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产业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2024-10-07

中药产业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共13篇)

1.中药产业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篇一

中药材出口贸易目前状况与发展策略

摘要: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我国中药行业的出口目前状况,然后以安徽亳州为例,介绍安徽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及出口情况,最后分析安徽省中药材出口贸易的优劣势,对中药出口存在的理由提出合理化倡议。

关键词: 安徽亳州;中药材出口;优势;策略

1 我国中药行业的出口目前状况分析

1.1 我国中药业出口总额

我国共有1.28万种中药资源,其中有约1千多种经营性药材,常用药材600多种。它们划分为药用性植物1.11万多种、1581种药用性动物以及80中矿物性药材;其中,中药材就有1200多种,中药的资源是中药产业发展进步的物质基础。

可以看出,我国中药产品总值是不断上升的,从到,从7.12亿美元到31.4亿美元,体现其增长幅度较大。我国中药产品出口总额为10.9亿美元,这是我国中药出口第一次超过10亿美元。

1.2 中药产品出口结构分析

在20之前,中药材及饮片的出口额所占比重最大,06年之后其出口额继续增加,但所占比重减少,反而植物提取物的出口额比重增加,并跃居第一(见图2)。

植物提取物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的35.3%,中成药占18.4%,中药材及饮片占46.43%,中药产品出口的主力是中药材及饮片。20,植物提取物占总额比重的44.9%,中成药占8.59%,中药材及饮片占38.53%,植物提取物一跃成为中药产品出口的龙头。

2 安徽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及出口目前状况:以亳州为例

2.1 亳州中药材产业发展目前状况

2.1.1 中药材种植基本概况

①久远的种植历史,中药资源丰富。毫州中草药种植已经有两千多年了,是闻名的药材之乡。毫州中药材市场自1995年开始建成,其药材贸易也得到飞速发展。

亳州自20以来,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药材总产量也不断增加,亳州中药材从开始的小规模种植已经朝规模化种植方向迈进。

②中药生产结构逐渐优化,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加工基地。

年,亳州拥有117家医药企业,其中通过GMP认证有86家,有79家医药企业的产值多达161.6亿元,这些企业中药进出口总额达1.9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的44.6%。除了中药材交易市场,亳州有88家中药饮片加工企业,年产量35-40万吨,约占全国的30%、全省的70%,开始形成中国最大的中药材饮片加工产业集群。

③建立多元化中药材销售流通新模式。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是全国最大的中草药交易市场。另外,亳州市还有一些药材批发市场、中华药都,华佗国际中药城等销售流通中心,发展了中医药贸易和文化相结合的新的销售模式。

2.1.2 亳州中药材出口种类及贸易目前状况

亳州本地生产的药材品种较多,有传统药材、引进品种和野生药材。亳州药材出口品种众多,主要以白芍、桔梗等出口为主,主要出口国家为韩国、日本等。,亳州中药产业取得“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称号。

从表1中可以看出,从年到,亳州中药材出口总额是不断增加的。

20累计前三个季度,出口额5397万美元,其进出口总额占全市的50%。安徽中药材出口总额不断增加,中药材出口额达13530万美元,增长83.25%。其主要出口市场是日本、香港、韩国和越南。

2.2 省份间中药材出口横向比较

安徽省中药材出口情况如表2所示。20,安徽中药材出口额上升,成为我国第二大出口省份,而亳州市是安徽省出口的主要地区。12年我省中药材中,亳州占全省份额的60%。

2013年,亳州市中药材交易量排名是全国四大中药材市场的龙头,安徽省的出口额和出口数量也跃居全国第一(见表3)。2013年,亳州市中药材年交易额多达200亿元。

3 安徽省中药材出口贸易的发展优势及理由

3.1 发展优势

安徽中药材蕴藏量居华东之首、全国第六,同时安徽是中国医药学的发祥地之一,素以“南新安,北华佗”著称,所以安徽省在中药材出口贸易方面有着明显的自然资源和人文优势。

此外,安徽省也是我国中药材和中成药的重要生产和加工省份之一,目前安徽中药材种植面积已经形成了以亳州、阜阳为重点的皖北中药材种植生产区域,以六安、安庆为重点的皖西大别山特色中药材生产区域,以黄山、宣城、池州、芜湖、铜陵等地为重点的皖南山区中药材生产区域。

3.2 存在的理由

安徽省中药材发展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其对外贸易仍存在许多理由。首先安徽省目前中药材的.种植品种较为繁杂,重点品种培育的力度不够。其次,安徽省中药材缺少龙头企业带动,中药材产品大多以原料销出为主,深加工不足,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

4 加快安徽省现代化中药产业及出口贸易的发展策略

4.1 抓好中药资源种植基地的建设

首先,要加强野生药材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其次,要重点抓好大宗地道药材的商品种植生产基地建设。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一批专业化药材生产基地,包括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

制药企业也应重视自己的原料药种植基地建设,增加药材的种植面积。目前在药材种植方面的经验可借鉴以下几种中药产业化模式:以龙头企业来带动中药材基地建设、以中介组织带动中药材基地发展、以市场带动中药材基地发展、农场或庄园模式。

4.2 推动科技创新,推动中药材产业新发展

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对传统剂型逐步进行改革,加强与省外其他科研院所的合作,组织生产和加工技术,关注和推广研发新的药物,以及注重对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开发,高新技术设备的更新等方面落实工作,大量引进一些先进的设备,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中药加工业的发展,提高中药材及其产品的优势及市场占有率。

4.3 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亳州品牌中药产品

提高产品附加值。龙头企业是安徽贸易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要积极的帮助一些重点企业,支持和引导其对外贸易的开展,注重其主打商品的进出口,努力培育新的进出口品种。最主要的是建立自己的品牌,打造成为品牌企业,利用高新技术提高中药产品的附加值。

4.4 强化对中药材产业的规范化管理

制定质量标准,进行规范化生产。针对丹参、桔梗、白芍等一些药材已经制定好的生产标准,在这些基地建设中要严格执行,要使得药材种植更加规范化,药材加工更加标准化。对于药材品质安全,要加大监测化肥农药等的质量和使用量;加强对药品经营许可的管理,严格按规定办事,对没有经过GSP认证的企业一概从严治理。

4.5 利用药业行业协会及亳州药博会的优势

药业行业协会可以为各个药材出口企业提供信息交流、合作的平台,可以通过合作和交流来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的提升,同时也加强了对知识产权及相关权益等方面的保护,推动安徽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帮助企业及时了解和应对贸易壁垒,积极挖掘海外市场,为企业出口提供了帮助,并与一些国外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积极利用亳州药博会的宣传,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

参考文献:

[1]陆铭.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目前状况及趋势[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3,44(2):214-216.

[2]马爱霞,邹子健,曹杨,余伯阳.我国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由研究,(6):34-38.

[3]杨招萍,金麟根.我国中药产业比较优势及出口发展战略研究[J].时代经贸(下旬刊),,5(73):103-105.

[4]李文博.亳州市中药产业发展目前状况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15):43-44.

[5]牛红军,杨官娥.我国中药产业的目前状况及发展策略[J].中国药业,2009,18(12):2-3.

2.中药产业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篇二

1 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特点

1.1 中药资源开发利用初具规模

早期记载甘肃中药资源1081种[1] 。1982年甘肃省医药公司组织了规模较大的全省中草药资源普查, 编写了《甘肃中药资源普查名录 (内部资料) 》, 收载1527种中草药。甘肃省著名中药学专家赵汝能教授主编《甘肃中草药资源志》收载2055种来源2540种中草药[2] 。关于甘肃中药资源的调查与增补, 各方面仍然有报道[3,4,5,6,7,8] , 我们综合认为, 甘肃中药资源为2335种来源约2800种中草药, 其种类在全国 (12772种) 排名第10位;1987年全国重点普查的362种药材, 甘肃就有238种[9] 。《中国药典》 (2005年版) 共收中药材531种, 其中366种在甘肃有资源分布。由此可见, 甘肃是我国中草药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目前, 甘肃地产收购中药材达400个物种来源, 450余种商品;全省家种 (家养) 中药材达154物种来源, 涉及到172种中药材品种, 提供商品药材约110种, 大宗商品药材约60种[10] , 甘肃是我国中药材商品的主要产区之一。

同时, 甘肃是我国著名道地药材产区, 医药行业中常以“甘肃五个宝, 归芪黄参草”或“甘肃五大宗独一红”来概况, 即当归、黄芪、大黄、党参、甘草和红芪。属历史延续或近代发展的道地药材尚有:秦艽、羌活、半夏、天麻、岷贝、远志、柴胡、板蓝根、地骨皮、花椒、苦杏仁、桃仁、款冬花、肉苁蓉、锁阳、麻黄、麝香、牛黄、石膏等30余种[11] 。

1.2 中药与民间民族药研究循序渐进

近20年来, 甘肃省内科研院校、药检等部门对蒿属、花椒属、天南星属、堇菜属、银莲花属、芍药属、细辛属、黄精属、小檗属、龙胆属等50余属90余种常用中药、民间民族药进行资源、生药、化学和药理等研究。先后对当归、牛蒡子、麻黄、羌胡、黄芩等20余种引种栽培药材进行质量评价, 对指导甘肃省人工栽培药材发挥积极作用, 赢得社会各界好评与肯定。

1.3 中成药及藏成药与新产品的开发不断

利用甘肃省特有的中草药开发了一批新产品, 主要有祖师麻膏药、竹叶椒片、陇马陆胃片、五加片、高乌甲素片及注射液、独一味片及胶囊、红芪口服液等。

利用本省的道地、大宗药材生产一批名优中成药和藏成药。传统的有贞芪扶正系列、金匮肾气丸、板蓝根冲剂、当归腹宁滴丸、归脾丸等80余个品种。藏成药有洁白丸、奇正消痛贴、七十味珍珠丸等30余个品种。近年研制开发的有金参润喉合剂、宣肺止咳露、黑红伤药、宫瘤宁片、前列泰片、盆腔炎康胶囊等产品已生产上市。

1.4 中药资源的相关领域成绩斐然

20世纪80年代研制出沙棘果汁和当归美容霜。90年代以来, 应用当归、党参、锁阳、黄芪、甘草、大枣、玫瑰花等在保健食品、饮料、佐料、化妆等方面开发的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先后开发出党参露饮料、红枣汁饮料、当归保健醋、归芪参保健醋、苦荞麦酒、红枣酒、锁阳宝酒、苦水玫瑰精油, 兰州百合口服液, 人参果酒, 虫草黄酒、当归黄酒、三泡台系列浓缩胶囊等各类产品进入千家万户, 深受消费者喜欢。

1.5 中药材深精加工与提取物方兴未艾

据统计, 全省有各类中药饮片加工企业 (点) 1000余家, 已取得生产许可证140余家企业, 从事道地药材饮片加工。其中当归、党参、黄芪、甘草、锁阳加工成系列饮片, 经过精美包装, 提高了药材附加值, 其产品远销欧美和东南亚市场。以资源为依托, 采用现代技术分离制备中间体, 省内有20余家医药企业、生物科技公司生产黄芪、甘草、黄芩、当归、丹参、橄榄油、百里香油等40余种中药提取物。由于产品科技含量提高, 不仅提升中药材附加值, 也使甘肃省中药资源产业链延伸发展, 取得了成效。

1.6 中药材栽培 (养殖) 稳步发展, 基地初具规模, 栽培品种多元化

目前,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各级政府采取措施, 促进中药材基地建设, 现有30余个县提出将中药材做为本地支柱产业或重点发展产业。中药材生产已成为甘肃省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省已有110余种家种 (养殖) 药材可不同程度提供商品, 当归、党参、黄芪、甘草、柴胡、板蓝根、黄芩等20个品种家种药材, 品质优良, 在国内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稳定的中药材生产, 促进了甘肃经济的发展, 保持在全国中药主产区的优势地位。

建国后, 从外地引种了不少药用植物, 有杜仲、黄连、云木香、地黄、独活、银杏、油橄榄等, 既丰富了甘肃的中药资源, 又成为国内新的产区。

1.7 中药资源综合利用与产业链已具雏形

对同一资源进行多学科、多层次、多方位的研究与利用, 提高了中药资源综合利用能力。甘肃对当归进行了较好的综合利用, 其产品涉及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化工、农牧业等众多领域。以当归为主药研制出面膜、营养露、沐浴液、膏霜类、洗发剂等产品应有尽有。当归煮粥、炖肉、炖鸡汤等药膳, 当归保健醋、当归黄酒、虫草归芪二十五香佐料等进入千家万户。近年研制天然浓缩当归胶囊等保健食品。大大提高了当归的附加值, 培育出一批当归主导产品和以当归为原料的当归产业链形成。其它如大枣、银杏、兰州百合等产业链的研究与开发, 形势喜人。中药农业、中药加工业、中药工业、中药物流业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

2 中药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中药混淆误用和错采误收时有发生

由于中药品种繁多, 各地区、民间民族应用不同等历史原因, 出现同名异物、同物异名、名实不符、张冠李戴等名实混乱局面。

(1) 《中国药典》之间名称混淆、品种误用。如对地产“杂寄生、桑寄生”鉴定, 结果是槲寄生 (Viscum coloratum) ;对地产“五加皮”鉴定, 结果是杠柳 (Periploca Sepium) (香加皮) ;

(2) 地区习用药名称与《中国药典》名称相混, 有山紫苑与紫苑、硬前胡与前胡, 小防风与防风等15种;

(3) 品种混乱、来源复杂。一些地产药材不仅有正品, 也有习用品和民间药及误用品, 品种混杂。例如, 全省共有14种菊科蒿属植物在各地作“艾叶”, 7种商品流通, 7种民间入药。其它如菌陈、泡参、地骨皮、紫花地丁、柴胡等80余种来源复杂;

(4) 野生药材由于外观相近, 难以辩别, 致使误采误用时有发生。如将老瓜头 (Cynanchum komarovii) 误作白前采挖;将民间药碱蒿 (Artemisia anethifolia) 误作菌陈收购应用;将民间药骆驼蹄瓣 (Zygophyllum fabago) 误以为远志收购使用现象等。

2.2 传统中药资源逐渐枯竭, 野生品质量规格下降

在中药材实行多渠道经营以来, 中药材市场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出现购销两旺的势头, 价格不断攀升, 导致野生资源遭到惊奇性采挖, 不少常用药材数量锐减, 出现开发利用过度, 现很难收购形成商品, 有紫草、银柴胡、苦参、玉竹、甘遂、辛夷、牡丹皮等。而原盛产甘肃的枸杞子、肉苁蓉、甘松、石斛、白附子、锁阳等野生资源已近枯竭。林麝和马麝的数量也急剧下降, 近年省内收购麝香也寥寥无几。甘肃省野生中药材资源存在过度采挖现象, 导致部分中药材资源处于濒危状态[12] 。

野生药材的等级规格下降, 党参、甘草、柴胡、黄芩等的优级品即特等、一等、二等市场难已见到, 而统货常见。白头翁、秦艽、小黄芩、前胡、柴胡、藁本、羌活、甘松等野生药材干瘪瘦小, 常带有较多的地上茎, 甚至根与地上茎成对半的比例;皂刺中木质茎较多;款冬花中混有高达60%的茎等。麻黄、益母草等家种药材提前采收, 有效成分含量降低, 质量较劣。

2.3 引种药材质量有待加强研究

适宜的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是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先决条件, 如不顾其生态条件, 盲目引种, 势必导致劣质药材出现或引种失败。近年一些地区鼓励农民发展中药材种植, 有些品种突破生境分布发展为新产区, 异地引种虽然增加了种植面积和产量, 其药材质量却出现问题。如陇南、陇东个别地方引种的当归及甘谷、康县、庆阳引种的白术干瘪瘦小;武威部分地方引种的射干缺乏苦辛味, 产生甜味;金昌等地引种的银柴胡细小, 难以成活;平凉个别地方引种的白术出现分歧;陇南、华亭等地引种的川芎外观酷似蒿本, 常误作蒿本药用。这些劣质药材通过各种渠道而被应用。

由于对种子、种苗未严格鉴定, 误种常有发生, 甚至是较大面积的推广种植, 造成经济损失, 近年误将商陆 (Phytolacca acinosa) 当作人参种植。误将毛叶地瓜儿苗 (Lycopus lucidus var hirtus) 当作天麻种植。误将伞形科迷果芹 (Sphallerocarpus gracilis) 当归防风种植等。陇西、岷县种植的“独活”原植物为伞形科植物欧当归 (Levisticum cfficinale) , 在市场冒充其他药材销售。

2.4 资源利用结构不合理

一些小宗药材多少年来无人问津, 出现产、销、供不平衡, 产地外移现象, 造成当地药源短缺, 忽视了社会效益, 甘肃省只有从外地调进, 如百合、合欢花、卷柏、鹤虱、天仙子、野菊花、灯心草、洋金花、泽泻等。对一些市场需求量偏少的品种, 存在超量收购, 桃儿七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 国内资源十分有限, 临床应用很少, 省内大量收购销售, 并引发误作龙胆的混用情况。再如龙骨、龙齿在古生物及地质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受到国家保护, 由于认识不足, 导致从药用角度大量开发收购。

甘肃矿物药30余种, 资源蕴藏量较大, 近年仅有石膏、方解石、石灰华等少数生产收购, 大多数属调进品种, 误用较多, 矿物药的开发不够。

2.5 民族民间草药资源有待进一步发掘

甘肃民族民间药资源丰富, 不少当地中医、藏医认为疗效显著, 目前开发利用的主要是常用品种, 从陇南、天水、甘南地区的药店、诊所调查的结果来看, 自采自用的草药有100余种, 因此, 民族民间药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还很大, 一些品种的药效尚待弄清或需进一步研究。

还有部分在甘肃未作药用而在国内有记载的民族民间药资源, 这部分是新药源的主要来源, 该类资源基本上没有被利用, 或群众不了解它的药用价值;或是药用植物生长在偏僻, 人迹罕至的地方, 或是资源太少, 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还有是信息闭塞, 对市场需求不了解等, 如水杨梅、百蕊草、杠板归、律草等。

3 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与对策

3.1 中药材品种是影响药材质量和疗效的重要因素

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的质量标准, 尊重传统药用习惯。对于地区性、民族间出现的新异品种, 应加强科研工作, 采用严格区分与合理利用相结合办法, 做到药尽其名, 物尽其用。

3.2 建设一批道地、大宗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基地

(1) 野生药材变家种栽培是大势所趋, 选择条件好, 有基础的产区建立药材种植基地。并根据市场供需, 合理规划种植面积, 搞好近期效果与长远效益结合, 有计划地逐步形成甘肃家种药材栽培基地;

(2) 重视栽培药材的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 栽培加工技术, 种子、种苗鉴定, 栽培品种的质量分析等研究工作;积极探索培育优良品种及方法。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生产技术体系, 保证基地生产药材质量的优质和稳定, 推动甘肃中药材GAP基地建设。针对性地甘肃省中药材GAP建设的优劣态势, 提出了发展方向、对策[13] 。

3.3 合理利用和发展中草药资源

(1) 甘肃除保持现有的骨干栽培品种外, 对产区局限, 资源较少, 而市场长期偏紧药材, 应积极在有条件的地方进行引种试种工作;

(2) 大力开展鹿茸、东亚钳蝎、乌梢蛇等药用动物的驯化养殖工作, 发展人工资源, 保护濒危药用动物, 推动甘肃药用动物的驯化养殖步伐;

(3) 今后对一些利用度较低的家种 (养) 药材, 以及与农、林、牧、副业交叉品种, 应组织收购。

3.4 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关系

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适度性与合理性, 有助于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 实现可持续发展。

(1) 把野生资源应用放在战略地位上考虑, 认真贯彻“护、养、猎”和“采、护、育”相结合的方针, 根据动植物药材资源分布情况, 划分野生资源保护区、抚育区和采收区等区域, 保持动植物的良性循环和繁衍生息;

(2) 中药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 把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全省经济发展总体规划, 实行农、林、药多种经营, 互相兼顾, 远近结合, 共同发展;

(3) 中药栽培 (养殖) 的投入和利用方面, 要充分发挥各部门、各行业及不同学科的优势, 一方面与荒山绿化、保护森林、草原等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联合农、牧、林、副及渔业, 开展综合利用研究, 发展多种经营, 力争提供不同商品价值的产品, 做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4) 在保护区进行科学研究, 挽救珍稀濒危的中药品种, 探索合理开发、永续利用中药材资源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5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1) 甘肃的中成药工业相对薄弱, 但药材资源丰富, 道地药材较多, 可以把产业化工作放在药材的深精加工上, 推进药材提取物工业的发展;做强最大中药饮片产业, 推进中药饮片GMP认证, 进而带动药材生产的发展;

(2) 甘肃的藏药、蒙药资源具有独特的优势, 应加大中藏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力度, 以地产特色药材为原料, 研发一批优质的藏、蒙成药;

3.中药产业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篇三

调研情况概述

在本次调研工作中,主要工具有:沙坪坝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资源现状调查统计表、沙坪坝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管理队伍现状调查统计表和沙坪坝区中小学校本研修情况调查问卷。在调研中重视数据的真实性和全面性,通过数据,分析本校在师资配置、课程设置和校本研修中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

调研情况分析

根据调研工具搜集到的数据进行了如下分析。

(一)师资配置情况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队伍现状调查表从骨干教师、学科教师、管理队伍和学校队伍等方面进行了统计,结合研究前期和后期进行对比,进行了如下分析:

1.学校学科教师队伍更加专业。

从教师的基本配置上看:大部分学科的专业教师人数有所提高。学科专职教师人数增加,兼职教师人数减少,教师队伍更加专业化。

沙坪坝小学学科教师学历结构统计表(研究前期)沙坪坝小学学科教师学历结构统计表(研究后期)

从教师的学历结构上来看,各学科教师的学历结构有所提高,我校学科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进一步加强。

2.学校管理队伍能力强。目前我校管理队伍共14人,其中校级4人,中层干部10人,本科学历占92%;中高1人,小高9人,中高级职称占92%;1人是国培对象,5人是市级骨干,1人是区级骨干。

可以看出,我校的管理队伍综合素质较高,是各学科中的骨干力量,无论在教育教学还是科研中,都起着良好的带头和指导作用。

3.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升。自从进行课题研究以来,我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数据上能看出,我校在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教师的配置上,从原来的大多数教师兼职其它学科到无一人兼职,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性;在教师的引进上注重了学历层次,第一次出现了硕士学历的教师,本科学历大大增加,教师的学历结构得到提高;在职称上来看,中高职称由1个增加到3个;在骨干教师的培养上,注重了校级骨干的培养。整体上来看,教师更加专业,素质进一步提高。

(二)课程设置情况分析

1.严格按照规定开设课程。我校按照规定开设了相关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各个课程的课时都严格按照要求执行。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确保课程的执行,用科学管理扎实推进课程的开展。

2.坚持开发特色课程。我校长期坚持有特色校本课程,每周开展活动,课时为2课时,约80个组,分为校级组和年级组,其中铜管乐团、古筝队、艺术体操、民乐队等多个校级组外聘了优秀的指导教师,年级组由具有特长的校内教师悉心指导,学生们自主选择课程,充分激了兴趣,培养了特长,获得了发展。多个活动组代表学校参加了各级比赛和活动,得到广泛好评和肯定,特别是钢管乐团远赴奥地利,参加“相约维也纳一奥地利中國艺术节”大型国际交流活动,并在著名的金色大厅进行了精彩的表演。

我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对学生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学生能在其中培养兴趣,发挥特长,展示自我,这正是特色课程的目的和成功之处。

(三)校本研修情况分析

本次校本研修情况调查问卷,共发出40份,回收40份,其中领导问卷5份,教师问卷35份(含5份教研组长问卷),教师问卷的调查注重了老、中、青的比例和各学科教师的参与,充分注重了调的全面性。根据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教师眼中的校本研修。35%的教师对校本研修的组织和管理持“满意”的态度,60%的教师“比较满意”,5%的教师认为“能够接受”。

57.5%的教师认为校本研修“很有特色和成效,完全满意”;40%的教师认为“有一点特色,比较满意”;2.5%的教师认为“多是形式主义”。

85%的教师认为校本研修氛围浓厚,7.5%的教师认为缺乏教研氛围,7.5%的教师认为除了组织的听、评课,较少走进别人课堂。

综上看出:大部分教师对校本研修的组织和效果持肯定态度,校本研修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但也存在部分教师没能参与其中,对校本研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校本研修中教师的需求。在“您认为现在教师专业成长最缺乏的是什么?”调查中,有40%的教师选择“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的构建”,45%的教师选择“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掌握和运用”,42.5%的教师选择“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培训因素的调查中,95%的教师看重培训的实用程度。

在“您最希望参加的培训类别是什么?”调查中,95%的教师希望“提高教学技能、技巧的培训”。

在“您觉得参加什么样的教研活动更有效果?”的调查中,四种活动:

“同事之间的随时交流”、“研究课与集体研讨”、“有专家指导的研讨”和“教研组的集体备课活动”。教师们对四种活动的看重程度基本一样,认为都有价值。

从这几个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们在研修活动中,更倾向于研修的实用性,倾向于对教学有直接帮助的内容。

3.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的自我选择。在“您遇到教育教学问题时,首先想到的解决方式是什么?”调查中,80%的教师选择了“与同事讨论”,还有部分选择了“翻阅书籍或上网查找”。

在“你经常采取什么方式反思自己的教学?”调查中,有87.5%的教师选择“和同事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有50%的教师选择了“在脑中回顾一下”。

在“你阅读教育类书籍的情况”调查中,32.5%的教师“经常阅读”,67.5%的教师“有时阅读”。

在“你是否愿意承担各项工作,是否愿意自我加压”调查中,25%的教师“非常愿意”,52.5%的教师“比较愿意”,22.5%的教师“不太愿意”。

从调查结果中分析: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以及教学的反思,与同事进行交流方便又及时,自然成为最常用的一种方式,但当问题需要得到更专业的帮助时,查阅资料和请教专家成为更佳的选择。从对自主发展和加压的态度上看,一部分教师主动性较高,大部分教师愿意发展但主动性不高,少部分教师持排斥的态度。

调研对策及建议

通过调研,提出以下对师资配置、优化课程设置和深化校本研修的对策:

(一)优化师资配置的建议

1.深入推行学科教师专职化。学科教师专职化,有利于教师对本学科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能更好地傳授知识和技能。虽然目前我校教师都是学科专职的,但由于实际需要,有些教师实际是才开始接触到某一新的学科,这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得到学校的关注和帮助,促进他们尽快地熟悉本学科的教学。所以,我们要继续维持学科教师专职的师资配置,同时要加强学科教师的学科专业技能培训,让专职教师更专业。

2.进一步优化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加强人才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我校的学历结构有了一定的提升,但还有提升的空间,因此,应注重对中青年教师继续学习的引导,进一步提高文化素质。

推出优秀教师,提高职称结构。我校的职称结构中,小学高级职称以上的比例不高,应着力提升。应进一步完善教师考核制度,推行科学的评价机制,给优秀教师提高职称的机会。

3.发挥骨干的带头作用,建设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引导中青年教师不断成长,形成有良好竞争机制和学习氛围的团队,共同进步。市、区级骨干教师应充分发挥在教育教学中的指导作用,给予中青年教师更多的观摩和学习机会,促进教师队伍整体能力的提高。

(二)优化课程设置的建议

1.提高教师课程实施的专业能力。提高教师课程实施的能力。有好的课程设置,必须要有好的教师去实施。因此,有必要通过各种教研活动和培训学习,提高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力和执行力,从而达到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2.进一步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我校的校本课程颇具特色,尤其是校级组,无论师资还是生源都有良好的保证,这一点应继续保持。而年级组课程的开发,对于一部分并不专业的普通教师而言,显得有点勉为其难。我校在年级校本课程的开发上,由教师根据自身特长开发,但这个特长精通到什么程度,如何去教学给学生,学生有无基础等因素,都影响着课程实施的效果。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减轻教师的负担呢?学校可以精选几个课程,自主开发教材,制定教学计划,对课程实施教师进行的培训,从而让校本课程更规范、落实。

(三)深化校本研修的建议

1.营造良好研修氛围。研修活动要关注教师的需求和心理,如果一味地让教师觉得是负担,被动地学习,取得的效果会减弱,久而久之对研修活动会产生厌烦情绪。营造良好的研修氛围,让教师主动参与研修是校本研修的重中之重。为了营造良好的研修氛围,应注重业务领导与教师的平等关系,这是沟通的前提;注重给予教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注重实事求是的研讨风格;注重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助等。

2.改良校本研修模式,提高校本研修实效。坚持我校以往优秀的教研模式,同时,更多地将专家请到课堂中、活动中,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在研修活动中,忌形式化,要注重对教学有实际作用、便于操作实践的内容,将校本研修更加落在实处。

3.形成有特色的校本研修文化。通过学校的有效管理和实施,在校本研修中重视问题的提出、理论的学习、教学的研讨和自我的反思,形成有特色的校本研修文化。

4.中药产业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篇四

为了进一步准确掌握我乡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我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认真按照会农发【2012】7号文件精神,在全乡认真开展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全面调查活动,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努力把中药材产业培育成富民强乡的主导产业,并结合我乡农业工作实际,近期对我乡中药材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乡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我乡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可种植中药材的土地资源较为丰富,旱地、山坡地、林地、园地等能够适应种植多种中药材。据调查统计,全乡现有零星种植中药材面积约5亩,品种不多(不含野生)。以下为各村情况:桥边村种植中药材种植面积1亩,主要品种为草乌。勺冲角村村种植中药材种植面积4亩,主要品种为党参。我乡中药材生产,传统上主要以农民个体生产为主的生产运营模式.二我乡中药材发展存在问题及分析

(1)中药材生产的潜力远远没有发挥 ,虽然我乡有种植中药材的自然优势,但是中药材生产的潜力还没有发挥。如品种资源潜力、地理交通环境潜力、科技教育潜力等,如何把这些潜力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效益是重要问题。

(2)品种资源潜力方面,我乡中药材种植面积不大,而且属于零星种植。其他药材如当归、白术,雪上一支蒿,柴胡等没有种植或面积不大,潜力优势几乎没有发挥。

(3)技术水平不高,规范化生产严重不足,虽然种植药材农户有一定种植经验,但是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生产管理和生产技术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4)各部门对中药材产业发展未能发挥出较强的的引导作用,在生产指导、技术服务、行业监管等方面力度不够,对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投入不足,从而造成了农民生产上的盲目性以及销售上的无序性。没有形成严格的中药材种植品种指导、产中监督、规范收购等机制,因此造成了农民信息不灵,种植品种不对路,种植技术差,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上得不到有效保障,种植规模小、品种少、效益差、抗风险能力弱。

三、推动我乡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建议

1、提高认识,明确中药材生产在我乡的地位和意义.随着国际化发展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天然药物发展潜力巨大。从国际国内市场及国家的配套政策来看,中药产业正处在良好的发展时期,作为源头的中药材生产也遇到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乡中药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中药发展理应为我乡的经济和

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提高农民收入、为生态建设做出贡献。

2、加强领导,积极营造中药材发展的良好环境.政府在推动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根据中药产业发展现状和国家中药发展目标,国家、省、市相继制定了有关促进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政策,为中药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切实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中药产业发展的高度,把中药材生产开发摆上重要位置,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3、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业、市场之间的联系,引进生产技术水平.通过示范种植促进和推动中药产业发展,加快我乡中药材产业的形成。

4、选择好示范种植村和组,一是扶持示范村搞好中药材生产开发,带动全乡中药材的产业化发展;二是加大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三是公共利益投入,如原产地保护等。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国家经贸委每年都安排一块资金用于扶持中药产业的发展,扶贫方面、农业开发项目、科技项目等都有资金投入,要尽快组织力量,通过定项目、建基地、上规模,努力争取上级的专项资金补助。二是努力争取金融贷款,国家对农业生产扶持的力度必将进一步加大。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对外宣传,大胆走出去引进来,吸引外来资金注入,加快产业发展。

通过调研,我们既要发现我乡中药材产业的优势,也要看到初步发展中的问题与不足。我乡中药材产业正处在一个未开发发展状态的关键时期,需要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来推动,相信,在上级的关心帮助下,我乡中药材产业必将为我乡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更大贡献。

2012

5.某县中药村产业化调研报告 篇五

(一)中药材资源情况:**县境内地道野生中药材有麦冬、益母草、香附子、夏枯草、紫丹参、桔梗、半夏、桃红、决明子、蒲公英、茵陈、白花

蛇舌草、蒲黄、鸡内金、射干、望春花(辛夷)、蔓荆子、瓜萎、银杏、杜仲、山药、半枝连、半边连等200多个常用品种。该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雨水对农作物特别是中药材生产特别有利。近年来,该县委、县政府在调整农业产业化结构和中底产田改造方面优先考虑种植中药材,大力发展已成规模的中药材品种。

(二)中药材生产及基地建设情况:**县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大约有5万亩,均为保护抚育面积。其主要品种是望春花1万亩,年产干花10吨,主要产地**县石镜乡海螺山一带;杜仲约6000亩,主产地**县洪铺镇,树胸径长10厘米,高4-6米;蔓荆子约3000亩,主产腊树镇、石牌镇,年产干籽8吨;瓜蒌约16000亩,分布在平山镇和秀山乡及全县,年产100余吨籽、皮;银杏200亩,主要种植于**县茶岭镇;山药3000亩,主要种植在石牌、**河一带,这一带土地肥沃,沙质土壤,适宜山药生长;丹参1000亩,2008年种植于洪铺镇。

2006年-2008年发展的瓜蒌,其面积在3000亩,县内有绿野公司等三家瓜蒌加工企业,主要食用为主。

(三)中药材初加工情况:**县绿野公司、张晓毛食品有限公司、秀山瓜蒌有限公司对瓜蒌籽初加工,生产销售食用瓜蒌籽每年销售额在500万元左右,销售量在120吨,该产品流向全国各地。

**县港澳台侨科教园有限公司拟对中药材饮片进行加工,已批准立项并征地42亩,采取农业合作社方式,“公司加农户”方式进行中药材种植,目前与亳州新科药材种苗公司联合发展种植桔梗、丹参等万亩,免费提供种植技术、包回收鲜品或干品,同时牵头在主产区设立收购站,对县内地道中药材进行收购鲜品及干品,将现有的野生药材资源予以开发利用,提高农民群众收入。

二、近年来中药材产业化发展情况

(一)政策投入情况:“八五”以来,望春花生产基地和中药材生产基地分别列入**县十大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县长均很重视,农业、林业、科技等相关部门极力配合、支持,在农村中低产田改造、退耕还林项目中,安排种植中药材。

(二)规划制定情况:大力支持**县港澳台侨科教园有限公司将中药饮片加工项目尽快投入生产,并以此为龙头,将本地野生天然中药材进行收购,建立中药材种植合作社。此项目已通过前期考察、立项、设计。

(三)中药材科技支撑情况:90年代初,**县辛夷栽培列入农业部星火计划,辛夷丰产栽培技术获安徽省政府科技三等奖。县内有农科所及优质种苗基地。全县有农业技术人员1024人(有专业证书)。

三、中药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县气候地理环境适宜、交通优越,中药材栽培历史悠久,名贵地道药材辛夷栽培有400多年的历史,曾出口东南亚,国家种质资源库已收载。全县各乡村都有农林场,自50-60年代就已种植中药材,田间、山野等野生药材广泛,懂中医中药人员密集,特别是何氏骨伤乃全国享有声誉。

四、中药材发展的制约因素

1、中药材项目扶持资金缺乏;没有专业部门引导组织。

2、药监部门懂中药生产技术人员少,不能支持辅导药农生产。

3、缺乏中药材种植信息平台,药农无法规划药材生产计划。

五、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有关建议

1、上级有关部门要安排中药材种植配套项目资金,设立百亩、千亩、万亩种植基地配套资金比例,并适当予以奖励带头人。扶持中药材种植大户。

2、在药监部门中培训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技术人员,并牵头组织行业能人、专家开展培训、田间指导。

6.县产业集群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篇六

根据3月5日张副县长的 3.杉木

4.草果

二、产业集群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看,**县目前的产业集群发展形势是好的,取得的成绩也是比较显著的,但仍然处于打基础、度难关、求发展的时期,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仍然大量存在。主要表现在:

(一)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产品少。在**县铸造产业集群内,绝大多数产业生产的产品均为原始产品或粗加工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特别是板材加工、橡胶加工和其它农产品加工产业存在初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的问题。

(二)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水平有待提高。**县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乡村,小规模产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由于产业缺乏资金和培育技术,新产品开发和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业发展后劲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几点建议

(一)继续加大对产业集群支持、扶持力度,促其上规模、上水平。**县六大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拉动了**县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良好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六大产业集群发展势头良好,应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继续加大支持、培育力度,促进产业集群上规模、上水平,努力打造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并长期符合**县情的产业。

(二)加强产区建设,提升产业集约化水平。应结合当地产业优势、产业建设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依托产业聚集区,规划建设特色明显、产业集中、具有较高水准的产业带(区),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的集约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

7.中药产业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篇七

摘要:外来务工青年中的“第二代”,这是一个在受教育程度、外出工作动机、个人理想等方面都与上一代外来务工人员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群体。对在深圳的“第二代”外来务工青年的生存状态组织一次调查,把调研的重点锁定在该目标群体的社会融入程度与犯罪主观能动意识的关系上。通过对他们的生活、工作、权益保障、法律意识观念等情况的了解,提出相应的工作对策和建议,给予该目标群体更多人文关怀和法律引导、保障。

关键词:第二代;外来务工青年;生存状态;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4-0101-02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有许多青年离开家乡外出务工,这既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社会现象,更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外来务工青年中的“第二代”,即新生代农民工,这是一个在受教育程度、外出工作动机、个人理想等方面都与上一代外来务工人员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群体。他们受过较高程度的教育,对农村生活的反叛、农民身份的反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城市的向往远远高于第一代农民工;在一个日益开放和价值观念多元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明显增强;但在人生经历、社会经验上则相对缺乏,对承受生活的艰辛和困难的能力也相对较低。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外来务工青年来深务工主要还是以利益驱动为主。以多赚一点钱为明确动机的占33.7%,跟随同乡来的占11.1%,想在宝安发展事业的占28.2%,本身就出生、生活在宝安区的占21.7%,而纯粹因为生活困难的仅为5.3%。由此可见,新生代农民工不再是因为衣食无着、生活困难而外出务工,更多的则是感到外面的世界更精彩,想走出家乡去见见世面,也有的是随父辈在宝安落地生根的新宝安人,在深圳工作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他们不愿意回到家乡,更愿意在大都市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

生活、工作压力固然是引起外来务工青年心理和情绪变化的重要原因,但在适应良好的情况下,业余生活就逐渐成为值得关注的一个主要方面。当问及“在空余时间,你是否会有无所事事的无聊感?”时,有25.2%的外来务工青年回答“经常有”,“偶尔有”和“遇到不顺心事才有”的分别为37.3%和32.6%,三项之和为69.9%;而回答“没有”的仅占4.9%。“8小时外”生活状况的单调和枯燥,更容易引发外来务工青年一些不良情绪的积累和蔓延。

一、存在的问题及凸显的弊端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农民工们是那种干最脏、最累的活,拿的是最低的工资,生活上任劳任怨,工作上默默无闻。但是现在却出现了不少与此大相径庭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的年龄普遍在18~25岁,“三高一低”为其主要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

因此,本文结合问卷反馈内容,重点就阻碍外来务工青年融入社会的“三个渠道”为切入口,折射出引发这个特殊群体违法犯罪的“三个低下”的社会原因。

(一)自身因素是阻碍其城市适应的直接原因

外来务工青年的城市适应行为应该说是比较成本与收益后做出的理性行为和必然选择,然而城市适应状况是否良好与他们的某些个人因素是息息相关的。

1.乡土意识依然是务工青年群体中的凝聚主力。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经历正不断地给他们带来价值观、行为方式的变化,但他们的乡土意识和地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成为阻碍他们进一步融入城市社会的心理因素之一。这样就逐步形成了这种以所谓的“本地人”和“外地人”之间减少了互动的广度,降低了交流的深度,加上城市的排斥力量,迫使他们被动地进行着城市适应化过程。这种封闭性圈子同样也是组织性犯罪逐渐占据主流,“黑社会化”趋势增强的重要诱因之一。

2.自身专业技能和抗压能力相对较弱。目前,由于第二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有所提高,大多具有高中、中专或以上的文化程度,这使得他们对所从事的职业有更高的期望,无论是对工作环境,工作内容,还是福利待遇都有着比第一代农民工更高的要求。但现实是,他们的知识技能又不足以满足城市的发展需求,往往缺乏专业培训和学习,很难向技工和高级技工转变,致使他们在就业时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矛盾。有的在就业职业的过程中受挫,有着较大的心理落差。同时,第二代农民工心理素质比较脆弱,他们虽然生活在城市,却无法融入社会,在此次调查报告中,我们也发现有不少的员工出现频繁“跳槽”的情况。

(二)社会因素对其城市适应的影响

1.职业渠道折射出身份低下。在以市场经济大环境作为底色的现代社会中,通过改变职业而实现地位的上升流动是人们改变其社会地位的主要渠道,但对于没有本地户口的“农二代”,他们被限制在国家机关、国家企业等效益比较稳定的公有制企业之外,不能分享企业为员工提供的社会资源,单位里的加薪和晋升机会鲜少有他们的机会。因此,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出现“民工爬塔吊为讨薪”、“为200多元工钱,讨薪民工锤杀工头家人”等农民工“自救式犯罪”的现象。

2.经济渠道折射出收入低下。“本地人”就业往往可以通过政府体制内的各种安排和帮助而参与到正常、规范的经济网络中,而外来务工青年在享受着比上一代农民工更为宽松、自由的就业环境的同时,相对也必须面临更为激烈的就业压力。且不说非正规就业工人享受不到一般正规就业者享有的社会福利,就连基本的劳动标准也难以达到,比如最低工资、医疗保险、带薪假、甚至是危险工种必须的安全保障措施等等。

3.家庭渠道折射出地位低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辅助措施促使异地婚姻能逐渐被接受,如最受关注的子女户口问题已得到完满解决,不必再担心子女会成为城市中的“黑户”。在子女教育方面,也由各地方政府出台系列配套措施,以深圳为例,办理居住证就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享受等同于本地人的公费教育。虽然从社会宏观方面,可以看到外来青年被当地群体接受的良好局面,可社会性歧视依然在部分群体中存在严重程度。

二、进一步加强外来务工青年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综上分析,可见外来务工青年的社会适应性,从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其犯罪的主观意识,因此为他们创造一个易于接纳、可以融入的外部环境,必然能缓解、抑制外来务工青年犯罪的主动性。从总体上说,解决外来务工青年融入社会的问题,需要国家、城市和外来务工青年三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国家的作用主要在于采用政策、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外来务工青年的权益进行保障。外来务工青年的作用在于通过学习、培训等途径,改变造成自身不利处境的内在条件,包括观念、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等。作为外来务工青年生活的城市,需要努力的方面是最多的。一是通过相关的政策,消除各种歧视,创造一个平等的生存环境;二是通过宣传的力量,努力改变城市居民对外来务工青年的偏见,建立融洽的社会环境;三是发挥城市社区的作用,为外来务工青年提供良好的服务。

首先,可以把外来务工青年分成三类,一是“有序群体”,即指那些遵纪守法,已纳入管理视线的人群;二是“难管群体”,指少数的违法分子;第三类便是介于前两种类型之间的“混合群体”,具体是指那些体制难以管理、视线难以纳入的边缘人群,存在由良变劣的可能性。

其次,以三种不同的模式,对应以上三大类型群体开展工作。

(一)积极支持“有序群体”

对于这一群体具有遵纪守法、有固定职业和稳定家庭基础的共性,紧扣人本主义“积极关注”的核心理念,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可以科学地建立管理制度,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税收和财政收支体制等方面确实保护这类群体的权利,帮助他们更契合地融入深圳,继续为社会做贡献。另外,对于有重大贡献或是在岗位上有突出成就的外来务工人员应予以经济和精神上的奖励,进而带动更多的优秀积极分子。

(二)合理控制“难管群体”

在严厉打击整治这些不法分子的同时要以控制为主,着力于这一群体社会回归问题的思考。主要从资源整合上入手,使现有的局部效应逐步泛化。一是从源头上控制,并且做到合理合法,做到“不放走一个坏人,也绝不冤枉一个好人”;二是依靠社区矫正,从融入过程中控制,做到“形式回归、实质回归”;三是整合资源,从成效上控制,做到“及时跟踪,即时管理”;四是严厉打击首恶分子,做到杀一儆百;五是在社会上多提供就业岗位和提高福利保障,因为大多数的犯罪根源都来源于经济,因此一个良好的经济秩序可以稳定一方平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消除隐患,共建和谐。

(三)大力引导“混合群体”

作针对这一群体的易变性,应为其创设多方面的渠道,引导其走上合法的创业道路,为社会稳定夯实基础。

一是树立其信心。首先要使这一部分人群消除城市不适症中的“客居”的心理和自认为低人一等的阶层心理,从而建立起他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自信。因此城市管理者应尽快完善户籍制度和城乡各方面的保障制度,使其有一种“宾至如归”的归属感。只有这样做,外来务工人员才会更好地为他们生活的城市奋斗。

二是为其提供优质服务。这是帮助外来务工青年城市适应工作的关键所在,只有提供生活、就业、求学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才能使外来务工青年逐渐纳入城市适应过程。这样既可以丰富外来务工青年的业余生活,也可以通过参加活动展示新时代外来务工青年的精神面貌和群体风采,进一步消除偏见,实现边缘人身份的实质转变。

参考文献:

[1]杨绪松,靳小怡,肖群鹰,白萌.农民工社会支持与社会融合的现状及政策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6,(2).

[2]梅永存.农民工都市犯罪录[J].记者观察(上半月),2006,(3).

[3]伍海霞,李树茁,杨绪松.中国城乡人口流动与城镇出生人口性别比[J].人口与经济,2005,(6):11-18.

8.中药产业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篇八

一、我县民办教育的基本情况

1、发展规模。近几年来,我县民办教育迅速发展,在教育改革大潮中焕发出蓬勃生机,基本形成了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办学体系。目前,全县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已经发展到194所,占地3825亩,建筑面积95.89万平方米,教职工5977人,在校生14.3万人,总资产8.28亿元。

2、发展特征。一是发展速度较快。民办学校数量和学生数占全县学校总数和学生数的比例已分别由2000年的10.8%、5.6%上升到2009年的49.7%、45.8%。二是是政策保障有力。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在办学奖励、招生聘师、养老保险、土地使用、规费收取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三是教学质量明显。在招生、中考、高考等方面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3、取得成绩。一是初步形成一批质量较高、社会信誉较好、有明显特色的民办学校。二是拓宽了教育投资渠道,弥补财政支出的不足,助推了小、初、高生源高峰的平稳过渡。三是深化了教育改革,满足了社会需求,扩大了教育供给,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和实用技术人才。四是带动了诸如建筑、餐饮、商贸等相关产业的繁荣,拉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民办职校每年向外地输送技术人才2万人,每年为我县创益约1.6亿元。

二、我县民办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存在于社会层面的问题。一是社会认同感低,舆论压力大。人们对国家包办教育习以为常,对大量出现的民办学校缺乏认同感甚至抱有偏见。二是民营资本不足,发展空间有限。许多民办学校除了靠自身投资外,只能依靠学费收入以学

制度,缺乏有效的行政、教学、财务监督,导致领导班子成员之间、领导层和普通教职工之间相互猜疑。虽然问题只存在于个别学校且已得到有效控制,但也向我们发出了明确的危险信号——民办学校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三、发展我县民办教育的几点建议

倘若我县的民办教育关闭的话,撇开一些社会问题,仅从教育方面考虑,按照幼儿园在园幼儿500名、小学在校生1500名、初中在校生2500名、高中在校生4000名的规模计算,要新增22所幼儿园,11所小学,19所初中,7所普通高中,3所中等职业学校。即使公办学校可以分流一部分学生,但也不会一帆风顺。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通过政府扶持、行业监督等各种途径维护其生存,促进其发展。

(一)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努力为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通过舆论宣传与活动,让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了解到,民办教育不是政府财力不足时的过渡产物,它不仅是公办教育的有益补充,更是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民办教育,不仅可以增加教育投入,促进教育改革,满足教育需求,还可以腾出更多的经费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

通过舆论宣传与活动,让广大群众及社会各界了解到,民办学校对促进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民办学校是新事物,应该给它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不应该过多地指责认为民办教育都是想赚钱的。大部分学校只是通过收费维持日常开支,即使有部分学校通过办学有所盈利,也将其中的大部分用于教育再投入。

通过舆论宣传与活动,让举办的人及投资的人了解到,民办学校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是暂时的,政府对民办教育的发展始终是重视和支持的。举办者和投资人要进一步掌握民办教

(三)完善运行机制,加大社会参与力度,努力为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关部门在加强行业管理时要减少消极限制,多留发展空间,做到“放水养鱼”。不能把民办学校与盈利为目的的企业等同起来,执行各种法规政策时以企业作为参照,在日常管理中,不能将工作简化为收费和罚款,而要采取更加灵活务实的态度,对民办学校收费采用下限标准而非上限标准,在县权范围内的收费项目能免则免。对民办学校一些不正确的做法及时予以教育引导,给民办学校一次整改的机会。

在发挥部门职能作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建立民办学校办学质量评价制度,定期对民办学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科研成果、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其结果以适当形式向社会公开;设立民办教育财政监管专户,加大对民办教育学校财务状况监管力度,着力克服民办学校办学上的盲目性、运行上的无序性、教学上的随意性。对个别投机取巧、违规办学的学校和人员予以严厉查处,直至逐出教育行业。

(四)民办学校要从改善办学的硬件和软件着手,积极寻求学校自身的发展出路

要进一步加强内部行政管理,完善董事会与校长负责制,明确董事会与校长各自职责,实行“重大事项董事会议决制”和“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使董事会享有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权,保证校长享有独立的学校行政管理权。要规范自身资产及法人变更手续,形成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模式。

9.乡镇茶叶产业状况调研报告 篇九

秘网免费公文网

乡镇茶叶产业状况调研报告2010-06-29 19:13:41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乡镇茶叶产业状况调研报告乡镇茶叶产业状况调研报告(2)为加快我县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产品区域合理布局,做大做强茶叶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和向更高标准发展,我办党支部对**乡茶叶产业进行调研,获得了较为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一、**乡概况

九龙山北麓的壮乡—**,是远近闻名的茶乡。地处县境北部,东、北与坝美镇相邻,南与莲城镇、者兔乡相接,西与者太乡毗邻。总面积7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915米、最大海拔698米、平均

海拔1306米,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雨量为1250毫米。

全乡辖**、普盆、普龙、叮当、者戛、石尧、同剪、坝庄8个村委会,124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瑶、彝、回六种民族,共6715户31326人,其中农业人口30969人,少数民族人口28806人,占人口总数的92﹪。

2006年,全乡生产总值完成6862万元,其中工农业总产值完成5006万元,农民人均有粮313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188元。财政收入30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万元。

“十五”以来,乡党委、政府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十五”规划的经济发展格局,结合**的乡情,加大对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走发展特色经济的路子,努力把茶叶、八角、甘蔗三大产业建设为全乡的支柱产业。通过几年的努力,三个产业已形成规模,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增强了全乡的发展后劲。

二、**乡茶叶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乡茶叶发展历史沿革

据“广南府志”记载:1825年。在**村寨旁,距九龙山四十余公里,其地产茶叶味绝美,说明广南茶叶始于清朝后期。另据《广南县供销合作社志》记载:建国初期,**茶种植面积为1696亩,年产量3万公斤,收入万元。低纬度、高海拔、土壤肥、日照足、云雾多、湿度大、茶树萌芽早、采摘期长,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培育了品质优良的**茶,它以“味醇、味香、味甜、色美”而独具风格,品质以“造型精美、白毫显露、汤色碧绿如玉、清香飘逸、馥郁甘美、叶纯鲜爽”而独领风骚,使**享有“茶叶之乡”的美称。**乡历来高度重视茶叶产业的建设和发展,经过历届党委、政府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茶叶产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已培育成**的支柱产业。

(二)**茶叶产业发展的现状

1989年后,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乡广大人民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高涨,提出“苦熬不

如苦干”的口号,在全乡掀起了“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艰苦创业的高潮。**人民因地制宜,结合土壤、气候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加大以茶叶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坚持“自愿、自主”的原则大力发展茶叶,以村小组为单位,把全村的荒山、荒坡及部分坡耕地纳入统一规划建设,在全乡124个村小组实施高产茶叶台地建设。经过10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乡现有茶叶面积52000亩,其中规范化种植的有21000亩,有“**白毫茶”、“云抗10号”、“云抗14号”、“胡云6号”、“福鼎大毫”、“福安大白茶”6个品种,年产干茶160万公斤,产值5000多万元。

**从事茶叶加工、收购、销售一条龙的茶农,每年从社会上筹资近400万元,并从广西、广东、浙江、昆明等地引进外资近500万余元到我乡经营茶叶,给我乡的茶叶产业注入新的活力。现在全乡拥有茶叶初制加工厂260余个,覆盖全乡124个村小组,如今茶叶加工已全

部实现机械化,茶叶质量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产品远销往全国10余个省市。2000年开始建设叮当移民开发区时,为了实现移民进得来、留得住、有发展的目标,将茶叶作为主要产业来安排,乡党委、政府引进凯鑫公司参与开发,由公司全额投资建成1500亩高标准茶园,建成年加工干茶200吨的初制所。基地由136户移民分户管理,公司技术人员对整个生产过程作技术指导。现基地内茶园已投产,生产道路畅通。目前正在生产区内修建小水窖,生产条件逐步得到改善。2006年,基地内的移民人均茶叶收入达1300元,户收入高的近万元,低的也有3—4千元,移民区群众人心安定,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公司生产的“源升”牌系列产品销往昆明、上海等地,效益较好。公司除了加工基地的鲜茶外,还收购周边村寨的鲜叶进行加工,并在**、普龙等地建了6个初加工厂。龙头企业的作用开始发挥,为**茶叶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0.青年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十

第一,共青团组织对青年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号召力。调查结果表明,60.1%的##青年感到共青团组织在自己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但也有 20.0%的青年没有明显的满意或不满意倾向。在回答“你对自己是团员这一事实怎么看?”的问题时,67.8%的团员表示“作为团员,我比其他青年更先进,也肩负更多的责任”,但是也有22.2%的团员表示“我并没有感到和其他青年有什么不同”。从总体上看,青年们对团组织在青年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持较为肯定的评价,这充分说明近年来##共青团的工作得到了青年们较为广泛的认可,共青团组织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当前团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研究者认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青年需求的日趋丰富和多样,要想进一步提高共青团组织在青年中的影响力,尤其需要加大服务青年的工作力度,把服务青年作为加强团的建设的突破口,以服务促建设,以服务求活跃,不断增强团组织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第二,团组织开展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青年的认可。开展活动是团组织最基本的工作方式,也是##共青团组织最擅长的工作方式。调查数据表明,71.5%的青年对所在地团组织开展的活动持肯定评价,而72.3%的##青年都曾主动参过共青团组织策划的活动,其中 32.5%的##青年表示自己通常会积极参加这些活动,这说明大多数青年都有参与共青团活动的意愿。交叉分析表明,学生群体对于共青团活动的参与度相较于其它职业群体而言是最高的,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学校是团组织覆盖面最全、团组织活动开展最活跃和正规的地方,学生有更多参与团组织活动的机会,故参与程度最高。

11.医药工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篇十一

目前,xx市医药工业整体运行态势良好,但在快速发展的背后,也存在一些制约生产发展的困难和问题。这些矛盾,需要我们去作深层次地研究、逐一解决。因此,保持清醒头脑,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大帮助和服务力度,推动企业不断创新,对于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市医药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状

xx市医药工业有着30多年的发展史。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将北药业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高度重视医药工业的发展。各有关职能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在监管中服务发展,在发展中落实监管,目前,xx市的红叶制药有限公司、蓝天制药有限公司和神树阿胶厂3家制药企业全部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按照国家政策导向,紧紧抓住宏观调控机遇,投入了资金实施设备和技术更新,都按时限要求通了国家gmp认证,企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现拥有片剂、丸剂、栓剂、胶囊剂、颗粒剂、固体胶制剂等个9剂型,103个品种。全市医药工业呈现五大特点:一是发展速度快,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7%;二是亏损企业少,3户企业全部盈利;三是经营效益好,产值利税率达10.2%,销售利税率达12.3%;四是资产负债低,资产1.5亿元,负债1.2亿元,资产负债率仅46%;五是带动力强,医药产品的合理流通,促进了全市102家药品经营企业健康发展,同时,工业生产需要大量的原料药,对北药种植业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

xx市的制药企业在生产管理方面存在以下特点:一是剂型少、规模小,三家制药企业共有9个剂型,净资产8千万元,产值不超过1.5亿元。二是新“庙子”与旧“菩萨”共处。根据国家的政策导向,各企业都按照gmp的要求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一幢幢花园式的厂房拔地而起,成为全市工业的一个亮点。生产条件迅速改善,生产能力得到提高。但是,一些企业对gmp认证是被动的,粉碎、制粒、压片、包衣等旧设备,阻碍了技术创新的进程,没有丢掉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帽子。国外普遍使用的cip(在位清洗)、sip(在位灭菌)等先进技术,在xx市还很少应用。二是现代管理与粗放经营发生冲撞。制药行业属高科技行业,医疗器械集医学、光学、电子、机械等技术于一身,需要现代管理手段。近年来,医药行业采取培训等多种手段,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管理人才,但是人管人的管理机制、传统的加工技术仍在支撑着企业运转,把企业做大做强的经营管理机制尚未形成。三是少数高科技人才与众多缺乏技术的员工形成反差。为了实施gmp和技术创新,各企业都从医、药大学聘用了部分专业人才,或从事革新工艺、或负责现场管理,由于面临陌生的岗位,尚未完全适应企业生产管理;企业内有一定传统生产经验但文化素质不高的员工群体,对新工艺、新技术的认知过程较长,二者没有完全融入、达到默契配合的境界。

二、问题

1、资源利用不足。资源是企业实现效益的物质基础,充分利用资源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xx市的医药企业在进行gmp改造后,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但是品种开发速度、市场占有速度和流动资金并未完全跟上,使部分企业开工不足,生产能力浪费。以神树阿胶厂为例,该企业主要从事阿胶、黄明胶、龟板胶、鹿角胶4个品种固体胶生产,在未实施gmp改造前,长期采用人工土办法加工产品,生产能力低下且工艺落后,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改造后,该企业更新了设备,引进了先进的生产工艺,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但由于产品品种单一,市场占有率小,只能以销定产,年生产时间不超过三个月,设备长时间闲置,不能够得到有效利用。而我们熟知的山东东阿集团,在70年代初企业规模与现在神树阿胶厂接近,但该企业抓住机遇,现如今已经发展为拥有固体胶、颗粒、胶囊、口服液十几个剂型百余个品种,产值和固定资产上亿元的国内明星企业。东阿集团成功经验值得xx市医药工业企业学习和借鉴。

2、“拳头”力量不大。拳头产品就像企业的“发动机”,能给企业源源不断的动力。美国的氢溴酸西酞普兰胶囊年销售达30亿美元,西安杨森的吗叮啉单品种年销售在8个亿以上,这些企业都是在拳头产品中受益非浅。我市制药企业的单品种年销售额最高为4600万元,就是红叶制药的产品--康妇消炎栓,其他品种知名度低,市场占有份额小,没有形成“拳头”,尽管如此,对企业和全市经济都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但相比之下,差距是明显的,主要是缺乏世界级、国家级的独家品种。

3、创新力度不够。创新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持续发展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创新,可以通过降低成本为企业业务活动提供更大空间,也可以通过产品差异为企业提供竞争力。目前,xx市医药工业企业多数只重视营销战略的创新,忽视了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的创新能力,没有激发并形成人人创新的饱满热情。

4、研发新药困难。研发一个新药,在发达的欧美国家也要10—15年时间,耗资高达5—8亿美元,中国的药企大多是望而兴叹,都以仿制药品为主,xx市医药工业更是如此。1985年以来,我国批准生产的一类新药147个,其中仿制药品占88%。显然,完全从基础开始自主研发,对xx市医药工业而言是不现实的。

5、诚信资历不够。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也是信用经济,政府和企业都应当高度重视。但是,xx市的部分企业诚信等级不高,还没有建立健全必要的产品质量自我约束机制和问题药品 “招回”机制,还没有完全意识到gmp是自我管理的需要,更没感觉到gmp的“紧箍咒”即将来临。

三、对策

医药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品是人类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重要保证。发达国家医药消费稳居第二位,我国卫生部《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显示,在近五成居民生病不看医生的情况下,自行买药治疗,医药开销已成为第三大消费品。由于环境、生活习惯、食品安全等因素,患病人数还在不断增加。20xx年全国有5.08亿人次患病,其中13%的被确诊为需要多次服药的慢性病。因此,发展医药产业具有广阔市场前景,xx市的医药工业应当抢抓机遇,乘势而上。

1、加快剂型开发。患者和医生对药物剂型要求是多方面的,而我国相对落伍,目前只有40多种剂型、4000多个品种,美国是我国的43倍、日本是我国的12.6倍,而xx市就更少了。因此,必须支持企业在药品剂型上做文章,抢占商机。一是“拿来主义”。众所周知,药品专利具有时间性,专利届满就失去了独占权。根据《中国医药报》报道:到2007年,将有35种重要药品和医疗器械专利到期,为非专利药提供了820亿美元的市场机会。二是让药品“变脸”。国家提倡对药品进行二次开发,通过改进工艺、剂型、包装等等,使疗效确切的老产品换发活力,解决中药见效慢和传统的“粗、大、黑”形象,霍香正气水变成霍香正气液就是成功典范。

2、推进中药现代化。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和传统文化瑰宝。随着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中药前景被世人普遍看好。目前,中成药市场份额为每年约160亿美元,但日本占80%、韩国占10%、我国只占5%左右。更遗憾的是,我国每年进口“洋中药”达1亿美元,进口的川贝枇杷膏、红花油等已对我国的同类产品造成巨大压力,禾邦的川贝枇杷糖浆也是受压者之一。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中成药没有现代化,没有规模化的中药种植、养殖基地,没有通过gap认证,原料质量不稳定。而xx市兴安神力药业有限公司的平贝母种植基地已经在全省率先通过了gap认证,桃山参药集团、伸龙无味子基地也准备实施gap认证。目前,xx市药材种养植面积达到2万亩,另外还有大量的野生动植物药材,无疑,资源优势是明显的。要抓住机遇,帮助、引导和支持制药企业争取技改贴息、工业发展基金和农业项目资金,实现“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把医药产业放在“工业反哺农业”中去考虑和实践,实现良性互动,确保原料丰富、质量稳定,为快速推进中药现代化进程奠定坚实基础。

3、打造强势品牌。品牌战略是企业推出产品、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制药行业中,走向成功的品牌彼彼皆是,如“金嗓子喉宝”、“斯达舒”等。xx红叶牌康妇消炎栓在国内也有一定的知名度,虽然不是很响,但也有一定名气。在实施品牌战略中,企业一定要在产品品牌设计上赋予“大设计”概念,并统一表达自己产品的品牌内涵。它包括企业形象设计、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品牌精神的人格化设计和广告设计。尽量减少容易导致品牌内涵模糊的单一广告,用低成本打造强势品牌,带动整个全市医药工业发展。

4、大力引进人才。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医药行业是高科技行业,产品是特殊商品,国家有非常严格的特殊要求,对普通工人都有严格的上岗规定。xx市3家制药企业中,拥有高级职称的只占职工总数的1%,拥有中级职称的也只占3%。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医药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还会越来越高。因此,引进管理和技术人才成为当务之急。xx市委、市政府已经响亮的提出了“环境兴市”战略,创业的大环境已经具备,企业要抓住机遇,立足长远,把引进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条件来抓,以诚意引人,用成就留人,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保证。

12.毛纺织产业状况调研报告 篇十二

**县毗邻广东连州市,是湖南的南大门,素有“楚尾粤头”

之称,三条二级出省跨境公路和建设中的“二广”、“厦蓉”两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是沿海通向中西部地区的桥头堡。全县辖15个乡镇,其中少数民族乡6个,总人口36万,总面积1806平方公里。近年来,该县按照“农业建基地、工业建走廊、城镇造亮点、事业更协调、社会更和谐”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大力实施“三大战略”(民营立县、外向带动和工业强县),全面推进“六新建设”(新型工业化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城市建设、新基础设施建设、新和谐社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实现了经济社会较好较快发展。2008年1-11月加工贸易完成进出口总额2792万美元,同比增长32倍,排名全省县、市第三位,跻身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十强县行列。

一、外向型加工贸易发展情况

近年来,该县坚持解放思想,扩大开放,牢牢把握对接沿海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这一主线,外向型加工贸易发展较快,创造了倍受省内外关注的“**现象”。一是发展较快。该县外向型加工贸易企业从无到有,目前有进出口实际的加工贸易企业5家,分别是台湾承阳针织、香港丽宏针织、香港利黄漂染、台湾湘威制鞋、台湾协威橡胶鞋业有限公司、并有小型或家庭式作坊的(一家一厂)毛针织加工企业400余家,(这些家庭式作坊企业主要是代东莞企业加工)。和双峰的针织产业、邵东的箱包、牛仔服产业有点相类似。其中台湾承阳针织有限公司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县的85%,其它四个公司占15%左右。二是带动性增强。加工贸易带动了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县城常住人口由2001年的2.5万人增加到现在的10万人,县城面积由6平方公里扩展到12平方公里,带动了新城市扩容提质,拉动了运输物流业、商贸流通业、餐饮娱乐服务业、房地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金融危机对加工贸易企业影响

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9月份以来直接影响实体经济,作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前沿县的**与广东沿海地区经济联系紧密,依存度非常高。一是400多家小型或家庭式毛针织企业主要依赖广东、东莞加工贸易进出口企业,广东或东莞企业吃紧,这些小型或家庭式作坊企业也就只能出现部分停产或关门。近三个月来停产30%左右。二是我们走访了该县的5家自营加工贸易进出口企业,其中台湾承阳针织、香港丽宏针织、香港利黄漂染有限公司属毛针织企业,台湾湘威制鞋、台湾协威橡胶鞋业有限公司属于制鞋企业、承阳针织和协威鞋业是进料加工贸易企业,其它三家是来料加工贸易企业。根据承阳针织有限公司董事长和生产主管介绍,该公司是进料加工企业,与来料加工企业和小型或家庭式作坊企业不同,抗风险能力较强,具备织片、前后整、印染、漂洗、包装、出口等完整的毛针织工艺流程,产品直接出口到国外市场,但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也有一定的影响。一是定单有所减少,二是货款回笼时间较九月份以前滞后,三是流动资金较为紧张。公司董事长吴森尧认为,在金融危机大环境下沿海大批毛纺织企业和本县小型或家庭式作坊企业部分倒闭,对他们这样大型的毛纺织企业反而是一种机遇。一是招工不成问题,二是下半年该公司“逆式而上”又新建了三栋厂房,计划在市场回暖时扩大生产,做大做强。香港丽宏针织有限公司更是形势很好,定单和生产正常,要扩大生产主要是流动资金问题。银行贷不到款。台湾湘威制鞋、台湾协威橡胶鞋业有限公司是制鞋企业,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很大,到目前为止,已逐步趋向稳定。

三、建议及对策

金融风暴给加工贸易提供了机遇,由于人民币升值,使得部分原材料一路下跌,利用这一机会增加进口,加工后再销往发生金融风暴影响相对较小的国家和地区可获得更大利润。主要建议及对策如下:

(一)、树立信心,合理规避国际贸易风险。

采取灵活结算方式,合理规避汇兑风险。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是影响加工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可以改变结算方式来应对汇率风险。在进行货币结算时,应充分考虑汇率的变化设置浮动价格或增加保值条款,或尽量选择坚挺的货币。参加信用保险等措施,有效降低国际贸易风险,保证贸易正常进行和安全收汇。

(二)、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新兴市场。

13.中药产业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篇十三

一、全镇农村医疗卫生基本状况 我镇共有***个村(居)总人口****万,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年人均卫生消费支出约为****元。近年来,我镇致力于提高广大农村居民健康素质并把它作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建立了适应卫生事业新形势 发展要求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形成了强有 力的医疗卫生保健网络,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全镇经 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我镇有卫生院 2 处,村级卫生室 7 个,有在职卫生工作人员 50 人,卫生工作人员与服 务人口比例为 1:336。在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是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房屋 建设。近年来,我镇积极推进村级卫生室改造工作,先后投资**** 余万元,对***居、***村、***村等 7 处卫生室进行改造或新建,总建筑面积达 600平方米。二是增设和更新了医疗设备。几年来,镇卫生院先后购置 B 超、X 光机等医疗设备 8 台件,总投资 40 万 1 元,为临床提供了科学的检测诊断依据。为适应卫生全行业管理新形势的需要,我镇设立了食品与药 品监督管理所,大力开展食品药品打假活动,并做到与日常卫生 监督工作相结合,对食品卫生、学校卫生定期进行了专项整顿,制定了责任追究制度,对违法业户依法严肃处理,规范了食品药 品市场,保证了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规范了市场经济秩序,保护了广大群众的健康。

二、我镇农村医疗卫生亟待解决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镇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基本 能够满足农民群众的需要,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集中反映以下 几个方面:

1、医疗设备、设施陈旧老化。镇卫生院和部分卫生室房屋破 旧、设施简陋、医疗器械破损得不到补充和改善,难以达到正常 医疗保健的目标。相当一部分农村卫生室只有“老三样”,一个听 诊器,一个血压器,一个体温计。医疗卫生改革步伐缓慢,卫生 事业发展滞后,与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不相适应。

2、医疗卫生人才匮乏。由于农村物质条件落后,专业技术人 员大多集中在城镇,导致了农村医务人员所占的比例比较低。人 才的缺失导致医护人员青黄不接,“出不去,进不来”的现象正严 重的制约着事业的发展。对现有在编医护人员培训提高措施不到 位,医疗卫生人才匮乏的局面没有得到改善。

3、地方医疗机构在与驻地企业医院的竞争中举步维艰。坐落 2 于我镇的****厂、****厂等大企业都有自己的下属医院,医疗卫 生条件相对完善,也为地方群众的看病问题提供了一定便利。但 一定程度上也压缩了卫生院、卫生室的生存空间,造成公共卫生 机构发展缓慢。

4、非法行医现象时有发生。非法行医在农村屡禁不止,个体 诊所不规范,有的药店私自开展医疗项目,有些人打着外地医疗 机构或医疗院校的牌子,以义诊为幌子,行推销药品,骗取钱财 之实,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三、发展我镇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议 为了进一步完善我镇卫生服务和医疗保健体系,提高居民的 医疗保健水平。结合调查,就抓好我镇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提出 以下几点建议。

1、切实把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农村医疗 卫生事关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没有农民的健康,就没有农村的小康。中共中央、国务院新医改方案已经出台,进 一步明确了基层卫生事业的定位,界定了服务功能,维护其公益 性质。面对新的形势,要把加快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纳入全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根据新情况制定长、中、短期发展 规划,完善政策措施,实现小病不出村,一般病症不出镇,大病 进大医院,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2、切实把健康教育、爱国卫生等工作纳入政府工作日程。要 常抓不懈,在全镇中小学生中继续开展好健康教育课,在农民群 3 众中做好保健知识的宣传,进一步促进全民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

3、加强基础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预防为主,提前干预,减少各类疾病发生,防止各类传染性疾病流行。

4、建立人才流入机制。要积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创造 有利于人才流入的环境,广揽技术人才,激活用人机制,提高卫 生院的医疗水平,提高竞争力。同时抓好从业人员培训,每年对 乡村医生轮训

一次,加快乡村医生知识更新步伐。

上一篇:我得到了锻炼作文800字下一篇:创全国文明城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