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读书交流会

2024-09-08

高校读书交流会(共20篇)

1.高校读书交流会 篇一

“与书香为伴,与智慧同行”

庆阳农场学校读书交流会

黑龙江省庆阳农场学校

2013年4月23日

“与书香为伴,与智慧同行”

庆阳农场学校读书交流会方案

一.指导思想:

书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每一本好书都像一位启蒙老师,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

二.活动目的:

1、围绕“书香校园”这一主题,有计划、有目的、有指导性地开展读书活动,营造勤奋读书、乐于提升、奋发学习的校园文化。

2、促进全校师生的阅读,开阔视野,提高兴趣,增长见识,培养能力。

三、活动口号:

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

四、活动主题:

书香满校园

五、活动实施内容:

1、2月25日召开教师大会,在学校计划提出创建“书香校园”系列方案,要求各班有自己的阅读计划及活动,营造读书氛围。

2、开学初对每班的读书活动进行检查。每周3-5年级一节阅读课。

3、4月18日,每班选两名同学参加学校的读书交流。

六、时间:4月23日中午12:00-2:00

七、预设交流会形式:

个人展示读书叙述、交流探究、精粹共享。可采用配乐朗诵、激情演讲,每人限5分钟以内。

八、读书交流会参赛选手:

三至八年级每班选两名同学,共28名。

九、交流会选题内容如下:

1.谈论自己的阅读心得。

2.宣扬读书的好处。

3.介绍一本好书,简述书的内容,推荐的理由。

4.倡导全民读书。

十、读书交流会评委:

评委:刘绍林 于云龙 刘友 毛玉国 吴岩 李绍仁 邱丽娜 高晶

十一、奖励:

小学组: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6名。中学组: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5名,优秀奖8名。

2.高校读书交流会 篇二

关键词:学生主体,学习方法,学习热情

一、现状及意义

一直以来, 在课堂上, 教师讲自己认为的重点、难点, 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谁也不会认为有什么不妥, 但是, 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 教师抱怨学生学不会, 学生不爱学习。学生也就在这样的“训练”下越发感到学习枯燥乏味, 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只能是疲于应付, 根本谈不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学方法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 在课堂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体验到做主人的感觉。

在家长开放日的《读书交流会》一课中, 我搭好台———设计好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 充当脚手架, 将课堂这台戏放手交给学生去唱。

二、基本教学设计介绍

本节课的教学分成四个部分:火眼金睛识真相、大大方方秀出来、绘声绘色荐好书、七嘴八舌谈收获。

课前, 每人先在随笔上写一篇对最有感触的书的读后感, 然后以宿舍为单位交流讨论读书体会, 推选一名阅读之星并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推荐一本好书, 最后全宿舍共同完成读书汇报卡。挑选有表演相声才能的两个同学表演相声:《懂文学和爱名著》。在排练过程中提醒学生在抓住表达的中心内容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自己的表达习惯来演绎。挑选两名主持人并培训。学生按宿舍分小组坐。绘声绘色荐好书环节, 宿舍成员集体登台展示宿舍成果。

三、一些做法及反思

在“不会说话或说不清楚话的学生不算是学好语文的学生”理念的指导下, 各个环节都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感受。为了让学生敢说、说好, 教师要营造轻松和谐的班级氛围, 创造和捕捉说话机会, 让学生多说。在说后多鼓励, 不嘲笑, 让他们愿动口、敢动口、会动口。特意为学生搭一些话架子。例如, 在“七嘴八舌谈收获”这个环节, 我用了“今天我收获了……今后我决定……”的话架子, 给学生在思考和谈收获的过程中指明了方向。

在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学生有关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主动地动起来。

教学生发现方法, 让学生主动地动起来。发现学习的过程一般是:教师创设一定情境, 使学生在这个情境中产生疑惑或矛盾, 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研究, 提出假设, 学生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假设, 如有不同看法, 可以展开辩论, 对问题做出结论。例如, 在本节课中, 首先让学生表演相声, 接着让学生思考, 发现相声中的错误, 最后提出我们到底该怎么读书?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发现学习的过程。

教学生合作方法, 让学生主动地动起来。每个学生之间既有知识基础、思维能力方面的差异, 又有性格、习惯、情感、心理方面的差异。其实, 小组合作并不单是形式上的合作, 还是学生心理、情感、认知的投入合作。我按照“组内异质”的原则, 鉴于每个宿舍成员都有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 决定以宿舍为单位, 使组内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在本节课前, 选定每个宿舍内的负责人, 召集负责人会议, 指出组内既有分工, 又有合作。引导学生在合作中要有正确的合作方法, 要注意“点”“面”结合。“点”即指要发挥小组中学习能力较强者的带头作用, 鼓励他们积极思维, 与同伴大胆交流。“面”即要照顾到小组中的每一个人,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在此过程中, 召集每个宿舍成员, 教予他们合作技能:即听的技能 (细心认真听别人讲) 、说的技能 (不急于反驳, 认同后再提出意见) 、交往技能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让学生学会这些合作方法, 尽可能地在安排的合作活动中主动地活动起来。

教学生动手的方法, 让学生主动地动起来。在教学中, 让学生自己动手做, 动手动脑, 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并在学习过程中将具体形象作为抽象思维的支柱, 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比如, 在“大大方方”秀出来这个环节, 每个宿舍动手将自己推荐的书名、推荐理由写在卡纸上。

还学生主体地位, 教会学生学习, 可以一改过去教师在上面讲得天花乱坠, 学生在底下昏昏欲睡的局面, 课堂气氛开始活跃起来, 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认真搭好台, 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放心地让学生去演好课堂这台戏。这样既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又有利于大面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一举多得的事, 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管锡基, 裴锦亮.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J].教育文摘周报, 2002-08-21.

3.交流读书收获 篇三

最近,河北廊坊市实验小学五二班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读书活动,老师利用晨会、读书课为大家朗读了经典的书籍故事,同学们也各自读了大量文章,读后有了许多的体会、收获。在读书活动中,班级积极开展关于读书活动的各类竞赛与交流(有诵读展示、佳作欣赏会、演讲比赛、读书笔记评比等系列活动),这次读书交流会还评选出了“读书星级人物”。

[七嘴八舌]

中队长丁建明第一个说话:“《水浒》是一本令我爱不释手的书。我为什么会喜欢它呢?因为它描述了108位英雄好汉的悲壮的故事。”

刘婧接上话题,激动地说:“我获得了‘三好学生’,老师奖励了我一本《语文世界》杂志,我乐得一蹦三尺高,因为那是我梦寐以求的。我仔仔细细地阅读了这本杂志,从中学到了许多的知识,杂志中许多的优美文章让我回味无穷。”

张琦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我最爱读的是《小学生优秀作文》,因为这本书精选了许多小学生写的优秀作文,有《妈妈的面孔》《妈妈的一双手》《妈妈的爱》等等,文章内容都非常吸引人。”

大队长曹晨雪也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我非常喜欢《三国演义》,书中的一些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赵子龙单骑救主’‘用奇计孔明借箭’……那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被刻画得活灵活现,赵云勇猛如虎、武艺高强;诸葛亮羽扇纶巾、机智多谋……它不仅让我了解到历史故事,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而且对我的学习也很有帮助,它成了我最难忘的一本书。”

齐子超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好的书籍丰富了人们的知识,增加了人们学习的乐趣。我对有着‘中国文化历史宝典’之誉的《三国演义》情有独钟。”

[眼明心亮]

1.阅读的内容要介绍清楚,可以是内容简介,也可以是评点图书,或是阅读的感受。

2.有针对性地对阅读的内容展开讨论,可以是专题讨论,可以是自由议论。

[挑战自我]

在讨论后,可以用制作书签、贺卡、手抄报或编排小品、课本剧的形式将书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感受介绍给大家。根据读书活动的情况,评选“读书星级人物”。

4.读书心得交流会 篇四

为响应学校组织的读书文化活动,积极配合学校学风建设,而在班级组织了这次读书心得交流会。此次读书心得交流会也为提升学生对读书的兴趣,搞好班级的学习氛围,为学生以后搞好学习打好基础。

此次班会由班主任发言,之前,同学们相互推荐自己喜爱的书籍并相互交换书籍观看,现每周三四位同学上台演讲,跟其他同学谈论一下自己的读书心得并和同学分享自己从读书中获得乐趣。每个同学演讲完就读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使同学深刻体会到“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魅力。

在谈论自己读书心得的时候,个个激情澎湃,总有说不完的感想。在这次班会中,不仅调动了他们做事的激情性,而且让他们与同学之间变得更加了解。

班主任对本次交流会进行了总结,倡导和鼓励大家读好书、爱读书、多读书,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5.读书交流会方案 篇五

一、活动目的:

书是人类的朋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打造书香校园建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开展读书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从小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并在读书实践活动中陶冶情操,获取真知,树立理想!特制定活动方案如下: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在班内形成热爱读书的良好风气。

2、通过活动,使学生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

3、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知识更新、思维活跃、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活动时间:

3月31日(星期五)下午第三节课

四、活动地点:

三年(5)班教室

五、活动形式:

1、以主题班会的形式组织学生活动。

2、形式多样,让学生自由说说书上令人感动的故事情节,也可以让学生开展知识擂台赛等等多种形式。

六、几点说明

1、坚持学用结合。把读书交流活动与语文教学、阅读课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通过读书,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6.读书经验交流会 篇六

10电政G2班全体同学于2012年3月1日晚在1101教室由郭红霞老师的带领下展开了以读书经验交流为主题的班会,此次班会旨在提高大家课外读书兴趣,和交流彼此读书心得,在学习雷锋的日子里促进学习,创造良好学习氛围,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班会开始班长讲了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心得,并鼓励大家畅所欲言,谈出自己的观点。并指出在学习雷锋降至的日子里,相互交换书,赠书,交流数中精华,得到相互学习的效果。倡导大家在新的开始,有完美的读书计划。交流读书的体会,用各种形式来展示了我们近段时间的读书成果,有的同学把诗歌变成了歌,有的同学把读过的书的内容变成了小品,进行艺术再加工,有的同学通过演讲的形式汇报了他们的读书感受。这些充分展示了同学们的才华,也使我们的读书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以更好的营造我们的书香校园。

此次活动圆满完成,提高了学生的读书兴趣,促进班级文化建设,引导大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学习的向雷锋学习的精神内容。由于活动读书笔记的范围广,包括美文摘抄、读书感想、个人读书点评、读后感等,大家都积极发挥,从中领悟读书的真谛,感觉本次活动,扩展了自己的视野,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

“鸟欲起飞先振翅,人欲上进先读书”,为了营造我们的书香校园,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10电政2班郭小娜

7.高校读书交流会 篇七

近日, 第八届NI高校教师交流会 (Professor Day 2012) 在哈尔滨举办, 来自全国22个省/直辖市、110所高校的244余名教师受邀参加。NI的高校教师交流会一直致力于用NI先进的科技与全新的理念, 为高校教师提供分享工程教育的创新理念与前沿技术的交流平台。

今年的高校教师交流会以“图形化系统设计助力创新型工程教学与高效率院校科研”为主题, 包括创新性教学、高效率科研及未来工程师专题在内举办超过10场专题讲座, 4大展示区域、20余个产品应用展示的为期3天的4类专业技术培训。在今年的会议上, NI中国继续倡导其引领中国教育发展潮流的“Do Engineering”的创新教育理念, 并且特别邀请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院长彭喜元做了题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的主题演讲。

在现场的展示部分, 不仅有各类基于NI各种技术的教学实验案例与竞赛作品, 更多的是展示NI在高校五大类重点基础课程 (电子电路、通信原理、信号处理、控制原理、传感器与测试测量) 的辅助教学方面所做出的成果, “这些应用案例不仅能提升学生们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 并且让学生在动手中加深对理论的了解, 并且切身做到活学活用, 将工程与理论学习紧密结合”NI中国市场经理徐赟这样评价这些应用案例的价值, 作为多年一直负责院校市场开拓的负责人, 徐赟更自豪的是NI有了自己的高校计划团队, 每个区域都有相关的院校市场工程师专门负责该区域高校的技术支持, 这在其他相关的企业中是不可想象的, 这也说明NI对中国高校市场的重视与支持力度。

8.高校读书交流会 篇八

各高校“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相关负责人从规划框架、发展思路、重点举措、综合保障等方面重点介绍了本校“十三五”规划的编制情况。切实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特色,明确学校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将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队伍建设、精神文化建设等作为“十三五”期间的重点内容,分别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和计划完成的任务。例如,北京服装学院提出“围绕服装专业发展学科建设,取消服装特色不明显的专业”;中原工学院明确提出以“更名大学,取得博士授权点”为奋斗目标;江南大学要控制本科生规模,定位在“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则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与社会服务水平”为特色等。

王天凯认真听取了每个高校“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思路,并给予肯定。他指出,纺织行业市场潜力巨大,有一批经过市场化锻炼的优秀企业家和一批非常有实力的高等院校,我们应该保有足够的信心。同时,他对各高校的未来发展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学科建设一定要办出特色,二是面对互联网高速发展的现状,如何使专业设置更加合理有效,三是希望各高校在科研开发和成果的产业化推广上进一步做出贡献。

9.读书交流会方案 篇九

牛霄霖

一、读书会主题:最是书香能致远

二、读书会前安排

1、读书会主持人:祁琛夫,沈连舟(并负责写主持词)

2、评委与观众:全体初三三班同学

3、本次读书会采取以小组为单位的加分制度(A1A2展示次加四分,B1B2展示次加六分,小组展示次加八分,台下互动、评价次加两分,根据内容评选两个最佳展示小组,各加十分)经统计后,四个获胜小组获得主持人准备的奖品,读书交流会方案。

三、读书会展示形式:

1、读书会开始时,采取抽签形式临时决定个人或小组的展示顺序。

2、读书展示时,可以小组成员集体展示,也可以推选个人展示(每组1-2次机会,若小组展示一次,时间控制在3-4分钟;若小组展示两次,每次时间控制在2分钟左右)

3、读书展示的内容为近两个周所读的书目,展示方式可以是选取片段或进行全书展示,展示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朗读,赏析,写内容梗概,展示读后感、表演、演讲,也可以做“ppT”辅助展示。

读书交流展示活动安排

一、活动主题,读后感《读书交流会方案》。“激扬文字,丰富心灵。”

二、活动时间。大约在11月28或29日下午活动课举行。

三、参加人员。两名主持人(已定,沈连舟和祁琛夫)、全班同学及老师们(若有兴趣参加)

四、活动流程。(1)准备:每位同学将自己十一月所读的书拿好,提前可以先写好读后感和书评,准备交流展示。主持人写好主持词。

(2)主持人首先念主持词,把握好气氛和时间(5到8分钟)

(3)示意同学可以上台交流展示。同学们可以自制幻灯片展示;同时可以分享读书收获、读读自己的书评;可以对书中的优美片段进行展示、赏析;还可以好书推荐,推荐一些自己喜欢、新颖并且有意义的书籍,说明书的概况、作者信息及推荐理由(展示方法不局限于以上几种,欢迎更有创意的展示方式。时间:35到40分)。

(4)主持人念结束词,并宣布活动结束(2到3分)。

备注:(1)展示的同学提前做好准备,每人交流2至3分钟。主持人可以选择举手的同学,也可以随意抽取(举手的同学优先)。

(2)展示的同学进行物质(待定)和精神奖励(把分数加在语文或总表上。A1,A2展示加3至4分;B1,B2展示加3至5分)。

10.读书交流会总结 篇十

六年二班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我们要让学生亲历读书过程,让学生扎扎实实的静下心来读书,并且在读书的过程中习得阅读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应多一些时间留给学生,多一些耐心等待学生,多创设一些条件送给学生,多一些阅读方法教给学生,使他们“会读书,会独立地读书,会独立地读好书”。

我认为,阅读应该是“读-思-读”这样一个回环往复的过程。引导学生静静地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回味是非常重要的。透过语言形式理解言语内容,进而凭借对言语内容的把握,品味言语形式的奇妙,这样的语文课堂吐露着言语的芳香。所以,要把书读到寂静的程度。

从读《狼王梦》开始,我就开始思考如何开展活动。我利用阅读课进行师生共读,发校信通让家长和孩子进行亲子共读。孩子写读后感,家长写点评。

11.中俄高校交流与合作的历史及现状 篇十一

关键词:中俄;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思考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308-02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和深入。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许多高校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成为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途径。目前中俄两国都能顺应时代的形势,积极开拓海外教育市场和进行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改革。

中俄两国有着天然的地缘优势、合作领域广泛、良好的合作传统和高等教育相似的发展历程,都给双方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广度和深度上带来了巨大的契机。中俄高校合作机遇与挑战并存,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搭建合作的新平台,拓展合作新领域,推进高校改革的国际化,促进中俄青年之间的文化交流,巩固中俄友谊,意义重大。

一、中俄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历史渊源

谈到中俄的教育合作与交流,最早可以追溯到1689年。1689年中俄政府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是官方向中国派遣留学生的开始。留学生到中国学习的方向主要集中在满、汉、蒙、藏文和中医等层面上。1708年,清政府在中国创办了俄罗斯文馆,这是我国的第一所俄文学校。此后,在150年里,俄罗斯向中国派遣了14批传教士团,其中大部分是僧俗人员,除此以外还包括植物学家、医生、画师、专职留学生和天文学家等。这期间,中国人开始对俄国的文化有了详细的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为了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和管理经验,中国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向前苏联派遣了大规模留学生。当时,接受外国专家来华工作和派出留学人员出国学习被纳入我国科学教育发展十年规划。新中国建立后的教育体系,是完全借鉴前苏联的教育经验。后来中苏两国关系恶化,两国教育交流也受到严重影响。从1961-1965年期间,派出的人员大大减少,苏联来华留学人只有72人;而我国派出到原苏联的留学生也只有206名,仅占同时期派出留学人员总数的15%。直到1982年2月,前苏联教育部提出了恢复两国教育交流的建议。1984年,中国教育部派团应邀访苏,并签署了中苏两国教育部1984/85学年合作议定书,当时双方约定互换留学人员70名。标志着中苏之间的教育交流恢复正常。自1984年开始,两国教育部门开始在协议中确立了校际交流关系,最初确定了北京大学-莫斯科大学、清华大学-列宁格勒工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普希金俄语学院、黑龙江大学-伊尔库茨克大学、新疆大学-哈萨克大学5对学校之间对接,之后其他一些高校也陆续建立起校际关系,开始互派留学人员、互派教师交流,目前随着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教学和科研合作领域不断扩大。

苏联解体之后,中俄两国的关系发展一直保持良好态势,两国间的教育合作规模也在不断扩大。1995年6月,中俄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相互承认学历、学位证书的协议》。1996年,中国教育部设立了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对中国学生到俄罗斯学习、进修、实习等管理与派遣事宜。2000年在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框架下又成立了中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合作委员会。开始了两国的政界人士和专家定期互访,使得教育合作高层磋商机制更加规范化。这些组织的成立和协议的签订标志着中俄合作步入了一个新台阶,也推动了两国在教育领域合作全方位的发展。

作为黑龙江省的高等院校,对俄文化、教育交流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有三千多公里的边境线,国务院批准了黑龙江省25个开放口岸,随着中俄旅游年活动的开展,全省已经建成17个对俄旅游口岸,已经成为国内对俄旅游的桥头堡。黑龙江与俄罗斯五个州相邻。因地缘优势,黑龙江省较早地开展了与俄罗斯的高等教育合作。

中俄两国于2005年11月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在俄罗斯联邦学习汉语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习俄语的合作协议》,这个协议成为现阶段中俄两国语言教学的最重要的国际文件。2009年和2010年分别在中国和俄罗斯举办的“俄语年”和“汉语年”,把中俄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向高潮。

二、中俄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与特点

1.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基础扎实

如前所述,中俄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渊源比较深。不论是前苏联时期还是当代,中俄之间签署了许多关于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文件,涉及学历互认、教育体系、教学内容以及教育实践等多个层面。特别是2000年成立的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对促进中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运动全方位的交流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2.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前景广阔,合作深度化

进入21世纪,中俄教育方面的交流,也由过去的互派留学生发展到现在的联合办学。近年来中俄教育交流取得丰富成果,两国联合办学日益受到两国政府和高校的重视。

中俄高校合作迈上新台阶。为更好地服务国家对俄发展战略,2011年教育部批准黑龙江大学成立中俄学院。引进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的优质办学资源是黑龙江大学对俄办学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合作层次也在不断提升,作为与其合作的俄方院校——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位于俄罗斯人口第三大城市新西伯利亚,是该国唯一与科学院紧密合作的高校,该校教师绝大多数为俄罗斯科学院成员,在俄罗斯高校排名第四位,被誉为俄罗斯的“硅谷”。黑龙江大学作为中国最早培养对俄高级专门人才的大学,具有70年对俄办学传统,形成了中国独一无二的对俄办学特色。中俄学院是两校联合设立的公办全日制学院,培养精通俄语、熟悉俄罗斯国情、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关专业高水平人才。

3.中俄联合办学成效明显

在全球国际化背景下,中国正在融入教育国际化的潮流之中,中俄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呈不断扩大趋势。目前,我国已有近百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与俄罗斯有关高校和相关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其中合作办学是最普遍的合作方式。中俄联合办学呈现以下趋势特点。

第一,层次多样,办学模式丰富。目前,中俄教育合作的办学层次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本科层次,例如,黑河学院从2005年开始,先后同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远东国立农业大学、哈巴罗夫斯克文化艺术学院、阿穆尔州国立大学、远东国立社会人文学院、阿穆尔州国立人文师范大学、共青城国立工业大学等十几所高校联合培养本科生;二是本硕连读层次,如大连外国语大学与国立赫尔岑师范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与友好大学等;三是研究生层次,2002年5月,北京大学——莫斯科大学联合研究生院成立,经教育部批准,我们黑河学院如今也启动了中俄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项目。目前中俄联合办学的模式具体有:1+1模式,3+1和2+2模式,4+2和2+4模式,2.5+2.5模式,3+2和1+5模式等。多样的办学层次为中俄两国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

第二,专业面广,科目较为齐全。如东北农业大学也是黑龙江省比较早的和俄罗斯进行合作的院校之一,他们与国立哈巴罗夫斯克技术大学共同开设有土地资源管理、金融学、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与俄罗斯远东国立技术水产大学联合办学开设了农林经济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齐齐哈尔大学与国立后贝加尔车尔尼雪夫斯基师范大学共同开设有音乐教育、美术教育、化学工艺、计算机等专业。黑河学院作为一个后升本的院校,和俄罗斯许多高校一直都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国家汉办的支持下我们在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设立了孔子学院。我们和俄罗斯高校之间开展了合作办学、互派教师、互聘专家、接收长短期留学生和实习生、学术交往、科研项目合作、联办学刊、联合举办学术研讨会等教育教学与文化交流活动,黑河学院秉承教育国际化的理念,与俄罗斯高校,特别是远东地区的高校合作领域不断扩大,目前俄语、美术、音乐等合作办学专业常年聘请俄罗斯外教授课,这些专业已经成为学校的特色专业。

三、对中俄高校教育合作与交流的思考

随着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提升,中俄两国高校合作面临了新的机遇。尽管中国与俄罗斯高校密切联系,不断加强交往,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探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积极提升合作办学水平,深入推进科学技术合作,不断扩大人文领域交流,是深化中俄高校战略合作的有效途径,也是中俄高校努力的方向。尽管中俄两国高校的交流合作已有良好基础,但从长远来看,尚存在缺乏系统规划、缺乏有效组织、缺乏互利共赢意识等问题。深化两国高校的战略合作,需要两国各级政府及相关高校站在两国世代友好、共同繁荣的高度,加快制定中长期合作规划。其次,合作办学是当前中俄两国地区间高校交流合作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以黑龙江省为例,全省27所本科高校,有24所与俄罗斯高校有合作办学项目。但当前两国地区间高校的合作办学依然存在着办学层次偏低、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解决这些瓶颈问题,一是需要双方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在合作办学的相关法规和配套政策。二是需要双方正视在教育理念、办学体制、课程学制等方面存在的现实差异,尽快建立起谅解备忘及定期沟通的协商机制。三是需要双方以更加开放的积极心态,充分利用对方的优质教育资源,选择有较好市场前景的学科专业,在做好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的同时,逐步放开硕士生、博士生的联合培养。

在未来中俄高校合作努力的方向上,首先,要创新中俄高校合作机制,实现合作机制的多元化。其次,突出中俄高校学科专业优势,以高质量、特色突出的国际课程吸引对方学生,提高国际合作的民族文化竞争力。再次,根据学科建设需要,突出科学研究协同创新理念,进一步加深在学术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参考文献:

[1]杜岩岩,张男星.博洛尼亚进程与中俄教育交流合作的空间[J].俄罗斯研究,2009,(1).

[2]李敏.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策略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2).

[3]郭翔宇,赵宝辉.中俄高校教育合作特点与存在的问题分析——以黑龙江省和东北农业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0,(11).

[4]巴扎罗娃·安娜·尼古拉耶夫娜.试析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中俄高等教育[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9,(4).

[5]马文博.中俄教育交流前景广阔[N].人民日报,2006-10-18.

12.解决高校师生交流问题的有效途径 篇十二

学校中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实质上是师生间的交流互动, 怎样与学生很好的交流互动不仅牵扯到师生间的和谐融洽关系, 也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 更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作为教育的原则, 教学有利于教师学生交流的统一, 这便是教学的两个主体的信息流动。大学师生信息传达机制的建立, 有利于促进学习氛围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有利于提高师生信息交流的质量。

2 高校师生沟通现状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师生对交流的满意程度不高;师生双方都认为师生之间主动地沟通对教与学都是十分重要的;师生交流沟通的内容的多样化成为双方关注的焦点;其次, 非平等的沟通前提;沟通内容单一;缺乏良好的沟通渠道等因素成为目前高校师生沟通的最大障碍。现将师生之间沟通交流情况的现状描述如下:

2.1 非平等的沟通前提, 导致师生缺乏主动交流

通过调查结果 (附表1) 显示有19.5%的学生认为教师难以亲近, 不愿主动和老师交流;只有13%的学生觉得很愿意且经常主动与老师沟通;67.5%的学生处于有主动交流但是次数较少的状态, 从而导致师生间沟通出现障碍。这主要反映了两个问题:

(1) 在高校师生沟通的过程中存在位差效应。

位差效应理论是指由于地位的不同使人形成“上位心理”和“下位心理”。传统的观念认为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管理者, 而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和被管理者, 学生对老师也只是服从。这种不对等的师生关系造成了师生之间更多的隔阂, 从而影响师生的交往。

(2) 部分高校教师认为与学生深入交往是辅导员或班主任的事, 自己只要上好课即可, 因而导致双方疏远与冷漠。

当今社会应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任何老师就应该把学生的工作放在首位, 经常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建立一种亲切的师生关系。学生也应该大胆的向老师提出质疑, 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 并且要学会与老师分享快乐和烦恼。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才能促进交流沟通, 让大学成为不仅仅是学习理论知识的地方, 同样成为共筑师生情感桥梁的发源地。

2.2 师生有效沟通的内容较局限, 学生希望老师给予多方面的指导

从调查结果 (附表2) 可以看出, 师生沟通的主要内容还是围绕学习展开的, 占49%。其次是为人处事占到24%, 而兴趣爱好只有13%, 心理问题仅占4%。大学是一处百花齐放的地方, 教育制度及体制的制定者应该在考虑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的同时, 也要注意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应开展多种培养兴趣爱好的活动, 如ERP沙盘模拟竞赛、建筑作品大赛等活动, 同时加强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的发展, 建立全方位兴趣爱好培养模式。

其次, 只有4%的学生愿意与老师交流有关心理的问题。根据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 约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集中表现为学习、专业、人际交往、情感、自我发展与能力培养、择业等问题上。在校期间, 这些问题都需要及时有指导教师与学生沟通, 共同解决问题, 减少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比率, 在高校心理辅导工作中, 逐步建立起以大学生为主体的自助、互助机制, 形成一种全方位的“高校心理健康监护系统”。

2.3 师生沟通缺乏良好的沟通渠道, 需要建立多渠道的沟通方式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师生沟通多局限为课堂、讲座等一对多的沟通方式, 缺乏良好的沟通渠道及单一的沟通方式是调查中影响高校师生沟通的最大障碍。为此, 建立多渠道的沟通方式, 是解决目前高校师生沟通障碍的有效途径。

(1) 面对面沟通。

目前一些高校建立的“校长接待日”制度, 借助这一制度, 师生可以直接与校领导面对面进行沟通与交流, 及时解决须解决的问题。建议教师也可在任课期间给予学生相对固定的沟通时间设立“教师接待日”, 以便学生课后的沟通。

由于师生的日常工作学习比较忙, 可以定期召开“师生交流例会”, 学生代表、老师和学校领导定期出席, 有利于学校相关部门及时解决师生反映的问题。

针对部分同学不习惯与教师面对面的沟通, 可以设立“师生沟通信箱”、“课程教师专用信箱”等形式, 方便师生沟通。

(2) 信息网络沟通。

借助信息网络进行师生沟通, 是目前最为快捷有效和可行的沟通方式。建议课任教师在任课的第一时间便可以给学生留下可联系的电子通讯方式, 这样做的结果不但可为学生提供可联系的直接方式, 更重要的是教师在第一时间通过公开联系方式的方法很好地表现了教师积极的沟通思想与及对学生的信任;学生亦应主动将联系方式告知教师, 以方便师生之间沟通。其次, 建立“师生论坛”, 学校相关部门定期在论坛上发布、更新信息, 学生也可在论坛上与教师进行交流。通过论坛, 师生之间可以在此自由交流, 不但能增进情感, 还为教师及时发布教学信息, 通知教学事项提供快速的服务, 为师生沟通提供互动的平台。

3 结论

通过调查和分析, 我们针对师生之间沟通内容、沟通方式等给予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希望能通过此次调查建立健全师生沟通方式。面对现在的多元化的师生关系状态, 我们很有必要认识清楚学生们怎样看待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 更能让广大教师在工作中抓住重点, 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纠正, 从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发生。

摘要:我国普及大学教育, 各高校不断加强教育体制建设和改革, 完善学科建设。然而, 大多数学校却忽视了对师生信息交流这方面的投入, 使得师生信息需求传达的不及时, 延误教学及学习进度。现针对师生之间信息传达机制的建设进行调查的结果予以总结和分析, 包括的主要内容为“师生之间沟通现状及问题”“、师生沟通内容”“、师生信息传达的方式方法”等问题。通过调查分析, 从师生交流现状中分析出当前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解决措施, 为下一步教育体制建设进言献策。

关键词:师生交流,沟通渠道,信息需求

参考文献

[1]林涛.素质教育与师生关系[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 (3) .

[2]许晋才.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主要途径[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2000, 20 (2) .

[3]陈小桃, 黄燕梅, 徐勤.高校师生沟通现状及对策分析[EB/OL].中国论文网.

[4]杜小莉.加强师生情感交流的重要意义[J].中国教研交流, 2009 (10) .

13.读书交流会作文 篇十三

今天作文班上,老师让我们交流《草房子》读后的心得,一场交流会过后,使我感受很多。

首先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曹文轩叔叔的文笔。曹文轩叔叔文笔下的文章读了让人感觉自己也身在其中,而且描写得很细腻、很美。一个普普通通的场面,给他写成仙境般。曹文轩叔叔的温习就如同水那么柔,那么美,那么打动人心。把一个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真实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再次就是《草房子》曲折的动人情节。桑桑、纸月、杜小康、秃鹤、细马五个小孩的成长经历让人看得意犹未尽。五个小孩心中的真善美和那股永不服输的心理写得让我看得很过瘾,而且使我有着深刻的感受。

例如:杜小康家里的变化,桑桑人生观的改变,纸月的思维成长……我看到二楼他们因爱而蜕变,变得勇敢、坚强。

最后是读《草房子》的感受。五个孩子的成长故事告诉我在困难面前要做一名“男子汉”,那种打不死的小强的那种精神。只有永不低头的品质才能使我们成长。

14.读书交流会作文 篇十四

在此之前,我一直都不放心,因为任凌仪的思维导图真的有点过于简单了,张一玾的读后感是中午才写的,但也只能这么硬着头皮上了。

幸好,在读后感之前并不需要那么多东西,真是太棒了!但你以为就这么简单?当然不是!令人崩溃的还在后面呢!唉,不是吧,阿siri!当我们组的人准备好东西要上去时,坐在前面的人早已一窝蜂的拥了上去,我们组那个位置根本没有机会!张一甲这个坑货,为了让郭乐佳上去说,把我的路堵的死死的!密不透风的那种!好不容易人少了,正准备上去呢,老师又说这个环节结束!直到整个大会结束,我们组也只加了那可怜巴巴的几分!我太难了!

15.高校外语对外交流人才培养研究 篇十五

一、我国对外交流现状以及对外语人才的需求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趋势的进一步加深, 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也不断增强, 由此带动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作为经济对外交流的一个直接产物, 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 渠道和层次更加多样。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北京奥运会以及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 外语人才再次吸引了全社会的视线。尽管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在逐年提高, 但是市场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显示, 现在社会已经不再需要单纯掌握外语知识的人才, 而是掌握多种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外语人才。很多用人单位对前来应聘的毕业生提出了他们对外语人才的要求: (1) 外语专业+职业技能。如法语专业加计算机, 日语专业加财务管理等等。 (2) 外语专业+第二外语 (双语) 。如日语加英语, 英语加俄语, 俄语加韩语等。 (3) 外语专业+其他专业知识。如英语专业加金融、法律等专业知识。

二、高校外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新的对外交流形势对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是从近年来外语人才的培养现状以及外语人才就业形势来看, 外语教学质量仍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1、掌握技能单一, 知识面狭窄

优秀的外语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丰富的外语知识, 更要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 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要。绝大多数大学生由于受到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 知识结构单一而封闭,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看重专业知识胜过基础知识, 文理分割严重, 知识面窄, 文化修养不足等方面。尽管各高校都设有跨学科的外语专业, 如科技英语, 旅游英语等, 但是仍然存在外语专业人才知识单一, 缺乏系统性的问题。非外语专业的人才又只顾钻研自己的专业知识, 不能熟练掌握和应用外语, 因此都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2、复合型、高端外语人才不足

李岚清副总理曾经在谈到复合型高端外语人才的战略意义时指出:外语教育要增加其他专业领域的知识, 不能单纯依赖外语, 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势在必行。外语教学在夯实基础知识技能的同时, 也要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而现在很多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自身的专业知识掌握的都不够扎实, 高级的外语技能没有继续学习, 又不具备其他学科的知识, 以至于强项不强, 弱项更弱, 失去了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因此, 如何改革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服务于社会, 服务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外语人才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如何使外语人才培养适应当前的对外交流形式

1、英语专业应培养复合型人才

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是高校外语专业改革的方向。英语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可以通过以下方面来实现: (1) 英语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学习。通过传统的英语技能训练, 使学生掌握英语的五项基本技能, 并在此基础上加强训练其口语和翻译技能。毕竟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才是外语专业人才的安身立命之本。 (2) 目的语国家以及中国文化知识的学习。这类知识的传授可以是英美文学, 英美文化这类必修课, 也可以是有关文化其他方面的选修课, 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修。此外, 深入透彻地了解本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也是学生深刻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将来向国外弘扬中华文明的重要前提。 (3) “复合型”专业知识或技能的培训。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或是某些专业技能可以缩小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

2、培养非英语专业的外语人才

随着英语专业的扩招和英语教育的普及, 社会上对纯外语人才的需求在逐年下降, 加大培养非英语专业外语人才的力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1) 针对对外交流人才培养的需要, 选取以交流场合为主线, 以实际交流的需要来支配各项技能训练的教材。 (2) 开设专业英语类课程, 实行双语教学, 以培养学生在本专业和相关专业领域的口语和文字交流能力, 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国外本专业领域内的最新发展进程和研究动态。 (3) 由语音纯正的外籍教师教授口语课程, 培养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帮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背景、民风民俗和社会关系等交际知识。外教可以将活生生的语言与文化带给学生, 为学生创造真实的交际环境, 使学生感受真正的英语, 拉近学生的书本知识与真实生活语言的距离。 (4) 建立科学的测试与评估体系。该体系能帮助教学双方分析学生学习需求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使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

四、应重视小语种外语人才的培养

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许多行业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都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 小语种外语人才已逐渐成为热门人才。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都离不开小语种人才的努力和支持。为此上海还启动了一项专门培养小语种人才的工程, 并为了应对小语种人才的缺口举办了紧缺人才考试, 据悉有8种非英语语种的人才被上海列为紧缺人才。

在这种大环境下, 我国小语种人才培养却落后于经济发展。虽然开设外语专业的院校不少, 而专业的外语类院校却不多, 本科外语类院校屈指算来也就十几所, 实力最强的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几所重点大学。其中一些办学理念到课程设置都有自己特色和优势的, 拥有超强的教学师资力量的小语种招生院校就更是凤毛麟角。尽管有些综合性大学的外国语学院也设有小语种专业, 但是从师资力量、培训规模、课程设置方面来看都不尽人意。在培养小语种外语人才时高校应注重培养具有多种专业知识和宽广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即采用1+1>2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在强调外语为基本功的同时, 依据学生的兴趣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方向。除此之外, 还可以要求学生除了本专业语种, 还需掌握多种语言, 比起综合类院校外语专业的学生, 多语型人才更具备竞争优势。

五、结语

高校培养人才要符合社会、市场的需要, 要符合经济建设的要求。经不起就业市场检验, 脱离实际的人才培养就如同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 外语在对外交流与合作中的作用显而易见;同时新的对外交流形势也对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这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 我们应当抓住机遇, 把外语人才培养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结合起来, 培养既有专业知识, 又懂外语技能, 并最终服务于我国对外交流和经济发展的新型高素质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16.高校读书交流会 篇十六

【关键词】东盟国家 高校 特点 中国—东盟 交流 合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C-0026-03

得益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中国近年来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东盟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也随之蓬勃发展。加强对东盟高校的认识和了解是研究和制定中国—东盟合作办学和境外办学策略的基础。受殖民历史、以王室为中心的政治文化与传统、不同宗教文化等因素影响,东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多元特征,其高等教育也因此形成诸多特点。

一、东盟国家高校的特点

(一)办学水平差异大

东盟国家之间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东盟国家包括泰国的朱拉隆功大学、新加坡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马来西亚的马来亚大学等在内的部分高校已跨入亚洲乃至世界一流高校行列。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的一些高校实施了高等教育自治,如马来西亚的马来亚大学,新加坡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泰国的科技大学、瓦莱岚大学、摩诃马古德佛教大学、摩诃朱拉隆功佛教大学、吞武里先皇技术大学和皇太后大学,印度尼西亚的印度尼西亚大学、茂物农业大学、万隆工学院和日惹加德马达大学。这些已经开始大学自治并进入世界一流行列的高校的分布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其高等教育相对发达,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20%。而在经济发展落后的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等国家,其高等教育则较落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0%以下。这些国家本国财政不足以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依靠外力援助,如柬埔寨金边皇家大学化学系、哲学系就是在亚洲和欧美许多国际组织和机构的支持和援助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二)发展各有侧重

东盟高校由于办学水平不同,各国大学发展的重点也不一样。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共同特征是重视大学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大学自治。新加坡国立大学主动应对全球变革的需要,国际化程度高;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重视跨国跨学科的教育与人才培养。职业教育方面新加坡根据自身的地理、人文特点,专业设置重点转向旅游和服务行业,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创建了教学工厂(一种把教学与工厂紧密结合的“双元制”模式),并逐步建立了一套正规职业教育体系,既有各种理工学院、培训中心,又包括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等院校一体化的大学,培养了一大批从各种短期培训到颁发文凭证书的专科学生到本科生、专业性研究生等人才,有效地促进了本国的经济发展。

马来亚大学注重学生对马来亚大学的核心价值观的认可与学习,包括正直、尊重、虚心、专业主义、学术自由、创造力、团队合作、英才教育、绩效责任和社会责任。职业教育方面马来西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资讯服务和数码广播科技等职业教育,力求成为东南亚“多媒体超级走廊”。

高等教育超前的菲律宾重点改革高等教育的财政体制,通过增加学生入学的学费,同时设立更多的奖学金来解决高校的融资问题以及缓解办学的经费压力。不仅如此,还从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入手,改变原先落后的重数量轻质量的办学理念。以及通过减少高等教育机构的数量,将有限的资源重新整合到少数的高校内部,大大提高了资源的使用率。如菲律宾政府计划今后在菲律宾大学联盟内保留12-15所大学,其余的大学则作为社区大学。

泰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阶段,因此其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与其经济的发展方向相一致。重点培养经济方面的人才以增加科技和工程人才的供给。在亚洲开发银行的帮助下,泰国通过高校与企业在研究生教育与科研方面的合作,在适应经济发展的相关科技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高泰国在国际上经济领域的竞争力。泰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工业水平较低”的国家,根据这样的国情特点,泰国尤其重视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农业职业技术院校多达84所,为本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成为东南亚农技发达的国家。

体制转型的国家越南,重点推动高等教育向市场化方向进行改革。如通过亚洲开发银行对河内科技大学的援助项目,越南在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型大学方面进行以下探索:提高高校的内部管理自主性,人事制度设计和薪酬安排更为灵活;开展课程改革,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和跨学科人才;探索建立新型的高校财政体制;通过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确保教学质量和研究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增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提供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的人力资源。

柬埔寨和老挝都是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国家,其高等教育的基础建设比较落后,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比较少。为使更多的国民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政府决定扩大办学规模、鼓励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加强相关方面的建设。比如,老挝投入高等教育的资金严重不足,2008—2009年度教育方面的预算(包括外来援助)只占财政预算的10%-14%,而投入到高等教育的资金又只占其教育财政预算的10%。在亚洲开发银行的支持下,老挝通过整合10所高校资源,在首都万象成立了老挝国立大学,并建立了两所地区性大学,即位于南部占巴塞省的占巴塞大学和位于北部琅勃拉邦省的苏发努冯大学。

(三)注重合作与国际交流

东盟相对发达国家的高校国际化程度比较高且注重东盟内高校间的合作。如新加坡,其高等教育基本为英式教育且注重实用性,注重培养双语型国际人才。泰国建立了亚洲理工学院、易三仓大学和博仁大学等全英文教学的国际型大学,高校国际化程度较高。泰国高校中的留学生数量仅次于新加坡,处于东南亚地区的第二位。马来西亚的许多大学采用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的跨国式高校联合办学模式。菲律宾的高等教育主要参考美国的办学模式。在教育全球化的改革浪潮背景之下,东盟以促进成员国之间的教育合作为目标,自1995年以来一直致力于发展成员国之间各级各类教育衔接和沟通的资历互认架构,即东盟资历参照框架。1995年成立东盟大学联盟(ASEAN University Network,简称AUN),目前AUN成员包括东盟10国最好的26所高校,联盟高校之间已经确立学分互认、学生互换、教育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跨境高等教育合作的制度。

东盟大学联盟AUN的对话伙伴包括中国、欧盟、日本、韩国和印度。2014年我国卓越大学联盟的9所国内顶尖工科大学和东盟的8所高校成立“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该联盟17所高校今后将从合作共识、课程开放、奖学金、人员流动、双学位项目、信息共享6个方面共同努力,通过联盟内各校开放课程,包括英语及其他体验多元语种特色的优质课程,为学生交流交换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学分互认、合作研讨等形式,促进联盟内老师、学生的多向流动,并根据学校合作基础,在工程技术领域开展两校或多校间本科、研究生的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此外,旨在促进东盟工程技术人力资源开发的AUN东南亚工程教育联盟成立于2001年,来自东盟10国的19所高校和11所日本顶尖高校加入了该联盟。AUN通过与欧盟大学联盟的合作,学习构建学分转换体系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AUN还与韩国的10所大学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印度在1995年泰国第五届东盟峰会后成为AUN对话伙伴。

(四)凸显宗教和亚洲本土文化特色

东盟10国宗教文化盛行,佛教是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的国教;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奉伊斯兰教为国教;菲律宾约84%国民信奉天主教。在泰国、缅甸、柬埔寨,不少寺院独资兴建医院、学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的伊斯兰清真寺拥有雄厚的资产和左右文化产业的特权。如泰国有摩珂蒙固佛教大学、摩珂朱拉隆功佛教大学2所著名的佛教大学;文莱大学完全地忠诚和服务于伊斯兰教宗教;菲律宾雅典耀大学是一所著名的天主教学校。文莱大学和马来亚大学均设有伊斯兰研究院,马来亚大学提供穆斯林教义及习俗研究、伊斯兰教义解读及伊斯兰教管理研究以及伊斯兰研究硕士、博士学位的学习和研究。朱拉隆功国王是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的创立者,朱拉隆功大学的校徽主要源于国王朱拉隆功的皇冠,是粉色的闪耀着光芒的皇冠,充分展现了王权传统与文化特征。此外,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河内国家大学、马来亚大学、菲律宾国立大学均设立了“亚洲研究”专业或亚洲研究所;文莱大学、马来亚大学、朱拉隆功大学也分别成立了文莱、马来亚、泰国研究院,突出本国文化研究特色。

(五)民族众多,官方语言繁杂

东盟各国均为多民族国家,因此语言丰富:印度尼西亚使用699种语言,马来西亚和菲律宾150种,缅甸101种,老挝90种,泰国80种,越南76种。东盟10国除了英语、马来语等官方和区域语外,各国均有自己的母语。Andy Kirkpatrick将东盟10国分为把英语作为国语和官方语言的英语外圈国家(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文莱4国)和把英语当作第一外语而不是国内通用语的国家(包括缅甸、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泰国和越南6国);处于中南半岛5国的国语分别为泰语、越南语、老挝语、柬埔寨语和缅甸语,这几个国家英语水平相对较低;马来群岛上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文莱的官方语言,以及菲律宾南部,都是马来语,这5个国家英语水平相对较高且联手推广马来语为区域语。

二、对中国—东盟高校间交流与合作的启示

鉴于东盟高校以上的特点,为提高中国和东盟高校合作的绩效,我国在与东盟高校开展合作时应注意:

(一)尊重东盟国家的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

不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都需要注重尊重东盟国家的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充分利用宗教、民族、民俗的相似性开展高等教育合作。因为在中国,学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学校进行宗教活动,宗教氛围不浓厚,这对有宗教信仰的东盟留学生是极大的限制,在与东盟高校开展更进一步的交流与合作中,需要建立更人性化的留学生管理制度。云南民族大学与云南3所省级宗教院校——昆明伊斯兰教经学院、云南佛学院、云南基督教神学院在昆明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合作开办僧伽罗语、阿拉伯语本科、硕士专业,是共同加强宗教院校建设,探索培养宗教人才、提高宗教院校办学水平的新机制的良好开端。

(二)突破语言障碍,因地制宜选择合作办学方式

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以英语为官方语言且高等教育较发达;泰国虽不以英语为官方语言,但其高校国际化程度也比较高,高等教育也较发达。我国在与这些国家的高校进行交流时可重点利用其优势教育资源,“请进来”合作办学。而与缅甸、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和越南等英语水平较低、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国家合作重点则是输出。面对语言互达障碍,除加强孔子学院在东盟国家的汉语推广外,还要发挥我国非通用语或小语种人才优势,创新面向东盟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具有本地区特色的“专业+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如建立通晓东盟语的本土师资队伍和将本土优势专业课程建设成各种东盟语教材,专业课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双语、全外语、全中文或用原版外文教材配以中文讲解等多种授课形式,以提高我国高校在东盟的合作竞争力。条件成熟时可建立“中国—东盟联合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喜娟,李枭鹰.东盟著名大学办学特色探析[J].重庆高教研究,2014(1)

[2]袁媛,白景永.东盟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特点及其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2(3)

[3]彭文平.亚洲开发银行对东盟国家的高等教育援助[J].东南亚研究,2014(5)

[4]张伟远,傅璇卿.搭建教育和培训的资历互认框架:东盟十国的实践[J].中国远程教育,2014(5)

[5]张成霞.东盟大学联盟在促进东盟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作用[J].世界教育信息,2011(2)

[6]黄茜.泰国高等教育本土化策略探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0(6)

[7]Andy Kirkpatrick.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in ASEAN——A Multilingual Model[M].Hong Kong :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11

【作者简介】郑惠芳(1965— ),女,广西平南人,广西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广西高校水生生物健康养殖与营养调控重点实验室,硕士,研究方向:水产养殖的教学与研究;李文红(1966— ),女,广西平果人,广西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广西高校水生生物健康养殖与营养调控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方向:水产养殖的教学与研究;程光平(1956— ),男,广西宾阳人,广西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广西高校水生生物健康养殖与营养调控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方向:水产养殖的教学与研究。

17.读书交流会反思 篇十七

上完《小小读书交流会》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学生所展现出来的热情,所表现出来的主人翁的精神,让我对我的学生另眼相看,我从这节课中得到了许多启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儿童不可离的生活实践能力,因此口语交际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所以,在教学前,我将本次练习同开展班级读书活动紧密结合,让学生实实在在的读几本书,有具体的内容,有真实的感受,为教学中参与讨论交流打下基础。

口语交际是交际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应该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因此,在教学时,我努力营造了一个现实的交际情境。学生经过讨论,明白了要把自己读过的书介绍给别人,必须讲清书名,作者,主要内容,精彩之处后,提出:要开讨论会,就得由个主持人,如果你当主持人,开场白怎么说分组讨论,推选讲的好的同学讲给全班听。经过竞选,选出一名主持人组织本次读书交流活动。主持人竞选,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跃跃欲试,讨论激烈。活动中,在主持人,师生的评议中,学生们积极参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活动即将结束,师生共同小结:1、以个人名义谈参加读书活动的收获。2、以主持人的身份对本次读书活动进行总结

回顾本课,我想最大的成功在于,把握住了口语交际的特点,没有上成说话课,也没有上成在教师操纵之下的“谈话课“,而是让学生做主人,实实在在的充当读书讨论会的“主持人“和“参与者“,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现实的读书讨论会上,以一种独立的角色身份,自主的参与交际实践活动。如果每堂课,教师心中始终将学生放在第一位,那么,我们的学生进步将是指日可待的。这不就是新课改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吗?

18.读书交流会程序 篇十八

五道川小学读书交流会程序主持人: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下午好,昨天咱们接到教体局和中心校的通知,要求开展本次读书交流活动。今年年初,教体局下发《关于深入开展读书学习活动 全面建设书香校园工作的实施方案》这样的一个文件。我校根据文件精神也制定了本校的教师读书活动实施方案。教师们也根据学校要求认真阅读,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并随时记录了自己的读书心得,阅读已成为教师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推动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教体局8月18日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读书学习交流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单位开展读书交流会。今天辛校长在百忙之中也来参加这项活动,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在这里给大家解释一下······

下面咱们这次活动就正式开始了主持人:从上学期开始,我校积极落实上级文件的精神,深入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开展师生共读,亲子共读活动,为了给老师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学校专门建设了教师阅览室,为教师购置了各种教育专著,采用校长向老师推荐一本书《生命的绝唱》,教研组根据学科特点自主选择等形式,广泛开展教师读书活动,广大教师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教师读书的重要性,同时也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读书 读书 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朱永新也曾说:“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作为教师,不读书,不学习,不反思,专业发展很难落到实处”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提升教师的修养,读书能让教师博学多才,读书能保持平淡的心境。为此我们举办班次主题为“浸润书香,做有品位的老师”的读书交流活动,目的是交流前一阶段的读书收获,总结好的读书方法,指导以后的阅读活动,进一步提高阅读效率。各教研组代表发言(曹占华蔡凤琴唐凤成李纪聪谢艳娟)4 赵校长对前一阶段的读书活动进行总结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具体安排。5 领导讲话。主持人(总结)两位领导对于本次活动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让我们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阅读兴趣,让书籍伴随我们的人生,让书香飘逸校园,让阅读成为习惯,最后让我们再次感谢学区领导来参加这次活动。(闭会)

19.高校读书交流会 篇十九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高等教育国际化, 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或高等学校在国际意识、开放观念指导下, 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的相互交流、合作与援助的一种发展过程或趋势, 是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特征之一。阿萨·S·诺尔斯在其主编的《国际高等教育大百科全书》中指出:“国际教育交流, 广义地说, 就是跨越国界的为了某一教育目的的人员互动, 特别是怀着不同兴趣和能力的学生、学者和专家的互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及交流与合作是一种包含多种多样具体活动的发展趋势, 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真正融入全球化意识环境中的教育体验, 培养出更多符合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当下我国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从单纯的人员交流向出国留学、科研合作、举办国际会议、中外合作办学、对外汉语教学、引智工作等多方面发展, 形成了全方位、多视角的发展格局, 这对完善高校学科和专业建设,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既能全面提高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又对我国高校, 尤其是地方高校的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地方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发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总体上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但在高等教育中占有绝对数量优势的地方高校, 与国内外重点高校相比, 其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事业发展还比较滞后, 缺乏深度和广度, 并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1. 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识不强

在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推动下以及我国加入WTO, 国内外高等教育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已经突破了原有的接待等事务型范围, 其职能涉及到校际的合作与交流、国外智力的引进与管理、留学生招生与培养、教学工作的开展与管理、对外汉语教学、教师、学生与管理人员的派出、主办或承办国际会议、中外合作办学、互换学生学分互换、合作开展科研项目以及长短期培训等项目的协调与管理。这说明, 新形势下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事务涉及的领域更为广泛, 管理更为细致和复杂, 难度也随之进一步加大。

从整体上看, 目前地方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有了长足的进展, 但其大部分工作还过多的拘泥于于迎来送往。此外受传统、保守、封闭办学观念的影响, 地方高校缺乏国际化办学理念, 致使其在对外交流与合作中国际化意识不强, 缺乏创新性和主动性。因此, 地方高校院校应进一步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提高认识, 增强办学的国际化意识。

2. 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不完善

长期以来, 地方高校普遍沿用旧体制下的外事管理模式, 学校包揽一切, 缺乏二级学院、职能部门和教职工的积极参与。由于体制不健全、机制不灵活, 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缺乏应有的活力。殊不知, 基层部门是高校教学、科研的前沿阵地, 也是学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战场, 应该成为高校对外工作的主体。没有基层单位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涉外工作就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全方位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局面也很难形成。

3. 专项经费不足, 基础设施不完善

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一定的人、财、物的支持, 也是一个高投入的部门。然而, 近十多年来, 由于各地方高校大力扩招, 导致办学资金短缺, 加之部分领导对外事工作的重视力度不够, 外事经费来源单一等原因, 直接导致外事经费严重不足。同时, 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基础设施不完善, 没有相对集中的涉外活动场所;外籍专家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相对较差。这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地方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开展。

4. 缺乏高素质的涉外人才队伍

国际交流与合作要取得长足的发展, 离不开一支强有力的涉外人才队伍的支撑。当前,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日益加强的背景下, 地方高校涉外人才显得严重不足。有的高校至今还没有专职的对外工作人员;有的虽然设立了独立的涉外职能机构, 但人数普遍较少, 而且专业性不强, 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对外工作。这些都越来越不能适应地方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三、地方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策略研究

1. 树立国际化的高等教育理念

国际化的教育观念是高等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前提。随着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许多国家的政府官员和高等教育领域的有识之士认识到, 高等教育要获得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树立教育国际化的理念,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扩大对外开放, 科学整合教育资源。面对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 地方高校应做出积极的反映, 在苦练内功、强化内涵的同时, 增强国际意识, 拥有世界眼光, 不断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空间, 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局面, 尽快融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2. 确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是高等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目标。为了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 我国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在“高等教育的任务”中, 明确提出了“国家鼓励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地方高校应抓住机遇, 大胆尝试, 积极创新, 在制订战略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时,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 使学生通过环境的熏陶, 刻苦的学习, 具有国际化视野。

3. 打造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优质师资队伍

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是高等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保障。古语曰:“大学非大楼也, 乃大师也”, 具有国际知识和国际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国际化人才。一方面, 地方高校应有计划地加快重点专业、重点学科等青年骨干教师以及优秀外事管理人员的派出进修, 努力培养一支国际化、高水平的师资和管理队伍, 不断提高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 地方高校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和学科发展需要出发, 积极合理地开展“引智”工作, 优先引进学校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及管理方面急需的国际高级人才, 吸引国外专家、学者加入教师队伍, 以保证师资队伍的国际化。

4. 拓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多方渠道

建立多方沟通的平台是地方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条件。要跟上全球一体化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 必须以人员流动、合作办学、科研合作、共享教育资源等方式与国际教育界、学术界保持接触、建立联系、加强交流, 依靠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进入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国际高等教育的大家庭和大循环。人员流动包括校际间的互访, 互派访问学者和教师, 互换留学生, 定期举办学术交流活动等;合作办学, 在中外合作双方共同制定的教学计划基础上, 合作开设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 开展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和专业培训, 把国内和国外两个阶段视为一个完整的教育教学过程;科研合作包括双方人员合作进行的文化研究、项目研讨、科技合作开发等活动;共享教育资源, 以项目开发为基础共享教育理念、管理制度、教学方法、课程教材、考评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等优质资源。

摘要: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 引发了当今世界人才的国际化需求, 人才国际化需求又推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作为高科技成果和高层次人才集中的高等院校, 应积极做好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 有力地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地方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研究

参考文献

[1]崔虹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 (2) .

20.高校读书交流会 篇二十

【关键词】资源共享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通过深化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实施高教园区和新校区建设等多种举措,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步入大众化阶段。然而,高等教育在一段时间内“供与需,教与学”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一些高校师资结构不平衡,存在着教师资源结构性短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另一方面,高校中教师资源结构性富余同时存在,一些优质教育资源由于“所有制”关系囿于某个单一校园而不能走出围墙。由此,高校间的人力资源共享就显得尤为重要。

1.高校间师资共享现状

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新专业的增多,使原有的教学资源被稀释,师资的结构性短缺变得尤为突出。因此,高校间的师资共享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

以绍兴地区高校为例,其师资共享主要通过以下形式实现:

1.1高校间在职教师的互聘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在校学生人数激增,高校中各类新专业也因地方经济和就业需求导向等原因逐年增加,原有的师资已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各高校在引进师资的同时,也开始向外校教师发出聘请,聘请其作为代课教师,以解决某一学期某类专业课程的教学问题。这类的教师互聘也从早年的每学期通过教师间的互相介绍聘请,到现在逐步稳定为在原有外聘教师中聘请为主各高校系或教研室主管介绍为辅的师资共享模式。

1.2兼职教授的聘请

地方高校尤其是二级院校和高职高专类院校,由于办学历史、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制约,高层次人才短缺,这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科专业建设都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聘请兼职教授也就显得非常必要。但聘请来的兼职教授由于本身工作繁忙,且多在外地,对于学生指导、年轻教师传帮带和学科梯队的建设都是所花时间有限,并没有太多实质性帮助。

2.当前高校间师资共享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间师资共享被大多数院校所采用,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

从绍兴地区高校的具体情况看,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现有教师聘请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

现有的教师聘请制度不健全,缺乏对聘请来的兼职教师(教授)的规范运作和考核机制,往往是人来了却只走个过场。且由于聘请来的教师承担校外教学任务属于个人行为,聘请学校缺乏对所聘教师的有效约束和对其教学质量的有效监管,不少教师存在随意停调课、教学效果不理想等现象,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在学生中也容易产生负面影响。

2.2师资供需信息流通不畅

由于现有高校间师资共享方式多停留在教师个人与高校间,而非高校与高校间(独立学院与其母体之间除外),这就造成了高校间师资供需信息无法通过正规渠道流通,形成信息流通不畅、薪酬上的不良竞争、教学任务分配上的不合理等现象,不利于师资的优化配置。

因此,在资源共享目标下构建高校教师交流平台也就显得非常必要。

3.资源共享目标下高校教师交流平台构建的方案

绍兴市镜湖高教园区的建设和投入使用为在绍兴地区构建高校教师交流平台提供了契机,具体方案包括:

3.1以管理部门为主导,完善高校间的互聘制度

实现高校师资共享,首先需要政府、高校的管理部门统一认识,发挥主导作用,变原有的个人与高校间的合作为各高校间的合作,制定统一的薪酬制度、考核机制和反馈制度以完善高校间的互聘制度,规范聘用市场,强化聘用管理,确保教学秩序的顺利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两者兼顾。

3.2以互联网为载体,构建师资共享网站

随着互联网技术普遍应用,其高效便捷的性能也使其在高校的办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更好实现师资共享,可由政府牵头各高校配合以互联网为载体,建立专门的师资共享网站。其中主要可由高校教师档案库、师资信息互换平台、教研活动互邀平台、相关制度管理方法等信息公布平台等构成。实现师资共享的高效、公开同时,加强教师间和高校间的交流,为更好地资源共享提供可能。

3.3以政策为导向,加强高校的国际交流

在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要积极扩大教育开放,积极推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引进和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水平,提高浙江教育的国际吸引力。在地方高校的实际应用中,各高校可以友好省州和城市为平台,开展千校结对活动,发展与国外同类学校的友好关系、姊妹关系。并可以进一步鼓励高校教师赴国(境)外研修,着力造就一大批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高校的师资共享不应只停留在地区间的人的共享,而应扩大为校际间的、国际间的师资交流与共享,在资源共享的目标下构建起一个高校教师交流平台是这一目标实现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侯宇等.实施校际优质师资共享提高教学质量办学效应[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8,(1). [2]王俊豪.高教园区师资互聘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的思考和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08,(12).

[3]李炜巍.对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冷思考[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12).

[4]吴松泉.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共享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0,(4).

上一篇:小班吹泡泡教案下一篇:男子团体乒乓球决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