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内涵建设方案(精选8篇)
1.大学文化内涵建设方案 篇一
**大学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学校办学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建设文明和谐校园,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大学文化建设纲要》,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实施精神文化建设工程,突出大学文化引领作用
1.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师生头脑,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部、校工会、学生处、校团委、研工部、新联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2.秉承“厚德博学、止于至善”的校训。引导师生自觉将“修德”与“进学”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宣传部、校工会、学生处、校团委、研工部、新联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3.弘扬“明德、正学、倡和、出新”的校风。彰显高尚道德,培养科学精神,倡导自主创新,构建和谐校园。使校风渗透到师生的日常活动和行为规范之中,成为师生自觉追求的人格风范。(宣传部、工会、学生处、校团委、研工部、新联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4.践行“修至学、立世范、启智慧、益品行”的教风。通过教育宣传与制度约束相结合的有效方法,引导广大教师将优良的教风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价值追求,积极探索教学规律,全面掌握教学艺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修身懿德,诲人不倦,做学高身正、教书育人的楷模。(宣传部、教务处)
5.光大“尚诚朴、勤学问、重团结、养正气”的学风。持续开
落实学院教代会制度;完善团代会、学代会制度;完善和执行校务公开制度,建立和完善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建立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保障师生对学校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完善学校信访工作制度,建立和完善校内申诉机制,增强民主监督力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作用,发挥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同志在民主监督和参与学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校办、校工会、统战部、校团委)
4.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建立健全学生教育管理的各项制度及学生组织和学生行为规范,充分发挥制度文化的育人功能。(学生处、校团委、研工部、新联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5.规范教职工管理。完善和规范学校教职工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使其成为教职工行为的基本准则。(人事处)
6.规范各类重大活动。学校的各种学术活动、文化活动、庆典活动、表彰活动等要制度化、规范化;将学校的升国旗仪式、迎新大会、毕业典礼、学位授予、优秀师生表彰等大型活动办成学校的经典文化品牌,激励师生珍视荣誉,热爱学校。(党办、校办、学生处、研工部、校团委、新联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三、实施学术文化建设工程,提升大学文化创新作用
1.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制定学术道德规范条例,完善学术评价体制,规范师生学术行为;将学术道德教育纳入新教师上岗培训和学生的培养体系之中;加强学术监督,严肃处理弄虚作假、抄袭剽窃行为。加强对各类学术研讨会、报告会、讲座的管理。(科研处、人事处、宣传部)
2.加大对学术团体(机构)的支持力度。对科研机构、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予以扶持,支持各专业协会、学术团体独立开展学术活动。(科研处)
3.扩大学术交流。保持与国内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和教育机
和人文景观的整体规划和分期建设。做好校园绿化、美化、亮化和校园各类树木名称属种标识制作工作;在校园醒目位臵设臵校园规划图和校园建筑、道路指示牌。对东校区主要道路、建筑物进行命名,设臵傍道铭言牌。(宣传部、基建处、后勤管理处)
2.加强校园文化管理。制定《**大学校园环境管理规定》,规范校园横(条)幅、标语的悬挂和张贴以及板报、宣传栏等宣传品的管理;在特定场所张贴禁烟标志和节约水电提示;规范校园环境的汉字使用。(宣传部、后勤集团、语委办)
3.强化校园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把校园网络建成展示学校风貌,加强对外交流,开展宣传教育,不断规范校园网络建设,提升校园网络服务的品位和水平。(宣传部、网络中心、电教中心)
4.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为师生开展文化活动提供场所、创造条件。加强教职工活动中心建设,积极开展“模范教职工之家”创建活动,改善职工活动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职工文体活动;加强文化广场等文体活动场所建设,拓宽师生文化活动空间;建设校园广播系统,为校内信息发布、新闻宣传、思想教育等提供条件,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完善离退休职工活动设施,建好活动室、展览室、报刊杂志阅览室,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宣传部、财务处、校工会、基建处、学生处、离退处、各学院)
5.加强文化小区建设。在办公、教学、实验等场所和图书馆设臵介绍本单位及其成就的橱窗、宣传栏,悬挂伟人名人、我校典型人物画像、绘画和箴言等,营造高品位的文化环境;积极开展小区文化活动,定期举办摄影、书画作品征集和展览活动。(校工会、后勤集团、图书馆、各学院)
6.加强校园历史文物的保护和利用。重视对校园内有教育和纪
主旋律,弘扬新风尚。(学生处、校团委、研工部、新联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4.培育良好的网络行为。倡导师生文明上网,办好专题网站,制订网上文明公约,开展“网上文明行”活动,建设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宣传部、学生处、校团委、网络中心、新联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5.开展评先评优选树典型活动。规范并组织开展评选先进、选树典范活动,采取召开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引导师生学习先进、弘扬美德、倡树新风。(校工会、组织部、宣传部、人事处)
6.发挥优秀校友的榜样作用。建立校友网站,与校友保持联系和沟通,宣传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邀请知名校友来校作报告,激励在校学生,发奋读书,立志成才。(校友会)
7.开展行为文化研究。组织召开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积极开展校园行为文化研究。(宣传部)
六、实施形象文化建设工程,拓展大学文化认同作用
1.完善学校形象标识系统。开展广泛的调研、严密的论证,进行科学的设计,确定、完善学校的形象标识系统。各学院的形象标识系统与学校风格要保持一致。(宣传部、党办、校办、美术学院)
2.推广使用学校形象标识。制定印发《**大学形象标识手册》,强化师生对学校形象标识的认知与认同;出台《**大学形象标识管理和文化宣传活动及设施管理暂行规定》,规范标识的使用,维护学校形象。(宣传部)
3.搞好校园文化产品的开发利用。开发、制作学校的形象文化产品,规范形象文化产品的使用,探索形象文化产品的经营模式。(宣传部、校办)
4.树立学校良好社会形象。充分发挥学校校报、广播站、校园网络和宣传橱窗等媒体的作用,注重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定期编印介
83.修订东区环境文化建设规划。4.完成校园广播系统建设项目。5.完善校园网主页,加强二级网站管理。
6.各单位、各学院对办公、教学、实验等场所进行环境文化设计、建设。
五、行为文化建设工程
1.修订《职业道德规范》,强化监督落实。
2.贯彻《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制订《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公德、公共意识,加强文明行为养成教育。
3.开展“网上文明行”活动,培育良好网络文化。
4.建立校友网站,加强校友联系,发挥优秀校友榜样示范作用。5.规范并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六、形象文化建设工程
1.研究制定形象标识征集、设计方案。2.确定校标,并做好诠释。
3.设计、确定校旗、校运动会会旗、各学院院旗。4.制作**大学宣传画册。
5.设计、开发具有学校形象标识和文化内涵的礼品。
2.大学文化内涵建设方案 篇二
1 大学体育文化内涵的特点
1.1 大学体育文化内涵
“是指以高校环境为空间, 以教师、学生为参与主体, 以体育教育、运动形式为主要内容, 展开具有时代精神的体育文明素养、文化道德修养的群体文化”。同时, 从社会学角度审视, 大学体育文化的存在, 体现了大学人的一种社会需求。大学体育已从单纯的肌肉活动与文化隔离的状态下解脱出来, 成了既是体育又是文化, 既是锻炼身体又是娱乐活动, 既是运动又有教育功能, 既能观赏又能参与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在现代教育与现代体育运动这两大人类文化体系的交汇处, 生存着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它是整个体育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 也是整个教育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
1.2 大学体育文化应当具备的特质
1.2.1 体育文化的社会性
大学体育文化内涵的形成, 不是孤立的, 静止的。体育文化的社会性发展同时也影响着每一个大学的体育文化发展, 是与社会时代发展紧密相连的。
1.2.2 体育文化的高校性
大学体育文化精神的形成, 首先具有时代精神;依据大学社会层次, 社会人群, 认识能力等特点, 又有了大学独立的灵魂, 也反映出每一个高校的体育文化内涵建设状况。
1.2.3 体育文化的品格性
大学体育文化修养的形成, 在大学学习的这个时期是非常关键, 基本成型的时期。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思维的成熟, 知识的积累, 大学体育文化对形成学生良好体育修养、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等都非常重要。
2 大学体育文化内涵建设发展的思路
2.1 提升大学体育文化整体的理念
大学的文化内涵建设发展, 是一个完整的整合体现;高校中体育文化结构是具有独特并且没有能够代替功效的内容。大学从顶层设计开始, 就要注重这个环境的设计。认真贯彻大学教育方针、政策, 落实大学体育工作各种文件。从高校的领导这个层面到教师与学生的每个环节, 都建立大学体育既是终身体育又能终身受益的思想理念;让大学体育开展的同时, 处处具备体育文化内涵的建设。使领导有体育文化思想;教师有体育文化觉悟;学生有体育文化的理念;大学有体育文化的条件;全面创新形成在大学环境氛围里的大学体育文化整体理念。
2.2 尊重大学体育文化形成的规律
从大学体育文化的形成过程来看, 体育与文化结合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对于大学体育文化在大学里的形成发展, 都离不开自身与体育、自身与文化的密切联系。尊重大学体育文化主要可以从大学环境、人员环境、体育环境、文化环境等几个方面去认识和理解。大学环境是大学体育文化所形成的土壤, 这是独特不变的环境, 有一方水土培育一方人的说法。人员环境是大学体育文化所形成的种子, 这是一代又一代, 形成精品, 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体育环境为大学体育文化所形成的生产力, 无论体育活动的形式和规模大小如何, 有开展、有参与就有推动动力。文化环境好比为大学体育文化所形成的思想源泉, 犹如清洗剂, 滋润保障了大学体育文化的成长。所以, 应当尊重每所大学体育文化形成的规律和特色。
2.3 开展大学体育文化广泛的活动
大学体育文化开展的范围, 基本包含在体育课堂教学、体育文化艺术节、大小型运动会、课外体育活动、早锻炼与课间操、“阳光体育活动”等。还有课外体育学习与欣赏、休闲体育、体育俱乐部、大学生自我锻炼活动等、这些都可以反映大学体育文化的内涵建设状况。要保证大学体育课这个主要阵地有效发挥体育文化重要作用、举办好体育文化艺术节、大小型运动会、认真组织课外体育活动、早锻炼与课间操、“阳光体育”活动、并且重视培育大学学生体育组织协会、体育俱乐部、培养休闲体育和自我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广泛开展大学体育文化交流与活动, 不断夯实大学体育文化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
2.4 弘扬大学体育文化高尚的精神
大学校园景观是大学体育文化传播价值观念的最佳载体, 场地设计, 健身器材, 体育典型雕塑, 体育标语等都是体现大学体育文化, 激发大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手段。应利用宣传媒体报道大学体育文化节, 运动会等活动。体育活动的感性与文化的理性相结合, 融体育知识、体育游戏、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绘画、体育摄影等多种体育相关内容为一体。以体育活动为载体, 项目为特色, 提供一方舞台, 以公平竞争、团结协作、拼搏进取为宗旨, 以“健康、快乐、文明”为目标, 倡导用“更快、更高、更强!”、“团结、友谊、进步!”、“重在参与”、“公平竞争”等奥林匹克精神, 来培育大学人体育文化素养与思想道德品格, 进一步弘扬当代大学体育文化高尚的精神。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 阐述了大学体育文化的基本概念, 首先提出构建大学体育文化内涵的基本特征:高校体育文化的社会性;体育文化的高校性;体育文化的品格性, 其次指出大学体育文化内涵建设发展的思路:提升大学体育文化整体的理念;尊重大学体育文化形成的规律;开展大学体育文化广泛的活动;弘扬大学体育文化高尚的精神, 最后认为确立大学体育文化是高校文化内容的应有之义, 能够对学校体育文化大环境的建设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大学,体育文化,内涵,建设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爱华.论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9) :1260-1261.
[2]席焕久.体育人类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7.
3.大学文化内涵建设方案 篇三
【关键词】一流大学 大学文化 华外文化
世界一流大学是指在办学理念、师资队伍、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办学设施、科研成果等可以比较的范围内,综合指标评估名列世界前列的大学。这些大学一方面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另一方面又有许多相似性,那就是良好的办学条件、高素质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高质量的学生、一流的学科和科学研究、良好的社会服务功能和程度很深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应该说,历史为每一所大学都提供同样的机遇,但只有那些具有独特的大学精神,各方面准备充分的大学,才能抓住历史机遇,脱颖而出,最终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一、大学理念是世界一流大学追求卓越、走向成功的根本
大学的办学理念是大学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应该说,无人能够否认美国高等教育取得的卓著成就。美国教育专家,曾任纽约州立大学校长的E.博耶先生在其著作《美国大学教育:现状、经验、问题及对策》一书中指出:“高等院校是美国文化中最生气勃勃而经久不衰的一个部分。”
实际上,美国大学的发展至今不过一个世纪,那么美国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典范的秘密何在?首先,美国大学能够立足本国国情,寻求个性化发展道路。其次,美国大学观念开放,擅长学习。他们是在学习了当时欧洲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本国的具体需要,不断完善与创新大学办学理念,最终做到后来者居上,形成了各有所重的学科个性和办学个性,促进了一流大学的形成和发展,最终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典范。
作为一所外语类院校,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已确立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即“一切为了学生成人、成才、成功,使华外成为中西文化合璧之桥梁,中华儿女走向世界之桥梁。”这一理念也一直在指导和引领着华外的发展方向。应该说华外的办学理念体现了她的办学者心目中大学的理想状态,能充分体现其办学者远大的教育抱负和对大学的深刻认识与理想追求,同时也激励着华外人为实现这一理想而不断奋斗。应该说,我校的具体任务、机制、体制、乃至校训、校歌、校旗、校徽及校园布局与建筑等都体现了华外的办学理念,同时也受华外办学理念的无形制约。确切地说,我校的办学理念概括了华外的桥梁精神、公益性质、办学目标等基本发展思想,同时,也体现了我校办学者的价值观。
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前提和保证
美国教育家,哈佛大学校长南特曾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他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脚,教师一定要出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观点和南特的观点不谋而合,“所谓大学者,非唯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先生始终坚持,“师资为大学第一要素”。有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打造创新团队,建设一流学科,形成科研成果,提升学校声誉。
一流师资队伍应该包括一流的大师和学术带头人,因为他们是学术研究和团队建设的领头羊。专业基础深厚的学术骨干和教学骨干,是大学发展的基础。有人说,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单位,有凝聚学术力量,培养人才,进行知识创新的功能。是否拥有一批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显著的标志之一,而要打造一流学科,必须依靠一流的教师队伍形成的创新团队。
我校已经有了自己的重点学科,自己的创新团队。那么如何发挥团队的力量?首先,还是要树立关心人、重视人、尊重人的管理意识。其次,我们不仅要重视个体的发展与管理,同时,还要形成以团队为基础的管理方式,要根据其岗位职责和承担任务的不同而采取分类建设和管理的机制,最终形成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和激励人才的良好氛围。
三、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一所大学,如果没有自身的校园文化对师生的培育和塑造,没有一种大学精神提供价值支撑、行为规范和力量整合,就不可能有明确的办学方向、合理的校园秩序和理想的办学成果,也就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我们已经树立了中西合璧式校园文化理念,那么如何使这种理念能够深入人心,成为我校运转的内在力量,成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所在,并通过“简单做人、踏实做事”的行事作风来构建大学内部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兼具中西方建筑特点的校园景观建设、“敬业爱生、博学善导”的教风、“自强自律、求是求新”的学风来营造校园氛围;通过求公致远,追求百年的“公益精神”、开拓进取、负重拼搏的“创业精神”、严细科学,务实求精的“治学精神”、会通中外,服务祖国的“桥梁”精神来奠定学校创新和发展的思想、理论和文化基础,从而推动我校不断向前发展,是华外每一个部门都应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应尽的责任。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要建设成高水平的民办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就要有超前的意识,能在立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并依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的办学条件,确立自己的发展战略,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华外的发展要在个性化办学理念基础上,在国际化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人文大学理念的指导下,构建中西合璧式校园文化,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生源质量,大力发展国际合作教育,完善管理制度,建设应用型精品本科。
【参考文献】
[1]别敦荣.美国大学定位与个性化发展[J]. 高等教育研究, 2003(1).
4.大学文化内涵建设方案 篇四
不知不觉中已经过了一个学期了,我们金翰林10栋501的兄弟们走过了这么多的日子。渐渐的美好的往事一幕幕再次浮现了,在过去的那么多的美好日子中我们一起度过了很多,其中有我们的微笑也有我们的悲伤,不过我们还是走到了现在。在过去的生活中我们在一些地方做的很好,但是也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故做一下总结与规划,予以实施。
一、学习方面
虽然我们现在都是大学生了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想法,但是在人生中的黄金时间学习依旧是很重要的任务,我们需要在此抓住关键时机好好给自己充充电,让自己充实起来。
1、上学期的学习成绩总结
经过上学期的学习我们宿舍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的,在学习方面还是没有落后
而且成绩大体上来说还算可以,虽然有个别的不够美好,但经过大一第一学期的磨练,我们只会越来越成熟的慢慢的变得更加有学习能力。
2、这学期的学习规划
经过了大一第一学期的学习生活,稚嫩的我们懂得了很多,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天真的小男生,而是一个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了。在这学期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将一鼓作气再接再厉扬长避短发扬经翰林10栋501的寝室精神在学习中再创辉煌。
3、电脑这把双刃剑
鉴于这学期的课程特殊,加上课程的难易层次不同,于是我们四个兄弟毅然决定买了电脑。电脑有其利也有其弊端,关键是我们如何使用电脑,让电脑使用到实处,帮助我们学习。于是经熊南西同学的强烈要求做出如下规定,在星期一到星期五的时间段中不允许寝室成员玩网络游戏,但还是可以用电脑编写程序和制图,可以用电脑进行对学习有帮助的事情。这样就能有效地避免因为电脑的原因而荒废学业,我们秉着一切为学习的精神努力奋斗,为以后的工作与生活打好坚实的基础.二、生活方面
一个成功的大学生不止要在学习上好好努力还要在生活中做强者,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好好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
1、卫生
在做好宿舍卫生之外还要做好个人卫生,宿舍卫生是每个人都应该要好好爱护的,但关键是保持,所以宿舍的每个人要努力的维护好。除了宿舍卫生外还要好好处理好个人卫生,每天要洗脚,每周都要洗澡……同时还要注意个人衣物的清洗。
2、纪律
在宿舍既是生活的地方也是学习的地方,所以在一些场合下寝室成员要多多的为他人提供方便让寝室的成员都能好好的工作好好学习,开开心心过日子,好好努力搞学习。寝室的成员要好好的体谅别人的感受,但也要及时的制止一些不对的行为,让宿舍的风气呈现出良好的氛围。
3、活动
在一段时间内可以考虑一下搞座谈会,可以搞活动。
5.文化建设方案 篇五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诚信、创新、和谐、高效”的主题思想,推进我南京长第四大桥栖霞收费站站内化建设工作,并以此活动为契机、塑造站区形象,展示我站职工风采,展现四桥良好社会形象,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为栖霞站征收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特制定南京四桥栖霞收费站文化建设工作长期规划及具体实施方案。
二、领导小组
组长:王静
副组长:史正昶、邰德伟
成员:栖霞站全体员工
三、南京四桥栖霞收费站文化建设规划。
(一)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
南京四桥栖霞收费站站从开征至今已经有大半年时间了,在这大半年时间里,栖霞站全体员工发扬不怕苦、不怕累、任劳任怨,以站为家的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在站部日常工作、窗口服务,文化建
设等各项工作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在这200多天的时间里,栖霞人辛勤工作,拼搏奉献,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开拓创新的精神,南京四桥的发展史上,谱写着自己辉煌的篇章;同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打造了一支风气正、素质高、特别能吃苦耐劳的干部职工队伍,成为进一步推动高速公路事业发展的宝贵财富。这些财富和成绩值得系统地回顾总结,从中提炼出栖霞人的奋斗精神和文化内含,形成栖霞站各项工作正稳步而又迅速发展的工作氛围。
(二)文化建设规划。
文化建设将一段漫长的旅程,同时也是将一部辉煌的历史。栖霞站的文化建设工作规划将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1、了解文化建设。
在建站初期,部分职工受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的影响,对文化建设这项工作不是很了解,在认知方面存在着偏差。而文化建设工作开展的根本是要从基层做起的,参与的范围是全站全体职工。所以首要任务是引导职工了解文化建设,统一思想。要大家明确文化建设这项工作的目的是服务于收费站其他各项工作的,并满足广大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还有利于树立共同价值理念和目标,增强全站职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接受文化建设。
当职工对文化建设工作有了正确的了解与认知之后,便会接受文化建设工作,此时对文化建设工作的认同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时
可以开展例如 “比、学、赶、帮、超”等活动。创造条件让职工在格调高雅、健康向上、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接受教育、陶冶情操、培养品格。
3、喜欢文化建设。
当全体职工都能接受站区的文化建设以后,全站员工的自身素质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此时职工们的价值理念得到凝炼;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业风尚全面树立;凝聚力、创造力和执行力得到提升;对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定的基础与保障。
4、享受文化建设
这应该是文化建设工作的最终状态,全体员工都已经主动的投入文化建设中去,可以用自己的热情和自己的想象力,引领、塑造、传承南京四桥栖霞站的特色文化,将“文化建设成果”有效的投入到自身的本职工作中去,促进栖霞收费站的大发展。
四、南京四桥栖霞收费站2013年文化建设具体实施方案
根据公司的安排部署,结合栖霞站自身特点,制定了栖霞站文化建设工作五项基本原则,既:
1、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的原则。
2、稳固基础、循序渐进的原则。
3、实用有效、促进征收的原则。
4、开拓创新,彰显特色的原则。
5、树立形象,服务大众的原则。
以五项基本原则为宗旨。分三个阶段进行危化建设工作:
第一阶段:统一思想,广泛发动(2013.7-8月)
要求全站员工统一思想,加强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的学习和认识。推先进,树典型,在对文化建设工作中有突出表现的职工给予奖励,激发广大职工的热情,使全站职工投入到文化建设工作中去。
第二阶段:切实组织,有效实施。(2013.9-11月)
(一)、进一步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提高文化建设工作的高度,建立全面的、合理的文化建设指标考核体系,将文化建设考核成绩作为一个重要指标纳入各个班组及个人的每月考评中去,使文化建设工作真正落在实处、切实收到实效。
(二)、成立本站的文化创建小组,积极发挥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同时负责组织、督导、实施、考核各个班组文化建设工作的任务。
(三)、评选文化建设先进的班组,按照以点带面,典型促进,稳步推进的原则,全面加强栖霞站的文化建设。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文体活动,如开展篮球、乒乓球比赛等,并根据职工的爱好,成立文学社区或是摄影协会等兴趣爱好小组,充分发挥职工的才艺和特长,使全站的文化活动能够的蓬勃发展,同时加快完善文化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为文化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五)、积极建设独具特色、个性鲜明的品牌载体。如:创建网站、制作图册、设计栖霞站的logo及宣传标语等,树立好单位的良
好社会形象。
(六)、成立图书阅览室、荣誉室、活动室、电子阅览室、健身房、职工小家、文化生活社区、文化生活长廊等文化场所建设,并且定期组织职工学习中华传统美德,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阶段:汇报总结,成果展示(2013.12月)
6.文化建设方案 篇六
一、指导思想
通过开展教师办公室文化建设评比活动,进一步营造团结协作、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同时展示教师才艺、丰富办公室文化内涵、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二、活动要求:
1.办公室教师要积极响应,热情参与。
2.每一个成员在室长的带领下,齐心协力,献计献策。
3.办公室布置以“整洁、简洁、美观”为标准,体现“温馨、和谐、向上”的原则。
4.每个办公室可选择一句话作为办公室格言。
三、评分标准:
1.整洁(60分)
(1)办公室地面干净无杂物,桌面无灰尘,及时清倒垃圾。
(2)办公桌上书本、作业本及其他物品摆放有序,清洁整齐。
(3)办公室内无卫生“死角”,不摆放与办公无关的其他物品。
(4)办公室窗户干净,窗台无灰尘。
(5)办公室用具保持外观清洁,拖把、扫帚、垃圾桶摆放整齐。
(6)办公室人员应保持良好卫生习惯,不吸烟,保持室内清洁卫生。
2.有特色(40分)
(1)环境布置新颖合理,美观大方,温馨和谐,富文化气息。
(2)墙上张贴,布局合理,适当绿化与办公室环境谐调。
四、评比奖项
本次活动采用百分制评比办法,分三次打分,第一次为定时检查,第二、三次为不定时抽查。根据三次总分预设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4个。
7.基于吴文化特质的大学文化建设 篇七
一大学文化内涵
大学文化是由存在于大学校园内的多种文化构成的, 不同的大学由于历史传统、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的差异, 有着多姿多彩、形态各异的大学文化, 但其主旨都是以崇尚学术、追求真理为价值取向。
大学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精神文化层三个层面:物质文化层, 如校园环境、文体设施、校标校旗、校园识别系统以及校园纪念品等, 这些是大学文化的基础;制度文化层面, 如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奖惩制度、校园文化活动制度以及校园内独特的仪式、典礼, 等等, 这是大学文化的重要表现与保证;精神文化层面, 如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 这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层次和关键所在[1]。物质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物质形态”, 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也是大学精神文明的外在表现和物质基础。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中介”, 是大学文化的基石和内在机制, 也是使大学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精神文化是深层次的大学文化, 是大学文化的精髓、灵魂和核心, 也是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
二吴文化内涵
吴文化是吴地区域文化的简称, 是吴地人文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 广义的吴文化泛指在吴地产生和发展的与自然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物质的、精神的成果总和, 是以太湖为中心的包括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内的区域文化。经过三千多年的演进和嬗变, 吴文化已经发展成为以苏锡常为核心, 覆盖长三角地区的区域性主流文化。
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与我国的其他地域的文化相比较, 吴文化具有水乡的特色、融合的结晶、进取的精神、实干的作风、尚德的传统、崇文的风尚等方面的文化特质。
吴地拥有灿烂的文化、丰厚的遗产, 其灿烂与丰厚不仅表现在园林古镇民居、太湖人文风光和丝绸刺绣珍品等物质文化形态上, 还表现在吴歌昆曲评弹、吴门书法绘画、吴地经史诗文等艺术文化形态上。吴地非物质文化资源极为丰富, 例如, 苏州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6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29项、省级非遗名录项目79项、市级非遗名录项目159项, 各市、区的县级非遗名录项目450项[2], 其中以昆曲、古琴为杰出代表。传统美术中的苏州剪 (刻) 纸、红木雕刻、木板年画、丝绸印染、核雕和玉雕等以及传统技艺中的苏绣、丝织、糕点、草席等, 都是向世界展示“文化苏州”的重要名片。
三基于吴文化的大学文化建设
面对当前大学教育中的传统文化失落、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 吴地高校有效利用和开发吴文化资源, 不仅可以丰富大学文化建设的内容和特色, 还能进一步提升吴文化的文化软实力。
1 打造吴文化校园, 营造吴文化氛围
物质和环境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物化基础, 是一所大学的历史、传统与特色直观的反映, 是校园文化的显性文化, 又是一种生态文化, 包括校园的地理位置、地形风貌等自然环境和校园的各种建筑、文化设施和生活设施等硬件工程。高品位的物质和环境文化的建设能为大学治学育人活动构筑和谐的校园氛围, 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长期以来,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方面建设存在重企业文化、职业文化等功利主义倾向, 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文化有所缺失, 文化积淀不足。因此, 打造吴文化校园要融现代教育理念、吴地地域文化特性为一体, 把吴文化的物质元素融入到校园环境中, 拓展环境文化, 实现环境文化育人。
一方面, 要加强基于吴文化书香校园环境工程的建设, 有意识地将吴文化的典雅精致巧妙地融入校园每一个角落, 营造书香园林般的校园文化环境。吴地高校还可以通过“校中园”的创设, 将吴文化的核心内容进行浓缩和展示, 使大学师生可以直接触摸到吴文化的气息, 沐浴吴文化的道德和情操, 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达成价值认同。例如, 创办于1984年位于无锡堰桥西高山的吴文化公园, 以吴文化为内涵, 建有稻丰圩、蚕桑巷、船桥史馆、交通馆、江南风情苑、教育馆、人文馆和学生教育营地等18个馆区, 以丰富的资料、实物、图片、电化形象手段, 展现了四千年来吴地生产、人文、民俗的生动画卷, 1996年公园被中央六部委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又如, 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园是教育部批准的国家级普通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是学校着力打造的吴文化素质教育平台。2006年初建, 2014年移址文科实训楼一楼进行扩建, 占地面积达2300平米。按照吴地园林风格布局, 根据“融和、创新、典雅、精致”的吴文化精神, 新园内精心设置吴国馆、方技隅、城墙馆、文艺馆、嘉韵台、石湖书院、苏州水巷等七大特色板块, 集中展示了吴地文化的精华, 充分体现出吴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对当下的启迪意义, 充满着正能量。新园的特色还在于大量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通过多媒体设备与场景、模型、看板、实物演示互动结合, 使平面化展品立体化, 多信息内容装置化。丰富多彩的吴地历史展陈物品、形象生动的场景还原、声光电多样化的表现手段, 为参观者构筑了一条时光隧道, 人们能够穿越时空, 真切感受到吴地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的波澜壮阔, 深切感受到吴地先贤的强国梦想、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4]。
另一方面, 要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内涵建设, 大学校园的路标、路名、雕塑、建筑名、标语等同样可以营造出吴文化的气息和特质, 都可以被赋予的吴文化的文化品位。例如, 苏州国际教育园南区路名就颇具特色, 以吴地名人典故为出处。“圣陶路”典出于苏州现代作家、儿童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顾公路”典出于南朝梁、陈间吴县光复文字训诂学家、史学家顾野王;“致能大道”典出于南宋吴县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范成大, 取其字致能;“希文路”典出于北宋吴县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范仲淹, 取其字希文。
2 开展吴文化活动, 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中除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和政治活动外, 有计划开展的各种影响大学生素质提高和人格发展的文化活动, 是丰富大学校园生活的重要途径, 也是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的重要载体。
吴文化要积极融入高校校园文化,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吴文化活动, 把德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 将昆曲、评弹、苏绣、核雕等传统艺术与校园生活有机结合, 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打造校园文化精品, 提高学生吴文化的修养, 提升校园文化内容的品位。
3 汲取吴文化精髓, 塑造吴地人文精神
吴文化底蕴深邃、内涵丰富, 吴文化的丰厚性不仅体现在众多的名胜古迹、工艺珍品等独特的物质形态上, 而且体现在传统技艺、雅风美俗等非物质的形态中。吴文化精细雅致、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尚德务实、和谐奋进、刚柔相济、包容开放、崇文重教等文化精髓,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独树一帜, 成为吴地宝贵精神财富, 千百年来, 经久不衰。大学文化的建设关键是要融入吴文化的精髓和精神。
一方面, 要完善大学制度文化, 把吴文化精髓融入到校园规章制度中, 在人才培养目标、校规校纪、教学管理制度中把吴文化所蕴含的思想品德、人格精神、高尚情操等优秀教育资源融入其中, 将具有吴文化精神的目标追求、价值取向、素质要求、态度作风等精神要求与具体规定有机地结合起来, 做到管理育人, 制度化人, 以其特有的导向、凝聚、激励等功能, 塑造大学师生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人文素质, 提升大学的办学理念、文化底蕴和发展特色。
另一方面, 要引导大学行为文化, 注入吴文化人文精神。行为文化是学校的师生员工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及态度, 是大学文化的直观外显, 也是大学群体价值观、学校理念、精神面貌的动态体现。吴地高校具有正能量大学行为文化的引导离不开吴文化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 具体而言, 在大学的教学活动中要融入吴地人文情怀, 提升大学师生的道德素质和精神层次, 增强大学成员的责任感、荣誉感、使命感;在日常生活中培育吴地人文精神, 创造和谐、尊重、宽容的校园关系, 塑造敬业进取、诲人不倦的学者风范, 培养文明儒雅、开拓创新的大学学子。
参考文献
[1]王冀生.大学之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186.
[2]保护非遗村落留住江南“乡愁”[EB/OL]. (2014-06-26) http://www2.fgw.suzhou.gov.cn/news/szxw/201406/t20140626_397968.shtml.
[3]杭建伟.浅论吴文化资源与苏南高职院校文化建设[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 2009 (9) :43.
[4]苏州市职业大学素质教育基地吴文化新园落成启用[EB/OL].http://www.gx211.com/news/2014915/n1825213004.html.
[5]田浩.共生理论视角下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协同路径[J].高校教育管理, 2015 (3) :30-33.
[6]陈宇秦.地方普通高校大学精神的培育困境与出路[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2) :95-98.
8.大学和谐文化建设探析 篇八
一、大学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石:大学理念
大学和谐文化的建设,必须要有明确的理论支撑,这就是大学理念,大学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有什么样的大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大学文化实践。在西方教育史上,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认为:大学是学者的社团,是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治和学术自由的探索高深学问的学者团体。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人”,即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人。大学为人的发展提供和谐的文化环境,促进完人的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英国的红衣主教、教育家纽曼则认为,大学是探索普遍学问的场所,就是教学,就是培养人才。大学应该培养社会的良好成员,培养通才和绅士。他十分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他希望把学生培养成情趣高雅、判断力强、视野开阔,能从容、优雅、成功地从事任何他们感兴趣的职业的和谐的人。美国是一个实用主义盛行的国度,在20世纪初,实用主义的精神被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发扬光大,他所倡导的“威斯康星理念”,使大学实现了大学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和谐的良性互动,大学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发展。
在中国,大学理念萌发于清朝末期,经蔡元培、梅贻琦等教育家的发展而逐步确立,并对中国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总的来说,中国的大学理念和大学制度都是西方大学理念和大学制度传入中国的产物。蔡元培指出:“一个民族或国家要在世界上立得住脚,而且要光荣地立住,是要以学术为基础的。尤其是,在这竞争激烈的20世纪,更要依靠学术。所以学术开明的国家没有不强盛的;反之,学术幼稚和知识蒙昧的民族,没有不贫弱的。”他认为,大学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他认为培养的人才应该是“硕学闳材”,就是有健康的体格,丰富的知识,科学研究的兴趣,优良的道德品质,有艺术之兴趣和鉴赏美的能力,具有健全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梅贻琦则认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若论其目,则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属明明德,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属新民。”“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还认为大学应该是综合性的大学,学科应该视社会的需要和学校自身的条件来定。大学具有研究学术和培养人才两个职能。梅贻琦要求大学培养的通才,除了有广泛的知识和专业的技能外,还应该有健康的身体,科学的态度,完整之人格,高尚的道德品质,总之就是和谐发展的人。
作为大学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石,大学理念既继承了传统的观点又赋予了崭新的内涵。大学理念应该是培养和谐的全面发展的完人,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和谐共进,实现大学与社会的和谐良性互动。和谐文化造就和谐发展的人才,作为大学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石——大学理念的发展,为大学科学研究、追求真理、塑造和谐文化、服务社会、培养和谐发展的完人树立了鲜明的标杆。
二、大学和谐文化建设的核心:大学精神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谐社会的构建,现代大学逐渐成为社会和谐文化建设的中心。大学不仅仅是知识的权威,在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上,在区分善恶、建立信念、认识真理等方面,也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通过吸取知识和运用知识来强壮自己,日益成为现代人的目标。大学作为继承和创新文化的机构,不时地承受着来自社会、宗教、政治、经济诸力的驱动和影响。虽然,大学对社会的作用越来越大,其社会地位也随之越来越高,但大学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更需要不断地进行和谐文化建设,培育大学精神。大学与其他文化机构的根本区别也就是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的反映,是师生理想、信念、情操、行为、价值和道德水平高低的标志;大学精神是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大学特色,并能激发师生积极性和增强学校活力的群体意识。
大学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对大学精神的培育,就是把个人从自在的和自然的状态中提升出来,培养人的主体意识、批判意识与参与精神。大学文化经历了宗教文化、技术文化等主流文化的统帅之后,现今又开始被消费文化所左右。人们追求强烈的经济效应、浅层的心理满足与瞬间即逝的官能感受,崇高的、严肃的、深沉的东西往往被漠视。大学校园中能够沉潜下来从事理论研究的人已经太少,他们浮躁地追求着各种短期效益。受文化市场化的影响,大学精神正在逐渐消解。市场经济带动大学之间的竞争,而这种竞争不是学术的竞争,是市场效益的竞争。大学正在一天一天地沦为制造人才、研究产品、拓展销路的“工厂”,大学追求学术的精神丧失殆尽。大学精神基质里的自由、独立、批判精神,这些所谓大学里最“纯粹”的东西也在逐渐淡化,所以在大学和谐文化建设中,大学精神的重塑势在必行。
大学和谐文化建设的核心,就要培育高度和谐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和谐文化建设的灵魂与精髓。英国牛津大学校长鲁卡斯教授认为:“大学的首要功能是保持那些国家特有的文化,并促进其在与其他文化相互碰撞中或是相互理解中的有效结合。”大学精神实际是大学和谐文化的精神支撑,大学精神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精神,大学精神是文化的历史积淀的产物,是新文化的摇篮,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思想独立和精神自由是大学精神的生命线,学术高深、个性突出是大学精神的本原。大学精神是人类对美好事物最真切的向往,对新生活最灵慧的憧憬,对崇高理想最执着的追求。大学和谐文化意蕴中的大学精神,就是要以更加深远宽广的气势,以大学自由与开放的精神气质,用更多的载体和形式来丰富、更新大学精神内涵,唯有如此,大学才有面向时代开拓创新且保持其生命活力的能力,才能不断吸纳新鲜的文化资源,增强文化创新的力量,促使大学向国际一流水平迈进。
三、大学和谐文化建设的动力:文化创新
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传承文化的功能,随着大学逐步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大学与文化的接触日渐深入,和谐社会的构建,使大学更成为了先进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大学无论是它的办学理念还是它的校园精神,最终都是一种文化的表现。按照潘懋元先生观点,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文化功能,即文化传递、文化选择与文化创造的功能。大学作为古今中外思想文化的汇聚地,是社会的思想先驱和文化中心,具有引领社会文化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作用。随着大学文化由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转变,大学文化出现了多层次、多格局发展的新特点,所以在大学和谐文化的建设中,文化创新变得日益重要。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不仅需要制度保障,而且需要文化基础,尤其需要与和谐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和谐文化的建设。大学和谐文化建设就是要进行文化创新,建立大学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文化创新就是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提倡勤俭节约,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校园氛围。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深入开展城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文化创新还要注重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和平、积极向上的心态。
【大学文化内涵建设方案】推荐阅读:
大学校园安全文化建设10-19
加强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09-26
企业大学:企业文化建设的道场08-28
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文化建设10-25
大学生宿舍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方案10-21
2021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活动策划方案08-12
论文大学传统文化07-26
企业文化的建设方案08-01
小区文化建设方案10-18
坚定文化自信大学生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