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系统设计重点(共10篇)(共10篇)
1.教学系统设计重点 篇一
1. 学习掌握本课新词汇。
2. 学习掌握本课的句型:Let’s…以及它的回答Good idea .等.
3.能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本课的句型。
【教学难点】
由于本课生词较多,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难点在于培养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
【教学准备】单词卡片,录音机等。
【教学过程】
Ⅰ热身、复习
1. 师生问候。
2. 听一首歌曲《Happy New Year .》
【设计思路】通过听歌曲能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让学生先感知本课的内容,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3、试读生词竞赛。
【设计思路】这一环节一是检查学生预习生词的情况,二也是为了让学生再次感知新课内容。
Ⅱ. 导入、教学新课
一、 生词和课文教学
1. 教师向学生出示一本的挂历,并说It’s new .引出并教学new 这个词。
2. 翻开挂历的第一页问学生:这是一个什么日子?教学New Year 这个词。
3. 告诉学生今天的日期(12月15日)并教The New Year is coming .以及生词come 。
【设计思路】通过以上三个步骤能够较自然地引出生词,这样生词教学不会显得太生硬,学生乐于接受。
4. 教师出示一张手工制作的贺卡教学make,和make a Near Year card .
5. 教师说The New Year is coming李红提出了什么建议呢?
Let’s listen to the tape .引出并教学let’s 。
6. 播放第79页的课文录音一遍,问学生李兰提出了什么建议,
让学生用课文原话Let’s make a Near Year card .来回答,并让学生操练此句。
7、让学生再听一遍录音并问学生王涛回答的是什么。引出并教学Good idea .
【设计思路】通过让学生听并自己找答案的方式既教学了新知,又能让学生自学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
8. 听音模仿、跟读、分角色朗读,表演等。
【设计思路】模仿表演是学生能够学会自由地运用的基础和前提。
二、句型教学。
1. 问学生在新年人们通常会说什么祝福语,引导学生说Happy New Year .教学词组say Happy New Year 。
2. 用图片和动作教学生词dance, sing 和词组 sing and dance 。
3. 用图片教学zoo 和 go to the zoo 。
4. 通过做动做游戏等方式练习说以上词组。
【设计思路】此环节教学的生词、词组相对较多,因此通过做游戏、做动作等方式来教学会提高学生的兴趣,并能较快地记住单词。
5. 教师说:假设今天是新年,我宣布今天不用上课了并且提议Let’s go to the zoo .你们觉得老师的提议如何?引导学生说Good idea .师生就此话题操练一遍:
师:Let’s go to the zoo .
生:Good idea .
6. 教师用以上教的词组带领学生说几遍对话(Let’s… Good idea .)。
7. 播放课文第80页录音,让学生跟读、模仿。
8. 让学生两两对话表演课文对话。
9.教学生如何制作贺卡。
三、巩固提高。
1.让学生做课文第81页练习。
2.让学生模仿课文自编对话。(教师给予指导:替换词组、人物等)
【设计思路】学习语言是为了运用语言,让学生自己编对这个环节学生的能力得到了体现,教师也可通过这一环节来检验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的好坏。
Ⅲ课后作业
1. 听、读课文、单词各三遍。
2. 制作一张贺卡。
2.教学系统设计重点 篇二
《渔歌子》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渔歌子》这首词情趣盎然地表现了渔夫悠闲的乡村生活。作者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的《渔歌子》也是一片诗情画意。整首词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是一篇旷世名作。
【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诗词已不陌生,并掌握了一定的诗词学习方法。本学期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中的《忆江南》也是一首词,所以学生对词的常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加上《渔歌子》本身文字比较浅显易懂。所以,学生对于《渔歌子》的理解和体会应该是“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关键是教师要提供相应的踏板。
【教学目标】
1. 认识“塞、箬、笠、蓑”这四个字,读准字音。会写“塞、鹭、笠”这三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
3. 体会这首词的内容,想象画面,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自由闲适的思想感情。
4. 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想象,感受词中的美景和意境,体验作者宁静、悠闲的心态。
【教学难点】
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悟“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内涵及原因。
【教学思路】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最绚丽的瑰宝,面对古诗词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经典,教师没法讲,也不能讲。所以本堂课我以板画为突破点,围绕着板画开展一系列的朗读,体会,想象和练写,以画促读,以画促写,尊重学生自己的理解,通过前面的铺垫,让学生深刻理解“不须归”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词语导入
大屏幕出示关于春天的四字词语。
学生轻声读一读,并谈谈发现。
(设计意图:出示这些描写春天美景的词语,一是为了积累,二是为接下来的课堂练笔做好准备,三是为本节课奠定了优美、闲适的情感基调。)
(二)出示“渔歌子”这个词牌
1. 指出“子”是读第三声 zǐ,在这里是“曲”的意思。
2. 回忆词牌名的相关知识。
3. 通过“渔歌子”这三个字让学生猜测本首词的大概内容。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者认为 , 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他们要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的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学会新的知识,利用已经学过的《忆江南》的知识进行迁移,学生能更好地接受。)
(三)整体感知,通读词句
1. 通读。
(1)初读,重点在字音。
(2)再读,读出节奏。
(3)第三次读,读出对这首词的第一印象。
2. 谈感受,找景物。
师:刚才同学们谈了自己对这首词的第一印象,认为这首词很美,那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来向我们传递这种美的信息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学生对这首词的一个整体感知,也是从学生的“读”到教师的“画”的过渡。)
3. 教师板画,学生欣赏体悟。
(1)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的景物,并引导学生用上第一环节中的四字词语来描述。
(设计意图:教师用板画的方式把景物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把对词的感受带入到朗读之中。)
(2)学生一边看板画,一边再次朗读。
(3)发挥想象,教师总结。
师:听了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老师仿佛还听到了——仿佛还闻到了——
师(总结):是啊,有山有水,有花有鸟,多美的一幅山水画啊。拿起笔,在作业纸上记录下这美好的一切吧!
(设计意图:创设这一环节是想让学生通过耳朵和鼻子的感受能更进一步身临其境,让画面更立体,让体会更深入。)
4. 学生自主练写。
5.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汇报交流。
组1 :郁郁苍苍的西塞山静静地伫立着,白鹭翩翩飞翔,桃花朵朵,流水潺潺,鳜鱼肥美,还有悠闲的渔夫戴着斗笠,穿着蓑衣在钓鱼,有风有雨也不会因此而归,真是乐而忘归啊!
组2 :小溪里的水缓缓地流着,那声音是多么的清脆,桃花朵朵盛开,还散发着清香,白鹭在天空中翩翩起舞,清澈的溪水中鳜鱼在快活地游着,还有一位悠闲的渔夫静静地坐在小船上,拿着鱼竿。蒙蒙的细雨滋润着大地,真像是童话中的仙境!
组3 :远处,西塞山上树木郁郁葱葱,山脚下有一条弯弯的小河,清澈的河水里有肥美的鳜鱼,河边桃红柳绿,还有一位渔夫穿着蓑衣,戴着斗笠,再加上空中白鹭翩翩,眼前的景色就像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
( 四)适当拓展,研读感悟,揭示主题
1. 质疑并拓展。
师:听了同学们的汇报,老师仿佛看到了一个万物复苏的春天,既然是万物复苏,怎么可能仅仅只有这些景物呢?应该还会有什么?
生:小草。(教师在原有板画上添加小草)
师:哦,这还让我想起一首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生:柳树。(教师在原有板画上添加柳树)
师:这让你想到什么诗句呢?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大屏幕出示三首学生平时不太接触到的描写春天的诗词。
师:既然春天里有这么多景物,为什么作者只单单选了词中的这几种呢?(教师擦掉后来添加的景物,使板画恢复原状)
生:因为这几种更能代表春天。
师(总结):是啊,白鹭有长长的脖子、雪白的羽毛,是优雅闲适的象征。而我们一提起春天,马上就会想到桃花,桃花盛开的时候也正是溪水猛涨的时候,这时候的鳜鱼最肥美。所以作者就选取了这几种景物。这种方法在写作上叫作抓典型。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调动学生原有的认知、生活经验和古诗词的积累,因为对于一首词的理解肯定要借助大量的课外资料来加以补充,从而让这首词在学生脑海里留下更丰满的形象,使这首词的空间能无限延伸,和学生产生共鸣。板画从“丰满”再次回归到“清瘦”的过程是让学生体会到这是一种抓典型的方法,不仅授人以鱼,更是授人以渔。)
2. 探究“不须归”这一词眼。
(1)谈话引出“不须归”。
师:同学们,看着这么一幅春天的美景,如果你就是张志和,你会不会陶醉呢?
师:是啊,都陶醉得不想回去了呢!词中是用哪几个字来说明不想回去的?(不须归)
(2)用两个问题探讨“不须归”。
a. 为何不归?
b. 钓到鱼了吗?
(3)出示有关张志和的背景资料,再次追问上面的两个问题,从而让学生理解张志和真正不想回的是朝堂,钓的是悠闲自在的生活。
张志和,浙江婺州人。730年~ 810年,字子同,初名龟龄,又号“玄真子”。唐代著名道士、词人。16岁参加科举,其文章受唐肃宗赏识,并赐名为“志和”。后因事获罪被贬官。自此看破官场,浪迹江湖。他向往自由闲适的生活,经常去水滨溪流效仿姜太公无饵直钩钓鱼。自号“烟波钓徒”。
(4)入情入境,再次诵读。
师:通过张志和的生平我们更加了解了张志和的理想和追求,让我们带着张志和对自由闲适生活的追求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吧!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作者的背景来深层次地理解作品也是诗词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方法。作品是作者心境和志向的一种外在表现,正所谓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案例反思】
《渔歌子》是一首经典的写景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所以,如何表达出这首词的意境美,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一派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就成了这堂课的重中之重。因为这本身既是目标,也是深入理解“不须归”这一词眼的铺垫和手段。于是,笔者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 教师板画
教师板画是一种简单、实用、直观的好方法。而这首词简单具体的景物也让板画得以实施有了可行性。这幅板画也成了笔者串联各个教学环节的引线。观察这幅板画,学生感受到了春天的视觉上的冲击,借助这幅板画,学生完成了语句优美的美景练写。通过这幅板画,教师给出了想象的空间,仿佛还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从而使学生心中的景物有色彩,有声音,有味道,使这首词的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而在原有板画的基础上增添想象中的春天的景物,让学生对春天的意境有了更多的认识,顺便也展示了学生平时积累的古诗词,让学生增加了对古诗词学习的浓厚兴趣。随后教师又擦去了增加的景物,恢复原状,对学生渗透了抓典型的写作方法,为今后的阅读和写作教学夯实基础。
(二)分层次朗读
3.教学系统设计重点 篇三
【关键词】课堂提问 现状分析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66-01
(一)研读文本教材,有效预设提问。
1.根据教学目标,预设课堂提问。
在教学《九加几》进位加法的第一课时,其中一个重要的目标是经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养成合作意识。那么,课堂提问一定是仅仅围绕这个目标预设的,教师就可以通过提问“你是怎么算的?有不同方法吗?”或“只有这样一种方法吗?”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的过程。通过提问“刚才,我们是怎样得出这么多的方法的?”来引导学生体验合作的意义,逐步养成合作的意识。
2.围绕教学重难点,预设课堂提问。
一堂课要取得最好的效果,教师必须把握教学内容中主要的、本质的东西,明确教学目标,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最终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因此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把问题提在关键处,问在点子上。
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学《带小括号的两步计算》引入时的片段:
教师板书两个算式12+8=和20÷4=,学生口算得到两个算式12+8=20和20÷4=5。教师开始提问:
提问1: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教师小结:是有联系的。)
提问2:那你能把这两个有联系的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吗?(板书:12+8÷4)
提问3:这个算式是按照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提问4:合并前、后的运算顺序一样吗?(不一样)那你有办法能使这个算式先算12+8吗?
有一两个学生说:加小括号。
师:……(等待)怎么加啊?
(生上台指着板书说,师改为:是在12+8的两边添上小括号。)
《带小括号的两步计算》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小括号的必要性和作用,带小括号的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片段中的这位教师设计的4个提问都是紧紧围绕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进行预设的。提问1、2是作为铺垫而设计的,提问3复习了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提问4引导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出了小括号,初步理解了小括号的必要性的作用,初步掌握了带小括号的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教师的提问少而精,把问题提在关键处,问在点子上,这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3.针对知识联系点,预设课堂提问。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一般情况下,小学数学是没有全新的和绝对孤立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通过课堂提问,巧妙地把新知识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网络之中,为学生架起由旧知通向新知的桥梁,使学生顺利达到知识的彼岸。
如,上述的《带小括号的题:两步计算》教学片段中,教师就是针对旧知识的联系点设计问题“这个算式是按照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既复习了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合并前、后的运算顺序一样吗?”,得出不一样,这样合并成的算式是不对的,紧接着追问“那你有办法能使这个算式先算12+8吗?”,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引出小括号,从而展开新课的教学。
因此,我们要做到深入研究教材,从教材的实际出发,使自己达到“懂、透、化”的目标,教师设计每一节课的课堂提问。“懂”就是理解教材的基本结构;“透”就是掌握教材的系统性、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化”就是做到“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心”,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教材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融化为一体。
(二)选择应对方式,有效调控提问。
1.调控侯答的时间,确保学生思考的空间。
侯答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到学生回答前的时间(也称侯答时间Ⅰ)和学生回答后到教师对回答作出反应之前的时间(也称侯答时间Ⅱ)。
大量的调查表明,许多教师为了显示教学的效率或课堂教学的紧凑和活跃,运用了不断的发问,侯答时间通常在1秒-3秒之内,有的甚至不足一秒。有一项实验证明,教师的侯答时间Ⅰ增加至3秒以上,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原因首先在于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机会;其次是创造了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的更为宽松的课堂气氛。当侯答时间Ⅱ调整到3秒以上,师生之间的问答性质就会由“质问式”变成“对话式”。这种变化有益于学生集中注意,提高成绩。
如,上述的《带小括号的两步计算》教学片段中,教师在提问“那你有办法能使这个算式先算12+8吗?”出现了“有一两个学生说:加小括号。”的情况后,教师没有直接评价,而是等待了几秒,再问“怎么加啊?”这位教师就很好地调控了侯答的时间,确保了学生思考的空间,促进学生的发展。
2.调控叫答的方式和范围,增强有效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叫答集中表现在叫答的方式和叫答的范围这两方面。
研究表明,依次请学生回答,学生可预知的规则叫答方式要比教师随机叫答方式效果好。因为规则叫答方式使学生有心里上的准备,有利于集中注意。随机叫答往往倾向于个别好生,这对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
3.耐心等待和倾听学生的回答,有效调控生成性提问。
(1)主动倾听,调控信息。
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课堂状态,是一种师生互动的场景,不光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同样,把教师的主动倾听提到了一个重要地位。广东数学特级教师黄爱华指出:教师要做一个主动的倾听者。那么教师在课堂提问后要倾听什么呢?①倾听学生的妙想。②倾听学生的错误信息。③倾听学生的一字之差。④倾听“弱势”学生的声音。所以,每一个学生发言的时候,我们都要用心地、认真仔细地倾听,并作出回应。让发言的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的尊重,也让其他的学生有个学习的榜样,同时也会逐渐引导学生像老师一样认真地倾听别人的发言。
(2)耐心等待,精彩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担心教学完成不了,总是急着评价学生的回答,缺少的是耐心的等待,因此,课堂就失去了生成的精彩。其实,只要教师稍微等待一下,学生就能走向成功;只要学生的思维在进行,大脑在思考,情感在撞击,就是对话的潜形式存在。
因此,课堂需要“等待”的场景,“等待”的品质。“等待”是课堂精彩生成的前提。教师学会耐心等待,我们的课堂往往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笔者认为,“研读文本教材,有效预设提问”和“选择应对方式,有效调控提问”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如果每一位教师都非常关注课堂提问的精心预设和合理选择应对的方式来调控课堂提问,那么就可以改变本文所提出的课堂提问现状,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会更精彩,我们的人生也将更精彩!
参考文献:
[1]《对话教学》、《问题教学》和《互动教学》,郑金洲编著,福建教育出版社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4.《飞吧海鸥》重点段教学设计 篇四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面临、一抹、乖巧、仿佛、欢愉、淡水、喂食、斩钉截铁、属于”等词语。
2.理解重点词语,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人和自然界动物的关系,让学生懂得如何关爱动物。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理解人和自然界动物的关系,知道人应该如何关爱动物。
【教具准备】
海鸥图片、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谁又见过海鸥呢?说说你见过的海鸥。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海鸥的课文。(投影海鸥图片。)
3.板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不认识的生字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想: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2.检查。
①学生开火车读生词,让学生说出难写的字并说出记字方法。如:“佛、截、属”等。
②指名读课文,检查读音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
③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讲出读了课文后知道了什么。
三、学习课文,理解感悟
(一)从外形体会海鸥的可爱。
1.出示海鸥图片,说说海鸥是什么样子的。
2.找出课文中描写海鸥外形的句子。
3.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句子,可以读一读,也可以画一画。
4.学生汇报。
5.指导朗读,提示画海鸥时注意:浑身雪白,翼尖灰黑。
(二)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1.默读课文。想:友人怎样喂小海鸥?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有着一种默契”?
①学生汇报,打出句子。(课件)
②读句子,评议。
③联系上下文谈体会。
2.小组合作学习。
①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小组同学听,说喜欢的理由。
②学生汇报。
③师指导朗读,并讲读书方法。
3.读中质疑:“霍然而起”“绕室徘徊”是什么意思?
①师引导学生回忆理解词语方法:可以查字典;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可以联系上下文等。
②学生用动作演示,理解词语意思。
4.发散思维:友人与海鸥的深厚情谊真令人感动。此时,你感受到什么?想给大家说什么?(生畅谈,师总结。)
5.组织讨论:“它应该属于大海”应怎样理解?
四、总结升华,拓展训练
1.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爱护小动物,人与动物应该和睦相处,关爱他人等。)
5.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教学设计 篇五
(哲学生活)
呼
敏 莉
陕西省黄陵县黄陵中学
《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㈠本框的主要内容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是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中的第二框。本框共有两个目:第一目从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出发,引出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第二目分析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原则的含义、地位及意义。㈡本框在全书中的地位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即对立统一,“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这一框学习的“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通过本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属方法论的要求,在全书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鉴于本框节知识容量较大、理论性较强、学习难度大,所以本节课我只选取第一目和学生进行探讨学习。
二、设计思想
本课在新课程改革强调的“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为主导”理念指导下,以“推进有效教学、建立快乐高效课堂”为目标,1、遵循“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坚持“推进有效教学、建立快乐高效课堂”为目标,贯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策略”。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创设情境,预设问题,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中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2、遵循“三贴近”原则: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在教学中,所举事例力求从学生生活中寻找,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运用哲学,最终做到深入浅出、举一反三,将所学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3、遵循“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教材只是教师教学中的一种资源,一种手段,避免以本为本,照本宣科。对教材内容、顺序进行适当处理,考虑到难度问题本节课只选取第一目,而且把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渗透在主次矛盾、主次方面的学习中。
三、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学生已学习了矛盾的含义、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原理,基本具备学习本框题的相关知识和经验。
2、能力基础:高二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但实践运用能力普遍较弱。
3、学习难度:本节课实际上是对“矛盾含义和特殊性”的再现与深化升华,可以采用探讨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个人的闪光点,挖掘他们的潜在力量,来活跃课堂,完成教学目标。但是本框所学知识理论性较强,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这两个概念极易混淆,学生较难理解。而且本框内容属方法论要求,需要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生在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上还比较薄弱。所以需要教师的点拨、引导。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识目标:①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②理解两点论与重点论辩证统一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含义的学习,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情境唤起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现实的情境设置,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并使之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②问题探究法:以问题(任务)驱动学生学习,每一阶段的学习都以问题带出,引导学生自主、探讨、辩论。充分体现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④比较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例子和经验出发,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比较,归纳出不同知识点的区别。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 通过探讨式学习,培养合作精神。
② 通过对本框的学习,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的意识,坚持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认识事物
4、手段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材料、问题给学生通过: ①情境探究法
创设情境实施探究式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②问题探究法
以问题(任务)驱动学生学习,每一阶段的学习都以问题带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充分体现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难点: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六、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①制作多媒体辅助课件;②制作学案;③收集有关学生生活的材料; 2.学生准备
①课前预习;②了解生活中的两点论与重点论的体现。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图片播放 :“走进洛川中学”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走进洛川中学”,从生活出发创设形象情景,引起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新课展开
1、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 情景设计:学校发展要再上台阶,实现质的飞跃:
需要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工作的发展(提升教学质量);需要不断提高后勤服务工作,为师生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改善后勤保障);需要加强学生管理,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加强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塑造浓厚的校园文化,用文化的发展引领学习发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洛中 感悟哲理】
(1)如果你是校长,你认为最重要的要抓好哪件事?为什么?
(2)学校工作中,改善后勤保障、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生管理的问题为什么不可以置之不理?
(3)通过对学校发展的探讨,对我们以后做事情有什么启示?
学生:发言各抒己见,展错、纠错、补充、完善、生成知识。教师:引导、评价。(略)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分析,引导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更好地理解、感悟、归纳“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领悟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2、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两点论重点论统一 多媒体展示:展示手机图片。【看自己 感悟哲理】:
(1)谈谈你对中学生拿手机的认识?
(手机该拿:利大于弊? PK 手机不该拿:弊大于利?)
(2)通过对中学生拿手机问题的探讨,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地认识事物?
学生:,交流互动,展示观点,纠错、补充、完善、总结生成知识的理解。教师:教师:适时引导、点拨、归纳,渗透德育,形成理念。
【设计意图】:将课堂的学习与学生生活的实际有机联系起来,通过通过学生辩论,明确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轮要求,并使学生的情感价值升华,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总结:发展学校、看自己告诉我们:(略)
(三)【大家来找茬】:知识检测与巩固(略)
(四)二次知识构建
学生:总结、纠错、补充、完善。教师:总结归纳。
(四)板书(略)
(五)课后作业:
6.教学系统设计重点 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认识轴对称,能说出轴对称图形和关于直线成轴对称这两个 概念。
2.能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画出其对称轴,找到对称点
3.探索轴对称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 应角相等的性质.过程与方法: 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 经历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 探索轴对称现象共同特征等活动, 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体会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泛运用和它的丰富文化价 值。
教学重点: 掌握轴对称图形和关于直线成轴对称这两个概念的实质,轴对称的性质。教学难点: 轴对称图形和关于直线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教具准备: 多媒体或关于轴对称的图片 学生课前准备 : 每人准备一张纸和一把剪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在生活中, 许多事物与图形紧密联系在一起。现在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生活中的常见 的事物图案和标志,请大家观赏。(投影显示
[教学说明:创设情景将生活中的对称图案和标志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对称 美牵引到数学中来 ]
二、探索研讨
(一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 1.看一看,想一想
细心观察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图片如:蝴蝶、蜻蜓、对称简笔画等 , 能发现它们 有什么共同特征?(投影显示
请同学们细心观察动画后,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投影显示 定义: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某条直线对折, 对折后的两面部分能够完全重合, 就称这样的图形为 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平面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你能举例说说吗? 2.做一做(活动
将同学们准备好的一张纸对折后, 用笔沿着折线画一条直线, 然后从折叠处剪出一个你 喜欢的图形,想一想 , 展开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试着画出它的对称轴
[教学说明:让同学们从动手实践中总结出结论:剪出来的图形关于折线对称 ] 3.谈一谈
观察下列两组图片:
你发现这些图片由什么共同特征? 总结:每组图片中都有两个图形,并且沿着一条直线对称后, 这两个图形完全重合,我 们就说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这两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即对折后两图 形中互相重合的点叫做对称点。
4.练一练
(1游戏:三位同学起立,中间的同学作为对称轴,左边的同学做一个姿势,右边的 同学也做一个姿势,使得左右两边成对称关系。
(2抢答:生活中不仅有些物体的形状是轴对称图形,我们所学的数字、字母和汉字 中也有一些可以看成轴对称图形。例如:0, 1, A , 口, 工等, 请举例。看谁举的例子最多。(让学生到黑板上写
(二轴对称性质
如图将一张矩形纸对折,然后用笔尖扎出“三角形” ,将纸打开后铺平.你做的轴对称的图 形有什么性质吗?
大家来仔细观察你所做的轴对称的图形,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上图中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2.在上面扎字的过程中,点 A 与点 A ′重合,点 B 与点 B ′重合.设折痕所在直线为 l , 连接点 A 与点 A ′的线段与 l 有什么关系?点 B 与点 B ′呢? 3.线段 AB 与线段 A ′ B ′有什么关系? 4.∠ A 与∠ A ′有什么关系?∠ B 与∠ B ′呢?说说你的理由.[师生共研] 轴对称或轴对称图形的性质:(1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对称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两个对称点到对称 轴的距离相等.根据此性质,可帮助我们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方法为:先找出图形中的任意一组 B B ’
对称点,连结对称点,再画对称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即可.(2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若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则交点在对称轴上.试一试 仿照例题作图,作△ ABC 关于直线 l 的对称图形.三、反思与回顾
(1本节课你学会了些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3本节课我们共同欣赏了生活中的轴对称图案,通过图形理解了轴对称图形和关于 直线成轴对称两个概念,请大家回忆一下,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教学说明:让学生谈谈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以及存在的疑问。] 区别 : 轴对称是说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 , 轴对称图形是说一个具有特殊形状的图形。
联系: 都能沿着某条直线折叠重合。这条直线都对称轴。
四、练习课本 110页练习
7.教学系统设计重点 篇七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人际间的写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 “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的四大要素。基于建构主义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必须抓住创设情境和学习过程协作两大关键点。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
情境, 即情况、环境, 是某一段时间、空间内, 可引发主体情感体验的具体可感的客观境地。夸美纽斯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即在认知过程中, 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有利于认知主体形成感性知识。在教学设计中重视创设情境, 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 促进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
在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 我们可以从形象、知识、问题、实践四个方面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作为认知主体在此情境下建构知识。
1.形象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 (Treicher) 曾以大量的实验证明, 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 11%来自听觉, 3.5%来自嗅觉, 1.5%来自触觉, 1%来自味觉。这启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提供直观形象, 是最简洁却又行之有效的创设认知情境的方式。例如, 我们在《解放战争》这一课, 可以通过多媒体在课堂展示军事地形图、各军将领的照片、相关影像资料, 这些直观的形象形成一个具体可感的情境, 促进认知主体进入认知状态。此外, 参观遗址、纪念馆等, 也是历史教学中非常直观的形象情境创设方式。
2.知识
知识情境包含知识背景与认知主体已有知识结构两个方面。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 是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 是将新旧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并最终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家庭环境不同、世界观价值观也不同, 因此,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将认知主体的知识结构与知识背景相结合, 创设知识情境。
《开创外交新局面》一课, 学生们的知识结构是, 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 他们思维活跃, 也具备辩证看问题的能力, 但是, 初中基础知识有一定程度的遗忘。中美关系正常化是这一课的重点, 相关知识背景则包括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等。结合两方面的情况, 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选择更接近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外交活动”作为切入点, 创设知识情境, 指引学生进入建构意义的过程。
3.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基于真实问题情境下的探索过程, 学习的过程, 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问题构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 教师作为认知主体意义建构的帮助者, 根据教学目标所定义的知识, 设计符合学习者特征的学习任务, 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讲述红军长征的内容时, 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要长征?长征是怎样的历程?红军遇到了怎样的艰难?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这些问题将学生带入情境, 学生通过阅读文献、分析问题, 主动地解决了以上问题, 相比于直接告诉学生长征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直接导致的、而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根源是由于中共犯“左”倾机会主义错误, 取得的学习效果显然更好。在问题情境中, 学生主动参与, 培养了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更体会到长征的艰苦朴素、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 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
4.实践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 创设实践情境主要以模拟为主要形式。例如《解放战争》在教学设计上, 要求学生的学习小组自愿选择战场和战役, 组内分工完成收集相关战役图片、资料、绘制军事地形图、写战役说明等。学生在整个学习任务完成过程中, 体验到了模拟军事环境的乐趣, 以将领或参谋的身份参与到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体验中, 在这样的实践情境中, 由于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大促进了学习的自觉性,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取得的教学效果也就相当显著了。
二、协作的学习过程
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中, 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 发展实践共同体、把学习者与更广阔的社区联系在一起, 可以促进他们的学习, 而协作学习就是建立学习的共同体。我们在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 应该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 推进协作的学习过程。在实际教学应用中, 具体操作可分以下几个步骤:
1.分组
根据班级人数与课室环境, 以自愿组合为原则, 教师调整为补充, 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学习小组推选组长, 并制定合作的章程, 规定组员义务, 建立起小组协作学习的秩序。
2.提出问题
教师将学习任务以问题的形式, 作为预习作业, 提前布置。例如要求学习小组绘制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路线图。
3.课堂展示学习小组成果
这个环节主要由学生发言, 但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 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建构知识意义。例如在全班协作讨论辽沈战役时, 教师提出问题:“战略决战为什么首先在东北打响?为什么先攻打锦州?”在已了解到相关知识背景下, 学生在分析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了对事物的辨别、对比能力, 将学生的概念理解提高到另一个新水平。
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讨论、交流, 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 学生加深了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三、结语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 知识只是载体。建构主义理论为我们改革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以情境和协作为重点, 着重引导学生发挥认知主体自主性, 在自主创新的教学形式中, 培养学生的观察历史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摘要: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的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非常有效地改善了传统教学以教为主、学生缺乏主动性的弊端, 优化了教学效果。在我国目前的课堂教学环境下, 基于建构主义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应该以“情境”、“协作”为重点。
关键词:建构主义,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情境,协作
参考文献
8.谈高中地理情景设计的重点 篇八
【关键词】高中地理 结合实际 课堂互动 教师引导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3-0110-01
一、做好备课工作
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前,首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工
作,做好新课的备课工作,熟读教材,了解课堂教学的目标,掌握地理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教学的重难点,以教材为依据设计相应的探究性问题引入新课。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采用直接讲述知识的教学方式去引入新课,这种直接灌输的教学方式不但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锻炼。以教材为依据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入新课,不但能够很好地活跃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氛围,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在新课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在进行“地球的运动”这一节的教学时,可以结合这一节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所带来的昼夜长短变化的全球分布规律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全球分布规律”来设计相应的探究性问题,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给地球自然环境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从而导入新课。
二、结合生活实际
许多学生在进行高中地理学习时,往往会认为高中地理知识点过多,而且许多知识记忆性较强,离自己的生活实际较远,导致许多学生对于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存在一定的畏惧感,缺乏高中地理学习的兴趣。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缺乏趣味性,高中地理教学与实际生活较远,产生了知识与应用的脱节。所以大部分学生在进行高中地理学习时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导致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点记忆不强,常常出现记不清、记不全的现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高中地理学习的效率,不利于学生高中地理成绩的提高。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可以将高中地理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构建探究式教学情境,从
而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教师在进行“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的教学时,则可以联系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构建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情境,如“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雅安地震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给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重大影响。除了地震给人们带来严重影响,还有哪些灾害会给我们人类带来影响呢?带来哪些影响呢?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三、重视课堂互动
课堂互动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课堂互动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要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应用能力为核心。具体而言,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可以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采取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针对探究性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性精神以及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之间通过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取
长补短,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以“人口合理容量”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置探究性问题——“人口增长对资源有哪些影响?”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对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以及森林资源等资源的影响,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
四、加强教师指导,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探究式教学过程的学习主体是学生,然而学生由于其知识水平有限,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在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缺乏方向性,缺乏目标性,导致探究式学习过于盲目,效率过低,这一问题也是许多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的。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往往会过于“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因此,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时,一定要加强教师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指导,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并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探究性学习。以“湿地资源的开发保护”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采用梯度设问的方式去逐步引导学生,例如,“什么叫做湿地?”“根据湿地的形成原因可以将湿地分为哪几类?”“我国湿地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其分布与哪个气候要素密切相关?”“湿地水分的蒸发,可在附近地区形成降雨,具有调节区域气候的作用。
五、结语
9.教学系统设计重点 篇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蒙古族的兴起、统一和元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
使学生掌握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文天祥的抗元斗争、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水运交通运输的发展、大都的繁荣、频繁的中外往来、行省制度的建立、民族融合的发展等基本史实。
通过对元朝民族融合的讲述,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是在全国统一的条件下,在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由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讨论元朝的进步表现和文天祥抗元是否矛盾这一问题,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展示历史画面。突出历史的演进过程和前后对比,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通过学生排演短据《民族融合——回族的形成》,使学生形象地理解认识到回族的形成是 元朝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的结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教学重点:
1元朝的建立
2、行省制度
3、民族融合
教学难点:行省制度
板书设计: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蒙古族的居地和生活 2、12世纪蒙古社会的发展
3、蒙古政权的建立(1206)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建立过程
巩固统一的措施
3、行省制度
4、民族融合的发展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打出《元朝疆域图》
在这幅地图上我们看到中书省,行省,宣政院、琉球等 字眼,这些行政机构或字眼都跟元朝有关。元朝是怎样建立的?元朝对中国历史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并板书。
打出课题:12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要说元朝是怎样建立的,我们先要从蒙古政权是如何兴起的说起。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蒙古族的居地和生活
师:蒙古政权的兴起跟蒙古族这个少数民族有关。
展示《蒙古帐幕车》图
蒙古族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民族,他们长期生活在我国北方的蒙古高原上。住的是蒙古包,喝的是马奶酒,过着游牧和狩猎的生活。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先后都受到辽和金的统治,经济发展很不平衡。12世纪时,蒙古各部通过贸易从中原地区获取了大量绢帛和铁器,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讲授新课:
出示相关材料
蒙古史书记载的12世纪蒙古草原上的情况:“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 ——《蒙古秘史》
多媒体打出问题:
问题1材料反映了12世纪蒙古草原是什么样的局面?(蒙古诸部互相混战,社会动荡不安。)
师:混战不休的局势使蒙古人们饱受战乱之苦,同时他们还长期受到了金朝的奴役压迫。蒙古人民急切渴盼有一个强大的中心力量来结束蒙古草原的战争。
问题2:后来这种局面是由谁又怎样结束的?(铁木真,即后来的成吉思汗,他组织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经过多年征战,打败了周围各部,统一了蒙古草原。)
师:童年的困苦,磨难练就了铁木真坚强的个人意志和机敏的胆识。
学生活动:请一位同学讲讲铁木真小时候的故事。
(性格坚强机敏、卓越的组织才华、非凡的智慧)
老祖宗有句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当同学们还回味着童年的欢乐时,幼年的铁木真却饱受了生活的磨难。
正是这童年的困苦,磨难练就了铁木真坚强的个人意志和机敏的胆识。这为他后来成为蒙古族杰出的英雄人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成吉思汗最突出的历史贡献是什么?(统一了蒙古,建立了蒙古政权)
蒙古国建立的标志:指导学生划课本 “1206年,当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其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
为什么这么说呢?
古代蒙古族称君主为什么?汗。相当于汉人的皇帝。成吉思,意为四海或强大。称铁木真为“成吉思汗”,意味着蒙古各部贵族把铁木真视为蒙古政权的领袖,“万国皇帝”。成吉思汗,相当于汉族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换言之蒙古各部族啦,什么克列族啦,什么蔑儿乞部、塔塔儿部啦,都是铁木真的臣子。
过渡:蒙古国建立之后,成吉思汗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建立起地跨欧亚的蒙古大汗国,最后这位一代天骄在对英雄的追问中结束了他战斗的一生。他统一中国的心愿最终是由谁来完成的?(他的孙子即建立元朝的忽必烈。)(展示忽必烈图片)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1)元朝的建立
蒙古是怎样统一全国的呢?
教师通过幻灯片演示,边解释: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军队相继灭亡了西夏和金,对南宋形成包围之势。后来,忽必烈即汗位,于1271年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教师表述词
(1)蒙古军队先灭了西辽国,再灭了位于南部的西夏和长期奴役本族的金朝。最终目标是南宋。先收服吐蕃各部,再灭西南边陲的大理政权。并逐渐对南宋形成包围之势;
(2)忽必烈继承汗位,于1271年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
教师强调:大都就是今天的哪个地方?(生:北京)迁都大都后,元朝统治中心完全转移到了中原,大都也就成为元朝政治、文化中心。后来明、清两代国家政权都城一直在北京。
元统治者在中央设宣政院管辖藏族事务,从此,今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了元朝 的版图。
(3)1276年,元军攻克临安,俘奴了南宋皇帝,南宋灭亡。
(4)后来元朝扫平了东南沿海的南宋残余抗元势力后,元朝,这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一了全国。
注意两件大事: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 1276年元灭南宋
中国封建社会有哪几次大统一时期?
秦汉、西晋的短暂统一、隋唐、元明清
过渡:如果说蒙古族领袖成吉思汗对历史的最大贡献是统一蒙古草原,建立了蒙古国。那么,忽必烈的建树,是建立元朝后在政治经济方面,他也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元朝社会经济发展和中外交往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呢?
(2)元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外交往
幻灯片帮助归纳。
1、农业发展
2、水陆交通运输业
3、商业和大都的繁荣
4、中外交往频繁
出示隋运河、元运河对比图片
师:元世祖为解决南粮北运的问题,在隋朝运河的基础上令人疏通旧运河,又 裁弯取直,开凿了两段新运河--------由山东东平到临清的会通河和由通州到大都的通惠河,与原有运河相通,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
其实元朝统治者最初设想用隋朝修建的大运河来运输。但由于 隋朝运河年久失修,统治中心又北移,不在洛阳)
师:元朝除了陆上运河运输外,还开辟了大规模的海运。海运路线:从长江口的刘家港出发,经黄河、渤海到达直沽,再通过路上运河运往大都。由于海运运输成本低,运量大、速度较快,后来粮食运输逐步以海运为主。
找关键词
结合地图册28页《元朝的中外交往图》 马游历东方路线图
在中外交往中,请大家记住一个人物和一部书名。元世祖在位之时,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在元朝居住了十几年,并写了一部书,这本书尽述了大都的繁华。后来极大激发了15、16世纪的欧洲人到东方寻求黄金的渴望。这部书名叫——
(生答:《马可波罗行纪》)
幻灯片展示《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纪》)
创设境境三:展示《元朝疆域图》
过渡:1279年,忽必烈统一了中国,蒙古人统治的帝国领土在整个历史上占据的面积最大。他们的版图囊括中国、俄国和中亚,波斯和大部分西南亚。他们的军队所向披靡,从博览知道印度北方,连朝鲜、西藏、东南亚部分地区都接受了忽必烈的统治。是为元帝国。
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各民族众多。这个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政权,为了实现有效的管辖,在政治上实行了什么制度?(行省制度)
1、目的
2、内容
指导学生在书本上划记
第一,中央设中书省,第二,地方设行中书省;第三,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第四,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教师指图讲解,师;
1、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包括今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等一部分地区
2、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设立11个行省。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保留至今。
3、蒙古灭掉吐蕃等部后,元政府对西藏采取了怎样的管理方法?
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这也标志着 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正式成为元朝的一部分了。
元朝在行政上加强对西藏管理的同时,还非常尊重西藏人民的宗教信仰。
中央与地方关系密切。
点明忽必烈封藏族人民的宗教领袖八思巴为帝师,八思巴创制蒙古文,朝见忽必烈等都
4、元朝是如何管理台湾的?
元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琉球就是今天的?台湾。
师总结;元朝设行政机构管辖西藏、台湾的史实表明:无论是西藏还是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分裂祖国的行为都是不能得逞的。
藏独问题。
(2)有什么影响?
影响:它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保留至今。
行省制度,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强中央集权。初步奠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师:进一步巩固了空前辽阔的疆土,尤其是把今蒙古、西藏、新疆东部及南以及东北边远地区部、海南岛,台湾以及东北边远地区纳入中央的管辖范围之内,加强了内地和边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基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历史疆域。我们今天的行政区划与元朝行省制度是一脉相承的,可见其影响深远。
行省制度最突出的影响是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之间的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内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过渡:汉以来特别是三国以来,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各民族之间经过几次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唐五代,辽、宋、西夏、金、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民族融合在元朝时再一次掀起高潮。
(3)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
话剧略
元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能不能从中概括一下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 幻灯片打出:
1汉族人民开发边疆
2边疆各族迁入内地,同汉族等杂居相处 3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的融合 4回族开始形成
元朝境内人口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元朝的民族融合是在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有了重大新发展。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师讲述: 回族是我国回回族的简称。13世纪初,大量信奉伊斯兰教的中亚
各族人、阿拉伯人、波斯人来到中原,散居于我国各地,他们在元代的官方文书中被称为“回回”。后来,他们由于通婚和经济文化联系,同汉人、蒙古人、畏吾儿人等经过长期融合发展,到元朝末年开始形成一个新的共同体,具备了一个民族的雏型。明朝建立后,逐渐融合成为回族。
波斯人
阿拉伯人 汉人
回
蒙古人 畏兀儿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说汉语。回族人后来发展到各地,保持着自己的宗教信仰,与各族人民内友好相处。我们海南岛生活着哪些民族?
阿拉伯人从海上丝绸之路来到海南岛上,并逐渐形成回族
师过渡:
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民族融合又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有诗为证: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
——元末《诗选》(幻灯片打出这几个字)略解释
蒙古族中有妇女听得懂汉人的音乐,汉族的女子也懂蒙古族的音乐。
这是民族融合在文化上发展的结果。
过渡:元朝统一中国可谓大势所趋。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却在南宋内部涌现出抗战派,其中,以谁最为有名?
幻灯片:
元朝在历史上到底起了怎样的作用?这一时期的各项政治、经济措施对社会起了怎样的作用?(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政权。疆域版图。行省制度、民族融合、中外交流等角度)
教师引导点拨:
新中国建立之初曾经把元代说成是黑暗的时代,此观点后来被否定了。元代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应当予以肯定,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也予以重视:
1、元朝的统一初步奠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
2、统一为南北经济的恢复、交流和进一步准备了条件。
3、元朝的民族大融合是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深入和发展
4、推动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5、在促进中外交流方面也起了巨大的作用
点出民族分化政策:
元朝在政治经济上的一些措施把全国人分为四种人,第一等是 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汉人,南人分别是三四等人。的确带有民族压迫性,很野蛮,使某些局部甚至出现“倒退”现象,但这些毕竟是次要方面,从大局上把握应予肯定。
男人指南宋统治地区的汉人和少数民族
小结:
元朝统一全国,元朝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疆域辽阔;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实行了有效管辖,促进了民族融合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外交往频繁。
巩固练习
反思:
课件容量大,如何增删知识点值得商榷。
平时应加强心理素质的锻炼。
注重历史事实之间逻辑关系的梳理。
10.教学系统设计重点 篇十
1 be content with sth(=be satisfied with/be pleased with)对…满意
be content to do(=be willing/glad to do)乐意做
2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可持续性发展
3 have/gain (free)access to 可(自由)进入,接触,使用
4 all too often屡次,常常 all of a sudden突然
5 stress the importance of…强调…的重要性
lay/put stress/emphasis on…强调,主张 under great stress经受巨大的压力
6 have responsibility for 对…负有责任 be responsible for
联想: take/undertake responsibility for承担责任 a sense of responsibility责任感
7 there exist(s)…这存在… there seems/appears to be…似乎有,看似有
I don’t want there to be any misunderstanding.我不想有任何差错。
Can you imagine there being a big pleasant surprise for you?
你能想象有一个大的惊喜等着你吗?
8 take action / take measures/take steps
9 live/be in harmony with与…和谐相处 (harmonious adj.)
build a society in harmony with society建立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社会
10 put an end to 结束… come to an end到尽头
bring sth to an end 使…结束 make ends meet使收支相抵
eg,They should put an end to that ridiculous war. 他们应该结束那场荒谬的战争。
eg,I wonder how I can bring their dispute to an end. 我不知道如何才能让他们停止纷争。
eg,The meeting came to an end at midnight.会议进行至深夜才结束。
11 wipe out 灭除,扫清 eg,wipe out poverty消灭贫困
wipe sth out from memory把…从记忆中抹去
(sb)be wiped out=be worn out =be tired out=be extremely tired/exhausted筋疲力尽
12 there is a (good )chance that…=It’s likely /probable that… 有可能…
13 draw a conclusion得出结论 sum up 总结,概括
14 replace A with B 用B取代A eg, replace letters with E-mail用邮件取代信件
exchange A for B 用A 调换B eg,exchange dollars for pounds用美元兑换英镑
15 alternative energy 可替代能源 have no alternative(choice)but to do sth.别无选择只能
16 issue(v.)发行;公布 / (n.)eg,问题,议题,争论点;发行,发行物
issue new stamps/coins/shares/magazines发行新邮票,硬币,股票,杂志
issue a statement发表声明 issue an order/warning发布命令,警告
a political/economic issue政治,经济问题 a burning issue急待解决的问题
a new issue of bonds新发行的债券 the latest issue of a magazine杂志的最新一期
17 affect(v.)影响;(疾病)侵袭;感动;
eg, the area affected by the earthquake 受地震影响的地区
The disease is beginning to affect her eyesight.疾病逐渐侵袭她的视力。
be deeply affected by the story 为故事感动
affection(n.)感情,亲情,爱
eg,the affection of parents for their children 父母对儿女的爱
have a great/deep affection for parents对父母有着深厚的感情
affectionate(adj.)充满深情的,亲切的,有爱心的
eg,an affectionate letter一封充满深情的信 an affectionate hug亲切的拥抱
He is very affecionate towards his children.她很爱自己的孩子。
18 advise sb(not)to do=try to persuade sb (not)to do 劝某人做(不)做
二、重点句子
1 One of the main themes of the summit w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or the question how we can continue developing the world without damaging the environment.
2 Most of the speakers talked about the “big three”--- contaminated drinking water,poor sanitation and air pollution.(被污染的饮用水,卫生状况恶劣,空气污染)
3 Air pollution alone causes almost three million deaths.仅空气污染就导致300万人死亡。
注意:alone 放名词后面表强调,仅仅,只有
eg,The price alone discouraged me .单看价格就让我沮丧。
4 If we are to develop the world successfully,we must make sure that everyone is able to take part in the new world we create.
5 Among the speakers was China’s then Premier Zhu Rongji,(倒装)who stressed the need for equality and fairness in the world. 强调平等与公正的必要性
6 Rich countries have responsibility for poor countries and must do whatever they can to help others.
7 With better education,people will be able to build a better society in harmony with nature and perhaps put an end to death and suffering.
8 If poverty is less of a problem and people are better educated,there is a good chance that we will see less violence and fewer wars.如果贫穷不再是问题,人民的教育程度得以提高,就有可能会减少暴力和战争。
三、语法(倒装)
出于语法结构或强调的需要,倒装一般分为两种,全倒和半倒:
一 全倒的情况(谓语提到主语的前面)
1 以 here,there,或out ,in,up,down,away等表示地点,方位的副词开头:
eg, Here comes the bus. Out rushed the children.
Away went the boy. Now comes my turn.
(注意:若主语为代词,则不倒装eg,Here it is./ Away she went.)
2 直接引语放在句首:
eg,”It looks as if a typhoon is coming.” said the captain.
3 地点状语提前:
eg ,On the bench sat a little man who was trembling in the wind.
In New York harbour stands the Statue of Liberty,which is a gift from French.
二 半倒的常见情况(谓语的一部分倒装,通常只助动词提前):
1 在疑问句中:
eg, How did you find my house?
2 only修饰的状语置于句首:
eg, Only by changing the way we live can we save the earth.
3 否定副词置于句首:
eg: Not until we know more will we be able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eg: Never have I realised that water is so precious.
eg: Not only did he carry me to the hospital,but also kept me company there.
eg : No sooner had he sat down than the telephone rang.
eg : Hardly had the bell rang when the children rushed out of the room.
eg: Under no circumstances(任何情况下都不) will I give in to him.
=in no way/by no means/in no case
4表示前面所说内容也适合后者:
eg ,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nvironment is necessary,as(=so)is the willingness to act.
更好地了解环保是必要的,行动的愿望也是必要的。
eg, Without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developing countries can’t prosper,nor wil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e possible.
没有国际合作发展中国家就不可能繁荣,可持续性发展也就不可能实现。
5 if虚拟的省略:
eg, Had I known that air conditioner cause so much pollution,I would never have bought one.
eg ,Were I you, I would do it in a different way.
三 其他情况的倒装:
1主语太长,保持平衡:
eg Gone are the days when teachers are looked down upon.
eg Present at the meeting were representatives from more than 100 coutries as well as some famous performers
2为强调,将表语或状语提前:
eg Greatly loved in China are the English romantic poets.
So bright is the boy that they all love him.
Child as he is,he knows a lot.
Hard as he worked,he still failed.
3 表祝愿的句型:
eg, Long live our friendship! 愿我们的友谊常青!
May you succeed/be successful!
Unit 10 frightening nature
一 重点短语
1 get into a total panic陷入完全的恐慌
2 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使毛骨悚然
3 be scared/frightened/ to death吓死
4 what terrifies/frightens/scares me is that…令我害怕的是
5 draw/attract/catch/capture one’s attention to …吸引某人的注意力
6 at a distance隔开一段距离 in the distance在远处
keep one’s distance from… 与…保持距离,不亲近
eg,keep your distance from that dog.离狗远点
keep sb at a distance疏远某人,不亲近
eg,He likes to keep people at a distance/keep his distance from people.
7 awake/arouse one’s conscience(curiosity,interest,memory)
唤起某人的良知(好奇心,兴趣,回忆)
注意:rise/raise/arise/arouse的区别
8 at hand 在手边,靠近的keep a dictionary (ready) at hand.把词典放在手边
9 find a way out 找到出路
10 urge sb to do 敦促,力劝某人做 注意:urge that.. ..(should) do
11 upon/on one’s arrival/arriving某人一到场
12 pick out挑选出,识别出 区别: make out 看出,听出,辨别出
13 it’s one thing to do ..,another to do.做…是一回事,做…是另外一回事
14(get) on board(登上)飞机,船,火车 go abroad出国
15 knock about (sp)(sb)漫游,游荡某地;虐待某人
16 all of a sudden/all at once突然
17 be done for(口语)被毁掉,完蛋
18 live through历经(并幸存) 比较:go through经过,经历,浏览
get through通过,完成 pull through从(疾病)中恢复;度过难关
19 strike a match划火柴 (想想strike 还有那些意思?)
20.light up点燃 ;容光焕发
21 hold/reach out (one’s hand)for伸手去拿
22 a puff of wind一股风
23 bury one’s head in one’s hands双手蒙脸 bury oneself in=be buried in 埋头于,专心于
联想be buried in/be involved in/be engaged in/be occupied in/be employed in忙于,专心于,从事
24 spot sb doing sth=catch sb doing sth发现某人做 spot one’s potential发现某人的潜质
spot one’s fame/reputation=leave a spot on one’s fame/reputation玷污某人的名誉,声誉
be on the spot 在现场
25 calm (sb)down(使某人)镇定
26 What’s up?怎么了? It’s up to you to decide it.这件事由你决定。
27 swear to do/that…发誓保证 eg,I swear never to cheat you.
二、重点句子
1 The sight of it awoke(aroused) the scientist in my uncle to go and see it close at hand.
此情景唤起了叔叔身上的科学精神,他要到近处看个究竟。
2 Upon arrival,my uncle hugged pompy and tried to give him courage.
“on/upon + 名词/动名词”可在句中作状语,意为“一……就= as soon as
其他类似表达:(1)the (very) moment (instant,minute,second,etc.)…
(2) instantly;immediately; directly
(3) no sooner...than;hardly/scarcely...when
3 Supported by the two slaves,he stood up,and immediately fell down dead.
4 He looked more asleep than dead.与其说他死了倒不如说他睡着了。
此处意为“与其说…倒不如说..”。如: He was more frightened than angry. 与其说他生气了,倒不如说他是吓坏了。
5 You can pick out the important bits,for it is one thing to write a letter,another to write history.
6 Captain saw a white tower of water advancing towards them.
7 With a tearing crash,tons of water fell upon the deck,as though the ship passed under a waterfall.随着一阵撕裂般的哗啦声,成吨的海水泼向甲板,仿佛轮船驶过了瀑布。
8 The hurricane,with its power to sink ships and to destroy strong walls,had found this little ship in its path.一股具有倒海沉船、摧毁铜墙铁壁般威力的飓风,一路风驰电掣来到小船前。
三、语法(省略)
例如:1 Would you like to come to the party? Yes,I’d love to(come to the party) .
2 Do you want to be a teacher? No, I don’t want to be(a teacher).
3 Why didn’t you come to the party yesterday?
I intended to have(come to the party),but I had something important..
4 If not carefully dealt with,the situation would be worse.
【教学系统设计重点】推荐阅读:
教学系统设计重点总结08-11
课程设计与教学考试重点11-02
教学系统设计复习题07-29
教学管理系统论文设计06-09
教学设计:调用系统子程序11-03
《操作系统》综合课程设计教学大纲09-13
重点场所人员核验系统08-21
管理信息系统重点整理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