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发展(共8篇)
1.经济全球化发展 篇一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及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大大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市场经济、生产活动全球化、跨国公司高速发展及全球金融市场的形成等一系列经济全球化所包含的特征,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各国经济政策的制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必须采取立足自强,发展周边,加快对外开放的速度,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市场经济体制,把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放在重要位置等对策,才能在21世纪的世界经济全球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以便更快地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作 者:何传添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刊 名:国际经贸探索 PKU CSSCI英文刊名: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RESEARCH 年,卷(期): 16(2) 分类号:F7 关键词:
2.经济全球化发展 篇二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我们迎来了经济全球化, 同时跨国公司的能力和发展的速度日益增强, 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条件。经济全球化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在90年代得到认可, 但目前没有统一概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 “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 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认为, “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 其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概括起来说, 经济全球化只是通过贸易、资金流动、技术涌现、文化交流和信息网络, 世界范围的经济高速融合。即在世界各国经济的成长中, 通过正在增长的大量与多样的商品和劳务的广泛输送、国际资金的流动、技术被更快地传播, 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的现象。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 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提出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以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为基础的, 没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 就没有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 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的经济全球化。目前, 市场经济体制已成为不同制度和不同层次国家的共同体制, 从而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制度性基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信息传播与通讯技术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正在改变世界经济甚至政治的结构和性质。作为社会生产力与科技发展的趋势所在, 经济全球化有力地促进了有限资源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促进了新知识和高科技的迅速传播与广泛应用, 促进了各国经济的提高与世界经济的发展。但是这种经济全球化是与近几百年来日渐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相联系的, 因而, 它对全球各个民族国家的“威胁”从一开始便打上了某种新殖民主义的烙印。
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带来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有着显著差异。著名经济学家托达罗认为,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 这使得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面临更多的安全困境, 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竞争造成两极分化。国际市场竞争远比国内市场竞争更为激烈,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富可敌国, 不仅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而且在管理经验、技术工艺、市场营销等诸多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都难以望其项背。在一国国内, 一般都制定了相应的反垄断等法律来规范市场秩序, 但在国际市场上, 由于缺乏强有力的超国家机构来规范市场, “丛林法则”居主导地位, 竞争态势有利于跨国公司, 其结果必然是强胜弱汰, 加剧两极分化, 使得国际范围内发达国家与最不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二是扩大开放维持宏观经济稳定。市场开放使发展中国家更广泛、更深入地进入国际经济体系, 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并轨加快。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 国际市场的风云变幻对国内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 影响国内经济稳定运行的外生变量越来越多, 这将考验发展中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在“外生变量内在化”现象中, 最值得关注的要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输入。在国内经济增长对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依赖度越来越高的情形下, 国际原料与中间产品价格的涨落、国际市场对发展中国家产品需求的起伏以及本币对主要货币汇率的升降, 都会越来越明显地影响国内相关商品价格的波动, 导致输入性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从而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社会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在实现各国资源最优配置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冲击和风险。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安全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金融市场的负面影响。
在国际金融无体系状态下, 金融市场动荡, 丑闻不断, 投机猖獗, 风暴四起, 发展中国家在扩大外资规模的同时, 放松了对本国金融市场的监督, 一旦国内经济出现问题, 发达国家的投资资本便乘虚而入, 酿成金融市场的严重危机。这几年, 国际市场的金融状况、商品流动状况所发生的变化和出现的问题, 都会波及到我国。
2. 对我国经济主权的负面影响。
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必须遵守已有的国际条约、协定和惯例, 为获得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的好处, 有时被迫主动对经济管理权限做出某些让步, 结果造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活动受制于发达国家。
3. 对产业结构的负面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发展中国家如接受发达国家扩散的低层次产业, 就会形成与其高层次产业的垂直分工, 因产业结构的单一性、纯属性, 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会受到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周期的不良影响。
三、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
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各国带来严峻的挑战和风险, 向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如何维护自己经济安全的新课题。中国作为一个经济正在高速发展的发展中大国, 任何不安全的因素都可能影响中国的发展过程。国家的经济安全涉及到我国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关系到我国经济主权的独立和民族经济的发展, 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兴衰荣辱及其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地位。因而, 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 我们要正确应对全球化的冲击和挑战, 更好地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持清醒认识, 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方针, 抓住历史机遇, 扩大开放, 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走向世界。
由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和竞争中处于弱势, 又普遍缺乏完整的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和有力的防范措施, 往往成为发达国家经济扩张的牺牲品。中国面临的经济不安全隐患很多, 主要在金融、工业、贸易、信息等部门里, 这些不安全因素都可能引发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因此, 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 从全局上构建经济安全体系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极为紧迫的一项重要工作, 它有助于防范严重的经济安全问题和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为此, 应建立一个负责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机构组织体系, 由该组织体系负责对有关国家经济安全的工作进行监测、预测并报告国家经济安全形势。根据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 适时研究提出防范应对损害国家经济安全的具体措施。从国家安全的角度研究提出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合作的具体方针、政策和策略, 建立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指标体系, 制定和健全国家经济安全法规。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制定和实施国家经济安全战略, 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形成高效率的国家经济安全运行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 相互依存的加深, 对国际经济合作的要求日益增大。
这种合作既反对自由放任主义, 又反对极端经济民族主义。国际合作尽管困难重重, 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在过去10年里国际性的经济关系对世界稳定与繁荣所起的重要作用超过了对外关系的任何一个领域”。但是经济全球化中霸权主义、新殖民主义依然存在, 国际合作中一些规定无疑也打着西方的印记。这要求我国在“独立自主、扩大开放”的方针指导下, 正确处理它们的辩证关系, 任何时候, 国家的主权和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 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 以积极合作的态度, 尽量扩大其中的合理内容, 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 为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创造更有利的国际条件和环境。在全球化浪潮澎湃汹涌的今天, 这些措施作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对策, 本身便是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一种回应, 也是“独立自主、扩大开放”方针的新发展。这既是民族国家经济自主、安全发展的需要, 又是全球化世界经济发展秩序的需要。
在扩大开放中提高本国国际竞争力和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时, 要以平等互利、惜守信用、互不损害民族利益为原则, 而不以牺牲它国利益为代价。无论是思想观念的认识, 机制的建置, 还是立足国内, 增强综合国力的种种具体措施, 或是面向国际, 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的努力, 这些都是从我国的根本利益出发, 在参与并加深国际合作的同时使自己的经济状况免受破坏或威胁而作的努力。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 这种努力越来越显得紧迫、重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各国家各民族的推动, 发展国民经济, 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种种努力, 必然会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拓展。
3.经济全球化发展 篇三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经济主权 限制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 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正在对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表现便是对国家经济主权的影响。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竞争中,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实力弱小,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主宰着全球化的进程,他们往往利用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的现状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迫切愿望,以跨国公司、区域性组织和国际经济组织为媒介制定一系列的国际游戏规则来制约、削弱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并如何维护经济主权是亟需研究的课题。
1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主权的消极影响
从理论上看,经济全球化乃是指各民族国家的政府消除对商品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在国际间自由流动的限制。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贸易的自由化、投资的自由化、劳动力的自由跨境流动以及生产要素价格的均等化。…从此概念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是经济活动的全球化扩张与全球化联系,是对资本、资源、信息、贸易在全球范围内重新进行优化组合。国家经济主权是指一国享有的处理国内外一切经济事务的权力。具体是指“每个国家对其全部财富自然资源和经济活动享有永久主权,包括拥有權、使用权和处置权在内,并得自由行使此项主权”经济全球化强调的是全球资源的共享与重组。而国家经济主权强调的是对本国各种资源与经济活动享有独立自主的权利 ,两者明显存在着冲突。这种冲突主要表现在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主权的消极影响。
1.1 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行为使得发展中国家经济主权弱化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下一种新型的生产经营体制。从世界经济主体的投资情况看,国际投资额的绝大部分都被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所控制。跨国公司在进行跨国界经营时,必然会按照全球战略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并由设在本土的总公司对世界范围的经营管理资源进行统一的调度和安排。跨国公司这种全球范围的经营行为要求国家减少干预,甚至要求国家交出部分经济决策权,在一定程度上使国家的某些经济主权形同虚设。跨国公司在全球的扩张和投资,必然给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造成冲击,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过分依赖于发达国家,导致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凭借其经济实力插手和干预东道国的经济政策和内部事务。在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事务中的权力相对减弱而跨国公司的扩张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已构成了实实在在的威胁。
1.2 国际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主权的侵蚀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对世界各国的影响力和经济主权的渗透性也越来越强,逐渐成为对世界各国进行强有力经济干预的机构”。 例如,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定对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进行经济援助,但是援助的前提条件是上述国家必须接受该组织为其提供的改革方案。这一方面是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经济实力弱小的发展中国家对强大的国际组织存在着资金、技术和管理上的依赖性,从而为国际组织介入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有些国际组织被少数发达国家所操控,成为发达国家借以侵犯弱小民族主权的政治工具。
1.3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立法权的限制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 ,各国经济往来增多,国际条约、多边协议等国际性规则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这些 国际条约与协议,普遍是在发达国家的主持下制定和通过的更多的是符合发达国家的利益。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要融人世界经济之中,就必须使本国的经济立法符合国际公约、协议所确立的规则,而缺乏选择的自由,出现了内部经济立法与国际规则趋同的现象 ,使得发展中国家经济立法权受到了一定限制。
2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主权的积极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主权的影响问题上,学术界持消极态度的较多,而谈论积极影响较少。我们说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经济主权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我们亦应看到,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经济主权的冲击是有限的,在可预见的将来,它不可能导致国家经济主权的消亡。那种国家经济主权“过时论”和“废弃论”,从理论上是说不通的。正如有人认为“国家的存在,有其内在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根源,单凭经济相互融合是无法消除国家和国家主权存在必然性的”。IS]总体来看,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主权也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
2.1 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维护经济主权提供了经济基础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主权带来冲击和负面影响的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机遇。发展中国家要真正维护经济主权,必须以相应的经济实力为基础,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对参与者都是有利的,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毫无选择的参与进来,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实力增强,使发展中国家有了维护经济主权的经济实力与基础。
2.2 国家经济主权让渡的同时也使国家经济主权得到一定延伸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要融人世界经济竞争体制,“自由处置天然财富和自然资源”的绝对主权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L6 而是要求将一些原本属于各 国独 自享有的经济主权,转变为国际社会共享的权利。发展中国家将部分主权让渡出去往往也是为了分享世界的资源。一个国家在对自己经济主权做出让步的同时也可以分享其他国家的经济成果和资源,这就意味着本国的经济主权延伸到了其他国家。
2.3 参与经济全球化可以增强国际机制对本国经济主权的保护
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必须加入有关的国际条约、公约,遵守相应的国际规则,从而使本国的经济主权受到限制。但是,以此为代价,可以换取国际规则对本国经济主权的保护。发展中国家通过让渡国家一定的经济主权来换取国际规则的保护,从某种程度来说也是一种盈利性交易。
3 发展中国家应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 日益深化的环境下,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经济主权帶来的种种负面影响,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维护国家经济主权。
3.1 积极发展本国的民族企业
国民族企业的规模和竞争力是这个国家经济实力的代表,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企业普遍规模小,竞争力不高,缺少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因而容易被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所兼并或并购。所以,发展国家应该努力发展本国的民族企业,合理引入外资,拓展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竞争实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以适应经济全球化下世界市场的要求和应对发达国家对本国经济政策的冲击。
3.2 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正如前所述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它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形成一定冲击,但同时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所以,发展中国家要充分抓住机遇,做到趋利避害,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否则,一味的闭关锁国使自身逃避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外,只会失去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良机,与世界经济主流相脱离。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谁掌握主动权谁就会受益,因此,发展中国家要积极参加国际经济组织,争取发言权和国际规则的制定权,积极参与世界的竞争与合作,这才是发展中国家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必由之路。
4 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 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受到了不可避免的影响,为了维护经济主权,发展中国家不能将国家主权绝对化,彻底闭关锁国,游离于经济全球化之外;更不能完全放弃经济主权,任由别国干预和管辖,而是应该增强竞争和参与的意识,立足于本国国情,充分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做到趋利避害,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的合作与竞争,不断壮大自身实力,使国家经济主权得到真正的维护。
[参考文献]
[1]刘德喜.WTO与国家主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3.
[2]王铁崖.国际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144.
[3][6]吉敏立.论全球化与国家的经济主权[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2,(10):28—32.
[4][5]孙桂平.轮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的弱化与强化[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103—105.
4.经济全球化发展 篇四
经济全球化中的澳大利亚经济发展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澳大利亚经济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了经济持续稳步的增长.21世纪初,尽管世界经济可能趋向于低速增长,但澳大利亚经济将能保持在年增长率3.5%左右,出口增长率约6%,可望保持在接近90年代的发展水平.
作 者:魏嵩寿 许梅恋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国际贸易系刊 名:南洋问题研究 CSSCI英文刊名:SOUTHEAST ASIAN AFFAIRS年,卷(期):“”(3)分类号:F112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澳大利亚 发展趋势
5.经济全球化发展 篇五
内容提要
经济全球化不仅在促进世界经济快速发展,也对各民族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安全、政治稳定、文化传承以及社会和谐等方面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挑战。本文主要就其本质特征以、带来的问题以及中国经济如何决策展开论述,希望能够为客观科学的认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人们提供一些理论支撑。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中国经济
发展趋势
目录 前言...................................................1 1.1 研究背景....................................................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2
2.1 科技革命、信息经济的发展,使世界成为“地球村”..............2 2.2 国际贸易超过生产增长速度,金融全球化显现....................2 2.3 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的大发展..............................3 2.4 区域一体化组织大发展,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3 2.5 国际组织大发展,国际经济规则不断扩展和完善..................3 2.6 不同制度国家的体制创新市场经济成为涵盖整个世界的经济制......4 3 “反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派生物........................4 3.1反全球化的主要特征...........................................5 3.2 反全球化运动的根源..........................................6 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对策建议...........................7
4.1 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7 4.2 和平发展实现惠己及人........................................7 4.3 和谐社会推动和谐世界........................................8 5 结语...................................................8 参考文献.................................................9 1 前言
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时代的主流席卷了这世界每一个角落,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生产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科技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等既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又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它们正在改变着世界,改变着亚洲,改变着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客观的看待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与特征,如何理性的对待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带来的各种机遇和风险,以及如何科学的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等问题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和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也可以说是摆在世界学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使命和任务。
1.1 研究背景
在科技革命和信息经济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之一。经济全球化已经渗透和贯穿于一切经济领域,已经成为观察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和解决各种问题的约束力量。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以及由本质生发出来的一系列运动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中国特色社会如何更好的抉择问题,都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和使命。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经济全球化由最近的20几年来逐渐兴起,国内外关于其发展问题也是众说纷纭,就其共识来说主要有一下几种观点。
一是认为我们已经深处经济全球化的大浪潮中,并认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利益。
二是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有利有弊。它在促进了各国家和地区的紧密联系、创造出巨大利益的同时,也造成了整个世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后果。
三是以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受到的损伤大于利益获得的群体为基础,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并没有带来多大的好处,相反使得他们更加被动的参与进来,受到各种国际贸易壁垒和经济秩序的阻碍,其国家内部的人民受到的剥削也日益严重。此外,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还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加大了东西方贫富差距的悬殊等全球问题。这些也是构成当今世界反全球化运动的基本诉求。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历史条件下,重新审视和冷静看待经济全球化,了解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征以及所带来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使中国能更好的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提高防范风险能力,使局势朝最有益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
2.1 科技革命、信息经济的发展,使世界成为“地球村”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与技术越来越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表现和主要标志。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都或多或少的直接或间接地收到科技革命的深刻影响,尤其是信息技术和运输方式的发展,使人类获取、传播信息和商业往来的效率大大提高,引发了生产力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将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推向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巨大进步为世界经济的发展铺设了一条运输商品和资本的新“管道”,使整个世界更加迅速、紧密地联成一体。
2.2 国际贸易超过生产增长速度,金融全球化显现
国际贸易是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关系的基础,是各国之间实现经济交往、经济分工和经济合作的基本手段,也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对外贸易已经成为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和运行的重要因素。国际贸易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发展中国家供给初级产品——发达国家供给工业制成品”的国际交换格局已经被打破,中国、韩国、印度等国的工业制成品占出口贸易的一半左右,而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发达国家却成为农蓄产品出口大国。电子商务及网络采购在国际贸易中成为主要方式。非实物的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日益增大。这一切表明,国际贸易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渠道,成为建立平等互利国际经济关系的重要纽带,国际贸易自由化成为历史必然。
在国际贸易大发展的同时,金融全球化的势头更加迅猛。金融是现代经济运行的动脉,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新时代最突出的领域。,其重要表现:1.国际金融的流量巨大。2.可自由兑换的币种种类增加。3.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以改变原有的对金融体制实施的限制,让市场力量发挥更大作 2 用为目标的金融自由化浪潮。这一浪潮在发展中国家表现为以金融深化为标志的金融体制改革,在发达国家则表现为相继开始放松金融管制。金融自由化不仅使各国的利率能够更为灵敏地反映资金供求的变化,而且使各国的金融机构能够更为自由地从事各种金融交易活动,特别是能够更为自由地跨越国界进行金融交易,为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
2.3 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的大发展
国际直接投资是生产国际化的主要实现形式,也是经济全球化的纽带。国际直接投资自19世纪下半叶出现以来不断增大,但是其规模、结构、流向等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主要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主要体现在:1.国际直接投资规模迅速增大。2.过去,国际直接投资基本上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投资,而近二、三十年,特别是近十年来,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流,而且增长速度很快。3.随着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兴起,对外直接投资已不再是发达国家的独占领域,日益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也不断增加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公司是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为主体,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20世纪90年代以后,跨国公司母公司和子公司数量大幅度增加。目前世界上100个最大经济实体中51个是跨国公司,已超过主权国家数量(49个)。跨国公司跨国投资与兼并活动的扩展,不断改变着国际经济分工协作关系,使生产资本国际化在广度和深度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分布于不同国别和区域的生产过程之间建立起高度依存的关系,并且把世界各国相互依赖的经济关系推进到了空前紧密的程度。
2.4 区域一体化组织大发展,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区域经济一体化或集团化是战后世界经济领域出现的一个新现象,通常是指一些地缘邻近的国家或地区,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为了谋求本地区的共同利益联合起来,在彼此自愿地约束自己的部分经济主权甚至相互对等地分享或让渡部分国家主权的条件下,通过签订协议、规章组建国际调节组织和实体,使部分或全部生产要素在成员国间自由流动,使资源在成员国内得以优化配置,实现产业互补和共同经济繁荣的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虽有悖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损害了世界经济的整体性,但从本质上讲,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走向经济一体化的过渡步骤和形式,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的重要力量。
2.5 国际组织大发展,国际经济规则不断扩展和完善 国际组织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最重要的组织形式,大多数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都是通过参加国际组织来进行的,国际组织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实施组织管理和制定规章制度来加以体现的,国际组织制定的超国家、超制度、超意识形态的国际规则,对各国的经济行为有着约束作用,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组织基础和法律框架。当代国际组织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数量的增长和地位的上升,还表现在它们的权威性和协调能力的增强:
第一,国际组织具有独立的国际法地位。
第二,作为国际组织主要成员的主权国家是国际组织的基本主体,是国际组织一切权力的来源和授予者。
第三,国际组织依据一个阐明该组织宗旨、原则、构成、权限和决策程序的条约或协定而成立,是经主权国家自愿签署正式协议所创立的,只有那些自愿接受并在条约或协议上签字的主权国家才能加入该组织,并接受其规范和原则的约束。
第四,国际组织拥有采取行动所必须的自主权。
2.6 不同制度国家的体制创新市场经济成为涵盖整个世界的经济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在全球范围掀起的经济和社会改革浪潮中都把培育、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当作改革的主要目标,市场经济成为各国与世界经济对接的唯一通道。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创新。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以市场为取向的体制转轨,最终消除了市场经济全球化的最后障碍。
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和改革。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独立之初经济十分落后,市场化程度很低,市场无法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反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派生物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凸现出来的各种世界性问题日益增多,由此国际社会出现了反全球化现象,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广泛、声势浩大的群众性抗议示威运动,即所谓的“反全球化”运动,它就像影子一样跟随着各种国际会议,在会场外进行“搅局”活动。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对立面,反全球化运动和理论既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和弊端,也有效的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
3.1反全球化的主要特征
(1)反全球化运动与全球化相伴相随
世界贸易组织贸易部长会议是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其宗旨之一是扩大全球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目标是建立一个完整的,包括货物、服务、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及知识产权等内容的、更具活力、更持久的多边贸易体系,促进全球贸易的发展。世界经济论坛是以研究和探讨世界经济领域存在的问题、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为宗旨的非官方国际性机构,其前身是“欧洲管理论坛”,1987 年更名为“世界经济论坛”。这些国际组织或者国际会议,无论其组成如何,但其自身所宣称的基本宗旨和目的还是为了促进全球经济与贸易的发展,是属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力量。然而正是这些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举行活动、召开会议期间,又是各种反全球化运动在其会议期间在与会地点举行大集会、大游行、大示威的时刻。全球化与反全球化这种相伴相随的奇异图景,在近些年形成了鲜明对比。
(2)反全球化运动的“全球化”
自 1999 年西雅图发生大规模反全球化示威游行之后,世界各地随后发生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反全球化的示威游行。这些游行示威的参加者由许多国家的各种非政府组织和各方面、阶层人士组成的,有相当的广泛性。
(3)反全球化运动的逐步“理性化”
1999 年的西雅图反全球化抗议活动原本号召和平抵制世贸会议,但示威活动很快就失去控制演化成大规模的骚乱。此后的反全球化抗议活动大多也发生过暴力事件。2001 年 7 月热那亚举行的八国峰会上首次出现意大利示威者被警察枪杀身亡的情况。但与此同时,在一些全球性会议上,也开始出现和平示威的情况。如 2001年第二届世界社会论坛举行期间,反全球化示威者在游行中并未与警察发生暴力冲突。参加集会的各个组织也表达出非暴力抗议的意愿。
(4)反全球化运动的“复杂化”
反全球化运动的构成人员具有复杂性。他们大多分属于各类工会、民间社团、左翼政党以及和平组织、环保组织、无政府主义组织、人权组织等形形色色的非政府组织和抗议联盟。这些组织既有来自发达国家的,也有来自不发达国家的。反全球化运动的目的具有复杂性。参与人员的复杂性造成了反全球化运动目的的复杂性,各种诉求都可能混杂在其中。反全球化运动内部的分歧。“9·11”事件后的反恐运动打击了美国经济,使得反全球化运动主要活动地的力量受到打击。2008 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造成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反全球化力量的经济来源大大减少。(5)反全球化运动的“常态化、长期化”
近年来,反全球化运动十分活跃,发生的频率很高。基本上是只要有全球性国际经贸会议召开的地方,几乎就会有反全球化的抗议示威活动。甚至在绿色和平组织及工会等基金的支持下,出现了一些反全球化运动的职业示威者,追着各种全球性的国际经贸会议举行示威活动。这些职业示威者的出现,预示着反全球化运动将会成为一种常态化的长期运动。
3.2 反全球化运动的根源
(1)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这一阶段是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阶段体现出来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必然会在扩大了的、全球范围内体现出来。对此马克思早已指出:“在任何个别国家内的自由竞争所引起的一切破坏现象,都会在世界市场上以更大的规模再现出来。”
(2)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在经济全球化之初,欧洲发达殖民国家对亚非拉等殖民地国家的掠夺和剥削,在实质上是将这些地区和国家作为他们的工业品倾销地和原材料来源地。即便是从现在南北国家的贸易方式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南方国家所受到的这种国际经济强制分工的影响。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掠夺,主要是通过旧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实现的,因此,解决南北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在这一过程中,南方国家一方面要团结起来,增强自身在南北关系中的话语权,推动南北对话,改善南北关系,从发达国家得到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援助,既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发达国家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南方国家要加强南南合作,提高南方国家自身的经济力量,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也更有利于全球经济的发展与合作。
(3)全球范围内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扩大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贫富差距问题无论是从国际上看还是从单一国家内部看,都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贫富差距加深了穷国与富国、穷人与富人之间的盾,也加剧了他们之间的对立。因此,不仅仅是那些没有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受益、甚至是因此遭受损失的国家,包括那些从经济全球化获益的国家中没有获得相应发展好处、或者也因此遭受损失的个人,都有着共同的诉求,即反对经济全球化扩大贫富差距、造成两极分化的负面后果。所以,只有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积极推动变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在世界范围内消除剥削、消 6 除贫困、消除两极分化,才能最终消除反对经济全球化的现象。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对策建议
中国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可以采取转变方式科学发展-和平发展惠己及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由内及外、内外结合的发展路径。即首先要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然后通过和平发展实现惠己及人,在国际上承担力所能及的大国责任,最后推动中国和谐社会的发展与构建和谐世界的互动,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争取一切有利条件实现中国的又好又快发展。
4.1 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
科学发展,是在发展问题上客观规律性和主体选择性的辩证统一。中国科学发展道路的选择,既是基于现阶段中国发展所面临问题的考虑,也是基于对整个世界负责任的考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使中国的经济发展从粗放经营为主向集约经营为主转变,从注重国际市场向注重国内市场转变,从注重投资拉动向扩大内需转变,从世界加工工厂向走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从注重发展速度轻视发展效益向把发展的速度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统一起来的又好又快发展转变,从拼资源拼环境向资源友好型环境友好型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转变。中国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然而保障和改变民生也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
4.2 和平发展实现惠己及人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100 多年前饱受西方列强侵略和欺凌的东方大国现今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在对中国发展所取得成就的赞叹声中,中国威胁论也伴随而来。虽然历史总是有相似之处,但历史并不是简单的重复。中国的兴起是必然的,但却不会走东西方列强曾经在历史上走过的兴起之路。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使得大国的兴起环境和条件已经与一个世纪之前有了很大不同。中国早已明确地向世界宣布,中国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抉择,是向国际社会和世界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和庄严宣示。中国不会通过掠夺别国发展自己,也不会把自身的问题和矛 盾转嫁给别国,更不会走历史上一些大国兴起曾经过的那种充满血腥和暴力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和不断改革创新。中国必将通过自身的和平发展,不断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和持久繁荣。
4.3 和谐社会推动和谐世界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日渐深入,使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的繁荣稳定,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发展。因此,中国必须和世界各国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和谐世界理念是在中国发展的国内环境和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提出的,是国内发展新变化在对外政策中的必然反映,也是外部环境新变化对中国对外政策调整的客观要求。国和谐社会建设和构建和谐世界的目标,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和谐社会建设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基础,构建和谐世界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中国只有做好自身的建设工作增强自身实力,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人民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稳定,才有能力、有条件维护自身的主权、安全和发展,中国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才能得到世界的认同和尊重。结语
经济全球化是在一定历史阶段发生的、适应生产力发展客观要求的生产关系在全球范围内的自我调整。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不论是被迫参与还是自主选择,参与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任何一个参与者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原则,才能有力地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同时,也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扬弃地吸收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才能取长补短更好更快地发展自己。参考文献
6.经济全球化发展 篇六
内容摘要: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世界经济由工业经济逐步向知识经济转变,全球分工更加细化,分工形式出现新变化。世界经济和分工的变化使得国际贸易的模式和交易方式也发生转变,从而使得国际贸易表现出新趋势、新特点。外贸作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故而,全面分析和把握当前国际贸易趋势,有利于我国外贸发展,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趋势;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整体格局下,国际贸易成为经济全球化核心组成部分。世界贸易组织在多边贸易规则的制定和实施、多边贸易的谈判以及贸易争端的解决上都起到了核心作用。但是,由于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环境比较恶劣,各国经济表现相对疲软,国际贸易的发展也呈现多层次和多种类的问题,多边贸易谈判越发困难,原定部分自由贸易区域的计划落实不理想,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国际贸易框架遭遇了越来越多的挑战。世界贸易组织发达成员国通过自身优势和对贸易规则的利用,实施贸易保护主义,使用不同手段逃避既定义务,保护本国利益,这严重破坏了WTO的精神和原则,导致多边贸易谈判的内容不能够得到有效落实,世界贸易组织整体框架经受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世界经济一体化使得各国经济联系更加密切,而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目前,世界经济发展仍然受到很多不稳定因素的干扰,各国经济仍然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国际贸易环境比以前更加复杂,不同国家和经济体需要面对更加严峻的贸易挑战。与此同时,新技术、新局势、新需求等都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机遇。在经济全球化更加深入的背景下,世界经济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推动了国际贸易新趋势的出现,把握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对于提高我国的外贸水平和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趋势
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精细化分工的结果,是不同国家或地区对生产要素、商品、服务等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配置交换的过程。由于各国的政治环境、法律法规、货币制度、物流技术、语言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国际贸易非常复杂。但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各国经济之间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同时各国为了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具有非常强烈的需求,开拓国际市场的意愿非常强。国际贸易在多种因素影响下,通过不同国家和利益集团的角斗,形成新的特点和趋势。
第一,跨国企业占据世界经济发展主导地位,国际贸易交易集中度呈现上升态势,国际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显著。世界投资报告显示,跨国企业生产投资持续扩大,盈利处于历史较高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无论是在数量还是体量上都在快速增长,这也使得全球生产、投资和商品的大流通进一步加深,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跨国公司在参与全球精细化分工中,在寻找新的定位,并在这个过程形成新的战略同盟,国际交易市场统一性增强,助推了世界经济市场的竞争和贸易自由化。跨国公司垄断了国际创新技术和贸易技术的绝大部分比例,这也使得跨国企业在全球经济中的垄断地位日益加强。由于信息互联技术和物流技术的高速发展,使跨国企业的经营更为便利和高效,跨国企业现阶段都对其发展战略进行调整,面对国际市场,尽力提高市场份额;对于内部管理,则利用新技术大幅提升运营能力。未来一段时间,跨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会更加凸显,话语权将会更加强大。现阶段,跨国企业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力量,在贸易交易市场的占比不断稳步提高,交易活动也更加频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跨国企业对外投资会对国际贸易的结构形成以及贸易集中区域分布产生重要影响。跨国企业的全球性投资加大会是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的重要表现。
第二,经济体之间利益冲突愈演愈烈,各经济体间贸易壁垒层出不穷,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自由化面临诸多挑战。虽然世界各国经济比较低迷,但是全球国际贸易仍然保持增长态势(见表1)。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显示,20XX年国际贸易增长率为2.8%。20,全球经济依旧脆弱,国际贸易环境还是不够景气,但是,经济体间的贸易活动仍然频繁。自由贸易成为国际贸易不可阻挡的趋势。内容摘要: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世界经济由工业经济逐步向知识经济转变,全球分工更加细化,分工形式出现新变化。世界经济和分工的变化使得国际贸易的模式和交易方式也发生转变,从而使得国际贸易表现出新趋势、新特点。外贸作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故而,全面分析和把握当前国际贸易趋势,有利于我国外贸发展,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趋势策略世界各国、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发展水平并不相同,各经济体和贸易集团间的壁垒在增多,各国对贸易利益的争夺非常突出,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不断抬头。发达国家为了自身经济利益,长期通过各种不公平的手段来加速对全球资源的掠夺,同时利用先发优势在WTO框架下制造贸易壁垒,人为限制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从而导致国际贸易中层出不穷的贸易摩擦和冲突。贸易与劳动标准、贸易与环境保护以及汇率等问题都已列入世贸组织的谈判议程,对于国际贸易利益的争夺越来越明显。根据WTO数据显示,以来,G20集团推出的贸易限制措施,有80%左右仍然在实施,对全世界约4%的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形成影响。我国是贸易保护主义环境下损失最严重的国家,根据商务部年数据显示,中国已经连续成为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于贸易利益的分配争夺正在呈现两极化的趋势。同等发展水平国家对于贸易市场的竞争也显得非常激烈,各种经济体间的贸易利益之争相当残酷。各国贸易保护政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多边贸易的发展对世界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多边贸易机制表现更加灵活多样,为各国贸易构建了基本架构。各国贸易保护措施基本都不违反多边贸易的约定,反而表现出对多边贸易规则的支持。这些主要体现在:各国都是在利用多边贸易机制的游戏规则来实施贸易保护;通过多边贸易协定来保护成员国的利益,排斥非成员国。多边贸易协议是各成员国所协商签订的多边贸易规则,所以多边贸易规则的约束力比较局限,更多是依靠成员国间的信用来维持正常运作。世界经济处在稳定增长时期,各成员国都能通过贸易自由化来实现贸易增长和经济发展,所以积极维护多边贸易协议自然不是问题。但是,当全球经济发展处在低迷时期,各成员国为了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对于贸易保护必然会抬头,从而形成对多边贸易规则的挑战和冲击。现阶段,全球经济持续增长仍然存在不确定,但是各国贸易措施还不会对多边贸易体制形成毁灭性冲击,另外一方面,由于全球经济前景的不明朗,各国贸易保护措施将会长期挑战多边贸易体制,从而影响到国际整体贸易体系。各国、各经济体对于贸易市场的争夺已经非常白热化,而贸易保护主义给国际贸易发展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
第三,绿色贸易异军突起,国际贸易被赋予绿色概念,绿色贸易潮流势不可逆。伴随环境日益的恶化,全世界对于保护环境的共识愈加认同,“绿色”成为环境保护的主题。各国对于环保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重视,而各国消费者对于保护环境的理念也越来越深入,绿色消费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新消费趋势,绿色贸易则由此产生。经过近年的发展,绿色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逐步上升。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对于环保的理念认识更加深入,绿色消费逐渐成为一种习惯。人们在消费的时候会更加愿意选择资源绿色的产品,绿色消费成为绿色贸易的基础。绿色生产、绿色市场的兴起,优化了国际贸易的交易结构。从联合国数据显示,绿色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逐步增加,对于资源消耗严重的商品贸易则出现了下降趋势,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使用,为环保产品的应用提供了有利保障。环保产品由于其性能和技术,使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从资源密集逐步向技术、知识密集为主,而绿色商品的国际贸易日趋成为重要内容。
第四,国际贸易交易方式日趋多元化,网络贸易发展迅猛,国际贸易效益显著提高。伴随网络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国际贸易的交易方式逐步多元化,依靠网络完成的贸易正在高速崛起。网络贸易主要是以互联网为依托,不同地区和经济体所进行的贸易和商务活动。国际贸易所需要的所有环节,包括交易的前期沟通、合同签订、商品或者资金的交割、物流环节以及售后服务等都依靠网络平台来完成。而目前网络贸易商品还主要集中在无形产品,比如咨询服务、金融服务等,实物贸易则主要是前期沟通咨询、合同签订以及资金的流通等环节在互联网上完成,实际的货物物流等还是需要传统渠道。网络贸易已经越来越受到各国、各经济体的重视,都出台了或多或少的政策和措施来推动网络贸易的发展。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显示,近年来,网络贸易发展的增长比率非常快速,网络贸易能够有效提高国际贸易的效益。网络贸易与传统贸易方式相比具有很多优越性,比如交易成本较低,摆脱了时间、空间的约束,网络贸易的应用普及成为国际贸易的一场革命,对于贸易方式的转变具有深远影响。在国际贸易总体保持低速增长的背景下,网络贸易却强势增长。传统贸易交易方式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电子商务为方式的网络贸易能否成为争夺贸易市场的利器,受到了各国和各经济体的高度重视。由于网络贸易的高效性,网络贸易将继续保持快速的发展趋势,成为国际贸易最重要的交易方式之一。第五,国际贸易尚未从危机中恢复,对个别贸易大国的依赖性加强,西方发达国家整体贸易相对低迷。20金融危机对全球贸易造成重创,国际贸易量急速萎缩。经过各国一系列的稳定政策,全球主要几个国家经济得到了稳定复苏,全球贸易得到恢复。《20XX年世界贸易报告》指出,20XX年全球贸易保持低速增长,然而受到欧洲经济低迷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也会受到较大拖累。世界贸易还没有完全从金融危机中完全恢复过来,世界资源的配置机制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2015年,美国经济恢复比较明显,失业金申领数量创下近年来的低位。而中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经济增长都较为稳定,这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了基础,所以未来一段时间,国际贸易将会持续向好发展,尤其是主要几个贸易大国之间的互动将会更加明显。由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国际贸易将会持续恢复。其中,贸易大国之间的互动将会推动全球贸易迈向全新的增长时期。第六,国际贸易整体结构优化,贸易向高端化发展。国际贸易并未完全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此次金融危机对西方国家的影响非常明显,尤其是欧洲国家,新兴发展中国家则仍然保持较强的活力和较为稳定的发展。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恢复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国际贸易市场快速壮大的新力量,世界贸易格局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国际贸易参与者结构日趋合理。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特点是第三产业全球化,而第三产业全球化正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经济、技术和知识的发展模式,并在影响各国在国际经济市场的竞争地位。第三产业正处于发展的蓬勃时期,在国际服务贸易中保持较高速度的上升趋势。在第三产业贸易中,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商品和服务日益受到全球贸易的关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向高端化调整。
二、我国应对国际贸易趋势的策略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过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经历了一段波动期,近年来经济持续保持增长,但是也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我国经济结构主要以来料加工为主,原料在国外,而且市场也在国外,我国是典型的贸易大国,所以我国面对国际贸易新趋势,同样也将遇到国际贸易发展的诸多问题。通过分析近年世界贸易发展的趋势和全球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国际贸易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而对于我国而言,在目前的国际贸易环境下,我国外贸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制定我国外贸战略,把握国际贸易的机遇,主动提高开放水平,引导国内企业走出国门,进一步提高我国外贸水平和优化外贸结构,积极抓住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有利环境,对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非常关键。
(一)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水平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不会随着某个国家或者经济体的意志而停滞不前,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国更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适应这个大环境、大形势和大格局,主动适应国际贸易新形势下的要求,为我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得先导优势。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局势,我国外贸水平的提高必然会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因此,我国更应该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持续深化对外开放的水平,准确判断现阶段国际经济的发展走势,制定对外贸易战略,以更主动的态度投入到国际贸易的竞争和合作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我国应该优化国内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进行国内资源的整合,以形成更强大的国家实力。同时,我国应该加速推动外贸机制的改革,积极按照WTO原则和规定进行落实,优化市场竞争环境。此外,我国还要注意发展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关系,更深层次地推动区域贸易的发展,加快我国经济发展。
(二)抵制和打击贸易保护主义
近年来,我国经常遭遇贸易摩擦是由于自身和外部双重因素的作用所导致。自身因素方面,我国的产业结构比较低端,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以价格优势为主,容易导致贸易摩擦;另外,我国出口贸易的比例非常高,对于贸易伙伴国市场的冲击和影响非常明显。在外部因素方面,对国际市场的争夺是时下各国经济增长重要的支柱,各国都会想尽办法为贸易保驾护航。我国是国际贸易大国,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有着巨大的危害,部分别有目的的国家通过建立贸易壁垒来限制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各国为了保护自身经济利益,贸易保护主义趋势日益明显。国际贸易作为我国经济组成的重要部分,我国应该健全反贸易保护的协调体系,提升贸易摩擦的应对水平,通过多种手段抵制和打击贸易保护主义。我国作为WTO的成员国,应该全面剖析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制,熟练掌握贸易救济措施,尽力减少贸易摩擦给我国外贸造成的损失,提高我国贸易水平,保持我国外贸的快速发展。我国现阶段面对的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壁垒是我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所衍生的效应,所以针对贸易摩擦,一方面需要积极抵制和打击,而另一方面需要实质性地提高我国产业结构,只有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得到认可之后,我们所面对的贸易摩擦才会进入新的平衡阶段。换而言之,贸易摩擦和保护主义将会是我国在国际贸易过程中的新常态。
(三)进一步优化国际贸易结构和提高商品质量
我国经济正面临转型和产业升级阶段,这也是我国贸易结构调整的机遇,我国目前以“进口原材料,初加工出口”为主的贸易模式,这是相对低端的国际贸易交易,我国需要调整和优化贸易结构。在出口方面,我国外贸应该由劳动密集型商品向知识、技术和服务密集型商品转变。同时,进口方面,我国应该引进国外高新技术、商业模式和管理技术。我国外贸结构调整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以及整体良好的经济环境基础。只有将贸易结构进行逐步优化,我国贸易质量才能进一步提高,加强产品竞争力,形成强大的贸易风险抵抗力,确实推进外贸发展水平的提升。
(四)推动网络贸易发展并加速电子商务普及
根据国际贸易对网络的需要,电子商务作为网络贸易的重要方式,我国需要加速推进电子商务发展。我国电子商务对消费品行业做出巨大贡献,同时,国家应该扶持其他行业的企业推动电子商务的普及和发展,拓宽企业的推广渠道。另外,我国应该投入更多资源推动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始终保持我国网络贸易技术的前沿性和可靠性。由于网络贸易是国际贸易的新趋势,网络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还不够完善,所以我国应该尽快建立健全网络贸易法律法规,以维持我国网络贸易的合法运作。
(五)引导我国企业做大做强并实现跨国经营
国际贸易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跨国公司作为载体来完成,因此跨国公司的经营发展对我国外贸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已经有部分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在全球范围内与国外企业竞争,然而我国跨国企业整体不论是体量或者竞争力都与国外跨国公司还有较大差距。我国需要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我国企业做大做强,积极走出国门,实现跨国经营,在国际市场配置资源,开拓更广阔的市场,获取更丰厚的利润,企业的跨国经营对于提高我国的贸易质量意义非同。总体而言,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国际贸易有效地承载了各国在全球配置资源的需要。对我国而言,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贸易环境,中国经济实质上作为一个挑战者,正在挑战全球原有的经济利益体系,所以这个过程必然会面临诸多的阻挠和问题。伴随近几年世界经济不明确性加剧,我国与其他国家和经济体间的贸易矛盾会更加突出。我国清晰明确的贸易战略关乎自身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也会影响我国与贸易伙伴国在贸易全球化调整中的利益分配,同时会关系到国际贸易体制的调整。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化的进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把握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制定国际贸易战略,以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才可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颖,黄日星,张涛.国际贸易绿色发展新趋势[J].中国商界,(2)
2.林玉洁.论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J].现代商贸工业,(21)
3.巩胜利.全球贸易格局演变的新趋向与中国的应对策略[J].新金融,(11)
4.买梦阳.我国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2)
5.常静.中国应对世界贸易格局演变趋势的策略研究[J].价格月刊,2015(7)
7.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法律发展 篇七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 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学术界对何谓经济全球化, 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全球化, 甚至认为经济全球化突出地表现为世界经济的美国化;二是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一统天下, 生产要素等经济技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其中, 第一种观点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第二种观点既全面又最接近实际情况, 其表现就是当今世界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逐渐融入了全球化的经济浪潮。
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应该从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角度出发,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 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 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 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 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 市场经济一统天下, 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 经济全球化就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 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 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中国又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在法制建设方面必须应对进一步的国际化和全球化的挑战。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学习、引进吸收世界先进国家的法律力度, 因此, 法律移植对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就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下, 我们在正在建设的市场经济体制立即就得融入国际大环境中与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场竞争, 并要在竞争中求得自身的生存, 难度之大, 要求之高, 变革之剧可想而知, 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中国法制的发展既要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实践, 又要吸纳世界法律文化精华, 通过以符合本国法治发展方向移植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某些法律作为自己国家法律的基干, 来构建本国的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 体现中国法治实现现代化和努力学习国际经验, 以摆脱其落后和封闭状态, 不仅可能, 也是必要。进入21世纪以后的中国, 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政治多级化、社会生活信息化的等世界发展潮流, 一种世界性的意识被要求植入我们的思维。需要具有世界性的法律意识, 创建一种基于世界意识之上的法学, 这是有别于过去的全新的法律理念。况且法律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法律中促进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内容是没有国界的, 国际社会中各国长期交往过程也形成诸多的国际公约、惯例是没有国界, 理所应当为人类所共同享有。中国作为世界的成员国之一必然会参与国际社会的经济、政治活动, 这意味着中国的法治必须与国际法律规则同化。根据世界法律发展的规律来看, 法制的构建和法治的现代化都必然导引其国际化, 即通过法律移植的途径努力借鉴和学习国外法治建设和法制发展的有益经验, 并在一些必要的场合和部位实现其国际接轨, 以充分利用人类法律文化的共同财富, 吸纳世界的已有成就, 从而收到简约中国法制和法制现代化的历史行程之功效, 使其一开始就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上。
由于法律移植的研究的不深入和不成熟, 虽然我们说近二十年来中国法律移植研究和实践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不小的成绩, 但中国法律移植的理论内涵尚未有质的飞跃和升华, 还只是属于浅层次的理论研究。单纯地依循外国的法律思想、照搬和抄袭别国的法律成果是忽略中国文化传统以及民族特色的表现。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中国本土的法律文化和历史、国家意识、本国资源等综合因素。否则, 盲目地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所移植的外国法律, 并不能发挥预期的效用, 不具有可操作性而形同虚设。
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的艰难, 法治建设的最大挑战也就在于法治思想的深入人心。对于中国目前的法治现代化的建设, 不应先盲目的大规模移植西方国家的法律, 而应先引进西方法律的思想及价值观念, 大力普及法律观念, 法律思想的教育, 我们没有理由也不可能排除西方法治的先进思想和文化, 西方发达国家为人类创造了发达的法律文化, 我们只有大胆地移植其先进的成果, 才能加快中国法制现代化、国际化的历史进程。为中国法治的建构以及以后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观念基础。同样, 没有完备和完善的法律制度, 不仅难以继承传统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 还难以实现法律文化的创新。要实现中国法制的现代化, 法律制度建设是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因此, 必须移植世界上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法律制度的同时还应改进中国的行政, 司法体制使之相互协调, 也应注重法律制度的国际化, 以完善自身从而使法律顺畅实施, 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建构予以支持和保障。
由于特殊的发展经历, 中国在传统的法律发展基础上迈向现代化的法治国家, 是一个渐进的进程。中国传统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中, 有许多不利因素会产生消极的制约作用。经济的全球化, 为中国提供了强大的外部压力和动力。中国如何搭上世界经济发展的列车, 并进而领先于世界, 是中国一直在思考和努力的问题。西方国家如今处于一种在整体上的优势, 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领域都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这种优势对中国构成了强大的外部压力。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积极应对世界的发展, 吸取外部优秀的因素, 从而促进中国法治国家的实现。任何压力都会成为积极的动力。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的法律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为中国提供了更加频繁的对外交流的机会。现代社会, 法律的发展更离不开国际交流的开展。离开世界的发展是行不通的, 中国必须借鉴先进国家的先进经验, 以与世界同步, 满足国民的发展要求, 才能避免在新一轮的发展竞赛中落伍。
经济全球化是中国发展面临的外部条件和国际环境, 对中国的法律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如何在这一趋势下把握机遇, 促进法治国家建设, 是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离不开对国外法律文化和制度的借鉴。必须处理好以下几组比较重要的关系。一方面, 法律发展和国家主权的关系。中国的法律发展离不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又有人提出了法律的全球化问题。由于发达国家的整体优势, 经济全球化必然是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在所谓法律全球化的名义之下, 中国也必须正确认识国家主权和法律的国际化问题。不可否认, 国际法意义上的法律越来越对中国产生重要的影响, 需要在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上与国际接轨。例如, WTO规定的内容广泛且有很大的法律效力, 其法律规定对成员有极大的约束力, 而且其总协定对各成员方实施WTO的法律也规定了严格的监督程序。这些都要求中国要协调好遵守WTO规则与维护法律主权之间的关系。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消极作用就是会损及发展中国家的主权, 经济全球化有可能成为发达国家推行霸权的一种新的形式, 因此, 要提防法律国际化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 法律发展与具体国情的关系。中国法律的发展离不开对国外法律的借鉴, 甚至法律移植, 许多方面必须要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任何法律, 都首先是适应母国的国情, 一种法律制度在母国适用, 并不意味着在他国同样适用。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律制度首先是在其长期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各国具有不同的特点,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法律制度。对于在一个发达国家运行良好的法律制度, 要想移植到中国, 就必须认真分析该法律制度的历史形成, 运行土壤等因素, 决不可生吞活剥。
当前有人认为, 要实现中国的法治, 只需照搬西方法律制度即可。这是一种简单化, 理想化的思想, 也是极不负责任的一种理论。盲目移植, 只会给中国的法律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最后, 继承优秀的法律传统文化与法律发展的关系。作为对世界曾经产生重大影响的世界法系之一, 中华法系也有许多值得继承的优秀因素。中国法律发展离不开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有益养分, 否则就会犯下严重的错误。中华法系博大精深, 内涵深邃, 在其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鲜明的与民族特性。中国法律文化提倡“礼乐刑政”, 综合为治的精神;追求法律统治的和谐性与整体性等。对于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有益因素, 必须有选择地继承, 一味移植国外法律是行不通的。只有民族的和世界的有机结合起来的法律, 只有适合中国国情的法律, 才是真正能促进中国法治发展的法律。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正确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促进中国经济, 政治, 文化的全面发展, 已经成为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而在目前, 中国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加快解决。法律体系不健全, 部分法律法规存在冲突。完善立法程序, 建立统一、稳定、合理的立法制度, 使各种法律文件都能在一个有序的体制下各自发挥有效的作用, 是使中国实现法治的重要前提。中国提出要构筑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将对中国的法律发展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
在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 片面强调自力更生已经无法适应发展的要求和应对外部世界的挑战。如果不能抓住发展机遇, 将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 这一道理已经为大多国人接受。中国的发展已经与世界的发展连为一体了。
参考文献
[1]、郭成伟.中华法系的精神[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2]、沈宗灵.评“法律全球化”理论[N].人民日报, 1999-12-11.
[3]、孙国华, 朱景文.法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4]、王贵国.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法制兴革的取向[J].国际经济法论丛, 2000 (3) .
8.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篇八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文化;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及文化概念
(一)经济全球化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家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已过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①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以其势不可挡的独特力量冲进各个国家的视线之中。经济全球化具有明显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科技全球化为先导;第二,金融国际化为核心;第三,跨国公司为载体;第四,自由主义理论为指导;第五,为发展中国家所参与而又为发展中国家所抗拒。这五方面特征共同构成经济全球化的独特力量,向世界蔓延开来。
(二)文化
文化(culture),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从来都是一个众说纷纭的多义性概念。就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本质而言,文化是“人化的自然界”,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化作为人的实践活动及其对象化结果,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影响并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②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正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文化多元化作为文化发展的新趋势,需要从多方面认真探析和思考。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象征,所以自从人类文化产生的那一天起,其呈现出的一直是以地域特点或民族特色为代表的多元化发展局面,如华夏文化、希腊文化等。所有的这些文化,对各自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或多或少地发生影响。
二、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
文化多元化的表现之一就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随着我国与世界其它国家之间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外来文化与我国本土文化的融合现象应运而生。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化与我国文化的融合表现极为明显,文化融合通过不同类型的本土文化繁衍和发展。例如:一些洋快餐来到中国,为了迎合中国消费者的口味,将原本西方的饮食文化与中国饮食文化相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洋快餐,以满足消费者的餐饮需求。然而,这样的文化融合一方面能够促进一国本土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带来的是严重的文化冲击。例如,动漫业是我国的新兴文化产业,其发展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一来,其它国家的动漫进入我国,极大地冲击我国本土动漫文化发展,另外,一些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动漫导致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出现畸形和扭曲。我国虽然是一个文化大国,但不是文化强国,正面临着西方强势文化的压力和冲击,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文化霸权,再加上国内文化的庸俗化倾向导致文化安全面临种种挑战,文化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我们不能把文化的不安全归结为一种原因,要全面的辩证的看待引起文化不安全的因素③。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保护我国本土文化不遭受破坏和负面冲击变得十分重要。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是文化多元化的另一个侧面反映。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势必导致文化发展的现代化。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大国,传统文化更具有悠久的历史,当传统文化遇到现代文化之时,二者产生的是火花还是摩擦,需要辩证地分析。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碰撞的结果对我国文化发展或多或少会产生不利影响,这其中最严重的当属价值观的冲突。例如,我国传统价值观提倡节俭、厌恶骄奢,而现代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却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正确的价值观。这些非科学的价值观传入我国,对青年人的毒害甚深。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在当代中国,面对价值观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作用。
如何处理好经济全球化视野下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问题,是我国文化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和不能回避的挑战。坚决抵制文化霸权主义,尽可能的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化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张力和冲突。同时应充分利用文化全球化的契机,在维护文化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不断壮大我国的文化实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使中国文化深入人心,使文化在安全的氛围中不断的发展壮大④。只有充分发挥我国本土文化及传统文化的优势,发挥其精华作用,才能将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击和价值观冲突降低到最小范围。(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注释:
①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2010年6月 第194页
②崔越《文化多元化视阈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选择》[D]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2010年5月
③④顾良艳《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安全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孟娜《多元文化影响与心理和谐构建》[D]西安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年5月
[2]刘济良《价值观教育教育》[M]科学出版社 2007年8月
[3]余秋雨《何谓文化》[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9月
[4]贾丽艳,贾凤姿《经济全球化及其对策思考》[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7月
【经济全球化发展】推荐阅读:
经济全球化爱国精神06-18
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06-22
经济全球化的对策08-20
经济全球化教学设计10-29
从经济全球化到文化全球化论文11-02
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分析范文07-19
浅谈经济全球化的利弊08-07
经济全球化案例材料(华为为例)09-16
论经济全球化下的爱国主义精神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