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小学新课程实施方案

2024-08-16

大地小学新课程实施方案(精选8篇)

1.大地小学新课程实施方案 篇一

加楼希望小学课程实施方案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观念、目标、内容、方法、管理与评价诸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为切实推进课改工作,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为纲,以各科《课程标准》为标尺,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深化教育改革,使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开创教育改革和发展新局面。

二、具体目标:

1、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

2、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交往与合作能力,获取新知识,并进行创新的能力。探索与课程实验相适应的教学模式,特别是要引导教师自觉实践“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促进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

3、探索新课程评价机制,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教师提高,推动新课程的发展。探索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逐步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素质和学校教育质量的科学评价体系,尝试学生、教师、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评价。

4、注重学科整合,改变以往学科缺乏整合的现状,形成新型的新课程体系。

5、以新课程改革实验为动力,促进教科研人员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提高管理、研究、指导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形成一批骨干教师队伍。

6、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家庭、学校、社会各种课程资源。开发富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建立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的,体现学校和社会教育资源优势的校本课程体系。

三、保障措施

1、健全机构,完善制度

⑴成立由校长任组长,教导主任任副组长,教师参加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工作中的核心、示范与指导作用。

⑵认真做好集中备课,与培训、反思、研究结合起来,并作为一项制度规定下来,保证每个教师都参与进来;同时加强课程改革中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并积极推广本校或外地的先进经验。

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新课改工作中的带头示范作用,定期开展经验交流,案例研讨和阶段评估等活动。结合新教材做好典型课的示范教学及讲座。

⑷建立课改实验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分析研究问题,规划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建立教学研讨制度,定期召开课改教学研讨会,分析、研究实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建立评比奖励制度,定期组织优秀课(含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论文、优秀课件等评比,对在课改实验中取得显著成绩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2、加强宣传,突出培训

充分利用各种渠道,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作广泛的舆论宣传,使学校、社会、家长理解、支持、配合并参与课程改革。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做好课程改革网上培训与网上交流。

3、课题带动,科研推动

采用“培训、实践、科研”三结合的实验工作方式。每学期召开一至两次新课程教学工作研讨会或经验交流会,对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开发、实施、管理,教学方式的变革,评价体系和考试制度的改革,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等问题广泛开展专题研讨,分析讨论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研究落实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四、实验措施:

1、师资培训。“先培训后上岗”。课改工作中教师观念的变革是最重要的,顺利推进课程改革实验,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和全体教师要参与各种形

式的培训学习。制定校级培训方案。培训内容:①小学新课程标准解读;②新课程编写的新理念等;③新教材的使用及教法;④新课程与课堂教学评价;⑤新课程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变革。培训形式:专题讲座、参与式活动、讨论、座谈等。

2、教学研讨。教师教学理念的真实体现在课堂,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研究活动无疑是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1)集体备课。重点探索教材教法,新课程教学设计。

(2)公开教学。上示范课,对比课、重点探究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新理念在课堂中的体现。

(3)教学活动评比。优质课评比、课改案例、优秀教学设计等评比活动,重点探索高效的新课程课堂教学,及时总结推广课改中的经验。

3、优化管理和研究机制。

(1)建立学校课改领导工作制度: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学校课改实验的组织、管理、协调和实施工作。

(2)建立实验研究制度,加强集体备课,每两周开展一次课程、教材与教法研讨活动。

(3)及时充实、提高课程实施条件,包括教师、教具及各种设施设备的选择、提供与扩充。

(4)组织教师在职培训,结合开展新课程“四优”评比活动:优秀实验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论文、优秀课件评比,促进教师的成长,提高课程的实施水平。

〈5〉制定关于教学与学生学习情况评价的规章制度,并能切实指导这些评价工作。

栾家坪中心小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领导小组:

组长: 魏焕儒

副组长: 吴慧李建华 组员: 全体任课教师

2.大地小学新课程实施方案 篇二

困惑一:只有“合作学习”,没有“自主探索”,行吗

反思 毫无疑问,“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都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然而,就具体的教学活动而言,我们认为关键的因素恰又在于我们如何辩证地处理好这对矛盾.合作不应该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合作要以独立思考为基础,要因材施教.有的内容需要自主探索而不需要合作,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合作方式和学习时机,如当学习活动中产生不同意见时、研究结果多样时、独立思考困难时、解决策略不同时、需要分工操作时,等等,这些都是合作学习的好时机.同时学生合作还需要注重方法的引导和训练(如,怎样倾听别人的意见、小组合作中不同角色的作用等).与单纯的追求形式相比,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应该注意通过提出适当的问题,创设合理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并根据教学的需要采取适当的教学形式,因此,也可以这样说,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都是学习的不同形式,没有优劣之分,都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困惑二:重视算法多样化,省略优化,行吗

当前,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对是否要强调某种方法而感到举棋不定.新课程注重让学生自己选择解题方法,不强求算法的统一,但学生的方法往往不是最简便、最易懂的.而且老师担心,解法一多,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可能会产生思维混淆,不知所措,对此我们老师深感困惑.

反思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因为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角度.所以,教师要解放自己的思想,开发学生的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出来的正确方法,就应该给予肯定.至于学生的方法又多又杂这个问题,教师可以不急于评价,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当然,鼓励算法多样化并不排斥追求算法最优化,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找到相对最优的算法,使学生懂得追求最优化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与创新意识.

困惑三:合作交流,如何做到切实有效

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合作学习多是流于形式.课堂上,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学困生就玩耍起来……合作学习如何做到切实有效,有些教师也深感困惑.

反思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如果只追求合作交流的表面上热热闹闹,那么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首先,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有成效的.其次,交流应涵盖两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合作交流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需要我们老师长期的指导.

困惑四:强调改善学习方式,否定接受学习,行吗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有人把新课程提倡的这种学习方式仅仅理解为唯一的选择,形而上学地认为以听讲、记忆、模仿、练习等为特征的接受学习一概是不可取的.

3.论中小学音乐新课程的实施 篇三

一、重视音乐课程资源开发

1.民族传统音乐课程资源。在音乐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音乐教师需要充分地发掘民族的传统课程资源,实现“古为今用”,使传统的、民族的音乐为今天的音乐课堂教学和音乐创作服务。

2.社区音乐课程资源。不同社区具有不同的音乐文化资源,音乐教师需要进行不断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在校本音乐课程开发时,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

3.网络音乐课程资源。随着校园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网络成为了音乐课程资源开发重要环节。音乐教师与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二、关注音乐课程评价

“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音乐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具体而言:

第一,音乐课程评价目标多维化。音乐课程评价目标不仅要涵盖音乐的不同教学领域,更应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程度等诸多方面。

第二,音乐课程评价主体多元化。音乐课程评价主体需要实现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

第三,音乐课程评价方法多样化。音乐课程评价方法实现多元化,需要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结合。

三、加强音乐课程与生活的联系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早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观点,强调教育是离开不生活的。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需要加强音乐课堂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一,关注学生的音乐生活经验。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的审美情感经验,尽力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在音乐生活中进行教学,做到“活教书、教活书、教书活”,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改变过去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弊端,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关心”,让学生关注和热爱音乐生活。

第二,音乐教学贴近生活。生活世界是一个动态的、活生生的人文世界,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以僵死凝固的知性逻辑为基础的纯科学的客观世界。所以音乐课堂教学是在音乐生活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进行,音乐教师的教学需要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

四、推进音乐教学方式的转变

第一,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音乐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说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仅凭教师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更不用说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与再创作了。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师要确保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活动的主角而不只是观众,音乐教师是策划人和欣赏者而不是裁判员或评委。

第二,形成“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主要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体现出音乐教师与学生都是平等中的一员,“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音乐教师与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音乐教师指导学生的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学习,音乐教师也可以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以及合作学习实现教学反思,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五、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音乐课堂教学是音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活动。教师是“教”的主体,而学生是“学”的主体,两者形成“主体间性”,音乐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我”与“他”的关系而是“我”与“你”的对话关系。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双方的交流与沟通。

“教学相长”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一种结果,也是音乐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目标,通过教学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提高与发展。在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需要音乐教师爱护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才会有学生尊重教师。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与学生形成一种对话与交流的互动关系,才能使师生相互理解,共同发展。

六、推进音乐教师专业化

推进音乐新课程实施,需要更加专业化的音乐教师,所以音乐教师的专业化问题首当其冲,具体而言:

1.增强音乐教师的知识素养。音乐教师需要标准的音乐专业技巧和音乐专业知识的。中学音乐教师的音乐专业理论和技能,必须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这是中学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

4.李外河小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篇四

近日,我校校长在教育局局长的带领下去了山西太谷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参观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观念、目标、内容、方法、管理与评价诸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现就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方案如下:

一、保障措施

1、健全机构,完善制度

⑴成立由校长任组长,教导主任任副组长,教师参加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科指导小组,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实验工作中的核心、示范与指导作用。

⑵认真做好备课,将培训、反思、研究结合起来,并作为一项制度规定下来,保证每个教师都参与进来;同时加强课程改革中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并积极推广本校或外地的先进经验。

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新课改工作中的带头示范作用,定期开展经验交流,案例研讨和阶段评估等活动。结合新教材做好典型课的示范教学及讲座。

⑷建立课改实验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分析研究问题,规划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建立教学研讨制度,定期召开课改教学研讨会,分析、研究实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建立评比奖励制度,对在课改实验中取得显著成绩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2、加强宣传,突出培训

充分利用各种渠道,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作广泛的舆论宣传,使学校、社会、家长理解、支持、配合并参与课程改革。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做好课程改革网上培训与网上交流。

3、课题带动,科研推动

采用“培训、实践、科研”三结合的实验工作方式。每学期召开一至两次新课程教学工作研讨会或经验交流会,对学校课程的开发、实施、管理,教学方式的变革,评价体系和考试制度的改革,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等问题广泛开展专题研讨,分析讨论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研究落实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二、实验措施:

1、师资培训。“先培训后上岗”。课改工作中教师观念的变革是最重要的,顺利推进课程改革实验,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和全体教师要参与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制定校级培训方案。培训内容:①小学新课程标准解读;②新课程编写的新理念等;③新教材的使用及教法;④新课程与课堂教学评价;⑤新课程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变革。

2、教学研讨。教师教学理念的真实体现在课堂,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研究活动无疑是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1)集体备课。重点探索教材教法,新课程教学设计。

(2)公开教学。上示范课,对比课、重点探究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新理念在课堂中的体现。

(3)教学活动评比。优质课评比、课改案例、优秀教学设计等评比活动,重点探索高效的新课程课堂教学,及时总结推广课改中的经验。

3、优化管理和研究机制。

(1)建立学校课改领导工作制度: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学校课改实验的组织、管理、协调和实施工作。

(2)建立实验研究制度,加强集体备课,每两周开展一次课程、教材与教法研讨活动。

(3)及时充实、提高课程实施条件,包括教师、教具及各种设施设备的选择、提供与扩充。

(4)制定关于教学与学生学习情况评价的规章制度,并能切实指导这些评价工作。

三、课堂教学改革

1、从学生入手,变讲堂为学堂

(1)从管理入手,分好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为二人制,每组一个组长,一个组员。其具体分组方法是将全班成绩排名后,从中对折,第一名和对折后第一名结对,第二名与对折后第二名结对,比如全班有十人,分组时第一名与第六名结对,第二名与第七名结对……以此类推。分组时以班主任为主导,分好组后各科都以这个分组为准,不得随意变动。每两个二人小组再组成一个大组,小组有小组长,大组有大组长,均由成绩较好的同学担任。以二人小组为主要学习组织,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大组解决,大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在提交到课堂上由教师集体解决。

2、从评价入手,采用捆绑式评价体制

评价时以小组为基本单位,小组两人都进步了才能说是有所进步,一个人进步不算进步(可以口头表扬个人,但是奖品只是奖励小组不不奖励学生个人)。以此使得学生促进学生学习,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

个人奖励:

个人积分的计算:小组得分+个人得分=个人实际积分

个人实际积分每满100分奖励一颗★;

每满5颗星可以升级为一个月亮;

每满5个月亮可以升级为一个太阳。

各班班主任可以根据自己班级的特点制定适合的奖励制度。统计时间:每周统计一次,在每周一统计出来并给予公布。

兑换礼物:个人实际积分可以到学校教学处兑换礼物。具体标准如下:

3颗星兑换一支铅笔

1个月亮可换发一支签字笔

3个月亮可换发一个笔记本

1个太阳可换发1本作文书

3个太阳可换发1本科幻或者探索性书籍

兑换后扣除相应积分,只作期末评优参考。

李外河小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领导小组:

组长:牛玉海

副组长:葛艳艳

5.大地小学新课程实施方案 篇五

社会学科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因此,学习新课程,走进新课程,研究新课程,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新课程标准,是小学社会教师面临的新课题。笔者虽然从教30多年,但专职从事社会教学才一年多,更感到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一年多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实施新课程,教师必须适应新课程。

首先,教师角色应该适应新课程。长期来形成的教师角色是:控制教学的全过程,从制订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活动到评判学生的成绩,皆由教师绝对控制。我们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教学活动,甚至千方百计地将学生具有创造性地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纳入自己的教学轨道,造成学生缺乏主动、教学缺乏活力的局面。而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变为学习群体中平等的一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教学关系将逐渐让位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学习共同体关系。笔者在社会课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验、讨论,用心听取并亲身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重点考虑如何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富有创造性、个性化的过程。例如:在教如何看地图的方位时,传统的教法是教师要学生背“上北下南,右东左西”的口诀,我在实际教学中,我让学生先看地图,他们知道北京在北方,上海在南方,于是他们把地图平放在课桌上,上海一头向南,北京一头向北,虽然这样地图上的字倒了过来,但方向是准确的。在这基础上,学生悟出了“上北下南,右东左西”的识图方法,教师稍一指点,学生就牢固掌握了。事实证明,教师角色的转换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学习,效果更好。

其次,教学方法应该适应新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单兵作战,靠教师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所有的问题。而社会新课程具有综合化的特点,涉及到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史地等各学科的知识领域,这就要求我们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已有的知识整合起来,以此追求新知识。我在教《辨方向和看平面图》(第一册)时,并没有墨守成规,把学生禁锢在课文之中,而是让学生自学,讨论如何辨别方向,如果阴天看不到太阳或星星时,如果没有指南针时,该如何辨别方向呢?学生凭着生活经验和看到的资料,有的说从树冠的疏密或年轮的大小辨方向;有的说看树根哪边有青苔,就是北边;有的说看农村多数房屋的朝向,因为农村传统习惯房屋是朝南或偏南的;等等,这就把学生引导到丰富面复杂的实际生活中,引导到图书资料中,达到了自主探索知识的目的,学生学得轻松、有趣,思维活跃。

再次,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应该适应新课程。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单一的,即学生固定在座位上听讲;是禁锢的,即学生被限制在教室里学习;是死板的,即学生学课本,读课本,死记硬背课本中的条文。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使之适应社会学科的学习需要。一是变换座位,便于小组讨论或全班面对面辩论;二是改变教师满堂灌,组织学生演讲、演小品;三是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自然界或社会去观察、调查,从实践中学习社会知识。例如,讲环境保护,如果教师讲,学生难于理解或消化。我组织学生去看河道水质,闻河水气味,再让学生向家长了解过去河道畅通、水清、可饮用的情况,而现在不能饮用了,鱼虾也少了。这样,学生具体地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到环境保护与本人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增强了环保意识。事实证明,形式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从单一的、禁锢的、死板的学习环境中解放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总之,小学社会学科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学改革,为我们带来了生机勃勃的又一个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春天。只要我们勇于开拓,必将开出鲜艳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6.大地小学新课程实施方案 篇六

2012——2013学新课程实施方案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观念、目标、内容、方法、管理与评价诸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为切实推进课改工作,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共开县委员会、开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创新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意见》(开委发【2012】37号)文件以及开县教工委、教委“开县基础教育品质提升工程”的要求精神,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为纲,以各科《课程标准》为标尺,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深化教育改革,使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开创教育改革和发展新局面。

二、具体目标:

我校课程改革推进分三步走:第一步2012-2013学上期解决教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第二步2012-2013学下期解决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第三步2013-2014学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

1、认真组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培训辅导,加强课程内容的研究强化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

2、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交往与合作能力,获取新知识,并进行创新的能力。探索与课程实验相适应的教学模式,特别是要引导教师自觉实践“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促进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

3、探索新课程评价机制,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教师提高,推动新课程的发展。探索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逐步形

成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素质和学校教育质量的科学评价体系,尝试学生、教师、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评价。

4、注重学科整合,改变以往学科缺乏整合的现状,形成新型的新课程体系。

5、以新课程改革为动力,促进教科研人员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提高管理、研究、指导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形成一批骨干教师队伍。

6、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家庭、学校、社区各种课程资源。开发富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建立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的,体现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优势的校本课程体系。

三、保障措施

1、健全机构,完善制度

⑴成立由校长任组长,负责人任副组长,各科组长参加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领导小组,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科指导小组,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实验工作中的核心、示范与指导作用。新课程实施领导小组: 组 长:周 宏

副组长:陈克龙 杨雪花

成 员:谭勤荣 黎万海 周帮科 张司令 姜 毅 张步国

赵 俭 黎 静 向以蓉 张 丽 黎 玲 计德琼 朱 敏 冉燕君 王 玲

课程改革学科指导小组: 组 长:杨雪花

副组长:谭勤荣 黎万海 周帮科

成 员:张司令 姜 毅 赵 俭 黎 静 向以蓉 张 丽

黎 玲 计德琼 朱 敏 冉燕君 王 玲 沈 英 张永亮 李昌蒲 向 丹 冉梦娇 黎美英 张步国 袁春梅 陈 杰

⑵认真做好集中备课,与培训、反思、研究结合起来,并作为一项制度规定下来,保证每个教师都参与进来;同时加强课程改革中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并积极推广本校或外地的先进经验。

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新课改工作中的带头示范作用,定期开展经验交流,案例研讨和阶段评估等活动。结合新教材做好典型课的示范教学及讲座。

⑷为确保课改工作的有序推进,学校在课改过程中建立六个制度:一是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每学期召开一至两次专项会议,邀请镇分管领导、均衡中心领导一起参加,对经费投入、教师投入及阶段性实验情况进行研究,规划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二是专家咨询制度。每学期至少邀请一次课改方面的专家、学者莅临指导,深入课堂听课,为课改出谋划策;三是月报分析制度每月最后一周召开课改分析会议,及时掌握实验中的真实情况,切实解决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四是校际互动制度与周边兄弟学校每学期争取交流一次,相互切磋研讨,经常到村小听课,组织实实在在的备课辅导活动;五是建立教学研讨制度,定期召开课改教学研讨会,分析、研究实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六是建立评比奖励制度,定期组织优秀课(含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论文等评比,对在课改实施中取得显著成绩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2、加强宣传,突出培训

充分利用家长会、校园网站、校讯通、告家长书等渠道,向社会作广泛的舆论宣传,使学校、社会、家长理解、支持、配合并参与课程改革。

3、课题带动,科研推动

采用“培训、实践、科研”三结合的新课程实施工作方式。每学期召开一至两次新课程教学工作研讨会或经验交流会,对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开发、实施、管理,教学方式的变革,评价体系和考试制度的改革开展研讨。

4、关注村小,实现均衡发展

根据县教育工委、县教委村校管理“五个对等”的要求,加强对村小的捆绑式管理、一体化管理,积极采用“目标促动、现场推动、教科研联动、名师带动、学校互动”等有效策略,有计划地实行“走教制”、“轮岗制”,送教下乡,促进村级小学与中心校均衡发展。

四、实验措施:

1、师资培训。“先培训后上岗”。课改工作中教师观念的变革是最重要的,顺利推进课程改革实验,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和全体教师要参与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制定校级培训方案。培训内容:①小学新课程标准解读;②新课程编写的新理念等;③新教材的使用

及教法;④新课程与课堂教学评价;⑤新课程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变革。培训形式:专题讲座、参与式活动、大组学习、讨论、座谈、观看教学录象等。

2、教学研讨。教师教学理念的真实体现在课堂,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研究活动无疑是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1)集体备课。重点探索教材教法,新课程教学设计,着力解决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怎么学的实际问题。

(2)公开教学。上实验课、示范课,对比课、重点探究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新理念在课堂中的体现,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模式。

(3)教学活动评比。优质课评比、课改案例、优秀教学设计等评比活动,重点探索高效的新课程课堂教学,及时总结推广课改中的经验。

3、优化管理和研究机制。

(1)建立学校课改领导工作制度:随堂调研制度、工作协调制度、每月评议制度、资料过程管理制度等。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学校课改实验的组织、管理、协调和实施工作。

(2)建立实验研究制度,加强集体备课,每月开展一次课程、教材与教法研讨活动,进行一次课改教学观摩活动。

(3)及时充实、提高课程实施条件,包括教师、教具及各种设施设备的选择、提供与扩充。

(4)组织教师在职培训,结合开展新课程“三优”评比活动:优秀实验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论文,促进教师的成长,提高课程的实施水平。

(5)制定课程改革推进的关于教学与学生学习情况评价的规章制度,并能切实指导这些评价工作。

开县长沙镇义学堂中心小学

7.大地小学新课程实施方案 篇七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合作开发,校本研修

校本课程开发的兴起是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出现的新生事物。如果把上个世纪90年代在我国红极一时的“第二课堂”、“活动课程”、“选修课”开发热潮看作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热身运动, 那么在进入21世纪从2001年9月至今的遍及全国各地的新课程改革浪潮是否已经促进学校从“活动课程”、“选修课”的开发走向了“校本课程”的开发?2001年秋季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率先进入课程改革实验, 之后直至2005年末, 该省的大部分县市区的小学已基本上进入了新课程。为此, 从2007年2月起, 课题组充分利用陕西省小教中心承担的“全省小学校长培训”项目的有效资源, 对陕西地区 (涉及到陕南、陕北、关中) 84所小学校长进行了关于校本课程开发基本情况的问卷调查。现将本次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希望能对陕西省的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和支撑。

调查结果与分析

1.大多数学校存在不同程度的校本课程开发, 已开发的校本课程内容涉及面较窄, 表现为课程门数过少、类型单一

表一, 显示了84所学校现有校本课程的基本分布状态。在调查的84所学校中有10所学校没有校本课程, 占学校总体的11.9%;已开发有校本课程的学校有74所, 占学校总体的81.1%, 校本课程门数从1~40不等。

调查结果表明:学校办学规模对“校本课程”的数量有一定影响。办学规模较大, 开发的校本课程也较多, 反之则少。其中只有两所学校的“校本课程”达到了20和40门, 相应的他们也是办学规模较大的学生人数超过2000人的学校, 它们分别是:陕西师大附小 (在校生2300人) 和洛川县北关小学 (在校生2100人) , 其他均在20门课程之下, 事实上更多的学校只有一到两门的校本课程, 还有10所学校没有开发任何校本课程。

在问卷中, 我们将校本课程的类型分为两大类:拓展性课程与探究性课程, 在拓展性课程下又分出:艺体兴趣拓展课与知识技能拓展课。在我们统计的数据里, 大部分学校开发的课程属于拓展性课程, 占开发课程总数的85.2%, 探究性课程只占开发课程总数的6.8%。在拓展性课程中有53.2%的课程属于艺体兴趣拓展课程, 如:绘画、舞蹈、电子琴、书法、笛子进课堂、体与韵律操、篮球、民俗艺术等等;有32%的课程属于知识技能拓展的课程, 如:阅读、兴趣英语班、数学兴趣班、作文写作、科技发明等。

各校目前存在的"校本课程"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的状态, 主要表现在:第一, 大多数学校开发的课程内容范围较较窄;第二, 校本课程类型缺乏学校与本地特色, 更多地停留在"兴趣特长班"的水平上;第三, 知识技能拓展课程具有明显的应试倾向;第四, 探究性课程比例明显偏低。

2.大多数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水平仍处于经验性的课程管理阶段, 缺乏整体规划, 没有形成系统的课程开发管理机制

调查结果表明, 有24%的学校有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制度;有56%的学校目前正在建设相应的管理制度;有17%的学校没有相应的课程开发管理制度。将后两项数据加总, 目前至少有73%学校还没有相应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

除此之外, 为了印证以上结果的有效性, 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你校是否编写过校本课程开发计划或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等文本性的文件, 有20%左右的校长回答编写过, 这个数据与"有24%的学校有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制度"的结果比较接近, 进一步说明了该问题回答的有效性较高。

也就是说有73%的学校并没有制定校本课程开发计划但却开发了所谓的"校本课程"。在问卷设计时, 我们对其中的三所学校进行了访谈、调研, 这三所学校都开发有一定规模的校本课程, 但却拿不出像样的"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再结合以上调查的结果综合分析,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开发管理还处于随意的、不系统的近乎经验的课程开发管理阶段, 缺乏整体规划, 没有形成系统的课程开发管理机制。

3.半数多的校长对校本课程开发存在困难的归因倾向于教师及学校财力两个因素

表二表明, 多数校长认为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主要是教师缺乏课程开发技术与课程意识、学校的物力、财力难以保证。而对于"学校管理制度不到位"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原因认识相对不足, 可以说这是目前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状况不良的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

教师缺乏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技术确实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困难之一, 大多数学校可以通过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等等方式使教师的这些专业技能得到提升, 但如果学校本身在校本课程管理方面存在问题而校长又不能对其进行有效反思, 这才是学校要真正面临的困难。

对于强调学校财力、物力困难的学校, 还是应当从开发校外课程资源的方面进行。如果将视角紧盯在校内的条件性资源方面, 那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多个省市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告诉我们, 有效利用校外具有地方性文化特色的课程资源是有效解决学校经费相对不足的有力途径。

4.大多数校长对校本课程开发所需课程资源的认识存在着相当大的局限性

表三显示, 有超过半数的校长认为开发校本课程所需的课程资源主要集中在校内现有的课程资源, 包括:各种图书资料, 教师的文化素养, 教师的学科知识;有接近半数的校长认为网络媒体也是目前开发校本课程获取课程资源的主要途径, 事实上大部分学校在"两期义教工程"中通过政府补贴使学校硬件设施建设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也确实具备了开发一定的网络课程资源的实力;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校长认为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需要校外课程专家的介入, 但仍有三分之二的校长并不认为需要课程专家的帮助;此外表三中显示的占比例较低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民俗名胜乡土资源、各种场馆设施等社会性资源"也与学校的物质条件有密切关系;家长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是最不被重视的资源。

应当肯定地说, 重视校内现有课程资源和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我国目前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途径,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忽视校外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课程资源开发, 尤其是忽视课程专家的引领, 则恰恰容易导致校本课程开发停留在"兴趣班"开发阶段, 而对于那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又能够促进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更进一步发展的"探究性"课程的不重视, 则是目前校本课程开发急需解决的问题。

反思与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得出的基本结论是:进入新课程已近7年的陕西省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大都缺乏整体设计, 零打碎敲, 系统性不强, 总体水平仍处于"兴趣班"、"第二课堂"、"活动课"的开发阶段, 尚未真正进入到校本课程开发序列中。而造成这种状况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 其既与社会的大环境有关, 也与学校的办学哲学、校长的教育理念, 学校的管理水平, 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课程资源等因素有关。我们仅就以上调查的结果, 对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1.各校应在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指导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减少校本课程开发的盲目性, 逐渐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

(1) 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是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得以顺利展开的基础。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是学校层面根据本学校的教育哲学、本校师生的特点、学校设施设备等情况而规划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方案, 应当由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审议委员会提出, 并通过全体教师、学生代表等的民主讨论之后, 进行修改, 然后进入课程开发的具体实施阶段。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制定是校本课程开发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 没有远期和近期计划的课程开发, 只能是随意的、应景的课程开发, 有些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课等看似轰轰烈烈, 实际缺少内涵, 这样的课程开发在喧闹之后必然走向衰落, 最后销声匿迹。

学校制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方案是十分有必要的。首先, 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统一的规划和方案的设计, 才能保证学校各年级校本课程内容协调有序, 课程的目标相互衔接、主题相互映衬, 避免顾此失彼;其次, 在学校统一规划下开发校本课程, 能够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上最大限度的整合和协调课程资源, 充分发挥学校各方面的优势, 形成学校特色。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至少应当包括: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校本课程的内容结构;校本课程实施过程安排;校本课程的评价等方面。

(2) 制定相应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是保障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有效实施的条件。要保证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能够顺利实施, 还需要有相应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作为保障条件, 这些制度包括:校本课程的申报与遴选制度;校本课程质量评价制度 (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教师实施课程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 ;学生选课制度;奖励与惩处制度;学校仪器设备使用制度;教师培训制度;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等等。一所学校要谋求更长远的发展, 就应当有一套好的管理制度, 而校本课程开发要作为一项事业来发展就必须有一套好的课程开发管理制度作为保证, 只有这样, 校本课程开发才能走上规范化、常规化的课程开发之路,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才能够不断的强化, 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才能不断地得以提高。

2.发展多类型的丰富的拓展性课程, 重视探究性课程的开发

过去大多数学校将自主开发课程划分为选修课、活动课, 由于选修课与活动课之间的相互包容关系使得这种划分在理论上讲不符合逻辑。各校可以在原有自主开发课程的基础上, 重新整合课程资源并开发出更多新型的校本课程。具体说可以按照课程对学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将其划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探究性课程。对于陕西省大部分小学而言应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放在拓展性课程和探究性课程方面, 而对于基础性课程则有待于校本课程开发进一步深入之后再进行。

(1) 拓展性课程也可称之为丰富性课程, 是指丰富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课程。

如果按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来划分, 可以将其分成五个方面的拓展课程:健身课程、博知课程、怡情课程、励志课程、广行课程。其中健身课程主要是教给学生强身健体的方式, 同时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保健观念;博知课程主要是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的课程。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广泛获取知识的方法, 如查阅图书、网页信息浏览, 诗词鉴赏等等。怡情课程是指愉悦性情, 丰富情感体验的课程,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高雅的生活情趣, 如艺术欣赏、美术欣赏、舞蹈表演;摄影、插花、集邮等课程;励志课程是激发学生生活热情, 培养学生意志力的课程, 。广行课程是指广泛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操作性强的课程, 以培养学生具体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 如英语会话、小记者、航模制作、演讲等课程。

拓展性课程也可以根据学科大类来划分, 这种划分要体现学科的综合性并尽可能的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实际, 避免将课程开设成提高各科考试成绩的补充课程。具体的可以分成:艺体类;科学技术类;文学语言类;民间民俗类;数学应用类等等。

拓展性课程也可以不遵循以上两种分类, 可以开发成以某一主题为核心的拓展性课程, 例如可以开发以"诗教"为主题的系列拓展课程, 包括诗与美食的探究、传统节日蕴诗情、寻找唐诗中的名山秀水、春天中找诗、诗与爱国、毛泽东与诗、诗的吟唱、诗与地理的探究等等。主题可以根据学校资源、学生需求的变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而变动, 这样既可以淡化课程分类界定不清晰给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带来的干扰, 同时也可以充分的利用学校在某一方面优势的课程资源, 稳扎稳打的开发校本课程。

(2) 探究性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创造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课程。

探究性课程可以分为:小课题研究、社会生活调查、动手实验、项目设计等类别。

这一类课程目前在陕西省大部分小学开发的校本课程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开发这一类课程有两种具体的做法, 其一是开设专门的探究性课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 国家关于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已为校本课程设置了总课时的10%12%课时数, 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了总课时的7%8%课时数。因此开发专门的探究性课程的政策条件是具备的。此外, 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相对较轻, 这为充分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 开展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提供了时间保证。其二是将探究的思想理念渗透到日常的各类课程中。其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 可以鼓励教师采用探究的教学方式进行。而有些课程, 如数学、语文等, 则需要教师深入研究, 大胆创新。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促进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发展, 同时也可以获得进行探究活动必备的技能, 如学会围绕探究的问题收集资料、进行调研或实验、记录结果, 撰写研究报告等。由于这一类课程对学生终身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任何其它课程无法取代的, 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当给予探究性课程足够的重视。

(3) 基础性课程是使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可以进一步再增长的课程, 其范围应与国家课程范围一致或重叠。

开发这一类课程通常的做法是对现有的国家课程进行局部或全部的改编或新编。但进行此类校本课程开发的学校需要具备相对强的教育资源实力和课程政策上的自主权利, 否则将难以进行下去。对陕西的大部分学校而言, 校本课程开发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因此不推荐开发此种类型的校本课程。

从全国近几年的校本课程开发运动看, 总的趋势是江浙一带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水平要高于内地, 但也仍然处在实践阶段, 还未进入到较高层次的理论概括阶段, 因此决不可随意扩大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 避免使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延伸到所有的课程领域, 从而使校本课程开发活动脱离我国以国家课程为主导的实际现状。

3.在校际之间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共同体, 在相对分工的基础上, 合作研发校本课程, 形成地区课程资源平台

在我国, 学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现象是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 也是在短期内很难解决的问题。由于校与校之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 其课程开发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 鼓励学校之间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共同体, 在相对分工的基础上, 合作研发校本课程是较好的解决课程资源相对不足的途径之一。其结果就是要形成本地区的校本课程资源平台, 使这个区域中的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在其中共享全部的校本课程资源。这些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中即可以直接采用课程资源平台中现成的校本课程, 也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状况进行课程的改进、创新等等。这种校际之间的合作充分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开放性、民主性、合作性, 尤其是对那些薄弱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无疑具有良好的引领作用。

当然这种"联校"的校本课程开发, 也会有很多困难, 有些实力较强的学校可能会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同时, 如果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开发技能比较欠缺的话, 则很难在联校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4.通过校本教研, 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技能与课程开发意识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研, 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 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 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 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研究活动。校本教研通常有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的合作与交流、专家的专业引领三种主要形式。

(1) 教师的自我反思, 指教师结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思考、审视、分析的过程。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 经常性的自我反思可以帮助教师走出对校本课程开发认识的盲区, 克服在课程开发中的被动性和盲目性, 提高教师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2) 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是教师之间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专业切磋, 是一个分享经验、互相借鉴、彼此支持、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可以针对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或以开发某一领域的校本课程为载体, 成立相应的研究小组或课题组, 通过共同的学习与研讨来促进教师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技能水平的。

(3) 专家的专业引领, 包括校外课程与教学专业人员引领、校内骨干教师引领、先进经验引领、专业理论引领等形式。校外专家引领可以通过专题学术讲座、理论学习辅导、现场互动答疑等形式进行。校内骨干教师引领可以采用榜样示范、共同切磋、相互观摩的形式进行。先进经验引领可以通过外出调研、参观等形式进行, 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其它学校的课程开发经验。专业理论引领, 指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主动的学习先进教育理论, 开拓教育视野等等。

总之校本教研的形式, 并不局限在以上几种, 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课程资源探索出更有效的, 适合学校课程发展的多种形式。

本次调研, 只反映出陕西省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一些局部问题。由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性、开放性、动态性使得要全面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状况较为困难。我们将仍然致力于后续研究, 并尽可能参与各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 使我们的研究能够更进一步促进陕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电芝, 阳泽.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模式与策略 (M) .北京:《中国教育学刊》, 2001年6月第3期, 第50~51页.

8.大地小学新课程实施方案 篇八

一、师资问题

教师是科学课程的实施者、操作者,一切教学改革理念只有通过教师才有可能变成教学现实。教师素质决定着科学课程实施的深度、广度;决定着科学课程实施的成败。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下几个方面:

一是数量问题:首先,表现在教师结构上,科学课教师中男教师很少,这种不合理的结构是造成现在培养出的男孩子普遍缺乏阳刚气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突出表现在数量短缺上,小学中专职的教师少,专职的科学课教师更少,大多教师同时任教数学、语文等其他课程,教师精力分散严重。

二是教师素质。教育质量的高低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智慧,即平常所说的教师的素质。教育智慧或素质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熏陶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可概括为三个方面:教师的师德、知识和能力。

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促进者,必须接受文化的熏陶和文化教育。教师的丰富的文化知识,不仅能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文化知识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激发方面,通过调查显示,其中86.93%的教师认为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很高。但学生的全面发展依然是众多教师努力的方向。

二、资源问题

科学课程资源是科学课程存在的基础和前提。在调查中发现,学校的硬件教学设施不足,主要表现在71.74%的教师反映教具不够,63.04%的反映实验器材缺乏,52.17%的反映多媒体条件跟不上。科学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以及科学课程目标的落实与达成程度,一方面有赖于科学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有赖于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水平。从调查结果分析可知,教师对校内资源或校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够,加之校内教具及相关教学设施的不足,科学课程实施的阻力还很大。

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客观条件的限制。该学习方式受领导的重视程度、学校实验仪器的配备情况、班容量的影响,在实施方面存在很大的难度,效果不明显。农村的教学设施缺乏严重,实施起来尤为困难。有时安排不到位的话,该学习方式常常流于形式。

第二,该学习方式的推行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科学知识积累的比较少,探究的方法掌握的也很少,在具体探究过程中,大多数学生不知研究什么、如何研究从理论上讲,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功能很强大,但教师并不愿意使用该教法。其首要原因是教学难度太大,其次是与学生的学习习惯不相适应,再次是对学生学习没有帮助、浪费时间。

第三,对教师提出的挑战。由于教学班人数多,在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无法关注所有学生。这样导致一些学习被动的学生更多地表现出自我放弃和自我退缩。

针对以上科学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教师培训:

前一阶段教师培训大多采用集中讲授和理论讲解。针对教师目前对基本理念的掌握,及教师知识结构的不合理,下一步的教师培训应该向以下几个方面倾斜:第一,知识培训。由于绝大多数教师缺乏学科知识,培训中应注重对教师进行科学学科知识的传授。第二,教学方式的培训。高校培养教师的过程是一种传授式的教学,教学方式单一,师生互动很少,而小学科学教学以探究式、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为主,教学活动形式多样、重视师生互动,教师学到的东西与实践中应用的东西相差很大。对此,还应注意教师教学方式的培训,可以组织教师对优秀课堂进行观摩,增加其感性认识;其次,应设置一些内容让教师体验该教学方式第三,教师合作培训。由我国现行国情所致,各地学校教学班的人数都比较多,在活动过程中,一个教师无法关注所有学生。建议教师进行合作教学,该合作教学是教师之间合作,而非教学生如何进行合作。可将日常传授给学生的合作理念,努力用在教师自身上。第四,与高校教师教育挂钩。高校是输出中小学科学教师的源泉。改革高校教学方式、引领学生关注最新科技动态、努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与基础教育相一致的人才至关重大。

2、教材培训:

目前针对教师学科知识不扎实,对教材核心思想把握不准,实验器材材相对缺乏的现状,建议对教师进行教材培训,使教师能很好把握教材内容设置目的,且根据地区差异及经济等方面的差异提供相应的替代性实验。

3、资源的开发:

上一篇:食品经营场所卫生管理制度下一篇:育才联小消防、防震、防雷安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