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法学院课程表

2024-09-14

北京大学法学院课程表(共12篇)

1.北京大学法学院课程表 篇一

我现在是北京林业大学的学生。一楼的人说的都是对外宣传的东西,还是我跟你说说我自己的感受吧。

林大是全国重点,是211,环境特别不错,绿树成荫的,而且食堂不错的,拿宿舍来说是有两座24层的宿舍楼,是给女生本科生的,每间宿舍有6个人,都是下面桌子上面床的那种,在学校里花费不是很高,而且买东西特别方便。

再说说学习,在林大如果你妹妹是个理科生,而且学习成绩相当不错的的话,建议去学城规,这毕业是林大的招牌专业,是全国最好的专业,而且就业相当不错;如果是文科生的话,经管院的会计和国贸和营销也是不错的,这几个专业更加注重英语相对来说更加重要,英语学习的课时是其他专业的两倍,而且学校里的老师也很不错的。

学校里的学习氛围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图书馆里面,而且图书馆的条件不错。

学校里还有100多个社团,有兴趣的话可以参加,林大的山诺会不错,是北京市的十佳社团,平常会有一些爬山啊什么的活动,可以锻练身体。

林大是学院路共同体的一部分,到时候有选修课,可以选择去其他高校修一些不错的课,例如地质大学,农业大学,北航,北影等等。而且林大离的清华北大中关村等地是非常近的,而且交通方便。

园林学院

园林学院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师资力量最强的园林教育基地,是全国唯一的一所能够多种规格、多种层次培养园林、风景园林、旅游管理和观赏园艺建设人才的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园林学院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师资力量最强的园林教育基地,是全国唯一的一所能够多规格、多层次培养园林、风景园林、城市规划、旅游管理和观赏园艺建设人才的学院。学院现有5个本科专业,经过五十多年来的发展,已形成本科、硕士、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留学生等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园林学院的学生遍布于全国各大城市及风景名胜区,已成为全国城市园林建设及风景名胜区建设的骨干力量。

学院设有园林树木、园林花卉、观赏园艺、园林设计、设计初步、建筑工程、城市规划、园林规划、美术、旅游管理10个教研室;拥有国家花卉工程技术中心及花卉遗传育种实验室、园林植物及景观生态实验室、组织培养及细胞工程实验室、现代化栽培技术实验室在内的综合实验室和一个园林植物标本室以及从法国引进的现代化大型温室一座,配套组培楼一座、国产玻璃温室以及名花实验圃;还有园林造型艺术、园林史、计算机应用技术、名花及花卉五个研究室,学院资料室。

学院现有教职工97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教授17人、副教授29人、讲师33人。在师资队伍中既有一批学识渊博、造诣精湛的知名专家、教授和学科带头人,也有许多近年来成长起来的中青年讲师、副教授和留学归国博士。学院先后有四名教师获得了国家教委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和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有8位教授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学院现有学生2434人,其中本科生人数1892人,研究生人数542人,通过十五建设,学院本科生人数将稳定在2000人左右,研究生人数500人左右。

目前,在国际学术组织、国际盆栽联盟及国际性花卉博览会评委任职的专家有4人。同时,我院是国家一级二级学会和协会挂靠最多的单位,在全国重要的国家一级学会中任理事长副理事长的有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园艺学会、中国森林风景资源评价委员会、中国插花花艺研究会、北京市园林学会;二级学会挂靠并担任理事长、会长或主任的有: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中国梅花蜡梅分会、中国牡丹芍药分会、中国园艺学会种球种苗分会;无土栽培协会、盆景协会;在教育方面有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分会、教育部园林教学指导会委员会、全国园林教材编写委员会、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等。近年来学院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多年来,学院共取得科研成果248项,其中3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成果获全国花卉博览会一、二、三等奖。在全国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00多篇,主持了92项国家级、省市级的规划设计并多次获省、部级优秀工程设计奖。1990年以来园林学院学生参加国际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11次获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风景园林设计奖,1次获国际建筑师协会的建筑设计国际大奖,1次获国际园艺大会的最佳学生科研成果展示奖。

园林

Landscape Gardening

本专业培养以生态、园林艺术、园林建筑、园林工程、园林绿化和园林植物为综合基础,掌握风景区、森林公园及各类城市园林的总体规划、地形地貌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园林工程设计、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养护管理及园林施工的高级园林综合人才。学制四年,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主要专业课程:绘画、设计初步、园林艺术、园林设计、风景区规划、园林绿地规划、园林建筑设计、园林工程、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植物生态学、园林史、计算机辅助设计、园林经济管理等。

毕业生可在城建部门、园林部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城市绿地系统、各类公园、风景区、工矿区、庭院绿化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以及园林植物的繁育、花卉生产等的教学、科研工作。

本专业要求学生具有绘画基础和形象思维素质。

风景园林

Landscape Architecture

本专业培养从事风景区、森林公园、旅游区及城市各类绿地规划设计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学生要了解中外风景园林的发展趋势。重点掌握自然环境的保护,利用和开发人工生态环境的理论和方法,能胜任城市开放空间,各类园林绿地、风景名胜区、风景园林建筑、园林工程等方面的规划设计和研究工作。

主要专业课程:城市生态学、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风景园林设计、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观赏植物学、种植设计、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建筑结构与构造、风景园林艺术、风景园林工程等。毕业生可在城市建设部门、城市规划部门、园林部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从事城市规划、城市景观设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工作以及教学科研工作。

本专业要求学生具有绘画基础和形象思维素质。

旅游管理

TourismManagement

本专业培养从事风景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规划、旅游经营管理、旅游开发建设、旅游市场营销、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旅游综合利用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学制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主要专业课程:旅游法规、旅游行为心理学、旅游经营管理、导游概论、森林旅游概论、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规划、森林公园规划、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发展史、饭店、旅行社管理、旅游学概论、景观地学、观赏植物学、旅游英语、风景摄影等。

毕业生可在各类旅行社、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旅游部门及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从事旅游经营管理、旅游规划、导游、教学及科研等工作。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可申报参加全国导游资格考试,考试通过可获得导游资格证书。

报考本专业的学生应具有较好的外语水平及美学素质。

园艺(观赏园艺方向)

Ornamental Horticulture

本专业培养具有观赏园艺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本学科发展现状与前景,掌握花卉产业现代化栽培技术,具有观赏植物栽培、繁殖、育种、经营、管理、国际贸易及园林绿化设计与施工以及植物造景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制四年,授予农学学士学位。主要专业课程: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植物遗传学、育种学、切花生产理论与技术、盆花生产理论与技术、花卉设施园艺、花卉市场营销、花卉国际贸易、园林绿化与施工、花卉采后生理与技术、花卉应用设计、草坪与地被、盆景艺术、花卉生物技术等课程。毕业生可在城市园林部门、花卉生产企业、贸易公司、教学、科研、管理及绿化设计与施工等部门工作。

城市规划

Urban Planning

本专业培养从事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城市社区规划、城市生态规划、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城市公园设计、村镇规划、城市建设与开发、房地产筹划、城市市政工程规划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城市规划学科高级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和管理应用人才。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主要专业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课程设计、城市设计、中外城建史、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生态学、风景区规划、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建筑设计、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等。毕业生可以在城市规划部门、城市建设部门、科研部门、大专院校、社区、房地产开发部门等从事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园林绿地规划等设计、施工、管理以及教学科研工作。本专业要求学生具备绘画基础和形象思维素质。

园林偏植物,风景园林偏设计,城市规划新开专业,只有一年,经验不是很多,现在学的和我们风景园林差不多,就是数学学得多……

北林的风景园林是全国最好的,这个不需怀疑,实习的地点很多,去过杭州、苏州等地方,如果是市内或者植物认知的实习那就更多了,市内圆明园、植物园等是经常去的。风景园林不需要经常在户外(至少不需经常在野外),毕业后找工作比较容易,一般在相关设计单位、规划院、园林设计公司等,待遇尚可,但是至少前3年会比较累,加班是常事。

如果你喜欢设计,又喜欢植物,来风园还是不错的,如果你不喜欢植物千万不要来,因为很多课程都与植物相关。

我来回答你的问题,我是林大园林的本科生

区别:

园林和风景园林两个专业基本类似,不同的是风景园林更加侧重设计,弱化植物,园林则两者兼顾,但是总体设计水平来说,园林确实比风景园林稍弱,当然园林里面也有很设计能力很强的人,但我说的是整体水平。

基本来讲:园林和风景园林的课程设置基本一样,不同的是园林的某些主干课是风景园林的专业选修课,风景园林的某些骨干课是园林的专业选修课。另外园林还有极个别的植物方面的课风景园林没有,风景园林也有极个别的设计课园林没有。所以你也看出来了,虽然同为设计专业,风景园林的针对性更强一些,园林的覆盖范围更广一些

城市规划是2007年新开设的专业,此专业是林大的风景园林和建筑院校里面的城市规划的综合体,风格上面和园林和风景园林来比稍欠缺一点林大特色。

你确定你真的很喜欢设计的话,建议你去风景园林,你不确定你喜欢设计还是植物,去园林,这里提供你一个更广阔的平台,成规的话,个人不推荐你去。

就业情况三个专业基本类似,大多数毕业生的去向都是去做施工或者设计,园林专业的一部分人会去做园艺了。

北林最好的专业是园林和风景园林,城市规划肯定不是,考研的方向园林的有两个方向:观赏植物和园林设计。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只有园林设计一个方向。

答了这么多,肯定可以帮助到你,如果楼主没有做好画图吃苦的准备,那么这三个专业一定要慎选,因为每一个都不轻松,都很注重画图

2.北京大学法学院课程表 篇二

潜在性课程为晚近课程理论新兴的研究领域, 也可以叫隐性课程, 是由杰克逊在1968年首先提出来的。

对于潜在性课程的概念, 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一般认为, 潜在课程是那些没有列入正规课程计划和教育政策, 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又不可避免地会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从课堂内正式的学习活动, 至校园中的建筑和设备;从教师的教授内容, 至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从正式的课堂到各式活动, 不论人际关系、校园氛围、显性或隐性、直接或间接, 可预知或无法预知的这些内外种种事件或因素都是课程的化身, 这些因素错综复杂, 交互影响, 共同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

尽管潜在性课程不如正式课程有计划、有明确的学习方向, 甚至有明显的效果可期, 但是由整个环境的氛围所辐射出来的效力, 往往是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 它不是说理说教等形式化过程, 而是让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 甚至用心灵去体会, 强调的是自我体验、自我建构的过程, 所以它所引发的学生的兴趣或学习成果将不容小觑。

二、让大学语文课程“美”起来

那么如何才能在大学语文课堂中有意识地利用潜在性课程, 弥补正式课程之不足,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呢?

首先应明确的是:大学语文是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传承传统文化和陶冶情操、培育人文精神为基本目的和主要任务的。其终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那么什么是人文精神?古代推崇孝道, 现代追求民主、自由、平等, 可见, 人文精神是多维的和进化的。落实到个体生命, 人文精神则是一个人面对社会面对生活的态度。

大学语文课重点是领会作品的文化内涵, 获得人生启迪, 孕育高尚的人文关怀情操, 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但以往的经验是:不管老师怎么改革、怎么努力, 收效往往不大, 令师生最头疼就是, 大学语文课上的枯燥、沉闷、无味。所以, 要想真正实现人文教育, 让师生共同喜欢大学语文, 最佳答案就是:让大学语文课程“美”起来。

具体可以从下面几方面谈起:

1. 教师素质体现出来的“美”

形象美、气质美。教师, 传统以来一直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 而学生看老师, 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老师的外在形象, 所以, 教师的外表, 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语文教师更是如此。干净、整洁, 职业但有个性, 时尚而且高雅有品位但不媚俗的外表应该最能引起学生的好感, 另外, 深厚的文化功底透露出来的文学素养和文艺气质, 无形中也会给学生一种榜样作用, 从而产生一种对这种审美标准的趋同感。

语言美:声音洪亮、甜美、普通话标准流利, 表达清晰准确、言简意赅是对所有教师的要求, 大学语文教师更应如此。优美的语言传入学生耳膜, 犹如春风化雨, 醇美甘甜的美酒, 沁人心脾, 润人心田, 美的享受会妙不可言。

情感美:要求教师对作品的理解应到位, 能感染人、启发人, 能以情动人。通过情感陶冶, 让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 与作品同喜同悲同忧同愁, 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

教学技能熟练美:备课充分、教材熟练、知识充沛, 旁征博引, 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又能帮助他们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 学生的听课过程, 本身就是在接受一种美的熏陶, 也是在从事着一种活生生的技能的学习和审美欣赏活动, 可以说是一举几得。

2. 学生活动生动活泼、积极主动, 课堂内容丰富多彩

学生活动生动活泼、积极主动, 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美感体验。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马斯洛关于人的几种需要的理论之一。作为高职学生, 本身个性就比较强, 再加上求知欲、自我表现欲都比较强烈, 所以, 在大学语文课堂内外如果能组织丰富多彩而且有意义的活动, 将会使学生的这些愿望得以实现, 从而得到成功的体验, 获得美的享受。这类活动包括:

演讲、辩论、诗歌朗诵比赛、影视欣赏、各种文艺节目的演出;学生课堂发言、讨论、讲解自己的见闻和自己在欣赏作品时的经验及心得体会等。有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 学生参与的机会和经验多了, 人文素质自然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教学手段多样:本身就给学生一种变化的美, 如:多媒体课件;声像、音乐、舞蹈等作品的展示和品评;名作欣赏、作者的奇闻逸事、文化内涵、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的介绍等, 既可以开阔学生眼界, 又能提高学习兴趣。多样化的内容和手段, 也可以使学生眼、脑、口、手并用, 从而减轻疲劳, 进而达到在轻松的状态下提高审美能力的效果。

班风、学风美。潜在性课程的实施, 不只是局限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相处, 教室环境的布置, 还有班风、学风的建设等, 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了良好的班风、学风, 就会给学生提供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 师生双方都有责任和义务, 力争把班级建设成为一个积极、主动、活泼、团结、合作、竞争、上进的集体, 从而使学生在这样一个集体中, 时时处处从集体出发, 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 努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集体的要求, 自觉培养集体意识、团队意识。

上面这些要求, 说起来很轻松, 但实现起来并不容易, 首先要求硬件设施齐全, 其次要有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 再次要求教师既是专才又是通才, 而且是灵魂的工程师、灵魂的塑造者, 对任课教师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 一般很难兼顾。但有了高标准, 教师就可以不断地努力提高, 孜孜以求, 这种不断提高的过程, 其实对学生同样也是一种潜在教育。这样, 把不经意的潜在性课程变为有意识的教育, 目的是使学生产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从而喜欢大学语文, 潜移默化地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和假、恶、丑, 从而自觉地培养自己健康的人生观和审美品位, 真正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

(作者单位: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

3.大学只有三类课程 篇三

第一类是选课前觉得可能有兴趣,上课后却发现非常枯燥,听得昏昏欲睡。但我一点都不后悔花时间选这些课,因为这样的尝试会让人生的选择更少些。

第二类课程是上了就爱不释手的课程。这感觉特别好,但不可能第一次就撞上,我也是选了那么多不喜欢的课之后,才发现自己最喜欢的是计算机相关的课程。

第三类课程学的时候很感兴趣,但不知道以后有什么用。没关系,就像乔布斯所说的,这都是人生中积累的点点滴滴,也许未来有一天,你会把这些点点滴滴串联起来。比如,当时我发现自己对哲学很有兴趣,但并不想做哲学家。虽然没有直接的用途,但哲学类的课程教会我如何思考,这也成了我一生的指南。

对于第一种课程,直接丢掉;对于第二种课程,马上去追随;对于第三种,先留着,以后总归会把它串联起来。

在大学期间,还必须学会三种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第一种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是自学的能力。在大学4年,要学会从一个被填充知识的人,变为自学知识的人。不能只会背诵,还必须要有理解的能力——这包括举一反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无师自通的能力,等等。

该怎样培养自学能力?很简单,你必须学会问“为什么”。

第二种能力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能力。不要只知道公式是什么,理论是什么,而且要知道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运用。这需要在学习时多问一个问题——“有什么用”。我女儿小时候非常不喜欢数学,觉得像指数之类的东西没有实际用处。直到有一天,我问她:“如果有100元存在银行,每年10%的利息,10年以后你会有多少钱?”当她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居然不是200元,而是259元的时候,她突然对数学有兴趣了。

第三种能力是批判式思维的能力。每一件事情,都有多方看法,不是只有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要学会用不同的观点来看问题。每碰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不但要学会问“为什么”,还要学会问“为什么不”。

最后,我想分享一句乔布斯的座右铭:求知若饥,虚心若愚。希望大家都能记得这句话。

(摘自《中国青年报》)

4.河南师范大学大学体育课程简介 篇四

大学公共体育课是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此外,教育部于2002年8月制定了《全国普通高校制定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其中第五条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共计144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 按照教育部关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的通知要求,全校学生每学年进行一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测试内容为:身高体重、肺活量、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50米、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男)、800米(女)、1000米(男)。为了落实中央指示精神,我校公共体育课的开展牢牢把握“素质教育、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并严格遵循体育课程的基本规律。在各级领导关心指导下,公共体育教研室的老师辛勤劳动、努力工作下,我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得以不断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一、培养目标

1.运动技能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两项以上的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运动参与目标:通过教学切实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3.身心健康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得到改善和提高,使学生的个性、潜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展示,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4.社会适应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二、课程设置

根据我校的体育师资力量和场地设施等情况,课程主要开设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荷球、毽球、健美操、排舞、武术、跆拳道、散手、体育保健等运动项目。其中乒乓球、羽毛球、网球需要学生自备球拍;球类项目主要学习基本技术、技能、战术及简单的规则和裁判方法等;武术主要学习基本功、太极拳、武术套路等;跆拳道主要学习跆拳道礼节、基本步法、腿法等;健美操主要学习基本步法、健身健美操等;体育保健主要介绍各种球类项目、太极拳、体育游戏等。

各个运动项目均设置有素质练习即“课课练”,意思就是每节课都进行素质练习,练习的内容针对性很强,主要加强学生身体的柔韧、灵敏、速度、力量和耐力素质等,既为基本技术提供身体保证,又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关内容融入整个教学中,能切实有效的增强学生体质的全面发展。

三、学分设置

我校全面实行学分制,每学期的体育课需经过考试,考试合格者给予相应的学分。

四、课程模式 我校公共体育课实行“网上选课”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运动技能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每学年选择一个体育项目进行学习,所选体育项目不能重复。

五、考试方法

体育课成绩由身体素质测试、专项技术测试、平时成绩和理论知识四部分组成,各部分所占比重由任课教师在考试前统一告知学生。1.身体素质测试:

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每学期必测项目)

根据各项目特点,从达标测试内容中再选择一项作为身体测试指标

2.专项技术测试:根据项目特点选择并确定测试指标 3.平时成绩:任课教师要严格考勤,凡旷课达1/3者必须重修 4.理论知识

六、课程要求

1.根据相关规定,未修满规定体育课学分者不能毕业,只能作为肄业处理,只有新学年补满必修学分,方可补办毕业证书。2.见习、请假、旷课累计达1/3总课时者,必须重修该学分。3.对待特殊群体学生,须有医院所开证明。

5.大学课程论文 篇五

学 院:动物医学院 班 级:兽医2班 姓 名: 学 号:

课程论文题目:春季常见猪病及综合防控措施 课程名称:兽医临床诊疗技术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春季常见猪病及综合防控措施

学 生:

(动物医学院0,学号)

摘 要:

春季是猪病多发季节,且多为混合感染,发病后不易治愈。最常见的有猪瘟、猪流感、猪肺疫、仔猪副伤寒、大肠杆菌病等。猪瘟死亡率最高,猪流感死亡率较低,但可导致猪生长迟缓,使养殖效益下降。为此,养猪户要贯彻以防为主的方针,采用多种性措施,控制疾病的发生,切实做好疾病防疫工作,确保养猪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猪病

春季

防治措施

一、猪瘟

猪瘟又叫烂肠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猪均易感。1月龄以内的仔猪很少感染发病,1月龄以后易感性逐渐增加。本病有高度的传染性,当易感猪群受到传染时,即引起急性暴发,最先发病的猪呈最急性经过而死亡,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主要表现突然发病,高热稽留,全身痉挛,四肢抽搐,皮肤和黏膜发绀。春季前后进入猪瘟发病高峰期,在该病的常发地区或受威胁地区,要对种母猪于配种前或配种后各免疫l次;仔猪于20~25日龄进行首免,50~60 日龄二免。在非疫区,应对种母猪于配种前或配种后各免疫1次;种公猪于春秋两季各免疫l次;仔猪断奶后免疫1次。另外,可以对仔猪进行超前免疫(出生后肌肉注射1头份,2h后再喂初乳),能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由于春季温差较大,应做好猪舍保暖、防潮工作,定期消毒,搞好卫生,加强饲养,提高猪的抗病能力。猪圈内勤换勤垫,圈舍周围常用草木灰水、石灰水、火碱水等消毒。饲料要多样化,常喂些胡萝卜、白萝卜等青绿多汁饲料。防治上肌肉注射抗毒免疫增强针,用量为0.1mL/kg体重。分点注射冰毒5号(主要成分为罗瓦尔精),用量为0.2mL/kg体重。若出现呼吸道症状与细菌性病混合感染可肌肉注射咳喘康(主要成分为胆酸、地龙)效果更佳。同时,用派毒杀(主要成分为聚维铜碘)每3d给猪舍消毒1次。

二、猪流感

猪流感是由正黏病毒科猪流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呼吸道疾病。上以发病急促、咳嗽、呼吸困难、发热、衰竭、迅速为特征。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途径主要为呼吸道。发病猪不分品种、性别和年龄,多发生于冬春两季,多在早春呈地方性流行。往往突然发病,迅速传播整个猪群,发病率高达100%,潜伏期2~7d,病程1周左右。如果在发病期管理不当,则易发生支气管炎、肺炎、胸膜炎等,增加猪的病死率。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用猪流感佐剂灭活苗连续接种2次,免疫期可达8个月。预防还应加强猪舍的消毒工作,保持猪舍清洁干燥。加强饲养管理,定期用5%的火碱对猪舍消毒,在

天气突变或湿冷时要注意防寒保暖,保持环境稳定。尤其是春季注意猪舍通风,但要防贼风、防潮。此外,在发病季节不可从外地引进新猪,凡引进新猪必须隔离饲养,待1周确认无病后再并入原猪群。定期用阿毒(主要成分为利巴韦林)拌料预防。一旦发生猪流感,首先应供给富含营养的青绿多汁饲料,及时查明病猪与可疑病猪,隔离治疗。猪舍用2%烧碱液消毒,粪便堆积发酵。病初给以缓泻,以后解热镇痛,抑菌消炎。可肌注30%安乃近注射液3~5mL/头,或复方氨基比林、复方奎宁注射液5~10mL/头,另外添加适量抗菌素或碘胺类物,以减轻并发症。或服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以防细菌感染。对病重猪可用青霉素、链霉素、病毒灵同时肌注,每天2次,连用5d。还可用精通一号(主要成分为柴胡)+热毒5号(主要成分为氨基比林)肌肉注射0.2mL/kg体重,或用病寄灵(主要成分为蒽诺沙星)+病毒5号(主要成分为罗瓦尔精)肌肉注射0.1mL/kg体重,每天1次,连用3d。

三、猪肺疫

该病是由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各种年龄的猪均易感染,但以仔猪和架子猪发病率较高。以灰色水泥状下痢、呕吐、脱水为主,大猪很少死亡,10日龄以下仔猪死亡率达50%~100%。根据本病传播特点,防制首先应增强机体的抗病力。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可能降低抗病能力因素和致病诱因如圈舍拥挤、通风采光差、潮湿、受寒等。圈舍、环境定期消毒。新引进猪隔离观察1个月后健康,方可合群。进行预防接种,每年定期进行有计划免疫注射。仔猪断奶时肌肉注射猪肺疫弱毒苗,种猪于春秋两季注射猪瘟、猪肺疫二联苗。发生本病时,应将病猪隔离、封锁、严密消毒。同栏的猪,用血清或用疫苗紧急预防。对散发病猪应隔离治疗,消毒猪舍。治疗可采用青霉素80~240万单位/头肌注,同时用10%磺胺嘧啶10~20mL/头加注射用水5~10 mL肌注,12h用1次,连用3d;45kg以上猪用氯霉素2 500 mg/头、链霉素3 000mg/头、10%氨基比林20mL/头肌注,6h用1次,连用2次。还可用庆大霉素1~2mg/kg体重、四环素7~15mg/kg体重肌注,每天2次,直到体温下降为止。

四、仔猪副伤寒

该病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多发生于2~4月龄的仔猪,1个月以下和6个月以上的猪很少发生,发病无明显季节性。急性型初期便秘,后下痢,拉恶臭血便,腹下、耳下、四肢末端、嘴尖、尾尖等身体远端皮肤呈红色,后期变为青紫色,体温升高。慢性者便秘与下痢交替进行,粪便呈灰色、淡黄或暗绿色,皮肤上有湿疹。在非疫区仔猪断奶后要接种副伤寒弱毒冻干苗,疫区要对20~30 日龄的仔猪用副伤寒甲醛苗首免,间隔5~8d再免疫1次。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土霉素等对该病无效,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等有一定治疗效果。

五、大肠杆菌病

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包括仔猪黄痢(以1~3日龄仔猪多见)、仔猪白痢(以10~30日龄仔猪多发)、仔猪水肿病(多发生于断奶前后体质健壮的仔猪)。仔猪黄痢的免疫是对怀孕母猪于产前40d肌肉注射2mL仔猪黄痢油剂苗;仔猪白痢的免疫是让怀孕母猪于产前40d口服遗传工程活菌苗,产前15d进行加

强免疫;仔猪水肿病的免疫是对妊娠母猪注射病猪分离的致病菌株制备的灭活苗。应加强妊娠母猪和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清洁卫生和圈舍干燥。防寒保温,母猪产前30~45d注射大肠杆菌病预防苗,仔猪抓好7d补料和过好“三关”(初乳关、初料关、断乳关)。发病仔猪的治疗要实行消炎抗菌、止泻、强心、补液等综合疗法,注意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

六、结束语

通过为期一个多月的实习,我学习了猪场用药的一些方法,和一些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这些疾病都是猪在饲养过程中常有的疾病,针对这些疾病,我学习了一些基本的诊疗技术和用药方法。并且了解了临床治疗的一些基本操作技术。通过此次实习,我也清楚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朱吉 部分湖南地方猪种分析 湖南畜牧兽医 2011年第五期 8页

6.大学课程教学反思 篇六

大学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最根本目标,就是希望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并且注重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操作能力的培养。大学计算机教学的主要内容有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学生能够熟练的使用计算机,并且能够对一些相关的软件熟练的掌握并使用等。大学计算机教学相对来说难度不高,但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比较强,需要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技能操作。当前我国大学计算机教学过程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体现出来: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将计算机教学的主要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且加以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目前,我国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硬件设施已经比较齐全,能够满足教学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发展需要。可是当前大学计算机教学仍然有着很多问题。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将知识进行灵活的调整,计算机教学内容相对比较老旧,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没有足够吸引学生的地方。因此,当前大学计算机教学应该不断的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其更加的灵活生动,具有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就是当前很多大学在评价教学好坏和学生成绩的时候,过于看重分数,这样的评价方法并不全面。严重的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和计算机教学的改革。

二、大学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由上文可知,目前大学计算机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大学计算机教学缺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教学应该建立在基础知识上进行实际的操作,这样一来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由于老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造成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十分不理想。很多大学生对于课本知识已经全面掌握了,可是到了实际应用的时候会遇到很多的问题。针对这种问题,学校应该计算机实践教学课程,创造学生进行实践的条件。

其次,学校并不注重对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而且电脑的老旧,不能满足当前教学的需要。由于电脑不断的普及,很多学生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电脑,这就使得学校错误的认为,每个学生对电脑的基本知识都了解,而且并不重视更新学校机房的电脑。而且严重的压缩计算机教学的课时。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应该重视对学生灌输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培养。同时要对计算机进行及时的更新换代。最后,学校计算机教学内容十分的落后,教学方法少。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十分快,每天计算机都会进行更新、改进。但是在大学计算及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学内容十分的落后,而且伴随这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老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讲解计算机知识,造成了一种“填鸭式”教学的模式,使得学生对其失去了兴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老师能够实时的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变化,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与此同时,学校还要加强对教师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水平。

三、针对当前大学计算机教学问题进行反思

根据以上提出的有关大学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要根据实际社会需要,以及当前的发展需求,计算机的实际应用水平进行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和改革,不被落下,大学计算机教学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为计算机发展速度十分快,可谓是瞬息万变,在进行大学计算机教学的时候要注意根据实际变化,及计算机使用范围及相关内容对课程进行改革;其次,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自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再次,明确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师开展教学内容的主要对象,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身上,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然后,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建立灵活的评价方法和体系,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最后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四、结论

7.大学课程成本及其研究意义 篇七

关键词:大学,课程成本,课程资源,办学效益

随着管理体制的改革, 高校主体地位的日益升高, 高校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的生存意识、忧患意识、竞争意识也日益增强。学校要生存, 要取得长足的发展, 就必须树立成本意识, 讲究教育成本核算, 提高各种资源利用率, 提高办学效益。于是高等学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问题便提上了日程, 教育成本, 特别是高等教育成本问题便成为了学界研究的热点。大学课程成本作为教育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 理应成为研究的焦点, 但大学课程成本在国内目前几乎没有学者对此作深入研究, 有也只是零星的阐述, 没有对此进行系统的论述, 甚至对课程成本的定义学界目前都是众说纷纭, 没有定论。有关课程成本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本文力争对大学课程成本的概念和研究意义作详细阐述, 以期能明晰对此概念的理解, 从而能对大学课程成本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大学课程成本的概念

(一) 课程的概念

“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具有多重含义的术语”[1]。学界对课程没有一个统一且公认的界定, 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和探讨课程, 因而课程概念便因其视角的不同而众说纷纭。有的认为课程是教育内容或教材, 当然, 这相对来说是一种比较狭隘的观点;有的认为课程即学习经验等等。我国对课程的定义, 相对来说得到较多人认同的当数廖哲勋先生的概括。他认为:“课程是在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指导下, 由具体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 具有多层组织结构和育人计划性能、育人信息载体性能的, 用以指导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育人方案。”[2]必须指出, 虽说廖先生的定义较为全面, 但我们也不能偏执地以为其他定义便无可取之处, 没有意义。须知角度不同, 观点便不同, 各种定义都有其合理之处。

(二) 课程成本的概念

随着人们对课程研究的不断深入, 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们开始从产业角度来探讨课程。新的社会背景, 新的经济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把市场经济与课程体系结合起来研究, 不能割裂课程与社会的联系而纯粹地研究课程, 脱离其与社会的联系去研究课程只会使课程失去其赖以植根的土壤, 使课程研究看起来像空中楼阁。在社会发展多样化的今天, 我们要重塑新时期的课程观, 克服课程的单一性、封闭性, 加强课程与社会的联系, 使课程能积极体现市场的需求, 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有学者提出课程产业化的论断, 认为课程具有生产性、商品性、求利性、组织性等等。同时很多学者开始尝试挖掘课程的产业性, 从课程设计、课程编制、课程实施等课程的各种构成因素中分析其产业特性。随着课程产业化研究的深入, 课程成本的概念也得以提出, 而且在现阶段课程成本也将成为课程产业化研究的核心。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林德全曾对课程成本有过论述。林先生认为课程是产业, 须从成本的角度把握, 课程活动需要一定的投入来保障, 课程蕴涵着客观的成本性, “人类为保障其活动的顺利完成, 实现活动的目的, 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投入, 这些投入在经济学中被称作成本。为保障课程活动的顺利进行, 同样需要这些方面的投入, 也即用于课程活动的成本, 简称为课程成本”[3]。林先生的论述为课程产业化的观点提供了理论支持。

课程成本是从成本的角度把握课程, 是指在课程的设计、编制和实施等活动中所占用的资源总和, 即在课程活动中所消耗的资源的价值。课程成本有多种类别和表现形态, 可分为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社会成本与个人成本、货币成本与非货币成本、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等等, 课程成本贯穿于课程活动的始终。毋庸置疑, 大学课程成本当然是指大学课程设计、编制和实施等活动中所占用的资源总和。

二、大学课程成本研究的意义

大学课程成本作为今后的一个研究热点, 其研究将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 理论意义:课程成本研究是课程论学科发展的需要

在现代教育学理论中, 课程问题已演变成一个主要的研究领域。这些年来, 我国课程理论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可喜的成就, 但与教学理论相比, 课程理论还远未成熟, 有关的研究众说纷纭, 在很多问题上都没达成一致。大学课程成本作为课程理论中一个亟待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领域, 现今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 大学课程成本是课程研究的重要领域, 是课程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课程成本研究有助于课程理论体系的健全和发展, 大学课程成本研究是课程理论学科发展与体系健全的必由之路。

(二) 实践意义

1. 大学课程成本研究有助于规范课程投入, 为高校收取学费提供重要依据

课程需要投入, 这是毋庸置疑的, 课程投入的规范化关键在于确定需要投入的“度”。课程投入不能过多, 也不能过少。前者易造成课程的高消费, 也就是说课程资源的浪费, 后者很难保证课程的科学化与合理性。而大学课程成本就是确立课程投入的合理的“度”的一个很好的参考。通过成本核算可掌握大学课程的真实耗费水平, 为实施成本控制和成本补偿提供依据, 规范课程投入, 认真地审核大学课程的各项费用是否符合国家的财务制度, 是否符合学校的计划。同时, 大学的学费须依据教育成本来收费, 大学课程成本作为教育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费的收取有着直接的关系, 大学课程成本相应地成为大学收取学费的重要依据, 为大学课程总成本和生均成本的制定提供依据。现今教育乱收费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大学培养成本的明确化和透明化便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明确成本后才能确定学费的收取额度, 才能规范教育收费制度。值得注意的是, 现今大学城的建立和网上大学的开通为大学跨校选课提供了便利, 如何收取跨校课程费用, 大学课程成本的核算将是其必要依据。

2. 大学课程成本研究有助于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率, 是课程资源合理分配的依据

课程的运营总是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课程资源, 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需要成本, 课程成本和课程资源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如课程成本的高低影响课程资源开发的数量和质量, 影响课程资源的利用率。我国大学目前课程资源稀缺, 且现有的课程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在我国各类大学, 普遍存在着资源浪费现象, 如图书资料重复购置、利用率低, 资源配置不合理而造成资源的浪费等。而受教育者需要数量、种类多且高质量的课程。资源的有限与需求的无限之间的矛盾要求我们合理、高效率地利用资源, 降低课程资源的消耗, 减少课程资源的无谓浪费, 这些都牵涉到课程成本问题。大学课程成本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率, 而且还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分配。进行资源分配首先必须明确所需投入的数量, 然后才能根据所需来分配资源, 大学课程成本研究有助于课程资源在各专业、学科等等之间的合理分配。

3. 大学课程成本影响教育效益和教育经济效益的计量和提高

成本与效益可以说是两个不可割裂的概念, 要分析教育效益、教育经济效益就必须考虑教育成本, 只有当教育效益大于教育成本时才是真正产生了效益, 因而计量教育效益就得先对教育成本进行量化处理。同理, 课程和教学是大学教育工作的重心, 课程成本占据了教育成本的大部分, 是教育成本的重中之重。度量和核算课程成本为考核和分析教育效益提供了依据, 也直接影响教育效率和教育经济效益, 成为衡量大学办学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

4. 大学课程成本是课程评估的重要指标

课程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课程活动作出价值评判, 如对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实施的可行性等方面。大学课程成本也是课程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和因素, 如课程的教学条件———教学基础设施和教学经费等, 对这些指标进行评估就必须对课程成本进行分析、核算。而通过对这些项目的评估可以反映、衡量课程投入及实践的合理性, 从而保证课程实践的可行性。

5. 大学课程成本研究有助于提高课程管理水平

课程管理包括多项内容, 如课程规划、开发、实践的管理等, 这些环节同样需要人员、物质和经费的投入, 如何做到管理科学、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也是一个重要问题。用课程成本的观念来管理课程, 借以加强成本控制, 能促使学校励行节约, 从而降低成本。通过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 发现学校运营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并为学校对比收支提供资料, 分析和考核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 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 为编制成本计划提供依据, 促使学校改善课程管理, 有效地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甚至明显不合理的浪费, 从而加强学校的课程管理水平, 提高资源利用率。

6. 大学课程成本研究有利于制订学校的发展规划和课程设置

学校入学率的提高和学生数量的扩大, 班级的设置要以一定的教育、课程和教学成本为条件, 测算学校的发展规模与结构, 其基本依据就是学校的成本及其变动, 这样教育及课程成本的多少直接影响学校的规模大小及其结构设置。同时, 大学课程成本的研究和分析也影响课程类型、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置。大学课程成本的分析能有助于学校宏观上对课程的类型、内容进行规范, 依据学校的资源对课程进行最优的设置, 从而保证各种资源都能物尽其用, 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 使学校能取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2]林德全.“课程产业”三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 (3) .

8.哈佛大学的课程清单 篇八

那天我去学校我所在的机构,跟机构里的秘书表达了此意。她非常干脆地说,没问题啊,只要教授同意,都可以呀。我问,有没有一个什么社科方面的课程清单,我看看有什么课可选。我问的时候,想象的是几页纸,可以站那顺手翻完。结果说时迟那时快,柔弱的女秘书突然掏出一个庞然大物,向我递过来,我伸手一接,胳膊差点因为不堪重负而当场脱臼。

定睛一看,这本1000多页的玩意儿仅仅是本科和文理学院的课程表及课程的简单介绍(一般3—5行的介绍)。我估计,把哈佛全校的课程名单一一排列出来,是不是得绕上赤道一周两周啊。

端着它回到办公室,仔细研读起来。如同一个饥饿无比的人,捧着一个写满了各种山珍海味的菜单,边咽着口水边往下读。让我震撼的不仅仅是哈佛所提供的课程之多,更重要的是它所提供的课程之人性化。

哈佛大学之所以是一流的大学,当然是因为它最有钱,然后用这些钱买了最先进的设备和雇了最牛的教授。但是同时,也是因为它蕴涵了丰富的人文精神,而这一精神,最集中地体现在它的“核心课程”上。

所谓“核心课程”,就是学校提供给本科生的一系列基础课,学生必须从中选出几门作为必修课。这些基础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进入知识的细枝末节之前,能够对他所置身的世界有一个框架性的理解和探索。这样当他置身于自己的专业时,能够知道自己所学习的,不过是一个巨大有机体里面的一个毛细血管。

哈佛的“核心课程”分成七个板块:外国文化、历史学、文学和艺术、道德伦理、定量推理、科学和社会分析。拿道德伦理这个板块作为例子,所给的课程包括:

1.民主与平等 2.正义 3.国际关系与伦理 4.伦理学中的基本问题 5.儒家人文主义 6.有神论与道德观念 7.自我,自由与存在 8.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奴隶制 9.社会反抗的道德基础 10.共和政府的理论与实践 11.比较宗教伦理 12.传统中国的伦理和政治理论 13.古代与中世纪政治哲学史 14.现代政治哲学史

“科学”板块所给课程包括:

1.光与物质的性质 2.空气 3.宇宙中的物质 4.观察太阳与恒星 5.时间 6.爱因斯坦革命 7.环境的风险与灾难 8.现实中的物理 9.音乐和声音的物理学 10.看不见的世界:科技与公共政策 11.能源、环境与工业发展

其他的板块就不列了,太长。基本上,“核心课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在开始研究树木之前,能够先看一眼森林。最好能够把这个森林地图印在大脑上,以后走到再细小的道路上,也不会迷路。

我再列一些“本科新生研讨会”的课程。这些课程是什么宗旨、什么来头,我不大清楚,但是有些课程名称开得非常诱人,因为名单太长,我只列上那些我感兴趣的课程——也就是如果我有三头六臂会去旁听的课程:

1.人的进化 2.翅膀的进化 3.细菌的历史 4.银河与宇宙 5.象棋与数学 6.疾病的话语 7.DNA简史 8.美国的儿童医疗卫生政策 9.道德判断的本质 10.火星上的水 11.医药公司与全球健康 12.传染病对历史的影响 13.非洲的艾滋病 14.关于意识的科学研究 15.什么是大学 16.俄罗斯小说中的爱情 17.怀疑主义与知识 18.基督教与美 19.浮士德 20.黑人作家笔下的白人 21.香蕉的文化历史 22.乌托邦与反乌托邦 23.苏格拉底及其批评者 24.怎样读中国的诗歌 25.互联网与法律 26.美国的70年代 27.语言与政治 28.美国的总统选举 29.60年代的青春文化 30.盗版 31.全球变暖与公共政策 32.公共健康与不平等 33.公墓的历史 34.“犯罪”的概念 35.烟草的历史 36.酷刑与现代法律 37.大脑的测量:心理学实验的兴起

你看,随便这么一列,就有37个。对于一个求知欲很强的人来说,这些课程简直就是一场饕餮之宴,举着筷子,不知从何下手。

不知道清华、北大,能给那些刚刚背井离乡的18岁孩子,开出上述37门课中的几门。

我相信,大学精神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而恰恰是恢复人类的天真。天真的人,才会无穷无尽地追问关于这个世界的道理、关于自然、关于社会。大学要造就的,正是达尔文的天真、爱因斯坦的天真、黑格尔的天真、顾准的天真,也就是那些“成熟的人”不屑一顾的“呆子气”。“成熟的人”永远是在告诉你: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而合理的就是不必追究的,不必改变的。

真正的人文教育,是引领一群孩童,突破由事务主义引起的短视,来到星空之下,整个世界包括政治、經济、文化、历史、数学、物理、生物、心理,像星星一样在天空中闪耀,大人们手把手地告诉儿童,那个星叫什么星,它离我们有多远,它又为什么在那里。

9.大学人文课程的教学底线 篇九

关键词:人文课程  教学  底线  认知兴趣  娱乐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学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鼓励高校统一开设传统文化必修课,并拓宽传统文化选修课的覆盖面。消息传来,高校人文课程任课教师无不为之振奋。近年来高教界逐步达成共识——现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尤其是传统文化教育亟待加强,教育部“指导纲要”的发布可谓“因时而动,顺势而为”。可以预见,这一政策性的引导必将推动高校人文课程的建设,至于人文课程怎样开展才更合理、更有效,将会成为焦点性话题。作为东北财经大学人文课程教学基地——新闻传播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笔者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感触良多,尤其是对人文课程的“教学底线”问题感触颇深,故撰此小文以与同行切磋交流。

2012年以来,笔者先后为东北财经大学不同专业学生开设了四门人文课程:“中国文化概论”“文学欣赏”“《老子》导读”和“《世说新语》导读”。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们的人文知识背景,便于第二轮教学的反思和改进,笔者在每门课程开课之初进行了问卷调查,在结课之时回收了课程总结。2012~2015三学年六个学期,笔者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66份,课程总结181份。问卷的问题设计属于开放式,尽管各门课程的问题不尽相同,但其中有部分问题交叉重叠,比如:“你来自哪里,家在城市还是农村?”“你读过哪些人文历史方面的书籍?”“你高中阶段学的是文科还是理科?”“你高中选修过哪些人文课程?”“你喜欢中国传统文化/文学吗,为什么?”“你对这门课最期待的内容有哪些?”“你对本门课程使用的教材满意吗?”“你对老师的教学方式有什么建议?”综合266份调查问卷的反馈情况,城市生源人文阅读量远远超过农村生源,有11%的学生曾经在父母或老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完成几十本人文历史类书籍的阅读,这种情况是在意料之中的。但令笔者惊讶的是,有37%的同学表示对人文历史不感兴趣,其中不乏文科出身者,甚至包括个别人文阅读经验丰富的同学,在这一点上,生源地的影响因素并不明显,城市与农村的学生并没有显著的统计差异。在这37%中,有部分同学表达情绪所用的字眼是“厌烦”,他们引起了笔者的格外关注。分析这部分同学的问卷反馈,厌烦的原因各式各样,或对多年来的课程考试表示不满,或对枯燥的教材内容难以接受,或对教师呆板的教学方式表示反感。有位同学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对人文课程的不满:“我爸爸是语文老师,小学和初中的暑假、寒假他让我读了好多文学名著。我高中时候语文和历史学得不错,文学常识、历史知识什么的背得滚瓜烂熟,文言阅读、诗词赏析、写作文啥的我都熟悉套路,总之我很会考试,高考也考得也很好。为了高考,我逼自己学了很多不感兴趣的东西,记了很多不愿记的知识,现在我学了会计专业,再也不愿去碰那些东西了,反正也没啥用。”这位同学堪称典型,道出了部分学生的心声,他们在应试教育中掌握了基础的人文知识,也获得了基本的读写能力,在这些知识能力的支撑之下顺利度过了人生重要的关口——高考,与此同时,他们对人文历史的认知兴趣也遭到了一定的伤害。笔者认为,大学人文课程应该全力呵护学生对人文历史的温润情怀,至少不能进一步伤害他们的认知兴趣,这应该作为大学人文课程的一条“教学底线”,努力坚守,不可退却。

基于本校学生对大学人文课程认知兴趣的分析,笔者在随后的教学中将人文历史的知识性和学术性做了通俗化的处理,增加了一定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并部分地借鉴了传统评书的表现手法,在历史文化情境的复原方面做了较多的努力。比如全校公共课“文学欣赏”有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一讲,这首词反映的是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经过心灵的叩问所做的一次深刻的内省。年轻气盛、书生意气的苏轼在饱尝囹圄之辱之后,最终度过了人生中的第一个风陵渡口,枯寂的灵魂得以重生并变得愈加坚实。笔者为了细致地还原这一事件,查阅了《宋史·苏轼传》与王水照《苏轼评传》中的相关内容,结合林语堂《苏东坡传》以及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的文学化叙述,较为全面地掌握了“乌台诗案”的具体情况。在课堂讲解中,笔者不断抛出疑问:苏轼为什么会被弹劾?是宦海险恶还是性格使然?他的诗歌为什么令新党如坐针毡?苏轼为什么能够脱险?他的入狱使自己的“人脉圈”(苏辙、王安石、神宗皇帝、太后)发生了怎样的动荡?在一连串“扣子”(悬念)的勾连下,笔者穿插交代了大量的北宋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使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尽量细致化、鲜活化、立体化。在此过程中,笔者试图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的人文历史是动态的、丰满的、深刻的,而不是固化的、扁平的、肤浅的,绝不是教科书几句价值判断就可以轻易带过的。我们的教材在描述苏轼时,典型说法是“才华横溢,心态旷达”,对苏轼有了更多的了解之后我们知道,这并非苏轼恒定的人生状态。年轻的苏轼曾手足无措,惶惶不可终日,在历经了人生风雨的洗礼之后,他进行了长时间的反思和沉淀,最终实现了心胸的拓展和境界的升华。本课课程总结“回笼”之后,笔者对付出的努力感到欣慰。有83%的学生认为,我们的“文学欣赏”课“很有感染力”“值得玩味”,有位同学说:“老师这门课展示给我们的历史是那么丰富细致,那个时代的山水风物、世情百态是那么鲜活生动,我们都跟着穿越了,这种感觉让人流连忘返。我很喜欢这种讲课方式,老师继续保持啊。”在课程总结中,约有过半的学生表示,苏轼一讲让他们受到了触动,苏东坡面对挫折时的复杂心境让自己产生了共鸣,并感受到一种隐忍坚强的生命力量;以后会多找名人传记类的书籍来读,借以开阔眼界,丰富心灵。笔者认为,大学生对人文课程的教学氛围具有一定的情感诉求,如果我们的教学能够尽量满足这份情感诉求,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激发他们对人文历史的认知兴趣,那就能有效地发挥人文课程的“导引阅读”作用,也即成功地守护住人文课程的“教学底线”。

当然,“教学底线”好比一个浮标,我们总是希望借助它开辟更为敞亮的“航道”。近年来,大学人文课程的任课教师做出了诸多努力和尝试,希望借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其中有部分所谓“娱乐教学”的尝试可能会将我们的浮标推向深海,得不偿失。据我了解,有部分大学教师将当今娱乐节目的某些元素带入了人文课堂,加入了过多的游戏和表演,这种教学理念将“寓教于乐”的内涵予以拓展,谓之“娱乐教学”,这与当前“泛娱乐化”的大众文化不谋而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娱乐至死”。“娱乐至死”是伴随着印刷术时代的没落和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而出现的,它作为一种文化精神侵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课堂教学同样未能幸免,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所批判的:“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我们成为一种娱乐至死的物种。”教学中的“娱乐至死”本是对“寓教于乐”的一种延展,可它延展到一定程度就无可避免地发生了背离,娱乐本身替代教学成为了重心,教学的严肃意义在此过程中被淡化,甚至被消解。与之相对照,2000年以来的文化普及类电视节目以“百家讲坛”为代表,因其定位在于大众人文素质教育,主讲又多为大学教授,与人文课堂有诸多相似之处,我们可以从其运作分析“娱乐教学”,它可以给予我们很好的镜鉴。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2001年开播“百家讲坛”,其初衷在于开设高端学术讲座,主要面对知识阶层,结果曲高和寡,收视率较低,迫于市场压力,最终改版转型。在阎崇年《清十二帝疑案》(2004年)、易中天《品三国》(2006年)等系列讲座的推动之下,百家讲坛华丽转身,由“学术讲坛”转变为“百家书场”,通过各式各样的商业包装,吸引了大批观众。在受到热捧的同时,“百家讲坛”的娱乐化、庸俗化倾向愈演愈烈,随之而来的是尖锐的批评。饱受非议之处如,王立群在释解“凤求凰”时,称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的追求是一场“有预谋的劫财又劫色行动”,另有言论曰:“可以负责任地说,汉朝的很多皇帝,包括刘邦都是双性恋。”纪连海在谈到大禹治水时,也曾发表惊人之论: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另有隐情,因为“大禹生命中还有另外一个女人”。此类庸俗化的解读视角,无疑是为了迎合观众的猎奇心态,其文化品格极为卑下。作为一档电视节目,“百家讲坛”的娱乐化、庸俗化倾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术讲座应有的文化品位,我们应该引以为戒。在人文课程的教学中,“百家讲坛”式的包装方式是不可取的,呵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的一条底线,而不是我们的标杆,这条底线一旦游移过度,“娱乐至死”的大众文化就有可能侵蚀人文课堂的严肃品格。因此,警惕“寓教于乐”的越界,避免“娱乐教学”的泛化,应是我们守护教学底线的另一要义。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人文课程在不同的阶段对应着不同的“教学底线”。在中学阶段,切实保障学生获得基础的人文知识和基本的读写能力是一条“教学底线”;到了大学阶段,学生的知识能力学习初告完成,部分学生受制于应试教育,对人文课程敬而远之,乃至有渐行渐远之趋向。我们要逐步修复他们对于人文历史的天然亲近感,至少不能造成进一步的伤害,这又成为一条新的“教学底线”。在教学底线的守护方式上,大学教师应各显神通,充分调动个性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热爱人文课堂。当然,人文课程教学底线的守护不能走向另一极端,那种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而无所不用其极,极尽游戏、娱乐之能事,以至于削弱教学的严肃品格、降低课堂文化品位的媚俗做法,是万万不可取的。

参考文献:

[1]杨丽萍.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语境与推进路径——基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解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

[2]吴传辉,韩红梅.守住课堂教学的底线[J].教学与管理,2007,(20).

[3]郭振有.应试教育之弊端:反科学发展观[J].中国教育学刊,2005,(9).

[4]林其天.略论我国高考制度的历史作用、现行弊端与改革路径[J].东南学术,2010,(2).

[5]孔令芹.避免伤害学生的学习兴趣[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4).

[6]章艳译,[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李浩.吊诡的变脸:《百家讲坛》现象浅议[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8]赵勇.从“学术电视”到“电视娱乐”——《百家讲坛》的流播小史与变脸方术[J].艺术广角,2008,(1).

[9]陆敬华.课堂教学提倡思维无“禁区”[J].当代教育科学,2003,(3).

10.浅谈大学《热学》课程教学 篇十

关键词:热学,课程结构,教学方法

热学在19世纪便已发展成为一门比较完备的科学, 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了解深入, 关于热学的知识也在不断扩展。热学是物理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研究与热现象有关的规律的科学。课程教学的目的是掌握热现象规律, 了解热现象作为“大数”粒子无序运动的本质, 为大学阶段其他课程的学习打好理论基础, 是本科物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我们使用的热学教材是经典的李椿等编著的《热学》教材,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对热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做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总结。

一、热学课程的结构及特点

热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宏观理论部分, 称为热力学, 是通过直接观察和实验测量, 再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方法总结出来的有关热现象的规律, 研究的方法是宏观法, 所得出的热力学基本定律是自然界中的普适规律, 具有可靠性与普遍性, 但是它只适用于粒子数很多的宏观系统、主要研究物质在平衡态下的性质、把物质看成为连续体, 不考虑物质的微观结构, 没有解释事物的微观本质;微观理论部分, 称为统计物理学, 是从物质内部的微观结构出发, 即从物质分子、原子的运动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出发, 用统计的方法来研究系统的热学性质, 它可以揭示热现象的微观本质, 但由于它在数学上遇到很大的困难, 由此做出的简化假设 (微观模型) 后所得的理论结果与实验不能完全符合;物性学部分, 即热学理论的应用, 利用前两部分的理论说明物态的性质及其相互变化的规律, 包括液体、固体、相变的基础理论[1]。前两部分是课程要求的重点, 宏观部分学生掌握起来较容易, 但统计物理学部分涉及到微观领域及统计的方法, 理解起来较难一些。

二、热学内容的表述方式

关于内容的表述, 不外乎有文字表述、数学表述及图像表述等, 而在热学中这三种表述在一个概念中可能都会出现。比如说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 涉及到四个等值过程, 其中在这些过程中会有过程的图示, 即P-V图, 也会有能量的转换关系的描述, 当然不同的能量也可以由数学表达式表示出来。

1. 文字表述。

科学内容的表达力求严谨, 文字力求精确、简洁, 例如, 平衡态的定义, “孤立系统宏观性质不随时间变化的状态”, 定义简洁明了, 其中的关键词是“孤立”二字, 也说明了平衡态的特性, 如没有这二字, 也就不能称其为平衡态了。另外, 在热学的表述中, 很多地方用到了否定的语言, 体现最为明显的是热力学第二定律, 涉及到的定律的两种表述, 开尔文表述和克劳修斯表述都是用“不可能”这样否定的词开头叙述内容, 之后两种表述的等效性的证明也同样采用了反证法, 而不是直接证明。还可以用反证的方法证明两条绝热线不能相交、绝热线和等温线不能相交于两点等类似的题目。

2. 数学表述。

对于热力学中的概念, 文字的描述要多一些, 内容也很好理解, 学生一般接受也较容易, 但对于统计物理中的概念, 文字就变得比较抽象, 不好理解, 所以在微观方面, 相比文字, 数学更直观、更容易理解记忆。相比于物理专业中的其他课程, 热学中涉及到的式子并不是很多, 学生也可以根据内容体系, 用数学表述的形式把学习到的知识串接在一起, 进行系统、有对比、有条理的学习。

3. 图像表述。

在热学中也运用到了非常多的物理图像表述, 相比于前两种表述, 图像表述更形象、直观、容易理解。例如, 在讲解气体分子按速率分布时, 速率分布函数的概念较抽象, 物理意义不好理解, 但通过利用速率分布曲线图, 从图中曲线的形状、曲线下包围的面积、曲线的峰值对应的速率等方面可以充分理解分子按速率分布的物理意义, 使抽象的问题变得形象生动。所以, 可以通过作图, 把物理概念、数学计算变得简单化, 直观化。

三、热学教学的方法

在热学课程教学中, 怎样才能把学生认为枯燥的、难懂难记的知识内容变为有趣的、易于理解的内容呢?这就需要我们充分了解这门课程, 注意每一个细节内容, 把零散的看似不关联的内容整合起来, 达到融会贯通、心中有数, 这样讲给学生时才能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学生学习的目标也会变得明确、理解透彻。在课程的讲解中, 可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 归纳总结的方法。

教师在讲完每一部分后要对内容做一个总结, 把重点内容用一条主线串连起来, 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例如, 在热力学第一定律这一部分, 可以用几个字把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一个定律、两个循环、三个物理量、四个过程, 即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机循环和制冷循环, 内能、功、热量三个物理量, 等体、等压、等温、绝热四个过程。这样的总结使学生既了解了所学知识的重点, 也更容易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点。另外, 在习题的讲解中, 也应善于总结和归纳, 学生在中学时习惯了大量的题目练习, 即所谓的题海战术, 通过熟练的做题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如何去学习, 怎么去做总结, 怎样用最短的时间掌握最多的知识。首先, 课堂上教师针对所讲知识点应选取一两个例题进行讲解, 对用到的知识及所用的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学生学习之后对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技巧、用到的知识点等非常熟悉, 而且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及解题的准确性。

2. 类比的方法。

类比法是指一类事物具有某种属性, 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的方法。通过类比, 可以用熟知的知识引出未知的知识, 节约学习时间, 也使认知变得简单易懂。例如, 在讨论热力学过程及其涉及到的内能、热量、功的转化时, 可以在P-V图中进行描述, 之后, 在热力学第二定律中引出熵的概念后, 可以通过T-S图表述理想气体的性质, 特点。通过类比, 会发现P-V图和T-S图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例如, 我们用P-V图示法表示系统在准静态过程中做的功, 即示功图, 而用T-S图示法表示系统在准静态过程中吸收的热量, 即示热图;在这两类图中, 每一个点代表一个平衡态, 每一条曲线代表一个可逆过程;闭合曲线所包围的面积等于系统经历一个可逆循环过程后从外界净吸收的热量, 也等于系统对外做的功。通过这样的对比学习, 会发现原来枯燥的内容也很有趣, 在学习中发现物理中的相似的美。再如, 在学习气体的输运过程时, 粘滞、热传导、扩散三类输运现象也可以进行类比学习, 它们分别对应当气体各处的流速、温度、密度不均匀时发生的过程, 得出的宏观规律的表达式及微观解释都很相似。通过这样类比的学习, 很容易掌握了新的内容, 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3. 讨论学习的方法。

目前, 在教学中提倡贯彻“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2], 教师给学生提供机会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我们可以结合重要的知识点, 课堂上让学生到讲台上参与问题的讨论及讲解, 也可以以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所要讨论的问题, 学生下去查资料、写小论文等, 之后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讨论。例如, 在讲解熵的概念时, 不妨先让学生自己先查一些关于熵的内容, 比如熵这个物理名词的提出、熵的概念的建立、熵增加原理、熵的应用等。学生通过调研, 对熵这个抽象概念就有了一个初步认识, 在课堂上讨论时, 学生也把他们自己查到的资料讲解出来, 既可以增加信息量, 又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准确地认识熵。所以, 通过这样的讨论学习, 可以使每一位学生都在思考, 互相启发, 找出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这样的教学中, 学生不但学习、积累了知识, 而且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其综合能力的培养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所以, 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一味的自己在讲解, 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结合内容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虽然热学课程只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学时也比较少, 但是它是学生进入物理专业后最先学习到的一门课程, 学习好这门课程会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 充分掌握课程特点, 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喜欢上这门课程, 发现学习中的乐趣, 进而学习好这门课程, 增强探索求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椿, 章立源, 钱尚武.热学[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11.大学英语课程总结 篇十一

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

XXX 2009.7.1

时光如梭,忙碌的一个学期又已经结束,回头看看这一学期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还是有不少值得总结的地方,现将本学期大学英语课程总结如下:

首先《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院校各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它在为学生系统地打好必要的英语语言基础,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课程一般是在大学本科一年级和二年级开设,它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英语语言学习态度,掌握较为科学的语言学习方法,培养独立获取语言知识的能力,以便为以后进一步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学期是大学英语学习的第四个学期,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最后一学期。在本学期我本人继续承担本院建工系给排水0701和给排水0702两个班的英语教学任务。在前三册教学的基础上,本学期我一如既往地严格按照外语系的规定认真组织教学,课前认真备课,撰写教案,复印四级考试资料并细心讲解以便帮助更多的同学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由于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我不断探寻和改进学习方法,课堂上我的教学方法灵活,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们的英语学习兴趣。课堂上增强与学生的互动,较多的使用英语教学,给学生创造了英语学期的环境。课堂上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参与进来,如speech, discussion, questioning and answering,role-paly,实用口语等,本学期我继续要求每一节课由一位学生做三分钟的英语演讲,演讲的内容和题材不限,鼓励自己写稿,通过几个学期的训练学生们的写作和口语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课间我耐心与学生交流帮助解决他们在学期上的困惑,帮助他们改进英语学习方法。课后我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每一份作业都仔细批阅,指出错误所在,并就一些共同的问题给学生们统一讲解。

本学期是大学二年级的最后一个学期,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期因为大多数的同学在学期末都还要继续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为了帮助同学们在四级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我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强化词汇,语法等语言基础知识同时有针对性地训练他们的应试能力和应试技巧。如本学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我继续加强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辅导,给学生们为准备四级考试提供了有益的建议和指导。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将四级考试的内容渗透在日常教学中,如从第二学期起我就要求学生加强对四级考试写作的训练,每次的作业都是针对四级考试写作部分的。通过近三个学期的写作专项训练学生们的写作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四级考试题目听力部分的分值比重较大而且也是同学们共同的弱项,因此在听力课上我主要针对短对话长对话 短文和听写能题型的训练,此外还加强对阅读和完型填空的训练。在本学期最后的几周里我积极响应系的要求,给学生复印了八套四级考试真题和模拟考试题,每一套题我都认真详细讲解,为大多数同学参加四级考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通过外语系、我本人以及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相信他们在本学期的四级考试中上次未通过四级考试的大部分同学一定会考出他们心中的理想成绩的。

在本学期的英语教学中尽管有一些进步和成绩但是还有一些不足之处,这些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加强。通过本次期末考试来看,不难看出学生们的基础还不够扎实,尤其是听力和词汇方面。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要继续加强对学生基本工的训练,提高应试能力。

12.南澳大学民用航空课程 篇十二

南澳大学作为全澳大利亚拥有自己飞行培训学院的两所大学之一,每年都有来自全世界的留学生们慕名前来修读民用航空课程,许多大型国际航空公司都与南澳大学有合作项目,例如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和香港国泰航空公司,都让自己的飞行员和技师在南澳大学接受专业培训。除此之外,南澳大学民用航空课程作为世界一流的民航培训课程,应届毕业生都是航空业界的香饽饽,取得学位后世界各地航空公司的成功入职案例多不备载,如澳洲航空﹑国泰航空﹑英国航空﹑新加坡航空﹑澳洲维珍航空等多家大型国际航空公司都能够找到南澳大学的毕业生。

南澳大学飞行学院院长Neil Hyland称,未来数十年将会是航空业的大发展时期,他指出:美国波音公司预测在未来的20年里,亚太地区将增加466,500名飞行员,在南澳大学完成学业的学生将在这个growing market拥有更多的优势并有机会取得一份长期稳定的高薪工作(民用航空学毕业生平均周薪1500澳元,当然飞行员薪酬更高)。

民用航空学学士:

课程代码:LBCV

学制:3年

校区:茂森湖校区

CRICOS code: 024163E

开学时间:每年二月和七月

学费:

$AU 25,500,课程总学费为$AU 76,500(2015的学费将会上涨到$AU27,750,同学们要赶紧抢入学位置了!抢位电话:03 9663 9777)

入学英语条件要求:

雅思总分不低于6分,其中阅读和写作不低于6分托福考试(TOEFL)机考(IBT)总分80,分项均高于20; 笔试(PBT)总分550,写作4.5剑桥英语能力测试(ESOL)等级C

就业方向:

商业航空公司飞行员﹑飞行驾驶培训人员﹑飞航系统分析人员﹑空管人员和机场管理人员等各种与航空领域相关的职位

课程设置:

民用航空学硕士文凭:

课程代码:LGCV

学制:一年

校区:茂森湖校区

学费:$AU 95,750

入学要求:

申请人需要在南澳大学取得民用航空学学士学位或其它受认证的澳大利亚或海外学生学位,申请人同时也需要接受面试和体质测试。

澳大利亚教育联盟介绍南澳大学民用航空学硕士文凭是为那些完成了民用航空学学士学位并想取得商业飞行员执照的学生所开设的。民用航空学硕士文凭课程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航空知识和飞行技能,以便毕业生能够在未来成为专业的飞机驾驶员。

为什么选择南澳大学民用航空课程?

南澳大学茂森湖校区距离南澳大学航空培训基地所在的Parafield机场不到10分钟车程,学生能够远离市区学校到飞机场之间的烦锁路程,享受飞行培训与学位学习习近平在咫尺的便捷与生活。

南澳大学为航空专业学生提供世界上最先进的教学器材,例如新近购买的Cessna 172教练机和业界领先的专业飞行模拟器。

上一篇:建筑施工工地安全检查的内容及实施运作下一篇:一位妈妈与众不同的育儿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