较多表现如何教, 很难表现选择教学内容的理由, 为何教。说课可弥补此空缺。三是如实说明其他情况。如为了公开课进展顺利, 课前是否彩排, 彩排几次, 课的知识点含量比平常课多多少等, 这些可在说课时说明, 以此展现真实的自我, 尊重听课者, 让其结合自己的班情、校情取其所需, 运用于实践。

3.“评课”要围绕“主题”, 体现深度。

“功能分化”, 让公开课有较明确的主题。“评课”者, 则要重视组织者的主要意向、提供的研讨重点, 抓好重点, 有主次, 不盲目。如听了“窦桂梅建构儿童语言的《珍珠鸟》观摩课”, 评课时可揣摩其标题, 注意组织者可能下发的研讨重点通知等。在评课时, 首先关注“儿童语言”特点, 进行纵深研讨, 其次研讨窦桂梅其他教学, 甚至可以不研究其他教学。

评课是激发思考, 获取教育教学智慧的重要途径之一。没有“功能分化”明确主题的评课, 很难就某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可谓问题太多, 难尽人意。其最常见几种现象:一是评课时面面俱到, 但浅尝辄止, 掠影浮光, 套话多, 难见新意;二是, 评课者对执教者的备课、学生情况等严重缺少分析, 课前、课中都没有一定的思考, 但也会滥竽充数, 在评课时摆出一本正经架势说长道短。三是, 有人就某个问题思考较有深度, 但因他人并非如此, 所以在评课时, 较难将自己的思想亮出来, 与大家一同研讨。

进行“功能分化”, 关注主题, 关注研讨的深度, 则可顺利解决以上问题, 改变很多不良现象。有了明确主题的评课, 容易体现深度, 能够体现特色。

13.《可贵的沉默》---公开课教案 篇十三

杨丽

一、初读感知

同学们坐的这么端正,杨老师觉得你们肯定准备好了上课。是吗?好,上课。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朗诵一首古诗,《游子吟》大家学过了吧?我们一起!古诗读得真好听。

接来了请同学们静静地欣赏一组图片,然后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告诉老师你的感受。

(说得真好,从这些小动物身上我们感受到了深深的母爱。包括刚才的游子吟也是歌颂伟大的母爱的。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和父爱母爱有关的。请看课题——可贵的沉默,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到课文中找答案,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标出段落序号。

2、刚刚同学们读课文中做到了动嘴、动手和动脑,真不错!,接下来看看大家在课文中的收获吧(多媒体出示词语:迅速、蕴藏、霎时、寂静、恰好、犯错、稚拙、烦恼。指名认读,纠音,并以提问理解蕴藏、霎时、稚拙的意思)

3、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并思考:课文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其实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读中感悟,理解内容

1、过渡:老师要带领大家走进课文,走近孩子们的心灵,让我们一起来体会这“可贵的沉默”。

(1)(课件出示两幅插图)第一幅图中同学们表现怎么样?而第二幅图呢?

(图一中同学们高高地举着手,很高兴,神气十足,有的站起来,图二中同学们低着头,不说话,眼睛不敢看老师,沉默了。)(2)小组学习:找出从课文中与两幅插图相关的句子读一读。(3)指名读读找到的句子。(课件出示句子)“他们骄傲地举起了手,有的还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 师:谁能读得更好?

遇到读地好的学生时,教师相机指导:你读得这么好,你注意了句子中得那些词语?(骄傲、神气十足、左顾右盼)这些词语体现了什么?(孩子们非常兴奋、骄傲)齐读

(4)师:谁再来读读你找到的句子?

(课件出示)我的情绪迅速传染给了他们,他们随着我一起点起数来,“15、16、17„„”越点越多,越点越兴奋,声音越来越响亮,前排的孩子都回过头往后看,几个男孩子索性站了起来,我也不阻止他们.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再快乐地交谈,谈的内容当然是生日聚会、生日礼物、父母祝福„„

师:你过生日父母为你准备了什么?你心情怎样?那我们一起配合读出这股高兴劲儿。看老师的手势,老师抬手你们就接着读。

师:把手举高,老师要点数了,啊,这么多啊!我的情绪迅速地传染给了他们,他们随着我一起点起数来(手势)生接着读。(5)师小结:多么幸福啊,父母的的爱孩子们感受到了吗? 板书:感受

父母的爱

2、师过渡:孩子们会感受爱了,这还不够,老师还要寻找蕴藏在孩子们心中最珍贵的东西,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我们接着看课文。(1)(课件出示图2)师:这幅图孩子们的表情和上次有什么不同?他们为什么沉默了?划出写孩子们沉默的句子读一读。

(2)(课件出示)霎时,教室里安静下来。我把问题重复了一遍,教室里依然很安静。过了一会儿,几位女同学沉静地举起了手。师:那些词语体现孩子们沉默了? 指名读,齐读

(3)(课件出示)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孩子们沉默着,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

师:这位同学读的时候大家感到教室里寂然无声吗? 指名读一读,评一评。

师:孩子们为什么继续沉默着?(孩子们感到非常羞愧,不好意思看老师)我们都能体会此时孩子们内心的感受,大家一起读这段。(4)师:就这样(课件出示)沉默了足足一分钟,我悄悄地瞥了一下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

师:为什么犯了错误还说他们可爱?

师:在沉默的一分钟里,他们可能在想什么? 师:在沉默中孩子们懂得了什么?

师小结:是啊,在沉默中孩子们终于懂得要回报父母的爱。板书:回报

5、师小结: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大家明白了吗?(因为孩子们在沉默中懂得要回报父母的爱,所以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6、过渡:老师的语气渐渐缓和下来,她原谅了这些可爱的孩子,同学们有什么表现呢?教室里的气氛又是怎样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倒数第4段。(课件出示):

像获得赦免一样,那一道道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

师:这时孩子们的心情怎样?(孩子们的心情轻松多了,我们轻轻松松来读这句)生齐读。

(课件出示):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只是与沉默前的热闹已经不一样了。

师:这时的热闹与沉默前的热闹到底哪儿不一样?

(前面是说父母如何爱自己热闹,这时的热闹是为回报父母的爱想办法热闹)

7、师:孩子们是怎样用自己的行动来回报父母的爱呢?齐读课文倒数第二自然段。(找生回答文中的方式,再追问:这么爱自己的父母,你们还能想到那些方式呢? 回答后加以鼓励)

四、总结延伸,感情升华

1、这可贵的沉默让孩子学会了

,这可贵的沉默给了老师

!(出示句子齐读:啊,我真快活!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在沉默中,这些小家伙终于懂得要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了。)

2、这可贵的沉默,让你想起了

这可贵的沉默,让你想

;(引导学生说出上面的话)

3、此时此刻,让我们用最简单又最真诚的方式表达出对父母的爱,请大家在优美感人的弦律中尽情地写吧!

14.《秋天的雨》公开课教案 篇十四

高霞小学 王燕红

教材解析:

这是一篇洋溢着诗情画意和童真童趣的散文。课文将秋天众多的景物通过秋雨巧妙地串起来,勾勒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课文结构清晰,特点鲜明。内容上从秋雨开始,又以秋雨结束,完整而有序。构段上,第2、第3、第4自然段分别由一两个句子领起,接着进行分述,具体描写秋天,层次分明,非常适合三年级学生阅读。

教学目标:

1.认识“钥、匙”等10个生字,会写“盒、颜”等13个字,会写“清凉、留意”等14个词语。

2.能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秋天,能和同学交流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3.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五彩缤纷”等词语的意思。能发挥想象,仿照例句写句子。

教学重难点:

1.知道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秋天的雨,能说出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2.运用多种方法理解“五彩缤纷”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秋天景色的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秋天,一个美丽的季节,一个丰收的季节,秋雨也来点缀这个多彩的季节,它不像春雨的缠缠绵绵,不像下雨的急促暴躁,同学们,想不想看秋天的雨是什么样子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秋天的雨》。

2.课件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完后想一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秋天的雨?

2.指导学习生字词语。

(1)课件出示词语“钥匙、五彩缤纷、一枚枚邮票、勾住、喇叭”,指名学生朗读。

(2)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指导:“钥匙”的“匙”读轻声;“扇”字的两个读音。

(3)学生齐读词语。

1.整体感知,把握主要内容。

(1)引导:同学们,秋天的雨是怎样的呢?请默读课文,在文中圈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默读课文,圈画语句。

(3)课件出示相关语句,指导方法:像这样的段落,可以借助第一句话来读懂意思。

(4)请学生概括说说课文从哪三个方面写了秋天的雨。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理解“五彩缤纷”的意思,感受秋天的色彩。

1.聚焦词语,感受颜色丰富。

(1)提出学习任务: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秋天的雨给大自然带来了哪些颜色,圈画出来。

(2)学生默读,圈画描写颜色的词语。

(3)课件出示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启发:课文写了这么多颜色,哪个词语把这些颜色概括起来了?(五彩缤纷)

(4)请学生说一说如何理解“五彩缤纷”的意思,如,结合圈画的词语可以知道这个词表示颜色很多、很丰富;也可以通过近义词“五颜六色”对其加以理解。

(5)小结:秋天的雨把这么多颜色带给大自然,难怪作者说“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2.出示画面,朗读句子,进一步理解“五彩缤纷”的意思。

(1)指导:作者把叶子想象成一把把小扇子,非常形象。用了“扇”字,把黄色的银杏叶当作人来写,让银杏叶动起来、活起来了。

(2)指导:把枫叶想象成邮票,特别形象。“飘哇飘哇”应读得稍慢一些。随机进行生字教学:“飘”与风有关系,所以右边是“风”。

(3)指导:“你挤我碰”“争着”这些词语对秋天的果实进行了动态化的描写,读起来更有味道。这句话可以读得轻快活泼一些,读出水果们“你挤我碰”的情景。

(4)引导学生通过做动作理解“频频点头”的意思,并结合句子理解“频频点头”是指菊花在秋风秋雨中摇曳,写出了菊花美丽的姿态。

3.启发:读了这些句子,你觉得“五彩缤纷”仅仅指颜色很多吗?还包含了什么意思?引导学生明确:“五彩缤纷“不仅指颜色很多,而且表示绚丽多彩,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

四、结合生活,展开想象,仿写句子。

1.引导交流: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呢?请大家结合生活中看到的景象说一说。

2.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出示相关图片进行补充,为学生提供帮助。

3.学生根据课后题第三题仿写句子。

4.引导学生展示仿写的句子,相互评价修改,重点关注想象是否合理。

五、课堂小结

1.课件出示画面,再次欣赏五彩缤纷的秋景图。

15.《口技》的公开课教案 篇十五

然而, 纵观日渐频繁的各级各类公开课, 不难发现, 仍然有一些公开课处于新课程理念与实践的分离阶段, 存在着“虚” (失真) 的形式、方法多于“实” (实效) 的现象。下面笔者就所观摩的各种展示课中出现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与思考, 并提出一些自己浅见, 希望能更好地发挥体育公开课的示范、引领、研究作用, 脚踏实地地将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推向新的高度。

一、器材使用的“虚”与“实”

场地器材设计新颖有利于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有些教师为了一堂课公开课, 花了很多的时间, 付出很多心血, 制作出各种各样的教学器材, 但一些教师忽视了器材使用的实效性、长效性和生成性, 有的器材在教学中使用了一、两次就成了“摆设”, 没能做到“一材多用”;有的器材的设计好看却低效, 布置花哨但不合理, 鲜艳的器材仅是师生表演的“道具”, 没能发挥器材的有效功能;有些不合理的设计甚至会影响正常教学, 降低了教学效果, 费物、费时、低效。最典型的是有的教师放着器材室里数量众多的实心球弃之不用, 而特地用色彩鲜艳的纸球来进行抛掷练习, 学生找不到实心球受地球吸引力下坠的感觉, 无需克服这种引力自下而上协调用力将球抛出, 找不到有一定质量和重量的器材的质感。

我们的所有教学行为都应该为了有效, 甚至高效地促进目标的达成为最终目标, 因此, 我们应依据经济性、实效性原则, 从实际出发, 着眼于课标理念, 尽可能地在节约成本的前提下, 针对教学内容和目标去设计、精选和开发对教学有益、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益的场地器材, 利用场地器材的多功能性, 发挥其“一物多用”的作用 (如饮料瓶注入沙子可以用来做投掷, 也可以用来做球门、障碍物、标志物、保龄球瓶等等) , 最大限度地挖掘现有场地与器材的使用空间和时间, 力求做到低成本、高效率, 不让场地器材成为“华而不实”的的道具和“花瓶”。

二、教法创新的“虚”与“实”

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一名教师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 也是评价一节课优劣的基本因素。于是, 公开课上的“创新”成为一种时尚, 但不少教师忽视了创新是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宗旨, 一味追求形式上的求异、气氛上的热闹、方法上的花哨, 甚至把简单的事复杂化。例如:在强烈的太阳光下全班的学生围着一个小小电脑观看视频, 学生看不清、看不到、听不见;满场的、超过学生认知能力的挂图代替了教师直观有效的讲解示范, 学生不会看、不理解;一些非常漂亮的但设计不当的“作业条件”不仅没能起到诱导或限制动作, 反而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 限制了正确动作的完成;一些辅助的教学手段破坏了技术动作的结构与节奏, 干扰了运动技能的有效形成, 出现了运动技能的负迁移现象等等。从表面上看, 这些方法很有新意, 但实践起来华而不实, 效能低下。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我们提倡创新、鼓励创新, 但我们应该明白, 教法创新是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 教法创新不能违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如果违反了这三个规律, 我们的教法创新就达不到应用的效果。因此, 我们要提倡有效创新, 避免无效创新, 应该从教学实际出发, 围绕“有效教学”、“高效学习”去挖掘、改进、创造富有特色且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努力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尽力发挥最佳教学功能, 不能追求“作秀”、“花哨”的多样性。以课堂教学为例, 如果教师能依据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围绕教学的实效性加以预设和改进, 就会变成好的方法。例如:在多媒体视频的使用时, 不仅让学生看得到、看得清, 还要预设一定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看, 必要时教师加以讲解或引导, 加速学生的理解;挂图不能只考虑制作的美观, 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能力出发, 预设使用的时机, 低年级的学生先学后看, 中年级的学生边学边看, 高年级的学生先看后学, 对那些具有方向性或动作结构复杂的挂图, 教师要加以讲解与引导, 让学生知道看什么、怎么看;“作业条件”、辅助手段的预设和运用, 要符合运动技能形成规律,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有效地促进运动技能的顺向迁移。总之, 不论是传统手段还是创新的教法, 实效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三、学法运用的“虚”与“实”

新课标提倡“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 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 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 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体育教学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体育学习情境,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于是很多教师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也开始进行这些学习方式的尝试, 这种改革的意识与愿望是好的,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却运用得比较表浅。仅仅为了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牵强附会地将自主、合作、探究运用于学习活动之中, 出现形式与内容、手段与目标分离的“作秀”现象。例如, 提出某个问题, 让学生进行二、三分钟的分组讨论和动作创编, 以示“探究学习”;屡屡采用分组练习表示“合作学习”;提高某一动作难度或提供某一练习形式、练习时段, 以示“自主学习”。致使课堂上出现了教师的必要指导少、学生“小组会”多, 身体练习被大大削弱的形式化倾向。曾经看过一节耐久跑的课堂教学, 教师让学生讨论怎样做到“2 (3) 步一呼, 2 (3) 步一吸?”并且通过小组原地练习互相检验是否做到2 (3) 步一呼, 2 (3) 步一吸。把本应该通过反复实践来掌握的呼吸方法试图通过“探究”、“合作”来完成, 未能促进学生真正的有效学习。

新课标建议“要处理好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法与传授式教学法之间的关系, 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用或组合教学方法, 发挥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这一建议提示我们对不同学习方式的应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从能力发展看, 探究式学习比接受式学习更有效, 但探究式学习效率不高, 且适应面有限;从效能上说, 接受式学习比探究式学习效能高, 但接受式学习机械、被动;而“合作学习”虽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增加互动机会、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无论是“探究”、“合作”都要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储备相结合, 同时提供足够的时间保障, 如果我们不能根据教学的内容和目的对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科学安排, 合作学习就会形同虚设。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对接受式学习的有益补充, 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才能真正体现。在体育教学中, 更应凸显学生是身体练习的主体。在学法研究上要加强对自主、合作、探究的条件研究和行动研究, 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联系学生已有的基础, 重视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汲取。

四、及时评价的“虚”与“实”

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是对学生体育学习过程及效果的客观反馈, 其中重要的作用之一是判断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存在的不足, 分析其原因, 改进并规范教与学的行为, 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同时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但在我们的公开课中, “虚”的评价太多, 例如:高年级的课堂仍然使用“激励贴”, 满课堂听到的都是“好”、“很好”、“你真行”、“你真棒”、“棒极了”等等激励性评价语言, 几乎听不到任何校正性评价;一些评价重语言评价、轻行为评价, 或为了展示教学效果过频过量地运用学生展示等等。这些评价丧失了评价的客观性与真实性, 让人感到虚假可笑, 容易使学生迷失方向, 非但无益, 而且有害。

因此, 课堂教学评价应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 及时、客观地向学生反馈对与错、得与失, 同时向学生提供努力的目标和发展的方向, 在发挥其激励功能的同时发挥其纠错和校正功能, 提高其及时效能, 促进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例如:学生的行为发生偏差时应及时批评、校正, 学生的技能出现错误时应及时纠正, 有时批评也是一种激励方法, 我们经常对学生采用“激将法”就是其中之一。几十年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 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 不仅能维护学生学习兴趣, 而且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是否观和耐挫力。课堂教学评价没有激励不行, 只有激励缺少批评也不行, 只有适量的鼓励和适度的批评相结合, 语言评价和行为评价相结合, 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效能,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

公开课的核心作用应该是交流教师个体研究的经验、表达研究的意向、探索研究的方式, 故不必追求形式, 不可避实就虚, 否则会让观摩的教师认为有悖教学基准, 或给予了不合适的引导。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新课程理念与实践从务虚阶段向务实阶段稳步推进, 有效教学思想得到了热衷于教育事业教师的一致认同, 在提倡有效教学促进有效学习的今天, 我们的课堂教学行为应从实际出发, 依据课标理念, 务实而高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以上是本人的浅见, 不当之处, 敬请专家、同仁指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朱雷鸣.有效地进行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探究.人教网, 2008年10月7日.

[3]黄昕.浅谈课程改革中对场地与器材的开发利用[J/OL].体育网刊.2008年第12期

上一篇:《海底世界》六年级语文说课稿下一篇:安置房协议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