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全镇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环境的调研报告(精选4篇)
1.对全镇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环境的调研报告 篇一
生物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现状调研报
告
生物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尊敬的及随行各位领导:
衷心感谢各位领导不辞辛劳亲临我乡调研指导工作。在此,我谨代表乡党委、政府以及全乡3万多各族干部群众对您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我就乡乡情概况、生物产业培植与发展现状、生物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现状、生物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存在的困难问题、下一步发展壮大生物产品加工企业工作对策建议作简要汇报。
一、乡情概况
乡位于绿春县东南部,乡政府驻地距绿
春县城65公里。介于东经102°17ˊ至102°38ˊ,北纬22°至22°57ˊ之间。东与金平县者米乡和元阳县黄草岭乡相连,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西与我县半坡乡、骑马坝乡隔河相望,北与我县三猛乡毗邻,地处两国三县六乡的结合部,国境线长123公里,地理环境十分特殊,区域优势非常明显。全乡国土面积平方公里,均为山地,地势南北高,东西低,境内群山蜿蜒,河谷深切,沟壑纵横,多陡坡,少平地,最高海拔2202米,最低海拔410米。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局部地区属北热带气候,全年无霜区一般在350天,年平均气温℃,年降雨量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全乡辖11个村委会、1个社区,有95个村民小组6322户31220人,其中农业人口28641人,占全乡总人口的%。境内世居哈尼族、瑶族、彝族、拉祜族四种少数民族,其中哈尼族26684人,瑶族3863人,彝族504人,拉祜族169人,是全县瑶族人口最多的一个乡。,全乡完成社会总产值8538万元,同比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达亿元,投资额度首次突破了亿元大关,同比增长30%;农村经济总收入7356万元,同比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1960元,同比增长16%;粮食总产量1531万公斤,同比增长10%;农民人均有粮419公斤,同比增长%。
二、生物产业培植与发展现状近年来,我乡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绿色产业富县、电矿产业强县、哈尼文化生态县”三大战略目标,不断深化乡情认识,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的土地、气候等自然资源优势,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大力培植以茶叶、草果、八角、杉木、桉树、紫胶、橡胶、核桃、香蕉等为主的生物产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绿色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生物产业培植措施。一是乡党委、政府牢固树立“潜力在山、希望在山”的生物产业发展思想和认识不动摇;二是念好
“山”字经,做好“山”字文章,在低海拔地区大力发展橡胶等热区作物,在高寒山区大力发展茶叶等经济林果;三是充分利用退耕还林政策和“兴边富民”政策加大对生物产业发展的扶持,积极引导、支持和鼓励农户大力发展生物产业;四是下派工作组进村入户,乡党政领导挂钩、站所干部分片包干负责,优先发动村干部和党员群众;五是在巩固提升原有生物产业的基础上,加大新兴生物产业培植和管抚力度,做好中耕管理和补植补种工作;六是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加大林地立体套种力度,强化科技措施的到位和肥力的投入;七是创造生物产业发展良好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大公司、大企业、大老板前来投资开发生物产业;八是通过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方式,较好地解决农户当前生计问题与长远利益矛盾关系比较突出的问题。
生物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
思路,我乡不断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紧紧抓住生物产业培植不放松。截止目前,全乡已形成了17万亩的生物产业格局,人均生物产业面积已突破5亩。其中,培植八角亩、紫胶亩、草果29443亩、核桃亩、茶叶18150亩、橡胶亩、杉木等2万余亩,实现生物产业总产值万元。使生物产业成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又一重要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了以八角、橡胶、草果、茶叶、紫胶为主体的生物产业特色乡。目前,全乡上下积极性高涨,正在掀起杉木、桉树等速生丰产林种植的高潮。
三、生物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现状 已建加工企业。我乡建有7个茶叶加工厂,它们是东哈双王茶厂、车里莪玛茶厂、东斯茶厂、略马茶厂、咪霞茶厂、东批哈龙茶厂和东角茶厂。其中,东哈双王茶厂和车里莪玛茶厂规模较大。由于市场价格波动、投入资金不足、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近两年大部分茶厂已停厂。此外,还建有几处零星的木材加
工点。
1.东哈双王茶厂:双王茶厂距东哈村委会3公里,紧靠绿二线,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茶厂原经营权属于村委会,于个体户王永发与村委会承包40年的经营权。茶厂占地1200平方米,有茶叶地430亩。是一家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茶叶加工企业。厂房有炒茶机、揉捻机、杀青机、热风炉、烘培机等茶叶加工设备。年加工量在6吨以上。目前茶厂生产加工情况不稳定。
2.车里莪玛茶厂:莪玛茶厂位于车里村委会旁,紧靠绿二线,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茶厂原经营权属于村委会,于个体户李梅与村委会承包35年的经营权。茶厂占地230平方米,有茶叶地224亩。是一家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茶叶加工企业。厂房有炒茶机、揉捻机、杀青机、烘培机等茶叶加工设备。年加工量在3吨以上。由于近年来效益不好,该茶厂已停厂两年。拟建加工企业。目前,我乡拟在东哈村
委会小黑江东岸国防公路沿线独红村下方选址,由绿春县小黑江林胶有限公司建设一座橡胶颗粒加工厂。绿春县小黑江林胶有限公司在东哈村委会独红、东角两地共开垦种植橡胶余亩,目前胶树长势较好,预计明年可陆续开割。除该公司种植的余亩橡胶外,全乡还有3万余亩农户自种的橡胶,明年起将陆续进入开割期,建设橡胶加工厂已迫在眉睫。为此,绿春县小黑江林胶有限公司拟在我乡投资建设一座橡胶颗粒加工厂。该橡胶颗粒加工厂占地15亩,其中建筑物占地7512平方米,投资约620万元,建设周期2年,建成后可年产1000吨颗粒胶,之后随产胶量的增加扩大生产规模。该橡胶颗粒加工厂的建设,有利于加快推进我乡橡胶产业化发展步伐,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扩大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促进我乡经济社会发展。
四、生物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存在的困难问题
生物产品加工企业大多规模较小,处于
粗放型的小作坊形式,企业管理差,配套能力弱,工艺水平低,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缺乏市场竞争力。
生物产品加工企业缺乏流动资金,企业基本上是由个人承包兴建,由于流动资金不足,影响原料收购、加工和产品销售,以及扩大再生产。生物产品加工程度较低、规模小,生产集中度不够,市场导向、产品加工、原料基地产业链还没有真正形成,转化增值的幅度偏低,市场流通体系尚未有效建立,影响了产业链的对接。
生物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力量不足,产品深加工能力弱,附加值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应对市场的实力和能力。生物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质量安全控制薄弱,生产资料、生产标准、标志体系的建设滞后,尤其是企业加工设备陈旧、管理水平不高、质量意识淡薄,很大程度上影响生物产品加工企业的总体水平。
五、下一步发展壮大生物产品加工企业
工作对策建议
我乡是生物产业特色乡,生物产业产值在全乡经济中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同时已成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要提升生物产品加工质量和层次,提高生物产品比较效益,实现生物产品的外延增值,我们的工作对策建议是: 加强政策扶持。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和扶持办法,设立生物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生物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在征用土地、项目资金、贷款贴息、税收优惠、担保贷款等方面予以支持倾斜,缓解生物产品加工企业的资金“瓶颈”。
建设良好的生物产品加工环境。加大无公害生物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力度,积极引导农民提高诚信意识、质量意识,熟悉市场规则,加快无公害生物产品的生产引导和推广,从源头上为生物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原料,从而推动生物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和壮大。
培植主导生物产业。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企业参与、筑巢引凤”的发展模式,实行专业分工、错位发展,壮大一批优势产业,提升一批传统产业,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在管护好现有17万亩生物产业的基础上继续加大生物产业培植力度,努力推进生物产业上一个新的台阶,为我乡发展壮大生物产品加工企业提供有力保障。大力实施技术改造。鼓励、支持现有加工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运用先进适应性技术,对原有的落后工艺、陈旧设备进行更新和技术改造,以及推行质量体系和管理体系标准化认证,着力做好现有加工企业的内部挖潜和内涵式扩大生产文章。树立品牌意识。通过加大投入、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精深加工,打破传统的粗放生产加工和经营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生物产品附加值和延伸产业链,巩固、提升和创立自己的品牌,树立精品意识。
2.对全镇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环境的调研报告 篇二
发展:取得新成就,作出新贡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2004年以来中央出台的9个一号文件,都明确了具体要求,提供了强大的动力。2011年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超过13万亿元,比2002年增加了近2倍,年均实际增长达到12.8%;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15.07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4倍多,年均增长20%以上。
(一)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2011年末,乡镇企业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超过1.6亿人,比2002年增加2900万人,占农村就业人数的比重从27.6%提高到40.0%;全年支付劳动者报酬2.6万亿元,是2002年的2.33倍,年均增长接近10%,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收入2471元,比2002年增加1611元,比重达到35.4%,比2002年提高0.7个百分点。 2011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95万家,从业人员1926.44万人。
(二)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力量。10年来累计农业支出达到2415亿元,2011年总额401亿元,是2002年的2.24倍。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从0.6∶1提高到1.8∶1,等于10年再造了一个中国农业。
(三)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东部乡镇企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在40-60%之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超过70%以上。
变化:形成了新亮点,积累了新经验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顺应农民就业增收的新期待,加快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素质提升,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
(一)乡镇企业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二次、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77.38︰21.56调整为74.98︰23.77,三产比重提高2.21个百分点。规模乡镇工业企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比重不断提高,2011年达到32.5%,接近三分之一,比2002年高5.6个百分点。各类乡镇企业园区超过1万个,园区企业完成总产值15万多亿元,占乡镇企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8%,比2002年提高12个百分点。
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2011年全国乡镇企业拥有技术创新中心和研发机构6.77万个,比2002年增长50%。2011年乡镇企业中专及技校以上文化程度从业者达到3600万人,是2002年的2.8倍,比重由2002年的10%提高到24%。
三是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乡镇企业总产值比例由2002年61.5︰18.3︰11.2︰9.0,调整为2011年的57.9︰20.4︰12.1︰9.6,东部地区下降3.6个百分点,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提高2.1、0.9和0.6个百分点,地区之间发展更加协调。
(二)农产品加工业创新发展开创新局面。中央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在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成长活力的产业之一。2003年-2010年8年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从2.75万亿元增加到12.27万亿元,年均增长近24%;食品加工业产值在农产品加工业中的比重从40%提高到50%。加工产业集聚园区健康发展,加快实现加工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聚化。由1个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和261个专业分中心组成的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初步形成,逐步打造成资源整合、信息共享、联合攻关、专业化发展、创新应用的大平台。
(三)休闲农业成为农民就业增收的新亮点。“十六大”以来,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休闲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经营收入达到1500亿元,年接待休闲旅游人员超过7亿人次,农家乐达150万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园区超过2万家,带动了1500万农民就业。休闲农业成为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
3.对我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调查 篇三
(一)有龙头企业,但规模小,“龙头”功能不强。仅从产值来看,如果把我县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龙头企业,全县目前已发展到174家,形成了竹木制品、葛食品、肉类食品、茶叶等几大类农产品加工企业,2004年这些企业实现产值7亿多元。其中竹木制品加工企业发展迅速,产值100万元以上的竹木制品加工企业已达140多家;葛食品加工企业已发展4家,新上了“竹乡”、“庆发”、“凌氏”三家企业;茶叶加工企业发展缓慢,目前全县有一定影响的茶叶加工企业有4家,注重品牌建设的新上企业有鸬鹚渡镇的金山茶厂,另外3家分别为雪峰山茶厂、天问茶厂和仙圣山茶厂;肉类食品加工企业仍以“腊大哥”、“牛魔王”、“桃花江土鸡”为代表;粮食加工企业有品牌影响的有“贡民”米业和修山面业公司。虽然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数量大,但企业个体规模小,产品类同,作为龙头企业所应具备的引导生产的导向功能、占领市场的拓展功能、加工增值的开发功能、扶持基地的服务功能、联结农户的带动功能均不强。
(二)有品牌,但品牌效应不明显。目前,全县共有54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注册了产品商标,并打造出了系列农产品品牌,如“春秋”凉席、“探坦”葛食品系列、“竹乡”葛食品系列、“贡民”米业、“ 犇 腾”牛肉系列、“腊大哥”中猪系列,“乡里红”粉丝、“美人窝”茶叶、“桃花江”土鸡等品牌。“牛魔王”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犇腾”牛肉系列开发了30多个品种,被国家内贸局授予“中国肉类食品十佳放心品牌”;“春秋”凉席获得了2002年湖南第四届农博会金奖;罗家坪竹胶板厂的“新花”牌竹胶板被评为省级名牌;南方国立阳光木业生产的“华春”牌产品获得了中国环保产品标志认证。同时,一些企业为做强品牌,积极与科研机构和院校联姻,聘请技术人才,加大产品科技含量,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产品质量,进一步扩大了品牌的知名度。如桃花江葛食品有限公司高薪聘请2名教授,年薪达7万元,与湖南农大、天津营养研究院进行了联姻,保证了产品质量和生产的稳定,提升了品牌形象。虽然我县农产品品牌多,但我县的这些品牌大部分只在县内或市内有一定名气,市外或省外的知名度不高,主要是由于生产规模小,精深加工不够,品牌宣传受资金的制约,因而仍未打造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影响的品牌。
(三)有基地,但缺乏稳定性和规范性。我县有以石牛江、牛田、高桥、灰山港、浮邱山等为主的优质商品粮基地10万余亩,以修山、石牛江、武潭等地为主的葛基地5000亩,优质茶叶基地400多亩,竹资源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县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这些基地农民结成了利益联结关系,如“贡民”米业去年与农户签定8000亩优质稻收购合同,其中80%已兑现;桃花江葛食品有限公司去年10月实现资产重组后,今年与基地30户农户签订了300亩葛根收购协议;金山茶厂“美人窝”茶叶建设了100亩规范化栽培良种茶园;雪峰山茶厂形成了200亩优质茶园;“牛魔王”投入30多万元用于更新品种、提供种牛等基地建设,与栗山河、乍埠等10多个乡镇、200多户农户签订了1000多头牛的收购订单。但总体来看,企业与基地农户的联结缺乏稳定合理的有效机制,基地与企业没有形成稳定的农产品供求关系,双方义务和权利不明确或无规范措施,有单方面违约或毁约现象,如去年发展优质水稻订单农业6万亩,收购时,优质稻市场价高于合同收购价,一部分农民便将稻谷卖给粮贩子。特别是作为我县“1+5”工程重要产业链的葛产业、中猪产业、土鸡产业和薯企业,企业与基地的联结和合作显得十分松散,如灰山港葛食品厂前两年由于从农民手中收购的葛根利用率低,品种达不到要求,造成一方面葛根卖不出,另一方面葛食品厂收购原材料困难,企业和农户均未获取较大的利益。
(四)有市场,但市场份额小。一方面,我县农产品具有“桃花江”这一大品牌效应,又适应市场的需求,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可挖;另一方面,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外地设立了近300个销售窗口,建设了一支近600人的专业销售队伍,建立了一定的市场网络,部分农产品加工品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有的农产品加工品还打入了国际市场,如“春秋”牌凉席在浙江、长沙、深圳等地一些大型超市十分热销,在一般凉席仅为90元的情况下,这一凉席销售价达到每床200元以上,该厂产品去年还出口到东南亚和韩国等一些国家,今年出口的订单已占该厂产量的一半,达7500床;“牛魔王”建立了企业网站,通过在互联网上发布产品信息,收到了阿联酉等一些阿拉伯国家每月订购10吨产品的订单。但由于我县农产品加工规模小,有市场而无产品,加上精深加工企业少,加工粗糙,附加值不高,在市场竞争中缺乏竞争力,难以取得大的市场份额,如葛产业的龙头企业桃花江葛食品有限公司也只在安徽、北京、山东和省内的长沙占有一些市场;“春秋”凉席的出口也是以广西的一家企业为中介,而不是直接占领国际市场;“牛魔王”收到的产品出口订单,由于实际加工能力有限而保证不了客户的订购需求。问题:内困外扰的组合目前,发展水平低、规模小、产品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装备落后、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已成为阻碍我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与龙头企业相关的农产品基地投放,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竞争力。同时鼓励龙头企业创造条件,利用债卷、股票等筹资。四是在外经外贸政策上扶持龙头企业。加大在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将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列入招商引资的项目范围,扩大利用外资,发展龙头“三资”企业。五是在科技政策上扶持。对与龙头企业相关的农产品加工制品的生产技术,给予科研攻关支持和技术推广服务。六是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软环境的优化关键在治理,对存在的问题,要以铁的手腕整治,该处理的处理,该整改的整改,以起到震摄作用。同时,建议聘请企业负责人代表为软环境监督员,加强对有关部门、乡镇软环境治理工作的监督,由县优办组织,每月召集监督员召开一次软环境评议会。
(五)建立健全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利益机制和经营机制。为保证龙头企业获取稳定的原料和货源,解决企业与生产基地、农户之间松散的不稳定的单独买卖关系问题,要以经济利益为纽带,把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按照自愿互利、扶持基地、服务农户的原则,龙头企业可以通过帮助改善生产基地的生产条件、发放预付定金、贴息贷款、生产扶持金,内销种苗、饲料,提供生产资料、技术服务,包销产品部分利润返还等多种途径,扶持原料基地和农户的生产。另外,通过政府补一点、龙头企业拿一点、从基地农户的销售收入中提一点等筹资渠道,建立风险基金,搞好自我保护,当基地农户的产品在市场价格下滑时予以补贴,使生产者有利可图。这样既可避免农户生产的剧烈波动,又可有效地防止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的大起大落。同时,利用合同契约或股份合作章程等方式,明确产加销各方的权利义务。当市场价格下滑时,龙头企业应按照保护价收购基地农户的产品,不应拒绝收购;当市场价格上涨时,基地农户也应按协议价格向龙头企业交售农副产品,不应拒售。
4.对全镇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环境的调研报告 篇四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为了全面掌握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探索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要措施,为实现“做精一产”农业发展战略,准确定位资源和区位优势,建基地、育龙头、引中介、创市场,打响蜜瓜、中药材、果蔬、牛羊产业等特色产业品牌。近期,结合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情况调查统计,并通过现场察看,听取部分乡(镇)相关负责人、企业老板的意见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瓜州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我县按照“做精一产”的农业发展思路,突出蜜瓜、中药材、果蔬、牛羊“四大产业”,围绕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利用各项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使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出稳步发展的势头。2012年扶持新改扩建甘草深加工、枸杞初加工、仓贮保鲜等农业产业化企业12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0家。截止目前,全县各类专业合作社已达113家,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含产值小于10万元的小型个体作坊)达到52家,其中年销售额100万元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有24家。从业人员3207人,资产总额8.52亿元。全县累计省级龙头企业1个,市级龙头企业3个,县级龙头企业6个。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形成了一批具有优势主导产业。经过近年来的调
整和发展,全县农产品加工业已基本形成了棉花、油料、牛羊肉、蔬菜、中药材、草产业等八大类农产品加工行业,其中棉花、蔬菜、中草药、油料、牛羊肉5个行业发展速度较快。2011年,全县100万元规模以上棉花加工企业达8家,创产值1.95亿元,占规模农产品加工总产值的32.8%。
(二)培育了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坚持引进与培育、改造与创新相结合,引进新上或改制发展了西域阳光、惠安农牧、鑫诺甘草、昊泰生物等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竞争能力强、能带动农民增收的龙头企业,部分企业在省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全县共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个,酒泉市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个,县级龙头企业4个。
(三)农产品品牌创建初见成效。全县拥有“禾麟”粮油、“梦城”蜜瓜、“锁阳王”“仁贵”锁阳和枸杞及其产品,注册商标形成名牌产品,品牌所占份额达30%以上。瓜州蜜瓜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瓜州枸杞正在申报地理标志认证;蜜瓜、加工型番茄、牛羊肉等主要农产品大多数都通过无公害农产品及产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面积达到26万亩。
(四)民间资本投资农产品加工业日趋活跃。随着国家对农业产业化及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扶持,市县对招商引资的重视及政策倾斜,各乡镇各有关部门积极搭建创业平台,激发了部分有意投资者的热情,民间资本投资农产品加工业日趋活跃。
(五)农业产业化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产业化的组织方式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产业化的组织方式不断创新,形成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产
业协会+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发展模式。龙头企业强化了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带动发展了一大批与龙头企业关联的板块基地,使基地真正成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料车间。西域阳光采用“订单农业”方式,在全县建起1万亩优质加工型番茄基地;昊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河东乡、三道沟镇等地建立了20000亩的甘草生产基地;金蜜蜜瓜瓜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采取规模租赁土地和“包种子、包技术、包收购”的方式,通过提高和稳定蜜瓜收购价格来提高农户的种植积极性,进一步扩大基地面积,仅2012年采取租赁耕地、签订收购合同等方式在发展蜜瓜基地近30000亩,占蜜瓜种植面积的30%左右。
(六)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前景看好。去年下半年以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应对市场风险,转变经营策略,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技改步伐,改变传统的加工方式,采用先进设备和工艺,提升产品加工档次,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前景看好。2012年昊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利用自身科技优势,发挥专利特色,投资2650万元新上一条10000吨甘草深加工生产线,计划年新增销售收入达到5000万元以上。2013年瓜州县惠安畜牧发展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100万元,新上牛羊屠宰及交易市场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后,可有效促进我县牛羊交易及产品就地增值,新增销售收入可达5000万元;瓜州县广盛源商贸有限公司计划投资5000万元,新建瓜州县枸杞加工销售中心。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虽然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数量大,规模以上企业逐年有所增加,但总的来
看,企业个体规模小,龙头企业少。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8家,占加工企业总数(不含产值小于10万元的小型个体作坊)的34.61%;共培育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户,分别占加工企业总数(不含产值小于10万元的小型个体作坊)和规模以上企业的11.5%、33%,作为龙头企业所应具备的引导生产的导向功能、加工增值的开发功能、扶持基地的服务功能、联结农户的带动功能均不强。同时,因缺乏先进的发展理念,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产品类同,削弱了全县的整体竞争力,一出现市场不稳定,产品销路不畅,企业就面临着停产的危险。
(二)从事农产品粗加工的多,精深加工的少。虽然我县部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技改步伐,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有所改进,但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偏低,生产工艺比较落后,生产加工能力与水平整体上还不能得到较快的提高,深层次加工的数量比重小,多层次开发的产品少,产品档次低,进入中低端市场的较多,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消费市场的需求。有的甚至还停步于传统的手工作坊和简单的机械生产,劳动生产率低下。
(三)精品名牌少,知名度不高。我县虽然培育了“禾麟”粮油、“梦城”蜜瓜、“锁阳王”“仁贵”锁阳和枸杞等农产品品牌,但因有些地方和企业经营者缺乏商标品牌意识,创牌积极性不高,没有形成自主特色品牌,产品定位不突出,传统产品多,特色品牌少,中低档产品多,名优产品少。
(四)融资困难,使农产品加工企业难以壮大。企业的融资困难已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农产品加工
企业发展时间短、积累少,要贷款无土地可抵押,以财产担保所能获得的贷款数额较小,而信誉担保目前又根本做不到或行不通;另一方面,由于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金融部门根据自己的风险规则,又不敢或不愿意放贷。
(五)环境不佳,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相适应的配套服务相对滞后。一是综合引导服务缺失。二是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服务滞后。三是农业技术服务不到位。四是农业信息服务滞后。
三、加快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一)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发展好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最大的特点是“公司+基地+农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指以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贸易为主,与农户有机结合,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机制,能带动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企业和企业集团。扶持发展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因此要紧紧围绕“龙头”做文章,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好农业产业化发展。要认真落实扶持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着力培育加工型、流通型、服务型和基地型等各类龙头企业。政府要对龙头企业的技改项目、精深加工项目和先进设备引进与更新等进行补助,对出口创汇大、带动效应好的龙头企业给予奖励。龙头企业生产所需征用的土地,可依法采用划拨或有偿使用方式供地,须以有偿使用方式供地的,其有偿使用费可实行优惠征收。
(二)加快发展中介组织。一方面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们是联系农户和市场的重要纽
带,要选择培育一批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其开展人员培训、农业技术引进、信息与经验交流、销售网络构建,引导其由生产、销售初级合作向固定资产、资金高级合作发展,促进其加强管理,规范运行,增强发展后劲。通过以上措施,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户建立自愿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形成紧密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是培训一批农民经纪人。农民经纪人现已成为沟通产销的重要牵线人和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带头人。我县的经纪人队伍存在经营规模不大,个体营销的多,分工不细,缺乏现代化营销手段等问题。因此,要引导和扶持农民经纪人改变发展初期的“单打”模式,鼓励由个体营销逐步走上联合之路,靠分工协作的集体力量开展经营活动,提高市场竞争力,并引导农民经纪人与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关系,实现单纯从事农副产品收购向生产、加工、保鲜、贮藏、运输等一体化经营方式转变,把服务内容拓宽到技术支持、生产指导、产后处理、项目咨询等诸多问题,使农民经纪人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带动力量。
(三)落实好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切实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制定的一系列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为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对兴办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建立商品基地等给予资金、信贷和税收上的支持;鼓励企业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企业通过土地流转,扩大基地规模,使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带领其共同致富。
(四)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通过整合各类
支农资金并逐年加大市县财政投入力度,集中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改善基地水利、交通等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扶持龙头企业,扶持农产品深加工、农业良种工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示范等环节;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化,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集中投入协调机制。
(五)培育好优质品牌。要高度重视农产品品牌的商标注册工作,强化品牌意识,积极实施以注册商标为重点的农业品牌战略。要加快主要农产品特别是优势拳头产品及加工品的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的制订,并组织实施统一标准、统一品牌战略,大力开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申报认证工作,着力培育地方名牌产品,以名牌战略的实施带动产业的发展。逐步改变目前一些农产品品牌“多、乱、杂”状况,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高、知名度高和经济效益好的名牌农产品。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扩大名牌农产品的市场和社会影响,提高名牌农产品的知名度。要加强对名牌农产品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定期对名牌农产品的质量进行监督管理,定期对名牌农产品的质量进行跟踪监测,保证和增强我县名牌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六)转变思维方式,改善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能力。紧紧围绕促进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解决好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加强“三农”工作和统筹城乡发展。要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把它作为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制定发展规划。建议建设农产品检测检验中心,质检部门要配备先进的农产品质量、卫生标准测试设备,为农
产品加工企业提供检测服务,以减轻企业不必要的负担,降低经营成本;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大农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力度,对农产品加工建设基地搞好技术指导,切实抓好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要向上级部门建议:应对条管部门制定扶持地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政策,要涵养当地的税源。要形成社会各界合力帮扶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工商、金融、税务、技术监督和新闻媒体等部门,要树立重农、扶农的“农本”思想,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用电、用地、用水、税收、交通、信息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对全镇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环境的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我市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范文06-09
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调查与思考11-26
农产品加工发展历程10-10
粮油产品加工实习报告10-02
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之路09-15
农产品龙头企业可持续发展路径论文11-17
关于加快我市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的建议10-29
农产品生产加工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