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的应用实践与思考》标准化测试题

2024-08-05

《微课程的应用实践与思考》标准化测试题(13篇)

1.《微课程的应用实践与思考》标准化测试题 篇一

《微课程理性思考与实践应用》教师培训心得

今天上午,培训主题是鹿城区教师培训和科研中心朱力老师主讲的《微课程理性思考与实践应用》。

原来以为又是一套我听得懂却没法做的理论和技术,原来以为所谓“微课程”就是指用较少时间完成一个主题学习。朱老师的讲座给我带来震撼,让我觉得自己是那只“井底之蛙”,让我感觉到信息时代学习方式的不断转变,教师真的还要知道多一点前沿的教育技术。

首先,微课的概念。朱老师给我们几个似是而非的选择,然后给我们看了几个微课视频,由此得出微课的几个特点:时间短(不超过10分钟,一般6分钟),内容聚焦在一个知识点,用视频方式(流媒体),对象是一个学生。通过具体例子告诉我们为什么。当然,也有些内容不适合用来做成微课:过程重要的知识点,需要合作互动生成的教学内容。

朱老师给我们欣赏了好几个微课,包括语文、数学、教师教育的,这些短短的视频符合了我们注意力集中的`规律,用生动的语言、图片带给我们愉悦的学习过程,试想孩子怎么能不喜欢呢?特别是学习能力较差的孩子,他可以一次一次地看,直到学会为止。

以前我觉得制作微课很难,对我来说太不现实。可是,朱老师告诉我们,制作微课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可以把ppt直接转化成视频,可以用手机和摄像机来拍摄,可以用录屏软件来制作等。最好的是我们用手机就能拍摄制作简单的微课。内容也不是我以前以为的那么难,可以是一道作业中的难题、一个关键的知识点、一个易错的地方、一种操作的方法……家长接收也很方便,可以直接用手机微信平台查看,或者发到视频网站上看。

微课,小而不简单。我要尝试着把它带入我的教学,让数学学困生也爱上数学!

2.《微课程的应用实践与思考》标准化测试题 篇二

课程改革已进入全面铺开落实的阶段,对每一位教学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对新课改进行探索与反思。课程改革中要求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包括教学方式、评价机制等的转变,这是化学新课程的难点,也为实施分层教学提供了原动力。

在新课改中实施分层教学法,首先是对学生已有水平进行分层,在此基础上再在教学上分层要求,作业上分层布置,对学生成 绩和表现 的反馈则 是进行分 层评价。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指导他们寻找并归纳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教育教学手段则体现“因材施教”,这就是分层教学法的核心内容。重拾学困生学习的信心,挖掘中等生学习的潜力,拓展优等生的知识面,这就是利用分层教学法的真正目的。但是,分层教学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 难题,如何充满 智慧地将 理论融于 实践,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笔者在过去一年的教学实践中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初见成效!以下就此谈谈化学新课标下实施分层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

二、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法是教学原则中“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是 基本的教 学原则之 一。从孔子、孟子到陶行知等我国历代教育家都反复强调教学要“因材施教”,且分层教 学法也符 合国外著 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提 出的“教学最 优化理论”。布 卢姆曾经说过:“只要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就应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非智力因素和学习成绩的差异,为不同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授以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给予不同的教学辅导和评价,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特别之处在于:教学对象的层次性、教学内容的梯度性、教学程度的针对性、教学效果的同步 性。由于不同的学生在自身基础知识状况、对知识的认识水平、智力水平、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他们接受知识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因而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在新课程标准下,采用分层教学才能产生“优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的效果。新课标的实施正好为分层教学提供了更大、更好、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

将布卢姆、巴班斯基、苏霍姆林斯基 等教育学 家的理论运用于分层教学的实践主要从分析学生、学习目标分层、作业分层、分层辅导、分层评价五方面展开。

1.分层教学的前提是分析学生从而了解学生

分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教学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充分了解学生。笔者在接手三(7)班时,该班学生发展参差不齐,于是笔者通过与前任班主任和学生家长的沟通,尽可能了解哪些学生学得好,好在什么地方,哪些学生学得差,差在什么地方,充分认识学生在自然倾向、个人 爱好、基本能 力等方面 的差异。随后按照他们的智力因素、性格因素、各科基础因素等,将学生隐性地分为三层,并将他们交叉编入互助合作学习小组,以后的学习目标要求、作业布置、课外辅 导、评价等都依据这次的分组情况进行布置。

2.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是学习目标的分层

教学目标的设置要体现“因材施教”原则,要依据学生实际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目标。比如,教学“根据化学式计算”时,笔者要求学困生能够熟练地记忆化学式和计算公式,并能进行简单的相对分子质量、元素质量分数等计算;要求中等生能够进行简单的综合计算;要求优生能够做一些有扩展性的综合运用题。

又如,在“CO2实验室制法”的探究中,对于学困生,要求掌握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CO2的方法并动手实验,教师在课前专门介绍了可以供他们选择的几种制取方法;对于中等生,要求从实验中探 究产生CO2的几种方法,并通过比较,讨论用什么方法制取最佳;对于优生,要求从实验中探究制取CO2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并对各种装置进行比较,课前教师也不给予提示。在实验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设置 不同的学习目标,让每一位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参与,得到不同层次的收获。

3.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步骤是运用阶梯原理 对作业分层布置

作业分层布置即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分成不同内容、不同标准、不同模式和不同分量的作业,也可以把同样内容、同样标准、同样模式、同样分量的作业分成有一定难度和梯度的作业。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层次的作业要求,供学生自主 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作业。比如,对于学习能力强、态度认真、知识掌握较快的学生可减少单纯知识型的作业,布置一些应用型或探究型的作业。如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查阅资料,写一份氧 气和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报告。对于学习态度不够认真、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的学生,则布置一些基础型、知识型的作业,以达到巩 固复习的 目的。如背诵 元素符号、化合价口诀、金属活动性等识记性作业。这样,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自主选择作业,充分体现了作业要求的自主性。在这样的分层作业中,我们应积极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突破,有利于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的同时,也不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

4.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学生进行分层辅导

初三化学知识的连贯性很强,对前面的知识如果没有充分的理解,会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产生很大的影响。辅导学困生时,要更注重新旧知识的连贯,让学困生对以前的知识加以巩固,对新知识加以理解并进行简单运用。为了加深中等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要更注重采用练习的形式来加强对本节知识的巩固和检测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对于优生,在巩固新知识的基础上,对他们提出更高要求,帮助他们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分层辅导是分层递进教学策略的重要内容,通过辅导可以查漏补缺,全面地完成教学 任务。分层辅导若是依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效果必定事半功倍,各层次学生可以利用教师辅导的机会及时解决自己头脑中的疑惑。特别是对那些学习上产生困难的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补救,不让他们带着困难前进,使每个学生后续知识的学习都建立在牢固地掌握上一单元知识的基础上,一步一个脚印,保证大面积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5.进行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有效巩固

分层评价是反馈教师教学思想、教学 行为的表 现。学生十分在意教师的评价。有位教师曾经这样评价一名考8分的学生,“你考8分本身就是一种成绩,相信你可能还有很多可以得分却没有得分的地方,如果这些地方都被你注意到了,你肯定不止得8分,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改变这种状况。”后来这位同学在教师的鼓励下成绩突飞猛进,走向了成功。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起点为标准进行相应评价,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学习自信心,成为他们不断进取的动力和催化剂。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具有导向、激励的功能。对学困生采取表扬评价,寻找他们的闪光点,肯定他们的进步,让他们看到希望、消除自卑、品尝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对中等生采取激励评价,揭示不足的同时给他们指明努力的方向,让他们产生不甘落后、积极向上的决心。而对优生采取竞争评价,用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优生更加严谨、谦虚,更加努力拼搏。评价不代表成绩 报告册上的一纸评语,应贯穿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的一个微笑、一句赞扬、一个鼓励的动作都是对学生的动态评价。

四、反思

3.《微课程的应用实践与思考》标准化测试题 篇三

关键词:课程标准 思考 船舶建造

课 题: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立项课题《船舶院校特色品牌专业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高职课程标准是规定学生在某一特定的方面,如船舶建造、钢结构产品加工等,需要具备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素质所提出的要求。正确地构建高职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笔者以钢结构制作与安装课程为例,阐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新高职课程标准构建的具体实践。

一、课程定位

钢结构制作与安装课程是钢结构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也是钢结构制造技术专业学生学习其他相关课程的基础。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辅以相关的课程设计及生产实习的训练,能够了解国内外钢结构新工艺,研究其应用动态,掌握钢结构建造的基本理论、工艺原则、工艺装备、工艺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初步具备从事钢结构生产设计和解决钢结构建造实际工艺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钢结构建造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以及进行相关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在课程体系的安排上,以机械基础和钢结构识图与制图作为前导课程,与钢结构CAD/CAM课程平行,后续顶岗实习。钢结构制作与安装在课程体系起着承上启下、融会贯通的关键作用,不断吸收新技术新工艺并加以运用和及时转化为满足职业岗位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二、课程标准的构建

1.课程的性质和作用

通过对专业岗位工作任务的深入分析认为,在钢结构企业中,钢结构的建造过程,对于高职钢结构制造技术专业学生来说是其核心的工作任务之一,这样确立了钢结构制作与安装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和核心专业课程的地位。所以钢结构制作与安装是钢结构制造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基于完整工作过程的综合性课程。

本课程是针对放样工、钢料工、装配工岗位中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来创设任务,培养学生具有从事钢结构放样与号料、钢结构建造工艺编制、钢结构建造现场施工技术指导、钢结构建造质量检验、钢结构装配等工作的能力,从而为后继课程以及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本课程是根据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岗位培养要求而开发建设的,是一门与钢结构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工学结合课程。

2.课程内容的建设

钢结构制作与安装课程内容主要依据下列内容制定:钢结构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钢结构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钢结构识图与制图课程所支撑的职业岗位及岗位具体要求以及与钢结构识图与制图课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钢结构制作与安装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见下表。

表 钢结构制作与安装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

序号学习情境学时教学形式备注

1钢结构施工图的识读14采取理论教学加实训项目相结合的项目教学的方法。将教学内容转变成若干个工作任务来完成

2钢结构的加工制作40采用理论教学与仿真技术相结合,生动展现工艺装备的工作方式及使用方法,配以实训项目,使学生牢固掌握需要建立相对应的模拟仿真系统

3钢结构的连接8钢结构实训间进行

4钢结构的安装32采用理论教学与仿真技术相结合,生动展现工艺装备的工作方式及使用方法,配以实训项目,使学生牢固掌握需要建立相对应的模拟仿真系统

5钢结构的涂装8采取理论教学加实训项目相结合的项目教学的方法。将教学内容转变成若干个工作任务来完成

合计102

三、课程实施

钢结构制作与安装课程的实施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学院专任教师协同钢结构企业专家、技术人员一起开发课程内容。根据企业工作任务,确立五个项目化教学讲义的内容,一起撰写校本教材,并参与课程教学以及教学研讨活动,共同建设钢结构制作与安装课程。

第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条件,为学生加课补习课程所需的预备知识。选取企业真实产品建造的图样,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第三,依托学院已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课程现场教学和课程单项技能实训。同时,有效利用现有船体结构模型制作室、船舶CAD/CAM室、船舶综合实训车间、公共多媒体教室和机房等,开展教、学、做一体的课程教学。

(作者单位:渤海船舶职业学院)

endprint

摘 要:高职课程标准的制定是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课程改革落到实处的切入点。本文结合钢结构制作与安装课程标准建设的实际,阐述了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思考与实践,值得其他同类院校专业课程借鉴,具有推广意义。

关键词:课程标准 思考 船舶建造

课 题: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立项课题《船舶院校特色品牌专业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高职课程标准是规定学生在某一特定的方面,如船舶建造、钢结构产品加工等,需要具备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素质所提出的要求。正确地构建高职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笔者以钢结构制作与安装课程为例,阐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新高职课程标准构建的具体实践。

一、课程定位

钢结构制作与安装课程是钢结构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也是钢结构制造技术专业学生学习其他相关课程的基础。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辅以相关的课程设计及生产实习的训练,能够了解国内外钢结构新工艺,研究其应用动态,掌握钢结构建造的基本理论、工艺原则、工艺装备、工艺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初步具备从事钢结构生产设计和解决钢结构建造实际工艺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钢结构建造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以及进行相关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在课程体系的安排上,以机械基础和钢结构识图与制图作为前导课程,与钢结构CAD/CAM课程平行,后续顶岗实习。钢结构制作与安装在课程体系起着承上启下、融会贯通的关键作用,不断吸收新技术新工艺并加以运用和及时转化为满足职业岗位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二、课程标准的构建

1.课程的性质和作用

通过对专业岗位工作任务的深入分析认为,在钢结构企业中,钢结构的建造过程,对于高职钢结构制造技术专业学生来说是其核心的工作任务之一,这样确立了钢结构制作与安装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和核心专业课程的地位。所以钢结构制作与安装是钢结构制造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基于完整工作过程的综合性课程。

本课程是针对放样工、钢料工、装配工岗位中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来创设任务,培养学生具有从事钢结构放样与号料、钢结构建造工艺编制、钢结构建造现场施工技术指导、钢结构建造质量检验、钢结构装配等工作的能力,从而为后继课程以及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本课程是根据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岗位培养要求而开发建设的,是一门与钢结构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工学结合课程。

2.课程内容的建设

钢结构制作与安装课程内容主要依据下列内容制定:钢结构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钢结构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钢结构识图与制图课程所支撑的职业岗位及岗位具体要求以及与钢结构识图与制图课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钢结构制作与安装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见下表。

表 钢结构制作与安装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

序号学习情境学时教学形式备注

1钢结构施工图的识读14采取理论教学加实训项目相结合的项目教学的方法。将教学内容转变成若干个工作任务来完成

2钢结构的加工制作40采用理论教学与仿真技术相结合,生动展现工艺装备的工作方式及使用方法,配以实训项目,使学生牢固掌握需要建立相对应的模拟仿真系统

3钢结构的连接8钢结构实训间进行

4钢结构的安装32采用理论教学与仿真技术相结合,生动展现工艺装备的工作方式及使用方法,配以实训项目,使学生牢固掌握需要建立相对应的模拟仿真系统

5钢结构的涂装8采取理论教学加实训项目相结合的项目教学的方法。将教学内容转变成若干个工作任务来完成

合计102

三、课程实施

钢结构制作与安装课程的实施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学院专任教师协同钢结构企业专家、技术人员一起开发课程内容。根据企业工作任务,确立五个项目化教学讲义的内容,一起撰写校本教材,并参与课程教学以及教学研讨活动,共同建设钢结构制作与安装课程。

第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条件,为学生加课补习课程所需的预备知识。选取企业真实产品建造的图样,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第三,依托学院已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课程现场教学和课程单项技能实训。同时,有效利用现有船体结构模型制作室、船舶CAD/CAM室、船舶综合实训车间、公共多媒体教室和机房等,开展教、学、做一体的课程教学。

(作者单位:渤海船舶职业学院)

endprint

摘 要:高职课程标准的制定是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课程改革落到实处的切入点。本文结合钢结构制作与安装课程标准建设的实际,阐述了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思考与实践,值得其他同类院校专业课程借鉴,具有推广意义。

关键词:课程标准 思考 船舶建造

课 题: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立项课题《船舶院校特色品牌专业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高职课程标准是规定学生在某一特定的方面,如船舶建造、钢结构产品加工等,需要具备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素质所提出的要求。正确地构建高职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笔者以钢结构制作与安装课程为例,阐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新高职课程标准构建的具体实践。

一、课程定位

钢结构制作与安装课程是钢结构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也是钢结构制造技术专业学生学习其他相关课程的基础。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辅以相关的课程设计及生产实习的训练,能够了解国内外钢结构新工艺,研究其应用动态,掌握钢结构建造的基本理论、工艺原则、工艺装备、工艺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初步具备从事钢结构生产设计和解决钢结构建造实际工艺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钢结构建造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以及进行相关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在课程体系的安排上,以机械基础和钢结构识图与制图作为前导课程,与钢结构CAD/CAM课程平行,后续顶岗实习。钢结构制作与安装在课程体系起着承上启下、融会贯通的关键作用,不断吸收新技术新工艺并加以运用和及时转化为满足职业岗位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二、课程标准的构建

1.课程的性质和作用

通过对专业岗位工作任务的深入分析认为,在钢结构企业中,钢结构的建造过程,对于高职钢结构制造技术专业学生来说是其核心的工作任务之一,这样确立了钢结构制作与安装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和核心专业课程的地位。所以钢结构制作与安装是钢结构制造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基于完整工作过程的综合性课程。

本课程是针对放样工、钢料工、装配工岗位中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来创设任务,培养学生具有从事钢结构放样与号料、钢结构建造工艺编制、钢结构建造现场施工技术指导、钢结构建造质量检验、钢结构装配等工作的能力,从而为后继课程以及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本课程是根据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岗位培养要求而开发建设的,是一门与钢结构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工学结合课程。

2.课程内容的建设

钢结构制作与安装课程内容主要依据下列内容制定:钢结构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钢结构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钢结构识图与制图课程所支撑的职业岗位及岗位具体要求以及与钢结构识图与制图课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钢结构制作与安装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见下表。

表 钢结构制作与安装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

序号学习情境学时教学形式备注

1钢结构施工图的识读14采取理论教学加实训项目相结合的项目教学的方法。将教学内容转变成若干个工作任务来完成

2钢结构的加工制作40采用理论教学与仿真技术相结合,生动展现工艺装备的工作方式及使用方法,配以实训项目,使学生牢固掌握需要建立相对应的模拟仿真系统

3钢结构的连接8钢结构实训间进行

4钢结构的安装32采用理论教学与仿真技术相结合,生动展现工艺装备的工作方式及使用方法,配以实训项目,使学生牢固掌握需要建立相对应的模拟仿真系统

5钢结构的涂装8采取理论教学加实训项目相结合的项目教学的方法。将教学内容转变成若干个工作任务来完成

合计102

三、课程实施

钢结构制作与安装课程的实施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学院专任教师协同钢结构企业专家、技术人员一起开发课程内容。根据企业工作任务,确立五个项目化教学讲义的内容,一起撰写校本教材,并参与课程教学以及教学研讨活动,共同建设钢结构制作与安装课程。

第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条件,为学生加课补习课程所需的预备知识。选取企业真实产品建造的图样,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第三,依托学院已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课程现场教学和课程单项技能实训。同时,有效利用现有船体结构模型制作室、船舶CAD/CAM室、船舶综合实训车间、公共多媒体教室和机房等,开展教、学、做一体的课程教学。

(作者单位:渤海船舶职业学院)

4.《微课程的应用实践与思考》标准化测试题 篇四

《辽宁教育》2015.2 大连第40中学 孙雯雯

现代信息技术的变革对美术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推动和转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十四章明确指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要求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建成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并带来教育的全面创新和发展。这是国家教育目的对现代化教育的明确要求。采用微课程作为初中美术教学的全新模式,为我们解决美术学科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提高教学实效性,开创高效课堂提供了可能。

一、“微课程-翻转课堂"这一创新性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实现少讲多学,提高课堂效率,有益于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萨尔曼可汗说“教育最关键的任务,即教会孩子们如何学习,„„让他们能够在人类尚未发掘的领域内自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借助各种网络平台,培养学生持续发展的能力和面对未来的竞争力,是我一直的思考和追求。1微课程作为教学课程资源。教师立足教材并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大量课程资料,开发网络课程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微课程视频、电子课件,把学习内容和演示生成过程在课前就通过校园网络、多媒体呈现给学生。将学习内容前移是调动学生参与,成为主动学习者的有效方式。课上运用微课程教学,大大节约了课堂上的宝贵时间,使课堂的教与学真正成为头脑风暴的阵地,把宝贵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2采用翻转课堂模式,使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帮助学生寻找可以促使学习问题解决的方法,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比如问题探究法,分层次提问,小组合作质疑答疑,以合作形式开展探究性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通过与同伴的共同努力,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订方案、收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学生学会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1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地表达和探究学习,对于某些学生的学习问题可以开放式的回答,以引起学生研究兴趣,课后进行严肃的思考和更深入的自主学习,为学生获得学科研究的相关体验提供了基础。

3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学生在自己不断的学习、探索、再学习过程中来寻找问题解决的办法,并且由于问题的答案是自己找到的,暂时的,不完美的,所以就不具有老师所宣讲的那种权威性,就不会是未来学习的障碍,而是进一步学习的一个站台。促使学生感受到,“我才刚开始学习,我还想继续学习下去。”,“我有了更多特别的收获”。教师感受到,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学生学习更加刻苦,更加深入”,“我和学生在处理学习问题上的沟通更加顺畅,更少的矛盾”,“很多学生能够自行解决学习问题了”,“我的教学效果更加显著,很多学生开始乐于主动学习”。

二、创新研究教学问题,促进美术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

美术学科教师一方面要具备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专业的教育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有独特的人格魅力,需要有全面的文化理解力。因为美术教学的目的和内容与文化息息相关,只有认识文化,才能在文化的背景下深刻的认识美术,并将美术教学与文化理解结合起来。这也是成为现代新型美术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要求。

1在美术技能方面,美术教师应该追求“一专多能”或“几专多能”。即教师应该在一个或几个美术领域有较高程度的纵向发展,实现丰富的人生价值,提升个人专业形象,赢得一定社会声誉。

在教育能力方面,美术教师须知美术教育作为一个教育门类,具有教育的一般性特征,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必须借助于教育理论,以便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教学。美术教师积极研究教学问题,梳理和总结美术教育的规律,分析和研究美术美术教育的价值,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教学艺术,形成具体的现代美术教学策略,创新美术教学方法,总结出优秀的美术教育研究成果,促进美术教师的专业成长。反之,美术教师在不断的个人成长中会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专业研究,发展,创新现代美术教学。

3在新课程背景下,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已经成为教师工作的追求。比起其他2 课程,基于美术课程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美术课程更适合创造型和研究型教师的成长。因为在设计实施美术课程中,美术教师可以自由探索和发现问题,并引起质疑和思考。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反思精神和问题意识是研究型美术教师的基本特征。但成为研究型美术教师还应该掌握研究的能力。教育科研是提升美术教师研究能力,促使其成为研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把教育科研和教育实践结合起来,通过教育实践发现问题,引发科研兴趣,形成科研目标,通过科研带动教育实践的改进和创新,再通过教育实践检验科研的理论,才能形成美术教育研究成果。只有这样不断学习,不断研究,才能成为真正的研究型美术教师。

现代信息技术为美术教育带来了崭新的观念和全新发展,对美术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术教师应该看到科技的进步对我们文化产业进步的提升,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中不断反思,顺应时代的要求,接收新的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形成高效美术课堂。运用微课程作为教学资源,是形成现代美术课堂教学方法的全新尝试。关注信息技术变革对教师教学方法和专业发展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促使美术教师从掌握美术专业知识、技能和教育知识、技能扩展到还要掌握信息化教育知识和技能,提升了美术教师的基本教育能力,而且要求了创新的研究型美术教师的诞生。

新时代,美术教师的专业成长脚步任重而道远。只有找准了个人的专长,认清自己的能力,树立积极的创新研究信念,才能走出美术教师的特色成长之路。

三、开展校本研修培训项目,提炼区域美术教育成果,促进美术教师队伍建设。1深入挖掘微课程作为教育资源的内容,开展全员微课程资源开发培训项目。

聘请专家进行微课程开发、设计指导。以典型微课程教学案例为样本,开展区域美术教师微课程研讨观摩活动。自主学习、同伴互助和小组研究相结合,形成微课程开发研究网络。组织微课程展示交流大赛,促进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建立网络资源共享平台,鼓励每位教师上传自己的微课程成果,区域分享教育资源。建立完善的培训评价机制,保证培训活动的有序开展。

2以微课程培训为契机,促进美术名师、教学能手、青年骨干的梯队培养建设。

开展多层次的美术教师培训活动:区域美术名师、教学能手微课程展示活动,3 青年骨干教师微课程资源内容开发研讨会,参与省市微课程科研课题的研究,校际研训。

3开辟校内、校外研修一体化渠道。

微课程作为全新的教育资源,应该更广泛的传播和分享。微课程可以作为校内美术教师和校外美术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加强沟通的有效渠道。校内美术教师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美术教育专业能力更强,而校外美术教师没有课标的限制,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广阔。通过微课程,可以很好的体现校内、校外美术教师不同的专长和优势。这种交流无论对于校内还是校外的美术教师,都使得美术教育更全面,更系统,更丰富,使学生学习受益。

5.《微课程的应用实践与思考》标准化测试题 篇五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16日 信息来源:淮安市地税局作者:陈述荣 许学娟字 体:【大 中 小】“标准化”作为一个学术词汇较早被工业学所使用,原指一国或一国生产管理部门为适应科学发展和合理组织生产而对产品的品种、规格、质量、检验方法等进行统一规定并加以推广、普及和运用的做法。近年来,“标准化”作为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之一,已日益受到包括政府行政管理及公共服务部门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借鉴、运用。

一、纳税服务工作标准化建设情况

作为税务工作的核心业务,纳税服务工作的标准化,是指纳税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同质化,在实现途径上要突出做好岗位职责、业务流程、目标考核、制度体系等标准化建设。它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四个前提:一是纳税服务的种类、项目、节点、主体、流程、时限、要求等因素得到基本明确。二是纳税服务的具体要求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可对照性。三是纳税服务的结果容易评价和考量。四是纳税服务赋予服务主体的自由裁量权限和自由发挥空间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从2003年起,淮安市局进行征管、人事、行政等系列改革,尝试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一体化管理。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在纳税服务标准化建设方面初步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是服务机构统一。即有专职的服务机构,向纳税人提供专业服务。该局于2004年整合纳税服务资源,成立专职纳税服务机构,制定岗职体系,细化每个服务岗位的职责,在“征管查”三分离的体制下为纳税人提供纳税申报和发票管理等无区域化的“同城通办”纳税服务。充分发挥办税服务厅作用,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向税务机关申请办理的各类涉税事项,由办税服务厅统一受理、办理。“只要办税服务厅办得了的事,不用找地税局任何人,办税服务厅办不了的事,找地税局任何人也不能办。”2006年将市区办税服务厅合三

为一,2007年,各县局只设一个办税服务厅。服务机构统一后,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各自为政,服务标准执行不一的状况,从实质上统一服务标准,为纳税服务标准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是形象识别统一。即通过规范服务标识,推行形象识别系统,帮助纳税人准确地找到办税场所。2007年,该局引入纳税服务形象识别系统,统一全市办税服务厅的窗口设置、功能布局,强化了淮安地税纳税服务品牌建设。

三是服务流程统一。即服务的递送系统,向纳税人提供满足其需求的各个有序服务步骤。纳税人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一方面希望获得专业化服务,一方面也希望得到极大便利,减少等候时间。所以,在进行服务流程标准的设计过程中,该局以向纳税人提供“效率服务”为原则。对服务流程实行动态管理,流程能简则简,资料能少则少,及时修改ISO9000体系文件的流程和要求。淮安市引入ISO9000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以来,对全市税务人员业务流程的处理起着支撑作用,即便是岗位实行“双选”,人员流动相对较多,但不再需要以老带新,只要打开ISO9000,即可明白自己要做哪些事,下一个节点推送给谁。

四是服务行为统一。即在各个服务环节中人性的一面,税务人员在与纳税人服务接触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仪表、语言、态度等行为。对税务人员的行为标准的制定、实施和监督不像对服务流程标准化那么容易可行。服务的质量与纳税人满意度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真实瞬间”的情况,如何能在这些“接触瞬间”提炼出可以标准化的部分并且有效执行,这无疑是一大挑战。首先,标准要贴合实际便于执行,比如笑容是微笑,而不是机械地照搬沃尔玛的笑露8颗牙的模式。其次,服务要源自真诚。通过《假如我是纳税人》的大讨论等形式,触发税务人员内心深处的情感,自觉地遵守各项行为规范,带着感情为纳税人办理税收事宜。再次,强化外部监督。在办税大厅向纳税人郑重承诺,“地税干部存在该办不办、推诿扯皮、违反服务承诺行为的,一经举报查实,罚款五千元奖励举报人。”几年来,淮安市地税系统通过十余起严格执行这一服务

承诺,既取信于纳税人,也提高了地税干部纳税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力地推动了纳税服务标准化建设。

二、纳税服务工作标准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淮安市局通过几年标准化建设,从硬件环境、流程处理、行为规范等具体事项入手,要求每个工作人员一言一行都要严格按照标准执行,用标准规范服务,杜绝工作随意性,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一是对外提升了服务水平和服务效能。及时公开各类涉税事项的依据、条件、数量、期限、收费以及办理的具体流程,所有办税服务厅的窗口采用“一机双屏”,提供“透明服务”;规范了12366纳税服务热线服务用语、信息收集、问题解答,不断提高接通率和准确率;固化纳税辅导时间和内容,每月25日举办新办企业培训班,12366常见问题必须培训,使纳税辅导内容更贴合纳税人的需求;统一纳税人举报、投诉渠道,形成一整套包括受理、转办、反馈的规范流程,有效地维护了纳税人的权益。

二是对内提升了管理水平。通过实施纳税服务标准化,规范着装管理和服务用语,定期组织集体观看服务录像,相互点评,取长补短;不断完善了监督考评机制,提高管理的公正性、科学性。

三是创建了服务品牌。省局纳税服务处成立后,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办税服务厅标识设置,网站管理,12366升级,三年规划制定等,在省局的指导下,淮安市局加大了纳税服务标准化建设的步伐,12366、权益保护和纳税人之家等服务品牌效应日益显现。市委书记刘永忠到淮安地税调研后指出:“市地税局服务纳税人的做法可学习、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

三、纳税服务工作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标准是用于规制的手段,而非目的。纳税服务工作标准的贯彻实施才是纳税服务工作标准化建设的关键。

虽然淮安市局在纳税服务工作标准化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纳税服务标准不科学、不合理、不全面,纳税服务标准难对照、难把握。

一是标准化建设的思想不统一。少数地方和人员对标准化在纳税服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通过标准化手段提高纳税服务水平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是纳税服务标准可操作性不够。由于纳税服务工作标准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标准化的统筹规划和前期研究不够,某些标准制定前没有充分下基层调研,基层实质性地参与标准制定的程度较低,导致实用性不强与可操作性不够。

三是纳税服务工作标准数量较少。主要侧重于服务标准和服务流程的制定,缺少内部管理标准和综合评价标准。定性的条款较多,定量的指标较少,相关的服务标准仅仅是基本流程说明,用这样的提示对纳税服务人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作为服务标准就显得有些空洞。同时,过于笼统的要求既让执行者难以操作,更让监督者难以评判。

四是纳税服务的评价方法不科学。缺少量化的考核评价指标,不能对服务质量进行科学的统计和量化分析;缺乏对服务质量的监督制约制度;缺少专门的考核评价组织机构,也未形成有效的规章制度和考评机构工作职责。

五是纳税服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纳税服务工作标准化对纳税服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由于淮安市地税人事制度改革实行的是双向选择制度,目前从事纳税服务工作的人员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实行标准化后有相当一部分人员因业务水平、工作能力跟不上导致服务效率下降。

六是标准化整合存在一定难度。纳税服务工作标准化的宣传和贯彻实施力度不够,各部门之间协调合作

不足,标准的实施情况参差不齐。纳税服务工作标准化的建设离不开各地纳税服务部门的主导和推动,但是各地纳税服务工作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地方之间既存在一体化整合的要求,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区域特点和地方实情。纳税服务和税收征管相辅相成、紧密相连。如推行全功能窗口标准化建设,就必须充分考虑征管程序、信息化系统、征管操作规程等的要求。

七是纳税服务的具体要求不系统。各项要求零散分布于各处,征管信息系统中有体现、规章制度中有明确,对外承诺中有反映,但均未形成体系,有的相互之间还存在冲突,甚至存在前文尚未废止、后文已经生效的“文件打架”局面。各项服务要求中,定性的较多,定量的较少,执行起来,难以对照掌握。

四、推进纳税服务工作标准化建设的建议

标准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实施环境的改变,标准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动态过程。标准体系建立后,重点要转移到标准化实施上。

一是统一标准化建设思想认识。通过座谈会、讨论会、培训班等多种形式,使标准化的实施意义、目标、目的等价值理念得到管理人员及多数工作人员的理解与认同,为标准化的实施奠定思想基础。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前提和基础性工作。

二是加强纳税服务队伍建设。建立定期轮训制、竞赛激励制、脱产进修制、轮岗交换制等制度,促进纳税服务工作人员素质的提升。

三是合理设定标准化的目标对象。标准的设计不能以某一篇介绍文章或是某一地区非常态的做法为依据,要综合拟推广的地域内不同地区的经济环境、人员素质等因素,反复调研和论证,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可行性、简便性和前瞻性,使标准化的实施真正具有意义和生命。创立纳税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三类评价指

标:即纳税人评价指标、内部评价指标和第三方评价指标;创新纳税服务评价方法,确立纳税人评价、内部评价、第三方评价的各方权重;完善纳税服务评价管理,成立评价工作委员会,统一进行制度制订、考核评价、指标修正、资料收集、意见反馈等工作,并督促评价结果的应用。注重对评价结果的应用。将评价结果纳入部门的年终目标考核和公务员的考核,作为晋职晋级的重要依据,并根据得分值由高到低评选一定数量的税收服务标兵能手,并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

四是解决好标准化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纳税服务工作科学发展的动力之源。强调纳税服务的标准化并不排斥个性化的服务,可以结合地区实际与单位情况,提出可行性操作方案,以最有效的方式解决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具体问题,进行标准化和个性化的平衡。

6.《微课程的应用实践与思考》标准化测试题 篇六

——标准化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自2013年路局开展标准化建设以来,段认真贯彻落实路局各项部署,结合实际,先后推进了月度考评、计划与完成、目标管理,不断提高了标准化创建水平。按照强基达标、提质增效的要求,结合近4年来的推进情况,对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对下一步标准化工作提出对策。

一、通过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标准化工作取得了的阶段性成果

1、坚定了信念。通过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构建机制、抓好落实,抓两头、带中间,坚持激励约束机制、平台推进机制、标杆管理机制等各种有力手段,把创建成果清清楚楚的展现给大家看,坚定了标杆更进一步、后进迎头赶上的信念。

2、提高了业绩。一是安全持续稳定;二是生产任务全面完成;三是设备质量全面提高;四是环境建设极大改善;五是职工队伍素质稳步提升;六是部分团队业绩得到认可。

3、提升了管理。一是车间闭环管理的意识得到大幅提高;二是车间计划产生质的飞跃;三是生产组织改革逐步到位;四是人才队伍建设氛围得到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 1.目标问题。

⑴ 目标不清晰。一是当前各项目标如队伍素质以定性目标为主,不同车间、班组之间,车间、班组同历史成绩可比程度不高;二是工务系统的关键业绩指标尚未建立,往往在工作中单一以轨控水平评价车间管理业绩;三是目标的上下沟通机制尚未确立,段与车间对目标的理解存在信息不对称。

⑵ 目标体系性不强。一是对构建哪些指标、指标的数量幅度不清晰;二是指标之间的结构比重不清晰;三是指标之间的关系不清晰,现实因素与驱动因素不了解。

⑶ 目标对结果与过程的配比问题。一是科室、车间、班组评价是结果为主还是过程为主?二是过程结果各占多少为宜?三是过程红线划定的充分必要性如何认定?

⑷ 不同基础的目标评价方法。特别是部分车间既有设备基础、作业条件、人员素质基础大不相同,评价指标如何让人信服?相对值还是绝对值?如何设计?

⑸ 不同资源投入的评价公正性。部分车间、科室在推动工作时积极争取各项资源,资源支持力度不纳入评价体系有失公允;目标设计在导向资源节约型,注重效果与效率上不够。

⑹ 局部目标与整体目标之间关系不清晰。部门与段总体目标之间逻辑联系不够?专业部门与综合部门之间的区别不够?部门与车间之间的定位,责权利相互交叉? 2.当前各项基础比较薄弱。

⑴ 人的因素来看;一是职工队伍素质方面,职业素养高、能力强的职工较少,劳动效率低下、出工不出力的还占相当一部分比重;二是管理人员素质方面,岗位资格能力欠缺较多,相互攀比,贪懒散的干部还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⑵ 设备的因素来看,主要是装备水平,技改推进缓慢,信息化程度不高。

⑶ 制度的因素来看。在战略管理、人力资源、质量管理等方面缺乏体系性。

⑷ 环境的因素来看。苏北高速铁路发展必将产生极大影响,对我们队伍素质、管理基础、设备稳定性都提出了极大挑战。

三、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1.建立目标管理体系,导向关键业绩指标与平衡积分卡管理体系。一是要梳理工务段核心指标。安全、任务、质量、效率、效益、素质、科技。

二是要建立工务段关键业绩指标。安全风险控制度、任务兑现率、均公里扣分、桥涵设备裂化率、定额完成率,有权支出控制程度,职工素质测评分值、科技创新率。

三是要建立各级组织关键业绩指标。新机制一次受检考核率、验收合格率、生产任务人工定额、作业定额完成率、技能鉴定通过率,技改投入产出率作为车间、工区关键业绩指标群。其中,前三项作为当前重点权重。

四是要建立各专业部门、综合部门业绩指标。

五是建立部门、车间、班组主要负责人的绩效考评。逐步推进到以关键业绩指标为主、关键行为控制为辅、能力评价作为重要参考的评价体系。

2.绘制战略地图。一是将目标分解为结果指标、流程改造、驱动因素三类。二是形成互为因果的地图;三是划分现实指标与驱动指标;四是层层分解。

3.确定近3年工作重点。总体目标是质量优先、兼顾效率,不断提高管理绩效。一是要科学计划、组织、分析用工;为质量控制留足空间;二是抓好验收及反馈工作;三是划分作业性价比,为车间计划科学性提供依据;四是制定段及各车间、工区的质量目标,既要盯控完成,又要杜绝盲目追求;五是要监控效率指标。六是严格落实安全关键卡控制度,狠抓红线、确保目标的均衡。

4.完善保障机制。一是完善组织结构的责权利,二是不断配齐配强各级管理人员;三是设计科学的保障机制;四是聚焦关键目标,形成各级各层对关键目标的认领与保障;五是通过实战提高团队发展能力;六是强化否决条件与行为红线的刚性。

7.《微课程的应用实践与思考》标准化测试题 篇七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的确,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让他们真正体会到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也让数学贴近生活,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兴趣活动,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第八册《认识平行四边形》这一课时,主题图(图1)是一些生活的场景(楼梯的扶手、电动门、篱笆),让学生依据此前对平行四边形已有的初步认识,找一找其中的平行四边形。

教材中的主题图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摒弃主题图华丽的外衣,挖掘出主题图中的隐含数学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关键。数学学习发端于数学问题,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展开。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从而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二、合理处理教材,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课堂教学内容就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识结构的过程。要实现这一过程取决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取决于教师对课堂教学把握的灵活性和科学性。教材作为主要的课程资源,并不是一定要教师按教材的安排,按部就班地教学。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推敲,挖掘教材知识内在的联系,对教材的组织,呈现方式进行灵活的调整,并构建弹性化的教学设计,即在教学时,教师要针对实际,灵活地驾驭教材。

如,在学习第八册《认识三角形》这一课时,学生已经在一年级时认识了三角形,有一定的基础和生活经验,课本上呈现的是一座大桥,让学生找出图中的三角形,由于大桥图是远景图,所以看得不是很清楚,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很多孩子并没有见过课本中的大桥,所以学生的兴趣不浓,无法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去,因此可改为出示“你知道吗?”中的三角形(如图2),让学生观察,体会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欲望,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一直在自觉、快乐的状态中学习,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效果。教师应把自己看成是“活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要用活、用实主题图,让学生学的有兴趣、学的高兴、学的灵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用质疑的眼光看待主题图,本着“缘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理念对主题图进行合理设计。

三、小组合作学习,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数学课程改革提倡小组学习,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学生在小组中学习没有心理负担,不会感到紧张和无所适从,这种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情景,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有机会发言,人人有机会操作学具,人人有机会参与竞赛,人人做学习的主人。苏教版教材为学生小组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讨论、交流,如课本中的茄子、白菜、豌豆等说的话为学生留了思考的空间,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发展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提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认识物体》的教学中,笔者没有一一去讲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特征。而准备了生活中的类似物品等,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分一分、摸一摸、看一看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能大胆的动手实践,经历了对物体的分类观察和比较等过程,从而逐步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感性认识,并会识别他们,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

8.《微课程的应用实践与思考》标准化测试题 篇八

摘要: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加快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体系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关键是根据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制定明确可行的在线开放课程的选择标准、建设标准与保障标准。课程建设不仅要立足打造精品,更要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创新,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正在引发高等教育领域前所未有的大变革,这对约占全国本科院校总数45%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是新的挑战。本文结合金陵科技学院慕课建设的实际,就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有关问题作一探讨。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基本现状

从总体上看,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推进速度慢,建成的课程少。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现状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思维模式固化,对“慕课”这一新生事物认识不足,准备不足

我国高校传统教学模式是面对特定群体,有着特定的时空限制。由于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教师对高等教育新技术和新思想缺乏敏感度、关注度。对于“慕课”这种将传统课堂教学活动转移到互联网上,让学习者在虚拟教室里自由学习,能够通过互联网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新教学模式,相当一部分教师认识不足,关注甚少。更有一部分教师担心传统大学教育模式的主流地位由此将会受到挑战,他们固守原有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对慕课产生了一种天然的“抵触”情绪。

2.引进课程多,高水平、高质量、有特色的课程少

慕课建设需要很多条件来支撑:优质的课程资源,优秀的教师团队,数量可观的经费支持,较为复杂的制作过程和较高的技术条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还是持观望犹豫和甚至茫然的态度,自己动手建设的课程很少,大部分高校本着拿来主义的原则,引进其他重点高校建设推出的“慕课”。囿于不同层次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各不相同,课程出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即使已经着手建设的高校,也基本采取各自为战,各自为营封闭的课程开发模式,高水平,高质量,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有特色的课程目前很少。目前在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的课程共有近500门次,其中先期上线的大部分是“985工程”、“211工程”重点高校推出的课程,由应用型本科院校推出的课程比例较小。

3.企业参与度高,在线课程商业化模式开始形成

众多互联网企业看到互联网教育产业的商机,纷纷加入在线教育行列,一些企业特别面向高校推出一些在线课程和平台,这些企业建设课程速度很快,他们以市场方式来运作慕课,但是各类课程与平台质量参差不齐,与学校人才培养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不相吻合,实际使用效果并不理想。

4.地方高校成立高校联盟共同推进慕课建设

与重点高校之间的联合类似,地方高校也开始成立校际间的慕课建设联盟,如深圳大学牵头的全国地方高校“优课联盟”(UOOC)。但目前的联盟还是一种松散的形式,上线课程总量少,质量有待提高,选课率也有待提高。截至2015年6月,“优课联盟”(UOOC)加盟高校达87所,上线课程25门,累计选课人次仅2.5万。即使在已经上线的课程中符合应用本科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数量也很少。原因在于各校投入不均,课程建设的质量不均,联盟内高校的权利义务关系没有清晰界定,联盟内高校没有建立完善的互认学分的机制。

二、充分认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1.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

2015年4月28日,教育部出台对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管理的意见,提出了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三个基本原则:立足自主建设、注重应用共享、加强规范管理。文件明确提出高校应切实承担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主体责任;将建设和使用在线开放课程作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探索建立高校内部或高校之间具备考核标准的在线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机制,积极探索并推进在线开放课程的应用,加强课程选用管理及学分管理,确保教学应用质量,具体提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七大重点建设任务。其中到2017年前认定1000余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到2020年,认定3000余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目前全国新建本科高校420所,作为全国高校学校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理当担负起建设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在线开放课程。

2.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线开放课程体系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国家三部委最近联合发文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在这个意见中明确提出: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对照文件精神,再分析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有着较强的“地方性”和“应用型”办学特色,但本科办学历史普遍较短,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先进教学理念缺失、优质教学资源缺乏、师资队伍水平不高、实习实训条件不足等问题。而在线开放课程恰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方面的不足。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以此为契机,结合自身实际和学校办学特色,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适应转型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建设一批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为师生服务、受师生欢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线课程体系。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思考

1.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与特色

总体上来说,金陵科技学院在应用型办学思想上,经历了从新建本科院校向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变的过程。作为新建本科高校,学校最初在人才培养上是在复制传统本科高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模式,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这种模仿和复制是没有出路,必须走出一条适合自己,体现自身特色的应用型本科教育道路,2011年,学校党委及时提出了从新建本科院校向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形成与地方(行业)相融、相长、相促、相亲,形成共生共存的互利双赢的办学思路,进一步明确学校发展的“三地”指导思想,即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上始终坚持“地方性”,在发展路径上始终坚持“地方化”,在办学实践中始终坚持“地方型”。在围绕服务面向的区域性与行业性、人才培养定位的职业适应性和规格多样性、专业设置的适切性和开放灵活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合作教育必然性、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等方面打造新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特色。学校整体设计专业学科建设一体化和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路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实施“十个结合”,充分彰显“十化特点”,创造性地形成了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双十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以“应用型专业性教育”为逻辑起点,通过专业标准与行业标准相结合,模块化课程与特长性课程相结合,实践教学形式、平台、课程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实际结合,专业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相结合等“十个结合”,有效地彰显出专业发展“行业化”,培养模式“多样化”,实践教学“系统化”,教育资源利用“多元化”,队伍建设“双师、双能化”,创业与创新教育“全程化”等“十化特点”,切实提高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培养了满足南京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高层次应用型或现代高端职业型人才,较好地实现了办学定位入地、使命定位实地、专业学科落地、培养过程接地、培养结果着地,系统体现了地方性、应用型大学从办学理念到办学实践的改革与创新。

2.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思路与标准

基于上述新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办学思路和办学特色,学校确定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指导思想,即按照“请进来,走出去;试点先行,全面推进”的建设思路,逐步提升“慕课”在学校教学过程中的比例。“请进来”就是引入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00c等通识类和公共选修类课程,重点丰富通识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体系。“走出去”就是主动加入校际慕课建设联盟或者是校企慕课建设联盟,通过联盟平台,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共享。“试点先行”就是先行选择条件成熟的课程按慕课的要求进行建设。“全面推进”就是在总结试点建设的基础上,有步骤有计划地适当扩大慕课建设的数量,提高慕课使用的范围。从三个方面来确定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标准:

一是课程选择标准。课程选择标准是围绕建设体现应用型大学特色的精品课程这个目标来确定。

(1)有利于学校发展:课程的选择既能够展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又可以提升社会影响力的课程,也就是要选择社会关注度高的课程。(2)课程立足共享使用(受众面):课程首先要立足于面向本校学生使用,同时也要满足同层次兄弟高校学生需求以及行业领域内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需求和社会大众自身学习的需要。(3)课程应用性特色明显:选择专业基础好,专业的行业化特色明显,校企合作机制健全的课程,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4)课程教学团队实力强,素质高:教学团队整体实力较强,课程负责教师在行业领域内得到认可,教师要有较高的建设热情、奉献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是课程的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标准主要是围绕学习者知识内化和持续学习来确定,就是既要让学习者学得进,又要让学习者持续学,不中途退出,完成率高。(1)课程教学理念: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主讲者要有独特教学风格、教学设计方法科学合理。(2)课程知识点:对课程知识点既要重新梳理、重新设计,符合“碎片化”学习特点,更要体现课程知识体系的系统化学习本质。对知识点的选择既要精选又要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杂乱无章。(3)课程资源:既要保证课程资源的高质量体现优质性又要注意利用多样性课程资源,既要注意吸取国外好的教学资源体现国际性又要注重采用来自真实生产环境的课程资源体现企业性。(4)课程呈现方式:要采取微视频+图片+多媒体动画等“富媒体化”呈现方式,在学习、交流和反馈场景中借鉴一些网络游戏体验方法和激励规则,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学习者学习中的问题,以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体现课程的独特性、趣味性,增加“人一机”交流的情感性。(5)课程学习操作:从课程学习者的角度来构建课程,使学习者能很快熟悉课程结构设计、教学活动实施设计,快速掌握课程使用方法,做到方便快捷,易学易用。(6)课程评价:既要注重评价角度多元化,即可以从教学内容、学习资源、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等多角度对课程建设和教学进行评价,更要注重对学习者采取多样化评价方式,包括机器评估,论坛讨论的同伴和教师的混合性评估及学习者的自我评估等。(7)课程技术指标:根据课程平台构建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课程界面设计简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课程展示界面色彩搭配合理、各类视觉元素组织恰当,视频流媒体文件分辨率、码流满足要求,播放顺畅。

三是保障标准。包括:(1)组织保障:学校制定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规划,明确归口建设与管理职能部门和协助部门,理顺各方面关系,切实保障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有序与高效。(2)经费保障:课程建设采取项目制方式进行立项管理并拨付专项建设经费,并切实保障课程上线运行后所需要的后续经费。(3)技术保障:由教育信息技术教师与课程教师组成课程技术保障组,并适当引入专业的制作团队,在从教师的课程设计到课程呈现整个过程中做好技术保障工作。(4)成果认可:课程建设完成开始上线运行后,学校认可老师的知识产权和劳动付出并根据上线的等级分别给予奖励。

四、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实践、建议与设想

基于前面思考,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分三个层次逐级展开,即通过校内SPOC课程——联盟课程——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的建设路径来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依据前述在线开放课程的选择建设标准,目前主要确定四大系列课程,每个系列不少于2门课程建设,同时也鼓励其他具备建设条件的课程开展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工作。

建议与设想方面:一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充分认识“互联网+”对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和教育教学理念所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充分利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应用型本科专门委员会这个平台,探索校际层面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合作机制,强强联合共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的应用型本科在线开放课程体系。二是加强研究校际间在线课程学分互认机制,进一步提高课程开放共享与使用成效,探讨建立应用型本科在线课程中心,构建应用型本科慕课共享生态系统。

9.《微课程的应用实践与思考》标准化测试题 篇九

前言:

对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认识与思考

自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来,2000年中国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教育部又先后推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小学和初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并在部分地区学校试行;2002年9月,试行范围进一步扩大,继而颁布了新的高中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至此中国教育迎来了建国以来最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课程改革,从指导思想和内容框架方面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面对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本文想谈几点认识与思考。

关键词:新课标体育与健康课基本理念理念完善

领域目标评价体系

一 对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认识

(一)新课标与体育与健康课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继承与发展是此次基础课程改革的特点。新课标更为彻底的摒弃了以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那种“学科中心论”的教学模式,更为充分地突出了教学中心是学生这一主体。同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是一致的,即:将“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就学校体育目标而言,强调“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又必须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一教学理念和国际上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二)新课标促使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理念更为完善

新课标通过试行有着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它进一步规定了体育与健康课必须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强调体育教育增进学生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的功能,在体育教学史上将体育功能延伸至社会生活,并以此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即;(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身心

健康成长;(2)激发学生体育活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它不仅符合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明确了体育教学的目标,而且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新课标的领域目标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领域目标相吻合。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课堂教学在体育教学大纲的规定下,为实现体育课目的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三项任务,即: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与道德意志教育。为完成这三项教学任务,教师备教材,备器械,写方案,吃力地去教,学生费劲地去学;心血与汗水付出多多,汇报与收益却少之又少;以至于学生跨出校门,走向社会仍不知体育课上学了些啥?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教学模式上的遗憾。而新课标推陈出新,拾遗补缺,以发展的观点提出了五个领域目标,即:运动参与;知识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社会适应。这五项领域目标较之于三项任务,更加完善、具体。在培养人才方面,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更适应于现代社会教育,适应于社会未来。

二.对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的思考

(一)新课标下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内容的选择

新课标下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再向以前教学大纲那样有统一规定,因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当然,原则上必须求稳求实、且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第一,系统知识与系列活动的关系。教学内容选择的关键是要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科课程中知识、原理和技术在活动中直接经验的感受与体验的相互转换,使学生愿学乐练,受益终生。第二,考虑到民族、地区及城市与乡村差异的关系,因而尽可能地从实际出发,挖掘乡土教材和民族传统教材,注重所选教材的特点,突出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在:(1)发展身体素质练习的教材;

(2)游戏类教材;(3)各项体育活动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战术在实践中的运用;(4)乡土教材和民族传统教材;(5)韵律体操与舞蹈、娱乐体育和医疗保健体操等项目上,可不拘一格,敢于取材,大胆创新。

(二)新课标下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结构的变化

首先,从师生关系上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在是系统

地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与技能,而是启发、诱导学生根据计划目标,自身的兴趣、爱好,来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和指教,身体练习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其次,从组织教学方法上讲,技术、技能的学习不再是精讲多练,教师一统课堂的教学模式,而应该是多姿多样,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及组织形式的聚集;只是在必要的时候向学生进行适当的示范、表演、指导、辅导及总结,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练习。其教学组织形式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的选择运用并有所创新,采取诸如教学分层式、自主选择式、自主结合式、俱乐部式等。不求规范统一,但求学生练习主动积极、创新求趣。通过创新求趣,张扬学生个性,进而缩短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三)新课标与体育与健康课的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对学生身体能力的评判,而忽略了教学评价中督促与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及通过反馈改进学习的功能,也忽略了身体差异与体能大小,因而教师与学生大多追求分数。致使客观上的分数与实际能力脱钩,因此不利于发现与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不利于了解学生的需求;不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确立自信。其数字式的分值往往损伤了学生的自尊,扼制了学生个性的张扬。新的体育与课程标准提出了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以及学生互相评价相结合,同时又专门提出了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强调对所学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了解与运用,重视参与性、健身性及娱乐性的统一。即客观求实,承认差异,又注重能力发展。使评价体系尽可能地反映出学生情况,评断更趋于合理。这种较为客观体现“健康三维观”的教学课程评价体系,不失为教学改革上的一次飞跃。

总之,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给学校体育教学带来了一场革新,无论是教材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框架结构,它将更有利于实现体育的社会功能,体现体育育人的价值。

摘录:1。广东省中小学教学指导书《体育与健康》。

2.广东省中学教科指导书《体育与健康》。

10.《微课程的应用实践与思考》标准化测试题 篇十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01-0004-0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校的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师们的教学理念和授课方式都进行了很大的变革,他们积极接受新课程,感悟新课标,并将新课标的精神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新课堂及新课标带来的革命性变革给一线广大教师带来了喜悦,同时也遇到一些困惑,下面我把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和困惑和大家交流如下:

一、对课程标准理念的认识

(一)新课程标准下对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认识。

(1)教师是主导。

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成了师生共同学习、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舞台。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成功的喜悦,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这意味着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课堂的策划者,调控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扮演的是主持人、导演的角色。

(2)学生是主体。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应当允许其差异发展,张扬个性,展示生机。课堂是学生展示的舞台,他们通过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展示与交流,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通过一系列活动,最终达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展示自我的学习目标。面对发展中的人,教师以学定教,促进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要注重价值观的引导和智慧的启迪。

(3)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要求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打造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这就要求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需要在完善教学活动和完善个性两方面共同努力。教师与学生不单是学习的伙伴,还是主动学习的参与者,更是学习的组织者、策划者和导演。

(二)对课程评价的全面认识。

当前,由于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考试制度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变革,考试制度成了新课程改革的绊脚石。通过领会新课程标准精神,认识到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并不是评价的全部。

(1)对评价方式的重新认识。考试和分数不是评价的全部,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它是不完整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发生在师生交往中的教学评价对孩子学习兴趣和特长爱好的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远远大于次数有限的考试及其分数。

(2)对考试的重新认识。我们应关注的是考试结果处理的问题。真正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并不是考试分数本身,而是对于考试分数的诠释和对考试结果的处理。

(3)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认识。新课程标准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杜绝过分强调分数,把分数当做唯一标准,而忽略了其他方面,鼓励建立以“发展功能”为核心的符合教育方针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新的评价体系来科学地评价学生素质的发展状况,评价学生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

二、对语文教学实践的认识与解读

(一)从课堂新用语看我校教师教学方式和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我校的语文教师在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后,自觉地改进教学方法,力求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课堂用语就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教师在课堂上问:“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对学生学习的难点和疑点有充分的估计和了解,并按学生的思路设计教学,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尊重了学生这个主体,还和谐了师生关系。

2.“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让你最感动的是什么,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整体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当学生在深入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后,教师问: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又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3.“你还有什么想法和建议?请说出来和其他同学分享并探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语文教学应当鼓励学生把创造性思维用规范、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语文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及对策

困惑:我们倡导新型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去学习,可是在合作、探究环节上不好操作,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有的小组成了好学生的“天下”,回答问题,合作与交流只有好学生参与了进去,而学困生则呆在一边,无所事事……

对策: (1)合理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的内容要考虑到学生之间可能会存在的差异,分层次设置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完成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样就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一些学生没事干的情况,才能把学生的个体差异变成一种教学资源,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才会收到相互启发的功效。(2)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引导。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灵活合理地进行引导,调控课堂节奏,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

11.《微课程的应用实践与思考》标准化测试题 篇十一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 物理化学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物理化学是高等院校化工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是从研究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入手,探求化学变化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1]。物理化学侧重理论研究,为日常生活、生产中的现象提供理论基础,并用抽象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其应用体现在诸多领域,如化工、材料、农林、环境、冶金、电池等方面[2]。因此,搞好物理化学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及后续课程学习至关重要。笔者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物理化学教学方面的工作和研究,认为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应用型人才,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加强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培养。本文结合物理化学教研室的教学经验及催化剂方面科研工作的实践,就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个问题阐述观点,并简要介绍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

1.与学科特色相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物理化学要适应现代发展的需要,其内容必须不断地更新、完善。作为我院化工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应该把握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根据专业学习的需要、学科发展的趋势及化学知识在本专业培养人才中的作用开展教学;在传授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公式等重要理论的前提下,注重结合学科发展现状、最新研究成果及远景等前沿性知识,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理工科物理化学教学内容的专业属性更加明显,时代特色更加突出。在具体操作上,一方面教师应认真考虑如何依据“少而精”的原则对教材和教学内容做出合理的取舍,使教学内容合理优化、重点突出,使其比较全面地体现基础理论性和科学创新性原则。以环境工程专业物理化学教学为例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了解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相应地针对专业选择物理化学的教学内容,对与环境紧密相关的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相平衡、化学动力学、电化学、表面和胶体等部分作重点讲授,对统计热力学等理论性较强的部分做一般性介绍,即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科的特色及与相关专业的联系,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拓展和延伸,同时适当介绍学科前沿领域的新知识,融汇基础与前沿,即加强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比如,在讲解化学反应热效应时,通过实例向学生展示热化学在污水处理过程、热污染控制等多方面的计算问题。这样可使物理化学更贴近专业教学,更贴近生活,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开阔视野,为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入门作用,也为其今后的专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知识创新在于教育,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对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摆脱“你教、我学”一味灌输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采用课堂互动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互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其学习热情,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在准备工作中吃透教材,精心备课,恰当地将教学内容与一些学生遇到过的熟悉的实际生活、生产实例联系起来,遵循“提出问题——引入新内容——启发学生得出答案——归纳总结”的原则[5],使学生感受物理化学知识的魅力。如介绍化学势这个概念时,可以借用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为引,提问:“水为什么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聪明的学生会回答因为高处的水势能比较高,由此抓住时机引入我们要介绍的概念——化学势,并由老师总结得出化学势类似于物理学中的势能,即一定条件下,一切变化必然朝着化学势减小的方向移动,使学生对化学势有了初步了解。这时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化学势的理解,可以继续提问“在373.15K、101.325KPa状态下的液态水和水蒸气的化学势的相对大小及其原因”,学生通过所学化学势的知识,自己总结得出结论:化学势作为判据应用于相变化过程,若两相平衡则两相的化学势必然相等,这就是化学势的物理意义,从而使原来干巴巴的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此外,为避免教学中的灌输现象,我们重点讲清思路和基本方法,启发学生动手推导一些物理化学公式。如在化学动力学这章中,公式众多,推导过程繁复,若都通过老师上课一一讲授,则既浪费时间,又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对简单级数反应的速率方程采用学生课后自学、上课抽签进行黑板推导,在此基础上加以指导、总结,然后通过例题和习题,使学生加深对概念、公式及其应用条件的理解。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创新动机和创造思维能力。

2.2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与学生在教学中产生良性互动。采取互动的方式有很多。设置疑问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在讲授一个知识点前,可以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启发学生提问,再根据学生的问题,展开这个知识点。课堂上既有讲授,又有讨论,让学生通过思考和提问,逐步领会和掌握所学内容。如在讲授稀溶液的依数性知识时,我们提问:“为什么冰棒越吸越不甜?”供学生讨论,通过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思路的引导,学生得出了如下结论:“冰棒在冰冻之前是饱和的糖溶液,随着温度的降低糖的溶解度随之降低,于是就会有一部分糖分子游离出来,分布在冰棒里。冰棒遇热融化糖分子随之溶解,被吸进口中,于是冰棒里的糖分子越来越少,感觉糖味愈来愈淡”。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让学生列举其他稀溶液依数性的实例。学生踊跃发言,列举了“腌咸菜的水冬天不易结冰”,“海洋中的动物不能在淡水中生活”,“经过霜打的白菜格外甜”,以及“点滴要用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5%葡萄糖水”等例子。通过这种互动式教学方法,尝试使物理化学知识围绕实际问题而展开,使问题不仅成为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前提,而且成为学生期盼、理解和吸收知识的前提,提高对物理化学课程作用和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建立网络教学平台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的不断普及,移动学习成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微信是当前移动设备的热门应用程序之一,其丰富的功能可为移动学习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笔者所在的物理化学教研室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微信的私信、朋友圈、群聊等功能与自己关注的对象或公众号进行同步或异步的便捷交流,实现与特定群体通过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形式进行全方位的沟通与互动,从而达到课堂讲解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例如通过微信教师可以群发功能推送消息,将有关教学的课程内容或问题随时上传,让学生自由讨论;学生可以实时通过语音或短信的形式向教师提出问题,请求帮助,教师在线回答学生的疑问,即使当时不在线,提问也会被记录下来,老师上线以后再进行答复。这样可以避免过多的课堂讨论占用有限的课时,并且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另外,微信作为一种社会性软件进行辅助教学,具备全天候、便捷性、移动化、易沟通等特点,它不仅为学生的个人知识管理提供空间,而且能够通过建立学习群体,为师生间网上同步交流架设一座桥梁,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师生一起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学习经验,共同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困难。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不但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而且把教与学的交互过程进一步延伸到了课堂以外,充分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化教学模式,使学生有更多自由思考的空间,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物理化学教师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继续探索,不断思考与创新教学过程,在不断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分享传授知识、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带来的快乐,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努力完善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活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等.物理化学(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李学峰,赵艳茹.案例法在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大学化学,2012,27(5):14-16.

12.《微课程的应用实践与思考》标准化测试题 篇十二

在各高职院校提升内涵建设的今天,提高专业教学质量成为专业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然而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的规范化问题逐渐成为了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以培养能够从事企业计算机应用项目设计、开发和维护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岗位核心能力+基础能力”为导向来构建项目课程体系,在教学中实施CDIO工程教育理念。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教学中究竟按照怎样的标准和规范来实施,科学制定课程标准对于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考核、规范课程教学过程,指导任课教师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无疑具有重要意义[1]。笔者以《.NET网站开发》课程标准为例,探讨了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标准制定的意义、思路和内容。

2 高职课程标准制定的意义(Significance of higher vocational curriculum standards developed)

课程标准是对某门具体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教材编写及实施要求等要素的规定。制定课程标准就是研究课程的总体功能定位、课程目标定位,选择能达到目标的课程内容,并确立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实施环节的基本思路[2]。高职课程标准作为课程实施的参照,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课程改革的方向,是高职教育改革中的关键问题,是真正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落到实处的保障[3]。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关系到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

(1)课程标准的制定有利于任课教师更好地了解课程的性质,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的设计思路,使任课教师更为灵活地组织教学。

(2)课程标准的制定有利于规范课程的教学。课程标准是教师备课、教案和讲义撰写、教学进度安排、实训安排的基本依据,科学的课程标准能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授课进程,尤其对同一门课程有不同老师授课时更需要一个合理科学的课程标准。

(3)课程标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生的创新意识。课程标准从课程实施的进程出发,除强调对知识的了解、理解和应用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课程标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标准注重工作过程的考核,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践体验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5)课程标准有利于发挥教师的创造性。课程标准给教师教学留出了足够的创造性空间,便于教师不断学习学科新知识,更新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6)课程标准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课程标准是由高职院校骨干教师、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课程研究专家结合专业岗位(岗位群)需求和职业资格标准开发的,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3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标准设计的总体思路 ( T h e g e n e r a l i d e a o f h i g h e r v o c a t i o n a l c o m p u t e r a p p l i c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m a j o r curriculum standards design)3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标准设计的总体思 路 ( T h e g e n e r a l i d e a o f h i g h e r v o c a t i o n a l c o m p u t e r a p p l i c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m a j o r curriculum standards design)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标准设计需要重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由学校牵头,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行业专家共同成立课程标准建设小组。通过对计算机相关职业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剖析、选取和序化,归纳出课程所需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在教学中实施CDIO工程教育理念,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能力对接、工作任务与课程内容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对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标准总体设计思路如下:

(1)调研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的典型工作岗位及岗位职责,分析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

(2)由行业企业专家、课程专家和专业课程教师组成课程开发团队,通过对计算机典型工作岗位的分析,构建课程的“职业能力分析表”,编制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

(3)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融合计算机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课程新技术的发展确定课程具体内容,并结合职业教育的课程观、教学观、能力观,以项目化教学来组织课程内容,根据项目的不同阶段选择和序化课程项目。

(4)实施CDIO工程教育理念,按项目的生命周期和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来组织课程内容,并按照课程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课程的实施。

(5)通过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考察和评价,建立考核知识、能力、技能与素质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完成对课程的评价与考核。

4 《.NET网站开发》课程标准的实践(The practice of .NET website development curriculum standard)

4.1 课程描述

在课程标准的最前面以表格的形式对课程进行描述,指明课程名称、课程类别、课程学分、课程学时、教学组织方式、适用专业、先修课程、后续课程、制定人及审定人。如《.NET网站开发》课程标准的课程描述为:课程名称:.NET网站开发,课程类别:必修,课程学分:4.5,计划学时:70(理论35+实践35),教学组织:教学做一体,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先修课程:数据库技术与应用、C#程序设计、界面设计,后续课程:.NET框架体系、软件测试。

4.2 课程定位

课程定位包括课程的职业岗位(群)分析、典型工作岗位和课程性质。《.NET网站开发》课程定位包括网站开发相关职业岗位(群)分析、课程典型工作岗位(岗位职责)和课程性质。该课程的相关职业岗位(群)定位为四大类网站开发:技术类、设计类、编辑类和交流推广类,与本课程相关的典型工作岗位是网站开发工程师和网站维护工程师,因此可以在课程标准中设计“典型工作岗位、岗位职责与职业能力”表,让授课教师明白该课程在典型工作岗位中的实际需求和地位,以及要培养适合该岗位的学生所需具备的职业能力及素质。

课程性质主要是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和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中的地位。《.NET网站开发》的课程性质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讲授目前流行的ASP.NET开发语言,使学生掌握ASP.NET相关知识及体系的最新主流技术,具备Web编程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进行动态网站项目的开发,达到网站开发工程师及网站维护工程师的任职要求,并为企业级网站开发打下基础。

4.3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哪些典型工作任务,具备哪些基本知识目标、职业能力目标和职业素养目标,并需要达到计算机职业资格标准的相关要求。在《.NET网站开发》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设计了“课程典型工作任务及课程目标”表(表1),和计算机程序员职业资格标准表。

4.4 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的设计需将职业资格标准有机地融合到典型工作任务中,突出对职业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设计分为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在总体设计中概述了项目构成,并对大项目进行任务分解。如《.NET网站开发》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总体设计为:针对课程的岗位目标和能力目标,设计了综合教学项目“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和实践项目“在线音乐点播系统”。并以“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为主线贯穿整门课程,该系统分解为六大项目:网站规则与搭建、用户登录模块、学生管理模块、教师管理模块、后台管理模块、公共类设计。接下来将每个项目又进一步分解成工作任务。

在教学内容的详细设计中对项目进行细化,明确每个项目拟实现的能力目标、相关知识点、教学方法、手段及教学学时,如《.NET网站开发》课程标准的详细设计详见表2。

4.5 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包括教学组织、教学模式和教学建议等。《.NET网站开发》课程的实施按CDIO理念,将“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这个大项目,按项目的需求分析、设计、调试、运行到交付的生命周期流程进行划分;按“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做学一体”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按“效果展示→关键技术讲解→学生模仿→课堂演练→综合实训→真实项目实战”流程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探究性学习、互动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学习策略。在教学中建议充分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小组协作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自主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系统获得CDIO理念中的构思(确定任务,确定技术路线,小组分工)、设计(自主协作、资料收集、资料分析,形成方案)、实施(团队协作,项目制作)、运作(活动评价,成果交流)的整体训练,同时完整地体验整个项目的开发过程,以便在工学结合的实践环境中能以团队协作形式完成真实项目的开发。

4.6 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职业能力的考核,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来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并让行业企业教师参与对学生的考核。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想学、能学、乐学”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NET网站开发》课程注重考核学生的操作技能、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课程考核由“平时考核(15%)+技术知识考核(85%)”组成。平时考核包括“平时作业(5%),平时考勤(5%)+课堂表现(5%)”;技术知识考核包括“子项目过程考核(60%)+期末考试(40%)”;子项目过程考核又包括对六个子项目的考核,每个子项目占10%,重点考核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团队协作、团队竞赛、作品展示、小组汇报、小组互评等方面的情况。

4.7 教材选用及参考书

这部分属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包括《.NET网站开发》课程选用的教材、实训指导书、参考书、软件环境、工学结合及相关网络资源等。

5 结论(Conclusion)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需要行业企业专家、课程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参与,要充分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发挥行业企业的主导作用,在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调研计算机的相关工作岗位,分析典型工作岗位(职责)和知识能力需求,融合计算机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以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原则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采用一体化、项目化、工作过程导向、案例等教学方法,结合教师、企业、社会等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以及从模仿到创新的职业能力。

摘要:课程标准的制定有利于教师明确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并能指导教学设计、规范课程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本文以《.NET网站开发》课程为例,从职业岗位(群)的调研,分析归纳出课程的职业能力,确定课程的教学项目,结合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设计教学详细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最终完成课程标准的制定。

13.《微课程的应用实践与思考》标准化测试题 篇十三

这是第一本研究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的著作。是由省教研室王林老师带领一批省内特级教师、青年名师共同编写而成的。全书共分为三篇,共计十八章。上篇是课程目标研究,中篇是核心内容探析,下篇是改革热点透视。期间还加上了编者的导读,每一章都采用观点聚焦、案例解说、策略提示加资料链接的的形式来叙述,思路清晰,对一线教师认真把握《数学课程标准》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在上篇的《课程目标研究》中,编者在“导读”部分一开始就明确指出了数学学科的性质——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对人的素养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实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已被细化为四个方面: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数学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因此,上篇着重围绕“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活动经验、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部分为我们一一进行了解读。

说起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方法,一般教师并不十分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观点聚焦中,编者这样写到:方法是体现相应思想的手段,思想则是对应方法的精神实质。一般认为,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一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都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两者都要以相关知识为载体,又反过来促进知识的深化及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其次,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也具有不同的属性和功能;数学方法更多地被看成是解决数学问题或数学地解决问题的规则和程序,具有明确性、具体性和可仿效性;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方法、规律的一种本质认识,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的特点。第三,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之间具有相对性。数学思想方法是蕴涵于数学知识和内容之中,又高于具体知识和内容的一种理性认识。数学思想方法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相对的内隐性、显著的层次性。

在小学数学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包括: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随机、转化、数形结合、方程、函数、集合、对应等等。编者在此书中重点为我们介绍了抽象、分类、归纳、演绎、转化、数形结合、模型七种。每一中数学思想方法除了介绍其概念定义外,都结合了小学数学课本中的案例加以描述,增强了不少可读性。当然,编者还为我们的教学进行了策略提示:小学阶段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形态主要是渗透。并且要我们提高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自觉性、通过高质量的思维活动凸显思想方法的价值,还要注意阶段性,逐步提高领悟水平。为了帮助一线教师更好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资料链接部分,编者也罗列了邵光华、曹才翰、日本米山国藏等的著作,较好地拓宽了我们的研究视野。

中篇的核心内容探析主要围绕“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来写。你如果稍加留意,这些都是新课程标准中的核心概念。就“运算能力”而言,很多教师认为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降了,个中原因很多。《江苏教育》杂志2010年第一期曾组织过专题讨论,笔者也曾经撰文《口算教学,怎一个烦字了得?》,从十个方面对口算教学中的一些现象进行了剖析,指出了提高口算能力的基本途径。当然,就日常公开课而言,计算教学往往很少有老师进行展示,一则内容枯燥单调,难以引发兴趣。二则设计流程缺少创意,难以成就师生的精彩。所以计算教学往往成为人人讨论的“家常菜”----味道多而杂。欣喜的是,目前对此研究的老师越来越多,因为计算教学中的问题相当突出,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已成为每一个数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数学新课程标准》进一步加强了数的运算的地位,目标更加明确具体,内容更加完美。在“关于课程内容”部分明确指出“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定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当然,我们应该明确,小学阶段主要学习数的运算(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关系重大,有利于增进对算理的理解,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

同时,有利于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感悟数学思想方法,还有利于学生养成专心、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审题细心、书写工整、自觉检查的学习习惯。

应该说,在苏教版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我们能深刻感受到,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教材都精心选择多种方式----或选择具有一定结构的实物材料,或者选择具有一定结构的操作材料和直观材料,或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实物模型、直观模型和已有知识等。教材紧密围绕数学知识本身的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数学规则的学习形式,灵活设计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构建算法的活动线索:有“例—规模式”和“规—例模式”.此书中,编者也结合大量的教学实例,给一线教师提出了很好的教学建议和策略支撑。要求我们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运算解决问题;更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算心理和习惯。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经历主动建构算法的过程,关注运算心理的改善,加强估算,促进运算能力的提高,要提高练习效益。由此,对于这部分的七个核心概念,我们不妨在阅读后,加以比较分析,领会其实质,定能掌握操作要领。

上一篇:第二章消费者选择答案下一篇:广西工会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