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发展现状分析(8篇)
1.医药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篇一
医药行业概要
一、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其主要门类包括: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抗生素、生物制品、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器械、卫生材料、制药机械、药用包装材料及医药商业。医药行业对于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为计划生育、救灾防疫、军需战备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医药工业体系和医药流通网络,发展成为世界制药大国。据统计口径:我国现有医药工业企业3613家,可以生产化学原料药近1500种,总产量43万吨,位居世界第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医疗保健需求的不断增长,医药工业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1978年至2000年,医药工业产值年均递增16.6%,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二、我国医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自1997年以来,医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占全部工业总额的比重,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大,以资产为主的规模比重仅为2%-3%,效益指标相对高一些也仅为3%-4%,是我国实现经济效益的稳定来源产业之一,但并未进入支柱产业之列。医药行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为人民防病治病、康复保健、提高民族素质的特殊产业。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保驾护航”作用。
三、药品质量管理的三个重要标准
质量是药品的生命,质量无法保证的药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毒品,不但不能治疗人体疾病,反而贻误治病时机,危及患者生命。要想做好药店里的质量管理工作需要不断地查遗补缺,必须掌握三个标准。这三个标准是其他工作的基础,基础性工作如果做不好,就很难保证药品质量,也就难以达到方便顾客,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的根本目的。
1.购进验收标准。连锁药店的门店没有购进环节,只是接受总部的配送,按照来货跟踪单和零售拨货单验收即可。而单体药店在购进药品时,应注意对供货单位和从业人员的资质进行审核,索取相关资料,包括供货单位的药品经营许可证复印件、营业执照复印件、gsp或gmp证书复印件,以上均须盖有供货单位的公章;对供货单位销售人员应索取身份证复印件、毕业证复印件、授权委托书原件;另外还有双方签订的质量保证协议。以上资料齐全,才可签订合同,实施采购行为。从资质审查上把好关,不能完全提供以上资料的单位一般资信较差,门店不应与这样的单位发生业务。
验收药品时,须逐批对照实货进行外观性状检查,对品名、规格、批号、数量、生产日期、有效期、生产厂家、批准文号等内容进行检查,发现外观异常者,不能验收入店。
2.在店养护标准。出厂的药品经检测合格后即可进入流通领域,在流通环节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养护,若不注意养护,合格的药品可能就会变成不合格药品。如部分药品需储存在4~6℃,若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药物物理或化学成分的改变,造成药品失去治疗作用,成为不合格品;部分药品需要遮光密闭保存;有些需要常温状态下保存,温度过高就会发生危险,高浓度的双氧水溶液在强光照射下,会发生快速分解,造成爆炸。因此,做好药品养护,不只是能够避免不合格药品出现,也是保证营业安全的实际需要。
要做好定期养护工作,质管人员应对每一种药品的储存条件心中有数,严格按照储存要求将药品放在相应区域储存或陈列,店内相对湿度应保持在45%~75%之间,过高过低都要采取措施。若温度过高,一些栓剂就容易溶化,温度过低,一些液体就可能冻结或破裂;湿度过大,易吸湿药品就会吸水分解;湿度过低,过于干燥,药品包装如铝塑包装就容易干裂起边,铝塑与pvc板之间就会出现分离,片剂和胶囊就会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受污染变质。因此养护工作必须做好,否则质量合格的药品就会因养护不当变成不合格药品,对患者造成伤害,也必然影响门店的信誉,带来商誉和经济的双重损失。
3.分类陈列、售后服务标准。药品陈列除了要美观、便利,还要符合质量管理的要求。店内的商品应按以下层次分开陈列。首先,药品非药品要分开,非药品一般包括:食品、化妆品、医疗器械、卫生材料等。药品中中药饮片应单独装斗,其他药品(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再行分类。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各按照内服和外用再分开陈列。外用药又分为易串味和非易串味分开陈列。而危险品(受光、热、空气、水分、撞击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燃烧、爆炸或具有腐蚀性、刺激性和剧毒性的药品。如:硝酸甘油、松节油、硫磺、樟脑、高锰酸钾、敌百虫、甲醛溶液等)不能陈列,只能展示其空包装。
处方药应该凭处方销售,药师必须对处方进行审核,遇有配伍禁忌和处方量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应拒绝调配,必要时要由原处方医生更改并签名或重新开方后才可销售。销售otc药品时,营业员应对顾客做好用药指导,交待注意事项,使顾客合理使用药品。
四、中国医药行业树立民族品牌的竞争战略
中国医药行业的国际化是本土企业适应国际规范和市场规则的过程。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中,处于医药行业价值链各个环节中的本土企业,要想在世界中树立自己的民族品牌,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战略调整:
1.认真分析中国消费者医药消费需求特征,从中找出既符合企业发展目标,又能适应中国消费者尚未被满足的需求的市场机会。中国医药市场虽然潜力巨大,但是,如果不进行有效的细分,不能识别出能够满足的需求,市场机会只能属于善于识别消费者的竞争者。
2.中国医药企业需要树立“基业长青”的长远发展目标。在wto背景下,中国本土企业面对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的跨国公司,需要思考企业的长远发展问题,竞争要从策略层面上升到战略层面。最突出的问题是解决在新的格局中如何定位问题,例如,制药企业是否需要前向或后向一体化?是否充当“加工厂”的角色,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开发、生产制造优势?医药中间商是否需要探索新的经营模式?是自营终端,还是通过资本运营实现对终端的有效控制?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直接影响企业在新的市场格局中的地位。
3.中国医药企业特别需要跨国医药品牌的经营模式和营销手段。中国医药行业重新进行战略规划调整与跨国医药公司的竞争压力直接相关。只有积极主动参与这一变革过程,才能占据有利的竞争地位。从目前情况看,跨国医药公司在中国就如其它行业一样,占据了高端市场,获取高额利润。跨国医药公司占据的生物制药行业财务指标好于中成药行业,而倍受跨国公司觊觎的医药商业也是如此。研究和掌握跨国医药公司的战略及其变化将有助于中国本土医药企业确定自己的战略方向。
4.中国医药企业必须不断适应并采用国际通行的行业认证标准。适合行业认证规范是中国医药企业获得部分话语权的唯一途径。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消费者对医药产品的选择不能依靠经验或偏好,依靠的是理性判别标准。多年来,各个行业的跨国公司早已开始对中国消费者购买决策的教育,中国消费者开始习惯于借助各类标准,特别是国际标准进行购买决策。因此,学习、适应和采纳国际通用的行业认证标准是中国本土医药行为各类企业的必然选择。总之,在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医药行业正在展开一场重新“洗牌”的变革。其动因有些是内在的,有些是外在的。医药行业价值链各个环节有些是主动参与,有些被动参与。有资本扩张的要求,也有全球化竞争的压力;有中国市场潜力巨大的吸引,也有政府行业认证标准管理规范的推动。中国医药行业中的本土企业需要把握潜在的尚未满足的市场需求机会,深入了解跨国竞争对手,接受并适应国际认证规范和标准,才能在新的市场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五、我国医药产业存在的问题
1.医药企业多、小、散、乱的问题突出,缺乏大型龙头企业。
全国医药工业企业3613家,其中大型企业423家,只占总数的11.7%。多数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自身的品牌和特色品种。大多数企业不仅规模小、生产条件差、工艺落后、装备陈旧、管理水平低,而且布局分散,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远远低于先进国家的水平。2000年,我国医药工业销售额最大的60家企业的生产集中度是35.7%,而世界前20家制药企业的销售额占全世界药品市场份额的60%左右。
2.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新药创新基础薄弱,医药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医药科技投入不足,缺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产品更新慢,重复严重。化学原料药中97%的品种是“仿制”产品。老产品多、新产品少;低档次与低附加值产品多、高技术含量与高附加值产品少;重复生产品种多、独家品牌少。有些产品如庆大霉素、扑热息痛、维生素b1、甲硝唑等制剂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生产。即便是新产品,重复生产现象也很严重,如二类新药左旋氧氟沙星制剂就有34个企业生产、克拉霉素制剂有35个企业生产。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较慢。多数老产品技术经济指标不高,工艺落后,成本高,缺乏国际竞争能力。
3.医药流通体系尚不健全。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三级批发格局基本打破以后,新的有效的医药流通体系尚未完全形成,非法药品集贸市场屡禁不止。加上生产领域多年来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致使多数品种严重供大于求,流通秩序混乱,治理任务艰巨。
4.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性能较差。
我国自己能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大多数是附加值较低的常规中低档产品,而临床上所需的高、精、尖医疗器械与新型实用医疗设备多数需进口。常规医疗器械产品的更新换代慢、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不能满足医疗卫生高质量的要求,产品返修率与停机率高于国外同类产品,产品的可靠性不稳定。
5.制剂品种与原料药品种不相匹配。
我国已是国际上原料药生产大国,但对药物制剂技术开发研究不够,制剂水平低,大多数制剂产品质量不高,难以进入国际市场;我国平均一种原料药只能做成三种制剂,而国外一种原料药能做成十几种甚至几十种制剂;制剂技术落后,制剂产品质量稳定性不高。
6.医药产品进出口结构不合理。
我国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出口附加值较低、污染较重的化学原料药及常规手术器械、卫生材料、中药材,而进口价格昂贵的制剂及大型、高档医疗设备的进出口模式,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较低。国际市场开发力度不够,信息渠道不畅,对国际市场信息反应迟缓。特别是缺乏联合开拓国际市场的意识与机制。
六、医药行业发展趋势
医药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使得其行业的高增长和高收益特性非常突出,中国的制药工业起步于20世纪初,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使用传统工艺到大规模运用现代技术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驶入快车道,整个制药行业生产年均增长17.7%,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年均增长速度,同时也高于世界发达国家中主要制药国近30年来的平均发展速度,成为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医药国之一。
我国医药行业规模效益逐渐显现,具有潜力巨大、健康、快速发展的特性。传统化学制药增长速度将逐步放慢,天然(中药)和生物药品将成为行业主要增长点。化学药物、天然(中药)和生物药品将三分天下,形成新世纪药业的三大新兴市场,这是我国未来医药行业最重要的特点。
1.化学药物方面
我国的化学药物飞速发展是在20世纪70~80年代,在此期间,发现及发明了现在仍在使用的一些最重要的药物。有机化合物仍然是合成药物最重要的来源,高级计算机仪器的发明,分离、分析手段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分析方法进一步的微量化等将使化学合成药物的质量更加提高。化学合成药物向更加具有专一性的方向发展,使其不但具有更好的药效,毒副作用也会更加减少。酶、受体、蛋白的三维空间结构会一个一个地被阐明的,这给利用已阐明这些生物靶点进行合理药物设计,从而开发出新的化学合成药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化学合成药物仍然是最有效、最常用、最大量及最重要的治疗药物。用一些如“回归自然”、“绿色消费”等动听的名词来贬低化学合成药物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这是不全面的。
2.中药(天然药物)方面
中药是我们祖国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中药的发展,最近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中药与天然药物资源大规模普查,发现可供药用的植物、动物、矿物药已达万种,是世界上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许多重要药材如蛔蒿、水飞蓟、安息香,西洋参、丁香等引种成功。目前我国开展了濒临灭绝的药用动物代用品的研究,如人工麝香、人工牛黄等已研究成功。到目前为止,已对200多种中药与天然药进行了系统的化学研究,其中包括常用的中药,如人参、三
七、大黄、黄连等。我国药学工作者已从中药与天然药物中开发的单体化合物达32种之多,如利血平、紫杉醇、青蒿素等。近年来,中药与天然药物的复方新药增长迅猛。
3.生物制药方面
生物技术是全球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之一。目前,各种新兴的生物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医疗、农业、生物加工、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并对制药等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目前我们常谈起的是指现代生物技术,它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其中基因工程为核心技术。由于生物技术将会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如粮食、健康、环境、能源等开辟广阔的前景,它与计算机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航天技术等被列为高科技,被认为是21世纪科学技术的核心。目前生物技术最活跃的应用领域是生物医药行业,生物制药(常指基因重组药物)被投资者看作为成长性最高的产业之一。开发生物药品,展开了面向21世纪的空前激烈竞争。
我国基因工程制药产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中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重组药物干扰素α-1b1989年在深圳科技园实施产业化,拉开了国内基因药物产业化的大发展序幕。我国基因药物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1期,主要表现为以国家生物技术开发中心,国家科委以及六大国家级的生物制品研究所领头的企事业单位,项目集中在肝炎、疫苗类产品;第2期,企事业齐头并进大发展阶段。这个时期,涉入的单位众多,国家宏观调控不利,生物项目重复状况严重,同时国外拥有的主要生物基因药物我国已能生产。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最为畅销的十几种基因药物在我国都能生产,如干扰素(ifn)、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集落刺激因子(csf)等。2000年6月,随着人类基因组草图的公布,各国政府纷纷投巨资从事基因序列和基因功能的研究,中国和发达的国家一样将迎来生物基因药物飞越发展的时期。
七、国际医药发展趋势
1.医疗费用大
人口数量增加、人口老龄化以及人们对于健康的更高要求,各国的医疗费用的支出占gdp都非常可观,尤其是发达国家,如美国13.6%,英国6.8%,日本7.2%,德国10.7%,中国为2%。
2.新药开发难度高
医药产业是一个高技术产业,它具有高投入、周期长、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并且这种特征表现得比其他产业更加明显。从新药的临床前实验到fda批准,平均每个品种要花12年;从费用上看,一般在2.5亿~3.5亿美元之间,如此巨大的投资需要数年才有回报。研究中的化学药品能够进入市场的成功率却非常低,平均概率为1/10000~1/5000。且上市新药的平均有效专利期5~7年,若不能在专利期满以前收回所有投资,等专利期满后,新药就会由于其他公司的合法仿制而迅速失去市场。因此,新药开发的风险在增加。
3.天然药物市场好
由于人们对化学药品的毒副反应早已心存疑虑,而化学合成药物在对付一些世界疑难病症上又显得无能为力,世界各制药公司开始转向天然植物,期望在植物中提取合成新的药物品种,而且开发费用也比纯化学合成药物少得多。美国的天然药物市场以每年高于20%的速度增长,日本的汉方制剂也以15%的速度增长。目前,研究材料已经从动物、植物发展到昆虫和微生物。
4.药品知识产权保护趋于全球化
加强药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新药物最终市场利益的关键措施和手段。因此,各大制药企业非常重视对自己开发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药品的保护不仅限于国内,而且将向世界范围内进行申请,以期望产品上市后占领国际市场。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加紧对自身产品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5.医药全球经营特点日趋明显
(1)医药企业不断兼并和战略联盟
与以往企业兼并不同的是,现在的医药企业的合并均发生在都具备较强实力的大公司之间。如瑞典的pharmacia制药公司与美国upjohn公司以对等条件合并,如美国辉瑞/华纳兰伯特以及法玛西亚普强/孟山都,在2000年初英国制药业两大巨子葛兰素威廉公司和史克必成公司宣布合并,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医药集团,它将控制全球市场7.5%左右。据有关报道,美国强生公司计划120亿美元收购阿尔扎公司。强强联手是现在医药公司实现竞争的一大战略。
(2)新的合作局面正在形成目前世界大的制药公司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合作范围,使自己的产品能够更稳固地占领市场。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同发展中国家进行合作,利用其药物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便宜的优势,结合自身的研究开发优势,直接在发展中国家办厂,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可以占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这种合作关系的形成,将不仅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制药公司保持与扩大市场份额,而且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发展自己的民族医药工业。
6.高新技术广泛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一些高新技术在药物创新过程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高通量快速筛选技术、现代生物技术都将得到普遍的应用。人类基因组计划、功能基因的发现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为制药工业寻找新药带来了巨大的开发潜力。一批生物制药公司的迅速成长,已成为世界制药工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附录一:相关医药名词解释:
1.gsp:英文名称“goodsupplypractice”的缩写。gsp在我国称为《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它是指在药品流通过程中,针对计划采购、购进验收、储存、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环节而制定的保证药品符合质量标准的一项管理制度。其核心是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来约束企业的行为,对药品经营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保证向用户提供优质的药品。
2.gmp英文名称“goodmanufacturingpractice”的缩写。gmp是国际上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通称。1999年6月18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并从1999年8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施。这个规范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药品制剂生产的全过程和原料生产中影响成品质量的关键工序。
3.glp是英文“goodlaboratorypractice”的缩写,它的中文意思是《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国务院进行机构改革,成立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按照国务院赋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职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1999年10月14日颁布了《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试行)。glp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规定,为提高药品非临床研究的质量,确保实验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保障人民用药安全而制定的。
4.gcp:英文名称“goodclinicalpractice”的缩写。中文名称为“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是规范药品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其目的在于保证临床试验过程的规范,结果科学可靠,保护受试者的权益并保障其安全。在我国引入、推动和实施gcp已经过了近十年的时间。1998年3月2日卫生部颁布了《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试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后对该规范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和修改,于2003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局令第3号)
5.gap:英文名称“goodagriculturalpractice”的缩写。直译为“良好的农业规范(因为中药材栽培或饲养主要属于农业范畴)”,在中药行业译为“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在我国,gap是指2002年4月17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以第32号局长令发布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即gap认证),它是我国中药制药企业实施的gmp重要配套工程,是药学和农学结合的产物,是确保中药质量的一项绿色工程和阳光工程。今后gap认证将是国家中药材市场准入的一个凭证。
6.gup:英文名称“goodusepractice”的缩写。《医疗机构药剂质量管理规范》
7.sfd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附录二:2005年医药行业相关数据:
在刚刚过去的2005年,我国医药保健品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据海关统计,2005年我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总额达到256.37亿美元,同比增长23.52%。其中,出口额为138.02亿美元,同比增长28.14%,增幅比2004年同期提高了2.65百分点;进口额为118.35亿美元,同比增长18.54%,增幅比2004年同期下降5.54个百分点。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仍是我国医药保健品主要的出口市场,2005年,三大市场所占比重高达89.50%。我国医药保健品出口市场十大贸易伙伴所占比重高达63.64%,其中对印度、韩国、荷兰、比利时和西班牙出口增幅较快。总体上看,2005年,我国医药保健品对外贸易继续保持较大顺差,出口增幅高于进口增幅9.60个百分点,累计顺差额达19.67亿美元。
1.化学原料药出口占过半份额
2005年,我国化学原料药出口额达79.0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7.55%,占医药保健品类商品同期出口总额的57.26%。我国化学原料药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印度、日本和韩国。
2.维生素c遭遇美国反垄断起诉
我国的维生素c企业在去年年初遭遇了美国反垄断起诉,这是美国企业第一次依据其国内反垄断法指控中国企业的事件,是“两反两保”之外新的贸易救济措施,维生素c也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个遭遇国外反垄断指控的商品。
从去年的医药出口贸易来看,维生素c出口价格持续下滑,2005年,维生素c累计出口数量为7.51万吨,同比增长了11.95%,累计出口金额为2.75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1.59%,全年出口平均单价为3.67美元/公斤,同比下降了20.91%。月出口平均单价从1月份的3.96美元/公斤持续下滑至12月份的3.44美元/公斤,月平均下滑幅度达1.17%。
正是国内维生素c产业处于这样的一种状况,以至来自国外的反倾销威胁悄然逼近。近两年,国内生产企业纷纷扩产造成了当前维生素c供大于求的局面,出口价格已然逼近反倾销警戒线。目前,维生素c国际市场产能近13万吨左右,我国就占了10.2万吨,而全球维生素c的年消费量为11万吨左右。
3.扑热息痛面临印度的强势竞争
2005年,我国的扑热息痛累计出口数量为3.97万吨,同比增长了21.05%,累计出口金额为1.2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8.40%,全年出口平均单价为3.27美元/公斤,同比增长了22.59%。
2005年,由于原材料涨价和人民币升值,导致了扑热息痛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压缩了扑热息痛生产企业的利润空间,降低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生产扑热息痛的原料——对氨基苯酚的价格也由2004年的每吨1.5万元~1.6万元人民币涨到了2005年的每吨2万元人民币。国内一些对氨基苯酚生产企业为了更快地回收资金,甚至以低于国内供货的价格将产品大量出口到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导致国内生产扑热息痛的原料供货紧张。目前,我国扑热息痛的出口价格已然与印度接近,印度利用其英语语言和注册、技术优势,迅速进入了国际高端市场,而且在扑热息痛这一我国传统优势品种上正在快速崛起,我国扑热息痛生产企业正面临着来自印度的强势竞争和国内产业链条出现断裂的双重压力。
4.青霉素工业盐面临印度反倾销
2005年以来,由于原材料涨价和人民币升值,青霉素工业盐制造成本大幅上涨,制造成本涨幅大大超过青霉素工业盐价格涨幅,生产企业基本没有利润甚至是亏损。2005年青霉素工业盐(含衍生物)累计出口数量为1.27万吨,同比增长了13.83%,累计出口金额为1.4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3.50%,全年出口平均单价为11.66美元/公斤,同比增长了8.49%。印度是我国青霉素工业盐出口不可替代的重要市场,占我国青霉素工业盐出口总额的70%~75%,印度的半合成抗生素生产每年约需青霉素工业盐12000吨左右,其中印度国内的青霉素工业盐生产厂只能供应5000~6000吨,其余6000~7000吨则需要从中国进口。在青霉素工业盐对印度市场出口数量持续激增的刺激下,我国的生产企业也进入了无序恶性竞争状态,造成了印度对我国青霉素工业盐进行反倾销调查立案,如果国内的生产企业一旦败诉,我国青霉素工业盐行业将遭到毁灭性打击,以至整个青霉素工业盐下游品种行业也会造成极大的损害。
5.化学制剂对外贸易逆差延续,亚洲为最大的出口市场
2005年,我国化学制剂出口取得了较快增长,出口额达3.7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2.26%,出口增幅比2004年同期下降了1.35个百分点,比2005年同期化学制剂进口增幅也低1.51个百分点,2005年,我国化学制剂进口金额高达15.6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3.77%,贸易逆差达11.90亿美元。
2005年,我国化学制剂共出口到159个国家和地区,亚洲、非洲、欧洲是主要出口市场,所占比重分别为50.03%、20.13%、10.72%。而我国化学制剂出口五大贸易伙伴为日本、中国香港、澳大利亚、尼日利亚和巴基斯坦,五大市场所占的比重达40.22%。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出口到澳大利亚的化学制剂增势喜人,出口金额同比增长99.54%,对瑞士、印度、比利时、安哥拉等国家的化学制剂出口也增长较快。另外,2005年,我国共从43个国家和地区进口了化学制剂,欧洲是我化学制剂最大进口市场,所占比重高达70.65%。德国、法国、美国、瑞士和英国所占比重达52.18%,占据我国化学制剂进口的半壁江山。
6.生化药和植物提取物比翼双飞
2005年,我国生化药出口取得了高速增长,出口额达4.78亿美元,同比增长50.81%。肝素钠发展潜力较大:2005年,我国肝素钠(含衍生物)出口数量为96.97吨,同比增长49.23%,出口金额为7527.32万美元,同比增长了54.48%。2005年,我国肝素钠共出口到36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市场是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印度,所占比重高达87.95%。另外,我国是世界上肝素钠主要出口国家之一,近年来,随着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增多,肝素钠的需求量进一步增加,该产品具有较大的市场发展潜力。
7.胰岛素自主品牌比重高
2005年,我国胰岛素(含衍生物)出口金额为379.05万美元,同比增长了44.40%,全部出口到墨西哥、德国、埃及、波兰、韩国、意大利和中国香港等7个市场,其中墨西哥所占比重就达43.33%。
目前,国内只有东宝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和江苏省医药保健品进出口(集团)公司两家企业经营该类商品出口,其中东宝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所占比重高达96.11%,出口金额同比增长高达61.27%,该公司是世界上少数能够生产基因重组人胰岛素的厂家,具有自主的“基因重组人胰岛素”知识产权。
8.世界植物药需求增加
2005年,我国植物提取物出口金额为2.93亿美元,同比增长31.17%。天然植物提取物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药品、保健品和化妆品,促使世界植物药市场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中国在天然植物资源、种类、数量上都十分丰富,发展潜力较大。特别是绿茶提取物、青蒿素、芦荟提取物、银杏叶提取物等比较热销,一些小品种如栀子苷、黑升麻提取物也受到外商的青睐,多数产品出口平均单价均有不同程度上涨。
2005年,我国植物提取物出口到98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市场是美国、日本、中国香港、韩国和印度,所占比重达65.82%。美国所占比重达23.34%,是我国植物提取物最大出口市场。此外,对中国香港植物提取物出口金额同比增长高达226.09%,其发展潜力较大。
9.中成药与中药材出口增势一缓一急
2005年,我国中药材出口增长缓慢,出口金额为3.84亿美元,同比增长5.95%。
10.人参是中药材出口最大品
2005年我国人参出口到33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数量为2360吨,同比增长17.35%,出口金额为2941万美元,同比增长5.92%,全年出口平均单价为12.46美元/公斤,同比下降了9.73%。2005年我国人参主要出口市场是中国台湾省、中国香港、日本、德国和美国,所占比重达80.04%,其中中国台湾省占30.69%,对中国台湾省人参出口金额由2004年的149万美元迅速增长到2005年的903万美元,此外,对印度出口人参的金额也大幅增长了201.88%,发展较快。
11.西洋参出口下降幅度较大
2005年,我国西洋参加工贸易方式出口比重高达80.36%,全部出口到中国香港、新加坡、美国、加拿大、日本、马来西亚和英国等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香港所占比重高达69.67%。
2005年,我国西洋参出口数量为574吨,同比下降61.89%,出口金额为845万美元,同比下降58.91%,全年出口平均单价为14.71美元/公斤,同比提高了7.81%。
12.中成药出口稳步增长
2005年,我国中成药出口金额为1.5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0.27%。其中鲜蜂王浆出口增长较快。2005年,我国鲜蜂王浆出口数量为794.77吨,同比增长19.53%出口金额为1224万美元,同比增长了24.98%,全年出口平均单价为15.40美元/公斤,同比增长4.56%。
2005年,我国鲜蜂王浆共出口到33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市场是日本、法国、中国香港、美国和德国,所占比重达82.98%,仅日本市场就占67.37%,而对法国鲜蜂王浆出口金额则由2004年的3万美元提高到2005年的62万美元,增速较快。其他中成药出口呈稳步增长的态势。我国的其他中成药出口到105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市场是中国香港、日本、美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所占比重达71.77%,其中,中国香港占38.73%。2005年,我国其他中成药出口数量为9053吨,同比增长11.47%,出口金额为9831万美元,同比增长15.15%。
13.医疗器械出口快步猛进
2005年,我国医疗器械出口继续取得了快速增长,出口额达36.79亿美元,同比增长32.45%,增幅比2004年同期提高了1.53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国一些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迅猛,在超声波诊断仪、病员监护仪等产品上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许多已获得ce和fda认证,比如迈瑞牌病员监护仪已远销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
14.血压测量仪器及器具出口增长
2005年,我国血压测量仪器及器具出口额为2.62亿美元,同比增长12.08%,出口到141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市场是美国、日本、荷兰、德国和俄罗斯,所占比重高达77.72%。除对德国出口金额同比下降了2.18%外,对其他四大市场出口金额同比均保持不同程度的增长。欧姆龙(大连)有限公司出口金额排名第一,所占比重达37.46%,爱安德电子(深圳)有限公司位居第2位,所占比重11.49%。
15.b超诊断仪出口日本最多
2005年,我国b型超声波诊断仪出口额为6366万美元,同比增长89.71%,出口到127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市场是日本、瑞士、德国、美国和俄罗斯,所占比重达49.66%,其中对俄罗斯出口由2004年的35台提高到2005年的507台。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公司的出口金额排名第一,所占比重达31.24%,上海阿洛卡医用仪器公司位居第二,所占比重达14.84%。
16.病员监护仪深圳出口比重高
2005年我国病员监护仪出口额为4427万美元,同比增长46.03%,出口到112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市场是美国、土耳其、印度、韩国和波兰,所占比重达54.13%,其中,对土耳其出口金额增长较快,同比增长108.35%。
深圳市的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公司和深圳市金科威公司包揽了出口金额排名前两位,所占比重高达67.21%,特别是排名第一的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公司占据出口的半壁江山,比重达56.79%。
17.药棉纱布绷带出口竞争力强
2005年,我国药棉、纱布、绷带出口额为4.27亿美元,同比增长13.78%%。我国药棉、纱布、绷带已经出口到168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市场是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和比利时,所占比重达54.14%,其中对德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家出口呈高速增长的态势。
2005年我国医用敷料出口额为5.34亿美元,同比增长19.45%。我国医用敷料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我国种植的棉花含糖量较少、棉花纤维较短,很适合作医用棉使用。然而,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有部分企业反映在医用大卷纱布出口到欧盟一些国家时,遇到不能清关的问题。国内企业出口医用大卷纱布通常使用海关编码30059010报关,出口欧盟清关时归海关编码5082110。2005年5月,欧盟对中国部分纺织产品(含海关编码52082110)重新设限后,已有部分欧盟国家对医用大卷纱布要2类配额,因此,国内企业出口时仍需谨慎。
2.医药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篇二
潘理事长首先听取了冯秘书长关于专委会的工作情况和行业专题调研工作汇报, 认真听取了谢镇铭关于出席第一届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科技咨询委员会会议关于组织行业“十三五”规划编制意见的汇报以及丽水鑫科生态合成革研究院最新生态合成革科研成果介绍, 同时听取了浙江省生态合成革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办公室主任叶美琴关于当前合成革产业面临的一些产业发展困难分析, 随后发表了自已的感想。潘理事长总结说, 当前合成革产业确实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不少合成革企业普遍面临产能过剩、同质化竟争严重、环境压力增大、用工成本提高等等难题, 业内不时有企业倒闭的传闻。可以说, 昔日一个高速发展的产业已经到了实实在在的调整期。潘会长说, 这个调整, 对单个的一些企业来说是残酷的, 但对整个行业来说是必然的、合理的, 调整的结果也就是优胜劣汰的过程。
冯秘书长补充说, 目前整个行业各企业间发展极不平衡, 在倒闭企业频发的同时, 也有一批企业充满生机, 欣欣向荣。在这个过程中, 还表现出了一批新技术、新工艺得到诞生, 一批新产品得到发展。比如超纤合成革、TPU合成革、转移膜合成革, 水性合成革、无溶剂双组分合成革等等, 发展迅速。未来合成革正向高性能、多花色、多领域发展。
当然, 大家也提出, 当前合成革产业出现的种种新问题, 作为行业主管组织, 也不能坐守旁观。行业协会以及各级行业组织, 应该及时发现问题和帮助解决问题, 要及时向有关政府部门反映问题, 寻求解决方案。关于产能过剩的问题, 协会要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 建议提高新合成革企业准入门槛。另外, 协会要做好相关产业引导工作, 主动做好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沟通工作, 要积极为企业办实事。近年来, 由协会组织举办的展会和各种会议活动逐年增多, 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交流坐谈中, 就行业组织活动大家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思路, 即在温州, 利用温州合成革展会, 同期举办合成革峰会;利用每年上海合成革、皮革展会, 举办合成革论坛;在丽水, 配合丽水开发区每年组织一次产业大会主打产业升级大会品牌。通过组织这一系列的行业内各项活动, 推动和引导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3.空调行业发展态势分析 篇三
市场规模依然得到保持,行业发展基础稳固
2008冷冻年度国内空调生产行业和零售市场都受到了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国际市场特别是美国市场下滑、全球气温下降、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再加上人力成本、运输成本的增加,空调生产企业运营压力大增;房地产市场下滑、股票市场不景气、长时间、大范围降雨造成空调终端销售旺季没有预期而致。
国家信息中心监测数据显示,在以上多种不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08冷冻年度国内零售整体市场规模为2450万台,与去年同期的2630万台相比下降了9.31个百分点,但从目前中国空调行业整体生产规模、出口比例等多种角度分析,2450万台的国内零售市场规模依然足以支撑整体行业的发展。
国家信息中心市场处处长蔡莹分析认为,“虽然08冷冻年度国内市场销售略有下降,但整体规模依旧得到保持;面对困难,企业经营压力加大,但优秀企业无论从研发能力、生产规模、市场占有率、销售渠道建设等方面都得到进一步加强,整体行业基础依旧稳固。从行业发展角度考虑,支撑整体行业的根基并没有太大变化,中国空调行业依然处在一个可持续发展阶段。”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2008年冷冻年度期间所遇到的各种不利因素,也成为考验生产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机会,国家信息中心监测数据表明,2008冷冻年度国内零售市场销售量排行前5名品牌均为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达到62.18%,比去年同期提高4.28个百分点,5大国产品牌支撑着国内近23市场份额,整体行业基础更加巩固。
18个品牌被淘汰
国家信息中心监测数据显示,在重点城市市场,2008冷冻年度品牌淘汰力度明显高于07冷年,在相同的市场范围,2008冷年整体品牌数目由07冷年的52个减少为08冷年的34个,18个品牌遭到无情淘汰。34个品牌中,具备相当竞争能力(销售量占有率高于1%)的品牌由25个减少到18个;有16个品牌销售量占有率不到1%,其中占有率排行最后9个品牌销售量占有率之和仅为0.8%。与之截然不同的是,占有率排行前5名的品牌,销售量占有率之和比07冷年排行前5名品牌高出4.28个百分点,两极分化现象日益明显。
和一些品牌消失相对应,08冷年品牌集中度又有明显提高。监测数据显示,08冷年排行前3、5、10、20、25不同品牌数目销售量占有率分别为50.28%、62.18%、82.38%、98.63%和99.92%。与07冷冻年度相比,08冷冻年度品牌集中度高位集中态势体现更为明显,排行前10位品牌明显在挤压其他品牌生存空间,从数据上分析,排行前3位品牌与07冷年相比品牌集中度提高7.65个百分点,排行前5名品牌集中度提高了4.28个百分点。从08冷年的实际情况判断,09冷年在更多不确定因素存在的前提下,08年度前20名品牌中后几位品牌同样也会面临生存的选择。
从中外品牌竞争态势来看,2008冷冻年度依然是以国产品牌销售量、销售额占有率超过70%的优势占据领先地位。但值得注意的是,外资品牌一反07冷年下滑态势,整体、柜机、壁挂三个方面都比07年度有所提高。根据监测数据分析,2008年度,美的、海尔、海信、奥克斯、志高、科龙、长虹、LG等品牌销售量市场占有率与去年同期相比都有一定程度提高。
均价提高高端产品比例上升
2008冷冻年度,特别是从2008年1月开始,由于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再加上人力成本、运输成本的增加,生产企业成本压力普遍高于2007冷冻年度,为了消化成本,生产企业普遍提高了中高段产品比例,同时利用新品上市机会对产品价格进行了相应调整,尽管受到来自经销渠道控制价格水平的种种压力,但从整个冷冻年度看,空调整体平均价格依然保持了稳中有升的态势。
国家信息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08冷冻年度空调整体价格水平和重点品类壁挂式空调、柜式空调平均价格与07冷冻年度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空调整体价格水平提高8.07%,壁挂式空调提高4.06%,柜式空调提高13.97%,在3组价格对比中,柜式空调平均价格由07冷冻年度的5369元增长为08冷冻年度的6119元台,增长幅度最为明显。
在市场操作上,推出新品是生产企业进行价格调整的重要手段,空调生产企业抓住消费者心理变化,适时推出包含环保、节能、健康、静音等产品,制造和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正因为如此,2008冷冻年度,尽管由于各种原因国内零售市场规模有所缩小,但高端空调比例依然保持上升趋势,成为支撑本年度整体销售的基础。
国家信息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08冷冻年度高端空调占整体空调零售市场销售量、销售额比例在2007冷冻年度的基础上又有所提高,其中3000元以上空调销售量、销售额比例分别提高10.76和14.75个百分点,5000元以上产品分别提高4.95和9.85个百分点,7000元以上产品分别提高2.93和7.31个百分点,9000元以上产品分别提高1.35和4.22个百分点,而07冷冻年度销量比例较大的1600~2999元价格段空调销售量、销售额比例分别下降11.96和15.02个百分点。
蔡莹分析认为,高端空调比例持续增加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生产企业主动调整产品结构的力度不断加大,从2007冷冻年度开始,生产企业开始有意提高高端空调比例,从而最大限度提高单品利润;二是消费水平的普遍提高和消费需求的改变,消费者购买能力的提高也拉动了对高端空调的需求。
国际市场继续增长增幅趋缓
从近两年的数据看,空调国际市场增长总体趋缓,国内企业通过产品品质、海外渠道拓展等方面精耕细作,2008冷冻年度在海外市场仍实现了增长,但由于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增幅出现回落,由于价格普遍提高,出口额增长高于出口量增长。据海关统计,2008冷冻年空调器出口总量为3283万台,同比增长7%,增幅比上一冷冻年减少了8.6个百分点,累计出口金额为64.09亿美元,同比增长2352%,增幅比去年减少了4个百分点。对此,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副秘书长徐东生分析认为:“08冷冻年度,全球宏观经济,尤其美国较为不景气,再加上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影响,企业面临着巨大困难,但通过开
拓中东、东欧、东南亚、南美、非洲等区域新兴出口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空调出口全年依然保持了增长。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空调制造基地,短期内是其它国家和地区无法替代的。由于国际经济形势还在转坏,下一冷冻年度形势不容乐观。”
2008冷冻年,我国共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了空调产品。从对各国和地区的出口情况看,累计出口超过100万台的有美国、日本、意大利、中国香港、阿根廷和印度6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金额分别为10.66亿、5.08亿、3.44亿、1.9亿、1.95亿和2.1亿美元。其中,美国市场虽受其国内宏观经济影响,进口中国空调产品有一定程度的下滑,但仍以800万台的规模继续保持最大出口市场地位,占中国空调全部出口比重的24.1%。
和空调国内市场价格上涨一致,从08冷冻年度开局以来,空调出口价格也基本保持上升的趋势。2008年6月,空调出口平均价格为每台215.3美元,比2007同期每台192.9美元提高了11.6%。这点,从出口产品结构上也得到了反应,08冷冻年度,分体空调器4000kcalh(海关代码:84151021)已经取代独立窗式空调,出口了1328万台,成为出口量最大的机型,占全部出口比重的40%。
新空调能效标准成09冷冻年最大悬念
从目前整体空调生产格局分析,贯穿2008、2009空调冷冻年度两个年度的重要政策性调整应该是新的空调能效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时间安排。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监测数据,2008冷冻年度,国内零售市场规模为2450万台,按照国家能效标准3级指标要求,在整体市场销售产品中,包括变频、定频空调在内符合3级以上能效标准的产品比例仅为20.04%,即490万台,如果减去变频空调6.06%销售量比例,定频空调符合3级能效标准的销售规模只有311万台,有将近1960万台定频空调达不到3级以上能效标准。如果09冷冻年度开始实施3级以上能效标准,2008年度将近1500万台的库存产品如何消化?巨大的库存压力也将迫使生产企业加大终端市场的争夺力度,除家电连锁渠道外,传统的经销商渠道也将成为09冷年的争夺重点。另外,因08冷年结存的库存压力也有可能在09年度成为阻挡空调价格进一步提升的一个因素。
同时,新能效标准的实施也将对09冷年空调市场的产品结构带来潜在影响。因为新能效标准对生产定频空调的企业来说,将意味着生产成本提高和产品价格的上升,由此会给消费者在选择购买产品时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面对能效政策的调整,许多空调企业未雨绸缪,纷纷加大了变频空调的新品研发和市场推广,2009冷年,变频空调市场份额涨幅有望明显提升。
根据对2008冷冻年度整体零售规模的分析,结合目前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态势,加上对1300万台以上库存空调产品压力释放因素的综合考虑,2009冷冻年度整体国内零售市场规模应该在27130~2850万台左右,与2008冷冻年度相比,销售量增长幅度在10%~16%之间,其中最大变数在于能效标准提高后生产结构调整的速度和整体气候环境的变化。
4.医药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篇四
“十二五”中国物流行业发展总结及行业现状分析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回望过去的五年,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动能转换。在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物流业保持了中高速增长。2015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预计可达220万亿元,“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8.7%;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约为15%左右,比2010年的17.8%有较大幅度下降。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其中有公路货运量、货物周转量、GDP数据调整的因素,也有产业结构调整、物流服务价格下降的因素,同时也显示出物流运行效率有所提升。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较好地发挥了支撑和保障作用。
第一,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十二五”时期,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具成长性的物流市场。2015年,物流业总收入约为7.5万亿元,全国货运量预计将达457亿吨。其中公路货运量、铁路货运量、港口货物吞吐量多年来都居世界第一位。快递业务量突破200亿件,冷链物流市场规模预计超过1500亿元,各类细分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第二,需求结构加快调整
五年来,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年均增速接近30%,并呈持续加快态势。快递快运、电商物流、冷链物流等生活消费性物流保持快速增长,成为市场投资热点。工业物流需求总体下降,特别是钢铁、煤炭、建材等大宗生产资料(俗称“黑货”)物流需求下滑严重,导致铁路货运量持续下降。铁路货运改革深入推进,实施“稳黑增白”战略,在批量零散货物、铁路快运和集装箱运输等方面大幅增长。
第三,市场主体加速分化
物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战略调整、联盟合作等多种方式,市场集中度显著提高。2015年,四大航运央企启动重组,市场向强势企业进一步集中。中物联发布的“中国物流企业50强”,主营业务收入近8000亿元,第50名入选企业门槛为18.8亿元,比2010年提高3.5亿元。在一些细分领域出现了一批实力雄厚、模式先进、前景看好的大型物流企业。截止到2015年年底,我国A级物流企业总数已达3500多家。其中,5A级企业214家,具有标杆作用的领先物流企业群体成长壮大。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物流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表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创新型物流企业快速涌现。我国各类物流互联网平台超过200家。与此同时,一批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的企业被陆续淘汰。
第四,创新驱动模式变革
“十二五”时期,我国物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整合优化物流资源,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菜鸟网络、卡行天下等一批企业打造平台模式,整合物流资源。安能物流、圆通速递等企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业优化加盟模式,强化干线管控。顺丰速运、德邦物流等企业启动多元化发展模式,发挥自身优势条件。怡亚通、招商物流、海尔日日顺等企业深耕供应链模式,提供物流一体化解决方案。长久物流、安吉物流等汽车物流企业拓展全产业链模式,提供物流、贸易、金融、汽车后市场等全方位服务。林安物流、传化公路港、中储股份、深国际等一批企业复制基地模式,搭建全国节点网络。随着互联网进入物流行业,易流科技、维天运通、正广通、安联程通等一批企业尝试物流O2O模式。这些新理念新模式倒逼传统企业转变观念,加速变革。
第五,国际物流双向开放
作为WTO以来开放最早的服务行业,我国物流业已经实现了全面开放。开放的市场环境吸引了大批跨国企业全面进入国内市场。随着“走出去”战略实施,中外运、中远物流等国内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阿里巴巴等电商和快递企业,纷纷参股国际快递企业、投资海外仓储设施、打造物流通关渠道,支持跨境电商发展。2014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物流设施建设和网络布局加快落地。招商物流、远成物流等一批企业积极布局沿线国家。2011年,渝新欧班列首次全程运行。截止到2015年10月底,中欧班列开行已超过1000列。上海、天津、福建、广东等自由贸易试验区陆续获批,对外开放新格局为物流业开辟了新的空间。
第六,基础设施扩容提档
到2015年年底,我国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里程分别突破12万公里和1.9万公里,比2010年分别增长62%和127%,双双居世界第一。全国高速公路ETC实现联网,统一收费成为可能。水路、航空等运输服务能力稳步增长,高效便捷的综合运输体系初步成型。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全国物流园区(基地)第四次调查》,截止到2015年7月,全国共有符合调查要求的物流园区1210家,投入运营的比例大幅上升,以物流园区为支撑的产业生态圈正在逐步形成。多式联运受到重视。2015年国家正式启动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推动运输资源的高效整合和运输组织的无缝衔接。
第七、信息技术普及应用
“十二五”时期,正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时期。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物流行业得到推广应用。嵌入物联网技术的物流设施设备快速发展,车联网技术从传统的车辆定位向车队管理、车辆维修、智能调度、金融服务延伸。云计算服务为广大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福音。大数据分析帮助快递企业预测运力需求,缓解了“双11”等高峰时期的“爆仓”问题。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物流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提到,2015年,由菜鸟网络牵头,国内主流快递企业全部普及使用电子面单,快递基础业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第八,绿色物流已见行动
“十二五”时期,交通运输领域落实推进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提出到2015年化学需氧量(COD)、总悬浮颗粒物(TSP)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比2010年下降20%。2015年起,“国四”排放标准正式实施,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2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黄标车淘汰力度加大。新能源汽车在货运行业得到推广应用,一些城市新能源快递配送车辆获得通行准入。LNG等清洁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太阳能发电屋顶在仓储行业开始使用。
第九,基础工作稳步推进
“十二五”时期,物流标准、统计、人才教育等基础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物流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印发执行,一批新的物流国家标准开始实施。2015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作为国家试点单位启动团体标准试点工作。物流统计调查制度不断完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提供决策参考,物流业景气指数、公路物流运价指数、中国仓储指数等陆续发布,物流指数体系不断扩充完善。物流教育培训工作迅猛发展,目前,全国已有443所本科院校、954所高职高专院校、900多所中职院校开设了物流专业。“物流管理与工程”正式进入教育部全国学科目录一级学科。物流基础理论研究和产学研结合取得新成果。
第十,政策环境持续向好
“十二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重视物流业发展。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把物流业定位于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有关部门出台了《促进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各部门从自身职能定位出发,密集出台支持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2015年开始,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形成新的运行机制,由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轮流主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制约物流业发展,亟待跨部门协调解决的重点问题。支持物流业发展的部门间合力逐步加强,行业政策环境持续改善。
我们也深知,我国物流业在“十二五”时期成绩与问题并存,挑战与机遇同在。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给能力不够矛盾交织;社会物流成本居高难下和企业盈利能力每况愈下问题突出;物流基础设施总量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并存;物流需求增速放缓,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市场环境和诚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制约物流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有些迟迟不能出台,已经出台的政策难以真正落地。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物流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表示,虽然存在以上问题,但我国物流业依托经济发展大势,释放改革红利,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行业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在正视困难和问题的同时,我们对“十三五”发展充满信心。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5.我国花卉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篇五
我国花卉业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应运而生,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而不断发展壮大。30多年来,我国花卉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持续快速发展。回顾花卉产业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图表1:我国花卉行业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花卉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我国花卉产业的快速发展则起于上世纪90年代,至2000年花卉种植面积达到14.75万公顷,较1990年增幅超过200%。2003-2005年,我国花卉种植面积以年均40.63%速度增长,至2005年达到81.12万公顷;2006年,我国花卉产业开始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过渡,花卉种植面积有所减少,此后随着需求的增长而逐年增加。2012年,全国花卉种植面积为112.03万公顷,同比增长9.40%,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一。
图表2:2003-2012年我国花卉种植面积情况(单位:万公顷)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在花卉种植面积增长的同时,花卉保护地栽培面积也稳步增长。2012年,全国花卉保护地栽培面积达10.64万公顷,比2011年增加1.31万公顷,涨幅为14.04%。在各类保护地中,温室面积2.81万公顷,增幅为20.15%;大棚(包括中小棚)面积4.68万公顷,增幅为18.98%;遮阴棚面积3.15万公顷,增幅为3.24%。
图表3:2003-2012年我国花卉保护地栽培面积情况(单位:万公顷)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6.目前饲料行业现状分析 篇六
优势:正大凭藉其对养殖业的深刻理解和成熟的养殖模式,借助其养殖技术、种苗技术的优势,曾经席卷中国的对虾饲料市场,并且能够做到现金销售!虽然对虾种苗方面出现灾难性的危机,但最近在湛江和福建开始大面积兴建标准化虾塘,准备复制其在泰国的经营模式,后势不可忽视!
短板:正大最大的问题存在于水土不服,无论是养殖技术还是团队建设。对虾种苗出现的危机印证了其技术在中国这个养殖环境错综复杂的情况下的严重不适应,中国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还是以散养户为主体的市场结构,这就严重制约了正大在中国的发展速度。同样,由于其对中国的人文环境的不理解,或者可以说是不愿意去适应,所以他们无法组建一个稳定的技术推广团队,去推广他们的养殖模式和产品!
当然,如果中国水产养殖业能够进入规模养殖为主导的时期,他们的优势会很明显。(摘自中国水产频道/阿托)我也来说两句查看全部回复
最新回复
海石花(2012-1-05 15:37:48)8fish :以前听说正大每台增氧机的角度都有严密的计算,当时觉得很先进。正大这几年经过了一个起落,异军突起,而又回落,给大家上了一课,遗憾的是没有取得根本性的优势,被国内企业慢慢赶上来了。
我觉得,如果将企业的竞争优势放在养殖技术上的话,还是很不可靠的,中国人盗版、复制是最
利害的。正大除了养殖模式外,还有支撑产品:虾苗、微生物制剂,这两个技术含量很高,国内企业到现在还不能与其相提并论。这也是其真正有威力的竞争优势。
海大在技术路线上,其实很大程度是参照正大的,而且营销做得比正大好,所以胜出了。但在根本技术上,还是与正大相差很远的:
虾苗,正大遇到的问题,海大现在也遇到,还是用人家种虾,根本没办法超越;微生物产品,与正大的技术还有很远的距离;饲料据说比正大好,但那是靠钱砸出来的,技术含量却是正大更高,也更符合行业资源节约的发展方向。
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国的水产饲料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能力。恒兴在技术不如粤海时,之所以能异军突起,就是靠赊销,赊销现在看是带有贬义的,但在当时是积极的,解决了行业大发展时,基层养殖者的资金问题。中国养殖业在接下来会慢慢集中,养殖者在资金方面同样面临问题,以合适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这一问题,比如用担保的方式,将会让企业获得根本的优势。在美国的汽车业,为购车者提供金融担保业务产生的利润,甚至成为汽车公司最大的利润来源。再说个不恰当的例子,黄世仁靠什么能让杨白劳把女儿嫁给他当小,无非就是靠借了钱给他。所以,这其实是一种很强的能力,在你其它方面没有优势的时候,大家都会跟你走的一种能力,让养殖户像杨白劳一样,离不开你的能力。而且,人缺钱的时候,是最容易答应苛刻条件的,所以,金融手段往往都是带着暴利的。
2、营销能力。现在来看,最成功的是双胞胎与海大,主要表现为人海战术。人海战术,本质上是直销的一种办法,但现在还离不开经销商:一方面是,整体而言,经销商确实还有很大的能力与价值,另一方面如果直接绕开经销商的话,就成了全民公敌,找来了一个极大的竞争对手。所以得绑着经销商一起干。
3、产业链的能力。最典型的是温氏,现在还有六合,从塘头到餐桌,做世界餐房,这是一种最符合产业发展的模式,也是养殖业发展的终极模式。国外的正大、嘉吉都是这种模式,他最终体现为从种苗、饲料、养殖模式、防疫,到养殖产品的销售,每一个环节都能得到恰如其份的资源,和谐发展,最终共同向消费者争取更大的利益(实际上,由于有国际及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的结果是,整个产业链的成本极大地降低了,主要的利润来源于控制产业链的成本,而不是来自在消费者中的溢价)。做产业链,最难的是成功界入到养殖与水产品销售环节。水产比禽业、畜产有更高的风险。但一旦做成,就是天下无敌!
4、技术能力。饲料的原材料未来是大问题,能利用更多的原材料,实现更低的配方成本,是一种很强的竞争力。这种能力还包括在种苗、病害、养殖模式上的研发能力。
5、管理能力。如何将人组织起来,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这个不说了,国内的企业都在学习中。
6、整合能力。饲料业、养殖业现在还处在春秋时期,天下大乱,各路英雄纷纷在寻找出路。以何种方式收编这些人,将是成就大业的基础。张唐之是很有说服力的案例。但很多企业现在不这么看,觉得没几个真正有竞争力的,我能吃掉你,为何要合作?如果不考虑时间成本,确实如此,但中国农牧业的整合正在加快,行业整合是有窗口期的,不会无限制地进行下去,你可以不干,如果人家这么干,一旦势成,大局一定,挑战者的机会就比较小了。这种事,可不是次次都有我们党那么好的运气(没有否定的意思,但确实也有很大的运气与机缘)。一大盘蛋糕的一小块,也可能比一个小蛋糕大。
大兔牙(2012-1-05 16:11:34)
分析得很好,尤其是二楼。也少少明白了目前水产大鳄之间微妙关系及中国水产养殖面临各种问题。
zhuyuming(2012-1-06 07:45:13)
正大是头狮子,现在正在沉睡
虾虾(2012-1-06 09:11:21)分析很有道理,正大现在有点清朝的感觉,从先进到盲目自大到落后,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不了解中国实情
zhuyuming(2012-1-06 14:50:02)
不是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吗
遁入空门(2012-1-06 16:14:00)
建议正大高层学习下《论语》、《孟子》、还有《毛泽东选集》之类的。
kanhai(2012-1-08 21:27:53)正大中国是有自己的种虾的,并且印尼正大还收购了SIS,近两年正大虾苗养殖成功率较低极有可能与正大中国的种虾有关,由于种苗是与饲料捆绑销售且做现金,种苗的不良表现,最终导致正大中国的回落
(2012-1-09 22:27:22)
通威不在吗?
(2012-1-12 10:48:55)
水产之路在于是否内行人在做良心事
(2012-1-12 16:09:41)我看好正大。现在在湛江的标准养殖场,确实是建设得非常好,技术员要求在虾塘边都不准长一根草。增氧机的类型目前国内没有,泰语叫苏白龙。尤其是投料的原理和掌控,国内目前几乎不涉及到。
7.物流行业发展现状与市场需求分析 篇七
我国物流发展现状与趋势
物流是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 以最低的成本, 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方式, 实现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或相关信进行息由商品的产地到商品的消费地的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我国各类物流企业快速成长, 物流企业群体逐步形成, 生产和流通企业引进现代物流理念, 推进了资源整合和增长方式转变, 物流信息化出现了由企业到行业、到区域、到整个物流运行环境全面推进的好势头。
1. 发展我国物流的重要性
现代物流业将成为新世纪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它不仅构成现代价值链管理、供应链的载体和基础, 而且把生产、流通、消费有机地连接起来, 而且加速社会再生产过程, 以最佳时间、最快速度、最优组合完成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者领域的转移过程, 最大限度地节省流通费用。加快我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 促进城乡和地区间商品流通, 有利于提高流通效率, 降低流通成本, 更好地发挥现代流通业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导性作用。据统计我国物流费用占GDP的比重高达20%左右, 而美国和日本只有10%和14%。因此,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发展的客观需要。推动流通企业“走出去”, 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国际化的需要, 有利于提升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全球企业并购浪潮推动我国物流业向全球化方面发展, 从而导致广泛而深入的国际经济联系, 并对促进跨国企业之间的联系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因此, 我国物流业积极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是十分必要的。
2 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
物流系统化也叫总体物流、综合物流管理。即物流向两头延伸并加进了新的内涵, 使社会物流与企业物流有机结合在一起, 从采购物流开始, 经过生产物流, 再进入销售物流, 与此同时, 要经过包装、运输、仓储、装卸、加工配送到达用户 (消费者) 手中, 最后还有回收物流。我国物流业按照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特点衡量, 尚处于起步发展初期, 自80年代我国引入物流以来, 流通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 物流需求市场现状
我国社会货物运输量持续增加, 交通运输部门在继续深化体制改革的基础上, 大力开展结构调整和企业重组, 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 运输形势平稳发展。我国物流外包业务大多数还集中在传统的运输、仓储业务上, 新兴的物流业务外包比重很低。服务方式和手段比较单一, 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物流企业绝大多数都涌向运输领域, 使运输能力极为分散, 恶性竞争, 导致运价过低, 超载超限现象严重。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多数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 (送货) 和仓储服务, 在物流增值服务方面, 还没有全面展开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服务项目。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规程, 物流企业内部管理粗放, 很难提供规范化的物流服务, 服务质量较低。企业目前的物流需求以物流运作为主, 更强调物流总代理的形式, 需要一体化的物流服务。
(2) 物流供给市场现状
我国的物流基础设施近年来有较大改善, 随着政府部门现代物流意识逐步提高, 政府投入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由企业物流向社会专业物流转变。全球化经济的发展, 企业为了增加竞争力要大力发展核心业务, 企业分工趋于专门化, 这将促进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 企业对物流领域中存在的“第三利润源”开始有了深刻的认识。鼓励企业创造条件, 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和产成品加工、整理、配送等物流服务业务有效分离出来, 调整和重组物流管理模式, 企业自己承担部分或全部的物流业务, 或者将其部分或全部业务委托给站业物流企业承担, 发展企业物流市场。专业化物流企业开始涌现, 多样化物流服务有一定程度的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将有利于物流的专业化、规模化、合理化, 从而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政府部门还配套研究制定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 为现代物流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宏观环境。以提高服务质量, 降低物流成本为核心, 推动物流企业的管理和技术创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 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也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大融合, 为我国现代物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 我国物流业发展趋势
为了缩短产品的流动时间, 降低物流成本, 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 建设企业物流中心势在必行。我国的现代物流业发展很快, 形势很好。现代物流通过统筹协调、合理规划和优化商品的流动, 以达到利益最大或成本最小。现代物流已成为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的综合系统, 从为社会提供采购、运输、仓储等传统服务, 扩展到以现代科技、管理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综合物流服务。
(1) 信息技术提升了物流作业水平
信息技术就像一副能动剂, 彻底改变了组织的运作方式, 但流程再造不等于自动化, 单纯的自动化只是为错误工作提供了更有效的方法。事实上, 错误地使用信息技术, 力图强化旧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模式, 只会对流程再造产生障碍。信息技术已成为物流活动的核心, 将会促使我国的物流业进入以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信息化新阶段。物流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 可以辅助物流作业, 提高物流作业的准确性和生产率;改进业务流程, 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我国制造业领域多数行业面临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的矛盾, 这就给制造企业带来了集成整合物流资源、分离外包物流业务、提升改造物流系统的压力和动力。借助于商品代码、数据库的建立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整个物流系统将实现管理的电子化和网络化;物流效率的提高取决于信息管理技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条形码技术的普遍应用, 则为物流提供了更多的需求和库存信息。
(2) 物流企业的社会化与专业化的趋势
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化的发展, 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 各专业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密切。生产企业与零售行业所需的原材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大部分由不同的物流中心、批发中心与配送中心提供, 以实现少库存和零库存。我国将经历一条从原有供应商或商单独建立物流中心到逐步转变为独立的投资者建立物流中心的发展道路, 这样将会节约大量的社会流通费用, 实现资金流的合理化, 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循环的顺畅发展。在我国一些大城市现代物流社会化趋势是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物流规模经济效益、物流资源综合利用的必然结果。在大城市出现现代化综合性或专业性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基地已成为普遍现象。
物流市场需求分析
1.物流市场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
我国只有39%的物流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 信息化程度较低, 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无法满足物流市场的竞争。物流市场需求的特点仍以信息化为主, 在规范流程中实现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共享, 建立决策、控制依赖于信息的机制。建立决策要依赖信息的机制, 将财务核算深入到各业务环节中去, 优化流程设计和运行操作。
2.信息系统的固化管理和优化操作
固化的管理和优化的操作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措施是流程改造和运行优化。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 企业不断追求降低成本和加快资金周转, 将系统论和优化技术用于物流的流程设计和改造, 融入新的管理制度之中。信息系统固化了新的流程或新的管理制度, 使其得以贯彻执行;在规定的流程中提供优化的操作方案, 例如仓储、运输路径的优化方案等。因此信息系统是固化的管理和优化的操作。
8.医药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篇八
关键词:我国大米加工行业现状分析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F426.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4-0058-02
大米加工行业以稻谷为原料,是粮油加工行业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还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产业科技创新是这个行业发展的支持,各类米制品的民生需求层次也不断呈现多元化,为百姓提供营养健康食品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1 大米加工业的发展状况
我国的大米加工业正在持续快速地发展。技术装备水有平明显提升,产品结构趋于合理,产业综合效益稳定提升,深加工领域也不断地在扩大。根据粮油加工业统计的数据,2011年我国大米加工业实现总产值1634244亿元,工业增加值205225亿元。
1.1 连续产能产量稳定增长
自零八年以来,我国在处理稻谷的能力上不断加强,同时,所产出是稻谷也的总吨数也在不断增长。并且这种增长趋势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上涨。
而从大米产量的国标等级来看,以特等米和一等米为主,产量都在呈现上涨趋势,其百分点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说明了我国大米加工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产品结构基本合理。
1.2 大米加工业企业规模化,生产集中提高,实力不断增强
与往年对照相比较,2011年,大米加工单位的数量有所下降,可是产品的数量确大幅增加。加工企业减少了387个,全国年产量在10万吨以上的大米加工单位有40多个,比照去年增加了7个单位,总产量却达到了十万吨以上,占企业总产量的19.17%。有些省市大量建设粮食产业工业园区,目的是推进粮食的产业化,以此鼓励粮食加工行业的飞速发展,并希望以优质的产品订单模式,带动和促进加工行业的快速转型,从而在我国形成一批有实力的、大型的加工企业群体。
2 存在的问题
2.1 产能过剩是突出问题
2010年据有关方面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的大米加工业产能量利用率仅有46.12%,比起油脂加工、面粉加等行业利用率更低,而且与国际上通常的70%的产能利用率相比就更低,就是说我国目前大米的加工行业的产能严重过剩。
2.2 企业数量多但小的局面问题严重
大米加工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各省市分散和重复建设的问题突出。区域布局上还存在着亟待往精深加工产方向发展的课题。企业的加工设备利用率不足,开工率不高也是当前的突出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会进一步导致产能大量浪费。
2.3 大米加工的产业链及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
大米加工企业以初级加工为主,许多企业不具备精深加工的能力。这个行业的突出的问题显示在产业链条短资源利用率底上。稻谷加工企业中小型企业居多,设备陈旧老化,从而使得企业的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较低,很多副产物及孪生品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及利用,技术的落后也导致企业难以实现更高的增值效果。虽然有些加工水平的设备较先进,但技术力量、新产品研发能力还需提高。大米加工作为全国粮食行业重点加工项目,应该在技术研究、生产标准化、装备自动化、经营产业化上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今早拿出规范的统一的标准。以适合我国大米加工行业的发展及提高。
2.4 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较少,创新能力不强
目前我国大部分大米加工企业对新产品开发重视不够,科技经费投入的很少。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有待于体完善。这是制约企业创新发展的绊脚石。
3 大米加工业发展展望与建议
3.1 大米加工业发展面临良好的环境和一些有利的因素
(1)进步的科技为大米加工业提供新技术新装备。随着全球及我国科技领域的不断更新,新技术、新装备的出现将带动我国所有加工行业的发展。今后一个阶段,大米加工行业要重视引进国外先进的设备、技术。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不断增强技术创新的能力。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高新技术科技的发展会更广泛地应用于大米及各类加工产业中去,食品的深加工产品会更加的丰富,粮油产品的附加值也会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地提高。
(2)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将为我们大米加工业行业提供高品质的原料。今后,我国在实现了新农村建设后,粮食生产能力及质量也会大幅提高,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将为大米的加工业的发展提供更好更优质的原料。
3.2 未来大米加工业的发展方向展望
(1)各企业应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设备,加大研发新产品力度,从而推动我国大米加工行业的结构调整及水品。更好的促进大米加工行业走规模化道路。扶持兼并一些企业,着力培养一批技术骨干和现代管理能力较强的队伍。力争用技术创新、龙头企业带动的办法,带动整个大米加工行业的发展。还可以探讨利用联合、收购、兼并等强强联合的方式,重新整合企业,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2)传统的米制品打造成主食工业,是今后我国大米加工业的发展的关键。产品细分在国外早已盛行,今后我国大米加工企业要走专用米、优质米、营养强化米等专用米的道路,注重营养健康,产品要注重方便食用。同时还要发展大米蒸煮食品、膨化休闲食品等主食产品。专用大米及各种工业化米制品的生产是今后所有大米加工行业面临的发展课题。
4 总结
通过对大米加工行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了分析和阐述,结合大米加工业行业的特点,从促进行业发展的角度,展望了今后我国大米加工业的发展方向:增强大米加工产业的集中以及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大米加工产业园区和龙头企业;将传统米制品产品细分及往主食化、工业化方面发展;积极推动我国大米加工业结构调整、技术更新以及产品升级更新;节能减排,减少大米加工电耗,提高稻谷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率;科技创新,推进稻谷加工关键设备研发及产业化等。
参考文献
[1] 邢新廷.2006第四季度稻米市场分析[J].粮食与油脂,2007,(1).41-42.
[2]王兴国.2007 中国食品工业科技发展报告[R].中国食品学会,2007,(3).172-182.
[3]慧讯.中国大米行业产能严重过剩[J].粮油食品科技,2007,15(2).69.
[4]刘正敏.中国粮油市场分析报告[J].粮食与油脂,2007,(2):29.
[5]上海粮科所.长春市对外招商卷下“大米项目”[Z].粮油食品信息,2007,(4):21.
[6]楚良.武汉佳宝糖业碎米深加工增值[N].粮油市场报,2007,(6):1.
【医药行业发展现状分析】推荐阅读:
我国医药行业现状分析及2011年展望07-11
医药零售行业发展08-10
超市行业现状分析10-26
中国木门行业现状分析及发展指导06-19
分析小家电行业的发展06-25
2024年我国餐饮行业现状分析07-22
物流行业发展分析报告10-15
无人机行业发展分析10-21
锅炉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06-21
2024年中国物联网行业现状分析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