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

2024-11-26

中国银行业(精选8篇)

1.中国银行业 篇一

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4)》

6月30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在京发布《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4)》。报告由中国银行业协会行业发展委员会主任单位交通银行牵头,20余家成员银行参与撰写。其主要报告点:

一、世界经济缓慢复苏,银行业经

营环境复杂多变。2014年,全球经济缓慢复苏,未来增长面临诸多挑战。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对中国经济短期增长带来一定挑战,另一方面改革红利的释放以及稳增长政策空间仍然充裕,有助于经济保持平稳运行。总体上看,投资等因素有助于支撑经济增长相对平稳,物价涨幅不高,但我国经济运行也面临房地产市场调整、融资成本高企等一系列挑战。中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一系列风险和挑战,加之金融改革进一步推进,都对央行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略偏向宽松,加大定向调整和结构性支持力度;货币政策全面放松的可能性不大,以稳定总量和优化结构为主要调控方向,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增强灵活性和针对性。监管机构将在持续落实“巴塞尔协议III”、支持“三农”、设立民营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监管引领,推动银行业深化改革开放。银行业将顺应监管政策变化,以内部经营思路的更新和管理能力的提升配合外部监管要求的强化,全面推动转型发展。

二、改革创新深入推进,特色化经营初显成效。银行业金融机构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切实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总体保持稳健运行。资产负债规模稳步增长,盈利能力保持基本稳定,盈利增速进一步放缓,资本充足率和资产质量总体保持稳定,拨备整体较为充足。但受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加快、化解产能过剩及金融改革深入推进等影响,银行业金融机构也面临流动性短期波动增多、信用风险有所上升等挑战。面对多重压力和挑战,银行业金融机构结合自身实际和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快了战略转型和经营模式转变: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积极调整信贷结构;表内外协同推进,做大社会融资总量;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多渠道支持实体经济;紧密对接上海自贸区建设,助力中国经济打造新的增长极;努力做好城镇化金融服务。银行业金融机构深入推进内部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公司治理,加强董事会、监事会的履职能力建设;调整优化总部组织架构,精简总行部门,进一步提高总部运营管理效率;推进分支机构经营管理模式转型,省直分行将管理与经营并重,省辖分行则以利润和经营为中心。同时积极加强新型渠道建设,通过自助渠道、移动渠道、微信银行等推动服务模式创新。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结合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实际情况,尝试探索特色化经营,制订了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如政策性银行以支持国家发展战略为重点、大型商业银行着眼于不断提升跨境、跨业综合服务能力、股份制商业银行推进专业化经营、城市商业银行坚持服务本地经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聚焦“三农”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格局渐趋形成。

三、资产规模稳步增长,资产结构逐步优化。中国银行业积极贯彻落实宏观调控政策,资产总额突破150万亿元,同比增长13.27%,继续呈现平稳增长态

势。大、中、小银行资产份额进一步向均衡方向发展,非信贷类资产占比有所增加,不良贷款略有回升但整体稳定。受利率市场化快速推进的影响,人民币贷款利率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银行业将加快资产业务转型,加快资产结构调整,加快资产业务创新,夯实资产业务发展质量,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改革深化、转型升级、市场竞争的要求,确保资产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银行业对公业务发展态势良好。继续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力度,重点支持经济转型升级、战略新兴产业以及小微企业发展,利用金融杠杆促进去产能政策目标的实现。新增公司贷款占比进一步下降,并趋于稳定;公司贷款结构持续优化,短期贷款占比上升;行业信贷结构更加合理、房地产贷款规模扩张但增速放缓;中西部地区信贷增速进一步加快;大中小型企业贷款增速趋同,小微企业贷款占比稳步提升。

继续加大以大零售为重要方向的业务经营转型力度,在资本配置、资源配置、产品创新等方面不断满足零售业务发展需要,个人贷款等业务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个人贷款整体发展势头良好,新增个人贷款规模和增速稳步提高;个人住房贷款份额增加明显,个人住房贷款规模增加,个人消费贷款短期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信用卡规模和用信率进一步提升,但逾期风险有所上升。

四、负债增速明显放缓,存款理财化倾向加强。受国内外复杂宏观经济形势、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等诸多原因的影响,2013年总负债增速大幅回落。截至2013年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负债总额达141.18万亿元,增幅为12.99%,同比下降4.8个百分点。各类机构负债增速有所分化,人民币对公存款增速略微上升,企业活期存款占比小幅回落;人民币个人存款业务稳步发展,并呈现波动性,个人活期存款占比持续小幅下降;负债成本变动有所分化,存款“理财化”趋势增强。同时,外币存款总额增长明显放缓,各类外币存款增长趋势分化。2014年,经济发展方式和增速使得对资金的竞争更为激烈,互联网金融与大资管发展分流资金,利率市场化稳步推进对负债业务经营提出了更高要求。银行业将加快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吸收存款能力,通过推动客户重心“下移”,扩大负债业务来源渠道。

非存款类负债业务进入调整期,同业存放增速大幅下降,拆入资金增速持续下降,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步伐放缓,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增速放缓,向央行借款快速增长。随着同业市场的进一步规范,以及债券市场的加快发展,银行业将更加积极地拓展同业拆借、回购、金融债等业务。交易性金融负债、衍生金融负债等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市场规模将明显扩张,银行负债资金来源更加多样化。

五、中间业务全面提速,运行特点凸显转型方向。2013年,银行业加快中间业务的创新和发展,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总额、增速和占比一致回升,表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但受环境及自身因素的限制,大型、股份制两大类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之间存在差异,二者各具优势。大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总额的绝对优势正在逐渐丧失,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速和占比优势进一步显现。中间业务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部分项目发展速度和收入占比出现明显变化,导致其在同业中的排名发生相应变化。总体上,股份制商业银行多项业务发展较快和新型业务发展较快的局势未发生根本变化。

银行业中间业务运行与当前运行环境具有紧密联系,表现出竞争更加激烈、服务水平和效率进一步提高,多元业务条线共同发展,电子化技术的不断渗透和机构合作力度增强等显著特点,这些特点与银行业在多种外部压力下谋求转型的发展方向密切相联。2014年,银行业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创新,通过推动事业部制实施或利润中心改革、提升综合化服务水平、加大海外发展力度等措施促进中间业务进一步发展。

六、全面风险管理能力不断加强,风险状况总体平稳,但部分区域和行业信用风险特征明显。2013年,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基本稳定,资本较为充足,整体拨备水平较高,信用风险管理处于较好水平。但区域和行业信用风险特征明显,光伏、钢铁、船舶、平板玻璃等产能过剩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增加较快,新增不良贷款分布则依然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等区域,企业信用风险相对集中于民营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制度建设持续加强,合规及操作风险管理在文化建设方面成效明显,案件治理和风险防控能力显著提升。2014年,受外需冲击较大的小企业和部分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的企业的不良贷款可能继续增长。房地产、融资平台相关贷款应予以高度关注;流动性总体平稳,不会爆发大规模流动性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汇率弹性增强、资本流动频繁,市场风险压力趋于上升。

面对复杂严峻的风险形势,银行业金融机构从制度建设、优化流程、创新工具等多方面加以应对,保持风险水平的总体稳定。不断完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加大信贷结构优化调整力度,加强对产能过剩行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行业等信用风险管理,加大不良贷款管理和清收处置力度。不断完善市场风险管理政策体系,优化市场风险计量及监控的方法、流程和工具,明确市场风险管理目标,提升对单类业务、单类资产组合的整合管理能力。从内生和外生两个维度加强对流动性风险的分析、计量和研判,建立更为全面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提高压力测试、应急计划等管理方法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合规及操作风险管理在文化建设、制度流程、管理工具创新等方面砥砺前行,操作风险管理制度和方法不断完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操作风险管理进一步细化,监测和管控力度加大,操作风险管理能力有效提升。

七、盈利增速进一步放缓,盈利能力面临持续挑战。2013年,受经济增长中枢下移,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和金融脱媒持续深入等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在规模增长逐步回归常态的背景下,净息差有所下降。尽管中间业务收入增速有所回升,成本收入比也进一步下降,但依旧难改利润增长与资产质量同步承压的态势。2013年商业银行全年实现净利润1.42万亿元,同比增长14.5%。2014年,银行业整体规模增速趋缓将成为新常态,净利润增速可能进一步回落到9%左右。升息资产增速保持平稳,仍将是拉动银行业盈利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因素;负债拓展仍存在较大的压力;净息差稳中略降,下降幅度有所收窄;中间业务有望保持平稳增长;经营成本小幅下降。

八、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服务质量持续提升。2013年,中国银行业在自律规范、丰富服务渠道、提升服务效率、产品创新、维护公众权益、展现行业风采、检视自身问题等七个方面进一步推动服务改进,展现了一系列新的亮点。服务能力持续显著提升,客户满意度稳步提高,网点功能和服务细节更加完善,惠及社

会各层面及实体经济发展。同时也存在诸如服务理念需要进一步提升、网点布局需要进一步均衡、服务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等问题。

2014年,中国银行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打造责任银行,有效支持国家发展,普惠金融惠及广大社会层面,绿色金融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热心公益事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国银行业将坚持以服务经济增长、服务社会公众为主线,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开拓创新,践行社会责任承诺,继续提升银行价值,加强员工队伍建设,服务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

2.中国银行业 篇二

单独的银行危机指某家银行陷入经营困境甚至倾向倒闭的情形。若单独的银行危机不产生连锁反映, 就不会对其他银行或者整个行业产生大的影响;若存款者认为整个银行体系都面临银行失败或银行挤提, 会导致银行恐慌并冲击整个行业, 最终导致爆发系统性的银行危机。银行危机爆发的具体流程见图一。

一我国银行危机产生的原因

根据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分析, 引起银行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是银行自身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

1、银行自身的内部因素

⑴高负债经营带来银行内部的不稳定性。银行业的典型特征是高负债经营。银行经营是以自己的微薄之力, 用很小的自有资本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 为庞大的产业实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这种经营特点导致银行内部的不稳定性, 很容易导致各类银行危机, 如流动资金不足、清偿困难等。一方面, 银行一旦遭受损失, 将发生资不抵债或偿债危机。另一方面, 贷款是银行资产的主要部分, 它具有难以交易的特点和不能客观决定的市场价值。若与资信条件不好的授信对象发生业务, 可能发生呆账, 威胁着银行的安全。

(2) 银行的内部监管存在问题。银行内部控制是银行为了实现经营目标, 制定一系列制度和方法, 实现对风险的防范、控制和监督的机制。银行内部的管理制度和风险控制机制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导致银行出现操作性风险。因为一个期货操作员的违规操作, 导致拥有百年辉煌的英国巴林银行毁于一旦, 就是典型的例子。治理结构不完善、监督机制缺乏有效性、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机制不健全、内控文化欠缺、控制力度不够、缺乏执行力等是我国银行内部普遍存在的问题。

(3) 贷款过于集中。我国银行普遍存在贷款向大城市、大企业和垄断行业集中, 以及由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向中长期贷款集中的现象。企业作为银行的主要信贷用户, 经营状况直接影响到银行的资产质量。向大客户集中的贷款投向, 进一步加剧了信贷风险。一些银行为了追捧大客户, 甚至疏忽了对大客户资信审核和贷后监管。针对这种形式, 一旦大客户出现资金链断裂, 银行危机就极可能爆发。借贷资本运动的实现依赖于职能资本的运动, 并确保货币资本在生产领域发挥作用并实现增殖。一旦企业投资经营失败, 支付能力就会严重损害, 导致企业无力偿还债务, 中断了资本的循环, 引发银行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4) 内部产权缺陷。国有银行的产权主体为国家, 存在着代理风险和“内部人控制”的倾向。对于同一产权主体的国有企业无法以道德风险进行约束和惩治, 存款人将银行信用等同于国家信用, 忽略了风险的存在, 导致银行缺少有效地外部监督和社会监督。相对于国有银行, 股份制银行中国有股份比重过大, 普通股东无法对经理人员实行有效的监督, 仍难摆脱道德风险和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内部产权的这种特点, 使得所有者无法行使或者放弃权力, 难以形成有效的利益权衡和互动机制, 因此也难以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2、外部原因

(1) 政府的行政干预。政府出于监管需要的干预有助于银行业的稳定。在实际监管中, 由于干预能力方式和利益取向的不同, 政府干预失败或干预不当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凭借所有者身份, 政府将自身动机强加在银行的经营者身上, 不利于银行的稳定。在我国, 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或多或少的干预者银行的经营管理, 不同之处在于干预的方式和内容存在差别。

(2) 缺乏社会信用。银行经营中面临着信用制度不健全、缺乏信用意识的问题, 如企业利用虚假信息骗取银行贷款、假借改制等逃废或悬空银行债务、缺乏换代意愿等。居民储蓄是银行的放贷资金的主要来源, 一旦银行出现经营以外导致流动资金不足, 必然动摇公众对银行的信心。公众缺乏信心引发挤兑, 会导致银行的支付风险, 出现银行危机, 如海南发展银行因出现支付危机而倒闭。此外金融诈骗也是导致银行缺乏社会信用的表现。

(3) 受其他行业影响。近年来, 国内银行出现了混业经营的模式, 使得银行与证券、保险有着相关的业务交易来往。这些行业在为银行提供盈利机会的同时, 也增加了证券、保险市场风险向银行传递的可能。如证券公司以质押股票的方式通过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获得的贷款, 就有因为股突发性暴跌而导致贷款无法收回的可能。

三、银行危机处理策略

1、救助

银行危机最重要的特征是流行性丧失。利用救助方式使银行摆脱危机, 最大程度地降低破产或倒闭的发生是监管当局的第一反应。对于救助后某一时间段能够再度盈利的银行、有资本清偿能力的银行可以采取救助方式。救助的方式有自我救助和外部救助两种。银行化解危机的最主要方式是进行自我救助, 可以进行组织制度重构;利用股东注资、增资扩股、主动负债、内部资金调度、债务重组、资产出售等方式进行资金补充;实现机制转换;借助法律援助等方式。但通常情况是银行发生危机便无法通过自我救助摆脱困境, 这时必须依靠外部援助, 外部救助的方式主要有同业救助、央行救助和政府救助。2008年3月14日, 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出现流行性危机, 为救援贝尔斯登, 美联储禁忌批准了JP摩根与贝尔斯登的特殊交易, 即纽联储通过JP摩根银行向贝尔斯登提供应急资金, 以缓解其流动性短缺问题。

2、接管

当银行陷入经营危机时, 可以由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强制要求或银行自身申请, 将其经营业务由特定接管人接管。其他商业银行、金融监管局或专门机构都可以作为接管人。接管实施的步骤为:监管当局作出接管决定—发布接管公告—组建接管组织—实施接管—接管终止。在接管人管理期间, 接管主体管理者有权利采取各种整顿措施调整被接管银行的经营管理和组织结构。接管的目的是保护危机银行的债权人利益, 恢复其正常的经营能力。:2008年7月”日,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住房抵押贷款机构Indy Mac银行因遭严重挤提被FDIC接管:9月7日, 美国政府宣布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9月25日, 全美最大的储蓄及贷款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被FDIC查封并接管。

3、并购

收购和合并是银行并购的两种形式。我国银行采取并购的目的主要是救助陷入危机的银行, 化解其出现的金融危机, 大多采取以强扶弱或弱弱联合的策略。采取收购形式的危机处理方式, 收购方负责处理危及银行的一切债务债权。如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 2007年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于2 0 0 6年第四季度出现亏损, 3月份宣布濒临破产, 随后在几个月的时间内, 有超过30家的刺激低压贷款公司倒闭。美国Countrywide房地产抵押贷款金融集团, 住房不良贷款数额不断上升、股价不断下跌的情况下勉励破产清算的困境, 最后总被美国银行以40亿美元收购。

4、破产倒闭

当银行危机采用救助、接管和并购方式无法解决时, 应当选择让其彻底退出金融市场的方式解决危机。倒闭的主要方式有解散、撤销和破产关闭。解散是银行面对市场竞争采取的自主性行为, 其营业活动对着解散停止, 但法人资格并未丧失而是受到限制, 社会影响相对较小。由银行依法自行组建清算组, 在金融监管当局监管下进行债务债权的清算;撤销又叫“行政关闭”, 目的是为了防止锁定损失、防止危机扩散, 在未被注销之前银行仍具有限制权力能力和独立的行为能力;因无法清偿到期债务而被宣告法律地位终结即为破产, 是分散、转移和化解风险的措施, 由于手段极端, 除非迫不得已, 应尽力避免使用破产手段。

四小结

银行危机是金融危机的核心, 对国家的宏观经济产生严重影响, 威胁到社会安定和政治的稳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金融危机不断发生, 银行业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和发展危机。银行危机是金融危机的核心, 对国家的宏观经济产生严重影响, 威胁到社会安定和政治的稳定。在金融业全面开放的形势下, 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的交流与合作, 不断顺应国际监管的形式、吸收金融监管的先进技术。出现银行危机时, 可以采取救助、并购和接管等方式, 应尽量避免使用破产手段。此外, 为防止储户利益在银行危机中, 应加强银行核心资本的监管,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1]蒋玲英.我国商业银行危机公关媒体对策[J].金融经济 (理论版) , 2007 (11) :140-141.[1]蒋玲英.我国商业银行危机公关媒体对策[J].金融经济 (理论版) , 2007 (11) :140-141.

[2]李有星, 陈月影.我国银行危机处理措施的法律思考[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 35 (2) :135-141.[2]李有星, 陈月影.我国银行危机处理措施的法律思考[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 35 (2) :135-141.

[3]王敏.美国投资银行发展模式与危机处理对我国的启示[J].知识经济, 2011 (15) :43-44.[3]王敏.美国投资银行发展模式与危机处理对我国的启示[J].知识经济, 2011 (15) :43-44.

[4]秦泗凯.中国投资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现代商业, 2010 (2) :19-20.[4]秦泗凯.中国投资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现代商业, 2010 (2) :19-20.

3.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银行业浅析 篇三

一、基于PESTEL模型宏观环境分析

政治因素(political)方面,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已经逐步取消了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服务对象限制,对外资银行实施自主开放措施,对在中国注册的外资法人银行在准入程序、监管标准上与中资银行一致。经济因素(Economic)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中国的中产阶级在壮大,中国人民渐渐产生了投资的理念,投资欲望普遍强烈,并且现有的金融机构还不够完善,市场空间很大。社会因素(Socail)方面,中国人民普遍倾向储蓄多于消费,偏好风险较低的金融产品,但是由于对财富的欲望比较强烈,对盈利机会非常敏感,非常需要风险低收益高的个人理财产品。技术因素(Technological)方面,外资银行相对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产品开发、品牌投资、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上都具有较大优势,这一因素促进了外资银行的发展。另外现今银行业普遍受到IT技术的冲击,网络电子产品的开发和普及是大势所趋。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方面,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话题,金融业不同于制造业,对于环境的损害不大,但是银行业也在努力抓住环境保护这契机,顺应市场需求发布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产品。最后,法律因素(Legal)方面,中国目前的整体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在相关法律法规上面时常出现变动。另外中国为了保证银行业市场的健康发展,加大了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随着新劳工法的颁布,服务业的人力成本也相对上升。

二、基于钻石模型的外资银行竞争力分析

生产要素方面,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对来华投资的外资银行给予了许多优惠。由于外资银行具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与较高的员工报酬,对人才的优厚待遇必将将吸引一批优秀的金融高端人才。资金方面,外资银行雄厚的资金实力,经营方式的灵活性,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验和国内的银行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需求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中国社会知识结构的变化,中国国民对投资产品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人们对投资机遇非常敏感,另外随着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和高科技产业的萌芽,中小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也非常旺盛。此外,由于中国目前金融市场还不够完善,资本市场不够开放,银行业务发展比较落后,而外资银行由于发达国家资市场完善,竞争激烈,在产品开发、品牌投资、从业人员素质、服务商具有较大竞争优势。考虑到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业务大多以一般存款、贷款和结算等传统银行业务为主,而外资银行大部分已进入现代银行业务阶段,如贷款业务的竞争重点是批发业务,尤其是对优质的批发客户的争夺。在零售业务方面,外资银行很有可能在消费信贷领域取得较大份额。中间业务是风险小、成本低、利润高的银行业务,一直是外资银行业务中的重点。

三、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行业环境分析

外资银行的行业内主要竞争力量有: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垄断力很强,拥有强大的经营零售网点和地域文化优势,在客户群体中有很高的认可度及信誉系数,具有强大的规模经济效应和固定资产投资是其他。同时,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业商业银行也有了较大发展,并且中国市场已经有数十家外资银行进入,市场竞争力量越来越强。新进入者的威胁方面,我国银行业的主要进入壁垒是行政壁垒。据《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商业银行的设立、分立和合并等都要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审查批准。另外,一些具体事务也要获得审批才能开展,比如变更注册资本、变更总行或者分支行所在地、调整业务范围等。替代品的威胁方面,以资本市场为中心的新金融商品的开发和资本需求的强劲增长,使得以证券市场为中心的资本市场功能日趋凸显,而传统银行的金融媒介作用则趋于萎缩,利润下降,出现依靠传统的存贷业务难以维持生存的状况。此外,商业银行业的供应商即存款者。我国商业银行相对存款者而言,垄断力较强。但是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存款者获取信息的渠道越发丰富,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也越发多样化,而且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存款者可选择性增大,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商业银行业的购买者即贷款者。我国商业银行相对贷款者而言,垄断力也较强。由于银行产品购买者相对银行数量而言要多得多且相对分散,其购买能力不集中。而且商业银行须遵照《商业银行法》和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规定以确定存款利率和发放贷款,提供的产品属于标准化产品,因而商业银行业是一种标准化行业。这些都决定了银行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

四、对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建议

虽然中国市场目前还是国有商业银行拥有巨大市场份额,并且已经有数十家外资银行进入,但是由于目前中国市场对于银行业的广泛需求和现今中国银行业不够发达的现状,外资银行还是应该进入中国市场。

进入市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式:一是在中国开办分支机构是国际大型银行的典型做法,因為这比较适用于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二是与中国国内银行机构合资建立新银行,在资金上所需要的规模相对前一类方式而言较小,而且在经营上能发挥更大作用。参股将会是今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主要方式。三是购买并持有中国国内银行机构的股份。中国国内银行进行股份化改造,外资机构便参与其中。

4.中国银行业风险分析 篇四

——“金融改革与金融安全”课题系列研究报告之七

张承惠

2002-03-14

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领域中,银行业应该是最受重视的部分,改善和强化银行业监管应成为金融监管工作中的首要任务和政策研究的重点。这不仅是因为银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影响千百万储户的切身利益;更是因为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银行业已经成为金融领域的主导力量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因为银行业内外部的制度缺陷而产生了独特的风险生成机制、因为银行业将承受金融开放的首要冲击。

一、中国银行业潜伏着巨大的风险

无须讳言,目前中国的银行体系中潜伏着巨大的风险。根据不同的来源,笔者将这些风险分成内源型、外源型和混合型三类。

(一)内源型风险

内源型风险主要由银行内部管理不善、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造成。这类风险主要表现在资产负债总量控制失衡、流动性要求难以满足、资产结构中贷款比重过高、贷款合同要素不全、信贷决策失误和贷后管理缺乏、人情贷款和关系贷款、高息揽储恶性竞争、机构重叠分散、银行及分支机构之间缺乏信息沟通造成对恶意贷款人的交叉贷款审查控制不力、违规开立信用证和签发承兑汇票、银行有关人员以权谋私违规操作、搞账外经营和违规自办实业等方面。

需要指出的是,1998年以后,随着全国上下防范金融风险意识的增强和中央银行监管力度的加大,各商业银行通过深化信贷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审贷分离制度、统一授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了信贷风险约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内源型风险的控制机制。

(二)外源型风险

外源型风险由银行业外部各类因素造成,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信用风险。由于社会信用基础薄弱,银行在经营活动中遇到大量因企业不讲信誉而形成的风险,如在申请银行贷款时不披露企业真实经营情况,提供水份大的报表;借款人还款意愿差,有的甚至在借款时就不打算还款,一些银行反映按期履约比例仅为1/3;特别是近年来企业借改制等形式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相当普遍。据不完全统计,至2000年末,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户的6万多家改制企业中,逃废债企业约占50%,逃废银行贷款本息占改制企业全部贷款本息的30%以上。

第二,金融诈骗风险。近年来,金融诈骗的大案要案呈上升趋势(例如,西安一犯罪团伙在1999年11月~2000年8月期间,多次以伪造或变造存款单位预留印鉴等手段将单位大额存款转移至犯罪团伙开设的帐户,涉案金额达8000万余元,涉及工农中建和城市信用社等诸多金融机构。再如,经查明,在1998年10月至2000年9月期间,有三个犯罪团伙伪造假银行承兑汇票102份,票面金额达4.09亿元。这些假汇票在黑龙江、山东、甘肃、福建等地银行贴现57份,金额达2.53亿元,给银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这些重大金融诈骗案件地共同特点是:以高息为诱饵;借助高科技仿真度很高难以识别;诈骗金额巨大。在有的地方,不法分子甚至获得了金融机构的经营权,直接利用经营金融机构的便利吸收存款和骗取银行资金。

第三,政府干预风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中央政府干预与地方政府干预具有不同的方式。首先,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者代表,中央政府给定银行经营者的目标是多维且互相矛盾的:商业银行既要力争盈利和化解不良资产,又要对亏损的国有企业不断提供贷款以维持其生存;既要提高经营水平,降低成本,又要雇佣大量职工以维持社会安定;既要服从商业准则,又要给政府扶持的行业优先提供融资,如此等等。这种经营目标多维化的结果,必然使得经营人员无所适从,无法对经营成效担负起责任,进而加大了经营风险。

其次,地方政府干预的目的要简单得多,那就是尽可能地从银行获取资金来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因为银行业的风险最终是由中央政府而不是地方政府来承担。在改革初期,地方政府领导通常用直接干预的方式获取银行贷款(例如广东恩平市自1993年起,在市政府的干预下,当地金融机构大量办理高息存款,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将大量高成本筹集的资金投向非生产领域和账外经营,为偿还到期债务又不得不继续吸收新的高息存款,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形成70~80亿元的资金缺口,引发两次地方性金融危机,导致建行恩平支行被撤销、农行恩平支行停业整顿,20家城乡信用社被关闭。而在广东原省委书记的保护下,始作俑者却由建行恩平支行行长提拔为恩平市副市长、市金融领导小组组长,并在此后的查处中一再受到保护。)。98年以后,随着监管体制的改革和商业银行风险约束的增强,直接干预的方式不太有效了,地方政府便转而采用间接方式,如支持地方企业利用转制逃废银行债务、在某种程度上纵容金融违规活动等等。

第四,其他行业传递风险。近年来,在多方力量的作用下,分业经营的隔火墙开始出现突破口。一是1999年起,中央银行开始允许符合标准的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并允许银行向个人和注册资本超过3亿元的证券公司提供股票质押贷款。这一政策适应了证券公司和个人扩展融资渠道的需求,为商业银行的提供了新的商业机会,但同时也给银行带来了新的经营风险:一旦股票市场突发性暴跌,质押股票市值下降,银行将可能无法收回贷款而蒙受损失。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由于行业内竞争因素和体制缺陷,银行的经营者很容易产生过大的风险偏好。当股市一路上行时,银行在利益驱动下,往往会通过各种渠道将资金注入股市,从而埋下了更大的隐患(不久前,人民银行查处了沈阳四家银行分支机构自2000年4月至2001年1月,曾违规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的商业汇票承兑贴现23亿多元,其中有5.1亿元流入了股市。)。有人估计,目前各证券公司向商业银行拆借、质押贷的款额已达到5000~7000亿元之多(曾康霖、潘青木,“对我国股市近期暴跌的思考”《经济学消息报》2001年10月12日第一版。),近期中国股票市场出现的暴跌很可能使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再度上升。二是去年起中央银行部分放开了大额存款管制,允许银行办理3000万元以上、5年期的保险存款,利率由双方协议决定。由于贷款利率没有放开,缺少与这类负债对应的资产,如果银行过度吸收保险存款,将有可能出现较大风险。三是出于竞争的需要,目前各银行都开办了一些有关证券交易的新业务,如“银券通”、“银证二卡合一”、“卡折炒股”等,使得储蓄帐户与个人股票帐户联通起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银行业与证券业分业经营的模式。由于新股申购资金波动量很大,这些新业务加大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例如中国银行原来每日头寸保持在20~30亿元左右即可,后来上升至100余亿元。在申购期间,工商银行日头寸需求高达800多亿元。

(三)混合型风险

在很多情况下,外源型风险是通过银行内部管理漏洞发生的,这就是混合型风险。一方面,犯罪分子利用被收买的银行职工作内线,内外勾结实施诈骗;另一方面,由于银行内部管理不善、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也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外源型风险(例如据人民银行广东分行统计,从1998年至2000年10月间,发生在全国各地的银行承兑汇票诈骗案中,仅以河源各银行名义开出的银行承兑汇票就达288份,涉及金额12亿元。但实际情况是,从1998年开始,河源各商业银行均未办理过一宗汇票承兑业务。毫无疑问,这些汇票诈骗案都是假冒河源银行名义开展的。但是从侦破情况看,犯罪嫌疑人大多学历不高,最多也就是高中毕业,那么这些不法分子为什么能够熟悉银行内部业务流程并屡屡诈骗成功呢?原因就是不法分子收买了河源银行的工作人员,当贴现行派人来河源查问时,犯罪分子得以冒充银行工作人员在柜台或办公室直接接受查询。他们还勾结邮局工作人员截收贴现银行的查询传真、电报等,然后盗用银行名义回电予以确认。假银行承兑汇票大行其道也暴露出银行内部管理上的漏洞。目前银行间的承兑汇票业务实行全国联行制,有资格办理此种业务的银行才能进入《全国银行行名行号本》,并由各银行的总行定期发布。河源有关银行从1998年起已不再具备汇票承兑资格,实际上贴现银行无须去河源银行查询即可确认以河源银行名义发出的承兑汇票是非法假票。)。

作为上述风险的集中反映,就是银行体系中(特别是四大国有银行)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在成立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国有银行近1.4万亿不良资产之后,2001年一季度末银行体系的平均不良资产率仍保持在25%以上。其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28.5%,政策性银行21.4%,其他商业银行16%,城市信用社38.5%,农村信用社47.1%(刘仁慧2001)。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由于不良资产的生成机制并未得到根本改造,不良资产的上升势头很难说已经被彻底抑制。尽管在中央银行的严令之下,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比率自2000年以来开始持续下降,2001年上半年净下降了2.1个百分点,但由于以下因素,第三季度末比年初下降了2.6个百分点。不良资产统计的真实性受到影响:

第一,在不良资产的帐务处理上存在人为调整因素。由于不良资产认定制度、认定程序和监管技术的缺陷,对不良资产仍然沿用了人工认定的方式,人为调整因素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统计的真实性。例如为了应对考核指标的压力,基层行完全可以通过办理借新还旧和贷款违规展期来掩盖不良资产。

第二,会计标准落后。目前多数商业银行处于“一逾两呆”与“五级分类”两种不良资产分类方法的衔接时期,国际通行的五级分类法尚未普遍推行,造成不良贷款的认定标准混乱。银行会计科目仍按传统的“一逾两呆”标准设置,考核指标也以此制定。而出于“一逾两呆”固有的不合理性,该标准是无法反映不良资产真实状况的。

第三,风险加权体系与巴塞尔标准存在差异(参见《中国未完成的经济改革》尼古拉斯.R.拉迪著 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出版。)。目前中国银行普遍缺少一套完整的资产管理体系,大多仅依靠帐面数据来评估风险,在风险认定标准、对某些特殊风险(如贷款对象过于集中)的评定等方面掌握偏松。同时风险评价的有关信息极不透明,缺少有效的外部监督。据此国际著名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公司曾指出,中国银行公布的资产充足率是“没有意义的”(同①。)。换言之,中国的银行还普遍缺乏识别风险的能力。

二、加入WTO将使银行业的风险进一步暴露

(一)在强大的竞争对手面前中国银行业将可能进一步丧失竞争力

与证券业和保险业相比,银行业是入世承诺中开放度最大的部门。加入WTO之后,外资银行将成为国内银行的重要竞争对手。这一新格局的要害并不在于竞争主体数量的增加,而在于竞争性质的改变:银行同业之间将由过去资金实力和市场份额的竞争转变为综合实力的竞争。如果说在旧格局下银行依靠大力吸收存款和扩大市场份额还得以生存的话,在新格局中这一生存方式将被淘汰,大而虚弱的银行很快会面临生存危机。

根据国外经验,外资银行进入发展中国家之后,将以其在管理经验、服务水平、经营方式、产品结构等方面的明显优势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与本地银行争夺优质客户和表外业务,从而得以在占有较少市场份额、消耗较少资源、承担较小风险的情况下取得较高收入。这种竞争方式给中资银行带来的压力将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由于失去优质客户和新的利润增长点,盈利能力本已十分低下的银行将更加难以获取经营利润,不良资产的比重可能进一步增加,财务状况可能恶化,清偿能力会逐步丧失。

第二,由于外资银行在开展零售业务方面十分谨慎,中国银行业现有庞大的国内网络优势并不足以构成抵御外资银行竞争的壁垒。相反,数量众多的分支机构却很可能成为中国银行业的包袱,一者银行为维持这些分支机构运行所耗费的资源过多,而其中很多机构并不产生效益;二者过多的分支机构会增加决策层次和信息传递成本,降低经营管理效率,加大风险控制难度。

第三,在对私业务领域,外资银行通常会从高收入人士入手,以其擅长的个人理财、电话银行、网络银行等高技术含量的服务逐步扩展业务(实际上,许多外国银行已经通过发展在线服务将业务扩展到国外,从而避免了建设零售网络的昂贵费用)。鉴于中国社会已经出现了较大的贫富差距,人数较少的富余阶层集中了半数以上的社会财富,高收入客户群的流失很可能会影响中资银行的储蓄存款增长,从而直接影响银行的流动性,因为中国主要银行的流动性一直是依靠高储蓄增长率来维持的(据测算,外资银行只要吸收国内银行6%的存款,就会使内资银行出现流动性风险。)。

(二)市场规则的调整将使中资银行失去政策庇护屏障

市场开放并不是加入世贸组织的全部,规则开放也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要求。加入WTO之后,中国必须通过规则开放来引进和吸收国际通行的市场经济规则,调整与之不相适应的制度架构。长期以来,政府在要求国有银行承担政策性职能的同时,也为之提供了保护和超国民待遇,例如成立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对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予以剥离并实施“债转股”、允许其在一定限度内核销呆帐贷款、在开办新业务、开发新商品方面予以照顾、限制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网络扩展以减少竞争等等。对于其他商业银行,政府也提供了诸如严格限制新竞争者进入的保护。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尽管政府仍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保护措施,但是这种保护一定要符合世贸组织的规则并保证充分的透明度和公平性,过去所采用的有针对性的行政性保护措施将真正成为“最后的晚餐”。毫无疑问,习惯于庇护的银行将进一步暴露于风险之中。

(三)来自非银行机构的竞争将进一步分解中国银行的业务基础

在国外金融混业经营的浪潮中,非银行机构正在向传统银行业渗透。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资产管理机构、基金管理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甚至一些非金融企业如电讯公司、软件公司、大型零售公司都开始提供与银行类似的服务。入世之后,这类非银行机构将随着自身业务的开展进入中国,并加入与银行竞争的行列。由于这类机构已经具有丰富的商业经验,中国银行将很难与之竞争,银行的业务基础将被削弱。

三、形成银行风险的制度基础

1998年以后,中央银行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监管内容不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银行风险的上升势头,稳定了金融秩序。但是由于缺乏监管基础,中央银行的监管越来越力不从心,发生风险的源头并未得到根治。

(一)产权制度缺陷决定了银行法人治理结构的先天不足

1.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缺陷

产权制度缺陷首先突出反映在国有商业银行身上。国家是四大国有银行的唯一所有者,银行产权名为国家所有,实际上却因没有明确的所有者主体、没有明确的所有权要求而虚置。由此造成以下后果:

第一,由于缺乏所有者的监督、激励和约束,银行必然存在巨大的代理风险和普遍的“内部人控制”。这就天生地决定了许多银行经营人员的行为取向是个人或小团体福利的最大化而不担心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其建立风险约束的自律机制是不可能的。

第二,由于国家的目标是多元化的,追求利润和最大资本收益率不能成为各级银行内在的动力,商业准则也不能成为银行行为的最高准则。在目标不明、责任不清的情况下,经营者即便有着良好的愿望和素质也很难有大作为。

第三,因为所有者是国家,国有商业银行信用的事实上已经转变为国家信用,无论是民众还是客户,都认为国家银行绝对不会倒闭,对银行的风险熟视无睹,银行因此而缺少来自外部、社会的有效监督。

第四,国有银行对一母同胞的国有企业的赖帐、逃债行为难以给予惩治。而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经济最基本的信用制度便由于违约成本过低而一再受到侵犯,银行经营活动的基础日趋脆弱。

2.其他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缺陷

与四大国有银行相比,改革开放以后设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具有市场化程度较高、机制较为灵活的特点,服务效率因而也相对较高。但是股份制商业银行自身的不足亦不可忽视。目前在股份制银行中,普遍存在着产权制度不健全的问题。由于股份制银行背后的“老板”基本上仍是国有企业,国企自身的所有者缺位问题便依样复制到股份制银行中,使得这些银行均不同程度地带有行政色彩并普遍存在内部人控制和道德风险问题。被关闭的海南发展银行曾制定了70多项管理制度,希望籍此建立有效的内控体系,结果事与愿违,最终仍没有逃脱被经营风险吞噬的结局。一些已经上市的银行如深发展、民生银行等,或者同其他上市公司一样存在国有股“一股独大”问题,普通股东无法对经理人员实行有效监督;或者在相当程度上仍受到政府的控制,在重大事项上(如行长任免)股东很少有发言权,充其量只能算是半官半民的银行。此外,光大、华夏银行尚未完全采用股份制企业制度形式,中信实业银行至今仍全资直属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这类银行尽管因属于“孙子辈”而较少受到行政干预,商业动机也相对强烈,但仍受到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强烈制约。近年来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速度明显减慢,利润增长趋缓,不良资产呈直线上升趋势,表明股份制商业银行已经耗尽了设立初期的制度优势,内部机制等方面的欠缺开始威胁其生存发展。

在城市信用社,产权制度问题更加严重和复杂。从城市信用社的历史沿革来看,信用社基本上均与政府部门和一些特殊机构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在严格的金融管制之下,也只有政府部门和有关机构才有能力争夺金融业务的许可证)。例如某中心城市48家城市信用社中,属于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的工作部门组建的有9家,属于政府部门所办公司组建的4家,属于市、区政府部门办的12家,属于金融机构所办的13家,属于学校、科研机构所办的2家,属于民主党派和群众组织组建的2家。从信用社的经营情况来看,多数组建单位都将之看成是自己的下属机构,并利用信用社直接向股东关联企业发放贷款,出资组建各种产权关系不清的公司,为组建单位提供福利和安排家属就业等等。由于组建部门并非真正的出资人,经营风险对之不构成任何约束,加之又可以从信用社获取利益,组建部门根本没有监督、约束信用社经营人员行为的动力。经营人员则往往自恃权势背景而恣意妄为,部分股东急功近利的短视为更加助长了信用社的违规经营。在这样的体制之下,经营不善、出现大量不良资产就成了城市信用社的必然归宿。对此,监管部门曾试图通过增资扩股、改变股东结构来改善信用社的经营活动。遗憾的是,由于未触及问题实质,这一努力并未能解决城市信用社的产权约束问题,反而使一些居心不良的人得以借机攫取信用社的经营权从事非法金融活动(据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2001年9月7日报道,1993年,湖北“全国优秀青年企业家”林明学获取了湖北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下设的恒昌信用社经营权,开始高息揽储并通过信用社攫取资金1亿多元据为己有。1995年,林明学从武汉长江信用社贷款600万元,从工商银行桂林分行贷款600万元,多方筹措资金2200万元,同时虚拟注册了7家企业入股买下了桂林临桂县城市信用社。林担任监事会主席,由下属职工分别担任理事长和信用社主任。控制临桂信用社后,林明学开始将之作为“林家铺子”,任支任取。为满足其需要,信用社高息揽储获得6亿元存款,其中大部分被林以贷款名义非法占有。林还多次利用信用社向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1亿多元。)。

上述产权问题同样广泛存在于改制以后的城市商业银行。改制以后,大股东一般由各类政府机构改为财政部门。相对于改制前信用社挂靠五花八门的政府机构的情况而言,此举尽管有助于规范其经营行为,但所有者的约束、监督机制仍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产权制度的缺陷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先天不足,由于所有者放弃或无法行使权利,银行为高级管理人员所控制,所有者、经营者、监管者和其他相关者之间难以建立有效的利益制衡和互动机制,结果必然会招致巨大的风险。

(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缺陷是国有银行风险生成的重要原因

1.政资不分,缺少专门代表国家行使所有者权利、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承担责任的职能机构

在现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中,政府作为国家的代表,承担了管理国有资产的职能,这一点是明确的。但是具体到各个政府部门,职责又十分不清楚。看起来目前是由财政部具体负责国有资产的运作和保值增值,可是由于资产管理者和国家财政事务管理者两种身份的性质和目标都不尽相同,财政部门往往很难将两种职能协调于一身。同时作为政府部门,财政也不宜直接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否则便会破坏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此外,国家并没有真正赋予财政部以资产管理人的身份,例如财政无权任命或撤销国有公司的董事长,无权决定企业的兼并、分立、解散、增减资本、发行股票或债券。这些权力或者被分散到各个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内部继续进行分权),或者被集中到更高层次,而这些部门及有关责任人并不对国有资产的运作效果承担任何责任,形成严重的责权失衡。由于缺少专门代表国家行使所有者权利,对国有资产全面负责的职能机构,本应由所有者承担的监督职责不得不转移到其他部门(例如由人民银行来检查银行报表的真实性、查处不良贷款责任人、规定不良资产控制比例,由金融党工委来挑选银行经理人等等)。中央银行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商业银行的总行,结果是既加大了监督成本,又影响了监管效率。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银行的经理人并不清楚自己应对哪一个政府部门负责,因为这些部门似乎都同等重要。同时他们也无须对经营活动的失误负责,因为很难分清这些失误是经理人员的责任还是多头目标相互冲突的结果,精明的经理人甚至可以利用这种目标的矛盾性来开脱自己的失误和违规行为。

2.政企尚未分清,延续了原有管理方式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原本是隶属于政府的专业银行,有着自己的行政级别并按照政府行政系列层层设置机构,银行管理人员被视同干部,享受同级行政官员的待遇,可以由政府部门派遣和调动。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银行的行政色彩正在逐渐淡化,但是政府干预银行经营活动的行为仍时有发生,国有银行在某种程度上依然是政府的政策工具。特别在高级银行职员的管理上,还没有完全摆脱过去的管理方式,行长、总行部门经理和分行行长基本上由政府决定,分别享受副部级待遇和局级待遇,追求行政级别提升仍是高级管理人员的重要激励因素。由于国有银行的政治地位与人民银行几乎平等,后者是很难对之实施严格监管和追究经营者责任的。

其它类型商业银行的情况大同小异,银行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大多仍由政府选择,董事会的作用十分有限。总的来看,商业银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以资产收益率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体制尚未建立,因此银行也无法真正按照市场经济准则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和激励机制。

(三)地方政府这一特殊利益群体争夺金融资源的制度因素

在分析中国银行监管问题时,我们发现地方政府屡屡扮演了一个与中央政府相对立的角色。例如,地方政府经常以办公会的形式压银行贷款,或者以职务提升、解决银行关系人员家属子女就业提升等为诱饵或交换条件,诱使其违规发放贷款。在企业利用改制改组逃废银行债务和各类金融诈骗案件中,也经常可以看到地方政府和地方司法部门保护的影子(参见第5页注①。)。从现象看,地方政府过于重视地方利益而缺少全局观念、商业银行内控机制欠缺和分支机构人员素质不高是造成这些问题的重要因素。但是在表象的背后,是否还存在着更加深刻的原因呢?值得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二:一是在发展经济和保持社会稳定成为评价地方政府政绩主要指标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支配金融资源的能力与实际需求是否相符;二是地方政府支配金融资源时,其获取的利益与承担的风险是否对等。笔者认为,由于地方政府组织资源的能力受到严格限制,发展地方经济和保障就业的资金需求很难满足(个别特殊地区除外),同时在制度上,又不存在对地方政府的风险约束,因此地方政府争夺金融资源的行为存在着必然性和合理性。如果不对有关制度进行调整,地方政府的行为乖戾就会永无止境。

5.中国银行业文明服务试题 篇五

一、文明服务基本原则是什么?

第八条 依法合规原则。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规定,在遵纪守法的基础上开展各项文明服务活动。

第九条 诚实信用原则。在提供服务时,应诚实、守信地对待客户,尤其在涉及收费及可选择性服务项目时,应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应确保所有的业务宣传资料均真实可信,不得含有虚假误导成分。

第十条 公平公正原则。对待客户应做到公平、公正,保证客户的正当权益不受损害。

第十一条 安全交易原则。应采取合理必要的措施,保障客户在营业场所内的交易安全。

第十二条 客户至上原则。应主动、热情、友好、礼貌地对待客户,满足客户提出的合理服务要求,以积极的态度、扎实的作风和文明的形象,向客户提供高质量、高效率、高层次的优质服务。

第十三条 创造价值原则。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办理各项业务,帮助客户创造和提升价值,针对不同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实现优质高效的服务价值。

二、什么是职业道德

(一)忠于职守、爱岗敬业。

(二)精诚合作、密切配合。

(三)诚信亲和、尊重客户。

(四)求真务实、不断创新。

三、服务要求

(一)真诚服务。热情接待客户,语言文明,耐心解答客户疑

问,塑造以诚待人、以情动人的服务形象。

(二)文明服务。坚持微笑服务,提倡使用普通话,做到“来有

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

(三)规范服务。严格按照相关业务规章及操作流程,准确、快速办理业务。

(四)优先服务。当解决客户服务需求与处理行内事务发生冲

突时,应先解决客户服务需求,然后处理行内事务。

(五)品牌服务。努力提高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树立品牌服

务意识。

(六)安全服务。保证客户信息及资金安全,维护客户合法权

益。

四、服务语言

(一)服务语言要以普通话为主;如遇使用方言客户,要以普通话首问,可根据客户回答情况调整用语。

(二)语言要规范、准确、简洁,语句清晰,音量适中。

(三)要善于倾听,言谈得体。

(四)要坚持使用“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等文明用语。

6.中国银行业 篇六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城市信

用社整顿工作的意见

(银监发[2005]71号)

各银监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中国人民银行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深圳、大连、青岛、宁波、厦门市中心支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

为进一步推进城市信用社整顿工作,消除和化解城市信用社的风险隐患,促进城市信用社健康发展,经国务院同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城市信用社整顿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此《意见》已同时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人民银行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二○○五年十一月十七日

关于进一步推进城市信用社整顿工作的意见

1998年以来,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银行监管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协调配合、各负其责,认真开展城市信用社整顿工作,通过多种方式,防范、化解和处置城市信用社风险,有效地控制了金融风险,保护了存款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了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但是,部分地区城市信用社分类处置工作进展缓慢,大量处于停业整顿和撤销状态的城市信用社迟迟不能完全退出市场,部分经整顿后的城市信用社仍存在潜在风险等,城市信用社整顿任务仍很艰巨。

为进一步推进城市信用社整顿工作,彻底消除和化解城市信用社的风险隐患,促进城市信用社健康发展,经国务院同意,提出以下意见: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推进城市信用社整顿工作

城市信用社整顿工作由有关省(区、市)人民政府统一组织领导,形成银监会、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分工明确、密切配合的有效工作机制,切实推进城市信用社整顿工作。城市信用社整顿任务较重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指定专门机构,在维护支付秩序、清收变现资产、妥善安置职工、打击金融犯罪等方面加强组织协调,加大工作力度。要制定风险处置应急预案,及时化解整顿工作中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切实维护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

银监会、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加强信息沟通和政策协调,确保整顿工作顺利进行。

二、由城市信用社更名改制的农村信用社享受有关扶持政策

根据国务院已批准的城市信用社整顿方案,将部分城市信用社更名改制为农村信用社,纳入当地农村信用联社管理。城市信用社更名改制为农村信用社后享受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各项扶持政策(保值补贴政策除外);尚未完成更名改制工作的城市信用社,待完成更名改制工作后,再享受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各项扶持政策(保值补贴政策除外)。已经开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省份,如再有城市信用社更名改制为农村信用社并需人民银行提供资金支持的,其所需资金数额待清理后另行研究。

三、推进被撤销和停业整顿城市信用社的市场退出工作

为保护其他机构债权人的利益,维护公众对中小金融机构的信心,地方人民政府在城市信用社整顿工作过程中,使用中央专项借款垫付自然人合法债务后取得的债权,与人民银行再贷款和其他机构债权列在同一顺序,按比例受偿。

各被撤销和停业整顿城市信用社清算组按此原则抓紧制订清算方案,在与债权人协商并经撤销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报银监会和人民银行共同确认。要加大资产保全处置力度,最大限度地提高清偿率。对于停业整顿、清算工作中发现的违法犯罪行为,要配合司法部门予以坚决打击。

四、加快推动整顿后城市信用社的规范改造工作

鼓励外资和优质的民营企业入股整顿后的城市信用社,并按照股份制原则进行规范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内部控制,增强抗风险能力。同时,加强监管和政策扶持,督促和引导城市信用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明确市场定位,服务于当地中小企业、居民和经济发展,逐步发展成为产权关系清晰、治理结构完善、经营管理规范的股份制金融企业。

五、做好整顿后城市信用社的风险防范与处置工作

对于整顿后仍存在风险的城市信用社,地方人民政府和银监会、人民银行等部门要各负其责,共同研究制定处置方案,通过救助、收购、重组、依法实施市场退出等方式化解风险。

7.完善中国银行业监管之对策 篇七

一、中国银行业监管的现状

从2006年12月11日起中国结束了加入WTO的5年过渡期,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完全兑现了入世的承诺。入世对中国金融业的挑战虽然已经在入世的过渡期中体现出来,然而真正的较量应该是在全面兑现承诺之后,全面履约会对中国的金融业产生持续和深远的影响。现阶段,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变化,比如,中国金融与世界金融的联动性明显增强,国际准则和标准的约束力大为增强,国内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金融市场结构和融资方式发生了变化,银行业整体稳定性大为提高。这就意味着中国金融改革必然要进一步深化———放宽限制、开放市场,这将直接冲击中国现有的金融监管体制,中国金融监管的新任务更为艰巨。

二、中国银行业监管存在问题

(一)不同的区域监管手段存在“一刀切”现象

根据中国地域、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银行业存在的问题和所担风险各不相同,但银行业监管工作重点“一刀切”现象比较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业统一监管政策的实施和监管战略的有效性。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东西部和城乡发展不均衡的客观矛盾,其在金融业表现尤为突出。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大中城市的经济发展推动了金融业的发展,不仅在金融总量上,而且在金融业务创新方面要远远超过中西部和农村等不发达地区。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银行机构存在的风险问题的复杂性,要远远高于不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银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内控制度不健全、风险管理水平落后、信用风险严重等问题。[1]发达地区除了上述风险问题外,还有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表外业务风险等问题。因此,其所要求的监管水平和监管的侧重点也应该不同。

(二)银行所有制形式不同却使用同一监管政策

中国存款类金融机构按照所有者的不同,分为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等。由于所有制形式的不同,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及其效力、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动力也不同。比如,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其股权资本构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这类银行的所有者往往规避风险,对这类银行的监管可以按照市场化银行体系所形成的比较成熟的监管框架和监管政策实施监管;对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而言,其资本结构中国家资本占很大比例,导致了这类银行机构内在风险控制的动机主要取决于外部监督管理,对这类银行的监管就不能完全套用市场化成熟的监管原理;外资金融机构,大多来源于发达的市场化国家,风险管理水平和内控制度都比较先进和完善,但这些金融机构所从事的金融业务一般比较复杂,金融衍生业务的比重相对较高,要求较高层次的监管,应按照国际银行业监管惯例和技术实施监管。

(三)相对国际银行来说,中国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偏低

银行业是个高风险行业,资本充足率应达到8%的国际标准。资本充足率表明银行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它是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考核商业银行经营安全性的重要监测指标。由于中国未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因此资本充足率可以说是抵御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资本充足率=(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由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调高了商业银行各类资产的风险权重,取消了对部分机构和资产的优惠风险权重,并在计算信用风险资本时采取了更为审慎的标准,使风险加权资产增加,部分银行还要对市场风险计提资本,加大了分母。另外,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建立在贷款损失准备足额提取的基础之上,贷款专项准备金不能计入附属资本,如果不通过发行可转债、长期次级债等再融资方案,分子将减小。[2]分子减小,分母加大,这样资本充足率会降低。

(四)监管法规建设滞后制约了监管水平的提高

中国银行业监管法规建设较滞后,存在法律空白、短缺、模糊等问题。如《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不能对股票投资,但事实上债转股作为银行重组不良贷款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早已在商业银行中运用。《支付结算管理办法》规定银行不能垫款,但事实上商业银行已经允许开办账户透支业务等。

(五)监管政策协调搭配不当削弱了监管政策的有效性

银行业安全网政策的目的是维护银行业稳健运行。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事实表明,缺乏监管政策协调效应的兼顾,一项监管政策在达到预期政策目标的同时,可能导致反稳定负效应。事实上,在银行业安全网政策中,资本充足监管、市场准入和退出、问题银行处置政策之间,并非完全独立,各项监管政策之间存在较强的微观反馈效应。[3]只有充分兼顾这些政策之间的协调和搭配,才能实现预期的政策效果,这也正是银行业慎审监管的意义所在。中国银行业监管虽然已经有许多年的经验,也经历了问题银行的风险处置,建立了相应的监管制度和政策,但由于长期的行政管理角色惯性作用,难以突破传统的政策思维定势,在监管政策的协调搭配方面还有待引起重视。

(六)监管队伍专业技能难以适应金融创新和发展的要求

监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金融监管工作的水平。监管者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高超的协调能力是进行有效监管的重要条件。当前,随着中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和金融形势的变化,对监管人员的思想品德、业务素质、知识结构、分析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长期以来中国在金融监管中存在的监管理念保守、监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监管手段有限和监管人手不足的情况,制约着中国金融监管作用的有效发挥。目前,中国金融监管队伍的业务水平,特别是对金融衍生工具、财务分析方面与金融监管的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监管队伍的业务技能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

三、完善中国银行业监管的对策

银行业监管的目标是维护银行业的安全稳定、竞争高效,建立及时、准确、真实、有用的信息披露系统,向公众提供明了、全面、实用的信息,以保护客户的合法权益。

(一)尽快有效地实现监管重心的转移

依据地域、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特点,尽快有效地实现监管重心的转移。长期以来,全国各地方之间监管方式大同小异,没有区域、发展程度之分。监管过度与监管不足同时存在,从而不能进行有效的金融监管。为切实增强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应该抓住以下三点:(1)抓住法人监管的重点。确定持续监管的目标和对象,通过对重点对象的持续监管,使法人中小机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内控的有效性得到提高,贷款质量得到有效改善,重点客户的信贷风险得到有效防范和化解。严格监管责任,明确重点监管的法人机构和监管责任人,建立监管档案,完整记录各对象的基本情况,监控动态变化台账和风险状况。(2)抓住风险监管的难点。在通过现场检查及时排查风险隐患的基础上,注重通过对各类非现场监管数据的深入细致分析,发现监管对象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潜在的经营风险及时预警预报。(3)抓住重大监管事项的焦点。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督促落实对相关机构进行的部分行业贷款专项检查、在建或拟建项目固定资产贷款检查及各项检查、调查所反映问题的整改;应该在防范风险的同时,积极鼓励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工具和金融业务的创新,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要在强化监管的同时,深入了解实情,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扶持弱小的金融机构做大做强,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在实施过程中,紧紧抓住降比增效这个重点,以依法适度和持续监管为原则,全力化解风险,扶持业务创新。

(二)实行分类指导的监管政策

针对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体制的多样化,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的监管政策。这在客观上要求银行监管制度作出相应的安排和调整,以适应金融市场的变化和监管目标的调整。在银监会统一制定的监管政策和监管操作规程下,各银监会分支机构要根据本辖区金融机构的体制、形式,准确判断本地区银行业的特点、各类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业务特点和风险问题的差异,研究分析各种监管政策的适用性,制定有针对性的监管政策和监管重点,使监管政策有的放矢,行之有效。

(三)把资本充足率作为监管的核心内容

1. 多渠道补充资本,降低所得税税率。

国有商业银行的税率过高,应适当降低,以使其有能力补充自有资本,也可以吸纳其他成分的资金来增大总资本,以预防国有股权过于稀释,实行股份化改革要以保证国家控股为限。

2. 调整资产结构,降低风险加权资产。

减少商业银行风险加权资产可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的资产组合,选择风险权数小的资产来达到相对缩小分母的目的。中国商业银行相对于西方商业银行而言,本来就表现出业务范围单一、资产规模较小、竞争力低下的特点,加入WTO后,中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要想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势必要拓宽业务,加大规模,那么资产总量也势必增加。也可发行可转债和长期次级债务,补充附属资本,扩充资本金。

3. 通过加强信息披露,提高银行业经营的透明

度,在不损害银行和客户的基本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加银行财务信息的公开性,确保信息披露的充分、及时和可靠,加强社会监督。

(四)健全相应的法规体系

适应银行业改革开放和市场发展的需求,加快修改和完善现有的法规及规章制度。要对原有银行业的法律、法规制度进行清理,对于已经过时和不适用的法律要及时废止,对于存在的法律空白、短缺、模糊和相互矛盾的地方要及时补充、修改和改善。[4]着力为银行业改革发展提供有效的规制平台和监管环境,这始终是银行业监管机构加强监管法规建设、强化有效监管的根本宗旨和首要环节。

(五)加强监管制度的创新

新《巴塞尔协议》代表着国际银行业监管的方向和趋势,是指导各国银行业监管的新核心原则,同时也成为评价各国银行业资本充足水平和银行监管当局监管能力的国际化标准,进一步丰富了银行监管的内涵和指导思想。尽管国际银行业的业务领域和风险特点逐步趋同,银行业安全网制度和监管政策也逐步完善,但这些制度和政策随着宏观和微观环境的不同,其有效性也迥然不同。因此,监管当局在学习和借鉴这些制度、政策时,要结合中国银行业实际,做到洋为中用,制度创新。

(六)建立一支精干的监管队伍

银行监管当局要担当的主要职责有全面监管银行资本充足状况、监督检查银行的决策管理层对各种风险和资本充足性的监督是否落实、银行对各种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方法是否可靠、银行对各种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是否有效、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是否与其计量的风险水平相适应等。而现阶段监管人员的业务水平、知识结构方面还很欠缺。因此,应建立相应的执业资格制度、系统性的教育和培训制度,对不同的岗位要有不同的执业资格标准。当前,应抓紧对监管人员进行培训,重点培训财务会计、信贷业务和衍生金融业务的实务操作。银监会可在现有监管部门的基础上,吸收优秀商业银行人员,充实自身的监管队伍,建立激励性的工资和人事制度,从多方面来提高监管人员的监管素质,造就一支通晓现代经济和金融理论知识,掌握并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熟悉法律法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高的银行监管队伍,还要采取措施防止优秀人才流失。只有监管人员既精通被监管对象的业务经营、财务状况和内控制度,又熟悉被监管对象相关业务的经济政策、行业运行和市场变化等,才能准确地掌握金融机构风险状况,真正发挥风险预警、识别和控制的监管作用。另外,还涉及一个对监管者的“再监管”问题,截至目前,中国对监管者的再监管还没有一套严格的指标体系来衡量其监管业绩,从而无法评价监管者的监管成效。因此,还应建立一套有效的约束机制,包括对银行监管的问责制度和加强社会舆论的监督,银监会应定期对银行监管的重大战略举措和效果做出负责任的报告和说明。为了摆脱现有地方高级监管人员与地方过于紧密的联系,可以考虑高级监管人员之间的跨地区任命和流动。此外,还应树立寓监管于服务之中,在发展中防范和化解银行业风险的指导思想。利用自身优势,使各级政府在防止行政干预贷款和维护银行债权中发挥应有的的作用。协助各金融机构通过各种方式消化历史包袱,鼓励和支持银行改善经营状况,增加自身抵御风险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完善补充现有宏观经济金融统计信息系统,建立全国统一的金融监管信息系统。

在世界多变的金融体系中,银行业的安全与稳健是国家安全的核心,不仅对一个国家经济良好运行至关重要,而且对全球金融业的平衡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随着中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中国的银行业将日益国际化,参与国际竞争的范围与程度将日益扩大,这就要求中国银行业加快与国际规则接轨的步伐,特别是在银行业监管方面,也应该遵守和实施新协议,适应新的经济发展环境,顺应国际金融业发展潮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监管的方法和手段,更新监管理念和知识,完善监管法规与制度,吸收和培养专业监管人才,努力提高银行业监管水平。

摘要:中国银行业的规模虽较大,但综合发展水平或发达程度却不高。针对银行业监管存在监管工作“一刀切”、不同所有制形式银行使用同一监管政策、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偏低、监管法规建设滞后、监管政策协调搭配不当等问题,应尽快实现监管重心的转移,实行分类指导的监管政策,把资本充足率作为监管的核心内容,健全相应的法律体系,加强监管制度的创新,建立一支精干的监管队伍。

关键词:金融监管,监管政策,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耿庆武.中国不平衡经济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关颖译.[美]Center for Financial Training银行与金融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金融监管理论与实务编写组.金融监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8.中国银行业成本分摊转型 篇八

【关键词】银行业 成本分摊 基于行业产品成本率

随着利率市场化,银行间的竞争更加显化和激烈,对于成本的管理,应突破原有的内部导向的限制,与行业中的同业进行成本联动管理,将基于行业的产品成本率作为行内成本率核算的基础。

一、定价公式

银行针对各维度产品成本率的确定,往往是基于行内直接的成本信息及系统计算的间接成本分摊结果进行确定,这种计算方法本身没有问题,只是由于银行受经营范围以及行业属性的约束,同一产品费用率是具有相关性的。因此,在确定产品成本率时,可将行业因素考虑进来,进行量化评估。

另外,对于传统成本分摊方法论所忽视的针对创新模式的计量,也应纳入成本率的范畴,无论是颠覆性的创新还是流程制度的局部变动带来的创新,银行内部也可根据相应的预测数据确定一个尽可能合理的成本率。以下是基于行业数据的产品成本率定价公式

特定产品费用率=行业平均产品费用率×维度调整因子+创新因素调整

二、行业数据整合

(一)行业属性

产品的成本率作为固有属性而存在,而这属性中包含行业平均的成本率因素也是合理的,其他因素还包括特定银行的经营策略,管理模式等。作为一个银行产品大类,按结构自然可分为资产类产品、负债类产品和中收类产品三大类,各分类产品之间还是其内部同样也可划分出反映行业成本率水平的部分。

(二)利率市场化下的产品成本率

从长期来看,为完善产品定价,市场应完善行业成本率的数据库,我们无法从市场获得最精细的产品成本率,但对于一个产品大类的成本率的计量是可以实现的,而从大类产品到特定的明细产品维度,可以通过银行内部的分配计算方案落实。

(三)行业数据来源

从各上市银行披露的财务报表来看,并不会直接披露有关产品成本率的信息,但是在业务分部信息部分,一般是会披露银行公司业务、零售业务和资金业务这三个维度的营业费用以及对应的分条线的总资产和总负债。基于这些信息,是可以粗略计算行业平均的各业务线产品成本率。

(四)公司业务产品成本率

根据上市银行披露的分部报告的数据整理计算,行业平均公司业务线产品成本率成逐年下降的趋势,变化区间0.42%-0.57%,各银行公司业务的产品成本率围绕行业平均成本率上下波动。

(五)零售业务产品成本率

根据上市银行披露的分部报告的数据整理计算,行业平均的零售业务线产品成本率同样是逐年下降的趋势,变化区间0.84%-1.01%。各银行零售业务的产品成本率围绕行业平均成本率上下波动。

(六)公司与零售产品费用率对比

公司与零售业务的产品费用率平均差额变化区间为0.36%-0.51%,这个金额和行业平均公司业务的产品成本率相当,也就是说,同样开展一笔业务,以获得相同规模为前提,零售业务的成本投入几乎是公司业务的两倍。这种现象也是合乎情理的,各银行在制定财务资源配置方案的时候,零售业务的费用支持力度往往会是大于公司业务的。

三、定价维度调整

基于行业的大类产品成本率,我们就可以通过调整获得行内不同纬度的产品成本率,调整方式通过预设和系统分摊实现,最终获得能够作为行内产品定价参考依据的基于行业的产品成本费用率。

(一)预设调整

我们可以通过行内年初对于业务线内各产品的发展规划赋予一定的调整权重(行内特定产品的成本率与产品所属业务线整体的产品成本率之比),进而获得基于行业成本率的特定产品成本率。

假设我们获得行业的公司业务线产品成本率0.4%,行内对于定期存款的增长计划是200亿元,营业费用资源的支持是1.5亿元,行内整个公司条线的营业成本率0.5%,那么,基于行业的定期存款成本率为0.4%×(1.5/200)/0.5%=0.6%。这个成本率并不一定直接作为行内定期存款定价的组成部分,但可以作为参考依据。

(二)系统分摊

这里的系统指成本分摊系统,我们不需要具体的产品费用率,同预设调整一样,而是要获得不同维度的成本率比。假设系统支持产品维度的分摊,系统计算的公司短期贷款的成本率为0.7%,整个公司线的产品成本率为0.6%,行业平均公司业务产品成本率为0.4%,调整后的基于行内的公司短期贷款成本率为0.4%×(0.7%/0.6%)=0.47%。

四、创新因素调整

创新因素是指创新的业务对行业平均产品成本率定价公式的影响。所谓的创新其實可以归结为两类,第一,完全区别于银行现有产品体系,很难在市场上找到类似产品的全新产品;第二,创新的业务模式,是基于已有的业务模式进行组合创新,并部分依赖于现有产品。

(一)完全创新

对于完全创新的产品,其产品规模尚不在成本分摊的产品体系,这种产品的维度调整因子为0,因此基于行业产品成本率只体现在创新部分,不包含行业因素,完全依赖于行内对于创新产品的费用支持和预期达到的规模。

(二)部分创新

对于部分创新的产品,由于存在部分属性可以归属到现有产品体系,因此,这种产品的维度调整因子不为0。此时,最为困难的环节是如何区分哪些部分是有现存的具体产品对应,哪些是创新的部分。假设对于银行A,研发出了新产品,是基于一般的储蓄活期存款,预计投入费用1亿元,达到100亿元的规模,行内储蓄活期存款的费用率为0.9%,行业平均的零售业务产品成本率为0.8%,维度调整因子为1.1,则基于行业的创新产品的成本率为0.8%×1.1+(1/100-0.9%)=0.88%+0.1%=0.98%。从长远来看,产品的创新是多元化的,有可能涵盖多个现有产品,远比以列示的情况复杂很多。

五、结论

在利率市场化的今天,市场是核心,紧跟市场的步伐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势在必行,对于银行的成本管理应突破现有的内部导向限制,充分吸收行业中同业的成本管理成果,推进构建行业产品成本率曲线,最终推动完善银行内部产品成本率的管理体系,为银行内部的多维度损益分析,产品定价和客户综合贡献度分析提供更合理、客观的数据基础。在未来实践中应侧重以下方面。

(一)深化全面核算

为确保成本的多维度核算,银行应进一步提升行内人员精细化成本管理意识,确保精细化成本管理理念从管理层向基层单位能够实现充分的传导,形成良好的企业成本管理文化,完善银行成本核算在产品和客户维度的缺失。

(二)针对成本管理流程的绩效评估体系

银行应进一步完善针对成本管理流程的绩效评估体系,对全行各级机构实施成本控制的实际成效实行定期的信息反馈制度,并研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形成一套公允、合理的成本控制绩效评价体系。

(三)完善产品成本率披露机制

上一篇:运动会加油稿大全200字下一篇:改写《赠汪伦》古诗改写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