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在社交礼仪中的差异英文版

2024-12-18

中西文化在社交礼仪中的差异英文版(11篇)

1.中西文化在社交礼仪中的差异英文版 篇一

由于文化体系的不同,中西礼仪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国际交流中,东西方礼仪差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尤其在当今东西方交流日益融合的时代,交流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对对方礼仪知识的了解程度。因此,了解并掌握东西方文化中的礼仪差异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东方礼仪主要指中国、日本、朝鲜、泰国、新加坡等为代表的亚洲国家所代表的具有东方民族特点的礼仪文化。西方礼仪主要指流传于欧洲、北美各国的礼仪文化。那么东西方显著的礼仪主要有哪些呢?以下就讲为您介绍常见东西方礼仪差异。

东西方赞誉与反应语的差异

案例:一位英国老妇到中国游览光,对接待她的导游小姐评价颇高,认为她服务态度好,语言水平也很高,便夸奖导游小姐说:“你的英语讲得好极了!”导游小姐马上回应说:“我的英语讲得不好。”

英国老妇一听生气了,“英语是我的母语,难道我不知道英语该怎么说?”老妇生气的原因无疑是导游小姐忽视东西方礼仪差异所致。西方讲究一是一,二十二,二东方人讲究的是谦虚,是凡事不张扬。

案例分析:

对待赞扬,中国人往往使用“否认”或“自贬”的方式,以示谦虚,而西方人则往往采取“迎合”的态度表示感谢,或流露出十分高兴的情绪。如一位外宾说:“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中国人往往会说“My english is very poor”。而西方人只需用“Thank you”来回答,简洁得体。

在国际商务来往中,一些翻译、服务人员在接受道歉时,习惯按照汉语说:“That is my duty”,让客人很不愉快,在英语里,这句话有“责任在身,不得已而为之”的意思。

东西方致歉语的差异

中西方对致歉及其反应有着极大的差异。按照中国人的心理和习俗,在亲朋好友、家庭成员之间得到帮助一般很少说“谢谢”,说了反而“见外了”,或者根本就不好意思,只是在心中默默地记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而西方人则把“Thank you”挂在嘴边,成了口头禅。

东西方见面礼仪差异

中国人通常是见面喜欢点点头,握握手或行拱手礼,或者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觉得欠身似乎显得自卑。在西方,特别在欧美国家,拥抱礼却是十分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亲吻礼和吻手礼也是常见的西方见面礼。

东西方受礼语的差异

中国人受礼往往表现出不好意思,说些“不敢当”、“您太客气了”、“您太见外了”之类的客套话,并再三推却,其实也未必有不受之意。礼品不当送礼人的面打开,更不表示赞赏,否则讲被视为无礼。

而西方人受礼如果不当面赞赏及说些表示感谢的话,送礼者就会认为这份礼物不受欢迎,或对方拒绝接受自己的情谊。所以不管受礼者是否真正喜欢别人送的礼物,一般都要边看边说些感谢或赞赏的话。

东西方对待隐私权的差异

西方礼仪处处强调个人拥有的合法自由,将个人的尊严看得神圣不可侵犯。在西方,冒犯对方“私人的”所有权利,是非常失礼的行为。因为西方人尊重别人的隐私权,同样也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隐私权。东方人非常注重共性拥有,强调群体,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邻里间的相互关心,问寒问暖,是一种富于人情味的表现。

东西方道别语的差异

在告别时,中西方礼仪也有巨大的差异。中国人除了说“再见”、“一路顺风”之外,更多的时候还会说“走好”、“慢走”等表示关切的话。这对西方人来说非常奇怪:“难道我不会走?”对开车而来的人叮嘱“Be careful”,则会引起他们的不快,认为你对他的驾驶技术不信任,在对他指手画脚,发号施令。

西方人独立意识强,自我意识更强,过分的关心,将会事与愿违。同西方人道别,只需使用“Good bye”、“Bye bye”就可以了。

英语是世界上最通用的一种语言,汉语是世界上四分之一还要多的人使用的一种语言。这两种语言不仅仅是语言的差异,更重要的是他们代表着两种文化的差异,并在文化的基础上体现出礼仪上的差异来。了解这些,对旅游服务人员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2.中西文化在社交礼仪中的差异英文版 篇二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与外国的交往越来越广泛。 在任何形式的交往中, 礼仪都是必不可少的, 同时, 礼仪是我国传统美德, 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原则, 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差异型、规范性与传承性。 对此, 在与国外好友进行社交的过程中, 既需要遵守自身的礼仪文化, 又需要照顾对方的礼仪文化, 如此才能够真正体现礼仪美德。

1.英汉常规语言文化差异

1.1介绍语差异

在中国, 首次见面时, 介绍普遍是以夸奖、表扬的语言开头[1]。 但是, 在国外, 例如美国, 领导如果这样介绍一位新教师, “My fellow teachers and all the students, I would like to introduce to you a beautiful new teacher, this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is very strong, she come from China, I hope you can take care of her”, 这位女教师必然会显得非常难堪。 因为在国外, 尤其是英美等国家, 在初次见面的时候, 不喜欢直接对其进行评论。许多国外友人认为, 如果在你并不了解我的情况下就对我直接进行主观性的评价, 尽管这是褒奖的话, 受恭维的感受非常强, 普遍会导致被介绍的人有种强加、唐突的感受, 这样的介绍在我国却非常普遍。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 介绍国外好友应当以对方的身份、学历或能够直接观看到的事物进行介绍, 不得直接进行抽象或外貌的评论。 对此, 可以这样对其进行介绍:“My fellow teachers and all the students, I would like to introduce to you a new teacher, graduated from Beijing University, she is a professional English teacher in China.”

1.2称呼语差异

在一般的情况之下, 英语文化中称呼的形式主要有两种, 其中一种是直接叫对方名字, 例如“Tom, My dear。等[2]。这种方式在英国较为少见, 但是在美国非常突出, 特别是在初次见面时。 这样的方式不仅在年龄相等的人之间有, 在年龄相差较大、在我国看来有辈分差异的人之间也能够称呼, 在美国, 直呼其名并没有不尊重的意义, 这样的方式可以应用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 这样的方式不会让人感受到没有受到尊重, 反而会让人感觉自己平易近人, 对方愿意与自己待在一起。

1.3问候语差异

在中国, 朋友或亲人之间见面, 首先就爱说“吃饭没有? ”, 这是因为在中国, 吃饭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人认为“民以食为天”, 这一问候语也是出于关心对方[3]。 在国外, 这一问候并不适用。 如果向外国人询问“What are you in the mood for?”, 那么这位外国人首先会想, 问我吃饭是什么意思, 是想邀请我一起吃饭还是没钱想让我请客。 在我国一句常规的问候, 在外国人看来意义并不简单。 除此之外, 朋友之间在街上见面, 我们就会习惯性地问一句“你去哪? ”或“干什么去? ”, 被这样问之后也会下意识地模糊性回答“出去一下。 ”或“买东西。 ”这样的答非所问两者之间并不会介意, 因为这只是朋友之间的常规问候而已。 而在国外, 在街上相遇, 如果你问 “What would you like to do?”或者 “Where would you like to go?”, 那么对方会认为你是在干涉他, 想要“拷问”他。 由此可见, 我国常用的问候语并不能用于涉外礼仪当中, 外国人非常强调自己的隐私, 在问候时, 尽可能地避免涉及对方隐私。

1.4隐私差异

对于隐私, 相对于外国人, 中国人并不那么注重, 中国人会问对方是否结婚、收入、年龄、宗教信仰等。 在国外, 这些所有问题都是涉及隐私, 都是侵犯隐私[4]。 对此, 与外国人谈话时, 应尽可能地避免这些问题。 同时, 对于年龄的认知态度差异非常大。 在中国, “老”这一字代表着自己年龄较高, 应当受人尊重;在国外, “老”代表着自己年龄大、没有价值了, 是社会的累赘。 所以, 在涉外交际时, 尽可能不询问对方年龄, 尤其是年龄较高、身体健壮的老年人。

1.5请客差异

饮食文化在国际之间的礼仪文化中差异非常大, 我国人在这方面非常热情, 但是如果不清楚对方的饮食文化, 过于热情的行为就会产生负面效果[5]。 例如, 我们在请客吃饭时, 无论菜是否多样, 种类是否齐全, 总会客气地说“今天没什么菜, 将就吃。 ”或“照顾不周。 ”等客气话, 而外国人在听到这样的客气话时, 会产生两种想法, 一种是“明明这么多菜, 为什么骗我? ”, 另一种是“既然要请我吃饭, 为什么不做好菜, 真没诚意。 ”除此之外, 中国人表示热情的夹菜行为, 外国人也是非常无法接受的, 外国人请客会说“Please help yourself.”表示热情。对于请客, 英美等国家的请客吃饭在我国看来可能极为难以接受, 这些国家的友人如果请你到餐馆吃饭, 最终结账时并不是他付, 而是各付各的账。

2.英汉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

2.1对非语言交际的重视差异

交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没有良好的交际能力, 人与人之间就无法沟通。 交际除了语言交际以外, 非语言交际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中国, 人们并没有非常重视非语言行为, 而在国外, 重视程度非常高。 在交际中, 非语言交际主要有身体姿势、穿着、眼神、手势及表情等。 例如, 在我国, 教师在课堂上一直都比较注重自身的威严形象, 尊重自古以来的“尊师”, 在课堂上普遍不会展现过于夸张的行为动作。而在国外, 特别是美国, 课堂上, 教师非常习惯也比较重视自己的肢体语言, 教师在课堂上常常利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 尤其是在讲授动物的时候, 教师一般会模仿动物的叫声、动作等, 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 引发与学生之间的共鸣。 国外教师更加看重自己非语言的教学, 也就是非语言交际, 而在我国, 教师则要求学生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教师在讲课时不得说话, 想要发言必须举手等。 再如, 在礼物的接受方面, 我国常常在接受礼物之后习惯性地将礼物放在一旁, 待没人之后再打开, 而西方则不一样, 西方人认为放在一旁是一种轻视的行为, 西方人习惯性当着送礼物人的面拆开礼物。 对此, 在接受西方人所送礼物时, 应当当面直接拆开, 而不是放在一旁。

2.2相互之间距离与空间习惯性差异

距离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说话的距离及个人空间。 相对于我国, 国外友人与人交流时习惯保持一定的距离, 尤其是美国人, 认为10英尺左右才是正好的交流距离, 他们不习惯别人过于靠近, 认为过于靠近是侵占空间的行为。同时, 如果侵占对方空间不及时进行道歉, 对方就会产生厌烦情绪。 对于空间的保护, 不仅是我国, 整个亚洲人都没有考虑私人空间的习惯, 许多人认为, 距离越近就代表关系越亲密。对此, 日本人在与人交流时, 常常会刻意靠近对方, 这也是日本人与美国人在交流过程中, 常常发生美国人一直“退让”的原因。 除此之外, 我国人习惯性将左边的位置视为上座, 而西方人则是习惯将右边位置视为上座, 这也是在涉外礼仪当中应当注意的事项。

2.3身体姿态差异

身体姿态主要包含手势、脚的抖动、头部摇动等。 在不同的社交礼仪文化当中, 身体姿态的要求差异非常大, 尤其是在跨国家的文化交际中, 身体姿态的异常行为极容易导致参与者有难以忍受的感受。 例如, “OK”这一手势是国际上都较为普遍的一种手势, 这一手势在我国、美国等国家能够表示“可以、好”等意义, 但是在其他不同地区的国家所代表的意义差异巨大, 例如, 在巴西、意大利等国家, 这一手势代表藐视、不屑, 在法国等国家刚好相反, 这一手势则表示价值意义为“零”, 在日本则是代表 “钱”的意思。 由此可见,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交文化中, 这一手势所代表的含义也有所不同。 所以, 在国际社交时, 必须注重自己的身体姿态, 不能乱用, 否则会适得其反, 让对方认为自己被侮辱、贬低等。

2.4表情差异

在我国, 微笑代表礼貌, 代表友好, 是一种积极的行为, 而在东南亚等国家, 微笑是用于表示内心的难受、尴尬的。 与此同时, 浪漫之都法国, 微笑是不能平白无故的, 在俄罗斯, 如果在公共场合微笑, 则代表这会让人感到可疑。 由此可见, 在涉外礼仪当中, 如果对方所习惯的文化差异中, 微笑并不是正面的、积极性的行为。 例如, 中国人与外国人在同一餐桌吃饭时, 如果外国人不小心打掉一个盘子, 中国人习惯性地用微笑表达“没关系”, 而外国人却不会理解, 反而会认为他受到了嘲笑, 会非常恼火。

眼神在不同文化差异当中使用目的也有所不同, 在美国, 眼神接触太少便表示两人之间关系较差, 而在中国, 会因为尊重、礼貌或服从等目的不会长时间注视对方, 长时间注视普遍适用于表示惊讶、好奇等。 在中美社交礼仪中, 如果眼神注视时间过少或眼神一闪而过时, 对方就会认为自己受到了藐视, 认为中国人对自己有反感情绪、看不起自己等。 中国人却极不习惯对方一直盯着自己。

结语

英语是当前常用的国际交流语言, 在涉外交际时必须深刻了解英文的社交礼仪。 在商务行为中, 一般而言, 对对方礼仪文化上的认同、了解及熟悉越深刻, 就越有可能成功。 对此, 在认识并掌握国外文化、对方国家文化知识背景的同时, 还需要深刻认识对方国家的礼仪文化, 清楚对方利益交际当中的敏感点, 如此才能够有效沟通, 促使彼此之间达成合作与友好。

参考文献

[1]杨莹.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差异在商务礼仪中的体现[D].中南大学, 2009.

[2]王驰.浅谈文化差异和文化空缺问题在英汉商标翻译中的体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旬刊, 2012 (2) :55-56.

[3]郝佳丽.从涉外礼仪谈跨文化交际——兼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J].新西部旬刊, 2011 (06) :130-130.

[4]卫进东, 于芳.从文化层面探究中美商务礼仪的行为差异[J].江苏商论, 2009 (9) :271-271.

3.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 篇三

中西方文化环境的不同,使得各国人民有着基本完全不同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国人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文化风俗差异

1、家庭方面。

中国人习惯于几代人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即使子女婚后与父母分开居住,相互之间的联系也很紧密。而在西方,一般是小家庭,子女成年,必须离家自食其力,结婚后一般与父母分开居住。即使儿女与父母同住,彼此之间关系平等,不依赖父母。

2、孝敬父母方面。

中国人认为,在生活上关照、侍奉父母是必须的。西方人虽然也热爱、尊敬、关心父母,但是并不像我们那样,过问父母的饮食起居。他们认为,父母有父母的生活,自己有自己的生活,彼此互相尊重就够了,过多嘘寒问暖,有干涉隐私之嫌。

3、对父母的称呼有差异。

在德国、瑞士等西方国家,孩子可直呼父母的名字。而中国

礼仪差异

1、在称谓和称呼方面,西方人的称呼通常是比较笼统的,通常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个称呼。例如西方人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为女士或者小姐。而“先生”一词在我国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

我们在建国后熟人称呼经常在其姓名后面加上“同志”一词,比如开会的时候,某某领导讲话,“向同志学习”等诸如此类的言语就不必细说了。但是,在当今生活中,随着改革开放,现在“先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

2、在见面交往礼节方面,中国人通常是见面喜欢点点头,握握手或行拱手礼,或者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觉得欠身似乎显得自卑。在西方,特别在欧美国家,拥抱礼却是十分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亲吻礼和吻手礼也是常见的西方见面礼。握手礼来源于西方人类半野蛮半文明时期。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今天作为见面和告辞的“握手”礼节,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

在我国,握手礼不但在见面和告辞时使用,而且还作为一种祝贺、感谢或相互鼓励的表示。因此是社交中应用最广泛的致意礼节。见面、道别时的礼貌演变到今天就是“你好”、“再见”两个短语,客气的顶多再互相握下手,在各种古怪疾病流行的今天显得简洁而卫生而又体面。然而西方国家,见面就要先送贴面礼、亲吻礼和吻手礼,让我们很不习惯也不能接受。

3、在宴客方面,喝酒,历来被中国人视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缺少的一环。中国通常遵循的是酒杯不能空茶水不能太满,在西方人他们通常喜欢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他们的行为会随女主人的动作而进行。

人则认为直呼父母的名字是不礼貌的

文化差异

1、对待赞美

我们和西方人在对待赞美的态度上大不相同。别人赞美的时候,尽管内心十分喜悦,但表面上总是表现得不敢苟同,对别人的赞美予以礼貌的否定,以示谦虚:“还不行!”、“马马虎虎吧!”、“那能与你相比啊!”、“过奖了!”等。

而西方人对待赞美的态度可谓是“喜形于色”,总是用“Thank you”来应对别人的赞美。

2、待客和做客

我们和人相处的时候,总是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去为别人着想。这表现在待客和做客上,尽责的客人总是尽量不去麻烦主人,不让主人破费,因而对于主人的招待总是要礼貌地加以谢绝。比如,主人问客人想喝点什么,客人一般会说“我不渴”或“不用麻烦了”;主人在餐桌上为客人斟酒,客人总要加以推辞,说“够了,够了”,而事实上,客人并不一定是不想喝,往往只是客气而已。所以,称职的主人不会直接问客人想要什么,而是主动揣摩客人的需求,并积极地给予满足。在餐桌上,殷勤好客的主人总是不停地给客人劝酒劝菜。所以,中国人的待客和做客场面往往气氛热烈:一方不停地劝,另一方则不停地推辞。

而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大家都非常直率,无需客套。当客人上门了,主人会直截了当地问对方“想喝点什么”;如果客人想喝点什么,可以直接反问对方“你有什么饮料”,并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饮料;如果客人确实不想喝,客人会说“谢谢!我不想喝”。在餐桌上,主人会问客人还要不要再来点,如果客人说够了,主人一般不会再向客人劝吃请喝。

3、谦虚和自我肯定

我们一直视谦虚为美德。不论是对于自己的能力还是成绩,总是喜欢自谦。如果不这样可能会被指责为“不谦虚”、“狂妄自大”。比如,中国学者在作演讲前,通常会说:“我学问不深,准备也不充分,请各位多指教”;在宴会上,好客的主人面对满桌子的菜却说:“没有什么菜,请随便吃”;当上司委以重任,通常会谦虚地说:“我恐怕难以胜任。”

而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没有自谦的习惯。他们认为,一个人要得到别人的承认,首先必须自我肯定。所以,他们对于自己的能力和成绩总是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价。宴请的时候,主人会详尽地向客人介绍所点菜的特色,并希望客人喜欢;而被上司委以重任的时候,他们会感谢上司,并表示自己肯定能干好。

。我们一向有“子不言父名”之讳。

4.中西商务礼仪差异 篇四

打招呼

打招呼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平常的事情,但就是这司空见惯的小事也能反映出中西方文化的大差异。在我国,熟人碰了面相互问一声:“吃了吗?”“上哪去?”“今天不用上班呀?”这本是中国人最熟悉也是最平常的打招呼的方式,但如果你拿这些“套话”与西方人打招呼,外国人一定会感到奇怪,甚至会产生误解。因为这些“套话”对于西方人来说全部是期待对方给与答复的真正问题,而不是打招呼语或问候语。

称谓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在西方,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示,纵使交谈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称呼,但过一会儿就改称名字。而在中国,人们很喜欢被称为某某经理,某某总裁,因为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但在西方,人们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士。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来称呼别人。另外,在与人交谈时,切不可谈及个人的私事,诸如年龄、婚姻、收入、信仰等等。看到别人买的东西不可问其价格;如果看到别人回来,也不能问他去哪儿了或者从哪里来,否则就会遭人厌恶,西方人常用“鼻子伸到人家私生活里来了”这句话来表示对提问人的轻蔑。而在中国,人们对个人隐私的界限远没有这么深刻,人们并不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生活作一般了解。

相互交谈

在社交场合难免要交谈,在我国,人们在一起聊天多半会谈到家庭,婚姻,孩子,经济收入等问题,这正是中国人所谓的拉家常,这些话题能缩短人们之间的距离,使人有亲切感。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忌讳谈论诸如家庭婚姻经济收入等话题,在西方人看来这些都是私人问题,是privacy“不足与外人道也”。在和西方人交谈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不能随便问及对方的年龄。我们可能会碰到这种情况,当你问你的外国朋友“How old are you ? 时,他或她可能会面色不悦的告诉你: It’s a secret . 而在中国你可以问年长者的“高龄”也可以问年轻姑娘的“芳龄”,人们不太在意年龄问题。

西方人喜欢赞美别人,对人的感谢和赞美不离口,而令西方人费解的是,中国人对给予的赞美过分谦虚,总是:“过奖了,过奖了,“哪里,哪里,还不够”。似乎不想接受他们的赞赏。倘若一位西方人到一位家里装修豪华的中国朋友家做客,中国人却把大受西方朋友赞美的豪宅称为“寒舍”;明明准备了一桌美味佳肴,却说“没什么好吃的”,这是因为中国人遵循儒家的文化传统,谦虚是美德,接受赞美就是不谦虚的表现。西方人恰恰相反,对赞美欣然接受并表示感谢。

中西方交往时应该注意哪些差异和礼仪?

中西方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文化思想不同,导致中西方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存在着很大差异。关于中西交往我们有五大礼仪规则:尊重隐私、女士优先、热情有度、谦虚有度、注重形象。

①尊重隐私:中外对此的关注程度是完全不同的,中国人讲究热闹,而西方人则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他们不喜欢被问到收入、婚姻等非常个人化、私人化的问题,甚至美国法律保护工人可以在申请表格时也无需填确切年龄。因此,切忌询问西方人私人化的问题。

②女士优先:西方社会与中国社会一样都注重尊重长者、弱小以及女性。那么商务交往中如何做到女士优先呢?首先大家要明确一个问题,女士优先真正适用的时间是社交时间。在商务场合中,男士可以在细节上体现一下绅士风度,比如替女士主动开门等。

③热情有度:有度具体指关心要有度、评论有度、距离有度、举止有度。一旦热情过度便会适得其反。比如说外宾尤其是欧美人士,他们习惯于自己拿行李,不习惯把自己的公文包、手提箱交给别人,因为这些都是他们的私人物品,我们不要过分热情地抢着代劳。

④谦虚有度:谦虚对于中国人来讲绝对算是一大美德。可是当你在进行国际交往的时候,谦虚很可能会使你处于劣势地位。因为西方社会认为太过于谦虚是不自信的表现。

⑤注重形象:所有人对你的印象都是从第一印象开始的,因而保持一个良好的形象十分重要。你的形象一方面体现出公司的整体形象,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对外界的一种尊重。

中西餐桌礼仪的对比

座次安排

中国的餐桌礼仪是: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辈入座客人旁。入座的时侯要从椅子的左边进入。主人必须注意的一点是切不可让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如果是圆桌子,则对着大门的是主座。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其座次借西方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坐在主人的右边,第二主宾坐在主人的左边或者第一主宾的右边。

在西方的餐桌礼仪中,女主人宣布晚宴准备就绪后,男主人引宾客依次就座,一般座位的安排以男女分隔而坐的原则,男主宾先就座,其位置在女主人的右边,而女主宾则在男主宾的右边,其他的夫妇则以对角方式入座。

上菜顺序 中餐的上菜顺序一般是先上凉菜、饮料或酒,然后是热菜、主食和汤,最后是水果和甜点。而西方的上菜程序通常是:黄油面包、冷菜、海鲜、主菜、甜点、咖啡和水果。冷菜也叫开胃小菜,作为第一道菜,一般和开胃酒并用。

餐具 中餐的餐具主要有筷子、碟,碗、勺子等。在正式的宴会上,水杯通常放在菜盘的左上方,酒杯放在菜盘右上方。西餐的餐具主要有刀子、叉子、碗、盘子、碟子等。

5.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篇五

摘 要:中国的餐桌礼仪源远流长。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了解国外尤其是西方的餐桌礼仪,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中西方;餐桌礼仪;比较,差异

一、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中的中国餐桌礼仪

据文献记载,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就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届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至今,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中西餐饮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与传统的中国家庭同桌用餐,须尊重他们的文化、礼仪及习俗,用餐时注意不要触犯多样的禁忌,因为中国人认为饮食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用餐时犯了禁忌,便会带来厄运。例如吃鱼,当吃完了一面鱼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条鱼翻转至另一面,他们认为若翻鱼时弄破鱼身,便意味着渔船会翻沉,这是由于香港在开埠初期是一个渔港,渔民很关注船只的安全航行。[1 ]此外,中国人从不会端上七碟菜肴用饭,因为葬礼后的“解慰酒”须有七碟菜肴;不可用筷子垂直插入碗饭的中央,因为这样有点像在拜祭祖先;用饭后不可说“我吃完饭了”,这意味着自己已死去,不会再有机会吃饭,而应该说“我吃饱了”;吃饭时避免筷子触碰饭碗而发出声音,这不单是不礼貌,亦意味着无饭吃;要培养吃光碗中饭的习惯,一粒饭也不可剩在碗里,否则将来的太太或丈夫是痘皮脸的,也不尊重辛劳耕种的农夫。[1 ]这些迷信的饮食习俗流传至今,或多或少仍然成为中国人的饮食礼仪。

餐桌礼仪在现代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只是满足基本生理的需要,也是重要的社交经验。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饮礼仪知识便显得特别重要。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礼仪。

二、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中的西方餐桌礼仪

西方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2 ] 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就开始对他们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帮助孩子学会良好的进餐礼仪。西方孩子一般两岁时开始系统学习用餐礼仪,四岁时就学到用餐的所有礼仪;五岁左右的孩子都乐于做一些餐前摆好所有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事。

在儿童的餐桌礼仪中,美国人还注重进行环保教育。五六岁的孩子应知道哪些是经过再生制造的“环保餐具”,哪些塑料袋可能成为污染环境的“永久垃圾”。外出郊游前,他们会在家长指导下自制饮料。尽量少买易拉罐等现成食品,并注意节约水电,因为他们懂得“滥用资源,即意味着对环境保护的侵害”。[3 ]对于这种餐桌教育,美国一位老师说:“文明礼貌对个人事业的成功极有帮助。大的商业交易或爱情往往是从餐桌上开始。”

三、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的比较

中国和美国在餐桌上的要求存在很大差异,并各有特色,体现了不同的餐桌礼仪。(一)座次安排

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中: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如果你是主人,则以和缓的动手,指向某张椅子并对客人说:“请坐这里。”如果你是客人,等主人示意你坐下时,才坐下。如果主人径自坐下而没有示意你坐在哪里,你就坐在最靠近他的位置。要是坐圆桌子,对着大门的是主座。档次高一点的饭店,会用餐巾予以区分,餐巾最高大的位置不能随便坐,除非你打算好请客。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门边面对主人的,自然是跑腿招呼的陪客坐的。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

在西方的餐桌礼仪中:女主人宣布晚宴准备就绪后,男主人便会引领客人依次入座,而女主人则走在最后面。有些细心的主人也会在餐桌上放置姓名卡,以示座次,如果没有这项安排,那么座位安排原则一般为:座次安排以男女分隔而坐为原则,男主客优先入座,其位置在女主人右边,而女主客在男主客右边,其它夫妇则以对角方式就座。男女夫妇分坐显示出了美式宴会的开放及活泼,希望能藉由宴席上座次的安排来增进彼此间的熟稔,同时也可使用餐话题多样化,气氛和乐。入坐原则是客人先入坐,长者先于年轻人入坐,已婚者先于未婚者入坐,陌生人又先于熟识客人或家人入坐。(二)上菜顺序

中餐上菜顺序是:先上冷菜、饮料及酒,后上热菜,然后上主食,最后上甜食和水果。宴会上桌数很多时,各桌的每一道菜应同时上。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上菜的方式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一是把大盘菜端上,由各人自取;二是由侍者托着菜盘逐一给每位分让;三是用小碟盛放,每人一份。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那么怎样叫一顿中式饭呢? 先叫一个冷盘以刺激食欲,接着叫一锅清汤,热汤有助增加体温,喝过热汤后便开始品尝主菜,通常按照自己的口味叫主菜,但有必要叫一碟十足辣味的菜肴,才算得上为一顿合宜的中式饭,以辣味菜肴配清淡的白饭,使菜肴辣而温和,白饭淡而香浓;一顿饭的压轴食品是甜点,通常是甜汤,如红豆沙、芝麻糊等,亦有其他种类,如布丁、班戟、雪糕等,同样香甜可口。[5 ]这些程序不仅可以使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礼仪可使宴饮活动圆满周全,使主客双方的修养得到全面展示。

西餐上菜程序通常是:面包黄油→冷菜→汤斗海鲜→主菜→甜点心→咖啡和水果。冷菜、汤,同时就着面包吃。冷菜也叫开胃小菜,作为第一道菜,一般与开胃酒并用。汤分渍汤和奶油浓汤。主菜有鱼、猪肉、牛肉、鸡等。甜食常有冰淇淋、布丁等。然后是咖啡或红茶。至于水果,可上可不上。(三)餐具

中餐的餐具主要包括筷子、碟子、调羹、碗、调盘等。在正式的宴会上,水杯放在菜盘左上方,酒杯放在右上方。筷子与汤匙可放在专用座子上或放在纸套内。公用的筷子和汤匙最好放在专用的座子上。要备好牙签和烟灰缸。

1.筷子。筷子是中餐最主要的餐具。使用筷子,通常必须成双使用。用筷子取菜、用餐时,要注意下面几个小问题:一是不论筷子上是否残留着食物,都不要去舔。用舔过的筷子去夹菜,倒人胃口;二是和人交谈时,要暂时放下筷子,不能一边说话,一边像指挥棒似地舞着筷子;三是不要把筷子竖插放在食物上面。因为这种插法,只在祭奠死者的时候才用;四是严格筷子的职能。筷子只是用来夹取食物的。用来剔牙、挠痒或是用来夹取食物之外的东西都是失礼的。

2.勺子。它的主要作用是舀取菜肴、食物。有时,用筷子取食时,也可以用勺子来辅助。尽量不要单用勺子去取菜。用勺子取食物时,不要过满,免得溢出来弄脏餐桌或自己的衣服。在舀取食物后,可以在原处“暂停”片刻,汤汁不会再往下流时,再移回来享用。暂时不用勺子时,应放在自己的碟子上,不要把它直接放在餐桌上,或是让它在食物中“立正”。用勺子取食物后,要立即食用或放在自己碟子里,不要再把它倒回原处。而如果取用的食物太烫,不可用勺子舀来舀去,也不要用嘴着吹,可以先放到自己的碗里等凉了再吃。不要把勺子塞到嘴里,或者反复吮吸、舔食。

3.盘子。稍小点的盘子就是碟子,主要用来盛放食物,在使用方面和碗略同。盘子在餐桌上一般要保持原位,而且不要堆放在一起。食碟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暂放从公用的菜盘里取来享用的菜肴的。用食碟时,一次不要取放过多的菜肴,看起来既繁乱不堪,又像是饿鬼投胎。不要把多种菜肴堆放在一起,弄不好它们会相互窜味,不好看,也不好吃。不吃的残渣、骨、刺不要吐在地上、桌上,而应轻轻取放在食碟前端,放的时候不能直接从嘴里吐在食碟上,要用筷子夹放到碟子旁边。如果食碟放满了,可以让服务员换。

4.水杯。水杯主要用来盛放清水、汽水、果汁、可乐等软饮料时使用。不要用它来盛酒,也不要倒扣水杯。另外,喝进嘴里的东西不能再吐回水杯。

5.餐巾。中餐用餐前,比较讲究的话,会为每位用餐者上一块湿毛巾。它只能用来擦手。擦手后,应该放回盘子里,由服务员拿走。有时候,在正式宴会结束前,会再上一块湿毛巾。和前者不同的是,它只能用来擦嘴,却不能擦脸、抹汗。

6.牙签。尽量不要当众剔牙。非剔不可时,用另一只手掩住口部,剔出来的东西,不要当众观赏或再次入口,也不要随手乱弹,随口乱吐。剔牙后,不要长时间叼着牙签,更不要用来扎取食物。

在美国餐桌上:西餐餐具主要有刀、叉、匙、盘子、玻璃杯等。在摆放方法上,中餐较为简单,而西餐就比较复杂。世界上高级的西式宴会摆台是基本统一的。共同原则是:垫盘居中,叉左刀右,刀尖向上,刀口向内,盘前横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用具酌情摆放。酒杯的数量与酒的种类相等,摆法是从左到右,依次摆烈性酒杯,葡萄酒杯,香槟酒杯,啤酒杯。

西餐中餐巾放在盘子里,如果在宾客尚未落坐前需要往盘子里放某种事物时,餐巾就放在盘子旁边。

餐具的取用应由外而内,切用时可以使用法式方式,即左手拿叉右手拿刀,边切边用;也可用英美式,即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切好后再改用右手拿叉取用。美国较偏好后者,但也接受法式方式。谈话时有肢体语言或传菜时,应将刀叉放下,不要手拿刀叉在空中挥动。用完刀叉后,应将其横放于餐盘中央,而不是盘边或餐桌上;放置方式为刀口朝着自己,叉口朝左,以便于取走时的安全性。用完餐盘后,不应往外推,将其

留在原处便可。

有一个例外是当沙拉和主菜同时上桌时,沙拉所需使用的刀叉是放在最靠近餐盘的位置,也就是主菜刀的内侧,沙拉盘则在主菜所用的刀叉的左方。主菜叉子的位置在餐盘的左方,而餐盘右方为主菜刀子。如果没有沙拉盘上桌,那么沙拉用的刀叉会和沙拉一起上桌。还有一个例外是,吃蚝(Oys2ter)所用的叉子放在餐盘右方,也就是餐具的最外侧,汤匙的位置在所有刀子的右方,最外面的用于喝汤,介于刀和汤匙之间的小匙,则是用于吃甜点(Dessert)的,而甜点叉是放在餐盘的最左方。但平常为避免混淆,一般会把吃甜点所需的餐具置于餐盘的上方,以示区别。

喝汤时应该是由碗盘外缘舀至内侧,喝完后汤匙不可留在碗中,应放在碟子上。如果喝汤所用是深盘,就应将汤匙放在深盘中,汤匙柄朝右。在喝茶或喝咖啡时,用完调匙后应放在碟子上,直接拿起咖啡杯就口,而不是以调匙舀用。喝酒时则应拿高脚杯的杯脚,而不是杯身,因为如果喝的是白酒或香槟,可长保其冷却,如果喝的是红酒或其它就,则可欣赏酒色。(四)停菜方法

在中国餐桌上,用餐完毕,筷子应整齐地搁在靠碗右边的桌上,并应等众人都放下筷子后,在主人示意散席时方可离座,不可自己用餐完毕,便扔下筷子离席。

在西方餐桌上,用餐结束的摆置方式有两种:用餐结束后中,可将叉子的下面向上,刀子的刀刃侧向内与叉子并拢,平行放置于餐盘上,尽量将柄放入餐盘内,这样可以避免因碰触而掉落,服务生也较容易收拾。出席结婚餐宴时,不论怎么将餐具摆成“用餐中”的位置,只要主要宾客用餐结束,就应立即把所有的料理收起。所以宴会时,切记皆以主要宾客为中心进行。在宴会中,每吃一道菜用一副刀叉,对摆在面前的刀叉,是从外侧依次向内取用,因为刀叉摆放的顺序正是每道菜上桌的顺序。刀叉用完了,上菜也结束了。中途需是谈话或休息时,应该将刀叉呈八字形平架在盘子两边。反之,刀叉柄朝向自己并列放在盘子里,则表示这一道菜已经用好了,服务员就会把盘子撤去。前菜或是甜点等,如果是可以直接用叉子叉起食用的料理,没有必要刻意地一定使用刀子。没用过的刀子,就这样放在桌上即可,服务生会自动将它收走。虽说将刀与叉放在餐盘上并拢是代表结束用餐的讯息,但是没有必要把干净刀子特地放入弄脏的餐盘内。没有用过的餐具保持原状放在原处即可,硬要追求形式的规则反而显得奇怪。(五)肢体动作和语言的意义

在中国,平时吃饭,家长会告诫小孩不要用筷子敲打碗盆。逢到家里请客吃饭时,尤其不可将筷子胡乱地敲打碗盆。

这究竟是为什么? 有人以为这种礼仪规范是跟乞讨的忌讳有关的。就是说,只有乞丐讨食时才会有筷子敲打碗盆。这种解释比较容易接受。事实上,还有另一种解释值得重视,古时候有所谓“蛊毒”之说,相传蝈是一种由人工培养的毒虫,人取百虫放入瓮中,经年打开看时,必有一虫将别的虫都食尽,这虫就叫蛊的。古人因此将毒害人而令人不自知,称为蛊毒。在用蛊的粉末放在食物里毒害他人时,为使蛊起作用,就要在下毒时边念咒语边敲打碗盆。因此,用筷子敲打碗盆就成了 饮食中的大不敬。[1 ] 暂停用餐时,双手如何摆放可以有多种选择。你可能喜欢把双手放在桌面上,以手腕底部抵住桌子边缘;或者你可能喜欢把手放在桌面下的膝盖上。双手保持静止不动,在同桌的人看来,可能比用手去拨弄盘中的食物,或玩弄头发要好得多了!吃东西时手肘不要压在桌面。在上菜空档,把一只手或两只手的手肘撑在桌面上,并无伤大雅,因为这是正在热烈与人交谈的人自然而然会摆出来的姿势。不过,吃东西时,手肘最好还是要离开桌面。

在美国,不允许进餐时发出声响,不允许替他人取菜,不允许吸烟,不允许向别人劝酒,不允许当众脱衣解带,不允许议论令人作呕之事。用餐时不应将手肘镇在桌子上妨碍他人进餐,而且也不美观,更不可晃动椅子发出怪声。当口中有食物时,不可喝水、喝汤或讲话,如果不小心犯了此错,应说“Excuseme”,待食物吞下后,再继续话题。[4 ] 进餐时应尽量参与话题,不要保持沉默或只与邻座讲话,而忽略其它宾客。如果对某些食物过敏或不喜欢,可以只取一些或根本不拿,并婉转地想女主人解释。进餐期间如果咳嗽,应以餐巾捂住,并致歉。但如果太严重,则不妨先离座,等缓和后再返回座位。在餐桌上也不可用牙签剔牙,最好能等到宴毕后到洗手间用牙

签取出。女士也不可在餐桌上补妆。有事须先行离席,应向在场的人致意。

由于个人在餐桌上用餐的仪态确实会对别人造成某种程度的心理影响,因此父母自孩子进入青少年后,就应该拨出足够的时间在餐桌上陪伴孩子,以确保他们养成良好的餐桌礼仪。

6.中西方拜访礼仪差异 篇六

西方人的称呼通常是比较笼统的,通常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个称呼。例如西方人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为女士或者小姐。而“先生”一词在我国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我们在建国后熟人称呼经常在其姓名后面加上“同志”一词,比如,开会的时候,某某领导讲话,“向--同志学习”等诸如此类的言语就不必细说了。但是,在当今生活中,随着改革开放,现在“先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

在见面交往礼节方面

中国人通常是见面喜欢点点头,握握手或行拱手礼,或者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觉得欠身似乎显得自卑。在西方,特别在欧美国家,拥抱礼却是十分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亲吻礼和吻手礼也是常见的西方见面礼。握手礼来源于西方人类半野蛮半文明时期。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今天作为见面和告辞的“握手”礼节,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在我国,握手礼不但在见面和告辞时使用,而且还作为一种祝贺、感谢或相互鼓励的表示。因此是社交中应用最广泛的致意礼节。见面、道别时的礼貌演变到今天就是“你好”、“再见”两个短语,客气的顶多再互相握下手,在各种古怪疾病流行的今天显得简洁而卫生而又体面。然而西方国家,见面就要先送贴面礼、亲吻礼和吻手礼,让我们很不习惯也不能接受。

7.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英语 篇七

of

global

economy,cross-culture

With communicatio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frequent,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have become more obvious, especially the differences of table manners.Arrangement of seat in China

In China, people used to use the number of the tables to define the size of banquet.In small banquets which have two tables, the table on the left or farther to the portal is the top table.At bigger banquets that have three or more tables, the rules are much more complicated.Generally, seats that closer to the top table take precedence.For example, on the wedding party, family members of the bride or the leaderships are arranged to the table that closest to the top table.Hosts show their reverences to the guests by arranging seats by this way.Seats at one table also have different meanings.In Chinese table manner, the seat opposite to the door is the honor seat, which is for chief guests or elders;the seats beside are the second honor seat which are for other guests;the seats that opposite to the honor seat are the inferior seat.Inferior seats are for the host and hostess.So before the banquet, hosts should first invite the chief guest or elders to the honor seat, and then invite other guests to the second honor seat.Hosts sit down on the inferior seats after all the guests sit down.Arrangement of seat in West

Western people prefer long table to round table when entertaining friends.The host and the hostess seat at both end of the table, while guests seat at other seats.The chief guest sits at the upper right side of the hostess, and the wife of the chief guest seats at the upper right side of the host.In China, left is honor and right is secondary.While in western, right is honor and left is secondary.The proper way to take the seat in western is to sit by the left hand.It is better not to walk out before the banquet is finished.Tablewar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

Chinese table wares involve chopsticks, small dish, bowl and glass.Chopsticks and spoon are always put together on the right hand of the plate.Toothpick and ashtray are also necessary.Chopsticks are the main table wares in Chinese food culture.It is impolite to use chopsticks to clean tooth, or pick other things that aren’t food.It is also bad manner to talk with chopsticks in hand.The right way to use spoon is: scoop the food, and wait for seconds to make sure that the soup will not splash out, and then move the spoon back.It is impolite to put the spoon in to mouth, or lick the spoon over and over again.In western meals , they use so much table wares with different kinds and sizes.the use of table wares also shows different food culture in different countries, the main table wares in western are knives, forks , spoons , glass and napkin.Knife is used to cut food and fork is used to carry food into mouth.during the dinner, you should put them on both sides of the plate, and knife and fork should be put in the way that looks like the Chinese word “八”.You can also use them in a way that handle knife in your right hand and fork in the left hand.Soup spoon is always put on the outermost right side, together with the knife.Dessert spoon is put together with dessert knife and fork.Different atmospheres at table

Noisy and quiet is the main different of table atmospher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Chinese table atmosphere always noisy and always the noisier the better.While western table atmosphere is quiet..In China,people begin to talk at the time they sit down, and they would keep talking during the whole dinner.Everybody at the table talking, drinking, eating, and enjoying the pulsating atmosphere.Noisy atmosphere can reflect the guests’ happiness from their hearts.Westerners also talk at table, but they talk quietly and keep the voice at the stage that can only be heard.You can not make noises when drinking soup.Chewing with your mouth closed and do not making noises when eating.The way to finish eating

At Chinese dinner table, after eating, the chopsticks should put orderly at the right side of the bowl, and leave after the host signals to leave.Hosts should signal after all the guests put down their

8.中西商务会议礼仪差异论文 篇八

【关键词】商务会议;礼仪;中西方差异

商务会议是指带有商业性质的会议形式。一般包括:新产品推广会、上市公司年会、项目竞标会、行业峰会、答谢宴等等。会议是做生意的重要一部分,无论是召开还是出席会议的人都应该具备良好的商务礼仪。在现如今各国之间的商务会议盛行的今天,中西方在商务会议礼仪方面却仍需要磨合。

9.中西文化在社交礼仪中的差异英文版 篇九

摘要:餐桌礼仪在交际当中已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学习和运用正确的餐桌礼仪,已不仅仅是自身形象的需要,更是提高双效益、提升竞争力的需要。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提出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笔者着重分析了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在餐具使用差异、座次安排差异、就餐氛围差异、及餐桌话语差异四个方面来看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揭示了导致饮食文化差异的深层次的原因并阐明了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发展,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关键词:文化差异 餐桌礼仪 跨文化

前言

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深入,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的交流不断增多,这种交流被称之为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由于地区差异,不同的民族、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影响信息传达效果的那些语言和非语言因素构成了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文化。外语学习者如果对所学国家的语言与非语言交际行为及其功能缺乏了解,就会出现不恰当的言行,从而产生交际障碍,就很难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以致造成交际失误。

饮食文化也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中的差异和其渊源,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讲,不仅能增加对所学语言文化的理解,更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避免因为不恰当的方式或行为造成误解和交际障碍。本文正是以这些存在于中西方餐桌礼仪上的不同之处为切入点,分析导致这些不同之处的根源,进而引伸到研究更深层次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中来。

在中国有句俗语“食不言,寝不语”,它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餐桌礼仪中用语现象的诠释,而在西方的文化中人们若在进餐时不与邻座攀谈,倒有失礼节。在这里我们要分析中西方餐桌礼仪中言语行为的异同,因为它对于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很有帮助。前面提到的俗语“食不言,寝不语”也并非禁令。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正式还是非正式的宴会上,人们都不可能做到缄默不语,起码还要有些祝酒,祝福等客套话,它只是提醒大家在这种场合尽量少说话,既要能言,又不要失言,当然最好就是少言了,因为“言多必失”。这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孔子曾经说过“不言则已,言必有中。”意指不说就不说,一说就切中要害,这同时也是非常厉害的说话艺术。另一方面,“食不言”也正体了科学饮食原则,更符合现代社交原则。其实我们作为东方古国的一员,都应该对自己国家繁杂的餐桌礼仪了解一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愧对数千年的历史与文明,才不至于贻笑大方。

一、中方式文化中餐桌文化礼仪及应注意的问题

餐桌礼仪在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饮规则的知

识便显得特别重要了,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规则。在中国圆形餐桌颇受欢迎,不但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等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让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一张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张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筷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餐巾,主要放在膝上。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惊讶的是,米饭不是与菜式同上,不过可以选择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应该个别品尝,而且一次只从碗中吃一种,不是混合品尝。不可用盘子吃,只能用碗。如骨头和壳类放在个别盘中。不干净的盘子必须经常用清洁盘子替换。

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可能会提供刀叉,但身为中国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进餐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正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当你用筷了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汤匙。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将筷子放回筷子座。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为此,尽可能贮存不同品种的茶是明智的做法,确保最精明的品味也照顾到。有关茶的问题,应该注意几件关键的事。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该负责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岁,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当别人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一)就座和离席

1、应等长者坐定后,方可入坐。

2、席上如有女士,应等女士座定后,方可入座。如女士座位在隔邻,应招呼女士。

3、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宾客方可离席。

4、坐姿要端正,与餐桌的距离保持得宜。

5、在饭店用餐,应由服务生领台入座。

6、离席时,应帮助隔座长者或女上拖拉座椅。

(二)香巾的使用

1、餐巾主要防止弄脏衣服,兼做擦嘴及手上的油渍。

2、必须等到大家坐定后,才可使用餐巾。

3、餐巾应摊开后,放在双膝上端的大腿上切勿系人腰带,或挂在西装领口。

4、切忌用餐巾擦拭餐具。

(三)餐桌上的一般礼仪

1、入座后姿式端正,脚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任意伸直,手肘不得靠桌缘或将手放在

邻座椅背上。用餐时须温文而雅,从容安静不能急躁。在餐桌上不能只顾自己,也要关心别人,尤其要招呼两侧的女宾。口内有食物,应避免说话。自用餐具不可伸入公用餐盘夹取菜肴。必须小口进食,不要大口的塞,食物末咽下,不能再塞入口。取菜舀汤,应使用公筷公匙。

2、吃进口的东西,不能吐出来,如系滚烫的食物,可喝水或果汁冲凉。送食物入口时,两肘应向内靠,不直向两旁张开,碰及邻座。己手上持刀叉,或他人在咀嚼食物时,均应避免跟人说话或敬酒。需食物就口,不可将口就食物。食物带汁,不能匆忙送入口,否则汤汁滴在桌布上,极为不雅。切忌用手指掏牙,应用牙签,并以手或手帕遮掩。

3、免在餐桌上咳嗽、打喷嚏、呕气。万一不禁了,应说声“对不起”。酒宜各随意,敬酒以礼到为止,切忌劝酒、猜拳、吆喝。如餐具坠地,可请侍者拾起。有意外,如不慎将酒、水、汤计溅到他人衣服,表示歉意即可,不必恐慌赔罪,反使对方难为情。如欲取用摆在同桌其他客人面前之调味品,应请邻座客人帮忙传递,不可伸手横越,长驱取物。如系主人亲自烹调食物,勿忘予主人赞赏。

4、吃到不洁或异味,不可吞入,应将入口食物,轻巧的用拇指和食指取出,放入盘中。倘发现尚未吃食,仍在盘中的菜肴有昆虫和碎石,不要大惊小怪,宜侯侍者走近,轻声告知侍者更换。食毕,餐具务必摆放整齐,不可凌乱放置。餐巾亦应折好,放在桌上。主食进行中,不宜抽烟,如需抽烟,必须先征得邻座的同意。在餐厅进餐,不能抢着付帐,推拉争付,至为不雅。倘系作客,不能抢付帐。未征得朋友同意,亦不宜代友付帐。进餐的速度,宜与男女主人同步,不宜太快,亦不宜太慢。

5、餐桌上不能谈悲戚之事,否则会破坏欢愉的气氛。

二、西方式文化中餐桌文化礼仪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东方人进餐时的主要工具是筷子,而西方人进餐时则要用刀叉。进餐时,餐盘在中间,那么刀子和勺子放置在盘子的右边,叉子放在左边。一般右手写字的人,饮用西餐时,很自然地用右手拿刀或勺,左手拿叉,杯子也用右手来端。在桌子上摆放刀叉,一般最多不能超过三副。三道菜以上的套餐,必须在摆放的刀叉用完后随上菜再放置新的刀叉。刀叉是从外侧向里侧按顺序使用(也就是说事先按使用顺序由外向里依次摆放)。进餐时,一般都是左右手互相配合,即一刀一叉成双成对使用的。有些例外,喝汤时,则只是把勺子放在右边——用右手持勺。食用生牡蛎一般也是用右手拿牡蛎叉食用。刀叉有不同规格,按照用途不同而决定其尺寸的大小也有区别。吃肉时,不管是否要用刀切,都要使用大号的刀。吃沙拉、甜食或一些开胃小菜时,要用中号刀、叉或勺一般随刀的大小而变。喝汤时,要用大号勺,而喝咖啡和吃冰激凌时,则用小号为宜。

吃西餐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餐具,如果是合餐,每个人都可从大盘里取用的话,那么一定有备用的公用叉或勺供大家使用。使用叉需注意:不能用叉子扎着食物进口,而应把食物铲起入口。美国人食用肉类有时先用刀把肉切成块状,然后用叉子送进口中;而欧洲人一

般是边切边吃,而且是铲起来送入口中。如食用某道菜不需要用刀,也可用右手握叉,例如意大利人在吃面条时,只使用一把叉,不需要其他餐具,那么用右手来握叉倒是简易方便的。没有大块的肉要切的话,例如素食盘,只是不用切的蔬菜和副食,那么,按理也可用右手握叉来进餐。手里拿着刀叉时切勿指手画脚。发言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上才合乎礼仪。在餐桌上进餐,一边要享用美食,同时大家当然也要开心畅谈一番。但手里拿刀叉时切勿手舞足蹈地谈论,也不可将刀叉竖起来握在手中,切勿放肆大笑或大声喧哗,这会让人感到胆战心惊, 实际上这种危险的举动的确对人对己都是一种威胁。叉子和勺子可入口,但刀子不能放入口中,不管它上面是否有食物。礼节的要求有其道理,刀子入口也是危险的。

下面我介绍一些西方文化中的餐桌礼仪,仅供各位参考。

(一)订餐准备

作为主人,选择预定餐馆当然是您的职责。应当至少提前一刻钟到达餐馆,做一些准备工作。如告诉餐馆您是这次宴请的主人,并请求餐馆不要把宴请的帐单拿到餐桌上,这样也显得对客人的尊重。试想一想,当服务员把帐单拿到餐桌,且不说客人不会去拿宴请的帐单看花费多少,但总让人感觉到心里不舒服。提前到达餐馆后,您也可以有时间欢迎客人的到达。当您的客人到达时,您在餐馆欢迎他的到达,一方面客人很高兴,因为客人获得了您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您的主人地位,客人如同到达您的府上。如果因种特殊原因,如突然出现堵车等突发事情,您不能按时到达餐馆,您应当立即通知您所预定的餐馆,告诉餐馆您的客人什么时候到达,客人的长相等,以便使您的客人落座,不要使其失望。同时,尽快与您的客人联系,告诉他您马上就到,请不要着急。

(二)祝酒

酒,是宴会不可缺少的饮品。在中国,特别是好朋友见面后,共饮几盅白酒,才能表达好友之情。特别是在北方,如果朋友见面,不喝醉似乎不显真情。这是中国的餐桌文化。西方的餐桌文化与此完全不同。在西方文化中,宴会上所选择的饮品由客人自己选择。一般来说,在中国,除了开始主人致祝酒词外,即使不像老朋友聚会那样“打通关、划拳”,也要不断的轮流向客人祝酒,以表示对客人的热情。因为我们中国人认为,喝闷酒,憋的慌。可是在西方文化中,恰恰与之相反。在宴会开始,在主人致祝酒词后,不要不断向客人祝酒。如果不断轮流想客人祝酒,客人就会觉得不舒服。在中国,祝酒后,一口把杯中的酒全饮干。因此我们称“干杯”。在西方,当祝酒后,只是稍喝一口,并不饮干杯中物。这样才显得文雅。

(三)进餐

进餐时,不要张大口咀嚼;喝汤时也不要发出“兹兹”的响声,这些都是一些不礼貌的行为。这与我们中国的礼仪相同。在我们的中餐中,主人为了显得自己对客人的热情,时常会不断给客人夹菜。可是在西方文化中,如果您不断的为您的西方客人夹菜,他会觉得很不舒服。当然,如果您订的是西餐,您也不可能给您的客人夹菜,因为,每人一盘,采用分餐制。随着与西方交流加深,我们不少人士,都知道进西餐时,左手拿叉,右手用刀。但是,在具体运用中,也有讲究。用刀切肉时,每次只切一块。吃完后,再切一块。不要一次切四、五块。每次,吃完后,如果您要喝饮料,或说话时,需要间歇,如何放置您的刀叉,也有讲究。我们把盘子看作一面钟,以便我们说明问题的方便。把刀叉分别放在4点和8点的位置,说明您只是在间歇,还要继续用盘中的肉;如果您把刀叉一起放在5点的位置,有时尽管盘中仍有未用完的肉,说明您不再用了。

作为主人,要慢慢用餐。这样才不至于使您的客人急忙用餐,仍然落后而显得难看。要知道,是您邀请客人共进工作餐。如果您很快吃完了,您的客人仍然在那里细爵慢咽,您的客人会觉得很不舒服。喝咖啡时,不要把勺子留在咖啡杯中,更不要象我们中国人喝热汤似的用勺子喝咖啡,这样很没有礼貌。要知道,喝咖啡时的小勺只是用来搅拌咖啡的,其功用相当于一个小搅拌棒。

(四)餐后礼节

用餐完毕,不要把餐巾布放在您所用过餐的盘子上。起身之前,应该对您的客人道声感谢:“感谢他的到来”。待您的客人离开后,您再离开。这样,再次显示您的主人地位。

三、中西方文化中餐桌文化的差异

(一)中西文化餐具的差异

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差异。浙江大学游修龄教授认为:东西方出现进食工具筷子和刀叉的不同,和环境有关系。筷子要发源于有竹子的地方。我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祖先就地取材,竹木均成为我国最原始的筷子原料。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大约15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还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笔者提醒在使用餐具时中西均有不同的规范。如中餐进餐时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在使用刀叉时也有一些禁忌。如手里拿着刀叉时切勿指手画脚。发言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上才合乎礼仪。忌用自己的餐具为别人夹菜。餐具掉落不要弯腰拾捡。餐品不要一次性切好,尤其带汤汁的餐品,要一小块的逐一切食等等

(二)从座次安排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排。中国人请客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西方人请客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

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讲究“女士优先”的西方绅士,都会表现出对女士的殷勤。在中国,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而在西方,右为尊,左为次。

笔者特别提示西餐入座礼仪: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不可在进餐时中途退席(如有事确需离开应向左右的客人小声打招呼)。用餐时,坐姿端正,背挺直,脖子伸长。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记得要抬头挺胸着吃,在把面前的食物送进口中时,要以食物就口,而非弯下腰以口去就食物。[14]

(三)从就餐氛围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是中西餐桌礼仪最根本差异。餐桌气氛上的差异,中国餐桌上动,西方餐桌上静。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排场之大,气氛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的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这种“闹”能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中国人家庭温馨、邻里和睦、国人团结的“一团和气”。西方人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的去静静的切割自家的盘中餐。喝汤时不能发出响声,如汤菜过热,可待稍凉后再吃,不要用嘴吹。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进餐时可以与左右客人交谈,但不要只同几个熟人交谈。左右客人如不认识,可先自我介绍。别人讲话不可搭嘴插话。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咀嚼食物不要说话,即使有人同你讲话,也要等咽下食物后再回答。

(四)从餐桌话语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人请客吃饭时,摆在桌上的菜花样繁多,至少有七、八道菜,如果是盛宴,主菜会更多,越名贵、越奇特的菜会越显示主任的殷勤和客人的身份。而主人却往往要说“今天没有什么好菜招待大家”、“菜做得不好,多吃一点”、“多多包涵”、“怠慢了您”之类的话。而西方盛宴一般四至五道菜,份量以吃完或稍有剩余为最佳。如果在家里,最好是吃完所有的菜,这样女主人会很高兴,认为大家喜欢她做的菜。面对丰盛的宴席,主人会说“已经倾其所有来招待大家” 的话。对中西主人的餐桌话语进行推理,很容易得出:中国人遵循了“贬己尊人”的原则。而西方人强调效率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在交际中十分注重自身面子的需要。如在宴席上西方人不议论令人作呕之事,会千方百计采用含蓄文雅的词来替代toilet,如:“Where can I wash my hand?”、“I wonder if I could go somewhere.”、“Can I add some powder?”等。另外,在西方国家不要问“吃饭了吗?”等我国习惯的问候语。“您吃饭了吗?”容易使人莫名其妙,甚至会出现误会。如在英国,你若问人吃饭没有,其含义是你有意请对方吃饭;这对于未婚男女,则表明你有意约会对方。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西饮食在观念、礼仪、内容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都可以从文化上找到根源。

当然,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具有相对性。全球化态势下的跨文化交际,使多样性的饮食文化增加了互补性和兼容性。

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中国的饮食文化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碰撞中也必将出现新的特色,产生新的变化。它一方面将更有助于中华饮食文化在交流、碰撞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发展,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必将促进中华饮食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易中天.闲话中国人[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6.[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社,1999.[3]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4]胡文仲.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多晓萍.从饮食角度浅析中西文化[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12)[6]李明英.社会习俗与饮食文化[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3).

10.关于商务礼仪与文化的差异 篇十

西方的文化观念中,个人价值是其人生价值的最终体现,社会是围绕着个人这个核心,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个人追求其自身利益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在西方,人们往往将自身利益摆在最高的位置上,信仰的是自由主义及利己主义,自身有追求其物质及精神利益的权利及自由。与西方不同的是,在中国,社会价值是其人生价值的最终体现,人的价值往往都是放在整个社会关系中去衡量,否定个人的物质利益及精神享受,“牺牲”、“忘我”等这类词语往往与人生意义联系在一起。所以,在中国,人们所向往的是伦理道德的社会图景及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个性的弘扬是在确保国家或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才能被肯定。由于价值观是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因此,价值观差异是商务礼仪存在差异的根本性所在。

二、时间观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时间观。一般来说,时间观上的差异有以下三种:

1.过去、现在和将来时间观念上的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对过去、现在、将来认知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由此形成了过去的时间取向、现在的时间取向和将来的时间取向。我国是属于过去的时间取向,较西方更为重视过去;而像印度的教徒,由于他们往往将希望寄托于来世,他们侧重于向往将来。

2.环形时间观与直线时间观的差异。在印度文化中,由于佛教的影响,他们的时间观往往是环形的,在他们看来历史是呈现一种循环的发展方式,生命像车轮一样在天堂、人世、地狱间轮回。而在部分西方文化中,由于历史传统和基督教的影响,往往是用直线方式来看待时间,他们把过去、现在、将来看成一条时间直线,并将时间的重点放在将来。而在中国,这两种时间观是兼而有之,但是直线式的时间观占据主导地位,比如,中国人常常将时间比作流水,一去不复返。但是,中国的直线式时间相较于西方的来说往往较薄弱,例如,请客人吃饭的时候,人们一般都会说一些客气话:“请慢慢吃!”等等。

3.单向时间习惯和多向时间习惯。所谓的单向时间习惯指的是一种强调日程、阶段性、准时性的时间观念;而多向时间习惯则表现为对工作安排、时间限制不那么固定,在时间安排上较为随意,更讲人情味。具有单向时间习惯的地方有西欧、北美、北欧等,而亚洲大部分国家、非洲国家、拉美等地都是属于多向时间习惯。如事先通知是单向时间习惯的一个重要特征,美国人认为约会、邀请或参加任何某商业活动都应该事先通知对方,这表明主人是真心实意的邀请。在商务活动结束之时,单向时间习惯的人往往希望有个结果,如与美国人进行商业活动商谈之时,他们希望与对方达成一个确切的结果。而在中国,商务交际往往还会涉及感情投资,喜欢酒桌文化,在推杯换盏中进行商务交际,这样的商务交际自然较为缓慢,甚至是重复进行的,一个协议的签订可能需要几次的商务交际才能达成。守时也是单向时间习惯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对于美国人来说即使只是迟到几分钟,道歉也是必须的,假如迟到达到半个小时,这个人往往就会被标签为难以信赖,对此次商业活动的不重视、不尊重,是一种严重失礼的行为。

三、空间观的差异

人们在交际中,身体间距离的远近是空间观的重要方面。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交际时相互的间隔距离有不同的偏好。例如,在相互交谈的时候,瑞典人、英国人等相互之间的间距较大,而希腊人或意大利人间的间距则较近。在进行商务会谈的时候,可以采用“观察”及“试探”的方法了解对方的间隔距离。

在不同文化间的商务交际中,注意空间观上的差异,往往会增进商业交际的和谐。而对于商务活动中的最佳空间距离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在《无声的声音》和《隐含的规模》中有大量生动的例子。如果一个美国人与南美人谈话,会出现一个有趣的情景,前者步步后退,后者步步靠近。所以,美国人到了南美国家,常会用坠子或椅子作障碍物,以此来与当地的谈话伙伴保持距离;后者却常常干脆越过这些障碍物,以寻找他们喜欢的人与人间的亲近。”在东方国家中,最佳的空间距离往往还会关涉到其相应的社会地位及阶层,例如坐席的安排就是按照人的社会地位来排列的。

四、语用习惯的差异

语用文化是语言用于交际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约,是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习俗文化决定的,在商务交际中,不了解对方文化差异就会造成语言形式选择上的失误,这种失误与交际双方的身份、语域、话题熟悉程度有关。例如,中文中的“谢谢”与英语中的“thank you”的不同用法就常常会在中英美商业交际中产生误解:在受到别人的嘉奖之时,“thank you”是英语中最常用的回答,但是在中文中,则会说“过奖”,又或者是“惭愧”之类的话。如果直接将中文中的回答转换成英文,就会变成“you flatter me”、“I feel ashamed”,这些回答在英语中是不得体的。

各种文化在商务交流中都会照顾对方的面子,如果是有伤害到对方感情的话,都要避免直说,让对方从含蓄的话语中体会出来,从而降低交际的不愉快。比如,在东方文化中,对他人的请求如果不能答应,很少直接说“不”,而是要婉言拒绝,所以东方人如果回答“是”、“对”的时候,并不一定变式同时,往往有时候还会表示“可能”等否定的意思。这些婉拒会使一些西方人感到疑惑,觉得东方人不够真诚。对于他人的赠予之时,东方人说“不”的时候也不一定表示拒绝的意思,有时只是表示客气。美国人喜欢直来直去,对于不喜欢的东西也会直接说“不”,很多时候这样都会让东方人感到尴尬,而在墨西哥,直来直去又是一种软弱的表现,甚至是一种背叛。所以不同文化的“不”包含着不同的文化韵味在其中。

五、行为语言的差异

行为语言是属于非语言交际中的一种,包括有人体语、面部表情、目光接触等方面。在商务交际中,一举手一投足都反映着一个人独特的文化特征。例如,最常见的见面礼节——握手。如何握手,在同一文化中,长幼之间、男女之间、上下级之间都有不少讲究,一般礼节是主人、身份高者、妇女、年长者先伸手。握手方式上,用力过大、软弱无力、用手指尖、用手背握手等等都是不礼貌的,戴手套表示不欢迎或讨厌与对方握手。美国人一般经过第三者介绍后两人才握手,法国人和意大利人见面时经常相互握手,英国人很少与别人握手,在东欧的一些国家,人们见面不是握手,而是相互拥抱,而在日本,见面时只是相互鞠躬。

又如翘大拇指,这个行为在中国表示赞扬,而在美国和加拿大这个行为表示赞成、满意。拇指向下翘表示反对或不满,在希腊则是表示“滚”,在英国则是路人用来请求搭车的信号。

综上所述,不同的文化背景往往会致使完全异同的商务礼仪。如今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各国间商务往来日益频繁,为了提高商务交际的效率,商务人士就需要了解不同文化层面的商务礼仪,在不同的商务活动中,采取正确的商务礼仪,避免误会的产生,得体的商务交际定会带来意外的收获!

11.中西方婚礼礼仪差异 篇十一

中国传统婚礼进行时新郎和新娘具着红色的礼服。中国人的婚礼离不开红色,习惯以鲜艳的颜色来烘托气氛。因此,历朝女式婚服颜色为大红色已成了定制,以示喜庆,衬托新人,预示未来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满。 新娘礼服为广袖对襟翟衣,头戴珠凤冠。值得说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图案很有讲究。对襟本身就有完整的对称感,且在中国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称、合美的意思,而上面密布的左右对称且成双成对的锦鸡图案,则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里夫妻生活的和美、和乐。 一般新娘在婚礼当天高挽发髻,区别于未婚女子。而在婚礼当天,新娘子以红色头盖蒙面,象征着童贞、年轻、纯洁。结婚后由新郎亲手揭开。

而西方的新娘则穿白色的礼服。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象征欢庆。1850年到1920xx年之间,白色亦是富贵的象征。到了本世纪初,白色所代表的纯洁意义更远超其他。西方认为白色与童贞有关。古罗马的新娘穿着白色的婚纱,蒙着鲜橙黄色的面纱,象征着激情的火焰。在西方的天主教传统里,白色代表着快乐;其他一些地区,白色在他们的婚礼和葬礼里指示各种各样的通路典礼和意义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大多数的新娘只能穿传统的国家服装,只有上层阶级才能穿代表权力和身份的白色婚纱。一直到近代,贵族阶级的特权消失以后,白色的婚纱才成为普通新娘的礼服。

上一篇:学习新党章个人心得下一篇:高二家长会班主任发言稿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