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11篇)
1.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篇一
创新机制率先实践
统筹推进区域教育体制改革
市十一次党代会绘制了青岛未来五年的宏伟蓝图,拉开了青岛新一轮发展大幕。全市空间布局的调整,西海岸经济新区建设的全面启动,给黄岛区注入了强劲动力。作为西海岸经济区的龙头,我区抢抓机遇,在教育资源配臵、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举措,率先实践,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为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适应新区发展需求,统筹规划优质教育资源
1.创新政策保障机制。先后出台《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关于高质量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方案》等规范性文件,从土地使用规划入手,把“十二五”期间的教育用地一次性研究决定。对接全市千万平米社会事业建设计划和百万平米教育设施建设工程,结合全区“重点项目建设年”活动,安排23个教育体育保障项目,列入全区总体规划,并在土地留用、项目报批、立项开工、建设配套等方面优先支持。
2.创新经费保障机制。建立教育经费优先保障机制,坚持“把学校建成最好建筑”理念,2012年区财政安排11亿元,新建、改扩建16所中小学,用于学校建设的投资额同比增长58.8%。其中,异地重建30个班规模的凤凰岛中学总投入达到
2.9亿元。2011年起,区财政每年投入1亿元的建设资金扩大公办幼儿园比例,到“十二五”末,全区公办园比例将达到80%,公办及公办性质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学位将增加至25000个。设立学前教育预算内专项经费3000万元,专项用于标准化幼儿 1
园建设奖励、省市十佳示范园创建奖励、师资培训等。其中,安排500万元,实施“一免一补一温”工程;对按省定办园标准投资新建、改扩建的幼儿园,区财政按投资额20%给予一次性奖励。对每年通过验收的省市示范园、十佳园,分别给予10-20万元奖励。
3.创新人才保障机制。一是建立优秀教育人才引入机制,去年共招聘优秀教师180人,占全区新增事业编制的53.7%。其中,面向全省招聘地市级教学能手等骨干教师25名,面向全国招聘大学毕业生155名。目前全区35岁以下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0%,学历层次、师资年龄及学科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建成投入使用的区实验初级中学面向全国招聘全国名校长1人。二是建立本土名师、名校长的培养机制,去年开始,按照不低于生均公用经费的5%,安排500万元用于中小学教师培训,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实施幼儿师资“157培训工程”;2012年继续加大培训力度,选派4批教育干部和骨干教师到苏州、宁波等先进地区和清华大学等名牌高校学习培训,多途径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满足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二、服务新区智岛计划,统筹规划人才培养模式
1.加强合作,打造优质民办教育集聚区。2011年,北京电
影学院青岛现代创意媒体学院开始招生,上海戏剧学院落户我区,将于今年秋季正式招生,并在三至五年内实现1200人的在校生规模,为新区影视产业提供智力支撑;由香港耀中集团投资8000万元建设的青岛耀中国际学校,为开发区以及青岛市的外籍人员子女提供了符合国际标准的幼儿早期教育、小学、中学国际教育课程。今年,将继续加大力度吸引国内外名校多形式、多
层次、多途径投资办学,做好新东方外语、门萨国际等国内外教育品牌以多种形式入区办学,推进北大附中、超银中学等优质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落户我区,满足人才培养的多元化需求。
2.扩大开放,建立国际交流常态化机制。加强与境外学校交流,珠江路小学与韩国新兴小学、香江路第二小学与台湾台南大学附小、黄浦江路小学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夏布恩小学分别签署友好合作协议,定期通过参观学习、网络交流等形式进行互访互动,提升了教育国际化水平。
3.依托高校,建立联校共建机制。充分利用中国石油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7所驻区高校丰富的高教资源,为高校辐射中小学校办学模式改革奠定基础。一是依托高校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5所驻区高校挂牌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高校体育设施、图书资源、科技馆、实验室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黄浦江路小学等近20所中小学校主动与高校联系,组织中小学生总计5000余人次走进高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是依托高校资源进行特色学校建设。致远中学与山科大签订联合育人计划,精心打造科技教育品牌与篮球特色项目,收到学生创意发明1000余份、专利受理通知书170多个,参加2011年全省中学生篮球赛,进入全省甲级队前20名;珠江路小学联合石油大学、山科大开设机器人、石油科技等十几门校本课程,多角度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香江路第二小学与山科大音乐系联合设立了民族教育特色活动基地。三是依托高校资源为普通高中学校设立特色班。第一中学依托石油大学设立能源科技创新班,致远中学依托科技大学设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以科技创新为载体,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今年起面向全区招生。四是依托高校开展课程开发、教研科研。六中与山科大联合开设机器人校本课程;
三中特邀青岛师范学院周东明教授为40名青年教师进行教育基础理论指导32课时;第九中学与山科大进行了《现代网络对初中生思想道德影响及对策的研究》。
三、服务新区产业需求,推动职教体制创新
1.内涵建设提升综合实力。一是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专业设
臵,区职业中专以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为抓手,结合区五大板块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打造机电、物流、酒店管理与旅游、服务外包4个精品专业,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契合度进一步加强。二是完善中高职教育相衔接的人才培养机制,实施“五年制职业教育”,2011年区职业中专和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设3个三二连读专业,面向全省招生121人,今年将继续扩大招生计划和专业覆盖面。区职业中专被确定为“全国信息技术职业能力网络培训中心”,5名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取得优异成绩。
2.开放办学培养应用人才。积极适应中德生态园建设需要,聚焦“德国特质”,培养符合德国企业标准的技能型人才。一是与德国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集团EBG公司合作成立中德职业教育培训基地,与巴伐利亚教育机构合作建立中德生态园技术工人培训基地,按德国标准对职业中专教师和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年内首批6名机电专业教师将赴德国培训。二是与门萨国际教育集团启动“赴德国互惠生项目”,首批学生将于6月份赴德国学习;在机电技术应用等4个专业开设德语课程,培养熟练掌握德语的技术工人。三是实施德国“双元制”本土化校企合作,与中盈蓝海等六家企业签约,共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3.创新机制改革办学模式。一是推行“产教结合”,青岛拓
谱信息工程专修学院先后与飞利浦、微软、惠普等15家世界500强企业合作,成立了企业冠名学院和15个订单人才企业冠名班,为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资源。二是创新办学体系,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和发展方向,建立西海岸职教集团,由区属国有公司出资,先行申请注册青岛西海岸职业教育有限公司,以区职业中专和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为社团法人核心层,采用“双法人制”的运行模式,在集团统筹协调下开展工作,构建产学研结合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总经理是公司法定代表人,校长是学校法定代表人。股东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由全体股东组成,下设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定期召开股东大会,审定学校长期发展规划、投资方案等重大事项。学校作为事业法人由教育专家出任校长。校长充分享有学校办学自主权,董事会不干预教育教学管理。对于学校来说,这样的组织形式既确保了学校发展所需资金稳定的投入,又保证了校长的办学自主权。
下一步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是推进现代化学校建设。确立“到2014年率先高标准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建立政府主导,教育、国土、规划、发改、财政等部门参与的联动机制,研究制定现代化学校建设标准,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分布实施、有序推进。继续加强培训力度,提升干部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二是进一步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全面育人机制,提高德育工作水平。深化课程改革,争创蓝色海洋特色学校,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水平。开展学生分类指导、分层式教学实践,有效激发学生潜能,培养自主能力。
三是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试点。探索中高职深度融合机
制,进一步完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人才培养机制。深入推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建立就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提高中职学生就业能力。配合中德生态园建设,全力推进青岛西海岸职业教育集团建设。
2.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篇二
一、全面加快教育发展步伐
(一)科学谋划,齐抓共管,促进教育健康发展
按照“教育事业上水平,队伍建设创一流, 素质教育求创新,学校建设树品牌,建设教育强区”的总体要求,区委、区政府和区直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 《长安区振兴教育事业三年行动计划》、《关于名师工程的实施意见》、《关于妥善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发展规划部门将教育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区财政部门足额拨付教育经费,税务部门加大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力度, 综治、工商、城管、文化等部门不断优化校园周边环境,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公安、司法等部门通过警校共建、法制教育等举措,切实推进依法治教的进程。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和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为教育营造了良好的环境,确保了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全面落实以县级主管部门为主的管理体制
区政府建立和实行了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明确了各镇及区直相关部门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职责,并签订了责任状,将教育发展情况列入年度考核目标。为依法落实教师工资待遇, 建立了由区政府负责,财政部门集中管理的教师工资发放体制,实现了全区教师工资逐年增长。不断完善人事管理体制,把各中小学校长、 幼儿园园长的选拔、考察、任用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调配、培训等全部归口区教育局管理,落实了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为主的校长和教师人事管理体制。
(三)积极创建平安校园,营造和谐育人环境
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了校园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部门协调联动的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大力推行“以人为本,积极预防,夯实基础,强化管理”的安全工作方针,全面落实学校安全管理的领导责任、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为全面提升校园人防、物防和技防水平,以学校饮食安全、消防安全、校园周边治理、校车排查整治等为重点,开展集中整治行动,切实消除校园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近年来全区没有发生任何校园安全责任事故,使各中小学、幼儿园保持了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
(四)实施“四大工程”,提升学校硬件水平
结合区域实际,全区实施了薄弱学校改造、 标准化学校建设、品牌学校打造、教育装备提升等“四大工程”。对新建学校,做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提前介入,严把规划、设计、审核、建设、 验收“五关”,确保工程质量和校园建筑品位。对原有校园,加强升级改造和新校区建设,使全区校园面貌发生了巨大改观,硬件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五)创新办学模式和管理机制
充分发挥临近京津的区位优势和省会主城区的地域优势,主动借助外力,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办学理念,探索全方位的深度合作,初步形成了五种办学模式:以盛世长安小学为代表的集团管理模式;以北师大附属学校为代表的附属办学模式;以谈固小学为代表的协作共进模式;以12中为代表的特色兴校模式;以铁职专、学前教育学校为代表的校企合作模式。
二、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为落实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深入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结合本区实际,探索推行集团化合作办学模式,组建了以翟营大街小学、谈南路小学、长安东路小学、 保利启新小学、盛世长安小学、实验小学、23中等学校为龙头的横向联合集团化合作学校,组建了由第12中学高中部、初中部和范西路小学纵向联合的长安区艺术教育集团等六个教育集团。在教育集团内部,城区强校、龙头学校带领农村学校共同发展,教师互派、结对帮扶,各成员学校推行统一的管理模式,实行“一体化”的合作办学,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了1+ 1>2的办学效益。通过这项改革,大幅缩小了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办学差异,有力推动了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了全区学校实施“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管理。此外,将优秀校长派往农村学校,进行全区教师交流活动,均衡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师资水平。与此同时,坚持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生命线,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创建一批管理水平高、教育质量优、社会反映好的先进典型和榜样,不断扩充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 “上好学”的迫切需求。
三、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优化干部队伍,提升管理水平
不断调整和优化教育系统干部队伍,严把用人关,健全选人用人机制,将想干事、肯干事、能干事的干部选拔上来,努力打造一支“敢于担当、 勇于奉献、勤于工作、善于落实”的领导干部队伍。三年来,全区教育系统共新提拔中小学、幼儿园党政正职20人、副职35人,教育局机关新提拔中层干部23人,为干部队伍增添了新的活力。 设立了李烈、林为民两个“名校长工作室”和12个“名师工作室”;选派26名校长到北京外国语大学附校、北京实验二小跟班学习;编辑出版了 《长安教育》期刊,为校长、教师搭建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石家庄市区划调整后,长安区整建制接收了原桥东区21所中小学、幼儿园,接收了原桥东区教育局人员42人,全部妥善安置到位,实现了平稳过渡,圆满完成了接收任务。
(二)优化教师队伍,提升专业水平
建立和完善了良好的教师补充、教师交流、 干部选用、师资培训机制。近年来,全区共招录教师940名,其中引进市级以上骨干教师43名,面向北师大等知名高校引进优秀本科生、研究生8名;共有600名教师、92名校级干部参与区内交流;开办“名师讲坛”、“校长俱乐部”。 去年,全区共完成教师培训14000余人次;在全市优质课评比中,本区48名教师获一等奖;在全国地理学科优质课评比中,本区22中焦振海老师成为全省唯一的参评者获特等奖;在市名师骨干评选中,本区76名教师当选。加强教师培训和交流,根据本区教师的学科结构、年龄构成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加大培训力度,整合教师培训资源,形成合力,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三)增强服务意识,优化教育环境
本着“办事态度最热情、办事程序最简化、 办事方式最快捷、办事水平最优良、办事成本最低廉”的目标,对区教育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行政监管“三类事项”以及与基层学校和师生、群众关系密切的各类服务事项全部进行梳理和优化,努力减少办理环节,缩短办理时限,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做到了热情服务、优质服务、高效服务、满意服务,优化了全区教育系统的政务、教务环境。
四、培育打造区域教育亮点
(一)积极打造“生命教育”亮点
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科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树立积极的生命观。去年,全区评选出了11位“长安区美德好少年”;建立了长安区中小学生态教育实践基地。
(二)积极打造“高效课堂”亮点
以明确的教学目标、科学的教学过程、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标准,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学习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服务,开辟智慧课堂,探索微课研究, 有的学校开展小班化教学,有的学校进行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探索,不断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三)积极打造“家校合育”亮点
以“长安教育梦———树学风、促教风、展家风”为主题,开展了卓越团队培训、师生晨诵阅读、机关干部下基层、家庭情景剧展演、三风书画摄影展、新年合唱音乐会等一系列活动;投入20多万元,编辑了《学会爱·长安区家庭教育实用操作手册》一书,免费发放给全区6万名学生家长;充分发挥网络作用,建立了“新长安、新教育、新家长微语平台”,每个工作日向全区家长发送一条家庭教育内容的微信。总之,通过以上措施,不断凝聚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力量,共同育人,共谋发展,取得良好效果和社会影响。
在新的形势下,全区积极唱响“新长安、新教育、大机遇、大发展”主旋律,按照“素质引领, 均衡发展,管理创新,文化立校”的发展思路,全面落实“东中西均衡发展,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师生和谐发展”三大发展战略,大力实施“精品校园建设、教师队伍提升、优质均衡发展、品牌亮点打造”四大工程,全面提升全区教育综合实力,使长安教育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摘要:为了强力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石家庄市长安区在财政投入、教师配备、学校建设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大力实施“精品校园建设、教师队伍提升、优质均衡发展、品牌亮点打造”四大工程,全面提升教育综合实力,形成以“生命教育”“高效课堂”“家校合育”为特色的教育品牌。
3.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篇三
一、履行政府职责,确保优先发展
1.突出政府主导地位。坚持将发展学前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门建立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就全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热点及难点问题进行调研、研讨并解决。借创建江苏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的东风,出台一系列发展学前教育的专门性政策文件,明确了各部门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且党工委、管委会把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列入2014年惠民十件事之一,作为对社会事业系统年度目标考核重点指标,确保学前教育各项工作举措落到实处。
2.财政经费保障有力。认真落实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职责,把学前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一是学前教育经费单列。区财政将学前教育经费纳入区本级财政预算,与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分开单列核算。二是学前教育经费比例逐年提高。2012年、2013年学前教育占教育经费的比例分别为7.78%、8.25%。2014年学前教育占教育经费的预算比例为8.45%。三是按标准拨付生均公用经费。确保学前生均公用经费达小学教育标准的1/2。四是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入园给予资助。同时建立和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园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户籍幼儿享受同等待遇。
3.提前完成行动计划。2011年以来,该区积极落实幼儿园建设“四同步”及淮安市学前教育规划相关要求,按省优标准新建、改扩建23所幼儿园(其中,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幼儿园11所,建成即将投入使用幼儿园12所),提前完成了学前教育5年行动计划。
4.依法整治无证办园。近年来,该区认真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无证幼儿园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苏教基〔2010〕10号),出台《关于印发开发区个体幼儿园、托儿所整治方案的通知》,并联合教育、公安、工商、安监、卫生、物价、消防、城管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累计清理了12所无证园,共计260余名在园幼儿、10余名工作人员妥善分流到就近的公办幼儿园就读、工作,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和正常的学前教育秩序。
二、探索创新机制,改革驱动发展
1.积极推进独立办园机制。一是加强园长队伍建设。公办校中园园长职务由社会事业局统一任命,采取人才引进,面向区外公开招聘,并通过自身培养等有效手段,着力打造高素质的园长队伍。二是加强财务制度改革。各公办校中园均建有独立财务帐户,赋予园长对幼儿园经费管理和支配权力,实行区级财务监管,保证幼儿园经费规范使用。
2.着力探索幼师用人机制。一是逐步推进在岗教师转编工作。对区内在岗幼师实行公开择优选聘,提高公办教师比例,激发在岗聘用幼师工作热情。二是尝试推行园内人事代理方式。对部分非在编优秀幼儿教师通过园内人事代理的方式,享受在编教师工资待遇,实现与在编教师同工同酬。三是逐年提高聘用幼师待遇。为每位聘用教职工足额缴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基本保险,并确保聘用幼师工资达淮安市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充分保障每一位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3.多举推进省优质园创建。通过“二结合一奖补”的方法,创新举措创建省优质园。“二结合”一是内部驱动和外部助力相结合。要求创建园自加压力,主动作为;帮扶园“送教上门”,公办、民办协同发展。二是专人蹲点和专项督导相结合。定人定点,选派业务骨干蹲点指导创建园;定期组织人员对创建园进行专项督查、指导。“一奖补”指对所有建成省优质园的公、民办幼儿园给予奖补。以上举措有力推进了省优质园创建工作,预计2014年底全区省优质园比例将达82.4%。
4.积极扶持民办园的发展。出台《关于印发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民办幼儿园发展意见的通知》,扶持民办园发展。一是全面落实减免租金政策。对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实行交由教育主管部门或通过减免租金方式委托举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的积极性。二是建立民办园以奖代补考核机制。对民办园经费补助,实行年度考核制。按年度目标完成情况、规范办园、保教质量等方面进行评比考核,发放考核奖补资金,用于改善民办园条件。三是建立与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对口帮扶机制。开展公、民办幼儿园园际对口帮扶、结对互学活动,每年在公办省级优质幼儿园中选拔业务骨干到民办幼儿园挂职指导,民办幼儿园派教师到对口园进修学习,促进民办幼儿园教师整体素质和保教质量不断提升。
三、立足保教质量,强化内涵发展
1.强化队伍建设。一是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努力提高专任教师持证率,对因历史原因还没持证的已聘教师提出三年达标方案,三年内不能达标的教师转岗或解聘。二是着力提高男幼师比例。近三年该区共计代培免费男幼师10名,将于2016年陆续毕业上岗,充实到幼教队伍。三是努力提升教师学历层次。一方面提高专任教师招聘的学历要求,新进教师学历必须达到专科以上;另一方面将学历达标比例按计划下达到各幼儿园,将学历提高情况纳入幼儿园的考核,以此作为推动各幼儿园教师学历提升的抓手。四是全面落实五年周期培训。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积极选派骨干园长、业务尖子、一线教师参与各类提高培训。
2.力促内涵提升。一是主动挂靠,借力发展。一方面建立省优质园邀请评估专家回访制,另一方面推行“姐妹园结对”举措,鼓励各幼儿园积极向省内名园寻求挂靠结对资源。此外,积极与本地高校淮阴师范学院联系,邀请专家、教授来区举办讲座,进行业务指导。二是教研主导,科学保教。先后出台相关文件,成立了由学前教育特级教师任组长的“开发区学前教育中心教研组”,加强幼儿园保教工作过程性监管,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限期整改并和年检挂钩,确保各幼儿园能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了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三是推进“园园通”建设。各幼儿园都建有独立的网站,每年坚持开展幼儿园信息化方面的培训活动,把保教工作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努力实现信息化管理。四是规范办园,强化安全。全区在省定标准班额上限范围内的班级达100%,各园按两教一保的标准配齐配足专任教师、保育员及保健员、炊事人员以及安保人员等。区内幼儿园无D级危房,各项安全制度完善、安全机制健全,近三年无安全责任事故和重大恶性案件发生。
4.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篇四
社会管理创新
按照上级部署,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把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摆到与经济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位臵,加强领导,强力推进,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了集成政策、集中资金、集聚资源、集合力量和上下齐抓共管、部门积极参与、社会整体联动的工作态势,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把系统设计和整体谋划做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
深入学习,统一思想。先后召开镇党委会议和党委扩大会议多次,针对本乡的社会管理创新格局进行商讨研究,在此基础上又多次召开全镇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动员大会,对全面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进行动员部署。镇党委领导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认识到位,观念超前,李书记提出:“社会管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作程,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与加强社会建设紧密结合,与完善社会服务紧密紧密衔接,在解决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李书记还指出“在社会管理工作中,要树立改革创新的理念,以改革破解难题,以创新奋勇争先,努力做到工作有新思路,执法有新举措,服务有新办法”。全镇上下各各部门领导也牢牢树立起抓经济是政绩,抓社会管理也是政绩的思想。通过集中学习、会议动员,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省和泰安市赋予的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任务上来,把力量凝聚到提出的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各项任务上来。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为切实加强对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的 1
领导,提高全镇的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成立了领导机构和专项工作组织体系。领导机构即:成立了1个以党委书记组长,党委副书记为第一副组长,政法综治部门及镇直其他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社会管理创新领导小组,下设10个专项工作小组,分别牵头综合协调、重点地区排查整治、防控体系建设及“两实”服务管理、特殊群体服务管理、虚拟网络服务管理、“两新组织”服务管理、安全生产、大调解、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矛盾排查化解10个专项工作。同时,成立了以一个主要部门牵头,其它若干个相关部门协作的“1+X”工作模式,围绕各自工作职能和分担的工作任务,分兵把口,分工协作,将社会管理创新这一庞大的工程层层分解,使任务精细化、责任具体化、制度规范化,形成了“指挥有力、协调有序、配合默契、齐抓共管”的良性工作局面。
迅速启动,整体推进。按照“重在基层”的工作思路、“创新发展”的工作主题和“突出重点”的工作要求,结合实际,认真调查,反复研究,出台了一些列有关文件,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基本原则、创新内容、基本要求和方法手段,提出了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大调解”体制机制、大防控体系、“两实”管理机制、“两新”组织管理体制、刑释解教人员安臵帮教和社区矫正体制机制等工作机制建设和专项工作内容。按照一体化谋划、社会化运作、规范化建设的要求,镇对53个镇行政村进行分类指导,对10个专项工作组,坚持每月召开一次调度会,听取牵头单位汇报,掌握工作进度,安排下步工作,定期进行通报,有力促进了工作。
严格考核,强化保障。为强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镇严格落实考核奖惩制度,综治和平安建设纳入年底工作考核之中,对综治工作和平安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隆重表彰,充分调动全镇上下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对工作不到位,措施不落实,发生有影响问题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促进领导责任制的落实。
蹲点包村,加强指导。加强对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的调查研究、指导协调,落实镇机关干部蹲点联系行政村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制度。镇全体机关干部分成八个工作小组,分别由书记、副书记和各部门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在包村工作中与村干部一道开展调查研究,落实工作责任,宣传发动群众,协调部门参与,检查督导考核,全面落实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部署要求。
做强基层和夯实基础做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
综治信访维稳中心、综治管理与服务站、综治中心户建设强力推进。按照动作要快、标准要高、设施要全、整合要到位、运转要协调的总要求,以实行“四个一”为基本运作模式,以完善“六联工作机制”为基本着力点,不断强化村级综治组织领导力量,村综治管理服务站建设得到强化。把有能力、肯实干、群众威信高的能人选上领导岗位,在短时间内改观了村里的工作面貌。
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按照不同行政村类型,建立健全48支专群结合的群防群治队伍,构建实有人口管理网络、实有房屋管理网络、和谐邻里关系网络、法制宣传教育网络、治安管理防控网络等5张防范网络。在大力推进门点联勤创平安、企业共建创平安、阵地控制创
平安、场所严管创平安、邪教联防创平安“平安五创”工作,实现社区群防群治全覆盖。社区、村级级群防群治队伍有新发展。太平办事处柳家社区专职巡防队,开展护厂、护院、护校活动,社区实现无发案。
综治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得到提升。按照综治工作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乡、村级综治机构建设、内业建设和制度建设,基层综治工作实现了“八有”,落实了工作例会、业务培训、述职报告、检查考核等制度。同时,按照人力精力倾注基层,物力财力倾斜基层的原则,基层信息化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基本上建立了实有人口、实有房屋、重点群体等信息资料库,提升了基层社会管理的水平。派出所、文化站等职能部门积极探索构建虚拟社会防控网络,建立了舆情中心,成立了专兼职结合的网络信息员队伍,对舆情信息员进行了培训,强化舆论引导,提高网络监测、预警、侦查、控制、处臵能力。
和谐社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按照一村一品创树典型,以点带面推进工作的基本思路,广泛开展法进家门、德进家门、安进家门、富进家门“平安四进”以及遵纪守法好、文明风气好、团结友爱好、环境秩序好的“平安四好”活动,提高了居民的综治知晓率和参与平安建设的积极性。前海村以“农村安定有序、邻里和睦相处、村屯治安良好、群众安居乐业”为目标,广泛开展“平安一条街”创建活动,推进了治安防范进万家、纠纷化解进万家、法制意识进万家、文明新风进万家、致富门路进万家。后围村两委班子坚持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坚持客观公正调解每一起纠纷,坚持党务公开、村务公开常态化,有效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落实项目,完善政策,把工作机制建设做为社会管理创新的突破口
多元化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建设取得新突破。出台了《关于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化解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全力推进基层大调解格局建设和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乡镇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村居矛盾纠纷调处站、村队十户联防联调中心户四级调解网络全面建成。企事业单位人民调解组织不断完善,在机制上,不断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使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做到小问题不出村,大问题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实现了重点人排查、重点部位排查、不稳定因素排查经常化,维护了一些政治敏感时期的社会稳定。
人性化的实有人口管理和服务机制建设取得。按照规范化建设,常态化管理的要求,加强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本着公平对待、服务至上的原则,解决流动人口培训、就业、居住、就医、子女入学、法律援助等问题。积极推进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为了明天工程”,强化对社会闲散青少年的教育帮扶工作,建立了不在学、流浪未成年人、留守未成年人和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救助和帮扶工作制度。在乡认真落实特殊人群的管理与服务,对肇事肇祸精神病人、违法犯罪的艾滋病患者、邪教人员、吸毒人员等,由卫生、民政、公安、司法等部门牵头,多措并举,落实治疗、转化、戒毒等措施,使其融入正常社会生活。按照无缝对接,不留缝隙,不留盲点的要求,司法所与全国监狱系统组建了信息网络平台,按照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支持为辅的原则,建立了48个安臵帮教基地。
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管理与服务建设取得新突破。由组织部和
民政局牵头,工会、团委、妇联、综治、公安、司法等部门配合,积极推进在2650家新经济组织和215家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团组织、工会组织、综治组织、治保组织、民调组织,形成了新形势下党和政府对“两新组织”服务管理的有效体制机制。同时,明确“两新”组织内部安全稳定工作责任,积极构建和谐企业、和谐行业协会;明确“两新”组织的社会责任,积极引导新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探讨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新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加强新经济组织的管理与服务,为新经济组织提供“保姆式”、“亲情化”服务,在政策咨询、法律援助、安全防范指导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较好地维护了新经济组织及其经营者、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社会管理创新长效工作机制建设取得新突破。积极争取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把社会建设与管理工作和平安戴庙乡建设纳入戴庙乡的整体工作中来,统筹安排,整体谋划,编制项目,落实资金,为今后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5.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篇五
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15日讯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微博]会同科技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知识产权局等六部门,在系统总结经验,深入开展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联合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扎实做好科技金融服务的意见》,全文如下: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6号)等中央文件要求,大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科技和金融的深层次结合,支持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大力培育和发展服务科技创新的金融组织体系
(一)创新从事科技金融服务的金融组织形式。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以下简称产业化基地)等科技资源集聚地区通过新设或改造部分分(支)行作为从事中小科技企业金融服务的专业分(支)行或特色分(支)行。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新设或改造部分分(支)行从事科技金融服务的有关申请,优先受理和审核。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财务资源、人力资源等方面给予专业分(支)行或特色分(支)行适当倾斜,加强业务指导和管理,提升服务科技创新的专业化水平。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为科技创新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
(二)积极发展为科技创新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组织。大力推动金融租赁公司等规范发展,为科技企业、科研院所等开展科技研发和技术改造提供大型设备、精密器材等的租赁服务。支持发展科技小额贷款公司,按照“小额、分散”原则,向小微科技企业提供贷款服务。鼓励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通过开展资产证券化、发行债券等方式融资。积极推动产融结合,支持符合条件的大型科技企业集团公司按规定设立财务公司,强化其为集团内科技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功能。
(三)培育发展科技金融中介服务体系。指导和推动地方科技部门、国家高新区(或产业化基地)、金融机构和相关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和培育发展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平台,推动创业投资、银行信贷、科技企业改制服务、融资路演、数据增值服务、科技项目管理、人才引进等方面的联动合作,为科技企业提供全方位、专业化、定制化投融资解决方案。加快发展科技企业孵化、法律会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等机构,为中小科技企业融资提供服务。
二、加快推进科技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
(四)完善科技信贷管理机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科技企业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充分利用贷款利率风险定价和浮动计息规则,根据科技企业成长状况,动态分享相关收益。完善科技贷款审批机制,通过建立科技贷款绿色通道等方式,提高科技贷款审批效率;通过借助科技专家咨询服务平台,利用信息科技技术提升评审专业化水平。完善科技信贷风险管理机制,探索设计专门针对科技信贷风险管理的模型,提高科技贷款管理水平。完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小微科技企业信贷业务拓展奖励办法,落实授信尽职免责机制,有效发挥差别风险容忍度对银行开展科技信贷业务的支撑作用。
(五)丰富科技信贷产品体系。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创业投资、证券、保险、信托等机构合作,创新交叉性金融产品,建立和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和风险共控合作机制。全面推动符合科技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创新,逐步扩大仓单、订单、应收账款、产业链融资以及股权质押贷款的规模。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功能,支持国家重大科技计划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科技企业并购、国内企业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农业科技创新、科技企业开展国际合作和“走出去”。
(六)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模式。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还款方式创新,开发和完善适合科技企业融资需求特点的授信模式。积极向科技企业提供开户、结算、融资、理财、咨询、现金管理、国际业务等一站式、系统化的金融服务。加快科技系统改造升级,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为科技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
(七)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加强知识产权评估、登记、托管、流转服务能力建设,规范知识产权价值分析和评估标准,简化知识产权质押登记流程,探索建立知识产权质物处置机制,为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提供高效便捷服务。积极推进专利保险工作,有效保障企业、行业、地区的创新发展。
三、拓宽适合科技创新发展规律的多元化融资渠道
(八)支持科技企业上市、再融资和并购重组。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继续完善和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政策措施,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适当放宽科技企业的财务准入标准,简化发行条件。建立创业板再融资制度,形成“小额、快速、灵活”的创业板再融资机制,为科技企业提供便捷的再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在境外上市融资。支持科技上市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推进实施并购重组分道制审核制度,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实行豁免或快速审核。鼓励科技上市企业通过并购基金等方式实施兼并重组,拓宽融资渠道。研究允许科技上市企业发行优先股、定向可转债等作为并购工具的可行性,丰富并购重组工具。
(九)鼓励科技企业利用债券市场融资。支持科技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券、中小企业私募债等产品进行融资。鼓励和支持相关部门通过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发行工作效率,为科技企业发行债券提供融资便利。对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发行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的,鼓励中介机构适当降低收费,减轻科技企业的融资成本负担。继续推动并购债、可转债、高收益债等产品发展,支持科技企业滚动融资,行业收购兼并和创投公司、私募基金投资和退出。
(十)推动创业投资发展壮大。发挥政府资金杠杆作用,充分利用现有的创业投资基金,完善创业投资政策环境和退出机制,鼓励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推动各级政府部门设立的创业投资机构通过阶段参股、跟进投资等多种方式,引导创业投资资金投向初创期科技企业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完善和落实创业投资机构相关税收政策,推动运用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引导创业投资机构投资科技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产业投资基金发行企业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产业投资基金的股东或有限合伙人发行企业债券。鼓励发展天使投资。
(十一)鼓励其他各类市场主体支持科技创新。支持科技企业通过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实现股份转让和定向融资。探索研究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的并购重组监管制度,规范引导其并购重组活动。探索利用各类产权交易机构为非上市小微科技企业提供股份转让渠道,建立健全未上市科技股份公司股权集中托管、转让、市场监管等配套制度。加快发展统一的区域性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推动地方加强省级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完善创业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支持证券公司直投子公司、另类投资子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专业子公司等,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按规定投资非上市科技企业股权、债券类资产、收益权等实体资产,为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四、探索构建符合科技创新特点的保险产品和服务
(十二)建立和完善科技保险体系。按照政府引导、商业保险机构运作、产寿险业务并重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技保险体系。加大对科技保险的财政支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科技保险奖补机制和科技再保险制度,对重点科技和产业领域给予补贴、补偿等奖励和优惠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促进科技保险长效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设立专门服务于科技企业的科技保险专营机构,为科技企业降低风险损失、实现稳健经营提供支持。
(十三)加快创新科技保险产品,提高科技保险服务质量。鼓励保险公司创新科技保险产品,为科技企业、科研项目、科研人员提供全方位保险支持。推广中小科技企业贷款保证保险、贷款担保责任保险、出口信用保险等新型保险产品,为科技企业提供贷款保障。加快制定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机制的指导意见,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机制和示范应用制度,促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的推广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十四)创新保险资金运用方式,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根据科技领域需求和保险资金特点,支持保险资金以股权、基金、债权、资产支持计划等形式,为高新区和产业化基地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以及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探索保险资金投资优先股等新型金融工具,为科技企业提供长期股权投资。推动科技保险综合实验区建设,在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方面先行先试,探索建立综合性科技保险支持体系。
五、加快建立健全促进科技创新的信用增进机制
(十五)大力推动科技企业信用示范区建设。鼓励各地依托高新区和产业化基地,因地制宜建设科技企业信用示范区,充分利用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等信用信息平台,加大对科技企业信用信息的采集,建立和完善科技企业的信用评级和评级结果推介制度,为金融机构推广信用贷款等金融产品提供支持。充分发挥信用促进会等信用自律组织的作用,完善科技企业信用示范区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信用环境。
(十六)积极发挥融资性担保增信作用。建立健全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科技担保、再担保体系。支持融资性担保机构加大对科技企业的信用增进,提高融资性担保机构服务能力。鼓励科技企业成立联保互助组织,通过建立科技担保互助基金,为协会成员提供融资担保支持。支持融资性担保机构加强信息披露与共享,开展同业合作,集成科技企业资源,进一步增强融资担保能力。
(十七)创新科技资金投入方式。充分发挥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的作用,通过设立创业投资子基金、贷款风险补偿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本和民间投资向科技成果转化集聚。进一步整合多种资源,综合运用创业投资、风险分担、保费补贴、担保补助、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发挥政府资金在信用增进、风险分散、降低成本等方面的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企业的融资支持。
六、进一步深化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
(十八)加快推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工作。完善“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工作”部际协调机制,总结试点工作的成效和创新实践,研究制定继续深化试点工作的相关措施,适时启动第二批试点工作,将更多地区纳入试点范围。及时宣传和推广试点地区典型经验,发挥试点地区的示范作用。加大资源条件保障和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调动和发挥地方深化试点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不断拓展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政策和实践空间,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工作建设。
(十九)推动高新区科技与金融的深层次结合。建立完善高新区管委会、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投融资对接活动,加强科技创新项目和金融产品的宣传、推介,推动高新区项目资源、政策资源与金融资源的有效对接。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在业务范围内综合运用统贷平台、集合授信等多种方式,加大对高新区建设和小微科技企业的融资支持。发挥高新区先行先试的优势,加快构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各类金融创新实践活动。
七、创新政策协调和组织实施机制
(二十)综合运用多种金融政策工具,拓宽科技创新信贷资金来源。充分运用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企业的信贷投入。发挥再贴现支持结构调整的作用,对小微科技企业票据优先予以再贴现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银行发行金融债专项用于支持小微科技企业发展,加强对小微科技企业的金融服务。积极稳妥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将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腾挪出的信贷资金支持科技企业发展。
(二十一)加强科技创新资源与金融资源的有效对接。探索金融资本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结合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建立科技创新项目贷款的推荐机制,支持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建立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引导和支持金融资本及民间投资参与科技创新;指导地方科技部门建立中小微科技企业数据库,与金融机构开展投融资需求对接;开展面向中小微科技企业的科技金融培训,培育科技金融复合型人才。
(二十二)建立科技、财政和金融监管部门参加的科技金融服务工作协调机制。健全跨部门、跨层级的协调沟通和分工负责机制,加强科技、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的协调,形成推进科技金融发展的政策合力。依托科技部门与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的合作机制,将科技部门在政策、信息、项目、专家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与金融机构的产品、服务优势结合起来,实现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相互促进。
(二十三)探索建立科技金融服务监测评估体系。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可根据辖区实际情况,按照地方科技部门制定的科技企业认定标准与名录,推动各金融机构研究建立科技金融服务专项统计制度,加强对科技企业贷款的统计与监测分析,并探索建立科技金融服务的专项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制度。
请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会同所在省(区、市)科技、知识产权、银监、证监、保监等部门将本意见联合转发至辖区内相关机构,并协调做好本意见的贯彻实施工作。
中国人民银行
科技部
银监会
证监会
保监会
知识产权局
6.如何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篇六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具体表现,是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的迫切需要。麻塘山乡中心学校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创合格学校,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通过改善办学条件等举措,进一步推动了全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麻塘山乡素有隆回的西藏之称,经过几轮的办学布局调整,麻塘山乡现在有两所小学、两所九年制学校,分布合理,覆盖了全乡受教育人口。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位置的差别,一些学校发展滞后,制约了教育的发展。为解决发展不均衡的状况,麻塘山乡中心学校决定用建设合格学校来均衡学校办学条件。全乡的办学条件得到质的提升,办学差距也大大缩小。但作为隆回最边远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尚与其它乡镇有一定距离。如何进一步如何进一步加快合格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体还有以下几点要真正的达到合格。
一、均衡师资力量
师资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校际间的不均衡,关键在于教师不均衡,如果一所中学有些科目连专业老师都没有,教学工作又如何开展,你修再多的房子,配再多的电脑又有何用。麻塘山是隆回最边远的地方,外地教师不愿意来,优秀教师留不住,加之近年上级分配老师均按成绩由老师本人来选,结果可想而知,这是制度造成师资的不均衡。针对如此情况,一是教师要分得来,政府从制度上入手;二是教师要留得住,政府要从待遇上入手,学校要为教师创造施展才华的平台。总之上级人事管理部门要健全教师均衡配置机制,促进教师校际间的有序流动。鼓励教师扎根农村,扎根偏远。
同时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教育振兴,教师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因此,要切实抓好在职教师岗位培训、骨干教师研修提高、新任教师培训和班主任培训,帮助农村学校、城镇薄弱学校建立校本研训制度,稳定农村学校、城镇薄弱学校骨干教师队伍。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
务能力。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教育的均衡发展需要培育造就一批具有先进教育理念、良好职业道德和坚实业务基础的高素质的校长。学校要做好后备干部培养工作,全面提高教育系统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实改善农村教师待遇。在生均公用经费上,向农村学校倾斜。在职称评定上,向农村教师倾斜。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建立健全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增加边远地区教师补助津贴,切实改善农村教师待遇。
总之根本保障是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二、加大合格学校建设完成后的运转投入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落实,确保教育规划优先、财政投入优先、公共资源配置优先。重点加强教育经费投入和规范使用工作,促进“三个增长”的落实。以确保合格学校的运转开支,现在对于学生的教预算是体现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但真正落实到学校开支的钱就那么一点点,往往建好的合格学校因费用问题变得不合格了。因此努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不能只在建设合格学校迎检时大把的钱往里投,验收完了资金没了。
三、强化管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切实加强德育工作。加强学生世情、国情和社情教育,深入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广泛开展各种主题教育,全面开展与学科课程相衔接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科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德育。总结、交流和宣传班主任工作经验,加强班主任和德育队伍建设。做好新的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准备工作,着力加强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
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建立和完善教育教学常规制度,加强教学管理。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认真实施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加强体育卫生艺术教育。认真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组织开展广播体操比赛,抓好学生预防近视和科学营养工作,加强学校卫生防疫和食品安全工作,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珍爱生命教育,深入开展国防教育,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
深化素质教育改革。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改革和招生评价制度改革。继续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准备工作,倡导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落实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加大教育资源开发和整合的力度,加强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做好现代远程教育应用指导和技术服务工作,促进义务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学校要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努力实现“班班通、堂堂用”。
四、创造合格的家庭、社会教育
7.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篇七
为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实现教育公平, 提高全市教育的整体水平, 多年来, 西安市始终围绕实现农村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认真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 切实加大投入力度, 取得了显著成效, 提高了农村教育质量和水平, 促进全市基础教育的教育均衡持续发展。但是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主要做法与成效
1. 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切实提高保障水平
(1) 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努力确保教育经费的不断增长。特别是一些财政困难区县, 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 每年在安排财政预算时, 首先保证教育经费, 切实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和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十五”期间, 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119.70亿元, 年均递增14.58%, 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占教育总投入的一半以上。2007年市本级专项用于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资金1.42亿元, 占市本级教育投入总额的85.2%。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改革中, 西安市将实施范围扩大到城市学校中具有农村户籍的学生, 2006年和2007年, 各级财政投入农村新机制资金约3.36亿元。
(2) 认真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在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中, 坚持以流入地的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为主, 落实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相关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城市学校) 就读与当地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同等政策。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及时解决了进城务工农民托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
(3) 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2004—2006年市级财政投入专项资金2亿元, 用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危改清欠、布局调整、寄宿制学校改造、远程教育等, 此外, 还将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50%以上用于农村教育。
(4) 加强教育经费的监督管理。为了切实管好、用好教育经费, 西安市相继制定了中小学预算、财务管理办法等10余个配套文件, 严格规范资金管理, 并定期进行专项督导检查, 确保教育经费专款专用, 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同时, 西安市本级和区县财政都开设了教育专户, 实现了教育资金拨付的“直通车”。
2.集中财力办大事, 促进均衡发展
西安市是一个教育大市, 又是一个经济总量相对较小、正处于发展中的城市。为了尽快改变农村教育相对落后的现状, 他们按照布局调整方案, 统筹安排财力, 统一规划, 集中建设, 严格实行项目管理和预算管理, 以规划定项目, 以项目定投入, 资金随着项目走, 项目随着规划边走, 改变了过去校舍建设盲目无序, 多点投入, 使用效率低的弊端。
(1) 实施农村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2006年以山区为突破口, 启动了农村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2006—2008年市级财政共投入7000余万元。建设61所标准化寄宿制学校。项目建设实行一次投资全部到位, 除校舍建设外, 还包括校园整体改造, 并配备生活及教学仪器设备等。
(2) 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十五”期间, 西安市用于危改工程的总投资达7亿多元, 改造项目共1954个, 改造面积188万多平方米。2006—2007年各级财政安排1.08亿元危改专款, 改造137所中小学危房, 市财政安排9000万元偿还2001年—2002年危改欠账。
(3) 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从2001年开始, 西安市每年安排500万元专款, 用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装备。引导支持西安市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发展。2005年投资5053万元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为全市10个县区1784所学校配备了远程教育设施。2007年又投入1573万元在9个区县的405所学校进行了远程教育工程建校。目前西安市“农远工程”已覆盖到了所有农村中小学。
(4) 实施薄弱学校治理工程。为加强薄弱学校建设, 西安市实行倾斜政策, 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或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 按照分步实施, 逐校一次投入到位的办法对薄弱学校实施标准化改造和建设, 均衡配置教育资源, 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十一五”期间, 全市计划重点治理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80所 (其中农村学校56所) , 近两年来, 西安市已投资4500万元完成了21所治理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的任务。
(5) 启动区域内基础教育设施整体建设工程。为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 西安市从2008年开始, 采取以区县财政投入为主, 市级财政补贴的方式, 集中进行区域内义务教育基础设施整体规划和建设。2008年市、区财政一期投资1.4亿元进行了未央区义务教育基础设施整体规划、集中建设试点, 并以此来带动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的整体建设和发展。
(6) 加强职教中心建设。近两年, 西安市十分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以建设区县职教中心为着力点, 全市共投资4800多万元, 用于改善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条件, 极大地改变了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设施陈旧的状况, 进一步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培养能力, 扩大了办学规模。
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方面存在的问题
(1) 当前义务教育投入经费总量仍满足不了教育发展的需求。新机制全面实施后, 西安市学校经费保障水平相对2006年前的“一费制”水平全面提升, 经费保障机制运行良好, 缩小了城乡差别, 有利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总体水平的提升, 新保障机制公用经费基本能维持学校运转,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实际困难:一是财政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偏低, 区级财政无力按照相关标准予以补助提高;二是学校寄宿学生逐年增加, 应补助对象有增无减, 但县级财政财力有限, 造成部分贫困学生无法享受到政策实惠。
(2) 农村县镇中小学经费收入减少, 影响学校正常运转。实施新机制后, 乡镇以下农村中小学经费保障水平相对2006年前的“一费制”水平全面提升, 每生每学期平均上升25元;县镇中小学经费保障水平相对2006年前收费水平下降, 每生每学期平均下降75元。城镇中小学收入的下降, 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影响了学校的运转水平, 县级财政每学期不得不从预算中安排专项经费补充学校公用经费, 维持县镇学校的正常运转。
(3) “危改”资金严重不足。而县级维修资金严重不足, 乡镇以下学校大规模修缮和校舍建设资金无法保障, 需进一步建立经常性财政投入保障机制。
(4) 县域教育事业发展受限制。根据当前的经济发展、物价指数等预测, 维持学校正常运转, 学校日常公用经费需求总量增长;完成新一轮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需新增校舍投入资金;全面消除危漏校舍、充实完善教学仪器设备和生活设施、完成远程教育工程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全面促进西安市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当前的经费投入标准明显满足不了县域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寄宿制学校师资严重不足。据报道, 蓝田县某学校现在共有学生330人, 在编教师16人。如今农村的班额越来越小, 开设科目却不断在增加, 如信息技术、健康、远程教育等, 于是出现了一名老师跨年级教学的状况, 而多头备课、上课造成工作量大增, 有时很难用上课节数来计算。为了调剂师资配备, 学校所在的街办中心校规定, 对辖区内的所有学校的教师进行量化积分, 鼓励自愿支教行为。到目前为止, 学校每年都要聘任两位代课教师, 而薪资则由学校自己解决。
(5) 公办学校不太愿为农民工提供“一视同仁”的义务教育
公办学校承担了接收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责任, 是出于对维护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益的考虑, 更由于公办学校办学规范、教育质量有保障, 中央政府进行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力主”的制度设计。然而, 客观地来说, 处于“教育市场”中的公办学校, 为了追求办学效益的最大化, 公办学校往往都不太愿意招收农民工子女。因而, 不少公办学校会拒收或少收农民工子女。有的公办学校则采取农民工子女与本地学生“分校”、“分班”、“划块”的办法。此外。由于城乡地缘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 公办学校招收农民工子女的行为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城市学生和学生家长群体的广泛认同。因此, 公办学校还未从被动接收农民工子女到主动接纳农民工子女的态度转变。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的建议与对策
1. 切实加大义务教育经费投入, 尽快实施“全面免费”的农村义务教育。
可以采用区别对待的办法, 对县以下、特别是乡镇以下的农村中小学所有学生全部实行“两免一补”, 即既免学杂费, 又免教科书费和寄宿生活费。
为此, 需要构建以财政为主、以政策性金融和教育彩票为辅的多元投资模式。各级政府都必须继续加大财政的投入, 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使财政投资在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 促进义务教育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同时可以采用政策性金融手段来进行教育融资, 扩大教育资金的来源;发行教育彩票, 通过彩票来吸纳社会资金, 使其成为增加教育投入的新渠道;利用产业优惠、税收减免鼓励民间捐款、赠与等手段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 还可以由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共同分担教育经费。
2. 改革教育经费的管理运行机制, 建立规范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
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应通过因素法测算义务教育标准支出和标准收入, 并确立各级政府的经费负担责任, 同时要对转移支付资金加强监督管理, 防止义务教育经费被挪作它用。各级政府要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积极筹措资金, 增加转移支付资金规模, 加大对财政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为了确保新保障机制教育专项资金安全有效使用, 从管理体制和资金运行上来看, 教育资金专户应设在教育主管部门, 建立“校财局管”或“教育系统分级预算”体制, 同时建立财政、审计监管制度, 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各项资金, 严格实行专户管理, 各级经费保障资金全部纳入“基础教育资金专户”, 专户管理, 专款专用、封闭运行, 新机制改革各项资金通过专户直接拨付各中小学, 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
3.制定适应新机制的学校人事编制制度及政策。
新的人事编制标准不符合山区教育的实际, 农村学校课程改革很难按照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课程。
建议按照农村中小学的实际按班额标准和师生比综合标准重新制定教师编制, 同时给农村中小学有寄宿制的学校落实炊事人员的编制。建议全省出台规范统一的“校长岗位责任制”和“教师聘任制”实施细则, 改变目前校长“有职无权”、“教师无竞争意识、无危机意识”的现状。
4. 建立完善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
实行“两免一补”的政策后, 义务教育教师p队]伍的�待遇与非义务教育的教职工相差很大。从教育事业的发展考虑, 除了从事业留住人才外, 从待遇留人做起也很重要, 国0家_应建�立一个统一的义务教育教职工的激励机制, 使其更好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稳定义务教育的教职工队伍, 更好地促进基础教育的稳步发展。
据此, 建议增加以下津贴标准:适当提高班主任津贴标准;由县财政按各校教师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 把教师各种病事假及进修培训等发生的费用及其绩效劳务费等项目, 纳入财政预算;根据教师工作情况利用学校收入发放教育教学质量奖、课时津贴、代课费等, 以形成比较完善的管理激励机制, 保证教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 有效地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5. 改革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机制, 确保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来源
(1) 市政府应该打破户籍制度的限制, 不再以户籍人口的适龄儿童少年为基数来划拨义务教育经费, 而应以实际在校学生数为基数划拨义务教育经费。
(2) 如果条件许可, 可以按照农民工子女户口所在地进行登记统计, 按照其一定比例, 将农民工子女户口所在地的部分教育资金回收中央, 由中央将这部分资金用于输入地政府的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3) 可以逐步引入“教育券”制度, 作为现行义务教育投资体制的补充。输入地政府把对输入儿童每学期的投入通过“教育券”的形式发给学生, 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可以凭“教育券”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领取资金, 解决因为学生的频繁流动而无法准确分配农民工子女教育投入的问题。
8.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篇八
关键词:校企合作;办学机制;职业学校
1 创新职业学校办学机制是适应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1.1 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规律需要学校和企业相结合
校企合作是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必然选择。职业学校必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强基础能力和内涵建设,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优化专业设置,改革课程体系,强化规范管理,不断增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1.2 校企合作办学的实质是企业资本与学校知本的结合,以及学校资本与企业知本的融合,校企结合可实现优势互补
职业教育要发展,必须扩大学校资本规模和提高学校授课质量,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劳动力需求和职业培训需要,努力构建富裕劳动力和新生劳动力就业的快速通道,进而推进张家港市城乡一体化进程。
2 创新职业学校办学机制是改善软硬件建设的重要途径
2.1 学校的规模发展和社会人才需求的矛盾促使学校寻找新的资源,提高办学能力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一方面当今社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发展日新月异;另一方面学校基础能力还很薄弱,实训基地及各种装备也很落后,培养的学生滞后于企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需要。因此,必须以基础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不断充实、完善以及更新换代实验实训设备,只有这样,才能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优化教学结构、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为培养适应现代企业生产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提供基本条件和现实可能,因此,职业教育必须更新办学机制。
2.2 校企的深层次合作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用工市场的无缝对接,提高学生社会化的质量,缩短学生社会化的时间,也有助于提高学校专业调整的科学性和教师培训的效益
企业和学校的深层次合作,可形成产学一体化,建立校企双赢互惠的长效机制。通过校企合作,解决了行业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和人力资源素质提升问题,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用工市场的无缝对接,密切了校企合作关系,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服务能力。
3 创新办学机制,与时俱进,努力发挥新机制的作用
3.1 发挥企业资本优势,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要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本优势增强硬件实力,根据产业结构和规模经济的发展建设搞好电气、数控、机电专业,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建设搞好电子信息、机械制造专业、计算机专业,力争2~3年创建一批市级示范专业,5年创建一批省级重点专业。全面提高学校价值,确保国有资产增值。
3.2 发挥资本优势,不断拓宽教师培养途径,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教师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必须不断拓宽教师培养途径,确保部分教师科学、合理、有效的转型,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持续进步,学校应搭建起名师成长的阶梯,建立起教师逐步提升的制度,实现教师的快速成长,从而实现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3 发挥企业知本优势,引入企业文化理念,努力增强学校凝聚力
引入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是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必须努力建设学习型学校,打造业务素质高,思想过硬、管理严格、人本管理的教职工团队,不断增强学校软实力。
3.4 发挥企业知本优势,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努力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要针对职业中学的特点,不断增强与行业的联系,借鉴行业标准,采用多种培训方法,实现学生思想与行业要求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3.5 发挥企业知本优势,不断更新教学指导思想、教材内容和评价模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要不断了解企业对员工的知识技能要求,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要求的有机衔接,学校要推行以能力为本位,以会用、实用、够用为度的课程改革,加强教师到企业培训的力度,大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6 发挥学校知本优势,不断创新专业设置,确保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要以江苏省重点专业评估标准为依据、以行业需求为基础,实现专业的现代化建设。它的内容包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施建设、教学管理与改革创新、学生质量效益与评估、专业示范与辐射作用等。
总之,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更新观念,使自己的思想始终与上级组织保持高度一致,大力实施职教攻坚计划,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努力创新职教体制机制,积极推进与知名企业合作办学,提升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
9.远安快速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篇九
远安县按照“基础设施现代化、教师配备均衡化、教育质量一体化”的工作要求,举全县之力,快速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实现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大改善、教育内涵大提升、教育质量大提高的均衡发展目标。
一、以建设全省山区教育强县为目标,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方案,努力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一)高目标定位
提出在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础设施标准化、师资配备均衡化、教育质量一体化”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工作目标。优质均衡是指标准化建设等硬件建设以及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等内涵发展上的全面高标准均衡。高目标的定位,为我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立了方向,也对推进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强力度投入
一是条件改善投入力度大。坚持用超前的意识,用教育投入是财政第一投入的理念统领各项工作,力保硬件建设和软件优化齐头并进。近三年软硬件建设共投入资金9350万元,校均投入406万元,生均投入7917元。二是学校运转保障程度高。为提高中小学经费保障水平,县财政每年预算资金1650万元以上,按小学25元/生、初中40元/生的标准补助公用经费,按40元/新生的标准补助课桌凳维护款,按20元/生的标准补助计算机上机费,全额预算教师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安保人员经费、临时用工人员补助、福利费、工会经费、退休人员活动经费等。
(三)全方位保障
县政府成立了以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发改、住建、教育等13个县直部门及7个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制定《全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时,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要求,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强力落实。建立县级领导定期议教制度、县级领导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联系学校制度、县直相关部门发展义务教育工作职责及乡镇党政领导基础教育目标责任制,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稳步推进。
二、以基础设施的校际及班级均衡为重点,深入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办学条件大改善
1、着力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
近年来,远安县不断加大学校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实现“八有”建设目标。一有安全校舍。投资3202万元,新建校舍8671平方米,加固维修校舍33789平方米,消除危房43633平方米,在全省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无危房的目标。二有标准功能室。投资500余万元,为中小学建有分学科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音乐室、美术室、计算机教室、远程教育播放室、体育器材室等。三有人性化宿舍。投资800余万元,扩建学生宿舍洗漱间及卫生间,完善宿舍楼值班室、消防设备和安全设施配置。四有卫生厕所。投资200余万元,通过新建或改造两种方式,为所有中小学建成标准、卫生的水冲式厕所,全面消除旱厕。五有塑胶运动场。投资3500万元,将建成塑胶运动场 15个(2011年已完成10个),新增塑胶运动场面积11万平方米。六有绿化景观。投资800余万元,对全县中小学进行校园绿化和主干道、文化墙建设,营造优美育人环境,实现校校有绿化、处处有景观。七有特色校门。投资400余万元,对15所中小学校门进行新建和改造,确保建成后成为学校的景观和名片。八有升降课桌凳。投资400万元,为中小学更新课桌凳,城乡学生都将坐上标准、舒适的升降式课桌凳。
2、着力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
不断加快学校装备建设步伐,投入2200余万元,着力推进教育装备现代化,实现全县义务教育学校“班班通”覆盖率、教师笔记本拥有率、计算机教室配备率、常规装备达标率、学校管理信息化实现率“五个100%”的目标。
3、着力推进后勤保障优质化
投资600余万元,为学校后勤实施设备实行“八统一”配备,即统一配备钢架床、统一配备物品柜架、统一配备餐桌椅、统一配备不锈钢餐具、统一配备进餐刷卡系统、统一配备直饮水设备、统一配备集中供热设备、统一配备办公桌椅。实现城乡学校后勤设施无差异配备。2011年,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更新各种后勤设施设备10000多台套。以寄宿制管理创新活动和创建“学生满意食堂”、“文明宿舍”、“星级厕所”、“环境优佳校园”活动为抓手,通过管理创新和检查评比,学校后勤管理争先创优的氛围浓厚,后勤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4、着力推进农村教师安居化
投资1020万元,以“建”、“改”、“退”、“补”四种方式,实现农村教师安居化。建,在校内新建一室一厅一厨一卫教师周转宿舍160
套,6400平方米;改,把学校内部原有非产权房维修改造成两人或三人居住,共改造140套,5600平方米;退,县财政预算专项资金,退还“普九”期间通过个人借资建成的教师宿舍,把房子收归学校所有,纳入教师周转宿舍管理;补,通过财政给予适当补贴,鼓励教师在学校附近集镇和县城购买产权房,解决教师住房之忧。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共有教师周转宿舍678套,面积27130平方米,基本解决了教师校内周转住房问题。其中,260名交流教师、支教教师和新分配教师全部入住。
三、以教师援助工程为载体,深入推进教师配置均衡化建设,实现城乡教师素质整体大提高
(一)突出订单式交流,解决城乡学校优质师资差异问题
根据农村学校的需求,订单引进师范类大学本科毕业生,分配到农村学校。近三年来,共引进114人,占农村专任教师总数的18%。根据农村学校需要,每年选派城区学校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订单支教。近三年,共组织86名城区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订单支教,占城区学校专任教师总数的7.7%。根据农村学校需求,每年从城区学校选派3-4名优秀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从农村学校选派相应学科的中青年教师到城区学校任教、学习。近三年,共组织182名教师试行订单结对帮扶,占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总数的6%。
(二)突出区域联谊交流,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针对同一学校教师队伍相对稳定容易产生思想观念同化、教学方法不易拓展、教师职业倦怠等问题,组织开展了乡镇小学类教师交流、乡镇中学类教师交流、城区中小学类教师交流三种联谊交流方式。三年共联谊交流教师180人,平均每年联谊交流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近6%。
(三)突出管理干部交流,解决城乡学校管理差距问题
为促进学校优化办校理念和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水平,开展校级干部、中层干部、后备干部交流。三年来,全县76名学校管理干部交流,占管理干部总数的33%。
(四)突出交流保障,解决交流教师激励问题
把交流教师视同农村学校教师,同等享受农村教师津贴,分区域按45元或90元/人〃月标准随基础性绩效工资发放。交流教师和农村教师一样,按教龄10年、20年、30年每月分别发放农村教师交通补贴100元、200元、300元。在评先表模、教师晋升专业技术职务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交流教师。完善和相对较优的交流待遇,有效促
进了教师交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突出交流考核,解决交流教师管理问题
结合开展“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强化交流教师师德评价,提升交流教师师德修养。规定交流教师在交流学校所任教班级学生评教满意率达到80%,无严重违规行为,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个人年度考核需进入交流学校全体教师年度考核前60%的序列。交流期满后,经考核合格者返回原校,考核达不到相关要求的继续安排交流。
2011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达213人,占教师总数的21.1%。省教育厅2011年第52期简报对我县教师交流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四、以高效课堂创建为主要抓手,深入推进教育教学质量均衡化建设,实现教育质量均衡性大提升
分步转变教育观念。将开展高效课堂创建活动作为教育内涵发展的突破口,实现“以教定学”到“以学定教”、“满堂灌”到学生“满堂学”、、“个体教学”到“团队合作” 的转变。教师树立了“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观,落实了“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分类确定教学模式。在借鉴学习各地高效课堂先进模式的基础上,经过深入调研,实行了模式的校本化、学科化和类别化。分科制定评价标准。确定高效课堂创建基本标准,针对不同学科教学特点提出具体要求,制定了学科课堂评价指导标准。分层优化教研细节。扎实开展“组内教研”、、“校本研训”、“区域教研”和“课题教研”,针对性解决创建过程中的难题,促成教学研究课题化。分级实施课堂达标。学科教研员以“送课到校”的形式到学校上“示范课”,学校组织教师上“研究课”,教师逐一上“达标课”,优秀教师上“竞赛课”,力促课堂效益整体提高。三年的高效课堂创建工作带来了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升、城乡学校互有优势的均衡局面。
五、以实现机会均等及促进心理感受同优为目标,深入推进关爱工程建设,实现特殊群体学生关爱全覆盖
(一)优化学生入学绿色通道
优化绿色信息通道。提前做好进城务工、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统计工作,确保他们顺利入学。优化绿色准入通道。简化入学程序,开辟高效、便利的入学通道,建立进城务工、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档案,实行动态管理。优化绿色费用通道。对农民工、流动人口子女入学不收取或变相收取任何费用,同等享受义务教育各项优惠政策。优化绿色管理通道。把进城务工、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情况纳入学校年度目标
考核,建立师生“一帮一”或“多帮一”的管理体系,对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情感上给予特殊关爱。近几年来,全县有需求的进城务工、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率达到100%。
(二)优化学生贫困救助体系
足额落实配套资金。县财政每年落实配套资金57.8万元,和上级资金统筹使用,增加寄宿生生活费补助人数和提高孤儿补助标准,享受生活费补助的学生占寄宿生的比例达到60%,孤儿的补助标准小学达到1200元/生〃年,初中为1500元/生〃年。及时拨付补助资金。在上级补助资金按年度拨付的情况下,坚持由县财政在每学期开学时先预拨资金,生活费补助得到及时落实。2011年,共为3157名寄宿生落实生活费补助307万元。探索性落实交通补贴。2011年,为1000名家庭困难学生落实交通补贴20万元。多形式开展帮扶活动。通过加大宣传力度,结合党员结对帮扶活动、县直单位对口帮扶活动、“爱心妈妈”捐助活动等,吸引社会力量和各界爱心人士资助贫困学生,每年资助480 余人,落实资金12万余元。
(三)优化特殊群体关爱体系
构建全覆盖的关爱体系。关爱体系覆盖从农村到城镇、从小学到大学、从残疾学生到健全学生的所有贫困学生,确保特殊群体学生及家庭享受到教育的公平。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协调,形成关爱的联动机制和网络。学校将关爱特殊群体学生工作纳入到学校工作目标体系之中,使学校成为关爱特殊群体学生,促进其健康成长的主阵地。创新关爱的工作方法。深入开展“阳光家园”、“爱心妈妈”、“爱心结对、情暖三生”等活动,广泛开展“五个一”、“别人与我比父母,我与别人比明天”、“自强之星”评选等主题活动。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简报专门刊发了远安县“阳光家园”经验典型,“爱心妈妈”活动多次受到省市表彰和肯定。
(四)优化特殊教育保障水平
2011年,投入600余万元进行特殊教育学校移址新建,新校占地面积6890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新添置了80余万元的康复等设施,新建了3500平方米塑胶运动场地。县财政、教育部门大幅度提高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学生全部享受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县残联每年安排专项资金3万元用于学校维修改造和设备购置,民政部门将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生活低保,学生就读已经达到免除一切费用的要求。
六、以督导评估和管理创新为推手,建立和完善均衡发展保障机
制,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健康发展
(一)完善督导评估机制
建立和完善各项督导评估机制。先后下发了《远安县乡镇教育工作责任目标考评细则》、《远安县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价方案》、《远安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细则》等一系列督导评估办法。教育督导部门根据督导评估工作要求,每年坚持开展乡镇教育目标考核、办学水平评估和“普九”复查工作。扎实开展“农村小学寄宿制合格学校”、“初中标准化达标学校”和“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创建活动,全县寄宿制小学和所有初中学校在宜昌市率先双双100%通过市级验收,正在向现代化目标迈进。扎实开展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度的监测和分析工作,被确定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数据监测样本县,为制定县域内义务教育发展政策提供数据分析。2011年,县政府教育督导室就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后两次开展专项督导检查,有力推进了义务教育向高位和深度均衡方向发展。
(二)探索教育管理创新机制
实行县域教育管理一体化。远安县立足“县域面积小、人口少、农村交通发展较快”的县情,加快学校布局调整步伐,学校由2001年的163所调减到25所,在宜昌市率先完成布局调整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远安县积极探索出全县中小学一体化管理新模式,做到“两消除”、“六统一”。即彻底消除教委办和中心校等中间管理环节,全县所有中小学由县教育局直管。实行中小学一体化管理以后,工作统一部署,师资统一调配,校长统一聘任,教师统一考核,项目统一建设,学校统一评价。县域教育一体化管理,便于统筹谋划、整体推进,有效推进了全县教育的均衡发展。
由于远安县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投入强度大、教师保障程度高、教育质量提升速度快,2011年全省教育工作年会对远安关爱教师工作给予了高度而充分的肯定,《中国教师报》对远安教育发展作了全方位的分析介绍。2010、2011年,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对远安义务教育发展工作措施进行了推介。
10.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我见 篇十
均衡发展是新时期发展义务教育的必然选择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反
映了人们的期望、社会的要求和自身的需要,是新时期推动义务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重要治国方略。教育是相关利益群体最多的社会事业之一,教育公平也就自然地成为人们评判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对于“择校热”等问题,社会上谈论的多,批评的多,给教育工作带来极大的压力,也给社会增加了不稳定因素。冷静分析一下,出现这种状况,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公平问题。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是国家提供同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共事业,其本质属性就是公平。现在教育发展很不均衡的状态,不仅无法满足大多数人共同的教育需求,更严重的是还会促使教育的热点问题持续升温。应对这一现状的唯一方式,就是从现在开始,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使我们的义务教育,有条件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是紧紧地伴随着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步伐而展开的,宗旨就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让人民群众从教育发展中受益。2003年,针对愈演愈烈的“择校热”,**市首先从改造城区薄弱学校入手,遴选22所初中进行为期三年的综合改革。截至今年7月,基本实现了城区薄弱学校改造。2004年,针对农村学校“散、小、弱”的整体状况,开始大规模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到目前为止,**市已经建成3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有20所正在建设之中,向近6万名农村中小学生提供了优质教育服务,占农村中小学生总数的22%以上。2005年,针对城乡教育质量差距过大的问题,开展城乡学校“手拉手”活动,做到每建成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就组织城区学校对口连续六年支援,目前已有76所城区学校与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结成帮扶合作体,117名校长、教师在农村支教。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农村学校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学生开始受益,也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同。
均衡发展是以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为基础的共同发展
均衡发展既是一种教育思想,现阶段更是一种有法律规范的教育实践。包含着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也包含着发展方式的变化。
义务教育是国家向公民提供的公益性社会服务,均衡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确保义务教育资源的提供者——政府,能够向公民提供均衡的义务教育资源。在现实条件下,就是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这包括四大方面:一是均衡配置教育经费。实现校际间每名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配置标准的统一,校际间同职级教师工资待遇的统一。二是均衡配置办学条件。达到校舍建设的标准化,学校间教学设备配备的标准化。三是均衡配置教师资源。形成教师在学历、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骨干教师数量在校际间的均衡分布。四是均衡配置学生生源。遏制择校热,落实“就近入学”原则。
人们的教育需求仍然处于不断升温的过程之中,教育均衡不是目的,通过均衡能够实现共同发展才是硬道理。现阶段,义务教育共同发展,应该包括四个方面内容:城区薄弱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区域内学校间的协同发展;城乡间学校的协调发展;每所学校自身的特色发展。
均衡发展需要从多个角度构建起义务教育发展的新生态
教育虽然是一项自成体系、相对独立的社会事业,但其发展的快慢和所能达到的水平,却是由多个因素、多种力量共同促成的。为确保义务教育快速健康地走上均衡发展之路,需要整合相关力量形成合力。
**市委市政府三年来一直主导着全市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新《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力度又明显加大。不久前,由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了“**市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会”,出台了四个关键性举措:一是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地位,把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作为**市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等三大奋斗目标的基础性工程,要求各县区政府要有方案、有措施、有人抓;二是进一步规定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投入保障,要求各县区政府及时弥补改制学校恢复公办后的经费缺口,教师的结构工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三是严格规范办学行为,将全市“民办公助”学校,全部恢复公办性质,同时禁止公办小学举办以直升为名的幼儿园(所);四是采取区域推进的方式,首先把城区全部纳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综合实验区之列,市政府为此设立每年1500万元的专项奖励资金。
11.云南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篇十一
近年来,云南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教育部工作安排,结合本地实际,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在政策制度、经费投入等方面提供保障,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云岭大地,校园变美了,教学设备先进了,优质学位增多了,好学校多了;进行了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教育均衡步履坚实,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云南在探索中前行
义务教育是教育公平的基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2011年底全面普及之后,均衡发展成为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体现。
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各级政府的法定责任。2010年颁布实施的教育规划纲要,明确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地位和目标。2012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作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云南省委、省政府突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中之重的地位,先后安排了5.8亿元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奖补资金,对已通过国家认定的9个县市区和今年申报国家评估认定的49个县市区,每县市区安排1 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着力解决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短板”问题。
2015年底,昆明市五华等9个县(市、区)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国家督导评估认定,楚雄等17个县(市、区)通过省级督导评估。2016年又有盘龙等32个县(市、区)通过省级督导评估。若今年申报基本均衡的49个县(市、区)都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认定,我省就将有58个县(市、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目标,占全省129个县(市、区) 的45 % ,基本达到全国去年的水平。这将标志着云南义务教育事业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开始新的征程,面临新的目标任务。
“确保2019年全省129个县(市、区)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当前,我省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 9月12日,在易门县召开的全省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督导评估现场推进会上,省委高校工委常务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周荣吹响了云南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工作冲锋的号角。
为确保到2019年全省129个县(市、区)全面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这一总体目标,推进会强调,必须按期完成4个阶段性工作任务:2015年通过国家评估认定的五华区等9个县(市、区)必须抓好巩固提高工作,要经得起国家的检测和复查,在确保基本均衡基础上向优质均衡迈进;2016年申请国家督导评估认定的盘龙区等49个县(市、区)要加强整改,确保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认定;2017年规划实现基本均衡的呈贡区等40个县(市、区)要将义务教育均衡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尽快安排部署;2018年、2019年规划实现基本均衡的昭阳区等31个县(市、区)底子薄难度大,要提早谋划。
“要继续加大投入保障,加快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进一步强化控辍保学工作,消除厌学辍学现象;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继续抓好关爱帮扶,促进教育公平;健全督导机构,强化教育督导工作;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确保到2019年我省所有县市区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周荣厅长在讲话中对今后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出明确的安排部署。
昆明五华区:万紫千红春满园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实现教育均衡,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一直是五华区教育的努力方向。围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积极打基础、探路子、提质量,创新管理模式。近年来,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征程中,五华区一步步留下了坚实的足迹。
五华区政府坚持规划优先、投入优先、资源配置优先,不断改进办学条件。
4年来,先后实施“校园标准化建设”等20多个重点项目,3年来新增教育用地近380亩。2012—2015年,教育财政拨款逐年增长,增长比例分别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0.13、0.3、0.14和9.76个百分点。扎实推进“校安工程”,“十二五”期间新建校舍153 461平方米,抗震加固校舍6 042平方米,消除危房5万余平方米,增加公办学位5 900个。加强教育设施设备建设,“十二五”期间投入6 434万元购置教学设施设备。
围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体目标,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五华区探索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新路子。深入推进教师人事规范化管理,坚持校园编制每年动态调整。实行校(园)长公开选聘任用制度,坚持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2014年启动实施“51336教育人才培养计划”(即:5年内在中小学幼儿园培养出10个优势学科,30位名校园长,30位专家级名师,600名精英后备军)。同时,把引进高水平教师也纳入全区人才引进规划,3年来共引进省内外高级教师15名。五华区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注重优化学生学习方式,围绕素质教育需求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创新教育质量监督评价体系建设,启动“昆明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试点工作。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 2005年以来,五华区初中公办学校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连续11年位居昆明市第一。在积极推进教育公平上,五华区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能助尽助的教育资助政策。成立学生资助中心,建立学生家庭信息动态管理系统,综合采取减免、补贴、奖励、贷款等方法助贫助残。深入实施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启动云南省“医教结合”实验区项目。2014年,投入“两免一补”、营养改善计划资助金和其他各类助学资金约2 200余万元。五华区着力消除大班额,成绩突出。56~65人以下的班级数,从2012年的213个下降至2015年的104个;66人以上的班级数,同期从49个下降至9个。落实“两为主”原则,安排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成绩喜人。
如今,五华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已顺利通过国检,在新的起点上、五华区确立了新的目标、有了新的展望。
在进一步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果的基础之上,在2016-2018年,五华区将投入资金近40亿元,增加教育用地725亩,新建或改扩建50所中小学和幼儿园,新建和改扩建校舍面积达43万平方米,增加2亿余元的教学设备。今年区政府专门提供统建公租房711套,为实现全区教职工安居乐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9月3日,五华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实施方案已通过政府常务会,按照400~800元/月不等的标准进行发放,少数民族教师适当提高标准,教师节前已落实到位。
开远市:脚步铿锵拓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路
开远市地处云南东南部。现有小学42所,教学点101个,高级中学2所,完全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初中13所,职业高中1所。有教职工4 112人,在校学生53 508人。
近年来,开远市紧紧围绕“有学上”“上得起”“上好学”三大主题,以构建“幸福教育”体系为目标,锐意进取、高位推进、统筹发展,形成了城乡教育工作一体化推进、一盘棋运行的良好格局。于2015年11月顺利通过了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督导检查。
开远市以政府主导,通过实行政策优先、投入优先、组织保障优先,确保学校硬件均衡。开远市把教育工作列入“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市委、市政府年度工作计划,先后出台了《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定》《加快城乡教育均等化发展的实施意见》等20多个文件。2012—2015年,全市教育总投入分别为4.21亿元、5.29亿元、4.68亿元、5.78亿元。同时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支持力度,“十二五”期间,投入农村校安工程资金约占全市校舍总投入的三分之二。实行市级四套班子领导联系包保学校制度;将教育指标纳入乡镇(街道)和各部门年度考核体系;选强配齐督学队伍和督导评估专家队伍,形成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强大合力。
以优化配置,以科学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大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确保校际办学差距逐步缩小,抓好校际均衡。2012年以来撤并小学5所、校点19个。同时为农村薄弱地区、城区学生集中区域新建标准化学校,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累计投入校安工程资金4.1亿元,建成标准化学校22所,在建6所。推进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实施。2010年和2013年,分别投入资金1 400余万元和3 388万元,为全市中小学配置标准化教学所需设施设备,2015年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通过“国检”后,又投入资金444万元,增配和升级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全市城乡学校标准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投入信息化建设资金7 000余万元。建成教育门户网站;完小以上学校建成校园网、校园网络安全监控和校园广播系统;建成网络视频示教系统、互联网络评卷系统、继续教育远程全员培训系统。
以完善政策措施,让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实现“零择校”,让贫困学生不因贫困失学,让残疾学生不掉队,让留守儿童不孤单,让随迁子女不受歧视,全力保障各类学生受教育权利。开远市建立了从学前幼儿到博士研究生的一条龙资助奖励体系。2012年至2015年,共发放学生资助金2 412.27万元,受惠学生47 070人次,兑现了“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承诺。实施“阳光教育行动计划”,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的合法权益。目前,全市中小学招收适龄残疾学生160名,开设智障儿童特殊教育班2个。近3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中小学校就读率保持在95%以上。
经过多年努力,开远市城乡义务教育差距正逐步缩小,均衡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成效明显。201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平均分比全州高66.86分,高考一本上线率15.7%,600分以上33人;2016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平均分比全州高35.77分,高考一本上线率17.5%,600分以上51人。
弥渡县:实现适龄儿童少年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
弥渡自古就是“文献名邦”,素有“兴学重教”的优良传统。一直以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入实施“教育强县”战略,以“穷县办大教育”的决心和勇气,举全县之力,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5年11月,全县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并于今年2月23日被教育部予以了公示确认,弥渡县顺利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实现了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从“有学上”向“上好学”的根本转变。
弥渡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列入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成立高规格的工作领导组,细化工作方案,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目标任务、工作要求、部门职责、责任领导,完善责任监督和问责机制,全力推动工作落实。
弥渡是全省7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是典型的穷县办教育。但为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弥渡县举全县之力。
从2010年起每年安排教育经费1 000万元。2012年以来从土地收益金总价款中计提2%的教育资金1 014.03万元、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3年5 397万元中计提3 759.91万元、3年足额征收教育附加1 367万元。2012年至2014年,全县义务教育预算内经费拨款分别为28 496万元、35 073.8万元、44 224.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1.67%、23.08%、50.26%,确保了“三个增长”,做到各类教育专项经费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专款专用。2009年以来,全县投资5.3亿元(其中:县级财政投入近1亿元),新建校舍31万平方米,排除危房25万平方米,新征土地987亩,整体搬迁学校18所,改扩建学校88所,建成教师宿舍1 013套,山区、坝区、城镇学校的办学条件差距明显缩小。
2008年以来,全县累计招聘教师609人,并将大部分新招录教师充实到山区、农村中小学校任教,促进校际间师资力量均衡。目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生师比小学为17.22∶1,初中为13.80∶1。坚持待遇、职称向山区倾斜,鼓励教师到山区任教,乡镇教师晋升初、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不受结构比例限制,每年表彰20名长期在山区和艰苦地方工作的教师,有效稳定了山区和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
弥渡县还特别加大标准化学校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工作力度,注重各类设施设备配置,保证全县中小学山区、农村、城镇办学条件基本均衡,保证适龄儿童少年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抓实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工作,实现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试就近入学,全县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00%由公办学校接纳,“三类残疾”儿童100%入学。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51所学校实行营养早餐,52所学校实行营养午餐的供餐,覆盖面达100%,做到食品采购规范、资金管理严格,学生体质健康明显改善。做好“两免一补”普惠工作,及时、足额发放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资金。积极建立健全儿童少年关爱体系,创建“留守儿童之家”16个,“乡村学校少年宫”5个,为儿童少年搭建了集课外学习、心灵沟通、才艺展示、娱乐健身为一体的活动平台,有力地促进了儿童少年的快乐成长和全面发展。
临翔区:补齐短板抓均衡
临翔区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全区脱贫摘帽的前提条件,放到奋战扶贫攻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来思考和谋划,进一步找准发展定位,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夯实发展基础,强力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根据区内学校布局情况、城镇建设和均衡发展需要,临翔区制定了《临翔区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使学校数量、学校分布、办学规模、服务半径更趋合理。2010年以来统筹资金7.4亿元,创新实施“校安工程”“全面改薄”、标准化学校建设、“10.7”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等项目,办学条件普遍改善。增加投入,补齐短板。2010年以来,共投入资金5 108.64万元配备多媒体电子白板,学科实验室、音体美设施、图书、计算机等教学设备,全区中小学设施设备配备水平整体提升。
为有效支撑均衡发展,临翔区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机制。制定了《临翔区中小学幼儿园及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明确了编制标准,满足教学需要。2012年以来,全区共招聘教师436名,全部安排到农村或薄弱学校任教。建立城乡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定期交流制度,推行“强校”+“弱校”结对帮扶模式,有序推进城乡、校际教师合理流动;同时,与华中科技大学开展以思想引领、学生资助等方式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成效明显。临翔区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在绩效工资和岗位补贴上向农村教师倾斜,农村教师月绩效工资平均水平高出城区学校教师520~800元,稳定了农村教师队伍。
为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完学率、巩固率,提升学校发展内涵,着力促进质量均衡。临翔区切实加强《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建立义务教育入学机制,实行按区域划片招生,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建立关爱机制,建立了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城市低保家庭学生的关爱机制。抓实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工作。成立了以分管副区长为组长的控辍保学领导小组,建立了各级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共同负责的控辍保学多级联动机制,有效落实控辍保学工作。全面落实惠民助学政策。探索覆盖学前教育到大学的救助体系。2010年以来,累计下拨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制生活补助9 781.45万元、惠及学生19.9万人次,认真实施农村学生(含学前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区财政投入2 028.55万元,受益学生13.94万人次。实施“名师入临”工程,开展以“一校一品、一校一特”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品位特色创建活动,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实施“以校长专业成长促进品牌学校建设”科研项目;认定区级特色教师279名,强化特色办学,促进内涵发展。
易门县:换挡提速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易门县深入推进“数字校园、绿色校园、文化校园、平安校园、质量校园”五化校园建设,充分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全县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成效明显,60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条件均达7项及以上省级指标,2002年至今,全县中考(学业水平考试)平均分连续15年居玉溪市第一,报考率、优生率位居玉溪市前列。今年6月,易门县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通过了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
易门县严格落实教育经费投入责任,优先安排义务教育经费支出,确保义务教育经费“三个增长”。2012—2015年,义务教育预算内经费拨款从20 158万元增至33 811.6万元,年均增长18.8%;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小学从4 565.9元增至9 905.3元,年均增长29.5%,初中从5 351.3元增至12 784.2元、年均增长33.7%;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小学从862.5元增至3 072.2元,年均增长52.7%,初中从945元增至6 363元,年均增长88.8%;教职工年人均工资从52 557.5元增至66 968.8元,年均增长8.4%。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累计3 915.6万元,用于义务教育2 174.7万元,比例达55.54%。2016年,县财政投入资金1 459.5万元,加省级专项奖补资金1 000万元,全部用于义务教育设备配备及教师培训支出,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对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态度和决心。
此外,易门县采取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等有效措施,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易门县制定《易门县2012—2020年中小学校点布局规划》,通过并、迁、扩等措施,全县共撤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8所,搬迁新建学校3所,改扩建中小学57所,学校布局、校园规划更加合理,功能更加齐全。先后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美丽100校园行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中西部农村初中改造、“全面改薄”5类项目。2013—2015年,共拆除D级危房4万平方米,加固B、C级危房13.88万平方米,新建校舍9.2万平方米。按照“统一标准、均衡配置,建设一校、达标一校”的原则,落实人员,明确职责,科学规划,投入资金6 957万元,均衡配置教学实验仪器设备、音体美器材、多媒体远程教育设备、图书等资源,建成集教学、管理、评价为一体教育云平台,深化玉溪“互联网+教育”应用。全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易门县建立并有效实施了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将全县初中、小学分为5大学区,通过实施“人才交流、资源共享、教研联片、名校带动、共同发展”工程,搭建互动交流平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补齐薄弱学校师资短板。2013—2015年,全县城乡校际间校长交流45人,教师交流558人次;学区内教师交流1 015人次。通过公开招聘、县外选调补充义务教育阶段短缺学科教师。2013—2015年,共招聘短缺学科教师147人,县外选调23人。面向全体教师,完善分岗、分类、分层的终身学习和发展体系,建设“菜单式、自主性、开放式”的教师培训服务平台,实施骨干教师培养工程。2013—2015年,全县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8 948人次,平均每年培训达2 982人次。现有省级骨干教师5人,市级骨干教师30人。
值得一提的是,易门县所有公办学校招生向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开放,与本地户籍学生享受完全同等的政策。2015年9月至今,共有随迁子女726人,达到100%安排就读。积极开展关爱残疾儿童少年活动,给予生活、学习、活动上优先照顾和帮扶。2013—2015年,三类残疾儿童少年校内外适龄人口215人,在校生210人,入学率97.7%。全面落实“三免一补”惠民政策,2012—2015年,全县下拨“三免一补”资金6 411.21万元。
教育发展是一个永恒、全新的主题,有了大楼只是为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只有优质的教学质量、拥有大师、教出好学生才是教育的核心内涵。
【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荐阅读:
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郑州跨越式发展08-25
不断创新机制体制 强化权力运行监督09-17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需要10-17
探讨监督体制的创新11-02
试论企业经济管理体制创新11-18
试论县级交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06-09
浅谈会计体制和会计制度的创新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