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幸福课程习题

2024-11-03

追寻幸福课程习题(精选6篇)

1.追寻幸福课程习题 篇一

追寻幸福:西方伦理学视角 观看笔记

第一集:一开始老师放了一个倒霉熊的动画,让我明白了一些道理,第一:有目标的话,为目标奋斗的过程也会是幸福的。第二:幸福的最终实现必须要看奋斗的目标是否值得,如果一开始追寻的目标、意义就是不正确的,那么即使去追寻了,到头来还是一场空,也得不到幸福。之后我也悟出了人的一生需要学习知识,这是有形的翅膀;也需要心灵的塑造,这是无形的翅膀。只有有形的翅膀和无形的翅膀都完善了,人才能真正达到幸福的境界并且不停地往高处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表明人的需求是从低到高的。成熟的人并不是说知识比其他人一定要丰富,而是他心灵上的起点高。

第二集:老师从自我介绍开始,表明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她自身虽然“心虚”,但是她是用勤奋弥补了她的缺点,而且她的心态特别好,所以她觉得自己很快乐很幸福。以她自身的情况告诉我们,幸福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心态。的确,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件事情,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行为,就比如说同样是失恋,有的人会觉得是解脱了,分手快乐,但有的人会觉得好痛苦,无法自拔。

第三集:生活质量、人际关系影响幸福,我们愿意和给我们带来幸福的人在一起。我们自己要有幸福的能力的同时,也要有给予别人幸福的能力。领导人能带给组员的幸福与领导人本身的素质有关,尤其是道德,领导是否公正,关系到人们的幸福感。国家也是一样,公正对于幸福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研究幸福的三种视角是伦理学,心理学,精神病学。本课程是从伦理学角度来研究幸福。我们需要一种思考的能力,不要只根据前人的经验来看,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偶然性不等于必然性。

第四集:老师放了《三国演义》的片段,从刘备因叹气被张飞鄙视,关羽分肉给大家来说明要为社稷、为大众着想才能受到大家的尊重,实现人生的价值才能得到幸福。而且,三人结义,有了适合自己的团队,为着共同的目标好好奋斗,这也是幸福的体现。

第五集:老师提到了在应聘的过程中,公正无私是十分重要的。公正无私的人才能称得上的是优秀的人,而不是优秀的工具。公正无私是优秀的人必备的品质,只有公正无私的人才能够成为一个被重用的人,一个带队者。同时,我们也要做一个真诚的人,心灵洁净的人,这样我们表达出来的就是善,能给大家带来幸福。

第六集:幸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幸福主要是从心灵的角度来定义,广义的幸福主要是指快乐。幸福是一种需要,需要得到的满足不同,决定我们是否快乐、幸福。从追求快乐的角度,一切都是可能的,包括同性恋。

第七集:人生有自尊的需求,是每个人潜在都有的东西。虚荣是人生对尊严的追求的一种变种。《大学》中有说:“君子必慎其独也。”我们要把道德作为目标,判断是否道德的方法是,如果一种行为或态度普遍化是能给社会带来益处的,那么这种行为或态度就是道德的。人们的追求越来越从生存层面转化为欲望的膨胀,也就是越来越世俗了。虚荣的人最终会感到空虚,因为他所在乎的虚荣的东西,并不能代表他本身的才能或代表他这个人的状态。

第八集:幸福是金钱、权利、才能的统一体,不能说一个人很有钱就能得到社会的认同,人们肯定一个人更多地是因为他的才能,因为他的全面发展。真正能给我们带来尊严的是才华与道德,尤其是道德。人们都不希望得到别人的否定,所以不幸福也来源于别人的否定,是自尊心受到伤害的表现。

第九集:环境对人的幸福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如果在一个优秀的环境下,人的幸福感会强;如果身处劣势,人的幸福感会弱,但是只要有才能,有道德,方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但我们绝对不能忽视环境的力量,人的才华在一个环境中得不到认同的话,是十分不幸福的。人是人,人不是工具,如果人在环境中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的话,他是会觉得和这个环境有冲突,他会痛苦。

第十集:开始探究伦理与幸福的关系,首先老师介绍了一下马克思,然后老师放了泰坦尼克号的视频,提出ROSE是否幸福这样的问题;还放了个小朋友的视频,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小孩子是很幸福的。老师还提出了一个排序的问题,用了歌手齐秦和陈楚生做例子,齐秦先出道,陈楚生后出道,但是在目前陈楚生比齐秦要火,论证了排序的重要,幸福也在于人的排序。

第十一集:老师引用了梁启超误被医生摘肾的事,但是梁启超并没有怪医生,而且梁启超还是在维护医生,他是为了社会着想,如果他不为医生辩护,会影响到西方医学在中国的发展。一个伟大的人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能不被自身利益所牵绊,心细天下,这才是以天下的幸福为幸福的表现。幸福也在于人生的选择,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一个人的高度。

第十二集至第十七集:从这一集开始,老师讲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幸福观。一个民族如果习惯了优秀,这个民族就能够实现伟大的复兴。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适合我国现状的社会形态,我们走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老师认为,马克思主义能够实现对中国的儒道佛墨法的复兴,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思想其实在中国的儒、道文化中有体现,比如天下大同啊之类的思想。我对马克思的这一段话非常有感触,马克思说: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学者、哲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历史把那些为共同目标工作,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称为最伟大的人物。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做的牺牲,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马克思的这样一种志向让我感动,这也是马克思的幸福观。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也是幸福的,燕妮为了马克思牺牲了许多,但是她十分支持马克思的事业,十分理解她的丈夫。老师还提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点,就是马克思的讽刺能力特别强,我第一次知道这个,也对马克思这个伟大的人物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马克思自学的特点是:摘、感、评。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老子的《道德经》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马克思的辩证法比较容易被中国接受。马克思的创新能力强,恩格斯的阐发能力强,他们是各有所长的一对好拍档。任何一个组织,不管是政党还是经济组织之类,都要有追求,必须要有共同的思想指导,否则这个组织就会完蛋。

第十八集至第十九集:老师开始讨论社会体系与幸福。选对了路,就没有痛苦的根源了,就是享受幸福了而不是追寻幸福,追寻幸福就是逃离痛苦的过程。燕妮对马克思的支持来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抱负,她并没有觉得马克思连累了她,一直支持他丈夫的事业,十分令我感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存在一个良好的社会体系的话,人的意识就会感觉到幸福。外界产生的痛苦源是围绕在你的周围的,我们要得到幸福,解决办法就是把外界那些痛苦源、刺激源给消灭掉,要么我们就让自己的心灵变得强大,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十集至第二十一集:老师讲幸福与欲望的关系:幸福是欲望的满足。每个人的社会存在不一样,所以每个人产生的具体的欲望也不一样。幸福的分类有:神性的幸福和人性的幸福,神性的幸福是神圣性的幸福,是无痛苦的、纯粹的幸福。人性的幸福是一种痛苦的幸福,人有了欲望,才有了满足,满足了才有幸福,但是欲望本身是痛苦的表现,欲望在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就是痛苦。我们能承受多大的痛苦,以后就会有多大的幸福。我们存在一种因为痛苦而达到幸福的过程当中,有的欲望我们要消灭,有的欲望我们要留着并为之奋斗。安慰人的时候,在人痛苦的时候,要去给人家找还有哪条路可以走,给人希望。欲望要避免“眼高手低”,合适的欲望能够让我们奋斗,不合适的欲望很有可能让我们走入绝望。感性幸福由感官驱动,感官欲望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理性帮助感官判断这个欲望是否可以满足。理性幸福是来自于心灵,这个心灵的需求和我们的社会存在有关系。

第二十二集至第二十四集:这3集,老师讲的是理性的幸福。我们身处于社会中,总是带着别人的期望值存在,家人、朋友、社会都对我们有着太多太多的期望,在这样的期望值下生存,一方面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价值,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会感受到压力,这样的压力会让我们不幸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认为的核心价值,当我们做我们认为自己应该做的事的时候,我们就是幸福的,但是当我们被这个社会压着做自己不喜欢的事的时候,心灵是得不到解放的。理性的幸福在于协调好这2者之间的关系。理性的幸福是公正,老师用了清华同学做例子,清华的同学进来都不是走后门,而是凭着自己的努力考进来的。当我们遭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候,我们没有幸福感。老师还说,机会是足够的,如果我们能力不够,才有可能被挤下去,特别优秀的人从来不用担心自己“被”不公正。没有坚持下去所以没有成功的痛苦是最痛苦的,而坚持下去了,最后成功了,这个过程的痛苦就会变成幸福的来源。痛苦和幸福从来都不是绝对的。老师还强调理性反思的重要性,通过心灵的反思,我们能悟到幸福的真谛。

第二十五集至第三十二集:老师从《伊里亚特》和《荷马史诗》开始讲,说明神的存在就是为了让人类有一个秩序,将狂躁的人变得顺从。任何一个国家,不管是西方还是中国,在建立秩序的时候,首先来借助的就是自然界的秩序。也就是自然规律,我们的任何秩序都不能违反自然规律,但是人可以改造自然。社会进步是根据人类征服自然的进程来判断的。秩序不是人生来就懂的,而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约定的,旨在维护社会的良好发展与促进社会的进步。哲学家所研究的一切都是为了来研究建立社会的秩序,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我们会得到许多关于社会秩序的思考。在历史的转换时期,容易出现很多愤青,愤青们想着如何颠覆现有的社会秩序。思潮性的哲学家往往是从思想层面给予社会指导。总的来说,社会秩序要符合生产力的发展,即上层建筑要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传播社会秩序的工具是伦理学,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说,不同时代不用社会有不同的伦理要求,我们处于一个被认可的伦理道德中时,我们是幸福的。在我们没有办法改变现有的秩序时,即现有的秩序时正确的、符合生产力的现状的时候,我们只有去让自己适应这种伦理秩序。老师说,哲学需要放在历史中去,我认为是的,不同时代的哲学有着不同的闪光点,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外国的社会秩序大多是一元论,侧重于法治。中国则是德治为重,我认为也和中国历来的传统有关吧。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将哲学由研究自然的重点转移到研究人来,这是哲学上的一个重大突破。贝克莱:存在即是被感知。我们的优秀要被别人感觉到,我们必须要具备把自己的优秀展示出来的能力,不然我们的优秀就会被埋没。这点对于我们当今的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十三集至第三十五集:解读幸福。公正是赢得人心的基本条件,一个好的组织者要公正,要建立一个好的工作系统和适当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沟通来形成一种公正的观念。除了沟通外,我们要有公平的分配物质利益、民愤、风头的能力,分配的无序会影响整个的组织运行状态。好的组织者能够做到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冲突的时候放弃个人利益。老师拿了温总理第一时间赶到汶川地震现场这件事来说,体现了总理对于集体利益的重视,也让我十分敬佩。学习有两个方面,一是从书本中学习,书本中的是对实践中的升华,是前人告诉我们的经验。二方面是从实践中学习。我们学习的理论都是放在我们个人的个性中来实现的,所以个人对于理论的运用也是十分关键的,直接影响到我们是否成才。老师还提到了心态问题,如果做什么事情都以100分的态度去做,这样内心反而会很紧张,这样可能什么都做不好,正确的方法是以80分的心态做100分的事。现在的处境并不代表我们的未来就一定是这样,通过努力,我们可以达到更高更好的境界,用一辈子去拼搏。

第三十六集:漫谈幸福。大气,是幸福的表现之一。心有天下、民族、国家,看事情就不会那么偏激,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变得大气。老师提到了“代写现象”,的确这样是不道德的。我们的幸福是不能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的,就好像别人犯了错误我们不应该去嘲笑他们一样。在判断一件事是否道德的时候,标准为是否这件事推广之后对社会造成好的影响,如果造成的是好的影响,就是道德的,反之就是不道德的。

第三十七集至第四十二集:柏拉图的幸福观。伟大的艺术家一般是痛苦的,因为他们的作品常常不能在当时被外人理解,可以说他们走在时代的某个边缘,看到了许多人看不到的东西,艺术家的良知指引他们不断创作。柏拉图是一个体系相当完整的人。在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在思想上觉醒了,他开始教学,希望培养出的学生从政,他认为统治者必须要有道德、有知识。柏拉图40岁时在雅典建立了柏拉图学院,是西方第一所大学,办学目标是通过原创性研究来追求科学知识。柏拉图并不认为他发现了完美的知识或真理,他肯定找寻真理的方式是对话。柏拉图认为只有永恒存在的理念才能产生真正的知识,现象世界只能产生意见。柏拉图式的爱情是理性的爱情, 强调在爱情中的责任、义务,并且强调去肉欲的爱情,是纯粹的精神恋爱,在爱情中没有谁对谁错。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强调人生来背负着枷锁,但是他们可以不断地看清整个世界,认清真理。灵魂控制理性,理性控制意志,意志控制欲望能达到一种心灵和谐的状态。

第四十三集至第四十六集: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既足一种好的生活状态, 又是一种现实的活动, 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善。亚里士多德同时认为幸福是德才兼备,不仅是灵魂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也是一种好的、合乎德性的生活状态。亚里士多德强调成功对于幸福的重要性。但亚里士多德并不赞成以外在的好处作为追求的目的。他强调财富、名誉等外在好处并不是幸福的原因,明确表达了一种利他主义的道德准则。在他看来,一个真正幸福的人是那种为了朋友和国家尽其所能,在必要时甚至献出生命的人。

第四十七集至第五十一集: 奥古斯丁和阿奎那的幸福观。这2个人我几乎平时完全没有了解过。奥古斯丁是基督教信仰者,他的幸福观是和基督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奥古斯丁认为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来源于上帝,他坚持抛弃感官上的东西以达到心灵上的净化从而达到幸福的境界。他认为心灵上不不安宁来源于道德的不确定性,奥古斯丁认为善是绝对的,当人的内心缺少善的时候,恶就产生了,所以恶是相对的。奥古斯丁幸福伦理的核心:不仅要能够爱自己,还要爱他人。要心里开始做到不狂妄,不骄傲。对于奥古斯丁来说,信基督,就能够得幸福,因为在迷茫的时候,基督能够带来一种确定性。阿奎那是著名的神学家,他是自然神学的最早提倡者之一,他的哲学对基督教神学有极大的影响。他为了证明上帝是真的,曾提出一个知名的“五个证明的方法”,用五个例子来证明上帝的存在。在中世纪,哲学研究上帝,伦理学和道德学研究的是幸福。阿奎那认为我们人生的目的有自然目的和超自然目的,自然目的和感官有关,是激情和欲望的载体。我们人都在追求快乐幸福,当你拥有许多选择的时候,人是会有排序的,阿奎那认为,选择上帝是最高的善,如果你的选择是大家都认同的,而且能让你内心得到安宁,这个善就选对了,能给你带来幸福的感觉。

第五十二集至第五十五集:康德的幸福观。资本主义国家是用金钱形成权力,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生的意义就出问题了。康德肯定欲望,提倡解放欲望。功利主义原则:人完全用自我的苦乐来衡量善恶。康德他基于传统的基础上,比较合理的暂时解决了基本主义社会的问题。康德认为我们人一生要解决的两大问题是:我们头上的星空和我们内心的道德法则。康德认为,有道德的人,有理性的人才配享受幸福。我们要有一种实践理性,即道德判断。康德认为,因为幸福去做道德的时候,就会导致心灵的不纯净,所以他要将幸福和道德剥离开来。他反对一般的个人幸福。康德认为,对象能够产生一种普遍性的愉悦就是美。康德是完美主义的追求者,在伦理学上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一个绝对性的原则。

第五十六集:康德与萨特。康德认为:人都具有思想的机能,不可避免地按照大脑的自然结构来思考事物,就像一个戴着墨镜的人看到的事物都是那个颜色一样。的确,我们眼中对世界的反应只决定于我们主体本身对世界的感官体验。人都是有欲望的,当欲望大于道德的力量的时候,人们有时无法自觉遵循道德,正因为人们无法自觉遵循道德,所以需要上帝作为一种外在的约束来保证他们的遵循,这就是在当时不管上帝是否存在,他都必须存在的意义。萨特是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是“杀死上帝”的“杀手”,同时也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象。

第五十七集至第六十一集:存在主义与萨特。西方社会出现的问题:1.资本主义的金钱权力化,资本和劳动者的关系是资本总是少于劳动者,所以工人总是在底线上竞争,所以工人的社会地位不高。2.人的单向度问题。每个工人常常是重复的做一个工作,单向度的人为机器人的诞生产生了条件,但是当自动化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大量工人会失业,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就越来越少。3.人的价值以金钱衡量,许多人的人生变得无意义无价值,个人找不到生存的意义。4.基督教的死亡,导致了许多人的迷茫。存在主义特征:咖啡馆时尚文化的形式;很流行,但不短命;以小说、戏剧等方式存在;目前还没有变弱的趋势;哲学的外化形式。正如视频中说的那样,萨特作为一个艺术家和道德家,通过一个存在主义者对世界荒诞性的透视,形象地体现了现在人的道德良知,戏剧性地表现了自由、正义和死亡等有关人类存在的基本问题。但是萨特并不把这些问题指向于资本主义制度,这些是他即使是抨击这个社会也在资本主义社会也受到欢迎的原因。萨特提倡自由,所以他没有结婚,但是和波伏瓦成为了终身伴侣。萨特认为技术是导致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原因,他认为,技术的出现本来是为人类服务的,但是它很快获得了自己的力量,强迫人的生活符合机器的节奏,从而使人从名词转化为代词。萨特对西方社会弊病的分析指向了战争而不是资本主义制度。在他的小说《恶心》中,人物是通过直觉体验到存在的偶然性和荒谬性的病态情感。伟大的哲学家需要做到3件事:1.学到一种哲学思想。2.找到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核心问题。3.解决问题。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因为没有上帝,本质没有预设,所以人能通过一系列的选择创造自己,比石头更有尊严。萨特把社会问题变成个人问题,强调人在痛苦中创造自我来摆脱痛苦。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人生没有挡箭牌。萨特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盛满的主要原因:萨特以易懂的方式揭露社会弊端;对于马克思主义是在继承中批判,接受马克思主义但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部分;把人的出路归结于个人而不是资本主义制度。

2.追寻幸福-心情散文 篇二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感觉还是状态?使用数字来衡量吗?恐怕都含有吧!生活包含很多,幸福也是如此;有一部电影叫当幸福来敲门,真的如此,太真切的表达了幸福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幸福不会来敲门,幸福在家也等不来,幸福要靠不断的付出精力体力智慧,不停的追逐,人这辈子不仅靠勤奋,更要有想法,要注重细节;不仅要有想法,也要有能力,为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想办法,抓机会,创造条件,没人发现咱,咱自己发现,哥是经历风雨的人,哥淡定,所以哥能跌倒一百次,又站起来,哥也是有原则有方法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人这辈子需要不停的思考,不停地计算,不停的努力追逐幸福,要对数字敏感,反成大道,不敏感的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强人际关系沟通表达目标实现,需要想法,更要方法,讲策略讲效率,三G时代了咱的赶上时代,哥曾经为你愿意放下一切,也曾心灰意冷隐没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中,可你真的`伤了哥的心,哥经历了风雨,淡定了,跳出红尘世界笑看云卷云舒,因为哥心里装着一个天。

不平庸不忍受注定坎坷艰辛,但是哥愿意再经历风雨,哪怕是七灾八荒,最终也要龙飞九五,请你喝茶不珍惜,过后明白是买不来的上品,晚啦!汽车撞墙了你知道拐了,股票涨了你知道买了,迟了!本来也想凑合,可终于明白了,你不是我的菜,我也不是你的汤!哥自恋哥自信,哥是个用事实说话的人,哥博爱哥善良,哥不为一己之私,而昧良心;哥是书生哥有文才,但哥脑袋不打铁,哥明智哥洒脱,哥有一身好功夫;因为哥懂得幸福包含太多了,需要像克里斯加德纳一样,在追寻幸福的路途中不停的奔跑;不停地前进;哥爱彩虹,更爱雨中情。

3.脚印追寻幸福九年级作文 篇三

中考来临了,脚印开始变得茫然。然而,还有更多的快乐值得我去追寻。

夏至,中考将至,纷杂的午后,埋在书山题海的我决心走出那个曾让父母欢喜父母忧的小屋,去追寻几近迷失的快乐。

几步几步远离,便到了一片村头田野。凉风阵阵,拂面而来的的风为压抑的我带来了一丝惬意。低头行走的我突然感到了一丝莫名的幸福。放声高歌之后,一去心灵的灰尘,回头望去,在一串脚印中,小屋开始缩小到视线之内……

仰头前进,蓦地,慢慢停下脚步,原来,一片树荫下,年近花甲的大爷,大娘们在这一方清凉处聊得开怀,聊的舒心。树上的`知了已悦耳的用另一种曲调烘托这片和谐。回首望去,在更长的脚印中,小屋开始朦胧不清。

大步向前,到了村头,一群孩子在夏天的庇护下肆无忌惮地跑着,笑着,脚下同时留下一片小小的脚印。旁边,他们的父母满足地享受着这份美好,笑容再次在我的脸上浮现,久违的快乐你好。沐浴着这份美好,收获着快乐,心灵荡去了尘埃,光洁如初。他们的小脚印与我的脚印交织在一起,一副唯美的画面,回首望去,一片乱而有序的脚印中,小屋逐渐消失在天际……

带着微笑,不失信心的向前走去,天公却下起了雨,但光洁的心灵中没有什么痛苦,反而更愿接受这精灵的碰撞,润泽万物的雨滋润了那压抑和郁闷,夏天的礼物便是最彻底的洗礼!雨渐渐小了,行人也多了起来,他们似为这洁净的空气而欢笑。雨过天晴,我甩了甩头上的雨珠,幸福地向后望去,在一片泥泞,但又清晰可见的脚印中,小屋完全不见踪影,几近消失……

脚印,带我逃离了那中考,但虽然找到了快乐,可是,挫折总要面对,茫然的脚印这时也井然有序,小屋进入了我的视野,看着背后的脚印,嫣然一笑,再次投入到学习、学习,学习中去……

4.那一串追寻幸福的脚印作文 篇四

幸福是一盏迷人的灯,在你可望而不可及的距离处闪着温暖人心的光芒,它氤氲在迷人的淡黄光环中,显得那么的美好。

虽然它是那么的遥远,但是我却从不放弃,因为我相信只要努力,便会有收获;只要不懈追求,便会有结果,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脚印的尽头便是向往的`幸福,也许在痛彻心扉的苦后就会得到如蜜般的甜;那么在千难万险之后,就是幸福的世界。

可是一次次的失败终于让我相信,并不是努力便能得到一切的,有着追寻者脚印的路实在太多太多,然而有凯旋者足迹的路实在太少太少。

我听过这样一个比喻,人和他要的幸福就像猫和它的尾巴,当猫不停地追逐它的尾巴的时候,尾巴也以相同的速度跑开了,可猫还在原地不停地打转,最后弄得精疲力竭,也没有得到幸福,如果猫站起来行走,幸福就紧跟在它的后面了。

是啊,人不可能要什么就得到什么,有时候经过很大的努力也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最后却把自己弄得很累,回头看看那一串歪歪斜斜的脚印,每一步都是那么的不易,但终究还是没有力气迈下去了,即使目标近在咫尺。其实何必这样自己和自己赌气呢?我们已经努力了,没有成功也问心无愧了,那么为什么不善待自己,让一切顺其自然呢?人应该学会接受和忘却。

我终于明白,尽管努力,也不一定能得到你一直在苦苦追寻的东西。但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绝对是没有错的,你一定有收获,你得到的或是让你恍然大悟的道理,或是值得深思的教训,也可能是值得细细体会的失败……这些都是收获,这些都是你努力脚印的见证。它们会让你成熟起来,让你更加理性地思考问题,还会给你指明做事的方向。

不要让自己成为自己愿望的奴隶,那只会在你的心灵上留下一道道永不磨灭的伤痕,那为何不让这些顺其自然呢?那未完成的脚印其实也是一种残缺的美,毕竟顺其自然不是放纵自我,善待自己不是不顾后果的一时轻松,而是超然地面对一切失败,善待自己吧!

5.追寻幸福课程习题 篇五

中学老师赛课感想:在磨砺中追寻幸福

2013年11月19日,我有幸作为化工园区初中历史学科的代表参加了在江宁东山外校举办的南京市信息化教学能手比赛。本次比赛共分两个环节,11月14日在z教师进修学校对参赛选手现场赛前培训,11月18—20日在江宁东山外校现场赛课。我所在的初中历史组共有16名选手,我很荣幸获得了二等奖。比赛虽然已经结束,但回首这段历程,内心有太多的感触,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茫,又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与惊喜,有赛前的紧张忙碌,又有赛后 的反思与释然……

回顾这不到一个星期炼狱般的备战过程,虽很辛苦,但收获颇多。现将参加本次比赛的感触梳理如下:

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一只小小的蛹,用生命的丝线织茧而栖,沉沉而睡。生命被无尽期的黑暗覆盖,沉埋于寂静之中”。参加市级赛课,对我来说是第一次,也是一种挑战和突破。一位老师说“一次赛课就是一段生命的历程。”首先面临磨课,这是最痛苦的环节。在磨课过程中,我虚心聆听组内老师的见解,并不断地修改、尝试、再修改。如就“情景设置、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我就进行了5次修改。在这个过程中,头脑风暴会时常刮起,经过大家热烈的探讨后,很难决断的事情也就迎刃而解,逐渐使方案明朗化。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次反复上、反复议、反复改的过程,才使我对这节课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整个备赛过程,是痛苦的

煎熬,也可以说是幸福的收获,也许这就是痛并快乐着。

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集体是力量的源泉,众人是智慧的摇篮。赛前我并未给自己设立过怎样高远的目标。我只坚持一点,付出总有回报。我很感激参赛带给我的磨砺,也使我在历练中获得更多的收获与感悟。我很感谢幕后为我默默奉献的强大团队和同事。在活动过程中,校长室王校、赵校的全力支持,教务处姚主任、赵主任、朱主任的牵头配合,信息中心解主任、张声宏组长、罗晟老师的技术指导,组内殷霞林、陈娟老师的学科指导,成为我不断前行的动力。正是这样一个强大团队的鞭策和鼓舞,才使我无论多难时,都不感到孤单;才使我的教学设计几近完美;才使我信心满满走进赛场;才使我的表现征服了现场评委;才使我开启了成功之门。本次赛课的成功是一个团队的成功。

化茧成蝶,团结协作,是幸福“思

6.追寻幸福课程习题 篇六

做人要大气,就是心中有天下、民族或国家的概念,这样看任何事情都不会偏激。要衡量一个人大气与否,就需要看他除了自身之外是否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在道德上只有零分和一百分的区别。一种行为如果推广之后对社会造成好的影响就是道德的事情,反之是不道德的事情。时间观念不重的人不会得到重用。在公共场合的行为要符合公共性。

共家学派

(一)共家学派的倡立,是2010.2.28韦老师想出来的。为什么要来倡导这个东西?各行各业普遍缺乏大才。大才是可以小用的,而小才不可大用。为什么又导致普遍缺乏大才呢?我们的国家老是走一步算一步;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为什么我们要远虑呢?因为我们的要做大事必须要有各种基础。为什么我们要追寻幸福呢?因为我们不幸福。不幸福到底来源于什么呢,又怎么来解决它呢?我们可以来反观一下历史做一个借鉴和比较。汉初为什么用黄老之学来作为当时的统治哲学呢?秦始皇时期极端用法家思想,汉初用道家思想,但是当之后儒家思想被用了之后为什么其他思想派别都没有站起来?儒家思想在还没有站起来之前它就一直在中国的传统政治里(如周礼),儒家思想其实就是把中国的传统政治给学术化的形式而已。汉初用道家是因为恢复经济的需要而已,但是当经济发展起来后社会的一些弊病就显现了。当经济发展起来了,人民能够在物质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是如果没有一种高尚的道德,人民的精神就要出问题了,整个社会的秩序也就乱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儒家思想一起来之后总体上就一直走好。我们国家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了,但是人民的精神上却面临一种危机。怎么来解决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和政策联系在一起的,当政策上犯错误的时候,人们会否定政策的同时也会否定马克思主义学术化的东西。这也就是我们的国家为什么要成立一种共家学派,以此来区别政治上的马克思主义。共家学派是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化形式,是立足长远;而政治上的马克思主义是立足当下。6 共家学派的研究对象:◇共产主义是什么?◇如何逐步实现共产主义? 共家学派的追求目标:◇培养学术大师、大科学家、大工程师、艺术大师、治国大才、管理大师。大从哪里来?为什么不大?因为缺大道。道和术完美的配合在一起就是大才。我们现在都在学术,而没有道也即我们谋食不谋道;我们认为凡是是道德东西都是虚的。但是就是因为我们缺少道,而不能让我们大起来。隔行如隔山,但隔行不隔道。好的书记,学得就是道。◇隔行不隔道,大道于胸,万事豁达。古今贯通、中外融会、文道理术、以道化术、修齐治平。

共家学派

(二)公家学派的知识结构之一:◇马恩主要经典著作的原版阅读。马克思在创立他的体系的时候并没有纳入中国的元素;中国的学派多且好,但是真理只有一个,这就面临一个真理的挑战的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框架来整合中国的资源,在马克思主义的体系下让中国的传统重新复活。这个是马克思原版里面没有的东西,也就是我们共家学派要来处理的问题。◇中外主要哲学经典著作的原版阅读。大道只存在于哲学之中也即用有限的理论来把握无限的东西也即世界地图。我们的大脑在没有哲学启蒙(黑)的情况下它就是黑的。我们要成为怎么样的人呢?我们要点亮我们的内部世界,让我们的内部世界都充满光明,然后我们自己成为一个举着火把引领别人的人。◇古汉语、颜真卿楷体书法、格律诗、篆刻。

古汉语是我们去阅读古代经典著作的工具,同时它也是非常精炼的语言,能锻炼我们的思维表达能力。为什么我们要去练颜真卿的楷体书法?练书法其实我们是在练一种意志力也即练道。练习颜真卿楷体书法需要具备的三种特性:◇正 虽然社会环境不允许我们太正,但是我们需要正气。◇大气 大气一定要做大官。大气需要内圣外王。◇长寿 长寿不光是物质上,还需要精神上来保证。恰恰练这个东西,能帮我们修身养性。当官要可进可退,进则匡扶天下,退则探求天道和人道(学术上)。格律诗,能够促进我们的思维。篆刻修身养性。有了这种东西我们的晚年应该是幸福的。

共家学派

(三)共家学派的知识结构之一:◇10门语言:中、英、德、法、俄、希(希伯来)、希(古希腊)、拉、阿、梵。创始者需要这么多的文字,但是作为入学者则基本上需要中、英、德。这些语言既是一种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原文,但是它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第一门外语学精通了需要六年,但是其他语言一年就能下来。怎么来学外语呢?放着外语的录音,只要不影响我们。韦老师的新弟子规:急景流年 但求以学术为本 以谦诚为道 谦能纳新 能达事 能容人 诚能入芝兰之室 闻先生之嘉训 不望文生义 求析薪破理 文约事丰 不追浮华飘渺之事 不做孤陋寡闻之人 不为兴傲衰馁之徒 为人以善为本 情不逾规 理不越轨 通权达变 为学纳人之识 持己之见 采百家之萃 入学派之流 不发无基之建言 行文不浮雕 不洋化 以简词巧搭配为美 任思想外溢 为业立乎其大 贵事不贵名 显功隐己 心视泰山小 行视沙粒大 形容婉悦 风骨遒逸 可无言而言必真 探天道 立人道 持公正 求天下之福 终身不渝 有大志者 有道德者 有智慧者 有毅力者 有勇气者 事竟成 我们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但是为什么还要来倡导共家学派呢?因为学术和政治的区别了。◇政治实践与时俱进 ◇学术研究长远前瞻 这是斗争性的方面;同一性的方面是好比一鹰两翼。修道方法:培养毅力、要耐烦。◇每天一字◇每天一诗◇每天一语◇每周一书泛读◇每周一书精读 钱太多了怎么办?官要退了怎么办?谋生之术没有用了怎么办?如果练就了这样一个东西我们就可进可退了。韦老师和其他哲学老师讲中国哲学的区别:①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构它的,再来重新整合。②会在每一种哲学中解读幸福。③会在众多的哲学中帮我们找到到底哪一种哲学主导着我们,从而形成“我”,进行一次灵魂的再塑造。追寻幸福导论

(一)追寻幸福导论 第一部分 中国先汉 重点: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第二部分 中国汉清 重点:董仲舒、向秀和郭向、慧能、朱熹。第三部分 中国清之后 重点:中国传统的传承。第四部分 罗马帝国之前 重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第五部分 罗马帝国 重点:奥古斯丁、阿奎那。第六部分罗马帝国之后 重点:康德、叔本华、尼采、萨特。儒家的三种形态:◇学术形态 ◇政治形态 ◇民间形态 我们对儒家的争论就是没有分类。如何追寻幸福?我们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但是我们的精神越来越无聊。①幸福关系到我们的生活质量,物质上的富足并不一定能带来幸福。②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紧张会导致我们的不幸福,反过来我们不幸福也会导致我们的人际关系的紧张。③领导力 真正好的领导会使下面的人感觉到幸福。幸福指数国民幸福总值。如果一个国家各方面的经济指标上去了,但是国民的幸福指数却没有上去,这个国家就危险了。因为人一般都是在不幸福的情况下干坏事或者幸福过度的人也容易干坏事。幸福的研究视角有哪些?①伦理学——分析中西伦理思想中的幸福观 ②2心理学——20世纪后期的生活质量研究 ③精神病学 我们主要从伦理学视角来讲,从中西方伦理学视角的历史中来学。你的幸福不幸福是要从历史中来看,因为幸福是和我们的处境有关系的。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的幸福状况是不一样的;而且每一社会给你幸福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心理学主要是从个体的人本身来找原因,但是人都是历史

性的,受历史的限制较大,所以心理学在这方面是有问题的。不幸福的来源可能不在于我们本身而在于我们的处境。为什么道家思想在民间很盛行?韩国和日本为什么只吸收了儒家和佛家,没有吸收道家,并且产生了和中国什么差异?

追寻幸福导论

(二)1 幸福的研究方式? 大学之前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大学培养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能力。而抽象思维的课也即理论课是很无聊的,但是正是这些貌似无聊实则有聊也即有真正的学问的课,才是我们应该仔细学的地方。判断大学里面的老师好不好不是老师能否逗大家,而是老师有没有真学问,我们能不能学到真本事。沉思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搞串写就是来搞思考,怎么来串呢?靠想象力和逻辑能力。如果中国没有格律中国出不了李白和杜甫这样的大诗人。亚里士多德通过沉思来感受上帝的至乐和至善,从而获得一种神性的幸福即最大幸福。思考使我们随时都能够拥有的,当我们学会思考,我们就不会孤独,就不会无聊。基尔凯戈尔是丹麦哲学家,第一位存在主义者。他把人分为旁观者和行为者这两种。他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这两种人的区别。旁观者就象握着缰绳而睡着了的人,而行为者则是醒着的马车夫。后者的人生才真正存在着。伦理学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罗素:《西方哲学史》 万俊人:《比照与透析》 桑缪尔·斯坦普:《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哲学史》 | 心理学 郑雪:《幸福心理学》 | 精神病学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和《梦的解析》 泰本萨(朝露和朝阳)为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教师。他在清华的演讲:如何变得幸福?

追寻幸福导论

(三)幸福的导论。幸福和痛苦都和欲望相关。欲望有自然欲望和社会欲望。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社会欲望。(小时候我们完全处于自然欲望的控制之下。一个人的承受枯燥的能力(坚强的毅力和注意力)决定了是不是能当一个大学者。承受不了枯燥就去承受繁琐,拥有承受繁琐的能力——管理的工作。)社会欲望通常没有接受教育是在社会中产生的。我们上学的时候没有接触社会,因而不了解能满足以后产生的社会欲望的才能。幸福就是对欲望的满足。欲望不满足表现为痛苦。痛苦是幸福的一个前提。2 无论自然欲望还是社会欲望都是有很多种的;我们要经常查杀欲望,把高尚合理的欲望给留下来,其他的欲望给杀掉。这个时候我们就不会无缘无故的痛苦了。

承受枯燥的能力。承受繁琐之事。耐烦,耐苦。成大才的前提条件。幸福首先要有欲望,欲望满足后就幸福了,欲望没满足之前就是痛苦,一般痛苦是幸福的前提。当痛苦的时候肯定是某种欲望没有满足,一定要把背后的欲望揪出来。

幸福:人有感觉,才有幸福。没感觉,就无所谓幸福。没感觉的人,死人或植物人。幸福与痛苦都与欲望相关。欲望:自然欲望(吃喝玩乐)社会欲望承受枯燥的能力 就能当大学者,谁能走过这条路,就能享受真正的快乐,要有坚强的毅力和注意力。要培养承受枯燥的能力。承受繁琐的能力,能做管理者。两者都不行,就不能成大才。幸福:首先要有欲望,然后是满足欲望。有欲望没满足,就是痛苦。所以痛苦是幸福的前提。请学生吃饭,怎么让饭好吃,先饿他们。不会有莫名其妙的痛苦,一定是有欲望没满足。爱情被拒绝,难受了,那是哪种欲望没满足。可能是因为自尊心受伤了,而不是其他。把合理的,高尚的,可以实现的欲望留下来,这时候就不会无缘无故的痛苦。

承受枯燥的能力承受琐碎的能力细心幸福是对欲望的满足。没有无缘无故的痛苦,痛苦肯定是由于某种欲望得不到满足。要把它揪出来。及时清理不恰当的欲望。

追寻幸福导论

(四)眼高手低,有大志但却无毅力。欲望分种类,幸福也分种类,痛苦是有好多种类的,当每一种痛苦站起来之后都会有一种幸福感,这种幸福感就是某些人特有的,什么叫经验丰富呢?经历了好多种幸福和痛苦方式,如果一个人从很多的痛苦中站起来了他的情感是很丰富的。现在的知识和体系载三种东西,作品表达真理,表达善恶,变现美丑,这些都和情感是联系在一起的。经过磨难后我们的感情世界就分得更细腻了。小沈阳虽然艺术水平不高,但是他的情感真实。幸福呦好多种,看一个人幸福不幸福要针对能使能带来幸福的某种事情,而不是整个主体人,就整个主体人来说,幸福感要完全。神性的幸福和人心的幸福。神性的幸福是种无痛苦的纯粹幸福(把肉体的欲望去掉了,无痛苦的幸福)。人性的幸福是以痛苦为前提。幸福是个过程还是结果?结果会对过程产生很大的作用。人设立了一个目标,并且朝着这个目标挺进,这时是充实的痛苦的过程,直到得到结果才能把痛苦转换为幸福。设立目标要设立个合理的目标,才能把痛苦转换为幸福。远大目标才能成大才成大气。人生而有欲,因此能够生存。欲望首先表现为痛苦,有多少种欲望就有多少种痛苦。通过满足痛苦背后的欲望,能够消除痛苦,并获得幸福。追寻某种幸福,首先意味着选择承受相应的痛苦。

追寻幸福导论

(五)灭掉不可实现之欲望,留下可以实现之欲望。如果不及时把不能实现的欲望给灭掉,就容易造成痛苦的极端——绝望。未灭的欲望在走的过程当中就是痛苦,但是只要是有希望(信念和信仰),在痛苦的过程中再大的痛苦都是能够承受住的。人要是准备好了去承受某种痛苦的时候就会降低痛苦的程度。在痛苦的过程当中没有任何希望给人,人就会很容易滑向绝望和自杀。上帝是公平的,当人面临巨大的痛苦时,上帝也在痛苦的终点准备了相应的巨大的幸福,只要你能够撑到那一点。这些都是人性的幸福,都是以痛苦为前提的。痛苦必然导致幸福吗?不必然。坚持到最后才能获得成功取得幸福。人一绝望就会走向自杀,或者你不绝望,你这种欲望还保持着,而且你自己也没有信心来实现了,如果这种不大可能实现的欲望不自杀就容易变成精神病人。所以我们要做一个豁达的人:舍欲而不是舍生。人生其实是个舍欲的过程。一个豁达的人既看到舍弃的东西,也能看到得到的东西。

追寻幸福导论

(五)人有希望的时候,再大的痛苦也能承受。特别是准备好的时候,能降低痛苦。

上帝是公平的,给了你一个最大的痛苦,只要你挺过去就能得到最大的幸福。

痛苦必然导致幸福吗?痛苦到了绝望,就不可能导致幸福。痛苦当中设立目标,奋斗过程中感受充实,成功了获得幸福。

做一个豁达的人,舍欲,这个欲望达不到,就舍掉,还有其他欲望可以达到。

追寻幸福导论

(六)有多少种欲望,就有多少种幸福。欲望的种类是无穷的,因此幸福的种类也是无穷的。人由于生命有限,而且不能同时享有所有的幸福,因此人生总是有缺憾的。人总是在取舍中获得有限种类的幸福。2 幸福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幸福和可实现的目标有直接关系。可实现的目标要找到自己的最长的那个天赋,才能不耽误和浪费了自己。天赋+努力+机遇 = 成功。最怕的就是有的人无大志,而有的人眼高手低。有的腐败就是由于眼高手低的人造成的,他的目标大于他自己的本事和毅力。这个时候他就要去开后门了,这一开后门人格也没了,然后也产生了社会的一系列腐败行为,而且给别人创造了一系列的痛苦。从上例看到的由于一个人造成的社会问题,其实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这个社会要真正的好起来需要每个人自己的修身。能力和欲望一定要相配套,一定情况下要与时俱进,而另一种情况下要与时俱退,只有这样才能不让自己痛苦和干坏事。人性的幸福是种痛苦的幸福。感性和理性的幸福。感性的幸福是对感官欲望的满足。感官欲望→理性命令(受习惯、情绪、疲劳、判断、药物、酒精、注意力等影响)→意志执行(神经系统的执行能力受疲劳、疾病、睡眠等的影响)→局部享受

理性反思(后悔、内疚、修正下次行为)

追寻幸福导论

(七)当一个人意志不坚强的时候容易出事。感性的幸福通常都是某一个感官驱动,从而获得局部的享受。人不同于动物,感性幸福还受理性反思的掣肘。感性幸福不和心灵有关系。理性的幸福是对心灵欲望的满足。心灵驱动(追求金钱)→意志执行(努力工作)→身体疲劳→获得金钱→心脏舒服。目标设定→社会认可→自我认可→实现目标→心脏舒服 这便是社会认可和自我认可的重叠处产生的理性幸福。2 什么是一个自我?符合自己天赋和兴趣的事情并且能够做成功的。心灵驱动(追求金钱)→意志执行(偷盗)→获得金钱→理性反思→心脏不舒服→影响感性幸福和健康,这便是理性行为导致的心脏痛苦也即理性痛苦。道德(得),心灵是舒服的。人一旦犯事人就敏感。4 感性和理性幸福的结合(比方说衣服)。感性或理性驱动(买衣服)→保暖→社会认可(品牌和时尚等)→身心舒服→开心和快乐。这便是感性和理性幸福。美丽不是最宝贵的价值,人的优势还是在才华方面。1,坏的习惯会结构我们的意志力,或者生活中的疲倦等等,也会解构我们的意志力。所以我们不坚强的时候,最容易出问题。

2,有的时候,我们看到一样东西会感觉到快乐,但是还达不到幸福的状态,这个就是感性驱动,就像我们看到美女了,我们就会觉得看起来很舒服。但是人是有理性的,外在驱动的幸福不一定有舒心的感觉,跟我们的心灵没有关系,有的时候我们很烦就去狂吃东西,这不能不能解决心的问题。

3,理性幸福:源于心灵。对心灵欲望的满足。或者是心理需要的满足,它是由心灵来驱动的。心灵驱动都是我们小时候不知道的,比如金钱,小时候我们不知道它可以换很多东西,但是现在我们通过教育、通通过思想了,所以你觉得它有用了。所以金钱就是一种驱动,所以我们得通过工作来挣钱,虽然现在工作职业化,很多工作并不带来快乐,但是为什么我们还要去工作呢?因为:我们通过理性思考,知道通过努力工作,就可以到的钱,得到钱就可以买自己想要的需要的东西,这个过程需要你的意志力去执行,虽然身体很疲劳了,但是你还是会感到很舒心。因为那是你追求的目标。但是在追求金钱的过程中,人有的时候就变成了赚钱的工具,因为工作始终是工作,比如老师,你喜欢讲课,但是你必须先做好备课的准备。4,社会认可和自我认可的重叠处:

目标的设定+社会认可+自我认可+实现目标,最终就会心灵舒畅。比如说,让一个同学成为哲学家,社会认可了,目标也实现了,但是自己不认可,最终也是不幸福的。只有社会认可和自我认可的路才能走得最长。通常父母都会以哪个赚大钱为你设立了目标,最终你就变成了赚钱的工具,所以这个时候你就坚持应自我。5,心痛,理性行为导致的心脏痛苦——心灵驱动(例如追求金钱)——意志执行(偷盗)——获得金钱——理性反思——心痛了——心脏不舒服——影响感性幸福和健康。孩子吃不上冰淇凌,不会心痛,只会嘴不舒服。感性的东西不会影响到心灵。什么东西给我们的心脏带来痛苦呢?一些由心灵驱动的东西。比如说钱,我们是通过合法劳动得到的,但是当我们想要的钱超过我们的劳动能力时,我们就会想到贪。可能会去偷,虽然我们得到了,但是心里感觉不舒服,因为道德的德同得到的得一样,是合道的得到的钱,你就会感觉到这些钱我光明磊落得来的,是通过到道得来的。而偷盗得的钱,是不通过道得来,所以时时刻

刻都会躲着藏着,特别是别人一说小偷,自己在心里面就会对号入座。所以在君子坦荡荡,而小偷就是贼眉鼠眼,因为他时刻紧张,时刻担心。权,钱等可能导致心脏痛苦。当我们违背道德去做一些事情,是以你的心灵幸福作为代价的,包括名誉,比如说,评教授中你在弄虚作假,你虽然评上了,但是你时刻都在想着,我弄虚作假的资料会不会是个定时炸弹,所以他不会幸福。所以你想要在这个社会上拥有幸福,必须拥有高超的技术,不管社会拥有多少的腐败,但是社会是发展的,是需要人才了,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真才实学获得。

6,感性幸福和理性幸福可以结合在一起的。社会认可与个人认可相结合,就能舒心,幸福。感性幸福和理性幸福的结合——感性或者理性驱动(买衣服)——保暖——社会认可(品牌和时尚等)——身心舒服——快乐开心。男生穿衣服,是为了保暖和时尚,而女生穿衣服,不仅组要保暖时尚,还需要变漂亮,漂亮是一种价值,但不是最重要的价值,比如说小鸟,一辈子就只穿一套衣服,甚至连死了,我们舍不得扔掉它的羽毛,还把它作为标本。再比如现在女生要减肥,咱们不能跟蚂蚁比较,你看蚂蚁的腰多细小。所以人的优势在才华。

追寻幸福导论

(八)我们穿名牌等事情都是为了一个社会认可(也即理性幸福),但是当我们已经得到了某种社会认可的时候我们也就没有兴趣和必要去穿什么名牌了。例如季羡林老是穿很古董的衣服在校园里面逛。广义的幸福与狭义的幸福。狭义的幸福=理性幸福 广义的幸福=感性幸福+理性幸福 人自杀的原因往往来自理性的不幸福,而不是感性的不幸福。没有吃不了的苦的原理就在于不管你的感性痛苦多么大,只要你的希望(理性幸福)在,你就能支撑着自己的生命而不致使自杀。从这个原理可以看出理性幸福是绝对的高于感性幸福的。我们一般把感性幸福叫快乐,这是一种短暂的,没有意义的幸福;理性幸福是影响我们的心灵,这是长久的,有意义的幸福。其他幸福的分类:1 真实的与虚幻的 2 热烈的与宁静的 3 持久的与短暂的 4 生时的与死时的 5 活着的与死后的 6 过程的和结果的 7简单的与复杂的 8 种类单调的和种类繁多的 9 道德与不道德的 10 有恶果的与无恶果的 11 天堂的和人世的 12 高雅的和庸俗的 13 深刻的与肤浅的 14 慈善的与暴力的 15 局部的与整体的 16 公开的与隐私的 17 纯洁的与淫秽的 18 无私的与自私的 19 虐待的与受虐的 20 随和的与暴躁的 21 怪异的与流行的 22 乐观的与悲观的 23 过大的与嫉妒的 24 美丽的与丑陋 的 25 愚钝的与聪明的 26 真的与假的 27 有利的与超功利的 28 高尚的和卑鄙的 29 相对的与绝对的 30 休闲的与工作的 31 家庭的与单身的 32 单一的与混合的 33 可重复的与不可重复的 34 新鲜的与腻味的 35 过去的与现在的 幸福可以度量吗?不可以,因为幸福是个综合性的东西。如何变得幸福呢?首先我们需要有幸福的知识。为什么要有关于幸福的知识?因为我们有的时候没有知识在盲目的追求一种幸福;但是有的幸福表面上是可以给你带来幸福,而实质上最后得到了目标的幸福反而给你带来痛苦;或者说有的东西并不是像你想象的那样。当我们追求一个目标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是在美化这个目标,而我们队目标里面的东西是不知道的,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在那里追,并且假想着我们追到了这个目标就幸福了,但是好多时候我们追到了这个东西却幻灭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把一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这里面,得到了之后却远远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尼采说我们的生活是具有表象性的,你只能是表面的审美,不能去深刻的研究它,研究它就要出问题。你比方说这个名牌包,你不要去思考名牌包背后有什么意义,就只是在买的时候感受下买名牌包时的舒服,不要去想任何意义。我们现代生活的好多东西是经不起思考的,一思考就出现了一个意义问题。当一个事情意义失落了的时候,我们的人生也就觉得无意义和无价值了,也就失落了。当我们没有吃饱喝暖时候,我们把这个作为一生追求的目标,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在为生存而奋斗也还好,因为起码他的人生是充实的。但是最怕的是什么呢?当我们吃饱喝足之后来思考我们人生的意义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要出问题。所以我们精神上的危机往往不是来自没有吃饱饭的时候,而是来自吃饱饭的时候。我们哪些目标在实现之后是不能被幻灭的呢?我们追寻的幸福要是社会认可的幸福;而社会认可的目标也是N多种的。社会认可的幸福:①因时期不同而可能不同(例如女子在年轻的时候往往把美丽作为社会认可的目标来追,而当女子中年后她们就开始与时俱退不把美丽作为社会认可的目标去追求了。)②因地域不同而可能不同 自我认可的幸福:①因时期的不同而可能不同(我们小时候的东西和现在的东西是不同的。)②因地域不同而可能不同 如果我们没有一个自我或者说是坚强的自我,就会被社会认可的幸福所绑架,完全从众。我们说的竞争是个直线竞争。什么意思?它不允许你插队的。你走上那一条道就基本上在那一条道上,你说你今天搞一搞商业,明天搞一搞学术,在明天从一从政,你是乱着来的,乱着来有的东西是不兼容的。乱变你到哪一个地方都要从头排队,你从头排队好多机会也就失去了。一个人一生来做一件大事都太短了。我们这节课就是要来慢慢的解决我们的寻找我们目标的问题。如果来得及韦老师要开一门《幸福生涯规划》就是从道的角度来讲修齐治平。◇变化着的金字塔 幸福的知识→社会认可→自我认可→自我偏好排序→不断修正(写日志和博客你可以去不断思考去修正)塑造变动着的人生幸福的金字塔→个人幸福

幸福与伦理的关系

(一)幸福和伦理的关系。道德和伦理的关系。我们心灵上的打击都是来自道德和伦理上面的;我们很多想不开想自杀的东西都和道德与伦理有直接关系。清华某同学作弊被抓,后果是自杀。为什么会自杀呢?道德。2 我们来看一下伦理和道德为什么会对我们这么重要?什么是伦理呢?伦理就是秩序。社会伦理道德是如何产生的呢?单个人在自然界中是无法抵御自然界的压迫的,而只有当人进入到一个有组织有秩序的系统——社会中来时才能产生一个合力来抵御自然界的压迫,从而实现人对于自然界来说的自由和幸福。系统(有秩序)和堆(无秩序)。社会分工产生人重要与不重要的问题。只有当有了重要与不重要的分工时才能使堆成为一个有组织有秩序的系统。社会的秩序并不是任意的。社会是需要秩序的,而社会秩序是与时俱进的,而这种秩序是一种外在的秩序,并不是我们生来就有的。这就出矛盾了,我们生来没有秩序,但是我们到社会中去又必须要秩序,那么这个社会秩序怎么来安在我们的头脑里面呢?伦理道德。社会秩序的设计者是哲学家。在古代权威来自大自然,这也就是不论中西哲学家都是从自然观说起的原因了。大哲学家是整个社会秩序的设计师,而小哲学家只是研究社会秩序中意小片段的东西。政治家是挑选哲学家们设计的方案的人,而这个挑选并不是任意的而是要最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秩序。

幸福与伦理的关系

(二)被政治家选中的哲学就叫意识形态。被选中了之后并不是万事大吉了,还要处理怎么来将这种秩序安装在每一个人的头脑中的问题了。这个时候哲学家就要搞了一个伦理秩序,与之相反的是暴力秩序。王霸是建立在物武力的基础上的,王道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一个社会真的要国泰民安就要有一种伦理秩序。当我们把一个社会作为一个主体来讲它的规则的时候,这个就叫伦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内部规则是怎么样的),大家都认同了一种伦理秩序,但是这个伦理秩序怎么来维持呢?于是要把社会的伦理落实为社会中每个人的道德。道德就是个体的规范。什么东西才能变成我们的一个道德品质呢?荀子说把这些东西变成我们的第二自然。我们一直去实践一种道德让它变成我们的一种行为习惯,当我们违反一种道德时会感觉难受的时候这就形成了我们的一种道德品质。最大的伦理是什么呢?地球的生态伦理,具体到人类道德。国际伦理,具体到国家道德等等等都可以依次类推。有了一种合适的秩序,还需要一种有效的工具来讲社会伦理很好的安装到我们的脑子中去。在中国的安装手段是哲学,为什么哲学能承担起这样的任务来呢?因为中国的哲学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像《论语》《三字经》都是易懂得。儒家的东西好,但是运用到现在需要一个现代化,也就需要进行抽象思维了。而

抽象思维一向是我们的弱点。我们现在是有马哲来安装我们的秩序,而马哲是需要极端的抽象思维的。抽象思维是我们到大学里面要培养的一种很关键的一种能力,我们没有抽象思维的能力就会对理论性的东西是理解不了的。而恰恰理论(抽象思维)就是渔,形象思维就是鱼。为什么我们老是学不到渔呢?因为我们承受不了枯燥并且我们的传统哲学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耐烦。西方是以基督教来安装秩序的。国家为什么要放很多假的电视剧?都是在安装秩序。一个不懂伦理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治国人才的。我们一个国家已经有了一个大多数人认可的伦理秩序了,但是有少数人不认同,少数人不认同怎么办?用暴力强制少数人服从大多数人。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呢?大多数人的认可其实就是民主,一个社会的伦理秩序是和民主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大多数人不支持伦理秩序就很难执行。

被选中的哲学即为意识形态。

选择的政治秩序。如何为大众安装,即伦理。王道,霸道之间的区别。伦理秩序,被认同,即规则。

执行要靠道德来落实。需要诚实的品格。个人的行为规范。变为我们的第二自然,践行,人生修养成。即品质。先知道外在的伦理秩序。道德是伦理的具体化。个体为道德,最大的伦理是什么呢?生态伦理。人类道德 国际伦理国家道德 国家伦理企业道德 家庭伦理个人道德 中国用哲学来安装这个

中国哲学以形象思维之主。《三字经》《论语》儒家思想要现代化,需要抽象思维。马哲是极端抽象。一般人的抽象思维。大才与小才。

解构了我们的能力,耐烦耐心耐枯燥。西方用基督教育来安装。分层次。

寓教于乐中安装秩序。用有效的方式。国君。

一国家已经安装了秩序。多数认同,少数用暴力用强制。

从大的角度看,秩序,被大多数人(民主)施行,少数人个人保留意见

幸福与伦理的关系

(三)什么叫人言可畏?你违反了大多数人认可的东西,所以大多数人都会来批评你,这就产生了社会舆论的压力了。人间正道是沧桑是什么呢?因为有大多数人的支持。为什么肯定了就好,否定了就好,我们为什么要受别人的评价呢?大家对你的评价不光是一个评价还是大家要不要和你建立一种交往的问题。别人对你进行了否定性的评价别人就不会管你了,当大多数人对你进行否定的评价时你就被边缘化,于是你要做的很多事就很难完成。能成为众矢之的的那个人一定是在道德规范上出了什么问题了。道德规范上容易出什么问题呢?人容易①“自我”(没有牺牲精神),②自视过高→神话自己(狂人)(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远高于社会对你的评价,这个时候你就会失望,还有就是其实这就等于把自己给捧杀了,因为当你自视过高时社会就会来打压你)。自视过低的人是很能融入社会的。老子的思想被用到政治领域就变成捧杀。当合作是单赢的时候,就看你能不能牺牲自我的利益为集体了,而且牺牲了是不是还会感觉到愉快,这一点是很关键的。任劳任怨,但是大多数人都是很难任怨的,反复强调自己做出了牺牲,于是成为了别人痛苦的来源了,成为包袱了。在人生中你帮了别人什么全都忘掉,而别人帮了你什么全都记住,这样的人心理会很健康,而且别人会真正想着你,从内心里面感动。这就是一种辩证法。我们做学术是追求真,但为人处世我们追求的是善。我们什么时候感觉最难受呢?人际关系出现严重的问题。公正,你把几乎所以的人都得罪了,于是你会很痛苦;所以你要有一种公正的能力。为什么要道德的欲望和伦理的欲望呢?因为它能给我们带来一种稳定的幸福。为什么我们要这么在乎别人的评价,因为我们人太依赖于社会环境。人被别人否定→不安全感→焦虑→痛苦 人被别人夸奖→安全感→幸福感。

幸福与伦理的关系

(四)喜新厌旧为什么会被反呢?因为它具有一种社会性,而它却不能拿到社会上去普遍化。我们说恰恰说控制住自己的自然欲望的人,然后能得到另外一种幸福。欲望→理性 人可以用一种理性的支配来追求一种欲望的快乐。这就导致很怪异的现象,如一个人给另一个人按足。如果我们放纵我们的欲望,我们会做N多个我们感觉肉体快乐的事情和N多的让自己心灵暂时得到满足的东西。但是这样的放纵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影响整个社会的存在,这样其实就导致放纵欲望的那个人暂时获得快乐,而长久遭到社会的惩罚。所以欲望也有伦理不伦理的问题。欲望→生存(第一需要),生存的第一需要其实是容易满足的,问题就在于比较。生存→舒服→奢侈 这就导致生存的欲望越来越高,而生存的欲望越来越高这就导致焦虑,甚至最后导致绝望。所以光是生存的压力就会把我们压倒,这就是我们现代生活的一个问题。欲望无穷大的好处便在于让你最大程度的劳动起来。人生啊,当你的生存问题解决了你的事业也就错过了,很多成功的人都能耐得住最初的生存的困难,当他的事业往上走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就顺便把生存问题解决了。而好多人当生存问题解决了,他的事业也就错过了,他的后面也就很难过了,那么生存之后又有些什么呢?除了生存下来,我们还需要舒心的生存,这时我们需要社会地位了。社会地位有两种:一种是让人羡慕的人(不能分享的);另一种是让人敬仰的人(能够分享)。你为什么当官?你为什么挣钱?金钱、权力、和名望不是不可以追求关键在于你的动机是是什么,你要是为了公共的利益去获得这种手段为什么不行呢。如果我们的欲望都是一种自私的欲望,那么这种欲望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东西,只对你自己产生了微不足道的意义。人生说多么的短促,大家想想人死了之后为什么要做个墓地呢?人还是不想死呗,其实就是想让人留着他(她)想着他(她),但是什么样的人才真正能在社会中留下来呢?为社会贡献越多的人——接近于伟大人物的那些人。例如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画家 雕塑家 现代艺术的创始人 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他把自己最为璀璨的才华留在了世界上。3 能给我们真正的自信和真正的幸福的东西是什么?德行+才华。你对社会贡献的程度越深,范围越大,你个人得到的幸福感越大,而这种幸福感是其他的幸福感所不能比拟的也即人类最强幸福感。

追寻幸福:中国伦理史视角

(一)韦正翔教授研究中国伦理的特点:①在道德意义上审视中国文化 讲中国文化要从中国的历史讲起。西方的历史记忆起始于私有制。为什么儒家能在中国起到一个非常主导的作用?和中国原始的历史记忆有关系的。而现在儒家能给世界什么东西也是和中国的历史记忆有关系的。西方的历史记忆是从私有制开始的,所以西方是很容易接受人是自私的观点的。《共产党宣言》说: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句话其实是错的。为什么会写错呢?因为他们当时不知道,19世纪时在西方还不知道原始共产主义的事实。马克思厉害的地方也即他在没有知道这种事实的情况下,通过逻辑推理出并证明了能够实现的公有制社会。但中国的历史记忆起始于公有制。这就导致了现在的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一个最大的区别。盘古(原始社会首领的气质)开天,历史开始是一个混沌的鸡蛋,在鸡蛋里面全是黑暗,盘古用一把斧子把天地分开了,给人间带来了光明。然后,他就顶天立地。然后,他成为一个死而后已的人。这些原始社会文化的特点就被儒家继承了下来。中国历史从公有制出发和从私有制出发有什么区别呢?原始社会的特点要么被儒家继承了要么被道家继承了。在原始社会面临的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自然界的奴役,于是要把所有人都团结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来对付自然界使得这个整体能够生存下来。这个过程就是战天斗地的过程。要战天斗地就要能把集体凝聚起来,而凝聚起来靠首领。谁来当首领?首领需要具备的特征:◇公正 ◇牺牲精神 ◇无私 首领需要具备的最首要特征——道德 带队伍靠什么?靠道德。以德治国——原始文化;德才兼备——原始文化。大领导一定要在道德上立得住的。为什么原始社会要采取平均主义?因为当时食物太少了,如果不采取平均主义老人和孩子都会被饿死,人类是一个集体,必须维护集体的整体利益。人是一个依赖性的动物,麦金太尔(1929—)还专门写了一本书《人是依赖性的动物》他是当代西方最重要的伦理学家之一。这样一平均,谁的利益牺牲掉了?强者贡献多得到少,于是我们要用精神价值来表扬这些人。这也是艺术要表达的东西。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方生产力发展的不同结果:西方生产力发展——氏族社会解体 中国生产力发展——保留了氏族社会。中国在氏族社会的基础上创建私有制社会。

追寻幸福:中国伦理史视角

(二)奴隶社会为什么这么残忍呢?为了让奴隶多生产出点剩余价值出来。因此,生产力的发展保留了大量奴隶。以前奴隶是直接杀掉的,但是现在你不杀掉奴隶了,你就对奴隶有恩了。所以奴隶也就心甘情愿的成为那人的奴隶。所以中国的等级制度建立在恩报关系的基础上。儒家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就是从这里来的。施恩者——处于优势地位的人 受恩者—— 处于弱势地位的人 恩报关系;奴隶于奴隶主的关系;氏族社会内部私有化后的人身买卖关系。在氏族社会慢慢分化的过程当中,就开始把一些东西变成私有财产了,在刚开始分的时候大家觉得好得不得了,因为你觉得你有了。但是你没有仔细想,有“有”就有“失”,原先国家包养着你,虽然你没有得但也不会有失,当别人家做大做强时,你们家却可能因为天灾或人祸变得越来越穷,穷得到最后只能把自己卖给富人家做奴隶了。当生产力发展了一些,这些穷人就变成了农民,富人就变成了地主,因为有私有制就有了一个继承问题。私有制产生后首领出问题了;以前首领的产生方式:选举制到后来私有制的继承制。首领继承制:打江山→坐江山。这个人为什么能打下江山呢?所以首领被神化为天子。人性善虽然不一定是真命题,但是它却给人们带来一种尊严。人性善是君王以德治国、创建功绩的基础。孔子伟大的地方就是讲周公之礼,而周公之礼就是中国传统原始文化的德与礼的结合。孔子的幸福观。孔子约生活于公元前551—前479年的春秋战国时期,享年约72岁。孔子最大的特征是谦虚。孔子的生活经历:政府低级官员 私人教师 政府高级官员 周游列国 编辑经典 后来有人说孟子是刻意的学习孔子,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后世称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称其为“亚圣”。一个人成功的条件:可能性→现实性 在转换的过程恰需要一个机会。孔子是中国第一位私人教师;他教六经:《诗》 《书》 《礼》 《易》 《乐》 《春秋》 六经原来是什么?孔子是从什么地方得到六经的?各学派看待《周易》的不同角度:儒家—道德 阴阳家—算命 道家—辩证法 其实不读六经是不懂孔子的。经是怎么来的?这与孔子的出生地宋国有关系了,西周(建都西安)→周公洛邑(今洛阳市)“制礼作乐”→集体创作→贵族子弟的课本(教治国的教材)→孔子因家族曾为贵族而得六经

追寻幸福:中国伦理史视角

(三)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私人教师,那个时候为什么有私人老师呢?为什么有必要有个私人老师呢?为什么以前就没有私人老师呢?不是私人老师有几个好的地方,第一在政府里面教贵族子弟,所以没有生存问题。孔子成为私人教师的条件之一:被需要(强国之争),需要治国人才。我们现在的时代也是却大人才的时代。条件二:多样化(君主观念不同),由于君主观念不同就要招不同的人,这个时候就为百家争鸣提供了条件。条件三:可能性(尚贤)条件四:才能(没落贵族鄙视农活,愿做教师或官员)孔子的思想的政治性还是很强的。孔子的思想与幸福有什么关系?中国政治最大的特点:国治民安 国治民安的条件:人民拥有幸福感。政治包括两个东西,一个是 秩序合理→民安(虽然人民在一个等级体系里面但他们能获得一种幸福)→幸福 私人教师产生了之后导致中国的学派和西方学派不一样。中国学派是师傅带很多弟子的形式,而西方则是学院的形式。大师是引领一个学派的人。为什么中国门派观念非常强?中国学术的辩论时在门户之外的,而不是门户之内的。孔子的期望一:有弟子继承他的衣钵。期望二:弟子能学而优则仕。教师和政府会有一定交往,并且会推荐自己的弟子。教师与政府的交往使学界与政界相互交融。

追寻幸福:中国伦理史视角

(四)中国哲学以形象思维为特点。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成人的思维主要是抽象思维。主要运用抽象思维的学科:数学与逻辑学。康德的逻辑性很强,所以很难看懂,而正是因为康德,马克思才能写出资本论来。《论语》的特征:◇形象思维 ◇感想性的语句 中国人的思维特点:◇形象思维 ◇经验性思维(你要去理解一个东西不要去论证它,你也不要求看它为什么是对的,那怎么来确定对与错呢?我喜欢它,符合我的心情我就喜欢它;而为什么我就喜欢这句话呢?就因为它在你的经验当中能够解释你的经验。)我们搜集的语句的适用范围是什么?是不是普世性质的?如果是普世性质的,为什么?语句之间的关系式什么?碎片堆使得咱们好像什么具体的都懂,但是什么抽象的连贯性的就都不懂了。为什么呢?中国人的思维缺乏系统性。中国哲学缺乏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禅宗的第一义谛:不可言说。马克思主义体系是由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组成的,进而可以合理地教授哲学。马克思主义可以使中国的传统哲学在它的体系中复活。孔子的思想精髓存在于六经之中。孔子说自己是述而不作,孔子的权威就在于他说自己是述而不作,所以说孔子的权威来自于六经。孔子对六经进行了部分的增加、修改和突出。中国学术传统特点一:悟(就是有抽象思维的人)。特点二:简 特点三:引。倒背如流就是要来引证。要搞智慧竞赛而不是知识竞赛。特点四:评(评论者必须高于被评论者)

追寻幸福:中国伦理史视角

(六)古代官员的财富能够满足自身的感官幸福,享有舒适的生活条件,不需要把财富作为一种社会认可的标识。古时社会地位排序:士、农、工、商 所以古代官员享有最高的社会地位 古代官员具有最高的道德威望 古时道德威望排序:圣人、君子、小人、禽兽 人→道德→成人 什么是圣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什么是君子?德胜才谓之“君子” 君子虽不能像圣人那样得道,但是能够守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小人的评判标准是义和利。什么是禽兽?缺德的人。缺德→残酷 残酷从何而来?“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含义一:爱人 仁者爱人(有道德的人)孔子与墨子对待“爱人” 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孔子:仁爱(有等级的爱)墨子:兼爱(无差别的爱)仁的含义二:礼(告诉你道德是有等级的)内仁外礼,正所谓“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仁爱是有等级的爱 先爱自己再及他人,原则是由近到远 而道德就反过来了,先爱他人再最后爱自己,原则是由远及近这样就产生了高尚了。什么人最受鄙视呢?最自私的人,虽然这很合理,但是从道德的角度大家会来鄙视你。道德和自私的矛盾。礼是大家都在做得事,当个别的事发生时,你就不知道用什么礼来表现自己的道德,于是黄金规则出来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道家用很多东西来攻击这两句话,尤其是庄子。用道德的观点理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把这句话不是从道德上来理解,而是从具体的事情上来理解,这句话就要出问题。

孟子的幸福观

(一)孟子的幸福观 孟子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后世称其为“亚圣” 正是战国时期塑造了孟子。他比孔子年轻180岁,所以他就不会直接受孔子的影响了。他出生于离鲁国很近的小国邹国(现在的山东省淄博市)。孟子为孔子后代子思的弟子的学生。中国的哲学基本上都是经验性的东西,经验性的哲学很少有把道理说得很透的,所以就很难成为一种武器,所以就要借助于权威。人微言轻,为什么会人微言轻呢?因为我们缺乏一种论证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借助于权威。2 孟子的生活经历:为学→周游列国→做官→做学者

孟子的生活经历和孔子的很相似,所以有人说孟子是模仿孔子才成为亚圣的。孟子到底因为什么成为儒家的亚圣?孟子的体系的完整性、思维的广度、思维的严密性都是不如荀子的。孟子其实是不如荀子的,但是为什么他成为了亚圣了呢? 从孟子这里也可以回答另外一个问题。有的人认为中国哲学好的不得了,是世界上最好的哲学,而且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孔孟是不可缺少的。韦正翔是认同这点的,但是在什么方式上来对待中国哲学,在这里是有区别的。而另些人说中国没有宗教观念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没有宗教观念等价于不怕死,那么中国人什么坏事情都干得出来。这俩个东西其实就有矛盾了,中国人没有宗教什么都可以干这与现实相矛盾;中国没有宗教这件事比起西方哲学来到底是一件优势还是劣势?我们可以通过讲孟子把这点讲清楚中国人为什么可以没有宗教,中国在没有宗教的情况下中国人是不是还会有一种很伟大的文明呢?。孟子的著作主要是《孟子》这本书了,和孔子一样,我们来研究孟子就只看《孟子》这一本书就够了,其实孟子作为孔子的传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其思想最根本的是六经。所以说要研究就得研究六经这是基础。儒家一直在讲述而不作。为什么要来讲述而不作呢?因为中国的哲学家缺乏论证能力,所以他就要来引经据典。引经据典不能说完全都是自己创新的,那么就缺乏权威性。咋们现在都在讲创新,我们在讲创新观念的时候实际上违反了辩证法,我们一讲创新就抛弃了前人的东西直接裸奔创新。孔子说温故而知新,你在没有去温故情况下说你的是最新的,但是可能前人已经创造了你所谓的最新。前人为什么老是去讲这个“故”呢?与权威性是有关系的。大师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发展(创新)。好的学者一定要进入到一个学派,跟从一个思想导师,才有可能成为大师;空前绝后要不得。孟子是怎么来追寻幸福的呢?孟子的生死观——集体主义的永生观,从而产生道德至上;孟子的思想比起孔子的思想又超脱了一个层次。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英雄的大义凛然都是孟子思想的体现。孟子从哪一点来说就更超俗了一点呢?儒家讲学而优则仕,但做官的机会是有限的(堵住了官方版和民间版的),有大才的人平天下的平台是很难有的(堵住了学术版的),如果我做不了官,平不了天下,我是否还要来学习你儒家的东西呢?孟子就来解决这个问题了。中国有一个传统,什么人都要去弄的东西必须是什么人都

可以分享的东西。譬如人人都可以为圣人,小乘佛教(只有一个人能成佛)没有大乘佛教(人人都可以成佛)传播广。

孟子的幸福观

(二)1 孟子到底做了哪一点的改变呢?学习是为了获得幸福的,而不再是做官了。什么人才能幸福呢?孟子学说中的幸福之路:①高贵能带来幸福 真正的高贵和道德捆绑在一起,高贵的人就是道德高尚的人。道德高尚的人怎么就高贵了呢?是什么来分人的等级呢?不是按人的有用性来分而是按人的道德水平的高低来分。

2 当一个人不在高贵被人鄙视时,起码他的很核心的幸福感是没有的。有的时候精神性的幸福感和自己的生命都是攸关的,譬如狼牙山五壮士跳崖之后成仁了,要是他们投降了,他们就会生不如死;还有江姐。美德可以使人变得高贵。一个人很有气质,气质从哪里来的呢?从道德上。当在很关键的情况下一个人显示出一种品质出来,那这种品质就会使他变得很迷人,这种东西就是使人高贵的。孟子是怎么来解构了当官的这点呢?他讲人人都是可以成为圣人的,而人人却不都可以当官的。也就是说人人都可以高贵,当人高贵起来的时候就能带来一种美德。什么是美德呢?就是能够形成一种对自我的肯定。一个人有的时候他的自信、高贵都是来自于他自己对自己有一种肯定。自己对自己的最高的肯定其实不是技能上的,而是道德上。当人对自我有一种肯定的时候就有一种浩然之“气”了,“气”分正气和邪气俩种,只有正气才能使人高贵。总结:孟子讲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养美德→产生气质→自己对自己的肯定→产生高贵(这种高贵程度可以达到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惜)。谋道不谋生。

3 怎么样才能高贵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威武不能屈就和生命扯上了,在中国的文化里生命不具有至上性,而是道德具有至上性。并不是中国没有宗教中国人什么都敢干,中国人不怕死,而是更怕道德。因为当一个中国人缺德了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他的所有的理性幸福都将被摧毁。

孟子的幸福观

(三)基督教的两个功能:一使人实现个人主义的长生——西方个人主义的长生不同于中国的集体主义的长生,于是要设置天堂给人死后长生;因为你想要上天堂,我就给你灌输一种道德价值——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有做善事,死后才能上天堂,因此道德只是实现上天堂的手段并不具备至上性——这就是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关键性区别。为什么要子孙后代的传承呢?因为中国是集体主义文化,孟子主张道德至上,以牺牲个人生命来换取民族的生存、子孙后代的幸福而最终获得长生。中国人超越外在的宗教的力量来让人信服道德,而是通过自己来选择一种道德来实现对人的规范。道德绑架,正是因为中国的道德至上的力量太强悍了才产生了这样的效果。道德绑架产生两种人,一种是仁人志士,确实是很伟大的人;一种是伪善的人 因此道德绑架使得我们国家的动员能力非常强大。伪善的人体会不到道德带来的高贵,反而产生内心的痛苦。孟子和孔子的动机论还是很明显的,什么叫动机论,动机论和结果论有什么区别?一个行为,你主要看他的动机还是看他的结果;中国主要是动机论。孔子也说尽人事,听天命——外界的好多因素都是你不能控制的,你有一个目标为此努力了一生还是实现不了。中国的道德的评判标准是主要是动机而不是结果,为什么动机论在中国历史上这么重要?动机论的好处一:尝新 改革的摸着石头过河,其实对结果是无把握的,正是因为动机论在中国占据主流地位,改革者才能放得开。你比方说毛主席在文化大革命犯下的非常严重的错,但是他的动机还是为了无产阶级,所以邓小平给毛的历史地位定性的时候说是功过七三开。还有宋末的政治家,和文天祥、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的陆秀夫背着皇帝跳河,为什么他敢跳,为什么跳了之后还是英雄?因为他的动机是好的。动机论的好处二:创新。动机的消极方面一可以引导行为的冲动。梁祝的拆散能怪罪于他们的父母吗?不能,因为他们父母的动机是好的。动机论的消极方面二不讲论证。结果论讲可行性论证,为了对自己造成的后果负责,就得小心谨慎起来了,就要用到数学和逻辑等

工具来保证结果不出错。咋们国家现在把动机论和结果论综合运用起来了。想在中国当伟人就必须动机既好结果也好,西方不同只要你的结果是好的不管的你的动机是什么,你就能成伟人,譬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就是间歪打正着的事。

孟子的幸福观

(四)动机论使得行善者可以不考虑结果,因为人是无法完全控制结果的。做错事和干坏事是两码事,动机一个是好,另一个是坏。人生当中没有谁不会犯错,我们要保证我们做错事的动机不差,然后坦诚的去认错,这样肯定能得到原谅的。孟子讲人要获得幸福就要高贵起来,才能获得理性幸福。人能够去都高贵吗?人能有潜能去做道德的事情吗?人可能高贵吗,往前推就推出了人性善这个前提,其实能使孟子在历史上安身立命的其实就是人性善这一句话,荀子讲人性恶这一点就败在了孟子的手下了。人性善和人性恶哪一种观点更对呢?马克思来讨论这个问题时既不是人性善也不是人性恶。其实荀子的说法更贴近马克思的观点,而马克思在另外一个地方把人性恶的东西给解构掉,然后把人性善的东西也包括进来了,这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马克思为什么能够进入到中国。人性善和人性恶其实都是片面的,既然都是片面的,为什么人性善胜了呢?我们想要的东西并不一定是真的,如祝一个人万寿无疆,这是人们的一种希望;人家刚出生你祝人家长命百岁。所以 有好多东西不一定真,但却是人们所希望的,或者它能肯定一种价值,这种东西就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其实在一个国家里面没有百分之百论证能力的时候,人性善和人性恶,人们选择相信一种人们想要的东西。3 人性善的作用:继承传统。人文的、社会的、国家的东西是一定要站立在以前传统的基础上。如果完全抛弃以前的传统,他就会否定以前很多人的功绩,当某一种东西成为一种传统的时候就有很多人来捍卫它。到了孟子的时代也已经是有传统的了,中国从盘古的时候就很讲道德的,很讲道德它就要肯定你动机的高贵性,如果你把道德整个去掉了,你讲人性恶,那么以前的君王和圣人就无法来证明自己的高贵性了,这样就否定了好多历史上的东西。所以人们也就不愿意承认人性恶了,因此人性善等能被人们接受的东西都和传统的东西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的历史记忆到公有制,而西方的历史记忆到私有制,这也导致了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中国更容易接受人性善,而西方更容易接受人性恶。人和人之间没有了道德上的区别了,动机都是利己的,只有手段和行为结果的差异的话,我们怎么讲历史上传说中伟大的人物呢?

孟子的人性善从科学的角度看也不是科学的,孟子给出了人为什么是可以有道德的呢答案也即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端长成以后就会长成四德:仁、义、礼、智。从科学上来讲是不科学的,为什么呢?从我们的基因里来说我们人是具有获得道德的潜能,但是并没有对应的这些东西。道德是社会秩序对个人的规范,它是随着环境的变化的,所以不可能生来就有的;人类一直在进行的教育就是道德教育,因为它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他的论证是不科学的,但为什么有能在历史上流传下来呢?在中国封建时期仁义礼智是有社会认可的基础的,但是他解释的四德对应的四端是不具备科学性的。但是就是因为他把这些东西讲成是我们人性当中就有的,这种东西对于一个国家要进行道德教育,这种东西比讲人性恶要更好一些。所以哲学不一定是真的,但它可以是善的。哲学的主要功能就是来安装社会的道德秩序,达到目的了,这些东西也就具有了意义,很多哲学的东西不具有科学的、真理的意义,但它具有文化的意义。文化的东西只要是善的就可以了,圣诞老人是真的吗,像龙舟节、清明节,纪念的民俗都不一定是真的,但它传载着一种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善的东西,这些东西就能成为文化。孟子说把四端开发出来就变成四德,怎么来开发呢,这有个修炼的问题了。修炼成人的一种品质和没有品质有什么区别呢?一个具有道德的人不是伪善的人,当人把道德当成一种品质来追求时也即把它当成目的来追求,我需要这些品质,只有当我具有了这些品质时我才算得上个真正的人;只有把道德上升到这种高度的时候,你就会把这些品质作为人生本身的追求。真善的人以高尚的品德作为人生追求,不因利益的驱动而丢弃自身的品质。伪善的人利用道德获得利益,随后又丢弃道德。

孟子的幸福观

(五)把一种道德的东西修炼成为我们的品性,当这种东西我们有了以后,我们真的才能够幸福。大家都说要夹着尾巴做人,为什么一定要夹着那个尾巴呢,没有那个尾巴多好啊。我们往往不止一只尾巴,而有很多的,当我们把注意力夹住一只尾巴时其他尾巴却都翘起来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修炼道德品质的原因了。修炼的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诚,而不能使伪。怎么来修炼呢?孟子讲万物皆备于我,康德虽然一生都在德国的小城柯尼斯堡,没有行万里路,但却是一大师。这就和万物皆备于我有关系了。人身上具有的东西都是和天相对应的,人是小宇宙,天是大宇宙,只是讲我们人和天这个大宇宙尺寸不一样。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反身而诚(反躬自问,是真诚踏实的人),人是天这个大宇宙合拍的,所以,我们只要是把我们人这个小宇宙了解清楚了,我们就能够去把握万事万物了。孟子说学问之道,求其放心(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孟子认为恶来自于环境。人在恶的环境当中丢失了良心,才成为恶。不管变得多坏都是来自于环境的,所以每个人都是可以教育的。所以就算是十恶不赦的人都是有教育的机会的。我们追求道德不再是为了做官和平天下,而是为了追求合天之乐。我们修炼这种美德,你的心胸就和宇宙一样大了,你就能体会到很大气的幸福,你的豁达也就是从这里来的。心胸开阔了,你就不在乎个人的得失了,这就给了一个人幸福的基础。人不幸福的根源是因为人经常处于一种不确定性当中,什么东西是不确定的呢?一个人的命运和得失是最不确定的。当你把自己的得失和命运融入到非常大的东西当中时,越大的东西就越具有确定性,有了这种确定性,你就能去掉对于个人的渺小、生命、得失等不确定性,正因为人去掉了这种不确定性,人才会去掉你内心深处的焦虑,然后使人获得心灵的平静。你是为了获得幸福才去修炼美德,所以你不能去欺骗要诚信修炼才能获得幸福,人谁都可以欺骗就是欺骗不了自己,要内不欺己,外不欺人。学道德我们能得到一种心灵的幸福,而且是一种很大气的幸福感;孟子讲学习道德是为了追求理性幸福,这样就解构掉了孔子的学而优则仕的世俗化的东西了,孟子有这方面的修炼和宇宙和合的观念,就为儒家以后吸收道家研究成果上也是开辟了一个道路,为儒家的思想跟道家和佛家的思想更好的融合都奠定了基础,但是无论儒家怎么来吸收道家和佛家的东西,它就是消灭不了道家和佛家,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们讲到后面就可以了。孟子的幸福观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具有主导性的影响力。他的性善论重视内求(不再讲要去做官),为道家思想入儒提供了条件。孟子的动机论使人可以不畏缩进取又能自我解脱,从而使人能够原谅自己,减少患抑郁症的可能。

杨朱的幸福观

(一)杨朱的幸福观,杨朱字子居,先秦道家的一个著名人物,战国初魏国哲学家。为什么在儒家非常强势的情况下,还会有道家,并且道家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强劲的一只。为什么呢?和我们的生活方式是有关系的。儒家的价值观:积极入世→治国平天下 可是我们现在有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做官平天下的机会是极少的,当你当不成官平不了天下时,你还在用儒家的思想就等于天天都有人来批判你,说你是行尸走肉。在儒家体系中的行尸走肉有两种人:①没有机会 如封建社会中的妇女,他们没有机会去平天下,她们有的只是

一些肉体上的快乐,那么她们拿什么来支撑自己的生存下去呢?这就出现了人生意义的焦虑,而儒家是很难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所以使得到家成为儒家的一个补充,使得人是可进可退的。道家是怎么起来的呢?首先就讲到杨朱这个人,杨朱与孟子为同时代人。百家争鸣事实上出现在孟子在世的时代。孟子可能就是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这场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的一名学者,而杨朱和墨子则是他的主要对手。杨朱的生活经历,杨朱为隐士,生平不详。他为什么要隐起来呢?道家思想是反主流的,有相当一部分人从内心里面是需要道家来安慰自己的,但是由于它是反主流的,所以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于是要隐起来。杨朱的思想散见于《孟子》、《吕氏春秋》、《韩非子》、《淮南子》中。《列子·杨朱篇》为魏晋人所做,其观点非杨朱所持。杨朱的幸福之路:轻物重生 来解压 他提倡的享乐主义是大众普遍化和国家允许的是没有危害社会的享乐主义。

老子的幸福观

(一)系统化道家的是老子和庄子。韩非子在政治治理当中讲要将“法”“术”“势”三种东西并用,而老子的思想就被当成“术”用在里面了。老子的思想里面有很真理性的东西,有辩证法,不次于老子的思想,但是为什么黑格尔能够超越老子?因为他有很严密的概念体系。老子是与孔子同时代的人,而且比孔子年长。司马迁的《史记》中记录着孔子曾问教于老聃(李耳)。但是现代有人认为老聃不是李耳,战国时期的李耳才是老子。现代有人认为老聃不是李耳的理由:·以前没有人引用过《老子》 ·《老子》的写作风格是经而不是对话 ·在孔子之前无私人作品 这种争论对于这俩个学派来说意义非常大,经典的东西都是经过时间的沉淀的,也就更具有权威性,要是老子的思想在孔子之前就更具有权威性了。老子出生在楚国(思想和水土有关系),老子的家在现在的河南周口地区鹿邑城东的太清村。道家的文化产生于哪一点,有什么样的文化特色呢?老子的出生地楚国是当时的蛮夷之地,所以受主流的意识形态的影响较弱。特殊的楚文化:思想自由、易传播 楚国信鬼神 土地肥沃→生活舒适 特殊的楚文化:追求舒适的生活 很关键性的一点楚国这个地方是靠天吃饭的,所以这个地方对自然规律是了解得很清楚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子的思想中有更多真理性的东西。儒家的思想是先造出一种合理的社会秩序然后把这种秩序和天的权威性捆绑在一起,它不是真正的去研究自然;而道家思想源自人们对自然规律的研究。特殊的楚文化:受周文化影响下、常出现新观点。老子的生活经历:隐士

老子的思想提高了中国的整体幸福指数,尤其对于自杀的人来说。老子的主要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道家创始人的争议。一个是汉初的黄帝,汉初道家被称为黄老之学,为什么会把黄帝抬出来呢?一个思想想要获得一种经典性,就要把它的创始人搞得比较远。像儒家把尧舜禹作为始祖作为圣王,道家像压住儒家就找了个更老的黄帝,而实际上黄帝对道家思想是没有多大贡献的。杨朱是道家思路的设计者但由于他的作品都散了,于是没有被当成是道家的始祖。道家这个词是汉朝学者创造出这个名称的,而且把老子和庄子放在一起,就变老庄之学了。原始道家包括杨朱、老子、庄子。后汉时期就更重视老子和庄子,并把老子当中始祖,道家也就变成老庄之学。老子的幸福之路:老子认为治国平天下不能给人带来幸福,为什么?那种东西是外在的东西,是求来的,不是符合人的自然本性的东西,这种东西是不能给人带来幸福的,所以他认为应该效法自然。老子的幸福之路:效法自然 怎么来效法自然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的美完全自然地才真正美

老子的幸福观

(二)马克思的相片很真实,很自然,不隐藏什么东西,所以很美。道家讲大道,要讲清楚大道就要从头讲起,讲宇宙是从何而来的,讲本源的东西;道是不可触摸的,无可名状的,不可界定的,但是包容一切的。道已经高到一定程度,已经变成最抽象的东西了,所以讲道可道,非常道;这也就是道家的思想不如黑格尔的思想就在这里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可以界定的,他就用到了范畴,范畴是怎么来的呢?其实辩证法是什么东西呢?万事万物太多,无法全记下,但是人很聪明,人会分类,分类了就简单了,比方说把这群人叫女人,那群叫男人,那么什么事女人什么事男人呢?这个时候就要来界定了,这么分类你可能还觉得烦,然后就把男女人两人分成人,人分成动物,动物分生物,然后走走走就走到了物质和意识来,按照形式逻辑就无法界定了,因为它把内涵都抽空了,这个时候就只能拿它的对立面来界定了,这个时候就有了个循环概念的问题了,但是这在辩证法里面是允许的,所谓范畴就是最高意义上的概念,在这个意义上是可以互相来界定的。道是贯穿在一切事物中的,也就是规律,我们叫知“道”。我们描述完道后,为什么可以不去证明它呢?因为中国是经验性哲学,信什么东西只要符合我的经验就信了,道之常,我们一看是对的,但是为什么是对的呢?在马克思的辩证法里面他会告诉你为什么这是对的而且这些之间有什么关系。道家讲阴阳是主导的力量,在任何事物当中都有阴阳,这个在辩证法里面就是矛盾。太极图。辩证法的生死观。反者道之动——走极端就会灭亡,运用到政治领域就变成捧杀。把事物都包含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概括为“反者道之动”。任何事物都有个生→成长→死亡的过程 老子把辩证法的东西都描述出来了,但是没有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讲清楚。社会当中的“道”→伦理 社会当中的“德”→支撑“道”的品性。绘画大师要来表现一种道,就要用一种器物(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没有道作品是僵死的,没有生命力的。某种东西来承载这种大道,什么东西来承载这种道的呢?盛道之器——朴、素、俭

老子的幸福观

(三)道和自然法则的关系更突出一些,德就和个人的道德有些关系了。这里就形成了道家和儒家非常不同的点,儒家讲礼节,所以有时候铺张浪费;但道家讲朴素讲节俭。这就是两种价值了;这就导致我们的文化的弹性非常大。文化氛围绑架了个人的价值观念。哲学讲幸福是从根上来讲。道家讲人也是自然中的一份子,只有当人去模仿自热,达到天人合一才能获得幸福。从天讲到人,天道是善的,而人性来自道,所以人性本善,这里道家的老子的核心的思想就和儒家的孟子的核心的思想是兼容的了。人性本善,因为皆源于道,所以人应该保持其原初状态。所以他这里也讲到了辩证法里面的正反合;人性本善是源自于道,道是法自然的,所以人最原初的东西都很自然的东

西。但是人在尘世间,由于受了社会的影响,社会就注入大家一些不自然的东西。人有意识的活动都是不自然的活动。什么叫不自然的呢?社会赋予你的就是不自然的。有为的活动就使你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性,这些东西产生了你心灵的焦虑,然后就导致你不幸福。所以我们需要知“道”这种道(醒悟),回到自然原初状态去。真正醒悟的人就是大智若愚的人。一步一步退下来天道是什么样子,道德是什么样子,到人性当中又是什么样子,最后就要来讲人的幸福了,你怎么样才能幸福,圣王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道家思想认为圣王应该是醒悟的;道家思想认为圣王应该是无为的。无为是指无意识去追求一个目标;道家思想认为圣王应该是大智若愚的。圣王是怎么来统治老百姓,怎么来让老百姓幸福呢?无为而治,怎么才能无为而治呢?欲望刺激出来了,人们就会去争斗,斗起来心灵就不幸福了,所以道家思想提倡人们:寡欲。落后小村庄人们为什么会幸福呢?那里的人寡欲,他们不知道还有其他的欲望,而他们的生产力水平刚刚好可以满足人们的欲望,人们也就不去争,社会秩序是安定的,人们也就幸福了。刺激消费的实质就是刺激人们的欲望,迫使人们去发展生产力,从而实现国家经济的增长。到家思想提倡人们:少法规 道家思想提倡人们:无仁义之别 一有区别人们就会来争了。

老子的幸福观

(四)为什么道家的人吃就是行尸走肉,儒家的人吃就不是行尸走肉呢?儒家讲吃,有个该不该吃的问题,然后引申出该不该活的问题。有功绩就该吃,这个时候吃就不是行尸走肉,这个讲法和康德的讲法有一致的地方,康德把人的肉体享受当成是快乐,那什么人才配享有这样的快乐呢?尽了义务的那些人。道家的人为什么就被当成行尸走肉了呢?因为在儒家看来道家的人一辈子都在吃穿而且没有任何功绩,那么这种生存是没有意义的了。大多数人的人生都无法实现儒家的提出的目标,但是他们的人生还是要活着呀,这个时候就需要给他们一种生活的价值,而道家恰恰就给了这些人生活的价值。再有一个就是统治者利用道家来统治人民,比方说愚民政策,愚民政策确实耽误了中国的发展,为什么当时的人能搞这种愚民政策呢?当时的生产了水平低下,如果刺激人民的欲望就会导致社会不安定,也会导致人民不幸福。分要分到恰到好处就能发挥积极作用。人的好多种欲望并不是人生来就有的,而是进入到社会中分了,一分就产生了非生存性欲望,就要去争了。老子很清楚的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就提出了寡欲,而不是绝欲。那么寡欲要寡道什么程度呢?寡到可以只满足身体上的欲望;于是老子为此提出“强其骨”去干农活去享受身体上带来的快乐。但这也是导致我们中国农村经济不发达的根源,但中国农村的幸福指数还是很高的,这也就很成了中国稳定的基础。这是从身体方面道家提出的观点。从思想上道家老子提出虚其心 弱其志 不能把钱作为目标,因为到后来他会让你迷茫,使你丧失意志力。有一个目标去坚持去实现这个目标,你的目标越坚定,就越能够激发出你的意志力;你比方说我这一辈子连生命都不要一定要去实现某一个目标,在这种坚定的目标的支持下,你的意志力也就越强。而这个目标也就是你认可你这一辈子这样活值了的目标。如果把钱作为目标,你就会失去目标,因为市场经济是总是在变的,哪儿有钱就往哪儿跑;而好多事业的成功都是需要积淀的。老子就说人要虚其心,也就什么都不想和无知,也就没有目标。老子认为像婴儿一样幼稚、无知、自然地人民最易于管制;为什么老子会提出这样一种观点呢?因为在战国时期人民厌倦了战争,所以人民就要求提出一个解决战争的方式,而恰好老子学说能过解决当时的现实性问题。所以老子提出了他的理想社会:小邦寡民 小邦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 而不远徙(理想的国家是,国土很小,人民很少,没有冲突和纠纷,纵使拥有兵器也用不着,没有苛邢暴政,人民也不需要冒着生命危险迁移远方了)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虽然有船只车辆,也没有机会乘坐。虽然有盔甲也没有机会去展示。使人们回结绳记事)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 邻邦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人人恬淡寡欲,吃的虽是粗食,但也觉得很甘美。穿的虽是破衣服,但觉得很漂亮。住的虽是陋室,但觉得很安逸。风俗虽是俭朴,但觉得很快乐。与邻国之间彼此能听到对方的狗犬鸡叫,但人民从生到死都不相往来。)——【道德经】 老子的幸福观对中国民众、知识分子和失意官员的影响比较大。中国社会具有活力又很安全的社会,因为中国有儒家的进取之道也有道家的知足常乐的生活,使得中国从总体上来看比较稳定。尽管老子的社会理想不可能实现,但是他看到了欲望与幸福和痛苦之间的关系,这些道理能够帮助人解开心结,变得豁达大度。一个中国人的心理调节能力比较强的,就要有儒家和道家两种东西。你光是有儒家的东西,而没有道家的东西,你在挫折中是很难顶住自己;你如果只有道家的东西没有儒家的东西,那么你终身都会碌碌无为。

惠能的幸福观

(四)禅宗认为:有心之动为业,业的执着追求而有报,有报而入因果链。欲望→行动→报应 因果链的关系使得禅宗认为:死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只是这个因果循环中的一个中转站。你以为你死了什么都算了,其实不是这样,你还是会进入另外一个因果链,这也制约了那些想自杀的人。其实你没有死,你变成了什么呢?你死的目的是想把自己的痛苦给根除掉,结果是你死了后你的境况或许更糟糕。所以禅宗认为:今生为前生之果报。为什么今生的待遇是不公平的呢?这是因为你有前生,你的前生干了坏事就报应到你的头上了,所以你的今生就是来为你的前生来受罪的。佛家这个东西对于一个贫富分化很严重的社会有镇静的作用。你现在受苦了,死又不是生命的终结,怎么才能获得幸福呢?只能去做善事以求来生的幸福,做什么善事?就把儒家的道德拿进来了。佛家的这一套理论就有利于安装社会秩序,稳定社会秩序。所以社会是让它存在,它也是有存在的空间的;而且这种存在的空间并不是违反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虽然马克思讲无神论不讲轮回论,佛家讲有神论讲轮回论,貌似矛盾,但是马克思也讲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佛家之所以存在就在于它就社会存在的基础;另外它也能安慰绝望的人,还能安装好社会秩序。在一定的社会时期好多的社会存在问题还没有办法提高到共产主义的情况下,所以宗教还是能得到宽容的。禅宗认为:今生为前生之果报,来世则为今生的果报。在这种生死轮回中,众生皆苦。虽然今生努力为来生,一步一步来世会更好,但是只要在因果链中的俗世生活就是难以避免痛苦的。所以佛家还有另外一种方案来让你彻底不痛苦也就是让你彻底的死掉。怎么来超脱轮回,超脱生死?禅宗认为:脱离苦海的唯一方法是觉悟。各种哲学都在讲觉悟,觉悟起到了一个启蒙的作用,没有觉悟也就没有启蒙,我们就容易被外界所左右。觉悟了以后还要去修炼。禅宗认为:脱离苦海的唯一方法是觉悟,觉悟后而无贪恋和无执着,从而能进入涅槃状态。涅槃状态也就是佛家的本质‘空’,人也就兼有宇宙心-空,和佛性一体了,也就成佛了。佛家的理论和道家的理论是非常相近的。掌握了中国哲学理论就要去修行了,去实践了。禅宗认为:最好的修行方式就是不修之修,也就是抛弃一切得失考虑,以平常心做平常事。尽力做眼前的事,而无所用心。佛家都几乎都满足了统治者的需求。现世当中产生的好多冲突就都在于考虑了得失。禅宗认为:善不受报(正因为善不受报,你才能逃脱轮回苦海之中。),而人的修行,无论多久都是为顿悟做准备。这就和辩证法讲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禅宗认为:顿悟类似于一种跳过悬崖的内心经验。在这个时候,禅师所采用的方法往往是“一身棒喝”。正因为善不受报,你才能逃脱轮回苦海之中。禅宗认为:人顿悟之后,不是得到了另一样东西。他悟道后,还是要离开禅定,重返世俗人间,只是因不迷而不痛了。这点就看出佛教能过普遍化,是以有利于政治稳定的方式存在着,这也是佛教在政治意义上存在的根基。佛教传入中国变成禅宗后就成为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中国的宗教哲学艺术和文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之所以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是因为它符合了中国的统治的需求。禅宗的幸福观同样肯定了普通人的生存价值。人人都不能为观,但人人都可以为佛的。禅宗还解决了道家不能解决的问题。道家并没有解决人死后的问题。佛学给人以永脱苦海的希望。佛与道的不争都能为社会的稳定提供支持,而且佛讲善不

受报,还能鼓励人做善事。禅宗也不讲人可以进入另外一个世界。世界只有一个,只是人的体悟不同而有不同的生活状态。道家和佛家提供的追求幸福的方法都可在世俗中作为一种心法存在。对于不断追求的人来说,在处于逆境或心情不佳之时,可通过佛家的心法而变得豁然开朗。失望或绝望的官员如果变成世俗化道家就容易腐败;而如果这个人去信佛家,他就不容易变一个贪官而且心态也好了。

惠能的幸福观

(一)修炼就是在修改默认值。我们这个课是导论性的课程,就是给大家一个提纲,再去读经典的时候就不会读偏了。有空还最好读点兵家的东西。算八字不如看哲学版本。对我们国家影响最大的是慧能的禅宗。,慧能唐代高僧,中国佛家禅宗祖师,世称禅宗六祖。为什么选他作为代表人物呢?唐朝是最兴盛的时候,他个人在禅宗里面的影响都比较大,他活得也不太长,但是有学习佛学的人活很长,他出生在广东的西南部,以前我们的文化大师都是出生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区,而南方是很难出人才的;这个成了人才还是和他到北边来有关系。慧能受学于北方的弘忍,后又南返讲学于韶州(现广东省境内)。主要作品《六祖坛经》、《神会语录》。慧能的学术地位,要看一个人的学术地位,要先看那人的学派在历史上的地位,再来看他本人在学派上的地位。佛教大致在公元一世纪前半叶传入中国。公元三、四世纪间,译为中文的佛经渐多。一个学派要被中国认同,要有两大要素,第一中国化,第二时机,有那么一个时机需要这样的一个理论。这两大东西是一个学说扎根的基础。中国的这些学说,一般都是被儒家和道家的这些学说改造过。那个时候人们认为佛家的和庄子的思想相近,解释佛经往往是援引道家思想。到五世纪佛经汉译如潮涌时,来自印度的佛教著译大师鸠摩罗什继续用道家的名词术语来表达佛家的思想。在表达过程中其实就开始把道家的东西和佛家的东西融合了。在融合的基础上就产生了禅宗。禅宗的地位。中国佛学和佛学在中国的区别。中国佛学讲的就是禅宗,中国化的佛学叫中国佛学,被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佛学在中国并没有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然后也没有进行中国化,这个只是静静的放在书库中,被一些学者所研究。“佛学在中国”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有限,而中道宗与道家思想的相互作用导致了禅宗的兴起。虽然禅宗只是佛教中的一个宗派,但是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在中国的各种佛教流派中,最具中国特色的和最为外国人知晓的是禅宗。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十三宗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慧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释迦佛时期是以心传心,不立文字,这点和中国学术学派的传法有点相似。菩提达摩是禅宗的始祖。达摩传慧可为二祖,慧可传僧璨为三祖,僧璨传道信为四祖,道信传弘忍为五祖。五祖后禅宗分为南北二宗。北宗以神秀为六祖,南宗以慧能为六祖。慧可活了106岁,神秀也活了这么长的时间。弘忍感觉到自己的大限快要到了,然后他把他的所有弟子都召集起来,用诗偈来概括禅宗信仰的妙义,然后把最好的人选出来继承衣钵。身如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染尘埃——神秀 他用了比喻这种很形象很具体的东西来表达他的思想。慧能的幸福观

1.六祖檀经,神会语录(他人作)

2.公元一世纪前佛教传入,三四世纪佛经译文增多;五世纪,佛经译文如潮涌,印度的佛教著译大师鸠摩罗什继

续用道家的名词术语来表达佛家的思想。

3.中国佛学—禅宗,已被中国化的哲学;佛学在中国,没有进行中国化,没有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有对中国社 会产生影响。

4.“佛学在中国”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有限,而中道宗与道家思想的相互作用导致了解禅宗的兴起;禅宗对中国

文化影响深远。

5.在中国各种流派中,最具中国特色的和最为外国人知晓的是禅宗。6.菩提达摩-中国禅宗的始祖 7.小乘佛教认为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摩尼。而大乘佛教则认为可以有无数种佛同时存在。8.世界的本质是空的

9.禅宗认为:普通人受到“俗谛”的认识的影响,认为万事皆有或万事皆无。

10.事物非有非无才是真谛,认识到真谛时则什么也不可说了。所以禅宗第一义是不可说。11.儒家的处事方式-用心;道家-无心;佛家-空心

12.儒家有心做事,有目标;道家无心做事,顺其自然;佛家空心做事,心不在焉。13.人虽在无净土的世界里却能无痛苦地活着。

14.人因无明而有心做事,人有心而自造景象,所以为幻相。

15.有心之动为业,业的执着追求而有报,有报而入因果链。16.死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轮回的一个中转站。

17.今生为前生的果报,来世为今生的果报,在这种生死轮回中,众生皆苦。18.脱离苦海唯一的方法是觉悟。

19.觉悟后而无贪念,不执著,从而能进入涅槃状态。

20.量变到质变--顿悟类似于跳过悬崖的内心经验,在这个时候禅师所采取的方法是“一声棒喝” 21.人顿悟后不是得到另一样东西。他悟道后还是要离开禅定,重返世俗人间,只是因不迷而不痛了。22.禅宗的幸福观同样体现了普通人的生存价值,满足社会统治的需求。23.禅宗解决了道家没有解决的问题:人死后的问题。

24.佛学给人以永脱苦海的希望。佛与道的不争都能为社会的稳定提供支持,而且佛讲善事不受报,还能鼓励人做 善事。

25.禅宗也不讲人可以进入另外一个世界。世界只有一个,只是人的体悟不同而有不同的生活状态。26.道家和佛家提供的追求幸福的方法都可在俗世中作为一种心法存在。

惠能的幸福观

(二)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染尘埃——慧能 慧能这句话说的就是“空”,而佛教最根本的立脚点也是“空”。也正因为慧能的答辩比神秀要高一筹,慧能也就更正宗了。慧能的弟子神会,禅宗七祖。神会攻击北宗,使得南宗也即禅宗成为正统。佛教是怎么来讲追寻幸福的呢?慧能的幸福观:顿门成佛 成佛的目的就是要获得幸福,福 在理解中国哲学当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如果大家都学儒家来当官治国平天下,那么大部分人就会很痛苦;而道家就能解决大多数人的痛苦,但世俗化的道家讲吃喝玩乐,这是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的;但是佛家讲精神性的幸福是完全不需要物质为基础的,空。大隐隐于市,为什么要隐呢?和我们的生存方式有关系。我郁闷是在当官的时候郁闷,难受了就忍,但是佛家和道家的东西就不讲忍,而是讲化解。成佛并不一定是要当尼姑当和尚,心灵修炼到一定程度就能够成佛。为什么要成佛呢?幸福。中国人是把宗教或哲学当成追求幸福的工具;追求幸福的工具是一定要能够分享的。中国人一定要占有和分享后才能达到幸福。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佛教分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大乘佛教。小乘佛教认为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而大乘佛教则认为可以有无数的佛同时存在。禅宗也讲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可以分享的东西向来是中国的一个传统。从这个传统也可以说明基督教为什么到中国来不能扎根。禅宗是怎么来让人幸福呢?任何精神上的东西也即理论想通是很关键的。禅宗属于大乘佛教,它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空。万事万物都是现象,现象都是个体性的存在;而任何个体都是要消失的,消失之后就都变成了0,而这些0都加起来不就都变成了0嘛,所以0就是本质就是空。佛教的这些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区别在哪里呢?辩证唯物主义承认世界上单个的物质都是要消失的,但它还看到了另外一点,任何事物的具体消失掉了它还会转化别的形态,所以物质是一直都有的,物质是不生不灭的。禅宗的理论基础就是:空

惠能的幸福观

(三)佛家的大师为什么能活到105岁呢?主要有这么几个特点,一吃得全面多样化 二吃的东西洁净 三心态好 人按自然寿命来算是可以活到175岁的。平均寿命比较长的国家都和生活的压力和吃联系非常紧密,日本人的平均寿命是最长的,就在于吃得好。一个健康不大好的国家,一般来说幸福指数是不会很高的。2 佛教分为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禅宗属于大乘佛教,它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空。佛教也是没有像西方那样非常严谨的逻辑体系的。禅宗认为:普通人受“俗谛”的认识的影响,认为万事皆有或万事皆无。禅宗认为:事物非有非无,这才是真谛。认识到真谛时则什么也不可说了。所以禅宗第一义是不可言说。中国人求福不求真。中国人还是要问 这是真的吗?但是它不要求你去论证这是真的吗,而是只要你的理论能够

解释大家经验当中的东西就可以了;而西方则讲真假,讲论证。这也中西方哲学的最大区别。佛家也染上了中国哲学的这一点。◇儒家的处事方式——用心 ◇道家的处事方式——无心 ◇佛家的处事方式——空心 ◇儒家有心做事,有目标。◇道家无心做事,顺其自然。◇佛家空心做事,心不在焉。儒家是大欲;道家是小欲;佛家是绝欲。生命是因欲望才得以生存,那么佛家绝欲了,怎么还能活呢? 禅宗认为:人虽在无净土的世界里,却能无痛苦地活着。儒家和道家是让你积极的去追求一种幸福;而佛家则教你怎么无痛苦。我们的生活有三种状态,一种是无痛无苦,一种是有痛苦无幸福,一种是幸福 一般人都是有痛苦有幸福的生活。没有痛苦你为什么还要活着,为什么不自杀去?其实这一点就提出了一个社会问题,这也就是我为什么一个国家要把佛家作为政治统治的工具呢,你没有任何的需求了,你还是需要活着的,因为你绝望的时候你活着对社会的影响不大,因为你每个人都是有社会关系的,自杀性死亡会给社会带来消极因素的。你对社会也已没有用了,而且你自己也觉得自己对自己的生命无用了,但是社会还是需要你活着的;而佛教就给人在绝望时提供一个让人活着的理由。你是要超脱痛苦的,怎么来超脱痛苦呢?你为什么就会痛苦呢?禅宗认为:人因无明而有心做事。人有心而自造景象,所以为幻相。无明就是什么都不懂,比较愚昧,不知道大智慧。

共家学派与儒道佛墨法家等学派的关系

(一)的笔记 共家学派和儒道佛墨法几家的关系。兵家和阴阳家也可以通过那三种版本方式来分解。儒家的三个版本。学派在发展当中是会染上病毒的,而且会在流传当中变成不同的版本。如果不以一种很清理的眼光来看待历史上发展很长时间的学派的话,就会出现每人抓住一个地方不放也即不分版本。全部肯定和全盘否定都不是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儒家三个版本的分析。学术版是追求一种大幸福——治国平天下,中国的所以文化所以版本当中只有儒家的学术版是追求大幸福的,是继承了原始文化当中非常好的传统,而且是马克思所赞扬的道德在这种文化当中得到了传承。儒家的学术版继承了原始文化,讲道德至上,讲集体主义,讲平天下为目的。这些都是人类发展到更高的层次上,在道德上进行超越的一个很好的东西。韦正翔认为如果有个共家学派应把这个东西作为一种很核心的东西给继承下来。儒家的政治版又可以分成两个版本,一个是学术版的实践再现,一种是政治病毒版也即伪善版,这个版本在危害着儒家思想的权威,貌似追求大幸福,貌似道德至上,貌似集体主义,实际上道德只是自己谋取私利的手段,他并不是集体主义而是极端的不择手段的个人主义;这种人是极端恶劣的,一般的小人还没有能力把道德作为谋取私利的手段。共家学派应该来批判伪善,而且要能够教人识别伪善。孔子说要听其言观其行。儒家民间版,民间版也可以分成两种版本,一个是学术版的理想再现,为什么会再现呢?一般的个人很缺乏一个平台来实现一个伟大的抱负,一个伟大的理想;但是有的人真的信这个东西,他的心事向往之的;老师呀,他反正是做不成的,他向往和不向往有什么区别呢?确实有区别,他向往之,他就会用儒家学术版的东西来评价别人,但凡能够实现这种大目标的人他就会去肯定他,造成很积极的社会舆论,所以这样的人也是要去肯定的。学术版的理想再现形成一股社会舆论,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东西在民间当中会形成一股气势,这种气势是一种潜在的资源,和平时期看不出来(因为缺乏平台),我们所说的时势造英雄的时候这些人就会出来,比方说民族危亡、保家卫国、抗震救灾的时候这些东西就回去起作用。有的人觉得儒家的东西太高了,对普通人来说是没有用的,但是韦正翔认为这种东西不高,它要作为好的社会环境和好的舆论环境存在着,这种会是一种很强的软资源。我们国家的软实力和民间当中存在的软资源是非常有关系的;所以我们国家的动员能力是非常强大的;但凡遇到什么大问题,中国的动员能力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强。但是中国出现了一个什么问题了呢?很多人有很大的志向也就这种心,我们出一个英雄

是需要积累的,英雄需要好多种素质。而培养这些素质是需要时间的。我们的时代是需要创造出共家学派的创始人出来,这个人在道德上和学识上都是能够让人信服的一个人。要创造出这样一种人需要好长的时间的,具备好多种条件。没有这样一个人中国的学术史散的,以前的东西就没有办法整合起来,这个人对政治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一个是民间病毒版也即庸俗版。这个版本也是很糟糕的一个版本,说大话吹牛,实际上是在追求黄金屋颜如玉,但嘴上不这么说,虚荣,虚荣也是形成中国假冒伪劣的基础了。道家也可以分为学术版、政治病毒版、民间版。道家学术版一种是追求养生,享受自然肉体的幸福;另一种是练习心斋,坐忘,忘我,体验天人合一的感觉,这种东西是可以用来养生的。共家学派应该把它坐忘一种养生之道继承下来。道家的政治病毒版,一个是老子思想的权谋版,如果我们把法家的民间病毒版加上老子的学说就变一厚黑学。捧杀作为一个计谋来使用就不好了。庄子的思想和儒家的民间庸俗版结合在一起就变成了啊Q精神胜利法了。道家的政治病毒版也是要杀掉的。道家的民间版。一种是学术版的再现。如果我们真的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道家的价值观是应该清除的,人活完全是为了吃饭这种层次也不太高;因为人和动物的最主要的区别还是在人的精神创造方面,从未来的角度来说道家的思想不够高;但从现实的角度来说,因为我们现实的物质条件还没有能让每一个人实现精神创造的空间,去平天下的空间,所以说道家思想给百姓带来一种生活的尊严,带来了生活的目的和意义,如果有共家学派应该去宽容它的。一种是民间病毒版也即庸俗版,人生如梦,醉生梦死,极端享乐主义,尤其要防止儒家政治版向道家民间庸俗版的转化,这个转化是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是共家学派要加以批判的版本。

共家学派与儒道佛墨法家等学派的关系

(二)的笔记 佛家也有那三个版本,学术版要求善成佛,通过涅槃实现幸福,共家学派应该来研究人的欲望和痛苦的关系,为现代人的幸福理论提供一种基础,它把人的欲望和痛苦联系起来,这点还是讲得非常深刻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现在生存的条件还没有能把宗教的影响给清除掉。佛家学术版中国的稳定和谐还是可以起到积极作用的,所以说还是要给以宽容。佛家政治版,它是通过佛让人从善,所以说要来给以宽容,民间版是学术版的再现。我们要清除的是民间病毒版,它不真性,他做了坏事了就去求心灵的安慰,安慰完了继续做坏事,他做了坏事在年关的时候就想着烧点香,敬敬佛,这个是要去消除的。这就是把佛教迷信化,成了做了坏事求它来辟邪的,这种东西就是要消除的,这样的现象相当有市场。这些人想通过不做好事,而是通过捐款和磕头来获得福气,这

个是我们要消除的。佛家的理论也是博大精深的,佛家的思想体系很有修养,学完了他的学术版本也是显得这个人很有修养的,心态也能够学好;但是如果是民间庸俗版的就显得特别没有文化。然后看到这些人就显得特别没素质,而且心态也不会改变。所以说这种东西就要去清除了。墨家的三个版本。学术版是求功利的,但它是在互利的基础上来求功利,可以利己,但不损人,如果有共家学派应该给以宽容。在私有制社会或者是存在私有成分的公有制社会当中,这种伦理是可以作为一种底线伦理的,一个人不高尚但是不可以去损人,一个人可以利己但不要去损坏他人。做人的一个基本道德,食品安全问题。墨家政治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在国际社会当中用了墨家版本?因为大多数的国家还是讲追求国家利益的,并没有说要像儒家那样去平天下,去施惠于天下,这种方式别的国家也不大认同,别的国家做不到儒家的,我们国家的实际资源也做不到那一点;国际社会的道德性还是体现在墨家的道德上的,而不是儒家的道德上。国际社会当中肯定有国家是损人利己的,所以能在国际社会当中做到互惠互利的道德底线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了。所以墨家政治版还是要给以宽容。墨家民间版有两个。一个是学术版的民间再现,就是讲互惠互利、勤俭节约,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就是这样的,能做到这一点已经很不错了。儒家的人就认为墨家学术版的民间再现的互惠互利太斤斤计较了。因为目前的生活状态,这样的生存方式也是应当宽容的。AA制,婚前的财产公证等,它们的思想基础是墨家,这样的人大家去认同他,但大家不去赞许他,为什么不去赞许他呢?因为我们有儒家的更高层次的追求。墨家民间病毒版。儒家的民间病毒版的面子加上抠门和算计的里子,这样就造成了心理的冲突和郁闷。这个就是要去消除的了,这实际上就是脚踏两条船,被人发现了,全没了,翻船了。法家学术版。重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正,奖惩严明。共家学派应该注意其中的法律和名分制度;但是也要考虑特殊性的存在,做到既合法又合情。做一个好的领导的人,法度维持得住,特殊性也能够处理好。这个才是我们下去要真正练就的东西。官要审时度势,看到法律有一定的局限性,共家学派与儒道佛墨法家等学派的关系

(三)的笔记 法家民间版,一种是民间版中的学术再现,容易造成合法不合理。有的人说他不会出世或者不会当领导,不能处理合法与合理的关系问题。另一种是法家民间病毒版——不受约束的来追求权力,以公正的名义来利用法律来进行打击报复。政治版是从总体来说,民间版是从个体来说。在这些所有的版本当中只有儒家是追求大幸福,追求集体主义的,这个是我们要真正继承下来的东西。这个也是西方文明里面没有的,这个也是中国从传统到现代,对人类作出贡献的东西;韦正翔相信这个东西在未来社会的转型当中,它能够成为中国真正的软实力,从精神上崛起的核心性的文化。只要我们的民族一直存在,我们的文化就应该继续传承下去了。其他的学派都是建立在追求小幸福和个人主义的基础上的。正是因为中国有这么多个人主义文化背景,它就更需要一种集体主义文化。我们怎么能够从整体来说,整个的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一下又批判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就不行,就需要去清理的。中国的传统文化石需要清理的。如果有一个共家学派是应该在道德层次上来吸收儒家的大幸福观;要在术的层次上来宽容学派的学术版的小幸福观。这个大小事怎么来分的呢?集体主义和高尚就叫大幸福观,个人主义就是小幸福观。小幸福观是某个特殊的时期人们不可避免的生存方式;如果把儒家的集体主义的大幸福不是作为一个国家的引导,而是作为一个全民的强制实行的东西,它必然要变成一种伪善的文化,这样搞出来的坏的东西和好的东西一样多。要反对任何学派的政治病毒版和民间病毒版,以便更好的解决理想和现实的关系。一个社会既要有理想也要有现实,一个社会没有理想,你这个国家和其他国家又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中国完全讲国家利益的制衡,中国的崛起人类有什么意义,之前是英国称霸,后来是美国称霸,现在是中国称霸了,完全是霸权主义、利己主义、民族主义、国家主义,这样的国家崛起有什么意义呢?中国是要

有理想的;儒家的追求大幸福和集体主义的理想和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的理想是非常的吻合的;而马克思主义则更能把儒家的理论给理论化。如果共家学派来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清理一下,然后再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行结合的话,这样一个版本一定是超强的版本,中西兼容和古今贯通都能够实现。韦正翔的理想是用十门语言来解读《共产党宣言》,以后《共产党宣言》会成为全球的圣经,我们现在发生的很多事情《共产党宣言》当中都有,马克思不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为什么能够预见到我们这个时代的事情,因为马克思的抽象思维能力超强,正是有了这样超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他才能温故而知新;抽象思维能力远胜于好多数据;真正的理论家大哲学家他能够从特殊性当中抽象出一般来。如果抽象思维能力没有学成,大学毕业跟没毕业的一样。记忆不是主要,因为我们任何人的记忆都记不过电脑,而只有我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比得过电脑。如果有了抽象思维能力,你的思想就会非常的敏锐,事情就看得全,在任何具体事情面前都能抽象出一般来,会有层出不穷的点子,而且这些点子都抓住了主流,抓住了一般性,抓住了大部分的这样的一种思想,这是好多调查工具都替代不了的。

共家学派与儒道佛墨法等学派的关系 1.分析学派分为3个版本

2.儒家:学术:追求大幸福,平天下,集体主义(在未来社会转型中,能够成为让中国真正具有软实力的精神文 化);政治病毒版,貌似追求大幸福,道德至上,集体主义,实际上是极端的不择手段的个人主义;

3.道家:学术:追求养生,肉体幸福,养生;政治病毒版:捧杀;民间病毒版:人生如梦,醉生梦死,极端娱乐 4.佛家:学术版:求善成佛,涅槃(关于欲望和痛苦之间的问题);政治版:通过佛让人从善;民间:学术版的再 现—给以宽容;(消除)民间病毒版:做坏事后求心灵安慰,希望获得福气,佛教迷信化—宽容

5.墨家:学术版:求功利,在互利的基础上求,可以利己但不损人—宽容,但保证做人的底线(目前食品,突破 人自私的底线)政治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追求国家利益)互惠互利,道德性的体现;民间病毒版:表面顾面子,里子算计。

6.法家:法律要更多的特殊性,审时度势,坏事尚未立法—好官,不合理的事情及时阻止-领导真正的根基在道德;

学术版;政治病毒版:极端时,产生暴君,枭雄;(中医中的度的问题,药的毒);民间版:显得过于冷酷,合法不合理;民间病毒版:实际追求权力,不受约束,打击报复 7.儒家之外的学派,更多体现在个人的小幸福中。整体弘扬与整体批判中国文化都是不好的,中国文化尚是需要

清理的。中国的任何主流文化,都应在国家的基础上(中国人的原始共产主义),不能被抛弃。在术的层次上宽容其他学派的小幸福观。追求高尚文化-大幸福观;追求个人利益-小幸福观。但给人们追求大幸福的资源与平台不够,所以要宽容小幸福。全民必须实行的小幸福观—则将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所以不能以其为主流,但要宽容。

8.清除一切病毒版。在世界中称霸让我们丧失了本来的文化,轮流做庄,不值得。9.吸收,再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中西相融,古今贯通。

向秀与郭象的幸福观

(一)董仲舒使得中医得到皇家的认可。中医的食疗是很有道理的。董仲舒的理论起来之后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弊病。儒家的第一个版本是董仲舒的版本。那些人为什么有那么大的积极性去学习儒家的学说呢?设立

了考试制度,做官。考官制度是灌输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方式。原版的儒家版本是很大气的,是讲牺牲小我换取大我的。在政治化的过程当中儒家的原版附着了很多功利的东西,儒家是教大家超越功利的东西恰恰附着了很多功利的东西。儒家的问题就在于很多人都是为了当官为了功利来学习儒家,这样伪君子就出来了。好面子其实好的就是儒家的面子。作弊开后门从董仲舒之后都有。阴阳家引入儒家后封建迷信普遍盛行起来,迷信盛行那也是祸国殃民的,在世俗化的过程中孔子被当成王,儒家也就变成了教。同样马克思主义在政治化的过程当中也产生了一些弊病。产生了弊病学界就要来清理。学界中有的人认为问题出在董仲舒他把孔子从一个教师提高到了一个王的位子了,还有就是董仲舒把阴阳学派的东西拿到儒家中来产生了封建迷信。这个时候学界就开始清理了,把孔子回复到原来的位子,并在清理封建迷信的过程当中把中国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东西给发掘出来了,这就为马克思主义进入到中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五行说和马克思的辩证法差不多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扎根的根基了。这么一清理就出现了一些人,魏晋时期的最有名的竹林七贤。竹林七贤【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都喜道。由于当时儒家已经成为主流,所以他们接受的第一个版本都是儒家,所以当他们后来来接受道家的时候就接受得不彻底。在《红楼梦》里面儒道佛墨法各种版本都有。竹林七贤他们原来都是儒家的,而且后来学了道家以后也不完全否定儒家。这就形成了他们的思想有一定的特征。竹林七贤还是官本位的思想。这些人信道是因为政治黑暗他们当不了官。当不了官他们就很郁闷,所以就只能用道家的东西来开导自己。道家的思想对竹林七贤来说主要是开导他们的心灵还有就是学怎么做官,道家里面也有一套怎么来做官的理论体系。在调整心灵的方面就直接通向了佛教;禅宗的形成就和这个是非常有关系的。因为竹林七贤是本来打算做儒家的,所以很好功名,这才向秀和郭象同时出现;为什么他们同时出现?虽然当不成官的时候很鄙视官怎么样呀,但是竹林七贤只要一有当官的机会就去当官去了。阮籍当听到母亲去世还学庄子很洒脱的吃肉,他觉得自己可以学庄子那样洒脱其实不然,等到他一会去就吐血了,这也说明了他骨子里面是儒家的东西。3 向秀和郭象为南北朝时期的魏晋玄学代表人物。玄学就是新道家,它是在儒家成为主流后弊病日出的背景下产生的。他们怀才不遇,所以要来改变僵化的政治制度。南北朝时期分裂,国家乱起来的时候也就很容易使得原来的制度遭到破坏,也导致人生不确定,以前很确定学习→当官。当不了官的人都很郁闷,于是就都找到庄子了。向秀(221-300)字子期,魏晋竹林七贤之一,曾为《庄子》作注。郭象 字子玄,西晋时期玄学家,著有《庄子注》。向秀河南省的人。郭象的出生地点不明。为什么把他们两人放在一起呢?向秀清悟有远识,好老庄之学,振起玄风。郭象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为什么要搞玄学呢?当时的政治他是不认同的,但又不能直接去批判政治,那时也是有迫害的,所以只能用玄学这种隐晦的方式来间接谈政治。

向秀与郭象的幸福观

(二)向秀写了《庄子注》,但郭象以为向秀的这本书没有传世。郭象就把向秀的书偷了,偷了以后就加了注,后来就写成了他的注。所以现在的《庄子注》写的是他们两个人的名字。这就是当时的社会风气造成了这个现象。以前的道家是隐士他们是不好这些名的。这些人为什么要偷名,为什么又要当官去了呢?庄子连宰相都不去做,这些人给个小官都是要去做的。这些是由于儒家世俗化导致社会风气败坏。这也算是新道家产生的问题,中国的面子事,伪善的东西对于我们的文化有多大的影响。有的人在学校学的都是很正的东西,但出了学校看到的都是伪善的东西,就会对整个社会很失望。一般的小人还没有那种水平拿那么高深的道德来掩盖在自己的行为,而有的人拿道德这种很高深的东西来作为工具为自己谋取私利。我们所说的对人的评价就是对人的道德的评价;还有对事物的评价。这里就要把他们分开来。从这里就可以给我们一个提醒,不管是从政还是做其他什么事情,业务上犯了错不要去掩盖,然后要赶快去认错,这方面的错,大到你把原子弹发射失败,只要你不是成心发射失败也即你的动机是好的,这个事情就不大。什么是大事

情呢?弄虚作假;事可能不大,因为你害怕你就弄虚作假,这件事就体现了你的人品问题,弄虚作假倒反弄成了大事情。我们中国还是比较容易把人和事给分开的。向秀和郭象的学术地位与玄学的学术地位相关联。西汉末东汉初之际,为纬书及谶书最盛行的时代。谶书和纬书的出来就导致了封建迷信出来。东汉及三国之际,道家学说复兴。至南北朝时,道家之学益盛。道家之学,当时谓为玄学。玄学家虽宗奉道家,而其中一部分人仍以孔子学说为思想正统。向秀与郭象的玄学 ◇切中了儒家的不足之处。儒家讲学而优则仕,但是当不了官的人就郁闷了,郁闷了儒家的东西也就遇到了死胡同了,就要靠道家的东西来解决了。◇ 为佛学的兴起提供了思想条件。在玄学之前佛学就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了,但佛学只是在学术界存在,对中国的民间和大众并无多大的影响。后来就因为庄子的思想起来了,而且佛家也和调整心灵有关系的,然后我们的佛家起来了,等到我们将慧能的禅宗的时候我们会进一步来讲对佛学的影响。向秀和郭象是怎么来讲追寻幸福的呢?向秀和郭象的幸福之路:逍遥与至人 如何来逍遥呢?又要从本源讲起。理论基础→独化 向秀和郭象认为:物皆自然而然,更无所待,此谓“独化”。故造物者无主 而物各自造 ——【齐物论注】 世界上的每一事物主观上都是自己造自己的,都是利己的。但向秀和郭象认为:宇宙间之任何事物,皆与其他任何事物有关系。这点就和辩证法的普遍联系有关系了。唇齿者未尝相为而唇亡则齿寒——【秋水注】 唇亡齿寒,主观上都是利己的,但客观上是互利共生的。天地万物 无时而不移也——【大宗师注】 运动时绝对的,这就是辩证法了。夫礼义 当其时而用之 则西施也 时过而不弃 则丑人也——【天运注】 西施为什么成为西施?这和当时的时代有关系的,因为那个时代认可她为美女;当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人们的审美标准也已发生变化,西施也就不美了。在运动变化的过程当中都做什么事情呢?无为者 非拱默之谓也 直各任其自为 则性命安矣——《在宥注》 为学者日益 闻道者日损 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 事物都是为自我的,你不要去干涉它,它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作为一个统治者或管理者,你不要去管它不要去干涉它,当你不干涉它时,你就是无为而无不为了。这个东西就被用到从政当中来了。刚才用事物都是变化的,来攻击儒家的;怎么是一个好的君主呢?主上无为于亲事 而有为于用臣 臣能亲事 主能用臣——【天道注】 君主不是来管事,而是来管臣,让臣去管事。我们国家的管理也有受这方面的影响。大首长并不是什么都要懂,而是物色好人选,管好人就可以了。什么是圣智?善用人者 使能方者为方 能园者为圆 各任其能 人安其性 ——【胠箧注】 充分了解手下人的长处,并且充分来发挥他的长处,这便是领导艺术之一。举其自举 载其自载 天下之至轻也——【人间世注】 你把人家的特长利用起来,人家做起自己特长的事来就轻松自如了。不要以自己的眼光乱评价别人。举其性内 则虽负万钧 而不觉其重也——【人间世注】 外物寄之 虽重不盈锱铢 有不胜任者矣——【人世间注】 眼睛进了一根头发,虽然是轻的,但这是不符合眼睛的本性的。怎么来“逍遥”呢?这点就和调整心理有关系了。

向秀与郭象的幸福观

(三)苟足于其性 则虽大鹏 无以自责于小鸟 小鸟无羡于天地——【逍遥游注】 故大小虽殊 逍遥一也 ——逍遥游注】 夫物未尝 以大欲小 而必以小羡大——【逍遥游注】 故举小大之殊 各有定分 非羡欲所及 则羡欲之累 可以绝矣——【逍遥游注】 夫悲生于累 累绝则悲去 悲去 而生命不安者 未之有也——【逍遥游注】 为什么要修炼呢?改造自己原有的神经结构。怎么来成为至人,为什么要成为至人?成为至人心态就好了,就不会为欲望所累,就能够幸福了。要成为至人就要懂得一些道理,要懂得齐物。然人之所患 正在于 不能安其性 不能绝 羡欲之累 ——【齐物论注】 小者慕大 卑者慕尊 愚者慕智 事不任力 动不称情 ——【齐物论注】 欲使人免 羡欲之累 莫如使人知 齐物之义——【齐物论注】 知万物之皆齐 死生之一贯 则无执 无我 ——【齐物论注】 改变坐标系,或者把大与小的幸福等同起来。懂得齐万物的道理,就能“故忘生死 忘彼我 忘是非”

——【齐物论注】 一个人的心态怎么才能调节好,这跟忘我有关系。你之所以会痛苦,就是因为你太有“我”了,你有“我”的时候你才会受伤嘛,一个人木没有“我”,这个“我”怎么会受伤呢?得病跳楼的和没有病跳楼的区分开来,没病跳楼的人但凡有一点社会责任感也即忘我,也就会去跳楼了。一个要真正从痛苦中走出来只有“忘我”,不要只想从外界得,而要忘掉我,去向外界付出,并把这样的付出和奉献当做自己最大的快乐。“至人”是什么人?至齐物忘我之境界之人为至人、圣人、无待之人,这种人已忘一切区别而与物冥,故能体天地而合变化。我们为什么不能体会到大自然各种各样的美好的东西呢?因为好多时候我们的欲望在制约着我们,就只把我们困在欲望的这一个小小点上。三点一线。哲学家把宇宙都装到了自己的心胸中来,什么东西最大?人的心胸。道家的一些东西是对的,但有些东西是不对的,这个社会还是有是非大小等区别的,你是很难逃脱的。但我们能从道家的思想中来疗伤,有些东西追求不到我们未尝不能做欣赏者。人有两个角色,一个是拥有者,一个是欣赏者。在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后,其弊端也逐渐为人们所意识到。儒家思想主要缺陷在于不能为普通人提供一种生活的意义。虽然道家的不少思想被吸收到儒家思想之中,然而道家的价值观仍然而是独立的。道家思想对于进取的人来说是种消极的哲学,而对于那些绝望的人或普通人来说,则是有积极意义的。信仰道家哲学使在事业上绝望的人和普通人也能够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向秀和郭象的《庄子注》使人能重新来理解道家的幸福观。经典在不同时期,不同的人得到的是不一样的。一开始我们学习哲学要听总论性的哲学课,因为他把一个地图给了你,这样你不会走错道。但是这些都替代不了你自己去读经典,读经典是用你整个生命整个经验作为一个阐释系统来读经典,你从当中得到的东西解释的东西需要的东西,每个时期读经典你得到的东西都不一样。怎么才能读懂经典呢?抽象思维能力。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和数理逻辑都是能够培养大家的抽象思维能力。当你有了抽象思想能力,你去看所有的经典都是宝贝。

向秀与郭象的幸福观

1.向秀和郭象为南北朝时期的魏晋玄学代表人物

2.向秀清悟有远识,好老庄之学,振起玄风。郭象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3.向秀与郭象的地位,与玄学的地位相关联。4.西汉末东汉初,纬学等书出现及盛行。

5.东汉及三国之际,道家学说复兴。至南北朝时,道家之学益盛。道家之学,当时谓之玄学。6.玄学家虽宗奉道家,而其中一部分人仍以孔子学说为正统。

7.郭象与向秀之学:切中儒家不足之处;为佛学的兴起提供了思想条件; 8.幸福之路:逍遥与至人 9.独化:世界万物自然而然,更无所待。相互独立而不依赖;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与其他事物想关联。10.唇亡齿寒,主观并不是要为别人,但客观上对其他事物有所帮助。11.运动是绝对的。12.圣智:能让人各任其能,各安其性;让人做他们擅长或喜欢的事,就算再沉重,他们也觉得很轻松;反之。13.逍遥:不要因为自己擅长的事情而去显摆,也不要因为自己能力之外的事情而过于苦恼。各司其职

14.小者慕大,卑者慕尊,愚者慕智,一事不任力,动不称情。免除羡慕别人的类,首先让人知“齐物”之意,即世间万物都是一样的。

15.至齐物忘我之境界之人为至人,圣人,无待之人,这种人已忘一切区别而与物冥,故能体天地而合的变化。16.在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后,其弊端也逐渐为人们所意识到; 17.虽然道家思想有不少被吸收到儒家思想中,然而道家的价值观仍然是独立的。

18.道家思想对于进取的人来说是消极的哲学,而对于绝望的人或普通人来说,他是有积极意义的。19.信仰道家哲学使在事业上绝望的人和普通人也能够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向秀和郭象的《庄子注》能重新来理解

道家的幸福观。

墨子的幸福观

(一)在中国道德目的论是占主导地位的;荀子、墨子、韩非子等人的道德工具论不占主导地位。墨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著有《墨子》一书传世。在汉初的时代孔子和墨子并称;为什么可以并称呢?因为当时各国在打仗,所以君主的观念不一样,所以需要不同的学说和人才。司马迁作《史

记》时就已经是墨家的天下了,在史记里面孔子有传,墨子没有了传记了;清末时研究墨家学派才开始。墨子的生猝年是有争议的,但是墨子是生于墨子之后的;墨子的出生地也有争论,有的人说他说出生在宋国的,而有的人说他是鲁国的人;但是现在大致认为是他是鲁国人。墨子通六艺,反对儒家礼制。儒家的两大点,一个是仁,一个是礼。孟子是往仁上用力,荀子是往礼上用力;但为什么墨子就不是儒家的人了呢?决定谁是是哪一个学派不是看“术”上的东西,而是“道”上面的;虽然墨子通六艺只是“术”上面的东西,但墨子在“道”上市否定了仁的,所以他就不是儒家的人了。墨子反对周制,提倡夏制。夏制的代表色是什么色呢?黑色。墨子尚俭、节用、明鬼、尊禹 这些“术”的东西似乎是孔子的发挥。孔子和墨子都是在继承某种道德,但这种道德不是标识性的道德;但是可以根据这点来说明,他是鲁国人,因为当时的这些东西是在鲁国比较盛行的。但也有学者认为墨子的思想和圣人的相关。宋国人以愚著称,例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宋国人有兼爱和非攻这些思想,墨子也有。4 墨家的主要作品:《经》、《经说》及《大取》、《小取》等。《墨经》是《墨子》书中的重要部分,《墨经》有《经》上下篇、《经说》上下篇(一说还包括《大取》、《小取》)。墨家的特征,墨家是个非常有组织的团体;墨子反对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什么样的人才会反对以强欺弱,以众暴寡的呢?代表弱势地位的人群。他主张兼爱和非攻;孔子的爱有差等,所以才需要有礼;而兼爱是无差等的爱,所以礼就不重要了。儒家的人认为墨家的兼爱就等于无父无母。墨子的组织性很强,对弟子也是很严格的,所以说墨子本人在自己的学派里面是有生杀大权的。墨家的人很有武士精神。金庸的小说的大侠是出自墨家的,大英雄是出自儒家的。大侠和大英雄有什么区别呢?大侠是利他行为,利他行为不一定是为了集体;大英雄是利群行为。墨子哲学的功利主义。墨家也有那三种版本。由于当时儒家占据了主导地位,墨家的民间版要存在只能是羞羞答答遮遮掩掩的存在。所以说民间版的墨家的表皮上是儒家的,但它的骨子里是墨家的价值观。那么怎么来识别这样一个人呢?一天来了一个人要请你去吃饭,然后他其实也不是很有钱,然后他请你吃了一顿特别高级的饭。儒家是真儒家的人,他回去就会很高兴,因为这是按礼来做的是应该的;但是有些人是为了面子才这样豪华的去做,他骨子里面是很小气的,所以他为了面子之后会很难受,这样的人就是墨家的人了。我们要处理的关系有两种,一种是上下关系,一种是平等关系。上下关系,如村子里面来了一个高官,民众会盛情款待他,这个时候民间版的墨家不讲兼利。道德观念和我们的生存方式是相关的。墨家的思想很普遍和人们的生存状况有关系;因为有很多人是无法按照儒家的思想来做的,并不是他们不认同儒家的思想,而是实在是做不到。还有一些人已经形成了墨家的生活方式了,所以这些人发了大财时仍然节俭。墨子尚俭 节用 墨子讲非攻 兼爱 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这样的传统,只是墨子把这些实践的东西给系统化理论化并实践之。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汉书·董仲舒传】 儒家就是道德目的论,专注于道,道就是讲那些宏大的东西,长远的东西;而墨家是道德工具论,专注于功利。讲功利你就要来算计了,算计就要有个时间限度,所以功利都是短期的,因为它是急功近利的嘛。墨子说:劳而无功者不得道,按功论赏而不按劳论赏。

墨子的幸福观

(二)急功近利思想的好处:能在短期就看到结果。墨家思想认为:凡是必有所用,言论必可以行,才有价值。墨家的有用是短期的用,缺乏对长远价值的肯定。讲短期的用就不注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就很难办成大事。所以墨家是很小气的,而没有儒家的大气。乐,儒家讲乐是有用的,为什么儒家讲乐是有用的呢?乐当中是有礼的,儒家的爱是有差等的,这种差等的爱是要通过礼来表达的,而礼又可以通过乐来表达。这当中就有大用(对人又长远的教育意义),而不是个人的小用。墨家只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而把那些长远的利益当成虚的东西。墨家思想认为:凡事物必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才有价值。凡对之无直接用处或对之有害者,皆当废弃。墨家尚节俭、反对奢侈、注重算计。儒化的墨家面子一定要给,里子也要给,但最主要的是里子——功利。如果我们要去做村官,这两种人都要摆平,一个是儒家的,一个是墨家的。儒家主张厚葬久丧,而墨家主张节葬短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平共处的五项基本原则,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点,不老劳命伤财,节省节用都是来自墨家的思想。墨子视情感无用处,因此认为只能打动情感的音乐和美术也无用。墨家的人不大会谈恋爱。墨子认为祭祀无意义。墨子认为喜、怒、乐、悲、爱、恶,都属于无用的情感,为“六辟”,皆须去之。在墨家看来送鲜花、看电影等心灵上的好处都是没有用,墨家强调非常实际的好处。墨家的原则是凡有功利的事就可以去做,凡无功利的事都无用,都可以不去做。儒家版本的人和墨家版本的人结婚的话,冲突应该是非常大的;所以谈恋爱就是谈价值观。贾宝玉和白毛女的冲突。墨子认为人与人之间或国与国之间相互的争斗是因为不相爱,因此应非攻和以兼爱之说救之。爱与仁的不同:·仁者爱人和利人。·兼爱之道为互利之道,不惟“利他”且“利自”。墨家是客观上利了别人,可主观上是想利自己的。你跟墨家的人打交道,他来找你的时候肯定是有另外一个目的,他也不占你的便宜,他来给你送礼,在送礼的时候他会告诉你说他没有什么功利目的,但实际上是有的功利目的的,他先把礼物给送上,过了两三年他就来向你讨回以前送过礼物的功利了。墨家和人打交道主要看谁是有用的,儒家的人就看谁光彩可以拿回去吹牛。因为墨家的使用关系是利,但凡利不在的时候,这种关系也就没有了。你比方说一个人找对象,她是为了你的利或权来的,利和权是她来为你服务的动机;所以当你有权和利的时候她发自内心的对你好的。她要情感还是利在顺的时候是没有区别的,只有在逆的时候才有了区别。

墨子的幸福观

(三)墨家学术版的思想能被一部分人接受,就说明了它其中还是包含一定的道德因素。墨家的道德因素不像儒家那么高尚讲利他,但也不讲害人。这也是一个基本的底线。儒家讲不仅不去害别人还要去施恩于他人,而墨家讲交相利而且不能去害人,就算是算计也是平等的去算计。墨子也讲宗教的制裁。为什么要出来一个宗教的制裁呢?儒家和道家都是在道德的层次来讲道德,在道德目的论的角度来讲道德,所以道德本身就是自利的,所以就可以作为人的追求目标。荀子和墨子把道德当成工具来使用,是道德工具论支持者,当把道德当成是工具来使用的时候就不存在慎独的问题了,因为一个人在时候道德是没有功用的。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了,怎么能够来保证交相利而且不去害别人呢也即怎么来保证墨家的道德底线呢?所以就需要像宗教一样的外在力量的强制了。墨子认为人性为素丝,其善恶全在“所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应以兼爱之道染之,使之交相利而不交相害。墨子在人性恶的方面没有荀子讲得那么极端,人性恶是归结为所染。但在儒家看来讲自利也就是性恶了。怎么来保证大家是兼相爱,而不是兼相害,就要用到外在的很多惩罚。这里还是要讲儒家和道家的区别。儒家是把道德当成目的的,包括荀子最后还是想让人来形成一个道德品质;但墨子已经不讲这种道德品质了。墨子认为要用种种制裁使人能够交相爱。他认为有上帝在上,赏兼爱者、罚交别者。墨子还认为在上帝之外,还有鬼神,其能“赏善罚暴”。中国向来是求福不求真。虽然有鬼神的存在,但不是鬼神来找你,而是你去找鬼神,也就是自求福。墨子认为上帝鬼神及国家之赏罚,皆以人的行为所自招,非命定也。墨子除了讲上帝和鬼神的制裁,他还讲政治的制裁。要是世界和平就要使得上帝在人间,什么让上帝在人间呢?国家和统治者。所以墨子认为国家刑政为治大乱。墨子认为惟天子可上同于天,因此应以天子之号召为绝对的是非标准,除政治制裁外,不应再有社会制裁(如道德制裁)。墨子还认为天下一切人都应上同而不下比(就是讲道德往上比而不是往下比。这也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的理论依据了,还有就是心里不平衡的根源了。墨子认为下者皆须同于上,而在上者惟以兼相爱交相利为令,因此天下同。墨子认为人应该牺牲现有的享受以达将来甚远的目的(比如说养老。不计远事,但计远利)。墨家的远利不是儒家非常远大的以至于让人感觉到有点虚的目标,它还是很实际的目标。你要是去驱动墨家的人,比方说你告诉他要为共产主义而奋斗,而共产主义在你有生之年是不能实现的,要经过好多代才能够实现的,他就不干;你再说要二三十年的时间来革命就能够实现了,他还是不干;你再说打土豪分田地,马上就能成功就可以了,他马上就干了。父母要是儒化的墨家的人,他们来养你,表面上只要你以后好就好,但如果你真不去养他们,他们会恨死你了。中国人为什么老是存款呀?这和墨家思想是有关系的,因为他们要存钱防老。虽然有了社保,但他们还是要存款,因为他们有墨家的居安思危的思想。墨子认为人应牺牲一切以求富庶,以维持生存和结婚生子。结婚生子对儒家和墨家都非常关键。墨家主要从功利方面来考虑,所以养儿防老是墨家很核心的一个东西;对于儒家来说,人想要不朽,儒家讲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虽然没有纳入三不朽,但实际上还是需要后来来实现集体主义的长生。儒家思想的人要传宗接代一定不能是抱养的,一定要取N多的老婆来生个儿子。但墨家就不一样,他只要能够养老就可以了。墨家的幸福观:获利就幸福 他讲算计,但是算计是有道德底线的,算计是平等的。这就和儒家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同了,这跟儒家不强调利而是强调恩(道德)。恩和利是不一样的,儒家的人来施恩于你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要你的报,一滴水他可以给你但也可以不给你,问题在于儒家的人给了你那一滴水并没有想要你什么报,这当中就显示一个人的道德;正因为有了这滴水之恩以后你发达了就要涌泉相报,而用涌泉相报来表示我们对你道德的认同。这就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原初的意思。如果是墨家的话讲就不讲涌泉相报,只讲兼爱(平等互利)。中国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生存方式的核心是这样的,他们的生存除了利以外,除了去算计利以外,他们没有多少资源去做什么大事情。他们能把他们的生存保留好就已经不错了,然后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生存方式,但是这样一种生存方式形成之后它是有固性的,所以你很那把一个人的版本进行颠覆性的改变比较难,这可能和人的神经系统有关系,通过生存方式的锻炼他的神经原就这么一个搭配,他的神经已经是这样连接起来了,所以他的第一反映是这样的;所以虽然墨家的人他自己意识到自己不能大气的根源了,但是他的心理上是很难改变的,按儒家的去做还是难受。

韩非子的幸福观

(一)中国比较成功的从政者光用一个学派是不行的,你光用儒家的东西也不行,其实儒家也进入到法家的体系,但是儒家是以“术”的方式进入到法家体系的,道家也是以“术”的方式进入到法家体系的。有的人不是真的信儒家的东西,他把儒家的当成“术”来使用,所以他就虚伪了。如果只懂儒家的人要想来统治中国的话肯定不行,你可以把墨家和道家等学派消灭掉,但是有这些思想的人的生存方式你是消灭不掉的;如果完全只有儒家的东西来统治中国的话,肯定会导致表面化,实际上的东西并没有变。你要消灭一种生存方式你才能真正的消灭掉一个学派一种思想。我们来看法家之学是怎么来产生的,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的趋势有什么关系?儒墨道的政治思想虽有不同,但其都是从人民的角度论政治。专从君主或国家的角度论政治的人,当时被称为法术之士,汉人称之为法家。法家学说,在齐(现在的山东一带)及三晋(现在的山西一带)盛行。当时的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一代的霸主。凡是用发家思想治理成功的,我们都叫霸道而不叫王道。霸道是怎么产生的呢?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政治崩溃,一方面平民得到解放,一方面是君主集权,这两个方面是同时产生的。那么来看为什么同时产生这两个情况呢?在那个时候中国就已经从人治趋向于法制,中国从那个时候就已经重视法了,但是为什么中国以后还是人治呢?这和我们的文化相关,法治治不住。这和当时的国家有关系,因为当时的君臣和主奴都不是直接的,直接的是什么意思?就是熟人;因为中国在发展过程当中氏族社会并没有解体,人们都还生活在一个村落里,村落里还是氏族社会,因为是熟人,所以口碑就很重要,你的道德不好,你就很难在集体中生存了,人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面,大家庭又生活在一个氏族里面。它里面有家规,有族规,它的力量比法律还要命,因为你在熟人的集体的中被排挤的话,你的面子和里子都要失去。那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什么问题呢?在熟人社会里,其实现在还是熟人社会,熟人之间、贵族之间只要有礼就可以了;主奴之间你有微就可以了。现在的问题就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范围就比较广了,组织很复杂,这一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疏远了,这就产生了陌生人了。以前你不和陌生人打交道,现在你要跟陌生人打交道了。为什么找个熟人就好办事了呢?熟人是按熟人的那一套办事,按道德规则规则走的;生人就是按另外一套的,你和我是毫无关系的。所以中国就算这样,你托个熟人就好办事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套近乎的原因了。在中国生人之间是很容易做到公平的,对待公正无私(冷酷无情),而熟人就很讲道德了很讲人情了。中国现在的法律体系基本的公正是有的,就与好多人是陌生人的关系。当封建制度开始衰败的时候,一方面权力开始集中到君主,另一方面百姓从重压下获得更多的独立。这个时候就会出现尊君权的现象,社会不能散,就需要有权威的人来立下规矩,所以就尊君权、重法治、禁私学,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现实政治之自然趋势。为什么要禁止私学呀?因为要使得一个集体有凝聚力就只能遵从一个人。学术讨论有支持国家的,也有反对国家的,当你反对国家时就可能破坏国家的秩序,这个情况下就要禁止私学。法家只不过是把这种现实给理论化了。任何一个学派能够生存下来就说明了它反映了一批人的生存状态,也就是把生存状态给理论化了。历史上能够流传下来的学派,也就在于它反映或代表了一批人的生存状态。贵族政治又在破坏了,人民在农商方面自由竞争。在那个时候就有富商富豪兴起,那个时候的富豪是商人不是资本家,因此当时我们虽然有很多富豪,但并不叫资本主义社会。在那个时候商品经济已经存在了,但是有商品经济并不一定是资本主义社会。这个时代是自然的社会和经济的运动,发家就是用自己的理论来拥护它。当时各个家的趋势是变古;法家也拥护变古。后来的法家的立论亦一扫自孔子以来托古立言的习惯,反驳守旧者。历史的好多地方是相似的,在某个时代社会要变迁了,它就要过去好多东西给否定掉,否定掉来确立它的地位,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以后,其实它还是离不开古代的东西,所以又要来重新吸收。当时的法家它是反古的。法家三派:◇重势派 ◇重术派 ◇重法派 “法”“术”“势”这三种现在在中国的政治当中它还是用的。当时有:慎到、管子重势,认为国君须有威势,方能驱使臣下。人家说你有官相了就在于那个威。“威”表现在哪里呢?不笑,特严肃。当领导的不轻易笑。当官的照相特严肃。重术者以申不害为宗,重法者以商鞅为宗。术为君主驾驭臣下的技艺。我们说人特阴险,就是这人的目的是暗藏着的,所以要会听弦外之音。术不光是坏的术,有的术是为了更好的为整体服务。你比方说有的信息是无法透明的,它不透明的目的不光是为了自我,有信息透明了就会让大众产生歧义,这就会产生一种不稳定,不稳定不一定对知情者有什么好处,可能对国家还有坏处。术并不是以真为价值的。术的东西要表现为真,真的东西才有力量,才可信。所以术里面的好多东西它不一定是真的,但是要以真的面貌出现。真相露出来了,术就出问题了,这就产生了人们对政治的不信任。这里面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呢?你一定要把术的目的给揭示出来。当术破漏了时,最会弄术的人,他会怎么呢?他会一再的去圆谎,他的假的术的目的被识破了,他就要不断去圆这个假,越圆越假。所以你在用术的时候心一定要正,你是真的为了集体的利益,你来做这个术,万一这个术破漏的时候你把你真实的目的给讲出来,你就能得到谅解。好多时候我们做人也是这个样子,你错了你就去认。当术是为了私人的目的的时候它经常要出问题。

韩非子的幸福观

(二)术是一些记忆,这些记忆对于一个从政的人来说他自己不一定要用,他一定要知道,他不知道的话他一定要被别人陷害。以上就是术方面的东西。老子的思想就被用到术里面来了,儒家也被当成术来用过。法为臣下所遵之宪令。有了法就要有威,有了威就要有术。这法家的这三派和韩非子有什么关系呢?韩非子以老学荀学为根据,集三派(法术势)之大成。为什么他要尊荀学?因为荀子是道德工具论的开山鼻祖。韩非子认为势、术、法三者,都是帝王之具,不可偏废。韩非子说:势者 胜众之资也 按什么来判断在国家里谁有实权的人?军事力量→势。作为一个大领导不懂军事是肯定不行的;军事力量这点在兵家里面讲得多。故明主之行制也天,其用人也鬼——【韩非子】,故明主之行制也天——公而无私,就是立了法以后,不仅对他人以法来要求,而且还对自己以法要求,公而无私的标准就是法。其用人也鬼——术,摸不清楚的是“术” 然后一行其法 禁诛于私——【韩非子】,韩非子认为势、术、法并用,则国无不治也。法家从理论上说明了法之重要。明珠制法以治国。法成则公布之,使国人皆遵守之。法不设例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韩非子认为明主之举措设施,亦以法为规矩准绳。韩非子认为法既立,则一国之君主上下皆须遵守,不能以私意变更之。为什么不能以私人意志变更呢?因为你在变更的过程当中就会影响到一些人的利益了。这个法,尤其是在中国的法,你很难制定出大家都认同的法。在古代又没有民主,也没有民意调查,所以很难制定出大家都认同的法。中国历来就有民主,这种民主是什么样的民主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国家要颁布法律你就颁布呗,我也没有办法让你不颁布,但我可以偷偷的不遵循。必比方说苛捐杂税太多了,我可以不种地,不种地形成了什么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一来大家都活不了命了,就回导致农民起义,这就会把国家机器给推翻掉。法是一种理想的想法,但是制定出来之后不一定有人去遵守。韩非子认为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乃能“大治”。但其在中国历史上未尝实现过。为什么从来都没有实现过?因为中国太特殊了,社会发展又不平衡,你想要以一个法来统治全国,而且又不进行一些法制教育,然后大家的思想很难统一。从那个时候中国就已经有了法制并不是说中国没有法制。韩非子认为一切私人之学说,多以非议法令为事,故皆应禁止。那些私学老是攻击政治,上面的人拿他们也没有办法,因为没法沟通。禁止不掉怎么办?从肉体上来消灭他们——焚书坑儒 正名实非常重要,现在从政的人都觉得组织部是很重要的,组织部就是在正名实。而法家也在正名实。法家所说的术中之一为综核名实。把辩者的正名实的理论应用于政治实践。官就是名,用名来统治。孔子讲正名,目的在于使社会中的各种人都有其所应该做的事情。孔子讲: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按名分来行事,这种方式在中国是有影响的。韩非子的正名就是我们的中组部或者是咋们单位的组织部干的事情了。法家讲正名则是示君主以驾驭臣下的方法,审合形名。怎么来组织呢?发名。法家讲使名具有实,责其功,使实副其名。每一个名下都有实事,有责任;然后任命完了你来考核他能不能做实事。通过这种方式来统治官员,然后用这种官员来统治这些百姓。目前也是有这样一方面传统的影响的。一个领导你忙得不得了,你忙得不得了的领导一定不是好领导。为什么呢?领导主要工作是正名,然后你就来核查他们的成绩就可以了。领导不忙,真正忙的是下面干事的人。怎么来管理这个系统呢?有功了会怎么样呢?没功了会怎么样呢?不能有功无功都一样就要严赏罚。有功的就给提拔,没功德就给弄到一虚职去。以此来保证人民的积极性。韩非子认为法、术为帝王之具,而只有法术而无势,仍不能制驭其下。只有势不可以为治,而无势也不能推行其法术。最终的势是来自军事力量,势怎么来表现呢?就是要奖惩。韩非子认为之势表现于外为赏罚,此为君之二柄。韩非子认为人莫不畏诛罚而利庆赏,因此君主可利用人的这种心理行其威势。你要当贪官,我就给你抓起来,我给你判死刑。还有什么国家大事。韩非子这一大套的思想的根本的依据是什么?人性恶。韩非子认为人皆趋利避害,故可以用利害驱使之。

韩非子的幸福观

(三)法家是主张性恶论的,韩非子继承了荀子的思想。为什么荀子讲人性恶还是儒家的人呢?为什么韩非子讲性恶就变成法家的人了呢?荀子虽然讲性恶,但他最后还是提出要用道德来约束人的行为。但韩非子讲

人性恶,他下一步就不相信道德,他还说人都是自私自利的,这种本性是无法改变的。正是人性事恶的,所以人的本质都是趋利避害的,因而法家的人认为只要用奖励和惩罚所有人都能够统治了。他的这些思想在秦始皇的失败当中就已经体现出来了。有好多人并不能被利害所驱动,因此法家的思想是不全面的。企业文化后面的本质就是一种道德观念。没有一个群体的公正观念、道德观念,那么你的奖惩也是很成问题的。韩非子认为:天下之人皆自私自利,互用计算之心相待。因为如此,赏罚之道可用也。西方现代化很大一部分是在讲利害关系,比如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看不见的手。中国历史上并不是没有讲利害关系的东西。薛二伦的观念在荀子的思想里有;人性恶,看不见的手,在韩非子的思想里面也有。人性恶的观念始终没有在中国站主流,因为中国继承了原始社会的道德文化,从而形成了道德至上的文化。韩非子认为:在经济方面,因为人皆自私,因此宜听其“自为”,使之自由竞争,这样能够节用,提高生产效率。→和亚当斯密讲的是一样的。在亚当斯密的时代西方还没有发现原始社会,因此不知道原始社会古朴的民风存在。支持性恶论的人来讲为什么在原始社会时民风纯朴呢?他们说不是人性不恶,而是生存环境弄成善的 子曰 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论语】。韩非子认为 道之以刑 齐之以刑 要比孔孟的 齐之以德 齐之以礼 要强。焚书坑儒就是建立在这个理论之上的。打天下主要用法家的东西,坐天下和治理天下的时候就要用到孔孟的道德了。韩非子认为只要有法 术 势这三种东西就肯定能够治理天下了。韩非子提出的无为,也是从道家的思想里面借来的。但是无论一个学派怎么来借鉴,都只是把其他学派当成术来使用。韩非子把无为运用到统治术上来——领导不用很忙,无为。韩非子认为:君主任群臣自为,而自执赏和罚二柄以责其效。韩非子认为:君主进行分守,设官分职,并明定其所应管之事。韩非子是结果论者。韩非子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归本于黄老,大受道家影响。虽然大受其影响,但还是他还是把道家的东西当成术来使用,还有就是把道家当成疗伤的工具。法家的思想是没有大幸福的,只有小幸福。我们讲追寻幸福有大幸福和小幸福之区分。什么样的幸福是大幸福呢?主要讲牺牲精神,讲道德,把付出作为一种幸福的来源。什么是小幸福?你要从外在来得,得到就幸福。付出→感觉幸福→大幸福 外在不是目的,什么是目的呢?个人身上的品德。比方说爱情,平时爱情是很难来用什么来表达的,但是只有当双方都处于危难时,双方能彼此付出,并且双方都为这种付出感到幸福时,他们的爱情才成为真正的爱情。再比方说当英雄,邱少云虽然被烧肉体上很痛苦,但他的心灵上有一种很伟大的幸福感的。从政的人从本质上是要求他们去追求一种大幸福的;因为从政意味着好多的牺牲,如果你牺牲你付出得不到一种快乐,你总有一天会失落的,你总有一天会心理不平衡的。贪官基本上是追求小幸福。韩非子的理论和儒家的最大区别就是,儒家是在讲一种大幸福也即一种付出性的幸福;你通过一个平台来付出,付出了来证明自己身上很优秀的品质,通过这种品质来获得一种大幸福。

29.韩非子认为:君主进行分守,设官分职,并明定其所应管之事—中国官文化的来源。30.韩非子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归本于黄老,大受道家影响。31.小幸福:得;大幸福(儒家):付出为幸福之来源

庄子的幸福观

(一)中国人的心理医生庄子。老子是辩证法思想,庄子相对主义。中国的学说基本上都可以分为学术版、官方版、民间版,但也有综合版。像《阿Q》就是民间混杂的一个综合版。道家不讲去追求胜利,而是儒家讲要去追求胜利;儒家追求的胜利不是精神上的胜利而是实际上的胜利。其实阿Q是用了相对主义来获得

精神上的胜利的。要界定一个点一定要有个坐标系,相对主义的实质就是换坐标系,如《庄子·齐物论》。虽然相对主义给你换了坐标系让你想得开了,但是你还是生活在现实的坐标系中;这也就是为什么信仰道家的人基本上跑到山里去过隐士的生活,就是为了躲现实的坐标系。不同的道家在不同的时代它的功能是不一样的,如原始道家和向秀和郭象因时代不同而功能不同,这就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了。当时关注的是庄子他和儒家论战的地方。庄子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活了83岁。庄子战国时期宋国人,而宋国是恵施,他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辩客、哲学家;惠施是名家的人,咋们国家的逻辑没有起来就与惠施等人的诡辩论有关,他们说白马非马,就把名家的名声给败坏了,一般人一看就很荒谬。所以庄子受了惠施的直接影响的。庄子生平虽然不详,但是庄子的道家的思想对中国失意的官员很有疗伤作用。为什么具有心灵上的安慰,庄子的这个故事就是典型的说明。自认为怀才不遇的看到这点就很高兴。楚成王听说庄子很能干很聪明,并且那厚礼让他来做宰相,庄子就笑着对楚国的使者说你的一千金是很多的钱,宰相也是很高的位子,还有祭坛上的牛会被宰了吃了做了牺牲品去了,他说不愿去当官,我不想被那些东西给污染,我要我自己的自由,我依然高贵。

庄子的幸福观

(二)庄子的作品就主要是庄子这本书了;庄子的学术地位,庄子的思想近楚 善辩(受名家的影响),对于辩证法你不是很熟悉,你就会被庄子的诡辩绕到里面去,虽然你觉得肯定不对,但是你不知道怎么从庄子的诡辩中出来。庄子的文风:想象丰富 文风飘逸。他在道家里的学术地位仅次于老子。庄子最大的功绩就是帮助佛家在中国扎根提供了基础。庄子的幸福之路:无待之乐(完全不依赖外界的幸福),爱情是一种有待之乐,①可以解决我们每个人的孤独(尤其当我们每个人走向生命的终结点的时候)的问题;②相爱的对方是不是可以完全相互信任。3 怎么来实现庄子的无待之乐,庄子还是从大本大源来讲,从“道”来讲。儒家和道家的每个代表人物讲的道,每个含义都不一样。庄子讲的“道”就是“虚无”。“虚无”是宇宙的本源也即大道,而虚无又是怎么变成生命的幻像呢?要依“德”为生,虽然万事万物的大道都是一样的,但是大道要和万事万物的德相结合,结合在一起我们的万事万物都是独特的。因为万事万物都是独特的,你怎么来认识事物呢?庄子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独特的,你要是拿标准来分析万事万物就一定会把其中的独特性给削掉一部分,所以他认为认识万事万物要无分析的去认识。他认为任何判断都没有直接的感觉来得强烈。①不带分析是因为每个事物都是非常独特的。② 万事万物都是非常独特的,所以每样事物都可以得到它本身的幸福,所以幸福是平等的,庄子反对给幸福分等级,因为一分大家就要去争最高的幸福,但是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追求到最高幸福,而追求不到最高幸福的最大多数人就要痛苦了,庄子就是站在最大多数人的立场上为他们找寻幸福的出路的。站在马哲的立场上看,庄子只强调矛盾的特殊性,而没有强调任何事物中都还有一般性。庄子要解构掉儒家思想的一些基本观念,儒家讲规则,而庄子却不讲规则。庄子来解释道和德之间的关系。庄子思想特点一用比喻故事来讲道理,微言大义。庄子批判儒家把本来不一样的东西(在庄子看来万事万物都是有其矛盾的特殊性的,每个人应该去追求符合自己的矛盾特殊性的幸福)弄得齐一(儒家要求每个人都去治国平天下)了,这就是不对的。儒家是在“道”这个层次来讲,道家在“术”这个层次来讲。在道德的层次上,一个国家一个人民一个团体中的人,是不是要去认同一样的规则呢?是的。庄子在批判儒家的时候恰恰就是在“术”这个角度来讲的,你听庄子讲的是对的,但是儒家和道家是在不同层次上讲问题。

庄子的幸福观

(三)庄子认为本来万事万物都是独特的,你儒家非要求大家都去追求齐一的东西,这就要出问题。他就举了个例子,他说鲁国(孔子的故乡)的鲁侯用酒用肉用乐来款待海鸟,结果这个海鸟三天以后就死于鲁了,你本来是好意对海鸟但是海鸟却被吓死了。你不管人家的需求就把一种规则给推广了,就把人家给弄死了;其实儒家还没有蠢到这种程度,庄子推出了这样荒谬的东西,其实是庄子把道和术给弄混了。庄子说鸭子的腿就是短得好,天鹅的腿就是长得好,你儒家要是把他们的腿都齐一了,就都不美了。其实儒家的孔子也讲因材施教的。庄子还认为不要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于别人。沉鱼落雁是庄子的典故,讲它们都是被吓跑的;后来用到王昭君身上来说明她的美貌,其实还是被吓跑的。庄子认为不要去分什么真与假。社会迷茫时人们经常讲人生如梦,依据在庄周梦蝶——物我不分的境界。庄子在解构完儒家的东西后终于来讲怎么来追求幸福了,幸福和道的关系 庄子的幸福之路:心虚 心虚而得极乐 只有心虚才能感受到道(道的本质就是虚),才能到达天人合一的境界才能到达个人的极乐。唯道集虚 虚者 心斋也——【庄子·人间世】 心斋就是要把自己弄成不存在的感觉,庄子认为这种感觉是最好的感觉,韦正翔认为心斋就是按照人体自身的植物神经系统来运作,而没有任何人为意志的干涉,这样是最能养生的。心斋时你就坐忘了,你把万物乃至自己全都忘了,就完全处于虚的状态,这个时候就和道的虚完全合一了,这个时候就获得一种完全无待的自由就能得到一种极乐。道家的幸福的特征:自己去修炼,自己去内求就能得到幸福。你悟到了道的虚,然后你去合真的道,就能得到无待之乐。3 庄子说悟道就能得永生,他说万物独特的均有其价值,也就其所乐,他说道的本质是一直在运动着,也就意味着一直在转换之中,你生就是死,死就是生,也即成毁的转换,所以庄子说齐生死。传说庄子的妻子死的时候庄子就鼓盆而歌,这就说明他洒脱他看透了生死;就是反对儒家人死了之后大家就哭,在儒家看来人死了之后哭的人越多人就越有价值,而庄子就是从人要看破生死来讲。但是这里还有个没有解决的问题,你说你齐生死,你死后可以变,但是变成什么呢就不知道了,这个时候佛家登场来解决这个问题了。

荀子的幸福观 荀子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的思想体系比孟子要完整,但就是输在了孟子的人性善。他是赵国人,就在现在的山西和河北一带,荀子五十岁时,游学于齐(山东)。当时阴阳学派成为显学。时代背景决定了荀子的思想倾向;因为当时阴阳学派是显学,所以荀子的时代的任务就是要来解构显学,阴阳学派里面有很多好的东西,但是它在民间化过程中往往导致了封建迷信,封建迷信对社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荀子这个人就要来把阴阳学派给解构掉。孟子死后,儒家没有杰出人才起来,于是荀子出来。荀子善于批评哲学。他很勤奋,学问极其渊博。他对孔子和孟子是什么看法。我们把荀子和孟子都叫儒家的人,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都尊孔。荀子认为孔子为最能“全”能“尽”能“粹”者。他认为当时诸家,皆有所见同时有所蔽。孟子较重孔子之德(仁),而荀子较重孔子之学(礼)。孔子的克己复礼,要回复到周制中去;孟子和荀子均拥护周制。因为孔子拥护周制,所以他经常谈到周文王和周公。墨子法夏。老庄认为古今时事已经大异了,所以不可复行;但是荀子认为:类不悖,虽久同理。这里的关系其实就是道和术的关系。在一个社会中“道”往往是不变的,而且有的道是贯穿在人类的始终的;变的是“术”。庄子用术来辩驳道其实是不对的,因为两者不是一个层次的东西。荀子讲天和人性关系。孔子的天是主宰的天,孟子有的时候是主宰的天,有的时候是和命运有关的东西,有的时候又是义理的天,而荀子的天使自然的天也即自然天道观。而我们讲的唯物主义和这种自然的天是有关系的,所以荀子更倾向于唯物主义。荀子说圣人是怎么样的呢?圣人不求知天(求真理),但尽人力以求多福,能治天时地才而用之。这里面实用主义的东西就出来了,荀子的思想也就反映出中国一部份人群的思想。实用主义者使得一些中国人

到处去学哲学;中国人的信仰是建立在求福上的。他认为自然的天中没有道德原则,其人性与孟子相反,他认为:人之性恶 其善者伪也。“伪”在荀子这里不是贬义,特指人为。荀子说“性”使源自于“天”的,天无“道德原理”,因此“性”中无道德。那么什么是道德呢?是人为的,也即伪 荀子讲人生来是好利的,他说:今人之性 生而有好利焉 他还说: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他又说人性虽然是恶的,但是人人都是可以为善的,因为人有为善的潜能,这也就是人和动物的不同地方;人人都具有道德的字和句,圣人只是有所集,他说: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积累了跬步就能至千里马?不能,如果没有目标你就算是在不断积累跬步也只是原地转圈。道和术的完美结合就好比两只翅膀才能使你飞得起来。他说人是积礼义而为君子。荀子说人虚静下来就最能谋,他说:虚一而静 谓之大清明 他说道德之学就是化性起伪犹如逆水行舟,荀子之所以在讲了人性恶以后还算儒家的,就是因为他认为人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使人拥有仁义道德的。荀子讲的社会国家的起源和人性恶都是和西方的好多东西都是一样的,包括霍布斯、学而论等都有。7 荀子认为人欲善因性恶。善即是礼仪文理,仁义法正。虽然每个人的人性都是恶的,但是每个人都是会算计的,人这样一算计就会发现大家虽然都是恶的,但是没有群,每个单独的人就无法生存的;而群又怎么来生存呢?就要有道德制度,没有道德制度就是个堆而不是系统,而智者就是道德制度的设计者。为此他提出:和则一 一则多力 多力则强 强则胜物——【荀子·王制】 孔子重仁礼,孟子较重仁,荀子较重礼。为什么要用礼呢?荀子认为礼可以给欲望定份。荀子和墨子都是重功利的。荀子认为墨子是: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道德方面)——【荀子·解蔽】。荀子从人文关怀角度来看待祭祀的礼节,从而超越了迷信(祭祀是为了让鬼高兴)。荀子讲王霸之辩,他说:故人道莫不有辨 辨莫大于兮 兮莫大于礼 礼莫大于圣王——【荀子·解蔽】 他的礼很多和我们的法制是一样的;要把人集合成一个群就要来分,那么怎么来分得合理?就要按礼来分。礼之上还有什么东西呢?什么样的人制的礼是最合理的礼呢?是圣王。他说圣人为王方能有最善之国家社会,圣人为王则称王政 否则即是乱政或霸政。儒家不论讲仁还是讲礼都要归结到一个礼,因为圣王对于一个国家和礼制来说起到了一个很根本性的作用。所以有了王霸之辩,我们要做王,而不是做霸。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这两条道路。荀子讲王霸之辩和孟子讲有点区别,因为孟子讲主要是从动机上来讲。他认为圣王死了后必然有能任天下者继承他;他认为圣王的权威应该是绝对的。在孔子那里就将名分也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因为荀子要将礼制所以他就必须正名 我们讲名不正言不顺 后来韩非子还会讲。孟子认为: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荀子受名家的影响较大,荀子在先秦以后好多学者就不研究他了,到近现代才有人研究他了。刚才我们刚才讲到荀子的几个点有墨子引用他的还有韩非子受他的影响。荀子就是输在了人性恶这点上。

秦始皇的幸福观 如果心胸很小就不要大事情,小人去做大事情是一定要出错的;要么就变成贪官,要么就误了事情。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做大事情要先修德,你内在的德要修到一定的程度,你没有修到一定的程度,对己对社会都是有害的。因为你没有修到那么高,又非要去做那么大的事情,即使做成了你也没有这样的成就感。2 法家的东西有很多实用的东西,但它没有给我们追求大幸福的理论。我们可以通过法家的东西去了解社会的潜规则,或者把法家的东西当成术来使用。到此为止我们先秦时期的哲学家就讲完了,我们花了那么多的时间来讲先秦,应该说先秦是最重要的,我们后面的人主要是先秦版本的修正,或持续或更新。最伟大最原创的大家都是在先秦,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先秦的人物,我们后面的人是摸不清楚的。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进入汉朝时期了,但先要讲到秦始皇。秦始皇在当时抛弃了道德。道德至上在那时的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传统,抛弃了这种传统就意味着被大多数人所否定。一种传统的东西除非你把人们的传统的观念改变了,当人们的观念还没有改变的时候你已经采取其他的方式,别的人可能屈服于你的武力,虽然屈服于你的武力,但是他们的心里是没有屈服于你 的,而且对你还有不满。所以对于治国或者对一个团体来说让这个集体的人都幸福是非常关键的。你要让他们幸福,你不让他们幸福多少都是要出事的。比方说一个人拿刀去砍小孩,要是那个人是幸福的他会去做这样的事情吗?所以说社会当中不满了不幸福了,每一个人都是炸弹。所以说幸福这个东西对于治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集体稳定的基础是集体的中每个人都幸福。要每个人都幸福是不是要把每个人的欲望都满足了才算每个人都幸福?不是。没有一个社会能把每个人的所以欲望都满足。一个团队里面没有等级也是不可能的,没有等级你不可能把团队给组织起来。在团队里面资源是有限的,而且你要分等,而且还要让大家都团结起来,那么就需要公正。大家认为一个人应该得多,或一个人应该得少是合理的,这时候大家心里是平衡的,大家也就是幸福的。一个社会的财富是非常多的,但是分配极不合理照样会产生不幸福。相反,一个社会财富是很少的,但是分配是合理的,也是能产生幸福的。所以公正是一个团队能够凝聚起来很核心的东西。总结:公正→幸福→凝聚群体 百家争鸣了以后,各个诸侯国在打,而秦始皇则采用了法家的思想来统一了中国。而秦始皇的问题就在于他只用法,而且在法里面是不设任何的特殊性。中国不是说没有法治的传统,也不是说没有法治的实践,秦始皇这个人就是个实践。你的法用下去,你下面的对象是有很多的特殊性的,下面的差别性很大,你完全用统一的法度来弄你必然是要伤人的。那么合法不合理的情况就要出现了。你的法是有特殊性的,而法的特殊性是需要道德的东西来处理的。你不设特殊性,那就要出问题。是不是乱设置特殊性?大家都要统一的实用于一个基本的法;我们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说任何情况都是有特殊情况的。正是有了法中的特殊情况我们才需要官,而且是需要公平的官和有道德的官。如果没有特殊性,你完全可以用机器和程序来就可以了,就不需要人来处理了。铁面无私和无情无义虽然都是关掉特殊性,但区别就在于特殊性是否合理,前者不合理,后者合理。有的人的官做得好就在于他知道原则在哪里,又知道变通,而且这种变通又能得到大家的认可。秦始皇问题就在于没有通权达变。人民不幸福了就推翻了秦始皇的政权。秦始皇完了社会出现了什么情况呢?秦始皇完了以后中国虽然统一了,但因为秦始皇时期的劳民伤财,导致经济凋敝。而且人民当中的大多数人是没有治国平天下的机会,也没有治国平天下的能力,所以说一般的百姓他还是看利,是不是有基本的生存保障。汉初兴起黄老之学;在中国那么长的历史里,法家思想只有秦始皇时期是完整的用,道家思想只有汉初时期是完整的用。这个时候为什么要道家思想呢?因为他要修养生息。世俗化的道家是要讲享乐的,而享乐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秦始皇的幸福观

让人们在道德下幸福地生活-心理平衡—统治者要公正

秦始皇的法中不设任何的特殊性(抛弃道德,完全利用法制)-但下面的差别性大,尤其是合法不合理的情况出 现,很难处理。

因为有特殊情况,所以需要设公平的,通权达变的官。--将特殊情况公布出来,看人们是否赞同(大家公认)一般百姓还是看“利”—秦(完全用法家)始皇不合人情,引起人民的愤—汉初(完全用道家,修养生息,要

有基本的物质保障),黄老之学

董仲舒的幸福观

(一)汉初太穷了,道家的人要享受生活就要去劳动了,劳动来获得一个基本的生活保障,中国汉初也是市场经济。道家讲不伤身体的,到了一定程度就适可而止。虽然人民在物质上富裕了,但人民并幸福。因为缺乏一种高尚的东西来提升人们,人民吃饱了喝足了,人民缺乏一种人生的意义。他不仅自己成不了英雄而且整个社会世俗化。社会庸俗化你连英雄都看不见了。你比方说我可能成不了英雄还有几个英雄在那,我成不了大师还有几个大师在那里,还可以让我去崇拜去欣赏。但是一个社会普遍庸俗化,他产生不了英雄也产生不了大师;整个社会也就没有了一个依托了。所以说董仲舒的出现就在这个时候了。这个时候董仲舒就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东西继承传统,又能提升一个国家的国民性,国民的士气。一个社会当中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高尚,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成英雄。但是这个时代当中有那么一些人,那么整个国民的士气就会很好。一个时代如果只有过去的大师和英雄而没有见到或者的大师,那是多么悲哀的事啊!这个时候董仲舒出现了。董仲舒西汉儒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为西汉群儒之首,被称为博士。享年约75岁。他的生猝年是有问题的,他的书也没有完整的保留,就因为他在学术界并没有完全被大家所认同。但他对我们的现实影响非常大,不要说是在中国,到美国的中国城里面都有董仲舒的影子。董仲舒出生于广川,现在的河北省境内,具体地点有争论。他很小的时候就看《春秋》,这本书是非常有意思,这本书自从董仲舒后那些大学者基本上就不来讲《春秋》这本书了。毛主席是靠什么来发动革命的?毛主席讲的共产主义理想为什么能驱动大众?就因为中国的大同社会的理想是和共产主义的理想是类似的。而大同社会的完整构想就在《春秋》这本书里面。正因为董仲舒把《春秋》这本书列为考官的必备书,才使得这本书能流传下来,并且在两千年后来影响到了毛主席发动革命。董仲舒非常重视礼,时刻按礼来行事,并且把礼发挥到了极致。孔子到董仲舒再到后来的朱熹,他们做官都不成功。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都过于理想化,没有通权达变的方面。就在于他们都只想用自己儒家的东西来管理其他所有的学派,从而陷入形而上学。董仲舒是个非常多产的作者,但他的很多作品都失传了。在那个时候书是非常珍贵的,所以怕人损毁,所以要藏起来。主要藏和传的人是学者,学者不传这些东西都失传了。董仲舒现存的作品有《春秋繁露》就是董仲舒个人看《春秋》的一些感悟。董仲舒在政治上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他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且还被汉武帝刘彻采纳了。董仲舒设五经博士,立太学,由博士授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而《春秋》里面提出的社会的理想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是非常不容易的。道家也提出了自己的理想的社会——小国寡民 但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同。共产主义的学术根基《春秋》大同社会。董仲舒的问题。为什么董仲舒后来会被主流学界的人排斥了呢?他干了一件事,而且这件事对中国政治和民间乃至中医来说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董仲舒首次采用阴阳家的学说解释儒家学说,提出了天人感应的观念,为今文经学的领袖。毛主席快去世的那一会,就发生大地震,地震就说明天人感应,也就预兆着伟人的去世。这些思想就是从董仲舒这里来的。董仲舒把儒家思想弄成中国的正统思想,这个时候孔子也从一个教师转为圣王;到后来把儒家变成一个宗教也和董仲舒有关系。在中国有儒家、佛家、道家也有相应的版本,儒教、道教、佛教,但作为教存在的这些都是民间化的版本。在学术界里面有影响的不是教而是学。从学的角度来说中国人是没有宗教情结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后来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中国的学术传统也是有关系的。董仲舒的幸福观。他是讲“伟大”的。董仲舒就继承了儒家的很大气的东西。人就应该去伟大,把人的位子提高,提高到什么程度呢?董仲舒的幸福之路:与天地参(叄)等级的思想由董仲舒外化了,在原先孔子的礼当中就已经有等级思想的萌芽。董仲舒把等级思想搞得非常严重,搞得中国的政治文化、官文化表面化现象特别严重,这个是和董仲舒有关的。

董仲舒的幸福观

(二)董仲舒就要来讲秩序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董仲舒这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儒家和道家在讲宇宙和合是不一样的。道家产生的土壤和楚文化有关系,楚文化又和农业有关系,农业又和自然界的运行有关系;所以道家的东西他是去研究自然规律,因而具有辩证法思想。而儒家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儒家并不关心自然界是什么样子,它真正关心的是社会秩序。儒家要把社会整合成一个井井有条的系统,资源是有限的,人又不是同等重要的,还要让不同等级的人在不同的等级里面感觉到幸福。这就需要一个合理的、人们认同的秩序,这个时候就要去论证它了。为什么需要论证秩序?因为你要安装到人们的头脑中,那么就有一个怎么这个秩序是合理的,为什么这种秩序是合理的呢?所以它就要用到天的权威来论证了。天到底是怎么样子的呢,对儒家来讲是不重要的。董仲舒把社会需要的秩序提到天上去,借助于天的权威来安装社会秩序也即社会应该按照天道去做。董仲舒认为我们人类社会应该按照天的秩序来安排社会秩序。那么为什么要借助于天呢?因为天有权威。又为什么要借助于天的权威呢?因为中国缺乏逻辑论证能力。所以各家要么借助一种经验的东西,要么借助人们公认的权威来使得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给做下来。人类社会当中为什么要秩序呢?董仲舒认为:人按天的秩序而享有不同层次的幸福。我为什么只能享有底层的幸福,他为什么却能享有高等的幸福呢?天安排的。这个等级思想,人是高于禽兽的,也就导致了,我们去吃动物不觉得残酷,就因为没有把人和动物看成是平等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是我们的文化的糟粕。董仲舒认为:人贵于禽兽,中民之性之人贵于斗菁之性之人,圣人之性之人贵于中民之 性之人,王接天命以教化中民,中民可为教为圣人 董仲舒认为:人应依三纲行事: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个是和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相吻合的。董仲舒归纳出封建社会所需要的秩序,但他论证的方式是用天来论证;而且是主要用阴阳家的东西来论证的。、阴阳家的宇宙构架是什么样子。阴阳家的宇宙构架以五行、四时、天干、地支、十二月、四方、五音、十二律、五色、数目等相配,阴阳流行于其中为基础来构成。阴阳家的创始人是邹衍 战国时期哲学家,阴阳家的代表人物。虽然阴阳家的东西和人的社会秩序弄在一起有点牵强,但是他的目的是在于论证人的秩序的合理性。你在中国要办事情,要组织一个团队,当你没有权威时你是需要借助一种权威或者说你要附着到某种权威,或者使得自己成为某种权威。阴阳家学说与道家学说的区别:◇道家的天是自然的天,而阴阳家的天可以是有认知能力和有意识的天。◇道家去规则,阴阳家立规则 ◇阴阳家对皇家园林影响比较大,而道家对民间园林的影响比较大。阴阳家讲五行相生相克,中医的理论就和这个有联系。董仲舒把阴阳家的五行相生相克拿到儒家的体系里面来有什么作用呢?如果他没有把阴阳家的学说拿到儒家的体系里面来,随着儒家成为皇家所认同的东西,如果中医完全是民间的,没有被皇家所认可,那么中医的发展就不会达到现在的程度。我们可以从中西医中的区别看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西方人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中国人是辩证法的思维方式。6 中国的任何东西都具有象征意义。金木水火土也具有象征意义。五行的相生相克。五音不全。五音逆行,始于金传于火,火传于木,木传于水。礼崩乐坏。这些都说明了它们是有秩序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都是有范的,有规矩的。没有规矩就是乱来。所以你要去思想怎么来才能符合这些规矩,这个时候它就培养了你的思维能力,培养了你的想象力。我们要把一个东西合理的联系起来就只能靠两种东西,一种是逻辑能力,还有一种就是很巧妙的想象力。有范的去做才能有所成就。

董仲舒的幸福观

(三)金木水火土作为一个核心都要和各个东西搭配在一起的。五行:木(8)、火(7)、土(5)、金(9)、水(6)按照阴阳学家的说法这几个数字都是很吉利的数字。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地支搭配起来就有个阳气(氧气)、阴气(二氧化碳)。如果没有董仲舒把阴阳学说拿到主流中来,也就不会出现辉煌的皇家园林来。什么东西被拿到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度,什么东西的影响就会非常大。咋们国家就是数学没有拿到这么一个

高度,这也直接导致了我们国家科技的不发达。西方科技之所以发达就因为在柏拉图时期就被拿到意识形态的高度。正是董仲舒把阴阳学的五行说拿到主流中来,我们的中医和建筑才有了这样了不起的发展和成就。他把阴阳学说都弄进来是干什么用的呢?就是为了建构社会秩序。董仲舒认为人和天是一致的,人应该是模仿那种天。董仲舒认为:自然由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人这十者组成。董仲舒认为:木、火、金、水各主四时之一气,土居中以策应之,四时之气的盛衰因阴阳使然。董仲舒要把天和人捆绑在一起,就因为要用天的秩序来说明社会秩序的合理性,再有就是要用天来威胁着人。中(孟子)西(亚里士多德)方一开始都讲德福一致,但是现实中德福却不一致,于是需要现实之外的另外一个场所来让德福一致,从而来强制现实当中的德福一致;西方德福一致靠宗教,中国德福一致靠天。正是由于中国人的经验性思维才使得“宗教”难以进入中国人的世界,恰恰是经验性的“天”才成为中国人的强制力。“天”是怎么来强制中国人的呢?联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一个人一辈子不可能不遇到灾难,包括周围的亲人;当遇到灾难时,我们往往会联想到天报,这样就产生了对中国人强制力,从而使得德福一致。董仲舒的思想是中国儒家的第一个版本,中国第一个系统化的儒家版本不是孔孟的,而是董仲舒的版本。因为在董仲舒独尊儒术以后中国人才系统的来学习儒家思想,所以我们学的第一个版本就是董仲舒的版本。董仲舒的版本的传承靠父母。孔孟版本在学术上的影响较大,但董仲舒的版本在政治和民间上的影响较大。4 董仲舒认为:天人之间紧密相关,若人之行为有不当,则阴阳之气受感应而有非常的现象出现,此现象则为灾异。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异,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感也。董仲舒怎么来解释为什么天人会有感应呢?人身上有阴阳之气,天地之间也是阴阳之气,当你的阴阳之气和天地的阴阳之气是不和谐的,就能感应出来了。天谴思想在民间影响还是很大的。5 个人道德和社会伦理。董仲舒认为:凡物必有合(相当于系统),合必有上下。阴阳之合,阳主阴辅,故有君臣、父子、夫妻之三纲,对应有忠、孝、贞节之德。

董仲舒的幸福观

(四)任何一种道德都是在处理一种关系。习惯伦理次序。董仲舒认为:人之性未能全善,故需王以治之。王承天意以治。统治者的合法性怎么来的?古代的靠天。董仲舒认为:王字中的三画为天地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董仲舒认为:人主之喜怒哀乐,庆赏刑罚,应以四时为法。庆副暖而当春,赏副暑而当夏,罚副清而当秋,刑副寒而当冬。董仲舒认为:设官之职,均应法天之数。应均贫富,因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均贫富在儒家的思想当中也是有的。董仲舒认为:“历史的变化亦随天道之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在这里也就有依据了。历史的变化亦随天道之规律。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点就为封建制度的不变提供了坚强的依据。董仲舒认为:“历史按三统或称三正周而复始地循环变化。”这里又为历史唯物主义进入到中国提供了基石,比唯心史观更容易被接受。“三统为黑统、白统、赤统。就实际的历史而言,夏为黑统,以寅月(一月)为正月,色尚黑。商为白统,以丑月(十二月)为正月,色尚白。周为赤统,以子月(十一月)为正月,色尚赤。儒家崇周,故崇赤。红色一直是中国儒家的代表色,很巧合的是马克思的革命旗帜也是红色。任何一种文化到了中国都要儒家化。董仲舒因为把阴阳学派扶正而造就了中国独特的皇家天人合一的艺术文化和天人感应的民间文化。在中国的故宫、天坛、地坛等建筑中都能看到这种思想。红黄河五成为了皇家喜爱的对象。阴阳学派如果不被扶正,则不会有那么强大的财力支持来建造那么宏伟的建筑。从民间影响来说,人们把病和灾都与作恶多端联系了起来,中医也建立在这种学说的基础上。所有这些又都影响了中国人追寻幸福的方式。4 董仲舒是讲人的伟大的,但这种为伟大是建立在安分守己(天给定的秩序和位子)的基础上的伟大。从政千万不要排错位子。有些秩序是合理的,但是有些是不合理的。当把一些秩序推广到一切层面这些就是不合理的。我们中国在完成一个现代化,有的东西是需要传承的,有的东西是需要改变的。怎么才能改变呢?当官要力所能及的去改变地方的不好的传统的东西。

董仲舒的幸福观

1.董仲舒-西汉群儒之首-《春秋繁露》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董仲舒设五经博士,立太学,由博士授五经,诗书礼易春秋。4.大同社会的想法是共产主义在中国获得民心的历史基础

5.董仲舒首次采用阴阳家的学说解释儒家学说,提出了天人感应的观念,为今文经学的理论。(对日后观念有影响)6.中国较容易接受唯物辩证法--中国学术传统基础。7.董仲舒的幸福之路:与天地参(平等)

8.天人合一:儒家研究自然但更关注社会秩序的建立;人类社会要按天道进行社会秩序(借助人们公认的权威,通过天的秩序论证人的秩序);人按天的秩序而享有不同层次的幸福; 9.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

10.阴阳家的学说与道家学说的区别:*道家的天是自然的天*阴阳家的天可以是有认知能力和有意识的天;*道家去

规则*阴阳家立规则;*道家对皇家园林的建设影响比较大*阴阳家对民间园林 11.儒家注重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注重其象征意义

12.五行的相生相克;五音不全;礼崩乐坏;(土 黄色在正中央,所以黄色最好,5数字最好)十二律

13.通过模仿和练习形成自己的“范“ 14.天干地支五行搭配

15.董仲舒认为:木,火,金,水各主四时之一气,土居中以策应之,四时之气的盛衰因阴阳使然 16.董仲舒认为:自然由天 地 阴 阳 木 火 金 水 人这十者组成

17.天人之间紧密相关,若人之行为有不当,则阴阳之气受感应而有非正常的现象出现,此现象为灾异。18.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19.20.人之性未能全善,故需以王治之。王承天意以治。21.历史的变化亦随天道之规律。22.王字中的三画为天地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23.白统,黑统,赤统 24.历史按三统或称三正周而复始地循环变化。

25.董仲舒因为把阴阳学派扶正而造就了中国独特的皇家天人合一的艺术文化和天人感应的民间文化。在中国故宫、天坛、地坛等建筑中都能看到这种思想。

26.阴阳学派如果不被扶正,则不会有那么大的财力支持来建造那么宏伟的建筑。27.红黄和5成为了皇家喜爱的对象

28.从民间影响来说,人们把病和灾都与作恶多端联系了起来,中医也建立在这种学说的基础上。所有这些又影响

上一篇:中学生感谢父母优秀作文600字下一篇:大学应届生自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