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与创新论文

2024-10-11

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与创新论文(16篇)

1.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与创新论文 篇一

小学品社课“实践体验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创新

苏州市品德名教师、苏州市小学品德学科带头人沈丽萍老师多年来积极探索“实践体验教学”。她对这一教学模式的理解是:在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等理论引领下,根据小学品德学科特点,遵循小学生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参与和实践体验为主要活动,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在体验感受和思考的过程中形成道德观点和信念,并获得情感上的触动,从而外化为行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践是学习的主要形式,体验则是主线。

听了沈老师的苏教?中图版六年级上《隔海相望》,对沈老师的品社课“实践体验教学”模式有了些许了解。《隔海相望》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国标教材、江苏教育出版社和中国地图出版社《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和祖国一起成长”中的一课。本课教材内容有“美丽富饶的宝岛”“历史告诉我们”“两岸情深”等内容。在第二课时的设计与教学中,沈老师从课程的综合性、活动性、开放性特点出发,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开展充分的自主学习和情感体验,设计多元的实践活动以有效达成多维目标,具有如下特点:

1.师生角色适切转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动建构者,不是外部知识经验的被动接受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呈现者,而是帮助者和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三个变”:变“道德说教者”为“实践活动的引导者”,变“道德评价者”为“德性欣赏者”,变“金字塔学者”为“合作交往者”。因此,“实践体验”教学模式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有机转型,学生在教学中拥有充分的主体地位,是学习的主人、实践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师生角色的有机转型,是对传统品德学科以讲授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方式的重大突破与挑战,也是“实践体验”教学模式有效实施的基本保证。

2.教学目标多维达成

本课时教学在延续第一课时教学的基础上,以学生一系列自主实践活动为主,注重多维目标的达成。在认知目标上,进一步了解台湾历史及台湾问题的由来,了解大陆与台湾血脉相连的事实。在能力目标上,注重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注重合作、交流、分享,善于多渠道进行自主学习。课前,沈老师设计了三份实践学习单,分别为:①借助网络或咨询父母老师了解关于“现在台湾问题的由来”;②以“两岸同根”为主题开展课前生活细节的搜寻,从文字、语言、饮食习惯、传统节日去对比,认识两岸一家的事实,这是实现两岸统一的基础;③分组选择主题找一找关于两岸人民情深盼团圆的事例故事。三份实践学习单既有学生个体的活动又有小组合作的内容,既有教材内容的提前预热,更有课外知识的拓展准备。课前感知为课堂活动做好了积极的素材储备。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有担当、有责任的历史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期盼统一的情感。

3.课程资源适性开发

品德课程具有开放性特点,教学内容不仅局限于教材内容,本课教学尤其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选择利用,首先是本地区域资源的利用,如吴江区招商引资,台资企业落户吴江、台胞子女就读吴江学校的情况,这些鲜明的事例和数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也有学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如学生喜爱的台湾影视歌星、喜爱的台湾美食等;也有学生生活经验的资源,如学生亲历台湾旅游的感受等。这些资源的运用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为开展实践体验活动提供了素材和情境。

4.教学方法有机整合

作为同时担任小学品德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任务的教研员,沈老师发现两门课程在目标、性质、价值取向上有较多的相同相近之处,在教学中可以进行有机整合,将实践活动引入到品德教学之中。课堂上,沈老师智慧地将品社课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采用课题探究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活动单位,开展关于台湾问题的探究以及两岸人民友好同根源、友好往来情况等主题探究活动。沈老师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与学习基础,本课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开展。首先各组有明确的任务与分工,三份实践学习单既有每个组员的各自任务,又有小组汇总合作的任务,使人人有任务、个个有目标。其次,注重组内的合作与交流。既培养倾听的习惯,又促进交流与共享。再次是组际的交流与互补。增长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在交流的形式上有小组代表交流,也有组员内部交流;在交流的内容上,不仅关注获取知识与信息的交流,还关注研究的方法与过程,尤其是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情感、态度、能力等的提升。小组合作学习使本课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活泼,学生参与面也非常广,提高了教学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沈老师的“实践体验教学” 品社课教学模式让学生获得了丰富体验,在幼小的心灵中让真、善、美的种子发芽、长大。

(朱小敏,江苏省品德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苏州市品德名师共同体主持人,江苏省昆山市新镇小学,215337)

责任编辑:颜莹

2.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与创新论文 篇二

一、认清教学误区, 避免“专业教学”

(一) 小学音乐课不等于音乐专业课

目前, 小学的音乐课堂上, 仍然存在着把注意力集中在传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的教学上, 给学生进行纯粹的音乐专业知识灌输式教学, 要求学生背记来开展专业技能训练, 禁锢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也人为地增加了学生学习音乐的难度与负担。久而久之, 学生对音乐课堂就产生了厌倦和害怕的心理。

(二) 简单地成立几个音乐专业队 (组)

为了参加各级各类音乐方面的比赛、会演, 有的学校挑选少数学生成立几个音乐专业队 (组) 进行强化训练, 排练几个文艺节目参演, 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少, 又能出效果。但这种只重视少数学生的训练, 会将大部分学生拒之音乐教育的大门之外, 淡化了音乐教育的普及, 音乐教育活动容易走向极端。

二、更新观念意识, 承载教育重任

(一) 树立大局意识

小学音乐教育是校园美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要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特有的育人功能, 形成学校整体美育的教育合力,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

(二) 强调发展理念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 学校音乐教育不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确定和调整中小学音乐教育目标与内容, 改进教育方法, 开辟各种途径, 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进而影响和促进学生的素质形成及个性发展。

三、改革音乐教学, 强化创新能力

(一) 提升音乐教学课堂

音乐是生活不是学科, 让音乐充满生活, 让生活充满快乐, 这不仅仅是学生的愿望, 也是我们所有人的美好愿望, 这恰恰是音乐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只有切合学生实际需要与实际可能的知识与要求, 才能被学生所接受、所理解。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 为学生提供宽松的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环境,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1. 用激趣的手段。

众所周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 学生才有动力。紧扣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 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恰到好处地播放与内容相关的课件、录像等, 甚至光洁的教学用琴, 配套的音像设备, 生动活泼的教学挂图等, 都使音乐教室充满艺术氛围, 刺激学生的视觉, 激发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2. 用游戏的手段。为他们营造一种自由、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不仅能使他们掌握知识, 又能发挥他们的创新主动性。

3. 用舞蹈的手段。舞蹈教学可以吸引少儿的注意力, 增强少儿记忆力, 促进少儿智力的发展。

(二) 激发学生的新潜能

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在教学设计时, 尽量减少学生在创作中的技术负担和练习中的畏惧心理, 使他们感到力所能及,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尝试, 增强大胆创新的信心。

1. 从创编节奏着手。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 它赋予音乐以活力,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创编节奏,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音乐美, 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2. 从创编歌词着手。

创编歌词是学生创造性表达心中的情感及对音乐的理解的思维方式之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发挥丰富的想象来创作歌词, 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中, 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歌曲, 让他们来创作自己的歌词。既然学生已经对歌曲比较熟悉, 那么让他们来填上词或改词, 学生同样会很开心, 并且也不会浪费时间。

(三) 拓展学生视野

1. 培养想象能力。

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音乐本身韵律的和谐完美, 同时还在于它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 而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由此可见想象力的重要性。一是了解歌 (乐) 曲创作的背景是“音乐想象”的铺垫。小学音乐教材中的一些歌 (乐) 曲常有特殊的创作背景, 有些还具有创作的故事或创作花絮。如果在学唱、欣赏前把它们简要地介绍给学生, 便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一步一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音乐想象”的空间里。

2. 培养审美能力。

音乐的时代风格总是体现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 音乐的民族风格是由民族的文化、生活、语言、劳动、情感、地理、民情等所决定的, 音乐的个人风格, 总是体现出音乐家独特的对客观现实的观察力和对人生的感悟, 并给我们以启迪。能不能从教材中挖掘出生动活泼且能扩展学生艺术视野, 丰富学生艺术情感, 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内容, 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质量。音乐作为艺术, 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 我便尝试各种能够符合音乐表现特征的方法进行教学,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探讨小学阅读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篇三

【关键词】小学;阅读教学;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新时期下,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从中学到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这对于教师重点在能让学生学到知识,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实现创新,才能优化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创新阅读教学模式

(一)理念创新

新课程下,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问题,从中获取新知识,教师就必须摒弃过去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变,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身的主导地位。因为只有做到了教学理念创新,才能实现教学过程的转变。

(二)行为创新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笔者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中[1],向学生设计了一些既有难度又有激励性质的问题:如果瓶子周围当时没有小石子乌鸦还能通过什么方式喝到水?同学们争先恐后回答道:“可以砸碎瓶子喝到;将瓶子弄倒就可以喝到;可以找塑料管子来吸水……”这时候及时给予表扬和引导:同学们很聪明,那这些方法中哪种是最好的方法呢?(同学们都说将瓶子弄倒最好)。通过这样精心设计问题,再及时给予引导,不仅解决了问题,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方法创新

随着现代化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随之课堂上逐渐融入了多媒体教学,这为阅读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课堂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多媒体的刺激下,小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了热情,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2]。如笔者在教学《北京》一文中,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现出了北京美丽的风景:林立的高楼、纵横交错的立交桥、天安门广场川流不息的行人、车辆……同学们看着北京美丽的风景,都沉浸在这美丽的画卷之中,这时再给予学生适当地点拨:对于北京这样美丽的景色,谁能用语言来描绘一下呢?同学们兴趣大增,都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的创新,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新阅读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一)激发情感,引导学生“创”开来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多读书,读好书,少做题”。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应多引导学生阅读实践,并且注重情感的熏陶,这样有利于学生表达出文中的真实情感。如笔者在教学《童年的发现》一文中,通过以费奥多罗夫在童年时的一项科学发现为例,要求同学们纷纷说出自己在童年时的发现,学生的兴趣有感而来,争着回答道:“我发现了狒狒与猴子的区别”“我发现了燕子在快下雨时会低飞……”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从中感受到喜悦。

(二)换位思考,形成师生之间互通性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以通过互换角色的方式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灵活的思维。在笔者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引导同学们对文中人物进行换位思考:“廉颇要让蔺相如下了台,那么如果你是蔺相如你会怎么做?而蔺相如是怎样做的?”通过这种换位思考的教学方式,更容易让学生掌握和理解到文章的内涵,同时通过这堂课也让学生明白了人与人之间一定要做到和睦相处,更明白了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要顾全大局[3]。

(三)开放阅读,创新升华

光靠教材中的几十篇文章来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不够的,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阅读的兴趣,还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通过课外阅读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宝库,并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自己的亮点与大家一起分享。此时,笔者故意设置一些问题让同学们通过阅读去找到答案,最后大部分同学都回答出了问题,问他们是怎么知道的,都说在“网上查到的”“在《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中找到的”“在《蓝猫淘气三千问》书中看到的”……由此可见,课外阅读能使学生收获丰富的知识,再加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三、结语

总之,在小学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而爱上语文学习,那么这就需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创新平台。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创建一个富有生机、活力的阅读教学课堂,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并且从阅读中慢慢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才能真正体现阅读教学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孙娟.小学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策略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9).

[2]徐光华.创新小学阅读教学策略,增强小学阅读教学效率[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8).

[3]王晓平.小学阅读教学情况的实证研究:基于阅读能力培养的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09(2).

4.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与创新论文 篇四

一、把我受教育群体特征,提高教学针对性与有效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我们的教材不论是从内容、深度、广度、难度等来讲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既说明我们的教育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和优化,反过来也说明我们的受教育群体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再者,我想任何一个有些教学经验的教师都会对学生的不断观察中感受的学生的这种群体特征的变化性。当下小学生,我认为更加开朗与灵活,他们一个个都很聪明,也非常懂礼貌,从小就表现出良好的个人素养。但是,反过来讲,现代学生们基本上都是在父母和长辈们的关心呵护下成长起来的,有的家庭教育并不科学,对孩子从小溺爱,这样就容易导致孩子缺乏一定的自理能力,也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情绪化的状况也相对来讲比较常见。对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首先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更新教学观念,如果我们的受教育群体特征发生变化了而我们的教育观念还停滞不前,那既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也说明了我们的教学观念已经落后了。与此同时,需要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这一特征,善于引导学生的这种聪明劲儿,将其有效地运用到学习当中。对于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多采取激发式、鼓励式的有效引导方式,而不是主导式、批判式的强行灌输式教育。比如,在学习新知识或者解题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说“看看哪位同学最先理解,或者最先解题”之类的话语。另外,教师也应该给予学生更多地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学会动脑、享受动脑,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会真正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学习能力和方式,从而提高学习成绩。当然,我也绝对相信我们的.学生这么聪明,肯定会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发现自己得潜能和优点。

二、尽量采取“灵活式、多样式”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实践

在传统数学教学当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教材的朗读者加上翻译者。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教学或许可以说成是教师对教学的主观认知或者“一厢情愿”下的方式。教师如果基于自身的理解和站位来对教材进行阐述,这个过程,学生的理解相对来讲并不到位。反而,这样的方式可以看成是一种对知识的强力灌输过程。有些知识和道理,不是靠教师的讲解来让学生理解的,而更多地是需要学生自己去感悟的。具体来讲,在课堂教学当中,我们应该采取“灵活式、多样式”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实践。比如,通过划分数学学习小组,让学生也可以在课堂中“交谈和说话”,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甚至是辩论,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切身体会之中加深理解与记忆。再比如,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当中,我们可以将多媒体引进课堂教学,对于一些理论性讲解可以通过一些动画短片来进行。另外,我认为数学教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我们在学习一些图形的时候,研究它们的特征时可以通过教具来辅助教学,比如“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我们可以通过自己制作或者通过购买的一些教具来对比研究。

三、整合教学资源,共同施力推动教学发展

5.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与创新论文 篇五

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内容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教育。现在的学生,肩负着祖国未来繁荣、发展的重任,他们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祖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在指导学生操作训练的实践中,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敢于突破常规模式,以此培养学生创新品质,并在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创新潜能,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与各种能力的提高,最终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

[关键词] 小学科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创新的世纪,新世纪正在召唤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国际间的竞争实质是人才创造力的竞争,教育犹如双刃剑,使用得好,具有培养创造力的功能,使用得不好,则具有抑制创造力的功能。我们有些教师往往只欣赏那些善于做标准答案,考试分数高的学生,而对个性较强,不墨守成规,相对难管束的富有创造力的学生,则常常挑剔和非难。整齐划一的教学要求与呆板僵化的教学方法充斥着教育领域„„这一切使学生只懂得模仿和继承,不懂得创造和发展,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是值得我们反省的问题。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现在的学生,肩负着祖国未来繁荣、发展的重任,他们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祖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与各种能力的提高,最终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

(一)、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教授认为,创新精神是最重要的,创新精神强而天资差一点的学生,往往比天资强而创新精神不足的学生能取得更大的成绩。所谓创新精神,它是一种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刻意求新的精神。我在课堂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1、尊重好奇心,唤起创新意识

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始源于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小学生往往对许多事情

都感到好奇,有着特强的探究欲望,其实,这就是小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小学生如果对某一科学知识有了好奇心,也就有了学习的内在动力,他就会主动地去探索,去研究。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及时抓住学生的这一好奇心,鼓励他、帮助他,让这一创新的火苗发扬光大。如我在教学《太阳》一课时,讲到太阳的温度,有学生问:既然太阳是一个大火球,如果将很多水一下子倒在太阳上面,会不会将火熄灭呢?当时,有许多学生发出哄笑声,觉得他的问题太愚蠢。可我却不这样认为,这个同学问的虽然是个非常幼稚的问题,但是,它反映出这位同学强烈的求知欲望,他想知道太阳到底热到什么程度。我立即表扬他:你的想法非常好!很有意思,与众不同,现在我们就来和大家共同探讨你这个问题。然后我组织同学们一起去研究太阳表面和内部的温度,从而让学生理解太阳表面和内部的温度使人类无法接近,所以目前还无法做到,但是,将来也许你或者其他人能做到。我这样做,既尊重、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激发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我们教师要特别注意发现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激励他,使他的好奇心得以升华。小孩子好发问,为什么学生越大越不爱发问,除了生理上的原因,还有的就是教育有时也会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心。

2、积极正面引导,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不安于现状,执意于追求创新的强大的推动力。在信息时代,得到知识不难,难得的是好的创意。在教学中,要结合课本内容积极引导,使学生产生不满足于现状,积极投入创新活动的意愿。如介绍我国“神州号”试验飞船顺利升空,中国人即将登上月球,迫切需要大量地优秀的信息技术人才;介绍身边的小发明,小创造的故事等,使学生感到“创造既不神奇和发明也不深奥,我们也能行”,使学生有一种追求成功的紧迫感,激励其不断进步。

3、变革学习方式,营造创新氛围

科学常识教学,强调学生不仅要获取科学的知识,更要掌握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科学、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因此,我们应放弃权威,主动转变教育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生生关系,以利于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参与学习,要给学生一个动手操作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思考空间,给学生动口讨论的时间,使个体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倡导学生间相互合作,相互支持,使个体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碰撞出创新的火

花。

4、激励创新热情,培养创新情感

我们要善于借助录音、录像、电脑课件、演示实验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使学生绐终有饱满的情绪,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求知活动中去。例如,在上《鱼》一课时,采用录像,介绍人类从鱼的结构特点的启发下,制造了多种多样的舰艇,为人类进步做出了贡献;在上《动物怎样保护自已》一课时,利用讲故事形式,介绍聪明的人类从动物身上学到了许多知识,发明了迷彩服,探测器等等,以此激励学生的创新热情。

5、设置创新逆境,培养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指能自觉的确定创新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已的创新活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创新目的的心理活动。我们教师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耐挫折、自控能力,把困难和挫折当作人生的财富,从而充满信心地从事创造活动。例如在讲《水稻》一课时,介绍水稻专家袁隆平经过十几年的研究,无数次的试验,培育了优良的水稻品种,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爱迪生也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无数次的试验,才发明了钨灯泡。以此教育学生创造活动中会遇到困难和失败,但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在实验教学中,要训练学生不怕失败,刻苦钻研的精神。如“霜的形成”模拟实验,学生小组屡做屡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分析失败原因,讨论如何改进,学生在找到原因后,及时做了改进,使实验获得了圆满成功,学生从中感觉到成功的来之不易和胜利的喜悦。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什么是创造思维?美国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的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情或表达事物的思维过程。创造思维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小学科学常识课是将学生引入科学大殿的入门学科。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巧设问题,培养思维的敏锐性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途径。发现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开端。教学中要巧设实验,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机会。例如,在讲《热胀冷缩》时,先做一个实验,用一个铜球穿过铁板上的圆孔,然后给铜球往酒精灯上加热一会儿,铜球就不能穿过圆孔了,再把铜球往冷水里一浸,铜球又能穿过圆孔了。学生通过观察,会迫不及待的提出问题:为什么加热后铜球不能穿过圆孔?为什么冷水一浸又能过圆孔了呢?学生通过推测、讨论、尝试,得到了答案:铜球加热后,体积增大,所以不能穿过圆孔,往冷水一浸,温度降低了,体积变小了,就又能穿过圆孔了。这时,许多学生又提出,其它物体是不是也有铜球的特点呢?这是为什么?等等。可见,善于发现问题是创造的起点,它本身就含有创造成分。

2、引申问题,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表现为,善于深入思考问题,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善于探索问题之间的联系等。它反映了思维的深度。例如,在讲《水的三态变化》时,布置实验,将三杯体积相同的水,一杯放在常温下,一杯放在冰箱中,一杯加热,观察三杯水在相同的时间内的变化?再比较三者的体积。学生了解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紧接着可以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再让学生猜测为什么水蒸气体积大,而水结成冰后体积也会变大呢?学生可以去请教家长,也可以去查阅资料,获得答案。问题的步步深入,使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3、丰富想象,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思维的发散性。思维的发散性是指多角度、新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学生的思维方式往往比老师更发散,更有创造性。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它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给他们广阔的驰骋想象空间。例如,在教《植物的根》时,在研究植物的根一天吸多少水时,学生讨论出把根放入试管较合理,同时,启发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控制试管中水的蒸发,学生积极思考,想出了许多方法,如在试管上加橡皮塞,在水面上滴一些油,等等。更有学生认为不用控制水的蒸发,只要找两只同样的试管,倒入同样多的水,一支要有根吸水,另一支没有根吸水,一天后观察,就能知道根一天吸收了多少水。学生通过想象,开放了思维。

(三)、突破常规模式,培养创新品质

要想使学生乐学,使学生有学习的动力,必须要给学生一个愉快而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有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尤其是小学科学的教学,更要注意这一点。小学科学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和发展,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如在讲《杠杆》课时,通过实验,我问学生,用木棒去撬大石头,怎样才能更省力些?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很快说出了方法:支点离石块越近,离用力点越远,就越省力。我又追问有没有别的方法了。这时,有学生站起来说:如果石块移到水中,撬起来就更省力了,因为水有浮力。受此启发,又一名学生说:如果石块在月亮上,撬起来更省力,我知道月亮上的东西都很轻。学生思维不仅限于改变支点,用力点的位置来省力,而且联系自己的知识,想到了改变环境状态来达到省力目的,确实难能可贵,令人欣喜。这时,教师对学生的这种见解一定要给予表扬,千万不要只用一个答案、一个标准去评判学生,或只是一味的批评。就是学生回答错了,也要给予正确的引导,注意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要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解答要敢于有独特的看法和见解。所以,作为教师,要能够打破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条条框框,开创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定会得到发展。

(四)开展探究活动,发展创新潜能

探究式学习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所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在小学自然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尤为突出重要。其实儿童生来就是一名探究者,也可以说是一种天生的本能,他们对所有的新生事物都有探索的欲望,一个小学生能够把爸爸刚刚买给他的复读机全部拆散,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这种行为都持责怪、打骂的态度,其实,孩子的这种行为尽管是一种“破坏”,但他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种探究的欲望,创新的精神。他把复读机全部拆散,就是要看一看复读机里到底有什么,尽管受到责怪,下次他还会有这样的举动。在一次装四驱车的活动中,学生对照安装图,很快就把四驱车装好了,大家都兴致勃勃地放到轨道上去比赛,结果,都对自己的车子不满意。这种结果是早就预料到的,教师这时对学生说:每一套现成的四驱车配件都有它的缺陷,要想使车子跑得快、稳、久,你们必须在车子的导轮、凤尾、马达、电池、底盘上动动脑筋。学生为了达到效果,他们回家后又重新改装了一些配件,使得整车的性能大大提高,这样,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得到快乐,创新潜能得到了发掘。比如我教学《杠杆》一课,为学生准备了老虎钳、扳手、剪刀、螺丝刀等工具,让学生选择最省力的工具,去打开没有轮的水龙头和螺丝钉。而教师在学生整个探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就是精心组织探究活动,正确指导学生去探究,使儿童的这种天生的探究能力不断地得到发展,促成儿童从自发的不成熟的探究,走向科学的探究,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总之,创新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落实到小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目标。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小学生创新品质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它有待于我们在长期的实践研究中摸索并加以总结,使我们的教育日臻完善。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小学科学课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它作为一个教学原则,为以后培养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科学教育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素质教育》周峰广东人民出版社

《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董奇浙江人民出版社

《课堂教学中引导创新策略研究》上海教育

参评组别:小学科学组

作者姓名:王会香

工作单位:高台县合黎乡中心小学

邮政编码:734300

职称或职务:小学高级教师

联系电话:***

6.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与创新论文 篇六

著名创新学家朗加明教授曾说过:“对于创新来说,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路”。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终身发展和思维形成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在音乐课中必须加强对思路和方法的创新,要在教学意识、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等实践活动中寻求创新,要在实践中去探索和总结。因此,要达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必须在音乐课中去实现教学的创新,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创新必须在实践中去接受检验,在实践中又去实现新的创新。带着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注重方法,改变思路的观念走进音乐课,我进行了如下一些创新的尝试。

一、创新教学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新课标的理念表明: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能“终身热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人”。强调音乐兴趣的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才是音乐教学追求的目标。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中需要有创新的教学意识,这样才能让教学更加轻松,让学生学有所乐,更富有个性。兴趣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成功中的喜悦和乐趣,会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好奇心,这是一门技巧。如,开学的第一堂课,我把备课时设计的自我介绍形式介绍给了学生,活动是这样开展的:主题----听着我的歌,让你了解我。示范----我用庞龙的《两只蝴蝶》的音乐旋律篡改歌词,加上相应的舞蹈动作,把我介绍给了大家(其中包括我的姓名、爱好、以及对同学们的期望)。构思----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设计介绍方案。展现----按设计好的方案上台表演。教室里顿时沸腾了,交头接耳、互相讨论,刚才失望的神情则变得神采飞扬。同学们不象以前作自我介绍那样枯燥、机械了,而是积极投入到活动中:有的努力想着用什么歌曲来作旋律,时而动动笔把篡改的歌词记下来;几人1组的,几个脑袋凑在1起,眉飞色舞、群策群力,极力想设计出最好的表演方案;想边歌边舞的则坐在位置上手舞足蹈,嘴里念念有词------展现自我了,同学们载歌载舞,踊跃的把自己推出介绍给大家。教室里欢声迭起,掌声如雷,同学们的节目是1个比1个精彩······ 通过这次有趣的自我介绍活动,我知道了学生的姓名,了解了他们的兴趣爱好,掌握了哪些学生有圆润的歌喉,哪些学生有优美的舞姿------学生也从中获得了音乐审美体验,享受了成功的欢愉,最重要的是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

二、创新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

新课程新理念的重要体现是:“以人为本”,“教育应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从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因而,我尝试建立一种突出学生发展,以“主体性、创新性”为特征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开放性音乐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创新的教与学的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搭建让学生自主表演的“旋转舞台”和“梦想剧场”,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1、发散思维,焕发活力

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一般都是先由教师介绍曲名、作者、表现内容等,还没听到音乐,就先把学生限制在一个框框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代替了学生的亲身体验,把音乐的多解性变成单解性,使得学生对音乐本身失去兴趣,不注意倾听,放弃了思考与联想。现在上欣赏课,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自身对音乐的体验,去理解音乐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去探索问题。这样就使学生始终以积极多变的思维参与教学,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还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音乐表现力。在此类开放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音乐的主人,通过自主地体验和探索,求新、求异、求广地学习,逐步培养了创新的意识和胆识,从而使音乐课真正的“活”起来,焕发出创造的活力。

2、创新教法,大胆实践

因为音乐最具不确定性,解释的自由度也是最大的,所以音乐可以让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想象、解释和宣泄自己的情感,体现自我个性。我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通过音乐活动过程的展开,来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给他们探究问题,探询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大胆想象,自由创造。例如在进行歌曲《青春舞曲》伴奏节奏的学习时,我没有拘谨于书本上原有的伴奏节奏,而是学生自找打击乐器,让学生根据歌曲所表现的情绪,自由创作不同的节奏。我的要求是:一要符合歌曲情绪,二要与众不同,假如创作得好,全班同学都用他们创作的节奏为歌曲伴奏。结果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打出了许多不同的富有特性的节奏。我协同他们把创作的节奏整理书写出来,写成打击乐器合奏谱,让他们用合奏的方式为同学们的演唱伴奏。类似这样的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在以后的创作环节中,学生都争相要求进行创作表演,获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3、创设舞台,展示自我

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节良好的音乐课,教师既不能让学生长时间地呆呆地坐在那里光唱,这样学生对音乐课很难产生兴趣。也不能让学生自始至终的不停的忙动,这样课堂纪律既乱,学生又累。教师还会力不从心。参与者的强度和

规模应该是:有动有静、全员参与。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分小组进行活动,使动觉参与和心灵参与相结合。从而达到个体动静互换,整体动静互换,使一节课张弛有度。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用声势、身体、乐器、伴奏、合奏、表演、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如,七年级新教材中的《牧马之歌》,教师也可以提示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创编,将拍手动作换为跺脚、摇头、耸肩、扭腰等动作,使学生在律动中充分感受创作的成功感。

三、创新教学手段,合理有效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鲜明生动、具体直观、形象逼真等特点,能够使教学内容得以充分的表达,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切实地解决教师无法讲清课本中的某些重点、难点,达到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果之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五彩缤纷的音乐画面加上悦耳的音乐,充分体现了“听觉艺术”与“情感艺术”相结合的特点,对学生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

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有重要的作用。而在教学中,学生往往兴致淡漠、不以为然,坐不住、听不进。过去教师用了很多方法,如编故事、画图片、讲解、提示等等,但往往学生只记住老师说的,而对该听的却听不进去。根据音乐欣赏的综合性特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容易同各有关学科知识取得横向联系,加大课堂容量,拓宽知识面,开阔音乐文化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因此,多媒体教学已成为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把聆听、观察与实践密切联系起来,再加上简洁精辟的语言引导给学生以生动真挚的情境感染,像这样的教学效果就大不相同。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于揭示音乐作品的内涵,使学生从中寻求美、发现美、欣赏美,从而提高审美能力,达到粉笔+黑板+挂图+录音机所达不到的效果,大大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能力和想象力,对欣赏的民族音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创新教学评价体系,激发学生自信

在以往的课堂音乐教学评价中,教师往往采用让学生唱一首课本上的歌曲来给学生评分,有的教师甚至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和对学生大体的印象给学生打分,殊不知这样做是不科学也是不全面的。其一,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印象,认为音乐课就是唱几首歌,不必学其它知识。其二,教师不能得到正确的教学效果反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好坏不能正确评估,从而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其三,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让那些平时上课表现欠佳,老师印象中的“差生”产生不满,认为是老师偏

心眼,不公正,丧失学习兴趣。其实对学生来说,音乐是最不能用统一的标尺来衡量的。音乐成绩的评定与其他学科相比,缺乏绝对尺度,音乐课的成绩不能完全用书面的形式来统计,一首歌、一张卷子不能评定一个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效果。音乐评价手段的不正确,可能会扼杀学生的音乐学习欲望和兴趣,会把音乐教育引向歧途,更不用说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构建开放的音乐评价方法,积极探索过程性、主体性、展示性评价方式。主要内容有:平时积累评价法、合作表演评价法、特长展示评价法。平时积累评价法是把学生平时在课堂中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态度作为重要成绩给予记载。合作表演法是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首歌曲、器乐曲或一个舞蹈进行合作表演。特长展示评价法是学生个性化的吹拉弹唱等各项特长,都可以在“班级音乐会”上展示,作为考核内容之一。最后将这三部分综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实践表明:兴趣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成功的喜悦和乐趣,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而开放评价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不断品尝到学习音乐和获得创新的成功乐趣。

7.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与创新论文 篇七

一、创设参与条件, 培养创新意识

在以往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 教师比较注重知识的教学, 只要教师讲得清楚, 学生听得明白, 并且准确记忆, 就算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显而易见, 这样的教学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为了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 教师应从三个层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一, 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 面对学生, 教师既要尊重、鼓励和平等待人, 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 倾听他们的见解, 还要观察他们的表现, 并把创新的机会留给他们。这样, 便能形成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使他们产生自觉参与的愿望, 最终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 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其二,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前提, 因此, 教师可将“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化解为一个个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 并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索, 以求发现新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三, 精心设计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教学离不开实践活动, 因此, 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技能, 教师应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精心设计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例如, 调查、考察、参观和访问等) , 进而观察与分析社会现象, 并搜集重要资料等。总之, 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颇具意义。

二、激励学生探索, 培养实践能力

“品德与社会”教学与社会生活具有密切关联, 因此, 务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l.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

只有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 在教学“买东西的学问”这一内容时, 在让学生了解了买东西的基本常识和消费者的基本权益后, 教师可带领学生将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市场”, 并把学生分成两组, 一组做观众, 另一组进行角色扮演 (例如, 扮演售货员与顾客等) , 并模拟买卖活动。这样, 学生便能自觉运用所学知识, 积极参与教学, 从而增强实践能力。

2.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

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就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 因此, 教师应根据教材, 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 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创新的能力。例如, 在教学“税收与我们的生活”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拟订一个调查提纲:

其一, 向父母了解家中的收入情况和纳税情况。

其二, 了解税收产生的原因和来源。

其三, 了解本地哪些设施的建设经费来自税收。

其四, 交流汇报。

然后, 教师可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或两三人一起或独自一人) 进行调查访问, 并整理调查结果, 最后向全班汇报。通过交流汇报, 学生既获得税收知识, 又提升调查能力, 更增强纳税意识, 最终形成较好的“品德与社会”的综合素养。

总之, 只有不断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课内外结合程度, 经常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 才能形成学生的社会实践技能, 并引导学生研究社会、认识社会, 最终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辨别真伪、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激发学习兴趣, 实施创新教育

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 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那么, 如何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努力学习的内驱力。当学生兴趣盎然时, 就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并尽可能发挥潜在的创新思维, 因此, 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求索, 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最终实施创新教育。

2.努力实施创新教育

例如,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增添了“找一找”“说一说”“议一议”和“做一做”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针对这些内容, 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并努力引导学生思考相关教学内容所涉及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成为“导演”和“听众”, 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这样, 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又能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此外, 教师要及时肯定、表扬、鼓励和保护学生的创新“萌芽”。

8.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与创新论文 篇八

关键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素质教育;教学质量

G623.2

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我们教师如何在教育工作中既提高学生素质,又提高教学质量呢?这是我从教以来一直探索并力求“双赢”的问题。我作为一名工作在农村小学的一线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做了几方面的尝试。

一、转变教学思维,定位教师角色

(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教育事业将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得信息与知识的主要途径。显而易见,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那么要想使课程改革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目标,需要一些基本条件做保证,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条件是教师的高素质。课程改革主要是思想理念和教材教法的改革。有了好的教材以后,就要精心地钻研教材,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要通过更新教育教学思想,建立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使得我们的教育质量尽可能地提高。走进新课程,教师的角色将由传授者转化为促导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独奏者转向伴奏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的首席”。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教学策略也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传统观念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新课标则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国家,对国民素质的要求。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培育学生纯洁品质和创新能力,塑造一个完整的人,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就要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为主体的旧模式、旧方法、旧思维;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打破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转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自主参与,樂于探究,勤于动手,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使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

这就要求教师在新的课程教学中从关注知识传授转变为关注学生发展;从关注教师转变为关注教师;从关注结果转变为关注过程,从关注统一转变为观之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因材施教,倡导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教学的权威者,而应当是引导者、促进者,课堂氛围和谐、民主、平等。

(二)教师讲授变为教师参与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新课改的主旋律和重点、难点。小学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和工具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很多:如课外活动、社会设计等,但最根本的途径还是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关注是第一步,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师说、学生听”的授课模式,死记、苦学只能培养高分低能儿,扼杀学生的激情,创造潜能就得不到发挥。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创造性学习先导者和内在动力。

二、积极营造环境,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在于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人把21世纪称为“创造性世纪”,预示着国际竞争将是国家之间创造力的竞争。现在的少年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他们能否成为创造性人才,将决定着国家的命运。而对于他们每个人来说,创造能力将决定其生存状态。因为不论你干什么都需要创造,创造离不开正确的认识。思维又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和认识过程。因而独特新颖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就成为了培养孩子创造能力以至生存能力的关键。

三、努力拓展渠道,全面开展语文实践

传统的语文教学空间往往局限在封闭的课堂上,以教室为牢、以教材为对象、以接受为法、以作业为训练、以考试为目标。其实,语文学习的空间十分广阔,语文能力的形成渠道非常宽广。所以,单靠课堂学习语文远远不够,教师和学校必须努力让学生走出课堂去拓展视野、丰富生活,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把课堂上产生的疑问带到生活中去解决。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才会体会到学习的有用、才会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才会形成有用的学习本领,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行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掌握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然“语文学习”是一种生活,学生便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探究式学习,简言之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而语文教学活动长期以来主要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强调记忆性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这种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单一、被动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这一状况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而且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

五、以趣为径,开发一些生动、活泼且开放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合作精神相结合。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是进步的阶梯,质疑是成功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质疑是至关重要的。这决不是形式主义,也不是为了热闹而装点花瓶。读书有疑源于思,这是思维的结晶,也是智慧的明灯。中国的语文教学这些年来,遭到非议不少,尤其形式主义现象严重,读书不给时,训练不落实,目标不现实,基础不扎实。因此,造成教学走入误区,陷入低谷。而诱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注入学习情感,利用学习意志,这将是我们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留足时间,激励表扬,让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

六、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语文教学与网络时代相结合。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力。有为注意力,学习的人才能保持心里不跑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可见注意力是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现代教育技术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有着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9.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与创新论文 篇九

《科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它对于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提高民族科学素质,有着重要得意义。因此,作为科学教师,担负着光荣的使命。对于如何教好自然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有了一点儿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教好《科学》这门学科的知识,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所以刚开始就满腔热情告诉学生:“灿烂的阳光,皎洁的月亮,闪闪的星星,万紫千红的花草树木,千紫百态的鸟兽虫鱼------这一切,构成了神奇的自然。”接着,我向学生提问了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学生回答不上来时,我又告诉学生:“自然课将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秘密;指导我们去探索其中的规律,并让这些规律为人们服务。”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二、去大自然求知

自然知识,有它的独特之处,它不象语文那样琐碎,需硬背,也不象数学那样深奥,需理解记忆。比较奥妙,仅用口头传授和学生的练习是不能达到教学目的的。学生对一些抽象的自然知识感到不可思议,甚至不相信某些自然现象的存在。因此,注意引导学生对自然现

象的感性体验。对于自然知识中的问题,总是让学生到大自然中找答案求规律。例如,教学《树叶》时,先提问:“树叶的颜色和形状各是什么样的?”有的学生回答:“树叶的颜色是绿色的,形状是椭圆形的。”我并不急于对学生的答案给予肯定或否定,而是把学生带到野外去。让学生仔细观察树叶后再回答前面的问题。这时,学生发现:树叶的颜色不仅是绿色的,还有黄色的,紫色的------树叶的形状更是千紫百态,有椭圆的,还有锯齿形的,针形的,扇形的,心形的------这些知识是学生实践中认识的,因此,理解的透彻、记得牢固。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浓厚兴趣。

三、实验中探奥秘

实验在自然教学中有乐趣,也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做好实验,对于学好自然非常重要。实验课上,教师要先提出问题,提醒学生带着问题边做边观察边思考,再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在实验中探奥秘。如在做“大气压力”实验时:我把玻璃杯装满水,用硬纸片盖住杯口,让学生猜结果如何,学生脱口而出:水和纸片会掉下来。然后我把杯子倒过来,水和纸片 并没有掉下来。学生虽然回答错了,但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开始动手实验操作,寻找问题的原因所在。再如,在做“制取纯氧”的实验时,先提问,然后指导学生做实验,边做边思考,由于好奇学生处于极佳的精神状态,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不需要硬背就获得了知识。通过实验,学生得到深刻的感性认识,再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从而获得正确的科学知识。

四、实践中应用知识

知识来源于实践,人类获得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要把知识应用于实践,为实践服务,成为人类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有力武器。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如学习了《简单机械》一课后,学生知道了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后,就启发学生能否制造一种机器既省力有能改变方向?学生都跃跃欲试。果然,有的学生回答可以用这种知识改装村里吊井水用的机械装置,或挖地窖时运土的装置。现代化的大吊车就是用的这种原理。在学习气候知识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由于我们都是农村孩子,所以对这方面很感兴趣。通过记气候日记,学生认识到寒冷的山区,气温回升慢,而种子需要一定温度才能萌发,所以农业生产需要适时播种。学习了植物以后回家帮助家长搞种植,有的亲自搞种植试验。

通过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观察的良好习惯,创新实践的能力。并且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内容提要:

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一点儿体会与大家共勉。《科学》是一门基础学科,要教好自然这门课程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去大自然求知。自然知识来自于大自然需在大自然中印证,才能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浓厚兴趣。

三、实验中探奥秘。通过实验让学生边动手、边思考、边观察,最后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形成正确的科学知识。

四、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知识来源于实践,为实践服务,教会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

10.中国旅游地理创新教学实践与思考 篇十

(宁波市北仑职业高级中学

浙江宁波北仑 315801)

摘要:作为中职旅游专业必修的基础理论课,《中国旅游地理》处于核心课程的地位,中国旅游地理创新教学实践与思考。其学习效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更是老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体现。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激发好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旅游职业能力和强烈的服务意识事关重要,本文就此项问题做出一定的探讨。关键词:旅游地理

教学实践

思考

作者简介:***(1973—),男,宁波市北仑职业高级中学旅游专业教研组长,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旅游职业教学与教育研究。

旅游专业学生应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广博的地理知识,《中国旅游地理》是中职旅游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学生对该课的学习效果直接关系到专业知识的增长,人文素养的养成,也是检验教学实效的重要方面。新版的《中国旅游地理》在内容上增添较多,教材的时代性、理论性、知识性、趣味性明显增强,老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效果,对此须作认真探讨。

一、更新教育理念

(一)、营造和谐气氛。

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我们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在此,我认为在旅游地理的课堂教学中也应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首先,教育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动力,创造条件。在课堂上不能单纯地照本宣讲,要结合多方面情况、综合分析、旁征博引、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习兴趣;使学生清楚,学习好该科目,可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及将来工作发展做准备。其次,和谐的课堂教学还应表现为对学生的充分尊重和关怀。旅游专业的很多学生基础较差,刚开始学习旅游地理时成绩不理想,会闹出很多意想不到的笑话,我们老师应表现出充分的尊重、理解、宽容,积极引导,为每位学生创建平等学习的机会,搭建共同进步的平台。

(二)、注重教学反思,要教好新版的旅游地理,需我们不断学习,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法,多分析教材,多听学生的心声,不断反思教学过程,养成反思的习惯,经常进行***反思,优化教学过程,可以使我们教师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所提出的教师发展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工作总结《中国旅游地理创新教学实践与思考》。上学期我在一班讲解东北旅游区的吉林“雾松”时,自我认为备课还是认真的,讲课还算投入,但当我下课问学生“吉林雾松的形成原因时”,很多同学答不上来,于是我立刻改变教法,在二班讲课时,就请一位东北的老师帮我讲解这点内容,并展示相关照片,果然同学们掌握得很好。反思是很好的学习,它让我正视过去、创造未来。

二、激发学习兴趣

旅游地理的教学是在初中《社会》、《自然》学科的基础上进行的,从教学的实践来看,许多学生在初中这两门科都学习得不太理想,甚至很差。要想在此基础上教好《旅游地理》,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在教学中,要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好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老师最大的成功”。点燃了学习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积极的探究旅游地理的相关知识,有时甚至走到老师的前面,真正做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实施教学中,我通常是:

(二)关注生活。研究时事旅游线路,回顾个人生活经历,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旅行、旅游活动,学习《宁波晚报》旅游版,分析地理活动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培养学生的旅游地理专业能力。

11.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创新 篇十一

关键词:激发 实践 方法 拓展

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是一项神圣而崇高的事业。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不仅肩负着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基础知识的任务,同時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职责。那么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教学中求新、求实,达到“学会”与“会学”的双重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呢?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导入——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发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全过程.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因此,教师在教学忠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和谐融洽、兴趣昂然的氛围中。

例如在教学“加”时,我设计了一个画面:“小猫钓鱼,先钓上来4条鱼,又钓了2条,现在钓了几条鱼?”“接着又钓上来1条鱼,一共钓上来几条鱼?”这样的故事情境自然生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而且学生的探索欲望被充分调动,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二、学知——动手动脑,充分实践

创新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所谓“创新”并不是要求学生有新的发明创造,而是让他们进行独立的思考发现,这种发现就是创新,就是创造。尽管他们的发现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经验、兴趣、爱好上的,不仅知识掌握的更为牢固,而且在学习中提高了学习的能力,探索中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计算”时,我出示一道题:53×6%=?然后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看看你能想出几种解题方法,看看谁最聪明,想出的办法既简便又合理。”同学们情绪高涨,大胆探索,出现了好几种不同的解法。这里,教师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思维束缚,凭借自己的智慧与能力积极的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主动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创造空间,提供创造机会,培养创造意识。

三、练习——联系生活,方法多样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练习不仅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沟通知识与创新的桥梁。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潜心研究教材教法,精心设计练习内容,努力把学生的全部创造潜能开发到最大程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联系生活。

数学教学要讲来源、讲用处,通过联系实际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学习起来自然有亲切感、真实感,从而有力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可以充分运用本班学生男女生人数、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来设计练习。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等问题均发生在学生身边,充满了生活情趣,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不仅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方法多样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对于一个问问题,所求的答案往往不与他人相同,总有新想法、新设计,表现得很独特,就属于创新意识的基础表现。因此在练习题的设计时,除基本练习外,还应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如导向性练习、自由式练习、互助式练习、发散式练习、实践操作性练习等。为学生积极思维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提供数学交流的机会。

四、拓展——加深内化,鼓励创新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更要让他们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在生活中善于发现问题、挖掘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创造。因此,在学习每一阶段后,我们都安排了相关的实践活动:了解家庭的开支,绘制各种统计表,计算班级人数的增减比例……这些活动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数学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加深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重要性。在生活的实践中,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潜力得到挖掘,创造力得到开发。

实践是创造的基础,创造是实践的动力。教学中只有贴近生活、注重实践,以思维为基础,创新为宗旨才能达到教学“知”、“识”齐抓,“会”、“学”、共进的目的。

总之,时代呼唤创新性人才需要教育有效的培养。而学校课堂教学又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主渠道。作为教学活动组织者的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适时、适度地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会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主编:皮连生

3.《小学数学教育》

12.小学作文创新教学实践例谈 篇十二

关键词:小学作文,创新教学,四个方面

新课程提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有了这一思想的指导, 各学科教学曾一度呈现出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动人局面。在我看来,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实施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作文教学更应该提倡新观念、新方法、新导向, 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发现、发明自己个体世界中前所未有的东西, 激活创新意识, 写出“人无我有, 人有我深, 常中求变, 变中求新”的创新作文。因此, 一线教育工作者应通过各种途径, 开启学生想象创新的大门, 让他们潜在的智慧因素活跃起来, 壮大起来, 并使其不断迸出耀眼的火花。我就自己十多年来小学作文创新教学的实践从四个方面例谈, 和同行商榷。

一、生成———学生作文灵性舒展之“家”

在一节作文课前, 在学生起立师生互致问候时, 前排一位学生桌上的钢笔被无意触碰后滚落在地上, 坐下后这位同学立即悄悄弯身捡起笔, 面对跌断了笔尖的钢笔, 该同学脸上露出无奈与不悦的神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技巧并不在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 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我联想到自己刚研读过《创新的策略》, 何不抓住这个契机, 利用书中介绍的创新办法, 诱发学生创新的热情, 让所有的学生主动进入“我要写”的精神状态?于是我放弃原来的教材作文, 很关切地走到那位同学身边, 态度和蔼地拿起那支钢笔, 感叹起来:“真不幸呀!我也曾碰到过这件事, 大家遇到过这种事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纷纷说遇到过, 有的还说上学至今已换过钢笔无数。我因势利导, 让他们畅所欲言来“数落”一下钢笔的缺点。“笔尖易断。”“长时不用写不出。”“越写越粗。”“经常漏水。”“不能直观地知道里面是否有墨水。”……有了生活的经历与体验, 学生的思维如泉涌地被激发起来。“那你们希望钢笔怎样呢?”在学生列举出缺点的基础上我不失时机地激发他们再列举出希望点。“我希望笔尖永远不会断。”“我希望钢笔永远不会干涸。”“我希望钢笔可以任意方向书写。”“我希望钢笔吸水更容易”“我希望钢笔可以写出多种颜色的字来。”……由于我更多地关注这种“生成性资源”, 也就关注学生的“原创思维”, 关注“具体个人”, 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个体生命状态, 就必然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活跃学生的情绪, 促进课程意义的生成, 在有限的教学时空中拓开无限的发展空间。“真棒!请同学们发挥奇思妙想,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 探讨一下, 如何克服钢笔缺点实现你的希望点?”我索性给每个学生提供创造成功的机会。

作文本来就是发展学生智力、创造力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 就是一种创造性实践。我抓住机会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创造性思维, 使学生能有话想说, 有事可叙, 有情可抒,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成为不迷信权威、有创新意识、灵性舒展、有自主写作习惯的时代新人。一句句精彩的发言, 一篇篇充满智慧的作文, 一支支新颖的钢笔在课堂上纷纷“问世”:有的根据旋转圆珠笔改进钢笔, 防止笔尖摔断;有的把金属套改成透明塑料并在吸水外套处挖两个椭圆形的洞, 既可以随时知道墨水量, 又不用旋开笔套直接吸水;有的小组还对墨水瓶进行革新, 让笔吸水后笔尖附近笔杆上不粘残留的墨水;有的小组还设计出袖珍、隐蔽、领带夹式的钢笔……学生的作文获得巨大成功, 这次教学经历也让我受益匪浅。

二、对话———学生作文生命涌动之“根”

《语文课程标准》把对话理论作为基础, 明确表明“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对话过程中, 师生共同参与对语言文字的诵读、感情积累等, 谈见解说感受, 挖掘语言的人文底蕴, 求得情感的共鸣和思想的共振, 获得道德和理性的升华。我把这理论引申到自己的作文教学中, 领着学生深入到大自然中去, 在情境中品析、在心灵感应后写创新作文, 努力让孩子们与自然万物“对话”。儿童最富于想象, 教师要留意关注学生的生活, 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去分享他们生活世界中的喜怒哀乐, 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没有想象, 心灵就不会思想。”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独创性是它的特点。我们要让学生在想象中对话, 在对话中提升心灵。有了“钢笔”作文教学的成功经验, 我曾别出心裁地把教室里的垃圾桶搬到讲台上, 让学生观察里面的“成员”, 然后引导他们“扮演”其中的废纸、铅笔头、橡皮块儿、粉笔头等, 用心体悟, 用心灵对话, 从全新的视角来表达自己的见解与感受。“‘嗖———’的一声, 一个纸团在同学们的头顶上划出一条优美的弧线, 准确无误地飞入了教室角落正在闭目养神的垃圾筒, 把垃圾筒惊出一身冷汗!”……我还带领学生感悟教室门口雨中的花草, “我想这样长大———一个乌云密布的下午, 我走在放学的路上, 忽然狂风大作, 暴雨如注。周围的人四处逃散, 寻觅避雨之所, 而我却凝视着路边那些不起眼的小花小草。面对肆虐的风雨, 它们镇定自若, 即使风再狂, 雨再暴, 也毫不在乎。狂风暴雨奈何不了它们, 只好悻悻地从它们身边溜走。风, 练就了它们的韧骨;雨, 融成了它们的热血……它们以更顽强、更骄人的姿态傲对碧空。就在这时, 一个念头在我脑际迅速闪过:我下定决心要这样长大, 做一个像它们那样坚强的人, 即使遇到再艰巨的困难, 也要顽强克服, 并在其中磨砺自己”。这些作文, 透射着人性化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学生用心灵与自然万物对话, 不仅获得了活的知识、美的语言, 而且获得了对话的理性, 更在启发式、探究式对话中形成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获得了主体性的发展。这种人文关怀使作文课堂处处闪熠着人性的光辉, 人人充盈着奔涌的激情。

三、建设———学生作文生命享受之“源”

《新课程标准》提出“改变过去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割裂的状况,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鲜明理念。由此可见, “建设”已成为作文教学改革最有活力的主题词, 教师和学生应当责无旁贷地成为作文课程的“建设者”, 在生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追求人的真实、自由的精神, 尽情享受生命的快乐。鉴于“钢笔”等作文教学收获的快乐, 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 引领他们在童话作文世界里遨游。“想象”是创新的思维灵魂, 只有让“想象”插上翅膀, 我们才能飞上蓝天, 飞向一个广阔而崭新的天地。瑰丽的童话, 虚幻的科幻作品, 现在世上隆重登场的《哈利波特》, 不都是想象的杰作吗?那种三点一线式的单调而紧张的学习生活, 确实不能提供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 因此每次课堂或考试中的作文里无不充溢着那种机械模仿式的痕迹, 虽然作了一些变形处理, 但内容、形式等近乎雷同的文章可以说数不胜数, 而有创新意味的则是屈指可数, 老师真是提不起改作文的兴致。想象是根据写作的需要, 融合自己的生活积累, 本着艺术真实的原则, 虚设所需的各种材料, 构思成文。当然, 联想不是虚假, 它是艺术的真实, 老师大可不必担心学生是在弄虚作假。其实, 只要学生能展开想象的翅膀, 不管他飞得多高, 永远都离不开生活的土地的。“建设”能创造奇迹。“李明多么想种下一棵温柔苹果树, 可是没有树种。他想, 将来科技发达了, 一定要研制出温柔苹果树, 让全世界的人都变得十分温柔。”“第二天, 这两封信已经出现在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河妹妹、海姐姐的忧愁已引起人们的重视, 她们欣喜地看到人类已经启动了环保工程。”学生在师生共建的场景中尽情施展写作才华, 一篇篇优秀作文不断涌现, 学生在创造中尽享生命的乐趣。

四、实践———作文课堂与生活之“桥”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有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强调了小学作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紧密相连: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作文的过程中, 要通过作文实践活动等形式有意识地联系生活, 努力为学生开辟学作文、用语言的广阔时空;同时在生活中, 教师要通过生活实践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觉树立“作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生活须臾离不开作文”的观念, 养成时时、事事、处处积淀作文、应用作文的好习惯。由于我长期地引导、竭力地鼓励, 再加上学生作文的不断收获, 学生对创新作文的兴趣与日俱增, 他们在作文中乐于创新, 追求创新, 不懈创新, 甚至大胆地把生活中的疑问也带入作文课堂。我一边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边交给他们一把打开创新作文大门的“钥匙”, 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创新与写作。姜慧同学因多放了鲜活的鱼虫而使所养的小金鱼死亡, 她不相信自己喜爱的小金鱼是因贪吃而撑死, 大胆提出金鱼是缺氧而死的推断并亲自在班上做实验证实了自己的观点。孟帅同学课间喜欢到操场上捕捉土蜂, 由于玻璃瓶不利于多次捕捉并可能憋死土蜂, 于是他用透明德芙巧克力盒子制作了“新型土蜂捕捉器”, 并写成小论文发表在《青少年发明与创造》上。由此可见, 实践是架设在作文课堂与生活之间的“立交桥”, 将会引领学生在作文的舞台上上演生活创造的“戏剧”, 在生活的舞台上尽情地展示创新作文的无穷“魅力”。

13.职业院校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篇十三

摘 要:职业学校要培养具有操作技能和扎实理论知识的高素质人才,这对职业院校的教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教学改革要以专业理论课教学为重点。本文就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拓宽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等专业理论教学改革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综合性人才?教学改革?教师素质?教学思路?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市场急需更多高技能的人才,因此职业学校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实际操作技能,还要具有扎实的理论水平,以适应生产技术的发展步伐。

我国的职业学校所面对的学生较为复杂,生源广泛,学生基础薄弱,知识层次不一,学习兴趣不大,有的学生在内心深处对课堂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因此与实践课教学相比,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更是职业学校教学中的难点。

在专业理论课教学中,如何采取恰当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适应职业学校发展的需要?下面结合笔者在机械专业理论教学中的体会和感悟谈几点意见。

一、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

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意识、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是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基础。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质: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素质教育为本,以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为主。教师要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二是具有多元的知识结构。学科教育整体化是21世纪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教师要构建多元的知识结构,要理论、技能齐发展,实现“双师型”目标。三是要勇于创新。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反思,要善于发现和正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不断学习、吸纳先进的理念,逐渐完善和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理念。

二、拓宽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

新的教学理念需要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与之相适应,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必须广开思路、大胆创新,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法。职业学校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是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教学方法要始终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具体可以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上进行发展和改进:

1.现场教学法

现场教学法是指在生产现场直接进行教学的教学方法。例如,笔者在讲“螺纹”的时候,就先带领学生到钳工实习车间,让学生们观察台虎钳的结构及应用,通过实际操作思考台虎钳是如何实现工件的加紧和放松的。学生对常见的螺纹有了更具体的了解,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时,就会情绪高涨,想把自己所看到的、所了解的知识展现出来。课堂气氛活跃了,原本枯燥无味的知识就变得有意思了。

2.激趣教学法

兴趣是成功的基础,教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迈出了教学成功的第一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并实践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对学习兴趣和探索的热情。例如 “平面连杆机构”单纯用图解还不足以让学生透彻地理解机构的运动,因此笔者组织学生自己做教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观察,轻松地将教学难点一一突破。这一教学过程,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效果大大提高。

3.学生参与教学法

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途径。这不仅局限在鼓励学生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还可以选择适当的内容让学生讲课,让学生走上讲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必须注意的是,讲解的内容非常关键,教师的选择要恰当,要充分把握学生的能力。例如机械基础课程中 “步进运动机构”这一节,在笔者讲解了棘轮机构之后,学生对步进运动有了定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的“槽轮机构”就会让学生来讲解,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二可以给学生锻炼的机会,三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还要注意对讲解学生的选择,以中等偏上的学生为主。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现在各职业学校都把运用计算机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声音、图像、动作、文字于一体,通过形、色、光、声的相互作用,使学生对抽象的知识产生感性的认识。与一支笔、一本书、一块板、一张纸的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灵活,教学效果更显著。

总之,在新形势下,教师要在素质教育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完善自己,以符合职业学校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14.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与创新论文 篇十四

摘 要:传统德育课教学,课堂上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导致德育的低效性。本文提出应以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让学生走进生活,参加社会实践,带着问题,自己去寻找答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以广州举办亚运为契机,渗透德育教育,创新中职德育教学模式。

目前,针对中职学校德育的低效性,已有不少反思与对策的提出。本文试从德育课程的视角,改变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身份,以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让学生走进生活,参加社会实践,带着问题,自己去寻找答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加侬和柯蕾曾指出:成为学生身旁的引导者比成为一名站在讲台上的圣人更有价值。我们德育课程的内容需要与时俱进,形式需要不断创新。

一、德育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中职学生入学成绩低,文化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但这些学生的智商与普通高中生无异,他们有自己的特性,思维比较活跃,他们不喜欢枯燥的说教,很多学生认为德育课可学可不学,学了也没有用。如果没有科学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只能吸引小部分学生。《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规定:“德育课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

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笔者认为德育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教学内容与时代、社会、学生需求的有机统一,增添反映社会现实的新鲜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社会实践,让学生主动进入角色,带着对新知识的好奇和渴求,全心投入到实践中去。

二、构建新时期德育学科课程,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外德育活动(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素质教育为主线,尊重学生的人格、思想感情、合理的要求,达到和谐平等。为了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努力之外,平时也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与学生交朋友,搭建好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平台后,学生才会积极地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中。

教师作为学生的向导和伙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引导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成为自主发展、全面发展的新人。营造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鼓励带着问题走进生活,参加社会实践,自己去寻找答案。

(二)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与学生共同讨论研究,安排好整个课题:1.提出和选择课题;2.成立课题组,确立以“迎亚运、树新风”为课题;3.形成小组实施方案;4.开题报告和评审。

利用暑假和周六日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人人为亚运做贡献、为广州添光彩的良好氛围。

(三)“迎亚运、树新风”课题实施过程1.鼓励学生积极加入亚运志愿者。围绕弘扬“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着眼于普及志愿服务理念,着力于倡导文明,开展于改善公共环境、强化公共秩序,倡导和谐人际关系和公益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自愿服务活动。经过了层层选拔,有许多学生加入亚运志愿者,直至赛事运行,学生按照亚运会赛事组织工作要求,将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坚决执行,不打折扣,除此之外,还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特色工作,全面的培训保障使得学生志愿者的综合素质得到质的提升。他们付出的是汗水,收获的是快乐,提升的是境界,实现的是真正的人生价值!2.“迎亚运,文明行”活动。以文明交通为突破口,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交通志愿者服务、文明交通安全知识等活动,向外来务工人员和来穗旅客宣传文明行为规范,加强交通秩序管理,完善交通设施,引导和培养市民形成自觉公共秩序的.良好习惯。

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塔附近参观游览。游览中,同学们目睹了广州塔的雄姿,领略了珠江两岸的夜景,也感受了亚运的气息……通过参观游览,使同学们了解广州为亚运会的举办所进行的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和道路绿化工程等惠民措施。

3.“广州是我家,清洁靠大家”活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与街道、居委取得联系,搞好公共场所环境卫生,清洁居民小区、城中村卫生死角,培养垃圾分类良好习惯。劝导市民改变乱扔乱吐陋习,倡导文明生活。

(四)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指导的重要性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了解学生实践的进度和遇到的问题。学生在活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种种难以预测的情况,如用预定方法难于取得有价值的资料、课题研究方向偏离、课题难于深入研究、小组成员合作不愉快等等。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适度的指导,帮助学生指点迷津。如有的小组反映,亚运期间他们见到公共汽车上让位的人多了,体现了广州人民尊老爱幼的新风尚,但他们的一次亲身经历,引起了小组的激烈讨论,焦点是有同学亲眼看到个别老人强迫年轻人为他们让座,老人态度非常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做?我鼓励学生大胆地将想法说出来,给予适当的指引,让他们正确地认识生活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如何看待实践中遇到的一些不文明的现象?”、“我们该如何做?”等等。增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是实施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

(五)有效的教学评价

“迎亚运、树新风”社会实践结束后,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

1.各小组分组汇报自己实践活动期的研究成果,把成果制作成PPT,或是一些照片等。大家共同观看了亚运宣传片和视频,回顾了活动中的点滴记忆,畅所欲言、分享感受、总结经验。

2.各成员参照(评价表1)进行自我评价,由小组长收集,整理汇报。

3.小组参照(评价表2)汇报小组自评。4.各成员集中自评、组评、他评和教师评价,填写完成。评选优秀小组,奖励以小组为单位,使组员更加努力、团结。三、德育课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作用通过此次实践活动,笔者深感德育课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改变了以前枯燥、烦闷的现象,从而使德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品德让学生得到一种亲身的体验,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全班同学的集体意识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提高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同学们也加深了对亚运会和志愿服务工作的认识,深刻领会了志愿者们敬业奉献的工作精神,体验了广州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色,增强了亚运情、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实践证明,学生在德育课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使他们体验到德育课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果,达到德育目标。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与他人共同分享成果等。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以上是笔者粗浅之实践与感悟,希望在德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做”中学,在生活中“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更好地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贺允清,主编.深化德育改革,进一步提高中等学校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

[2]旷细玲.中职德育课应结合学生实际需要[J].科技资讯,(33).

15.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思考 篇十五

一、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1、教育观念过于陈旧

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应试教育的问题,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使得学生成为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成为了课堂控制者,极容易导致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教育目标不够明确,与时代发展严重脱节,难以实现教学目标。而造成这一情况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学校过于注重追求升学率,而教师及家长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了太大的负担,严重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小学生还是处于认知阶段尚未成熟且认知能力相对比较弱的阶段,所以其接受的教育有限,经常出现部分学生对某知识点理解不了的现象,教学效果不明显。这都是因大部分的教师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讲解课文时,只是把课文拆解开来,如:学习生词、解释词义、划分段落以及总结中心思想,大多都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并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与时间,尤其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并不顾及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只顾把课程内容全部灌输给学生,使得学生都是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背景下进行学习,完全没有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出来,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降低,进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利于开展教学活动。

二、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策略

1、更新教学理念,积极进行教学创新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效深化教学创新,全力调动起自身的主导作用。作为教学中的指导者与引导者,教师应该更新教学理念,从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化为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身的建议与想法,并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建议与想法时,即便是错误,教师也不能及时地否定学生的想法,而是应该学会鼓励敢于质疑的精神,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真正提升小学语文的创新力度,达到优化教学结构的目的。

2、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新课程中有明确的指出: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多给学生一些想象的空间与时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特点展开教学,而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譬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划出自己喜欢的字词句,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西沙群岛的视频和图片,最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技术范读课文,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有利于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2)善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并不强烈,完全弱化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实现教学创新改革。而合作学习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方法,其主要就是以小组为形式,既可以让学生更快的进入到学习状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还可以让学生知道团结协作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进而为教学改革与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为中华崛起之而读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这章内容设计以下问题:周恩来为什么要闯租界?一位中国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巡警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带着问题去预习课文,并要求每组派出一位代表进行回答,最后,教师就学生的答案进行分析与整合,以确保答案的完整性。通过将课程内容转化为问题,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可以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创新评价体系

以往的小学语文评价体系存在着明显的片面性: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轻语文综合能力,都是采用一种评价方式如:期末考试,这种注重教学结果,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不能反馈出学生的真实情况。为了改善语文教学现状,教师应该改革与创新评价体系,从注重智力教育的发展转化为注重非智力的教育发展,评价内容应包括: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情况、作业完成度等等,还应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分析与总结。一般来说,评价方式主要分为: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学生与学生互评等等。譬如:在学习完一单元内容过后,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表现情况进行评价或者让学生自评,判断这一单元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推动教学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创新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推动教学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改革与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及评价方式,让学生不拘泥于书本知识,主动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罗先慧,李云文,孙建龙.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与重点——基于2012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小学语文教与学》的统计与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3,07:75-83.

[2]任敏.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研究与实施[D].南京师范大学,2008.

16.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与创新论文 篇十六

创新教育是先进的教育理论,更是实实在在的教育行为,是发挥个人的特长,培养有健全人格的创造活动。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创新”课堂教学改革和实践。

一、巧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发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的全过程。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和谐融洽、兴趣盎然的氛围中。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教师把40张分别写有1——40的卡片,按顺序分给5位同学,教师先任意说出一个40以内的数,让学生猜写有这个数的卡片在哪位同学手中,学生有的不能说出,有说出的也很慢。然后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数,教师却能很快猜中,这时学生对其中的秘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这样很自然地把学习新知转化成了学生的一种内在的需要,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渴求,积极地投入到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并保持旺盛的精力,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二、变转角色,变“教”为“导”

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求探知识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彻底改变居高临下主宰课堂的局面,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如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先拿教具在讲台演示,然后一步步的讲解计算方法和过程,而是变“教”为“导”,变“教具”为“学具”,让学生人人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并写算术。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抽象概括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余数比除数小这一规律。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得到了自主解决问题的锻炼,感受到了成功的愉悦。如数学家皮亚杰所说:“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给他们。”

三、鼓励质疑,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质疑和惊奇开始的。”引导学生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围绕知识关键设置疑难,促使学生对疑难问题产生探讨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知识迁移,使疑难得以解决。如在教学第五册“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时,我贴出来三幅空盘图,学生感到奇怪:这三幅图能讲什么呢?兴趣随之而来,想听听老师如何讲解。我边释疑,学生边回答。”每个盘里有几个苹果?”“没有,可以用什么数表示?”“求三个盘里共有几个苹果,用什么方法算?”这几个问题的提出,学生觉得这三幅图大有文章,他们继续保持浓厚的兴趣,当学生答出0+0+0和0×3两种算法时,我继续设疑:0+0+0和0×3的结果是否相等?紧接着,通过0×5,0×9……等的练习,让学生自编零乘任何数得0的题目,并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概括:请想一想,0和一个数相乘得0的式子有多少个?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么多个和0相乘得0的式子表示出来?问题的提出,再次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思考。果然学生通过思维与讨论,得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结论。这样一步一步设疑、激趣、再释疑,使学生对“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本质有了深刻的理解。这种“无疑--有疑--无疑”的转化过程,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这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最佳心态。在对问题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从而使知识得到不断深化和发展,同时也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创新能力。

四、积极鼓励,激发学生创新愿望。

第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情趣。例如:在第五册教材中学习完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后,我在黑白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想一想如果在一个长方形中裁下一个正方形那么周长怎么计算?学生通过观察后发现裁下的正方形位置不同,周长也不同,第一种裁法周长和原长方形周长相同,第二种裁后周长比原长方形多出两条正方形的边,第三种周长比原长方形多出正方形的四条边。最后,我总结了方法,正要宣布下课。这时,有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如果长方形的宽等于正方形边长的时候,这三种方法都不正确。我仔细一想,这个学生说的是正确的。后来我及时地表扬了他,并且鼓励其他同学向他学习,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可能。老师说出肯定答案后,学生敢于怀疑,发表自己的意见,具有这种创造性的心理品质的学生不但在学校里会创造性的学习,将来也会有助于他们创造性地从事工作。所以老师应从小事中及时发现并加以引导、鼓励这种创新精神。

第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打破数学教学的老框框,鼓励学生多发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鼓励学生多提问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例如:在一年级学习“数的大小比较”一课中,教师在黑板上写了“4”与“3”两个数,问:”这两个数哪个大,为什么?”一位学生走到黑板前,在黑板上画了四面红旗,排成一行,然后在下方又画了三面红旗,也排成一行。说:”四面红旗比三面红旗多一面,所以4比3大。”又问:“那么怎样表示4大于3?”一个学生走到黑板前面写了“4→3”并解释说:“→”表示大的指挥小的。”又有一位学生说:“可把箭头上的一横抹去,变成了‘>。”并解释说:“这样也可以用来表示大的指挥小的,但比他更简单。”接着老师再问:“刚才这两个同学用了不同的符号,都是表达同一个意思几大于几。那么,我们要选哪一个符号最合适呢?”学生又是一番思考。最后一致认为“>”又简单,又好写,而且好记。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极大地鼓励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上一篇:安全过马路公益广告词下一篇:中国空巢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