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阅读练习及答案(共10篇)
1.《郑成功》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一
小麦家的红公鸡丢了,一大早小麦打开鸡窝,那只红公鸡率先钻出鸡窝,拍打着翅膀飞上墙头,撒过欢,落在榆树下的阴凉里,叨食着一颗颗肥大的榆钱。可到了傍晚,鸡该进窝了,那只红公鸡却没影了,不见了。小麦和朝晖两口子分头走出家门,在房前、屋后、路沟里寻找,两口子在家门口重新会合时,摇着头叹了口气。
这只公鸡是两口子的宝贝,火红火红的不带一点杂色,脖颈那儿有一圈金黄的毛羽,像戴了个金色的项圈。红公鸡的叫声也很特别,纯净、清脆、嘹亮,那声咯咯咯,先高后低,中间拐个弯,然后长声扬起,尾声拖得特别长,有点女高音的味道。
红公鸡没了,丢了,夫妻俩的生活便少了许多乐趣。晚上躺在床上,两口子唉声叹气一番,惋惜一番。小麦说,你说,咱家的公鸡咋就丢了呢?朝晖说,可能让黄鼠狼拉走了吧。小麦说,不像,要是野物吃了,总得留下点鸡毛啥的。朝晖说,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被人捉去吃了。小麦挺身坐起,说,瞧我这脑子,咋没想到这回事呢。接下来,两口子把村里人过了一遍筛子。最后,两口子把焦点集中到王五身上。王五是村里有名的穷汉,因为穷,老婆跟一个收中药材的外乡人跑了,一去10年没有踪影。王五心凉了,地也不好好侍弄,收下的粮食仅仅填饱肚子。
吃鸡子要煮要炖,煮了炖了就会有香味飘出来,正好抓个现行。两口子半夜起身,偷偷踅摸到王五家附近。王五已经睡了,屋里黑洞洞的不见一星灯光,隔着破窗户,能听见王五粗重的鼻鼾,长一声短一声的。
不过,两口子还是断定,红公鸡是被王五偷了,怕露馅,今天没煮没炖。
第二天一早,小麦路过王五门口,清清嗓子,骂起阵来。小麦说,我家红公鸡被人逮去吃了,谁吃了让他口舌长疔疮,让他拉肚子。小麦性子绵,不惯骂人,骂声显得有气无力,只是比往常说话声音大了点而已,而且脸还红着。不大一会,王五家门口便围了不少人,小麦这种叫阵就大有深意了,有所指了,不然,咋没到别的地方骂?大家的目光紧紧盯住王五房门。王五出来了,王五问小麦,出了啥事?咋都跑到我家来了?小麦说,我家红公鸡让人吃了。王五说,你家公鸡让人吃了,跑到我这儿骂啥?小麦说,不吃盐不发渴,我骂偷鸡子的贼,你吃啥热呢?王五说,你这是怀疑我了?小麦说,谁吃谁知道!小麦又把刚才骂人的话重复了一遍便草草收场。
下午三点多,二嫂匆匆跑到小麦家,说,应了!应了!小麦就问啥应了?二嫂说,去村卫生所拿药,正碰上
王五也去看病,你猜咋了?他真拉肚子呢,人软得像根面条。
小麦却高兴不起来,二嫂一走,小麦对朝晖说,都是你,叫我骂人家咒人家,咒得王五真拉肚子了,看这事弄得!朝晖脸上木木的,没说话。小麦说,不就一只鸡子吗?值几个,丢了咱再养,总比人家害病强吧。朝晖说,病都骂出来了,你说咋办?小麦说,拉肚子这病我有经验,光吃药不行,甜汤里打鸡蛋,最补肚子。小麦进了厨房,搅了一大碗甜汤,磕进去两个鸡蛋,端给朝晖,说,事儿是你让惹的,你得送去。朝晖很不情愿,小麦就把脸挂起来,说,你不去我也不逼你,今天晚上你睡沙发啊。朝晖忙说,我去,我去。
王五也是有个性的人,小麦骂了他,让他很没面子,窝了一肚子火,王五越想越气,中午也没做饭,吃了一碗昨天的剩饭,把肚子吃坏了。可他没有想到,朝晖竟送来一碗鸡蛋甜汤。
王五下决心找回小麦家的红公鸡,以证明自己的清白。两天后,王五还真在小山一个洼地里找到了那只红公鸡,公鸡被野藤缠住脚了。王五一阵狂喜,亮起巴掌,对着红公鸡虚挥一掌,说,我打死你个小东西,让老子挨骂背黑锅。
王五把红公鸡送到朝晖家,小麦接了,说朝晖,还不让五哥去屋里坐?小麦还说,今天五哥别走了,我给炒几个菜,你哥俩喝二两。菜端上桌,瓷盆里盛着的却是那只红公鸡。王五说,小麦,你……你……小麦说,你啥呢,不就一只鸡子嘛,比人的情义还要紧?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 小说篇幅短小,但人物形象十分鲜明,这主要得益于作者采用了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还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社会描写等。
B. 王五是小说重点描述的人物之一,因为小麦家的公鸡丢失,他无端地背了偷鸡的黑锅,小说以“黑锅”为标题,表现了对他的同情和对小麦夫妇的批评。
C. “公鸡”是小说的线索,故事情节可以分为“丢鸡”“找鸡”“得鸡”“杀鸡”四个阶段,线索清晰,叙述井然有条。
D. 小麦夫妇猜测他们家的公鸡是王五偷走的,是因为王五既穷,又不好好地侍弄土地,收的粮食只够填饱肚子。
E. 写王五在一个洼地里找到了那只红公鸡,是为了说明王五做事认真,这既是情节的合理发展,又为下文写“杀鸡”作铺垫。
(2)简要分析“二嫂告诉小麦王五生病”这一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
3)结合小说情节,简要分析小麦的性格特点。(6分)
(4)小说结尾写“菜端上桌,瓷盆里盛着的却是那只红公鸡”,你认为这样安排结尾好还是不好?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11.(1)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B 不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文章并无“肖像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B项,“表现了对他的同情和对小麦夫妇的批判” E项,“是为了说明王五做事认真”不恰当。
(2)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某一情节在文章中的作用,往往是推动故事发展,使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形象更加丰满。小麦做汤,朝晖送汤,王五寻鸡、送鸡,小麦宰鸡等,都是因为这一情节而水到渠成的。这一情节在发展中完成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为展示人物思想的转变,最终表现一个积极的社会主题提供了契机。
【参考答案】 ①情节方面:这个情节使故事发生了逆转,矛盾冲突走向缓和,引出小麦做汤,朝晖送汤,王五寻鸡、送鸡,小麦宰鸡等一系列故事情节。②人物方面:为小麦、朝晖两人思想的转变提供契机,展现了小麦性格中善良的一面。(6分)
(3)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需要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小麦简单推测,轻易怀疑王五是偷鸡贼,这说明她是一个单纯的人;对她骂阵时的描写,显示她性情温和;当她得知王武因挨骂得病之后,心中愧疚,还亲手做了鸡蛋甜汤,显示了她的心地善良。
【参考答案】① 单纯。简单推测,轻易怀疑王五是偷鸡贼。②性情温和。她“性子绵,不惯骂人”,她骂王五时羞得脸红。③心地善良。当她得知王五因挨骂得病之后,心中愧疚,还亲手做了鸡蛋甜汤,让朝晖送给王五。
(4)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能力。解答此类探究题,一定要注意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可以从肯定的角度来说,也可以从否定的角度论述,但都应联系文本,可以从情节发展、人物塑造、表现主题等方面入手分析。
【参考答案】示例一:这个情节安排得很精彩。①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前面小麦做汤,朝晖送汤,他们对王五的态度已经发生了转变,王五又找到了这只鸡,因此,“杀鸡待客”既出人意料,也在情理之中。②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杀鸡待客”进一步表现了小麦两口子朴实善良、重视乡情的个性。(8分)
示例二:这个情节是一处败笔。①从情节发展角度看,丢鸡一找鸡-得
鸡,已经是一种圆满,费尽周折后失而复得的公鸡,转眼之间又被宰了,虽说是为了“情义”。但还是让人难以理解。②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朴实的小麦夫妇把这只鸡放在重要的位置,前面用大量笔墨渲染这只公鸡是两人的宝贝,现在找到了,理应珍惜才对,所以“杀鸡”的情节不合理。
2.本期练习及综合测试题参考答案 篇二
1.同定点 动力作用线 阻力作用线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费力 80
3.①④ ⑤4. 3:5 省 5.A C B 6.竖直向下 80 竖直向上 80
7.40 费力
8.D 9.B 10.A 11.C 12.C 13.C 14.C15.B 16.C
17.如图1. 18.如图2.
19.刀口(或支点) 水平 ι1/ι2m
20. 80N. 21.哥哥负担200N的力,弟弟负担100N的力.22. 80N.
《“滑轮”练习》参考答案
1.定滑轮 动滑轮
2.滑轮组 方向 3. 1604.等臂 F=G 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 省力 F=1/2G 5.轮轴 省力 6.不能 改变力的方向 省力 改变力的方向 定 7.6 0
8.左 动 定
9.A
10.B 11.D 12.B 13.B 14.C 15.B16.D 17.C
18.(1)如图3甲. 4 (2)如图3乙. 5
19.(1)绕线如图4所示.3 0.7(2)20 (3)22 20.如图5.
21. F=20 N.如图6.
22.(1)1.6m/s. (2)由题意可得动滑轮重200N,则F'=(2800N+20 N)÷4=750N.
《“机械效率”练习》参考答案
1.额外 有用 有用 额外 2.Gh 动滑轮重 摩擦 物重3.有用功 总功 小于 小于4. 9000 75% 5.1000 80% 250 6.480 1207. 80%
40 8.62.5%
9.1500 0 80%
10. 2.590% 克服杠杆的自重做功
11.D 12.D 13.B 14.A 15.C 16.D
17. (1)17 80% 物体上升高度h (2)力的方向 相同有用功、额外功均相同
18.(1)0.5 66.7%使用杠杆时需要克服杠杆自重(克服摩擦力)做功 (2)不能 两次实验时钩码没有挂在同一位置 仅根据一次实验所得结论具有偶然性
19. 80%.机械效率将变大,因为物体所受的的重力增大,对地面的压力增大,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增大,滑轮组克服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所做的有用功增大,同一滑轮组的额外功基本不变.所以有用功占总功的比值增大,即机械效率变大.
《“简单机械”易错题练习》参考答案
1.B(易错选A,错选的原因是不能正确进行受力分析,原图中以o2为支点的杠杆,其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所以杠杆o2是费力杠杆)
2.D(易错选B,错选的原因是没能理解扳手的实质也是省力杠杆,其中轴是支点,轴到手的距离是动力臂,大小大于阻力臂)
3.B(易错选A或D,错选A的原因是没有考虑动滑轮的重:错选D的原因是没有分清承担重物和动滑轮绳子的段数是两段而不是三段)
4.B(易错选C,错选的原因是没能掌握动滑轮的特点可以省一半的力,不能根据对物体A、B的受力分析判断物体所处的状态)
5.D(易错选A,错选的原因是不理解使用杠杆有的是为了省距离,省力一定费距离,省距离一定费力)
6.D(易错选C,错选的原因是不能根据机械效率公式n=G物/G物﹢G动分别进行求解、判断)
7. 80%(易错填“120%”,错填的原因是没有止确判断出拉动滑轮组的绳子为三段而不是两段.因此总功求错)
8.省力(易错填“费力”,错填的原因是没有判断出盒盖上翻过程中,动力臂大于阻力臂)
9.如图7所示.(易错画成图8,错画的原因是没有理解动力应作用在杠杆上,因此应以左侧绳对桥的拉力为动力)
《“简单机械”综合测试题》参考答案
1.省力 远离 2.CB3.省 20 4.505. 0.2m/s 12W 83.3%
6.2 120 7.2 增大
8.A 9.A 10.C 11.B 12.C 13.D 14.B15.A
16.如图9所示. 17.如图10所示.
18.(1)右力臂 (2)把OA的长度当成了拉力的力臂 (3)拉力方向与杠杆垂直 (4)竖直向上3
19.(1)缓慢提起相同重物,使用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2)使用动滑轮缓慢提起相同重物时,动滑轮的所受重力越小.所用的拉力越小
20.A、C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所受的重力有关 21. (1)3000J. (2)180W. (3)83.3%.(4)250N.
22. (1)30W. (2)90J. (3)70%.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末测试题》参考答案
1.压强 2. 10 0 铁球 3.30 120 0 4.托里拆利 下降 5. 600
83.3% 6.0.9xl03 7.B.C A
8.D 9.C10.A 11.D 12.C 13.B 14.C15.B
16.如图11所示.17.如图12所示.
18.(1)0.2 20 (2)A、C、D 利用针压法使木块浸没在液体中,再读取液面的位置
19.(1)匀速 (2)71% (3)等于 (4)0.17(5)0.4 (6)增大
20.(1)钢球速度 (2)s 转换 (3)下滑的高度 (4)牛顿第一定律 一直运动下去 理想推理 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1.(1)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 增大摩擦(2)p=5xl03Pa. (3) W=6xl05J.
3.《侍坐》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的 精神的`。(1分)
(2)曾皙的志向似乎不符这种精神,孔子却对他大加赞赏。根据你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1)入世;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意思相近即可)
4.《离骚》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四
离骚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偭规矩而改错2、忳郁邑余侘傺兮()
3、何方圜之能周兮()4、延伫乎吾将反()
5、进不入以离尤兮()6、芳菲菲其弥章()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怨灵修之浩荡兮今义:水势大古义:
2、固时俗之工巧兮今义:细致,精巧古义:
3、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今义:经济情况不好古义:
4、自前世而固然今义:前生古义:
5、高余冠之岌岌兮
今义:形容十分危险古义:
6、长余佩之陆离
今义:形容色彩繁杂古义: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修
退将复修吾初服()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乃重修岳阳楼()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鸷鸟之不群兮()
2、驰椒丘且焉止息()
3、步余马于兰皋兮()
4、屈心而抑志兮()
5、伏清白以死直兮()
6、回朕车以复路兮()
7、忽反顾以游目兮()
8、驰椒丘且焉止息()
9、哀民生之多艰()
10、亦余心之所善兮()
11、伏清白以死直兮()
12、高余冠之岌岌兮()
13、固前圣之所厚()
14、长余佩之陆离()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2、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3、謇朝谇而夕替。()
参考答案
一、1、“错”通“措”;2、“邑”通“悒”;3、“圜”通“圆”;4、“反”通“返”;5、“离”通“罹”;6、“章”通“彰”。
二、1、荒唐,没有准则;2、善于取巧;3、(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的`意思;4、古来;5、高耸的样子;6、修长的样子。
三、整理/高高的/长/修建。
四、1、群,名词用作动词,合群。
2、椒,名词用作动词,长着椒树。
3、步,名词的使动用法,此处意为使……慢行。
4、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委屈;抑,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压抑。
5、死,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6、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掉转。
7、游,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游。
8、驰,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疾驰。
9、哀,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哀伤。
10、善,形容词用作动词,崇尚,爱好。
11、直,形容词用作名词,正道。
12、高,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高。
13、厚,形容词用作动词,推崇。
14、长,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长。
五、1、宾语前置句不了解我也罢了啊,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
2、定语后置句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加长我长长的佩带。
5.《学弈》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五
1.把短文补充完整。
2.文中加粗字的意思分别是:
之:___________;之:___________;俱:___________。
3.请写出画“________”的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弈》给你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其一人专心致志 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思援弓缴而射(之)
2.的 他,指奕秋 一起
3.是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6.《星夜》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六
油彩很浓,他用一张薄薄的塑胶膜覆盖在画面上,再把画小心地卷起来。
我走出小店,踏入画家村的街。一整条街都卖画,颜色缤纷,琳琅满目,气氛像成衣市集,只是挂得满坑满谷的不是衣服,是画。据说是一个奇人在这深圳的边缘荒村专门模仿梵高的画,画得多,画得像,以致于国际媒体都纷纷来采访这中国深圳的“梵高”。没几年,荒村已经变成画家一条街。梵高的画,人人能画,从这里批发到香港的小摊上,和开叉的旗袍、绣着五彩金龙的衬衫、缎料的面纸盒等等“中国风味”礼品混在一起,卖给观光客。
回到家,我把《星夜》摊开,仔细端详。从色彩和结构来说,仿得还真像,该有的笔触,显然一笔都不少。如果——我将窗户打开,让海风吹进来,因为画的油彩气味还呛鼻——如果,用科学的方法鉴定,仿画的人功夫确实好到完全逼真,好到任何人都看不出破绽来。我是否能被这幅《星夜》感动呢?
爱上《星夜》,是有过程的。住在大海旁每天看日落月出,就发现有一颗星,总是在黄昏时就早早出场,那样大,那样亮,那样低,使我疑惑它是不是渔船顶上的一枚警示灯?是不是一架飞机停在空中探测气候的动向?是不是隐藏在山头里只有云破时才看得见的一盏隐士读书的火?那颗星,低到你觉得海面上的船桅一不小心就会勾到它。
太阳沉下去,月亮起来时,星还在那里,依傍着月亮。不管那月亮如何地艳色浓稠,这颗星还是堂堂正正地亮着。
有一天黄昏,一个天文学家在我的阳台上,我们一同看那轮绯霞绚烂的夕阳在星的陪同下,从云到山到海,冉冉层层拾级而下。他说:“海面上看金星好亮。”
我吃一惊,啊,原来它就是金星,维纳斯。无知的人,朝朝暮暮看着它,却不知它的身份。今天知道了,跟它的关系可就不一样了。
我赶忙上网去看梵高的《星夜》,因为我记得,他画的.是金星。
梵高在法国南部的精神疗养院里,写信给他的兄弟:“今天早上,天还没亮,我在窗口看了很久,窗外什么都没有,唯有一颗金星,好大的一颗星。”“夜,”他说,“比白天还要活,还要热烈。”
如果我失眠,披衣起身,走进沁凉的夜里;如果我凑巧走过一个大门深锁的精神病院,那么我一仰脸就会看见在黑沉沉的大楼上有一扇开着的窗,窗口坐着一个孤独的人,正在注视大地的荒芜和人间的荒凉,只有夜空里的星,有火。他说,“看星,总使我神驰……我问自己:我们摊开地图,指着其上一个小黑点,然后就可以搭乘火车到那个点去,为什么我们到不了那颗星呢?我们难道不可以搭乘‘死亡’到星星那一站?”
37岁的梵高真的买了一张死亡的单程票,说走就走了,行囊里只有煎熬的痛苦和无可释放的热情。《星夜》,在我看来,其实是一幅地图——梵高灵魂出走的地图,画出了他神驰的旅行路线:从教堂的尖塔到天空里一颗很大、很亮、很低的星,这颗星,又活又热烈,而且很低,低到你觉得教堂的尖塔一不小心就会勾到它。
我会被深圳画家村的《星夜》感动吗?
换一个问法:如果科学家能把一滴眼泪里所有的成分都复制了,包括水和盐和气味、温度——他所复制的,请问,能不能被称做一滴“眼泪”呢?
阅读题目
16.文章为什么以“星夜”为题,请简述理由?(4分)
17.作者在第四段末尾说:“我是否能被这幅《星夜》感动呢?”到了倒数第二段,作者又说“我会被深圳画家村的《星夜》感动吗?”这样写,用意何在?(5分)
18.结尾作者说,“如果科学家能把一滴眼泪里所有的成分都复制了,包括水和盐和气味、温度——他所复制的,请问,能不能被称做一滴‘眼泪’呢?”对此你是如何看的呢?(6分)
答案解析
16、【答案】(1)正是深圳画家村仿作的《星夜》,勾起了作者对梵高的原作《星夜》的感动,激起了作者的强烈共鸣。(2分)
(2)以梵高的名画《星夜》为题,表达了作者对梵高生命体悟的认同。(2分)
17、【答案】(1)结构上,前后呼应,使文章前后勾连,行文连贯紧凑。(2分)
(2)内容上,反复设问,体现作者思考的深化——前一次思考,怀疑自己能否被赝品打动,同时留下悬念(1分);后一次思考,在结尾段含蓄地给出答案:作品可以复制,感情不可复制,感动不可复制(2分)。
18、【答案】不能。
(1)一种东西无论复制得跟原来多么一样,它都不是原来的东西,这是毫无疑问的。(2分)
(2)泪水是包含了物理成分和情感精神的,而情感是无法复制的,如感动。(2分)
(3)《星夜》带给作者心灵的震撼由来已久,深圳画家村的《星夜》只是重新触碰了作者心灵最柔软的地方罢了。(2分)
7.《父亲》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七
为了尽快在父亲面前显示我的功绩,我顺着村西边的小路爬上坡去。父亲果然在那里——剪影般地坐在太阳的余晖之中,半晌不动。只有烟袋中偶尔冒出的烟雾,才证明了他不同于身边其他的景物。我信步走了过去:
“爸,我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我故作平静地叙述。“哦,考上了。”他平静地回答。
“……”我为他不同于他人的平静有点不知所措。
“开学交多少钱?”他说话时仍没有看我。
“不知道,回家算嘛!”我的话有些生硬,目光中也夹杂了几分异样。
“……”父亲吸烟的动作停滞了几秒钟,但仍没有看我。
“我看您尽快地准备吧,过两天我就走了。”抛下这话,我转身走开,心里有些不平。我感觉到父亲的目光在追随着我。
沉默,始终的沉默,比往日还要沉默的沉默。
我是被一个恶梦吓醒的。“肯定是反梦。”我极力安慰自己。
门口有些细细的响动,我不想也不敢再想下去,悄声地下了床,手刚要触到隔开两层的帘子。
“他考上了……真的考上了。别担心,我已经把钱凑得差不多了。隔两天,村里的砂石厂开工,我还可以去干个装卸……四年了哪,出息了,孩子出息了。”
父亲说着深深地吸了口气,淡淡地吐出。
透过帘子中间由于日久所破的小洞,我看到父亲偎在那把已经褪了色的太师椅中,怀里抱着母亲的灵牌。他双眼紧闭,平日已见斑痕的皱纹,此时更是刀刻般地印在脸上。头发杂乱得早已没了章法,就像山后的那片丛生的杂草。
这就是我的父亲吗?就是那个把我从三岁开始独自哺养大的父亲吗?就是那个平日与我不语、形同路人的父亲吗?是的!就是他!
脚趾被几滴液体打湿。我捂住嘴,不敢出声,怕打扰了父亲那份固有的沉默。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在正确的判断后画“√”,错误画“×”的。
A.这是一篇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 )
B.这是一篇叙事散文,文中的“我”就是作者。 ( )
C.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敬父爱父之情。 ( )
D.这是一篇小说,文中的“我”并非作者。 ( )
2.对“我故作平静地叙述”和“他平静地回答”理解较恰当的是( )。
A.我心中十分激动,但表面装作无所谓,父亲则相反。
B.我心中十分激动,但表面装作无所谓,父亲表面平静。其实内心更激动。
3.联系上下文,对父亲的“沉默”、两次“仍没有看我” 理解恰当的是( )。
A.父亲对此并不十分看重,并不以为然。
B.父亲把对儿子的爱深深埋在心里,不肯流露。
C.这些年他受的苦太多了,一时说不出。
D.父亲要保持一种尊严。
4.作者透过门帘小洞对父亲的描写方面有( )( )。
A.肖像 B.语言 C.动作 D.心里活动
《沉默的父亲》答案
1.A√ B√ C× D×
2.B
3.B
8.《马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八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怒而飞 怒:振奋,此指用力鼓动翅膀
B.志怪者也 志:志向
C.才美不外见见:同“现”,表现
D.策之不以其道 策:用马鞭驱赶
6.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去以六月息者也以其境过清
C.而伯乐不常有 温故而知新
D.其真无马邪 帝感其诚
7.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A.天空辽远,是它真正的景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B.天空辽远,难道是它真正的景色?难道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
C.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D.天色湛蓝,难道是它真正的颜色?难道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
8.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文同写动物,形象迥异。甲文描绘了硕大无比、志存高远的“大鹏”,乙文刻画了不遇伯乐、屈辱而死的“千里马”。
B.两文借物抒怀,情感有别。甲文借“大鹏”迁往南海展现了作者的恐惧,乙文以“千里马
”遭受屈辱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不平。
C.两文语言精当,各具特色。甲文使用“三千里”“九万里”等词,用语夸张,想象雄奇;乙文连用“不”字,言简意赅,引人深思。
D.两文皆为经典,价值各异。甲文的“鲲鹏”超越现实,富有浪漫色彩,影响深远;乙文论说“伯乐”与“千里马”之关系,极具现实意义。
答案:
5.答案:B
解析:志:记载。
6.答案:A
解析:A.介词,在。B.介词,凭借/介词,因为。C.连词,表转折,然而/连词,表顺承,就。D.表示加强诘问语气/代词,他的。
7.答案:C
解析:句子翻译题,可用排除法。“苍苍”是“湛蓝”的意思,排除A、B两项。“其……其……”连用,是“是……还是……”的意思,排除D项。故选C。
8.答案:B
9.《进城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九
那天早上,跟往常一样,鸡叫第四遍的时候,山伯就起床了。一般情况下,张牙舞爪洗下脸,咕咕咚咚灌一碗水,一边啃着馍一边就下地了。可那天山伯一边往外走一边说:“今儿个到县城一趟。”
在灶台前忙碌的山娘愣了一下,撵出门外,瞅着山伯朦胧的轮廓,嘟囔道:“麦还没割完呢。”“丢不了。”山伯头也不回,闷声闷气地丢过来一句。“麦都焦了。”山娘还不死心。庄稼人,土地是他们的命。“值个啥?!”山伯走得执着,匆忙。山娘又叫道:“你没进过城,认识路?”“鼻子下边就是路!”山伯的话硬硬的,不容置疑。
望着山伯的身影消失在弯弯的山道上,山娘轻轻叹息一声。昨夜里他就烙饼似的翻来覆去没睡踏实,有啥关紧事?咋不吱声呢?去城里干啥?城里跟他们唯一有牵连的就是他们的儿子山子。
两年前,县里建铝厂,在全县范围内物色工人,山子有幸被选中。上班第一天,山子要赶镇里的班车,天不亮就上路了。山伯提出送他一程,山子说成啥也不让,到最后山伯也没有送成。
按照惯例,昨天是山子休班回家的日子,结果,山子没有回来,难道是因为这个?听山子说,铝厂在县城边上的一个乡,他要转好几趟公共汽车才能到单位。农闲时节,老头子曾想带着她到山子工作的地方看看,一想到复杂的路线,就打了退堂鼓。他今天是咋了?真的是去找山子?他会不会迷路?
后半晌的时候,山子回来了,一个人。山娘诧异地问:“没见到你爹?”山子一愣,不高兴地说:“他去干啥?我没见。”看到山子的反应,山娘哼哼唧唧的,不敢多说。山子说:“他啥时间去的?”山娘说:“一大早就去了。”山子黑着脸说:“我一大早就从厂里回来了。真是的,不嫌丢人!”山娘想数叨儿子两句,张了张嘴还是把话咽了回去。她明白,老伴弯腰驼背,走路不利索,形象不雅观,山子是嫌弃山伯到单位给他丢脸了。
等到了天黑,山伯才一身疲惫地回来。看到山子,他不自然一笑,低眉顺眼地说:“我摸到你们厂他们说你回家来了。”看到山伯蓬头垢面的样子,穿的衣服也分辨不出颜色山子的火气一下子上来了,气呼呼地说:“你去干啥?没事就不能在家歇着?”山娘不满地瞅了山子一眼。山伯嗫嚅着说:“昨个儿我听说公路上发生了车祸,一辆货车撞到了一辆公共汽车上,死伤了好几个人……我怕你回家搭乘那辆公共汽车……吓得我一夜没睡。阿弥陀佛,没事就好。”
山娘这才知道老头子去找山子的真正原委。事后,山伯对她说:“给你说了有啥用?让你也跟着担心?”
结尾一:多年后,等到山子理解到父母那满满的爱、暖暖的爱时,这时候,别说孝顺他们,连对他们说声对不起的机会都没有了,因为他们已经藏在了坟里边,似乎依然害怕年少不懂事的山子。
结尾二:多年后,山伯已经去世,山子将山娘接到城里。山娘总会在夜晚看着山伯的照片出神,而山子总是埋怨自己当初没有早点接山伯进城,现在连弥补的机会都没有了。每到此时,山娘都会说同样的一句话:“我进城,就是你爸也进城了。”
15、学校《文苑》杂志推出了“文学作品大家赏”栏目,本期赏读的是小说《进城》。
(1)“照应”是文章的结构技巧,常见的种类有伏笔照应、首尾照应、文题照应等。这篇小说有两个不同的结尾,通读全文后,你认为哪个结尾更能体现照应这一结构技巧?谈你的看法和理由。(不少于50字)(5分)
(2)“文学作品大家赏”栏目邀请你作为特约撰稿人,给这篇小说写一段赏析性文字,请完成这个任务。(10分)
写作提示:①首先说明你赏析的文本是由哪个结尾构成的;②从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语言表达方面任选一个角度来赏析:③结合文章内容;④不少于100字。
答案:
15、(1)示例一:我认为结尾一更能体现照应这一结构技巧,“似乎依然害怕”与前文多处照应,如山伯面对儿子“低眉顺眼”“嗫嚅”,山娘面对儿子“不敢多说”“把话咽回去”等,细微处巧妙照应,使结构严谨。
示例二:我认为结尾二更能体现照应这一结构技巧,“我进城,就是你爸也进城了”照应了题目“进城”,同时也照应了开头“山伯这辈子,去过一次县城,唯一的一次”,可谓独具匠心。
10.《望岳》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十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望岳》与《春望》分别创作于杜甫的青年和中年时期,两首诗围绕“望”字展开。《望岳》中作者望到了巍峨秀丽的泰山,表现出诗人①的人生态度;《春望》中作者望到了破败的长安城,表现出诗人②、思念亲人、悲己伤时的情感。(每空限填4字)(2分)
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望岳》全诗没有“望”字,却句句围绕“望”字着笔,远望、近望、凝望,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情怀。
B.《望岳》颔联中“钟”字,把大自然人格化,它慷慨地把所有的神奇和秀美都集中在泰山身上;而“割”字则写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形象。
C.《春望》颔联中“感时”紧承“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伤时局,见花开伤心;“恨别”领起“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怨恨离散,闻鸟鸣惊心。
D.《春望》尾联由国破家亡写到自己的衰老,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表达了诗人珍惜时光的愿望。
7.在古代诗歌中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鸟,诗人借鸟表达不同的情感色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了伤感悲情;“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表达了满怀豪情;“,”表达了喜悦之情。(2分)
答案:
5.答案示例:①积极向上②忧国忧民(2分。每空1分)
6.答案:D(2分)
【《郑成功》阅读练习及答案】推荐阅读:
季羡林:《成功》阅读答案08-12
成功与一块石头的阅读答案12-17
合作是走向成功的道路阅读答案09-24
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阅读题答案08-06
成功的试验阅读理解材料题的答案11-03
小说阅读练习及答案09-20
《黄鹂》阅读练习及答案12-26
晋祠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09-12
《说勤》阅读练习题及答案07-02
《宋史·曾巩传》阅读练习及答案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