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民事迹报告会

2024-10-27

李新民事迹报告会(共10篇)(共10篇)

1.李新民事迹报告会 篇一

李新民事迹

李新民,曾任大庆钢铁1205钻井队第18任队长,2006年任DQ1205钻井队平台经理,现任大庆钻探工程公司伊拉克鲁迈拉项目部副经理兼哈法亚项目负责人。他是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中央企业劳动模范,2011年,被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党组授予“大庆新铁人”。

他坚持发扬铁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身在1205队一干就是21年,从一名普通的钻工成长为铁人队队长。他带领1205队成功打出了历史上第一口定向井,创出一个平台打13口定向井、平均井距只有6米的丛式定向井的高纪录,在全国钻井队中钻井进尺率先突破200万米,相当于钻穿226座珠穆朗玛峰,连续15年实现年人均向国家交一口井。在油田率先实行中、英文双语报表,率先创办青工岗位技校,先后培养队长、书记、平台经理等21人,得到团中央高度评价。他率先实施绿色钻井,带领1205队实现24年安全生产零事故,井身质量和固井质量合格率保持100%。他带领1205队实现由单一打直井向打特殊工艺井转变,组织四次钻机转型,实现了装备和技术双跨越,顺利通过HSE、IADC和ISO9002国际认证,拿到了进军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他带领DQ1205队走出国门,实现了铁人老队长“把井打到国外去”的夙愿。仅用26天就完成苏丹3/7区首口水平井,被上级称为“功勋井”。在苏丹5年,DQ1205队累计钻井55口,创造23项新纪录,完成水平井29口,两次获得苏丹最高荣誉—PDOC钻井杯。2010年,他不畏战火考验,转战伊拉克,带领队伍仅用47天3小时就打完3167米的定向井,创出哈法亚钻井新纪录,打开了哈法亚市场新局面,使大庆钻探井队由1支扩大到3支,还有2支井队即将奔赴哈法亚,每年可为国家创造较好经济效益。

2.新民居建设调研报告 篇二

农村新民居建设,是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增进农民福祉的一件惠民大事,对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新民居建设的意义

支持新民居建设将加快我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

伐,统一科学的规划将会极大改善我乡各村的村容村貌。新民居建设会推动本地商业、服务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有利于改善居住条件、改变生活方式。在农村,大部分农民传统的住房观念未能得到扭转,传统农村住房的基本结构始终没有改变:结构不合理,屋里没有厕所、厨房,常年不能洗澡,做饭烟熏火燎;房间没有客厅卧室之分,功能性差;以砖木结构为主,保温性能差。布局分散、结构陈旧、内在质量差、新技术含量低、外观面貌缺乏特色等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建设新民居,要强化科学规划,改变传统的住房观念和建房模式,改善房屋结构功能,围绕“生态、节能、环保”理念,高标准编制建设规划,积极推行改墙、改灶、改厕、改淋浴设施,使新民居得到硬化、绿化、亮化、净化,做到既要传承地方特色,又要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提高住房质量和生活品位。

(二)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积极推进新民居建设,符合中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中关于“村容整洁”的要求,符合我省“三年大变样、三年上水平”的政策要求。开展新民居建设涉及农村建设用地重新整理和利用,对治理空心村、盘活村庄闲臵土地,增加耕地后备资源,缓解当前建设用地紧张具有重要意义。还通过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带动水、路、气、电、通讯等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三)有利于扩大消费、拉动内需。农村消费是扩大消费的着力点,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一系列促进消费的具体措施不断出台。改革开放30年来,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加大。新民居建设将是一个高增长消费点,借此可以拉动建筑业、1建材等产业发展,进一步激活农村消费市场。

二、新民居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民居建设在我乡尚属起步阶段,近一年多来,在推进新民居建设上,我们并不是不重视,但是发展的不是很快,甚至可以说步履维艰,我认为关键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观念的制约。

农民对新民居建设认知程度较低。传统的观念还没切实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农民习惯一家一户的分散居住,而不愿意集中居住;不想也不敢负债买房;缺乏自力更生建设新民居的思想基础,农民群众没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新民居的建设中去。

农民对新民居建设存在的疑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产有没有产权,是宅基地证还是地产证。农村宅基地证的使用年限是长期,也就是说你家香火不断就可以一直使用并且不另收费;地产证有使用年限,逾期要收费的且作为遗产要收遗产税。

2、农机具等物品如何放,农民不可能不种地,既然种

地总要有个放东西的地方,搞新民居东西放哪里啊?

3、生活成本问题,现在生活暂时困难的群众做饭可以

烧柴火,冬天取暖可以烧煤,不存在污水处理等问题,可是住了新民居就要面临燃气和下水设施等一系列的矛盾。

4、持续收入问题,建设新民居后农民是否还继续务农?如果继续务农,就意味着在收入水平没有提高的情况下提高了生活成本,必然会造正生活质量的下降。如果不务农,经济来源是什么?老弱病残等人群如何生活。这是民生问题,建设新民居必须保证所有人能够生活。

建设新民居后,农业规模化发展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而在乡、村、农民个人经济都比较薄弱的情况下,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首先,“农业企业化经营”的方式,农民变成了农业产业工人,这就需要村委会或投资商投入大量的资金整合流转土地、购臵现代化农业机械,其次,农业规模化经营必然产生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解决这些人的就业问题;第三、农业规模化经营后,农闲时农民的收入是否有保障。

5、原有集体资产如何处理,尤其是集体的土地。原来

各村的地都是环绕各村的,据说地界不变,但是合并居住后必然会有一些居民的地会很远,且各种灌溉等基础设施的维护和保管保护成本必然会增加。

(二)经济制约。目前大部分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村民经济承受能力比较低,缺乏应有的产业支撑,这不仅是我乡新民居建设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在全县新民居示范村建设中也是一个普遍存在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还有就是村民文化素质不高,缺乏就业技能和创业致富能力,发展致富难度大。

(三)建设前期,经验匮乏。新民居建设在我乡建设尚属起步阶段,发展思路匮乏,发展模式单一,建设问题多,解决方法少。

三、在新民居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是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村情民意。在推进农村新民居建设过程中,要结合本村实际,充分考虑新民居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采取先建后迁的办法,将分散的住宅改为社区住宅,复耕土地,为下一步实现农业规模化发展、提升产业发展空间和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成方连片,分期建设。在建设前要坚持以人为本,多问问群众乐意不乐意;建设中要体现统筹兼顾,既要抓好工程建设,还要注重保护和继承特色;建成后要绷紧科学发展这根弦,多考虑长远谋划。

二是要政府引导,确保建设的有序推进。着重以下方面:强化监督。在施工队伍的选择、民居工程的建设上严格把关监督;强化规划。抓好村庄布局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农村新民居建设土地利用规划和新民居建筑设计;强化土地控制。对乱占乱建的坚决予以拆除,确保在土地的控制下搞好建设,避免造成新的土地浪费;强化专家的技术指导,切实维护好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强化则政导向。整合农村饮水、农村道路、村庄绿化、农村沼气等项目资金,集中投放,切实解决好新民居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问题;强化示范。开展新民居建设试点工作,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三是要稳步推进,适合经济的承受能力。实施新民居建设的主战场在农村,前提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雄厚、发展势头好的村,可以考虑整体新建;经济基础暂时不具备的,不能一哄而上、贪大求洋、盲目建设,给村集体和农民群众造成新的负担。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

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从实际出发制定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指导性目录,加强农村住宅的科学合理规划设计,有利于加快农村全而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总之,有广大农民群众的热情参与,有政府部门的强力推动,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以新民居建设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将推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

建设新民居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

3.李新民事迹报告会 篇三

我校认真贯彻落实各种消防安全工作要求,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教育、群防群治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增强了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现就我校消防安全工作自查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全面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我校以提高消防安全意识为主线,强化管理,落实责任。学校与班主任签定安全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实现消防工作群防群治,把火灾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定期全面展开校园消防安全排查,对查出的安全问题,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检查,谁负责;谁验收,谁负责”的原则,限期整改。

二、完善消防安全制度,加强消防安全管理

为规范学校消防安全管理,我校建立了与消防安全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通过建章立制,达到规范师生行为,增强师生消防安全意识的目的。班主任为安全检查员每天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向学校汇报。校园各区域安排教师每天监控,定期检查,并记好值日记录。通过细化管理,使学校安全管理网络覆盖到校园的每一个区域,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时段,使消防安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三、强化消防安全教育,树立消防安全意识

我校根据学校教育的实际,建立消防安全教育长效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消防安全教育,不断提高全体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

一是利用集会,学校领导和班主任教师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安全知识讲解和学习,带动全校师生对安全知识的重视和预防。

二是广泛利用校园宣传橱窗、手抄报,以及教师的政治学习、学生的班会、队活动、学科渗透等途径,大力宣传消防方面的知识。按《消防法》的要求,教育全校师生人人都有维护消防安全、保护消防设施的义务,做到人人都知道火警报警电话119,人人熟知消防自救常识和安全逃生技能。

三是开展消防演练活动。在提高师生消防意识,掌握消防知识的同时,我校每学期都开展一次消防演练活动。通过消防灭火、紧急疏散、自救逃生等演练,切实增强了师生消防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也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反应能力和处置突发火灾的能力。

在学校消防安全管理中,我校由于领导重视,制度健全,职责明确,组织完善,齐抓共管,我校的安全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坚持“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方针,严格执行各项消防安全制度,对师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做到天天抓、周周抓、月月抓,力争把我校安全稳定工作做得更好、更有成效。

4.李新民事迹报告会 篇四

根据新民市委组织部下发的有关加强事业单位党建工作的文件精神和要求,新民市河务管理处对本单位党员和组织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对调研的情况做如下汇报:

一、新民市河务管理处党建的基本情况

新民市河务管理处共有事业编制党员29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人,管理人员11人,工勤人员8人,退休人员4人。党支部组织机构和制度比较健全,能够独立开展组织生活,党员队伍基本稳定。河务管理处支部委员会在2003—2005年度被中共新民市委员会评为“先进党支部”。通过调查发现,我处党支部在新形势下,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结合党员的思想和工作实际,积极主动地抓党建,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党的组织活动长抓不懈。我处党支部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首要任务来抓,用先进的思想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党支部制定了党员理论学习和教育计划,确定全年的学习、教育内容和重点。在学习的内容上突出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不断增强党员干部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在学习形式上,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和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员汇报制度,党支部每年进行一次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向上级党组织推荐表彰优秀党员,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同时根据形势任务的要求和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认

真开展党风廉政教育、警示教育等学教活动,着力增强党员干部模范守法、依法行政、廉洁从政意识,努力拓宽党员干部知识面。

2、牢记党的服务宗旨。根据新民市委组织部加强事业单位党建工作的文件精神和要求,我处积极主动地开展党建活动。牢固树立了为党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指导思想,紧密结合本单位特点,富有成效地开展了各种活动。如广泛开展走进千家万户活动、积极参加定点扶贫工作、抗震救灾活动、捐款捐物活动等等,有效地促进了党员队伍作风的转变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增强了党员的工作活力。

3、加强组织建设。组织建设是基层党建的基础。为使党支部有效发挥作用,我处围绕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目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创建活动,如建立和完善党员访谈制度,支部领导和党员、党员和党员之间的谈心活动,沟通思想,加深感情,增强党的向心力、凝集力。狠抓支部的自身建设,健全党内生活制度。党组织坚持每年在新党员的培养、发展方面,按照《党章》要求,坚持十六字方针,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使优秀分子能够不断加入党内,为党组织输入新鲜血液。、抓责任落实。河务处党支部把党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党支部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年初召开会议进行了专题研究,对党建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明确了全年党建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从而把党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河务处党支部积极配合水利局党委,采取了有力措施,认真落实市委组织部有关文件精神,建

立党支部党建工作责任制,从制度上保证党建工作的扎实开展。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了上下贯通的责任体系,构建起了上下同心共抓党建的良好运行机制。

总之,我处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党员队伍总体是好的,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特别是年轻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明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们在党建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有不足和差距,主要表现为:

1、理论水平不高。一些党员平时不注意理论学习,对党的政策一知半解,不能带头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先锋意识不够。一些党员往往把党组织要求党员在本职工作岗位兢兢业业、多做贡献的起码要求,当作党员标准的全部,在平时工作中局限于做好本职工作,很少考虑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3、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党组织成员大多数兼任行政职务,考虑业务工作多,顾及支部工作的时间少,不能正确处理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的关系,围绕中心工作抓好党建工作的主动性还有所欠缺,从而使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一体化“。部分党员干部对党建的作用认识模糊,忽视了党建工作在各项工作中应有的作用。

4、党建经费缺乏保证。目前,党建工作经费没有列入行政预算,党建工作经费没有保障,影响党员干部工作积极性,制约党建工作开展。

三、加强党组织建设的建议

1、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

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就是不称职“的观念。一是要把党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健全工作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层层建立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二是要为党组织开展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为把党建工作开展得有生机、有活力,促使党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在人财、物、时间等方面对开展党的活动给予必要的保障,做到给党务人员配备人员经费。

2、要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党性教育。

要充分利用各种节日和党员社区服务日活动为契机发挥党组织的宣传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庆祝、纪念活动,扩大党组织的影响力。要充分利用“创先争优”活动等有效载体,加大对优秀党员等典型的宣传力度,激励先进,示范他人。

3、要注重党务工作的资料积累。

认真做好各种活动、会议、检查记录,专人负责,并分门别类,及时整理归档,保证党务工作的规范化。还要加强对群团组织的领导,关心支持他们的工作的开展。

4、强化监督,深入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要按照民主集中制的根本组织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确保党内监督内容,定期检查党员和领导干部按规定参加所在党支部组织生活情况。推行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充分保障广大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使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形成生动活泼的党内政治生活。

5、重视培养,以人为本,建设好党务工作干部队伍。党务工作干部队伍的建设是搞好党建工作增强党组织活力的关键。加强党务干部队伍的建设,一要把素质高、思路清、能力强、群众信服的同志,特别是中青年党员干部选到党组织领导工作岗位上来。二要把好培训关,党务工作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特点和规律,在组织党务干部上岗培训、日常学习的同时,应针对职工干部的特点,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帮助他们加深对党务工作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三要采取必要的措施,稳定党务干部队伍。遇到人事变动和工作调整,干部出空缺要及时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补上,保证工作的连续性。

新民市河务管理处

5.学习新铁人李新民精神心得体会 篇五

自从学习“新铁人李新民事迹”以来,可谓是受益匪浅,让自己的觉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简单的书本上了解到深刻认识其内在的本质,经过老党员的指导、与同事的交流、自身的学习,收获了好多好多。

在设备安装调试中,李新民带领项目组人员再次祭出大庆的法宝,“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高温当桑拿,汗水当淋浴,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仅用10多天就通过甲方和第三方检测,获得钻井施工许可。在苏丹雨季来临之前,他们仅用17天就拿下了第一口井。铁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不仅石油战线学习,全国都学习,知识分子学习,各行各业学习。我们要有远大的理想,还要爱岗敬业,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铁人精神是我们强大的精神支柱,是我们的竞争优势,是推进发展的不竭动力。要以铁人为榜样,踏着铁人的足迹继续前进。

一是要加强学习,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书本学、和老同志学、和实践学。要在自己的内心形成一种压力,让这种压力敦促自己,成为一个有上进心的新时代青年。今天在社会就业压力如此之大的环境下,我走上了如愿以偿、另人羡慕的岗位,仍然不要忘记给自己施压,要拿出我们在学生时代学习的那种韧劲、那种不怕吃苦的精神,踏踏实实、认认真真沉下来,学进去。因为“人不读书,不能成才;人不学习,不能生存”。因为只有学习,才能启迪心智,净化思想,陶冶情操,升华境界;只有学习才能总结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更是因为只有学习我们才不会被快速发展的时代所遗弃,才能永远做时代的弄潮儿。

二是要发挥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企业的灵魂,一个群体不能形成团队那就是一盘散沙,一个团队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就不会有统一行动,当然就不会有战斗力,一个企业没有灵魂就不会有生命活力。团队精神是企业灵魂的基础,一个企业如果有良好的团队和良好的团队精神,就像冲锋号,激励员工勇往直前,奋力争先,不断战胜对手,取得竞争的胜利。

三是要经常自我反省。一个人如果不经常的自我反省,就很难有很大的进步。要经常在工作中从人格上、从道德上、从灵魂深处反省检讨自己,发现不足,及时修正,努力做到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四是要求认真务实,扎实工作。要立足本职工作,埋头苦干,奋发进取,做业务上的尖子,实践中的实干家,工作中要讲究细、讲究实、讲究准,讲究严,讲究精,讲究新,讲究快,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

铁人精神是一种为国争光、为国分忧的高度觉悟的爱国主义精神;

铁人精神是一种不计名利、不计报酬、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 铁人精神是一种不畏艰难险阻、战天斗地的艰苦创业、忘我拼搏精神;

铁人精神是一种对技术精益求精、为事业练就一身硬工夫、真本领的科学求实精神;

铁人精神是一种不安于现状、不拘于常规、奋发思变的创新精神。今天我们作为新时代的石油企业的员工,我们要积极倡导新时期“铁人精神”所蕴涵的奋发向上的积极态度、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百折不挠的旺盛斗志,立足本职工作岗位,做好本职工作,让“铁人精神”激励着我们,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勇攀高峰,为祖国的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6.李新民事迹报告会 篇六

张忠德是桂林阳朔人。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专家组副组长、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张忠德带领广东中医医疗队驰援武汉。

在2月13日的央视特别节目中,张忠德详细介绍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所采用的诊疗方法和取得的效果。

他说,使用中西医结合方案尤其是让中医药介入抗击新冠肺炎的方案取得良好临床疗效,接下来还会对现有的治疗方案不断完善,并结合专家意见和临床经验,形成更好更接近实战的治疗方案,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以服务更多患者。

张忠德教授是甄氏医学的继承、发展者,同时是国医大师晁恩祥的弟子。他把诸家医学理论和经验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因为张忠德医术高明,又待人亲切,与他接触的病人、朋友都尊称他为“德叔”。

前的“非典”时期,张忠德是备受关注的“抗非”英雄。当时,张忠德在排查患者时被感染,并很快进入呼吸衰竭状态。所幸,通过及时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第19天,病情突然发生转机。这一次,他希望通过中医人集体的力量,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早日共同打赢这场战役。

记者了解到,张忠德的父母已经八十多岁了,他年前回阳朔老家准备过年。次日就接到组织来的电话,他立即启程武汉,但没敢告诉父母。他父母一直被蒙在鼓里。

7.先进事迹”报告会 篇七

(同期 :记者出镜)观众朋友,我现在是在运城市公路分局,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临猗公路段北京到班班长孙耀军的先进事迹被立为学习典范。20年来,他坚持在基层工作。20年来,他苦学科学养路技术。20年来。他连续15年获得省公路局、运城市公路分局“养护技术能手”能手称号,他现在正在为运城市公路分局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做先进事迹报告。

(解说)报告会中,孙耀军同志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叙述了他20年来在干线公路基层上的工作。他带领技术攻关小组苦学钻研、反复研究冬季养路新技术,用5年时间反复试验总结出“土工补贴法”,并得到了全市公路系统的广泛应用,彻底改变了冬季不能用“油”补坑的历史。

孙耀军同志20年来,在干线公路基层岗位上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但是公路系统的学习楷模,也是全市广大党员学习的榜样。

(采访 运城市公路分局党组书记 局长)

8.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报告 篇八

首先,始终铭记人民法官的的职责.“对于当事人来讲,法官是一座不能倾斜的天平”.法官只有公正司法,才能最大限度的为广大的人民伸张正义.人民的法官有责任惩罚违法分子,也有责任维护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稳定.宋鱼水法官不仅公正不阿,对违法分子宣判恰如其分的惩处,而且能设身处地委当事人双方考虑,进行苦口婆心的劝解,为双方利益最大化考虑,帮助当事人双方基于法律指导和保护,实现矛盾冲突后的紧密的合作.宋法官的敬业精神是每一个党员的典范.我们老师的职责是“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为国家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从职业责任的层面上讲,我们高校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培育出诚实正直有社会道德感和有良知的人.教他们学习思考人生的发展方向,教他们探索实现自我价值的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不仅要告诉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而且要告诉他们选择人生目标,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实践.此外,在解决问题和纠纷的时候也要以教育为目的,而不是光惩处学生,使他们的矛盾激化,相反我们要为他们调节关系,使他们相处更愉快.

其次,公私分明的人格操守.“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铁的法律之外,作为人总有这样或那样的感情.她说“人情和利益相连,只要不谋私利,没有退不掉的人情”.宋鱼水法官面对法律的公正和对老家人难以割舍的真情,经过内心的权衡,坚定了作为法官必须捍卫法律尊严的信念.另一方面,作为农民的女儿,她对老家人的深情溢于言表,深深打动了人们的心.

从公私分明来讲,每个学生都可看作是自己的弟弟妹妹或儿女.教师应该因材施教,教育方法有所区别,但是爱每一个学生的心却应该是公平和公正的.不能因为某同学是自己的校友和老乡,更不能因为那个同学经常送些小礼物,而区别对待他们.

第三,在专业知识上积极钻研,时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宋法官为自己确立了“当专家型法官的人生目标”,不仅撰写出悠久的专业论文,完成了在人民大学的硕士学习.而且她率团出国考察访问,写出有内容和深度的考察报告,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作为教师岗位,紧跟时代科技发展的步伐,才能不使自己的学生落伍.我们不仅教他们最先进的专业知识,还要帮助他们养成关注科技进展的习惯,教会他们自己获取新知识的基本方法.给学生的不仅有鱼,还要有渔.

第四,大胆实践没有先例的案件.宋法官处理的1200多项案件中,有300余项是疑难复杂新类型的案件,难能可贵的是没有一宗出错.她对法律精髓的追根溯源和深刻领悟,带领法律工作战线的工作者,为中关村高科技的企业制定了经济发展的行动规则,同时更为的法律工作在企业的实践担当了先锋和向导.

老师教给学生的东西,必须要在实践中才能真正被理解和掌握.老师自己要实践,更要指导学生大胆去社会中实践和尝试.科学的钻研精神是在实践中见多识广才慢慢培养起来的.

9.事迹报告会领导致词 篇九

(2010年11月19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在全党深入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有力抓手。我县创先争优活动自5月中旬启动以来,全县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突出主题载体提炼、四项重点工作、党群共建等重点,落实分类指导、典型引导、巡回督导等措施,机关、农村、社区、教育、卫生、非公企业等各类党组织分别开展了争创“我是共产党员模范岗”、“争三强、解三难、靠四责”、“民情1+

1、服务你我他”、“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三查四到位”、“三凝聚”等载体活动,县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举办了巡回演讲、工作推进、红色短信征集、典型选树等专题月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营造了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丰富了创先争优内容,深化了创先争优内涵,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共同创先争优促科学发展的澎拜激情和旺盛斗志。

在活动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党员,经过层层选拔、反复比较,我们遴选了平岘村党支部、农技中心党

支部以及一心为民的好书记王锡刚、诲人不倦的人民教师魏相如等10个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典型,组成先进事迹报告团,给大家做一次别开生面的报告。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XX县创先争优活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先进事迹报告会”,目的就是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在党员干部中形成正确导向,在全社会营造争创先进、争当模范的浓厚氛围,以创先争优活动凝聚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工作动力。参加今天先进事迹报告的10名同志,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来自机关、有的报告的是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致富的奋斗历程,有的报告的是共产党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希望参加今天先进事迹报告会的广大党员干部认真聆听,借鉴学习,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高昂的斗志、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充足的干劲,在履行职责中创先争优,在踏实工作中创先争优,在创新创造中创先争优,为实施好“对接两市、承建新区、拓展空间、跨越发展”新战略,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贡献力量!

10.杨善洲同志事迹报告会事迹宣讲稿 篇十

公仆本色

云南省保山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原主任 段兴华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叫段兴华。杨善洲同志担任保山地委书记的时候,我是保山地委办公室秘书科的干部,跟随在老书记身边工作了12年,直到他退休。这些年,虽然不在他身边,但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他。想起他带着我下乡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进行调查研究、解决群众温饱,关心群众疾苦的点点滴滴。

第一次跟杨书记下乡,他就对我说:‚在我身边工作要苦得起、累得起。‛10多年里,我跟着杨书记,走遍了保山地区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一次,我随他去龙陵县木城乡调研,那个乡地处中缅边境,离保山差不多300公里,当时又不通公路,他带领我们绕道芒市,徒步前往木城。我的脚都磨起了泡,几次想停下来,看到杨书记一点休息的意思都没有,我也就不敢提休息的事,只能跟着他一直走下去。一路走,一路了解农民群众的困难和要求。花了四天时间,我们才到达乡政府,随后又徒步三天,跑遍了周围几个乡。根据这次调研了解到的情况,十几天后,杨书记主持召开会议,制定了改变边境贫困乡村面貌的实施方案。

杨书记担任保山地委书记时期,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农业,解决群众吃饭问题,是他花费心思最多的事情。‚我们是党的干部,如果老百姓饿肚子,我们就失职了。‛杨书记经常这样对我们说。

1977年,我跟随杨书记到龙陵县平达公社河尾村去考察农业生产情况,书记看到有个年轻人栽秧很不规范,就走上前去说:‚要想搞得饭吃,就要好好栽。‛看到忽然冒出一个头戴竹叶帽、脚穿草鞋的陌生人对自己说三道四,小伙子很不高兴:‚你会栽你来栽给我看看,不要站着说话不腰疼。‛杨书记二话不说,挽起裤脚,把鞋子一脱,跨进田里,接过秧苗就开始栽,几分钟就插出长长一溜秧来,而且栽得均匀整齐,周围群众一阵叫好,小伙子也佩服得低下了头。

杨书记说过:‚凡是农田建设上得快的单位,都有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领导上前线,亲自带着干,这是无声的命令,有效的指挥。‛当时,杨书记在保山县板桥公社、施甸县保场公社都有水稻样板田,在施甸县姚关公社、腾冲县明光公社都有包谷样板地。所谓样板田、样板地,就是他自己通过学习农业科学知识,或者到外地学习先进经验回来之后,亲自动手搞试验,摸索总结出经验后再向整个保山地区推广。在保场公社的样板田上,他采用‚三岔九垄‛式插秧,使亩产量提高了三、四百斤,直到今天,当地群众还在采用杨书记摸索出的‚三岔九垄‛方法插秧。

1978年,大年三十的晚上,杨书记叫上我跟他一起去板桥,给技术员毕景亮等同志拜年,当时,毕景亮同志他们正在板桥搞‚京国92‛杂交水稻试验。杨书记给农业技术人员拜年,这不是第一次了,但毕景亮同志仍然非常激动,他拉着杨书记的手说:‚杨书记,您每次到外地出差,看到良种都要带回来,让我们搞试验,有点空就来跟我们一起插秧、除草、施肥、搞试验,大年三十还想得起来看我们,真是谢谢您了。‛杨书记笑呵呵地说:‚谢哪样谢?我要谢谢你们啊!你们的工作干好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解决了,保山的大事就解决了一半啦!‛通过多年的努力,保山坝、施甸坝的水稻单产历史性地跨越了500公斤大关,农科技术员都由衷赞叹:‚老书记真是咱们保山粮食生产的总农艺师!‛

杨书记下乡的时候,总是头戴竹叶帽、脚穿茅草鞋,一身泥巴一身土,深入到田间地头,与群众一起劳动,他也因此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草鞋书记‛。1978年至1981年,保山地区的水稻单产全省排名第一,从此有了‚滇西粮仓‛的美誉,其间,国家农业部专门在保山组织了农业生产示范现场会。大家都说,‚滇西粮仓‛是我们的‚草鞋书记‛带领全区人民群众,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

在粮食丰产丰收后,杨书记又开始思考如何让农民群众生活得更好一些。他根据保山丰富的资源,带领群众大力发展茶叶、甘蔗和其它经济作物。

1980年10月,杨书记来到潞江坝的芒宽公社。他听说新光大队有个叫朱自祥的社员种植咖啡成了出名的‚冒尖户‛,曾经因为种植咖啡挨过批斗。杨书记跨进朱自祥的家园,摸着咖啡树对他说:‚你家6口人,光是咖啡这一项收入就差不多2000元,再加上其他经济收入,已经提前达到了小康水平啦!好啊,你这个典型我们要马上推广。‛看到杨书记放手让群众搞多种经营,有同志劝他,‚还是慢慢来,搞四平八稳的事不会吃亏,书记的位子才坐得稳。‛杨书记回答:‚群众思变,群众思富,我们还能再拖后腿吗?如果想什么吃亏、乌纱帽之类的事情,就决不是共产党的干部!‛

跟随杨书记工作,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他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来自农村,从来没有忘记是党把他从一个农民的儿子一步一步培养成为党的领导干部。他始终怀着一颗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善良心,这颗善良心使他永葆人民公仆的本色,永远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1985年5月,我随杨书记到龙陵县出差,县委在食堂招待我们吃饭,饭后我去结账,县委书记说:‚这顿饭我请了。‛在我们返回保山途中,杨书记突然问:‚伙食费结了吗?‛我说:‚县委邱书记说他请‛。杨书记生气地喊:‚停车‛!他掏出30元钱递给我,叫我回去结账。我只好下了车,站在路边,好不容易拦了一辆车,回到龙陵,付了饭钱,又坐客车回到保山。我找到杨书记,向他报告伙食费已经结了,我说:‚伙食费结了6元5角,但来去两百多公里,车费就花了20多元,真不划算。‛杨书记语重心长地说:‚小段,账不能这样算!我们下乡,这里吃一顿,那里吃一顿,擦擦嘴巴就走,剩下的账谁去付?最后还不是摊到老百姓身上!‛

有一天中午,杨书记上街打算买点糖果带给母亲。称好糖果后,商店营业员却不给包装纸,杨书记只好伸手取下帽子,让营业员把糖果倒进了帽子里。返回机关后,他立即召集各处局委办领导开会。杨书记让大家‚先吃糖后开会‛,等大家轻松活跃地吃起糖来,他开口说话了:‚大家知道你们吃的糖是怎么带回来的吗?是装在帽子里带回来的,因为商店不提供包装纸。这不是个小问题,这些细节问题上不注意,会给人民群众造成很大的不便。为人民服务不是空喊口号,而要实实在在,落在为群众着想,改善服务质量上。‛

1985年,保山地委建盖办公大楼,看着第一层已经建起,想着不久就能搬进新大楼办公,大家都很高兴。这时,昌宁县金华乡发生水灾,杨书记带着人立即赶赴灾区,看到老百姓受灾情况特别严重,他非常难过。回到保山后,他指示办公大楼在建项目马上停工,把资金拿来救灾。当时,许多人都想不通,认为可以从其他地方调动资金,没有必要把正在建设的办公大楼停下来。有一位领导在他面前流露出这样的想法,他激动地说:‚如果眼看着人民群众在受苦,我们却安逸地坐在大楼里悠闲地办公,你不觉得有愧吗?‛

担任地委书记的时候,因为杨善洲同志大力发展农业,和老百姓一起种田种地,着力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群众感激他,就编了一首民谣:‚家乡有个小石匠,参加土改入了党,头戴竹叶帽,身穿中山装,穿起草鞋搞农业,开渠引水当龙王。一身泥一身汗,大官儿不当,当什么?当种田郎。‛

杨书记退休后,带领群众把荒山变成了林海。群众感激他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大恩大德,又编了一首民谣:‚家乡有个小石匠,当官退休福不享,栽树二十年,荒山披绿妆,造福子孙千万代,为民服务永不忘。活到老干到老,大富翁不当,当什么?当共产党!‛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当我听到这首新的民谣时,我的眼睛又一次湿润了。老百姓这朴素的心声,表达出的正是杨书记一辈子都没有改变过的公仆本色。

谢谢大家!

父亲这棵树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小学教师 杨惠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叫杨惠兰,是杨善洲的二女儿。

小时候,我一想起爸爸,就感到很委屈。记得上小学时,有一天,老师教给我一首好听的儿歌:‚爸爸是一棵大树,妈妈是一棵大树。我们是快乐的小鸟,在两棵大树间飞来飞去。‛回到家,我背诵给姐姐听,背着,背着,我们姐妹俩就哭了。

为什么哭呢?因为我们很少见到当时担任保山地委副书记的爸爸。我是3岁多的时候才第一次见到爸爸,妈妈让我叫‚爸爸‛,我却害怕得直往妈妈身后躲。

那时候我们还小,不懂事,不光是为我们姐妹哭,也为我们的妈妈哭。爸爸长年在外,妈妈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家里粮食不够吃,她就上山找来野菜充饥;我和妹妹没有钱上学,她就清晨上山摘野果,夜晚熬夜编粪箕、扎扫把,然后挑到街上去卖,一分一分地凑学费……后来,妈妈经常自豪地对我们三姐妹说:‚你们三个,是我像鸟妈妈给小鸟度食一样,一嘴一嘴度大的‛。

慢慢长大了,有人对我说:‚你爸是地委书记,靠着这棵大树,你们一家有享不完的福‛。其实我知道,爸爸这棵树,根本靠不上。不但靠不上,他还经常‚阻止‛好心人对妈妈和我们姐妹的帮助。那时候,我感到的不仅仅是委屈,甚至有些怨恨他。

1970年,我妈妈生我妹妹,家里缺粮,一家人靠野菜掺杂粮度日。有一天,乡民政干部经过我家,看到这种情况,就送来了30斤救济大米和30斤粮票。后来爸爸知道了,责怪我妈说:‚我是党的干部,我们不要沾公家的一点便宜,领导的家属决不能搞特殊!这大米和粮票要攒了还给公家!‛差不多过了半年,我妈妈硬是东拼西凑,才还清了这笔粮款。妈妈说:‚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公家归公家,个人归个人,我晓得他的性格,我可以少吃点,只是娃娃们饿着可怜啊……‛

1975年的雨季,家里的老屋一到下雨就漏得不行。我妈妈让人捎信给爸爸,让他凑点钱回家修整老屋。爸爸寄回了一封信和30元钱,他在信里说:‚我实在没钱,这一点,身边的工作人员可以作证。现将这30元钱寄回家,先买几个盆盆罐罐,哪里漏雨,就先接一下,实在不行就挪一下床铺,暂时躲避一下;眼下,比我们困难的群众还很多……‛

更让我们姐妹不能理解的是,爸爸担任保山地委书记的时候,按当时的政策,妈妈和我们姐妹都可以 ‚农转非‛。爸爸身边的工作人员填好申请表后,向他报告,他却把申请表要了过去,转手把申请表锁进了抽屉里。一个地委书记,老伴和三个孩子竟然在老家当农民,说起来恐怕谁都不会相信,可我的爸爸就是这样做的。我没能考上大学,想回施甸找点事情做。先是到茶厂做零工,后来又到小学代课。有一次,公安局招人,我去报考了,还特意给爸爸打了电话,请他打个招呼。可是录取名单出来了却没有我。原来爸爸根本没打招呼。当时我真是气坏了。后来,我和妹妹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学校,毕业后有了固定的工作,可我的大姐,仍然还在农村务农。

1988年,爸爸退休,上了大亮山,带领群众种树。为了方便他进城给林场办事,全家向熟人借了5万多元钱,在施甸县城附近盖了一间新房。房子盖起后,我妈妈和爸爸商量,让他凑点钱帮助儿女们还账。爸爸东找西搜,才拿出了9600元。后来,为了不拖累我们,爸爸硬是把刚刚盖起还没入住的新房给卖了。

也就是在爸爸退休上山种树之后,他和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候多了,我听到老百姓对爸爸的感激和好评多了,这才渐渐理解了他。

爸爸去世后,在整理他的文稿时,我们读到了多年来埋藏在他心里的对家庭的歉疚:‚我出来工作,家庭是很困难的,家有老母亲、老伴儿,后来又有3个娃娃,就靠老伴儿在家养老供小,我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家庭……我对家庭欠债很多……我从地委书记的位臵上退下来,回到大亮山种树,除了想为家乡的群众做点实事,就是想离家近一点,每个月都争取回家看看。‛

林场建设逐渐走上正轨之后,爸爸仍然住在山上,但是他每个月的25号,都要到保山,参加老干部支部的组织生活。回山的时候,除了顺道给林场办一些事情,总是会回家住上一两天,第二个月的1号再上山。和爸爸相处时间多了,我渐渐走进了爸爸的内心世界。我这才知道,他担任地委领导的时候,工资并不低,但他用钱很‘散’,哪家没有粮食他出钱买,哪个生产队缺种子他出钱垫上……他把‘大家’当成了‘自家’,怎么可能有钱呢?关于当年不让妈妈和我们姐妹‚农转非‛的事情,在爸爸晚年,我曾经问过他。他说:‚当时,在我们地委机关,大多数局长、科长的家属都在农村,我这个‘班长’的家属怎么能够先转呢?‛

爸爸其实是个很有感情的人,无论是对群众,还是对自己的家人。我读初二的时候,爸爸把我接到保山读书。在保山,每个月爸爸给我买好饭菜票,还给我6块钱的零花钱。有时候,他还会带我去看场电影。有一次,我发现自己的枕头下多了一把梳子,后来才得知是爸爸给我放的,细心的父亲知道女儿已经到了爱美的年龄。还有一次,学校收假,爸爸特意回施甸老家来接我,因为担心赶不上客车,爸爸带着我早上四、五点钟就起来走小路。半路上,我听到狼叫声,非常害怕,他就紧紧拉着我的手,让我不要害怕。我结婚时,爸爸没有给我买过什么,后来我有了孩子,爸爸来看我,发现一家人的衣服乱七八糟地塞在一个大纸箱子里,就给了我100块钱,让我去做个衣柜。

90年春节过后不久,爸爸回家看过奶奶和妈妈,准备返回林场的时候,奶奶和妈妈起身送他,爸爸忽然注意到奶奶走路摇摇晃晃,他赶紧放下行装,扶奶奶坐下,马上去找医生。晚上,爸爸在奶奶的屋内搭了一张小床,整夜守在奶奶身边,陪奶奶说话,给奶奶端药递水。9天后,奶奶安详地离开人世,享年89岁。在爸爸的内心深处,他觉得这一辈子,歉疚最多的,就是妈妈。1996年我妈妈因胆结石住院16天,2005年因肺气肿住院13天,两次住院,爸爸都从大亮山赶下来,一直守在妈妈身边。他每天都会早早地买好早点带给妈妈,守到夜里很晚才回去,每次吃饭,他都要亲自端到妈妈的床前。然而他生病了,却不要妈妈去看他,陪他。就在爸爸最后一次生病住院时,妈妈到医院去看望他。爸爸一看见妈妈就说:‚你怎么来了?你晕车,以后别来了,我不会有事的。‛妈妈说:‚我来看你一眼,你好了就回去。‛妈妈在医院守了爸爸三天,这三天,不管如何疼痛,爸爸都强忍着不出声,那是因为他不想让妈妈担心。

意识到自己的日子不多了,爸爸在状态稍好的时候,反复向我们交代:‚我这辈子最对不起的人是你们的母亲。市里奖给我20万,我捐了10万给保山一中,6万给了林场,专门留了4万元给你们的母亲,你们要好好用,让你们的母亲安享晚年,她这一辈子不容易。‛弥留之际,他挣扎着叮嘱我们,要把一部分骨灰埋葬在老家的后山上,将来陪伴妈妈。

爸爸去世后,大姐找出了珍藏多年的爸爸买给她的白衬衫;我一遍遍抚摸着搬了几次家都舍不得扔掉的,爸爸给我100块钱做的那个衣柜;妹妹想起粗心的爸爸竟然会不止一次给她买卫生用品……我们知道,爸爸是很关心我们的,只是他太忙了,忙得顾不上太多地照顾我们。

对怀念父亲的人民群众来说,爸爸走了;对妈妈和我们姐妹来说,爸爸终于可以回家了,永远地回家了。如今,只要我想到爸爸,浮现在眼前的,就是矗立在他埋骨之地的那棵参天大树。爸爸就是那棵大树,他虽然没有弯下腰,把妈妈和我们姐妹护卫在怀抱里,但是他张开双臂,为老百姓遮风挡雨了一辈子。

谢谢大家!

一个永不退休的共产党员 云南省保山市电视台记者 蓝天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是保山电视台的记者蓝天。

2009年底,我接到台里的通知,拍摄一期关于杨善洲老书记的电视访谈节目。

此前,我多次采访过老书记,了解了很多老书记的先进事迹,在准备这期节目的时候,我又听到了一个又一个关于杨善洲老书记的故事:

上个世纪60年代,杨善洲同志担任改区设县的施甸县第一任县委书记。1964年秋季,姚关公社遭受水灾,尚未收割的稻谷几乎全部被洪水冲走。眼看一年的收成打了‚水漂‛,来年要饿肚子了,群众焦急万分。一天,杨书记来到一个生产队查看灾情,提出了‚大春损失小春补‛。发现那里的群众不会用复合肥给麦种催芽。杨书记就叫人给他弄两挑大粪水来,又叫供销社职工抬上来一包普通过磷酸钙,然后卷起袖子对大家说:‚来来来,我整给你们瞧。‛他边说边用手把大粪水、牛屎、钙肥拌在一起,拌一会,感觉稀释度不够,又加入大粪水。再加入小麦种拌入粪中,拌好后再堆起来捂好。弄完后,他说:‚这是给麦种催芽的一种好办法,你们都看明白了吗?‛

杨书记亲自动手拌大粪,这个朴实的故事,我不止一次从不同的人那里听到过。我想,这只能说明,老书记一定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留下了同样的故事。

1982年,土地承包工作完成以后,时任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带着司机赵从德到施甸县了解情况。到了保场公社后,他对司机说:‚小赵,我要到处看一看,你等着我,如果到天黑不见我回来,你自己去找吃住。‛说完他就下了车,取出车后箱的大竹叶帽扣在头上,朝地委在保场的样板田走去。小赵守着车等到天黑,还是不见杨书记的身影,就把车开到施甸县城,在招待所住了一夜。第二天,小赵又开着车回到杨书记第一天下车的地方。眼看太阳偏西,又是一整天过去,还是不见杨书记。上个世纪80年代初,电话不普及,没有传呼,更没有手机,小赵有些急了,找到了保场样板田,在那里遇到了一个老人,赶紧问他:‚大爹,你见着一个戴大竹叶帽,穿黄胶鞋的人吗?‛老人说:‚哦,是不是说话还带着姚关口音?‛小赵连忙说:‚他是地委书记啊!你见他去了哪里?‛老人说:‚唉,这么大的官啊,看不出来嘛!怪不得他问了我家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又打听了一些村里的情况,卷了支草烟就走了。‛

直到第三天,小赵才在木老元公社接着杨书记。在这三天里,杨书记究竟走了多少里崎岖山路,走访了多少户人家,了解了多少民生疾苦,掌握了多少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只有杨书记自己知道。

小车司机找地委书记的故事,是驾驶员赵从德亲口告诉我的。老书记为什么要这样做?后来,杨书记告诉我:‚走路最能深入群众。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问,和农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才真实。‛

1997年5月,老书记上大亮山种树已经10年了。有一天,他看到工人朱家兴托人交来的病假条,一问才知道,朱家兴得了肝硬化,大量腹水,住进了县医院。老书记连忙赶到医院看望,家里人说:‚医院已经下了病危通知,我们也没钱再去大医院治了,就准备后事吧‛。老书记一听,着急地说:‚只要还有一线希望,你们就不要操心钱的事,赶快把他转到大医院去抢救。‛朱家兴被及时送到市医院,老书记又特意找到了主治医生,说:‚我们这个工人够苦了,没享过一天福。你们要全力抢救,只要对病人有用,要什么药就尽快去调,医药费,我负责!‛经全力抢救,朱家兴终于脱离了危险。

不惜一切代价救治普通工人的故事,至今仍在林场职工中流传。2009年底,已经退休回家的朱家兴流着泪对我说:‚我的命是老书记救回来的。他自己生病的时候,舍不得花钱,输液都是去便宜的小诊所,可是为了我这样一个普通工人,他四处奔波,找来三万块钱,花在我身上,他一点不心疼。‛

当年,杨善洲老书记刚开始上山种树的时候,还有人嘀嘀咕咕,认为他就是想退休以后捞一把,几万亩森林成材后,他一年可以分红几万元。20年后,杨善洲老书记兑现承诺,把大亮山林场的管理权全部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他自己分文不取。县里决定奖励他10万元,他也坚决不要。举行移交仪式那天,我就在现场采访,如果说这也是一个故事,那是在我亲眼见证亲身经历了的故事。

坦率地说,作为一个年龄比老书记小了50多岁,和他隔着两个时代的年轻人,我虽然对这些故事深信不疑,但我仍然不能理解,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出这样的事?

面对面采访老书记的那天,我心想,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多问他几个问题,让他多讲几个故事。可是没想到,他一见面就跟我说:我今天就讲四个问题,讲完了我就走,我就是造个林,没什么讲场!坐下后,没等我问他,就一二三四总共三分钟就倒背如流说完了植树造林的好处!看他着急要走,我赶紧提问:‚我听说您家里人借钱在施甸修了房子,你却没有钱还债,最后只好把新房子卖了。您辛辛苦苦几十年,还住在旧房子里,心里不委屈么?‛他脱口就说:‚老是说二三十年前的事情,你到我家去看看嘛!我们家现在宽得很!‛老书记的家我去过,三间瓦房加起来也就80多个平方米!我们去采访,摄像机都摆不开。我就反问他:‚那也不怎样,跟别人比,还是差得老远。‛他急了,大声地说:‚我是共产党员,哪能光想着自己?把自己的家搞得富丽堂皇,别人却过着艰难的日子,那么,我们常说的‘为人民服务’,不就成了骗人的假话了吗?‛

访谈中,我问老书记:‚大亮山林场现在树木价值1亿元,完全成材后总价值将会达到3亿多元。您怎么就舍得捐给国家?‛他耐心地解释:‚这个问题我已经说过很多次了,千万不要把这么大笔财富归到我一个人头上,大亮山从一开始就是国家的,我只是代表国家在植树造林,实在干不动了,就物归原主。‛

那天,我的最后一个问题是:‚老书记,您种的树,还有10多年才能成材,那个时候您已经90多岁了,您怎么享受啊?‛我的话音刚落,他就毫不迟疑地说:‚你这个姑娘呀,怎么会这样说。我那个时候已经到火化场去了,咋个会得享受!别人享受了嘛!本来就是给别人享受,我享受不了有什么关系?我们的子孙后代得实惠了嘛!‛

他的回答把我这个年轻人给镇住了!我知道,他说出的,就是他一辈子做人做官的原则和信念:一切为了群众得实惠,人民的利益比天大!

访谈节目如期播出,老书记再一次感动了保山人民。就在人们的回忆、感动、议论中,老书记的故事还在延续。2010年8月20日,他住进了医院,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住院治疗期间,保山市委书记去看望他,问他还有什么事情需要组织上解决?老书记提了一个要求,摆榔乡尖山村的老百姓很难得洗一次澡,请市里安排5万元经费,为他们修一个洗澡塘。

杨善洲老书记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我采访到的一个个小故事,到我面对面地跟他交谈,到我在他长眠的雪松下怀念他,答案在我的心里不断的修正,不断的清晰!

杨善洲老书记是一个永不退休的共产党员!他贫穷,他粗茶淡饭,衣着简陋,一生没有任何积蓄;他富有,他两袖清风,表里如一,雪中送炭出手大方!他固执,他执着造林,心无旁骛,老牛拉车不回头;他豁达,他淡泊名利,安贫乐道,草帽挨乌纱,平凡铸伟大!对于家人的不理解,他说‚忠孝难两全,家国难兼顾‛;对于人们的不理解,他说‚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

杨善洲老书记60年坚守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他用为民服务的思想、行动和成效,诠释了共产党员‚创先争优‛的永恒主题。他以他的品质、他的精神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永远都追随他,去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

谢谢大家!

生命的承诺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党委副书记 吴连章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是施甸县姚关镇党委副书记吴连章。杨善洲老书记植树造林的大亮山,大部分位于我们姚关镇。我和老书记都出生在姚关这块土地上,是地地道道的老乡。小时候,我就听说过很多老书记亲民为民的故事。长大后,我长期在姚关镇工作,更是亲眼目睹了老书记发挥余热,造福家乡的壮举。

当初,老书记要到大亮山栽树,乡亲们都劝他,那地方风吹石头跑,栽树根本不可能。可老书记说:‚以前,乡亲们不止一次地来找我,让我多为家乡做一些贡献。保山有这么多县,我不能只顾你们啊,等我退下来,一定要为家乡办一两件实事。我承诺过,就一定要兑现!我已经想好了,种树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办林场种树就是我要为大家办的实事。过去大亮山不是没有树,而是被砍光了,造成了水土流失。现在只要我们有决心,就一定能把树种下去,而且一定能种活。‛

当时,大亮山周边十几个村寨缺树、缺水、缺粮、缺电、缺钱,村民的生活处于‚一人种三亩,三亩不够吃‛的困难境地。缺水的问题特别突出,村民要到十里外去找水,然后人背马驮地运回来。一盆水,早上洗脸,晚上洗脚,最后还要浇菜、喂猪。村里哪一家遇上红白喜事,做客的人不仅要送礼,而且还要提上一桶水,挂在礼单上,而主人不但要建一个‚礼簿‛,还要建一个‚水簿‛。当别人家请客的时候,不但要还礼,特别是要足额归还‚水账‛。

20多年来,老书记带领大家,凭着愚公移山的精神,硬是把光秃秃的大亮山变成了望不到边的绿海。松树长高了,果树成林了,植被明显改善了,断水多年的溪谷又有了泉水。老书记还带领群众架起水管,将泉水引进村里,通到各家各户,村民再也不用为吃水犯愁。大亮山林场还承担着3个乡镇11个村委会70个村民小组,共计2.5万人的饮水供给任务和3万多亩甘蔗的灌溉任务。

乡亲们最真切地体会到老书记造林带来的好处,是在去年的大旱当中。2010年春夏,云南省大部分地区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旱,长达半年的持续干旱使群众种不上地,喝不上水。但就在大亮山周边的村子,尽管也受到大旱,但群众家里的水管却依然流着甘甜的泉水,水源地正是老书记杨善洲造林22年的大亮山林场。群众情不自禁地说:‚多亏了老书记啊,要不是他,真不知道这样的大旱我们怎么熬过。‛

在老书记的带动下,群众还走上了种树致富的道路。村民张洪发是有名的困难户,他跟老书记讲,想种点核桃树,可是他不会嫁接。老书记说,没关系,我来帮你嫁接。张洪发以为老书记是在开玩笑,因为那时候,老书记已经60多岁了。没想到,老书记真的爬上梯子,亲手为他家嫁接了10多棵核桃树,现在张洪发一家每年都有上万元的收入,这些核桃树成了他的‚养老树‛!

老书记在创办林场的同时,还想方设法为周边的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首先是修路。雷打树村委会的8个自然村土质肥沃,盛产生态蔬菜,青菜、萝卜、卷心菜等都是出了名的,但长久以来,由于交通不便,只能靠人挑马驮走几十里山路去出售,运不出去的蔬菜只能烂在地里!老书记跑省上、跑市里,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又发动群众投工投劳。修路需要一笔勘测费,为了节省这笔开支,他买来水准仪自己勘测。老书记年轻时做过石匠,对砌路非常在行,他带着錾子和手锤,和大家一起选石头,一起砌石头路,一干就是一整天。有时,大家去吃午饭了,他还在埋头选石头。18公里弹石路,就在老书记的带领下,朝着大亮山的边边角角延伸。如今的雷打树村,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十多倍,到2010年底,拥有汽车的农户已经有十多户,有摩托车的农户接近30户,群众还在林场技术员的指导下,改生猪放养为圈养,创出了‚雷打树‛品牌火腿,全村每年出售火腿1万多公斤,仅此一项,村民收入就达30多万元。通电,也是老百姓多年的希望。芭蕉林村是一个彝族聚居的山村,听说老书记在山上建起了林场,村长跑来找老书记反映说,村里不通电,群众碾米磨面要到10多公里外的酒房乡,往返一次要花三天时间。他还给老书记说了一个‚笑话‛:有个村民赶街的时候,看到街上的店铺里都挂着电灯,就花一块钱买了个电灯泡,拿回家用绳子挂起来,以为灯泡挂起来,自己就会亮,他不知道要拉上线,通上电,灯泡才会亮起来。听了这个故事,老书记心里难受极了。经过反复考虑,他坚定地吐出了两个字:‚架电!‛

说干就干,老书记亲自带人到保山买来电线和设备,又和大家一起拉电杆,勘察线路,架杆拉线,几个月后,电架通了,芭蕉林村成了大亮山方圆几十里第一个通上电的村子,那个村民从街上买回来的灯泡终于亮起来了!电接通的那天,兴奋的村民们自发筹钱宰了一只羊,敲锣打鼓地送到了林场。那天晚上,林场职工和村民们联欢,到处都是欢乐的笑声,村民们笑啊、乐啊、跳啊,感谢老书记给他们送来了光明。那个以为电灯泡挂起来自己就会亮的村民,高兴得喝醉了。

大亮山林场的发展,更是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摆田村绿厂子村民小组原先是一个很穷的地方,老书记就把林场间伐剩余物交由村里去卖,用卖的钱买来了电线和电杆为村子接通了电,村民们从电视上学到了很多科技知识,并运用到玉米、水稻、烤烟、茶叶生产上,从此,家家修新房,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如今的大亮山,80多个大山头,180个小山头全都被郁郁葱葱的森林覆盖。整个施甸县的森林覆盖率,也从1988年的17.1%,上升到了2009年的44.8%。大亮山周围的村已没有一处荒山!树木长大了,大亮山也变绿了。原先山上没有水,吃水要到山下挑,现在几十条小溪常年流水不断;原先满山连一只兔子都找不到,现在多年不见的野猪、豹子、凤头鸟等野生动物又出现了;原先山上没有林子的时候,每年都要发洪水,大水冲毁农田,毁坏房屋,现在树长大了,不仅洪水没有了,连大风也不见了。各种野生菌也多起来了,老百姓靠采摘野生菌,每年能有一大笔收入。周边群众发展‚林下产业‛,‚爱山护山‛的良好习惯正在形成,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丰收‛。22年来,林区群众人均所得粮食从原来的100公斤,提高到500多公斤。2006年,林场建起了一所木材加工厂,加工间伐的林材。到现在,林场支付给当地村民间伐林木、加工林材的劳务费超过了36万元。

我曾经问过老书记:‚您这么大年纪了,还这样辛苦,到底图个啥?‛老书记反问我:‚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口袋里有钱花了,小伙子不打光棍了,小孩子也有学上了,你看着不高兴吗?我图的就是这个!‛

2010年8月老书记住院治疗,每天都有群众自发地到医院看望他。中秋节那天,四、五十个姚关老家的农民,专门从100多公里外赶到保山,带着家乡的土特产和亲手做的月饼送给老书记。那天去看望他的人真多,60公里外施甸县的群众来了,40公里外潞江坝的老百姓来了,保山城里的亲朋好友也来了,为了不影响治疗,医院只允许派几个代表进去,可其他人却一直围在病房外,久久不愿走开,期盼老书记早日康复。

大家的祝愿没有能够留住老书记,他离开了我们。但大亮山的人民群众将永远不会忘记:杨善洲,这个老共产党员对家乡人民许下的承诺,已经用他晚年22个春秋的艰苦奋斗,兑现给了父老乡亲。

谢谢大家!

青山作证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大亮山林场原场长 自学洪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叫自学洪,是施甸县大亮山林场的原场长。

1988年3月1号,县里通知我到林业局报到。林业局的领导说:‚杨善洲老书记退休了,省里安排他到昆明休息,但是杨书记婉言谢绝了,他要回我们老家施甸种树。现在抽调你们17个同志,和老书记一起上山筹办大亮山林场。‛从那时起,我就和老书记在一起,工作和生活了22年。

我清楚地记得,1988年3月8日,老书记带着我们,雇了18匹马,驮着帐蓬、工具、粮食、锅碗瓢盆,登上了‚半年雨水半年霜‛的大亮山,开始了他22年的造林生涯。在张家大坪子,他把群众代表找来,召开现场大会,宣布成立‚施甸县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在大会上,老书记说:‚办大亮山林场,是我多年的愿望,过去我当地委书记,没时间来种树,现在,我退休了,有时间了,我就和大家一道上山种树,绿化我们的家园。‛

那天晚上,我们搭起帐蓬,挤在里面休息。当天夜里,大亮山就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半夜,突然‚呼呼‛地刮起了狂风,一下子就把帐蓬掀翻了。我们赶紧跳起来,这时,狂风裹着黄沙,吹得我们眼睛睁不开,脚也站不稳,远处还传来‚嗷嗷‛的野狗嚎叫声。等我们安顿下来,天就亮了,炊事员准备做早饭,这才发现锅不见了,我们四处寻找,终于在山谷里找到了被风吹跑的锅,锅里全是沙子。面对恶劣的环境,大家七嘴八舌。老书记坚定地说:‚等到山绿了,风沙就会越来越小。栽下一棵树,山就会绿一小块,栽下几棵树,就会绿一片。我就不信这山绿不起来。‛

老书记带领我们一边想办法改善生活条件,一边进行植树造林规划。他领着我们钻山沟、爬山坡,鞋子磨破了,裤脚撕烂了,脚底磨起了血泡,腿上又被旱蚂蝗咬得血迹斑斑。老书记不退缩,我们也不敢叫苦叫累。他带着我们走了整整12天,走遍了具备造林条件的每一个山头。

摸清情况后,老书记决定当年造林1万亩,建设苗圃100亩。当时,我们都有些担心,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吃的也成问题,人手也不够,更重要的是没有树苗,造林1万亩的计划恐怕完不成。老书记看出了我们的担忧,就说:‚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完成。‛

要把大亮山变成林海,需要大量的树苗,老书记四处奔波采购苗木。有一次,老书记打听到龙陵县有树苗,就急急忙忙地带人赶到了那里,可是树苗已经卖完了;打听到昌宁县可能有,他马上又赶到昌宁,树苗买好后,天色已晚,他又连夜赶回了施甸,这一趟来回有300多公里。我们以为老书记太累了,会在施甸县城休息一晚,第二天才会上山。没想到他竟然赶着马帮,连夜把树苗驮运上山。当他们把树苗驮到大亮山时,已经是凌晨三点多钟了,林场职工看到满身泥水的老书记,都惊呆了。老书记却轻松地对大家说:‚天亮就可以栽树了,这树苗多耽搁一天,就会影响成活率。‛

为解决苗木紧缺的问题,老书记又想到捡果核育苗的办法。每次回到城里,老书记就到大街小巷甚至垃圾堆里去捡别人扔掉的果核。开始是他一个人去捡,后来我们也跟他一起去捡。有一次,在街上捡果核的时候,老书记不小心撞到了一个小伙子的自行车上,小伙子大发脾气,我赶紧把小伙子拉到一边,告诉他,这位老人以前是保山地委书记!小伙子大吃一惊,他怎么都想不到这个毫不起眼的老人还当过那么大的官,会做这样的事,他赶紧向老书记道歉。老书记只是摆摆手,又低下头继续捡。一次,他当年的一个部下劝他:‚老书记,你不要捡了,多不光彩啊!‛老书记微笑着说:‚我这么弯弯腰,林场就有苗种了,有什么不光彩的?等果子成熟了,我就光彩了!‛

无论做什么事,老书记都抢在最前面。他每天都带着他的蓑衣、竹叶帽、砍刀、收音机、嫁接工具和常备药品等‚六件宝‛,跟大家一起去挖坑种树,十个指头都磨破了,缠满了白胶布。我看着心疼,他却对我说:‚年轻人,学着点!如果手被弄伤了,只要裹上胶布,这样使锄头、挥大刀就不会震着伤口,手就不会流血了……‛到了年底,我们造林1.2万亩,超额完成计划2000多亩。

除了种树,老书记又带领大家种茶。种下的茶苗长势喜人,但不久却发生了一场严重的鼠患,老鼠把将近400亩的茶苗啃死了,职工们非常心疼。老书记鼓励大家说:‚茶苗毁了可以重新种,人的精神不能垮。‛然而鼠害在短时间内无法根治,看到大家泄气的样子,老书记说,种不成茶叶,我们就种松树。然而,华山松种下去之后,又被一种叫做‚飞机草‛的野草侵害。‚飞机草‛和小树苗争夺养分,很快就能把小树苗困死。这一次,受灾面积达到了5000亩。面对大家失望的样子,老书记说,你们看,只要小树苗长到50公分以上,根深了,叶壮了,飞机草就抢不过树苗了。我们种下十棵树,哪怕只能活一棵,也是一个胜利。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今年活一棵,明年活一棵,后年又活一棵,总有一天,我们会让大亮山都长满大树。

1999年11月,老书记在给树木修枝时,踩着青苔,不幸滑倒,左腿摔成粉碎性骨折。几天后,我去医院看望时,他迫不急待地问:‚小自,快给我讲讲山里的情况。‛我讲完林场的情况后,他拉着我的手,难过地说:‚唉,我恐怕再也上不了山了。‛半年后,老书记出院了,又回到了他热爱的大亮山,只是手里比以前多了一根拐杖。

经过20多年的奋斗,林场如今已人工造林5.6万亩,有的树直径已经达到了40公分,建起了茶园700多亩。当年老书记带着我们捡来的果核,已经长成了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果树,那300多亩果园,桃子、李子、桂园、芒果,硕果累累,香飘十里,成了大亮山林场最美丽的一道风景。22年来,正是因为有老书记带着我们干,我们才能克服一个个困难,才能在艰苦的环境中一步步挺过来,把光秃秃的大亮山变成今天的几万亩林海!

2010年8月,老书记旧病复发住进了医院,我闻讯立即上山采了两个松果和两个木瓜,赶到医院去看他。老书记不停地抚摸着从大亮山采来的松果和木瓜,对我说:‚我一定要活下去,我还要回到大亮山上去种树!‛

坐在病房里,看着一天比一天虚弱的老书记,我想起老书记的身体一直都不好。大亮山常年雨雾,非常潮湿,老书记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和支气管炎。夜深人静的时候,总是听到他的咳嗽声。他还患有严重的哮喘,为了不让大家担心,他一直瞒着大家,实在忍不住时,就偷偷地吃几片药。好几次,被我无意中发现,他拍拍我的肩膀说:‚小自,你要为我保密。‛当时我听他的话,真的为他保了密,现在看着病床上的老书记,我真后悔没有早一点把他的病情报告组织,或者告诉他的孩子,让他早一点下山休息、疗养。

我陪着老书记度过了他最后的50多个日子。临终前,老书记用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交代:‚你们一定要继续种树,一定要管好林子;一定要把林场的收益按比例分给群众,不能让群众吃亏。‛

2010年10月10日下午三时零八分,老书记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当我们为他擦净了身体,穿好衣服,把一面鲜红的党旗覆盖到他身上时,我禁不住老泪纵横。

老书记曾经对我说过:‚等我死后,就把我的骨灰埋在雪松下。你们想我了,就到树下来坐一坐。‛按照老书记生前的愿望,我把他的一部分骨灰带回了大亮山,安葬在当年他带领我们上山,第一次召集群众开会的张家大坪子。

青山可以作证,老书记已经化做了大亮山上的一棵青松,永远站在山顶,凝视着家乡的山山水水,守望着大亮山下的父老乡亲!

上一篇:催款函答复下一篇:《老海棠树 》阅读及答案参考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