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教师生活工作状况调研报告

2024-09-05

农村初中教师生活工作状况调研报告(共11篇)

1.农村初中教师生活工作状况调研报告 篇一

农村教师生活工作状况调查参考问卷

一、当地教师基本情况(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或教育工会、学校填写):

1、全县(校)教职工总数,教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当地公务员工资水平,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及最低工资;本县(校)对教师住房、医疗实施的政策

二、本人基本情况:

2、本人性别、年龄、工龄、学历、职称或职务、在编或非在编、所教学科、是否兼班主任,婚否,家庭人口数,供养人口数;

三、住房情况:

3、住学校宿舍:面积、结构、设施(水、电、卫生间、厨房)及安全状况(是否危房)等;

4、自己购买商品房:是否享受到优惠政策?每月还贷额度;

5、住父母房:原因;

6、租房:每月房租多少?是否享有住房补贴;

7、是否享有住房公积金?其标准多少;

8、对解决住房问题有何意见和建议

四、医疗保障情况:

9、本人身体健康状况;

10、是否享有政府提供的医疗保险?能否与当地公务员同等待遇?个人缴费比例;

11、门诊和住院报销额度;

12、患病后能否及时得到治疗;

13、医药费报销是否及时方便;

14、是否享受定期免费体检,多长时间一次;

15、对医疗保障状况是否满意?不满意的原因是什么;

16、教师队伍中存在哪些心理健康问题?如何解决;

17、对解决医疗保障问题有何意见和建议

五、收入情况:

18、是否享受到绩效工资,对绩效工资分配公平程度的评价;

19、本人年收入水平(1万元以下,1.1万元至2万元之间,2万元至3万元,3万元以上);

20、本人收入在单位处于什么水平、与当地公务员工资收入比较如何;

21、所供养人口;

22、支出负担最重的项目是哪些;

23、认为自己的劳动付出与工资收入是否相称;

24、是否遇到工资拖欠、克扣,劳动报酬难以兑现的问题;

25、当地是否存在对教师摊派、集资等现象;

26、造成一些教师生活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7、对解决收入分配和生活困难问题有何意见与建议

六、工作状况:

28、本人周课时量;

29、教几门课、是否跨年级授课;

30、每天平均在校工作时间;

31、每天用于备课及批改作业的时间;

32、休息日及节假日是否能正常休息;

33、办学条件如何(如教学器材、设施和校舍的状况等);

34、是否存在编制问题,是否因缺编而造成工作负担过重;

35、影响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原因分析;

36、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和工作负担的评价;

37、工作压力的主要来源;

38、对业务进修及个人发展的满意度;

39、对参与学校事务管理机会的满意度;

40、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满意度;

41、对改善工作状况有哪些意见与建议;

七、工会工作状况:

42、是否认识学校工会主席、知道姓名和联系方式;

43、学校工会是否经常组织活动,近期您参加过几次,对工会工作有哪些意见与建议;

44、如自身权益受损,是否会求助工会,对工会维护权益工作的满意度如何;

45、是否教代会代表,对教代会的实际效果有何看法,学校提出的与教职工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福利、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等事项是否提交教代会讨论通过;

八、思想状况:

46、业余生活怎样度过;

47、平时关心哪些问题、对哪些问题意见较大;

48、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如何,是否能感受到职业体面与尊严;如果再次选择职业,是否愿意从教;

49、影响您本人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50、当前师德师风方面存在哪些问题?您的意见与建议。

2.农村初中教师生活工作状况调研报告 篇二

一、直面当前中国农村的“空巢”家庭

所谓空巢家庭, 是指“无子女共处, 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农村空巢家庭出现的原因一般是由于大量中青年劳力前往东南沿海以及大中城市进行务工, 造成许多农村老年人留守家中无人照顾的现象。目前, 我国农村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空巢家庭, 而且近年来日益呈现出上升之势。1993年, 我国空巢家庭在有老人的家庭中所占的比例只有16.7%, 而2004年这一数据已经上升到25.8%。

以笔者在上蔡县的调查为例, 调查的91位老年人当中, 子女外出工作的比例占到40.4%。就儿子在外工作的情况来看, 在外省工作的比重接近60%;而女儿在外省工作的比例要更高一些, 接近80%。儿女长期在外省工作, 使得老年人的照料成为一大问题。相反, 有些老年人还要承担起对留在家里的孙子、孙女进行照料的责任。这对本身就由于年龄问题生活比较困难的老人造成了更加大的压力。

(一) 生活困难是独居老人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在被调查的91位老年人中, 65.4%的被调查者收入在200元以下。虽然在农村, 对于一个老人来说, 花费并不是很大, 但日常生活用品、求医问药, 有时还要给孙子、孙女一些小零用钱, 要用来维持一位老人一个月的支出200元还是会显得有些捉襟见肘的。

(二) 安全是留守老人面临的第二个问题。

老年人年龄大了, 难免会出现种种疾病。而当前我国大部分乡镇卫生医院硬件投入严重不足, 医院房屋破旧, 医疗设备陈旧, 一些最基本的医疗器械多年没有更新, 也没有正规的化验室, 医疗水平及设施实在令人担忧。另外由于无人照顾, 老人突发疾病抢救不及时, 生命也时常受到威胁, 与城市老人相比, 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着更加严重的安全问题。

(三) 缺乏精神慰藉、孤单寂寞对“空巢”老人来说是更巨大的伤害。

中国农村素来有养儿防老的观念, 由此老年人年龄逐渐增大, 对子女的情感依赖性也不断加强。然而, 及至老年真正需要儿女做依靠的时候, 儿女却不在身边, 心头难免涌起孤苦伶仃、自悲、自怜等消极的情绪。老年人一旦面对“空巢”, 会觉得在感情和心理上失去了支撑和依靠, 觉得自己的存在不再具有价值。因而陷入无趣、无欲、无助的状态, 甚至出现自杀的想法和做法。这些不良情绪还会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发生。

(四) 缺乏应有的政治权利, 选举权、被选举权可能被忽视。

就笔者从上蔡县的调查来看, 只有48.9%的老年人参加了村中选举的投票, 另外51.5%没有甚至根本不知道参加村中选举的投票。从参与竞选的情况看, 参加过竞选的老年人仅占15.8%, 其他84.2%的人, 根本没有过竞选村中职务。从有无加入其他社会组织来看, 只有2.6%的人在某一个社会组织中活动, 其他97.4%的人没有加入任何组织。

可见, 农村老年人的政治参与程度较低。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政治参与方面受到排斥, 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在他们当中存在着自我排斥的现象。因为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 有些老年人自身对投票、选举等政治活动就没有兴趣, 存在着一种主观上放弃选举活动的现象。

二、探索农村“空巢”家庭的产生原因

当前, 中国农村“空巢”家庭呈现出不断增多的趋势。“空巢”老人在社会关系、政治参与、社会保障等方面受到了来自社会不同程度的排斥。那么, 究竟“空巢”家庭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呢?笔者根据调查情况, 总结如下:

(一) 当前社会竞争的加剧造成子

女“远游”, 以致于他们虽然有赡养老人的意愿, 但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和就业机会, 不得不外出学习或务工。这是农村空巢家庭出现的最突出也是最普遍的原因。城乡之间的差距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前往沿海及大中城市务工, 他们认为在外务工比在家种地更容易及可能获得广阔的收入。同时, 一些通过求学走出农村的学生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 为下一代考虑, 也会选择争取一张城市户口而留在城市。这样, 农民工与学生虽然方式不同, 但二者目的都是一样的, 那就是为了寻求更高的生活水平。这样, 就造成了农村中“空巢”家庭不断增多。

(二) 老年人与子女存在代沟, 老

年人普遍节俭, 而年轻人多追求生活享受, 经济上一有条件就另起炉灶, 偶尔才回家看看。在当前中国农村, 比较典型的是, 成年后的子女与老人分家, 即吃住不在一起。分家后, 有的距离老人还算比较近, 空闲时可以适当地照顾一下老人。然而有的却离很远, 基本上处于与老人隔绝的状态, 这对于养儿防老的老年人来说, 不仅是肉体上的折磨, 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打击。

(三) 婆媳矛盾无法避免, 老人认

为分开居住既可以避免因家庭矛盾引起的争吵, 也可以避免影响到子女繁忙的工作。这也是导致分家出现的一个原因。一方面, 许多老人, 因为过于爱护自己的儿子, 然而婆媳之间的矛盾却很难调和。为了使儿子不致于夹在二者中间难做, 就主动提出与子女分开居住。另一方面, 他们认为, 因为子女工作繁忙, 在他们身边反而可能会影响到他们工作而拖累他们。他们认为自己还有能力照顾自己, 足以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可以说,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这是由于老人的奉献造成的“空巢”现象。

(四) 第一代独生子女基本步入婚

姻生活, 如果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 势必至少有一半的父母辈家庭要成为“空巢”。计划生育的措施造成了当前一对夫妇要赡养两对老人的现象, 这就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完全顾及, 从而使一方出现“空巢”现象。

三、相关对策的探讨

“空巢”家庭的存在折射出了来自人口老龄化方面的严重威胁。我国向来是一个尊老爱幼的国家, 因此如何解决好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问题, 使他们幸福地安渡晚年,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认为, 要想解决好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问题, 需要从政府、家庭及老人自身三个方面来考虑。

(一) 作为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

我国是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几个发展中国家之一。解决好当前社会中存在的“空巢”家庭的现象, 政府担负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

1、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 支持鼓励老年人自养。

政府出台鼓励支持老年人的法律法规政策, 是提高老年人自养能力的根本举措。免除农业税、推进农村合作医疗, 可以在较大的程度上提高老年人的土地收益和身体素质。政府通过减免税费、提供优惠贷款、组织人才市场等措施可以促进老年人重新积极参与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来, 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减少政府的负担。

2、加强社会扶持力度, 增强老人的社会保障水平。

当前, 农村老人与城市老人相比, 养老保障方面处于很大的弱势。在城市里面, 老年人退休以后, 可以享有养老金、医疗保障等相关福利待遇。而农村老人在很多时候只能依靠儿女的支助, 如果儿女拒绝支付他们以任何费用, 那么他们的生活之艰难情况可想而知。笔者认为, 当前中国已经具备了兼顾城乡二者养老保障共同发展的能力。在工业反哺农业的同时, 加强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障, 对于减少城乡之间差距, 同样起着重大的作用。

3、政府要注重提供“空巢”老人以精神支持, 组织开展各种兴趣活动, 转移空巢老年人的孤独寂寞情绪。

孤独寂寞情绪在“空巢”老人普遍存在。针对这一情况, 政府有必要成立老年人活动中心, 组织集体活动, 从而排解老年人孤独寂寞的情绪。与此同时多向农村老人进行文化方面的宣传, 解放他们的思想。因为在农村中, 依然存在着一些比较保守的思想, 对他们进行开化与指导, 是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的重要前提。

(二) 就家庭方面来说, 中华民族

自古就有敬老尊老的优良传统, 孝道是中华民族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在社会物质财富还难以满足人们需要, 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仍不健全的历史时期, 家庭养老仍然扮演着其重要角色。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 应当加强我国传统“孝文化”方面的宣传, 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落到实处。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 以利于给老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生活环境和温馨祥和的精神乐园。

作为社会的细胞, 家庭是社会安定的基础。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加强伦理道德教育, 倡导爱老敬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气, 对于引导广大公民树立良好的爱老、敬老、助老意识, 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极大的必要性与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此过程中, 政府也要注重与家庭之间的互动, 切实落实老年人法律法规、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村委会作为与家庭直接相联系的方面, 更应当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与优势, 帮助农村留守老人在养老的道路上走的更加顺利。

(三) 就老人自身来说, 辛苦了一

辈子, 如今落得“出门一把锁, 回来一盏灯”的境地, 心理上的落差在所难免。因此, 学会自我调节心理落差、自我排解落寞情绪也是很重要的。

1、“空巢”老人要学会适应障碍。

在这个过程中, 会经历一个从否定期到抑郁期, 再到适应期的过程, 应当学会利用学习、娱乐、人际交往等活动来抵消这个过程的负面影响。

2、参加集体活动, 如外出旅游、集体健身、排练娱乐节目、协助村委会宣传国家方针政策等。

总之, 政府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法律支持体系, 加强为老服务体系。同时注重发挥非政府机构、村委会、家庭和民间组织作用, 特别是老年群众组织的作用。重视发挥非老年人的作用, 推进全社会成员增强老龄意识、养老意识。在提倡独立、参与的国际老年人原则下, 培养与加强老年人的自我养老意识和终身健康意识。

中国目前正处于一个“未富先老”的时期,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面对人口老龄化, 我们完全可以化弊为利, 迎接挑战。在这个过程中, 解决好来自农村“空巢”家庭方面的压力, 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参考文献

[1]邬沧萍、王琳、苗瑞凤:《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过程、前景和对策》, 《人口研究》, 2004年。[1]邬沧萍、王琳、苗瑞凤:《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过程、前景和对策》, 《人口研究》, 2004年。

[2]岳颂东:《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对策》, 《社会保障制度》, 2001年。[2]岳颂东:《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对策》, 《社会保障制度》, 2001年。

[3]王艳坤:《直面空巢家庭关注寂寞老人》, 《乐山日报》, 2006年2月4日。[3]王艳坤:《直面空巢家庭关注寂寞老人》, 《乐山日报》, 2006年2月4日。

[4]《“空巢”危机悄然逼近谁为老年人解闷》, 新华网, 2005年7月2日。[4]《“空巢”危机悄然逼近谁为老年人解闷》, 新华网, 2005年7月2日。

[5]《谁来化解城市“空巢危机”》, 《郑州日报》, 2006年4月14日。[5]《谁来化解城市“空巢危机”》, 《郑州日报》, 2006年4月14日。

3.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状况的调研报告 篇三

一、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现状

近年来,政府结合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并且责成妇联等有关部门切实发挥职能作用,不断创新农村妇女文化生活、丰富农村妇女文化生活载体、提升农村妇女文化生活层次。农村妇女文化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升:

1.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农村妇女参与文化活动创造了条件。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通过开展公共文化阵地建设达标村评创、文化阵地精品工程建设等活动,使镇、村两级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得到提升。目前全镇村村建起了妇女儿童之家,镇(街道)文化中心、图书馆分馆全面建成。全镇村级公共文化阵地覆盖率超100%,建成精品示范工程2个、省级文化示范村 1个。基本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和“新华书店农村小连锁”。当前,以公共电子阅览室、农家书屋、图书流通点为重点的“三位一体”文化阵地建设正在有序推进。有了这些相对健全的文化活动场地和文体设施,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就可以参与文化活动.

2.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为农村妇女参与文化活动提供了支撑。近年来,金城镇主要实施了“三项工程”,培育文化人才。一是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下发了《金城镇基层宣传干部工作职责》,明确基层宣传文化干部的配备与使用。二是文化人才队伍培育工程。依托市文联所属各协会和市文化馆师资,对基层文艺队伍、业余爱好者开展专业培训。三是文化人才队伍引导工程。建立镇文化志愿者队伍,并开展星级文化志愿者评选,招募镇级文化志愿者123人。目前,全镇共有民间文体队伍13支、文体骨干523人。在文化人才队伍的带动、引领下,有效推动了全镇农村妇女参与文化活动。

3.文化品牌不断形成,为农村妇女参与文化活动丰富了内涵。金坛文化底蕴深厚,老百姓有崇文重教、孝老爱亲的良好传统,金城镇加快建设文化名镇,充分调动起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工作热情,更极大地鼓舞了农村妇女的参与热情,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牌。每年定期开展元宵灯会、社区邻里节、社区文化节、农民艺术节等文化品牌。除了全镇性的文化活动外,金城镇镇、村妇女组织定期开展才艺秀、文艺广场晚会等,专门组织广大农村妇女参与文化活动,提升了农村妇女文化活动品味。其中腰鼓队、舞狮队、舞龙队、扇子舞队就吸引了300多名妇女参加。

二、农村妇女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总体上看,虽然农村妇女文化生活有所改变、有所进步、有所提高,但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村与村之间文化建设较不平衡。金城镇文化建设搞得好的地方集中在城郊结合村,离城镇较远的村文化建设则相对落后,农村文化建设地区间不平衡的特点较为突出。

2.文体活动内容不够丰富。近年来随着城市的扩建和经济的发展,农村妇女群众的生活方式已逐步与城市接轨。与此同时,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的普及也将优秀的精神文化食粮送达到千家万户,广大农村妇女群众的眼界更加开阔,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期望值逐渐增高。目前,大多数行政村的文化活动内容局限在文艺汇演、放露天电影等。文艺汇演只有在节日期间安排,无法满足农村妇女的日常文化需求。而露天电影,由于手法传统,对本地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妇女已失去吸引力。据上庄村的妇联主任统计,每次村里放映露天电影都只有七八十人到场观看,其中本地妇女仅占三分之一。

3、文化体制机制缺失。有的村没有把满足农村妇女的文化需求作为发展目标,没有把保障农村妇女群众的文化权益作为民生重点,文化设施被挤占、挪用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文化工作也总要让位于经济建设、重点工程、农村稳定等工作;有的地方对文化建设的战略、步骤、重点、项目、保障等环节,没有系统的、具体的指导意见和目标要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随意性、无序性的问题;对农村文化发展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撑。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的进程。

三、关于进一步提升农村妇女文化生活质量的几点思考

1.整合资源,使农村妇女文化生活均衡化。以镇(街道)文化站为龙头,以妇联组织为纽带,加强区域间的文化资源整合。通过各村妇女组织的互动合作,由文化建设强村与薄弱村结对,进行基础设施、文化人才共享,保障农村妇女享有平等的文化活动。组织定期的文化交流活动,推动文化薄弱村的妇女进一步转变观念与方式,从“被文化”转为“要文化”。

2.注重特色,增强文化对农村妇女的吸引力。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载体作用,适时组织开展球类、棋类、牌类等比赛活动和龙灯舞、戏曲歌舞等表演活动,让每名农村妇女都能在传统活动中寻找到自己能参加的项目。同时要注重挖掘特色,创造出更多当地农村妇女喜欢的文化品牌。如翠园社区春节期间的写春联、猜灯谜等活动,充分展示了当地妇女心灵手巧的文化民俗。

4.农村初中教师生活工作状况调研报告 篇四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顾伟航

调查地点:江苏省如皋市长江镇福成村及周边地区

调查时间:2013年8月

调查方式:坚持上下结合,点面结合的调查原则,深入留守儿童家庭,与留守儿童深入沟通。

调查范围:福成村留守儿童及周边地区人员

概况:近年来,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集聚的不断加强,劳务经济已经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外出务工人员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农村,由此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家庭问题,也是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我国约有1亿农民迫于生计常年在外务工,由此产生约1500万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大多在15岁以下。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全社会,政府以及家庭的共同关注,共同努力与付出,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农 村 留 守 儿 童 现 状

(一)基本情况

调查显示:福成村留守儿童大多都处于6—12岁年龄段。父母外出打工后,与孩子聚少离多,亲情关系淡化,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的隔代教育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在留守儿童中,由父母一方照顾的有约23000人,占留守儿童的68%,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的有10596人,占留守儿童的28%,其他亲人照顾的有2138人,占留守儿童的8%,独立生活的有44人,占留守儿童的3.1%。这些本应茁壮成长的孩子们,在成长,生活等很多方面面临着失衡的情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情况令人堪忧。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学习均

存在这样的问题,即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监护人的文化水平对孩子教育帮助不够。调查中发现,80%以上的监护人没有参加过对孩子的辅导,10%的监护人偶尔辅导孩子学习,仅有10%的监护人经常和老师联系,致使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坏,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有的甚至辍学,成为老师眼中的“双差生”和“问题儿”.这些儿童在本应该受到教育的阶段失去了应有的教育。

2.性格行为存在明显缺陷。由于正常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渗透,留守儿童形成了典型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祖辈的溺爱,造成留守儿童我行我素、固执倔强等不良性格。在学校常常表现出易嫉妒,不能与老师和同学和平共处。由于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缺乏成人适当的约束和科学的引导,对社会的各种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遵纪守法表现较好的占17%,一般的占65%,差的占18%。

3.政府和社会关注不够。留守儿童在成长期需要家庭和社会足够的关注。但是他们处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阶段,没有父母在身边交流、教育和疏导,让他们产生了更多的疑惑和不安,目前社会上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关怀机制。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原因。城乡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趋势日益明显。进城打工的农民却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入学政策,以及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高昂的入学费用,教材不一造成的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家庭原因。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农村,选择到城市谋生。他们希望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主要是生活压力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儿童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留守儿童,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3.学校原因。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很多的困惑,他们需要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老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造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这些教育内容将会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对策和建议

1.从社会职能上,全社会要进一步齐抓共管。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切实担负起责任。一是要提高认识,把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形成多部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机制。二是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制定有利于留守儿童教育成长的政策,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利。三是要充分发挥媒体的力量,加强新闻宣传,加强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解决。四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公安部门要加大对侵犯留守儿童合法权益行为的打击,净化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司法部门要深入基层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五引导留守儿童县域范围内就近入学、有序流动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落到实处。

2.从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父母都外出时,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隔太久。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孩子们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3.教育部门要形成教育保护合力,出台相应的关爱和保护政策与措施,加强监督和检查,强化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和教育力度;一是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地区,试办寄宿制学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二是学校要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形成合力。三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并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籍他们残缺的感情。四是在课程上大胆创新,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留守儿童,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五是学校还应该成立心理咨询室,专设心理老师,对儿童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三、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和其它社会问题一样,影响着社会的前进与发展,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将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顾伟航

5.农村初中教师生活工作状况调研报告 篇五

前言:

社会实践的参加者:

实践的主题: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 时间:2012年1月10日—2012年1月17日 地点:张家口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和谐社会”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可是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在老龄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老年问题日益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隐患,如何有效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如何更好的完善与发展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已成为 “十二五”规划的重要议题。我国自1999 年起,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养老和居住问题是我们不得不去面对的重要社会问题,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农村的老年人在全国老年人总数中的比重超过了60%,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的好坏对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与完善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在规划和谐社会架构体系时,党和政府将“三农问题” 作为一个重点问题来对待,与此同时,更多村老年人的现实问题也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如“农村家庭养老问题”、“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农村老年人保护问题”、“农村敬老院养老问题”、“农村贫困老年人人养老问题”、“农村特殊老年人养老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核 心内容都触及到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 政策执行; 养老基金; 城乡二元化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从建立发展到不断的完善与改革,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半个多世纪,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然而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同益凸显,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应继续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通过分析我国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总结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改革与完善的突破口,借鉴国外养老保险制度及其完善的成功经验,尝试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并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具有一定实践意义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对策,是如今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我国幅员辽阔,民族文化多元,各地进行养老保险的探索方式和具体实施细则也不尽相同,其中张家口市的从村养老保险政策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内容。

一、张家口市农村养老保险基本情况

张家口地处河北省西北部,南北距离300km,东西距离228km。总人口450.54 万人,拥有13 个县,在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方面属于相对较完善的中等城市。农村人口比重达,且出外务工者较多,因而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较复杂,也更 加敏感。进入90 年代,随着国家从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成功,张家口市的农 村养老保险事业也建立在不断地发展。2008 年,市政府响应党的号召,将三农 问题作为重点问题来抓,并与2009 年初进行农村新型养老保险政策试点,到2010 年正式开始实施,至此已经形成一套较完善的地区养老保险体系。新型从村养老 保险具体内容如下

(一)基本原则

新农保工作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 保障体系的要求,逐步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新农保的基本原则是“保基 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一是从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标准 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二是个人(家庭)、集体、政 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对应;三是政府主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 村居民普遍参保;四是中央确定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地方制订具体办法,对参 保居民实行属地管理。

(二)任务目标

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实行社会统 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 施相配套,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

(三)参保范围

年满 16 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 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农保。

(四)基金筹集

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

1、个人缴费。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应当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 目前设为每年100 元、200 元、300 元、400 元、500 元5 个档次,地方可以根据

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国家依据农村居 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

2、集体补助。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 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为参保 人缴费提供资助。

3、政府补贴。政府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地方政府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 老保险费。

(五)建立个人账户

国家为每个新农保参保人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集 体补助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缴费的资助,地方政府对 参保人的缴费补贴,全部记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目前每年参考中国人民 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计息。

(六)养老金待遇

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支付终身。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 55 元。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 基础养老金标准,对于长期缴费的农村居民,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提高和加 发部分的资金由地方政府支出。

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与现行城镇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相同)。参保人死亡,个人账户中的 资金余额,除政府补贴外,可以依法继承;政府补贴余额用于继续支付其他参保 人的养老金。

(七)养老金待遇领取条件

年满 60 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的老年人,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

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 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 距领取年龄不足15 年的,应按年缴费,也允许补缴,累计缴费不超过15 年;距 领取年龄超过15 年的,应按年缴费,累计缴费不少于15 年。

要引导中青年农民积极参保、长期缴费,长缴多得。具体办法由省(区、市)人民政府规定。

(八)待遇调整

国家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全国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的最 低标准。

(九)基金管理

建立健全新农保基金财务会计制度。新农保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

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核算,按有关规定实现保值增值。试点阶 段,新农保基金暂实行县级管理,随着试点扩大和推开,逐步提高管理层次;有 条件的地方也可直接实行省级管理。

(十)基金监督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履行新农保基金的监管职责,制定完善新 农保各项业务管理规章制度,规范业务程序,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基金稽核制度,对基金的筹集、上解、划拨、发放进行监控和定期检查,并定期披露新农保基金 筹集和支付信息,做到公开透明,加强社会监督。财政、监察、审计部门按各自 职责实施监督,严禁挤占挪用,确保基金安全。试点地区新农保经办机构和村民 委员会每年在行政村范围内对村内参保人缴费和待遇领取资格进行公示,接受群 众监督。[1]

以上为张家口市新农保的基本情况。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 度正在逐步走向正规健全。

1992 年1 月,民政部在探索、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出台了《县级农村社会

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标志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方 案》颁布推行后,各地方政府根据《方案》精神,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 机构,组织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据统计,到1997 年底,全国己有30 个省(市、自治区),2005 个县,33140 个乡镇开展了这项工作,年末在保人数达74518 万,参保人数占农村人口的9%左右积累保险金约42.2 亿元,基金积累总计达 140 亿元,平均每人积累基金达187 元。同对,全年约有61.4 万老年入领取了 养老金,养老保险金支出3.3 亿元,平均每人约544 元,月平均45 元。[2] 4 可见,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来,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农 村人口养老的后顾之忧,但因这项制度自身的缺陷,加之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 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以及其他一系列原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推行起来困难重 重。经过计算,目前通过领取养老金保障晚年生活的老人占我国农村老年人口的 比例不到1%,可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作用也是相当有限的。还有许多问题 需要我们解决和处理。

二、张家口市农村养老保险折射出来的问题

(一)农村养老保险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城乡二元社会保障结构。

张家口市的农村养老问题形势现在依然严唆,整个国家的农村养老形式现在 都很严峻,主要起因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以及伴随着的二元社会保障结构的存 在,使广大农村人口长期游离于社会保障制度之外。目前,城镇养老保险参保险 种扩展至包括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退休干部补充养老保险等 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体系。覆盖面由原国有集体企业职工扩大到机关事业单位、外 资企业、民营企业及个体工商业户、社会灵活就业人员。然而,这个社会保障体 系并没有把9 亿农民纳入其中。按常理,社会保障作为社会安全网,首先就应保 障低收入人口的基本生活。农村老年人口既无固定的收入来源,也没有最低的生 活保障,再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以及城市化 进程中出现的大量失地农民,农民的生活风险和困难程度都有远高于城镇老年人 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二元制保障体系呢?

农村现有的养老模式是长期以来国家有意而为的城乡二元分治模式的一部

分。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新政权是诞生在对旧制度、旧政权彻底否定的基础上 的,因此,巩固政权、稳定社会的当务之急是要求一切规划中的社会变迁都必须 体现出新制的优越性,在城乡开展的包括养老在内的社会保障工作也暗含了这样 的功能。从这个角度出发,当时急需解决的便是城市干部、职工和农村无依无靠 的鳏、寡、孤、独、弱、幼、残等人员的生活保障。而绝大多数农民的养老问题 因其相对缓和以及财政困难等原因,政府无瑕顾及。因此,城市干部、职工退休 制度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相继出台,而绝大多数农民便与社会保障失之交臂。为 了适应当时的工业化战略,政府通过出台城乡户籍制度、城镇统包统配的就业制 度、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等一系列正式的制度安排,构筑了一道 坚实的城乡壁垒,这道壁垒实际上将农村居民人为地排除在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 范围之外,构成了城乡二元的社会保障格局。占全国人口70%的农民只享受社会 保障费的11%,而占全国30%的城镇居民却享用了全部社会保障费的89%,从年 人均占有社会保障费上看,城镇人均占有455元,农村人均占有仅15元,相差整 整30倍。[3]在这种歧视性制度安排下,绝大多数农村老人的唯一选择只能是依

靠子女实施家养老。尽管个别无几无女而且又丧失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其生存 需求能够通过集体提留得到解决,但其范围极其有限。

(二)保障水平较低,覆盖面过狭窄,难以维持农村老人的原有生活水平。

我国农村老年人基数大,增长快,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这就决定了现阶段 我国的农保不可能是高水平的农保,再加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 发展正处于上升期,财政资金以用于经济建设为主,投入到社会保障中的资金毕 竟有限,更何况城镇养老保险的实施与完善已经使得我国财政吃紧,因此真正拨 给农保的钱就不会那么充裕了。在分摊到每个人头上就更少得可怜了。

而且根据社会保险的权利义务一致性原则,农村老人缴纳的那些资金也不可 能得到比例过大的回报。但提高农保的缴费比率又不太现实,因为农民的平均收 入较低,不足以支付更高的费用。这也正是很多惠农措施无法真正提高农民生活 水平的原因所在。

(三)省级统筹举步维艰

中国地域辽阔,层级间情况复杂。要把中央政策顺利实施下去是一件很困难的 事情。提高农村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为何举步维艰,制度变迁的过程实质上是个 相关利益主体相互博弈的过程,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提升的过程也是如 此。各相关利益主体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为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参加角逐,从而使整个变迁过程深深烙印上各利益主体的行为痕迹。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 的变迁就充斥着各市县级地方政府和省级政府之间的博弈、各经办机构对于省级 垂直管理的利益冲突,以及在制度运行中相关金融部门、税务部门之间的矛盾,固推进省级统筹困难重重。农村作为我国政策实施的最基层,自然是矛盾和利益 纠葛最复杂严重的地方,农保的政策想要实施下来步履蹒跚。

(四)养老保险基金面临财务风险

我国现行的养老基金监管是以行政监督为核心,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相辅助的 三位一体养老基金监管体系。客观地从养老金基金监管的操作实践来看,我国现 行的养老基金监管制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发展时 期,就决定了养老基金监管制度的发展在短期内仍和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较大差 距。这也正是农保监管所让人但有的地方。再加上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比城镇居 民偏低,政治敏感性及自我维权意识较差,这些都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其中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1、监管模式选择问题

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养老金基金的限量监管模式,此模式在养老基金的筹集、管理、投资和支付等环节起到了重要的监管作用,但从监管主体的设置来看仍有 以下问题:

第一,行政监管偏好。第二,社会中介机构监管薄弱。社会中介机构缺乏 独立性,而且监管机构执行管的任命不够透明。第三,社会监管有名无实。社 会监督作为一种补充的监管体系,在理论上,本应是作为监管权力制衡中不可或 缺的一部分,但是,在实践中,其重要性并没有被体现出来。

2、投资监管缺位

第一,尚待规范和发展的新兴会融市场。实践证明,养老金基金投资与资本 市场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我国目前资本市场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不成熟的 中国股票市场。二是,不规范的基金市场。第二,金融投资机构的治理结构有待 完善。一是缺乏相应的约束激励机制;二是缺乏相应的金融管理人才。第三,中 介机构尚待发展。中介机构主要包括会计师(审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 估机构、资信评估机构以及信息咨询机构等。他们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有效的服务 和社会监督,使市场主体做出正确的投资选择。

3、法制不健全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成熟、经济体制转轨和城乡二元结构等原因,我国社 会保障的法制建设远远落后实际经济发展的需要。[4]

三、完善农村养老保险的相关措施

(一)加强农村养老保险法制建设

从国际经验来看,通过国家立法,强制执行,有利于农保工作的顺利展开,而综观当前阶段我国农保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都与社会保障制度立 法不健全有关。因此,国家应在完善的养老保险体制的同时,加强农保法律建设,形成完整的农保法律法规体系,从而使养老保险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更好 的为社会成员提供保障服务。

(二)解决好转制成本

从国际经验来看,从现收现付模式向完全积累模式过渡,能否顺利的消化隐 性债务是转制成功与否的关键。相对于完全积累模式而言,我国采取部分积累的 基金管理模式,由于现收现付制一定程度的保留,本身就解决了一部分隐性债务 问题,因此,为了保证新农保顺利运行下去,尽快实现预定的目标,必须不遗余 力尽快尽早有计划地解决好剩下未能解决的隐性债务缺口(这部分隐性债务构成 转制成本)。当然,对我国政府目前的情况而言,填补这一资金缺口是一项艰巨 的任务,国家为此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加大财政支出、开征新税种、变现部分国有 资产、发行特种国债等。

(三)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精算系统

通过对农村养老保险模式的财务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由于我国“统账结合 "模式的选择,制度运行中需要更为大量的精算工作。因此,发展农村养老保险 精算科学,建立农村养老保险数据统计与管理的科学程序,做好农村养老保险近期和远期发展的财务预测,将缴费和养老金替代率建立在理智的、准确的基础之 上,[5]是“统账结合”模式顺利运行的前提保障。通过完善的精算体系,有利

于将多方筹资与养老保险基金的市场融资结合起来,既能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承 受能力,又能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同时,完善的精算系统的建立,还可以为养 老保险制度中可能涉及到的权责划分提供依据。

(四)做好农保的宣传工作

通过各种渠道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到农村养老保险对他们的

好处,改变他们头脑中的错误观念和想法。提高中国农民的权利意识,增强他们 的维权观念。这样才能调动起最有利的财务监督武器,让养老基金风险降低,让 各项农保政策落到实处。

四、结语

6.农村初中教师生活工作状况调研报告 篇六

调查人:杨盼盼

一、调查人员:人文学院 10级汉语言文学一班 杨盼盼

二、调查对象:彭阳县 古城镇 温沟村的部分空巢老人

三、调查目的和意义:在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快的形势下,大多青壮年选择进城挣钱,由此形成了这样一批特殊的人群——空巢老人。此次对于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调查,使我们更多的了解到现在农村老人的实际生活和精神状况,希望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唤醒人们尊老爱老养老的良知,更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发扬和传承。同时也增强我们青年学生的使命感和道德感。

四、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现状及原因

在调查中发现,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非常严重。需要社会关注,需要更多的爱心人士去帮助,更重要的是国家要予以重视以及儿女们要尽到孝心,去关心照顾这些老人。

第一,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亟待关注。

精神上空虚寂寞、孤独无助是“空巢老人”的普遍问题。他们年轻的时候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心理寄托和依靠,而今儿女就是他们的感情寄托和依靠。子女的外出,这些老人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寄托,对于子女的思念之情难以排解。他们一面在等待和期盼,一面在为子女的身体和经济状担忧,这就更加加大了他们的心理压力。有的虽然身边带着还有孙辈人,但是他们之间沟通存在明显的代沟问题,这些都使

老人有一种精神压力。有的子女缺乏孝心,在赡养老人的问题上推三阻四,使的关系紧张,给老人心里增添了更大的烦恼与忧愁。这也就使得这些老人感到更加的辛酸与无助。有些甚至丢弃老人不管不顾,在调查中就发现有四起这样的事例。

另外,在调查中发现,许多老人主要把照看孙辈人作为主要的休闲方式,此外,没什么娱乐活动可以去消磨打发时间,这也是他们精神生活得不到丰富,而且更加空虚,度日如年。

总的来说,他们主要还是处在心情郁闷、沮丧、孤寂,有的甚至食欲减退,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的状态之中的。更有的时常哭泣,责备自己,认为自己对不起子女,没有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另外,也会有责备子女的现象,觉得子女不孝,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让父母独守“空巢”。

第二,空巢老人健康问题依然需要关注

许多老人不能跟子女生活在一起,身体健康问题就需要更加的关注。在农村老人们都买了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但对于奔波了一辈子的老人来说,身体各方面的毛病都显现出来,子女又不在身边,生病倒床没人照料,甚至有些发病死了也没人知道,在调查中发现就有两起这样的事例。所以很多老人的健康问题需要更加关注。也需要子女更加关心老人,能够让老人有一个健康安心的晚年。第三,空巢老人经济压力比较大。

造成老人空巢,其中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经济困难。在这方面,空巢老人的大部分费用都用在日常生活和看病上,而他们的生活来源

大多都是来自子女的供给。但是这也往往造成空巢老人经济困难的原因。子女的孝心程度直接关系到老人经济生活状况。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大部分老人都能够购买并且也享受到养老保险的福利,但仍然有大部分人希望的补助。

经济压力大以及为子女寻求更好的教育教学条件是造成老人空巢的主要原因。

在农村,许多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经济压力大。农村也青年为能够找到有前途的工作,背负着发展的压力。所以有许许多多的中青年为了谋求更高的经济收入,纷纷选择外出务工经商,这就造成了成千上万的农村老人空巢。同样原因,是部分子女减少了回家探望的次数。特别是比较远的城市打工的人,往返的车费和盘缠想对打工族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花销,所以他们只好缩减回家的次数。

另外,农村的教育教学条件相对来说不如城里,为了孩子更好的接受教育,享受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学到更好更新的科学文化知识,许多父母不惜背井离乡撇下年迈的父母亲。这使得年岁大的老人更加无依无靠。这也是老人空巢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改善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对策及建议

1、努力充实老人的精神生活。

当地政府可以以乡镇为单位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专门为空巢老人服务,定期下乡主动了解老人的生活以及内心世界。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乡镇府领导和村委会成员可以经常下乡慰问空巢老人,此外村委会可以开关注空巢老人的动员会,唤起人们对身边空巢老人的意识,从而改善老人们的精神生活。

另外,老人要从思想上摆脱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减少对子女的心理依恋,降低对子女回报父母的期望值。老人要充实新的生活内容,尽快找到新的代替的角色。如培养兴趣爱好,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调整生活方式,参加各种社会和公益性的劳动等。对于缺少各种娱乐方式和条件的地区来说,政府要加大对这方面的投资,加大对这批人的关注。

更重要的是,儿女要加强对老人的“精神赡养”,常回家看看。儿女应该在情感上和理智上有体贴父母的习惯,即使“离巢”,也要增加与父母的联系和往来的次数,以避免父母家庭“空巢”综合征的出现。对于身在异地的子女,除了托人照顾父母,要更加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了。子女要经常与父母通过电话进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

2、努力改善空巢老人的经济生活。

国家应该在建立养老保障体系之外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强化农村养老工作。一是继续发挥养老的功能,大力倡导“孝”文化,子女多的空巢老人,通过家庭协商最好留有一个在老人身边,或轮流照顾;二是设立社区服务体系,时时关注老人。三是办好农村养老机构。国家投资一部分钱,其子女出一部分钱,让农村老年人在敬老院、养老院度过晚年。

3、关爱空巢老人的健康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各项生理功能逐渐减退,容易患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都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这些病一旦形成都是很难治愈,且常伴有不可逆转的并发症。需要终生治疗及护理。但是有相当一部分老人并不是分了解医疗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还在为自己的经济能力担忧使病一拖再拖而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使病情更加严重化。为此,乡镇应以空巢老人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农村老人健康档案及医疗救助制度,加大对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宣传力度,让老人们更加了解相关政策的好处。此外设立二十四小时服务热线,时时为老人提供服务。

老人的身体健康需要关心,心理健康更需要关注。空巢老人的最大特征就是孤独、寂寞空虚。因此,做好老人们的思想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长期不与子女生活在一起的老人会产生各种心理反应,他们缺乏爱,很容易陷入无趣、无欲、无望、无助的状态。对于这些老人就要加大对他们的思想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和排解他们心中的抑郁情绪。不定期的举办孝敬父母关爱老人活动,加大人们对孝敬、赡养老人的认识。做子女的要时常关心老人,提倡开展青年志愿这活动,给老人带去最温馨的的问候和关爱。是老人有个健康祥和幸福的晚年。

六、结论与启示

经调查发现,有90%的老人感觉到孤独寂寞,空虚。仅有35%的老人感觉到是幸福的。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还从事体力劳动,种田以增加经济收入。甚至换补贴家用,供给子女。由此可知,经济和精神压力是空巢老人存在的主要问题。

因此,我们要更加注重对空巢老人的关注与关心。在全社会开展敬老爱老助养老的传统养德教育。人人都需要子女的照料。父母的今

天就是你的明天,尊敬和照护好父母本就是为后代做好了表率。要大力弘扬恪尽孝道的传统美德,营造全社会敬老爱老养老的良好氛围。对于那些侍奉老人恪守孝道的子女社会要给与表彰。要从建立和谐社会、保持稳定的大局出发,动员社会关心、支持和帮助空巢老人。要从关注国计民生的角度出发,以民主的方式关心关注空巢老人的生活。

作为当代青年学生,更应该学习和发扬敬老爱老养老的美德,把关心父母孝敬父母作为一种习惯,关注空巢老人,积极加入相关的志愿者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去关心关注空巢老人,把爱心传递给每一个人。加强孝道宣传,教育外出务工人员尊重父母,时时与父母保持联系让老人无后顾之忧。时常打电话回家了解父母的生活和身体状况,更好的敬老爱老。宣传邻里之间互相帮助的力度,通过学习提高整体素质,关注空巢老人,增强使命感和道德感。

7.农村初中教师生活工作状况调研报告 篇七

——记寇山村经济文化发展调查

时值“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现代化建设在各行各业中迅猛开展。要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向前进,就必须解决当前遇到的一个个困难,“三农”问题正是这些困难当中的重要一个,正视农村发展的现实,认真扎实的搞调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方略,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建设、大发展、大繁荣。

寇山村位于甘肃省西和县西高山乡,是带有典型特色的西部农村,该地区处于中西部交接的山地地带,地理环境独特,多山地,物产丰富,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近年来本村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特作此调查分析,现从经济、文化两个方面陈述。

一、经济建设发展状况;

(一)本村基础设施建设

1.本村地处西高山乡交通的主干道上,交通对其发展有重要的影响,2008年该地区主干公路实施加宽改造,到2010年实现全程硬化,改善了当地交通落后的状况,为招商引资、商品流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居民点建设远离主干公路,且呈分散的组团形式,沿线交通对其带动作用较小,交通对货物的吸引力仍然较小,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仍然很大。

(二)收入状况

1.本村以农业发展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农业在本地区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农业发展方式粗放,其主要的目的仍然在于解决温饱,并且随着经济发展,外出务工人员呈增加趋势,全村共有常住人口786人,外出务工人员已逾300多人,劳务输出量大,务工收入近年来已成为主要的收入方式。

2.收入的整体水平呈偏低状态,远远未达到富裕收入的标准,收入主要从事于住房建设、教育支出、婚姻事业、食品支出,恩格尔系数偏高。

(三)农业发展状况

1.本地区农业发展是立村之本,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588亩,林地面积 1

1095亩,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种植作物以冬小麦、玉米、土豆为主,兼有油料作物,经济作物,小麦年产量可达60多万斤,农业的良好发展,为全村人民奔赴小康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农业发展成果不小,但仍然问题百出,发展方式粗放,亩产量较低,传统的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主,凭借劳动力的投入换取产量的提高。当下最紧迫的工作,就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集约化耕作为主,提倡科学的耕作方法,推广农业技术,兴修水利,使农业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水利建设上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做,本地区降水多集中于夏秋季节,冬春较为干旱,人畜饮水严重不足,兴建水利工程,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务本之策,需要各级政府领导机关统筹协商,具体落实和发展农村水利建设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四)经营性产业的发展状况

1.种类:本地区农业发展的良好势头,为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尤以养殖业的兴盛为代表,生猪、肉牛、鲵鱼养殖最为繁盛。

2.西和县恒丰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正坐落于寇山村,主要从事畜禽养殖、销售,其采用新型的“合作社+基地+农户”的饲养管理模式,年产值130万元左右,利润收入20多万元,还有其他的肉牛养殖,鲵鱼养殖,充分地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区位条件,有力地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3.养殖业的发展,要在立足当地发展的实际上,着眼于提高产品质量,打开市场。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为大农业的发展、原生态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培育本地产业链的同时,加大资金投入,扶持特色农业,加快本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五)不确定的休闲产业与本村发展

1.本地区物产丰富,药材品种多,农闲时刻,摘采药材,也是村里人的一份重要工作。春夏之际,党参、鸡蛋壳、半夏等正是生长的旺季,采集者甚多。在规划发展上,一方面要注重规模化的培植,尽量减少野外采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要注重技术培训,实现优质多产,在销售上才能打开市场。

2.农作物生产的很多副产品,都是造纸所需的重要原料,草料的收集、加工、售出,对于带动本地就业、商品服务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加强对这一产业的扶持,将是本村长期不变的方针。

(六)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与继续发展。

1.衣食状况的改善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开始在农村推行,寇山村人民正是在这一历史机遇的推动下,走上奋斗小康之路的,人们的温饱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本村现代化的步伐开始加快,农用机械开始走进普通农户,靠人畜力耕作的方式得到改变,“农业税”的全面免除,政策扶持力度加大,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怀着更加激昂的心情奔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随着经济的发展,先富带后富的局面开始出现,贫富差距并不悬殊,基尼系数完全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加强人们的劳动致富意识,经济社会发展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二文化发展状况

(一)本地区教育的整体状况

1.各类教育的普及程度

随着国家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的免除,本地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100%,基本没有因“费”而失学的情况,初级中学入学率较高,接受初等教育的人数比以前明显增加,接受中高等教育的人数呈连年增加之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在教育上的投入增加也很大,接受教育,追求知识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2.文化程度深深地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归属,大力普及教育,是本村发展的百年大计,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本村的发展,首要的就是靠人才,靠优秀的人才,如若科教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其余的东西都会落后的3.国家的教育政策是非常好的,个人要抓住机会,社会要创造条件,家庭要大力支持,让每一个学生都不要失学,去学习优秀的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家乡的建设事业做贡献!

(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与传播

1.先进文化化的传播状况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生力军。当代本地区文化发展较为落后,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是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工作,需要下大力气解决。

2.先进文化的传播方式与组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升,在本地区,手机和电视已走进千家万户,互联网的发展势头亦不小,它们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村大力加强先进文化的教育,对开展新形势下的政策宣传已做了周密的部署,召开社员大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既定方略。

3.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要与文化发展相协调,本村的发展必须统筹这两个方面,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坚决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人们普遍的心理状态、对本地区发展的认识、解决问题的措施。

1.人们当下普遍的心理状态

建设繁荣富庶的美好家园,创造更加美满幸福的生活,是本地区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这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题刚好不谋而合,人们的希望是美好的,对社会现实当中的丑恶是憎恶的,人们会沿着发展本地经济的特色之路,共赴明天。

2.人们对本地区社会发展的认识

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仍然是落后于全国发展的,面对自身的不足,我们不会气馁,正因为有这些困难的存在,我们才会去着力解决,在解决一个个困难当中实现自身发展。

3.解决当前一切问题的措施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矛盾,解决

本地区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只有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佳措

施,大力发展经济文化,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8.农村初中教师生活工作状况调研报告 篇八

徐州铜山区教育工会王兆义

“人的差异在业余生活”,业余生活作为教师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业余生活的质量,能够反映一个教师的综合素质、人格魅力和对职业的认同感;也体现了一个教师的生活态度及对生命的关怀程度;更是教师具备“教育家”素养的体现。所以,关注教师业余生活,构建教师的业余生活显得犹为重要。

了解农村教师当前业余生活的现状,对缓解农村教师的工作压力,探索在新形势下的工会工作方式方法,有效地构建教师业余生活,开发教师业余生活资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教师成长也具有积极意义。

为了比较准确地了解铜山区中小学教师的业余生活状况,我们以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制定的《教师业余生活调查表》进行了调查问卷。以随机抽样、匿名的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共发放31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10份。其中中学教师180人,小学教师130人;男教师200人,女教师110人。

一、农村教师业余生活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一)城市教师业余生活与农村教师业余生活条件存在较大差异

城市教师的工作时间固定,工作环境比较优越,各种活动设施配备齐全。农村教师工作时间长,加上中学普遍是住宿制学校,早晚自习,拉长了教师的在校时间,使得教师的业余时间收到压缩。同时各种活动设施较少,书籍、体育、文体、阅览室等活动设施少甚至没有,限制了教师的活动范围。

城市的现代化发展给教师业余活动的丰富多彩和质量提供了各种可能。而农村相对比较闭塞,现代活动地点和设施基本没有,限制了教师的业余生活的质量

(二)、业余时间界定模糊、活动时间随意性强。

教师职业在业外人士眼中是让人羡慕的职业,其原因是他们认为教师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业余时间多且长。但事实却并非所计量的这么“美好”。在“你每天拥有多少业余时间”这个问题中,农村中学老师80%选择了3小时以下。这个数据令人震惊却又是真实存在的。有些外界人士总是不解,老师每周十几节课,每天也才三节左右,为什么那么忙呢?。

其一,教师上下班并没有明显的界定,从而业余时间比较模糊。农村中学多数是寄宿初中,学生每天5:45起床,20:40熄灯,早晚自习,这期间每时每刻都需要有教师监督管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业余生活和业内生活并没有多大界限。

其二,教师教学常规工作繁琐。教师工作涉及备课、制课件、上课、批改作业、培训学习、教研教改、听评课、学生个别辅导、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事件、接受各种检查、考试分析与总结、名目繁多的考核等等,如此繁琐的工作挤占大量业余时间,老师的工作更多的是一种“良心”工作,不可能像其他行业那样8小时之外就属于自己。

老师的工作性质比较繁重、琐碎,这决定了他们难有大块的业余时间,而且教育的这种 “忙碌”现状,估计在短时间内不会得到彻底改变。因此,在外部条件无法改变的前提下,如何利用好有限的业余时间对老师们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所以作为教师要学会主动参与、安排好每一天。合理安排自己的业余生活和专业素养的提升是可以一起完成的。过好业余生活,不仅是工作外的休闲,还是对身心的补充和调整。

(三)、教师业余时间利用缺乏计划性,业余活动方式单调,层次低。

除寒暑假外,由于教师业余时间不固定,导致教师业余时间缺乏计划性,表

现为随意支配和散漫。调查显示,对自己的业余时间有计划的教师仅占17%,很

多教师很少或没有计划自己的业余时间,从而导致某些无意义或意义不大的活动

占用过多的业余时间。

在回答“你的业余时间用来做什么”时,做家务、上网、看电视,占据前三

位,分别为家务59%,上网57.5%,看电视44%。而进行艺术类,体育类、阅

读类等高层次活动偏少。其中女老师业余时间花费在家务上的比例远高于男老

师,从中可以看出,虽然农村教师在可支配的自由时间里,逐渐从工作中解放出

来,从农业中解放出来,时间充裕了,却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花在家务及网络休

闲上。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农村教师兴趣爱好狭窄,知识面不宽,业余时间释放工作压力的渠道

少。

老教师家庭、工作的两副担子使得他们的业余生活与多姿多彩有一定距离。

年轻教师虽然家庭压力小,业余时间多,但是由于师范教育对休闲教育的缺失,致使很多师范生没有发展出自身的兴趣爱好,也没有开放兴趣爱好的意识,所以

在教学工作之余,即使有很多时间,也不知道怎么消闲,怎么娱乐。这也促使教

师们应该“慢”下来思考:如何提高业余生活质量,提高文化素养,缓压防病,愉悦身心。

其二,“宅”文化延伸。体育锻炼、文体活动时间少。

随着互联网在大众生活中侵入越来越深,业余时间“宅”在家中,不再仅是

城市白领的专用名词,它的文化领域也扩大到乡间村落。互联网改变着农村教师的生活方式,并逐渐缩短与城市教师的距离。但强大的互联网,带来的消极影响

也是显著的,在调查中,回答“你每周体育锻炼几次”时,高达62%的老师,每周体育锻炼最多一次,其中0次的占到20%,天天锻炼的仅为8%。即使进行

锻炼,形式也比较单调,以散步、跑步等个体性运动形式为主,而跳舞、球类、文体活动等集体性运动较少。一个令人忧虑的现象是;年轻老师的锻炼时间远不

如中年以上的老师多。

其三、教师课余阅读时间偏少,影响教师素质的提高

回答“你每天平均花多长时间看书”时,超五成老师选择“不到一小时”。

仅有30%的老师选择“一小时到两小时”。值得注意的是,有15%的男老师表示

基本没时间看书。“你喜欢阅读哪方面的书籍或刊物”时,数据显示,休闲娱乐、教育、文学类的书籍是中小学老师们的最爱,分别有63%、57%、52%。在这

个问题上,男女老师的差别不是太大,女老师更偏爱休闲娱乐和文学的书刊。

阅读使人身心“放假”。读书能缓解老师工作中的压力。老师要快乐一点、幸福一点就应该多读书。不要功利地阅读,只要是自己感兴趣,有利于开拓视野,丰富自己,都可以涉猎。阅读应该成为老师丰富业余生活的常态。

农村教师“宅”在家中,直接影响他们体育锻炼的次数和阅读时间的减少。

而且阅读的书籍中大多为休闲娱乐的报刊杂志,如此下去将导致农村教师身体素

质衰退,文艺素质衰退,精神追求疲软。对于工作任务重、压力大的老师来说,如何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享受精神生活,发展兴趣爱好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如何

妥善安排工作与业余生活,活出富有个性的自我对老师们来说仍然是一道必须琢

磨的“课题”。

(四)、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缺乏,项目单一。

调查显示,农村教师所在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很少,且集中在体育竞赛上,而才艺展示、读书活动和户外旅游却很少。农村学校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这是众所

周知的事实。资源有限,校园硬件设施无法满足农村教师的需求。比如,校阅读

室本应成为师生共阅的精神场所,而在调查中,几乎没有教师是在校阅览室进行

阅读。其中原因无外乎是阅览室空间狭小,书籍陈旧破烂,甚至有的就是纯粹为

了应付检查的。

学校管理不够重视,学校对教师的管理主要关注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与师德

师风的建设,忽略教师整体生活品质的关注。致使学校没有花太多的精力研究如

何让教师在业余时间过得满意,过得充实。长期以往,就会降低教师参与学校校

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五)、教师的性别、教龄、职称、婚姻状况等对教师的业余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

在兴趣爱好方面,男教师的业余爱好集中在用上网、游戏、体育锻炼、棋牌

和阅读,表现为内外兼施,动静结合;女教师以逛街、做家务、看电视、阅读为

主,表现以“向内”的静态活动为主。在年龄方面,40岁以上的教师业余时间

从事家庭或其他劳动的较多;青年教师普遍认为业余生活应该休闲娱乐。认为业

余时间应该“从事第二职业和其他劳动”的男教师远高于女教师,其原因可能是

农村男教师承担更大的生活工作负担。

第二职业和商务活动也开始走入农村教师的业余生活。这在青年教师中有很

大的市场。他们往往利用自己拥有的技能,从事家教、课余辅导、网店甚至打工

等各种商业活动,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但具有股票、基金等高端理财能

力的老师较少。

(六)、教师对自己业余生活的满意度低

在“你对自己的业余生活如何评价”的问题中,70%的老师觉得自己的业余

生活“一般”,20%的老师对业余生活“不满意”,只有10%的老师对业余生活“满

意”。男女老师也有较大差异,男老师觉得不满意的有34%,女老师为16.3%。

原因在于其

一、由于社会生活成本增大,男教师生活压力大。所以他们要么从事

第二职业或其他活动,缺少休闲的时间和精力,要么选择打牌看电视上网玩游戏

消磨时间,但这些又带给他们精神上的愧疚感。其二男教师通常爱好广泛、精力

充沛、希望得到释放、但是农村现有的基础设施又难以难满足他们,其三,被调

查教师教龄在50-25年的居多,而这一时间段中也以男教师居多,他们职称也较

高,在教学工作中承担更多的任务,如学科带头人、教研组组长、班主任等职务,不少还是学校管理层的中坚力量;在家庭中,他们操持家庭、教育孩子、赡养父

母等,要做到工作和家庭两不误,哪里还有闲情逸致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兴趣爱

好等活动呢。

(七)、教师渴望的业余生活理想与现实差距大

在开放式题“您理想的业务时间是怎样的”回答中,在“你理想的业余生活

是怎样的”这道开放性问题上,大部分老师希望业余时间能更多一些。同时,他

们希望每天按时下班,不带工作回家,有较充裕的时间看书、看电视、健身、与

朋友聚会。或是有足够的物质基础,陪同家人一块户外旅游。

而现实中,即使有寒暑假,农村教师的时间也“余”不下来。单位组织培训,走亲访友送人情,照看孩子忙家务,从事第二职业,真正属于自己自由支配的时

间少之又少;近几年,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也波及到教师,挣钱、攒钱;买房子、置家具、买车、供儿女上大学;操心职称等,那还有“余”进行休闲旅游呢。

三、思考与建议

(一).唤醒农村教师提高生活品质的意识

从调查中不难看出,有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的业余生活还停留在生存需要或

享受需要,远没有达到休闲需要,我们认为应热情关注教师业余生活质量,唤醒

农村教师提高生活品质的意识,不断提升教师生命质量,就目前的情况来说,老

师业余时间不在于多和少,关键在于有节奏地去主动参与、安排好每一天。教师

成长的差异往往体现在老师业余时间使用的差异。合理安排自己的业余生活和专

业素养的提升是可以一起完成的。过好业余生活,不仅是工作外的休闲,还是对

身心的补充和调整。业余生活有很多种选择,关键在于一种心态—如何去创造丰

富多彩的业余生活。

教师工作中的每一个愉快的早晨是学生的需要;每一个轻松的夜晚是家人的需要;每一个自主、充实的周末是发展的需要。

(二).营造提升农村教师生命质量的氛围

如何让教师在匆忙中稳步发展,如何让教师挺起脊梁,享受职业的快乐,这也是摆在我们每位教育管理者面前的课题,更是我们对教育应该履行的责任。

因为,健康在,快乐在,幸福在,事业才成功。造就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师,培养

身心健康发展的学生,这是我们的追求。

教育本身是一种有智慧的生活,它需要教师精神的关照和灵感的滋养。学校

要帮助教师善于利用业余生活资源,强化生活资源意识,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整体

设计,合理安排时间;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享受生活的同时追求专业

有效的发展,在发展个人高雅情趣的同时去体验丰富的现实生活。同时,教师要

处理好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关系,不要在走出繁重学校工作的同时

再陷入繁琐的家庭事务之中。

这次的问卷调查基本上反应了农村教师业余生活情况。教师业余时间少,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我们在无法改变工作环境和工

作强度的情况下,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让业余生活与工作有机地融合。

总之,智慧的教师善于生活,享受生活需要生命智慧,教师唯有用智慧才

能书写属于自己美丽而丰富的幸福人生。

附: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制定的调查表

一、基本信息(请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并在选项前中打钩“√”)

1、性别①男②女

2、教龄①1-3年②4-6年③7-25年③26-33年④34年以上

3、职称①中二②中一③副高④高级

4、婚姻状况①未婚②已婚③其它(离异或丧偶)

5、是否担任班主任①是②否

6、是否带毕业班①是②否

7、一周课时①10节以下②10-15节 ③16节-20节 ④20节以上

二、选择题(您的选择没有对错之分,请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并在选项

框中打钩“√”)

1、您日常有哪些类型的爱好

①体育类②棋牌类③书法美术类⑤音乐类⑥手工类⑦技

术类⑧阅读⑨其它

2、您平时对自己的业余生活安排有计划吗?

①经常计划②很少计划③没有计划

3、您认为您的业余生活时间

①严重不足②不足③一般④充足⑤很充足

4、您认为自己的业余生活质量对自己的教学质量的影响

①影响很大②影响一般③影响很小④无影响

5、您觉得业余生活应该是用来做什么的?(最多选两项)

①休闲娱乐②工作和其他劳动③家务④进修学习⑤其它

6、在学校时,您在课下时间一般做什么(最多选两项)

①处理班级事务②备课、批改作业③研究教研教改

④辅导学生⑤其它

7、您在业余时间选择什么方式休闲(最多选两项)

①上网②看书③书法等艺术类④看电视、打牌等娱乐

⑤体育锻炼⑥家务⑦逛街⑧其它

8、您业余时间使用电脑主要做什么?(最多选两项)

①观看影视剧②浏览新闻③玩游戏④聊天⑤购物 ⑥查

资料⑦看小说⑧其它

9、周末时间里您都做些什么(最多选三项)

①备课②走亲戚③看电视打牌娱乐等④照看孩子⑤家务

⑥体育锻炼⑦阅读书籍⑧上网休闲⑨干农活⑩给学生补课○1

1其它

10、寒暑假你经常处于那种情绪状态

①忧郁②平静③无聊④快乐⑤充实⑥没感觉

11、暑假您一般都做些什么(最多选三项)

①单位组织培训②自我充电③给学生补课④旅游⑤干农活

⑥走亲戚⑦打牌、看电视⑧体育锻炼⑨其它

12、您每周体育锻炼(每次至少30分钟以上)几次?

①0次②1次③2次④3次⑤几乎每天

13、您体育锻炼的方式主要有(可多选)

①散步②跑步③球类④跳舞⑤钓鱼⑥没时间锻炼

⑦其它

14、您在业余生活中没有坚持体育锻炼的原因是

①没有时间②太累③没有必要④身体不允许

⑤学校没有配套设施⑥其它

15、您每天花多长时间阅读

①半小时以下②半小时-1小时③1-2小时④2小时以上

16、您一般在什么地方读书看报

①办公室②家中③校内图书室④网络⑤其它

17、您平时喜欢阅读哪类书籍(可多选)

①小说文艺类②历史传记③学科相关类④科技类

⑤生活励志类⑥杂志报刊类⑦其它

18、您最近几天在读的书是

19、本学期学校组织多少次集体活动?

①0次(跳过20题)②1次 ③2次 ④3次 ⑤4次及其以上

20、本学期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有哪些?(可多选)

①体育赛事②才艺展示③读书活动④户外旅游⑤没有⑦其它

9.农村初中教师生活工作状况调研报告 篇九

一、内容摘要:

本调查报告旨通过对肇庆市鼎湖区部分老年人的问卷调查,了解退休老年人的饮食起居、经济、消费、精神状况等各方面基本情况和特征,以及他们在社会工作方面的需求,反映出老年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以便为有关服务机构和有关部门的改进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重要参考。从而有针对性的做好老年人的保健工作。研究发现退休老年人的业余爱好单一,且生理、心理需求满足水平低。对于老年人而言,老伴子女是其晚年生活的主要依靠。而对于社会工作需求,在非得选择的情况下,老年人对社会需求才会存在,这就使得社会工作供给更积极主动和有志愿性。

二、关键词:生活状况 心理心态 养老方式 社会需求

三、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

人口老龄化是二十一世纪最突出的社会现象。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3亿,预计21世纪中叶将达到4亿左右。这表明,老龄问题已成为世界范围的大事,应受到全世界普遍关注和重视。在世界范围内老龄化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老年人生活方式的改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已成为城市老年发展的重点和焦点,了解各阶层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和思想状况,也越来越有了很大的必要性。

本次问卷调研主要了解鼎湖区老年人生活情况,掌握了当地老年人口的一些资料,反映出老年人基本的生活状况以及对社会需求。

通过本次调查,不仅可以了解我市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对老龄事业建设有很大帮助,同时加强人们对老年人生活状况的关注与思考,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为了解我国各阶层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和思想状况也有很多参考价值。并且,此次调查还锻炼了同学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总结能力,增加了对社会生活的了解和体会。

四、调查地区:鼎湖区坑口街道。

五、调查对象: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

六、调查时间:2014.7.12—7.15。

七、调查内容:

(一)老年人的生活现状:

1、老人的物质生活情况: 经济状况:在本次调查中,“主要经济来源”问题,共设有7个答案,被调查者可多选圈填。这五项答案依次是:①退休金;②自己劳动;③子女供给;④6政府救济;○7其他(请注明)储蓄;⑤亲戚赠送○。第一位的是子女供给,选择率是50.0%;第二位的是老年人自己的劳动收入,20.0%;第三位才是离退休金和政府救济是10.0%。在调查的老年家庭中,个人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60%,1000~2000元的占30%,2000~3000元的占10%,3000元以上的占0%。

由此可见,我国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经济收入来源仍然集中在三大支柱上,即:子女或亲属供养、老年人自己的劳动收入和离退休金;这种构成与以往有关的调查结果相同,在今后一段时期也不可能有很大的改变。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口城市化的发展,这三个来源在各自的比重方面肯定会此消彼长。从发展趋势上看,依靠子女或其他亲属经济帮助的老年人比例可能会下降,而主要依靠离退休金生活的老年人比例将会持续增加。

通过分析调查数据,发现老年人的支出中,生活支出选择率100%,医疗支出选择率为30%,住宿支出选择率为0%。他们的身体情况调查结果是,90%选择了较少生病,10%从不生病。由此可见,老年人把大部分钱都花在了生活和医疗上。而且对于受调查的大部分老人来说,一些老人还是比较少生病,但是有一些是不到必要时候会少支出在医疗上。另外,住宿支出都为0,说明了,传统的居家养老仍然是主流,受传统思想影响大多数人都会拥有自己的房子。

衣食起居:对于饮食结构、衣服储备、住房空间,老年人满足的比例分别是90%、100%、100%,说明了老年人对物质方面需求不大。

养老方式: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向往更多的私人生活空间,因此现在许多家庭都面临着老人是否应该与儿女同住的问题。在就此问题对老年人的调查中,70%的老人希望与老伴儿独居,20%希望与儿女住在一起,10%的老人居家养老,自己照顾自己,住在养老院以及托老机构都是0%。在与许多老年人的交流中,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表示,儿女们有自己的生活,平时工作很忙,不想成为他们的负担,同时由于代沟问题,各自的生活习惯不一样,老年人早睡早起,而年轻人精力旺盛,而且做饭的口味不同,儿女们都闲我们吃的东西不好吃,没味道,而且老年人同样需要有自己的生活,要是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大部分老人还是希望独居。值得关注的是,受调查的老年人都不愿意住在养老院以及托老机构,据了解,原因有失去自由、氛围不好等。虽然年轻人有自己的生活,但是同时也要尊重老人的想法。

2、老人的生活照料情况:

受调查的老年人中,90%的老年人都已婚,有80%老年人对婚姻生活满意,20%表示一般。还有一点,100%老年人生活能够完全自理。但是当需要照顾的时候,70%希望有老伴可以照料,20%希望有子女照料。这点还是类似上面所说的,老年人大都不希望麻烦年轻一代。对于被问到子女的照料情况,60%选择比较好,20%选择一般,20%选择比较差。这是比较迫切的。年轻人不孝顺老一辈,不关系老一辈的生理心理需求。随着中国老龄化加剧,这种现象如果继续恶化,社会矛盾也会越来越加剧。

3、老人的精神慰藉状况以及幸福感:

现代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已不像传统观念中的那样单一,在针对老年人的生活的调查中,有10%的老人兴趣比较多,80%比较少,10%的老人仅仅生活在社会的边缘,完全没有活动或者兴趣爱好。说明了大部分的老人还是比较少有自己的退休后的兴趣生活,都是在比较平淡的生活下。

而且很多老人都不愿意进行交流,很多都已经过上了平静的生活。50%老年人家里存在各种矛盾,40%没有矛盾。当老年人有心事时候,60%的人选择倾诉给老伴,30%选择没有人倾诉,10%选择了邻居。倾诉后70%还是觉得倾诉效果比较好,30%选择了一般般。

但是,总体来说,老年人感觉还是精神比较好,没有什么焦虑状况,对自己的老年生活比较满意的。

(二)老年人对社会工作的需求

根据统计数据,70%的老年人希望老伴照顾自己,20%希望儿女照顾,10%亲友照顾,0%希望接受专业护理人员照顾。对于,出钱请人照顾自己,和被志愿者照顾自己,都只有10%的老年人愿意接受。极少数老人想向专业人员交流、求助或者得到专业人员的照顾。第一方面说明了,老年人不想成为年轻一代的负担,第二方面,由于代沟问题,可能导致老年人与专业人员的矛盾。

另外,80%的老年人选择了,社区服务机构不太健全,20%老年人社区服务机构完全没有。而对于,社区组织的老人活动和提供的老人服务,分别只有60%和50%的老会参与活动或者接受服务。数据表明,社区老人服务不足,多数老人也不愿意参与社区的老人活动,双方的不积极性导致了老人生活平淡单一。

八、调查结果及分析

10.农村初中教师生活工作状况调研报告 篇十

杭州市余杭区国泰幼儿园 何玲飞

内容提要:

教师作为特殊社会群体,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如果教师的生存状态出现了问题,势必会对他们的工作生活产生诸多消极影响,不仅影响其传道、授业、解惑作用的发挥,而且可能给学生带来伤害。因而,了解新形势下教师的生存状态,从不同视角观察教师职业,有助于公众更全面地了解教师,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职业以及社会对自己的期望。而农村教师在我省教师群体中占据着很大的比例,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工作和生活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体验着异乎寻常的艰辛和困难,承受着异乎寻常的苦恼和困惑。为此,我就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等急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一些调查和研究。

关键词:

农村教师现状存在的问题??? 调查研究

一、在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压力大、负荷重:教师职业是高压力的职业。教师的压力主要有工作负荷压力、社会地位压力、考试压力、学生家长的压力、还有就是来自自身的压力。教师的压力归根结底就是来自社会、学校组织和教师个体三个方面。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要求教师师德好、业务精,但忽视了教师也有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教师面对的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学校领导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每年学校要求老师有规定的论文获奖和规定的专业职称评定等,如果学生到了学习的过渡阶段,学生的升学率也是领导、家长、老师最关注的问题;家长的期望就更大,都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己孩子的身上,最终还是要选择好的教师。

在这个职业中,老师们都会经常早上7点到学校,一直忙到深夜,疲惫不堪,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农村教师,每天除了备课、上课、改作业、管理学生外,还要承受关于成绩排名、升学率等的考核。其实在学校不只是学生成绩的评比,老师们

自己也面临着种种考试和评比:新教材在农村全面推广了,教师们要接受培训,培训过后要考核;政府对教育系统的监督、辅导、考核,平日里的“备、教、辅、改、考”等常规教学检查最后都要落实到每个教师身上;还有三年一聘甚至一年一聘的聘任制度——哪一项老师们都不敢掉以轻心。还有一种更为严重的现象,有的农村教师课时超重,几乎每个学校都有6-7个在编不在岗的“同事”,只看到他们的工资表,却见不到人。这些人的工作量就需要在岗的人来承担;大学生分配或者统一招考教师都不愿意到农村工作,这给在农村的教师就有着更大的负担。

(二)、待遇低、福利薄:待遇超低现象,好多学校的教师除了工资外没有任何收入,扣去各种费用,只能糊口,不能养家。教师最怕出差,因为回来后没有办法报销出差费,学校有时还要向教师硬性集资,更是雪上加霜,不交就让他们下岗。有的地方在工资拖欠问题稍微得到缓解的今天,在大多数农村教师依然是村里最贫穷的群体的今天,他们说:“很苦闷,但不只是因为钱。而且工作压力太大,更是看不到未来!”因此,我特地调查了几位农村教师,他们也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工作条件差,工资低。由于农村经济不发达,相对城镇比较落后,由于经济的不发达导致教师的收入比较低。它与他们的付出不成正比。地区偏远、经济落后导致财政支出不能及时到位,从而农村教师的整体收入还是偏低。应该看到的是,绝大多数农村教师们仍是“每个月都在等着发工资”。

(三)、职称评定滞后:城镇的老师职称评定比较规范,有专门的机构来直接评定,而农村的老师由于信息的落后、评定组织机构的不健全,从而影响到教师们职称的评定。公办老师工资是国家发的,没有什么后顾之忧,所以没什么压力和紧迫感。聘用教师则不一样,大多是年轻人,许多都是刚刚毕业未分配的师范院校的学生,最初对教育和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公办教师一样,所以干劲非常充沛。在刚进学校的时候,年轻人都会你追我赶,都在暗中默默地互相较劲,看谁的教学成绩好,甚至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在课外活动时上课,恨不得一下子就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全部交给学生。闲下来的时候他们聊得最多的也是学生怎么样,怎样才能上好这一课,工作很忙碌但很充实。但许多聘用教师在满怀信心地干了一年后,由于现实和理想的猛烈冲撞,热情往往开始降温。

以参加培训为例,当学校有县里或市里比较好的长时间培训机会的时候,往往轮

不到这些特别想去参加培训的聘用老师——因为他们的未来不确定,学校不愿把机会给这些不确定的老师;当他们想借助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做课件的时候,学校仅有的两台能上网的电脑轮不到使用;当这些年轻的教师(聘用的老师)上完课,想让老师们在听课之后提出宝贵意见时,总是说好的声音大于说不好的声音——他们不喜欢当面对别的老师提出意见;当想让我的学生都健康的成长,不要让书包把他们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却总是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枷锁——因为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是以学生成绩的好坏来定夺的;在工作中有很多很多的遗憾,和他们原来想的差别太大了。当初的许多希望,在现实中被一一击碎了。有的时候校长、公办教师、聘用老师的地位都是不平等。在这个年代里,校长等领导们一般学历低,但却领导着一群大学生本科生;动不动就用下岗来威胁,动不动就扣工资。而且评优选先的都是应试教育课程教师,根本就没有这些课的实质内容和学生的兴趣。

(四)、物质、精神匮乏:由于农村的学校都处于偏远地段,交通、运输不发达,所以老师就很少有活动,每天基本上是上课后就回家批改作业,过着一些简单而“乏味”的生活;信息也相对比较落后,一些演出、活动也很少参加,偏远的地方电视网络及一些多媒体就更稀少了,精神食粮比较稀少。其实要说工资也不算很低,但生活还是远不能和那些城里的老师以及公务员们相比。参加工作十几、二十年的农村教师,现在还住的是学校的房子,寝办合一,买房的事根本不敢想。很多农村教师都把能过上城市生活作为自己人生的一个奋斗目标。于是,千方百计往城里走。这也是当前大多数农村教师的想法。其一是城里的教师不但工作条件好,在繁重的工作之余还可以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繁荣和欢乐;其二是在城里上班的教师的地位都比较高,至少城里的年轻教师更容易找对象;其三是还能得到比工资更高的报酬(城里的各种补课收入以及家长的请吃请喝等)。

不少农村教师失落感强,一些农村青年教师工作态度消极。他们最大的苦恼是待遇低,社会地位得不到充分的肯定,从而缺乏热情,没有好的机制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并帮助他们提高业务水平。其实开始工作的两年,农村教师也认真地去钻研了教材,去探究了各种教法,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守住清贫,确实感觉到精神上也有过富有。但这种富有是不能持久的。青年教师是学校里收入最低微的阶层,工作辛苦却囊中羞涩。而且农村的文化娱乐设施又相当落后,远远无法满足年轻教师的精神生活需要,这对于活泼好动、血气方刚的青年教师来说更是

难以忍受——长期在超负荷运作和高强度压力下身心却得不到放松和调节,长期处于一种精神疲惫状态,早早失去了年轻人的青春活力。同时那种学生生源的差异、教学条件及教学设备与城里的差距,逐渐使自己的工作热情降到了冰点。消极、彷徨袭上我们的心头。年轻的女教师希望能嫁一个城里的好老公,男教师就喝酒、打牌,而且对学生也开始失去刚开始的那份耐心。

如果能让青年教师多走出去开开眼界,把专家请进来开展校本培训,帮助青年教师不断地自我充电、自我更新、自我发展;如果学校能想方设法为青年教师搭建各种各样的专业发展的舞台,让青年教师时不时地上台亮亮相,展示一下各自的才能,扶着、拉着、推着我们的青年教师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如果学校能将一些德才兼备的可用可造之才及时提拔吸收到领导班子中来,让他们做为学校的当家人,而不是局外人。那么,农村青年教师再苦再累也会觉得还是有希望在前头,才能保持年轻人旺盛的朝气和蓬勃的生机。

(五)、继续教育质量不高:

对于农村青年教师来说,物质条件的贫乏是一种不良刺激,而缺乏专业成长的机会则是更为严重的负性事件。很多农村教师们都意识到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农村教师也渴望通过培训解决他们在用新教材授课中产生的困惑与矛盾。农村教师都非常愿意参加继续教育,但现在很多继续教育根本没什么效果,还要交不少钱,少则一两百,多则上千,计算机要过关考试,普通话也要过关考试。这些是必要的,但是教师认为继续教育的效果一般、较差或很差。而且青年教师认为继续教育没什么效果的原因在于:培训的内容与教育教学工作实际脱节,培养与培训倒挂;有的培训教师的水平还不如受训教师;培训内容重复等。教师们对继续教育产生了抵触情绪。

我认为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教育没有给青年教师一个目标,没有可以为之奋斗的目标,没有跳一跳可以够得着的目标,更不要说没有给这样跳一跳的机会。其实在农村教师中的聘用教师,只能是在忙碌的教学中消磨自己的光阴,一天天失去理想和追求。

二、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考?

(一)提高教师待遇

我国传统尊师重教,社会对于教师的社会期望过高,在无形之中给教师群体施加了巨大的压力。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心理,即教师就必须是智慧

品德完美的化身,身为教师不能犯错,因此一旦教师犯错往往会引起巨大的公愤,含辛茹苦不被理解,教师自然觉得百般委屈,产生厌教情绪。这种期望过高而人文关怀过少的现状亟待改观。另外,提高教师待遇也很重要。对教师地位的提高并不是靠空洞的口头赞扬,应落在实处。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师工资收入、住房、医疗等物质待遇,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关心、支持、理解教师,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减少并杜绝教师的消极心理。

(二)、加强文化建设,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

1、学校要实行开放式的民主管理,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和更大的自由度。

学校管理者也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管理过程中要人性地对待老师,理解尊重他们,更多地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深入了解教师的需要,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

2、倡导教师之间交流与沟通,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

教师集体是由具有不同年龄、性别、职称、学历、经历、个性、学科等特征的教师组成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会产生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分歧。因此教师间有必要在相互尊重、团结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经常性的交流和沟通以消除分歧。学校可创造教师沟通的环境,如适当组织集体活动,如学术交流,体育竞赛,外出旅游等。

3、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变终结性评价为发展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力图通过评价激发教师的发展要求,把评价看成是教师展示才华,追求卓越,完善自我,不断发展的过程,帮助教师确立自我发展的目标和未来专业发展方向,引导教师以社会主流价值为导向,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融为一体。

4、建立教师定期进修制度,以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技能。

有研究表明,工作时间在5—6年和20年以上的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因此,学校可提供校外进修的机会,让参加工作一段时间的新老师及时地弥补参加工作后发现的不足,调整心态。让工作时间长的教师吸收新鲜的知识,来开阔眼界。这样更有利于教师的发展,也有利于调整教师的倦怠感。

(三)、教师要进行有效的自我调适

1、丰富自己的生活,放松自己的精神。

处于倦怠泥潭中的人,绝大多数都是那种将时间几乎都贡献在工作上的人。因此,教师在工作之余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保证供给自己足够体能的健康食谱、保证经常性的户外锻炼,同时增加与家人朋友共度的时光。花时间去休息和享受家庭生活,不但能够消减压力事件的绝对数量,而且可以运用社会支持系统去抵抗已经形成的压力。

2、制定自己的专业发展计划,建立自我剖析挡案。

要与其他教师交流,收集到准确的评价信息。当发现问题时,就要主动地改进和提高,逐渐培养自我判断能力,形成较强的自我效能感。教师要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和扮演的角色,保持乐观的工作态度,学会称赞自己,奖励自己,为自己喝彩,对于哪怕是一丁点儿的进步,也要积极地进行自我肯定。

3、改变自己不良的人格特征。

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如耐心、坚强、乐观、幽默等。忘却昨天的“错误”,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稳定情绪,树立信心及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要善于和朋友沟通感情,调整紧张的工作节奏,使情绪得到松弛,减轻心理上的压力感。

参考文献:

1、《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状况》

2、《农村地区教师队伍现状抽样调查》

11.农村初中教师生活工作状况调研报告 篇十一

农民生活质量与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土建学院资环专业学号201032020118姓名:曹磊

一、前言

(一)调查目的调查研究家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能够深刻理解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国策,增强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对农村的发展献计献策,减少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二)调查过程

调查时间:2011年7月20日——2011年8月15日

调查地点:江苏省宜兴市杨乡镇大团村

调查对象:村民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调查人:曹磊

(三)大团村概况

宜兴市杨巷镇大团村位于杨巷镇的东北方,距主要镇区8公里,主要你水产养殖及农田耕作为主的农副产品经营,现有居民250多户,居民4700多人,但大多已外出打工。

二、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开始于7月18日,至8月18日结束。经过一个月的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农村家庭人均收入基本为4000元以上。收入来源主要是本地的乡村企业和外出打工。家庭支出的主要项目是子女教育、子女婚姻,其次是购买生产资料、医疗,最后是家庭日常开支。

对于农业补贴及免税方面,村民得到的实惠比较多,所以普遍比较满意。在医疗

保险方面,从2007年开始又把这个标准提高到了100元,自己交20元,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贴40元。今年中央又要求,具备的地方可以把筹资标准提高到120元。总体上看,对于农民大病、重病,需要住院做手术的情况,基本上可以做到一半的费用可以报销,可以避免很多农民家庭因病致贫的情况出现。但是由于镇里的医院合同规定用药类型及报销的手续过于麻烦,还有红包现象,所以农民在看大病是并没有得到多少实惠(村里的医疗合作社这方面还比较好,但只能是看看小病)。

在国家进行扶贫济困这一方面,农民表示欢迎,但觉得有点不公平(有的人根本没需要却占了名额)

村民的娱乐项目较为简单,主要是唠嗑,打麻将,打牌,学习科技文化方面基本没有。

关于新农村建设这一块,村民只从电视上稍微了解了一点,当地的村委会基本没有宣传,但是村民的态度还是比较积极,都很支持。村里的民风民气还可以,基本能做到少有所养,老有所依,整体还比较和谐。基础设施,绿化,村庄规划等还处于一般等级,不过正在建设中。

(一)农民收入

1、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大部分居民以乡镇企业的收入为主,其次是外出打工,最后是家庭副业及农产品收入,家庭副业及农产品主要以水稻,小麦,油菜以及淡水鱼、淡水虾、淡水蟹为主。村民家庭年收入在4~10万元,其中5~6万的居多。

2、阻碍村民增收的原因:

1、乡镇企业数量有限,且一般企业规模不大,创收并不多。

2、外出打工多是临时工,并不能实际上解决家庭的收入问题。

3、农民科学文化水平比较低,很难进行科学致富。

4、土地资源有限,难以进行大规模种植和养殖,并且土地资源在进一步缩小。

5、传统的小农意识还没摆脱,制约着农民向外发展,不敢做出大胆的尝试。

(二)医疗保险

1、农村医疗保险现状: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制度要坚持全国统一。坚持“个人缴费、政府补贴、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统账结合、多缴多得、制度衔接、保障基本”的原则,建立缴费水平与收入现状和承受能力相适应、保障水平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社会保障与家庭保障相结合、保险关系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相衔接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由于制度还不完善所以出现一些不和谐显象,多有药价虽低,但药效并不好,看病难等问题。

(三)教育

目前村里已经没有学校,子女上学需到镇里的学校上学。不过由于镇级的学校,所以师资力量并不强,学校的基础设施也没法和城里学校比,农村孩子的教育目前处于不利地位。好在现在农村父母对于子女教育还是比较重视,愿意将孩子送到学校学习,如果有条件会尽力将孩子送到学习条件较好的学校去学习。农村师资差主要是农村教师的待遇比较差,有能力的教师都被城里的学校挖去了。对于此,政府近几年也一直在尝试新的教育政策,在摸索过程中,主要是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等。

(四)沼气的使用

沼气作为一种新型能源,既环保又经济,使用起来也很方便,而且最适合于农村照明、做饭等生活所用能源。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把农村沼气建设作为一大实事来抓,大力提倡农户兴建沼气池,共建美好家园,可响应的农户并不多。解决此问题的方案:一是通过知识宣传语教育逐渐改变村民的传统观念。二是组织专家研讨进一步改进沼气的使用技术。三是狠抓沼气建设的工程质量,让农民放心安全的使用。四是加强沼气的日常管理,建立一支咨询队供农民了解咨询。

五、政府给予适当的补贴一鼓励农民积极参与。

三、对策建议

(一)如何解决农民收入问题:

1、增强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及种植养殖技术,具体措施是:政府大力宣传科技致富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建立村图书馆(主要一农业技术书目为主),同时政府要在财政上大力支持,政策也要及时改动,从实际行动中带动村民科技致富的积极性。对于农副产品的销售,政府也要组织相应的机构统一收购,以便村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2、对于乡镇企业也要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一下,至少在政策上是如此,以便企业能创造更多的利润。

(二)如何解决农村医疗保险问题:

1、加大财政投入,形成稳定的政府补贴资金筹措机制。国家和地方应安排一定农村社会保障专项资金,推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承担农民的养老责任。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领域。现在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主要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今后,要在继续增加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总量的同时,调整和完善投入结构,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2、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要坚持低标准、保基本、逐步提高的原则,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各方承受能力相适应。在参保人员个人能接受、政府财力能承受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缴费标准和待遇水平。同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建立相应的缴费和待遇调整机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探索改进养老保险待遇支付方式。支持低成本的社会化养老保险服务事业发展,强化对养老服务的规范和管理。促进农民对社会养老服务的综合利用,盘活养老金资源,降低农民养老经济负担。

3、引导农民自主参保,不断提高经办服务管理水平。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纳入整个社会保险体系,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便于农民查询的管理系统,随时监察自己的保费状况;建立新的基金管理模式,便于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同时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方便农民的社会养老金发放体系和社会化服务模式,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

4、加强监管力度。

(三)如何解决农村教育问题:

1、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

2、改善农村教育基础设施

3、加大农村教育的宣传力度

4、尽量做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四)如何解决沼气使用问题:

1、是通过知识宣传语教育逐渐改变村民的传统观念。

2、是组织专家研讨进一步改进沼气的使用技术。

3、是狠抓沼气建设的工程质量,让农民放心安全的使用。

4、是加强沼气的日常管理,建立一支咨询队供农民了解咨询。

5、政府给予适当的补贴一鼓励农民积极参与。

三、结语

上一篇:用款还款计划书下一篇:自我激励:给自己注入“积极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