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的教学设计

2024-09-16

《晏子使楚》的教学设计(共14篇)

1.《晏子使楚》的教学设计 篇一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晏子使楚》是一篇中学教材常选文言文,教者对其教法也可谓方法多样,创意不断。然而不论如何实施教学方案,如教者不能在文言文教学整体理念观照下实施,那么作为个体的《晏子使楚》这篇文章就难以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或者说教者难以从这篇文章教学中获得应有的教学反思与提升。

传统文言文教学因为紧跟考试的指挥棒,所以表现出了以下的特点:对于教者来说,教师习惯于站在讲台上唾沫横飞逐字逐句讲解,学生则手忙脚乱忙于记词义,记译文,老师课堂上用自己的知识积累替代了学生的思维。但这种做法因为更能在短期内使得考试出成绩,慢慢被教师所接受,于是这种模式慢慢有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学子来说,老师讲解替代学生思考,学生因为考试的压力,时间的紧张,觉得装到碗里的现成饭吃的更香,吃的更有效率,也慢慢被学生所接受。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感觉完全按照这种方式上课的结果是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疲劳,课堂上是死气沉沉,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甚至引起更严重的后果是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厌倦的情绪,一讲到古文就叹气。

教者认为,文言文教学更应该有长远眼光,着眼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习惯的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和信心的培养。教学时不能只注重词语的课本意思,更不能对文章语义的一知半解、囫囵吞枣,而应对正确理解语义提供方法指导,提供“资料”“工具”背景,提供揣测的示例指导,这样有助于对文章的字词句的理解。指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表层走向深层,从平面化转向立体化,从再现性转向创造性。从而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能够源于课本而出于课本。

在教授《晏子使楚》这篇文章时,教者充分让学生阅读,随后结合书下注释,工具书,资料等思考,然后讨论,老师请同学展示,其他同学认真听发言,适时纠错。第二课时,我结合对文言文的思考,设置了如下的教学方案:第一板块复习导入;第二板块现场还原;第三板块问题采访与互动;第四板块讨论延伸。现场还原中,同学们编演了精彩的课本剧,活泼可爱的演出赢得了学生的阵阵掌声,学生趣味未尽时,第三板块展开,一位主持人同学走上了讲台,她摆上了几张凳子,邀请刚演出的同学坐在一起,进行了一次谈话,谈话时既有向演员提出的深刻问题,也有与观众的互动。如针对晏子的回答,表面上楚王很热情,抓住表面上提问,“表面上”话中有话啊,楚王的言行哪处最深深地刺痛了你?从而引出课本剧的“矛盾”;再比如说当问及晏子,面对楚王的质问“齐人固善盗乎?”你晏子是不是觉得这是楚王的诬陷或者是设置的一个阴谋呢?这时底下同学情绪激动,课堂气氛很高昂。主持人灵活的将话语权抛给了底下的同学:同学们,机会让给你们,如果你是晏子,处于那样的环境,你会怎么做?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了对晏子这个人物的理解。

2.《晏子使楚》的教学设计 篇二

1.教材简介

本文选自苏教版八年级 (上) 第二单元第十课。这篇历史故事记叙了春秋时期齐王派晏子出使楚国的事。作者善于用人物的动作、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 又采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形象, 在简短的对话中妙趣横生。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能把握鲜明的人物形象和个性化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晏子机智勇敢, 不辱使命, 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激发学生为维护国家尊严挺身而出, 据理力争的爱国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把握鲜明的人物形象, 个性化的语言。

二、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文言文知识, 本文属浅易文言文, 应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同时也应注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三、教授方法

1.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2.为创设好的情境, 增强感染力,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教学思路:

先扫除课文里的字词障碍, 通过阅读的形式进行整体感知, 再回到文本体会人物形象, 以演助学, 让学生融入文本。

2.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周总理的故事。有一次, 周总理接受了一位美国记者的采访。这位记者在采访过程中, 看到总理办公桌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 那位记者便带着几分讽刺, 得意地问:“总理阁下, 你们堂堂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这支钢笔是位朝鲜的朋友送给我的, 他说这是抗美的战利品, 让我留下做个纪念, 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的脸一直红到了耳根, 顿时哑口无言。

周总理用他的智慧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彰显了政治家的本色。在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也有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他能言善辩, 口才极好, 他就是晏婴, 人们都尊称他为晏子。晏子受齐王的派遣出使楚国, 现在我们一起到那里去看一看。

(板书课文题目:晏子使楚。)

【设计意图:好的导语能够启迪思维、创设情境, 犹如一把开启新课的金钥匙。用周总理的爱国故事导入, 学生的爱国情感油然而生, 为新课创设了情境。】

(二) 认识晏子

(多媒体展示。) 晏子名婴, 字平仲, 夷维人。春秋后期著名政治家, 历任齐灵公、庄公和景公的卿相, 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他的很多故事都收集在一本叫《晏子春秋》的书里。

【设计意图:积累名人的有关常识, 增加知识储备。】

(三)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播放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边听边正音。)

2. 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多媒体展示朗读要求:读准字词的读音;读出人物的语气。) 学生认真地读课文。

3.

检查朗读情况, 教师给予适当点评。

(采用个别朗读、小组分读、集体朗读的方式。)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意自现。通过读, 学生对课文有了深刻的了解, 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四) 师生合作答疑解惑

师:同学们在读顺课文的基础上结合书中注释, 小组内交流学习, 提出不懂的, 大家一起讨论交流。

1. 文言实词、虚词

生:方、使、避、坐、病、曷。

2. 特殊句式

生:通假字:熙同嬉, 开玩笑;曷同何。

古今异义字:其实, 它的果实。

倒装句:曷为者也;何以也。

一词多义:之;使。

3. 疏通文意

师生合作完成。

【设计意图: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是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和掌握新知的过程, 所谓温故而知新。】

(五) 深入探究课文, 突破重难点

1. 快速浏览课文并思考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

理清脉络:起因:晏子出使楚国, 楚王想侮辱他。经过:晏子与楚王斗智。结果:楚王佩服晏子。

2. 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思考。

(多媒体展示问题: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楚王想如何侮辱晏子?晏子是如何反击楚王的?楚王侮辱晏子的结果如何?可以看出楚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晏子又是怎样的人?)

学生画出有关词语和句子。

生:晏婴, 齐之习辞者。

生:诬陷齐人偷盗。

生:用橘、枳做类比。

生:反取病焉。

生:楚王自作聪明、仗势欺人, 晏子聪明、机智、勇敢、能言善辩。

【设计意图:在反复的品读中体会语言, 明确人物形象。】

(六) 小试牛刀

师:晏子成功地反击了楚王的无礼, 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让我们重回楚国宫殿, 再现历史精彩时刻。

学生小组合作表演课本剧。

(教师提示:注意把握人物的心理、语言、神态、动作。表演后教师给予积极评价。)

【设计意图:变被动的、枯燥的读背为主动的、新奇的探求。为了演好角色, 学生就必须主动去读课文, 揣摩人物的心理, 设计符合人物身份的动作。这是一个需要多种才能的综合活动, 需要学生发挥创造能力。】

(七) 拓展延伸, 口语交际

师:结合晏子的外交语言艺术, 请同学们谈谈在平时的生活中, 与别人说话时要注意什么?

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做到以理服人。

生:说话时要委婉, 注意方式方法, 易于被别人接受。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 可以把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具体应用到实践中,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八) 总结

一个人要获得尊重, 不仅要讲外在的道德智慧, 更要有内在的实力。国家要获得尊重需要每个人的努力。每个人都做一个有尊严的人, 是国家得到尊重的前提。每个人都努力做一个有尊严的人, 在此基础上, 才能谈得上班级、集体、学校乃至国家的被尊重。所以, 首要的前提是━━你必须首先做个有尊严的人。

(九) 布置作业

把课文改成一个500字的小故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巩固。】

(十) 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开始:楚王和臣下谋划侮辱晏子

结果:楚王反取病

【设计意图:借助板书, 学生能直观感知和理解所学知识, 增强识记效果。学生在再识和回忆某些知识时, 会很自然地联想到板书内容。】

七、课后总结

1.要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领悟内容, 教师就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书, 读出声, 读出意, 读出味, 读出情, 读出神, 读得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 如临其境。分角色朗读楚王与晏子的对话, 帮助学生准确体会楚王侮辱晏子时蛮横霸气、盛气凌人的神情, 领略到晏子反驳时表现出的沉着、睿智的论辩、反击技巧, 从而降低学习难度, 突破重难点。

2.教学中体现双向互动性。授课时, 让学生在互动过程中深入地交流, 表达出自己的意见。这样真真切切地把口语交际落实于学习的整个过程中。

3.《晏子使楚》教学及反思 篇三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并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积累本课相关成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3.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晏子反驳的话,体会他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机智勇敢、能言善辩、懂得礼节,并能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

4.拓展阅读,理解人物语言的精妙。

过程与方法

借助自主学习卡,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及全班交流等方法重点体会晏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机智勇敢、能言善辩、懂得礼节,并能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为维护国家尊严而挺身而出、据理力争的爱国情感和懂得尊重他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体会晏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机智勇敢、能言善辩、懂得礼节,能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解题

1.创设小记者情境。

2.解释题目。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小组交流批注

晏子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组内先交流一下大家课前做的批注。

四、全班交流晏子的语言和表情,体会晏子的人物形象

五、情感朗读

1.师生先合作。

2.生生练习。

3.生生合作展示。

六、交流拓展

各位小记者还在《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对晏子进行了调查,是吗?大家有什么新的发现呢?我们打开《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交流一下吧!

七、总结

总结本课。推荐读《晏子春秋》。

八、布置作业

1.把从这节课学到的成语及解释积累到采蜜本上。

2.随笔本练笔。楚王本想侮辱晏子,以显楚国的威风,却没想到被晏子反驳得哑口无言。他眼看着斗不过晏子,突然他看见你们这帮跟随在晏子身后的小记者,哈哈大笑起来。接着,他轻蔑地说:“齐国没有大记者了吗?怎么来的尽是你们这些乳臭未干的娃娃?”小记者们,面对楚王的侮辱,你们准备怎么反驳呢?拿起笔来,写一写吧,看谁的语言最妙。

教后反思

我讲授《晏子使楚》这一课,可以说,这是参加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后的又一次练兵。一节课下来,自己还是挺满意的,虽然仍然留有遗憾,但总体上感觉自己的“语文主题学习”是在由表面走向深入,由理论层面走向实践层面。

《晏子使楚》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节精读课。单元主题是“妙语天下”,顾名思义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积累语言就是本单元的目标。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依据小学“语文主题学习”的理念,即精讲多读,借助学生自主学习卡,把这节精读课压缩成一课时完成,并拓展了一篇和文本难易程度相同、长短相近的文章进行课上交流,力争创设一种高效的语文课堂。

基于以上单元目标和“语文主题学习”的理念,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即重点体会“晏子语言的精妙之处”这样一个问题,落实“一课一得”。反思这节课的得失,我觉得有两点突破、一点遗憾。

首先,突破了缺少生机的课堂,致力于点燃学生的兴奋点。众所周知,高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再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高年级的课堂往往缺少生机。学生稳稳当当、举手寥寥无几的场面在我的课堂也是常常上演。“如何点燃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这个问题在我脑海中不断地徘徊。前几天的“语文主题学习”观摩学习给了我启示,我在笔记本的扉页中写道:“设计点燃学生兴奋点的环节往往决定一节课的成败。”

于是上课伊始,我创设了情景,让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与晏子一起出使楚国。这样,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把学生带入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学生兴奋了,感觉自己好像也成了齐国的代言人,一种民族责任感油然而生,为理解晏子维护国家尊严的高尚品格奠定了基础。

在课堂的结束语中,我利用图片,把“晏子的话”带给孩子们,这一设计不但让文本活了起来,也把《晏子春秋》介绍给学生,学生的兴奋点再次点燃,读书的兴趣延伸到了课外。

其次,教师深入挖掘文本,学生自然有所收获。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课堂真正交给了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演绎他们的精彩,参与度不断提高。但是,我渐渐觉得这样看似精彩的课堂往往效率低下,因为学生捕捉到的有价值的信息量并不大。如何让学生有所得,教师的作用如何体现,这成了我考虑的问题。还是“潍坊市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观摩会”的学习,帮我理出了些头绪。名师课堂的精彩往往源于课堂生成的精彩,而这种生成的捕捉和利用往往是建立在教师深入挖掘文本的基础上。于是,我参考了许多和《晏子使楚》相关的资料和评论,并看了《晏子春秋》这本书,对晏子其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带着这样的理解进入课堂,我觉得自己的站位高了,学生的各种回答都能在我的引导下深入,对晏子的理解也不再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学生有所得,从而实现了课堂的真正高效。“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是对登台的演员说的,但是我觉得,有时它对于任何事业都有效。精彩的课堂来源于教师深入的学习和不断的钻研。

当然,语文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也存在着遗憾。因为学生的思维局限,提醒我备课要考虑学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40分钟可以完成的教学目标,这样的课堂才更从容。其实,致力于“一课一得”不可避免要有选择和放弃。选择容易,可放弃却很难!

总之,语文教学改革是为了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语文素养高的、可持续发展的学生。把大量阅读带入语文课堂是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目标的。我想只要我们带着这样的信念和坚持,就一定能在小学“语文主题学习”的路上越走越远!

4.《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篇四

这一次我们四年级同上的是《晏子使楚》这一课,我觉得人人在课文的处理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落脚点,我从中获益匪浅。张宗芳、毕夕红、邹向荣老师的课,围绕重点、提纲挈领,体现了老教师驾驭教材的柔韧有余;许芳、宋修美老师的课,层次清楚、直奔主题、语言朴实,给人的感觉是一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孙秀丽老师的课,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在教学当中注重了读的训练;谷芳菲老师的课,注重了课内知识向课外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领悟音乐的魅力。

回顾我在教授《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时,采用了整体把握──思考领悟──深入探究──迁移运用四步进行,教学中紧紧抓住“侮辱”和“尊严”两词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体会晏子作为齐国大使“谦而有礼”“据理巧驳”的的聪慧和机智,同时利用朗读、模仿有关楚王的语言、动作、表情上的被动和尴尬进一步反衬出晏子的针锋相对中的游刃有余。

但回过头重新审视这堂课,我觉得自己有些地方做得不是很得当:在学习晏子和楚王的三次针锋相对中只是注重了晏子机智灵活的辩论和反击技巧,忽视了晏子不卑不亢处处以国家尊严为重的凛然气节,使晏子的人物形象不够丰满高大,使课堂的教学环节衔接的不够自然和谐。

5.《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篇五

一、循循善诱,勾起探究欲望

老师:同学们,想知道老师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吗?

孩子们:想。

老师:老师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读了这篇课文,心里觉得痛快不痛快?

大多数孩子:痛快。

老师:跟老师讲讲为什么痛快好吗?

孩子们:……

老师:想知道老师问的第二个问题是什么吗?你们读了这篇课文,心里觉得佩服不佩服?

孩子们:……

老师:跟老师讲讲为什么佩服好吗?

孩子们:……

老师:准备好了回答老师的第三个问题了吗?第三个问题是你们读了这篇课文,心里觉得气愤不气愤?

孩子们:……

老师:why?

孩子们:……

老师:老师的第四个问题是,读了课文后你们还有哪些地方觉得奇怪的?──-(实际上就是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孩子们:……

学生提问后老师要及时梳理!做到心里有底,什么问题该在什么时候讲哪节时解决,什么问题可以当时解决!

二、设情入境,深入学习课文

这部分我建议通过学生表演的形式进行,然后让下面的同学对表演的同学加以评议,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知道明确:第一次晏子采用藐视对方,抬高自己,进而压倒对方的办法反驳了楚土,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第二次晏子采用了先压低自己,再贬低对方的办法反驳了楚王。第三次晏子采用了先举实例,再说同样的人在不同的国家表现不同,用类比的推理理方法,扬齐抑楚,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再结合有感情的朗读体会。

三、《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晏子使楚》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为略读课文,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把精读课文中学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到阅读实践中,通过阅读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6.《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篇六

晋庄中心校 五(1)班 来张贝 教材分析:

《晏子使楚》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虽然离我们年代已有历史,但文章中的思辩之美能给我们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本文主要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依仗着国势强盛侮辱晏子;而晏子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了针锋相对、将计就计、顺水推舟等高明的策略,一一加以反驳,维护了个人和齐国的尊严。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会写13个生字,会认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侮辱、威风、矮小、冷笑、为难、规矩、招待、囚犯、出息、大臣、盗贼、取笑、笑嘻嘻、赔不是、实话实说、面不改色、安居乐业”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分角色朗读来感受语言魅力,发展学生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人物语言反覆揣摩,体会晏子出使楚国时的智与勇。难点: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晏子智与勇的共鸣。通过朗读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教学准备:

学生:充分预习,收效有关资料。教师: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读课题,谈话导入,出示明标:

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走进2500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历史故事——《晏子使楚》。

1、板书、解读课题。

晏子,晏,姓;子,是古代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子的尊称。(板书:晏子)

同学们课前进行了资料收集,谁来谈谈你对晏子的了解。(晏子,春秋后期齐国的国相,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身高五尺,身材不高,其貌不扬,但他博闻强识,善于辞令,敢于直谏。)

使:出使,奉命去国外办事。楚:楚国。

谈谈对课题的理解。(晏子奉齐王之命出使楚国,拜见楚王)

2、简介时代背景,导入整体感知。

春秋时期,当时的诸侯国众多,纷争不止,楚国,国力日强,楚王更是野心勃勃,想称霸诸侯。经常派兵攻打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国家,齐国为了摆脱楚国的威胁,加强两国的关系,齐王派遣晏子到楚国做友好访问。

3、课件出示明标:(1)楚王几次侮辱晏子,是怎样侮辱的?

(2)晏子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国家的尊严,是怎样反驳的?(3)晏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二、自学质疑,小组合作:

1、个人自学,默读课文细细体会。

2、个人发言,组员注意倾听,互相补充,组内做好记录。

3、讨论整理记录,大家达成共识,分享结果。

三、扫清生字:

1、开火车组词。

2、由生提问比较难写或要注意的生字。

四、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师: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2、生自读课文。

3、指名回答。

4、师: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3个)

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个故事来谈谈晏子到了楚国以后就受到了楚王怎样的侮辱?用复述的形式把它介绍给你的组员。

5、四人小组交流。

6、全班交流,指名回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晏子使楚》一文,知道了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派大夫晏子出使楚国,那么楚国是如何接待晏子的?晏子有辱自己的使命吗?出使的结果又是如何?这些都是这节课我们所要关注的。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把文章速读一遍,用“-----”划出晏子出使结果的那句话。在小组内交流。

二、展示点拨,训练拓展:(相机板书)

读读议议,批批注注: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应对的?把晏子说的话多读几遍,体会他每次说的话妙在哪里?

师生汇报交流。

各小组以记录为凭借,结合课文相关词句,向全班同学展示探究成果。

1、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2、教师相机引导,共同整理,达成共识。

第一次楚王让晏子钻洞,晏子反驳访问狗国才钻狗洞,结果楚王只好开门迎接。

第二次楚王笑齐国没人才,晏子反驳上等人访上等国,下等人访下等国,结果楚王只好陪笑。

第三次楚王笑齐人没出息,晏子反驳是因为水土不同,齐人到楚国便成盗贼,结果楚王只好赔不是。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晏子的思考过程。

第一次,开狗洞的是“狗国”,开城门的才是国家,现在楚国开的是狗洞,可见楚国是狗国,楚王是狗王。

晏子与楚王第二次、第三次斗智,请大家照刚才的方法来推理。

引导学生讨论后得出:

第二次,上等人访问上等国,下等人访问下等国,我最不中用,派来访问楚国,可见楚国是下等国家。

第三次,淮南的柑桔又大又甜,到淮北就又小又苦,(水土不同)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盗贼,(水土不同),可见楚国是贼国。

详案解读: 揣摩对话,悟智勇

(一)、第一个故事(让钻狗洞)。

1.要想细细品味晏子这超人的智慧和勇气,咱们还得好好地读读课文,想读吗?(想)好!请大家把你认为最能体现晏子智慧和勇气的语句找出来,放开声音自由地读一读这些地方,感受感受。(学生读课文)2.最能体现晏子这超人的智慧和勇气的语句有好多处,谁先来读? 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怒气冲冲,趾高气昂、心平气和、晏子的冷静、不卑不亢)指名2—3个学生读。

你是从晏子的语言中体会到他的智慧和勇气的,很好!请说说你的体会。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句话的意思是‚楚国是狗国‛。楚王不想当‚狗王‛,自然就大开城门,迎接晏子进来了。

(2)晏子这句话发挥了它巨大的威力,分析一下,你认为晏子聪明在哪里?(晏子将计就计,将五尺来高的洞定位为‚狗洞‛。有了‚狗洞‛一说,自然就引出了‚狗国‛之说。)教师评价:晏子冷静反驳,看似轻描淡写,却入木三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说晏子‚想了想‛,而是用了‚看了看‛?(只是看了看,就想对对策来了,说明晏子智慧超群。)(二)、第二个故事(齐国无人)

1、分析句子

句一:‚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1)引导学生抓住‚住满‛、‚就是一片云‛、‚就是一阵雨‛、‚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等理解‚齐国人多‛。

(2)‚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人们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这三个分句分别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你知道是什么吗?(连袂成阴、挥汗成雨、摩肩接踵)(3)晏子的这一说法又巧妙在哪里呢?(采用夸张说法,说明齐国人多,反驳了楚王‚齐国没有人‛一说。)句二: ‚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1)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句话的意思是‚楚国是最下等国家‛。(2)在这里晏子能实现反侮辱,有何秘诀?(晏子先编出一个‚规矩‛,然后顺着楚王的意思,说自己是最不中用的人,贬低自己,从而达到贬低楚国的目的。)

2、有感情朗读下列句子

楚王对他瞅了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冷笑‛,怎么笑?谁来冷笑一声后,再读楚王的话?晏子是怎样说这句话的?)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都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擦肩,脚碰脚。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严肃的口气是怎样的?请一生读。)晏子说:‚你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个谎吧,怕犯了欺君之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请一生装著为难的样子来读这句话?)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 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来了。‛(请一生加进动作来读读这句话)看来,晏子面对楚王的步步紧逼,没有乱了分寸,而是冷静反驳。下面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这几句话。

(三)、第三个故事(齐人盗贼)

(1)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你注意到楚王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吗?谁来笑嘻嘻地读?指名一学生读)(2)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柑橘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①从‚面不改色‛中读懂了什么?晏子不改的是什么?(超人的智慧和爱国的情怀)②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这句话可先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水土‛的不同意思。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因为气候、土壤等条件好,淮北的橘树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因为气候、土壤等条件不好,从而理解第一个‚水土‛是指‚气候、土壤等条件‛。同样道理得出,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说明齐国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好,齐国人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说明楚国社会环境、社会风气不好,从而理解第二个‚水土‛是‚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意思。

现在请两组学生分角色朗读,其他学生读旁白。(四)、评价晏子,升华主题

1、归纳三个小故事,体会晏子形象。让钻狗洞——楚国狗国——只好…… 齐国无人——楚下等国——只好…… 齐人盗贼——‚水土不同‛——只好……

2、全面评价晏子,感受课文中心。

晏子是个怎样的人?(教师引导结合相关内容、资料谈)临阵不乱、不畏强暴、机智过人、善于辞令、博学多才 强烈的爱国心、以国家利益为重

3、正是晏子巧妙的智慧、善辩辞令、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言辞让楚王不得不折服,故事最后的结果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楚王仅仅是‚不敢不尊重晏子了‛吗?结合‚使‛、背景资料‚结交‛感受理解,楚王尊重的还有齐国人民、齐国国家,因为晏子的背后是一个有力的团队。)

三、小结反思:

教师小结:

1、纵观全文,晏子在遭到不礼貌的侵犯后,并没有表现出常人的激愤,而是站在国家的利益上,用外交辞令回击楚王的侮辱,从而维护了齐国的形象与尊严,不辱使命!晏子的话句句千金,字字在心。话不多,传神则灵;人不在高,爱国则名垂青史。

今天,我们学习了《晏子使楚》一文,懂得了晏子以智慧击退楚王侮辱。同学们,只有今天学好知识,才能像晏子一样,不辱使命,维护尊严。

2、要想更多地了解难晏子,老师推荐课外阅读《晏子春秋》。

四、板书设计:

楚王 晏子

(侮辱)(反驳)结果

钻狗洞 是狗国 只好打开城门

没人才 下等国 只好陪着笑

没出息 强盗国 只好赔不是

五、布置作业:

1、复述课文。

2、找搭档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泓扬个性。

把故事内容编成剧本,演一演,可以自由组合,分别表演三个故事,可以根据自己的角色在文中找台词,最好有所创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7.《晏子使楚》的教学设计 篇七

【译文】荀慈明和汝南郡袁阆见面时 ,袁阆向荀慈明打听颍川的才德之士,慈明首先提到自己的几个兄长。 袁阆讥笑他说:“才德之士只能依靠亲朋故旧(而扬名)了吗? ”慈明说:“您责难我,是根据什么原则? ”袁阆说:“我刚才打听国士,你却介绍自己的兄长们,因此我才责难你。 ”慈明说:“从前祁奚举荐人才的时候,对内,不错过自己的儿子;对外,不错过自己的仇人。 人们认为他是天下最公正的。 周公旦作《文王》诗,不去谈论尧舜的功德却歌颂周文王、周武王,是符合爱自己的亲人这个大义的。 《春秋》记事的原则,也是把本国看作亲近的,把其他诸侯国看作疏远的。 况且,不爱自己的亲人而爱别人的人, 不是有违道德准则吗? ”

鉴赏空间

晏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义正词严而又不卑不亢地折服楚王,显示了睿智的思想和高超的语言艺术。 本文的荀慈明风采不减晏子,他举贤不避亲,当袁阆责难的时候,他不慌不忙,反问袁阆责难的依据,然后列举祁奚、周公旦的事例一一进行反驳,从而得出一个结论:不爱自己的亲人而爱别的人是违背道德准则的。 一番话使得袁阆哑口无言。

[读有所思]

8.由“晏子使楚”说开去 篇八

【关键词】突破创新;顺势牵引;缜密批判;兴趣激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写作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着眼点,也是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选择。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应该成为中学语文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然而每个人的思维却有其不同的特点:有的人思维深刻,有的人思维肤浅;有的人思维灵活,有的人思维呆板;有的人思维敏捷,有的人思维迟钝……那我们又当如何去开发他们的创造力,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呢?“晏子使楚”这则故事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似乎让我们窥到了其中的真谛。

晏子身为齐国大夫,在受到楚王让其钻洞进城、耻笑其外貌、嘲讽齐国人等三次刁难侮辱时,凭借其机智从容应对,迫使楚王步步退却,最终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在连过三关的过程中,既表现了晏子机智敏锐、能言善辩的才干,也展现了他优良的思维品质,而正是依靠这种非凡的思维品质,才成就了晏子能言善辩、机智过人的形象。

由此看来,要想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敢于突破常规,发散思维。因为要培养学生在写作中的创造性思维,最大的障碍莫过于思维定势,所以应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角度发散思维,求异创新,这样方能不落俗套,出奇制胜。如楚王让晏子从小门进城,还百般刁难与侮辱,而晏子最终却让对方打开大门,以礼相待,这都是突破常规、发散思维的结果。晏子由“小门”想到“狗洞”,再由“狗洞”想到“狗国”;“狗国”的概念,以及后面柑橘的比方,都是晏子在思维上的一种创造与突破。

其次,要善于顺势牵引,将计就计,巧妙联系,借力打力。犹如回转太极,绵里藏针,往往能挫敌于无形。如晏子机敏的顺势牵引,巧妙联系,由“小门”想到“狗洞”,又由“狗洞”想到“狗国”,进而由“狗国”联系到“楚国”,从而得出楚国是狗国的结论。最终借彼之力,还施彼身,使楚王自讨没趣,不得不打开大门。

面对楚王 “齐无人耶,使子为使?”的侮辱,晏子冷静自若,从容回击。顺势承认自己不中用,得出自己“宜使楚”的原因:“访问上等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就被派到这儿来了。”使楚王无言以对,反辱其楚。

再如楚王及众人费尽心思,处心积虑,诋毁齐人善盗。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发难,晏子没有正面回应,反而顺势牵引,将计就计,巧妙设喻,联想到了气候。认为气候不同,产品就不同,推导出即便是齐人善盗也是“水土异”所致,“江南为橘,淮北为枳;民在齐为民,而入楚为盗”。最终使对方理屈词穷。其巧妙的应对、从容的对答、严密的思维让人叹服。

再次,思维逻辑要缜密且富有批判意识。在整个过程中,晏子由“小门——狗洞——狗国”到“齐国访问上等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就被派到这儿来了”,再到最后的“江南为橘,淮北为枳;民在齐为民,而入楚为盗”。在三次交锋中,晏子都能反客为主,从容应对,着实让人佩服。而这一切,没有缜密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意识是很难做到的,这对我们的写作有很大启发,值得我们深思。

“晏子使楚”的智慧让我们体悟到了培养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性,而在写作中要想具备这种思维品质,并将它转化为切实的写作能力,除了做到以上几点外,还应有兴趣。要乐于阅读,乐于写作,乐于思考,关键是要乐于品味语言的魅力。

语言虽然不是蜜,但可以粘住东西,尤其可粘住学生,这种粘力就是牢牢吸引学生的魅力。而学生是否愿读,愿写,愿思;是否读的持久,写的投入,思的深刻,就要看我们能否激起学生对此的兴趣。如果我们能以有趣的设计、创新的思路、优美的语言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那么就定能使之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定能从根本上“粘”住学生,使之从此热爱阅读,热爱写作,热爱思考,从而快速有效地提高其写作能力。简言之,就是“以趣激趣,粘住学生”。 那如何“以趣激趣”呢?我这里简单归纳了如下三条:

第一,新而生趣。中学生因有好奇好胜的特点,新异的刺激往往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这里说的“新”,包括新的生活,新的知识,新的能力,新的角度等等。文学写作虽是艺术,但艺术却源于生活,我们应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用当今社会新生活的活水充盈课堂,让时代的春风轻轻拂动学生心田的绿水,再让生活的活水、心田的绿水汇入素质教育时代改革的大潮,卷起催人奋进的朵朵浪花。

第二,疑而生趣。阅读美文固然能激发写作兴趣与激情,而学生的智力活动本身我想更能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因为学生能在思考解疑的过程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从而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启发学生“以疑促思,以思生趣”,有目的有步骤的启发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从而引导他们在此过程中爱思、会思、多思、深思。

第三,比而生趣。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人们认识事物往往是通过比较两事物之间的异同特点而认识的。对内容相同而文体却不同的文章进行写法不同的比较,对立意深浅不同的文章进行比较,对不同的语言风格、布局结构进行比较等等,以激发学生阅读写作兴趣,增长知识,培养能力。

我想,如能将以上几点做好,就能对学生有用有效,也能使其学得有趣有味。随着学生自身情趣的提高、洞察力的提升,必能“从平凡中看出不凡,从平常中发现非常”,写作能力随之也必将有质的飞跃与提升。学生的进步,我们共同的期待!

9.《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篇九

楚王(侮辱) 晏子(反击)

钻墙洞 访狗国 只好开城门经过 不中用 下等人──下等国 只好陪着笑

没出息 (水土不同)社会风气不好 只好赔不是结果: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七、教学反思:

一、找准切入点,导课自然

课的开始我就直奔主题:晏子使楚的结果是什么?学生立刻找到答案: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我抓住课文结尾的一句话:“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进行提问: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什么意思?我又巧妙引导:之前楚王侮辱晏子,为什么侮辱晏子呢?引导学生学习第一二自然段找出故事的原因。

二、教会学习方法,为学生搭桥引线

楚王又是怎么侮辱晏子的呢?晏子怎么反击的?在教学晏子三次反击侮辱的过程中不平均使用力量,让学生在学会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的方法后,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合作、讨论的学习空间。找出第二次第三次反驳的话后,通过第二次有侧重地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第三次抓住对典故“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栉”的理解来深入感悟人物的智慧。到这里,孩子们似乎都懂了“尊重”的内涵,领悟了晏子的智慧。

三、以读代讲,体会感悟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进行朗读。对人物的对话,要让学生反复地朗读,在朗读中有所感悟和表现。为了让学生能很好地体会到楚王的蛮横霸道、盛气凌人,体会晏子的沉着睿智,又针锋相对不受侮辱的人物特点,教师认真地引导学生细读人物的语言及前面的提示语,很好地感悟到人物内心精神脉动,将句子的含义挖深挖透,理解文中话中有话,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

四、巧妙设疑,引导学习表达

在学生评价晏子凭借智慧和实力赢得尊严之后,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想和他们一样吗?那得好好读书认真学习。当然也得学习作者的表达,作者是怎么描述这件事情的呢?智慧的光芒在课堂上熠熠闪烁。学生回顾整篇文章,结合板书总结学习表达方法。知道这篇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把重点部分写具体了,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

五、板书设计别具匠心

板书设计,我动了一番脑筋,有助于学生比较全面、准确地概括课文的整体内容,也含蓄地点出了中心――晏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家争得荣誉,维护了国家的尊严。这就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层理解了。

课后让学生编排课本剧并表演,学生饶有兴趣,且对课文加深了理解。

反思这节课,自己也有一些遗憾:

10.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篇十

一、我在运用“三学小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中的做法。

1、预学时间充分,内容到位。预学是互学的基础和前提。预学时给出学生充分时间,首先读课文,再互学互查生字词、互读课文;然后划出优美句子或重要句段,对句段的理解和文本的感悟批注到课文旁边或写到预学本上,不懂的问题写在预学本上,再请教“师傅”或老师。学生预学时老师深入各组检查指导,及时帮助学困生解决疑难问题。

2、组内合作交流时,我要求按课堂展示时模式进行:各小组值日组长迅速分工,做好安排,组员依次发言把自己的读书收获或思想见解在小组内交流、分享,表达能力差的同学说不到、说不好,由优生先教着说,然后学困生再重复,各成员发言完毕其他组员补充、完善。

3、小组展示时,四个成员全部上台依次展示,每一位发言人交流完了,组内补充,若组内没补充,发言人用“谁与我交流”,“谁给我补充”等方式发起班上其他同学互动,互动发言人站起来说“我与你交流”“我给你补充一点”然后再交流自己的观点,发言完毕还可发起其他同学互动:“我交流完了,谁与我交流?”或“谁与我挑战?”在交流过程中,同学们可以补充相关阅读资料,可以补充名言名句、古诗句,成语或故事等,若是同学们没有补充,老师可以适时上线补充这些东西,当然在适当的地方,老师还可以出示图片、播放视频、出示训练题进行训练等等方式以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能力提升,达到感情共鸣的目的。

4、评学阶段,我常常采用拓展阅读的形式和写一段话的方式,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写作能力等。

二、我在运用“三学小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中的得失。

1、预学

在预学环节中我给学生出示了一个预学提纲,要求学生熟读课文,特别是楚王和晏子的三次较量的句段,理解晏子语言的潜在意思,体会晏子的语言巧妙之处在哪里,感受晏子的形象。大多数学生能按老师的提示学习,少数还不能完成预学任务的,由小组内的两位师傅指导他们完成,达到自学的目的,自学有了基础,互学时就能收获精彩,留下亮点。

课堂开始,我根据本节课课文内容摘选了几句名言和诗句,由经典诵读组织者引导朗诵,为本节课学习铺垫感情基础。老师由“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把学生引入今天的继续学习,领略晏子的风采。

2、互学

(1)小组合作阶段:

小组合作学习是互学环节的最主要的方式。由于课前做了预学,所以开课后直接进入了小组合作时段,老师出示小组合作的提纲:结合楚王和晏子之间的三次较量的过程感悟人物形象,体会表达方法。学生展开小组交流,老师深入几个小组进行指导。

(2)小组展示阶段

小组展示是整个课堂的精彩呈现。这节课,展示小组围绕小组合作学习的提纲,就晏子与楚王的三次较量过程交流自己的收获或见解。三个发言人针对三次较量交流,一个发言人负责总结。在交流三次较量时,每一位发言人首先朗读晏子和楚王较量的过程,引导学生理清晏子反击楚王的逻辑,然后交流感受,分析晏子的形象,其他同学从不同侧面交流晏子反击楚王的巧妙之处,感受晏子的形象,体会写作方法。还有同学在交流感受之后适当补充名言名句辅助理解,也有小组挑战朗读,通过朗读进一步品悟晏子语言的巧妙和机智善辩,不畏权势的形象。学生在展示交流时,老师适时上线进行点拨或进行训练帮助学生厘清晏子语言的逻辑,升华对晏子的感悟,体会写作方法。最后展示小组选其中一个情节进行了表演,通过表演使学生对晏子形象感受更加深刻,又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其中蕴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体会,在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小组评价过后,老师引导学生概述晏子的形象,让学生对晏子的形象感悟和记忆更加全面深刻。

(3)评学阶段,老师收集了几个表现语言艺术的魅力的故事,让学生在朗读中品析故事中主要人物的语言的幽默、巧妙、有力。接着又设计了一个训练题:三次交锋,一心设计侮辱晏子的楚王只落得个什么下场?写出四字词语或歇后语。这一语言文字训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重要的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三、重建课堂的做法。

1、感情朗读不到位,对晏子的语言巧妙印象不深。

预学时老师应改深入各小组,通过范读、指导读、反复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来。在课堂上,学生体会到晏子语言的巧妙后,紧接着,应该让学生再读一读这句话,感受一下语言的巧妙。反复朗读,能加深印象,形成语感,这样学生有了积累,才能更好地运用。

11.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篇十一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晏子出使楚国时,智斗楚王,维护齐国尊严的三个小故事。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课文中晏子是怎样智斗楚王的,为什么晏子的话会驳得楚王无言以对?最后让学生体会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心体会人物语言,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3、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重难点:用心体会人物语言,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孩子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1课《晏子使楚》。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课文,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呢?谁能用简洁的话说一说。抽生说,师板书。

2、楚王三次侮辱晏子,均被晏子一一反驳。他们俩第一回合的较量,上节课我们已学了。楚王是怎么侮辱晏子的呢?(钻狗洞),那晏子又是怎样反驳的呢?哦,晏子不动声色,反唇相讥,暗讽楚国是(狗国)。结果,楚王只好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3、过渡:还未谋面,楚王就已败下阵来,他会善罢甘休吗?接下来,楚王又是怎样侮辱晏子,而晏子又是怎样反驳楚王的,精彩在后面。请孩子们打开课文,自学4自然段,注意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好好品读,细细体会。

二、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一)研读第二回合的较量

1、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2、交流:晏子见了楚王了,楚王怎么对待他的?生读。从中你体会到什么?预设从两个方面去分析:神态和语言。

注意抓“瞅”“冷笑”,什么叫瞅了他一眼啊,哦,连正眼都不瞧一下,够自大的。再看,冷笑一声,从这冷笑声中你听出了什么?

你抓住了楚王的语言知道了楚王在侮辱齐国没有人,笑话,堂堂一个国家,会没人吗?孩子们思考,楚王这里所说的人指什么人?板书(没人才)

看,这就是楚王,盛气凌人,不可一世,傲慢无礼。谁能通过朗读让我们看到这样一个楚王。点评朗读。

3、面对楚王的咄咄逼人,晏子是怎么应对的呢?抽生读,这是晏子的应对之语(板书)。听出他话里的意思了吗?(板书:弦外之音)生说,弦外之音就是人多嘛!我们来看,文言文里,晏子的原话是这样说的,出示文言文:

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晏子的话里,藏着三个成语,一一对应课文里的句子。哪三个?张袂成阴就是,读,挥汗成雨就是?比肩继踵就是?把这三个成语写在书上对应的句子旁边。回到课文,再读读晏子的话,体会一下他这样说,妙在何处?生自读,抽答。运用夸张手法,更加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齐国人多。晏子说话的确极具艺术性。

4、接着楚王又开始刁难:既然这么多人,怎么派你来呢?晏子的应对之语是?抽生读出。听出他的弦外之音了吗?板书:下等国。他的这番话又妙在何处呢?晏子没有明说,却来个将计就计,顺水推舟。你楚王说我不中用,我就承认不中用,先自贬身份,再以退为进。反正我国的规矩是下等人访问下等国家,既然我最不中用,派到你楚国来,你楚国自然就是(下等国)!

5、这次较量,结果如何呢?生读出句子:楚王只好陪着笑。咦,注意,楚王又笑了。他刚与晏子见面时笑了一次,那是冷笑,是盛气凌人的笑,不可一世的笑,瞧不起人的笑。而现在的笑呢?又是什么样的笑?(尴尬、苦、无可奈何)前后真是鲜明的对比呀!

6、面对楚王的再次侮辱,晏子针锋相对,巧妙反驳,这样的场面真是既紧张又精彩,孩子们想不想给老师再现一下当时的情景呢?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先自己准备准备,注意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你还可以加上动作。生自练,抽两组读。点评:入情入境地朗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研读第三回合的较量

1、刚才咱们看了楚王与晏子的第二次交锋,楚王又吃了个哑巴亏。他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请看5自然段。这一次,老师不讲,你们来讲,好吗?好,小组合作学习5自然段,板书提纲:怎样侮辱,结果怎样。小组既要合作,也要分工,共同学习,互相帮助,最后汇报时,每个人至少要汇报一个问题。

2、小组学习

3、全班交流:

(1)怎样侮辱?教师相机板书:没出息

(2)弦外之音:风气不好,或强盗国。其它小组有补充吗?

(3)所言之妙:举例说明齐国人在楚国为盗的原因,而且也回敬了楚王:是你楚王治国无方,造成楚国社会风气不好,致使好人变成盗贼。让楚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注意结合学生的回答,如此时已说歇后语,则引入。其他小组呢?(4)结果:唉,此时此刻的楚王落得个什么下场啊,真是偷鸡不成——反倒蚀把米啊,你还能用哪些歇后语来形容此时的楚王呢?

4、学生质疑:对于这一自然段,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5、那好,咱们在读中再来体会晏子的语言艺术吧。齐读5自然段。

(三)了解故事结果,悟写法

1、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下可让楚王彻底败下阵来,不得不认输了。所以课文最后一段说,抽读,板书:不敢不尊重

2、什么意思?

3、故事到这儿就结束了,孩子们整体回顾一下课文,注意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联系呢?这样写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值得我们在习作中借鉴。

三、评价人物,升华情感

1、孩子们,课文学完了,相信你对晏子一定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你能说说吗?

2、是啊,晏子虽貌不出众,但是足智多谋,能言善辩,维护了自己的人格和国家的尊严。

3、出示资料: 晏子去世时楚王失声痛哭,他对晏子高度评价:无晏婴,政不清。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思想家赞美晏子:古今少有贤人。史学家司马迁在《管晏列传》的结尾中写道:

假如晏婴还在世的话,我即使替他手拿鞭子做个仆人,也是我高兴和向往啊!

3、在老百姓心中,晏子是智慧的化身,他的才能品质为世人所称道。如果 孩子们对他感兴趣的话,可以去读《晏子春秋》。

板书设计:

楚王————晏子

(侮辱)———(反击)———(结果)

进城门 钻狗洞

是狗国

只好打开城门

见楚王 没人才

下等国

只好赔不是

赴酒席 没出息

强盗国

只好陪着看

不敢不尊重

12.晏子使楚 教案教学设计 篇十二

1、了解历史故事的内容,知道晏子出使楚国时,能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维护国家的尊严。

2、能根据意思写出并积累成语。

3、能用“不敢不”造句。

4、学习边读边思的良好习惯,继续提高默读能力。

5、小组合作,编写剧本,排演课本剧。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晏子

(一)揭题(板书:晏子)

同学们,你们了解晏子吗?(学生回答)

晏子的真名叫晏婴,那为什么又叫他晏子呢?(学生猜测)

想:古时候,哪些人的称呼中有“子”?(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孔子、老子、孟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称呼呢?

小结:孔子、孟子等都是古代的大学问家,晏婴为什么也称“晏子”呢?他肯定也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写晏子出使楚国的故事。(板书:使楚)

(二)导言:《晏子使楚》的故事发生在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课件:春秋形势图)晏子受齐王的派遣只身出使楚国,为了能及时了解他出访的情况,同学们,想不想当一回齐国的小记者,随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怎样才算一个优秀的小记者呢?(耳聪、目明、嘴勤、手快)

二、初读感知,走近晏子

现在我们就出发,跟随晏子出使楚国。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提供初读要求:

(1)动口、动手,用心朗读。

(2)初步知道课文讲了几件事,都是什么事?

2、适当检查、交流。

三、潜心体悟,研读晏子

1、大家跟随晏子左右,他哪方面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你听出哪些话中有话的?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

小组交流:你听出了什么话外音?怎么听出来的?(小组合作学习,课件提示:(l)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2)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怎样反驳的?(3)楚王三次侮辱晏子,结果怎样?)

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

1)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课件)

2)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让学生自由说理)

转折点:由狗洞推想到狗国,向楚王质问: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3)明确推理过程。(课件出示)

A.推理性填空:

只有访问狗国才钻狗洞,现在楚国要晏子钻狗洞,那么( )。

B.完成作业: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这句话的含义是:如果( )那么( )

C.如果晏子不采用这种说话的方法,而采用最直接的回答方式,该怎么说? 想想这两种反驳的方式哪一种好?为什么?(讨论、悟理)

4)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怒发冲冲地心平气和地冷静地

5)反馈诱导。我们来看晏子究竟是怎样说的?

小结:是啊,面对这意想不到的侮辱,晏子只有冷静的反驳,不卑不亢地把侮辱还给楚王,才能维护自己和齐国的尊严,又不伤了两国的和气,让我们一起冷静地来读读晏子的反驳。

6)接待的人把话传给了楚王,楚王听了只好--(指导引读)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哪一个词语集中体现了楚王毫无办法。

7)齐声朗读第二自然段,再次认识一下充满智慧和勇气的晏子!

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回合较量

1、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文中的句子转变成四字词语:挥汗如雨、举袖成云、接踵磨肩、欺君之罪等。

2、面对楚王的再次侮辱,晏子针锋相对,巧妙反驳,这样的场面真是既紧张又精彩。各位出使楚国的小记者,你们愿不愿意用表演来再现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要把你们当时观察到的晏子和楚王等人的动作、神态、语气通过表演体现出来。)

3、学生表演,师生相机点评。

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三回合较量

学生自读、自悟,自由交流学习体会。

(讨论,指名、同桌交流)

四、小结延伸,积累运用

谈谈有关晏子的事迹.

13.小学语文《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篇十三

第一,学生熟读课文,自主解决文中字词。课堂上,我进行检查巩固,强调重难点。

第二,理解课文时,抓住“晏子反击楚王的三句话”让学生朗读体会,感受晏子的才思敏捷和能言善辩。

第三,完成课后习题时,以学生独立完成为主,同时结合易错点和难题进行共同讨论交流的形式来解决,最后归纳总结,完成答题。

反思这堂课,在理解词语方面有所欠缺,并没有让学生随文理解文中的成语:得意洋洋、面不改色。在内容讲解上过于简单了,只让学生抓住晏子与楚王的三次对话展开理解,至于“尊严”的单元主题没有深入挖掘。在完成练习册时,还是对学生不够放心,指导提示的过多了,没有落实独立完成作业的任务。

14.《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篇十四

1、会写“侮、辱”等生字,会认“敝、柑”等生字,能正确读写“侮辱、安居乐业”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第一回合,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的精神。从人物对话中体会人物特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同学们,在今天上课之前,老师想先和大家来分享一个故事。

(出示故事)

2、从这个故事里,你看懂了什么?

3、再来看一个,哎,你看这个人又是怎么反驳的?

二、揭题导入

1、看来,这语言可是一门大学问,要看你会不会说。其实这样会说话的人啊不只这两位,早在咱们古代的中国就有一位。他就是晏子(出示晏子二字)

2、关于晏子,你了解什么?

3、他明明叫晏婴,为什么又叫他晏子呢?

4、(子是对古代男子的尊称),像这样的称呼你还能找出几个来吗?

5、看来这晏子可是个不简单的人,今天我们就要来看一看(读课题:晏子使楚)

6、读了这个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7、哎,你帮我们解释了一个字的意思,使的意思是(出使)

8、那么,在晏子出使楚国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打开书本。

三、初读,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1、现在老师请同学来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边读边想一想课文主要内容。

2、请生分段读课文。随时纠正字音(侮、乘机、规矩、枳、敝、大夫)

3、出示词语:带读,齐读

重点书写:辱、侮

4、这是一篇写事情的课文,我们在概括这种课文的主要内容时,要注意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谁来试试。

5、预设:这个经过有点啰嗦,谁来简洁一点。

说得很好,但是漏了……

四、研读第一回合,感受晏子的机智

1、楚王和晏子一共进行了三个回合的交锋,那具体战况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先来看第一回合。

2、自由读课文1至3自然段,分别划出描写楚王和晏子的话,想一想,你从中读明白了什么?

3、随机交流

有一回,齐王派大夫晏子去访问楚国……显显楚国的威风。

1)、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仗着”、“国势强盛”

“显显”、“威风”------楚王早做好了准备

“乘机”、“侮辱”

2)、在我们的故事里,这里的楚王可是刚上场,怎么样?留给你什么印象?

3)、现在你就是楚王,谁来傲慢地读一读。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

1)、哎,你又在这里发现了什么?

“知道”、“从这个洞进去”------楚王做好了侮辱晏子的准备,晏子刚到楚王,下马威

2)、现在晏子面临一个选择,要么钻,要么不钻。如果钻进行会怎么样?不钻进去呢?

3)、搞得不好就会让楚王抓住把柄了,那可就不好了。那么晏子是怎么处理的?

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1)、你从他的这个回答里听出了什么?

“是狗洞,不是城门”------楚国是狗国

“访狗国”、“钻狗洞”那么楚王就是?

2)、其实晏子的意思很明白,如果我今天从这个洞里进去,那么你们楚国就是?你楚王就是?

3)、你要是楚王,你还敢不敢让他钻?

4)、再读读晏子的这番话,你还发现了什么?

“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怎样的国家?”------他为什么这样问?

为什么不直接说?

“看了看”-------为什么不是想了想,而是看了看?反映敏捷、聪明、将计就计

5)、假如你现在的身份就是齐国的使臣晏子,你觉得你在说这番话的时候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说?自己先试试。

6)、朗读

7)、面对晏子的这个问题,楚王的反映如何?

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1)、你从这里又读明白了什么?

“只好”“大开”------楚王的无奈

2)、你觉得在这第一回合里楚王怎么样?

3)、前面我们看到的楚王是怎么样的?现在呢?

4、小结:同学们,在这第一回合里,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晏子?

可是啊,楚王的刁难并没有结束,那么下两个回合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五、布置作业

上一篇:高三毕业班教师发言稿下一篇:生命的价值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