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教育新思想与新观念心得体会(共11篇)(共11篇)
1.学习教育新思想与新观念心得体会 篇一
学习《教育新理念》的体会
德庆县悦城镇龙母小学何燕梅
《教育新理念》一书在前言中指出:历史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思想是流动的,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思变革的教育思想是缺乏生命力的,根据时代的特点不断调整我们的思想、发展我们的观点,我们才能成为教育变革的主动者。学习了这本书,结合我们学校的现状,我体会最深的就是:我们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现在的社会是日新月异,信息万变的。环境在不断变化,学生在不断变化,课本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如果我们当教师的却“一本通书用到老”,那显然是行不通的。过去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我觉得这个说法对现在和未来的教师已经不够了。“桶”里的水毕竟是“死水”,不更新,它的“实际可用含量”就会大大的降低。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应该使自己拥有“一眼泉”,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适应社会的潮流!很多教师在抱怨现在的学生难教,这不听话,那也不听话,叛逆,包括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抱怨,都说自己做学生时是怎样听话。想想也是的,自己读书时真的很听老师的话,不敢行差踏错,就连进教师的办公室也不敢,更不要说是其他的事了。而现在环境不同了,学生进出教师办公室是常事,打架,违纪,简直是小 1
菜一碟。为什么我们以前会是那样?而现在的学生又是这样?这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以前的我们是见识少,哪有现在的学生见识多,电视、图书馆、上网,他们接触的事物也多、、、、、、如果教师的教育观念跟不上,会被社会淘汰,被学生淘汰!我的一个朋友曾经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你在抱怨学生的同时,有没有反思一下自己呢?学生是不懂分对错的,错的是你们跟不上学生发展的步伐!是啊!一言惊醒梦中人!现在的学生对那种空洞的说教式的教育非常反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努力开拓自己的知识领域、了解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寓教育于知识之中、寓教育于榜样之中、寓教育于对学生的理解和鼓励之中。我们既要想到不耕耘就不会有收获,更要想到有十分的耕耘并不一定有十分的收获。但是最重要的是先要去耕耘,因为人生的“季节”是不等人的。一个人变“老”最快的是心,变“钝”最快的是脑。作为教师,要保持“职业青春”常在的秘诀只有一条,那就是终身学习,不断进取,学到老,用到老。
教师应转变学习观、教学观、成长观。教师是知识的输出者,更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自觉地适时地改变自己的教育角色。现在是开放的教育环境中,问题和信息环境充分敞开,教师不可能也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源泉,而且常常会无计可施,教师的指导作用更多地表现在“策略”方面的指导。
例如:要想让孩子上课专心,仔细倾听,首先教师的话题就要生活化,其次就是语言要有感染力,表情要丰富。而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贴近学生,关心学生。如果孩子精神不集中,可以使用让孩子复述的方法,让他把刚才老师或同学说过的话复述一遍,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当然啦!还要有人性化,劳逸结合,偶尔和他们打成一片,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而对于不遵守课堂秩序的孩子,老师就得从一开始就跟孩子明确好课堂常规,要求学生自己要求自己,互相监督,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良好的课堂常规能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师生共享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班级特点,制定有效的课堂常规训练方案,并长期实行训练,养成习惯。另外,沟通是解决问题、转换学生问题的最重要方式。要允许学生犯错,并且让学生感受到你无时无刻的关注和爱。多与学生家长沟通,为家长提供比较专业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和家长都信任你。
而在知识学习上,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很多教师都觉得,在课堂上教授新知识的时候,总是会有几个学生学不会,教师着急,结果弄得学生也紧张了,形成了恶性循环。其实,学习知识像滚雪球一样,需要不断的复习,不断的巩固,我们不能奢望学生在一节课里全部掌握所学的知识,欲速则不达。
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的素质,没有好的教师,就没有好的教育。转变观念不是一个说说而已的过程,它时时会与教师自己已经习惯了的东西碰撞,它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自觉地进行反思,不段地进行探索。让我们从自己的课堂教学做起,用行动者、研究者的眼光和身份去学习、工作。共同实践素质教育这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2.学习教育新思想与新观念心得体会 篇二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 有一些学者对研究性学习进行了介绍和研究, 出现了对研究性学习的不同界定, 主要有以下几种。
钟启泉在“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中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1]。郭元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中认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 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2]。尹后庆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推进素质教育”中认为:研究性学习, 是基于人类对学习活动的不断认识, 逐步形成的一种学习方式, 它具有使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主动探索、发现和创新等基本特征。此种学习方式的建立,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化[3]。
通过对以上有关研究性学习的描述性定义分析, 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以自身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 打破学科界限, 围绕自然、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的问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自主实践和探索, 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首先, 研究性学习强调从学生的直接经验出发, 以直接经验为轴心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其次, 研究性学习内容具有综合性。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活动是课题或者项目探究, 它需要多门学科, 甚至是多个领域的综合。再次, 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实践。它从选题、收集资料、提出方案直到最后的成果展示, 都是由学生“自作主张”, 充分挖掘学生个体的创造潜能。
二、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一) 有助于大学生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教育思想, 也是一种学习方式, 它要求学生通过一定的观察、体验与思考, 发现、提出一些问题, 并积极主动地尝试解决。在这一过程中, 知识、概念、生活经验甚至包括教师必要的指导都是学生探究的一种辅助手段, 而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则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学生在这一探究过程中, 能够更深刻地认识问题的实质, 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
通过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能够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现实生活出发, 自主、自觉、主动地关注自己的生活世界, 促进学生对自己的现实生活以及思想动态进行反思和质疑, 并自主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尤其是对大学生而言, 此种方式更是迎合了他们心理发展需求, 引导他们能够关注自己的生活世界, 及时发现困惑, 解决实际问题, 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 有助于彰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
与大学其他学科课程相比,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侧重于以活动和实践为主, 在活动中传授一些思想道德观念与意识。一堂有效的思想政治课, 要让全体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 积极引导学生加强沟通、交流与合作;准确定位自我, 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这些魅力, 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开展更能够得以彰显。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性自主活动, 学生以“主人”的身份主动而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通过实践、调查、分析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有不同的分工。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能渐渐地学会客观地认识自己与伙伴, 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因此, 探究活动过程也可以说是学生人格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
(三) 有助于对学生进行“重新排序”, 塑造健全人格
当前, 虽然大学和基础教育有着很大区别, 在评价学生上更为全面、客观, 而不仅仅看考试成绩。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 我们在评价一个大学生时, 还是沿袭基础教育的思维习惯, 认为成绩好的学生自然其思想素质也会很高, 并对成绩好的学生给予更高的关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会有很高的学习热情, 非常活跃, 而成绩差的学生则很难调动其积极性, 参与度不高, 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方式与课堂教学不同, 它是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或者感到有困惑的思想矛盾冲突入手, 这个前提无论是对“优等生”还是“差生”都能够引起极大的兴趣, 尤其是差生, 面对感兴趣的事情他们更愿意投入精力。他们自己设计方案, 自己实践、探索, 这种宽松的活动空间, 能够克服他们在学科学习中所感受的“习得性无助感”, 有利于他们重新树立对大学生活的信心与兴趣。
(四) 有助于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受到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影响。遗传是天生的, 对学生而言, 影响他们人格发展与思想境界的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因此,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充分发挥这三方面教育资源。而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往往都是在课堂内完成的, 虽然也会把家庭、社会等环境因素带进课堂, 但是课堂内的教学总归不利于拓展校外的教育资源。
研究性学习活动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评价等都是开放性的, 通过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则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 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架, 利用家庭、社区等课程资源, 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开展调查活动、访谈活动等, 并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 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
三、研究性学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性
研究性学习具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形态存在;另一种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形态存在。作为一种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在确定课题时需要与具体的学科相融合。由于不同的学科背景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特点与要求, 因此将研究性学习运用到具体学科中, 虽然实施的步骤具有相似性, 但是不同的学科之间不能简单地模仿, 而是要结合本学科特点, 灵活地加以调整, 以适合本学科的特点。
例如, 在数学课堂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环节:一是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二是认知准备, 学是一门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 教师要先提出问题, 在展开探究之前, 要尽量地帮着学生做好知识准备, 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探究逻辑起点。与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相比,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主观性、社会性, 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基于这一特殊性,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特殊性。
(一) 教学设计的意义变得微弱
在自然学科中, 由于教学内容具有客观性, 在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前, 教师一般会对整个教学进行设计。而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学科, 主要是针对人的主观世界, 具有不可预测性。不同的生活环境, 不同的家教方式对同一个主题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 甚至在同一个年级的不同班级会出现不同的研究课题, 老师很难进行全面的预测, 这使得教师在活动之前进行的教学设计的意义变得非常微弱。教师只能摸索进行, 与学生一起, 以本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中心, 展开探究。
(二) 实施方法更加多样化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时, 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实施方法。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向社会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家庭成员以及学校里的老师、学长学姐、同班同学进行调查、访谈、请教、相互交流, 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 可以运用多种方法, 比如可以通过专家访谈法、调查法、角色扮演、相互谈心、短剧等方式在同龄人中袒露心扉, 让每个人在研究过程中得到心理境界的提升。
(三)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变换课题的频率较大
在以客观世界为研究对象的自然学科中, 研究小组的课题都是围绕具体的自然规律展开, 课题一旦产生, 其变更的可能性较小, 最多只是在探究过程中调整方案。而研究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学生的主观世界为对象, 以学生在教室所创设的情境中产生的困惑为起点而展开, 情境性大于程序性, 缺乏理性地考虑他的可行性。在很多情况下, 学生真正地展开探究之后对自己的课题却失去了原有的兴趣。因此, 为了彰显研究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 同时也为了保证其质量与效果,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展开探究, 但对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产生更换课题的念头, 教师也要予以理解。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J].全球教育展望, 2001, (2) .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31.
[3]尹后庆.开展“研究性学习”推进素质教育[J].上海教育, 1999, (12) .
3.学习教育新思想与新观念心得体会 篇三
一、“促进人和谐发展的教育是理想的教育”
花草需要季节和等待,不能拔苗助长,孩子需要宽容和时间,不能急功近利。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都有各自的特点与优点。我们应批判昨天,但不反对昨天;憧憬理想,又承认现实。在矛盾中找到一个结合点,让我们的教育更和谐,把空间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你是否把学生的课堂的全占了?你是否把学生的课外时间全规划了?你是否把学生要知道的东西全讲光了?你是否把学生应该做事全代劳了?今后,我想要做个“懒”教师。
二、“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将光投向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长的快乐,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哈佛大学350年校庆时,有人问校长:“学校最值得你自豪的是什么?”校长回答:“哈佛最引以自豪的,不是培养了6位美国总统,不是造就了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是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选择和发展的空间,让每一块金子都闪闪发光,让每一个从哈佛走出来的人都创造成功。”
校长说得很棒,也在理。因为能进哈佛的都是精英人才。对于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我觉得基础与空间得并重,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优质的基础。过去我们习惯于“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现在,我们更强调“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地发展。
4.《教育新理念》学习计划 篇四
教育的发展在于不断创新,教师自身素质的增强,业务水平的提高梁正祥在于不断的学习。学习的就是对自己更好的充电,给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此,我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学习时间,进行业务理论学习,以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水平。本期具体学习计划如下:
一、学习目标:
通过自我学习,认识理解最新课程教育理论,掌握教学常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力求达到:
1)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学生,遵纪守法,养成职业纪律和道德规范,熟悉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
2)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教案规范,符合要求。
3)熟悉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提高课堂效率,能胜任学校分配的班级德育管理工作。4)熟悉本专业、本学科的最新知识和信息,完善知识结构,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5)把握教材重难点,自如地驾驭和处理教材。
6)开展教学探究、解决教育教学中实践问题、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二、学习内容:
根据自身情况,我主要将学习内容分为教育教学常规理论学习、教育教学实际能力培养两大板块。本学期,教育教学常规理论学习以《新
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教育新理念》、《新世纪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为主要内容,个人教育教学实际能力方面,也将进行一些有益的观摩、自学活动。
三、具体措施:
1、了解教师个人学习的制度。、学习《新世纪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3、多听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上公开课,通过交流学习等形式,提
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4、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中的改革与要求。
5、大胆尝试,创新,使教育教学有新的突破。
6、强化学习,坚持每周进行业务学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
有关优化课程结构的文章,汲取同行宝贵经验。
7、认真学习《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教育新理念》等书籍,以阅读为主。自学自练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尝试教学,探索教学方法。
四、要达到的目标:
5.教育新理念心得体会 篇五
在课余时间,我有幸拜读了《教育新理念》这本书。这本书阐述了:作为教师究竟应该树立哪些新的教育理论,转换哪些旧观念。在教育模式、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的今天,我们在转换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方面应如何去做?通过自学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年轻人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青年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这里也同样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者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的确,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反观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出发,而不真正是对幼儿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由于个体差异,绝对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孩子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孩子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充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
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是有天才的一面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尊重幼儿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特别是对“差生”而言,一两次别开生面的欣赏不啻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所提出“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书中阐述到“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美国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
同时袁先生提出的“知识的综合与知识的综合教育。”也让我颇多受益。书中举了个鲜活的例子:一位教初三数学的教师向全班学生提出——教室的体积有多大?这个问题的每一个具体知识对初三学生来说都是非常简单的,可是把它们综合起来(先利用身上的尺量出教室的长宽高再计算)解决一个问题时,全班四五十个同学却一筹莫展。这在日常表现出来的是“我们的学生普遍的考试成绩都不低,他们对相当精深的专门知识都能掌握。遗憾的是,在生活中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很低,而解决这些问题的知识他们是完全拥有的。”与之相反的是大神探福尔摩斯的例子。福尔摩斯的各种专业知识非常有限,有的甚至为零,却能够无所不通、料事如神,这靠的是在需要的时候他能调动所具有的有限的知识,当他觉得知识不够用时,能及时补充。从这里我也联想到了我自己。
我是一名语文老师,平时看有关语文教学的文章,读文学作品,听语文课我是乐在其中,而听其他学科的教研课我就不得已而为之了。因为我一直认为既然自己是语文专任教师,教好我的语文课足已。事实上叶圣陶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就提出“教育的最后目标却在种种境界的综合,就是说,使每个分立的课程,所发生的影响,纠结在一块儿,构成个有机体似的境界,让学生的身心都沉浸在其中。”而要使学生能够“沉浸其中”,教师首先要进入这一“境界”。我们不求胜任二三门课程的教学,但有必要熟悉学生所学习的全部内容,能够在学科间相互沟通。
袁振国教授思想敏锐,视野开阔,关注现实。在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事例典型吸引人,文笔通俗而优美,文中所阐述的观点,我觉得有很多自己以前朦朦胧胧仿佛感受到的地方,经他或以事例说明或引经据典般地娓娓道来,不觉大受启发。对于文中倡导的“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合作,以及学会如何生存。”有了更深的认识。
6.《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 篇六
历史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墨守成规、守株待兔、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思变革的教育是缺乏生命力的。作为教师的我怎样才能与新课改同行,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积累、更新,促进自我的发展呢?我认为还是应该博览群书。《教育新理念》无疑就是众多教育理论书中的一位优秀的理论导师。
袁振国教授的《教育新理念》一书,思想敏锐、视野开阔、关注现实。文章既有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教育科学史上的名家名篇及其他领域中相关信息的分析,又能以我们教师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作为出发点,用较通俗的语言对教育新理念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为我们教师提供一本具有全面性、启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学习用书。全书包括五部分,宏观教育理念部分从理论上较详细地论述了当今教育领域的两大宏观理念: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它是其他层次教育理念的基础,对其他教育理念具有支配地位;一般教育理念部分对环境教育、生态教育、合作教育、全民教育、建构主义教育等教育理念进行了介绍,较好地体现了当今时代的特点;有关教与学的理念部分是更为具体、更具可操作性的教育理念,对指导我们教师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我通过泛读与精读,感触较深。如,学习第一章 “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时,我觉得: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和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以及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但一直以来,课堂提问仿佛是教师的专利品,学生只是这些专利品的代言人。如何让教师“会问”已成为众多人研究的话题。但从课堂改革出发,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已成为当前课改的重点之一。
又如,教师的职业是教书育人。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个性迥异的学生,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教师必须进行高一层次的专业进修。但是,我们老师在接受再教育过程中,也和学生一样,是接受灌输式的教育,所以许多新的理念都是被动接受,未能引起共鸣。教师所谓的新的教育行为,都是依葫芦画瓢,按部就班,不知道这些行为与理念之间的内在关系,所以,在工作的过程中,以往的旧观念也会在不经意之间在行为中流露出来。这样,使“教育返璞归真”,让孩子学得开心,让孩子真正有所得也成为看得清却摸不着的“海市蜃楼”状态。时代进步了,家长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但是,我们困惑的是:家长往往还是重视结果,重视分数。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学校不得不放弃一些新的理念与行为,我们的教师不得不“屈服”于家长的需求,重新将知识的传授放到第一位。造成了行为与理念的落差。《教育新理念》一书,让我看到了课程的重要性,教师的重要性,研究的重要性。也让我觉得我们的问题与困惑是能够得到很好地解决的。只要认真学习,不断反思,找出问题所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与行为一定会越来越融合,越来越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7.《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 篇七
《国际教育新理念》以我们教师怎样教和学生怎样学,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为出发点,用较通俗的语言对国际教育新理念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具有全面性、启发性、解惑性,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读性。全书包括宏观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和教学理念三部分,宏观教育理论从理论上较详细地论述了当今两大国际性教育潮流: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它是其他层次教育理念的基础,对其他教育理念居于支配地位;一般教育理念部分对创新教育、合作教育、教师专业化等教育理念进行了介绍,较好地体现了当今时代的特点;有关教与学的理念部分的案例更具可操作性,对我们教师日常展开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我认为具有深层意义的指导作用。
让我感兴趣的是创新教育和问题教学法。这两个章节让我从中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开展教育的目的不应该局限于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已经被证实的,确信无疑的知识,而是应该为了教学生怎样去发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讲课不能以让学生回答我们的问题作为目的和方式,而应该引导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培养创造力的教学必须提倡问题教学。思考、创造从问题开始,有了问题才能思考、创造。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
而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困难、更重要。提出问题,尤其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思维发现力、创造力的表现。好奇、好问是儿童的天性,是聪明的表现。成功的教学应该是越教学生问题越多,批判精神越强。因为知识的本质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在于它的不断变化,在于它的推陈出新。因此,对于面向未来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也许比结果更重要,这就是化结果为过程的教学。真正的素质教育,应把提出问题放在首位,即他比认识、解决问题更重要。
回顾自己的教学和听课经验,都是师问生答,都是通过问问题检查学习情况,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如果学生把我的问题都答出来了,那说明学生对教的知识都掌握了,没有问题了。或者问学生:“听懂了吗?还有问题吗?”学生回答说没有问题了,我就放心了。而阅读本书让我从中深刻地认识到,学生是充满好奇和疑问的,他们走进教室的时候,带着满脑子的问题,教师更多的是要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来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老师的回答要使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样的教学效果才是最佳的。教师再不能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
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8.教育新理念培训心得体会3篇 篇八
《教育新理念》是一本由袁振国编写的书籍,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贴切的案例,深入浅出地阐发了从课堂到课程、从学科到学术观念更新的问题。下面是教育新理念培训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教育新理念培训心得
面向未来的社会,是学习型的社会,面向未来的学校,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是一名学习型的教师。学习型的教师,能善于获取、创造、转移知识,并以新知识为指导,勇于修正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且不断超越自己,培养全新、前瞻、开阔的思维方式。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意识,把更多的教学活动让位于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有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活动,创设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的真实情境,打开一条“让学生主动走向知识的通道”。
新课程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教学服务,而不是一定恪守以往的常规秩序,应当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来调整教学策略,有些课虽然没有完成任务,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发展,也应当给予肯定。课程改革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但不是不要传授,必要的概念还要讲,但是学生自己探索解决的问题,要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是在现今的教育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师的角色上主要讲述教师是学习者、发现者、欣赏者,教师是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教师是研究者、反思者、创造者这三个方面。
结合《数学》课程,在课改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课改实验教师认真从学习课改的教育理论,从学生出发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自己角色灵活转变入手。
一、学习课改的教育理论。
任何实践都应有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的指导是盲目的,缺乏科学性的。作为一名课改实验教师,应深深懂得这次自己所肩负的任务的重量,所以在教学实际中,应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理论水平。
《课标》中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与有效的指导,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这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保证每个学生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也反映了现代数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要实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学生观,重新定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学生学习方法与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往往需要通过学生在参与探究活动中体验与感悟,而不是简单地通过教师的讲授就可以实现的。所以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是必须体现的。
教师要建立学生的语文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因为探究既是小学生语文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式,真正实现学生的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还有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课程要具有开放性;把对学生的多样化评价引入课程等。这些可以说是数学课程的新理念,当然是在前人教学的基础上发展与探索出来的。对理论的学习教师应不断的进行。
二、让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否定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层次地培养起来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帮助。面对全班学生,这个学生的学习态度要端正,那个学生的学习障碍要排除;课堂良好的学习环境要精心创设,学生个体的巨大差异要尊重;共同性的疑难要解答,独立思考的问题要诱导......这些细致而复杂的内容,只是决定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有了新的变化,即由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变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仅是让教师重新定义“传道、授业、解惑”的内涵与外延,让教师教的过程精彩纷呈,更要让学生学的过程充实、辉煌。
篇二:教育新理念培训心得
学习《幼儿教育新理念》感受颇深。作为一个新世纪的教师,我深深地认识到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理念的必要性。社会赋予我们的教育的使命、是授予我们更多的责任和权利,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而我们应该以新世纪的教育事业发展为动力,以先进的、代表新时代的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才能使我们在紧张而繁忙的工作中认清改革的方向、与时俱进。
通过对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让我感到学习是认识自我和提高自我的一种最好途径;学习,能了解更多的知识;学习,才能适应时代,也能改造自我的世界观、更新教育理念和开拓思路、创造业绩而发展。
教育的核心和本质是育人。育人的内涵是:教师对幼儿的爱心和关心,让幼儿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创造。因此,教师要进行新的教育理念的学习,才能在教育思想中,树立远大的理想,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去感染和影响幼儿、去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需要和提高教学效益,应自觉加强理论学习、业务进修,自觉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大胆地探索和尝试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虚心学习,博采众长,在教学中不断摸索,逐步形成完整有效的教学方法。自古云:学海无边,教无定法,实践和效果才是真理。所以,只有不断学习、思考、实践、研究,才能不断发展,才能促进自身观念的不断转变和更新,从而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促使我们更加奋发努力地探索和追求,在实践中担负起教育的重任,认真负责地在教育线上走下去。
人生道路不是平坦而是坎坷的,只有在崎岖山路上行走过的人,才能在平坦的道路上奔跑。人只要有了曲折的经历,才会有丰富的经验。才能获得巨大的成就、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在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来自国内外的传统与现代的挑战面前,我深感自己与时代相差甚远,仍需继续学习,矢志不渝地去探求,大胆实践,在开拓前进中不断去锻炼,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的能力,始终牢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座右铭,一方面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通过教学反思,促进自己专业发展;另一方面要不断按照幼儿园管理规范对教师语言和行为的要求,加强自身的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使自己成为一个让幼儿与家长尊重的教育者。要达到这个目标,一定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的完善自己,超越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
总而言之,教师的创造性是教师应该树立创造性的教育思想、创造教学的能力和具体的创造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使幼儿的创造潜能更好地发挥出来。现代教育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具有与时代精神相符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还要有对教育事业心的热爱和博大的胸怀,对下一代成长的关怀和敬业奉献的崇高精神。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自身素质和发展的本钱。
篇三:教育新理念培训心得
我有幸拜读了袁振国先生编写的《教育新理论》这本书。这本书阐述了:作为教师究竟应该树立哪些新的教育理论,转换哪些旧观念。在教育模式、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的今天,我们在转换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方面应如何去做? 在阅读中给我启发最深的是“开发数学教育”这一章,可能这与我任教的科目有关吧,书中阐述道:自然科学是对自然现象本身客观规律的揭示,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的本质是发现,而数学是人们为建立自然和社会现象的主人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的本质是发明,是主观建构。说实在的,数学其实是一种工具,是一种将自然、社会运动现象法则化、简约华的工具。
数学本身是人为的,是开放的,是丰富多采的,一句话,数学是为人所用的,然而不幸的是,由于教育竞争的压力,由于“应试教育”的扭曲,在我们的数学教育中,数学变成封闭的系统,成了固定的逻辑联系。不是数学成为人的工具,而是数学教育使人成了数学的工具,成了解题的工具,特别是成了寻求唯一答案的工具,书中一句句的论述,一个个事例生动地告诉我们,不同的教育观念,不同的思想方法会有不同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学生会有不同的发展结果。教学的开放首先需要思想的开放。
9.学习教育新思想与新观念心得体会 篇九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高校共青团组织应该以思想政治教育统摄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园文化建设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化,营造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内容的和谐文化氛围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素质教育 第二课堂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
[1]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高校共青团组织应该充分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作用,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得要求,坚持不懈地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各族青少年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思想政治教育统摄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园文化建设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化,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1明确校园文化建设在思想政教育工作体系中的定位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提升学校文化内涵的需要,校园文化建设也是高等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开发学生的智力,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丰富文化生活,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审美观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具有重大的意义,具体说,它具有引导塑造与形成合力凝聚人心、素质教育等多方面的功能。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共青团工作体系中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途径。共青团作为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组织决定了团要承担引导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大学生的重任,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从而达到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在格调高雅、积极健康、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用思想政治教育之“神”统摄校园文化活动之“行”,使政治文化、道德文化、学术文化和文体文化有机的结合、互补互动、相辅相成形成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育
[2]人文化环境,达到全面育人的效果,这是高校共青团校园文化建设的着眼点,是高校共青
团的性质任务、工作特点自身优势和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所以无论是校园文化的表层形态(如物化形态、组织形态、活动形态)还是深层形态(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无一不与共青团工作相联系并渗透在工作的全过程,这些形态包括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体现了校园文化的实质内容,蕴涵着一种校园精神,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2.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校园文化是一所院校的办学特色、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的综合体现,不但包括校园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风格等硬件建设还包括科学知识建设、传统文化建设、学术科技文化建设、道德文化建设等内容。做为一个复杂的长期的综合的系统工程,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渗透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全员重视,在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进程的过程中需要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这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所以必须齐抓共管,整合学校资源,形成合力加强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中的育人工作实效。
2.1构建校园文化建设长效工作体系,为育人目标提供保障。
校园文化建设应以学校党委领导高度重视为关键,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为保障,以各学生组织积极配合为基础,这就要求整合学校党政、教学、后勤、宣传、社团、学生会等校内
力量健全党政统一的领导,形成党群齐抓共管、各方面各负其责的长效校园文化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诚然,大部分高校都将校园文化建设的机制作为学校校园文化氛围形成以及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在校园文化建设机制健全完善的同时应该看到在校园文化发挥育人功能的过程中存在思想政治工作程式化、缺乏对其效果的监督机制、对接受对象的接受程度和接受效果考虑有所欠缺的现象,在长效机制健全完善的同时应将形势与内容相结合、将工作目标与体系绩效评价相结合,新辟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广阔领域,确实扎实校园文化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育人作用。
2.2丰富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载体突出文化育人作用。
第二课堂一直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要在强调第一课堂计划性的同时也要注重第二课堂的全面育人服务功能,随着育人目标的转变,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专而且要全,所以应转变丰富既是全面的教育观念误区,改变校园文化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重“灌输”、轻方法,校园文化建设重智育轻德育的偏科状况,并逐渐转变第二课堂活动缺乏整体规划、[3]活动丰富却良莠不齐、重视大而全缺乏深度的现象,建立健全全面素质鼓励评价体系,将
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第二课堂营养自助大餐,最大限度的利用这一途径发挥共青团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突出作用。
与此同时,高校共青团应按照“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优势互补、互相呼应的原则,对大学生课外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的类型、层次、对象、场所等进行统筹规划。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项目的同时,努力创新文化活动的形式,挖掘品牌,精心组织以科技、创新、实践、文化艺术、红旗团支部创建活动为龙头的科技、文化、艺术、文体等各类品牌活动的建设,培养青年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勇于开拓,迎接挑战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并积极构建校园文化活动的载体,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拓宽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管好、用好校园文化阵地,为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和条件,形成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正确引导,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
2.3完善政治素质教育新平台
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提高是以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基础的。大学生只有全面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掌握其实质,不断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理论修养,才能抵制各种各样的非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的影响,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这也是校园文化建设在思政体系工作中的重点。高校共青团组织应该将工作是否得到广大同学的认同和支持,是否符合他们的利益,是否真正发挥团结、教育、引导青年作用作为我们工作的衡量标准,根据青年学生的现实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身特点和社会发展主流确定我们的工作思路。在服务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同时增强共青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进而在挖掘和创造新的生命力的同时结合新形势、新需求,创新工作载体及工作模式开辟新的政治素质教育平台,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
2.4积极引导学生社团组织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
高校共青团组织应该为广大学生搭建舞台,积极引导学生社团和学生组织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生力军的突出作用。校园文化活动中实施项目管理,以学生会、科协、各类社团等学生组织为中介,放手让学生开展工作,使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更能贴近青年、服务青年,更有利于锻炼、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更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各项活动,更能充分激发基层组织的活力,增强基层组织的战斗力与凝聚力,最大限度的发挥大学文化育人功能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塔里木大学校团委积极引导学生社团活动,提出了“百花齐放”的方针,并已初具规模,学生社团数量众多,是校园文化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科技创新类、志愿者类、理论学习类、实践类和文体类的社团一直是塔里木大学校园文化的积极建设者,学生社团开展的活动深受广大同学欢迎。这些活
动对增强校园学术气氛、营造学习风气,提高大学生专业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陶冶情操,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5整合拓展校内外资源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共青团组织应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广泛争取寻求学校和社会的有关支持和帮助,以解决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资源短缺问题,形成校园文化建设内外部优势整合,巩固基础,延伸平台,大力借助校内外、团内外的各种组织力量使他们共同为共青团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提供政策、组织等各方面的支持,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发挥重要作用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应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
[4]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内容的和谐文化氛围,在先进理论的引导下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使广大师生员工对历史使命和文化价值有深刻的认识,为和谐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第六部分
[2]张增孝.《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创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7月 第22卷第4期
[3]张志超.《关于建设第二课堂实现全面育人的思考》.中国青年研究,2004年增刊:75页
10.学习教育新思想与新观念心得体会 篇十
砂河镇西沿口学校 杨岩
寒假期间,我认真研读了张卓玉厅长《构建新教育模式》一书,让我受益颇深,对教育一词的认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模式的宗旨是重建教育结构、教育秩序,真正实践自主、探究、合作的教育理念。新模式的基本框架是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展示交流。小组探究制取代班级授课制,将是教育的一次深刻的变革。
本书第一章提出学习组织的转变:从班到小组,第二章提出课堂的转变:从讲坛到论坛。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站在讲台上满堂灌,学生坐在下面充当着忠实的听众,这种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教育的发展。班级授课制到小组探究制,小组围坐,小组产生着组织作用,氛围作用,激励作用,帮扶作用,督查作用。小组还是一个共同做事的组织:实验,调研,设计,制作等。新模式走了一条全新的路:把改革的重心放在学生学习方式的重建上。自主、探究、合作、展示等词汇构成了新模式的关键词。这是教育重心的一次深刻变革:从教师如何教走向学生如何学。课堂由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讲坛变为生与生、生与师共同探讨问题的论坛。“学时”取代“课时”,“课时”概念是讲授式教学的产物,是课堂上主要用于教师讲授的时间,而“学时”是指学生在完成特定学习内容时所有的全部时间,包括课堂之前、之后的自学、小组学习,以及课堂上的学习,小组活动可以延伸到一切可能开展学习的地方,保证课外学时使用效果的正是小组。充分体现了小组在新模式下的中流砥柱的作用。本书第五章提到教师角色的转变:从讲师到导师。“导”强调的是引导,引发,引出,开发,培养。“讲”强调的是讲解,教导,指示,传授,传承。“导”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导者和被导者保持着平等的关系。“讲”意味着我来告诉你。讲者有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我懂,你不懂。讲者和听者是不平等的。教师要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导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从传统的教学生知识转变为教学生学习,学生才是新教育模式下课堂真正的主人。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引入,各种教学辅助工具的开发,讲传统黑板教室变得有声有色,丰富了课堂内容,节约了课堂时间。教师要具备信息化能力,从辅助“教”的信息化走向支持“学”的信息化。从独立于课堂教育的网络学习走向与学校课堂深度融合学习的信息化。
11.《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体会 篇十一
教师的良好人格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是形成学生人格的重要条件。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
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多么美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的人格。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我教学十几年,特别明显感觉到教师师德的重要性,每一个班的学生的为人处事可以说与班主任有很大的相似。
二、热爱学生,做到对学生尊重与宽容
“教育是人学”。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着丰富情感和人格尊严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具体的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
(一)教师应尊重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尊重学生多姿多彩的选择,尊重学生主动活泼的呈献。
(二)教师还要学会宽容学生。
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施与这种美德会对受与者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种宽容并不是放纵。
教育需要严师,但更需要“爱”与宽容。对自己的学生宽容,更是一名教师应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作为教师,应充分理解、体谅学生的“不成熟”,宽容他们一时的过错。
宽容是一种修养,能使教师遇到突发事件仍保持一种平等、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宽容是一种胸襟,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广阔的心胸;宽容更是一门教育艺术,它能使教师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坚持耐心的多方式的教育,给学生以自我反思、认识、改正错误的机会。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对犯错误的学生,常常让他们先做一件好事,然后写一份心理活动说明书,要求反映出做好事前、做好事时,做好事后心灵深处的旧我和新我是怎样论战的,这种做法,既能让学生自觉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感受到老师真诚的爱。
三、要做伯乐,具有一双发现人才的慧眼
生活中许多有特殊天赋的人、有着异乎常人的大智慧的人,一开始通常不会被人理解,反而被称为愚蠢或傻瓜。
我们的学生中其实也不乏这样与众不同看似愚蠢的人,身为老师的我们是不是只盯着那些分数指挥棒下的“优等生”,而错把美丽的天鹅当成了可怜的丑小鸭了呢?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需要教师关注个性差异,允许每个学生自由地发展与个性充分地张扬。我们对待学生不能象“割韭菜似的一刀切”,而是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我们应当善于用欣喜的目光去发现去培养有独特个性,富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把理解与鼓励作为给学生们的礼物,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天才出现。
【学习教育新思想与新观念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教育新理念》教育专著心得体会06-28
学习魏书生教育思想体会08-28
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教育学习心得体会12-16
爱心与教育学习体会09-06
学习《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心得10-25
生本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的体会12-07
小组合作学习的矛盾与对策 (苏教国标版)06-11
学习先学后教心得体会09-19
学习观念及其作用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