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年儿童队历史(精选11篇)
1.中国少年儿童队历史 篇一
中国女子桥牌队历史战绩: 1991年第九届威尼斯杯世界桥牌锦标赛第三名;
1995年第十届威尼斯杯世界桥牌锦标赛第四名;
1996年世界奥林匹克队式赛第二名; 1997年第十一届威尼斯杯世界桥牌锦标赛第二名;
1991—1999年共获7次太亚桥牌锦标赛冠军;
2000年中国杯国际桥牌精英赛公开队式赛亚军。
教练:孙 铭 北京人;世界桥联终身大师;现在北京科比亚公司工作。1981年开始学牌,拜桥坛老前辈朱文极先生为师;1982年开始代表北京队参加全国比赛;共获得11次全国冠军(包括一次全国双人赛冠军);曾获1991年威尼斯杯第三名;1995年威尼斯杯第四名;1996年世界奥林匹克女子队式赛亚军;1997年威尼斯杯亚军8次获得太亚(原名远东)桥牌锦标赛冠军。2000年中国杯国际桥牌精英赛公开队式赛亚军。
王文霏 上海人;世界桥联终身大师;1993年入选国家队;与王礼萍搭档;同年获远东赛冠军;参加过1993年智利圣地亚哥世锦赛;曾获94、95年远东青年锦标赛冠军;94、95年获全国锦标赛亚军;96年全国锦标赛冠军;1996年世界奥林匹克女子队式赛亚军;1997年
章 瑜 浙江人;世界桥联终身大师.与王文霏搭档。
86年进浙江省队;同年获得全国锦标赛亚军;1993年全国混合队式赛亚军;94,95年全国锦标赛亚军;1996年世界奥林匹克女子队
式赛亚军;1997年威尼斯杯亚军;97、98、99年太亚锦标威尼斯杯亚军;97、98.99年太亚锦标赛冠军。2000年中国杯国际桥牌精英赛公开队式赛亚军。
王艳鸿 比赛简历:1994年,全国女子双人赛第三名;1995年,全国女子双人赛冠军;全国青年赛冠军;1996年,全国第三届 工运会团体混合队式
赛冠军。2000年中国杯国际桥牌精英赛公开队式赛亚军。
孙燕慧 比赛简历:1994年,全国女子双人赛第三名;1995年,全国女子双人赛冠军;全国青年赛冠军;1996年,全国第三届 工运会团体混合赛冠军;全国大赛混合队式赛冠军;1997年,等级赛女子甲级队亚军;全国大赛女子团体冠军;1998 年,等级赛第三名,全国大赛亚军;桥协杯亚军;1999年,等级赛冠军;全国大赛第三名;2000年,等级赛亚军;全国体 育大会混合队式赛冠军;全国体育大会女子队式赛第三名;队式赛冠军;全国大赛混合队式赛冠军;1997年,等级赛女子甲级队亚军;全国大赛女子团体冠军;
1998 年,等级赛第三名,全国大赛亚军;桥协杯亚军;1999年,等级赛冠
军;全国大赛第三名;2000年,等级赛亚军;全国体 育大会混合队式赛冠
军;全国体育大会女桥协杯冠军;全国大赛混合队式赛亚军。
王 健 女,72年出生,汉族,天津人,91年考入天津市南开大学分校。92年开始学桥牌,93年参加全国青年赛,获得94年青年赛第三名,95年青年赛第二名,子队式赛第三名;桥
协杯冠军;全国大赛混合队式赛亚军。
志 珍 女,71年出生,满族,天津人,90年考入天津市南开大学分校。92年学桥牌,94年获得全国青年赛女子队式第三名,95年第二名,96年冠军;96年获得全96、97青年赛两届冠军。获得 96年全国俱乐部杯第六名,代表中国青年队参加香港城市邀请赛,98年参加全国大赛获得混合队式赛第四名;95-97年连 续获得京津沪双人赛冠军;2000年参加全国大赛在公开双人赛中以第一名的好成绩打入决赛。
国俱乐部杯第六名;98年代 表中国女队
参加亚太地区桥牌赛获得冠军;98年
参加以色列桥牌节获得女子双人赛第二名;2000年全国大赛公开双人赛出 线,取得决赛资格。
2.中国少年儿童队历史 篇二
中国儿童电影歌曲同其他儿童歌曲一样, 为儿童创作、让儿童歌唱, 但与其他儿童歌曲又有很多的不一样, 它的创作和传播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规律。20世纪30年代, 中国儿童电影歌曲处于滥觞时期, 数量有限, 但已初见端倪, 具有时代特色和艺术特色, 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儿童电影歌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20世纪30年代中国儿童电影歌曲的艺术特色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儿童电影歌曲虽然作品数量有限, 还未能引起广泛影响, 但已经逐渐探索了属于自己的艺术特色, 下面将从音乐创作特色、音画关系和艺术功能三个方面, 结合具体的实例, 来对当时的中国儿童电影歌曲进行具体分析。
(一) 音乐创作特色:基于几部代表作的分析
早期投入儿童电影歌曲创作的音乐家有聂耳、任光、冼星海、贺绿汀等, 他们在中国电影音乐创作的早期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也根据电影题材的需要创作了早期的中国儿童电影歌曲。这些歌曲虽然数量不多, 但已初步探索了儿童电影歌曲创作的规律, 为后来的儿童电影歌曲创作积累了经验。下面对早期有代表性的中国儿童电影歌曲的音乐创作特色进行具体分析。
《牧羊女》电影《飞花村》由蔡楚生 (1) 编剧, 郑应时 (2) 导演, 1934年艺华影业公司出品。电影讲述了飞花村的卖花少妇为了救活因受伤而失业的丈夫, 不得不进城谋生而最后无奈沦为娼妓的故事。其中的插曲《牧羊女》是故事主人公的小女儿小花在牧羊时唱的歌。孙师毅作词、聂耳作曲, 由剧中小演员陈娟娟演唱。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首为电影创作、通过电影传播的儿童电影歌曲, 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自此开始, 中国儿童电影歌曲逐步成为中国儿童歌曲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电影也逐渐成为儿童歌曲重要的创作方式和传播媒介。
这首我国最早的儿童电影歌曲, 虽然其所依附的影片不以儿童为主要表现对象, 但是女主人公的小女儿是剧中的重要角色, 小姑娘的儿童形象感人至深, 这首插曲就是小姑娘一个人在山上放羊时对着小羊唱的歌, 唱出了她悲凉、孤独的处境, 让人对其不幸的童年无限同情。全曲由三个段落构成。
第一段音域只有六度, 一字一音, 近似于口语音调, 表现了小花对小羊的呼唤和乞求。第一段22小节, 间奏8小节, 共分为四个乐句:a (7) +a' (7) +b (8) +b (8) 。从三个同音反复的“咪咪咪”开始, 七小节一句分为两个乐节, 前四小节呼唤小羊, 后三小节表现了小花对小羊的乞求, “快出来, 别往草里边藏”, 变化反复一次, 接着第三句由两个四小节乐节构成, 诉说了“乞求”的原因, 紧接着间奏八小节是第三句音调的重复。音乐乐句采用不对称的乐句结构开始, 表现了小花急切的、不平稳的心情。在开始的呼唤句中, 出现音程的五度跳进, 采用高声呼唤的音调, 与生活音调相符, 后面主要由级进音程组成, 最后结束的下行级进将小花无奈的情绪表露无遗。
在中间段落中, 小花向小羊诉说了家庭的不幸和生活的艰难, 连续的级进绕行近似小花的口语音调。中间段落也从小花的“呼唤”音调开始, 与前后段落同头。小花对着小羊歌唱、诉说其不幸的遭遇, 表现了她年幼却只能上山牧羊、无人陪伴的孤独童年, 用其天真、稚嫩的嗓音唱出生活的无奈与凄苦, 更能表现旧社会广大劳动人民的凄苦生活, 催人泪下, 也对旧社会制度、反动统治者提出了强烈的控诉。
中段之后首段完全重复一次, 再次唱出了小花对小羊的乞求, 忧伤、悲凉的情绪再次强化。这种ABA的三段式结构, 首尾呼应, 结构平稳, 与每个段落中的不对称乐句结构形成稳中有变的呼应, 适合儿童歌唱, 又符合剧中情景, 大大增强了电影画面叙事的表现力。
汪毓和先生认为:“比较令人费解的是聂耳对这首歌曲的音阶的运用, 他使用了带有明显的西方自然大调式音阶, 而且对其第四、七音的解决也基本全部按照大调式的风格来写。这样, 不仅与其电影主题歌《飞花歌》的曲调风格产生矛盾, 而且这种情况在聂耳其他的歌曲创作中也是属于比较少见的。” (3) 笔者认为这首歌曲还是主要以民族调式中的宫调式来进行创作的, 但多次将mi与fa连接出现, 半音级进强化了歌曲悲凉的色调, 中间出现了前后段落中没有的si音, 并采用强拍长音的形式, 小二度上行, 强化哀伤的情绪。从音乐结构上看, 几乎每一个乐节、乐句都重复或变化重复一次, 这是我国民族器乐曲中常见的“句句双”结构。
聂耳的儿童歌曲创作受黎锦晖的影响最大, 注重词曲的结合, 追求优美的旋律, 同时他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将民族风格与西方音乐创作技法融合, 反映当时儿童的苦难生活, 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月光光歌》电影《迷途的羔羊》由蔡楚生编导, 1936年联华影业公司出品。故事讲述了孤儿小三子从农村流落到上海, 认识了同村来的小翠和其他像他一样由于战乱而失去亲人成为孤儿的朋友, 他们整天流浪, 乞讨度日。偶然在富商家乞食时, 因貌似其早亡之子而被收养, 后又因被诬陷而被赶走重新流浪, 并因饥饿偷吃几片面包而被警察追赶, 逃至摩天大楼处无处可逃, 面对繁华都市号啕大哭, 影片在此时戛然而止。
《迷途的羔羊》以孤儿为表现对象, 反映了那个时代生活在都市的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聚焦贫富对立等社会问题, 控诉了战争带给人民特别是儿童生活的巨大影响。影片无论在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成为当时备受观众欢迎的影片。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声儿童电影, 其主题歌曲《月光光歌》由蔡楚生作词, 任光作曲。这首歌曲曾在当年影片送审时因其反映了时政的黑暗面而被国民政府审查机构删减, 由于提前由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灌录了唱片才得以流传。
《月光光歌》采用我国民歌的创作手法。从歌词结构上看, 歌曲共十二个段落, 这种段落结构方式在我国民间小调中经常出现 (如江苏民歌《孟姜女》, 也叫《十二月花名》, 用十二个月为序引, 唱出孟姜女的哀怨、深情) ;而“月亮”也是我国民间歌曲中最常用的借景抒情的主题, 这首《月光光歌》分别用“月光光”、“月圆圆”、“月朗朗”、“月亮亮”、“月依依”、“月黯黯”、“月凉凉”、“月明明”、“月微微”、“月凄凄”、“月茫茫”、“月惨惨”作为十二段的开头。
歌曲的十二个段落里, 每段三个乐句共十二小节, 第一句两个乐节, 每个乐节两小节, 第二、三句每句四小节, 每段歌词都采用押韵形式, 对仗工整。从曲式结构来看, 歌曲整体采用的是ABA的结构, 十二段分为:A (1、2、7、8段) +B (3、4、9、10) +A (5、6、11、12) , 其中单数段落由童声独唱, 双数段落采用童声齐唱。A段及其反复部分由女童独唱。
B段由男童独唱。旋律采用五声宫调式, 仅在前奏和间奏音乐中出现si音;四三拍子, 主要采用一个二分音符加一个四分音符的节奏型, 每句的结束音都是二分附点音符, 节奏舒缓。
作曲家任光在中国早期电影音乐的创作中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 其代表作品《渔光曲》, “从抒情的角度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被剥削、受压迫的真挚的同情, 并且通过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旋律, 刻画出一幅朴实动人的渔民生活景象。这首作品体现了他前期创作的一个特点——偏重抒情、委婉的带有民歌风的特点。如在《月光光》……等作品中, 都可看到类似的特点”。 (1)
《小孤女》与《团团坐》电影《小孤女》由杨小仲 (2) 编导, 1936年新华影业公司出品。故事讲述了小主人公小娟因战争与自然灾害导致父母双亡后流落街头的不幸遭遇。电影同名主题歌曲用缓慢的节奏和悲凉的音调表现了小主人公的苦难生活。由杨小仲作词, 冼星海作曲, 剧中小娟的扮演者陈娟娟演唱。《小孤女》全曲由两个平行段落构成。
第一段由8+8两个乐句构成, 乐句与乐段结构规整。与此对应的是, 在乐句内部, 上句由4+4的乐节构成, 而下句是2+6的结构, 下句前两小节是上句后一乐节后半部分歌词的重复, 因此从歌词结构上看同曲调结构形成错位。
第二段与第一段结构相同, 第一段停在re上, 第二段结束在主音do上, 五声宫调式。音乐节奏缓慢, 四、五度的跳进采用较多, 如第二段“父母手足生死离”中连续的上下行跳进, 与第一段“安乐家乡起风波”相比, 跳进运用得更多, 表现了小主人公更为激烈的悲愤情绪。
《牧羊女》、《月光光歌》和《小孤女》三首早期中国儿童电影歌曲都是由剧中小演员陈娟娟演唱, 三部电影及其电影歌曲都是以儿童的视角来看旧社会制度下人民群众特别是儿童的不幸。但是三首歌曲又分别采用不同的创作手法:《牧羊女》用近似呢喃的音调由小女孩诉说其不幸;而《月光光歌》用民歌的创作方式分十二段由独唱和齐唱交叉进行来反映生活的艰难, 用押韵的歌词与徐缓的音调沉重地控诉了苦难的时代;这首《小孤女》反映了在自然灾害频发与战争连连的时代儿童的凄惨生活。
《团团坐》是电影中的插曲, 同主题歌曲表现小主人公的不幸遭遇的凄惨音调相比, 这首插曲的曲调欢快, 表现了儿童的天真与童年的欢乐, 是悲剧故事中的一抹暖色。全曲采用五声宫调式, 音域较窄;基本采用一字一音的形式, 节奏明快;共四句 (4+4+6+4) , 每句都停在主音上, 以音乐的级进为主, 第三句在开头处拓展了两小节, 类似民歌中的“夹垛” (1) 手法。
与电影同名主题歌相比, 这首插曲的风格迥异。电影中的小主人公像小老师一样, 用说唱的方式教育一群流浪儿童, 唱出了当时对儿童的教育准则, 表现了那个苦难的时代中儿童乐观的精神气质, 是流浪儿童凄惨、悲凉生活中的暖色调, 也是儿童乐观天性的表达。
《压岁钱歌》电影《压岁钱》由夏衍 (2) 编剧, 张石川 (3) 导演, 1937年由明星影片公司出品。故事讲述了除夕夜祖父给孙女一块贴着“喜”字的银圆作为压岁钱, 大年初一早上孙女拿着银圆去买花炮后, 银圆在不同人物之间流转, 从而反映不同人物的生活与命运的故事。“影片继续着夏衍对现实的冷静剖析和理性评价……采用放射式结构, 把一块银圆作为串接物一一展现各色人等, 揭示社会面貌。” (4) 在这部电影中, 贺绿汀共创作了四首插曲——《新年歌》、《压岁钱歌》、《舞榭之歌》、《新生命歌》, 其中《压岁钱歌》由剧中小演员胡蓉蓉演唱。
小演员胡蓉蓉边唱边跳, 因此这首《压岁钱歌》同上述几首儿童电影歌曲相比差异较大, 节奏具有强烈的动感, 采用弱起节奏和附点节奏。
(二) 音画关系
早期的中国电影和世界其他国家电影一样, 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乐队伴映到音画结合的过程。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电影已经初步探索了电影音乐与画面的关系。中国早期儿童电影歌曲数量有限, 但在探索电影歌曲与画面关系的过程中, 也初步形成了自身的规律。
注重有声源音乐与画面的结合有声源音乐指的是电影中的音乐来源于画面内, 即画面内有发声源, 又称为画内乐。如画面中人物的歌唱等。早期中国儿童电影歌曲主要以有声源音乐的形式出现, 基本都由剧中小演员亲自演唱, 将其与画面结合, 突出画面内容的艺术真实性, 配合剧情, 符合生活实际, 能细致地刻画人物心理与情感。
如《压岁钱歌》是电影《压岁钱》中开头处由剧中小主人公融融演唱的。除夕夜, 她的表姐与未婚夫来家中吃团圆饭, 他们是剧团演员, 说起了演出的话题, 于是她也想和表姐一样能登台演出, 在听表姐唱了一首歌后, 为了证明自己也会唱歌, 就边跳边唱了这首《压岁钱歌》。画面中小演员胡蓉蓉边唱边跳, 演唱段落结束后音乐节奏加快, 她跳起了踢踏舞, 后与其表姐联手跳舞, 表姐的未婚夫用乐器伴奏, 爷爷和妈妈在旁边观看。因为是除夕夜, 这首歌曲不仅应景而且点出电影主题, 音乐动感十足, 既符合生活实际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0世纪30年代中国儿童电影歌曲大都注重有声源音乐与画面的结合, 主要采用画面内小主人公亲自演唱的形式。除了上述的《压岁钱歌》外, 《牧羊女》是小花对着小羊喃喃地吟唱, 《团团坐》是小娟与小朋友们做游戏时的歌唱, 《洋娃娃歌》是《歌儿救母记》中能歌善舞的小主人公歌儿表演唱的, 这些歌曲都是结合剧情与剧中人物形象而创作的。画面中小主人公自然而然的歌唱符合生活实际, 儿童喜欢歌唱, 将唱歌与游戏、舞蹈结合, 边唱边玩、边唱边跳是儿童的天性, 电影将儿童歌唱的声音与画面结合在一起, 生动、有趣, 基本采用声音与画面同步进行的方式。
初步探索无声源音乐与画面的结合 无声音源指电影中的音乐不是来源于画面内, 即画面内没有发声源, 主要是为了配合画面内的场景, 来衬托情绪, 渲染气氛, 又称为画外乐。“由画外音乐配合情节发展产生的共时性表现作用的特点是, 它们与画面演绎的情节同处于一个表现层面, 所表现的情绪是针对画面中正演绎的情节, 因此所使用的音乐情绪往往比较明确。” (1) 电影音乐中绝大部分音乐都采用画外乐的形式, 特别是器乐与特殊音效。
早期的中国儿童电影音乐主要指器乐曲, 在无声源音乐与画面的结合的实践中做出了多种尝试, 充分发挥了音乐的渲染性与提示性功能。但是从中国儿童电影歌曲的视角来看, 无声源音乐的形式运用得较少, 主要采用有声源音乐与画面结合的方式呈现。
画内乐与画外乐是两种不同的电影歌曲的呈现方式, 掌握好这两种方式, 将其在电影中自由运用, 将能很好地拓展与提升电影画面的表现空间, 增强画面的感染力。早期中国儿童电影歌曲在创作时主要采用画内乐的形式,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能配合剧情的需要, 深化主题思想, 是早期电影中表现儿童形象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但其依然处于初步探索的阶段, 表现形式与手段还非常有限。
(三) 艺术功能
从1934年聂耳创作儿童电影歌曲《牧羊女》后, 中国儿童歌曲开始发展出了新的表现形式和新的艺术特征——即与中国电影相结合, 表现电影中的儿童形象、儿童情感与儿童生活。这是与一般的儿童歌曲的不同之处。早期的中国儿童电影歌曲虽然数量有限, 表现形式还不够丰富与多样, 但同一般儿童歌曲相比, 已初步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功能, 即与电影剧情相关联, 深化电影主题思想、塑造小主人公形象与表达人物情感, 以及衬托电影背景气氛。
深化电影主题思想 电影是通过人物表演故事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思想, 即通过讲述故事来阐述思想的。一部电影作品想表达的思想可能是多样的, 但通常有贯穿全剧的、起主导作用的主题思想, 用其来凝聚故事的发展。电影中的歌曲特别是主题歌曲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思想而创作的, 主题歌曲除了在电影的开头或结尾出现外, 常在剧中关键情节处反复出现以深化影片主题思想。
早期中国电影, 包括儿童电影在内, 主要以现实生活题材为主, 从最初的一种精神、一种观念创作的儿童故事逐渐扩展开来, 用儿童的视角来看世界。电影导演除了用电影画面来表现主题外, 还用音乐中缓慢的节奏、悲凉的音调与写实的歌词, 以及五声音调的民歌风格等, 深化电影的主题思想, 使其与画面结合带来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如《月光光歌》、《小孤女》分别用悲凉的音调将那个时代儿童的苦难生活描绘, 将在战争连连与自然灾害频发的年代、在旧的社会制度下中国广大儿童特别是孤儿的艰难生活表露无遗。
塑造小主人公形象与表达人物情感 电影主要是通过画面中的人物表演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 但电影音乐特别是歌曲在同画面结合的过程中能将人物形象表现得更为细致和生动。因为音乐特别是歌曲不仅可以表现人物的客观形象, 更为重要的是能刻画出画面中无法表现的人物内心情感, 将音乐的感性形象和画面的客观形象融合, 将人物的内心外化, 将人物主观的内心情感与客观的外在形象相结合, 以此将人物塑造得更为细腻和丰满。以儿童为主要表现对象和受众的电影中, 歌曲是在故事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有力手段, 它与画面结合, 用来表现儿童的纯真与朝气蓬勃, 刻画出儿童的内心世界。
无论是陈娟娟扮演的小花对着小羊用悲凉的音调吟唱的《牧羊女》, 还是胡蓉蓉扮演的融融在除夕夜边舞边唱的《压岁钱歌》, 都将电影中的小主人公形象刻画得更为生动与感性。小花一个人在山上孤独地放羊, 无人陪伴并背负了沉重生活压力的童年, 让其无奈地对着小羊歌唱, 希望小羊能听懂她的乞求乖乖吃草、长大, 使她能补贴生活;又因无人陪伴而只能对着小羊倾诉家庭的不幸与生活的艰难, 口语似的音调、半音进行的频繁运用塑造了一个让人对其无限同情的小女孩形象。而融融生活在相对优越的家庭环境中, 除夕夜歌唱的《压岁钱歌》节奏欢快, 音调明亮, 将小主人公能歌善舞、朝气蓬勃的小公主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两首歌曲在电影中的运用让这两部本身并不是主要反映儿童生活题材的电影中的儿童形象深入人心。
“音乐的根本价值在于它提供给人们以其他人文科学, 甚至一切其他艺术所无法替代的听觉感性体验, 并进而获得极为丰富的、难以用语言符号和视觉体验来描述的心灵感受。这是音乐的根本价值与本质功能所在。” (2) 因此, 音乐最为重要的功能就是抒发人类的情感。儿童电影歌曲是抒发电影中儿童内心情感的有力手段。儿童演员因为年龄小, 一般没有经过专业的表演训练, 对于剧中人物的情感表达特别是对细腻的内心情感的表达可能会不够深入, 歌曲特别是插曲在重要的场景中配合画面中的表演能将人物的感情诠释得更为细致和深入。
衬托电影背景气氛 用不同时代、区域、民族的音乐作为背景来表现发生在那个时代、区域、民族的故事, 是电影中最为常见的音乐编创方式。早期的中国儿童电影歌曲虽然数量有限, 还未涉及不同民族、地域、历史等不同背景中的题材, 但在被创作之初就与电影表现的故事背景紧密结合。它们采用民族五声调式、民族器乐“句句双”的组织方式、“夹垛”等民族音乐创作手法与音调素材……这些都是早期中国儿童电影歌曲中的民族风格的体现, 这是中国儿童电影歌曲在诞生之初就形成的艺术风格, 即用中国的民族风格反映中国儿童的生活、塑造中国儿童的形象。
之后, 采用民族、民间及特定时代的音调作为故事铺垫背景气氛, 萦绕在故事发展中间, 结合画面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作交代, 成为在电影中运用儿童歌曲的常见方法之一。
中国儿童电影歌曲与一般儿童歌曲本质属性相同, 即服务对象一样, 都是为儿童服务, 表现儿童的情感, 表达儿童的愿望;审美追求一样, 追求动听的旋律、优美的歌词、明亮的节奏、真挚的情感。但中国儿童电影歌曲在诞生之初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功能, 同电影本身密切结合。同一般儿童歌曲不同的是, 电影中儿童歌曲的创作有特定的指向性, 即需与剧本故事情节密切结合, 要配合画面中人物的表演, 要抒发故事中人物的情感, 要表现故事的主题思想, 要衬托故事发生的时代和地区特色等, 这些内涵的指向性限定了电影中儿童歌曲的创作题材和风格。
二、20世纪30年代中国儿童电影歌曲的历史地位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语境下, 中国儿童电影歌曲伴随着电影艺术的诞生而出现, 尽管20世纪30年代中国儿童电影歌曲作品数量有限, 还未能引起广泛影响, 但已获得初步发展, 具有不可忽视的开拓意义和奠基意义。
(一) 开创了中国儿童歌曲新的表现形式
新文化运动以后, 在文化、教育、艺术等领域, 儿童的地位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与发展。在音乐领域, “学堂乐歌”开启了近代中国由专门的作曲家创作儿童歌曲的新历程, 也开启了音乐理论界研究儿童音乐的新历程。中国儿童电影歌曲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伴随着电影艺术的诞生而出现的。
作为一种新的儿童歌曲创作方式,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儿童电影歌曲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丰富了儿童歌曲的创作方式, 即与电影表现题材密切结合, 反映儿童的生活与理想, 为儿童服务, 以儿童为受众。在电影从默片走向有声片后, 一批著名的音乐家为电影配乐, 如聂耳、任光、冼星海、贺绿汀、陆仲任等为电影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特别是声乐作品, 他们也为电影创作了儿童电影歌曲, 虽然数量不多, 表现题材和表现形式也有限, 但是已经初步探索了儿童歌曲如何与电影结合, 提升电影画面的表现空间, 为受众提供了新的艺术审美样式, 也为新中国儿童歌曲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 探索了中国儿童电影中的音画关系
视觉与听觉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两大感官系统, 而感官的相通性决定了人类对艺术形式追求“视听合一”。电影等新的艺术形式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 不断地追求视听的综合性。而电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也从来不是真正的“默片”, 因为它在诞生之初就伴随着乐队, 从“伴映”到真正的音画合一, 电影艺术经历了质的飞跃。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儿童歌曲初步探索了如何与电影画面相配合, 提升画面的表现空间, 更为细腻地表达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情怀。虽然这些歌曲主要以画面内小主人公自己的演唱为主要表现形式, 但是已经初步做到了结合剧情, 在情感表达的关键点上“声画同步”, 让小主人公通过自己的演唱来抒发、倾诉情感。这样的表现方式较为自然、真实, 与生活中儿童喜爱边跳舞边做游戏边唱歌的情景吻合, 艺术真实感强, 同时也丰富了画面的艺术表现力。虽然这种形式相对单调, 但在当时的创作背景下, 这样的音画关系是最为简单、有效的创作方式, 也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如聂耳为《飞花村》中的“小花”创作的《牧羊女》、贺绿汀为《压岁钱》中的“融融”创作的《压岁钱歌》, 让两个小女孩的形象深入人心, 为其后的儿童电影中的音画关系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艺术经验。
(三) 反映了近代中国儿童的生存状况与精神面貌
从社会价值来看,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电影, 特别是儿童电影反映了那个时代儿童的生存现状。“孤儿”是多部电影中的主要表现对象, 这是中国早期电影题材的一个重要特色, 也是电影主题歌曲与插曲的重要表现内容。如《小孤女》中唱道“雀儿叫叽叽叽, 父母手足生死离, 生死离, 孤儿飘零走千里”, 结合悲凉的旋律与徐缓的节奏, 将孤儿们凄惨的童年刻画得深刻、感人。
在1939年拍摄的电影《木兰从军》中, 在故事结尾处, 花木兰与同村的儿童共同唱起了《童谣》。这首由欧阳予倩作词、严工上作曲的童谣唱出了“太阳一出满天下, 快把功夫练好它, 强盗贼来都不怕, 一齐送他们回老家”。它用童谣的形式, 旋律朗朗上口, 歌词寓意深长, 借历史传说中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与充满希望的儿童之口唱出了中华民族抵抗外侮的决心和信心, 具有振奋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综上所述,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儿童电影歌曲处于滥觞时期, 伴随着中国电影艺术的诞生而发端。一方面, 早期中国儿童电影歌曲配合电影反映近代中国儿童的生存现状, 具有较重要的社会学意义, 对旧的社会制度、列强的侵略提出了控诉, 也感染和号召广大人民群众在动乱的年代关注、关心、关爱儿童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 从艺术发展的角度看, 早期中国儿童电影歌曲为儿童艺术审美提供了新的样式, 有显著的创新价值;从艺术形态上看, 它们还初步探索了音乐创作的特色和音画之间的关系, 为其后中国儿童电影歌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当然, 早期的中国儿童电影歌曲毕竟处于萌芽与初步发展的阶段, 作品数量有限, 且题材、体裁、音画关系都还不够丰富, 此外, 某些作品还存在较为严重的说教痕迹, 用成人的思维方式进行创作, 而不能真正用儿童眼光来看世界, 与儿童的审美天性与趣味不吻合。这恐怕是中国儿童电影歌曲甚至是中国儿童电影中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 乃至在今日, 这样的问题依旧存在, 需要儿童电影歌曲创作者们进一步的思索和突破。
注释
1蔡楚生 (1906—1968) , 上海人, 祖籍广东潮阳县。读过四年私塾, 后刻苦自学。1929年, 入明星影片公司担任助理导演, 1931年入联华影业公司, 正式担任编剧、导演。1934年编导影片《渔光曲》取得巨大成功, 并在1935年获莫斯科电影节“荣誉奖”;此后导演了《新女性》、《迷途的羔羊》等影片, 还创作了《飞花村》、《两毛钱》、《歌曲班》三个电影剧本。1945年与郑君里合作编导《一江春水向东流》, 再次取得巨大成功, 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为中国儿童电影的创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郑应时, 我国第一代电影导演, 1933年拍摄的《春潮》, 是我国第一部使用国产电影录音设备制作的有声片, 自此有声电影逐渐取代默片;1934年导演《飞花村》。
3汪毓和编著《中国音乐欣赏丛书:聂耳音乐作品》, 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第113页。
4汪毓和编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第三次修订版) ,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 第190页。
5杨小仲 (1899—1969) , 江苏常州人, 中国最早的电影编导之一, 著名电影艺术家, 执导近百部电影, 为中国电影事业特别是儿童电影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代表作品有:《良宵》、《小姐妹》、《兰兰和冬冬》、《好孩子》、《宝葫芦的秘密》等。
6“夹垛” (加剁句) 是我国传统声乐作品在创作时常用的扩充变化手法之一, 剁字句在音乐上具有字多腔少、节奏紧凑的特点。——见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编《中国音乐词典》,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版, 第94页。
7夏衍 (1900—1995) , 浙江余杭人, 中国著名文学家、电影与戏剧作家及文艺评论家,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领导人和开拓者, 代表作品有《狂流》、《春蚕》、《包身工》等。
8张石川 (1890—1953) , 浙江宁波人, 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之一, 共导演电影一百五十多部, 1913年与郑正秋合作导演了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1930年导演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代表作品有《孤儿救祖记》、《火烧红莲寺》、《啼笑姻缘》等。
9周星著《中国电影艺术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第90-91 页。
10曾田力著《影视剧音乐艺术》,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第73页。
3.中国少年儿童队历史 篇三
少先队员们:
你们好!今天,是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纪念日,是我们少先队员自己的节日,在这个开心的日子里,我代表学校祝大家节日快乐,学习进步!
队员们,当你戴上鲜艳的红领巾的那一刻,你就是一名光荣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了,你要为飘扬的队旗添上光辉的一笔!就要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做人。
每个少先队员都应该知道,我们少先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走过了一条光辉的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十分重视少年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于1949年10月13日专门召开会议,决定在全国建立中国少年儿童队。1953年6月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这个组织名称一直沿用至今。从童子团到儿童团到少先队,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少年儿童队、少年先锋队,都是始终如一地为革命“准备着”!“准备着”不仅仅是口号,更是行动,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少先队都是中国革命的参与者,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65年的光辉历程,在星星火炬的指引下,涌现出来许多的少年英雄、优秀队员、十佳少年如群星闪闪的灿烂星空:草原英雄小姐妹、赖宁„„一个个响亮的名字深深印入了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今天,当世界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当祖国面临着更多的竞争和挑战,我们倍感肩上担子的沉重。你们是花朵,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新世纪的雏鹰,接过先辈手中的火炬,努力拼搏、奋发图强,这是你们责无旁贷的!今天,你们磨练羽翼;明天,你们就会搏击长空!是金子,总有放光的时候;是玫瑰,总有盛开的时候。我相信,在领导的关怀下,在老师的努力下,我校的少先队活动会开展得更加多姿多彩,我校的少先队员将会更加的健康上进,队员们,时刻准备着,为少先队的未来而努力!让明天为你们骄傲!
4.《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读后感 篇四
在这个暑假里我第一次读历史故事。
我最喜欢大禹治水,故事讲述了在很久以前,黄河发生了很大的火灾,房屋淹没了,老百姓十分困难,这时候大禹的父亲带领大家治水,他花了几年功夫,也没有把洪水制服,反而闹得更凶了。后来大禹代替他的父亲治水,大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决定用疏通河道办法,把洪水引向大海,经过十三年的努力,大禹终于做到了,大禹为了治水,四处奔波,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呢。大禹的这种为人民奉献的精神,值的我们每个人学习。
我以后一定多读历史书,长大做个伟大的历史学家。
5.《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读后感 篇五
时间就像坐飞机,“嗖”地一声,几千年就过去了。《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这本书则把这几千年内发生的大事小事,全都记录了下来。
《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顾名思义,就是写给儿童看的历史故事。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第13册《清。绅士卖鸦片―清。义和团与八国联军》,读到《火烧圆明园》时我咬牙切齿,为英法联军的贪婪感到气愤与羞耻;读到《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时,我又垂头丧气,虽然我为义和团的奋不顾身感到高兴,但又为慈禧太后的愚蠢而感到可悲。这本书中,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慈禧太后做了一个史无前例的举动,她竟然在一天之内向八个国家宣战。我本来以为中国人是可以打败洋人的,没想到我们不但没打赢反而还“赔偿”给洋人不少钱币,还签了许多不平等的条约,如《伊犁条约》《南京条约》等,为此中国失去了几大块陆地和几个重要的海关。就是因为这么多对我们不利的条约和赔偿了这么多金钱,使贫穷的中国更加一蹶不振了。读到这里,我真为当时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慈禧太后苟且偷生、侥幸的心理而感到懊恼,要是慈禧太后当时清醒一些,同意光绪皇帝的改革,并且把那些得过且过、上谗言的人处死掉该多好,也就不会有那么多国家来侵略我们中国。也许那样,我们的国家的土地会更宽广,中国不会被外国人像强盗一般贪婪地瓜分着本来不属于他们的土地,更不会有那么多条鲜活的生命像烟尘一样瞬间消失……
哎!中国的历史可真是曲曲折折呀!
6.铭记历史圆梦中华班队教案 篇六
为了增强少先队员们的爱国热情,引导队员们做“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好孩子,对全校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要铭记苦难、屈辱的历史,不忘国耻,发奋读书,强我国防,圆梦中华!
二、活动过程
A:中国有帕米尔高原上展翅欲飞的雄鹰。
B:中国有边城漠河第一缕充满希望的曙光。
A:中国有南沙群岛哨兵手中紧握的钢枪。
B:中国有乌苏里江上升起的点点白帆。
A: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沉淀了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
B:五千年的历史画卷记录了中华儿女澎湃的热血。
A:对祖国的依恋谱写了中华灿烂辉煌的过去。
B:对祖国的热爱擎起了中华蓬勃发展的今天。
A:时至今日,那震撼心灵的旋律依然在中华儿女的血液中激荡。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聆听那来自中华儿女心灵深处的旋律--
(全体起立,敬队礼,奏《国歌》,播放升国旗视频。)
B: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A: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
B:历史的车轮驱散了战争的硝烟,唯有一份份记忆在我们心头萦绕不去,为了重温历史,让我们先进入第一 篇章:祖**亲屈辱的过去。
第一 篇章:视频展示过去的屈辱
A:一百六十年前的祖**亲,贫穷灾难的母亲哟,您在哭泣,您在悲伤,您身上的一颗东方明珠正在被割落,那一段苦难深重的历史,始于1839年的虎门销烟。(缓慢,沉重)
(播放视频《虎门销烟》
B:《虎门销烟》让人振奋,但却引来了大英帝国的报复。他们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播放电影《鸦片战争》片段)
A:一张张被鸦片折磨的触目惊心的脸,一次次清政府无条件地退步、忍让、割地赔款。
但这一切永远满足不了帝国主义的狼子野心,很快,他们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外敌袭来,慈宁宫的老佛爷在干什么呢?(小品表演《慈禧逃跑》)
B:慈禧跑了,让我们看看侵略者的丑行吧!请看短片《火烧圆明园》
合:圆明园就这样被毁了,面对这一切,中国人是多么地痛心呀!
A:请听诗朗诵《圆明园 你在哪里》
B:近代史的屈辱应该牢记,但日本侵略者的恶行更让每一个炎黄子孙永世难忘。
A:请看视频《南京大屠杀》。
B:追溯历史,那是一段爱恨交织的记忆,
A:那是一种取舍难定的选择,
B:那是一味酸甜苦辣的合剂,
A:在这里语言显得那样无力,
B:无法表达我们内心的激动。
A:观看完视频,大家有什么感受?谁想说一说?
B:是呀,落后就要挨打!谁想让这样的历史再重演!
A:为了这样的历史不再重演,我们应做些什么呢?
第二 篇章:追循英雄的足迹
B:大家说得真好!我悲哀的中国啊!我不相信你永远沉沦于浩劫,我不相信你无重兴之日。
A: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不相信,怀着这股强大的愿望,为了祖国的重生,多少祖**亲的优秀儿女付出了自己的一切。他们用鲜血浸染了祖**亲的身躯!让我们一起追寻英雄的足迹。
B:请听故事--《刘胡兰》
第三 篇章:展示祖国的辉煌成就
B:一个个故事,说不完我们的思念;一首首赞歌,道不完我们的崇敬。是英烈们用美好的青春,用闪光的年华,迎来了春天,迎来了光明。
A:先烈们!请放慢你们急促的脚步;请相信,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腾飞的巨龙将在这里升起!
B: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祖**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瞧!队员们已把中国的大事编成了童谣。
A:请欣赏对口童谣《 中国骄傲》。
B:走过耕耘的日子,走进收获的季节;
A:走过昨天的坎坷,走向明天的希望,
B:改革的强音,在中华大地上奏响新的旋律,
A:在亿万炎黄子孙的心中凝结一个主题:
合:祖国,你是我们伟大的母亲。
B:有请辅导员老师发言--
辅导员小结:爱国是一个很老的话题。但是,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天,我们中队的每一位队员都用自己的智慧与才艺,表达了各自对爱国的理解。你们的表现都很出色,相信每个人的也都有自己的收获。爱国,要干大事,你们现在年龄还太小。但从我做起,从热爱学习、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等从小事做起,就是你们对爱国的最好诠释。
A:谢谢辅导员!是啊,我们要把“勿忘国耻,圆梦中华”的决心,化成对今天祖国峥峥日上良好环境的珍惜,化成努力学习的动力。让我们共同宣誓--
三、宣誓
辅导员: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队员:时刻准备着。
四、总结
学生要铭记苦难、屈辱的历史,不忘国耻,发奋读书,强我国防,圆梦中华!“勿忘国耻, 圆梦中华”主题队会到此结束。
铭记历史圆梦中华班队活动推荐
活动一:《看》
为弘扬爱国主义旋律,铭记历史,英华园学校大队部向全体少先队员发出了观看《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和“英雄不朽”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的通知,布置全体少先队员在家观看大阅兵。本次活动,让少先队员们知道了和平之不易,感受到祖国强大的魅力。
活动二:《谈》
英华园学校大队部要求少先队员在观看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之后,在家要与父母交流观后的感受,回校后小队要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深化了少先队员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活动三:《查》
少先队员们要搜集、查阅1—3种阅兵式上出现的军事武器,每个队员要详细了解搜集到的资料,带回学校后要在中队中开展《中国强——武器宣讲活动》,活动中,少先队们体会了中国的强大,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
活动四:《写》
英华园学校在教师中举行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楹联征集评比》活动,在活动中评选出了多幅优秀楹联。结合此活动,英华园学校大队部在少先队员中开展了《抗战楹联我来写》活动,队员们积极性高涨,书写的楹联作品中映射出了少先队员“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振兴中华,开创未来”的信念。
活动五:《画》
7.中国少年儿童队历史 篇七
教学目标
有感情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散文诗的节奏美、韵律美以及浓郁的抒情色彩。认识并会写本课5个生字,注意“簿”、“茂”的写法。知道本组诗歌从哪几方面学了少年旅行队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背诵课文最后一部分。
教学重难点
能结合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出旅行队队员们在旅途中的愉快、兴奋而又满怀向往的心情,以及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渴望到生活的海洋里探索求知,锻炼成长的美好感情。
教学构想
先引导学生谈自己旅行中的收获,然后再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然后抓住重点语句进行深入的理解。最后,回归全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课件,课前指导学生查阅作者柯蓝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由学生所喜欢的旅行入手,引出本文,然后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曾经去过哪些地方?你们有什么收获呢?你们喜欢旅行吗?那就让我们跟随和你们一样喜欢旅行的少年旅行队,感受旅行的快乐,来,出发。(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1、注意将字音读准。
2、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4、出示课件:“……少年旅行队在生活的海洋探索,在知识的海洋探索。”师激情引读。诗人从哪几方面写了旅行队在旅途中的所闻、所做?指名读课文。
三、品读
1、指导学习方法,学习《出发》
(1)自己有感情地读《出发》这一部分,看看你能读懂什么?从中体会到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2)全班交流。重点理解“我们这是到生活里去,到一个知识的世界里去。”到“生活里去”,到“知识的世界里去”代表什么?“永远”、“长久”又说明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谁能美美地读,读出旅行队员们出发前的期待与渴望?
(4)出示课件“我们不停的探寻,要走遍生活,走遍这个无边的知识世界……”
这里“……”表示什么?试着补充一下。
在这之前还有哪里有省略号?试着说一说。
出示课件:“……少年旅行队在生活的海洋探索,在知识的海洋探索。”这个省略号在句首,它省略的什么?
(5)总结学习方法。
①细读文章,了解大体内容,标出不懂的问题。
②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③由课文留白处展开合理的想象。
④有感情朗读。
2、请同学们用这种学习方法,从《老师》、《小纸船》、《听广播》、《标本》中选择你最喜欢的,细细品味。
3、小组交流自学成果。
4、全班交流。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体会少年旅行队队员在旅途中的.心情。
理解重点:《老师》:“亲爱的老师,生活的老师,你快把我们养大吧!……最重要的实现让我们看到许多困难,然后才看到成功。……”你体会到什么?
《小纸船》:“看!连一只小纸船都漂得这么久,这么远!”更何况怎样?
《听广播》:“这种联系在我们的心里,在我们的血液里……”这种“联系”指的是什么?
《标本》:“不要让一些无用的东西占去了地方……”什么是“无用的东西”?应该记住哪些?
5、少年旅行队队员们一路唱着欢乐的歌走来――齐读《旅行者之歌》。结合课文说一说你对“长久的忠实于生活的旅行者”的理解。
6、背诵《旅行者之歌》。
四、拓展延伸
诗中说:“大山它使我坚强、镇静,让我长得像一片茂盛的树林。大海它使我心胸开阔,热情汹涌。所有的河流,使我灵巧活泼,永远前进……”
“大山”“大海”和“所有河流”真有这么大的神力吗?你有没有这一类体验?不妨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作业设计:
背诵本文的最后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有感情朗读课文,熟练掌握本课5个生字以及词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1、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2、背诵《旅行者之歌》。
二、练习:
1、形近字组词。
簿幢()相()
薄()撞()箱()
撞()茂()柯()
幢()茅()苛()
2、缩句:
小纸船带走了我们童年的幻想。
我愿意当一个长久的忠实于生活的旅行者。
3、反问句:
大海使我心胸开阔、镇静。
小纸船带走了我们童年的幻想,我们在小溪边恋恋不舍地追着。
4、区分字形。
“溪”右半部分的写法;“茂”下半部分的写法。
三、背诵课文
1、指名背诵课文
2、齐背课文
8.中国少年儿童队历史 篇八
1、学会“簿”1个生字,注意它的写法。
2、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知道本组诗歌从哪几方面学了少年旅行队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散文诗的节奏美、韵律美以及浓郁的抒情色彩。
教学重点、难点
1、能结合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从旅行队队员们的行动和语言中感受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对大自然的敬仰和喜爱之情。
2、感受课文每部分加小标题的好处,体会总分关系问句的妙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看到同学们热情洋溢的面孔,我就能猜到同学们一定度过了一个愉快而又有意义的暑假。同学们能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度过的吗?(学习、访友、旅行……)
2、在暑假中旅行的同学请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和收获,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
(课件出示同学们旅游境地优美的风光。)
3、请没有去旅游的同学想象自己参与旅游时的感受。
(点评:让同学们在优美的画面中找到旅行的快乐,能让学生更快的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
二、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1、请同学快快速浏览课文,谁来说一说,少年旅行队的含义是什么?
(课件出示:少年旅行队在生活的海洋探索,在知识的海洋探索。)
2、少年旅行队--(老师引读)
3、请同桌互相交流:诗人从哪几个方面写了旅行队在旅途中的所闻、所做、所想?(出发、老师、小纸船、标本、旅行者之歌)
三、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精读《出发》的内容,品味其中的情感
2、这节课,就让我们跟上旅行队的步伐,一起出发!现在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出发》这一部分,其余同学认真听,看看少年旅行队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
3、生:期待、激动、自由快乐!
(课件出示:明亮的阳光在喊他们,窗外的小鸟在喊他们,喊他们到田野里去,到山林里去,到生活里去。)配上小鸟的叫声。
4、谁来读一读这个句子,读出旅行队的期待与快乐之情。
5、谁来说一说,你为什么有这样的体会?
生: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三个“喊”字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召唤。
6、多么美丽、和谐的大自然呀!我们都该准备些什么呢?
生:昆虫网、标本箱、笔记本。
7、是呀!这些东西是不能忘记的!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相信同学们一定准备好了吧!
(课件出示:都准备好了吗?没忘记带昆虫网吗?没忘记带标本箱吗?没忘记带笔记本吗?)
8、这几个问句之间是什么关系?再仿照着写一段话。
生:总分关系。点明了出发前要做好的准备。
(同学间互相交流自己仿写的句子。 )
9、一切都准备好了,出发!(课件出示:美丽的大自然,鸟语花香、空气清新。远处依稀可以看见大山、大海、河流……同学们看看这里、望望那里,眼神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
10、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什么?你最想到哪里去,为什么?
11、课文哪些句描绘了你所看到的画面?
生:今天走到这里,把知识带走了。明天我们又出发了。我们不停的探寻,要走遍生活,走遍这个无边的知识世界。
12、指导朗读,加深情感体验。读出对未知世界的期待,对知识的渴望。
13、总结学习方法。
(1)细读文章,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3)由生动形象的画面展开合理的想象。
(4)在读中感悟。
(5)根据写作特点学习写作方法。
第二课时
一、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1、请同学们运用以上的学习方法,从《老师》、《小纸船》、《标本》、《旅行者之歌》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同桌之间互相讲解。
2、由全班同学推荐一名同学来引导大家学习其中的一部分。
3、同学之间相互点评。
4、全班交流。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体会少年旅行队在大自然中的探索求知、锻炼成长的美好感情。
理解重点:
《老师》“亲爱的老师,生活的老师,你快把我们养大吧!告诉我们这个,又告诉我们那个。最重要的是先让我们看到许多困难,然后才看到成功。让我们经历许多艰苦,而又让我们在劳动的时候得到快乐。”
《小纸船》“去吧!小纸船!你们各奔前程吧!前面有你们广阔的天地!”
《标本》“我们的记忆,也是一只箱子,一只大得无边的箱子。让我们把珍贵、有用的、值得记忆的东西,放到这只奇异的箱子里去吧。不要让一些无用的东西占去了地方……”
《旅行者之歌》“大山它使我坚强、镇静,让我长得像一片茂盛的树林。大海它使我心胸开阔,热情汹涌。所有的河流,使我灵巧灵巧活泼,永远前进……”
5、大家想一想,旅行队还会去哪里呢?
(由文中的空白激发学生的想象。)
6、同学们在相互的交流中插上理想的翅膀,思路更加的开阔,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
二、回归整体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现旅行时的情景!
2、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旅行队在旅途中都有哪些收获?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三、比较拓展,升华情感。
1、少年旅行队在旅途中愉快、兴奋而又满怀向往的心情深深的感染着我们,激起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也渴望到大自然中去探寻。
2、如果同学们有的已到大自然中去探寻过,请写下自己的感受,如果没有去过,大自然的怀抱向我们敞开着。让我们一起拥抱大自然吧!
板书设计:
少年旅行队
出发-----期待与激动
老师-----生活处处皆学问
小纸船--对未来的憧憬与梦想
标本----采集、研究、保存
旅行者之歌--忠实于生活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9.中国少年儿童队历史 篇九
2012萧江二小读少先队队刊,争当“四好少年”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发挥队刊作用,加强少先队和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推进素质教育,是少先队组织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落实执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少先队工作五年纲要(2010-2014)》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战略主题,提高少年儿童综合素质,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的重要举措之一。
二.活动目的我校大队部大力倡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营造富有少先队组织特色的人人都平等、人人都是主人、人人都探求、人人都创造、人人都追求美好的和谐氛围,使每一位少先队员都能从中受到感染、得到教育、经受锻炼,健康快乐成长。
三.活动主题
“发挥队刊作用,活跃少先队文化”
四.活动参与对象
萧江二小全体少先队员
五、具体活动项目及安排:
各个中队辅导员要引导青少年树立“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终身学习观念,结合青少年新世纪读书计划,大力开展中少期刊阅读活动。每个班级既要让学生、家长和老师充分认识中少期刊和队刊在思想建设中发挥的教育引导、文化育人的作用,广泛开展“四好少年”有益阅读活动和形式多样的少先队体验教育活动、少先队科技活动和文体活动,增强学报用刊的功能,为少先队工作服务,力求使每一位少先队员都能从中真正受到熏陶,得到教育,经受锻炼,健康快乐成长。
具体措施:
一、每个中队在周二上一节“读队刊,争当四好少年”的班会课,组织少先队员开展学习交流,并推荐优秀队刊。并出一期“读队刊,争当四好少年”的班刊。
二、各个班级开展自由征订队刊的活动。
10.中国少年儿童队历史 篇十
---“追寻红色足迹”系列暑期调研活动
【红锋实践队通讯稿】7月20日上午,红锋实践队重庆分队一行5人在重庆红色遗址——红岩革命纪念馆开始了暑期实践活动,先后深入白公馆、渣滓洞等红色革命遗址展开详细调研。
作为革命时期的国民党关押政治犯的重要据点,白公馆、渣滓洞等革命遗址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实践活动从白公馆开始,白公馆曾先后关押过江竹筠(江姐)、廖承志、郑继先等革命烈士,著名的革命小英雄小萝卜头便关押于此。实践队员一行深入纪念馆当中,通过先前网上了解准备、现场问卷调查、现场游客抽查访问、现场拍照取证、与工作人员座谈等方式就白公馆、渣滓洞等红色革命遗址的历史文化、保护现状、开发宣传方式、存在的政策性、现实性实际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了调查、取证。
此次深入红色革命遗址开展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实践队员了解了革命先烈们坚强不屈、英勇无谓的革命情怀和奋斗不息的革命精神,而且对于红色遗址的保护、开发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实践活动的现场调研结束后,实践队员又对活动当天的问卷表格、现场访问座谈的文字记录、图片影像资料等进行了整理。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实践队员还将就调研活动中所发现的突出问题及其他调研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实践报告论文的撰写。
(2011年7月20日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 红色先锋实践服队报送信息,信息员 陈秋鸿)
图片附件1红色革命遗址渣滓洞
11.队历史读后感 篇十一
书里用很大篇幅谈到了国共两党之间的恩恩怨怨与互相斗争的过程,同时也谈到了同时发生的德国、苏联和日本等国与国之间在对中国的政策问题之上的互相角力的过程,可谓是波澜壮阔,让我对很多问题的理解比以前深刻了,有了一个较高的视角。掩卷沉思,我感受最深的有两条,第一就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在那个苦难岁月表现出来了极强的韧性,第二就是我们正在面对的中华民族复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毛主席对长征的一番评价:“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终。”毛主席的大无畏精神,伟人已逝去,回音壁上的轰隆声,仍然如雷贯耳。
金一南说:“先有真人,后有真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使我一 定要写出这批真人。他们不爱财,不为官,不怕死,就为这个事业,为心中的主义。今天一些人可能觉得事业和主义已经没有躲闪吸引力了,但当年的共产党人为了心中的主义,始终抱有不变的信仰,所以我特别想写这批真人。他们之中,很多人没有看到胜利这一天,没有机会评功评奖,授衔授勋,也没有机会返回家乡光宗耀祖。但这批人是我们这个军队、这个党、这个国家真正的脊梁。”
有人把精神力量的来源归之于苦难和胜利。苦难砥砺意志,胜利催人奋进。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在革命战争年代用一个个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所凝结成的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不正是激励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吗?
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从苦难走向辉煌,而不是从苦难跌入深渊,就是因为他们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遵循并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在艰苦中不懈奋斗,自主创新才有今天,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只有探寻这些历史,才能让我们真正聆听生命的真谛,汲取前进的动力。所以,不要为自己籍籍无名而忧伤,要树立起崇高的理想,把自己极其有限的生命融入永恒的人民的事业中去。
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昔日的战场已硝烟散尽,一个伟大时代的宏伟画卷正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历史是相对的,辨证的。过去相对现在是历史,现在相对未来是历史。我们作为后来人,正在续写着历史,必须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跑好属于自己的一程,做好历史的传承者、创造者。努力成为新时期的民族脊梁。篇二:几本历史读物的读后感
《极简欧洲史》
如其书名,书并没有扣一些历史的细节,而是提供了一套整体的史观,告诉你为什么欧洲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整个欧洲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三个元素:希腊罗马文明、基督教、北方蛮族。以下为这三者关系发展的历史:
1、希腊人匪夷所思的智慧,高度发达的数学。他们认为整个世界都可以用数学来进行表述,现代科学基本就是这套思想的产物。
2、希腊没落。由于罗马帝国的包容性,他们吸收并继承了希腊的文明,成为了希腊罗马文明。(任何伟大文明的共同特征是有包容性,比如罗马、比如我们过去的唐、比如现在的美国??)
3、罗马帝国借由扶植基督教来减缓自己的衰落,基督教从少数人的信仰转变为国教。
4、北方蛮族(日尔曼人)入侵,罗马帝国消亡,但蛮族只要土地,所以他们不排斥基督教,相反还挺支持。
5、基督教保存了一切所能保存的知识,并用这些知识来证明自己的教义。希腊的智慧得以保存。
6、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发生,人们感慨希腊罗马文明昔日的辉煌,让科学与宗教分离。
7、宗教改革在德国发生,马丁路德发起新教,与天主教对立。他认为教会不应垄断对圣经的解释,每个信徒都应自己阅读和理解圣经。
8、启蒙运动在法国发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日不落帝国。
以下是欧洲崛起的四个原因:
一、从1到5,我们可以看到,基督教起到了一个连接作用,他连接了罗马帝国和蛮族,使得希腊所积累的文明得以传承。
反观我们,没有这么一个起连接作用的组织,要么废除百家独尊儒术,要么焚书坑儒,基本都消灭完了。
二、入侵的蛮族是分散的小团体,他们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连起码的收税都做不到。于是他们设立了封建制——分封领主管理地方,战时由领主为国王提供军队。封建制让权利更加分散,使得国家更加民主。
反观我们,从秦以后封建制就取消了。不要听信中学历史书上说我们是封建制国家,那是生搬硬套马克思对欧洲的分析,欧洲确实是从封建制发展到资本主义,而我们属于中央集权国家。所以中国的皇权空前强大,欧洲连税都收不了,我们随便就把财产给你没收了。
四、英国确立了农民和地主间自由的雇佣关系,而法国是直接把土地分给了农民。所以英国通过圈地,完成了农业革命,(注意,这时候没有改变农耕的技术发明,仅仅是制度上的变化),农业效率提升,大量人口涌向城市,最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日不落帝国。而法国只能干瞪眼。
读《重说中国近代史》有感
如其封面所说的“还原一段被扭曲的历史,挖掘国人今日问题之根源”,在张鸣老师的还原下,中国近代史变得如此复杂精彩,又是如此的颠覆,它与我们记忆里的古板印象迥然不同,绝非教科书上的忠奸两列,黑白分明。
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读完张鸣教授的《重说中国近代史》,我对中国历史的书是比较感兴趣的,尤其喜欢像张鸣教授写的这样客观评价中国历史,并且,改变以往历史书籍的艰涩枯燥,更多地给人一种在课堂上课的感觉,语言幽默生动。刚开始阅读时,我就被通俗易懂、指戳要点的字句所吸引。就如“我们会鄙视一个假的东西,但是我们依然依赖这个假的东西。”可见我们所接受的历史教育表面上看并不怎么受大部分学生青睐,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办法活在一个没有历史的世界里。但是我们所看到的接触到的历史,它到底是真是客观的,还是虚伪主观的呢?其实没有很多人会主动去考究这个问题,大家只是觉得大概地知道这些历史事件就够了。但也许正是这种心态,让我们整个民族现在依旧在“童年阴影”下反复折腾、反复跌碰。正如作者所说“如果我们不能很正确地看待这段历史,就很难吸取教训,很难避免过去的悲剧。我们必须从心理上走出我们的中世纪,才有前途,过去的辉煌历史才有价值。”我们不仅要舔舐自己的创伤,更重要的是如何从这些创伤中学习不再受伤。
而且,在读这本书时,使我原本脑海中的历史故事受到了冲击。比如说李鸿章这个人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其实要比印象中大得多;洋务运动不是改革不彻底,而是不够快;戊戌变法的失败不是因为资产阶级软弱而是因为一个我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帝—后二元结构的存在;还有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原因之一颐和园的修建挪用大量海军军费的始作俑者不是慈禧而是她的儿子;还有几乎不怎么介绍过的军事改革,要知道这东西的作用不是我们一两句话能带过的;还有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一道这样的思考题:西方国家支持戊戌维新的原因;被抬高了的康梁等等。
此外,书中一开始便指出了中国人的三种心态:“怨妇”心态,“泼妇”心态,和“情妇”心态。起初我有些难以接受,可是随着我渐渐地深入读了下去,我发现作者说的也是不无道理。不仅如此,书中作者不少描写的地方都没有怎样偏向中国人,反而是指出了中国很多愚昧和不合理的地方。这便让我原先一看到近代史便发热的脑袋变得冷静了些。毕竟,不管中国人如何掩盖,事实就是这样:晚清亡国了。而我们呢?出于一种“爱国主义”,便是大肆宣扬外国人如何如何狡诈,蛮横,而对中国失误的地方,则是轻飘飘地一笔带过,这便让我的思想出现了一种误区。思考问题也变得片面起来,觉得中国人是很无辜的样子,一切都是外国人侵略我们的错。可是,如果中国不弱小,外国人又怎么会打上中国的主意?这种“三妇”心态下的历史教育史很难让我们正确审视历史,或者更重要的是审视我们自己。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去了解更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或者说是历史侧面。这并不是官方的历史教育说有负面影响,而是只有当我们知道更多、更细的时候才可能找到自己的真正位置。
这本书中,我尤为欣赏张鸣教授的立场,本书是为写历史而写历史,几乎不掺杂作者个人任何政治立场、情绪,完全是中立的。这显得非常难能可贵。以往看过不少当代作者的历史书,不是充当现政权的喉舌,就是极力反对现政权。鲜明的政治倾向不可能写出信史,例如太平天国起义,作者客观地分析了该起义的的来龙去脉,一方面论述了这次起义的某种必然性,但并没有给与过多的正面评价。即使从革命的观点来看,作者并不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有什么革命性,相反是封建王权思想的延续,甚至变本加厉。其次是对历史人物进行了客观地评价。张教授从根本上抛弃了阶级的观点,他总是站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臧否人物。例如林则徐这个中国近代史首先要提到的历史人物,传统上对他的评价过高,认为他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虎门销烟大快人心。但是作者认为林则徐仍是一个中国传统官僚,虽然睁开了眼,但对西方社会的了解很少,甚至出现了许多笑话。再比如孙中山,虽然他屡败屡战的决心很大,但是他与日本、苏俄、会党之间的暧昧关系以及个人崇拜的主张使其形象受损。还比如北洋军阀,张教授认为并不是所有北洋军阀都是坏人,他们有的在下台后房无一间,身无分文可以看出并不是毫无理想的酒囊饭袋。
读完这本书感受颇深,它带给我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历史,知道许多很有趣的鲜为人知的历史,而这些没有被大多数人接触过的点滴历史汇聚起来就可能产生新的历史观,而这些历史观,在我看来,更有利于我们发挥历史的真正价值。而且,这本书,给我的思想敲了警钟,它不仅告诉了我不少关于晚清的知识,更告诉了我:思考问题,不要太片面。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 读后感
人的成长、社会的进步是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汲取先进的知识的。古代汉族的先进是因为在其基础之上学习吸收了众多少数民族的优点。部分伟人老是说是因为站在伟人的肩上成功的,那是因为人家君子般的谦虚。如果他没有创新的思想,即便一堆伟人用肩膀把他顶上云端也成不了伟人,下来这后恐怕会被风吹感冒的,运气不好再被感染上h1n1,那就残不堪言了。篇三:《历史的选择》读后感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
人类之伟大,乃是掘出精神的力量。民族之文化,乃是把握历史的选择。经过了一个假期我了解了国家与党的精神与信念。了解了更深一层的党的意义。
国家与党的精神,首要是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在全党和全国兴起一个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把几年来我们所熟悉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说明我们党在实践中对邓小平理论认识的深化,表明我们党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坚定信念,也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识和心愿。这对于我们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生产力迅猛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实践证明,邓小平理论是伟大的旗帜,光辉的旗帜,胜利的旗帜。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能够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只有高举这面旗帜,才能把5800万党员凝聚在一起,把13亿人民凝聚在一起,同心同德,不屈不挠,艰苦奋斗,不断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邱少云同志那种高度的组织纪律性,那种坚韧顽强的革命意志,那种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而一个又一个革命前辈是视纪律重于生命的典型代表。
在清朝末年,中国背负了一个又一个的屈辱,让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但是,往往人在极限时而实现突破,这个力量是无敌的,我们拿起了镰刀锄头,去反击帝国主义者的洋枪大炮,这时,历史选择了反击。在1937年时,日本大举进攻中国,这次,我们没有懦弱,我们的毛主席带领我们勇敢抗击敌人,这时,历史在中国危难的时候选择了毛泽东和反击。在文革时期,四人帮在整个中国搅得人民不得安宁,这时,在国家需要治理的时候,历史选择了邓小平。
现在,我们完全可以向世界宣布:我们不是东亚病夫!我们不怕你们!我们的力量是强大的!中国崛起了!
那么,力量在哪里呢?今天人们常常会提到一位伟大哲人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
邓小平爷爷也提到过:“落后就要挨打?”为什么当时落后?因为当时封建主义在中国蔓延得太深,女孩都不上学,导致了阻碍中国前进的脚步;当时人们也不团结,各家过自己的,没有礼尚往来,失去了心连心的默契,从而导致了中国被侵犯。现在,中国选择了我们,历史选择了我们。世界都在关注着我们,中国不再伤痕累累,中国的历史不再有屈辱的一页。让我们新一代为他抹平创伤,为他摘下屈辱的包袱。让他轻松的发展,用事实来反击帝国主义,你不是说中国是东亚病夫吗?那就让我们前进的拳头击碎你的思想;还想再侵犯我们神圣的徒弟吗?那就让我们前进的脚步轧碎你的意图。
我们,一定不能辜负历史的选择!《历史的选择》读后感 历史如同波涛澎湃的大海,可吞没在海面上的船只,而我们的祖国,曾经就是这大海上的小船,在左摇右晃中有过几次翻船的危险。后来呢?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历史的选择》,它讲述了“后来”发生的事:在祖国这只小船饱受风吹雨打时,神州大地上出现了一线曙光——中国共产党诞生!他带领着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打倒了卖国贼,创建了新中国,最终带领着中国走向了富强,也将祖国——原来的小船变为了坚硬无比的军舰。读完这本书后,我感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与人民的力量是强大的。还有那些为创造祖国美好未来而努力‘含辛茹苦’甚至鞠躬精粹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的人是多么高洁伟岸,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事多么感人。么当读到这些英雄事迹,有谁会不被他么所感动呢?
在这本书描绘的英雄中,我最喜爱的是钱学森。他生于1911年,以是祖国的老将了。钱老先生可谓是功勋卓著,他为祖国发明了导弹·火箭·卫星??使得中国不再被看不起。钱老先生的才华与智慧不得不令人感到赞叹,而他这种一生为祖国不辞劳苦的奉献,为探求富强的道路而努力奋斗,最终毕其一生精力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他是当之无愧的英雄,是祖国的功臣,人民的公仆,也是科学的奇才。,书中不仅有科学上的英雄,还有见义勇为、为人民服务的战士,那就是家喻户晓的雷锋同志。他处处为别人着想,从来不顾自己的利益。不管在何处,只要有需要帮助的人,他都会伸出援助之手。雷锋的精神是人们心中的世外桃源,而这个世外桃源,是用雷锋那高(转载自本网,请保留此标记。)洁伟岸的精神与在生活中他人点点滴滴的赞扬与感动搭建而成的。他的精神与行为确实是可贵的,所以至今为止,还一直有雷锋精神的传播,这种精神感染着世人,也深深感染了我。其实,雷锋精神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或在点滴小事中,他不会离开岁月的史书,不会消失在神州大地上,也不会消失在人们的心中与记忆中?? 作为祖国的未来、中国共产党的接班人和新时代的开拓者,我们应该做点什么呢?面对着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面对着革命先烈的期望,面对着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我们应该努力完成党交给我们的任务,最终成为一个光荣的、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在思想上,我们应该不违背党的中心思想。不仅如此,还要不断地传播这种思想,让祖国的人民都能有这积极向上的“红色精神”。
在学习与工作上,我们应该有坚持不懈、知难而进的精神与百倍的信心来面对学习与工作。在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学会独立思考,如果自己无法解决,就要立即请教他人;在工作上遇到难题,应想尽一切可行的办法来解决,要相信自己,更要以团队的利益为中心。
在为人处事,我们应该有利吗、有公德心、还要有法律意识。要想做到有礼貌、有公德心,我么就应该见到熟人要打招呼、见到有困难的人主动伸出援助之手、爱护公物等;而有法律意识是最重要的,我们不能做出违法违纪的事,特别不能作出侮辱国旗、国徽等祖国的标志,不能违反中国共产党的纪律与规定,更不能做出伤害他人的事,因为这些都是可耻的。
在祖国日益富强之际,在我们日益成熟之际,在我们退队入团之际,我么应更拥护党、支持党、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能延续下去,最终,我么将迎来的是党员的称号,引来的是荣誉与责任,迎来的是祖国美好的明天!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听到这首歌,我想起了前几天看到的《历史的选择》这一本书。这本书讲述了中国改革30年来,历经的苦寒和风霜。这就像那梅花呀,在风欺雪压面前,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鸟儿选择了天空,因为它有一双能够凌空飞翔的翅膀;鱼儿选择了海洋,因为它有一条能够游水的尾巴;骏马选择了驰聘千里,因为它有矫健的身姿;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它的民族有团结的力量。中国,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但它并不懦弱,它选择了“千磨万韧还坚劲”,选择了“粉身碎骨全不怕”。正是这种精神,让历史选择了它——东方一只永恒的雄狮。中国有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夜深人静,长明灯旁,一个虚弱的身影正记录着历史的沧桑。他,司马迁,饱含心酸用自己的丹青妙笔著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臣著——《史记》,史学的天空因为有了你这颗星而更加煜煜闪光,文学的园地也因为有你这颗星而更加灿烂辉煌,我想这些是伟大人物积累而成的文化。
汩罗江上的一圈涟漪,让我不得不想到屈原,一个愤世嫉俗,报国无门的臣子,用孤愤的诗行代替了富贵,用楚辞《离骚》洗去了历史的铅华,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情壮语成为后人追求理想的动力,铮铮铁骨的他被后人所景仰。正是这些在漫漫岁月里历史堆叠而成的刻痕,才令中国拥有了如此深远的文化。其实,不是每道风景都是珍贵的文化,不是每个国家都有着悠久的文化,一种有着生命力的文化,是历史粹取的结晶,是人民无穷的智慧和顽强的精神的结晶,无穷的力量感动着历史,让历史的选择成为悠久。漫长的文化历史中,太多太多的奇迹被中国所创造,甚至成为绝响,但也有太多本不该被散化的而被散化为烟尘,我们文明的精髓,我们人民的劳动成果,却被英法联军一把火毁去,我们的“万园之园”就这样随风而去,它是被历史所淘汰了吗?中国文明犹如一座大山,能在四季中更新自己,在风雨中永葆生机。沧海桑田,古埃及的文明已凝固成阳光下无言的石柱,而中国,这座沉稳的大山,却又一次给世界带来了喷涌而出的生机与绿意。历史选择了中国,人类并不惊讶,因为今日的中国仍是那座山,一座永远推不倒的大山,每一粒泥土的沉淀都是千年传统的精华,林间的长啸仍是当初的潇洒,山林间生命代代更迭,真正不变的,是生机,是百折不回呈现出绿色的能力。千载兴衰风雨,你,静静地伫立于万千苍生之上,仰天长望,你如此浩瀚。历史选择了你,我的中国,永远的中国。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
当我们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安静地学习,当我们在美丽的公园里自由自在地玩耍,当我们看到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时,你可知道,90年前,中华儿女曾在水深火热中受尽折磨,中华民族曾在危亡的边缘徘徊。
《历史的选择》告诉我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1921年的那个不平常的夏天,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国革命迎来了崭新的一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打列强、除军阀,抗击日本侵略者,摧毁国民党反动政权。在这28年的浴血奋战中,涌现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李大钊、方志敏、杨镇宇???这一个个名字就如一把把利剑,刺穿了压在人民头上的重重黑幕。雄鸡一唱天下白,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历史的选择》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强中国!面对解放初期贫穷落后,百废待兴的局面,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土地改革使农民翻身成了主人,宪法制定使中国走上了依法治国的轨道。那滚滚的大庆石油让中国摘了贫油的帽子,那戈壁滩的蘑菇云让中国人从此挺直了腰杆。沉睡的雄狮醒来了,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了世界的东方!香港回来了,澳门回来了!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下奔向安居乐业。是啊!如果没有强大的国家作后盾,就没有民族尊严,就没有个人尊严。掩上书本,我想起了不久前的利比亚大撤侨。当得知利比亚局势失控、恶化,在利比亚生活、工作的三万多侨胞财物、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时,党中央、中国政府立即启动了应急机制,开始了大规模的撤侨行动。这是何等的气概!这要多强的实力啊!当听到同胞回到祖国怀抱,高呼“祖国万岁,感谢祖国”时,当看到外国媒体对中国此次撤侨高度评价,赞誉之声不绝于耳时,我的眼里充满了热泪,心里油然而生对祖国的自豪、眷恋,对党的信任。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才有如此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执行力,才会有如此举世瞩目的壮举。是历史选择了党,是人民选择了党!作为小学生的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强身健体,做一个合格的接班人。相信祖国的明天更美好!------读《历史的选择》有感
读了《历史的选择》,我感慨万千,特别是黄继光的故事,让我有了深刻的体会。本文讲述了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的情况。黄继光所在的营已经战斗了4天4夜,在第五天的夜晚,黄继光他们接到上级的命令,要在黎明之前夺下被敌人占领的597.9高地。进攻开始了,战士们攻占了一个又一个山头,就在快要到达597.9高地时,突然之间,敌人的一个暗火力点凶猛的射击起来。战士们发起了多次进攻,可都被比雨点还密的子弹给压下去了。眼看黎明就要来临,可战士们却攻不上去。指导员急得直跺脚,愤怒的黄继光叫上两个战士,说“让祖国人民听到我们胜利的消息吧!”说完,带领两名战士便向高地爬去。敌人发现了黄继光他们,凶狠的子弹朝他们射去,两个战士一死一伤。炸碉堡的希望便全寄托在黄继光身上。敌人的子弹又向黄继光射去,他身体多处中弹,但仍然顽强地将炸药塞到碉堡里。可是,没被炸死的敌人又扛起机关枪继续射击。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黄继光用胸膛堵住了发射口。战士们迅速冲上去,占领了597.9高地。
当我看到黄继光牺牲时,不禁愤怒万分,侵略者真是可恶!而我们的黄继光烈士是多么的可敬呀!为了世界的和平,他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如果没有他们所做的牺牲,怎么能有我们幸福美好的今天?他们为世界和平作出了卓越贡献。那我们呢?我们现在正是年少读书时,应该发奋读书,长大了要做一个多为社会做贡献的人。
在我心中,黄继光是永远的英雄。《历史的选择》有感
当我手捧学校里发下的《历史的选择》这本书时,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认真地阅读了此书。我读的特别仔细,书中每一个动人的故事都使我深受教育和启发。这本书主要叙述了中国共产党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的事件,记叙了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伟大战略,记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宏伟诗篇,描绘了改革开放的春潮,记录了新中国的科学发展,介绍了勇做时代先锋的名家名人。
这本书中的人物——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事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董存瑞手拿炸药包,高声喊道:“为了新中国,前进!”时,我的眼睛湿润了,董存瑞不怕敌人、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多让人感动呀!董存瑞那英雄光辉的形象深深的印在我的心中。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壮士呀!他们不惜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新少年该怎样珍惜呢?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的娇生惯养下养成了许多的不良习惯。比如:乱花钱、缺少生活的独立性、懒惰等等。我想,如果那些先烈们还活在世上的活,他们一定会为我们叹息。
今天我们的生活无忧无虑,就更应认珍惜我们的幸福生活。我们少先队员将来必将成为明天的生力军。我们一定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争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好少年,争当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好少年,争当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好少年,争当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少年,时刻准备着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篇四:历史的教训读后感 《历史的教训》读后感 总书记提出: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他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2015年伊始,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推介了“新年第一书”——《历史的教训》。本书是美国著名学者、终身哲学教授、普利策奖(1968年)和自由勋章(1977年)获得者威尔·杜兰特及其夫人阿里尔·杜兰特的代表作。近日终于把这本书读完,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下个人感受。
杜兰特夫妇于1968年写作出版了《历史的教训》一书。该书通过提纲挈领的线条,勾勒了历史与人类生活各方面的关系,体现了他们对人类历史的宏观总体思考。可以说,书中到处闪耀着哲学家睿智的思想光芒,是一本值得大家静下心来仔细品味的作品。
刻认识今天世界各国与各个国家集团之间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会有所助益。
作者不论是在重要研究问题的选择和聚焦上,还是为研究重要问题所采用的广阔视角以及方法上,都值得人们学习和借鉴。正是因为杜兰特夫妇的研究选择了最为重要的问题,采用了如此广阔的视野和方法,因此,其研究所获得的一些结论:人类文明史提供给人类的教益,就具有重要的价值,至少值得人们去深思。
对于这本书我感触最深的有几点:一是在大自然面前要谦逊,人类历史只是宇宙中的一瞬间,我们要充满敬畏地学会与大自然的和平共处,不能为所欲为;二是国家之间要以合作为主,文明是合作的产物,所有的民族和国家都对此做出过贡献,要求同存异,不能你死我活;三是在社会改革方面要适度,不能过于激进,有时保守的态度其实也是很有价值的;在社会进步方面,也要注意公平、正义的适度。四是自由不是绝对的,个人的自由需要行为规范加以约束,不能为所欲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的首要工作是建立合理的秩序。其实,人是历史的产物。汲取历史智慧,总结经验教训,指引未来道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一代又一代的历史学家,都在为这一目标而辛勤耕耘。《历史的教训》一书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没有昨天的历史,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和明天。学习历史,会让我们今天面对不论是教育还是金融,不论是改革还是反腐,学会用历史的视角、历史的视野去看问题、思考问题。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割裂历史。
我们学习历史,是为了传承,也是为了更好的前进。篇五:《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作者以其宏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来解析中国历史。之所以把它称为“中国大历史”,是因为中国在过去的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影响到13亿中国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不是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它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首先,作者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实在需要很强的取舍功夫。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对于历史的人与事件细细地加以描述来显示其大历史的特点的。大历史之所以为“大”历史的理由在于,作者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著述历程,不以史料的堆砌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为著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他是以一种全新的手法,从长远的社会、经济、财政、社会思想、官僚制度、地理环境等多种视角来观察中国历史的脉动。在历史的图景中为我们描绘出了历朝历代的大政治,大财政,大文化,大军事,大法令,而这些都是我们历朝历代兴衰的根本所在。在著作的意图上,作者先确立起一个大意向,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压缩,构成一个简明而又前后连贯的纲领。在文字中,他还加了很多与欧美历史的比较,然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可见这种大历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状态描述,并且是在区域历史的相互比较中凸现其历史特质。因此,我们不必要将历史读作资治通鉴,不必要将历史认作弘扬某种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历史的价值旋流,满足今天人们对历史的好奇心。同时也能够在其中给我们更多的借鉴。
其次,在这本书中有很多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书中认为明朝是内向的;整个华夏古代史,就像是一部完整的农业文明;16世纪末的中国就像玉制的装饰品,表面光鲜但内在异常脆弱。纷繁错综的社会现实,经他这么一说,就清晰而简单了。《中国大历史》从小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查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提示中国历史的特殊问题;注重人物与时势的交互作用、理念与制度的差距、行政技术与经济组织的冲突,以及上层结构与下层结构的分合。历史不是偶然的,每一次历史转向的背后,都是政治、社会等诸多因素相互交融的结果。历史是需要客观评价的,这点对于历史学家来说尤难做到,因为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添加自己的主观成分,但是当你读了这篇书以后你就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生动,形象,打破了以往教科书式的罗列,将历史又一次展现在我们面前,对今日的现实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相对于今,当代的许多重要事件,在宏观历史来看都显得微不足道。如果将视野拉开,许多历史上经历之事在今日仍然存在或发生。尤其是中国人的政治、官僚体然依然存在,读古验今、令人惊诧。
《中国大历史》成功之处是作者把专业的历史知识写成了趣味读物,却又蕴含历史沉重感与深刻的历史的反思。特别是书中对当今社会的预言的兑现让我们佩服不已。由此也实现了历史的最根本目的:以史鉴今。《中国大历史》对我的影响力还体现在另外一方面,王朝的盛衰,如同人生的轮回,如果把自己置身于“人生大历史”中来看,最大的收获便是领悟在历史的洪流中,每个人的生命极
【中国少年儿童队历史】推荐阅读:
少年中国作文09-27
中国梦 少年行11-06
中国少年朗诵稿11-06
中国教育学会少年儿童09-07
中国梦少年志演讲06-09
中国少年先锋队作文11-30
中国少年先锋队 1,性质06-27
《少年中国说》教学反思11-29
京剧《少年中国梦》观后感11-04
少年中国说节目报幕词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