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名曲(精选8篇)
1.古典名曲 篇一
一、《高山流水》
《列子·汤问》记载:伯雅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一次,伯牙弹了一首高山屹立、气势雄伟的乐曲,钟子期赞赏地说:“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又弹了一首惊涛骇浪、汹涌澎湃的曲子,钟子期又说:“洋洋乎志在流水。”钟子期能深刻地领会伯牙所弹奏乐曲《高山流水》的内涵。从此,他们俩人结成了知音,被传为千古佳话。
据文献记载,《高山流水》原为一曲,自唐代以后,《高山》与《流水》分为两首独立的琴曲。其中《流水》一曲,在近代得到更多的发展,曲谱初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曾被录入美国太空探测器的金唱片,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茫茫宇宙寻找新的“知音”。
二、《广陵散》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我国古代的一首大型器乐作品,为汉魏时期相和楚调但曲之一。嵇康因反对司马氏专政而遭杀害,临刑前曾从容弹奏此曲以寄托。据《神奇秘谱》载录,此曲原是东汉末年流行于广陵地区(即今安徽寿县境内)的民间乐曲,曾用琴、筝、笙、筑等乐器演奏,现仅存古琴曲。
《神奇秘谱》所载《广陵散》,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共45段。乐曲定弦特别,第二弦与第一弦同音,使低音旋律同时可在这两条弦上奏出,取得强烈的音响效果。此曲之所以能跻身十大古曲之一,还得部分归功于嵇康。魏末著名琴家嵇康因反对司马氏的专政而惨遭杀害,在临行前嵇康从容弹奏此曲以为寄托,弹奏完毕他叹息道,《广陵散》今天成为绝响。之后《广陵散》名声大振,人们在理解这首乐曲时又多了一层意义,它蕴涵了一种蔑视权贵、愤恨不平的情绪。
三、《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是一首展景抒怀的琴曲,又名《雁落平沙》、《平沙》,作者传有唐代陈子昂、宋代毛逊、明代朱权等,众说不一。曲谱最早载于公元1634年(明末崇祯七年)刊印的藩王朱常淓纂集《古音正宗》。此曲原为四段,在流传的过程中发展成六段、七段、八段等不一。
全曲以水墨画般的笔触,淡远而苍劲地勾勒出大自然寥廓壮丽的秋江景色,表现清浅的沙流,云程万里,天际群雁飞鸣起落的声情。曲意爽朗,乐思开阔,给人以肃穆而又富于生机之感,借鸿雁之高飞远翔,抒发和寄托人们的胸臆,体现了古代人民对祖国美丽风光的歌颂与热爱。
四、《梅花三弄》
古琴曲《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是中国古典乐曲中表现梅花的佳作,早在唐代就在民间广为流传。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芳香、凌霜傲雪的高尚品性,是一首充满中国古代士大夫情趣的琴曲。《枯木禅琴谱》说:“曲音清幽,音节舒畅,一种孤高现于指下;似有寒香沁入肺腑,须从容联络,方得其旨。”
晋隋以来有此笛曲,为东晋大将桓伊所作。后经唐代琴家颜师古改编为琴曲,流传至今。梅花傲霜高洁的品格,是古今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常为人们用以隐喻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明杨抡《伯牙心法》记载:“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三弄之意,则取泛音三段,同弦异徽云尔。”琴曲中采用完整重复三段泛音写法不多见,“故有处处三叠阳关,夜夜梅花三弄之诮。”(《律话》)。
五、《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堪称曲中经典。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此曲最早见于18出版的华秋萍《琵琶谱》,1895年出版的李芳园编订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将它改名为《淮阴平楚》。
乐曲是根据公元前2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而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垓下决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向世人展现了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画面。
六、《夕阳萧鼓》
这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优美流畅,在演奏中运用了各种琵琶技法。在曲式上,用扩展、收缩、局部增减和高低音区的变换等手法展开全曲。此曲流传甚广,是琵琶古曲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乐谱最早于1875年的抄本。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社根据此曲改编成丝竹乐曲《春江花月夜》,它犹如一幅长卷画面,把丰姿多彩的情景联合在一起,通过动与静、远与近、情与景的结合,使整个乐曲富有层次,高潮突出,音乐所表达的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七、《渔樵问答》
《渔樵问答》是一首流传了几百年的古琴名曲,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音乐形象生动,精确。乐曲通过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出对追逐名利者的鄙弃。
乐曲采用渔民和樵夫对话的方式,题材集中精炼,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以下降的曲调表示答句,曲调飘逸潇洒,描绘出渔樵在青山绿水中悠然自得的神态。乐曲中时而出现伐木或摇橹的声响,使人形象地联想起渔樵生活的情景。
八、《胡笳十八拍》
古琴曲《胡笳十八拍》是根据汉代以来流传的同名叙事诗而创作的琴曲,是我国音乐史上一首杰出的古典名曲。原诗作者一说为蔡文姬,但《后汉书·蔡琰传》中未见记载,故难以定论。其音乐为唐人传谱。
全曲共十八段,运用宫、徵、羽三种调式,音乐的对比与发展层次分明,分两大层次,前十来拍主要倾述作者身在胡地时对故乡的思恋;后一层次则抒发出作者惜别稚子的隐痛与悲怨。乐曲以十分感人的乐调诉说了蔡琰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抒写了主人公对祖国、对故土的深沉思念及骨肉离别的痛苦感情。被郭沫若称道为“是一首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
九、《汉宫秋月》
中国传统音乐中,同名异曲、异曲同名的现象很多,乐曲各个版本的历史渊源与流变往往需要艰苦的考证。比如,《汉宫秋月》就有琵琶曲、二胡曲、古筝曲、江南丝竹等不同版本。
此曲由一种乐器曲谱演变成不同谱本,且运用各自的艺术手段再创造,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这是民间器乐在流传中常见的情况。乐曲表现了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十、《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两首高深的歌曲名,即《阳春》和《白雪》,是由楚国著名歌舞家莫愁女(姓庐,名莫愁。郢州石城,今湖北钟祥人)在屈原、宋玉的帮助下传唱开来的,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现存琴谱中的《阳春》和《白雪》是两首器乐曲,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乐曲产生的年代没有确切的史料可以说明。唐代显庆二年(657年)吕才曾依琴中旧曲配以歌词。《神奇秘谱》在解题中说:“《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后来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2.钢琴名曲欣赏 篇二
钢琴艺术是来自欧洲的音乐艺术,它真正进入中国社会,是在19、20世纪之交。在接受、学习、借鉴这一人类优秀音乐文化成果的同时,中国自己的钢琴艺术也随之孕育、萌芽、成长起来。
自20世纪初,第一首中国钢琴曲——赵元任先生创作的《和平进行曲》于1915年正式发表以来,我国一代代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们孜孜不倦地致力于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为之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辛劳。中国钢琴艺术创作历经近百年的挫折与繁荣,取得较大成就,形成具有多种风格、多种体裁的钢琴曲库,包括改编作品、原创作品,大型协奏性作品等等。这些不同风格的作品为我们勾画出了一条清晰的近现代中国钢琴作品创作历程的线条。
一、20世纪初中国钢琴早期的探索阶段
1、萌芽起步期(1910—1929)。
进入20世纪,在西方音乐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音乐受到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以沈心工、李叔同、萧友梅、王光祈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贯中西,具有爱国热忱的音乐家们,在中国乐坛上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音乐运动。
1913年,赵元任根据民间音乐曲调创编了风琴曲《花八板与湘江浪》,并于1914年5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风琴弹奏会上公演,这预示着我国键盘音乐创作的启蒙。1915年,赵元任又创作了钢琴曲《和平进行曲》,在《科学杂志》第一期公开发表,这是迄今所见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钢琴音乐作品。
这一时期为歌曲而作的钢琴伴奏,在“中国化”钢琴音乐创作方面同样作了种种探索。青主的《大江东去》、萧友梅的《问》、赵元任的《卖布谣》以及黄自的《玫瑰三愿》等歌曲的钢琴伴奏,烘托和渲染了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与色彩的变化发展,成为艺术歌曲的有机组成部分。此时期的作曲家与作品: 赵元任: 《和平进行曲》(钢琴曲,1915 年)、《偶成》(钢琴曲,1917 年)、《小朋友进行曲》(钢琴曲,1919 年)、《锯大缸》(钢琴曲,1921 年)、《卖布谣》(歌曲钢琴伴奏,1925年)、《教我如何不想他》(歌曲钢琴伴奏,1926 年)、《也是微云》(歌曲钢琴伴奏,1927年)。
老志诚: 《牧童之乐》(钢琴曲,1932年)、《秋兴》(钢琴曲,1932年)。江定仙: 《摇篮曲》(钢琴曲,1932年)萧友梅: 《新霓裳羽衣舞》(钢琴曲,1923年)、《哀悼歌》(钢琴曲)、《钢琴教科书》
这一阶段的钢琴教学所采用的教材主要为《拜厄钢琴基础教程》、《车尔尼练习曲作品599》、《车尔尼练习曲作品849》、《车尔尼练习曲作品 299》、《哈农练指法》、《小奏鸣曲集》等初级教材,这些外来的教材一直影响着中国钢琴教学。赵元任、萧友梅等人根据中华民族音乐的风格也先后编写过一些初级教材,但他们的教材根本没有用于钢琴教学的主修方向,只是作辅助教学与练习。
2、艺术创作雏形期1930—1949。
这个时期大致经历了近20年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30年代初期至30年代后期,第二阶段是30年代末期至40年代末期。第一阶段1930—1937。这个时期在中国左翼“加强与世界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联系,以极大的热情引进介绍苏联的文艺理论与成就”的思潮影响下,“五四”时期的启蒙主义艺术观逐渐沉寂,随之而来的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的艺术观与“救亡”的时代声音相互结合而形成的一股强大艺术潮流。在这种背景下,许多俄籍钢琴家、钢琴教育家纷纷来到中国,这对中国的钢琴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为我国培养了一批钢琴音乐人才,并一直影响着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
1934年,贺绿汀《牧童短笛》的问世,标志着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30年代的代表作品还有:1932年老志诚的《牧童之乐》、1932年江定仙的《摇篮曲》、1934年贺绿汀的《摇篮曲》、1934年俞便民的《C小调变奏曲》等作品。其中旅居日本的江文也创作的《十六首断章小品》(作品8)和《五首素描》(1935年)、《三首舞》(1936 年)曾在1938年威尼斯第四届国际作曲家比赛中获奖。这是我国钢琴音乐作品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旅居法国的丁善德创作了《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
1934年,俄国作曲家齐尔品到中国征集中国风格钢琴作品,此时,有六首中国钢琴曲获奖,它为后来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二阶段1937—1949这一阶段是战争、救亡与艺术发生更为密切关系的一个时期。
30—40 年代的中国钢琴音乐尽管创作手法各异,但在创作上却体现出一种共有的特征。在旋律写作方面,大多以中国传统音乐常用的音阶调式、旋法为幕础,而又不拘于原有的民族曲调。在乐曲结构手法力面,他们在总结西方乐曲的曲式结构基础上,采用我国民族音乐中的“加花变奏”、“合头”、“变尾”等手法,来实现“变化再现”的目的,在和声写作方面,他们继承发扬了20年代一些作曲家对和声民族化探索的成果,运用一些细微、精致的和声处理来避免大小调功能结构与民族音调之间风格的矛盾,形成了独特的既具欧洲古典和声典雅又透发出中华民族色彩的和声风格。在复调写作方面,“很擅长于在创作中自由地编制纯朴、动听的复调织体,用行云流水般的五声化旋律做成的各种自由对位,既体现了欧洲复调技术的规格与精神,又融进了中国式的旋律思维,从而成功地显示了西方对技法与我们的民族音乐语言相结合的巨大潜力”。此时期的作曲家与作品: 1946年瞿维的《花鼓》,是40年代描写人民新生活的钢琴音乐代表作。1941年贺绿汀的《怀念》、《小曲》、冼星海的《哈萨克舞曲三首》等也是这一时期优秀的作品。
1947年桑桐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是迄今为止见诸资料中我国最早的无调性现代钢琴曲。
1945 年丁善德创作了《春之旅》 1946年陆华柏创作了《浔阳古调》
1948年陆华柏创作了《农作舞变奏曲》
二、20世纪中叶中国钢琴的艺术创作阶段
1、艺术创作繁荣期1950—1966。新中国成立以后,音乐教育在中国得到了发展,钢琴音乐创作也有了根植的土壤。“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
一系列文艺政策成为社会主义新文艺的响亮口号。用西洋乐器表现中华民族的风格与特点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艺术方针的具体实践。标题性是这一时期中国钢琴音乐一大特点。大多数作品使用了中国传统器乐标题性作为曲名,也有的兼用无标题音乐与标题音乐两种命名法相结合的方式为作品题名,这种表现人 的心理与情感方面且富于抽象性和预示性的中国音乐标题,是这一时期中国钢琴音乐风格特征的另一体现。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大致有七十多首。如: 丁善德:
1950 年创作了《第一新疆舞曲》
1953年创作了《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 1955 年创作了《第二新疆舞曲》
江文也:
1950 年创作了《乡土节令诗曲》 1951 年创作了《渔夫舷歌》
马思聪:
1950 年创作了《三首舞曲》 1952 年创作了《粤曲三首》
陈培勋:
1952 年创作了《卖杂货》 1952 年创作了《旱天雷》
1953年创作了《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 1959年创作了《思春》、《旱天雷》
桑桐:
1952 年创作了《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 1959 年创作了《随想曲 》
朱工一:
1952年创作了《序曲三首》 廖胜京:
1953 年创作了《火把节之夜》 汪立三:
1953 年创作了《蓝花花》 1957年创作了《小奏鸣曲》
蒋祖馨:
1955 年创作了《庙会》 杜鸣心:
1955年创作了《练习曲》 1956年创作了《变奏曲》
朱践耳:
1955 年创作了《序曲二首》 殷承宗:
1955年创作了《快乐的啰嗦》
黎英海:
1956年创作了《民歌小曲五十首》 刘庄:
1958年创作了《巴蜀之画》 郭志鸿:
1958年创作了《新疆舞曲》
王建中:
1958年创作了《云南民歌五首》 1961年创作了《变奏曲》
周广仁:
1958年创作了《小红军》
吴祖强、杜鸣心:1959年创作了《鱼美人选曲》 田丰:
1960 年创作了《高山族组曲》 石夫:
1964 年创作了《塔吉克舞曲》 储望华:
1964 年创作了《翻身的日子》
1958年10月,出版了杨儒怀的《八首民歌短曲》。这八首短曲都是根据民歌改编而成,东蒙民歌《小情人》、蒙古民歌《淌得哥哥》、贵州民歌《山歌》、山西民歌《提起哥哥走西口》、《真魂魂跟上你走》和《配夫妻》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陕北民歌《信天游》。1959年1月,《中南音乐专科学校创作丛刊——简易钢琴曲集》正式出版。曲集中有10首小曲:青海民歌《送大哥》,朝鲜民歌《大同江边》,东蒙民歌《诺恩吉娅》,陕西陇东民歌《民歌主题变奏曲》、《摇篮曲》、《让开,让开!》,四川民歌《花儿慢慢摇》,越剧主题《小序曲》,戏曲牌子《拜厢》,湖北民歌《双撇笋》。新中国建立后,国家非常重视音乐教育,在沈阳、成都、武汉、西安、广州等城市先后建立了音乐学院,一些高等师范院校相继设立了音乐系,钢琴教学已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铺开,钢琴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在教学中,教师除了采用欧洲的传统钢琴教材外,还自编了一些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教材。有黎英海编写的《五声调式钢琴练习曲》、《民歌钢琴小曲五十首》,有中央音乐学院编写的《中国钢琴曲选》、有《钢琴教学曲选——中国作品集》等等。一批青年钢琴家(如倪洪进、傅聪、李民锋、丁逢辰、李其芳、史大正、刘诗昆、殷承宗等)脱颖而出。
2、艺术创作改编期1966—1976。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在中国的历史上被称为“文化大革命”时期。在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历史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重要转折期。
文化大革命时,一批钢琴家、教授被集中起来,讨论为“样板戏”唱腔写钢琴伴奏的问题。因此,在当时出现了家喻户晓的钢琴伴唱《红灯记》,后来又出现了钢琴曲《甘洒热血写春秋》、《家住安源》、《北风吹》等。还有一批作曲家、钢琴家并未停止工作,他们采用原歌曲、故事标题,改编成为钢琴音乐,通过了“四人帮”的政治审查。
这一时期的钢琴作品还包括:
刘诗昆: 1966年创作的《公社社员喜洋洋》 崔世光: 1967年创作的《松花江上》 1976年《夫妻识字》
王建中: 1972年创作的的《赤胆忠心》、《大路歌》 1973年创作的《陕北民歌四首》《百鸟朝凤》、《梅花三弄》 1974年《绣金匾》
储望华: 1972年创作的《二泉映月》 1973年《浏阳河》
杜鸣心: 1975年创作的《红色娘子军组曲》 黎英海: 1975《夕阳箫鼓》
陈培勋: 1975年创作的《平湖秋月》 1976年创作的《流水》
周广仁: 1976年创作的的《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 殷承宗、储望华、盛礼洪、刘庄等人:
1970年创作的钢琴协奏曲《黄河》 1976年创作的《十面埋伏》、《做人要做这样的人》、《北风吹》
三、20世纪末中国钢琴的多元化创作阶段(1977—1999)。
1976年随着“四人帮”的粉碎,中国结束了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伴随“拨乱反正”及其后的“改革开放”等一系列政治、经济乃至文化艺术上运动的开始,中国当代社会进入了解放思想的新时期。全新的思想观念、多元的文化观念和观念的急速转化等使这一时期的音乐观念由文革期间的“一元化”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这一时期出现 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许多作曲家在坚持中国调式特性的和声研究与革新的同时,更为大胆的吸收、运用西方的现代作曲技法,对新的风格、新的音响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尝试,他们有选择性地使用了各种无调性变体手法(如“十二音技法”等);有的则自己独创技法体系(如“太极作 曲系统”等),且使理性的思考与创作实践同步进行,创作了不少风格迥异的优秀钢琴音乐作品。
黄安伦的《序曲与舞曲》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此曲获“国庆”周年献礼器乐创作比赛二等奖。
这一时期的作品还有:
汪立三:
1977年创作的《叙事曲——游击队歌》 1978年创作的《兄妹开荒》
黎英海:
1978年创作的《阳关三叠》、储望华:
1978创作的《新疆随想曲》、《红星闪闪放光彩》 崔世光:
创作的《松花江上》等等。
进入80年代后,这种创作态势尤显突出,从钢琴音乐创作题材的宽泛性、形式的多样性、技法的创新性以及音乐所表达思想内涵的丰富性,都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进入了多元化 的发展阶段。随着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的深入,为作曲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与此同时,西方现代音乐创作理论及表现手法又拓宽了作曲家们的艺术视野,丰富了他们的创作技巧。这个时期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又呈现出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可以说“民族风格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这一创作观念己成为这个时期钢琴音乐创作的显著的特征。
1986年殷承宗的钢琴伴唱曲《红灯记》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还有:
汪立山:
1980年创作的《梦天》、钢琴组曲《东山魁夷画意》、钢琴套曲《他山集——序曲与赋格五首》
罗忠镕:
1986年创作的《钢琴曲三首》(《托卡塔》、《梦幻》、《花团锦簇》)王建中:
创作的《彩云追月》、《樱花》、《谐谑曲》、《陕北民歌五首》 朱践耳:
创作的《云南民歌五首》 石夫:
创作的《即兴曲》、《第二新疆舞曲》 倪洪进:
创作的《壮乡组曲》 黄虎威:
创作的(欢乐的牧童》 孙以强:
创作的《春舞》
陈铭志:
1982年创作的《钢琴复调小品八首》 权吉浩:
创作的《长短的组合》、《宴乐》 陈怡:
创作的《多耶》 周龙:
创作的《五魁》
崔文玉:
创作的《第一奏鸣曲》 杨衡展:
创作的《但曲》 姜小丽:
创作的《寒号鸟》 蒋祖馨:
创作的《箴前》、《第一奏鸣曲》、钢琴组曲《山花烂漫》 崔世光:
创作的《山泉》、《山东风俗组曲》 高为杰:
创作的《秋野》 彭志敏:
创作的《风景系列》
丁善德:
创作的《儿童钢琴曲八首》、《小序曲与赋格》、《小奏鸣曲》、《前奏曲六首》、《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 夏良:
创作的《西双版纳风情》 赵晓生:
1986年创作的《太极》 刘敦南:
创作的钢琴协奏曲《山林》 杜鸣心:
创作的钢琴协奏曲《春之采》
谭盾:
创作的钢琴组曲 《八幅水彩画的回忆》 结语
3.中外名曲音乐欣赏 篇三
一个学期的中外名曲赏析课即将结束,在此感谢老师的专业知识的传授,使我从简单的“听歌”这样的肤浅理解,到懂得欣赏音乐元素的基本欣赏方法的概念的转变。开始学习这门课程就感觉到音乐的魅力,或许真的是这样:我们不一定都要成为音乐家,但是懂得欣赏音乐就是我们对音乐最直接的热爱的表现形式。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通过聆听这种方式,阅读并分析有关音乐的背景和材料,从而得到了审美的愉悦。
学了《中外名曲赏析》之后,恍然大悟。原来在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你一定要知道这首作品的时代背景,同时自己不能带太多自己的东西去听。在听的时候自己要适当的投入进去,带有感情色彩的去品味它。这样才能从中体会到她的精华,欣赏到她诱人的地方。现在的我不再是乐盲了,我也不承认了。在没学《中外名曲赏析》之前可以这样说,但现在不能了……以前的我只知道盲目的听一些自己认为好听的歌,什么都不知道,可以说就是一个乐盲。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如今已是学期将末,中外名曲赏析课也即将结课。虽然只是进行了短短的几节课的学习,但这却是我音乐学习上的重大转折。在此之前,我只是肤浅的认为音乐就是歌曲,就是节奏,就是各种乐器的复合,也就只能简单地根据自己的感觉分出一段音乐好听与否。但是通过这几节课对乐理基本知识的学习,对一些以前从未接触过的音乐形式的简单欣赏,使我从简单“听歌”这样肤浅的理解,到懂得该如何分析一段乐曲,如何欣赏一段乐曲,也能简单的理解乐谱中的一些符号及其意义。也更深刻理解了音乐的内涵,音乐其实是任何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神圣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排列起来的声音。它是一种符号,声音符号,表达人的所思所想,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是有目的的,是有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它能用有组织的旋律和节奏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音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音乐的最大功能是从精神上让我们超越有限的生命的围墙,把视野投向另一个关于美的音乐世界。她最奇妙的力量在于让我们日益漂泊的灵魂有回家的感觉,扩充我们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寻找到生命的精神支柱,找到灵魂的归属。近年来,我国大学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其实是在追求自然科学教育和人文艺术教育的平衡。素质教育建立在和谐教育对素质的全面理解上。因此,素质教育本质上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应该从各方面全面的提升自己,而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途径,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其中一个要义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于是,我国的各个大学正逐步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同时,尤其注意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在大学课程里,艺术不再只是艺术系学生的学习内容,也纳入了普系的教程,艺术成为公共必修课程。当代大学教育中强调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而艺术教育的关注正是人类感情的关注,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感情重要的存储和表达方式,艺术教育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提供了生动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育者最易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一种教育形式.缺少的元素,一直都觉得音乐这东西很深奥、很有内涵、很专业,像我这样的人是没办法理解的,我也很喜欢音乐,不过只是喜欢听听唱唱流行歌曲和摇滚歌曲,对于那种专业的音乐,还有肖邦、贝多芬什么的我只能在心里默默地感叹,我一直觉得自己听不懂所谓的音乐,也许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意识,反正我就是一直都有这种想法,而且也从来没有去试过听那种音乐的感受。
总之,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不仅了解了乐理的一些基本知识,也学会了如何用心去感受一段音乐,如何带感情去欣赏一段音乐。提高了个人的音乐素养,也激发了对音乐更广泛的兴趣。在今后的学习里,我会以此为翘板,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音乐水平!
一、音乐教育本质是审美教育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指出,“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应该审美教育,我们未来课程改革将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音乐教育的审美因素包括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等,它贯穿于整个音乐教育过程之中。如果音乐教育离开了这些审美因素,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木之本。音乐教育的审美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声音组合的音乐美
4.《春江花月夜》名曲赏析 篇四
才子张若虚写在长江上的一篇《春江花月夜》千百年来流入了多少人的心。春,江,花,月,夜,每个字都蕴含着美的遐思,每个字都浸透着美的体味。同名名曲借用原诗的意境进行演绎,一唱三叹,不激越,也不豪放。温柔的弦音撩拨起宁静的空气,一幅人生至美的山水画渐渐展开:在暮鼓送走夕阳,萧音圆月的傍晚,人们驾起轻舟,在平静的春江上漫游,两岸青山叠翠,花枝弄影;水面波心荡月,桨橹添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南的秀美与诗句的隽永,柔柔地融入委婉质朴的旋律和流畅多变的节奏之中。音乐委婉优美,节奏流畅多变,配器晶莹剔透,使人回味无穷。
琵琶声起,一幅幅精致的画面将春、江、花、月、夜的韵味如流动的音符一样地弹出;琵琶啊,你身拂着的是古人的风吗?诗的气息氤氤氲氲地弥漫;你手叩着是典故的门吗?门开处那惊鸿一瞥的,是女子伴月盼君归的双眸?
乐曲《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为以核心音调为基础的旋律展开手法,它以两个核心音调为基础环节进行模进或变奏,构成旋律的呈示与展开。各段音乐在发展变化后往往用一个共同的素材作为小段的合尾,把全曲贯穿起来,使乐曲听起来十分和谐。表现出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上的欣赏习惯与运用特点,在宁静中不断有新的表现和流动,这个流动又淹没在中庸与典雅的秀美之中。
当二胡与箫先后奏出悠扬的主旋律,音乐又回到乐曲开始时的诗情画意中。结尾处轻而缥缈的一声大锣,使音乐更具有深远、悠长的意境。好似轻舟渐渐远去,江天一片宁静的夜色。
曲子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听众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有人说,这首曲子 “哀而不伤”,在展现春江花月之夜迷人景色的同时,又带有一丝丝对宇宙无穷、人生短暂的思考;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哀而不伤,怨而不乱。一方面是对人生短暂的感叹,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而在这感叹之中也包含着对宇宙万物生生不息无穷生命力的体悟。明月长存,江流不尽,相比之下,人生是渺小而短暂的,然而也正是这渺小而短暂的人生,面对这无穷的宇宙,便有了一份超越于生存局限之外的沉思与梦想。另一方面是对生命的.顾慕与流连。漫步于江畔,春夜静谧,玉兔东升,江面荡舟,花影摇曳。耳边琵琶弦动,丝丝入扣……
最后的最后,散了,静了,离去了,只剩无尽的江水和皎洁的明月。春江花月之夜的良辰美景,渺茫的江天,无穷深邃的宇宙,这样的情景总能勾起人渺茫而又低回不已的思绪。耳边的乐声有些沉重,犹如长着的低吟,深厚凝重的乐声,不需要言语,却仿佛在向世人发问:“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不知是谁第一个惊诧月色的皎洁,更无人能知晓,这光照春江的明月,是从何时开始洒遍人间。短暂的生命总是过于脆弱,岁月总是那样的无情,琵琶演绎的沧桑诉说着人世变幻的道理:人生如此渺小短暂,哪及宇宙之深邃永恒。抬头仰望明月,不知今夕是何夕。
5.竹笛名曲《牧民新歌》教学欣赏 篇五
人音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课型:欣赏课(竹笛名曲)授课对象:三年级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竹笛、陶笛、多媒体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让学生初步了解蒙古族音乐风格。
2.通过欣赏《牧民新歌》让学生从乐曲中体会牧民在新社会的新生活,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热情和学习民族乐器的兴趣。
教学重点:细分乐曲的段落,理顺每个段落的音乐情绪。通过乐曲的表达,让学生初步了解蒙古族音乐的风格,感受牧民的新生活。
教学难点:强化乐曲的“快板”的节奏练习,让学生初步认知音乐的激情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对乐曲的风格的探究,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更好了解乐曲的音乐情绪。
教材分析:
1.乐曲简析:《牧民新歌》一曲是我国著名笛子演奏家简广易先生1966年以内蒙古伊克昭盟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作品以浓郁清新的民族民间音乐风格,亲切感人的旋律、活泼跳动的节奏展现出内蒙古大草原的风光和牧场上一片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表现了牧民新时期的精神风貌。乐曲分为五段:
1.引子自由抒展的引子展现出一望无垠的大草原碧草如茵、天高云淡的画面,优美的旋律充满了蓬勃激越之情,非常动人。2.慢板显示乐曲主题,表现了牧民悠然骑在缓行的马上,时而明朗甜美,时而低回内在,时而又激动热情地歌唱生活,赞美家乡。
3.小快板以跳荡的吐音描绘牧民策马驰聘时蹄声哒哒的欢乐情景。4.自豪的行板,展示牧民对新生活的赞美与草原的眷恋。
5.结束段情绪更为热烈,形成万马奔腾嘶呜声声的气氛,主音在小快板转调之后回落在羽凋式,使全曲有很强的终止感。
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
二、复习演唱,新课导入
师:我们一起来演唱《噢!苏珊娜》、《草原上》【美国西部牛仔的生活和中国草原的曲调的再记忆】
师:《草原上》是我国蒙古族的民歌,请同学来说说你所知道的大草原的景象。生:答略。
师:今天,老师邀请大家与老师一起,通过视频来了解大草原 播放PPT(草原的景象)
背景配乐:《牧民新歌》
师:现在对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我们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有同学知道,今天的画面中的音乐是音乐的名曲叫什么吗?是用什么乐器来演奏的吗?(《牧民新歌》 竹笛名曲)
三、新课教学
(一)简单介绍中国竹笛,欣赏全曲。
1,材质,形制,特色:笛膜。(脆亮)
师点击多媒体2:呈示课件片头《牧民新歌》(其中“新”字用红色突出)师:聆听了音乐,看看书,你们能告诉老师这首乐曲分几个乐段吗?(PPT提问)生:答略。(PPT出示,五段,标注每段的音乐定义)
(二)分段欣赏、教学
(PPT 分类,段落情绪连线)A.引子:
1,师点击多媒体,播放乐曲引子部分伴奏,师吹奏此段。师:乐曲此段的速度,还是悠长的慢还是奔放的快? 生:答略。
师小结学生发言:引导【辽阔草原,一望无际】 2,慢板:
师点击多媒体,播放乐曲慢板部分伴奏,吹奏此段。师:乐曲此段节拍是深情的诉说,还是热情的歌唱? 生:答略。
师小结学生发言:引导【悠长述说,深情抒怀】 3.快板:
师点击多媒体出示谱例: 一,竹笛清吹演奏此段。
二,请学生一起来演唱简谱,并辅以“竹笛”伴奏,强化节奏型。【放慢速度练习】
三,学生打击乐器进入。强化“快板”段落教学,师生互动,强化节奏型。4.音频聆听 “自豪的行板”+“快板再现的尾声“ 【完成连线习题,脉络梳理。】 引导:【这是一种---------乐曲】(ppt)生:答略。
情感升华: 【那么近,这么远】
1,生平介绍(教室内音乐人物挂像)简广易
2,《牧民新歌》的荣誉:唯一一首入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中国乐曲,如今收录于人民音乐教育出版的教材,它的如歌的旋律如天籁,必定经久让世人传唱。
6.古典名曲 篇六
根据县教育局相关部署,我校开展了“名曲名画”进校园活动,较好地实现了让学生“走近名曲、聆听经典、陶冶情操、提高素养”的目的,使广大学生受到了高雅艺术的熏陶,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本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学校组织制定了详细的实施计划,以课堂教学为主,通过多种渠道,充分利用好歌曲集,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名曲名画”进校园活动。
1、为了使经典名曲深入走进学生,学校将通过校园广播站每天下午两节课后定时为学生播放名曲,使学生在好歌名曲中得到教育和鼓舞,在享受艺术的同时,树立热爱祖国、团结友爱、明礼诚信的良好道德风貌,促进体育艺术“2+1”项目活动,让经典歌曲唱响学林小学。
2、欣赏形式上,以播放录音与音乐教师讲解相结合,着眼于有关经典音乐知识的普及,以听音乐谈感想结合,培养学生对经典名曲和传统民族艺术的兴趣爱好,达到集艺术欣赏和知识传播于一体的效果,切实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的目的。
3、让学生传唱经典名曲和新学堂歌。音乐课上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选择适合学生学唱的经典名曲,利用一定的课时,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唱,并能欣赏其中的韵味。每学期学唱2~4首。
4、举行小学生绘画赛,通过比赛推动了“名曲名画”进校园活动。这次比赛的曲目要求内容健康向上,包含经典名曲。比赛活动不仅为选手们提供一个展示艺术才能的舞台,也给全体学生提供了一个欣赏名曲的舞台,使全校师生对“名曲名画”有了更深的了解,师生的爱国热情得到升华,同时也丰富了校园生活,推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
5、鼓励师生“走出去”。为了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得到经典艺术的熏陶,我校积极组织学生观看文艺节目,以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欣赏能力。
二、活动成效明显
本学期以欣赏和传唱为主要载体开展活动,丰富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形式,提高了学校艺术教育的水平,通过活动,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们始终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大奖赛上,现场组织有序、气氛良好,体现了小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音乐课上,通过欣赏和传唱使得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教育和熏陶,从而促进了学校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形成,推进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
三、下一步的打算和建议
“名曲名画”进校园活动不仅让同学们在对艺术的熏陶与鉴赏中潜移默化的提升了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增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也进一步提升了校园文化建设水平,使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深刻体现。学校将深入持久的开展此类活动,为高水平校园文化建设不断贡献力量。
(一)继续做好“名曲名画”进校园活动,不断研究学生的艺术需求,引进高水平且具创新形式的经典名曲。
7.古典名曲 篇七
Are you going to Scarborough Fair 你正要去史卡保罗集市吗
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 香菜 鼠尾草 迷迭香和百里香 Remember me to one who lives there 请代我向他问候
He was once a true love of mine 他曾是我的挚爱
Tell him to make me a cambric shirt 请他为我做一件棉衬衫
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 香菜 鼠尾草 迷迭香和百里香
Without no seams nor needle work 不能有接缝,也不能用针线
Then he’ll be a true love of mine 这样 他就可以成为我的挚爱
Tell him to find me an acre of land 请他为我找一亩地
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 香菜 鼠尾草 迷迭香和百里香 Between salt water and the sea strands 必须位于海水和海岸之间
Then he’ll be a true love of mine 这样 他就可以成为我的挚爱
Tell him to reap it with a sickle of leather 请他用皮制的镰刀收割
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 香菜 鼠尾草 迷迭香和百里香 And gather it all in a bunch of heather 用石南草捆扎成束
Then he’ll be a true love of mine 这样 他就可以成为我的挚爱
Are you going to Scarborough Fair 你正要去史卡保罗集市吗 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 香菜 鼠尾草 迷迭香和百里香 Remember me to one who lives there 请代我向他问候
8.中国名曲欣赏 春江花月夜 篇八
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早在1875年以前就在民间流行,原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名叫《夕阳箫鼓》。1895 年琵琶演奏家李芳园把它收在《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改名为“浔阳琵琶”,共有十段音乐,并在每段前都加有文字小标题。有人因此又称它“浔阳夜月”或“浔阳曲”。1935年前后,上海 “大同乐会”将它改编为一首民族管弦乐曲,并且借用唐代著名乐府《春江花月夜》之提名改为现名。解放后,经我国许多专业作曲家和指挥家的不断努力,使乐器配置和乐曲处理更臻完善,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春江花月夜》意境优美,乐曲结构严密,旋律古朴、典雅,节奏比较平稳、舒展,用含蓄的手法表现了深远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此曲音乐的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一段的结尾都采用同一乐句出现(232 1231 ︱2-︱).听起来十分和谐。在民间音乐中,这种手法叫“换头合尾”,能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音乐表现的内容。《春江花月夜》构思非常巧妙,随着音乐主题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逐渐地变换,时而幽静,时而热烈,实现了大自然景色的变幻无穷。
《春江花月夜》全曲一般分为十段。人们遵循中国古典标题音乐的传统,为每段加了一个富于诗意的小标题。这些标题是:
一、江楼钟鼓;
二、月上东山;
三、风回曲水;
四、花影层叠;
五、水深云际;
六、渔歌唱晚;
七、回澜拍岸;
八、桡鸣远濑;
九、欸乃归舟;
十、尾声。为了使乐曲的音乐结构洗练、集中,一般都省去第三、第八两段。
第一段“江楼钟鼓”。是引子及主题的呈示部分。引子琵琶用清脆的弹、挑音模拟着江楼鼓声,由慢到快,萧以轻微的颤音呼应,宛如春风吹拂下的江水涟漪,把日落江面恬静、醉人的意境描绘得非常细腻。接着乐队奏出具有江南风格的主题:666 126︱ 5 56︱„„它抒情、优美、婉转如歌,描绘出夕阳下,泛舟江上,游船、萧鼓齐鸣的动人情景。由萧和琵琶奏出的尾句是一个循环贯穿于每个段落的固定终止型乐句,好似人们在耳闻目睹萧鼓、明月、花影、云水、渔歌等景色时,由衷地发出“春江花月夜美如画”的赞叹之声。
第二段“月上东山”。大鼓滚奏的轻声轰鸣,使乐曲显得意境深远。夜,降临了。这是乐曲的第一变奏部分,主题移高四度作自由模进,旋律具有一种徐徐上升的动感,音乐恬静而开阔,流畅而清澈,形象描绘了水波涟漪、明月升空的夜景,使人仿佛置身于夜色朦胧,江清月白之中。
第三段“风回曲水”和第四段“花影层叠”合为一段,是乐曲的第二变奏部分。曲调在层层下旋之后又回升,出现了旋律线的起落,音乐的动力增加,在一个徐缓的曲调之后,琵琶以四组先紧后宽的音型奏出一段华彩的旋律,犹如江畔柳丝在夜风的吹拂下婆娑起舞;花草在微风抚摸下含笑点头;木浆打碎了江中渔船的倒影;水波拖着那荡漾的轻舟„„与前面所描绘的恬静画面形成鲜明对比。
第五段“水深云际”。这是乐曲的第三变奏部分。音乐主要在浑厚的中低音区进行,并以浓重的笔墨描绘了江中晚景;忽而,在万籁俱寂的意境中,出现了琵琶飘逸透明的泛音;接着许多乐器同奏长音3-︱ 3-︱,长音下响起了古筝描写流水的快速拨弦声,与随后的2 ︱1 2 ︱6 „„构成一幅绝妙的音响图画。那种“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壮阔景色油然而生,把听者带入了江天一色,空旷朦胧的江中晚景。第六段“渔歌唱晚”。这是乐曲的第四变奏部分,是一段非常富有特色的音乐。萧和琵琶在木鱼的伴奏下,吹奏出如歌的递降旋律,每一句的第三小节都用休止半拍起拍,使乐曲显得生动、活泼、诙谐、风趣,表现出渔翁一边摇橹、一边歌唱的闲适神态。然后乐队合奏,速度突然加快,勾画出一幅白帆点点、由远而近、渔歌四起的动人画面。
第七段“回澜拍岸”。这是乐曲的第五变奏。琵琶弹出一串由慢渐快、顿挫有力的模进音型,接着由乐队奏出气势宏伟的旋律,恰似群舟竞归,激起江水拍岸,波涛飞溅之意境。
第八段“桡鸣远濑”。常删除不奏。
第九段“欸乃归舟”。这是乐曲的第六变奏,也是全曲的高潮。“欸乃”是形容摇橹的声音。音乐在古筝由低到高的切分划奏衬托下,由弱而强,由慢而快,乐器由少而多,逐一加入,使得曲调紧凑有力,激动人心。形象的描绘了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欸乃”由远而近的欢乐声浪响彻江面,达到情绪的顶峰。随后音乐在快速中陡然而止,又回复到平静、轻柔的意境之中,像是船队推水前进浪中行船,船在水花飞溅中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