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校外实践基地,开展闲暇教育研究

2024-06-29

依托校外实践基地,开展闲暇教育研究(共5篇)(共5篇)

1.依托校外实践基地,开展闲暇教育研究 篇一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省交通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共建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合作协议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是水利部与河南省共建、以河南省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是河南省重点支持建设的骨干高校之一。学校是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是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立项建设高校。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水利电力为特色,工科为主干,理、工、农、经、管、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

河南省交通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和资源,多次被交通部和省交通厅评为交通系统的先进单位,形成了以交通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的完备业务体系和科研支撑体系。公司的经营业绩实现了长足发展,资产规模、净资产、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等指标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

为探索联合培养人才机制,推动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高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并秉承产学研结合的精神,合理配置、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加强校企合作,双方本着“互惠互利、协商一致、共同发展”的原则,就共建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达成如下协议: 甲方: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乙方:河南省交通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自签字之日起,在河南省交通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立河南华水-交科院土木工程实践教育基地(暂定名),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工程。

一、乙方作为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为大学生实践教育提供便利条件,每年至少接收100名以上学生开展实践教育活动,负责接受和安排学生到基地进行参观、考察、实习、学习、调研、培训等相关社会实践活动,为顺利进行实践教育活动解决基本的食宿条件,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并给予相应的帮助和指导。

二、乙方应派人参加实践教育基地领导工作,应有专人负责基地的规划建设、日常管理、活动指导与信息联络工作。

三、甲方负责组织参与实践教育的学生,及时把情况反馈给乙方,包括人数、专业、实践时间、实践内容等。双方根据组织情况,开展实践教育活动。

四、甲(乙)方对实践教育过程进行严格管理和要求,加强对学生遵守规章制度、团队合作意识、文明礼仪素质的教育,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劳动纪律、职业道德、安全保密和文明生产等方面的教育,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成才教育,做好实践活动期间对学生的考核鉴定工作。

五、实践教育期间,甲乙方协商对学生配备指导教师,做好实践教育的组织工作、实践指导、安全管理和生活安排及其它相关事项工作,乙方在条件许可下,尽力为甲方实习、实践学生顺利完成任务提供大力协助。

六、甲乙方联合设立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专项活动经费,用于相关活动的费用支出。

七、在实践教育活动期间,甲乙双方要精心组织、严格管理,把劳动安全和人身安全放在首位,甲方学生在乙方企业实习、实践期间,必须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乙方要派专人对甲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有切实措施保障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劳动安全、人身安全与财物安全。因不可预见的原因造成甲方师生的人身伤亡或其他事故由甲方负责。

八、在基地开展实践活动的老师及学生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和专业技能,积极为地方社会与经济发展、企事业单位的成长贡献力量,并保持与基地的长期联络,甲乙双方要本着互相支持、密切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不断拓宽基地建设的合作领域和内容。

九、甲方为满足乙方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协助单位进行技术培训以及设计开发等任务,优先转让科技成果。甲方利用学校学科优势,优先优惠为企业的技术进步、技术攻关和塑造企业形象等方面提供服务。

十、甲方优先满足乙方对人才的需要,优先向乙方及其协作单位推荐优秀大学毕业生。

十一、在基地实践教育活动中,科研合作、项目合作等产生的科研成果、项目成果等涉及知识产权的问题,由甲、乙双方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学校有关规定,按照共建协议或具体的合作协议协商解决。

十二、甲乙双方本着“发展、服务、共同受益”的原则执行本协议。双方加强沟通与协作,总结交流经验,确保实践教育基地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十三、甲方与乙方要建立定期与不定期的沟通机制,及时掌握基地建设与工作动态,及时解决基地建设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实践基地运作过程中遇到其它本协议未提及的事宜或在实践过程中有争议的问题,将根据国家政策和上述原则由双方协商解决。

十四、基地协议从签字日期起开始生效,本协议一式三份,学校备案一份,双方各执一份。协议期为八年,协议期满后,双方根据实际情况另行协商是否续签、延长或取消。

甲方(盖章):

负责人:

联系人:

电话:

年月日

乙方(盖章): 负责人: 联系人: 电话: 年月日

2.依托校外实践基地,开展闲暇教育研究 篇二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的毕业生日益增多,高校学生的就业也就成为大家十分关注的话题。在就业过程中,学生是否具有实践创新能力往往成为就业是否成功的关键。高校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高校汽车专业建设校外实践基地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而且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意义重大。

1、高校汽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的作用

1.1 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在高等教育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完成教学计划,保证教学质量,特别是培养汽车专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校外实践基地,汽车专业学生以生产者的身份直接参与汽车生产、设计和汽车营销、维修等工作,可以将课堂教学内容应用于生产实践,并在较短时间内熟练掌握各种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真实的岗位实践可以有效强化汽车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接受职业训导,从而为汽车专业学生进入职业生涯构筑了符合汽车企业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平台。

(2)有利于校外实践活动组织,提高校外实践质量。由于现代企业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核心,大部分汽车企业对接收学生实践都不太感兴趣,因此如何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践和进行有效管理一直是困扰高校汽车专业的难题。例如学生进行毕业实践时,大部分汽车专业学生的实践单位是自己联系的,实践岗位与专业是否对口,在实践期间汽车企业是否配有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实践时间上是否得到保证等等,都影响着校外实践的质量。另外,由于学生实践时是分散在校外各处,导致在实践的监控和管理上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能够建立汽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推荐学生到校外实践基地实习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校外实践基地经校企双方友好协商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规定了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由于汽车企业与学校有着紧密的联系和接触,便于学生实践的管理和监控。

(3)有利于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在目前大学生就业普遍困难的情况下,汽车专业学生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但同时汽车企业却存在着招工难的困境,这充分说明了汽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严重脱钩。汽车专业学生在企业实践可以深入了解企业的情况,同时汽车企业也可以通过实践来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水平。学生长时间在校外实践基地企业工作,汽车企业对这些学生的工作能力、技术水平、个人特长等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学生同时也知道了汽车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和职工待遇等,这就在双方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所以汽车专业学生很容易在实践企业实现就业,企业也愿意录用他们,特别是大型汽车企业更是如此。另外,汽车专业的学生通过校外实践基地实习,接触了许多业内人士,可充分了解汽车行业内其它企业的汽车人才需求状况,从而能够掌握更多的就业信息,增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很明显,这种做法既缩短了工作适应期,也使汽车专业学生的实践和就业真正实现了零过渡。

1.2 有利于“产学研”相结合,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1)有利于提高设备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高校通过与教学实践基地合作,利用教学实践基地的设备、场地及技术资源,可为汽车专业学生的实践创造良好的硬件设施,同时也提高了企业设备的利用率。另一方面,汽车企业也需要高校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对引进的新技术和设备进行消化吸收,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经济效益。高校通过参与企业的工作可以及时加快对新技术的了解和掌握,并可结合当地经济和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购入相对超前的高、新、尖设备进行技术研究,既可服务于教学,又可对外开展汽车技术服务,把以往的纯教育投入转为产出化投入,增加了经济效益。

(2)有利于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现在高校汽车专业的中青年教师,大多数是博士或硕士,他们的理论基础很好,但实际操作能力欠缺,而高校很难满足这方面的培训要求。校外实践基地是提升专业教师实践技能水平的良好途径。高校可以将实践基地的设备优势、经验优势与自身的人才优势相结合,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确定研究课题,共同开发新项目。可以通过教师带学生实践或指派教师到实践基地进修等方式,密切与汽车企业员工的接触交流,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但能有效促进教师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还能为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难题,有效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建设校外实践基地不仅解决了学校学生实践困难的难题,而且长期的校企合作也为高校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1.3 有利于高校与企业优势互补,实现共赢

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有益于高校、学生和企业,实现了共赢。首先企业受益:汽车企业可以较低的薪金聘用高素质的学生员工,并在工作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有潜力的学生成为正式员工。同时企业还可以广泛地接触大学,参与教学过程。企业参与办学势必会提高其人力资源优势和企业竞争力,有益于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发展进步。其次高校受益:建设校外实践基地不仅解决了学校汽车专业学生实践困难的难题,而且通过加强与汽车企业的合作,可以了解企业的真实状态和发展趋势,便于充分利用大学资源开展应用型学术研究,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在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中,学生也是切切实实的受益者。学生在实践基地实习,可以有机会参与汽车企业工作,尽早熟悉企业工作环境,接受针对职业生涯的实践培训,实现了人才培养规格与汽车企业需求的“无缝链接”,提高了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2、高校汽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现状

目前,国内高校在加强汽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培养应用型本科汽车人才等方面作了一些有益探索,但不少高校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存在一些问题。

2.1 校外实践基地缺乏有效的建设机制

从国外高校汽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情况来看,政府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中,缺乏政府的有效支持,汽车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协同作用不明显,利益协调机制不明确,法律制度不完善。

首先,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缺乏政府的有效支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行业所属高校与汽车企业的关系逐渐疏远,学生实践单位的落实主要依靠各种关系的推动,缺乏政策支持,从而造成汽车专业学生实践基地具有临时性、短期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

其次,高校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经费得不到保障。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校的大部分资金投入到了基建、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对汽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投入明显不足。建设经费得不到保障,汽车专业学生正常的校外实践也就无法保障,久而久之,以前所建的校外实践基地也都荒废了。

最后,汽车企业参与的动力也不足。目前,在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践基地过程中,呈现出高校“剃头担子一头热”的尴尬现象,汽车企业普遍参与动力不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汽车企业重点考虑经济效益,汽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对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有利,而对汽车企业利益不大,没有形成互利双赢的合作局面,因此汽车企业对于接待高校汽车专业学生的参观实践往往不感兴趣。此外,汽车企业还要考虑实践学生的食宿条件、人身安全以及企业的设备安全、生产秩序等因素,导致汽车企业对实践基地建设的参与性普遍不高。

2.2 校外实践基地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脱节

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强调“产、学、研”相结合,重点解决生产实践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往往难以实现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汽车专业学生到实践单位后,通常实践企业只会安排有关人员介绍企业情况,走马观花参观生产车间,学生往往很难体验到企业内部的生产工艺流程,达不到学校安排学生进行实践的目的。如我校近几年安排学生到十堰二汽、洛阳一拖实践就存在这些问题。另外,有些学校只是简单地把学生介绍到汽车企业实践,学校、汽车企业双方都不配备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从而产生了“放羊式”顶岗实践。还有部分高校对汽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重视不够,“挂牌”的实践基地多,真正承担实践任务的少,校外实践教学环节基本流于形式,导致汽车专业实践基地功能与高校汽车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相差较大,难以满足汽车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

3、高校汽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模式分析

以前高校的汽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主要集中在国营大中型企业,实践方式通常是安排一两位教师带队出省实践,以参观生产工艺为主,实践效果不理想,且大部分实践时间耗费在往返路程上,费时费力,收效甚微。为了满足现代社会对高素质汽车人才的需求,高校的汽车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必须进行改革。本文选取国内高校典型的汽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模式进行分析,以期有所帮助。

3.1 以汽车企业为主,校企合作型

汽车企业提供实践基地建设所需的场地和设备等,高校提供技术支持,校企合作实现共赢。该实践基地建设模式的特点是:首先进入企业实习的学生及教师自动转化成为企业的员工,这些员工不仅没有工资,有时还向企业倒贴实习费用,这无疑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了他们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同时高校固定的学生实习人数,也保障了企业员工的稳定性。其次有利于解决高校汽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困难问题。高校与企业一旦形成固定的合作伙伴,可以将企业作为校内实验条件的延伸,有利于高校吸收企业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三是企业可以与相关高校组成资源联合体,利用高校的技术优势进行技术研究、产品开发等,开创“校企合作”的新途径,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2 汽车企业提供设施,“订单式”培养模式

汽车企业提供实践基地建设所需的设备或设施,在高校内建立企业专属的实践基地,为企业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如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丰田实践基地和郑州交通学院的奇瑞汽车实践基地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每年这两个企业都会在实践基地进行培训的学生中,选拔一批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职业素养高的学生进入企业工作。

企业专属实践基地配备了本企业的产品,有利于宣传企业文化和企业品牌。另外,汽车企业通过招聘专属实践基地培训的学生,省去了以前招聘的新员工要“先培训后上岗”的程序,节省了企业在培训方面的费用,学校与企业找到了“双赢”的结合点。这种模式由汽车企业投资,学校根据企业的要求制订汽车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技能实践要求,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应用为主,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岗位需要的高技能汽车人才,适合于“订单式”人才培养。

3.3 校企联办、共同使用模式

校企联合投资建设校外汽车专业实践基地是“校企联合”的另一种形式,实践基地归双方共同使用和管理。如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与郑州龙瑞新能源汽车公司联合建立的汽车实践基地,既可以接收学校的汽车专业学生实践,又可以接收企业员工或汽车行业工人的培训。从汽车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开发到实践指导;从提供汽车实践场地到援助实践仪器设备;从为汽车企业培训员工到为企业培训用户乃至参与企业新产品的开发等,实践基地的校企共建使校企间的合作内容逐步丰富,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汽车实践基地建设模式。

3.4 校办企业模式

高校产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以高校技术和智力为依托,由高校创办或参与创办的经济实体。高校可以利用校办产业实现“校企合作”,建设汽车实践基地。有实力或有较好基础的高校可以根据汽车行业特点及优势,兴办汽车企业。例如可以建立汽车修理厂、创办汽车检测站、建立汽车技术研发中心或汽车驾驶培训学校等。当校办汽车企业形成一定规模或其经营具有一定稳定性时,可按照汽车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要求,利用校办企业的生产条件和真实的工程背景,建立企业化经营、面向市场的新型汽车实践教学基地。该种模式由于企业和学校的主管部门是一致的,所以无论是汽车实践基地的建设、管理,还是汽车实践教学的安排都可以按照教学需求去做,有利于汽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5 校际共建汽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

高等院校应该走联合、共建之路,由以往学校自建的“小而全”汽车实践基地转向校际共建的规模化实践基地。一些规模小、设备差、师资力量不够雄厚的学校可以共用该实践基地,各学校间共同承担实践任务,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建设实践基地,通过建立校际资源管理联盟,可以统筹资源、资金,把有限的资金相对集中,互补互助,改善实践条件,提高设备利用率。同时也可通过与异地院校合作办学,适时调整实践计划,有步骤、分批地把学生派往其他先进的汽车专业实践基地进行培养。这样既搞活了办学机制,又开阔了汽车专业学生眼界,使学生的技能培养更能接近社会与汽车技术发展的前沿。

3.6 以政府为主导,共享型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其高校的校外实践基地建立在相应的对口企业中,企业的工程师是实践教学的老师,学校的教师也要定期到企业去进修提高,形成了一种制度化的体制。我国政府在校企共建汽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方面,应该积极发挥指导作用,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给予汽车企业和学校一定的政策扶持。上海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公共实践基地是由上海市政府投资建设供多家高校共同使用的公共实践基地,现已建有服务业中心、工业中心、新产业中心等不同职业门类的实践室,可提供46个职业类别、覆盖200多个岗位工种的实践。参照此模式,我国政府也可投资建设供多家高校共同使用的汽车实践基地,政府的支持对于汽车实践基地的建设将起到非常积极和重要的作用,将会高效率、高质量地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洪.高职院校汽车专业校企合作途径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9):41-42.

[2]赵建宁.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探索[J].职业时空,2011(5):38-39.

[3]向波.汽车专业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0(3):133-134.

3.依托校外实践基地,开展闲暇教育研究 篇三

【摘要】本文主要对体育专业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问题,进行了实践性的研究,在拓展训练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中,认为校企双方资源互惠互利、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学生、校企双方完善管理措施是在操作中应采用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得出了共同协商、资源互惠、学生受益是成功的经验。

【关键词】体育专业 ; 实践教育基地 ; 拓展训练

【基金项目】2013年鞍山师范学院教学改革重点项目《体育专业学生拓展训练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164-02

体育专业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是在国家教育部《关于开展“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7号)颁布之后深入开展研究的。根据文件的精神,要推动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高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1]。我校在拓展训练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鞍山市同心人拓展训练基地)的建设中积累了一些粗浅的经验,以供大家参考与借鉴。

一、体育专业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具体方法与措施

学校需要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企业需要找到所需的有用之才,表面上双方没有矛盾。但是在现实中,由于双方的沟通脱节造成了企业找不到所需之才,学校也没有培养出社会有用之才。所以校企双方必须实现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一)校企双方资源互惠互利

搭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平台,构建“校企双赢”的长效机制,是解决校企合作中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实现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2]。我们在与同心人拓展训练基地的建设中充分地运用了双方的有利资源。同心人除了为我们提供了实践教学的场地、器材外,我们聘请同心人的专业师资为我们学生上实践课;我们学校为同心人拓展训练中心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资源,包括学生、教师在同心人工作与学习,提供同心人拓展训练在学校内各种活动的宣传与开展,扩大企业的知名度等;共同进行基地的建设。

(二)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学生

学校与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共同协商,共同探讨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增补、授课的学期等方面都达成一致的共识,培养学生通识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实际运用的能力。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宣讲企业的文化、企业的精神、以及培训专业的实际工作技能与技巧。我们专业拓展训练的部分课程都是同心人拓展训练中心为我们讲授,实现了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合格专业人才的目的,这是为企业所认可的人才培养模式。达到了“校企双赢”的目标。

(三)校企双方完善管理措施

学生在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进行教育的见习、实习、实践等,都是学校实践教学课程的组成部分,是要评定学习成绩的,这是大学学习的内容;但是同时这也学生在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进行工作的内容,是企业评定员工工作表现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在与同心人拓展训练中心的协议中,明确地规定了在学生学习成绩评定中,他们具有绝对的评定权力(校企双方协商,但是以企业为主)。因为能够成为合格的员工,那一定是合格的学生,企业只会为能够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员工提供机会的。

二、拓展训练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合作成功的经验

(一)共同协商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立必须是在高校和行业、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政法机关等之间,本着互惠互利、校企双赢的原则下进行的。所以双方的共同协商、达成一致是最根本的前提。我们与同心人拓展训基地的建设中,双方进行多次的协商,对于甲乙双方的责任与义务进行了细致的探讨与规定。学校方我们达到了为学生提供确实可行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完成了实践教学的任务,同时又为学生提供了理想的就业机会的目的;企业方达到了可以找到大量的能够为自己所用的企业人力资源,为企业的成功运营提供了保障的目的。我们的合同是两年进行一次修订和签订,形成了良性的、可操作的合作模式。

(二)资源互惠

校企雙方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尽量挖掘各自的优势资源为对方提供可实施的条件。学校拥有大量的、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我们尽量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为其所用,我们按照订单式培养模式进行专业培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大二、大三到企业兼职工作,大四可以到企业顶岗实习或签订就业协议;还有我们的体育专业师资队伍可以为企业所用,为企业提供人才保证。企业为我们提供专业的实训场所,我们学校没有拓展训练实训基地,同心人拓展训练中心为我们提供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场所,让我们学生体验到了真正的拓展训练实训内容。同时宣传与教育的工作是校企双方的共同工作,由校企双方共同进行。

(三)学生受益

校外教育实践基地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知识拓展的平台,为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养成合作与团队精神提供场所,为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提供了锻炼的机会。校企双方建立实践基地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培养人才,让学生从中得到益处是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最根本的任务。同心人拓展训练中心在每年的新生入学后都会对新生进行一次大型的拓展训练,让学生体验到拓展训练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冲击,让他们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在每学年的第二学期都会在全院中进行一次拓展训练的培训,让有兴趣的学生加入到拓展训练的行列,可以到同心人拓展训练中心进行兼职的工作与学习,可以获得一分部的资金的奖励,毕业季可以签订就业协议,获得企业的保障,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得到锻炼与成长;就是毕业后不在同心人拓展训练中心工作,那也从中得到了专业的训练和培训,为他们未来的各方面工作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让学生受益是同心人拓展训练实践教育基地成功的最重要所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开展“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EB/OL].(2012-03-16)[2014-01-10].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2-03/16/c_122844249.htm

4.依托校外实践基地,开展闲暇教育研究 篇四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开放式实践教学的产生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高职教育模式, 大多突出“工学结合”教育, 例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教育、美国和加拿大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澳大利亚以行业为主导的“TAFE”模式等。其中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被认为是二战后德国经济起飞的“秘密武器”, 此模式被我国职业教育界所广泛接受, 尤其是高职院校评估和争创示范期间, 以姜大源教授为首的多位教育专家, 积极推进基于工作过程以及学生能力培养的改革, 更是使高职教育进入颠覆性改革阶段。

二、职业教育实践基地对内、外开放运作机制建立的思路与途径

(一) 校内、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基础设施

实践教学基地的硬件建设应坚持实用性和先进性相结合的方针, 在保证实用性的基础上, 尽可能配置先进的技术设备。但是, 由于资金缺乏等原因, 致使目前一些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设施只能停留在理论或演示阶段, 实践技能课程根本无法落到实处, 更谈不上实践教学的质量。

2. 师资队伍

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实践基地建设的重中之重。但是,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实践指导教师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数量不足、学历层次偏低、整体素质不高、实践指导能力不强、接触实践的机会偏少、来源结构单一等问题, 严重制约着实践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升。

3. 教材编写

由于实践项目的多样性, 很难有统一的教材。多数情况是校企合作仅限于挂个牌子或签个合约的形式, 根本没有真正落实。该问题已被高职教育评委员会列为高职院校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

4. 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由于文科经济管理类专业不同于理工类专业, 从我们调研职业学院来看大多数文科类专业仍按照大学学科体系进行实施理论教学, 而实践教学只停留在形式上, 主要是各学院对校内实验室硬件及其各种财务软件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使各种实践项目无法开展。

5. 缺乏“政府主导、行业扶持、学院主体”三方互动的基地共建模式

我们在建设国家实践基地时, 没有组织教育厅领导、行业和企业的技术专家、兄弟院校的代表, 共同确定实践基地的建设方案, 使之为共享型实践基地的共建打下前期基础。

(二) 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运作机制存在的问题

1. 现行会计实验与教学进度脱节

不利于学生及时消化书本所学的知识。一般来说, 学生实习主要集中在某一门专业课学习结束后或全部专业课学习结束后进行, 需要实习的内容较多, 实习的时间相对有限, 再加上教学与实习时间上存在差异, 学生很难及时有效地解决书本上没有搞清的问题。

2. 会计工作环境不适合大批学生实习

不能真正解决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的问题。在实践中, 会计业务处理的要求比较严格, 有关人员承担的责任也比较大, 企业会计人员由于担心出现会计账务处理的错误而不愿意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因而实习中只看不干的现象普遍存在, 导致学生对实习失去兴趣, 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锻炼, 实习收效不大。

3. 分散实习不利于有效的对学生管理

不便于加强对学生管理。目前企业财务工作较忙, 办公场地空间有限, 每个单位只能接纳3~5个学生。这样实习点多面广, 每位指导教师要负责几个企业的学生实习, 困难较大, 加上有些企业对实习学生管教不严, 放任自流, 故达不到预期效果。

4. 会计行业的特殊性、保密性

会计工作的政策性、连续性及时间性的特点, 决定了校外实习不可能全面接触了解各类型的经济业务以及各个时期的不同账务处理技能。

三、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运作机制的思路

(一)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运作机制的基本思路

学院应借鉴德国职教经验, 本着“完善现有、提升质量、保持特色、争创一流”的原则, 将现代财务软件应用技术中通用的、先进的、最具代表性的技术有机组合后引入实验实践场所;校内实践室建设完全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配置, 使专业理论与专业实验、实践有机结合, “讲”与“练”有机结合;始终坚持实践场所的建设与先进的职教理念和职教方法相结合, 建设符合“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小组工作法”培训需求的实训室, 有利于先进教学方法的实施。

1. 不同教育方式对校内实验室的需求 (见图)

2. 能力培养所需要的实验环境 (见图)

3. 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校内实验室建设与开放并重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结合学院现有基础、特色和服务区域经济的需要, 重点建设覆盖学院多个建设专业及专业组群。通过不断增强校内实训基地的服务功能, 形成以服务本院学生实训为主、兼顾区域内院校学生实训、教师水平提升、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和技术开发等多方面协调发展的格局。其中, 将企业研发基地引入校园是关键。

4. 对实验室的基本要求

第一, 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应本着“完善现有、提升‘质’、‘量’、保持特色、争创一流”的原则, 继续保持学院的原有实训基地建设特色, 完全按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配置, 使专业理论与专业实验、实训有机结合, “讲”与“练”有机结合, 硬件建设与先进的职教理念和职教方法融合, 建设符合“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小组工作法”、“技术技能一体化”、“教学与培训”需求的实训场地。校内实习建设进一步强化企业环境的模拟与再现, 寓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关键能力培养于实训实习教学之中, 保证学校与企业“无缝”连接, 使学生作到“零距离”上岗。

第二, 校内实训基地在不断扩大规模的同时, 注重保持设备的先进性, 注重主流各种软件具体应用, 不断增强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与技术的服务能力, 使学生的技能培养适应企业生产技术发展的需要。

第三, 借鉴德国工业培训中心的作法, 将会计师事务所相关业务引入现有实训基地, 建成具有先进职教特色和理念的“教学工厂”, 将“排式”教学组织形式逐步改造成“圆桌式”、“六角式”组织形式, 利于先进教学方法的实施。

第四, 依托校内实训基地的设备和人员优势, 将条件成熟的重点实训室进行网络化连接, 实现学校、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的三级管理体系, 将生产现场的管理、组织方式最真实的融入实训教学。

第五, 探索校内实训基地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建设模式, 学院提供场地, 企业投入资金、设备、产品、技术或人员, 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校内生产性实训, 推动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生产性实训的实施。

(二)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运作机制的基本思路

1.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运作机制应注意问题

(1) 合理调整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 适度前移核心技能培养的教学模块, 使学生参与企业顶岗实习时已基本掌握专业的核心技术技能, 而不是靠到企业直接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 提升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服务”、“参与”能力, 使企业体会到实习学生能成为企业实际生产的“有效力量”, 而不是“负担”。

(2) 借助学院的技术优势、师资优势, 为企业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根据企业需求开发技术培训模块, 为企业提供无偿的技术咨询和技术支持, 教师定期下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为企业提供咨询和服务等, 用学院强大的技术服务能力和行业企业影响力来加强“双赢”模式下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3) 积极为企业展示和宣传产品, 通过学院扩大企业的影响。同时, 借助学院的信息和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信息和技术资料。

(4) 积极开展“订单”或“委托”培养。学院根据企业订单组建专业方向班, 调整教学内容, 一方面使教学内容满足企业需要, 另一方面使校内培养与校外企业培养有机结合。

(5) 加强对学生校外实习的管理, 教育学生保守企业技术及商业秘密、保证企业利益;继续加强“学校特派员”或“企业联络员”制度, 在学生校外实习或顶岗实习的全过程中实施监控和管理。

(6) 加强与校外实践基地的合作, 通过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和咨询委员会、聘请校外实践基地的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承担校内实践课程、企业现场指导、毕业设计指导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 加强与校外实践基地的沟通与联系, 在与企业不断“交往”的过程中, 使企业了解学校、了解学生, 循序渐进地与企业建立感情, 以致成为稳定合作的校外实践基地。

(7) 借助学院与国内外企业良好的合作, 为企业间的合作、为国内企业与国外的合作、搭建桥梁。

(8) 探索多元化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途径, 学院通过收购、入股等形式直接参与校外实践基地的运营和管理, 建立以学院为主体的校外实践基地。

2.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运作机制的思路

推进“工学结合”模式, 营造出“学做结合”的育人环境, 树立“以他方为中心”的校企合作理念, 在互惠双赢、合作共建上下功夫才是解决问题的不二法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 是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同时, 根据专业及企业发展需求建立一批覆盖重点建设专业的、运行机制灵活、成效显著的稳定高效依托型、稳定合作紧密型、动态遴选型校外实践基地。

四、实践教学的对外开放的运作机制的实践教学的管理

(一) 针对实践教学的有效组织而言, 科学的运作机制是基础

第一, 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市场调研队伍, 实时把握人才市场需求动向, 为专业设置、专业调整、专业优化提供第一手材料。

第二, 建立一个由行业、企业专家和学院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咨询和指导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 对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等内容进行“把关”, 保证学院的人才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

第三, 建立一支“由上至下”的教学质量监控队伍, 建立一个“由下至上”的学生信息反馈制度和学生评教制度, 实现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由表及里”地管理与监控。各级督导的“由上至下”。建立德方专家任学院教学总监的德国专家督导组和由中方专家组成的督学组以及督学组指导下的系部二级督学小组, 对教学计划的执行以及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 及时发现问题、反馈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完善学生信息反馈制度和学生评教制度。一方面, 通过学生座谈会、学生测评、校长信箱、班主任等途径反馈教学信息, 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 积极推进基于数字化校务管理系统的网上评教活动, 逐步扩大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对象和参评人员范围, 进一步完善评估内容及标准, 使评价内容能较完整地涵盖所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不断加强教学质量评估结果的科学分析和反馈, 不断创新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教师评教工作, 建立信息准确、可操作性强的反馈系统。

第四, 建立一个突出职教特色的教学评价方式。突出职教特色, 由重成绩评价转向重能力、现场、职业表现的评价。改革单一的课堂考核形式, 采用多方法、多途径的考核模式, 包括笔试、设计、操作、答辩、讨论、调研、制作、开卷考试等。理论考试采取以题库为基础的“A”、“B”卷制, 由教学管理部门组题、非任课教师监考、各级教学监管部门严格监控考试过程、教师集体流水阅卷的方式进行。实践考核则强调环境、能力和素质三个环节, 即在模拟企业环境的考场中、采用贴近职业岗位的项目、单人单题 (现场抽题) 或项目分组等形式, 考核结果包括过程分和结果分两部分, 最终结果由功能分、工艺分和综合素质分组成。教学质量考核与国内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把职业准入制度引入到课堂, 并强化每一位学生的职业技能意识, 切实加强职业技能的学习。对生产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的考核强调与企业的联合, 考核内容和方式体现开放性, 通过项目调查、书面报告、问题讨论和写论文、作品、产品、策划书以及项目研发成果等形式完成。

第五, 试行弹性学分和完全学分制, 进一步落实“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六, 建立各种类型的专项评估。继续开展系 (部) 教学工作评估, 精品课程建设评估、实验室建设评估、专业建设评估等, 利用评估的诊断和纠正功能, 促进各相关部门提高工作质量。同时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发挥评价导向作用, 形成对学院教学质量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监控与评价。

第七, 规范管理方法和手段。一是制定“督学办工作条例”、“系部督学小组工作条例”、“教师教学规范”、“三级听课制度”、“教学优秀奖奖励制度”、“学生测评条例”、“毕业生测评办法”等规范教学质量的监控。二是将“教务管理系统”软件全面应用于学校的教学管理组织、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理论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教师信息管理、课程管理 (课程、教材管理) 、教学研究管理、教学设施管理、统计报表管理、招生管理、学业成绩的考核管理、学生的学籍管理, 使得教务管理系统更趋合理,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做到管理手段现代化。网上教学信息发布、网上评教, 学生成绩录入、学籍管理、排课、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等均实现网络化, 使教学管理更加规范、严谨、科学、高效。三是在学籍管理中, 确立学生权益的救济制度。对学生处理和违纪处分更加明确清晰, 对学生违纪处理程序更加规范。增设学生对处分享有陈述权、申辩权和申诉权的规定, 体现学校学生管理无救济就无处分的法制思想。成立由院长、分管院领导、处分主管部门、系 (部) 领导、辅导员、学生代表组成的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 受理学生对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或者违规、违纪处分的申诉, 并对申诉程序作了详细的规定。

(二) 实践教学的对外开放的运作机制的实践教学的控制

1. 把好学生入口

通过入学以前的面试、入学后的摸底, 了解新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 为后续教学提供第一手材料。

2. 建立企业“特派员”制度

特派员在校企协调委员会的指导和支持下, 负责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 专业特派员每周深入学生实习企业一次, 与企业的相关培践人员共同完成学生实习的指导与管理。

3. 建立毕业考试委员会

建立一支由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和执行部门、校外专家、劳动部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企业联合组成的毕业考试委员会, 对学生测评内容进行审定、对测评过程进行监督、对测评结果进行评价。

4. 对学生实践环节考核

对综合实践模块、生产型实习、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 在企业现场、企业项目对学生实施考核, 按照企业对生产或产品的评价方式和标准考核学生, 充分发挥校外评价系统的作用, 增强学生的生产意识。

5. 毕业生跟踪调查

建立一个由学校→企业 (包括校外实践基地) →学生→社会 (包括学生家长) →学校的反馈链, 构成闭环的、专兼职结合的人才培养质量反馈体系。建立灵活的调整机制, 加强招生、学生培养、课堂教学、实验实践、指导学生就业等各个环节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 建立专业设置、招生规模与计划的调整机制。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革, 研究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紧迫的任务。高职高专职业教育主要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组成。实践教学具有重要地位, 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意义更为重要, 解决实践教学的关键与瓶颈就是“校企合作”下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与有效运转。

关键词:实践教学,运作机制,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郭英林.国外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5 (13) .

[2]王征.坚持科学发展观, 加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2008 (5) .

5.依托校外实践基地,开展闲暇教育研究 篇五

关键词: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现状;机制;模式

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是“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工程”新开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旨在以一批高质量的实践基地为载体,促进高校和行业、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政法机关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的形成,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从而提升高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竞争力。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有力支撑了“卓越计划”的实施,也引起了社会和高校的广泛关注。对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情况进行分析与总结,为进一步推进该项工作提供科学建议,无疑是一个较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现状与成效

2011年“本科教学工程”启动了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计划立项建设1000个实践基地。其中,由中央部门所属高等学校建设500个,由地方所属高等学校建设500个。截至2013年底,共建设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833个。其中,地方所属高校建设基地538个,提前完成建设计划;部属高校建设295个,完成比例达59%。

1.基地建设的现状及特点

(1)覆盖多个学科门类,工科凸显。2011年评选了125个,主要涉及工学、医学、法学等学科;2013年达到618个,涉及12个学科。总的来看,工科最多,约占到基地总数的49%。

从已经建设的基地类别来看,国家优先支持了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和药学实践教育基地等建设。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07个,医学类实践教育基地118个,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61个,法学教育实践基地38个。但2013年,在支持地方所属高校建设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时,将基地类别扩展到了多个学科,分别建设了理学实践基地41个、管理学实践基地27个,文学实践基地41个,经济学实践基地23个,艺术学实践基地24个,教育学实践基地22个,历史实践基地5个。

(2)基地点建设遍布全国,部分省市聚集。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分布充分考虑了区域覆盖面,基本覆盖了全国各省区。但数量分布存在一定差异,主要集中在北京、江苏、湖北、上海等地,其中北京最多,有85个,占基地总数10.2%,青海、宁夏、海南等地较少。

如按华北、东北、华东(北)、华东(南)、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等分区域来看,除华东、华北建设的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较多外,各区域分布还是相对均衡。

形成现行分布特点成因总的来说,与国家政策、地区历史文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教育发展程度等多因素相关,一般拥有本科层次高校数量越多、经济增长迅速、工业基础好的区域,如北京、江苏、上海、湖北等省市获批的基地明显数量占优。

(3)基地合作单位在产业或行业内优势明显。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合作单位情况在各学科呈现的特点不一。工科类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主要为大型国企、知名企事业单位、设计研究院。理科类的基地主要为野外实践基地和部分生化企业。医学基地分为临床技能训练基地和药学基地,临床技能训练基地一般选择附属医院,药学基地一般为大型制药集团。农学基地一般为农业部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的综合试验站,也有部分产业化企业。教育学、法学、艺术学等人文社科类基地的选择也各有特点。

总体来看,基地选择的企业单位具有规模领先、技术水平领先、社会声誉好、影响力大等特点;基地选择的事业单位一般具有区域代表性,是地方政府相关部门重点支持的单位,相对稳定。

2.基地建设的成效

(1)初步探索了多元化的校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依托基地开展校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逐渐多元化。清华大学林健教授对高校校地校企协同育人进行了系统研究与总结,认为初步出现以下几种模式:一是系统全面的合作模式,校企合作覆盖人才培养全程,全面系统地完成校企联合培养;二是模块化的合作模式,人才培养方案中某个教育教学模块借助企业平台完成;三是基于项目的合作模式,学校与企业就企业的某个实际工程项目开展合作教育;四是订单式的合作模式,针对企业未来发展人才需要,校企共同培养人才;五是顶岗实习的合作模式,学生到企业工作岗位上进行一段时间实习;六是学工交替的合作模式,让学生在企业工作来替代实践教育。

(2)有力推进了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以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为载体,各高校针对目前制约高校实践教学的一些关键问题,通过创新观念、创新平台、创新内容、创新机制等系列举措,有力推进了实践教学改革。

清华大学构建了“四个课堂交互融合延伸”的工程人才实践教育体系,校内教室和实验室为第一课堂,“三创(创意、创新、创业)中心”为第二课堂,将“国家-北京市-校级”校外三级实习基地打造为第三课堂,将暑期实验室、交流实习等作为第四课堂。一批高水平外聘企业教师深度参与教学中来,优化了课程体系,加强了本硕统筹。浙江大学、汕头大学等高校进一步推动了CDIO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浙江大学实行了长学期实习制。四川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广州大学等构建了人才培养“3+1”模式或“2+1+1”模式,让学生第四年进入企业开展工程实践,接受企业的具体管理,在企业完成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

(3)创新了校地校企合作育人运行体制与管理机制。围绕着发挥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功效,从国家到省市到高校均从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创新了校地校企合作育人运行体制与管理机制。

组织保障。依托基地,多数高校成立了理事会、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办公室等校企合作组织机构。如中南大学围绕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立了“领导小组—工作小组—专家委员会—教学办公室—师资办公室—综合管理办公室”组织管理体系,华中农业大学武穴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组建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小组”三级管理体系,建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小组例会制度,通过“走出去”到基地现场办公和“请进来”到学校研讨等方式,及时对基地建设与管理进行沟通,及时解决问题。endprint

制度保障。教育部先后发布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建设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通知》、《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建设类专业学生企业实习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各省市也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如湖北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高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意见》。高校从基地运行、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实习管理等多个角度制订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同济大学制订了《同济大学实践教育基地管理办法》、《关于实验教师产学研见习计划的管理暂行办法》、《工程教育类教师职称评聘管理办法》等。

经费保障。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每年给予基地专项实习运行费;中南大学形成了相应的经费使用与管理办法,将国家拨付的经费专款专用,将学校配套的经费用于校企合作教学改革所需的设备购置,将企业资助经费用于学生补助、企业平台建设,为校地校企合作提供了经费保障。

二、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推动基地可持续建设和发展的机制

从国家层面尚未出台推动基地可持续建设的系列政策保障和经费保障制度,高校基地建设目标定位与企事业单位的诉求对接也不够,基地后续建设与发展存在困难。

有部分企业是出于响应号召或出于人情与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合作,付出人力、资金、场地而得到回报很少,这与企业追求自身盈利的目标相矛盾。还有部分企业在最开始参与的积极性就不高,或者最开始因为企业高层人员为相关学校毕业生,体现出积极性,但随着人事变动,积极性具有不可持续性。

另外,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未能将人才培养、科研项目合作、科研成果推广等整合打包。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往往为学校教务部门单方面进行,多数仅仅只考虑到自身人才培养需求,对企业的需求和高校可为企业提供的服务思考不多。

2.基地在人才培养上功效尚未完全发挥

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在人才培养中的功效表现与预期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围绕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工作开展不足。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在组织机构建设、学生实习、生活平台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工作进展往往较快,“能见度高”。但是在校地校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实习环节设置、企业实习具体内容、教学实习实施管理与考核体系等方面研究不够,开展的工作力度明显不够。

需进一步形成合作育人共识。部分高校重视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申报与获批,而对基地的使用与建设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高校教师对校地校企合作的认识不够,不愿投入精力,或本身就欠缺工程或实践能力;部分学生有功利思想,担心深入企事业单位实习会影响自己考研或出国,认为实习所学不一定与自己将来就业

领域相关;部分基地往往也就配合部分高校走走形式,未能深入思考与高校合作问题。

3.尚未形成资源共享、交叉融合的基地体系

近3年国家级基地的建设分布充分考虑了地域性,也照顾了不同学科的需求。但不可否认有2个特点比较突出:

一是基地面向区域内高校共享不够。当前建设的基地模式多为一对一,也就是一个高校和一个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基地。少数企事业单位与多个高校开展合作有“一对多”的共建模式,也是几个“一对一”的直接累加,未能形成累加效应。基地分散建设的局面导致“共享、开放”缺少基础,“我申请、我获批”的基地为区域其他同类高校所用存在一定难度。

二是基地面向学科专业单一。当前建设的833个基地中,分类在“综合性基地”的仅12个,其他学科中也有少数不完全只面向一个学科专业的,但总体来看,当前建设的基地面向学科专业相对单一。

三、加强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几点建议

1.产业与专业对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协同育人是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根本目的。校地校企共建基地,必须推进人才培养方案的更新,统筹校内培养与企业实践的关系,明确校外实习目标、细化校外实践方案,细化校外实习各环节的任务和培养标准,推进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实质性提高基地功效。

2.探索校地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长效机制是推动校地校企可持续合作的根基。需要国家、学校两个层面的共同努力。

从国家层面,一是要进行持续的资金投入,需提升项目实施的可持续性;二是需进一步出台具体可行的政策,从税收优惠政策、企业教育基

金投入政策等,进一步调动企事业的积极性;三是要建立“分类评估、共同监督”机制,建立国家层面的基地工作联席会和分区域或行业中心主任联席会,定期交流、查找问题、总结经验。同时努力推进基地共享,扩大基地受益面。

从学校层面,需将校地校企协同育人的相关制度进一步系列化、系统化。建立三方协议,明确责任与义务;建立校企双导师制度,明确导师职责和要求;建立实习期间管理制度;制订导师指导手册、学生实习计划和要求、考核方式与标准;就安全教育与考核、企业知识产权形成完善的制度。

3.以点带面,聚点成网,推动“国家—省—高校”三级实践基地建设

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需要省市、高校“出实招”。仅仅依靠国家最终建设的1000余个基地根本无法满足全国1000多所高校学生实践实习要求,国家级基地的建设必然需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相应的举措,推进地方层面的高层次、共享基地的建设,必然要求高等学校结合学校办学特点、学科特点、学生特点开展学校层面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

总之,一方面需在学校层面上,形成“国家—省—高校”三级实践基地体系,从质和量两方面保障学生实习实践的开展;另一方面,需从全国宏观层面上,形成实践基地网状结构,区域内的高校与区域内基地共建,形成联盟,共同建设,充分共享。

参考文献:

[1] 林健等. 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评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5).

[2] 教育部. 全国高等学校名单[EB/OL]. http://www. 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245/list.html.

[3] 陈以一. 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与运行情况的调研和建议[EB/OL]. http://wenku.baidu.com/.

上一篇:让学生爱上体育课下一篇:浙美版小学六年级2017学-2017第一学期美术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