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24课教学设计

2024-09-15

八年级上24课教学设计(共13篇)

1.八年级上24课教学设计 篇一

大道之行也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掌握相关文言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品味本文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3.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疏通文意并背诵、默写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品味本文气势强盛的语言特点。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名文,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都能背诵,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地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所以应该让学生首先听读,然后在明确了朗读节奏后朗读,最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理解完课文后,能抓住重点词并背诵出来。其次,学生已经进入八年级了,对一些文言文的基本知识能掌握到,而且也懂得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所以可以让他们分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从而理解课文。而对文章的“大道”“大同”这些词语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所以教师可以适当点拨,不宜讲得太深,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齐背《桃花源记》)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我们虚构了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二、初涉理想社会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音jǔ).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前一个亲和子都用作动词,指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外户而不闭(户,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兴,发生).3.理清文章,把握脉络。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停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4)全班齐读课文。

三、走近理想社会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2.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文章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文章从三个方面来说明: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四、畅谈理想社会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提问:任何想象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第一题明确: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第二题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第三题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结束语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教学板书设计

大道之行也

特征人不独亲其亲男有分,女有归大理想 货恶其弃于地„„不必为己同

理想蓝图——谋必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

2.八年级上24课教学设计 篇二

“速度”是初中物 理的一个 重要物理 概念 , 也是学生 开始学习物理后的第一个物理公式, 在整个初中力学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速度”为例谈课堂教学设计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着掌握知识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素养的三重任务, 笔者经过对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研究, 结合教学对象实际情况尝试了一节融实验性探究设计和 非实验性 探究设计为一体, 并有机渗透德育教育的教学设计。

一、联系热门视频,聚焦探究问题,逐步建立速度概念

播放刘翔雅典奥运会获得金牌的视频, 让学生观看视频后思考:“观众觉得刘翔跑得最快, 所用的比较快慢的方法是什么? 而裁判判刘翔跑得最快所用的比较快慢的方法又是什么?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到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方法一:观众所用,相同的时间比路程,路程大的运动快;方法二:裁判所用,相同的路程比时间,时间少的运动快。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再思考以下问题:汽车2小时行驶200千米,飞机10分钟飞行100千米,那么在此过程中飞机和汽车哪个运动得快呢? 学生一定能轻松得到飞机运动快的结论, 引导学生思考在路程和时间都不同的情况下得出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大小比较运动快慢? 从而在符合初二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建立起速度概念,引出速度公式和单位。

二、合作探究,完成纸锥下落过程中速度的测量,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首先通过多媒体投影给学生出示如下实验提示与引导。

思考:1.测量纸锥下落过程中的速度:

(1)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

(2)选用什么测量器材 ?

2.如何控制纸锥从1.5米高处下落的速度呢 ?

3.如何减小误差 ? 请大家自己设计表格。

4.测量并计算出纸片下落的速度 。

5.组内同学如何分工 ? 相互交流 ,不断改进 。

以上思考中“如何控制纸锥从1.5米高处下 落 ? ”,对学生而言很有研究价值, 很多学生会因为纸锥起点的位置不正确而没有控制高度为1.5米。实验完成后,请各小组 展示实验成果。

通过以上试验和练习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 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老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效果很好。

三、规范速度公式运用,提升学生公式运用能力

速度公式是初中物理第一个公式, 学生对该公式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公式学习, 为此我在公式v=s/t学习运用过程中通过以下一道趣味性较强的练习题和学生一起共同探讨了首次运用物理公式解题的主要途径, 一是直接代入公式(或变形公式的代入)解决问题,二是以公式为依据通过列方程或方程组解决问题。选的题目可参考如下:

例题: 喜羊羊发现后方100米处的灰太狼正以15米/秒的速度向自己扑过来,此时喜羊羊与前方的羊村相距200米。问喜羊羊至少要用多大速度才能安全跑进羊村?

以上例题的规范解答, 可以使学生既快又规范地掌握物理公式的应用,从而为今后物理公式学习做好铺垫,从而使初中物理学科教学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到此速度一课的教学任务基本完成。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一定要有渗透德育的意识, 因此我在速度一课的课堂教学中紧紧抓住教材中的德育教育素材, 有机地将爱国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中,我的主要做法是先向学生展示如下几段素材,然后请学生在看了各段素材后分别谈谈自己的感受与想法。我选的素材都是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 如我国体育运动员在奥运会速度项目上勇夺金牌的场景, 展示我新一代战斗机各项与速度有关参数等。

实践证明,学生在看了以上两个素材后,感想颇多,受益匪浅,有的学生说将来要像刘子歌一样为国争光,有的学生表示将来要像研制歼20战斗机的科学家一样为国家研制出全世界领先的战略武器。至此,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已远远不仅仅局限于“速度”知识的学习。

四、课堂教学小结与体会

本堂课首先用刘翔雅典奥运会110米栏得冠的视频引入课题,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揭示了本节研究的内容———速度。接着,以学生小组合作测量纸锥下落速度作为课堂教学重头戏,并能以此为载体,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并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基础上摸索出纸锥从1.5米高处下落时的起点如何控制, 引导学生正确控制每次纸锥下落的高度相同,这种设计思想和方法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十分可贵。再通过一道学生感兴趣的计算例题, 初步培养学生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掌握物理公式。最后以两段跟速度知识有关的素材成功地将德育教育渗透于物理学科教学中。总之,本堂课教学设计的主要收获在于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科学合作探究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交流评价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和学习过程中的思想素养都得到提高。

摘要:本文主要以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下,初中物理八年级苏教版“速度”一课的教学设计为载体,阐述初中物理教学中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做法与切身体会。

3.八年级上24课教学设计 篇三

1 教材依据

英语课本 人教版 八年级上 Unit 9 When was he born?

2 设计思想

2.1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从学习名人的生平和主要事迹进行了以下两方面的教学任务:(1)从语言知识的角度,进一步全面地学习了一般过去时态;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如何描述他人的履历。(2)从情感的角度,通过学习名人的生平和主要事迹激励自己,建立面对困难不退缩的信心。

2.2 学情分析

(1)学生对一般过去时态已进行了两个单元的系统学习,绝大部分学生对其与一般现在时态的区别有明确的认识,但不能熟练掌握、运用。(2)学生在使用一般过去时态的时候,对动词过去式的规则与不规则变化不能做出快速、明确的辨别。(3)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同学仅对动画片和电脑游戏感兴趣。利用本单元内容进行情感教育、立志教育是绝好的机会。

2.3 指导思想:

(1)落实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在所学知识的范围内,用一般过去时态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2)通过查资料、学习自己崇拜的人的事迹,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励学生脚踏实地、积极进取。(3)学会用英语表达对人的评价。

2.4 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标”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参照哈贝•马斯的“双主体”理论,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思维和积极参与,教师从课堂上的主导地位过渡到引领学生活动、知识掌握的主体地位。

3 教学目标

(1)学生熟练掌握Unit 9的单词,并够能用所学词汇解释其中的一部分单词。(2)通过游戏,以介绍自己崇拜的人为主线,帮助学生在听说读写各方面熟练使用一般过去时态。(3)学生能够流畅、准确地写出自己所崇拜的人的个人信息,并阐述自己崇拜其的理由。(4)通过课堂潜移默化地进行有关立志方面的情感教育。

4 教学重点

明确一般现在时态和一般过去时态的不同特点,并能熟练区分、使用以上两个时态。

5 教学难点

动词在不同时态中的变化。

6 教学准备

(1)学生分为六个组,在预习Unit 9的时候,按老师、父母,有影响力的中国人物,科学家,运动员,艺术家和文艺明星六个方向,各自查找自己组别所属范围的自己所崇拜的人的英文资料,并查字典,标出生词的音标和释义。

①在教学过程使用多媒体和实物投影。

②两张图片分别来自本班学生的物理教师和游泳名将菲尔普斯的获奖照片。

③短文填空采用的文章改编自Unit 9有关Midori的听力稿。该短文既可检测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对学生接下来的书面表达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7 教学主要过程

Step 1. Teacher says the English meaning of some words which are from Unit 9, get the students to guess and spell the words:

1. not usual, uncommon (unusual);2. having ability to create (creative); 3. the person who plays the piano very well (pianist);4. to act (perform);5. active, be good at sports (athletic)

Then teacher asks the students to say in another way:1. golfer2. kind3. violinist4. player

Step 2. Ask some questions about Li Yundi(Activity 3a of Section B), and write down the key words on the blackboard:

1. Do you remember the young man who plays the piano very well? What’s his name?2. When was he born?3. Where was he born? 4. What does he do? 5. What’s he famous for?

Step 3. 1) Get the students to look at the key words on the blackboard and describe a person at the same time. Ask the students to guess who he is.

T: He was born in Jiangsu in August. He is a teacher. Everyone knows that he is kind to students. He taught you physics from this September. Who is he?Then show the photo of their physics teacher to them.

2) Ask the students to take out the pictures which they prepared before the class and put them on the desks. Get every group to choose a picture.

3) Play the guessing game with other groups.

Step 4. 1) Describe another person and ask the students to guess who he is .

He is a young man. He swims very well. He was born in America. He won 8 gold medals in 2008 Olympic Games in Beijing. Who is he?

Check the answer and show the students the photo of Michael Phelps.

2) Get each group to choose another picture, and ask the students in each group to describe the picture in English. Tell them that EACH STUDENT CAN ONLY SAY ONE SENTENCE AND EVERYONE HAS TO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PERSON.

3) Ask the students to prepare for about 4 minutes.Get all the six groups to describe the persons one group after another.

Step 5. Ask the whole students to put their pictures on the desks.

Step 6. 1) Show the following article to the students and get them to fill in the blanks:

I like ___(play) the violin, so I ___(admire) Midori very much.She is a well-known ___(violin).She____(be born) in Japan in 1971. When she was eight, she was already a ___(talent) violinist. At the age of fourteen, she___(tour) the United States. She___(work) very hard when she was young. I __(see) her play when I___(be) eight. I___(have) some of her CDs and I___(play) them all the time. I think she is an outstanding___(music).That’s why I admire her.

2)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article together.

3) Tell the students how to write an article about a person.

Homework:

1.Each student writes an article about a person who he admires.

2.Finish the exercises of Unit 9.

1 教后反思

通过各组集体完成任务的方式,学生全员参与,积极性高。学生提前准备资料,达到主动参与的目的。作业中每个人的书面表达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又都主题明确、线索清晰。说明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圆满完成。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显然比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更有实效性。教师确实应该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合理平衡师生之间的位置,为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不断尝试。

4.八年级上24课教学设计 篇四

Language Focus:

Words: shark, alike, attack, Africa, watchtower, warn, appear

Phrases: on the earth, South Africa, be around, feed on

Sentences: It is said that one of the most dangerous sharks is the Great White Shark.

Teaching Objectives:

1. Finish the exercises in this lesson

2. Read Part 3 and try to understand its meaning.

3. Master the following materials as 4 skills:

Words: shark, attack, Africa, watchtower, warn, appear

Phrases: on the earth, South Africa, be around, feed on

Sentences: It is said that one of the most dangerous sharks is the Great White Shark.

4. Master the following materials as 1 skill: Word: alike

Properties: Recorder.

Teaching Procedures:

1. Organization of the class

How to look for information in a library

Ⅱ. Revision

*as long as

*terrific=great=wonderful

*sometime用于将来时

*That’s a deal.

Ⅲ. Listen

Listen the tape for the students. Finish Exercise 1 individually. Then check the answers together.

Ⅳ. Presentation

Tell the students: Tom is interested in the sea, but he can’t find some information about different kinds of sharks. Now let’s help Tom find the information.

Have the students discuss, then say out their ways.

Ⅴ. Practice

Look and role-play. Then get the students to work in pairs.

Ⅵ. Reading

Listen to the tape and then try to find the answers to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at is a Shark?

How many kinds of Sharks are there on earth?

What is said to be one of the most dangerous Sharks?

Discuss the question in Pairs and check the answers together.

Ⅶ. Workbook

Do Exercise 3 in class individually, check with the class.

Do Exercise 2 orally

Ⅷ. Homework

Go over the whole unit

5.八年级上24课教学设计 篇五

第1课 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鸦片战争过程、《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危害、鸦片战争的影响 2.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培养透过现象认识问题本质的能力。

3.体会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生发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2.中英《南京条约》; 难点: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1分钟)

多媒体展示英国外相巴麦尊在议会上发表的讲话:

“(虎门销烟)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这是我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要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

思考: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虎门销烟引起的吗?鸦片战争又给中华民族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今天,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的记忆!(板书课题:第1课 鸦片战争)!

二、先学环节(18分钟)

过渡语:请值日班长为大家宣读本课的学习目标„„其中,本节课的重点是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难点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自学教材(15分钟)

学生看书、勾划问题答案,标记疑问并写在“我的疑惑”处。

(二)检测反馈(2分钟)

过渡语:相信你能行!完成后,组长组织对桌互换,互相批阅,有疑惑提出来。

(三)我的疑惑(1分钟)

过渡语:请你将自学和测试过程中的疑惑举手提出来,请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三、后教环节(20分钟)

(一)生生合作,互相纠错。(1分钟)

过渡语: 请同学们认真看黑板上展示的答案,如有不同答案,请更正;

(二)教师点拨,拓展延伸。(10分钟)

过渡语:同学们自主学习的效果如何呢?现在老师进行检查(抢答)。

1.教师精讲点拨,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见课件)。

2.5分钟疯狂记忆“自学教材”问题;对桌之间互查一个重点问题。

(三)合作探究,展示交流(9分钟)

科目:历史 年级:八年级 设计人:王爱军 时间:2014-7-31 编号:01 过渡语:请同学们按照要求迅速完成下面合作探究题,小组之间讨论统一答案。

材料一: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林则徐集》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输入给中国造成的主要危害?

造成兵弱、银荒、国穷、民贫。若听任鸦片大量输入,清政府将面临军队和财政危机。

材料二:凌青(原中国驻联合国大使,林则徐的后人)1990年讲话:“„„15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幕,也是世界禁毒史上的一件大事。当前,中国再次成为毒品的受害国,希望社会各方面都来关心、支持禁毒事业。”

(2)材料二中“光辉的一幕”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有人说,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斗争,就不会有鸦片战争,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

虎门销烟;不同意,因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材料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3)以上材料体现了林则徐怎样的精神品质?

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计较个人得失;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材料四:在鸦片战争中,清军调动10万人马,而英国派出的远征军只有4000人,到战争结束时也不过2万人。结果却死了1个总督2个提督7个总兵2个都统和数千名士兵,而英军损失百人上下,以武力立国的大清王朝面对坚船利炮无能为力,屡败于远道而来的英军。

(4)根据材料三,指出鸦片战争中国惨败的重要原因。你认为这是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吗?为什么? 由此你有哪些历史性的思考? 重要原因:经济落后,科技落后,军事落后;不是,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社会制度落后;启示:落后就要挨打。

四、训练环节(6分钟)

过渡语:上述训练题答案已经明确的同学请举手!请同学们将自己错题答案纠错并记忆。附:“自我检测”答案:CAA 当堂训练答案:DCBBD CC 小结: 19世纪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无耻向中国大量输出鸦片,企图用鸦片打开中国的市场。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使英国的美梦破灭,于是,英国侵略者在1840年发动了鸦片战争。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鸦片战争给我们的教训。

计 科目:历史 年级:八年级 设计人:王爱军 时间:2014-7-31 编号:01 原因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虎门销烟

战争爆发:1840.6

经过

英军占领香港岛:1841年 初

影响教学反思】

清朝战败:1842.8

6.八年级上24课教学设计 篇六

【教材分析】

《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形象活现,即景寓情,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自然之物的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浅近,用词准确,气质清新,成为历代吟咏西湖的名篇。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明确写景手法,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

野 望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教师指导:一定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义。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明确:这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著名诗文。

明确:湖北:黄鹤楼 崔颢 《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 《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 王勃 《滕王阁序》

目标导学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

1.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明确: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这两句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也出现了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欢这两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两句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2.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发出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4.第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三、板书设计

黄鹤楼愁

使至塞上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最大的艺术特色。

写作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3.全体学生配乐齐读,并感知诗歌内容。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义,概括内容

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颔联和颈联的画面。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烽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

2.这是一首律诗,你能简要概括每一联的内容吗?

明确:首联叙事,颔联写景且蕴含感情,颈联描绘出一幅经典的画面,尾联叙事。

目标导学三:赏析诗句,把握情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再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三、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目标导学一:译诗,解说内容

请结合文中注解自译全诗。

提示:我驾轻舟一叶,顺流而下,一直远渡到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峦从我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还是故乡的水好啊,它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

目标导学二:评说,深入赏析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明确: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

“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3.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

明确: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喻云之奇特,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4.赏析尾联,并思考:本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清代诗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诗的尾联的妙处在于:诗人明明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沈德潜认为“送别”二字可删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三、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目标导学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音正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3.学生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文大意。

目标导学二:感悟全诗,质疑释难

1.通过朗读诗句,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早春。从“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浅草”看出。

2.诗人是步行还是骑马观赏景致?通过哪句诗可以看出?

明确:骑马。从“浅草才能没马蹄”看出。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

3.诗人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做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明确: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到最后湖东的白堤。

4.在所有的景物中,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呢?(品读末尾两句)

明确: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荫。相比较其他地方的景色,白堤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不禁赞叹道:这才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啊……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三、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可取之处

紧扣文本特点,对五首诗的教学都紧扣住朗读这一环节,以读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不足之处

7.八年级上24课教学设计 篇七

各类教材都有其不同特点,在每个水平段中根据学生特点和能力水平应该准确定位,寻找到合适的起点展开教学。对于同一类教材在不同水平段定位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也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比如,体操教材中滚翻类的教学,在以“学生基本活动能力”为主要发展目标的水平一、水平二等水平段(小学学段),应该以“简单的垫上前后团身滚动”作为单元教学的开始和起点,逐步过渡到多种形式的滚动(前滚翻、后滚翻和滚翻组合等练习)。而对于以“体验和初步掌握技能”为学习特点的水平四(初中学段)的教学中,体操滚翻类教材的教学起点应该是“掌握前滚翻、后滚翻等基本滚翻技术动作”。由这些简单的滚翻技术动作开始,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和学习“远撑前滚翻、鱼跃前滚翻以及以不同动作开始或结束的滚翻组合”。

通过课题和视频可知:本课是“鱼跃前滚翻”教学单元中的“复习课”。视频中技术教学开始阶段很多学生复习的滚翻动作都不是教师要求的“鱼跃前滚翻”,而是“前滚翻”或“远撑前滚翻”。由此起点展开的技术教学中,学生也多是以“前滚翻”或“远撑前滚翻”的动作完成各环节的学习体验。视频中学生的练习情况反映出教学对象(学生)的技术学习“起点”偏低,这也导致了本课技术教学的“目标达成率”也偏低了一些。因此,本课若将技术学习“起点”定位为“复习远撑前滚翻”或“学习鱼跃前滚翻”可能更为合理和准确。可见技术教学起点不合理,定位欠准确,会直接影响到课堂的学习效率。

二、体能练习的目标要明确

“发展学生体能”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体能练习的效果是评价课堂“高效”与否的重要指标。“高效课堂”中的体能发展应该是有明确目标和针对性的。通常教师在设计体能练习时,会从“专项素质体能练习”和“补偿性体能练习”两方面进行考虑和选择。很多教师会首选“专项素质体能练习”,因为这是帮助学生完成技术学习的能力保障。也有教师重视学生体能的全面、均衡发展,会在教学中根据技术教学的特点,安排“补偿性体能练习”。从单元教学来看,体能练习的设计与安排应该在保证学生体能得到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提高专项体能。

本课有目的地设计和安排了“兔跳”、“鸭子走”、“弓步走”、“收腹跳”等多个发展腰腹力量和下肢力量的体能练习。其体能发展目标和设计意图非常明确。从体操滚翻类教材的特点来看也是有一定针对性的。但从视频中可以看到,教师对于每一个练习的具体做法和要求只是进行了简单的示范和提示,而学生在每一个练习中的完成情况,如:“收腹跳动作是否正确、到位”“弓箭步”“鸭子步”的动作幅度、完成速度如何更有效等一些实际教学过程中生成性的问题,教师却没有加以关注。尤其是当体能练习质量开始下降的时候,教师缺少应有的提醒、指导和帮助。仅靠学生的自觉性去完成体能练习,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很难保证“有效”的,那么“高效”的可能性相对而言就低了。

三、“技术+体能”要科学组合

首先,根据本次研讨活动提出的“技术、体能、应用”这一主题,视频中很多环节体现出教师的仔细思考和精心设计,如:教师设计了“兔跳”这一练习环节。由视频可知,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形象的模仿,解决“蹬摆有力”的问题。而鱼跃前滚翻技术动作中的“鱼跃”(即向前上方跃起腾空)是区别于“前滚翻”和“远撑前滚翻”的主要技术特点,也是在复习课中让学生着重体验的主要动作。通过视频可见,“兔跳”是将鱼跃前滚翻动作中的“鱼跃”省去。学生重复练习的动作是深蹲跳和双臂支撑。这样做,体能是得到发展了,但是否会对学生掌握“鱼跃前滚翻”技术动作产生影响或干扰呢?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也没有设计相关环节或一些有针对性的方法去引导学生体验“鱼跃”,所以学生未能在前滚翻和远撑前滚翻的基础上有“鱼跃”的技术突破。因此,该环节的“技术+体能”组合教学从效果来看需要进一步思考。

8.八年级(上)期末综合检测题 篇八

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只有正数才有平方根;②(-13)2的算术平方根是-13;③-27的立方根是;④用根号形式表示的数是无理数;⑤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2. 小亮的家在十字街口向正北方向走300 m,再向西走100 m处.如果以十字街口为坐标原点,正北方向为y轴,10 m表示一个单位长度,那么小亮家的坐标是().

A. (10,30)B. (30,10)C. (10,-30)D. (-10,30)

3. 某市9月份某一周每天的最高气温统计如表1.

则这组气温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分别是().

A. 29,30B. 30,29C. 30,30D. 30,31

4. 已知方程组ax-by=4,ax+by=2的解为x=2,y=1,则4a-5b的值为().

A. -8 B. -11 C. 8 D. 11

5. 如图1,长方体的高为3 m,底面是边长为2 m的正方形.现有一小虫从顶点A出发,沿长方体侧面到达顶点C处,则小虫走的最短的路程为().

14. 如图9,在正方形ABCD中,P是BD上任一点,AB=4 .PE∥AD,PF∥CD,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15. 用三块正多边形的木板密铺地面.已知其中两块木板是正八边形,则第三块木板应该是正边形.

16. 有5名同学参加学校“综合素质智能竞赛”,其中2名同学得87分,2名同学得92分.已知5名同学的平均分是89分,则另一名同学的得分是分.这组成绩数据的众数是,中位数是.

17. 一次函数y=2-5x与y=-的图象的交点坐标为,由此可知方程组y+5x=2,y-=-的解是.

18. 弹簧的长度y(cm)与所挂物体的质量x(kg)的关系是一次函数关系,图象如图10所示.则弹簧不挂物体时的长度是.

三、解答题

19. (9分)计算与化简.

(1)3+-4;

(2)2+×-9;

(3)+1 980.

20. (9分)在图11中,把△ABC向右平移5个方格,再绕点B的对应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

(1)画出平移和旋转后的图形,并标明相应的字母.

(2)能否把两次变换合成为一次变换?如果能,说出变换过程;若不能,说明理由.

21. (9分)将图12中的矩形ABCD沿对角线AC剪开,再把△ABC沿着AD方向平移,得到图13中的△A′B′C′,并有交点E、F.除△ADC与△C′B′A′全等外,还有哪几对全等三角形(不另添加辅助线和字母)?请选择其中一对说明它们全等的理由.

22. (9分)某公司有销售人员15人,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月销售定额,统计了这15人在一个月内的销售量,如表2.

(1)求这15位销售人员该月销售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及众数.

(2)若把每位销售人员的月销售任务定为320件,是否合理?说明你的理由.

23. (10分)梯形ABCD中,AD∥BC,E为AC的中点,连接DE并延长,交BC于点F,连接AF.

(1)AD与CF相等吗?为什么?

(2)在原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请你再添加一个条件(不再增添辅助线),使四边形AFCD成为菱形,并说明理由.

24. (10分)某公园的门票价格如表3所示.

今有甲、乙两个旅行团.已知甲团人数少于50,乙团人数不超过100.若分别购票,两团共计应付1 392元;若合在一起做为一个团体购票,总计应付1 080元.

(1)请你判断乙团的人数是否也少于50.

(2)求甲、乙两旅行团各有多少人.

9.八年级上教案(第23课) 篇九

八年级上教案(第23课)

23辛弃疾词三首 教学目标 1、在理解三首词意的基础上,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感。 2、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辛弃疾豪放词的深远意境。 说明: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灿烂五千年的中国文化,闪烁着诗词的光辉,唐诗、宋词成为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也成为一代知识分子表情达意的最主要的方式。宋词源于六朝,兴于唐代,盛于宋代。走近宋词,可以感受她的千姿百态和无穷魅力,可以触摸历史文化的脉搏。《辛弃疾词三首》的教学过程就是从“识尽愁滋味”的满腔感慨,从“沙场秋点兵”的战斗场景,从“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急切心情与词人做一次心灵的对话,去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无奈和人生追求的高尚。 教学重点与难点: 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指导,运用丰富的想象描绘出词所包含的画面,从而进一步理解词意,并且逐步体会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了解作者生平,激发学习兴趣 1、每当听到同学们整齐响亮的“老师好”时,总有一股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因为那是我从小的一个理想。我觉得能够站在神圣的三尺讲台上为祖国的下一代传授知识,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是我的荣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同学们,你的理想是什么?并用一句话概括理由。 1、同学讲理想并说明理由。如:成为一名作家,写出自己、他人内心想表达的所有话语;成为一名旅游家,浏览世界各地风光名胜;成为一名医学家,为天下人消除病痛…… 从教师的理想入手,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理想,从而过渡到了解作者的理想、生平、背景,自然引入到《破阵子》的学习,也为学习另两首词埋了一个伏笔。 检查预习,指导诵读 1、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同学诵读《破阵子》,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请其他同学点评。 3、你认为这首词应该读出什么特点?为什么?(联系题目,请男生诵读) 4、诵读宋词不仅要注意读音、节奏、停顿等,更重要的是渗透自己的情感,才能读出词的特点。欣赏周正老师的诵读录音。 1、一名同学诵读《破阵子》。 2、同学点评后正确诵读。挑tiao(上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3、雄壮。题目中有“壮词”一词。男生诵读词作。 4、全班同学欣赏录音,然后齐读感受词作的特点。 1、朗读是诗词学习的重要方法,通过朗读,既能检查预习的情况,又能在点评的过程中复习指导朗读的正确方法,还能进一步熟悉词的内容。 2、欣赏诵读录音可以帮助同学体会词的意境和词人的情感。 通过多种诵读形式学习《破阵子》,利用想象的画面理解词意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词中也有画面。轻声散读这首词,看看你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又听到了那些声音? ⑴用三个连续、无声的动作,展现了一个壮士的内心世界。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读出醉意之中的雄壮来。 ⑵连片的军营,响亮的号角,多壮观啊!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⑶看到了雄壮的画面,又听到了振奋悲凉的音乐。把你的情感渗透进去,边读边感受雄壮、悲凉。 ⑷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正是带兵打仗的大好时机,预示战无不胜的.前景。请你读出“壮”的特点。 ⑸将军率领铁骑,在强弓劲矢的霹雳声中,凯歌高奏。请同学读出大获全胜的感觉。 低声散读体会后回答。 ⑴“夜深、万籁俱寂之时,一位战士独自喝人静醉了酒,挑亮烛灯,看看自己的宝剑。”(学生朗读出醉意中的雄壮之感。可通过形体、语调进行模仿) ⑵“好梦初醒,天已破晓,连片的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学生朗读壮观的特点) ⑶“战士们欢欣鼓舞,在军旗下分吃着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学生朗读出雄壮、悲凉之感) 由于历史背景遥远,使词中所描述的景与情和八年级学生之间产生较大的距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同学丰富的想象力,通过想象的画面来理解词意,有助于学生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画面的描绘主要关注描绘语句的流畅与否和“壮”的特点表现与否,同学可以自由发挥。 利用“可怜”一词,进行整体理解 1、“可怜”什么意思?“可怜”谁?又有谁“可怜”他?为什么? 请同学简介陈同甫。 2、“同是天涯沦落人”啊!我们应渗透怎样的情感来诵读这一句呢? 3、可是上文不是已经“了却君王天下事”了吗?为什么还要可怜? 1、“可惜。” 可惜自己年岁已大,统一祖国的理想无法实现,感到十分悲哀。这首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陈亮,字同甫,南宋杰出的爱国主义词人,才气豪迈,著有《龙川文集》等。他力主抗金,反对议和,受到投降派的嫉恨。 “可怜”一词连接了词中理想与现实两部分内容,使上下文连贯一体。“可怜”一词不仅能让同学整体理解词意,更能感受到词人统一祖国的理想在现实中破灭后,情绪上极大的反差,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感。 学生品味成诵,教师点拨总结 1、感受到悲愤之情了吗?下面我们再听诵读录音,再一次走进词人的凌云壮志。 2、作者是“胡未灭,鬓先秋”啊!请同学放声地散读,感受词人的爱国情感,品味词的深远意境。 3、情感是需要酝酿的,经过反复诵读,一定更能体会词表达的悲愤之情了。请同学随着一段激昂的乐曲,饱含激情的大声诵读吧! 1、播放录音,再次欣赏周正老师的诵读录音,体会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2、同学大声散读词,品味词的深远意境。 3、配上激昂的乐曲,诵读整首词,再次体会爱国词人的爱国情感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品味词的深远意境。 在理解词意、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再次欣赏诵读录音,有助于同学积蓄情感。在前面个别朗读、男声朗读、全班齐读、轻声散的基础上,通过大声朗读的形式试着释放情感。 运用多种诵读形式学习《丑奴儿》 1、运用所学朗读技巧,诵读词作。 2、教师指导:这首词以“愁”贯穿始终,诵读是要读出“愁”的味道。 1、运用所学方法,朗读词作。⑴同学散读,注意读音、节奏等。 ⑵由男女两位同学诵读,其他同学比较评价。 这是所学诵读方法和形式的巩固,也是教学的一种反馈。 通过诵读,理解词意,体会作者情感 诵读词后,你从词中了解到了哪些内容? 1、教师点拨:少年时期根本没有愁,所谓的愁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 2、教师点拨:老年时期愁太多了,这是一种忧国忧民、怀才不遇的哀愁。 谈自己的理解。 1、“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登上高楼,效仿前辈的文人雅士们抒发一下所谓的忧苦之情。”(学生诵读体会) 2、“到了老年时期,真正理解了忧愁的涵义,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有停止了,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学生诵读体会) 对词意的理解,不拘一格,同学可以畅所欲言,谈自己的理解,原则是符合词通过词人回顾一生,无法实现自己的爱国理想,通过对比所反映出的无法道明的深深愁绪,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讨论品味语句,感受词深远的意境。 1、词人少年时没有愁,为什么还要写?明明要说愁,为什么却说天气了?请同学自由讨论。 2、这首词以“少年”与“而今”对比,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无法道明的情感。请同学再次诵读《丑奴儿》。 1、同学讨论交流回答。 如:以“少年”“不识”“ 愁”与“而今”“识尽”“ 愁”对比,突出了词人愁苦之情。 2、配以乐曲,再次诵读体会作者情感,品味词的意境。 让同学明确词作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词人“愁”苦之情,有助于体会词人痛苦矛盾的心情。词人的爱国情感也容易感受到了。同学讨论交流这一环节,主要是锻炼同学的表达能力以及独立学习词的能力。 教师小结 辛弃疾的理想因投降派的阻挠而无法实现,如今拥有着如此优越条件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呢?只要有恒心,理想终有一天会变成现实。 通过这节课,我们懂得学习宋词要运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感受词所表达的真情实感,才能品味词的深远意境。 1、学习品读了《辛弃疾词三首》,学生除了感受到词人的爱国情感,同时对自己也是一种很好的激励。 2、明确课堂学习内容,记录课堂小结。 通过教师小结,让同学更直观明确课堂学习目标,同时激发学生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课后作业 1、自学《青玉案》,体会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选配一首与《青玉案》意境相似的曲或画,进行诵读。 3、背诵《辛弃疾词三首》。 按照要求,自主选择,独立完成作业。 作业的设计,意在巩固课堂所学独立学习词作的方法;多元化的自主选择题能激发学习兴趣,展现自我能力。

10.八年级上教案(第17课) 篇十

八年级上教案(第17课)

十七“生物指示”现象 教学目标 1. 体会“下定义”的科学性、准确性以及相关说明方法的运用。 2. 了解 “生物指示”这一现象,萌发热爱大自然、探寻大自然奥秘的意识和科学精神。 说明: 《“生物指示”现象》选自《中学生奥秘百科》。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科学小品文,作者以逻辑顺序组织材料,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引资料、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揭示了大自然的奥秘,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热情。教学中可通过辨析、比较的方法理清本文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并根据课文的特点,同时结合学生的基础与阶段学习要求,指导学生学习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生物指示现象”和“指示生物”定义的科学理解。 难点:理解为何用“珊瑚”和“鹦鹉螺”两个事例分别说明地球自转速度和月球绕地球旋转速度变化的科学原理。 说明: 本文讲述的“生物指示”现象虽然知识性、科学性都很强,但由于作者选用了恰当的事例,且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使人读来真实有趣。让学生在理解“生物指示现象”的基础上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引资料,并体会其作用,应该是本文学习的重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读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什么?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作者为何引用这首诗呢?让我们一起 走入文章,去揭示谜底吧! 初春江水回暖之时,桃花初放、芦芽短嫩、江暖鸭嬉的优美意境。 用古人的诗句引出课文的学习,由问题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感知。 1.分组指导,协助学生积累、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 2.请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什么是“生物指示”现象和“指示生物”? 1.借助工具书,积累、掌握生字、新词。 如:蒌蒿loú hāo、香薷rú、女娄菜loú、蓼liǎo鸭跖草zhí、野薤xiè、镍niè、硒xī、硼péng 2.学生散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动手能力。 阅读全文,整体梳理感知文章内容,为下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再读理解 1.再读课文,文中介绍了几种“指示生物”,指示了什么自然现象,各有什么科学原理?教师出示空白表格,巡视指导学生填写。(表格见附录) 2.重点学习“珊瑚”和“鹦鹉螺”两个事例。 作者为何用“珊瑚”和“鹦鹉螺”这两个事例说明地球自转速度和月球绕地球旋转速度变化的科学原理。 3.教师用平实的语言改写“珊瑚”或“鹦鹉螺”的事例,引导学生从内容、表达方式、语言上与原文作对比。 如:鹦鹉螺是一种长有钙质螺壳的软体动物,它靠分泌钙质使螺壳长大。而分泌钙质的速度与月球绕地球的周期有关,每天会在壳体上留下一条横纹。当月球绕地球一周时,则在壳体内部长出一道钙质隔板,把壳体封闭成一个小室。现代生存的鹦鹉螺壳体上,每满数条横纹就有一个隔板,这个数字是一个阴历月的天数。而鹦鹉螺化石,其螺壳上每两个隔板之间的横纹数,却随着地质年代的不同而不同。也就是说,在古代的鹦鹉螺生存的年代,月球绕地球一周的天数也不同。自古至今,月球绕地球旋转的速度是越来越慢了。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并交流。 “珊瑚”和“鹦鹉螺”的生存是与环境相适应的`,当环境发生变化,他们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正说明地球自转速度和月球绕地球旋转速度的变化。 从用词的准确性,内容的正确性等方面进行差异比较。 如:原文中“相当于、正好”等词语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准确。 原文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科学地说明了珊瑚和鹦鹉螺的环纹、横纹数是随环境、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此环节通过合作学习,在上一环节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围绕文章内容,局部加深学习。 由学习珊瑚和鹦鹉螺化石的两个事例体会“生物指示现象”、“指示生物”定义的科学性、准确性。 本文讲述的内容是严谨的科学知识,但作者却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变枯燥为活泼。在比较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说明方法的作用,说明文用词的准确、科学。 四、拓展延伸 1.在日常生活中,你能感受到哪些“生物指示现象”,和同学们交流。 2.教师出示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再读这首诗,你的感受有何不同? 教师总结:本文向我们展示了奥妙无穷的自然世界,走进大自然,不仅仅只领略其风光,更要积累这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长大了去研究大自然,破译大自然的奥妙,从而让它更好的服务于人类。 如:麻雀囤食要落雪;布谷鸟出来,农民开始种庄稼;蜻蜓低飞,预示即将下雨等。 学生自由发言。 联系生活,激发对生活中的科学知识的热爱,能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五、作业布置 1.收集一些关于自然现象的谚语,并说说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 2. 上网查找与《惠 崇春江晓景》、《鸟啼》内容相类似的古诗句。 3.拓展阅读阿西莫夫的《恐龙无处不在》一文,请学生朗读文本,感受文章风趣又不失准确的语言。 完成作业 (三选一) 学生朗读文本,感受文章风趣又不失准确的语言。 不仅积累一些谚语,更进一步理解“生物指示”现象。 让学生借助网络开拓视野,增加积累。 拓宽学生阅读面. 附录 指示生物 指示的自然现象 科学原理 珊瑚 地球的自转速度越来越慢。 珊瑚化石上的每一个年轮的环纹数与现代珊瑚不同,随着环境、时间的变化而逐渐减少。 鹦鹉螺 月球绕地球的速度越来越慢。 鹦鹉螺化石螺壳上的横纹数随着地质年代的不同而逐渐减少。 香薷、女娄花、头花蓼、鸭跖草、蝇子草、叶香薷 地下有铜矿。 生长特别茂盛。 鸡脚蘑、凤眼兰、野薤、地下有金矿。 生长特别茂盛。 问荆、云杉、白杨、白桦 植物中可提取金。 有体内聚集矿物的特性。 河蜗牛、仰泳蝽、龙虱 聚集水中的锰和铅、聚集锌、聚集铜。 有体内聚集矿物的特性。 蛇床花、牵牛花 指示时间,可用来报时。 蛇床花凌晨三点开花、牵牛花凌晨四点开花。

11.八年级上24课教学设计 篇十一

A)根据句意及首字母提示补全单词。

1. You should f____ your clothes and put them into the suitcase.

2. Please take the t____ away when you leave the room.

3. This backpack is not m____.

4. He f____ meat to his pet dog.

5. I b____ some money from my friend.

B)用所给单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 Today, we’ll go on ____ (do) the dishes.

2. You need ____ (sweep) the floor after school.

3. Sorry, I forget ____ (give) you a cup of tea.

4. Most of the boys ____ (hate) to do the dishes.

5. It is very hard ____ (make) my brother clean his bedroom.

Ⅱ.单项填空。(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Could you please buy some drinks ____ me, Mum?

A. toB. forC. withD. at

2.Thanks for ____ care of my cat.

A. tookB. to takeC. takingD. take

3.I think we can borrow books ____ our school library.

A. fromB. inC. onD. to

4.I hate doing the dishes because it’s too ____.

A. excitingB. interestingC. healthyD. boring

5.My teacher was angry ____ me last Monday.

A. inB. withC. aboutD. to

6.I don’t like staying at home. Take ____ for a walk.

A. IB. mineC. myD. me

7.Can you help me ____ the house, please?

A. cleaningB. cleanC. cleanedD. cleans

8.Please give the ice-cream ____ your cousin.

A. toB. forC. onD. at

9.I’m going to ____ my English project because I’ll have a test tomorrow.

A. put onB. get onC. work onD. turn on

10.“Could you please sweep the floor?” “____ I have to do my homework.”

A. Yes, sure.B. Why not?C. Sorry, you can’t.D. Sorry, I can’t.

11.“Could you please buy ____ drinks and snacks?” “Sorry. I don’t have ____ money.”

A. some; anyB. any; anyC. some; someD. any; some

12.We’ll have ____ to do in English class.

A. something differentB. different something

C. anything differentD. different anything

13.____ readers said they were going to learn a new language.

A. A little B. LittleC. More few D. A few

14.I ____ my aunt in Australia this winter vacation.

A. visitB. am going to visitC. visitedD. was going to visit

15.I like ____ the car because I can be outside.

A. washB. washingC. washesD. washed

Ⅲ.完形填空。(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Everybody dreams. Some people think dreams can tell us about the future. Other people think dreams tell us about ourselves. It’s like our __1__ is talking to us. Why are dreams __2__ strange and hard to understand? Some people think our brain uses __3__ to talk to us. When we fly, swim, or fall down in our dreams, it has a __4__ meaning. Lots of doctors help people __5__ their dreams. They find that dreams tell us about our __6__ and fears.

These days, many scientists __7__ that dreams are very important. During the day, we have many __8__, and our brain receives a lot of information. When we dream, our brain __9__ information that is not important, and puts the most important information into our __10__. As we learn more about the brain, we may find answers to our questions about dreams.

1. A. bodyB. spiritC. brainD. heart

2. A. neverB. seldomC. everD. often

3. A. symbolsB. examplesC. numbersD. pictures

4. A. specialB. seriousC. similarD. great

5. A. finishB. forgetC. understandD. continue

6. A. hopesB. rightsC. positionsD. abilities

7. A. replyB. believeC. doubt D. worry

8. A. experiencesB. dreamsC. mistakesD. inventions

9. A. passes onB. looks intoC. throws awayD. asks for

10. A. feelingsB. storiesC. livesD. memories

Ⅳ.阅读理解。(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A)

Doctor Seuss was born in 1904. By the middle 1950s, he had become one of the best-loved and most successful children’s book writers in the world. His books are very popular with young readers. They enjoy the invented words and the pictures of unusual funny animals and plants.

In 1954, Life magazine published(刊登) a report about school children who could not read. The report said many children’s books were not interesting. Doctor Seuss strongly hoped to help children and decided to write books that were interesting and easy to read. He used words with the same ending sound, like fish and wish. He did not receive training in art. Yet, he drew the pictures for most of his books.

In 1957, Dr. Seuss wrote The Cat in the Hat. He used less than 230 words to write the book and even a six-year-old should be able to read it. It was a funny story and easy to read. Children loved it. Their parents loved it, too. Today it is still one of the stories they like best. The success of The Cat in the Hat made him want to write more books for children. In 1960, he wrote a book using less than fifty words. The book is called Green Eggs and Ham.

In 1984, Doctor Seuss won a Pulitzer Prize (普利策奖). He was honored for the education and enjoyment his books provided American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He died at the age of 87, but his influence remains. Millions of his books have been sold worldwide. People say his books helped change the way American children learned to read. Yet, his books are loved by people of all ages. Doctor Seuss once said, “I do not write for children. I write for people.”

1. Doctor Seuss learned from the magazine that ____.

A. some school children could not readB. many children’s books were interesting

C. children wanted to learn to readD. a writer for children was wanted

2. People like his books because the books ____.

A. are cheap and easy to get B. were written in different languages

C. are easy and interesting to readD. were written with invented words

3. He wrote the book The Cat in the Hat at the age of ____.

A. 50B. 53C. 56D. 87

4.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____.

A. Doctor Seuss wrote Green Eggs and Ham with over 230 words

B. Doctor Seuss wrote books only for children in the United States

C. The Cat in the Hat was written only for six-year-old children

D. His books provided education and enjoyment for Americans

5. From the text we know that Doctor Seuss ____.

A. won a Pulitzer Prize soon after his death

B. sold millions of his books himself worldwide

C. changed American children’s way of reading

D. wrote the largest number of books in the world

(B)

It’s not easy to be an astronaut’s son. Everybody expects you to be special or perfect. I often wonder how my father ever had a son like me. I mean he’s so special and so good at everything he does. Even in middle school he was class president and captain of the football team.

Well, to be honest, I often dream about being some kind of hero or doing something special—like saving a child from a burning building or discovering a new star. I was daydreaming at school one morning when my teacher said there would be a Father’s Day writing competition for the whole school. “I hope we have a winner right here in my class.”

When I got home, I started to think about what to write. My father is an astronaut. No, I wouldn’t start like that. That was the way others saw him. How did I see my father? Hmm.

I saw him sitting with me in the dark when I had a terrible dream. I remembered how he hugged me for hours when my dog Spotty was killed by a car. Yes, these were the things I was going to write. To me, he wasn’t just a world-famous astronaut. He was my dad.

My parents and I went to school Thursday night. There were so many people in the big hall!My dad looked at me, and I shrugged(耸肩).

The third prize was announced and it was not me. I was relieved(释然) and disappointed at the same time. The second prize was announced. It was me.

I went up to the stage and read what I had written,“My father’s son”. When I finished, the people stood up and cheered. I saw my father blowing his nose. Tears were running down my mother’s face. Dad cleared his throat and put his hand on my shoulder. “Son, this is the proudest moment of my life.”

It was the proudest moment of my life, too. Maybe I’ll never be a great hero or win a Nobel Prize, but it was enough just to be my father’s son.

1. The writer felt it ____ to be the son of a famous person.

A. luckyB. naturalC. hardD. pleasant

2. In order to ____ the writer would like to save a child from a burning building.

A. become astronautB. become a great hero

C. be made school team captainD. be made class president

3. What did the boy probably write in his composition? ____.

A. A lot of special things he had done

B. The story of his father as an astronaut

C. The unforgettable time he spent with his father

D. The experiences his father had in middle school

4. The writer felt proud when he ____.

A. got a prize in a writing competitionB. won a Nobel Prize

C. saved a child from a burning buildingD. discovered a new star

5. What is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____.

A. My daydreamB. My father’s sonC. My famous fatherD. My happy family

(C)

12.八年级上24课教学设计 篇十二

一、十分勤劳的父亲

我家的台阶父亲觉得太低。但是, 这三级台阶也是年轻时的父亲勤劳的结果。“我们家的台阶有三级, 用三块青石板铺成”。每块大约有三百来斤重, 这可是一块一块“由父亲从山上背下来”的, 而且是“一口气背到家”的。“父亲”的力气可真大, 这样节省了石料钱。力气大而且勤劳, 父亲建成了自己的第一个家。父亲的个子高, 力气又大, 长年累月地在地里劳作, 但毫无怨言。

父亲的勤劳还可以从那双脚上看出来。“他的脚板宽大, 裂着许多干沟, 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父亲的这双脚是洗不干净的, 他一般都去凼里洗, 拖着一双湿了的草鞋唿嗒唿嗒地走回来”。父亲的脚, 要过年才在家里用板刷刷洗一次, 而这次, “我为他倒水, 倒出的是一盆泥浆, 木盆底上还积了一层沙”。有这样一双脚的“父亲”, 是农民的本色, 是农民的骄傲, 这是一双多么勤劳的脚啊。和那些笼在袜子里鞋里的细皮嫩肉的, 还要去“洗脚城”享受一番的脚相比, 父亲的脚, 可以说是“铁脚”, 踏踏实实地生长在泥土之中。

父亲的每一年, 都在勤劳中度过。“于是, 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 四个月去山里砍柴, 半个月在溪滩上捡屋基卵石, 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哪一天闲得了?

二、非常节俭的父亲

父亲十分勤劳, 也非常节俭。这是中国广大农民的本色, 更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只是那一来一去的许多山路, 磨破了他一双麻筋草鞋, 父亲感到太可惜”。一双草鞋, 现在还有多少人看重?尤其是那些几千块钱一双的名牌鞋子, 买来没穿几天就因不够时髦而丢弃的“大款”, 不知作何感想。当然, 经济发达了, 条件好了享受一下是可以的, 但浪费永远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父亲要建新屋, 这是一个长久的打算。“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 明天可能捡进一片瓦, 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终于“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高”。一块砖、一片瓦、一张角票、一块石头, 在今天有几许人看中了?除了像“父亲”这样节俭的农民。“勤俭持家, 家大业大”, 这是农民的信念、追求、希望。舍不得乱花一分钱, 舍不得穿一件新衣服, 舍不得穿一双新鞋, 这就是“父亲”样的农民啊。“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这应该是作为燃料, 物尽其用了。

三、需要尊重的父亲

“我们家的台阶低!”父亲“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 而其不知道说了多少遍。其实, 父亲也需要尊重。就算他“老实厚道低眉顺眼”, “没人说过他有地位”, 他也有自己的人格。农民, 中国的农民, 没有社会地位, 但不能没有人格。愚昧也好, 落后也行, 就是不能丢了自己的人格。中国人口十几亿, 多的就是农民。每个农民都能在人格上进行自我塑造, 在潜意识里提高自己的地位, 那么, 中国人的脊梁一定会挺得更直。

的确, “家乡地势低, 屋基做高些, 不太容易进水”。这是实用一说。“另外还有一说, 台阶高, 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为了这个目标, 父亲付出了大半辈子的辛劳。“终于, 屋顶的最后一片瓦也盖上了”。“新台阶砌好, 九级, 正好比老台阶高出两倍”。“他坐在最高的一级上”。这时, 我们不妨揣摩一下“父亲”的心理:在不大自然之中, 难道就没有一点儿骄傲自豪吗?老实厚道的“父亲”, 不懂得炫耀, 但他的内心应该是有一丝满足的。别人尊重与否, 姑且不论, 但自己尊重自己总行吧。父亲一生的奋斗, 就是要赢得尊重。

四、心情沉重的父亲

父亲辛辛苦苦勤劳节俭了大半生, 积铢累寸, 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个普通农民的心愿实现了, 心头的喜悦自是难以言说。但是, 新屋落成了, 有了九级台阶了, 人却衰老了, 身体也垮了。

年轻时, 背三百来斤的青石板, 能从山上一口气背回家。但在撬老屋门口那三块青石板时, “我亲眼看到父亲在用手去托青石板时腰闪了一下”。是呀, 自然法则, 岁月不饶人, 当年的壮小伙子, 而今成了力不从心的老人了。“有一天, 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 在上台阶时, 父亲的腰又闪了。虽经母亲的土方医治, 但父亲毕竟老了, 再不敢让他担水了。“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干, 又觉得很烦躁”。连在自己骄傲的青石台阶上坐坐, 也“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人聊天了, “偶尔出去一趟, 回来时, 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的确, 父亲的心情是沉重的。有时, 自己的目标实现了后, 就会陷入一种迷惘之中。而父亲呢?怎么了?那极短的头发, 像“刚收割过的庄稼茬, 高低不齐, 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五、结语

13.八年级上教案第18、19课 篇十三

八年级上教案(第18、19课)

18外婆的手纹 教学目标: 1、学习外婆在苦难中追求真、善、美的品质及她朴实而高尚的情操。 2、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对外婆的深厚感情,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我们每天生活在繁忙中,往往会忽视了许多生活的细节。倘若我们仔细观察,用心聆听,就会发现生活中的一些人、一些事值得我们去回味、去感悟。今天,我们就一同走入李汉荣的散文天地,感受一下他的内心世界。 把书翻到《外婆的手纹》。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说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虔诚 临摹 淙淙 (2)解释下列词语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灵感:在文学、艺术、科学、技艺等活动中,由于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 2、 全班朗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 1、读罢全文后,觉得作者最难忘的是什么? 外婆的针线活 2、同学把书合上,看投影。投影上的三句话就是描写外婆的针线活的句子,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把句子填完整。 (1)鞋垫上绣着一汪泉水,泉边生着一丛水仙,泉水里游着两条鱼儿。 (2)枕套上绣着月宫,桂花树下,蹲着一只兔子,它在月宫里,在云端,望着人间,望着我,到夜晚,它就守着我的梦境。 (3)泉,淙淙地涌出来。鱼,轻轻地游过来。水仙,欲开未开着,含着永远地期待。 大家认为填上去的词语有什么作用,评价一下。 这些词语很美,非常形象生动。写出了外婆手艺的高超,绣的作品的十分逼真。3、 看来,外婆的针线活不仅让作者难忘,也赢得了同学们的赞美。 4、作者把外婆的针线活称为什么?在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词语。 “艺术品”(第七节) 朗读这句话 5、大家认为怎样的作品算得上艺术品?怎样的人能创作出艺术品? 非常美的,一般人难以完成的,高于生活的作品算得上艺术品。艺术家能创作出艺术品。 6、大家都认为艺术家才能创作出艺术品,而文中外婆的身份是什么? 普通的劳动者 艺术家能否就和普通劳动者划上等号?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分析下去。 7、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学习课文1DD13节,圈划后归纳一下,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外婆俨然是一个艺术家?(五分钟) 小组讨论,交流、分析 艺术家: 1、审美DD实用价值、艺术价值 2、准则DD做衣如做人 (板书) 3、态度DD细致、庄重、朴素、虔诚 4、灵感DD来自内心、来自生活 小结:正因为外婆有着她独特的审美、准则、态度和灵感,才为“我们”创作出一件又一件的艺术品。 8、时光飞逝,现在,当大多数人已不再接触针线活时,“我”是如何看待外婆的艺术品的? 非常珍惜、怀念 (1) 保存着外婆的手纹 (2) 叫妻子临摹仿做 (3) 自己动手,亲自仿做 9、全班朗读课文16节。从这节中可以看到“我”不仅亲自仿做,还“静下来,沉入外婆可能有的那种心境”。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下外婆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或许是孤寂和悲苦,在孤寂和悲苦中,沉淀出一种仁慈、安详和宁静。” 其实,这是外婆的一种生活态度。面对人生的磨难,外婆总能以她那与世无争、恬静、平和的心态去面对。 10、教师小结:可见,作者不仅难忘外婆的手纹,更难忘的是外婆的那种生活态度。外婆用她那精巧的手艺,缝补着生活,裁剪着人生,书写着她的美丽人生…… 带着这种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三节。 四、布置回家作业: 1、这篇散文的语言优美且蕴含哲理,请大家回家细细品味,并找出一两句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2、课后阅读《替母亲穿针》,说说两篇文章的异同之处。 本文是李汉荣的一篇散文。作者通过对外婆手纹的怀念,从而感受外婆的生活态度和精神世界。在备课时我的思路是这样的:通过分析外婆针线活手艺好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外婆俨然是一位艺术家,她所做的针线活就是一件件艺术品,最后走入这位普通老人的内心世界,体会一下作为普通人所特有的人生态度。在课堂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基本上能完成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 我觉得课中的一处闪光之处就是在投影中列出三句描写外婆针线活手艺高超的句子,要求同学把关键的词语填写完整。这样一来能直接引入课文,省去很多繁琐的提问,二来也能让学生通过所填写的词语,直接感受到外婆所绣作品的逼真、惟妙惟肖。课堂中的难点就是如何从外婆的作品中感受到外婆的生活态度和精神世界,学生往往只会从书本中找答案而不能联系外婆所生活的年代和外婆的内心世界,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点拨。 在教学完毕并检查了学生的两项回家作业后,觉得所布置的作业可操作性还不够高,学生的完成情况也差别较大,这是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环节。因为作业是教学的延伸,只有真正让学生有东西好写了,有东西好说了,他才会对这篇课文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19雁 【教学目标】 通过品读文中对雁的具体而生动的描写性的语句,以及不同人对雁的不同态度的语句,来揣摩文章的主旨。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迁徙”“裹挟”和“迷惘”的含义以及“徙”“惘”“挟”的注音,“应和”和“中了猎人的枪弹”中的“和”“中”的注音;积累词语“黯然失色”“空前绝后”。 口语交际的训练设计目标:揣摩雁的心里,转换成语言表达;或直接替雁说话。想象两只雁再次重逢时的心理,当“丈夫又一次盘旋在空中,倾诉着呼唤着。”你估计“丈夫”会“倾诉”什么?第二天一早张家夫妇发现两只雁已经死亡了,你估计这两只雁在前一天晚上会说些什么呢? 阅读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目标:怎样理解“僵直的头仍冲着天空,那是他们的梦想”?如何理解张家男人和女人以及其他人看雁时的兴奋和“笑”? 写作训练的借鉴目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展示心理变化,揭示文中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检查课前小组合作收集到的有关雁的生活习性的资料。(扣住“迁徙”,以便引出下一步。) 2、以影象资料导入。(“悲情”片段) 导语:(接上影象资料)和刚才悲惨身亡的雁相比,也有幸运的,比如说没有中弹的,或者只是受点伤的,那么他们是不是真的是“幸运”的呢?请打开课文《雁》。把你们课前预习的情况按要求说出来。(点击下一张PPT) 二、 预读,说“了解”的话 设问:请说说你在预习过程中了解到的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顺势点拨、引导,以熟悉课文内容。 应明确:一只雌雁受伤掉队了,雄雁不忍离去,结果双双死在一起。 三、选读,说“积累”的话 选取你印象最深刻的内容,然后说一句“积累”的话。看自己喜欢哪些句段,记住了哪些词语。 老师出示“迁徙”“裹挟”和“迷惘”的含义以及“徙”“惘”“挟”的注音,“应和”和“中了猎人的枪弹”中的“和”“中”的注音;积累词语“黯然失色”“空前绝后”。 齐读第4节和14节;个读16-17节。 四、寻读,说“发现”的话 1、通过刚才的选读,我们进一步感知到发生在大雁夫妇间的这个凄婉动人的故事。 问题:请你从文章中寻找出对雁的具体而生动的描写性语句。你能理解孤雁的心情吗?受伤的大雁又是怎样想的? 2、由大雁的本能引出“拟人化”的手法。 3、从这则凄婉的故事中,你感受到大雁身上有怎样可贵的品质? (对情感的真挚,对生命价值的执著追求。PPT) 4、理解“僵直的头仍冲着天空,那是他们的梦想”的丰富内涵。 5、就在大雁夫妇悲痛欲绝但仍在执着追求时,而一旁的张家夫妇和人们却表现出兴奋之情而且还屡屡“笑”出声来。请在文章中寻找出描写张家夫妇和人们兴奋之情而且还屡屡“笑”出声来这样的语句。如何理解张家男人和女人以及其他人看雁时的兴奋和“笑”? (学生寻找、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品位出人对生命表现出的冷漠、自私和残酷。再次理解、充实“僵直的头仍冲着天空,那是他们的梦想”的内涵那么我们如何对待对待生命呢?zzz引导出“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zzz进而揣摩出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另外也再次理解“拟人化”手法的作用。) 五、演读,说“想象”的话 1、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读人类以人类的方式对待落雁的语段(6段---10段),以及落雁以落雁的方式对待人类的语段(21段---24段)。(两个同学朗读) 2、揣摩雁的心里,转换成语言表达;或直接替雁说话。想象两只雁再次重逢时的心理,当“丈夫又一次盘旋在空中,倾诉着呼唤着。”你想象“丈夫”会“倾诉”什么?第二天一早张家夫妇发现两只雁已经死亡了,你想象一下:这两只雁在前一天晚上会说些什么呢? 六、续读,说“探究”的话 其实,正如作者所观察的那样,我们生活中还是有不尊重生命、不善待生命的现象存在的。请大家课外继续阅读,寻找这类文章,这类现象,并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善待生命。 七、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以说读的方法,学习了篇小说《雁》。在这过程中我们借助于作者那“拟人化”的手法欣赏到大雁夫妇那份真挚的情感和和对生命价值那执着的追求精神,也清晰地听到他们那无声的呐喊“人们啊,你们尊重我们的生命吧!”更看到了人们当中还存在的对生命价值的冷漠、自私和残酷的一面,还明白了作者塑造雁这一形象现实意义。那就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八、布置作业: 1、搜集四句关于生命的至理名言,并且选择其中你最能认同的、或给你感受最深刻的一句,在下次上课时交流,并且简述你选择的理由。 2、课外搜集并阅读“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类的感人的文章,为下次的班级“故事会”做准备。 3、用“拟人化”的手法,写一段有主题的小故事。

上一篇:就读莫斯科大学的名人下一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出征仪式上的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