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12篇)
1.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篇一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二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正确识记“狱、酷、泰”等字,掌握多音字“横”的读音,运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游历、嘱托、横祸、残生”等词语的意思,复述课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运用合并段意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3.抓住“发愤”一词,有感情地朗读好父亲临终前的话语和描写司马迁遇难后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发愤”的真正含义,感受司马迁在遭遇飞来横祸后的悲愤交加的心情,理解他不顾个人耻辱和痛苦,发愤写《史记》的执著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难点: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四、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认真预习课文 教师:备课、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现重点阐述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名人名言导入
1.同学们,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曾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评价过一部作品,你们知道是哪部作品吗?【史记】(指名学生答)
那么对于《史记》这部作品,你了解些什么呢?(指名学生答,再出示课件对《史记》简单了解)
2.同学们知道《史记》是谁写的吗?(生答:司马迁)
【指名学生简单介绍司马迁,后出示课件进行相关了解】
司马迁写出了《史记》这部著作,你们想深入了解司马迁创作《史记》的过程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十二课!(生齐读课题两遍)
(二)精读探究
1.说说从课题上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些什么?(如: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他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结果怎样?)【师相机总结并板书】 2.出示课件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学生互帮,师相机进行指导总结)3.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一、二自然段,想一想司马迁为什么会写《史记》?
【指名学生答,师相机总结并板书】
(2)司马迁为写《史记》,都做过些什么准备呢?(请在一、二自然段中找一找。)【指名答,师相机板书并总结】
过渡: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就在司马迁准备写《史记》之时,他得知了自己的父亲已奄奄一息,让我们来看一看临终时的司马谈对司马迁说了些什么。
(3)指名读司马谈临终时的嘱托,想想父子分别的情形,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此时的司马迁可能会想些什么呢?说些什么呢?(同桌间进行交流讨论,指名答)4.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过渡:然而,此时的司马迁并未能顺利完成《史记》的编写,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呢?(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司马迁的遭遇)【师相机进行讲解,感受司马迁遭受的屈辱】
(2)思考:司马迁受刑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用“——”画出司马迁想的句子,用“~~”画出司马迁做的句子。【指名学生交流,感受司马迁的忍辱负重、坚持不懈以及顽强的毅力】(3)小组合作探究
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你是怎么理解划横线这句话的?】(指名交流,师相机总结升华)
(4)交流司马迁受刑后是怎么做的,并对司马迁进行简单评价。(指名答,师相机板书总结)5.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过渡:司马迁在受到酷刑之后仍没有放弃撰写《史记》,那么《史记》这本书写成了吗?
(2)齐读第四自然段(师相机板书总结)
(三)拓展升华
发愤到底是什么?可以换成“发奋”吗?为什么? “发奋” 指振作起来。“发愤” 指决心努力。
再读课文,想象司马迁的生活 这就是发愤!
(四)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导学第12课。
2.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试着对司马迁作一个综合的评价。
(五)板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原因:受父亲影响、龙门、英雄故事
过程:四处游历、收集史料、研读文献、忍辱负重
结果:完成巨著(13年、52万余字)
2.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篇二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叙写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宫刑之后, 不忘父亲嘱托, 忍辱负重, 发愤著书, 耗费13年时间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这正是一曲“愤”歌成绝唱。
设计理念:
新课程强调语文课堂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善学生课堂的生存状态, 让学生积极参与, 主动探究, 使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摇篮。基于这样的理念, 本课的教学思路是“顺疑导学, 以疑促悟, 以学定教”。先让学生围绕题眼“愤”质疑提问, 然后教师重构教材, 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他们走进文本, 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探究“愤之因、愤之由、愤之行、愤之果、愤之理”, 学生一路在品味着“愤”歌的意蕴, 领略着司马迁的人格魅力, 同时也在提升着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 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2.补充有效资料, 实现超文本阅读,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读题质疑, 明确目标
1. 出示课题: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2. 从课题中的“发愤”一词, 你想了解哪些问题? (司马迁的“愤”从哪儿来?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又是怎么发愤写《史记》的?结果怎么样?)
(设计意图: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有清晰的学习目标做引导, 才能有效地激发学习的动机, 并对自己的学习状态做出正确评价和调整。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就是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拓展文本, 知晓“愤”之因
1. 司马迁的“愤”是从哪儿来的?学生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说一说。
2. 补充资料, 学生阅读后谈谈对“司马迁悲愤交加, 几次想血溅墙头, 了此残生”这句话的理解。
资料:公元前99年, 汉武帝派李广的孙子———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征匈奴, 不幸的是李陵的士兵遭遇匈奴八万骑兵的围攻。经过八昼夜的战斗, 李陵率步卒斩杀了一万多匈奴兵, 但由于得不到后援, 弹尽粮绝, 李陵不幸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 汉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 后听说他投降了, 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 趋炎附势, 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 现在却附和汉武帝, 指责李陵的罪过。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对李陵的看法, 司马迁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 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 对朋友讲信义, 对人谦虚礼让, 对士兵有恩德, 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 有国士的风范。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 深入匈奴, 孤军奋战, 杀伤了许多敌人, 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的情况下, 仍然奋勇杀敌, 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他之所以不死, 投降匈奴, 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 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 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并施以酷刑。
(设计意图:把课内和课外的内容有机结合, 目的是让学生深度了解司马迁悲愤的原因:一是飞来横祸给自己带来的灭顶之灾;二是宫刑给自己身体和精神上造成的巨大创伤。由此引发学生与司马迁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与之命运共悲悯。)
三、生本对话, 探究“愤”之由
1. 司马迁最终并没有血溅墙头, 而是发愤写《史记》。他为什么能这样呢?他究竟是怎么想的?请你仔细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 找出理由, 完成填空。
司马迁悲愤交加, 几次想血溅墙头, 了此残生, 但他想到了_______, 想到了_______, 想到了_______, 于是打消了轻生的念头。
2. 组织学生交流。
(1) 想到了从小听到的故事。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 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 心里十分激动。 (从滔滔的黄河水和古代英雄的故事上汲取了力量。)
(2) 想到了父亲的嘱托。司马谈临终之时, 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如果轻生, 父亲一生的愿望将无法实现, 愧对父亲在天之灵。)
(3) 想到了自己的努力。 (1) 受父亲的影响, 司马迁刻苦读书……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2) 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如果轻生, 自己为完成《史记》所作的努力将付之东流。)
3. 司马迁想到这些, 他突然明白了——— (引读) “人总是要死的, 有的重于泰山, 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 不是比鸿毛还轻吗? (生接读) 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引导学生说说对这段话的理解。)
(设计意图:“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依据这一基本理念,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 潜心会文, 含英咀华, 在读中感悟、品味、理解和欣赏语言文字。与课文中的人物、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和精神交流。学生通过和文本深度对话, 知道了司马迁发愤的理由, 感受到了司马迁的坚贞不屈, 深化了对司马迁形象的认识。)
四、想象描述, 感受“愤”之行
1. 司马迁又是怎么发愤写《史记》的呢?引导学生想象描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情景 (填空) :
夜深人静, 司马迁_____;天色微明, 司马迁______;三伏酷暑, 司马迁_______;数九寒冬, 司马迁_______。
2. 组织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课文中叙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内容很少, 需要想象拓展, 想象拓展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领悟司马迁是如何化悲愤为动力, 发愤写《史记》的, 从中感受他顽强拼搏、忍辱负重的人格魅力。)
五、填写数字, 感悟“愤”之果
1.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结果怎么样?自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完成填空。
就这样, 司马迁发愤写作, 用了整整 () 年时间, 终于完成了一部 () 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 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 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2. 从所填的数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六、畅谈收获, 分享“愤”之理
1.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件事给你什么启发呢?
3.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篇三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发愤”的意思,体会其思想感情。
3在品读、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不忘父命、忍辱负重、坚持不懈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课文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生齐读课题),我们读通了课文,学会了生字词,知道了司马迁不仅能博闻强记,而且文化底蕴深厚。下面老师给你们一组词语(课件出示:飞来横祸临终嘱托忍辱负重发愤写作),请用这些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先同桌练说,再交流)
生:司马迁受父亲影响,从小就对历史很感兴趣,父亲临终时嘱咐司马迁要完成他未完成的史书。后来一场飞来横祸,使他受了酷刑。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写作,他终于完成了父亲未竟的事业——写完《史记》。
生:课文写了司马迁从小受父亲影响,对历史很感兴趣,长大后受父亲临终嘱托,要完成父亲未能完成的史书。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使他受了酷刑,但他发愤写作,终于完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师: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的概括非常准确,可见你们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
评析:导入开门见山,有的放矢。为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教者从整体入手,组织学生根据特定词语概括地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从而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二、初读课文,理解“飞来横祸”
师: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他的头上,那么这里的“飞来横祸”是什么意思呢?请带着这个问题读一读课文。
(读后交流)
生:是飞来的祸害的意思。
生:这里的“飞来横祸”是没想到的灾祸的意思。
生:是突然发生的意外灾祸。
师:是什么样的灾祸呢?(课件出示:据史料记载:大将军李陵奉汉武帝之命率军抗击匈奴,兵败投降,朝廷震惊。司马迁以他对李陵的了解认为李陵投降定是出于无奈,必将寻找机会报答汉朝。这时汉武帝问他对此事的看法。他就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汉武帝大怒,以为这是替李陵辩护,司马迁因此获罪,入狱受了酷刑,蒙上不白之冤。)
师:此时此刻司马迁的心情会怎样呢?
生:司马迁非常愤恨。
生:司马迁悲愤欲绝。
生:由于受汉武帝的误解,司马迁蒙受了不白之冤,因此他非常绝望。
师:你能通过朗读来体会司马迁此时此刻的心情吗?请你们自由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学生读完后课件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师:谁来试一试,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指名朗读课文)
师:他从中读出了什么呢?
生:他读出了司马迁痛不欲生的样子。
生:他读出了司马迁悲愤到极点的心情。
师:从“了此残生”的“残”字中你还能体会出什么呢?(课件出示红色“残”)
生:从“残”字中我体会到司马迁受到了酷刑,身体残缺了。
生:我体会到了司马迁受了不白之冤,惨遭酷刑,心理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生:我体会到一个男子受了宫刑的耻辱、内心的悲痛。
师:士可杀,不可辱。受了宫刑这样的奇耻大辱,对于胸怀大志的司马迁来说无论是肉体,还是心灵都是最大伤害。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司马迁此时此刻的心情吧!
生:(一起读)“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评析:语言文字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土壤。教者抓住“飞来横祸”“了此残生”等词语,让学生触摸语言文字,感悟语言文字,引导学生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这个教学片段看似平常,却是教者的精心设计,让我们看到了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师生与“主人公”的对话跟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感悟融为一体。学生既理解了“飞来横祸”,又为解读“发愤著书”作了铺垫,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精读课文。感悟“发愤”
(一)读第三节,体会“发愤”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司马迁在痛苦中“发愤”写作的呢?
(学生自主读书。读后交流)
生:他想到了父亲临终前的嘱托。
生:他想到了自己的使命。
师:父亲临终前是怎么嘱托他的?谁来读读那句话?
(生读:“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师:这是一个老人临终的重托,是他未能完成的事业,是遗憾,更是语重心长,谁再来读?
(生读)
师:是啊,司马迁时刻不忘父命,(板书:不忠父命)他想到了父亲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他还想到什么?(课件出示四幅圣人图)。
师:(指着圣人图介绍)孔子受困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出《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写出《国语》,孙子被挖去膝盖而编写出《兵法》。他从先圣先贤的遭遇与成功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生:人活着要有意义。
生:人活着要有所作为。
生: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师:(课件出示“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读读这句话,从中你读出了什么?把你的理解以及想到的在旁边用简短的话写下来。尽量联系生活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评析:以“圣人图”为栽体,启发学生想象,将图画与重点词句融为一体,学生在此过程中理解语言、汲取语言。教者还教给学生运用“批注”的阅读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直接的感悟,还能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师:请把你的理解与大家一起交流好吗?
生:人死的意义有不同,有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比如为抢救被洪水围困的人民群众而献身的解放军战士;有人的死比鸿毛还轻,比如那些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人。
生:人终有一死,为国家、为集体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为一己私利而死就比鸿毛还轻。
师:这就是他发愤的原因,这就是他写作的动力,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人活着的意义,你能将他要表达的意思读出来吗?
(课件出示司马迁想的一段话:“人总是……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集体读)
师:想到这里,他——(生接着读:“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一个什么词语呢?
生:忍受屈辱。
生:我想到了忍辱含垢。
生:我想到了忍辱负重。(师板书:忍辱负重)
评析:教者紧扣住“发愤”这个关键词语和“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这句话,加强了学生自读自悟的训练,并联系生活实际,感悟人活着的意义,由此司马迁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逐步高大起来。
(二)利用插图,再悟“发愤”
师:司马迁是在屈辱和痛苦中发愤写作的,请同学们看书中插图,你能从图中体会出他的发愤吗?
生:我看到了他是在条件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写作的,你看那清冷的灯光,潮湿的地面上铺着薄薄的草,简陋的案几,再看他穿着多么单薄,可以想象他是夜以继日,不顾一切地写作。
生:我从他那坚毅的表情中感受到他的发愤。
师:这“发愤”包含的是他不忘父命、忍辱负重的品质,让我们看到了他写作《史记》的艰辛。
(课件出示:就这样,……辉煌巨著——《史记》。)
师:如果用一个词语概括一下他如何写《史记》,你能想到什么词语呢?
生:我想到了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
生:我想到了跋山涉水。
生:我想到了矢志不渝。
生:我想到了坚持不懈。(板书:坚持不懈)
评析:插图也是教材的组成部分。利用插图进一步理解“发愤”的内涵,从而让学生深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感受司马迁的人物形象。教者通过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以期达到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升华情感的教学效果。
(三)了解巨著,体会情感
师:读一读第四小节,从哪些词句中读出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不懈的品质?
生:我从他用了13年的时间写书中读出来的。
师:你从数字13年中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司马迁持之以恒的精神。
生:我读出了司马迁坚持不懈的精神。
生:我读出了司马迁永不言弃、坚持不懈的精神。
师:你还能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
生:52万字。
师:是啊,这52万字的作品可真称得上——
生:(一起说)辉煌巨著。
生:我从“耗尽了毕生心血”中读出了司马迁坚持不懈的精神。
生:我从“前无古人”一词中读出了《史记》这部书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师:通过讨论,我们对《史记》有了初步的认识,也让我们看到了司马迁为写作《史记》付出的心血。
(课件出示:司马迁在
情况下,为了——,坚持——,历时一年,写成了《史记》。)
(生自由练说,再集体交流。)
评析:抓住数据和感人肺腑的词句来感受司马迁的永不言弃、坚持不懈的精神。学生从数据中理解《史记》“是他用生命完成的”这句话内含,教者又用练习的形式加以巩固。学生不仅被司马迁的精神所感染,而且对《史记》这部著作的巨大历史价值也有所了解。
四、总结课文。品悟导行
师:读一读课文,然后同桌相互复述。
(生读书、复述)
师:同学们,一部伟大著作的完成绝非偶然,从上节课中我们看到司马迁幼承父训。饱读史书,四处游历,认识社会,了解民情,充实知识,这就是他知识积淀的过程;本节课中我们体会到他牢记父亲嘱托,专心著书,这是他立志的表现;而忍辱负重发愤著书是他的行动。我们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呢?请大家写一写。
(写后交流)
评析:引领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总结课文,并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阅读感受,使其情感升华。由“理解”转移到“表达”上来。让他们感悟人生,树立志向,获得更多的生活信念和人文价值,带着思考和感悟走出课堂,达到积累、感悟、运用的完美结合。
五、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一听;
2课后阅读《史记故事》(儿童版)。
附板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不忘父命
忍辱负重
坚持不懈
4.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篇四
师: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在浏览完课文后,请同学们把目光聚集在最后一个自然段,读读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精神?
(生快速浏览课文)
师:看来同学们一读,就读出来了,你来读。
生:“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师:还有没有不一样的句子?
生:“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师:课文的最后一段就两句话,那么,哪一句话更能体现出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呢?(师重读“发愤”)
生(读):“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再指名读)
师:读完之后你想说什么,有哪些关键词映入我们的眼帘?
生:前无古人。
生:耗尽、毕生、心血。
生:还有“生命”。
师:思考一下,看哪个词语最能体现出他的“发愤”。
生:耗尽、毕生。
师:耗尽了毕生的什么?
生: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
师:整合在一起,用一个词语来说。
生:毕生的心血。
师:毕生心血,好!还有哪一个词语?
生:是他用生命写成。
师:刚才我们读的这一段就可以用这两个词语来概括,一个是毕生心血,一个是生命写成。(板书:毕生心血,生命写成)好,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两个词语。(师深情范读)
生(读):毕生心血,生命写成。
师:(再读)好,我们把这两个词语放在这一句话中,再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艰辛。(读)
生:“这部前无古人的……生命写成的。”
[点评:变序教学,抓关键词“发愤”,结果如何?“毕生心血,生命写成”就是最准确的注释。一说,一点,一读,一品,深情体味,掷地有声。]
二、析词赏句悟“发愤”
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默读的过程中,找出课文中哪些地方留下他“发愤”的痕迹?同学们在默读课文的时候要做到“三用”:用眼去观察――找出课文当中关键性的语句;用心去思考――思考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用生命写成的”;还要善于用手书写――把稍纵即逝的灵感,把读书的心得,写在旁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做“批注”。(生默读课文)
师:画出来了,可以轻轻地读一读,体会一下,还可以把你的体会写在旁边。
(生轻声读课文)
师:读完一遍的请举手,如果你没有读完,还可以再读。(学生继续读书,照顾差异)
师:“毕生”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毕生”就是一生。
师:对于司马迁写《史记》来说,他的“毕生”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可能问题很简单,但我想听听你的见解。
生:小时候开始的。
师:那么,你们发现他小时候“发愤写《史记》”的痕迹了吗?
生:有!
师:那我找位同学读读看。
生:“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
师:受影响。
生:“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5.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朗读好父亲临终前的话语和描写司马迁的遇难后的心理活动的语句。
2.在理解、品位语言文字的过程中理解“发愤”包含的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3.凭借课文语言文字的介绍展开想象,理解司马迁的忍辱负重、发愤写《史记》的艰辛历程。
教学重点:在理解、品位语言文字的过程中理解“发愤”包含的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走进人物内心,感受马迁的忍辱负重、发愤写《史记》的艰辛历程。
教学过程:
一、名人名言,引出“发愤”
(一)名人名言对接
历史的天空群星闪烁,无数历史人物的高尚情操永载史册。
师:岳飞说,莫等闲,生:(白了少年头)。
李清照说,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名人会面,复习内容
今天我把一位历史名人请到了我们的课堂上,他就是司马迁,(出示图片),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而这掷地有声、发人深省的名言是司马迁在做一件伟大的事情过程中用生命吟咏出的。这件事是? 出示词语:
飞来横祸
悲愤交加
尽力克制
辉煌巨著
学生尝试着用以上词语概括这件事。(师生交流)若用几个字概括,那就是——课题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精读第3段,初悟“发愤”
1、是啊,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决心努力写《史记》,带着满腔的愤怒、屈辱、痛苦,更是坚定写《史记》,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直线画出直接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句子。(学生交流句子)出示句子
2、这句话怎么理解?找出不理解的地方,或对这句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师总结:(1)耻辱、痛苦指什么?(2)此时此刻,他会想什么?是什么使他能够克制自己?
3、首先,我们解决第一个问题,快速找出原句来回答。出示句子。同样的,对这句话的理解,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1)还原历史,介绍“李陵事件”
李陵是名将李广的孙子,他善骑射,曾率800骑兵深入匈奴腹地二千余里,平安返回,被拜为骑都尉。天汉二年,在对匈奴作战中,汉武帝用人唯亲,让他的亲戚李广利任总指挥。李陵不甘于受这个不学无术的庸才指挥,就请求带五千士兵作战。对这样一个明知是冒险会出现严重后果的请求,汉武帝居然同意了。汉武帝是这样想的:我看你李陵有多大本事。这就是说汉武帝从内心就没想让李陵胜利。李陵出发了,路经老将路博德的防区。路博德认为此举不可,向汉武帝提出留李陵暂住,避开对匈奴有利的秋高马肥的季节,而改为春季进兵时,汉武帝却怀疑这是李陵害怕匈奴想拖延出兵。便命他九月出发,汉武帝的这一决策又是错误的。李陵遵命率步卒五千人向北行30日,至浚稽山扎营。匈奴八万骑兵人围攻李陵。李陵率部下奋力杀敌,战斗尤为惨烈,可是终究寡不敌众,军中箭矢用尽,援兵又没到,李陵被追兵俘虏,自叹“无面目报陛下”,于是投降。群臣都斥骂李陵,司马迁为李陵申辩了几句,却因此遭受了酷刑。
(2)了解腐刑。
腐刑即宫刑,是古代太监所受的刑罚。而司马迁一个堂堂的七尺男儿就因为他的直言进谏、刚正不阿就突然受了此刑,生为男儿却不能为男,而司马迁在写给朋友任安的一封信中倾吐了心中的痛苦和愤懑,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句子。
A、故祸莫惨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
B、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胃肠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
(我每日腹中肠子九转,坐在家中,精神恍恍惚惚,每当想到这种耻辱,就汗流浃背,沾湿衣裳。自己简直就是个太监,连深山岩穴之中都没有自己的藏身之处!)
4、士可杀不可辱,从司马迁的话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对他来说生活是没有尊严的,是苟且偷生。所以他,引读——悲愤交加······ 出示句子
5、的确,这场飞来横祸给47岁的司马迁带来了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创伤,他要忍受无知百姓的流言蜚语,他要忍受同僚们的冷嘲热讽。这让老师想起莎士比亚的名言:To be or not to ,that is a question.是生是死,那是个问题。面对这个选择,我们的司马迁选择了——生接,因为他想到,引读——人总是要死的······出示句子
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懂得司马迁的人生价值的选择。
三、精读1、2段,再悟“发愤”
此时,狱中的他脑中会浮现出哪些画面?是什么在支撑着他度过难关?请学生默读1、2段,找出句子,并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1、画面一:波涛滚滚的黄河。黄河流域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马迁的血液里注定奔流着黄河不屈的精神。引读——想到这里······
2、画面二:英雄故事。他看过哪些英雄故事呢?他曾经在书中列举过这些与他有着相似经历的英雄,他们是,出示资料: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周文王被拘禁而推演八卦为六十四卦,写成了《周易》;仲尼一生困顿不得志而作《春秋》;屈原放逐,就写成了《离骚》;左丘眼睛失明,就有《国语》传世;孙子受了膑刑,就编著了兵法书;吕不韦被流放到蜀地,《吕览》才流传于世;韩非被囚于秦,有《说难》、《孤愤》传世;《诗》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者抒发悲愤之情的作品。)
司马迁“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这些英雄的伟大成就激励了他,引读——想到这里······
3、画面三:读书、游历的情景。19岁得司马迁就开始四处游历,他都去过哪些地方呢?我们来看一看。出示资料。这些寒窗苦读、跋山涉水所经历的痛苦岂能这么轻易说放弃呢,引读——想到这里······
4、画面四:父亲的遗嘱。出示句子。想象父亲当时是怎样的心情?他会有什么动作?什么表情?什么心理?师生交流,指导朗读。
读出父亲的一份悔恨;读出父亲的一份遗憾;他泪流满面的带着悔恨,带着遗憾。一遍一遍地读出感情。引读——想到这里······
四、精读4段,终悟“发愤”
就是在这些画面的鼓舞下,司马迁战胜了自己,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引读——就这样······出示句子。
1、请学生找出表现“辉煌巨著”的关键词语。“整整13年、终于、52万字、前无古人、几乎、耗尽”。出示图片。
2、理解“前无古人”
老师质问:在此之前,有没有人用13年时间写一部书?
在此之前,有没有一部书记录了2600年的历史?
在此之前,有没有人像司马迁一样,写出52万字的史书?
是啊!没有,从来没有!这就是——前无古人!而历史也向我们证明,在司马迁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也没人写出这样的史书,这也是——后无来者。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这样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史记》也获得了鲁迅的高度赞赏,出示句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文学性和史学性两方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而这都是因为司马迁的“发愤”,出示句子:发愤使司马迁遭受酷刑后忍辱负重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除司马迁之外,古今中外,还有许多这样的伟人。请学生完成以下练习。出示题目:发愤使谈迁······ 发愤使阿炳······ 发愤使······
6.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说课 篇六
他为什么要写史记,为什么发愤写史记?他是怎样发愤写的司马迁写《史记》有三方面原因:第一,家乡文化环境的熏陶;第二,受父亲的影响;第三,是父亲临终前的嘱托。
(1)滔滔的黄河水养育了司马迁,英雄的故事感动着司马迁,家乡的文化环境熏陶着司马迁。
(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奠定了司马迁以后著书立论的基础,课文的哪里写了他受父亲的影响。让我们一起读这一段话。
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我仿佛能体会到父亲临终前奄奄一息的样子。
父亲泪痕满面的嘱咐,是遗憾,是愧恨,是鞭策和激励,父亲那深情的嘱托。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从这儿我看到了一个对天发誓的司马迁;使我看到了一个把屈辱埋在心里,暗下决心的司马迁;使我看到了一个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司马迁;使我看到了一个忍辱负重的司马迁。
(1)、摇曳的灯火,好似父亲临终前的泪花。
(2)、摇曳的灯火是司马迁一颗不屈的心灵。
(3)、那摇曳的灯火是司马迁残烛之年的象征。
1、冬天,大雪纷飞,寒气逼人,司马迁;夏天,烈日炎炎,蚊蝇乱飞,司马迁。
2、在编写《史记》的过程中,遇到某一个年代的人、事不太清楚时,司马迁;当他的所作所为得不到别人的理解,遇到他人讽刺和挖苦时,他。
3、白天,司马迁;晚上,司马迁。
7.《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 篇七
这一课的历史背景远离学生的生活,虽然课前布置了学生去查找资料,但是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根本没有查找到比较有价值的资料,在课堂上,一开始的教学环节中,让学生交流自己查找到的关于司马迁和《史记》的资料,学生交流的只是人物的出生年代等等,根本没有涉及到课文的背景资料,这一教学环节是失效的。如果课前我用心查找些资料,给学生印发资料,讲解了汉朝和匈奴的关系,介绍了司马迁的生平等等,学生对于这篇课文的。学习应该会更加容易些,内容也会更加饱满些。
第二,研读教材不够深。
8.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2课时 篇八
教学要求
1.继续学习课文。
2.理解“发愤”的意思。司马迁受刑后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教学准备
投影文字
一、讲读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司马迁主要受了父亲的什么影响?
3、受了父亲的影响,司马迁是怎么做的?
4、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5、父亲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
6、指导朗读父亲的话。
二、讲读第二段
1、轻声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飞来了一场什么横祸?
2、讨论“横祸”,理解“酷刑”。
(1)这场横祸是怎么引起的?
(2)什么是酷刑?从受酷刑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3、指导朗读第二段课文。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
1、司马迁受刑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用“——”画出司马迁怎么想的句子,用“~~~~~”画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2、出示司马迁是怎么想的句子。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1)他为什么想雪溅墙头,了此残生?
(2)他又为什么打消了这个念头?
3、出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司马迁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司马迁事业高于一切、荣辱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
四、讲读第四段
1、指名读这段,思考: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组学生讨论。
3、指导朗读。
4、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作业
1、完成文后习题4。
9.《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篇九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
感受司马迁把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为完成父亲的遗愿矢之不渝的精神。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司马迁在遭到腐刑后,不忘父亲的嘱咐,矢志不渝写成《史记》的事。
(过渡)两千多年过去了,司马迁伟大而不屈的灵魂依然熠熠生辉,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司马迁,去了解司马迁真实的内心,了解他为什么要写史记,为什么发愤写史记?他是怎样发愤写的?
(二)出示思考题
(三)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提示学生,边读边想,可以用笔在书上圈圈划划,也可以加上批注。)
(四)组织交流,教师相机点评
1、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生:
(1)因为他受家乡文化环境的熏陶,从小就对古代英雄故事感兴趣。(结合文中句子“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
(2)受父亲的影响。(结合文中句子“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正如南宋大诗人陆游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受父亲的嘱托。(结合文中句子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对儿子说的话。)
师:
(1)滔滔的黄河水养育了司马迁,英雄的故事感动着司马迁,家乡的文化环境熏陶着司马迁,你能读好它吗?指名读、齐读。(必要时范读)
(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奠定了司马迁以后著书立论的基础,课文的哪里写了他受父亲的影响。让我们一起读这一段话。
(3)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文字1出示)
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a、父亲是怎样嘱咐的?谁来读一读。注意司马谈当时的状态、神情。
b、他读得怎么样?(有的学生朗读时语速比较慢,声音比较小),从中我仿佛能体会到父亲临终前奄奄一息的样子。
c、指导朗读:父亲泪痕满面的嘱咐,是遗憾,是愧恨,是鞭策和激励,父亲那深情的嘱托,你们能读好它吗?谁再来读一读,(有的学生朗读情真意切),读出了司马谈那深情的嘱托。
d、让我们一起读。
(导)正是由于自己从小就喜爱历史,再加上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使他义无反顾地扎入这编写史书之中。可就是在这时,却来了一场飞来横祸。
2、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生:
(1)、因为遭遇一场飞来的横祸,使他忍受的屈辱,简直生不如死。我想:他发愤写史记可以减轻他心中的痛苦。
(2)、因为他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他这样死太不值得了。于是就放弃了死的念头,发愤《史记》的创作。我想:如果当时他没有受到宫刑,也许还写不出《史记》。
(3)、我想:雁过留声,人死留名,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为了立功立业。
师评点:你能利用生活的俗语来解释,很不错,很有见地。你真会学习,善于查找资料。
(4)、因为身心备受摧残的司马迁深深地知道: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他发愤立志写史记,是要实现人生的价值。
师:
(1)遭“飞来横祸”
师:谁来介绍一下“飞来横祸”,你知道飞来横祸指的是什么呢?(学生介绍)
师:司马迁所受的酷刑叫“宫刑”、“腐刑”是宫中太监所受的刑罚,在当时被视为奇耻大辱,他在一篇中写道: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去到父母坟前尽孝,再也没有勇气走在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课文中有句话写到了司马迁的痛苦,谁来读一读。(指名读)从你的朗读中,我充分体会到了司马迁当时是多么绝望。
过渡:然而,司马迁的伟大就在于他在如此巨大的打击面前,作出了异于常人的选择,看课文,他为何最终打消了这个念头?
(2)立功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
a、出示(文字2)
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完成这部史书!”
b、指导朗读,大声读,教师评点:你们的朗读使我看到了一个对天发誓的司马迁;使我看到了一个把屈辱埋在心里,暗下决心的司马迁;使我看到了一个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司马迁;使我看到了一个忍辱负重的司马迁。
c、这段话集中体现了司马迁人生观,这样精辟的语句,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师小结: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他受到酷刑,遭受人生难以承受的打击;另一方面是他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
师过渡:忍辱负重的司马迁要想实现自身的价值,当时唯一的选择就是写好史记,那么他是如何写的呢?
看,夜深人静,司马迁还在昏暗的油灯下写《史记》呢?(出示图片)
3、司马迁是怎样写《史记》
(1)、出示要求:对照插图,联系课文,展开想象,以“在昏暗的油灯下……”为开头说一段话。
(2)、请同学们静静地想像,思考。
(3)、交流汇报。
生:
(1)、在昏暗的油灯下,司马迁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里,重新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书。
(2)、在昏暗的油灯下,他一会儿忙着研读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资料和自己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一会儿又拿起笔写啊、写啊,他要写出自己心中的屈辱,写出国家的兴亡,写出历史的进程。
(3)、在昏暗的油灯下,他写啊,写啊,他一边写一边自言自语:我要写清楚从黄帝到汉武帝近30的历史。
……
师点评:针对学生的发言,我频频点头,不时的赞许:“你很会读书”、“你的语言真规范”、“你善于想象”、“你们合作得真好”、“你的发言很投入,有感情”……
师:
(1)、摇曳的灯火,好似父亲临终前的泪花,司马迁想起了父亲的千叮咛,万嘱咐,(出示文字1)
(2)、摇曳的灯火是司马迁一颗不屈的心灵,让我们读体现司马迁人生观的句子。(出示文字2)
(3)、那摇曳的灯火是司马迁生命结晶的象征,让我们读最后一节。(出示文字3)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4)、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5)小结:对啊,可见时间之长,可见意志之坚强,工程艰巨,可见写作之艰辛。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后人是怎么评价司马迁和他的《史记》的吗?我国大文豪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史记》(出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他那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人格将永远闪耀着不朽的光芒,他无论在历史上还是文学上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为后人展示了一部规模宏大的社会变迁史,可谓辉煌巨著传万代!面对司马迁的画像,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评价)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件事中,你又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总结: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司马迁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司马迁的精神。”
作业:阅读《史记》,搜集资料出一期手抄报。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我从繁琐的问题中抓住两个问题统领全文,其一: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其二: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对于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学生们通过阅读很快找到原因:受父亲临终的嘱托,想要完成父亲的遗愿。其它的原因同学们没找到,然后我让他们再读第一自然段找原因,又找到两处:1、家乡黄河流域丰富的历史文化从小对他的熏陶;2、父亲的影响让他喜欢历史。指导学生朗读第一、二自然段,让学生感受司马迁从小喜欢历史,要尽孝道,所以要写史记。
对于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先让学生明白“发愤”一词的意思,然后让学生理解为“一场飞来横祸”造成。通过教师补充“李陵事件”,使学生了解司马迁是一个正直、勇敢,不同流合污的硬汉子;接着抓住“血溅墙头”“了此残生”理解司马迁所受的屈辱是常人所不能想象的,他想象一个男子汉一样光明磊落的活着,可是现实却不容他如此;他想象男子汉一样壮烈的死去,可是父亲的遗志没有完成,理想没有实现,他只能忍受着悲愤苟活着,活着的理由就是要完成史记。
10.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篇十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说课稿1一、说课标、教材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12课,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遇酷刑后,不负重但,耗时13年时间,写成辉煌著作《史记》的事,表现了司马迁在遭遇奇耻大辱后,仍牢记使命的坚韧意志与高尚人格,是培养学生责任感与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精神的优秀作品。《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
二、说学情
这一单元教材赞扬了人类坚强不屈的高尚品德,《司马迁》是本组的第四篇课文,课文语言浅显易懂且情感丰富,在对本组前三篇课文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学生初步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难度应该是不大的。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充分与文本对话,联系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一定的情感熏陶,从而让他们获取快乐学习的体验。
三、说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教材特点,结合课程标准,联系学生实际情况,我预设了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司马迁是怎样发奋写《史记》的,深刻感受司马迁的顽强意志与坚韧人格。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司马迁发奋写史记的艰辛,体会司马迁的坚强意志。
四、说课时安排、教具学具
以上教学目标预计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树立面对挫折永不服输的斗争精神。
第二课时:复述课文;体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写字。课前教师准备好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好词典。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的教学环节是这样预设的: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先让学生读读课题,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这样可以调动起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预习是讲读课文之前学生直接与文本的对话,五年级的学生已有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因此,课堂上检查预习尤为重要。
首先用多媒体出示文章中需要掌握的词语。检查第一课时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接着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在排除字词障碍后,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简练、准确的语言概括。最后再引导学生交流一下自己在读书中遇到的疑惑,以便教师能及时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说课稿2一.说教材: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遇酷刑后,不负重担,耗时13年时间,写成辉煌著作《史记》的事,表现了司马迁在遭遇奇耻大辱后,仍牢记使命的坚韧意志与高尚人格,是培养学生责任感与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精神的优秀作品。
本单元教材赞扬了人类坚强不屈的高尚品德,《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本组的第四篇课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司马迁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难点是体会并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我主要突出了以下几方面的教法(一).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究心理,我先由学生提的司马迁究竟受了什么磨难,让他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是什么原因让司马迁决定一定要写完《史记》、司马迁究竟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这三个问题导入探究学习,然后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研究学习,最终解决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二).注重联想和模拟的结合运用,在探究上面三个问题的过程中,抓住重点和难点,充分让学生展开联想,想一想,司马迁在13年里都经历了那些困难和挫折,想一想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司马迁和《史记》说些什么?带动学生进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人物感情。
三.说学法:
针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主要采取了一下两种学法的指导:
(一).培养学生通过自学来解决自己不会的问题,比如要想知道司马迁究竟受了什么样的酷刑,让他想了此残生,那么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先去找课外的知识去了解,发掘原因,让他们在不断的自学中提升自己的分析和推理能力,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司马迁内心的悲和愤。
(二).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采取读书-体会-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体会司马迁所受的奇耻大辱,进而了解人物的悲和愤,然后在探究他写史的动因和发愤的痕迹,这样学生就更能自己理解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写作得精神。四.说教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决定采取二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主要解决字词,理解词语,熟读课文,了解《史记》知识,从课题入手,体会司马迁的精神。
第二教时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学生齐读课题: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司马迁历经艰辛,完成巨著《史记》。到现在为止,留在你脑中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自由发言,师点评)
1、昨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这篇课文,谁来给老师说说“发愤”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师点评:“发愤”就是振作起来,努力去做。那么在这篇课文中“发愤”指什么?(生回答)
2、同学们,老师昨天布置了二个作业,其中一个是让同学们提出你最想了解,最想知道的的关于文章的问题,我归纳了一下有以下三个问题:
(1)、司马迁到底受了一个什么样的磨难?
(2)、司马迁为什么会发愤写《史记》,是什么力量,什么原因让他忍辱负重活下去呢?
(3)、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呢?他又遇到了那些困难,那些挫折呢?
今天,老师就尊重同学们的意思,去了解,去探究解决这些问题。
3、学习第三自然段,了解司马迁遇到的磨难: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结合课间所发的数据想一想,看看司马迁到底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
(2)、出示幻灯片,介绍“酷刑”是一个怎样的刑法。(配合音乐,请同学读一读)
(3)、齐读:“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4)、同学们自己去读一读,读出司马迁当时的悲和愤。(指名读与齐读结合)
(5)、师:司马迁几次想到了去死,他在《报任安书》中有这样一段记叙。(出示幻灯片,找学生读一读)
(6)、可是后来司马迁内心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学们一起读一读;(出示幻灯片)
“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7)、由第一个问题过渡到原因探究:
师小结:司马迁的内心为什么会发生如此重大的变化,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促使他发愤写作,完成了一部52万余字的巨著呢?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在相关原因的句子下划上横线,在用一、二个词概括一下所划的原因。
1、师找同学说说所划句子是什么,在说说划这个句子的原因。(学生自由发言,师总结)
2、师总结:同学们,司马迁从小生活在黄河岸边,听着英雄的故事,黄河水养育了他,英雄的故事鞭策了他,父亲的临终嘱托时时提醒着他,要建功立业,做出一番事业的信念牢牢支撑着他,所以他要发愤写史记。
1、师:关于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我请一位同学来读读:
出示幻灯片:“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2、同学们,整整13年时间啊,那是156个月,那是4745天,是113880个小时啊,课文叙述的太简单了,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太大了,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以下三个片段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写,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出示幻灯片,学生4人一小组展开想象和讨论)
(1)、冬天,寒风刺骨,司马迁……
夏天,烈日炎炎,司马迁……
(2)、2.在编写《史记》的过程中,遇到某个年代的人或事不太清楚时,司马迁……
(3)、当他的所作所为得不到别人理解,遇到他人讥讽和挖苦时,司马迁……
3、找同学读读自己想象到的情景。
4、师总结:同学们,你们想象下,在当时的环境下,司马迁要整理搜集历史文献,还要忍受内心中多么巨大的哀痛和屈辱,这需要多么大的力量和勇气啊。
五、出示幻灯片,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师引导:同学们,整整13年啊,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整整2600年的历史,来不得半点差错,这需要怎样的才华和信念的支撑啊,让我们带着感动和激动之情,来读读最后一段。
2、那么《史记》到底有什么影响与价值呢?让我们一起看段视频。
(出示视频檔)
3、同学们,相信此时此刻,司马迁的形象,已经悄然在你们的心中,那么面对司马迁,面对《史记》,你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师点评)
4、出示幻灯片:鲁迅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六、师总结发言:
同学们,在我们这节课快要结束时,我想用这样一段话和大家共勉,苦难给一般人带来的是叹息,伤心,绝望,但对于生活的强者来说苦难是一笔财富,让我们坚强的面对苦难,笑对人生,百折不挠,活出自己生命的价值。
七、作业: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请同学们就自己喜欢的《史记》中的故事,查查资料去读一读,相信你会有更大的收获。
八、板书:
崇英雄的精神
遵父亲的嘱托
原 因 担史官的责任
对历史的热爱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研读、整理、搜集
怎么发愤
摊开竹简、写下工整隶字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说课稿3一、说教材: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13年时间编成巨著《史记》的事,赞扬了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志矢志不渝的精神。本文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发愤”二字,既是全篇的文眼所在,也是对司马迁忍辱负重、终成巨著的高尚人格的真实写照。文本语言精练,凸现了人物品性,是对学生进行“读中悟,悟中读”的语文基本功能力训练的好教材。
基于对教学对象的分析,我认为,汉朝时史官的重大职责、司马迁所受的冤屈,对学生来讲,相当陌生,缺乏这些知识基础,对理解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弥足珍贵,是非常不利的,也会使学生体悟不到《史记》的崇高的史学地位。因此,教学中要适度对一些虚写的语言作充实处理,以便突破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鉴于以上的认识和分析,本课设置如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凭借语言文字和学生的情感体验,走进人物内心,真切地感受司马迁所承受的痛苦和耻辱。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感受司马迁的伟大人格魅力,学会坚强面对生活中的不幸。
三、说重难点:
重点定为体会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力量源泉。
四、说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想象情境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课文内涵和人物品质。
五、说教学过程:
由〈史记〉的地位聊起,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学生的提问出发,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围绕三个问题展开教学:
1.司马迁入狱受刑后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他到底受了怎样的灾难 ?? ?
2.他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3.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第一个问题相对简单,学生结合课前了解的资料,解决“酷刑”和“横祸”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司马迁受刑后的心情,再来动情地读好课文。借助课外资料,了解受刑原因,有利于孩子理解司马迁的“愤”。在此基础上,完成练习册,水到渠成,降低了难度。
第二个问题最大,要在全文中搜寻有价值的信息。所以在小组中寻找、交流,鼓励孩子寻找司马迁力量的源泉。父亲的嘱托都能找到,有些小组就此满足,这是引导反复朗读课文,从中让他们找到隐藏的一些力量。教学时,适时创设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读好文中的语句,更有内容。
第三个问题主要以想象情境,丰富画面的方法来学习,以次体会他的忍辱负重、矢志不渝。
11.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篇十一
司马迁的故事
司马迁因为李陵事件被汉武帝关入大牢,司马迁的案子分到了当时一个名声不好的酷吏杜周的手上,杜周丝毫没有要手下留情的意思,对司马迁严刑拷打,司马迁就是不认罪。不久之后,公孙敖传回了李陵在匈奴训练军队,要出兵长安的的假消息。汉武帝盛怒之下,处死了李陵的家人,还给司马迁定了诬罔罪。按照汉朝当时的律法,诬罔罪是要问斩的,但是律法中还有规定,受刑人若能交出五十万的赎金或者受宫刑就免了死刑,司马迁当着一个小官自然拿不出五十万的赎金,但是为了保住性命,司马迁就选择了宫刑。
宫刑是汉朝的五大酷刑之一,受刑之人除了要承受身体上的摧残,还要承受心灵上的创伤,对人格是极大的侮辱。司马迁也一度悲痛欲绝要到自杀,但是司马迁却有着异于常人的勇气与毅力。司马迁深知“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于是他选择了重于泰山之死。
从《史记》后的文章《报任安书》中,后人也能知道,司马迁当时是以前人的榜样作为自己继续前进的动力,以周文王被拘,孔子一生困顿,屈原被放逐,左丘失明,孙子被膑脚等惨痛的经历自比今日之遭遇,在逆境中强大起来,完成了父亲和家族交付的使命,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财富。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司马迁遭受宫刑之后,一度一蹶不振,经受着身体摧残的同时也饱受精神上的折磨和巨大的人格侮辱,因此司马迁甚至想到了一死了之,但是伟人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轻易放弃,没有轻易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来对抗生命对他的考验,司马迁也是如此,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司马迁想到了自己父亲临死交代自己的事情还未完成,想到自己的身上还担负这家族的使命,一想到自己尚未功成名就,这样死了就如同蝼蚁一般,于是司马迁选择在饱受摧残和屈辱之后活下来。
司马迁以先世贤人的事迹勉励自己,周文王被纣王拘禁在狱中推演出了《周易》,大圣人孔子一生困顿晚年才写出《春秋》著作,屈原被放楚怀王放逐汉北这才写出了《离骚》,左丘失明之后才写了《国语》,孙膑被处以膑足之刑才修兵法,吕不韦也是因为被贬才能够有《吕氏春秋》流传后世,韩非子被囚禁在秦国因此写了《说难》和《孤愤》。一想到这些贤人都是在自己身处困境,因满腔愤懑才写出传世的著作,司马迁就以此为鉴,发奋努力。
当时能够支撑司马迁活下的去的信念就应该是要把《史记》写完,也正是因为没有完成《史记》司马迁才能忍辱负重的活着。当然,努力的人总会有回报,司马迁花了十数年的时间,最终完成了这本被称为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
司马迁评价汉武帝
在中国古代,对于汉武帝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有着两种不同的观念,推崇他的人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帝王,他带着大汉朝打了出去,使得大汉真正的屹立在了世界民族之巅,使得汉族真正的站了起来。但是也有不少史学家认为汉武帝为人穷兵黩武,使得西汉在他的后期呈现了一种颓势,而且为人残暴凶戾,后期更是求仙问道,对于帝国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其中司马迁就是第二种观点的一个支持者。
自古以来很多史书的优秀的史学家考量一个帝王的好坏大多都是站在当时百姓的立场上来看的,所以纵观司马迁在史书上对于汉武帝的记载大多都是记载一些他穷奢极欲,刑法严苛,而且又常年征讨四方,给大汉的百姓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使得无数的农民因此破产,也导致了一些地方发生了农民起义。可以看出虽然司马迁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汉武帝的功业,但是还是正直的批评了很多汉武帝做的不好的地方。这样正直的态度也是司马迁一直以来受到了无数人推崇的原因。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阅读答案 篇十二
1. 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2. 在这段话的空白处加上标点。
3. 用“ ”画出描写司马迁受刑后所想的句子,用“——”画出描写他怎样做的句子。
4. “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此句中“重于泰山”指,“轻于鸿毛”指 。
5. 读了这段话,你想对司马迁说:。
6.你还知道哪些人的死“重于泰山”,哪些人的死“轻于鸿毛”?各选一例,讲给同学们听。
参考答案:
1.这段话主要写了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
2.:“,,。,?!!”
3.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想到这里……工整的隶字。
4.比喻死的伟大,死的轰轰烈烈 比喻死的不值得
5.示例:你这种为理想而牺牲自我的精神真让人敬佩啊。
6.岳飞:戎马一生,只为抗金,保卫自己的国家。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推荐阅读: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定稿08-09
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有感08-21
司马文正公挽词,司马文正公挽词黄庭坚,司马文正公挽词的意思,司马文正公挽08-10
司马迁报任安书07-30
孔明智退司马懿教案09-18
作文 读《司马光砸缸》有感09-16
一年级语文下册《司马光》教学反思08-02
司马光砸缸的读后感08-20
司马光《李愬雪夜入蔡州》原文阅读题及译文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