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词语和句式(共10篇)
1.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篇一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1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一、理解词语和句式——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级)[知识要点] 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所谓“浅易”文言文,大致可以用以下几个标准来衡量。
第一,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非常用词出现的机会极少。此外,名物典章制度等专门术语也很少运用。第二,从文章出现的语法结构来看,主要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以及一般性的词类活用。文言虚词的运用也以常见的典型的用法为主。第 三,从文章的体裁上看,主要是叙事、写景、抒情、一般说理等形式,而不是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之类的作品(如《文心雕龙》)。第四,从文章内容涉及的范围来看,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第五,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如先秦两汉散文与唐宋八大家之类后世古文家(不是骈体文作家)的作品。不过由于高考这一选拔性考试自身的要求,并非所有浅易文言文均可用作考试的材料。大致说来,文言文阅读的命题在选取文段时常有这样一些考虑:语言规范标准,却又不刻板雷同;内容深浅适中,但又含有较深的意蕴;文笔流畅多彩,决不晦涩单调;风格雅正典范,却又不千篇一律;设题之点较多,而又能分出深浅层面;总体难易适度,无过难或过易的地方。此外,选段还应和学生应该具备的文言知识有一定的联系。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量大的是词汇。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非常重要。而实词与虚词相比较,更是阅读文言文关键的一环。要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必须做到能够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实词的词义。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又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 2.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 3.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宇;
4.理解和掌握实词活用的多种形式。
【知识点解说】
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
古今汉语的同形词语,只有一些基本词(“天”、“地”、“山”、“水”等)和一些专有名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大多数都有了变化。或词义扩大,或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或感情色彩不同。有的变得完全不同,如“汤”、“烈士”、“爪牙”(古代指武臣,无贬义);大多数情况则是,一些多义词语,只是其中一两个义项古今相同,其他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比如“伐”古今都有“砍伐”、“讨伐”的意义,但古代还有“功业”、“自我夸耀”的意义。另外,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词,古代都是一个词组,意义自然也就相差很大。如“祖父”、“形容”等。阅读文言文,如果不注意古今意义的差别,以今度古,望文生义,就很易出错。下面将常见的古今异义词语,按单音和双音两类分列于后,括弧内注明古义或古代才有的意义。对古代是词组现代是双音词的不再加以说明。
单音词
被(遭受,覆,盖,通“披”)兵(武器,军事)除(建筑物台阶,任命官职)床(一种坐具)存(思念、爱抚)党(古代居民组织,偏袒)豆(古食器)多(称赞)伐(功业,自夸)访(咨询)坟(土堆,高大,古代名著)讽(背诵,委婉劝告)封(疆界,筑土为坛祭山神,分 封)国(国都,城邑,封地,地方)购(悬赏捉拿)河(专指黄河)恨(遗憾)集(栖止)几(希望)假(借 给,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及其读音、意义分列于后。[备用资料一)通 假 字 读音 意 义 例 句
亡——无 WU 没有 河曲智叟亡以应
尔——耳 er 相当于“罢了” 无他,但手熟尔
见——现 xian 显露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说——悦 yue 愉快 学而时习之,不变说乎!汤——烫 tang 用热火焐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坐——座 zuo 坐位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直——值 zhi 价钱,代价 系向牛头充炭直
反——返 fan 回来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惠——慧 hui 聪明 甚矣,汝之不惠
厝——措 cuo 放置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帖——贴 tie 粘附 对镜帖花黄
火——伙 huo 同伴 火伴皆惊忙
诎——屈 qu 弯曲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衡——横 heng 跟“竖”“直”相对 左手
倚一衡木
简——揀 jian 挑选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竦——耸 song 高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衡——横 heng 梗塞,不顺 困于心,衡于虑
拂——弼 bi 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
属——嘱 zhu 嘱托 属予作文以记之
徧——遍 bian 普及,普遍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错——措 cuo 放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仓——苍 cang 青色,灰白色 仓鹰击于殿上
虚——墟 xu 集市 之虚所卖之
食——饲 si 喂养 食之不能尽其材
邪——耶 ye 相当于“吗” 其真无马邪? 还——旋 xuan 回转、掉转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不——否 fou 不,不是 或师焉,或不焉
奉——捧 peng 捧着 臣 愿奉璧往使
庭——廷 ting 朝廷 拜送书于庭
案——按 an 察看 召有司案图
孰——熟 shu 仔细,周详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缪——穆 mu 表人名 自秦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质——锧 zhi 古代斩人的刑具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
禽——擒 qin 捕捉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卒——猝 cu 突然,仓促 五万兵,难卒合
住——驻 zhu 驻扎 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
炎——焰 yan 火焰 烟炎张天
雷——擂 lei 敲击 雷鼓大震
而——尔 er 你,你的 而翁长铨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卻——隙 xi 隔阂、嫌怨 令将军与臣有卻
裁——才 cai 刚刚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翼——翌 yi 明(日、年)翼日进宰
唱——倡 chang 倡导 所主唱之三民主义
录录——碌碌lulu平庸无能 公等录录
辟——避 bi 躲避 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堕——隳 hui 毁弃 堕军实而长寇仇
列——裂 lie 裂开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尊——樽 zun 酒器 一尊还酹江月
沈沈——沉沉chen 深沉 暮霭沈沈楚天阔
淬——粹 cui 淬火 使工以药淬之
陵——凌 ling 欺凌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振——震 zhen 惊恐 燕王诚振怖王之威
还——环 huan 环绕 秦王还柱而走
绌——黜 chu 罢免官职 屈平既绌
离——罹 li 遭遇 “离骚”者,犹离忧也
指——旨 zhi 旨趣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质——贽 zhi 见面礼 厚币委质事楚
被——披 pi 披散着 被发行吟泽畔
濯——浊 zhuo 混浊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契——锲 qie 刻 遽契其舟
觭——奇 qi 奇异 当时虽觭梦幻想
陼——渚 zhu 水中小块陆地 朝发枉陼兮
怳——恍 huang 恍然 怳惊起而长嗟 4.识别和掌握实词活用的多种形式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变了读音。词类
活用主要是为了收到简练、鲜明、生动的效果。下面是几种主要的活用情况。1.名词活用
①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的意思仍和这个名词本身的意思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如:沛公军霸上(军:驻扎);二月草已芽(芽:发芽);进城梯而下之(梯:架梯);冬雷震震夏雨雪(下雨、下雪)。
②活用为使动词。其特点是必带宾语,是兼语式的简化,翻译时必须恢复成兼语式。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wang之(王:使„„为王)。
③活用为意动词。活用为意动词,也必须带宾语,但这个表意动的名词和宾语并不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主语”把“宾语”看成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孔子师郯子”,译成“孔子把郯子当作老师”。
④直接作状语。名词作状语,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例如:“猱进鸷击(像“猱”、“鸷”那样,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表示动作行为的地点);操军破,必北还(向北方,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而乡邻之生日蹙(一天天,一天比一天,表示情况的逐渐变化);日啖荔枝三百颗(每天,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2.动词活用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简析]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二、语言结构推断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例如: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简析]①句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②句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三、辨析词性推断
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例如: ①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②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简析]①句也为对仗句,“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②句也为对仗句,“帽”与“环”相对,“带”与“腰”相对,“带”为动词,“腰”也为动词,“腰佩”之意。
四、语法分析推断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例如: 辨析下列一组“信”字的用法 ①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② 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③ 信义著于四海 ④ 怀信亻宅 傺
[简析]①句“信”处在谓语动词“知”之前,作状语;既作状语,那么一定是副词,进而推断它为“确实”之意。②句“犹”是副词,作状语,“信”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是动词,为“相信”之意。③句“著”为谓语动词,“信义”处在主语的位置上,为名词,故“信”为“信誉”之意。④句“怀”为动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信”处于宾语的位置,所以“信”为“忠诚”之意。
五、语境分析推断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例如: 辨析下面一组加点字的实词义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简析]①的“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2.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篇二
一、高中文言文被动句型及辨析
所谓被动, 即指主语、谓语之间的关系处在一种被动状态。也就是说, 主语是谓语动词的被动者、受动者, 而谓语动词是对主语状态的拖动、制约。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种是借助标志词表被动, 称为有标志被动句;一种是无标志被动句, 又叫意念被动句。
1.有标志被动句。高中阶段, 这种被动句, 大致分为四小类。
(1)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 “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的作用。例如, “故内惑于郑袖, 外欺于张仪”。——这里“惑”“欺”的动作分别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的。所以, 在内被郑袖迷惑, 在外被张仪欺骗。也有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 形成“受……于……”式。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 十万之众, 受制于人”。
(2) 用“见”“见……于……”表被动。例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确实害怕被大王欺骗而辜负赵王 (的期望) 。“于”引进动作的主动者。有一种特例, “见”不是被动标志词, 而是一个动词, 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表被动句状态。如“暴见于王”译成现代汉语是:庄暴被齐王接见。
(3) 用“为”“为……所……”引出动作“为”的主动者, 或以“……为所……”的形式表被动。例如, “及其衰也, 数十伶人困之, 而身死国灭, 为天下笑”。——被天下人嘲笑。
(4) 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参佐无不被系束”。同时, “被”作“披”的通假字的情形不少, 如“同舍生皆被绮绣”。
2.无标志被动句。例如, “爽籁发而清风生, 纤歌凝而白云遏”。其中的“白云遏”指白云被清脆的歌声所凝结。又如“六王毕, 四海一, 蜀山兀, 阿房出…”“戍卒叫, 函谷举, 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其中的“蜀山兀”“函谷举”为比较明显的被动句。
3.特殊被动句。这种情形比较少见, 可作为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参考。例如, “春秋伐者为客, 伐者为主”。其中的第一个“伐者”应为“被伐者”, 即与邻国邻邦关系不睦者, 倒行逆施者。“为客”为客方, 处在下风的一方。第二个“伐者”, 应为“伐人者”, 即与邻国邻邦相处和睦, 处事圆融, 为众拥护者。这个例句作被动句理解的前提各有不同, 可以向学生作适当讲解。
二、被动句式的翻译
被动句式的主要特征在于,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的受动者, 一般是不好的状态。因此, 翻译时一定要体现这种状态, 使之与全段或全文语境相合, 或者说应在全段或全文语境中翻译被动句式。具体简述如下:
1.被动、受害、受窘状态。例如, “不者, 若属皆且为所虏”。——不然的话 (不刺杀刘邦) , 你们这些人都将被 (刘邦) 俘虏!这是一种典型的受害、受窘、被动状态, 翻译时句末宜使用感叹号。再如, “轩凡四遭火, 得不焚, 殆有神护者”。——项脊轩一共遭受四次火灾, 总是得以不被焚毁, 大概是有神灵护佑。这个句子语意状态基本上与上一句相同, 但语气较轻, 翻译时句末可以使用句号。
以上是被动状态最多的情形。
2.叙述一般的情形。例如, “伏唯圣朝以孝治天下, 凡在故老, 犹蒙矜者, 况臣孤苦, 特为尤甚”。——我想当今圣朝以鼓励孝行来治理天下, 只要属于年迈的老人, 都被国家照顾;何况我孤苦无依, 情况就更为特殊了。这里基本上是叙述凡年迈老人被国家照顾的情形。再如, “戍卒叫, 函谷举, 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戍边的士卒怒吼, 函谷关就被攻克了, 楚国人一把火, (阿房宫) 就被烧成了一片焦土。例二与例一的区别在于, 例一是人, 例二是地点, 但都是处在一般的被动状态中。据考察, 叙述一般情形的被动句式大多以事物包括地名在内的情形较多。
3.叙述好的状态。这种情形较为少见, 但高中教材中存在这样的例子。如, “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赠谥美显, 荣于身后”。——因此蓼洲周公, 忠义的行为显扬在朝廷, 被 (朝廷) 赠给光荣的谥号, 在死后享受到荣耀。
还有一种似受窘实褒扬的被动语态, 要细心地领会, 准确地翻译。如,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何哉”?——现在这条溪流独被我这愚笨之人来污辱, 这是为什么呢?这里实际上柳宗元是借命名“愚溪”来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性。这种情形只有把握似贬实褒的状态来体会全文, 在全文的领会中来把握这种被动状态, 才算得上是理解和语感相结合的有效阅读。
三、被动句式的练习和掌握
高中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须通过对词语特殊用法和各种特殊句式的有效练习才能巩固提高。因为高中处于学生人生学业承上启下的阶段, 可以针对高中学生学习语言的水平, 采用单项练和综合练两种方式进行, 使他们在问题情境中愉快地学习。
单项练, 一般宜安排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完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文言文单元后, 让学生对这一阶段的所有被动句式进行搜集, 按第一部分所述被动句式类型加以归类整理。也可以在总复习时, 对高中阶段课本中涉及的各种文言句式加以分类整理。因为这种形式正是以分类进行的, 可视为单项练习。
综合练, 可分为两种形式, 都在单项练的基础上进行。第一种, 教师将预先准备的包含各种句式的句子, 打乱顺序, 交给学生分辨整理, 并进行适当的翻译。第二种, 将涉及句式较多的文段让学生进行阅读, 并分类归纳其中包含被动句式在内的各种句式。
为提高复习效能, 明确学习目标,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梳理文言句式。教师须对近几年高考试卷中涉及的各种文言句式进行认真梳理, 清晰地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心中有数;了解各种题型, 进行适度有效的复习, 使学生明确自己本阶段的学习进度。
2.处理好练习选文与课文的关系。练习的材料最好是课文与选文相结合, 做到有梯度、有章可循的练习、复习, 使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
3.构建好知识网络, 夯实基础。建立词类特殊用法和各种特殊句式的知识树;在主干的枝条上添加典型例句, 通过建立知识网络,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篇三
【解题方法】
相对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有更多的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括号内为补充的省略成分):
一、省略主语。有承前省略、蒙后省略、自述省略和对话省略。如: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此句为承前省略。
2.(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此句为蒙后省略。
3.(余)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余)手自笔录,(余)计日以还。
此句为自述省略。
4.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
此句为对话省略。
二、省略谓语。如: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也有介词宾语的省略。如:
1.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
2.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之)斗卮酒。
以上两例均为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3.亦以(之)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4.此人一一为(他)具言所闻。
以上两例均为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四、省略介词。文言文中介词“于”“以”等常常省略。如:
1.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2.激昂(于)大义,蹈死不顾。
3.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4.赐之(以)彘肩。
考生在翻译文言文时,有两种类型的句子要特别注意:一种是翻译时要补出介词的宾语,一种是翻译时要补出动词的宾语。如:
1.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译文:第二天,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出使元军。
翻译这一句时,“以”的宾语“身份”要补出来,否则句子就不完整,即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2.略陈固陋。
译文:我大略地陈述自己鄙陋(的意见)。
翻译时,动词“陈述”的宾语“意见”要补出来,否则句子就不完整,即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另外,还有一种最难翻译的省略。如: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译文:骏马跳跃一次,不能超过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
显然,“劣马拉车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因此,考生在翻译时必须补充说明劣马拉车走十天成功的原因——能走很远。这样一分析,显然例句应该翻译成“骏马跳跃一次,不能超过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止”。
这类省略句的翻译难度较大,需要考生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倒装句
【解题方法】
一、主谓倒装
按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主语应在谓语前面。而在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作用,有时将主语和谓语的位置倒置。如:
1.甚矣,汝之不惠!(“甚”是谓语,“汝之不惠”是主语。)
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安在”是谓语,“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
二、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的动词宾语都是在谓语之后,古代汉语中却常有与之相反的情况。形式如下:
1.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如:
大王来何操?(“何”是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操”的宾语。)
且焉置土石?(“焉”是疑问代词,充当动词“置”的宾语。)
2.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时宾语前置。如:
何以知之?(“何”是介词“以”的宾语。)
君何以知燕王?(“何”是疑问代词,充当介词“以”的宾语。)
3.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如: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之”是代词,是动词“御”的宾语。)
忌不自信。(“自”是代词,是动词“信”的宾语。)
4.用“之”“之为”或“是”等标志性词语帮助宾语前置。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读”和“惑”分别是动词“知”和“解”的宾语,“之”起提宾的作用。)
惟弈秋之为听。(“弈秋”是动词“听”的宾语,“之为”起提宾的作用。)
唯才是举。(“才”是“举”的宾语,“是”起提宾的作用。)
三、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定语一般在中心词前面,而古代汉语中有时通过一些虚词将定语放到了中心词后面。形式如下:
1.用“者”使定语后置。如: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好事”为“少年”的后置定語。)
求人可使报秦者。(“求”是谓语,“人”是宾语,“可使报秦者”是定语,置于宾语“人”后面,为定语后置句。)
2.用“之”使定语后置。如: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惠之百亩。(“滋兰”和“惠”分别是中心词,“九畹”和“百亩”分别是其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爪牙”和“筋骨”分别是中心词,“利”和“强”分别是其后置定语。)
3.用“……之……者”使定语后置。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是中心词,“铿然有声”是其定语,“之”和“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是中心词,“千里”是其定语,“之”和“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4.用“……而……者”使定语后置。如: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是中心词,“能不易其志”是其定语,“而”和“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民”是中心词,“无告(无依无靠)”是其定语,“而”和“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5.数量词作定语时定语后置。如:
賫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黄金”“服剑”“文车”是中心词,“千斤”“一”“二驷”是其定語。)
中贵人将骑数十纵。(“骑”是中心词,“数十”是其定语。)
四、介词结构后置
介词经常同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即它的宾语)结合,组成短语,称作“介词结构”,也称作“介宾词组”或“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介宾结构一般都放在谓语前面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介宾结构若充当状语,通常在谓语后面,即介词结构后置现象,有一种为状语后置,如“覆杯水于坳堂之上”。还有一种结构是作补语,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介词结构后置句通常有三种形式:
1.介词“乎”与后面的短语组成的介宾结构,看起来是补语,但在翻译时,除个别依旧作补语外,一般要提前作状语。如: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乎”分别与“东西”“南北”组成短语,充当“叫嚣”和“隳突”状语。)
2.介词“于”与后面的词构成的介词结构,在古代汉语中可以表示处所、比较、被动、对象等,常常后置。
表比较。如:
长于臣。[(项伯)比我大]
表处所。如: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然而没有料到能先入关攻破秦军,有机会在这里又见到将军。)
表被动。如: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祸患常常是从微小的事情积累起来的,而智勇双全的人也大多被自己沉迷无节制所困厄。)
表对象。如:
赵氏求救于齐。(赵国向齐国求救。)
3.动词后的“以”与后面的宾语构成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如:
覆之以掌。(“以掌”是介词结构,置于谓语“覆”之后充当状语。)
4.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篇四
教案6 副词
副词的基本功能是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程度副词
程度副词是表示性质、状态或行为动作所达到的程度的副词。多用来修饰形容词或表心理活动的动词。
1.轻微度:少、稍、略。译成“稍”、“略微”、“丝毫”。
①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五人墓碑记》)②夫妻心稍慰。(《促织》)
2.加深度:愈、益、弥、尤、更。译成“更加”、“尤其”。
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③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钟山记》)④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极高度: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很、极、太、非常、分外、特别”等词。
①老臣溅息舒祺,最少,不肖(《触龙说赵太后》)
②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
二、范围副词
表动作行为或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的副词。修饰动词,作状语。
1.表总括:悉、皆、咸、俱、举、毕、凡。
①珍宝尽有之。(《鸿门宴》)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2.表仅限: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只”、“仅”、“单独”、“只是”。① 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记王忠肃公翱事》)
②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
3.表共同:共、同、并、相。
①又多豪右,共为不轨。(《张衡传》)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三、时间副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持续与时间有关的副词。
1.过去、向来时:表行为动作已经发生或曾经发生表示“已经、曾经”意思的有“既、已、曾、尝”。
①人道寄奴曾住。(《京口北固亭怀古》)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表“以前”、“当初”、“过去”的意思的有“向、初、曩(nang)、始、昔”。
①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赤壁之战》)②初,鲁肃闻刘表卒。
表“常常、经常、向来”的意思的有:常、素、雅、恒”。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②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张衡传》)
2.正在、变化时:表行为动作正在进行。
表“正在、恰逢”意思的有“方、正、适、会”。
①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察今》)②会征促织。(《促织》)
表示“一会儿、片刻”等短暂时间的副词有: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
①未几,成归。(《促织》)②既而得其尸于井。(《促织》)
表示“突然、急忙、立刻”等时间紧迫急剧的有“急、遽、猝、立、即”。
①遽扑之,入石穴中。(《促织》)②猝然边境有急,国何以馈之。(《论积贮疏》)
表“将要、接近”意思的有“将、且、行将”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表“终于、终了”等最终结果的有:“终、卒、竟”。
①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语气副词
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的副词。
1.肯定、确认:必、诚、信、固、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定、实在、果真”。
①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鸿门宴》)
②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否定、禁止
表否定的语气副词有“不、弗、未、非、靡、亡、否”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否定动作行为或形态,作状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没有”。
①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劝学》)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山,而见者远。
表禁止语气的副词有“勿、毋、莫、无。”用于祈使句,表禁止或不同意,作状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要、别”。
①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
②曰:毋从俱死也”(《鸿门宴》)
3.推测、估量: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也许、几乎、可能。”
①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4.反诘:岂、宁、庸、其。译为“难道、哪里”。
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五、频率副词
表“常常、往往、一再、再
三、多次”的有“屡、数、辄、每、频、累”等。
①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促织》)②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张衡传》)
表示“再、也、还、第二次”等重复的副词有“复、更、再、又亟”。
①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假道》)
②再拜还入户。(《孔雀东南飞》)
六、谦敬副词
表示对自己谦卑和对方恭敬的副词。无实在意义。表谦卑的有:窃、辱、伏惟。
①窃为陛下惜之。(《论积贮疏》)
②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孔雀东南飞》)
表恭敬的有:幸、敢、情、敬、谨。
①臣从其计,大工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介词
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介词可根据功用分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六种。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于、以、为、与。
于
“于”是文言文中最主要的介词,现代汉语各类介词的用法,“于”几乎都可以承担。如:①会于西河(《廉颇蔺相如列传》)“于”,引进动作处所,表所在,译成“在”。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于”引进处所,表所从,译为“从、由”。
③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于”,引进范围,表示“在„„中”。
④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论贵粟疏》)“于”引进缘由,相当于“因为,由于”。
⑤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于”动作涉及的对象,译为“向”。
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于”表动作涉及的对象译为“给”。
⑦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引进动作涉及的对象,不译。
⑧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于”引进陈述对象,译为“对,对于”。
⑨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于”引进时间,译为“到”。
⑩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于”用于形容词引出比较的事物,同“比”。
(11)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于”引出主动者,表被动,译为“被”。
“于”的宾语如果是处所词,“于”有时可省略。如:
①岁征()民间(《促织》)②成妻纳钱()案上(《促织》)③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
1.引出动作行为的凭借和依据,作状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凭、靠、根据、按照”。
①请以剑舞。(《鸿门宴》)“以”引进凭借工具,译成“用”。
②以资政殿学士行。(《〈指南录〉后序》)“以”凭,引进,凭借的身份。
③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古知今,以知所见知所不见。(《察今》)“以”根据,引出动作行为的根据。
④余船以次进。(《赤璧之战》)“以”,按照,引进凭借方式。
2.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把”。
⑤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城予赵”即“予赵城”,“以”的这种用法实际上起了提前宾语的作用。
3.引进动作行为产生的缘由,译成“因为、由”如:
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译成“在,从”。
⑦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苏武传》)
5.“以”的宾语上文已出现则有时省略。
⑧令以()责之里正。(《促织》)⑨折藏之,归以()示成。(《促织》)
6.介词“以”。也可省略。如: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促织》)
连词
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其本身无实在意义,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
1.并列关系。表并列关系的连词有“与、及、而、且、则、且„„且„、既„且”。
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②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多。(《五蠹》)
2.层进关系。表层进关系的连词有:而、且、况、非惟„„亦抑„„、非独„„亦„„、以。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以”,同“而,而且。”
②臣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尚„„况„„”译成“还„何况„。
3.选择关系。选择关系的连词有:如、抑、其、或、非„„则„„。
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察今》)“或”,或者。
4.承接关系。表承接关系的连词有“而、以、乃、则、遂、即、于是、然后。”
①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而”,接着。
②予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以”,同“而”,不译。
5.转折关系。表转折关系的连词有:而、然、但、则、乃、顾、虽。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②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促织》)
6,因果目的关系。常用连词有:以、为、故、是故、是以。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百姓不见保,为不用恩也。(《齐桓晋文之事》)
7.假设关系。常用连词有:若、苟、今、使、则、虽、而、向使、假令。
① 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
②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论积贮疏》)
8.修饰关系。“而”、“以”常用于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表示二者的修饰关系。译成“地”或不译。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助词
助词是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份,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一、结构助词。之、者、所、然。
之
1.定语标志。译成“的”或不译。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补语标志。译成“得”
②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柳敬亭传》)
3.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③宋何罪之有?(《公输》)
4.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④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5.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⑤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6,用在时间词后,起凑足音节作用,无实在意义,不译。
⑥顷之烟炎张天。
者
“者”作结构助词,常附在别的词或词组后构成名词性“者”字词组,用来指代人、事、物。可译成“„„的人”、“„的事物”、“„„的原因”。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者”附在动词“学”后,指“„的人”
②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者”用在形容词“治”后,指“„„的事”。
③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病梅馆记》)“者”用在动词后,表“„„的物”,不可译。
④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者”用在情态词组后,相当于“„„的样子”。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者”用于原因词组后表“„„的原因”。
⑥昔者吾舅死于虎。(《苛政猛于虎也》)“者”用于时间词后,表停顿,不译。
⑦此五者,邦之蠧也。(《五蠹》)“者”用于数词后,可据上下文译为所表示的人、事物。“此五者”指“五种人”。
⑧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赤壁之战》)“者”前有以名词为主的中心词,“者”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所
“所”常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所”字结构,表示人、事物、处所等,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有三种情况。
1.如果“所”字结构里的动词所涉及的对象没有出现,所具有指代作用。如: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所闻”即“听到的一切”,“闻”的宾语“一切”没有出现,便由“所”指代。
2.如果“所”字结构表示的人、事物等在动词后面出现了,这个“所”字结构便作定语,修饰后面的人或事物。
②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罾”带上了宾语“鱼腹”,“所罾”作“鱼腹”的定语。
3.“所”字结构后出现“者”,可看作“者”字结构,其指代作用由“者”承担。如:
③臣之所好者。(《庖丁解牛》)“所好者”即“所喜欢的事情。”“者”指代“事情”,“所好”作“者”的定语。
二、语气助词
1. 陈述语气:也、矣、焉、耳
也 “也”可表达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各种语气,但它的基本用法是在表上述各语气的同时,对某种事物或情况表示肯定的确认。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呢、吧、吗”等。如:
①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论积贮疏》)“也”用在谓语后与“者”呼应表判断。
②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也”用于陈述句末,表肯定的陈述语气。
矣
(1)用于句尾,表已经发生或曾经发生的变化和情况。同时有加重语气的作用,译为“了、啦”。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历兵马矣。(《殽之战》)
2.用于句尾,表示将要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表达一种确有把握的语气,或表述一种命令,决断或请求的语气。译为“了”,或不译。
虞不腊矣。(《宫之奇谏假道》)
焉
用在句尾,表—般的陈述语气,有引入注意的意味。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耳
(1)用于陈述句末,表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如:①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鸿门宴》)
(2)用于陈述句末,表坚决、肯定语。如:②今肃等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2. 疑问语气:乎、与(欤)邪(耶)乎
(1)用于各种疑问句末,表询问、反诘、测度等语气,可译为“吗、呢”等。①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钟山记》)“乎”表询问,译“吗”。②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乎”表反问,译“吧”。
③安能复为之下乎!(《赤壁之战》)“乎”表反问,译“呢”。(2)用于祈使句、感叹句,表祈使、感叹语气。如:
④长铗归来乎!(《冯谖客孟尝君》)⑤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与(欤)邪(耶)
①可得闻与?(《齐桓晋文之事》)“与”用于特指问句,表询问,译“吗”。
②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欤”用于是非问,译“吗”。
③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赵威后问齐使》)?“耶”用于是非问句,译“吧”。
④得无楚之水土使民盗邪?(《晏子使楚》)“得无„„邪”表委婉测度语气。
3.感叹语气:哉、夫
①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哉”表感叹。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起义》)“哉”表反问语气。
③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夫”表感叹。
4.句首语气:唯、夫、盖
“唯”用于句首,表希冀语气,有时译为“希望”。“夫”、“盖”在句首,表引起议论,不译。如:
①事急矣,唯先生图之。(《中山狼传》)
②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③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答司马谏议书》)。
叹词
叹词是人们在感情激动时发生的一种声响,因此,它是表达强烈感情的词。它不作句子成分,也不和别的词组合,独立于句子成分之外,或作独立成分,或作独词句。如:
①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②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阿房宫赋》)
③唉!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兼词
古代汉语里,用一个字的形体而兼有两个字的读音或意义的词叫兼词。常用的有:诸、焉、盍。
诸
用于句中时,“诸”是“之”和 “于”(“于”古音wu)的合音,“之”代词,“于”,介词。如:
①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愚公移山》)
用于句末时,则相当于“之乎”。如: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盂子》)
焉
“焉”用在动词后,相当于“于之”。“于”,“介词”,“之”,代词。译时选择相当于“于之、于是”的词语。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盍”是“何不”的合义。如:子曰:“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叵
“叵”相当于“不可”,例如:居心叵测
三、理解词语和句式——
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D级)
[知识要点]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用法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和词类活用。
[知识点解说]
1、判断句
现代汉浯中,主要依靠判断动词“是”构成判断句。这种判断形式在文言文中只是个别现象,如“不知木兰是女郎”“同是天涯沦落人”等少数例句。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常见的形式有两大类。
一是“„„者,„„也”式及其变体。所谓“变体”,即单用“者”或“也”。逗号可以省略不用。
一是用“乃”“为”“则”“即”“诚”“非”“素”等表示判断。
《信陵君窃符救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岳阳楼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史记.项羽本纪》:梁父即楚将项燕。
《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捕蛇者说》:非死,则徙尔。
《廉颇蔺相如列传》:且相如素贱人。
2.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一般用介词“被”表示,还有不含“被”字的“被动句”。这两种形式在古代汉语中同样存在。如“忠而被滂”,“兵挫地削”(均见《屈原列传》)。但大量的被动句是以下几种形式。
①“„„于„„”
《廉颇蔺相如列传》:而君幸于赵王。
②“„„见„„”
《荆轲刺秦王》: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③“„„受„„于”
《赤壁之战》: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④“„„为„„”
《促织》: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⑤“为„„所„„”,“为所”
《六国论》: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之积威所劫
《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这种“为所”式可看作是“为”后宾语的省略。
3.疑问句
现代汉语多借疑问词(疑问代词、疑问副词、疑问语气词)表示疑问,还可以借否定词表示,如“您同意不?”古代汉语疑问句的构成方式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但使用的疑问词和否定副词的具体语言形式却几乎完全不同。另外,由于标点符号的作用,现代汉语的疑问句,也可以完全不用以上两类虚词。如:明天要下雨,你还来?但在古代汉语中,由于没有标点助力,这种情况极其少见。具体说来,古代汉语中的疑问句有以下四种形式。(1)借疑问代词表疑问
《鸿门宴》:客何为者?
《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往?
《原道》:今其言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易也?”
《论积贮疏》:国胡以相恤?
《
归去来辞》:乐夫天命复奚疑?
《孟子》:薄乎云尔,恶得无罪?
《卖炭翁》:翩翩两骑来是谁?
《邹忌讽齐王纳谏》:吾与徐公孰美?
《木兰诗》:安能辨我是雄雌?
《愚公移山》:且焉置土石?
《黄生借书说》: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2)借疑问语气词表疑问
《石钟山记》:汝识之乎?
《卖油翁》:汝亦知射乎?
《孟子二章》: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五人墓碑记》: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赤壁之战》: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
(3)借否定词表疑问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五十城请易璧,可予不?
《与妻书》: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我而死。”
《问刘十九》(白居易):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4)疑问代词、疑问副词、疑问语气词及否定词结合在一起表示更为强烈的疑问语气(含无疑而问),这种形式更为常见。
《论语六则》: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岳阳楼记》: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狼》:禽兽之变几何哉?
《论语六则》: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师说》: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岂敢留璧得罪于大王乎? 《殽之战》:夫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殽之战》: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季氏将伐颛臾》:是谁之过欤?
《信陵君窃符救赵》:独不怜公子姊耶?
《捕蛇者说》:岂若我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为学》: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捕蛇者说》:又安敢毒耶?
《祭妹文》: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问说》:舍问,其奚决焉? 4.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1)主谓倒置
《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
《信陵君窃符救赵》: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论语•雍也》:贤哉回也!
《礼记.檀弓》:谁与,哭者?
(2)宾语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张衡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硕鼠》:十年贯女,莫我肯顾。
《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赤壁之战》: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鸿门宴》:沛公安在?
《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曰:“何以知之?”
《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③用“之”或“是”帮助宾语前置
《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陋室铭》:何陋之有?
《问说》: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冯婉贞》:唯余马首是瞻。《孟子•梁惠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唯利是图 / 唯命是从
④介词“以”的宾语常常前置。如:一以当十,夜以继日
3.定语后置
《廉颇蔺相如列传》:求人可使报秦者
《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人马所蹈溺死者无数。
《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以为国人读兹编者勖。
《劝学》;蚓无爪之利,筋骨之强。
《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石钟山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后两例是借助“之”字使定语后置,这种句式要和“句读之不知”这种宾语前置句区别开来。
4、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于„„”常放在动词后作补语,介词结构“以„„”有时也如此。
《荆轲刺秦王》: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赤壁之战》: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出师表》:咨臣以当世之事。
《张衡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在现代汉语中,以上句子中的介词结构是在动词前面充当状语的。
应该指出,上面的几种所谓倒装形式,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并为了易于比较说的;古人一贯这样说话行文,是无所谓倒顺的。
5.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非常普遍,其中不少省略在现代汉语中是不允许的。
(1)省略主语
①承前省略
《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卖油翁》: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公)尝射于家圃。
在现代汉语中,前一句里的“草木”是不能省略的。《卖油翁》中的两句话中间,也不允许省去主语。
②蒙后省略
《鸿门宴》: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③对话省略
《孟子二章》:(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宣王)曰:“不若与人。”
在现代汉语中,两人对话,主语全省去,是不允许的。
(2)谓语省略 《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荆轲刺秦王》: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往)。
《促织》:审谛(视)之,短小,黑赤色。
《廉颇蔺相如列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威)?
前三句省略动词谓语,后一句是省略形容词谓语。这种省略在现代汉语中也是不允许的。
(3)省略宾语
《曹刿论战》: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公)。
《〈指南录〉后序》:扬州城下,进退不由(己)。/
《赤壁之战》:可烧而走(之)也。
第二句中的宾语“己”,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第三句为使动句省略宾语,比较少见。
(4)省略介词宾语
这种情形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而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宾语则是绝对不能省略的。
《鸿门宴》:竖子不足与(之)谋。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缻。
《赤壁之战》:权以(之)示群下。
(5)省略介词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中也不存在。
《过秦论》: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5.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篇五
高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全突破之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考点解说] <考试大纲>在文言文阅读方面,对“句子”的理解提出两条要求:一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二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前一条要求,往往是糅合在其他项(尤其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中,间接作考查的.
作 者:唐惠忠 作者单位:江苏太仓高级中学刊 名:中学语文(中旬・读写新空间)英文刊名:ZHONGXUE YUWEN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
6.文言文 句式 篇六
一、判断句主要形式:
(一)用“者”“也”表判断,形式有四种:(1)“„„者,„„也”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2)“„„者,„„”
例:天下者,高祖天下。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3)“„„者也” 例:莲,花之君子者也。(4)“„ „,„ „也”
例:夫战,勇气也。
(二)用“为”“乃”“则”“皆”等表判断
例:中轩敞者为舱。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例:环滁皆山也。
(三)用“是”表判断。例:不知木兰是女郎。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注意:古汉语中出现的“是”,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示代词或形容词,应译为“这”或“正确”,不能看作判断词。
(四)没有标志的判断句。文言文中有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作出判断。
例: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五)否定的判断
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戈非不坚利也。例: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判断句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点明事物的性质、情况或事物之间关系。2.要作出明确的判断。(表肯定或否定)3.形式上是个完整的句子。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中轩敞者为舱。
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5、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7、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8、“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9、“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10、“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1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12、“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
1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
14、“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15、“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毕,只增笑耳!”(《狼》)
16、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17、“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二、倒转句主要形式:
1、宾语前置
例子: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都不承认这件事。)《隆中对》(时人莫许之)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忌不信自)
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
白雪纷纷何所似?(白雪纷纷所似何)
微斯人,吾谁与归。
何陋之有?
2、状语后置(将介宾短语放在动词后面,常用介词“于”“以”)例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起于鲁。
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 战于长勺。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蒙辞以军中事务多。躬耕于南阳
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 祭以尉首
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
3、定语后置(1)用 “者”表示
例子: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其两膝相比者„„“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定语.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2)数量词作定语常后置
例子: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又用篆章一,原句应为:又用一篆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为人五,为窗八。
(3)中心词+之+定语式结构 例子: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能面刺寡人之过之群臣吏民,受上赏)
4、主谓倒装
例子:甚矣,汝之不惠(你的不聪明太过分了)《愚公移山》!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
三、被动句主要形式
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例子: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山峦为晴学所洗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国家危险时人民却依附,有才华的人就可以被这个国家使用了)
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樯倾楫摧。可译为:船上的桅杆被吹倒了,船桨被折断了。
四、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例子:(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日中(友人)不至。
(2)省略谓语:
例子: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3)省略宾语:
例子: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都尉拔出剑,吴广起来,夺剑杀了都尉)(4)省略介词“于”
例子: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口技人坐(于)屏障中。(5)省略量词: 例子: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中考链接:
1、下列各句中与“公将焉之”(之:到、往)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顾野有麦场。
• C.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下列各句中,与“猫厌以腥膏”(厌:饱,腥:鱼,膏:肥肉)一句文言现象相同的一项。
• A.上使外将兵。(皇帝派他在外面带兵)• • • • • • • • • • • • • • • • • •
B.仰而视之曰:“吓”。(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C.咨臣以当世之事。D.宋何罪之有。
3、下列各句中,与“善哉,祁黄羊之论也”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A.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B.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D.何陋之有。
下列各句中,与“此正午牡丹也”一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C.山峦为晴雪所洗。D.中轩敞者为舱。
7.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篇七
这一周我引导学生复习“文言句式”。如果像往常一样,要求学生熟记文言常见句式的特点,有控制能力的学生也许能专心听课,自控能力不强的学生听文言句式的复习课容易昏昏欲睡。怎样引导学生记牢常见文言句式,又兴趣盎然呢?备课时,无意中翻阅今年高考全国I卷满分作文《告子书》,这是一篇用文言写作的满分作文,我灵感一现,与其让学生按部就班死记文言句式,不如引导学生进入时空隧道,回到古代的社会中,让学生以古说今,“用文言句式”说话,既区分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异同,又掌握常见文言句式。
上课伊始,我问学生:“’我是教师,你们是学生’从句子的结构上看是什么句式?”
有学生低声嘀咕:“这样浅的问题也向我们高三的学生,”但还是回答,“判断句。”
我微笑,抛出另一问:“如果你是唐代的韩愈,这个判断句在当时你如何表述?”
学生们愣了,陷入了沉思,很快犹如炸开的油锅,纷纷站起来表述。
“我,师者也;你们,学生也。”
“不对不对,你说的半文半白,应该是‘吾,师者也;尔,学者也’。”“还可以是‘余,师也;汝,弟子也’。”
“也可以是‘吾为师,尔为学者也’,或者是‘吾乃师,尔乃弟子也’。”“还可以用否定句式来说‘吾非学者,尔非教者也’。”
我及时引导学生:“什么是判断句,请同学们归纳总结文言文中用于表示判断的文言句式有哪些形式。”
此时学生们活跃兴奋,一边讨论一边总结文言的五种常见判断句式。
为了引导学生巩固掌握文言判断句式,我继续引申,“‘现在是夏天,但是今天天气凉爽’,用文言句式如何表述?”
学生们这回显得从容了,争先恐后回答。
“今者,夏也,而天凉也。”
“今,夏也,而气清也。”
“今是夏,而天乃凉。”
“今为夏,气则凉。”
“今非秋,而惠风和畅。”
“今,夏;天凉。”
我及时发放今年高考上海卷文言文阅读《沈周》,让学生找出并翻译其中的文言判断句,学生们很快把其中的文言判断句找了出来并进行翻译:
“邑人陈孟贤者,陈五经继之子也。”
“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周曰:‘往役,义也。’”
“询左右,乃画壁生也。”
学生掌握了文言判断句式后,引导学生学习文言被动句式,我又问学生:“‘他被这道算术题难住了’从句子结构上看是什么句式?”
学生异口同声:“被动句!”
我继续问:“如果你是元朝数学家郭守敬的学生,向老师郭守敬报告有位学友遇到难题了,你怎样表述这句话?”
学生们这时变得灵活了,一边思考,一边套用文言被动句式,很快用四种文言被动句式进行转换表述:
“其受困于是算术题矣”。
“其为此算术所困也”。
“其见困于此术数矣。”
“其被斯术数困也。”
我又进一步:“你们能够总结文言被动句式的形式吗?”
学生们像接受挑战似的,纷纷拿起笔进行归纳总结:
(1)“及物动词+于+施事者”。
(2)“为+施事者+及物动词”。
(3)“为+施事者+所+及物动词。”
(4)“见+及物动词。”
(5)“被+施事者+及物动词。”
就这样,我和学生们用以古说今的形式进行文言句式的复习,复习文言固定句式时,学生们似乎进入古人的境界。往往就眼前场景,用文言固定句式描述。
“书籍,所以固学也(资料,是用来巩固学习的)。”——文言表陈述判断的用“……所以……”的固定句式。
“吾学,不敢有所怠(我来学习,不敢有什么懈怠)。”——文言表陈述判断的用“……有所……”的固定句式。
“吾无以报父母之恩也(我没有什么可用来报答父母的恩惠的)。”——文言表陈述判断的用“……无所……”的固定句式。
“不勖,无以成也(不学习,没有办法达到成功)。”——文言表陈述判断的用“……无以……”的固定句式。
“其反复自念,得无察吾乎(他反复喃喃自语,该不会是考验我吧)。”——文言表委婉的用“得无……乎”的固定句式。
“猎鸟,无乃不可乎(打鸟,恐怕不可以吧)。”——文言表委婉的用“无乃……乎”的固定句式。
······ ······
备课时,我考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文言句式的语法知识。没有想到,学生对这种以古说今的文言句式练习乐此不疲,还用造文言句子的方式来照亮自己的心灵,这是意料之外收获。
8.文言句式练习 篇八
A.吾属今为之虏矣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D.刘备天下枭雄
2.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例句: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C.其制稍异于前
D.古之人不余欺也
3.下列句子中与“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B.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C.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D.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4.下列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A.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戍卒叫,函谷举
D.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5.从句式的角度看,同类的一项是()
A.①不拘于时,学于余
②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B.①自言本是京城女
②帝感其诚
C.①伐薪烧炭南山中
②贤能为之用
D.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6.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下面的短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地名)封人(官名,春秋时掌典守封疆)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困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韩非子》)
(1) 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阅读下面的短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鹅笼夫人者,毗陵某氏女也。幼时,父知女必贵,慎卜婿,得鹅笼文,即婿之。母曰:“家云何?”曰:“吾恃其文为家也。”家果贫,数年犹不能展一礼。妹许某,家敌豪,遽行聘。僮仆高帽束绦者将百人,筐篚亘里许。宗戚压肩视,或且曰:“乃姊家何似矣?”媪婢共围其妹,欢笑吃吃。夫人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
(1)下列各句句式与“僮仆高帽束绦者将百人”一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安在其不辱也
B.君何以知燕王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而如姬最幸
(2)上文加点的“曰”前面省略了主语,主语应是()
A.婿B. 父C. 女(儿)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上文画线的句子。
宗戚压肩视,或且曰:“乃姊家何似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A项为被动句,“为”表被动。其余三项均为判断句。B项副词“则”构成判断;C项“……者,……也”构成判断;D项无标志语,但表判断。)
2.C (A被动句;B判断句; C状语后置;D宾语前置。)
3.A(A状语后置与题干中句式同。B主谓倒装;C宾语前置;D定语后置。)
4.C(C项是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举”这个动词表示意念上的被动。其余三项是省略句,A项为蒙后省,即“(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B项为承前省,即“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D项为蒙后省,即“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5. A (A项均为被动句。①“不拘于时”的“于”;②“为……所”是表被动的标志词。B项①是判断句,判断词为“是”;②是被动句,“感”理解为“被感动”。C项①是状语后置句,即“伐薪烧炭(于)南山中”;②是被动句,标志词“为”理解为“被”。D项①为“……者,……也”式的判断句,②是被动句,标志词“见”表被动。)
6.(1)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2)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的原因,不过是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7.(1) 管仲被捆缚着,从鲁国到齐国去,走在路上又饥又渴。
(2) 如果你有幸到了齐国不死而被齐国重用,你将用什么报答我呢?
8.(1) C(A项为主谓倒装句;B项为宾语前置句;C项为定语后置句,与题干中句子句式相同;D项为被动句。)
(2) B (根据上下文判定。)
(3)见“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
鹅笼夫人,是毗陵某户人家的女儿。小时侯,父亲知道女儿肯定会显贵,慎重地选择女婿,当得到鹅笼写的文章,马上定他为女婿。她母亲问:“家庭情况怎么样?”(父亲)回答说:“我把他的文章看做他的家业。”果然,鹅笼家里十分贫穷,几年还不能施行一礼。她妹妹许配给某户富豪人家,很快就行聘礼。头戴高帽系丝带的僮仆将近百人,装聘礼的筐筐连绵一里路左右。亲朋好友压肩围观,有人又问:“你的姐姐家也像这样吗?”家里的女佣们都围着她妹妹,发出吃吃的笑声。夫人仍平静地坐在那里做她的针线活,一点也不为之动容。
【作者简介】
孙冬强,高级教师,执教于江苏省兴化中学,发表文章多篇。
9.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篇九
2.群众由希望到失望、由感动到冲动,许多问题就是这样由蚂蚁拖成大象的。3.防止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4.“化”就是群众工作方法的境界,就是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从个性中找出共性,从现象中发现规律。就是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左右、兼顾上下,体现公平,就是了解、理解、形成共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避免一叶遮目不见泰山,以局部、个体、表象掩盖整体和本质,也要善于明察秋毫,发现特殊问题,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留遗忘的角落。
5.做群众工作,最怕教条得没有人情、妥协得没有原则、幼稚得不着边际。忙忙碌碌忙不到点子上,慷慨激昂说不到根子上,束手无策收不了场„„好心办不成事、好心办蠢事。教条刻板的群众工作有激化矛盾的危险;不顾现实的许愿有让后人烧烤的隐患;不把自己融合进去的工作方法就会陷入孤立。做好群众工作,既要放下身段倾听,更要扑下身子落实,还要依法依规担当。能办的尽快解决,条件不成熟的耐心解释,在平和中坚持原则,在平等中实现引导。
6.在深入群众中,保持理想信念的长青,在深入实际中保持工作方法的常新,才能思考换位,方法到位,使好的动机变成好的效果,为群众创造实实在在的福祉,这是群众的期盼,也是领导干部工作的追求。
7.一把手职责,13字,重要工作:出主意、用干部;日常工作:议程、关系网、沟通 8.一要统揽而不包揽。否则,只会陷于忙乱无序、低效无功的工作困境,势必造成大事办不好、小事办不完的不利局面;二要放手而不撒手。放手让部属干事,是“一把手”高明的领导艺术。但是,“一把手”对部属的放手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在放手的过程中,既要主动为部属积极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工作环境,又要对部属的不良倾向和不当行为及时予以提醒和制止;三要抓大而不放小。“一把手”工作千头万绪,理应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放在谋大局、抓大事、把方向上,但又万不可忽视决定事情成败的关键细节。
9.作为“一把手”,既要立足当前在具体工作上抓好落实。时刻注意把精力和心思用在抓好当前各项工作落实上,当前工作一刻也不能停,一环也不能松,一步也不能慢;又要着眼长远在超前谋划上做好文章。站得高、看得远,审时度势、多谋善断,应当是“一把手”的特质。“帅不在勇而在多谋”,多谋的前提就是要见微知著,一叶知秋,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10.继承是手段,创新才是目的。对于“一把手”领导工作而言,就是既要在谋划发展时,千万不折腾,始终以强烈的责任感用于继承,一任接着一任干,坚决杜绝“一个主官搞一套、规划思路年年改”现象发生;又要在具体工作中,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注重以辩证思维和先进理念,来创新工作方法,推进工作开展,提高工作成效,从而实现“基调不变、方向不改、方法创新、效果出新”的工作目标。
11.作为正职必须努力提高组织领导艺术,对副职以诚相待、豁达宽容,尊重理解、关心支持。在实际工作和平时生活当中,尽量做到:多放权,少揽权;多果断,少武断;多指导,少指责;多通气,少赌气;多理解,少误解;多谋事,少谋人;多爱护,少袒护。不断推动领导班子“将相和”,实现“众人划桨开大船”的良好政治局面。
12.在领导班子内部,大家都是“普通一兵”。作为“一把手”的“班长”,要遵循当“班长”而不当“家长”的原则。一要“高人一筹”而不“高人一等”;二要“一览无余”而不“一手遮天”;三要“责任第一”而不“老子第一”;四要“豁达气度”而不“鸡肠小肚”;五要“交心通气”而不“一团和气”。在单位内部,努力营造一个“团结、平等、互助、合作”的良好工作生活氛围。
10.《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篇十
一、判断句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用“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在少数地方也用到了“是”来表示判断,如:“不知木兰是女郎。”“问今是何世。”但是古汉语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其常见的句式有:
1.在主语后加“者”表停顿,在谓语后加“也”表判断,基本形式有:
①A者,B也。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陈涉者,阳城人也。
所以……者……也”(表示因果关系的判断句。)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缘故,是因为……)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②A者,B。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③A,B也。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④A,B。(无标志,直接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秦,虎狼之国。
2.用“乃”
“则”“即”“因”“皆”“悉”“”必(副词)/“是”“此”(代词)
/“为”/“非”
(表否定判断)等词语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环滁/皆山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亡秦之续耳。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此后典籍皆为版本。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诸葛亮《出师表》)
○此天子气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主动句:施动者+动词谓语+受动者(一般主动句)
施动者+(把+受动者)+动词谓语(“把”字句)
○被动句:受动句+(被+施动者)+动词谓语(“被”字句)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
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
二是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一)1.用“为”/“为……所……”或“……为(之)所……”表被动。
○不者,若属皆且为(刘邦)所虏。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2.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动)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用“被”表被动。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二)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
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一般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判断。(意念被动句)○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帝感其诚。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三、宾语前置句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是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宾语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
1.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否定词+代词+动词)
①不患人之不己知也,患不知人也。(未己知)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例①中的代词“己”是谓语“知”的宾语,置于谓语前;例②中“余”是第一人称代词“我”,是谓语“欺”的宾语。
○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
【译文】我看见经过我这里的人多着呢,(可是)没有谁哀怜我。
2.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作动词的宾语、作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作宾语,一般提前到动词(或介词)前。
如:微斯人也,吾谁与归?
介词的宾语“谁与”前置
代词+介词+动词/介词的宾语
①豫州今欲何/至?
(动词的宾语)
②项王曰:“沛公安在?”
(动词的宾语)
○例①中“何至”是“至何”,即“往哪里去”;例②中的“安在”是“在安”,就是“在哪里”。
○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何以知之?
介词的宾语“何以”前置
3.通过“之(是)”提宾。(“之”“是”)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②孤臣唯命是听。
例①中的“何陋之有”,是“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意思;例②中的“唯命是听”即“唯听命”,“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句式中的“唯”可译为“只”或“只是”等。成语中“惟利是图”“惟才是举”“惟你是问”也属于这种格式。
4.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①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②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例①“是以”是“以是”的倒装;例②“一以当十”是“以一当十”的倒装。这种提宾不需要其他条件,只是一种强调的表示。成语“一以贯之”“夜以继日”也是这种用法。
四、定语后置句
在现代汉语里,定语常放在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前面,起修饰限定作用;而古代汉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词后,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把它归结为四种常见的形式:
1.(名词)中心词+之+后置定语(形)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名词)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群臣/(∧之)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有时“之(而)”省略)
○率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百人。(率领谢庄精通武艺善于格斗的少年。)
○马之千里者……(能日行千里的马……)
3、“中心语+定语+者”的形式;
○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之宾客)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烧溺死之人马)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4.中心词+数量词
○尝贻余核舟一。/为人五,为窗八。
○铸以为金人十二。(用它铸成了十二个金人。)
五、状语后置句([状]+动、形+〈补〉)/“以”、“于(乎)”+名词或代词
⑴介词结构“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面作状语,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当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状语后置”或“介宾结构后置”。如
介宾短语/于+宾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介宾短语/以+宾
○“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六、主谓倒装句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七、成分省略句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草木)尽死。
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文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走)五十步笑(走)百步
3.省略宾语。
○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动词宾语省略)
○竖子不足与(∧之)谋。(介词宾语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相如)为上卿
4.省略介词。文言文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
○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动+处所、地点)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搒掠无完肤。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
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儇③,()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补学官弟子员④,学官索贽zhì贽zhì古代初次拜见尊长时所送的礼物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
【译文】他的兄长是里长,乡里多有逃亡之人,租税没地方来。每到年终,官府催交租税,把他的兄长拷打得体无完肤。自新就前往县衙代替哥哥(受责罚),而把他哥哥藏在别的地方。县吏为其意气而感到奇怪。刚要施与杖刑,他就阻止了,问:“你是什么人?”自新说:“我是里长,本是一名书生。”县吏让他试写一篇文章,他马上就写成了,县吏安慰他,并免去了对他的刑罚。
自新对那些权豪势要之人,淡然不放在心上。吴中子弟大多轻薄浮滑,(常)聚集到一处,用猥亵的语言相互取笑,自新一切都不理会,人们和他谈话,他也不回答。而谈论古今之事时,他则意气慷慨。酒喝到酣畅时,他大声说:“主宰天下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他眼睛直直地往上看,神气勃勃仿佛发怒一样,那些年轻人看到了就想殴打他。(后来)他被补授为县学的生员,学官向他索要礼金很是急迫。自新确实拿不出礼金,屡次遭受鞭笞的侮辱,心里怏怏不乐,想弃学而去,不久得病而死。
八、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这些固定用法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五种:
1、表示疑问
1/(1)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
○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何”)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论语》)
2/(2)何所……?(所……的是什么?)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所思/所忆的是什么?)
○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
3/(3)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4/(4)如……何?奈……何?(拿……怎么样呢?)
○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5/(5)孰与……?(与……相比,哪个……?)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6/(6)何为……?(为什么……?)
○君何为生我家?
7/(7)安……乎?(怎么……呢?)
○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尔安敢轻吾射!
2、表示反问
8/(1)何……哉(也)?(怎么能……呢?)/何哉?(为什么呢?)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何可胜道也哉?(兼有感叹)(《游褒禅山记》)
9/(2)如之何……?(怎么能……呢?)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
10/(3)何……为?(……为什么呢?/……干什么呢?)/奚……为?
○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奚……为:为,wéi,语气词,表示反诘或感叹。奚以:为什么。
○何辞为?(《鸿门宴》)
11/(4)何……之有?(有什么……呢?)
○宋何罪之有?()○夫晋何厌之有?(《左传·僖公三十年》)
12/(5)安……哉(乎)?(哪里/怎么……呢?)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13/(6)不亦……乎?(不也是……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14/(7)……非……欤?(……不是……吗?)
○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15/(8)顾……哉?(难道……吗?)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16/(9)独……哉(耶)?(难道……吗?)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之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
17/(10)岂(其)……哉(乎,耶)(哪里……呢?)
○岂若我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兼有感叹)(《捕蛇者说》)
○沛公不先入关,公岂敢入乎?(《鸿门宴》)
○未报秦施而伐秦师,其为死君乎?(《殽之战》)
○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18/(11)宁……耶?(哪里/怎么……呢?)
○宁知此为归骨所耶?(兼有感叹)(《祭妹文》)
19/(12)宁……乎?(难道/怎么……吗?)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老当益壮,宁(宁,岂,难道,哪)移白首之心?(《滕王阁序》)
3.表示感叹
20/(1)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21/(2)直……耳!(只不过……罢了!)
○王曰:“不可,直不过百步耳!”
(《孟子·梁惠王上》)
22/(3)惟……耳!(只……罢了!)
○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耳!
(《谭嗣同》)
23/(4)一何……(多么……啊!)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24/(5)亦……哉!(也真是……啊!)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
25/(6)……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录〉后序》)
4.表揣度
26/(1)无乃……乎(欤)
(恐怕……吧?/)(兼表反问)
○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27/(2)得无(微)……乎?(该不是/没有……吧?/能够有所不……吗?)(兼表反问)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能够有所不……吗?)
28/(3)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
○其可怪也欤?(《师说》)
29/(4)……庶几……欤?(……或许……吧?)
○吾王/庶几/无疾病欤?(《孟子》)
5.表示选择
30/①与其……孰若……?(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31/②……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32/③其……耶?其……也?(是……呢,还是……呢?)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空的深蓝,那是它的本色吗?
还是它的高远没有穷极的吗?
苍苍:深蓝色。其……,其……:可以理解为“是……,还是……”极:边界尽头。
33/惟……抑亦……(不仅是……而且是……)
而卒惶急『无以』(没有/什么/用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
END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推荐阅读: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的教学设计08-06
《文言词语与句式》教学设计06-09
文言文之文言句式01-01
文言文固定句式之表示比较句式08-29
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07-15
常见文言文句式的用法07-13
文言文句式类型并翻译09-30
中考文言文判断句句式06-30
文言文固定句式与译法解析07-09
文言文特殊句式导学案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