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

2024-10-14

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精选13篇)

1.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 篇一

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编辑:admin 时间:2008-7-4 12:33:00

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加强政府引导。政府应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地方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充分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 的宣传力度,使农业循环经济理念深入人心;扶持一批农民率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搞好典型示范带动,激励更多的农民自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切实加强领导,通过制定规划、科学分工、明确责任,有序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做好跟踪问效抓落实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避免走弯路和浪费资源。

完善政策法规。政策法规具有规范性、保障性。农业循环经济要得到长期健康发展,必须有完备的政策法规作保障。应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立法,尽快建立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保障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实施优惠的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调动农民及社会各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制定政府奖励政策,奖励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强化科技支撑。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应认真总结推广传统农业生产中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投资小、易操作、实施面广、增收明显的生产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加强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研究与开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农相结合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研发体系,重点研究开发无污染、无公害以及节地、节水、节肥、节能、节材、节人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等。同时,建立健全以技术服务部门为骨干、各种专业队伍与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推广网络,加快农业循环经济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加大资金投入。实现从传统农业经济向农业循环经济的飞跃,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作保障。应加大各级财政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业循环经济财政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多层次、多渠道筹措资金,引导农民和村集体进行投入,积极吸引外资和社会资金。

促进公众参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而且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应系统开展农业循环经济干部培训,提高各级干部的思想认识水平,增强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自觉性;积极开展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试点,引导涉农企业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众宣传农业循环经济,提高公众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加强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组织的合作,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使其成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

作者:杨 文 李世平

来源:《人民日报》

2.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 篇二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

CAPM (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的缩写, 中文意思: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由经济学家威廉-夏普 (William F.Sharpe) 、约翰-林特纳 (John Lintner) 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 自那时起, 一直对财务界产生重要的影响, 该模型假设非系统性风险可通过多元化投资分散掉, 不发挥作用, 只有系统性风险发挥作用。就特定证券而言, 相关风险不是总风险, 而是个别证券的系统性风险。

均衡组合的报酬率, β是证券J的贝他系数。β越大, 系统性风险越高, 要求的报酬率越高;反之, β越小, 要求的报酬率越低。证券组合的β是个别证券的β的加权平均。

借鉴C A P M模型, 笔者建立的测定房地产行业泡沫的经济学

模型如下:

其中, 表示未来一期的房地产价格, 表示现期的房地产价格, 表示前一期房地产价格, 表示现期的房地产价格比前一期的价格变化。特别要指出的是, 常数, 因此, 随机项u具有异方差性。而值与值正相关, 值越大, 则值越大, 反之, 值越小, 则值越小。

房地产泡沫究竟有多大, 主要取决于值, 值则主要取决于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 值也受房地产市场供给的影响。可设:

表示影响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函数, 而表示房地影响产市场供给的函数, 并设α>β, (α, β均为常数) , 表示房地产需求对值的影响比房地产供给对值影响要来得大。则有:

其中, 表示现期人均年收入, 表示现期房地产价格, 表示房价收入比弹性, E表示恩格尔系数, a、b为常数, 表示各变量对该需求函数的影响度;v是随机项, 表示影响需求的其他决定因素, 包括人口数量、人口结构、政府有关政策等等。

表示现期对房地产业的投资, I表示现期的总固定资产投资, 表示房地产投资增长比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K表示空置率, c、d为常数, 表示各变量对该供给函数的影响度, F表示负债率, n次幂表示负债率对供给的影响 (影响有正向有负向, 主要看房地产企业从什么角度看待负债与盈利预期) ;w是随机项, 表示影响供给的其他决定因素, 包括房地产价格、利率、政府有关政策等等。

四、模型的分析与评价

上述模型很好的将影响房地产价格的相关指标进行了拟合, 剔除了一些不易量化的指标, 可以达到一个综合评价的效果。该模型克服了以前的判断房地产行业是否存在泡沫只是使用租售率、收入房价比等单一指标的方法, 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 这是文章的一个创新。但由于该模型的建立是基于C A P M的启发, 而C A P M模型在应用存在着检验的可观察性问题, 因此, 检验的可观察性问题是房地产泡沫分析模型无法克服的一个不足;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如何有效量化政府的有关政策也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一个挑战。总之, 该模型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有待在实际运用中进一步进行修正。

参考文献:

[1]刘玉峰张亮刘丹:我国房地产经济泡沫的形成机理与区域性特征[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4 (4)

[2]约翰.Y.坎贝尔 (John Y.Campbell) ;安德鲁.W.罗 (Andrew W.Lo) 等著, 朱平芳刘弘等译, 金融市场计量经济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张丽萍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行了深刻阐述, 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坚持以人为本, 其基本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按照统筹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经济社会、统筹人与自然、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改革开放的要求, 不断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 处理好保护环境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而环境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不明确, 发展方式不当引起的。要解决这一问题, 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 调整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之间不平衡的物质交换关系, 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原则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为核心, 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 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模式, 它的思想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 源于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的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由此可见,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污染控制, 从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 从单纯的科技管理转向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从多部门分兵治理转向国家统一部属, 与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文化目标的有机结合, 通过人文社会伦理教育、法律制度建设和科技创新, 整合和优化经济系统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从根本上缓解日益尖锐的资源约束矛盾和突出的环境压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实选择;是实现由依靠物质资源为主转向依靠智力资源为主, 由生态环境破坏型转向生态环境友好型的历史型转变;是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 乃至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积极成果。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其运行应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基本原则。“减量化”原则是指产品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污染物的产生, 采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 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 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生产者应通过减少产品原材料投入和优化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消费群体应选用包装简易、结实耐用的产品。“再利用”原则是指产品多次使用或修复、翻新后继续使用, 以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 防止产品过早成为垃圾, 从而节约生产这些产品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投入。要求消费群体改变产品使用方式, 有效延长产品的寿命和产品的服务效能, 如纸板箱、玻璃瓶、塑料袋的包装材料的再利用, 有时甚至可以多达数十次循环。生产者应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 加大产品到废弃物的转化周期, 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产品的使用效率。“再循环”原则是指使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变成资源, 变废为宝, 变害为利。通过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和再利用, 促进废物多级资源化和资源的闭合式良性循环, 实现废弃物的最小排放。针对整个经济运行系统, 通过对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重组、升级和转型, 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的生态化结合, 从而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提高经济效益和质量。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 西方一些国家已经迈出了一大步, 而我国只处在试点阶段, 就我国目前状况, 急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资源匮乏,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用资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预计到2020年, 要实现GDP翻两番, 即便是按资源再翻一番考虑, 保障资源供给也有很大困难, 如果再沿用传统的发展模式, 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是不可能的。为了减少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 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以往在发展经济时, 不仅高消耗, 而且高污染,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悬殊。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若提高产1个百分点, 每年就可减少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若能提高产品质20个百分点, 就可以减少排放4000万吨, 这将使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推行清洁生产, 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资源利用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 突出表现在: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实践证明, 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 已成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在经济化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 关税壁垒作用日趋削弱, 包括“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日益凸显。近几年, 一些发达国家在资源环境方面, 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 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 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 尤其是要全面推进清洁生产,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逐步使我国产品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

发展循环经济, 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 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 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 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 以及开发区的盲目发展。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 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开发区要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和改造, 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 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 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要研究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 我国目前发展循环经济, 必须改变现有以环境污染防治为核心的环境法体系。环境保护不仅包括污染防治, 还应包括自然环境与资源的保护, 提高环境质量。而我国《环境保护法》在环境管理机构设置、环境保护基本原则及法律责任等方面存在重污染防治规范而轻自然环境与资源保护措施的缺陷, 这是造成我国目前自然环境与资源保护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 加快环境立法步伐。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制定的。当时的立法目的、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还带有计划经济色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这些法律、法规已经不适于保护改善环境, 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必须建立可行的法律法规, 以此更好地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3.黄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16则 篇三

山东全面启动资源节约型企业建设

率先提出“钢厂无废物”的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是中国经济大省山东省的四大国有企业之一,也是中国大陆最大的中厚板生产及出口企业。山东省前不久在这里召开现场会,推广介绍了济钢、莱钢、鲁北企业集团、新汶矿业集团等多家企业的经验,提出了在全省开展资源节约型企业建设的目标。据山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李书绅介绍,山东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六分之一,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也仅为全国的六成五。预计五年后,该省45种主要矿产将有33种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方强)

循环经济凸显商机

今年我国已进入设备废弃的高峰期。据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指出:我国设备资产有几万亿元,每年因磨损和腐蚀使设备停产、报废所造成的损失逾千亿元。大量设备的报废对环境和资源造成巨大压力。因此,研发废旧设备的再制造技术,并将再制造业发展成为一个新产业,将是我国作为一个设备大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力举措。再制造在节能、节材、降耗、减少污染和提高经济效益上的作用是巨大的。美国有48万人从事再制造,每年可创造530亿美元的产值。(刘建国)

改革之年的2005年重点要抓哪些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指出:为什么2005年是改革年呢?因为我们正处在转型的时期,根据国际上的一些经验,GDP从1000美元——3000美元之间,这个阶段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继续向好的方面发展;另一种可能,矛盾不断突现,社会产生动荡,不稳定。这两种可能都有。因此,2005年改革的任务很多,必须抓住重点:第一,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要以为我们前一段宣传了国有企业创造了多少利润我们就盲目乐观,还要看到还有10%亏损企业。第二,金融改革要背水一战。金融改革滞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第三,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政府执政能力建设。改革处于攻坚阶段,现在的问题是缺少一个协调机构和机制,因为改革本身就要调整部门的既得利益,你叫垄断部门自己改革,他没有积极性,甚至可能会强化部门利益。(张可珂)

怎样理解企业的做大做强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曾经表示:2005年要力争在推进中央企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方面迈出新的步伐。因此,新的中央企业重组兼并的大幕已经开启。既然中央企业必须做大做强,而做大又是做强的基础。有多大、有多强?世界500强就是标准。那么国有企业是不是越大越好?是船大好行船、越大越稳?或者是船大难掉头、风险越大?按照国资委的思路,先定下冶金、汽车、重大装备、商贸等21个主要业务板块,然后在各个板块里确定一两家骨干企业,以其为基础兼并重组,做大了再说。但是问题在于“做强”与“做大”并非一码事。“大”的意思很好理解,而“强”的效果却难以定义。根据中航油和中储棉前不久所发生的不幸启示,可以说抗击风险的能力是一个企业“做强”与否的根本指标。如果企业越大,但风险防范意识和措施不强,那它遇到风险跌的“跟头”就会越重。如此,“大”和“强”谁应摆在第一位其道理也非常清楚了(维维)

我国2005年10大商业热点

据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发布的预测报告显示:2005年我国商业将呈现10大热点:一是跨国零售商在中国进入全方位扩张时代;二是本土商业进入调控、组合的发展时期,流通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三是国有流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将逐步深化,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流通结构将逐步形成;四是政府将通过多种途径规范和促进流通产业健康发展,改善市场流通秩序;五是流通领域加快全程食品安全监控体系的建设步伐;六是零售商更加重视与厂商、供应商的利益协调,实施双赢战略;七是内外贸一体化将在管理经营两个层面有所突破;八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商业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九是中西部城市及中小城市流通业竞争加剧;十是流通领域信用制度建设将向纵深发展。(陈一)

我国机械工业后3年发展将提速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有关人士预测:今后3年将是我国机械工业发展明显提速的重要时期,增幅将比目前的水平以每年约2个百分点的发展递进,逐步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税容)

并购主流:产业整合

从去年的情况表明,以产业整合为目的的并购行为逐渐成为并购交易的主流。据统计,2004年产业并购在并购总量中占了54%,而2001年至2003年的比例分别为13%、25%和50%。(南楠)

城镇建筑总耗能目标锁定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称,我国就全面推广节能和绿色建筑设定了两个阶段的目标:第一个阶段,到2010年,全国新建建筑争取1/3以上能够达到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的标准;同时,最主要的是全国城镇建筑的总耗能要实现节能50%。第二阶段,到2020年,要通过进一步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使全社会建筑的总能耗能够达到节能65%的总目标。上述两个数据是非常令人鼓舞的,如果我们达到节能65%的目标的话,其降低的建筑总能耗、减少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相当于整个英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总和。(宁宁)

中国外贸快速增长源于5大因素

中国贸促会会长万季飞在全国贸促工作会上指出“中国近几年在世界贸易上的排名不断上升,已无可争议地成为贸易大国。但中国要成为贸易强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与世界人均贸易额近2400美元相比,中国人均还不到850美元,因此中国还不能说是贸易强国。然而中国的外贸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一是外贸体制改革深化,经营主体多元化,企业竞争力提高;二是进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三是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四是国内经济增长,扩大了对能源、原材料和关键设备等生产资料的进口需求;五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效应显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进一步改善。(厉声)

5种加工设备市场需求量大

一是粮食和薯类产品资源精深加工关键设备。如:小麦剥皮制粉设备、玉米脱胚榨油设备等,每类产品约需4500台——5000台。二是油料和油脂精深加工设备。如:油料挤压膨化设备、粉末油脂加工成套设备等,市场年需求约2500台——3000台。三是烟草和茶叶精深加工设备。如:提取制作口香糖、烟茶、浓缩茶、果味等加工设备等,年需求量1500台——2000台。四是果蔬精深加工设备。如:制造粉末橙汁香精、香菇调味粉等喷雾干燥设备、纯果汁饮料加工设备等,年需求量约1500台——2000台。五是畜禽和水产品精深加工设备。如:快速冷冻设备、超高温灭菌和无菌灌装设备等,年需求量1000台——1500台。(吴佳)

央企处理重大法律纠纷案件不当要担责

于今年3月1日起实施的《中央企业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中央企业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的处理,应当由企业法定代表人统一负责,对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处理不当或未按照本办法备案的,由国务院国资委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企业国有资产重大损失的,由国务院国资委对中央企业按照人事管理的分工和权限,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纪律处分,同时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有犯罪嫌疑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胡小艺)

外资企业在我国大面积亏损

我国虽然已成为全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但是每年涌入我国的外商投资企业存在着亏损数目多、亏损额大的情况。这一现象被称为外资悖论:第一,能够将资本运作手段延伸到别国,将价值链的创造过程分解到他乡的跨国公司,亏损率竟高于东道国的地方企业,令人惊讶。第二,资本是趋利的,在亏损率如此之高的情况下,仍有大量的外资涌入这些热点地区,令人惊讶。(肖静)

外资频频动作应对中国物流市场

当中国物流市场即将全面开放之际,外资企业频频动作,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日前发布的《二○○四年中国物流发展与二○○五年展望》报告说,大多数外资物流企业进入中国以后,都有比较快的发展,许多企业在2004年得到高增长、高回报。报告指出:在华业务的快速发展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使外资物流企业普遍看好中国市场。同时,越来越多的跨国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专业服务商把目光转向中国国际物流市场,帮助中国企业管理日益复杂的供应链。报告称,随着外资企业业务扩张和本土化程度加深,以及中国市场全面放开,外资物流企业的独资倾向日益明显。(唐糖)

直销法有望今年5月正式出台

经几易其稿之后,中国直销法颁布终于进入冲刺阶段。据商务部有关人士透露,直销立法在经过最后修改之后,有望在今年5月正式颁布。

报道说,雅芳(中国)日前已如愿成为中国首家经国家商务部和国家工商总局批准的直销试点企业。作为目前惟一一家官方批准的直销试点企业,其试点结果将成为中国直销法最终完善的重要依据。

雅芳试点仍将采取单层次直销的方式,这也再次印证了即将出台的直销立法侧重单层次直销、抑制多层次直销的立场。(孙越)

数据

西部大开发实施5年来,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累计投入4600亿元,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资金累计安排5000多亿元。

西部地区国民经济发展逐年加快,2000年到2003年,GDP增长分别为8.5%、8.8%、10.0%、11.3%,2004年也超过上年,与全国各地年均增长速度的差距从1.5个百分点降到了0.8个百分点。

西部近5年来在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新开工建设60项重点工程,投资总规模约8500亿元;新增公路通车里程9.1万公里,新建铁路铺轨4066.5公里;西电东送工程累计开工项目总装机容量3600多万千瓦,输变电线路13300多公里,西气东输工程于2004年12月30日实现商业供气。

2005年我国将有9个海上新油田投产,近海原油产量有望增长19%,净产量预算目标为1.4亿至1.46亿桶油当量,而2004年预算净产量为1.18亿至1.23亿桶油当量。

4.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 篇四

大力推广节能技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节约能源是循环经济中“减量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节能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是减少能源资源消耗的关键一环.介绍近年来我市推广节能技术的做法,典型节能技术应用的案例,节能技术改造取得的成效,以推动我市循环经济的发展.

作 者:官义高 作者单位:厦门市节能监测技术服务中心,福建,厦门,361000刊 名:能源与环境英文刊名:ENERGY AND ENVIRONMENT年,卷(期):2005“”(4)分类号:F061.3关键词:节能技术 推广应用 节能效益 循环经济

5.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 篇五

大力发展循环型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选择

今年9月4日,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在共识和承诺中降下了帷幕.会议通过了两份重要文件--<执行计划>和<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包括中国总理朱F基在内的100多位国家领导人重申了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他们表示“深深地感到,迫切需要创造一个更加充满希望的新世界”.

作 者:王维平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经济学教授,博导刊 名:中国资源综合利用英文刊名:CHINA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年,卷(期):“”(10)分类号:F1关键词:

6.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 篇六

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

切实把《决定》和会议精神落到实处

记者 李挥

各地要及时召开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部署贯彻落实《决定》和会议精神的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主动地做好政府统筹职业教育工作的参谋和助手,切实负起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职业教育的责任;要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人事、劳动保障、农业、扶贫等有关部门的沟通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本报讯(记者 李挥)为做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教育部日前下发了关于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指出,《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11月7日至8日,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下简称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动员和部署实施《决定》。《决定》和这次会议的精神,不仅对职业教育,而且对整个教育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知》要求,动员起来,掀起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决定》和会议精神的高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决定》和会议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及时传达、宣传会议精神,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广大教育行政部门干部和职业院校师生深入学习领会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讲话和《决定》的精神,迅速掀起一个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决定》和会议精神的高潮。要全面领会《决定》和会议的精神,把对发展职业教育的认识统一到《决定》和会议的精神上来。要充分认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要通过学习宣传,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通知》强调,认真落实《决定》和会议提出的各项工作与任务,努力开创职业教育工作的新局面。贯彻落实《决定》和会议精神,一定要与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制定和实施“十一五”教育规划紧密结合起来。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切实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把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作为“十一五”教育规划的重要目标。2006年中等职业学校还要继续扩大招生规模100万人,力争经过几年努力,使中等职业学校年招生达到800万人以上,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各地要及早作出部署,采取强有力措施,确保发展任务的完成。

职业教育要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要按照《决定》的要求,以服务为宗旨,实施好“四大工程”,即为我国走新型

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组织实施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组织实施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组织实施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为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职业能力服务,组织实施好“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

要落实《决定》提出的“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任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要抓好“四项改革”,即: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转变,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强化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切实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充分利用城市和东部地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就业市场,进一步推进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

要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已经作出安排,决定在“十一五”期间部署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四个计划”,教育战线要下大力气实施好这四个重要的建设计划:一是要实施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重点建设好2000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二是要实施好“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重点扶持建设1000个县级职教中心。三是要实施好“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建设好高水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四是要实施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各地也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相应的工程和计划,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

《通知》要求,精心组织、认真实施,把《决定》和会议精神落到实处。各地要及时召开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部署贯彻落实《决定》和会议精神的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主动地做好政府统筹职业教育工作的参谋和助手,切实负起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职业教育的责任;要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人事、劳动保障、农业、扶贫等有关部门的沟通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在贯彻落实《决定》过程中,要不断研究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职业教育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当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体制、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进一步深化公办职业院校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充分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探索多渠道筹集职业教育经费机制,加快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半工半读试点。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不断创新,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子。

各地要广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力宣传在贯彻落实《决定》和会议精神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宣传、表彰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贡献,大张旗鼓地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7.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 篇七

十一五以来, 国家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 通过宏观指导、示范试点、制定法律法规、完善政策、鼓励创新、广泛动员等系列措施, 循环经济从理念变为行动, 得到迅速发展。

一是法律上有规范。《循环经济促进法》已于2009年1月1日正式实施 , 将“减量化 、再利用、资 源化”作为中 国经济社 会发展的 一条重要 原则 , 从管理、政 策、技术等 各方面为循 环经济发 展奠定了 法律基础 , 提出了建立 循环经济 规划制度 、生产者责 任延伸制 度、抑制 资源浪费 和污染物排 放的总量 控制制度 等重要制度 , 标志着我 国循环经 济步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二是规划上有引导。循环经济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环境状况密切相关, 科学规划是循环经济更好发展的前提。2009、2010年, 国家先后批复了《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和《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 两《规划》的批复对各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具重要示范借鉴作用。同时, 几年来有关部委 批复了27个国家循环 经济试点 省市的实 施方案或规划。这些规划广泛吸纳社会各界意见 , 从工业、农 业、服务业 各产业 , 从企业、园区、社会各成面, 确定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 有效引导了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三是政策上有扶持。制定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价格、财税和金融政策, 激励机制正在形成。国家修订调整了《资源综合利用目录》, 修订和实施了《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设立了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 加大了中央预算内投资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出台《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 调整和完善了部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增值税 政策 ;发布了《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 提出了从信贷、债权融资产品、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 、上市融资 、利用国外 资金等方面 支持循环 经济发展 的具体措施。同时调整了部分矿产资源的资源税 额标准 , 提高了成 品油、大排 量汽车、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等产品消费税。

四是实践上有成效。开展了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 探索出发展循环经济有效模式。经国务院批准, 国家发改委同原国家环保总局、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统计局等部门, 在重点行业、重 点领域、产 业园区和 省市开展国 家循环经 济示范试 点 , 确定178家试点单位。2008年国家发改委开展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 确定了14家试点企业。通过 试点培育了一大批循环经济的典型, 探索出了企业、企业间 或园区、社 会三个层 面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我委对各地方、有关单位推荐的循环经济典型单位进行了筛选归纳, 总结凝练出包括市县 (区) 、园区、行业、资源再生利用四个层面的60个循环经济 典型模式案例。

五是技术上有支撑。循环经济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取得突破 , 技术支撑 作用逐步 增强。国 家将循环经 济关键技 术列入《国 家中长期科 学与技术 发展规划 纲要》, 启动了“清 洁生产与 循环经济 关键技术 与示范”等国家科技支撑重大项目。一批循环经 济关键共 性技术取 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例如, 装甲兵工程学院研发的基 于复合表 面工程、 纳米表面工 程和自动 化表面工 程技术 , 在再制造领 域达到国 际先进水 平 , 并实现产业 化应用。 深圳嘉达 公司通过自 主创新 , 自主研发 了“无机改 性复合技术 ”, 解决了“油 水不容”的 世界难题 , 拓展了废塑 料、建筑废弃 物的利用途径。

六是产业上成规模。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不断壮大, 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做了一个初步调查, 目前全国资源循环 利用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 企业和园区 有2800多个 , 总产值达到1万多亿元, 就业人数超过2000万人。一些企业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比如甘肃金川集团通过发展循环 经济 , 2005-2010年五年累计节 约能源费用4.2亿元 , 节约用水成本1596万元, 资源综合利用产值达315亿元, 接近集团公司总产值的50%。

当前, 国家进一步突出循环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解决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的根本性举措来抓, 以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完善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培育绿色消费模式为重点, 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 企业循环式生产, 园区循环式发展, 产业循环式组合, 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8.关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经济走的是传统的粗放型增长的道路。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人口、资源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寻找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使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21世纪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1.何谓“农业循环经济”

上世纪60年代,全球人口激增,由于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状况日益严重。社会现实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循环经济”一词便是这个背景的产物。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最早提出“循环经济”一词,主要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它实际上是把生态学规律引入到经济活动之中,通过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物尽可能的低排放,以达到保护环境,使人类社会和环境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系统内部的一个子系统,要求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正确运用循环经济的相关理念,运用循环经济学的具体方法来组织农业生产活动,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来节约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以达到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2.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困境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的农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由满足我国人民的温饱到农业产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人口的日益增长,农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境。首先,我国虽然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但是人均占有量较少,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可耕地的数量和质量逐年下滑,草地功能退化,森林面积萎缩,这种情况仍在持续之中。其次,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采取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不利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最后,土壤生产能力降低和滥用农药,造成农产品质量下降,污染严重,不合格产品增多,在国内国际市场失去信任度,严重影响了我国农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所面临的问题

3.1对农业循环经济认识不到位

现阶段,我国部分地区领导人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还不到位,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没有认识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没有认识到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而将之简单的等同于保护环境。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必然会造成舆论宣传不足,重视不够,也必然致使人民群众对农业循环经济的不了解,就更谈不上发展了。

3.2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

近几年来,我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可持续发展。但是,落实到具体经济活动中,还有许多尚不明确的地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一个涉及很多领域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和政策的支持。但是,由于我国的农业循环经济尚处于开始阶段,所以法律体系也还不健全。能提供保障的,只是散存在《农业法》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中的几个法条和规定。

3.3缺乏相关的技术和资金

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的建设,对广大的农民来说,是一个新兴事物,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又存在有周期长、投入高等特点,所以需要长期的技术和资金支持。而这些都需要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法律的保障。这两方面,上文已经进行了分析。有鉴于此种情况,很多地方就不能形成低风险的长效运行机制,致使缺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所需要的技术和资金。

4.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对策

4.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

应该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充分依托现代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平台,提高地方领导和人民群众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以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深入探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前提下,经济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化,着力提高资源利用率。

4.2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和经济制度

为了更好的维护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用法律的形式将参与农业循环经济的各个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需要履行的义务加以明确,制定技术方面的施行细则,完善行业的市场准入机制,实行绿色环保无公害食品的标示制度。要加大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改革各种类型土地的产权制度,保证农民对土地有长期稳定的承包权,积极鼓励农民对荒地和较贫瘠土地的开发和改造。要结合当地情况,制定短、中、长期的农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4.3保证和加强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和资金支持

各级财政要保证和加强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农村的金融机构建设。国家要积极运用各种经济杠杆,鼓励社会资本以各种方式投入到农业循环经济建设之中,以保证农业循环经济有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来源。同时,在技术方面,一方面要引进专门人才,特别是掌握了国际先进技术的高科技人才,直接投入到农业循环经济建设中去,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掌握新思想新技术,这样才能促进机制的创新。同时还要引进先进的设备,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及农产品的利用率,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总之,面对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只有大力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才能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有利于我们最终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学敏,付立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10,3.

[2]李春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及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0,2.

9.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考察报告 篇九

为了推进我市循环经济的发展,6月19日至27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邵孝杰带领城建农资环保工委、财经工委和部分县(市)区人大负责同志一行十人,考察了青岛、烟台、潍坊、济南等市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情况。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从2003年开始,青岛等四个城市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生态市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步建立了具有“点、线、面”特点的循环经济格局。他们的主要经验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领导高度重视,上下形成共识。近年来,青岛市坚持走集约化、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全市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工作取得较大成绩。目前全市万元GDP能耗已降至0.94吨标准煤,万元GDP取水量达到66立方米,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7%左右,资源节约各项指标在全国位居前列。2003年5月,潍坊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见》,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目标及工作措施,要求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要步入循环经济企业行列,过50亿元的大企业要根据实际编制本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潍坊“三北”沿海地区开发,要建成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区。该市已形成了党政领导负总责,主管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循环经济工作推进机制。

(二)开展试点工作,狠抓示范带动。青岛等四市开展“点、线、面”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积极从企业、园区、社会三个层面上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子。一是在企业层面,建立循环经济型企业,形成“点”上的小循环。他们把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作为建立循环型企业的着力点和基础,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广泛推行清洁生产和清洁能源,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量,提高能源的梯级利用和废物的循环利用。如青岛啤酒二厂通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使每万元产值能耗(折标煤)由实施清洁生产前的71公斤下降到58公斤,当年就获得直接经济效益86.5万元。二是在园区和行业层面,建立“线”上的中循环。潍坊海洋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坚持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循环经济发展路子,先后投资10多亿元,实现了海水资源的“一水六用”,直到“吃干榨尽”有用成分,海洋化工初步形成了溴系列、纯碱系列、苦卤化工系列、精细化工系列高度关联,互为依托,精深加工,滚动增值的四大产业链,以及建材、热电联产等相关产业链,形成了一个以上下游产品连续成线、关联产品复合成龙、资源循环综合利用为特色的生态工业体系,被列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三是在社会层面,积极构建循环型社会,建立“面”上的大循环。潍坊市把建立循环型社会与城市建设管理结合起来,对城镇和农村、工业和农业、生产和生活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进行统筹规划,把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以及集中供热、供水、供气等城市基础设施,纳入建立循环型社会的重要内容,采取BOT、TOT、BT等方式,实行市场化建设和运营,加快了污染治理步伐,形成了城镇与农村之间、三次产业之间、生产与生活之间的良性循环。

(三)坚持科学规划,促进有序发展。青岛等四市把制定规划放在突出位置。潍坊市在编制完成《潍坊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决定于年底编制完成全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并要求各县市区、各行业、系统,积极做好循环经济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潍坊海化开发区循环经济规划》已完成并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论证。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编制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已于日前编制完成,近期将报国家环保总局评审论证。

(四)加强政策法规引导,部门齐抓共管。青岛市早在1993年就出台了《青岛市资源节约条例》和《青岛市资源综合利用若干规定》等地方法规,以及《青岛市炉渣和粉煤灰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废旧金属回收利用管理暂行规定》、《能源利用监测管理办法》等规章。尤其是最近几年,法规建设力度更大,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立法计划,有关节能监督、报废汽车管理、废旧食用油脂回收、废旧轮胎回收、废旧家电回收管理办法等已进入立法调研程序。

潍坊市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环境与发展决策的意见》、《关于加快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转发市环保局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全市深入开展资源节约活动方案》、《关于积极推进有机食品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扩大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等六个文件,从政策上促进了全市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要求计划、规划、城建、城管等部门,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市发展规划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循环经济理念,认真执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考核体系,不断优化城市发展布局,提高能源配置效率,增强城市综合功能。要求经贸、科技等各个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几点建议发展循环经济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规划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优化资源利用、提高资源产出率、降低环境污染为重点,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努力形成政府推动、企业有效运作、公众自觉参与的良好局面,加快我市循环经济的发展。

(一)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循环经济涵盖了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经济社会与环境等方方面面,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根据宁波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确定我市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基本目标、重点任务和对策措施。并制定发展长期循环经济的专项规划和计划,分年组织实施。建议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各类专项规划的编制。

(二)加强法制建设。要以国家和省的法律法规为指导,结合宁波实际,从企业内部循环、区域范围内循环和社会整体循环三个层面,加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体系。当前抓紧研究制定资源综合利用、节约使用能源、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等法规。同时,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节约能源法》、《水法》、《矿产资源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切实加强执法力度,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三)建立完善政策体系。尽快制定《宁波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若干意见》,创新发展循环经济的管理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要充分发挥税收、金融、价格等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当前要重点研究水价、电价、地价和矿产资源价格为主要内容的市场价格机制,制定和完善节水、节电、节材、节地的财税鼓励政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政策、污染集中控制政策和工业园区环境管理政策等。要尽快制定和完善生态环境效益补偿机制。要研究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将主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指标。

(四)组织多层次全方位试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应通过试点,总结经验,运用典型引路全面展开。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体现企业、行业、社会和启动期、发展期、成熟期等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特点和要求。在微观层面,抓好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要以代表性强、规模效益好的重点企业为主体,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清洁生产为载体,以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为主要目的,构建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体系。在中观层面,抓好一批工业示范园区和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要以市、县两级工业园区和农业示范园区为重点,以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循环链建设为主要途径,以实现资源在不同企业之间和不同产业之间的最充分利用为主要目的,建立起以二次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循环经济机制。在社会层面,抓好一批生态镇(乡)和绿色社区建设;要以社区、城镇为重点,以绿色消费为目标,以生态设计为主要手段,建立起以全社会共同参与为主要标志的循环经济社会体制。要制定试点工作计划,提出具体要求,明确工作责任,确定试点单位。通过试点,提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典型示范。

10.关于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考察报告 篇十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历程

德国是世界上公认的发展循环经济起步最早、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德国的循环经济起源于垃圾处理,然后逐渐向生产和消费领域扩展和转变,因此,有人称德国的循环经济为垃圾经济。到目前为止,德国的循环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2年到1996年,这是一个从强调废弃物的末端处理到循环经济模式被正式确认的探索转变过程;第二阶段,从1996至今,这是循环经济大规模开展并不断完善的过程。

1972年,德国第一部《废弃物处理法》出台,标志着德国循环经济探索的开始。二战结束后,德国致力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德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但与此同时,德国的生活和工商业垃圾也成倍增加。在1972年以前,这些垃圾的处理方式主要是堆放或焚烧,到20世纪70年代,德国(西德)大约有5万多个垃圾堆放场,且大部分管理混乱,为使垃圾处置规范化和关闭原来不合理的垃圾场,改善环境质量,1972年出台德国历史上第一部废弃物处理法,该法律确定了废弃物处理的几个关键原则:无害化;处理责任的划分;污染者付费等,开启了废弃物排放后的末端处理。

1973年,发生在西方国家的石油危机使德国意识到垃圾中所蕴含的资源和能量。1975年,德国政府发布了第一个国家废物管理计划,该计划的目标包括:废物处置的优先顺序是预防一减少一循环和重复利用;在污染者付费原则之后,针对处置进行成本分担,该计划实现了从废物处置向废物经济的转变。

1986年,针对垃圾变得越来越多的现实,德国政府在1972年法律基础上修订颁布了《废弃物限制处理法》,规定了预防优先和垃圾处理后重复使用原则,并首次对产品生产者的责任进行了规定,发展方向从“怎样处理废弃物”的观点提高到了“怎样避免废弃物的产生和如何循环利用废弃物”,在此基础上,德国于1991年通过了《包装条例》,要求将各类包装物的回收规定为义务,设定了包装物再生循环利用的目标。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在国家法律中出现循环经济概念,把废弃物处理提高到发展环经济的高度,并建立了配套的法律付系。

在《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生效后,德国的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企业以及普通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目前,德国的循环经济正向整体性物质流管理阶段迈进。

二、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经验和成绩

(一)制定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法律框架

1996年出台的《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法》,是德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核心。该法把循环经济定义为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明确企业生产者和产品交易者担负着维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责任;该法明确规定了废弃物管理处置的基本原则和做法:首先,是尽量避免和减少废物的产生,其次,是对垃圾进行最大限度的再利用,在确定无法再利用的时候才考虑进行销毁等清除处理,在处理垃圾的过程中,不得威胁到人类健康、动植物、水源、土壤等;该法明确了德国环境政策原则:预防,通过源头防控使废物产生最小化使污染者负担原则,排污者承担避免或消除环境受损的义务和费用官民合作原则,经济界、公民以及社会团体应参与解决环境问题。

在这一法律框架下,德国根据各个行业的不同情况,制定促进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法规,比如《饮料包装押金规定》、《废旧汽车处理规定》、《废旧电池处理规定》、《废木料处理办法》等。

德国自颁布《循环经济和废物处置法》以来,家庭废弃物循环利用率1996年约3535人,到2000年上升至49%。目前废弃物处理已成为德国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产业,每年的营业额约410亿欧元,创造了20多万个就业机会。

饮料包装再利用:德国从2003年10月开始颁布法律对汽水瓶收取押金。该法规规定,在购买饮料时,每个1.5升容量以下的瓶装或者罐装饮料要收取0.25欧元押金,1.5升以上收取0.5欧元。尽管该法规给消费者和商家都增添了不少麻烦,但最终还是得以顺利实施。

冶金行业资源再利用:冶金生产中会留下大量矿渣。德国的矿渣95%都得到重新利用,大部分被处理成可以替代天然石料的建筑材料,一部分被作为生产水泥的矿渣利用,另一部分甚至被作为化肥使用,70%以上的粉尘和矿泥也被重新利用,其中大部分通过烧结设备处理重新进冶金程序。

废旧钢铁的回收:2002年,德国有2000万吨废铁在本行业被重新利用。

废旧汽车再利用:废旧汽车的最后一个所有者可以将汽车免费交回到生产厂家或者进口商,生产厂家和进口商有义务收回废旧汽车并支付相应的费用。到2006年,至少要将85%的废旧汽车进行重新利用,到2015年要达到95%。另外,从2003年开始,禁止汽车生产商使用镉、汞、铅等重金属。

废旧电子设备再利用:根据欧盟统一规定,电子产品生产商可以展开生产的前提是必须建立处理和再利用废旧电子产品的设施。从2005年开始,消费者可以免费将废旧不用的电子产品交生产厂家处置,从2006年开始,电子设备生产也不允许使用某些重金属。

旧电池回收:德国的电池生产商和进口商成立了一个共同的回收处理网络,负责回收境内生产的所有旧电池,并对其进行环保处理或者再利用。

废油再利用:出售机油的公司必须要有能回收废油的装置,否则必须出资委托别的回收公司回收本公司出售的机油,只有对不含有毒物质的机油才可以进行再处理,禁止在废油中混合溶剂或冷却剂等物质。

(二)建立垃圾处理的监督机制

德国建立了专门的监督企业废料回收和执行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机构,生产企业必须要向监督机构证明其有足够的能力回收废旧产品才会被允许进行生产和销售活动。根据法规,每年排放2000吨以上具有危害性垃圾的生产企业有义务事先提交垃圾处理方案,以便于卫生监督部门进行监督。企业必须保证在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控制垃圾的产生,必须有措施保证垃圾能得到有效回收利用并对环境不造成危害。某些产品只有在保证其产生的垃圾可以得到符合规定的利用和处理的前提下才可以进行生产和销售。所有的企业必须有分离垃圾的装置,将废纸、玻璃、塑料以及金属等废料分开放置,保证所有的废料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再利用。

针对一些需要监督的垃圾处理,垃圾产生者、处理者以及有关监督机构事先会共同制定一个垃圾处理方案。监督机构承认这个处理方案后,会向垃圾产生者和处理者出具一个“垃圾清理执照”在每次运输处理垃圾时,会有“跟踪单”来记录垃圾流动的过程,以便监督这次垃圾处理是否根据拟定的处理方案进行。

德国各地都有为企业提供垃圾再利用服务的公司,向企业提供相关技术咨询和垃圾回收处理等服务。一些国营公司有义务负责区内企业的垃圾回收和再处理。此外,德国的私营垃圾处理公司也发展迅速。

(三)发挥社会中介组织作用,在包装回收系统实施“绿点”计划

在发展循环经济中,非盈利性的社会中介组织可以起到政府公共组织和企业盈利性组织所没有的作用。德国的包装物双元回收体系(DSD)就是一个发挥了巨大作用的回收中介组织

DSD是德国专门组织回收处理包装废弃物的非盈利社会中介组织,1995年由95家产品生产厂家、包装物生产厂家、商业企业以及垃圾回收部门联合组成,目前有1.6万家企业加入DSD内部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表决机制,政府除对它规定回收利用任务指标以及进行法律监控外,其他方面均按市场机制进行DSD。1998年的运作出现赢余,由于它是一个非盈利性机构,因此盈利部分于1999年作为返还或减少第二年的收费。DSD的中介性表现在它本身不是垃圾处理企业而是一个组织机构,它将有委托回收包装废弃物意愿的企业组织成为网络,在需要回收的包装物上打上绿点标记,然后由DSD委托回收企业进行处理“绿点”的标志为一个首尾相连的绿色箭头构成的圆圈,远看形似一个绿点,意为循环利用任何商品的包装,只要印有它,就表明其生产企业参与了“商品包装再循环计划”,并为处理自己产品的废弃包装交了费。现在,欧盟有10个国家都在使用这一标志。“绿点”计划的基本原则是:谁生产垃圾谁就要为此付出代价。企业交纳的“绿点”费,由DSD用来收集包装垃圾,然后进行清理、分拣和循环再生利用。

三、启示与建议

(一)从本国的具体国情出发,选择发展循环经济的突破点

我国应把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提高资源产出率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重点。“变末端治理为源头和过程防控”。

(二)国家要集中力量组织关键技术和装备攻关,建设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应把技术攻关列为重点,选择具有标志性目标和有广泛推广前景的先进适用技术,在重点行业和领域选择重点企业组织技术攻关,避免把资金用在一般的工程建设中。

(三)在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方面,发挥社会中介组织作用

资源回收领域涉及行业多、地区广泛、情况复杂,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经验,在一些主要领域分别组建由生产厂家、商业企业、运输企业以及行业协会等部组成的全国或区域范围的中介组织,建立起类似德国“绿点”标识的行动计划。

(四)建立完整、配套的法律政策体系,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

1.立法要分层次,体系要完整要尽快出台一部基础性的核心法律,规定政府、企业、公民个人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责任、义务和权利;规定一些具有根本指导意义和强制执行的原则和方向;明确具体的发展目标在这一法定框架下,各个行业和领域制定具体的实施法规,其中要有明确的技术标准和发展目标。

2.法规政策要相互配套和促进。我国现在已经制定了鼓励资源综合利用的相关政策,但其它相关环节不予配合,无法操作。

11.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 篇十一

一、遵化市循环经济发展特点

(一)循环经济重点建设项目显著增多。“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建设循环经济重点项目120个,总投资55亿元。建龙公司超细粉、港陆公司TRT发电、金三顺木化地板、石门废钢加工、泰达秸秆发电、黎河梯级电站及沼气池、太阳能清洁能源利用等一大批项目的建成投产,为全市循环经济发展增添了强大“引擎”。

(二)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力度空前加大。全市在冶金、建材、食品、建筑、农业等领域推广应用28项先进技术,使循环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金三顺KSP木化地板工艺,先后获得中韩两国6项发明专利;建龙炉顶余热发电技术,使废气利用达到100%,年发电可达1.8亿度。

(三)循环经济保障机制日趋完善。成立了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循环经济考核公报制度,出台了《关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意见》,制定了差别电价、税费减免、专项资金等优惠政策,对循环经济项目给予重点倾斜,为循环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激励作用。

(四)循环经济整体水平提升较快。近年来,全市共利用固体废弃物300万吨,综合利用率50%;液体废弃物30亿吨,综合利用率85%;气体废弃物50亿m3,综合利用率100%.“十一五”期间,万元GDP能耗由2006年的1.88吨标煤下降到2009年的1.5吨标煤,累计实现节能量148万吨标煤。2007年底,遵化市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县级示范点,省委书记张云川同志对该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做法做出重要批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曾就该市建龙公司发展循环经济的做法进行过专题报道。

二、遵化市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遵化市循环经济发展尽管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在企业、产业、社会三个层面之间缺乏有机衔接,循环经济宏观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二是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力量不足,技术瓶颈受到制约。据统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年用于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的经费不足4500万元,致使长期困扰经济发展的一些关键技术始终未能取得重大突破。三是不同领域发展失衡,存有顾此失彼现象。如在工业领域,循环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认识和接受,而在农业和建筑领域,循环经济发展比较迟缓。

三、遵化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突出抓好三个层面。

1、狠抓企业层面,促进企业内部循环。以冶金、矿山、建材、化工、电力为重点,大力提高能源、水、矿产和土地等战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水平,通过实施“三定一改”(定能源消耗、用水定额、污染物排放指标,开展综合节能节水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改造),加快推进“四节一利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废弃物循环利用),从源头和全过程中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消耗“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2、狠抓产业层面,促进产业内部循环。循环型工业,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与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抓产品结构调整,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条,降低产品单耗;抓产业结构调整,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淘汰高消耗、高污染落后生产能力,提高资源集约化利用水平;抓产业布局调整,引导生产要素向主导产业集中,形成资源节约的生产力布局。循环型农业,要以农业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建立“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沼气池建设,鼓励开展“畜—粪—菌—沼—肥”、“畜—沼—果(菜)”等生态农业模式,打造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经济链条,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循环型建筑业,要积极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开展建筑废弃物处置工作。推广应用CL建筑体系、混凝土搅拌/浇铸一体化设备和新型墙体材料,在新建、扩建、改建工程中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实施建筑物废弃物处置和综合利用工程,逐步建立废弃物强制性限期处置制度。循环型服务业和旅游业,要用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理念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和旅游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对旅游景区要规划先行,进行保护性开发,大力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3、狠抓社会层面,构建节约型社会。在全社会积极倡导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活方式与消费理念,严格执行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有关规定,提倡重拎布袋子、菜篮子,重复使用节能环保购物袋。各级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和企业要带头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循环经济主题宣传活动;优先采购节能节水认证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再生产品。要引导和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增强全民可持续发展观念、绿色消费观念,坚持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强大社会基础。

(二)重点实施四大工程。

1、实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工程。要以金三顺、鑫利建材等为重点,充分发挥尾矿资源丰富特点,废物利用,变废为宝,使尾矿综合利用实现较大突破;以港陆超细粉、亨来超细粉等为重点,有效提升冶金废渣处置水平,提高固体废气物综合利用率。

2、实施农业固废综合利用工程。加快天津泰达秸秆发电、三兴合作社生物质类等项目建设,实现农作物秸秆的全面综合利用,继续加大农村沼气池建设,最大限度消化吸收动物粪便,美化净化农村环境,实现能源转化。

3、实施生活垃圾和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程。加快垃圾焚烧发电、垃圾碳化分解等项目建设,积极谋划废旧塑料、废旧电器、废旧电子等项目,扶持一批垃圾分解处理循环利用示范企业。

4、清洁能源综合开发利用工程。加快太阳能、地热能、水力发电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步伐,扩大太阳能、地热能住宅小区使用面积和数量,在大型宾馆、饭店、超市推广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等。

(三)加快建设三大示范园区。

1、加快党峪金山循环经济园区建设。以圣龙水泥低温发电、泰达秸秆发电为龙头,形成不同废弃物相互耦合的格局,实现废水零排放、废渣全回收、企业用电自给自足的最终目标、为我市循环经济发展树立标杆。

2、加快金三顺木化产业园区建设。应根据实际,迅速将木化产业做大做强,打造国家级木化产业园区。园区总体规模应达到3000亩以上,力争在3—5年内使投资额达到100亿元,入驻企业20家,年销售收入400亿元,安排劳动力就业8000人。在具体运作上,要以金三顺为核心,搞好技术输出与扩散,引领一批企业通过参股、入股等形式,形成紧密层、半紧密层配套企业群。

3、加快石门废钢加工循環经济产业园区建设。以石门物资回收公司为核心,进行战略性扩张,形成废钢加工、报废汽车回收、废旧轮胎处理及有色金属有机材料分选四大板块,到“十二五”末,实现年加工废钢50万吨,年处理报废汽车1.2万辆、年产废旧轮胎橡胶颗粒3000吨,年回收有色金属500吨,年销售收入突破30亿元。

(四)不断强化三大保障。

1、强化政策保障。近年来,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遵化市制定了许多政策措施,对循环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政策的落实被人为地打了折扣,从而使不少涉及资源综合利用的企业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有关部门应理直气壮地履行职能,狠抓各项政策的落实,为企业争取更多的利益和实惠。

2、强化技术保障。围绕冶金、建材、电力等重点产业,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总体要求,组织科研人员进行重点攻关,努力突破长期存在的瓶颈制约,为循环经济发展构筑强力支撑。

3、强化资金保障。按照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市场运作模式,多渠道筹措资金。政府要加大对循环经济的投入,对循环经济重大示范项目给予支持,同时积极争取国债资金或专项资金。同时,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股份、BOT等不同形式参与循环经济建设,实施区域性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市区垃圾处理、再生资源利用、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等环保基础设施项目。

12.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 篇十二

为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带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特作如下决定。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深圳经济特区新的历史使命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路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全局,深刻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路径,又是紧紧抓住重大发展机遇、胜利实现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在率先加快转变上下功夫、见实效,保持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相协调,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摆在更加优先的位置,以质取胜、赢得未来,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成功探索丰富科学发展的实践成果,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和光明前景。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深圳经济特区新时期的战略任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深圳经济特区的改革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成就、重要贡献和示范作用,强调经济特区不仅应该继续办下去,而且应该办得更好。中央对深圳经济特区新要求的根本是坚持科学发展,关键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深圳经济特区新时期的历史使命和战略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深圳经济特区有责任、有义务,也有基础、有条件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在过去30年担当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基础上,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坚决带头打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实现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的跨越,勇当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深圳经济特区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年来,迅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大城市,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较早地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和难题:土地空间和能源资源愈显紧张,人口承载已近极限,环境、生态的刚性约束日益增强,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外部竞争日趋激烈,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深圳经济特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准确判断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矛盾和问题,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机遇意识,率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探索发展新路,推动经济进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低碳绿色的发展轨道,为经济社会发展释放新的活力、创造新的空间,续写经济特区新的辉煌,在科学发展实践中再立新功。

二、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四)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以“五个率先”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率先实现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率先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内生增长;率先创新制度安排,形成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率先营造人才宜聚环境,建设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率先推动低碳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特、追求好、突出新、敢争先、立足干,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五)主要目标。到2015年,国家创新型城市率先建成,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功能相对完备,现代产业体系框架基本确立,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位居全国前列,城市化水平显著提升,低碳技术和绿色经济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全国领先。本市生产总值达到1.5万亿元,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本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0%,科技进步贡献率高于60%,发明专利年授权量超过1.2万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9万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360天以上,万元GDP能耗0.47吨标准煤,万元GDP水耗19.4立方米。

到2020年,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功能成熟完备,若干领域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世界一流,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优势显著,低碳技术和绿色经济发展全国领先,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完善,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初步建成。

三、以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六)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实施自主创新主导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优化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自主创新的企业梯队和良好的创新生态,推动从产品输出向技术输出、研发服务延伸。集中优势资源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技术攻关,力争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基因工程、干细胞、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领域取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抢占全球科技制高点,以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

(七)广聚优质创新资源。加强创新区域合作与国际合作,强化自主创新载体建设,促进各类创新要素的有机结合,增强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动力作用。在国家重大自主创新计划中勇担重任,继续支持企事业单位承担和参与国家重大专项、重大科技攻关,建设更多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加强与著名大学和一流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支持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共建产学研创新联盟。深化“深港创新圈”合作,大力引进香港的科技研发资源,联手打造世界级的创新中心。加大招研引智力度,鼓励跨国公司来深设立技术中心和设计中心,支持企业建立跨国研发机构,大力推进双边和多边国际科技合作。

(八)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是第一资源优化人才发展和服务环境,培育汇聚一支规模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大力推进高层次专业人才梯队建设,造就一批领军人才和中青年创新创业人才,着力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拔尖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强化对科技人才、科技型企业家的引导激励,建设好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打造人才宜聚城市和人力资源强市。

四、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九)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市场主导、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引领发展的要求,把握全球科技发展前沿,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引擎。制定和落实新能源、互联网、生物、新材料、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规划及实施政策。大力发展核能、太阳能、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产业和基因工程、干细胞、生物医疗等生物产业,建设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和全球重要生物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网络经济,加紧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提升信息服务能力,着力建设无线城市、智慧深圳。加快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力争在高性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领域实现突破。

(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做强创新金融、现代物流、高技术服务和专业服务,提升服务业的区域辐射力和影响力。推动制造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促进第二产业不断向第三产业演进提升,实现二三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大力吸引国内外企业集团总部和区域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营运中心进入深圳经济特区,全面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总部基地。立足高端,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优化服务外包结构,加快建设国家服务业综合试点城市和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着力扩大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引导消费载体、消费结构、消费内容升级,发展新型消费业态,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十一)增强高技术制造业竞争力。大力发展高技术制造业,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发展转变,促进制造业的产业能级跃升。加快建设公共研发和服务平台,积极支持开发产业核心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拓展先进制造业的前沿领域,积极吸引国内外先进产业资源,不断提高深圳制造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推动“深圳加工”向“深圳制造”、“深圳创造”转变。大力发展以自主品牌和自主技术为主的电子信息、航天航空、数字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打 造世界高技术制造业基地。支持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先进制造企业,开展跨国界、跨区域、跨行业并购重组,提高深圳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十二)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品牌化、国际化、集约化的导向,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的战略转型。鼓励企业走技术创新之路,增强自主研发和创意设计能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优化传统产业的区域布局和组织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传统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实施标准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导权。加强品牌战略,重点打造名牌高端服装、钟表、黄金珠宝等传统优势产业,支持企业走国际化道路、创国际化品牌,把深圳打造成为世界知名的品牌之城。

五、以深化改革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十三)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基本取向,全面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对国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先行先试;对符合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符合我国未来发展方向,需要试点探索的制度设计先行先试;对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对全国具有重大示范带动作用的体制创新先行先试;对国家加强内地与香港经济合作的重要事项先行先试,力争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率先形成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十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努力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制度保障。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健全财权与事权相适应的体制,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财政资金为杠杆带动社会投资,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大范围、更广领域优化配置资源。高水平建设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和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积极推进金融产品和经营模式创新,鼓励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创新发展,积极推动优势企业改制上市,提高金融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服务能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继续推进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积极鼓励社区股份合作经济转型升级。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高效配置,探索高度城市化地区土地管理新模式。推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建立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

(十五)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能力。研究推进功能区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大部门制改革,探索扁平化管理新模式,实现管理重心下移。深化公务员分类管理和聘任制改革,建设一支专业、高效、为民、廉洁的公务员队伍。深化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精简审批和核准事项,规范审批程序,大力推行网上审批。创新行政运行机制,优化政务流程,建立更加规范有序、公开透明、务实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十六)推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营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良好社会环境。推动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素质提升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良性互动。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规范发展社会组织,形成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加快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公立医院管理新模式,鼓励发展民办医院。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完善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稳步开放文化市场,加快建设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

六、以开放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十七)增强国际竞争力。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提高深圳经济特区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优化外贸结构,稳步提高一般贸易出口比重,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积极开拓新兴出口市场,加快推动由出口大市向出口强市转变。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把握国际新技术、新产业、新商业模式的发展趋势,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和渠道,着力引进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项目,加快推动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强配置全球资源和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着力培育一批本土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引进一批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国际总部,培育参与全球竞争的国家队,努力打造中国企业国际总部基地,加快推动由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转变。

(十八)深化区域合作。进一步完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功能,增强服务区域、服务全国的能力,提高外溢型经济发展水平。加强深港更紧密合作,以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为载体,加强创新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其他专业服务等领域合作,积极推动深港边界地区开发建设。加快推进深莞惠一体化,建设城际产业合作示范区,促进珠三角区域融合发展。积极推动有利于区域合作的交通体系建设,加强与粤东西北及周边省份合作,形成更大范围的经济合作体。抓住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实施的机遇,加强与台湾经贸合作。发挥深圳地缘优势,加强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拓展新空间。

(十九)提升国际影响力。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加快建设国际化城市,提高深圳经济特区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国际化平台支撑。建立健全符合国际惯例的经济运行规则和机制,积极营造与国际接轨的商务环境,增强吸引国际机构、资本、信息、人才、技术的能力,把深圳经济特区打造成集聚国际要素资源的战略要地。发挥以开放、创新、多元、包容为特征的特区文化优势,依托高交会、文博会等国际品牌展会和大运会等国际高端赛事,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文化软实力。

七、以加快城市化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十)推进特区一体化。以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为契机,优化区域布局,提升功能定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特区法规政策、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城市管理、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一体化,逐步消除城市发展的二元结构。加大城市更新力度,加快重点区域改造,统筹推进旧工业区、旧商业区、旧住宅区和城中村改造,提高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加快建设与完善交通、能源、水资源和信息等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形成具有国际辐射力的陆港、海港、空港和信息港,提升现代化城市功能。

(二十一)加快新型功能区开发。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开发新型功能区,培育经济发展的区域增长极,形成科学发展的示范新区。加快推进光明新区、坪山新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大鹏半岛滨海旅游度假区等新型功能区开发建设,立足优势、突出特色、差异发展、统筹推进,促进区域整体性开发、组团式发展。按照集群化、集聚化发展思路,积极发展园区经济,建设现代产业基地,以新的发展理念和制度设计,吸引新的产业项目和要素资源,打造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载体。

八、以促进低碳绿色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十二)强化节能减排。把节能减排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着力推进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减少资源能源消耗,降低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代价。改善能源利用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积极推动智能电网项目建设。加强节能关键技术攻关,开发和推广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强化节能管理手段,加快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建立科学的电价、水价机制和节电节水激励机制,进一步提高资源能源集约高效利用水平。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污染防治机制,加强水环境、大气环境综合治理,提高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与利用水平,提升城市综合环境质量,率先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十三)促进低碳生态发展。树立低碳发展的理念,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推动生产生活方式根本转变。推进低碳技术研发和低碳制度创新,完善碳交易、排污权等环境权益交易机制。综合运用产业、土地、环保、价格等政策,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产能,形成以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低碳产业结构。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倡导绿色出行方式,建设国际水准公交都市,推进绿色建筑、绿色消费工程和绿色家园建设。完善生态环境政策法规体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指标考核和环保执法,维护城市生态安全。高水平建设城市绿道网,增加城市绿量,率先建成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城市。

九、以增进民生幸福为目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十四)促进社会民生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大力实施教育强市战略,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快卫生、文体及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 和住房保障体系,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逐步扩大住房保障范围。完善促进就业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积极探索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基层社会建设,以社区服务为重点,构建为民服务网络。

(二十五)加强公共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平安深圳建设,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营造和谐稳定的环境。大力构建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强化治安管理。完善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强化对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监管,不断消除安全隐患。构建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确保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效

(二十六)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相应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贯彻落实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做到统一认识、统一思路、统一部署、统一行动。研究制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行动计划,明确责任分工,细化目标任务,制定推进措施,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十七)严格执行考核。根据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确定真实反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果的关键指标及统计体系。建立符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的考核制度,实行述职、评议和考核,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中考验干部、发现干部、选拔任用干部,追究、撤换不干事、干不成事的干部。强化对各责任单位和重点项目的督查督办,各区、各部门要健全内部督查机制,加强自查自评。

13.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 篇十三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增加绿色优质粮食产品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保障区域粮食安全为重点,以实施优质小麦加工贸易基地建设为抓手,推动我省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夯实产业基础。

(二)基本原则

1.突出市场主导,强化政府引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国有、混合所有和民营等各类市场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活力和企业创新力。针对粮食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瓶颈制约,更好地发挥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监管服务等作用,着力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2.促进产业融合,注重协调发展。树立“大粮食”“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理念,充分发挥粮食加工转化的引擎作用,推进粮食种植、仓储、物流、加工、贸易等各环节有机衔接,以相关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培育全产业链经营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融入“一带一路”,拓展“两个”市场。依托连接欧亚大陆桥战略通道、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以及甘肃国际陆港物流集散地等优势,搭建粮食贸易合作平台,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和兄弟省区市的交流合作,主动融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建立开放共赢的粮食贸易大格局。

4.推进改革创新,着力提质增效。进一步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机制,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培育壮大产业主体,创新产业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经营方式、产业模式创新,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等新功能,促进粮食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全面提升粮食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三)主要目标

到2022年,初步建成适应我市市情和粮情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绿色优质粮食产品有效供给稳定增加,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和带动农民增收,粮食优质品率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粮食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88%,主食品工业化率提高到25%以上。优质小麦加工贸易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粮食产业集群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

二、培育壮大粮食产业主体

(四)增强粮食企业发展活力

适应粮食产业经济发展需要,积极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转换经营机制,增强市场化经营能力和产业经济发展活力。按照区域布局合理、经营优势互补、整体实力增强的原则,稳步推进国有粮食企业优化重组,做强做优做大一批骨干国有粮食企业,有效发挥稳市场、保供应、促发展、保安全的重要载体作用。积极推进粮食企业经营性国有资产纳入集中统一监管,加快建立国有粮食企业收购贷款融资担保机制,为拓展市场化经营提供融资担保。培育、发展和壮大从事粮食收购和经营活动的多元粮食市场主体,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责任单位:市粮食局、市政府金融办、市国资委、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财政局)

(五)培育壮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

认定和扶持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行业带动力的省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资产、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支持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优质粮食种植,带动农民增收。有重点地引进产业链条长、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粮油加工项目,壮大我市粮食产业规模和实力。在确保区域粮食安全前提下,探索创新重点龙头企业参与地方粮食储备机制。(责任单位:市粮食局、市发改委、市农林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六)支持多元主体协同发展

打破行业、地域和所有制界限,以效益为纽带,大力培育粮食产业“产购储加销”联合体。鼓励大型骨干粮食企业和多元粮食市场主体组建“嘉峪关粮食产业联盟”,发挥资源优势,促进信息共享,形成发展合力,增强竞争实力。支持多元粮食市场主体通过产权置换、股权转让、品牌整合、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粮食产业资源优化配置。扶持民营粮食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粮食经纪人等新型市场主体发展,鼓励参与“优质粮食工程”等项目建设。指导粮食行业协会、商会等民间组织为粮食市场主体提供信息咨询、沟通协调、政商协作、自律监督等服务,推进多元主体协同发展。(责任单位:市粮食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财政局、市农林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三、创新粮食产业发展方式

(七)促进全产业链发展

扶持优质小麦、玉米、马铃薯和特色杂粮发展,重点支持优质春小麦种植、杂交玉米制种和小杂粮产业发展。健全完善特色粮油质量标准体系,形成以小麦、玉米、马铃薯为支撑,特色杂粮为补充的粮食生产体系。鼓励骨干粮食企业向上游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产销对接,大力发展订单种植,建设规模化的优质粮食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优化营销服务网络,建设优质粮食产品供应链,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推动粮食企业开展绿色优质粮油定向种植、专收专储、专加专供,体现优质优价,保护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开展粮食全产业链信息监测和分析预警,引导粮食实现产销平衡。(责任单位:市粮食局、市发改委、市农林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八)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依托省内粮食主产区、特色粮食产区兰新铁路沿线货场和铁路物流园等粮食物流节点,重点推进我市粮食产业物流园区建设,整合粮食生产、加工、物流、仓储、销售以及科技和人才等资源,推进粮食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布局,带动全省粮食产业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责任单位:市粮食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财政局、市商务局)

(九)加强粮食领域交流合作

支持粮食部门和粮食企业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与周边国家和相关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合作,与粮食主产区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合作机制。鼓励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走出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国内粮食主产省合作建立粮食生产基地。(责任单位:市粮食局、市商务局)

(十)发展粮食循环经济

促进循环农业发展,支持粮食企业发展绿色产业,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探索开展粮油副产物循环、全值和梯次利用等方面的创新实践,提高粮油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倡导绿色粮源、绿色仓储、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建设,在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销售等各环节,体现再利用、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和物耗水平,建立绿色、低碳、环保的循环经济。支持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实施“仓顶阳光工程”等新能源项目,开展麦麸、麦胚、玉米芯、饼粕等副产物综合利用示范,逐步构建绿色可持续的粮食产业体系。(责任单位:市粮食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农林局)

(十一)积极发展新业态

规范发展粮食电子商务,推进“互联网+粮食”行动,推广“网上粮店”“放心粮油+主食厨房”等新型粮食零售业态,鼓励粮食企业建立“粮食银行”。利用兰州国家粮食交易中心电子交易平台,吸引大宗粮食业务进场交易。支持爱粮节粮宣传教育基地和粮食文化展示基地建设,鼓励发展粮食产业观光、体验式旅游等新业态。(责任单位:市粮食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财政局、市商务局)

(十二)发挥品牌引领作用

加强我市粮食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粮食品牌。开展粮食品牌创建和产销对接活动,挖掘区域性粮食文化元素,联合打造区域粮食品牌,提升品牌美誉度和产品附加值。借助省内外有影响力的展会活动,支持粮食企业开展品牌宣传推介和精品粮油展示,扩大品牌社会影响力。加大粮食产品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加强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利用信用中国、信用甘肃、全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甘肃),开展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规范市场秩序。(责任单位:市粮食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农林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十三)推进放心粮油供应网络建设

适应粮油产品消费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放心、吃得健康转变的需求变化,以放心粮油示范店建设为重点,构建覆盖更全、服务更优、质量可溯、渠道可查的放心粮油供应网络。支持放心粮油示范店建设,严格统一授牌编号、统一店面标识、统一规章制度、统一报表台账、统一质量承诺,合理布局,动态管理,规范服务,引导放心消费、安全消费、健康消费,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鼓励有条件的放心粮油示范企业开办主食厨房,加快粮油的转化和增值,使其成为政府监督规范、行业动态管理、百姓评价满意的“大厨房”。(责任单位:市粮食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四、加快粮食产业转型升级

(十四)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

加快建立优质优价的粮食生产、分类收储和交易机制,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进绿色优质粮食产业体系建设。开展标准引领、质量测评、品牌培育、健康消费宣传、营销渠道和平台建设及试点示范。推进出口食品农产品生产企业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实现内销转型,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品结构,开发绿色优质、营养健康的粮食新产品,增加多元化、定制化、个性化产品供给,促进优质粮食产品升级扩面。推广小麦粉和食用植物油适度加工,大力发展全谷物等新型营养健康食品。推动地方特色粮油食品产业化,支持发展杂粮、杂豆、木本油料等特色产品。适应养殖业发展新趋势,发展安全环保饲料产品。(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粮食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农林局)

(十五)大力推进主食产业化

支持推进米面、玉米、杂粮及马铃薯主食制品的工业化生产、社会化供应等产业化经营方式,大力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方便食品、速冻食品,保护并挖掘传统主食产品和特色食品。促进应急供应、军粮供应、成品粮储备、粮油销售、主食厨房融合发展。开展主食产业化示范建设,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放心粮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作坊置换+联合发展”等新模式。加强主食产品与其他食品的融合创新,支持开发个性化功能性主食产品。推动军粮供应主副食品向即食化、野战化、军种化方向发展。(责任单位:市粮食局、市工信委、市财政局、市农林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十六)加快发展粮食精深加工与转化

大力促进粮食加工业发展,重点扶持优质小麦、杂粮、亚麻油等地方特色粮油精深加工。支持粮食加工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开发精深加工产品,提升转化能力和转化质量。适应养殖业发展趋势,立足优质玉米资源,鼓励发展安全环保饲料产品,助推养殖业发展。强化食品质量安全、环保、能耗、安全生产等约束,促进粮食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淘汰落后产能。(责任单位:市粮食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五、强化粮食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

(十七)推动粮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坚持科技兴粮,推进形成政府有序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产学研有机结合的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机制。加强与国家粮食科研机构和有关高等院校的有效对接,深化符合我省粮食资源特点的种质资源创新、绿色储藏、智能仓储、精深加工技术攻关和特色粮油产品开发等领域的合作。支持粮食企业引进国内外粮食领域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扶持科技型粮食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应用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建立粮食产业协同创新、资源共享、成果转化、信息服务平台,定期发布粮食科技成果,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责任单位:市粮食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

六、夯实粮食产业发展基础

(十八)实施“优质粮食工程”

积极申报实施国家“优质粮食工程”项目,加快建设我省绿色优质粮食产业体系。落实“中国好粮油”行动示范工程配套政策,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加快示范企业建设,扶持优质特色粮油种植基地和粮食加工能力建设,加大品牌培育、宣传和推广力度,扩大优质粮食品牌效应,增加优质粮食产品供给。推进农户科学储粮行动,促进粮食产后减损和农民增收。(责任单位:市粮食局、市财政局、市农林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十九)完善现代粮食仓储物流体系

优化仓储企业和物流节点布局,着力改善仓储物流设施基础条件,提升粮食仓储物流能力。依托“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建成以现代粮食物流园区为龙头、大型骨干库为支撑、基层购销网点为基础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依托铁路大通道绿色环保和运能运力优势,增加铁路运量,加快物流关键节点公铁联运能力建设,推进粮食物流与信息化融合发展,促进信息共享,提高物流效率。(责任单位:市粮食局、市发改委、市交通局、市商务局、市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二十)健全粮食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提升粮食质量检验机构检测能力,形成以省级为骨干、市级为支撑的公益性粮食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开展收获粮食质量调查、品质测报和安全风险监测,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管,逐步建立从生产到消费的粮食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强粮食种植、收购、储存、销售及食品生产经营监管,严防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流入口粮市场或用于食品加工。(责任单位:市粮食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农林局)

七、保障措施

(二十一)健全金融保险支持政策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为粮食收购、加工、仓储、物流等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金融机构要结合职能定位和业务范围,加大对粮食产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将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纳入甘肃省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支持范围。积极开展企业厂房抵押和存单、订单、粮食仓单、应收账款质押等融资业务,创新“信贷+保险”、产业链金融等多种服务模式。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为粮食企业对外贸易和“走出去”提供保险服务。(责任单位:市政府金融办、市财政局、市农林局、市商务局、市粮食局、人行嘉峪关市分行、市银保监分局、农发行嘉峪关市分行)

(二十二)切实做好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

围绕保障区域粮食安全、促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总目标,结合各地实际,优化完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指标体系,促进优质粮食生产、培育壮大产业主体、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粮食产业发展质量。制定符合我市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实际的目标,细化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加大粮食考核比重,全面做好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工作。(责任单位:市粮食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农林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

(二十三)认真履行战略合作协议

坚持“合作、共享、创新、发展”的原则,全面落实省政府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签订的《共建区域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明确部门职责,加强协调对接,落实支持措施,促进我省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责任单位:市粮食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农林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

(二十四)加强组织领导

上一篇:教师个人自传8194下一篇:动物作文200个字二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