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2024-08-19

谈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精选7篇)

1.谈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篇一

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总结

均衡城乡教育发展 铸就教育公平丰碑

江夏现辖6街(办事处)、5镇、2乡和1个经济开发区,总面积2008平方公里,总人口64万,其中农业人口40万。全区共有中小学校134所,学生7.93万人。近年来,在市教育局和江夏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伴随着江夏社会经济的迅速腾飞,全区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得到强力推进。今年9所学校共新改扩建校舍15981㎡,其中学生宿舍10257㎡(新建4512㎡、改扩建5745㎡)、食堂3068㎡(新建832㎡、改扩建2236㎡)、教学用房2656㎡(改扩建2656㎡)。完成总投资920万元,其中土建828万元、设备购置92购置万。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全面推进了全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中,我们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为宗旨,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明确“先行试点,逐步铺开”的工作思路,严把工程建设标准,坚持做到布局上高起点、建设上高规格、配置上高标准、管理上高要求、服务上高质量,全面提升寄宿制学校建设、管理、服务的档次与水平。

一、建设上坚持“三个统筹”

1、统筹布局规划

在寄宿制学校的布局上,我们坚持全面统筹、科学规划,做到高起点、高规格,避免过去“普九”建设中的学校布点散、重复建设多的现象。科学制定“十一五”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确保寄宿制学校是今后将长期保留的中心学校,确保建设的规模效益。在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中,我们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要求,牢牢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够用与实用的原则,在充分考虑建设校所在地生源变化的基础上,综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不搞超标准建设;二是“不举债建设”的原则,将寄宿制学校建设与初中学校标准化建设、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有机结合,避免重复建设,实现建设投入的效益最大化。所有建设项目全部实行预算管理,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确保项目学校在整个建设工程中不超支、不欠债。

2、统筹建设领导

为确保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的顺利推进,真正将这项工程办成“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我区成立了三级领导机构,统筹寄宿制工程建设:一是成立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刘庆香亲自挂帅,区发改委、财政、土地规划、教育、卫生、建设等相关单位领导为成员的江夏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纳入全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定期召开会议、现场视察,及时协调解决建设工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确保建设工作的落实;二是成立由教育局长王松林任组长、分管副局长陈必林具体指导、相关职能科室为成员的寄宿制建设领导小组,对全区的寄宿制建设进行全面规划,科学制定建设方案,及时督办项目建设;三是成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项目学校建设工作专班,全面落实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全面监督工程建设质量。三级领导机构分工明确,各司其责,层层把关,确保了建设工程的顺利推进。

3、统筹两个建设

在寄宿制学校硬件建设上,我们坚持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坚持公正招投标制度,从源头上确保工程建设质量。规范施工流程,每个项目都必须做到规范操作、安全施工,实现工程的“三个确保”,即确保质量、确保工期、确保安全。在当前建筑材料和人力成本猛增的情况下,我们宁可增加建设成本,也要确保工程质量。如今年按市级预算标准,新建校舍为500元/平方米,但我们实际砖混造价在750元/平方米左右,高出市级标准50%。

在加强学校硬件建设的同时,我们还不断加强寄宿学校蔬菜副食基地建设。各寄宿学校经济争取当地政府支持,采取无偿划拨或租赁土地的方式,支持寄宿学校建设蔬菜副食基地,基地收获全部用于补贴学生生活,在当前粮食和肉食大幅涨价的情况下,保证学生就餐质量不降、份量不减、价格不涨,并为学生提供劳动和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如金水寄宿制小学,原属国营农场子弟小学,在学校收归江夏区并建设寄宿制学校后,教育干事林军同志多次找办事处领导汇报工作,终于争取到14亩无偿划拨的熟地,建起厢成垄、菜成片的蔬菜基地,每天供应学校蔬菜达上百公斤,生均每天补助生活费1元;大屋陈寄宿学校在合并大屋陈小学后,充分利用其闲置校舍养殖肉鸡,并深耕废弃操场8亩,全部种上蔬菜。

全区20所新增寄宿制学校,共利用闲置校舍(园)57.5亩,开辟蔬菜基地111亩,鱼塘15亩,猪圈60间,形成地里有菜、塘里有鱼、圈里有猪(鸡)的立体种养格局,种养收入每年达43.7万元,资助每名寄宿学生达90元/年。

二、管理上做到“三个加强”

农村寄宿制特别是农村寄宿制小学是新生事物,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主生活能力较差,给学校的教育管理带来全新挑战。我们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步骤,不断摸索寄宿制学校科学规范的管理举措,实现管理的“三个加强”:

1、加强制度建设

在2005年三所寄宿制试点校较为成功的管理经验基础上,区教育局责成体卫站深入每所寄宿制学校,广泛征求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意见及建议,并组织专家反复论证,统一制定《江夏区寄宿制学校食堂卫生管理制度》、《江夏区学校寄宿工作管理制度》和《江夏区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手册》等管理制度,内容涉及学生在校饮食、住宿、学习、课外活动、心理健康、回家返校安全等各个方面,形成寄宿工作项项有目标、事事有人管、人人有责任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各学校在贯彻区级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对各环节管理进一步进行细化,从每天学生起床、就餐、学习、活动、就寝等提出分时段工作要求,实行精细化的一日流程管理,实现德育工作目标化、思想教育情感化、安全教育经常化、日常管理规范化、宿舍管理星级化、医疗保障科学化、餐厅管理人文化、生活管理优质化、检查考核持续化的目标。

2、加强安全管理

学校工作,安全第一。为确保寄宿学生在校安全,我们不断强化学生安全管理。一是加强学生安全教育,通过每学期安全教育周、举行安全知识讲座和安全应急演练、组织寄宿学生观看安全知识影片等活动,让全体学生学习安全常识、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自护能力;二是每所寄宿学校都实行严格的封闭式管理,每周一早上学生到校和每周五下午学生离校,都实行标牌交接手续,即按时到校交黄牌,家长接走交绿牌。对未按时到校学生和未及时履行接送责任的家长,学校及时通过电话进行联系,确保每一个学生安全;三是抓好校园学习活动安全,每天值日教师在校园四处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四是对食堂和宿舍定期消毒,保育员住进学生宿舍楼,夜晚对寄宿学生进行巡床,确保学生饮食安全和就寝安全。

3、加强养成教育

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基石。在寄宿制管理工作中,我们不断创新管理方式,深入推进养成教育。一是在正常教学基础上,充分利用每天夜间活动时间,教师对寄宿学生进行学习辅导,纠正他们不良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尽快跟上班级学习步伐;二是保育教师对寄宿学生洗漱、吃饭、内务整理等方面进行手把手辅导,培养学生自主生活意识、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三是在每个学生寝室任命寝室长,让学生作为保育员的助手参与寝室管理,培养他们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能力;四是为寄宿学是特别是“留守孩子”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及时解决他们心理上的问题,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在学校领导老师的悉心培养下,不仅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而且大部分孩子的自主生活能力、良好行为习惯得以养成。家长们高兴地说:“与以前相比,孩子住校后变得爱学习、爱劳动、懂礼貌了,我们很满意!”

三、服务上实现“三个优化”

我们确立“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理念,在寄宿制工作中实行精细化管理、满意化服务,着力推行“三个优化”,实现“四个确保”(即确保学生安全好、吃得好、住得好、学得好),不断提高寄宿服务质量。

1、优化学生寄宿环境

我们以“管理精细化、服务满意化”为工作目标,不断完善设施配套,优化学生寄宿环境。区教育局为所有寄宿学校统一配置了锅炉、蒸饭车、冰柜、彩电、DVD、洗衣机、消毒柜、电风扇等配套设施,设置了宽敞明亮并富有文化氛围的餐厅,统一为学生定制木板床。良好的设施和环境,让学生吃有可口的热饭、洗有温暖的热水、睡有舒适的木床、看有精彩的电视节目。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各寄宿学校还为孩子们添置了电脑、图书、球类、棋类等文体用品。孩子们在每天晚饭后,或阅读图书、或学习电脑、或打球、或下棋、或看电视,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沉浸在欢乐的游戏里,很快都将学校当作了自己的家,爱上了愉快的住校生活。

2、优化保育教师配置

高素质的保育工作队伍,是落实寄宿管理、提高工作质量的保障。区教育局在《江夏区寄宿制小学建设与管理(试行)意见》中明确要求,各学校保育员与教学一线教师同要求、同待遇,激励身体健康、责任心强的教师转岗到后勤服务岗位,以保证保育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全区所有寄宿学校都严格按照区教育局的要求,挑选骨干教师从事后勤服务工作。全区从撤并学校抽调校长 11人、教师140人从事寄宿制管理与服务工作,如大屋陈中学工会主席黄明、山坡乡小学校长戈光荣、张良初等10多名校级领导主动承担寄宿管理工作,五里界小学全国优秀教师郑春香等一大批优秀教师承担保育员工作。各校保育员与寄宿学生同吃、同住、同活动,既要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起居,又要辅导孩子们的学习,还要为年幼的学生洗脸、梳头,担当起教师、父母、保姆的三重角色,为孩子们的安全、健康、快乐成长默默奉献爱心与责任。

3、优化学生伙食质量

学生正是长身体的阶段,拥有的健壮的体魄就拥有了美好的未来。为确保寄宿学生饮食质量及身体发育需要,区教育局明确要求各寄宿学校千方百计提高饮食质量、降低运营成本。一是所有食堂不许搞承包,实行零盈利,确保将学生的生活费全部用到学生头上。严格执行财务公示制度,每月向学生及家长公示食堂运营情况,接受社会监督。二是落实定点采购制度,各寄宿学校安排专门人员到质量好、信誉高的市场批购蔬菜、米面等,降低采购成本、确保食品安全。物品采购回校后,安排专人核查验收,并记好台帐。三是全力搞好学校蔬菜副食基地,将基地收获全部用于补贴学生生活,提高生活标准。如土地堂中学有寄宿学生近千人,学校利用剩饭菜养猪,每周宰杀一头,全部无偿提供给学生食用,深受学生和广大家长好评。

制度严明促规范,措施得力见成效。全区所有农村寄宿制学校虽然实行的每生每天5元的低生活费标准,但学生一日三餐不仅吃得饱,而且吃得好。根据不同季节和学生的不同口味,每所学校食堂都提前安排出一周菜谱,确保每餐一荤两素一汤,并每餐变换菜肴种类。在校吃得卫生、吃得便宜、吃得营养,不仅学生们感到满意,许多家长在学校现场考察后,也都露出满意的笑容。他们说:“孩子比在家里吃得还好,我们还有什么不放心咧!”

经过三年的努力,我区实现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上从试点起步到全面铺开、管理服务上从不断摸索到规范优质,将近5000名农村远路学生和“留守”孩子从跋山涉水、啃冷饭喝冷水的艰苦走读生活中解脱出来,让他们享受到吃得好、睡得好、学习好的优质教育,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铸就了我区均衡城乡教育发展、全面推进教育公平的丰碑。

二〇〇七年十一月

遂川县农村寄宿制学校工作调研报告钟书先编辑: 朱曼 来源: 江西政协新闻网 : 2009-11-18 10:07

为了解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工作情况,最近,遂川县政协社会发展工作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该县的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从调研情况看,近年来遂川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管理工作,狠抓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管理和危房改造,农村中小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一是寄宿制学校建设成效显著。2004年该县第一批寄宿学校建设启动,当年有9所中小学列入建设,中央投入390万元,建筑面积9794平方米,解决了1000多名学生的住宿问题。2007年以来,连续3年争取中央投入共计1659万元,建筑面积23213平方米,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初中校舍和寄宿制学生的住宿问题。二是寄宿制学校管理规范有序。从2004年起,遂川县教育局着手制订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学校各项管理,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寄宿制学校管理体系;对刚入住的学生,班主任和生活教师就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耐心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并锻炼学生的生活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学校树立“安全第一、健康第一”的理念,切实把学生的安全工作放在首位,通过各种措施,保证了寄宿制学生的健康成长。三是花园式学校创建工程稳步推进。从2005年起,遂川掀起了校园建设的新高潮。县教育局提出“一年一个新变化,三年迈上新台阶,五年实现新跨越”的目标,在全县中小学实施花园式学校的创建工程。大多数学校根据现有的场地建设篮、排球运动场地,积极创造条件建环形跑道,为寄宿制学生提供了课外活动的运动场地。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遂川县农村寄宿制学校工作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建设达标难度大。按照国家《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建标109-2008)基本指标,该县中小学校建筑面积应达64.6万平方米,而实际面积相差13.36万平方米。二是运动场地普遍不足。多数学校无环形跑道、无球类和器械等运动场地,学生体育运动只能在拥挤的场地内开展一些简单的活动;多数学校无集中绿地和学生劳动种植园地,学生课外文体生活单调。三是学校周边环境差。一些学校周边网吧、游戏厅等赢利性场所对学生的诱惑相当大,有些学生放学后沉迷于网吧、游戏厅,没有心思读书。四是经费紧张,人员紧缺,基础设施薄弱。公用经费紧张,农村寄宿制学校比其它学校要多支付一笔较高的后勤保障费用,生活设施的添置维修,水电费、燃料费、工友工资等费用的支出占了学校公用经费较高比例;寄宿制学校教师待遇不公,因上早晚自习,寄宿制学校教师比其他学校老师每天多工作两三个小时,且无任何补助;人员紧缺,寄宿制学校承担了学生托管功能,但目前一些学校教师不足、有编无人,更没有保育员、工勤人员、生活老师编制和岗位,造成寄宿制学校后勤服务功能缺失;多数学校缺少音体美专职教师,音体美课程无法开足或质量不高;设施不足,许多寄宿学生的宿舍都是老教室改建的,几十人挤在一起,食堂卫生条件差、设施不足,存在着安全隐患,学生宿舍、教师住房、食堂设施、功能室等需要改善。

针对存在的问题,调研组就如何加强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管理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加大投入,加快寄宿学校校舍和运动场所建设步伐

要充分利用遂川是国定贫困县的有利条件积极向上争资跑项,继续积极争取上级对遂川县教育事业的投入;要抓住国家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等机遇,争取国家拨款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争取希望工程、社会资金加快寄宿制学校校舍、运动场所建设步伐;对建设寄宿制学校积极性高的乡镇和学校,建议县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扶持。同时,新建学校选址要有前瞻性,要充分考虑其地理位置、气候、交通、污染状况等因素,面积要达标,至少几十年不落后。学校应尽量配备完善的设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如电教室的配置、图书馆图书的更新、食堂设施的改善、校园的美化绿化等,以良好的环境保障师生的身心健康。

二、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

建立奖惩机制,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设立山区教师教育津贴,给山区寄宿制学校任课教师适当的山区津贴,稳定寄宿制学校教师队伍。建立寄宿制学校值班津贴制度,对值班人员给予适当补贴。树立先进典型,每年结合教师节庆祝活动,评选一定数量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尊师重教的单位和个人,由政府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三、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强化学校的安全管理

各寄宿学校要结合实际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形成寄宿工作项项有目标、事事有人管、人人有责任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对各个环节的管理要进一步细化,实行精细化的一日流程管理。进一步健全校内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安全预警机制和防险救灾应急预案;要利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及时与有关部门共同研究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运行中出现的治安、卫生、饮食、交通等新情况、新问题,对寄宿制学校的宿舍、食堂等建筑用房和使用标准严格把关,认真抓好学校防火、防盗和学生食堂、宿舍的管理,不留安全隐患;整治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坚决防止火灾、集体食物中毒,交通事故等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四、配足任课教师,加强寄宿制学校的素质教育

要切实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不足的问题,通过招考录用教师等途径,及时补充因退休、考学、报考公务员等流失教师的空缺,以保证整个教师队伍的稳定。同时,学校不仅要安排教师到教室为学生进行答疑、咨询、辅导,还要有针对性地开办文艺、体育等多种兴趣班,定期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条件。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自我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改善食堂管理,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努力提高学生在校的生活水平,保证学生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

五、倾斜公用经费,保障寄宿制学校的正常运转

建议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学校设备的添置和维修,保障寄宿制学校的正常运转。合理调整山区寄宿制学校公用经费,对寄宿制学校要有所倾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城乡教师交流规划,实施“上挂下派”的教师交流机制,均衡城乡师资,实行统一调配、按绩聘用、动态管理、适当向基层倾斜的办法,增加寄宿制学校中、高级教师职数。同时,要逐步配齐配强专职的生活教师及后勤管理人员,提高生活教师待遇,让生活教师能安心与学生们同吃同住,负责孩子们的课外生活,保证寄宿制学生都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2.谈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篇二

教育部在2004年提出了“以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为突破口,加强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建设”的工作重点。到2007年西部地区“两基”覆盖率达到98%,寄宿制学校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寄宿制学校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生放学后的时间仍然是在学校度过的,这意味着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资源去利用,为开展课余生活提供了保证。那么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生活开展的实际情况如何呢?为此,我针对上述问题对甘肃省民乐县寄宿制学校进行了实际调查。

二、调查设计

(一)调查内容。

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活动的内容;课余活动计划与组织情况;学生、教师对课余活动的态度;学生对课余活动的期望;课余活动的评价方式。

(二)调查对象。

在民乐县四所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李寨寄宿制实验小学、民乐县第四中学、民乐县第三中学、裕展希望小学)进行了调查研究。对487名中小学生、144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

(三)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并辅助以观察法。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课余活动的内容。

学生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参加最多的是体育活动和兴趣小组,而社区宣传和校外观察比例非常低。可见,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活动的内容主要是体育活动和兴趣小组,而能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内容则很少。教师问卷的统计结果与学生问卷一样,教师认为,在课余活动时间里,学生主要参加体育活动、兴趣小组,而参加社区宣传、民族艺术活动的相对较少。

(二)课余活动的计划和组织。

学生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有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教师在放学后的课余时间会偶尔组织活动,有34.7%的同学认为老师经常组织课余活动。教师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有一半的教师认为在课余时间会经常组织学生的课余活动,只有4.2%教师认为从不组织学生的课余活动。75%以上的教师认为对于学生的课余活动学校是有计划的。

由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教师对课余活动计划与组织的情况不是很乐观,寄宿制学校学生年龄较小,学校及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课余活动的指导。

(三)学生对课余活动的态度。

学生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70.6%的学生认为,如果老师不留课后作业,很愿意参加课余活动;55.2%的学生很喜欢现在的课余活动;60.2%的学生认为学校组织的课余活动很丰富;75%的学生认为学校组织的课余活动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很重要。

(四)教师对课余活动的态度。

教师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41.6%的教师认为学校组织的课余活动很丰富,只有13.9%的教师认为学校组织的课余活动不丰富;80%以上的教师认为学校组织的课余活动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很重要,没有人认为学校组织的课余活动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不重要。

(五)学生对课余活动的期望。

学生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78.9%的学生很希望在课余时间学校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尽管学生对课外活动的认识很模糊和片面,但他们知道课外活动具有休息和娱乐的作用。对于课余活动的内容,学生希望学校多组织体育活动、兴趣小组。

(六)课余活动的评价方式。

对课余活动的有效评价可以促进课余活动的良性发展,评价对于课余活动的开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我在教师问卷中设计了开放题目来了解寄宿制学校课余活动评价方式,教师的回答情况主要有:学生自我评价与互评,家长教师共同参与评价;通过实地查看和相关材料 (量化评比) 进行评价;学生的喜爱情况,教师课余活动的完成情况;课余活动实地查录和体育竞赛为评价手段;根据平时学生的课余活动积极性评价;组织纪律、课余活动的效果及质量,等等。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课余活动的评价方式多元化,主要是量化评价,但对于课余活动的质性评价涉及较少。

总之,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活动的内容较为单调,课余活动缺乏计划与组织,学生对课余活动的期望也比较单一,课余活动的评价缺少质性评价,等等。但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课余活动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学生、教师都认为课余活动具有积极的意义,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对策及建议

(一)转变理念。

首先,要认识到课余活动的教育意义。课余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形式,也是满足学生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有效形式。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活动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意愿随意使用5—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来。离开这一点去谈论全面发展,谈论培养素质、爱好和天赋才能,只不过是一些空话而已”。

其次,计划、组织课余活动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任何知识技能的领会与掌握,都必须经过学生主体的主动吸收和转化。同样,课余活动的计划与组织也应该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及需求等出发来计划与组织课余活动,这样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增加生活教师的数量,并对教师进行培训。

与布局调整之前相比,教师的教学任务加重,同时教师还要照顾、管理寄宿学生的生活,因此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计划与组织学生的课余活动,为学生的课余活动提供指导。所以,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增加生活教师,使教师能专心于教学活动,同时也有时间和精力来指导学生的课余活动。

同时,课余活动缺乏专门教师的指导。在寄宿制学校教师编制既定的条件下,不可能增加专门指导课余活动的教师,所以,学校应该善于发现每个教师的特长,给予必要的引导,使其特长得到更好的发展。如有必要,可以让教师定期参加相应的培训,使其观念和实践能力不断提升,能够胜任学生课余活动的指导,满足学生课余活动多样化的需求。

(三)课余活动要引进质性评价机制。

评价具有导向功能,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标,有助于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传统的评价模式强调对学生的评价实施科学范式下的量化方式,试图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数字,把丰富的质还原为量,把无法量化的内容排斥于评价系统之外。而课余活动作为教育活动有其复杂性,不可能仅仅运用量化评价就可以真实反映。此外,参与课余活动的学生具有差异性,也不能运用统一的量化标准来衡量。因此,对课余活动的评价必须有质性的评价机制,从课余活动教育意义的角度来评价,并根据课余活动的性质来建立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达到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目的。

(四)多渠道筹措课余活动经费。

我所调研的4所寄宿制学校都没有专门的课余活动资金,而且一些涉及寄宿制学校的办法或者条例也没有对课余活动的资金在整个学校开支中的比例做出规定。我国基础教育经费短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课余活动资金只靠政府划拨则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依靠多渠道筹措课余活动经费。比如,课余活动经费除了各级政府投入,还应有各种组织的赞助、私人捐款、学生家庭承担。

摘要:作者以甘肃省民乐县四所寄宿制中小学学生课余生活为研究对象, 主要对课余活动的内容、计划与组织、师生对课余活动的态度、学生对课余活动的期望及课余活动的评价方式等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学校,课余生活现状,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郭新军, 张海燕.让星光引领学生课余生活——初中生闲暇教育的实践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 2010, (6) :20.

[2]谈家富.应重视指导小学生的课余生活[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0, (3) :20.

[3]黄利, 熊少严.中小学生课余生活研究的回顾与综述[J].江西教育科研, 2007, (10) :15.

[4]吴霓, 廉恒鼎.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生活研究综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0, (12) :25.

[5]解腊梅, 贾霞萍.关于中小学生课余生活的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 (12) :20.

3.也谈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 篇三

我校是地处边远山区的一所农村中心小学,从2008年春季起,我校合并周边5所村级完小、教学点,创办成寄宿制学校。学生来自全乡6个村委近30个自然村,离校最远的有70里,上学路远且难走。全校现有教职工25人,学生390多人,寄宿学生由30多人发展到125人。

笔者在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方面有一些心得,浅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对走读生来说,寄宿生有四个方面的优势:

(一)寄宿制有助于学生形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从周一到周五,寄宿学生都在学校生活,在校时间长,学习时间充裕,学习精力集中,学习情绪稳定,学习氛围浓郁,学习环境良好,有助于学习习惯形成。学校对学生管理到位,教师对个别学生指导及时,同学之间互帮互助方便,有利于学困生补漏补缺,优等生拓展延伸,中等生提高学习成绩。一年来,寄宿生与自己以前相比,在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等方面都有所提高。

(二)规范集体生活管理,有利于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寄宿生在校过集体生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在学校大家庭中生活,有集体舆论导向,有激励机制,有校园文化熏陶,有统一作息时间的安排,有不同时段活动形式,有教师言谈举止影响,有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宿舍管理员全方位的指导、督促和管理,为农村小学生形成良好行为和提高竞争意识而创造比家庭更优越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养成关心他人和互爱互助的品质。

(三)加强生活锻炼,有利于提高学生自理能力。现在农村小学生80%以上是独生子女,离开家庭、离开父母,过寄宿生活,生活自理,有利于克服自身娇惯任性、不合群、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意志脆弱等缺点。保管财物、统筹开支、刷碗倒水、洗衣叠被,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的困难自己克服,是生活压力,更是对自理能力的锻炼。在群体共处中学会关爱、学会合作,在自理中学会生存、健康成长,寄宿生与在父母关心呵护下成长的走读生相比,其自主、自理、自律能力都强得多。

举办寄宿制学校,初期也出现一些问题。以我校为例,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基础设施建设不太适合使用,后续建设未有及时跟上。举办寄宿制学校初期所建的食堂、厨房、餐厅、厕所显得比较小,学生宿舍床位比较少,后期又合并几所村级小学,增加寄宿生,床位就不够用了。每间宿舍没有独立的卫生间,学生洗澡不方便。特别是冬天,学校没有条件为学生提供热水洗澡。

(二)教师住房紧张,不方便管理学生。举办寄宿制学校后,住宿生增多,教师住在学校才方便管理住宿生。学校住房紧张,大部分教师离家较远,早出晚归,只能成为“走教老师”。中午教师没有休息的地方,只能伏在办公桌上打个盹,这样影响教学。全靠几个生活老师管理近百名住宿生,工作负担比较重。

(三)住宿生花费较多,家长的经济负担有所增加。学生周末乘车往返需用10~20元,在学校食堂用餐平均每顿2~3元,每天最低消费需6元左右,不包括零花钱。这样一个学生平均每月消费近200元,一年需用1600元左右。国家每学年补助每名住宿生500元,相对以前就近入学,家长感觉经济负担有所增加。

(四)学生健康和安全成为困扰学校的最大难题。寄宿制学校不仅关注教育教学,还要对学生吃、住、安全和防治疾病等方面投入很多的精力。有人说,校长和教师现在已不是以教学为主,而是以学生的安全为主。寄宿制学校校长、老师身上承担的责任很大。

一是交通安全问题。学生每周上下学基本是由家长用自行车、摩托车等接送。有的家长租用农用三轮车、“柳微车”,经常出现严重超员现象,存在着交通安全隐患。

二是学生身体健康问题。寄宿制学校实行封闭、半封闭式管理,校长也想组织学生登山、野炊,但怕出现安全问题。如果学生在活动中受伤,学校承担责任,负责赔偿,往往会“倾家荡产”。目前,我校文体设施不齐全,学生锻炼条件和时间不够。有些家长反映学生体质下降,对疾病抵抗能力比较差。

三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生从六七岁就离家住校,缺少父母亲情关爱,造成对父母的疏远和冷淡。许多学生刚住校时因为想家而哭闹,过一段时间后逐步适应集体生活,随之也产生一些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五)寄宿制学校教师工作压力过大,生活教师不适应。寄宿制对农村学校管理提出新的挑战。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都比较差,每周五天时间吃住在学校,教师既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又要管理学生,其工作艰辛可想而知。如果遇上学生半夜生病等情况,就更加辛苦。可以说,为职业道德,为肩上的责任,寄宿制学校的教师苦苦地支撑着。

目前,生活教师大都由任课教师担当,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他们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但缺乏少管理住宿生的经验,常常手忙脚乱。另外,生活教师住校时间增多,照顾家庭和孩子的时间相对减少,有些不太适应。实行寄宿制管理之后,专任教师们不仅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还要管理学生的住、行等事项,加大了工作量。

以上是我校在举办寄宿制学校遇到的这些具体问题,有一定的普遍性。

我认为,解决上述问题,应从三个层面寻求策略。

(一)政府层面应进一步加大对寄宿制学校的投入。一是经费的投入;二是增加贫困寄宿生生活补贴费。国家每学期拿出大笔资金作为贫困寄宿生生活补贴,可谓雪中送炭。然而,这些资金平均到每个学生身上就显得少了。每天补助2元,少数寄宿生勉强度日,大部分寄宿生不够用。三是应当配齐足够的生活指导教师。建议:小学每30名住宿学生配齐1位生活教师。农村学校缺编,教师的工作任务繁重。只有配齐生活指导教师,才能让家长放心、学生舒心。教师编制应适度向农村寄宿制学校倾斜,为学校培养一批责任心强、敢抓、会管、会管的专业生活老师,使学校对寄宿生管理工作正规、稳定,减轻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工作压力。四是每所学校应配备一位心理疏导老师。寄宿生远离父母,有些是留守儿童,他们心理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障碍,学校配备心理老师很有必要。五是搞好寄宿制学校配套建设。建设足够的教师住房,教师才能“安居乐教”。将学校危改资金、维修经费、寄宿制建设经费集中统筹使用,进一步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设施的建设力度,配备功能室、会议室、图书室、电教室和文体活动器材,丰富校园生活。为寄宿生提供磁卡电话、电脑视频等联系方式,保证学生和家长之间交流有畅通的渠道。

(二)教育主管部门层面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对寄宿生管理包括组织管理、思想管理、纪律管理、餐饮管理、安全管理、住宿管理、学习管理等。教育部出台了《国家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学校管理暂行办法》;本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做出更加具体的规定,比如制定《生活老师管理制度》等。加强学校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形成学校、家庭、社会联防机制,消除寄宿制学校各种安全隐患。为离家较远的寄宿学生补助交通费,杜绝乘坐“三无”车辆和农用车,有条件学校学生配备校车。

(三)学校层面在寄宿生管理上狠下功夫,重点抓好“吃、住、行”。“吃”就是解决好吃饭的问题。学校在“微利保本”的原则下,搞好对食堂的经营,确保学生食品卫生安全。把“微利”返回到学生,每月会餐一次,既改善学生的生活,又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学生在集体会餐中学会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住”就是要创造宽松和谐的住宿环境,使寄宿生感受到集体生活的温暖、温馨。学校建立“住宿校行政领导——生活指导教师——班主任——寝室长”管理系统,促使宿舍做到物品摆放有序、地面干净、纪律良好,保证学生生命财产安全。“行”就是加强寄宿生往返学校交通安全的管理。

4.浅谈农村小学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 篇四

农村人口比较分散,地形复杂,交通不便;重新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加大了校家距离。学生在上学、放学途中耽误了很多宝贵时间,来到学校又疲惫不堪,对教学影响严重;时代特色的“留守”学生又比较多,在家与监护人缺少沟通不能进行有效管理,容易形成行为随便的不良习惯,影响在学校的学习。然而,在路途中又隐藏着很多不安全因素,又让校方和学生家长提心吊胆。为了学生减少不安全因素,学生溶入集体生活,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又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大多数乡镇学校都采用寄宿制。国务院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建设,同时加大对住校生的生活补贴,农村学校必然住校生增多。

通过多方调查,农村寄宿制给农村学生带来许多教育的公平性,同时对学生的成长利大于弊

1、教师的整合,让学生得到优秀教师良好引导与教育,凸现了学生受到师资教育的平等性;同时各种专业教师的富有,有助于各门功课良好的开展,让学生接受教育更全面。

2、学校的整合,让学生受教育条件得到良好的改善,拉近了城市与农村教育条件的差距。

3、通过寄宿制教育,让学生能更早、更好地学会独立生活,同时通过学校规范的教育,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与习惯。

根据一些观察调查发现,很多寄宿制乡镇中学在学生管理上存在这样一些弊端:

一、管理不完善,存在管理“缺空”。形成中午午休、下午放学后到晚自习前一段自由时间,缺乏有效管理,形成管理“缺空”,不能及时掌握学生情况,不能发挥预防为主,避免一些事件的发生。

二、校园课外文化生活单调,不能吸引学生转移注意力。文娱活动太少,特别是下午放学后,这一段较长的时间,学校体育场地(如球场)和设备有限,并不是大多数学生都在进行学习,而是很大一部分学生无所事事,做一些违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事,或想方设法出校门。

三、住宿设施不规范,后勤服务跟不上学生需求。寝室布局、设计不合理,不能发挥最好的管理效力。有的寝室在教学楼,教学区和生活区混合,不利于管理。男女生寝室区混合,相互影响;宿区夜间不能封闭或分散,不利于管理,学生容易外出或受到外界的影响。后勤服务在许多方面也没有时代气息,与人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有一定差距,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管理,学校是全权监护人责任很大,同时关联很大一部分学生的方方面面,关系到学校的声誉、生源,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经过肤浅思考,结合一些学校较好的管理方式,浅谈住宿制学校学生的管理,与大家商榷。

一、细化管理,填补“缺空”。以班为单位分寝室,政教处对寄宿学生进行详细的登记造册,项目包括:

1、建立健全学生教师数据库,以学生和教师两个基础库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注重学生和教师的长远发展。通过学生的学籍、成绩等信息建立学生的基础库,通过收集整理教师的基本信息,综合教师日常教学、科研等各种方式,建立起教师的基础信息库。根据上述数据库,合理对学生进行各方面教育合理安排教师工作,尽量做到能按教师能力安排工作。学生基础数据库包含(学生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家庭住址、家长或监护人姓名、是否留守学生、留守学生家长务工地、家庭情况、家长或监护人联系电话)。

2、学生寝室内务统一要求,规范床上用品、洗漱用具、鞋等物品的摆放。对学生进行管理的同时,多关爱学生,平时多与学生交流,拉近距离,培育感情,定会亲其人听其话。学生有好的表现多表扬,同时报班主任、政教处进行表扬。有较大意外事件时,不但与班主任、政教处联系,还要根据登记表上的联系方式与家长或监护人联系,互通情况,这样减少环节,发挥时间效益,防止事态的扩展。寝室卫生、纪律每月进行评比,评出星级寝室,给予一定的物质方面的奖励。某些科目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较少,对学生的管理效果不佳。全校教师参与对寄宿学生的管理,增进师生相互了解,发挥管理效能。

3、安排老师值勤,监管早上以雄壮的口号出操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强制中午午休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下午放学由当天值日教师负责各功能室的监护(科技馆、图书室、实验室),到晚自习前一段自由时间的学生活动。方案学校安排教师值班寝室,校务值日、值日教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共同生活。早晨起床时间由宿管人员和值周教师一起去检查起床情况,洗漱完后分班带领学生跑操,用餐时间维持秩序,中午午休、下午放学后组织学生到科技馆或图书室活动,上晚自习和晚上就寝时清点学生人数,对请假情况与班主任联系核实,并清查上自习和就寝纪律。老师和学生接触多了,更了解情况,更有利教师教育学生。有老师在学生身边活动,不良行为必然收敛。以上两个方案都要制定值勤记载表,由值勤老师填写,发现学生不良行为一定要教育,不能轻视,学生的处理严格记档案,不能走过场,失去威慑力。事件采用逐级管理体制,校务值日处理日常较小事情,严重一点的事件交政教处,并充分与班主任联系沟通。值班教师、班班主任、政教处相互协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当然学校也应该给值勤老师生活上的方面。

二、丰富课外生活,吸引学生注意力。学校或年级组充分利用学校场地或器材,学校科技馆、展览馆、搞不同形式的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认为校园活动丰富多彩,生活有趣,避免他们产生出校门的想法。如年级组或班与班之间可以进行篮球赛、乒乓球比赛、跳绳比赛,或者到科技馆组装一些机器设备或在教师的监督下做一些科学实验,这样有一部份学生参与活动,有一部份观众,剩下还有多少会调皮呢。远程教育模式三的学校都有多媒体教室,可以播放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班主任大力引导学生进阅览室看书,阅览室购一些适合他们爱好的期刊,在下午开放。

三、规范实施,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宿舍不规范的尽量规范,即将改建或新建的,就要按标准化或高标准设计,以有利于住宿生的管理。创新开展后勤服务工作,尽量符合学生需求。引入社会化元素,比如,学校食堂可小炒,满足部分经济宽裕学生的口味;卖些小吃,变换口味风格等。让学生感觉伙食丰富,不到校外就餐,避免发生校外食品安全事件。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成果目标:

1、建立“饮食、卫生、起居管理制度”(1)树立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

(2)培养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提高学生生活自理能力

(3)做好食品卫生工作,要尊重少数民族饮食习惯,为广大师生提供合理膳食。

2、形成“课余休闲、消费公约”

(1)树立学生消费自理的意识和科学的消费观念(2)培养学生朴素、勤俭的生活习惯

(3)培养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爱惜粮食、不乱花钱

3、促成“学习、生活的时间章程”(1)让学生理解时间的重要意义

(2)让学生学会科学合理的管理自己的时间

4、完成“日常言行、交际空间”

(1)增强学生课余活动促进交往、增进友谊,培养集体主义的意识(2)培养学生遵纪守法、遵守公德、管住自己言行,养成不该去的不要去

5、构成“安全防范、自我救护守则”

(1)要进一步加强对广大师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救护能力;

(2)要建立完善的安全防范措施和安全责任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门卫、巡逻制度等,切实消除各类事故隐患;

(3)要按照《食品卫生法》,做好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效果目标:

1、使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大大增强,学生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2、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学校教研气氛更加浓厚。

3、家长(社会)对学校更加满意,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研究内容

1、少数民族寄宿制学校小学生生活管理的现状;

2、少数民族寄宿制学校小学生生活管理的范围;

3、少数民族寄宿制学校小学生生活管理的理念与策略;

4、少数民族寄宿制学校小学生生活管理的各类活动与实践方法;

5.谈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篇五

中村中心小学林红梅

自九九年毕业以来,不知不觉已经从事农村教育工作十几个年头了,这十几来,我基本上是在担任一、二年级数学教学及班主任工作。我所在的学校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它是福建省农村寄宿学校试点单位,大多数学生都是住校的,因此老师们的工作就显得格外繁琐和沉重。自2004年撤点并校以来,教育资源得到整合,农村的孩子也能得到相对优越教育环境,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从我自身而言,我也是个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孩子,我从内心能体会农村人对知识的渴求,对外面世界的向往,父辈们绝没人会希望下一代还继续过着他们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生活,但是要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下些工夫,实在是太难为他们了。城里的孩子一到入学年龄,那叫一个全家总动员啊,一般一到大班放暑假,家长们就赶紧为孩子们报各种的学前学习班,像拼音啊,二十以内加减法这些一年级的学习知识,在孩子们进入小学前已经是熟记于心了。而同样的我们农村的孩子呢,因为村里没有正式的幼儿园教学点,连正规的幼儿教育都没有享受过一天,就稀里糊涂地被家长送到学校来了,而且是寄宿的。每回碰到新生入学时,我就会感慨万分,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许多人一天幼儿园都没上过,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就这样来上一年级了,有些孩子是在独居环境中长大的(就是居住在半山腰,周围没有邻居),一下子来到校园里学习生活,那种与父母分离的焦虑一下子爆发出来,于是,哭闹、拒绝上学等一系列难题就冒出来了。同时,这样一折腾,学习就更加受到影响了,老师的精力也多半消耗于此。一年级的学习基础没有打好的话,孩子们就等于输在了起跑线上了。在此,我仅以几年来的一线工作体会,谈谈自己对农村寄宿制学校新生入学工作的几点看法。

一、新生入学前,家长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农村地广人稀,幼儿教育严重缺失这是不争的社会现状,凭我们的力量是无法改变的,对此,我们的家长必须从自身条件出发,为孩子做一些入学前的功课,这些功课并非一定要像城里的家长一样,给孩子报这样那样的学习班,而是根据现有的条件,一方面从孩子心理上先进行一些辅导,比如把它具体为,平时跟孩子交流时,可以时不时地告诉他:“过不久你就要变成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了,到时会有很多的小朋友跟你一块学习、生活,可有意思了!”这样让孩子心里有个缓冲,为离开父母融入校园生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父母还可以让已经上小学的大孩子为新生介绍校园学习生活,也可以在入学前带孩子参观新校园,先熟悉校园环境;另一方面,家长要让孩子能够学会积极与人交流,让孩子尽快融入校园集体生活。

二、新生入学后,融入校园的类型

每年的新生入学后,孩子们来到这个美丽的新环境,大致都会演变成以下几种类型:

(1)积极乐观型:这类孩子很快进入小学生这个新角色,最快适应校园生活,他们用很积极乐观地态度对待校园里的一切,哪怕是与日夜相守的父母分离,也没有引起他们的一丝不安,这种类型的孩子,很快就会在校园的所有活动中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一面。

(2)独来独往型:这种类型的孩子多半是居住环境较为偏僻家庭里走出来的,由于平时的生活环境导致他们的离群个性,但他们只是暂时不懂得怎么与大家相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只要有人鼓励,他们也能适应校园生活。

(3)自由自在型:这类孩子做事比较随心所欲,无所顾忌,具体表现为,他们可能上课时,坐不住想走走就会立马站起来逛逛,想吃东西,就会马上往嘴里塞些小零食。他们需要老师不厌其烦地不断提醒。

(4)抗拒入学型:这种孩子为数不多,但每年总能碰上那么几个,把老师和家长搞得是焦头烂额。这类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家长都特别溺爱,就是这种长辈无底限的爱,导致这类孩子在入学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还不能适应校园学习生活,有的甚至因此导致厌学、逃学等较为严重的后果。

三、根据不同类型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

教师必须根据新生的不同类型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以达到尽快让孩子进入角色的目的。

(1)对待积极乐观型的孩子,老师只加以适当地引导和适时地进行表扬,孩子就能够很快融入校园生活,进入学习角色。而且这类孩子往往要比其他同学更加表现出色些。

(2)独来独往型的孩子性格会有些腼腆,面对校园里这么多同学他很容易感到紧张,不知道该如何与人相处,这就需要老师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积极的鼓励,消除他们的紧张和不适,让他们慢慢地敞开心扉,与同学和老师成为朋友,让他们变得自信。在我现在任教的班级里有一个叫罗璇的小女孩,我至今还记得她注册报到时的情景,小心翼翼地躲在妈妈的身后,眼睛始终盯着地板,两只小手紧张地抓在一起,跟她说话,她始终是低着头,一声也不吭。她的妈妈摸着她的头对我说:“阿璇从小就这样,可能因为是第二个女孩,在家不受长辈重视吧,性格非常内向,不说话,她可能学习进来会很吃力,今后要请老师多帮助她了!”看着她妈妈那副忧心重重地样子,我安慰她说:“别担心,慢慢来,在学校里呆上些日子,跟同学们交上朋友了,就会好的!”话虽如此,接下来的学习中,罗璇果然像她妈妈担心地那样,课后从来不见她跟同学们一块游戏,总是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座位上,上课也从不举手发言,眼睛里总是一片迷茫。第一次单元测试时,她果然像她妈妈预料地那样,成绩不合格。这可急坏了妈妈,我安慰她说:“没关系,我们一块努力一样,应该会好的。”接下来的日子里,我让妈妈周末时,都安排孩子出去跟小伙伴们一块玩。平时,我就经常跟她谈心,上课动不动就表扬她,让班上比较活泼开朗的孩子主动找她玩。一个多月后,罗璇果然进步了不少,已经在班上交了几个知心朋友,学习也在班级比较拔尖了。

(3)自由自在型的孩子做起事来还停留在幼儿园阶段,很难规范自己的行为,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不断地耐心说教,同时榜样的力量也是很重要的,可以安排一些能力强表现出色的班干部跟他同桌,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也能够跟上其他同学。

(4)抗拒入学型的孩子从小受到家长溺爱,所以特别抵触进入寄宿学习生活,出于对孩子的特别疼爱,这类家长总是在孩子初入学时担心他们学校食堂伙食不好啦,或者在校会不会被大的孩子欺负啦,总是时不时地到学校看望孩子。这一看不要紧啊,孩子们就开始撤娇了,觉得自己受委屈了,毕竟校园生活不像在家里那么随意,最后变成,家长一来,孩子就哭闹,吵着要回家去之类的。有些家长不顾老师的劝阻,会在孩子的哭闹之下,把孩子带回家休息几天,这样就给孩子造成了一个学不学习无所谓的印象,而且只要一闹腾,家长就会按他们意愿去做,如果家长没到学校探望,只要大哭大闹就行了。其实,遇到这种情况,只要家长愿意配合老师的教育工作,很坚定地告诉孩子,你必须跟同学一块呆在校园学知识,按上学时间把孩子交到老师手里,然后坚定地握扭头就走,学习期间,不要轻易到校探视,再加上老师的耐心教育,这类孩子是能够转变过来的。每年新生入学时总会出现这样的孩子,而这类孩子的学习总是不太理想,归根结底问题是出在家长这。

6.谈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篇六

开 题 报 告

大足区季家镇中心小学

大足区季家镇中心小学于2012年4月向大足区教育委员会申报立项,承担大足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农村寄宿制小学生课余生活管理模式研究”的课题研究活动。今年9月获得正式立项,今天,我们正式开题。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一)课题的提出 1.研究的现实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受经济浪潮的诱惑,大批农民工涌向经济发达区,劳务输出已成为我镇农民发家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农民外出务工时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农村家中,由此而形成了一大批农村留守儿童。同时,随着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不断深入, 撤并了一大批农村村级小学,实行集中办学,这造成了一部分中小学生的家庭住址远离学校,来往不便。为了更好地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难题,方便农村边远地区孩子上学,一大批农村寄宿制小学应运而生。农村寄宿制小学更好地整合了教育资源,优化了教师队伍,提高了办学效益;更有利于解决农村生源减少、学生上学半径过大、家长接送不方便等实际问题。

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有的可能还不到十岁,离开了父母,周一至周五都要在校园中学习、生活。他们在常规的教学时间里和其他学校的孩子一样,在学校、教师的组织带领下学习。但一到了放学后的时间,学生的课余生活单一枯燥、精神生活较为贫乏的情况就凸显出来。一般来说,农村小学放下午学的时间为16点左右,而就寝时间为21点左右,这期间的空档长达5小时,加之早晨从起床到上课有1个多小时的空余时间,这漫长的课余时间孩子们该如何度过?有的学校不论学生年龄大小、年级高低统一安排上自习,低年级不到10岁的孩子,一两个小时坐下来特别难受,他们还不懂得怎么去自习;有的学校把学生交给生活老师照料,生活老师的编制和精力有限,不可能给孩子们组织大量适宜的活动,一般就是由他们散着玩儿,安全又成了一个大问题。由此,寄宿生课余生活成为困扰农村寄宿制学校的一大难题。

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寄宿生课余生活管理模式研究”这一实践研究,并提出课题立项申请,旨在通过研究探索一种较为成功的农村寄宿制小学生课余生活管理模式,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生活、在快乐中成长、在快乐中寄宿。

2.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的研究以儿童心理学、管理学、现代教育理论等为理论依据。(1)基础教育的新观念:为人性的终身发展奠基。

基础教育的任务主要不再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技巧的训练和掌握,而是必须把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康个性的发展、为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所必需的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为重要的任务。基础教育应该教会儿童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理解、学会共生,为他们奠定一生持续发展的基础。

(2)新课程教育理念:

新课程关注的是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人性。“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的均衡教育观,为农村小学寄宿生课余生活管理指明了方向。(3)现代教育理论:

要让学生全面发展,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不强迫学生,这样学生才会学得开心,才会喜欢学习。

(4)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儿童开始进入学校从事正规的、有系统的学习,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逐步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其心理发展主要特点是:

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自觉性进一步提高(自控力很低);

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思维形式过渡期);

逐渐形成具体意识和较稳定的个性(个性还不稳定)。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国外研究现状

日本学者石角完尔曾在《美国的超级精英教育》一书中分析了美国人才辈出的秘密,认为“美国实力的源泉在于寄宿学校”,美国中小学寄宿制学校有着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而且管理严格,从小养成了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开发了学生的能力。美国寄宿制学校之所以能够造就大批精英,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利用学生放学后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如果说“美国实力的源泉在于寄宿制学校”,那么美国寄宿制学校成功的秘密就是优秀的课余生活。

国外的一些学者、专家对小学生的课外活动研究得比较多,也有很多较为成熟的作法,但是仅针对小学生课余生活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特别是对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的课余生活管理研究就更不系统了。

2.国内研究现状 课余生活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大多数人在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时,常常对利用一切空闲时间自由地与小伙伴跳绳、飘洋牌、扔沙包、打陀螺、玩官兵抓强盗等各种形式的玩法津津乐道,人人都有一肚子的经验和美好回忆。而对当下的儿童来说,这些无忧无虑的玩耍形式已经离他们很遥远。各项研究表明现在的小学生课余生活单一,仍以学习为主,自由活动时间较少,同伴间的互动也较少。而寄宿制小学生的课余生活在校园这片天地里,应该如何让他们的课余生活更加充实而富有意义很值得去研究和探索。

当前,国内对寄宿学校和寄宿生的研究非常多,但主要是期刊论文,没有专著。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①寄宿生生活状况的研究。寄宿生健康卫生情况研究,还有对寄宿制学校肥胖儿童的调查研究,以及寄宿制学校学生合理膳食研究等,这些研究都肯定寄宿制学校课余时间应该有所作为,寄宿制学校应该改善学生的寄宿生活质量。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对贫困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生活管理研究发现:学校不能开展学生所期望的课余活动;寄宿学生课余活动形式单调;教师对寄宿学生课余活动开展情况评价不高;教师工作量大、待遇低,开展学生课余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寄宿学生心理慰藉凸显真空。②寄宿制学校办学研究。在寄宿制学校普遍建立后,许多学者提出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模式的变革,如张传武(2006)提出构建“三功能一主体”的寄宿制办学模式,该学者试图指出寄宿制学校办学的必要性及出路,但是没有从课余生活这个角度来论证这个办学模式。③对农村寄宿制学校课余生活的研究才露尖尖角。随着我国西部农村大批寄宿制学校的落成,寄宿制学校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线;出现了许多关于寄宿制学校利弊、寄宿生生活、寄宿制学校办学形式等方面的研究,但对寄宿制小学生课余生活的研究较少,而且多是现状的描述,对原因分析和对策建构的研究少之又少。总的来说,涉及课余生活研究寄宿制小学管理模式研究较少,也没有形成理论体系,是研究的一个新的趋势。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都认为课余生活的多样化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个性和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发展,这就为本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国学术界对课余生活的功能、内容、类型作了详细的阐释,对本研究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国内对外课余生活研究共同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始终不敢离开课程和教学这两个母体,视之为课程和教学的延续,而忽视课余生活本身具有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从而限制了学生课余生活理论探索。我们认为课余生活应该是独立于课程的,是与课程并驾齐驱的学校教育的两个系统。

经查证,到目前国内外系统地对农村寄宿制小学校课余生活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国内只有青岛某小学在尝试研究,这表明此课题还是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因此,本研究立足于农村寄宿制小学的背景中探讨学生的课余生活,希望能够推进课余生活研究本身的系统化和理论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研究意义

本课题的学术意义在于,通过对农村寄宿制小学生课余生活的研究促进课余生活研究本土化、理论化;弥补农村寄宿制小学课余生活研究不足的现实;深化课余生活的内涵和拓展课余生活的功能。

实用意义在于,了解农村寄宿制小学生课余生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现状做出分析并运用教育理论提出对策和建议,有助于学校及教育管理部门正确认识寄宿制小学生课余生活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开发、组织和实施寄宿制小学课余生活,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发展。

二、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1.丰富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农村小学寄宿生的课余时间得到有效管理。

2.强化农村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课余时间有效管理的意识。

3.撰写以“农村小学寄宿生课余时间的有效管理”等方面内容的论文。

(二)研究内容

1.调研农村小学生课余生活的现状,分析原因,找准问题。2.丰富农村小学寄宿生课余生活的研究。

3.农村小学寄宿生课余生活管理模式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我校全体寄宿学生。

四、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收集国内寄宿生管理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查阅有关评价对象的文献,以获取评价资料。

(2)行动研究法:主要研究教育实践中寄宿生的行为。(3)调查研究法:主要通过观察、问卷、测量等方法进行。(4)经验总结法:对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纳、总结。(5)个案研究法:主要用以积累课题研究过程中典型的教育叙事、教育案例。

五、课题的组织管理

1.领导小组:

组长:杨雪军

成员:刘宽珍 刘大敏 吴中涛 王恒荣 2.课题小组:

课题主持人:杨雪军

课题成员:刘宽珍 李珍 陈徐静 王恒荣 吴中涛 李道东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一)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2.4--2012.6)完成课题申报和论证,成立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撰写研究方案,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该阶段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掌握课题的发展动态,并积极吸取同行的研究成果,不断充实自己的研究。

2.实施阶段(2012.9--2014.1)第一阶段(2012.9--2012.11)农村小学寄宿生课余生活的现状研究。

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目前我校寄宿生课余生活现状及成因,课余生活对他们的成长的影响和他们希望获得什么样的课余生活? 第二阶段(2012.12—2014.1)

农村小学寄宿生课余生活的管理策略和具体模式研究。

该阶段主要通过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探索丰富我校寄宿生的课余生活的方法和措施,构建寄宿生课余生活的管理策略,形成寄宿生课余生活管理具体模式

3、结题阶段(2014.3—2014.6)汇集各种资料,进行课题总结,完成研究报告。该阶段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将在课题实施阶段中积累的点滴的、零散的、片面的感性认识、经验和教训,遵循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整理。

七、研究预期成果

(一)教师个人的教研论文、典型案例。

(二)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

(三)探索出适合我校和寄宿制小学学生课外生活的管理策略和具体模式。

(四)改变我校学生课余生活现状,学生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成长。

八、经费预算

业务培训:1000元; 购置相关资料:1000元; 各项活动经费:15000元; 日常办公经费:5000元;

我们课题组全体研究人员一定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系统地学习相关理论,学习先进学校的教研教改经验,积极投身本课题的研究活动,开展调查研究、探索管理方法、构建管理策略、形成管理模式。最后,祝愿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圆满成功!

大足区季家镇中心小学

《农村寄宿制小学生课余生活管理模式研究》课题组

7.谈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篇七

一、思考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走访了周围的仁桥初中、孙庄初中和双楼初中,结果发现:学校的集体宿舍空闲,家长们在外租房或干脆下晚自习后用汽车等交通工具把孩子接回家,几所学校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我们进行了调研,得出了如下几点思考。

(1)这是农村收入的稳步提高的结果。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拥有小汽车的家庭越来越多,有了汽车,家校距离就近了。部分家长因担心孩子在校会被同学欺负、东西丢失,不肯让孩子冒险住校。孩子是独生子女,家长放不开手脚让孩子独立,生活上总想多给予照顾。

(2)这是目前学生自理能力不强的表现。独生子女增多,独子们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不适应集体生活。住宿生多,老师们照顾不过来。也有家长认为:初中生还小,自我约束力较差。有父母陪读,学习时间有保证。

(3)这是孩子和家长的从众心理造成的。许多学生看到别人租房,也想让家长来陪自己,省去自己洗衣洗袜的烦恼。家长也认为只有无人照顾的留守儿童才会去住学生宿舍。自家的孩子怎么能跟他们一起生活,不如自己照顾,于是租房的租房,有车的接送,大家一哄而上,不再住宿在学校里。

二、探索

面对这种现象,作为教育的主体———学校应该怎样才能有所作为,是顺应学生需求,减少管理麻烦,还是迎难而上,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从提高学生自理能力,提高民族素质的高度,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探索。

1. 改善住宿条件,加强住宿生管理

(1)加强寄宿制学校宿舍硬件建设。安全是教育的前提条件。我们紧紧抓住校舍安全工程的契机,对我校原有的学生宿舍楼进行了加固改造。加粗了房屋主受力构件,对内外墙体进行了包装。把坏木门更换成防盗门,重做了厕所防水,更换了冲厕设施,宿舍环境焕然一新,学生宿舍硬件条件上了新台阶。

(2)加强寄宿生的住宿管理。一是奖罚分明,提高宿舍间的竞争意识。如果只采用奖励和表扬的做法,学生可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意识不到自己的不足。如果只采用惩罚,学生将缺乏自信,影响师生间感情的交流。因此,我们采用奖罚分明的办法,对做得好的宿舍给予适当物质奖励,对不好的宿舍进行批评,也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加以改正。由于我们奖励多,批评少,同学们的竞争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二是定期、不定期检查宿舍。每天早中晚宿舍区都有值班老师巡查,检查结果与班级的一日常规管理捆绑公布。宿管员每天都对宿舍的卫生和管理进行检查和记载。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扣分公布,督促整改。学校领导组不定期对宿舍进行检查,评比出优秀宿舍,在校会上进行公开表扬。学校资产管理组每学期至少两次对学生宿舍进行检查登记。宿舍管理全方位多维度。三是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不同家庭的孩子受到的教育不同,有的同学勤劳,有的同学懒惰。我们生活指导老师对他们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手把手地教大家叠被子,整理床铺,拖洗地面,晾晒衣物。我们通过排查,选出管理能力强、负责任的学生担任舍长。学生跟学生学习,效果事半功倍。我们定期召开宿管学生干部会议,总结经验,交流心得,逐步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舍长既抓卫生,又管纪律,还负责到值班室登记请假人员名单,将舍员的突出心理问题报告给生活指导老师。学年末学校特别设定了优秀舍长奖励,对优秀舍长给予表彰,这些做法极大地调动了舍长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他们的管理作用。自然他们也会把在宿舍内的好习惯好表现带到教学区来,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2. 改善学习条件,培养审美情趣

环境建设当然离不开改进班级硬件环境,我校抓住校安工程的契机,对教学楼的各个教室进行了升级改造。

(1)各教室内扩大了采光窗户,增加了窗帘盒,增设了视频展台和投影仪。更换了新黑板。硬件环境基本符合了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2)加强班级文化的建设。作家林清玄说“最好的品质莫过于同等的条件下求得最好。”我们组织班主任到南通跃龙中学、海安高级中学、海陵中学参观,学习班级文化建设经验,为班级配备了小书柜等。班主任开动脑筋,集全体学生的智慧,创设本班独特的班级氛围。走进教室,除了溢满书香的书柜,很有创意的班级明星角,还有包含学生内心真实情感的励志语和盆盆鲜花。学生们置身于这样的班级氛围中,内心自然会变美变净。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评比活动。青少年是一个精力旺盛求知欲强的时期。我们要求学生都到图书馆借阅图书,我们还号召大家把自己家中的藏书拿出来,放在班中,让图书漂流起来,增加图书品种,培养大家的主人翁意识。

3. 改善活动场地,增设活动空间

我们重点完善了操场体育设施:增添了篮球架、单杠、双杠,增设了排球场,新建了乒乓球台,为寄宿生搭建体育活动平台。同学们有了活动的舞台,学习与锻炼相结合,再也不觉得生活无味了。

经过三年的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农村寄宿生学校的变化。住宿生正逐步增加,学生的自理能力稳步提升。在外租房的学生退掉租房,重新回到了学校宿舍。

参考文献

[1]景淑英.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策略[J].教书育人,2013(20).

上一篇:写好朋友的作文500字下一篇:微电影制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