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建设局“三服务”工作总结

2024-08-12

区建设局“三服务”工作总结(共12篇)

1.区建设局“三服务”工作总结 篇一

区粮食局三服务一争创活动总结

区粮食局三服务一争创活动总结

开展“三服务一争创”活动是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提升政府机关形象,改进工作作风的重要措施,区粮食局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粮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基层和群众是否满意来检验机关工作的成效,积极开展“三服务一争创”活动。

一、统一思想,强化服务意识。

区直机关工委召开“三服务一争创”活动动员会议后,粮食局党委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了党委会,对活动开展作了全面安排部署。党委会后,局机关召开了全体人员会议,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了《关于在区直机关广泛开展“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服务基层,争创优秀服务机关”主题实践活动的实施意见》,并进行了认真讨论。通过学习讨论,全体干部职工进一步加深了对开展“三服务一争创”活动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为开展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同时,要求广大干部职工从强化服务意识入手,切实找准在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拓宽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式,全面提高对粮食服务工作的认识。

二、围绕中心,提升服务水平。

一是提升为粮食生产者服务的水平。认真落实粮食收购政策,创新服务,带动农民增收,保护农民利益;引导有条件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以主食为重点的粮油深加工,提升粮食产业的带动力和辐射力,促进行业发展。二是提升为粮食经营者服务的水平。()依法开展粮食流通统计检查,帮助企业和粮食经营业户建立统计台帐,有效规范粮食市场秩序;落实粮食收购许可证制度,简化办理程序,鼓励社会主体参与粮食购销活动,搞活粮食流通。三是提升为粮食消费者服务的水平。对企业粮食出入库情况及原粮卫生情况进行全程跟踪,保证入市粮食质量安全;强化粮食市场监测、做好粮食应急预警工作,促进粮食供求总量平衡和价格基本稳定。同时,积极开展“放心粮油”工程建设,扎实推进“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活动,让广大居民吃上放心粮。

三、注重长效,提高服务质量。

把健全和完善机关工作运行机制作为一项治本措施,建立健全领导带头、全员参与、目标管理、严格考核的工作机制。制定服务标准、明确服务机制,促进服务事项和服务行为制度化、规范化,逐步优化服务流程,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规范工作制度,完善行政问责制度,工作承诺制度,深化政务公开、党务公开制度,坚持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严格责任追究,坚持考核奖惩,调动机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逐步提高粮食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努力推动“三服务一争创”活动常态化、长效化。

2.区建设局“三服务”工作总结 篇二

1.1 基本现状

一直以来,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农机化水平位列山东省乃至全国的前列。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不断加大,新农村建设等惠农政策不断出台,兖州区农机化水平不断跨上新台阶。目前,大中型动力机械和复式高新农业机械拥有量得到迅猛发展,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8%,形成了涵盖9大类1 000余个品种的农业机械生产集群,农业机械经营如雨后春笋般地遍地开花,正向着集约化、规模化和信息化发展的道路迈进。这也大大推动了农机维修服务行业的繁荣,农机维修行业已成为推动农机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服务产业,在面向农业,服务农民和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区在册农机维修服务网点达到84家,其中供应网点39家,从业人员396人。农机维修网点以乡镇为中心,呈点状分布,主要分布在交通要道两旁,以自建房或租赁房屋为主,发展较为迅速。

1.2 存在的问题

农机维修服务市场的发展是在自发和无序中进行的,没有正确的市场导向和相关政策的扶持,发育尚不完善,还存在许多问题。

(1)政府还没有出台一系列的引导扶持政策,维修服务只是针对现有简易的农业机械,规模小,没有横向联合,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2)维修网点的维修水平不高,生产力低下。大部分维修网点设施简陋,技术力量薄弱。没有新型、大型或专业维修设备,维修工艺简单,维修质量偏低。从业人员没经专业培训,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不高,这使得维修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3)当前农机维修服务市场还处于分散化、简单化的初级阶段,没有形成专业化、集团化和分工协作的农机维修服务体系,难以适应现代农机市场的发展需求。

(4)维修服务网点经济效益低。维修服务网点大多处于微利状态下维持经营,大型、先进的农业机械维修不了,配件供应困难,只能维修简易农机具,大多又以电气焊、补胎充气等专项修理为主。

(5)农机维修服务的配件质量没有保障。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和配件充斥市场,维修点追求高利润,农机户图便宜,维修质量难保障,有的甚至还影响到了农户的人身安全。

由于前期受体制和市场因素的影响,原有的县级国有农机修配厂已全部破产,乡镇农机维修服务站也多数丧失了农机维修服务能力。现在的农机维修服务市场已由个体和小规模维修点所取代。由于维修设备简陋、技术力量薄弱、配件质量低下及缺乏政策扶持等原因,无法承担大中型拖拉机和新型现代农机装备维修业务,农机户“修机难”的矛盾日益突显,农机维修服务市场亟需一批大规模、恢复性的一级农机维修服务网点来解决这一问题。

2 建立农机维修服务中心的目的和意义

为解决这一突出问题,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根据兖州区农机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建立大型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对兖州区乃至整个鲁西南地区的农机维修服务行业大发展都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科学谋划建设农机维修服务中心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趋势,是推进农机节能减排、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必然结果。

2.1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把建设大型农机维修服务中心与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结合起来,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强化科学管理,完善服务手段,与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强强联合,建立综合性的大型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切实解决农机化发展过程中自身链条薄弱的环节,提高农机化的科技含量和综合利用水平,从而增强农业机械化发展后劲。

(2)基本原则。第一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综合性的大型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建设一定要结合兖州区实际,根据区域内农业机械保有量和今后发展情况进行规划,要突出农机维修服务中心的维修、服务等综合功能,关键要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第二是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引导农机企业积极参与,共同发展。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要让有实力的企业参与进来,特别要积极引导农机销售企业在原有“三包”服务的基础上增加服务项目,可采取“共建双赢”的办法,形成以市场为基础、政策为导向和企业为主体的长效机制。

第三要正确引导,以点带面,以面带动全盘。要利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泛宣传,广造形势,树立典型。同时集中有实践经验的优秀技术人员到中心去维修服务,对中心的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的维修服务培训,使他们熟练掌握先进的农业机械维修保养技术。这样农机户对中心的维修质量才能放心,其效益才能有保障,才能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带动全区农机维修行业的蓬勃发展。

2.2 优势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1)具备的优势。一是兖州区农机化水平高,大中型及复式高新农机具拥有量多,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进一步发展,全区可耕土地约有50%进行了土地流转,注册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36家,大型复式农业机械有了长足发展,这对农机维修市场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兖州区是全国重要的农业机械生产基地,农机产品覆盖9大类1 000余个品种,形成了粮食生产耕种收最大的产业集群。是全国重要的农机维修配件销售集散地,质量可靠,配件齐全,便于发展农机维修服务业务。三是随着兖州区农机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机部门锻炼培养出了大批的懂管理、会技术的优秀人才,为建立综合性大型农机维修服务中心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同时,国内外各大农机生产厂家纷纷在兖州区设立“三包”维修服务点,这也给联合大企业共同建立综合性大型农机维修服务中心提供了必要的先决条件。

(2)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建立综合性的大型农机维修服务中心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二是强强联合,需要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依靠大企业共同创办综合性大型农机维修服务中心,通过实际调研,制定切实可行的可行性报告,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维修场地、维修设备等的规划和筹备,一系列手续审批等,都需要政府出台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三是要规划好综合性大型农机维修服务中心的近、远期目标,统筹兼顾,解决好大中型动力机械及复式高新农机具的维修服务问题。

3 建立农机维修服务中心的保障措施

(1)政府合理制定扶持政策,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农机维修服务中心进行大力扶持。结合当前中央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拿出专门资金,对农机维修服务中心的场地建设、技术改进和设备更新等进行扶持,使农机维修服务中心能尽快投入运营,并创造出适当的经济效益。

(2)农机管理部门履行好农机维修管理职能,为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建设保驾护航。农机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农机维修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将其列为工作重点,加强组织领导,为农机维修服务中心提供正确的政策引导,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机维修服务中心的建设和正常运行。

(3)农机管理部门为农机维修服务中心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农机管理部门要利用自身的优势,为农机维修服务中心提供新技术培训、解决技术难题、提供法律咨询和维护经营者合法权益等多项服务,保证农机维修服务中心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使广大农机户的农业机械修得放心、用得舒心。

3.区建设局“三服务”工作总结 篇三

【关键词】航运;港口城市;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

世界主要国际航运中心在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方面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建设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航运服务业集聚区有利于集聚航运服务资源,形成强大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是整合航运服务功能、提高航运服务效率、突出现代航运服务特色、规范航运管理的有效路径,也是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的重要平台。当前,南京市下关区要抓住南京市打造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的战略机遇,利用沿江码头资源丰富、航运产业基础较好、省市航运管理和服务机构多数在辖区内等有利条件,突出航运服务业集聚区这一主题,并结合下关滨江开发建设,以规划建设滨江商务区为基地,大力推动南京航运服务业发展,力求实现“航运服务业总部聚集,金融、保险、代理等配套服务汇聚,航运政务服务集中”功能。为此,要尽快成立专门运作机构,编制集聚区发展规划,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

1航运服务业集聚区特征

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内的航运服务业按构成要素可以划分为核心层、辅助层、支持层等3个层次:核心层主要由船舶运输业及港口服务业构成;辅助层主要包括货运代理、船舶代理、船舶检验、船舶经纪等组成的航运辅助业;支持层也称航运衍生服务业,包括航运金融、航运保险、海事教育及培训、航运信息咨询、海事仲裁等。综合来看,航运服务业集聚区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以港口为依托。航运服务业集聚区一般是以综合经济实力较强的港口城市为依托,融发达的航运市场、完善的服务体系、丰富的航运物流及众多的航线航班于一体,集聚各种航运要素的经济区域或港口城市。一些与船舶装卸、船舶检验、船员服务等有关的企业最初就集聚在港口区域,随着港口区域的不断发展,一些与航运有关的其他企业也不断向该区域聚集、相互联系并不断向外部扩张,逐渐发展为航运服务业集聚区。

(2)以政府为主导。航运服务业集聚区最初是由资源、技术和市场等港口内部力量驱动形成的集群。在航运服务业发展到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后,需要在政府的合理引导下,引入一些国内外著名航运服务企业以形成航运服务业集群。待航运服务业集群具备一定的区位条件和优势后,政府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制定和出台有利于航运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以吸引更多的优质航运资源积聚,并在政府的规划引领下,最终形成质量较高和稳定的航运服务业集聚区。

(3)以轮轴式为结构。轮轴式产业区的特点是集聚区内企业经济规模较大,集聚区内外的企业联系紧密。集聚区的发展能力及竞争水平主要取决于区内核心企业的发展能力和竞争水平,而且政府会在核心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即具有轮轴式的结构特点:船舶运输业、港口服务业为其轴心,周围辅以相关的中小型服务企业(如货运代理、船舶代理、船舶检验、船舶经纪等),并随着集聚区的发展,逐渐衍生出相关航运支持产业(如航运金融、航运保险、海事教育及培训、航运信息咨询等)。

2建设下关航运服务业集聚区的现实依据

2.1必要性

(1)现代港口城市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上海、天津、大连、青岛等港口城市的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较为迅猛,都在走航运服务业集聚发展之路。长三角地区的众多城市也提出建设港航、物流中心的战略设想:上海正在积极打造国际航运中心,苏州、镇江也在积极争取长江下游的航运物流中心地位,长江流域的航运格局将进一步改变。南京必须抓住长江流域航运体系调整的机遇,确立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的地位,确保南京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作为长三角地区仅次于上海的中心城市,南京应抓住机遇,充分发挥长江岸线的资源优势和区域航运服务中心的功能优势,通过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进一步推动航运产业的转型升级,赢得新一轮竞争的主动权。

(2)区域服务业特色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南京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南京在“十二五”期间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整合资源,推动全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由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大力促进金融保险、现代物流、软件及服务外包、科技研发、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向集聚区集中发展,着力彰显集聚区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示范、带动和支撑效应。围绕重点功能板块建设,策划、创立一批服务业集聚区,作为产业核心,促进板块功能加快完善。引导各类集聚区加强信息服务公共平台建设,提高集聚区整合资源和集约发展的能力,促进资金、信息等要素以及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龙头企业向集聚区集聚。同时,《纲要》也指出,要推动城区服务业特色化发展,各区要依托区域特色,统筹规划、合理开发、重点培育,积极构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航运服务正是下关滨江的特色资源,下关区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在规划建设中的下关滨江商务区打造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将对促进高端优质航运服务资源向下关滨江汇聚,发挥集聚区示范引领作用,进而完善下关滨江板块商务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这也是下关区域服务业特色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3)下关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必然要求。“十二五”期间,下关区将产业转型作为区域发展的路径,大力实施产业转型工程,坚持“绿色、低碳、智慧”的产业发展导向,按照全面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集聚集约发展水平的要求,重点发展商贸流通、航运服务、旅游文化等产业,优化发展房地产和先进制造业,培育发展商务服务、科技研发、创意设计,逐步形成“3+2+3”的现代产业体系。为了重点发展航运服务业,下关区要充分发挥滨江亲水的地缘优势和航运资源集中的产业优势,加快航运服务业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推动航运主流业务向高端航运服务转型,积极打造航运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发展航运交易与货代船代服务、金融保险中介服务和邮船游艇旅游服务业,力争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航运企业总部集聚地、服务机构汇集区和专业人才孵化器。

2.2可行性

(1)区位优势突出。下关区是南京市6个主城区之一,拥有长江南京段(长200 km)中最具主城立面特色的“黄金岸线”(长9.3 km)。在下关沿线,在江苏省、南京市沿江开发战略实施后,下关区沿江开发急剧升温,成为南京主城区投资兴业的黄金宝地,区域城市功能较为完善,公路和铁路运输资源丰富。作为航运企业总部办公所在地,与位于郊区的龙潭港区等相比,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同时,下关区与浦口地区隔江相望,与上下游港口之间的运输较为便利,是承南启北、串联上下游的中心地区,有利于承载、集聚各类航运发展要素,具有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的良好区位优势。

(2)航运历史悠久。下关地处长江之滨,水路运输历史悠久,长江航运之地位史不绝书。新中国建立后,下关地区的航运业得到迅速发展,一批大中型水运企业和造船工业先后在下关落户,下关沿江岸线成为专业化水上客货运港区。之后,南京港相继获准开展外贸运输,对外国籍船舶开放,成为长江流域江海换装、水陆中转、货物集散和对外开放的多功能江海型港口,成为全国最大的内河港口,而南京的“百里港区”以下关为其中心。

(3)产业基础深厚。下关作为“百年商埠”,凭借滨江亲水的地缘优势,长期以来就是南京航运企业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据初步统计,目前下关地区集聚航运企业约百家,其中包括中国长航南京油运股份公司、南京港口集团等市内龙头企业。2010年当年,全口径税收接近2.5亿元。长航油运股份公司计划到“十二五”后期,发展成为国内专业运输第一、液态油品运量进入全球前十强的企业。下关地区航运配套服务机构较为集中,南京海事局、地方海事局、航管所、船级社等大部分航运服务企业的行政主管部门,以及一批官方或民间自发形成的行业协会均在此集聚,共同构成航运服务业的良好发展平台,也为建设和发展下关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奠定良好的产业基础。

(4)后续发展载体充足。规划建设的滨江商务区位于下关滨江核心区域,规划用地2.36 km2,沿江岸线长约2.3 km,未来将新建发展载体384万m2,其中甲级写字楼、高端商业、酒店面积约占60%。通过合理的规划建设,下关滨江商务区将为航运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发展载体资源,成为南京市主城范围内不可多得的可用于成片开发、吸引航运产业集聚发展的黄金区域。

3建设下关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建议

(1)成立专门运作机构。建议围绕下关航运服务集聚区的功能建设重点,成立南京市下关滨江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发展办公室,专事航运服务业的规划研究、招商引资、协调服务等工作。内设综合部、功能招商部和建设协调部,主要负责协调下关滨江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开发建设、航运服务功能建设、招商引资以及航运企业服务工作,全面推进下关滨江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发展。需要强调的是,为最大限度地整合和协调相关行政资源,促进航运中心发展,特别是推动航运“软环境”建设,建议在南京市级乃至省级层面,构建具有跨部门协调能力的行政机构,为下关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域航运资源、争取更高层面的政策支持奠定良好的运作基础。

(2)科学编制集聚区发展规划。尽快启动《下关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委托权威机构对下关滨江区域的航运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尽早形成可实施的发展规划方案。把航运服务业集聚区作为滨江商务区的先行建设区域,依托航运服务集聚区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通过功能整合和提升,以航运服务业为龙头,形成航运企业云集、航运要素市场繁荣、配套服务完善的航运特色区域,使下关航运服务业集聚区成为南京市滨江商务区的核心区域。同时,通过将特色资源做大做强,不断提升下关航运服务业集聚区的层次和能级,争创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争取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3)注重航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结合下关滨江地区城市再造,建设高端商务载体,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大型船运、货代、船代、邮船公司等企业和航运保险机构及航运法律等服务机构入驻;建立面向长江流域的航运采购分拨中心、营运结算中心;利用计算机和现代网络通信技术,整合现有口岸通关系统资源,实现口岸管理部门、服务部门、生产企业和贸易企业的信息互通,降低物流成本;培育发展航运规划展示及招商宣传、航运行业资源整合、航运公共信息服务、航运企业综合服务、航运研究咨询等航运公共服务功能;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建立航运交易和人才服务公共平台。

(4)加强航运金融服务业发展。下关在重点推进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同时,要大力发展航运保险、租赁、信托等金融业务,通过航运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带动整个滨江商务区金融业发展和提升,从而为现代化滨江新城区的建设发展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环境。

(5)加快培养高层次航运人才。下关建设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建设区域性航运中心,需要大量高端复合型航运人才,即在航运经营管理、航运经济、航运金融、航运政策法律、航运市场建设和管理等领域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中、高级人才。为此,一方面要加快航运人才培养,加大航运职业教育和培训力度。以下关职业教育中心异地重建为契机,通过与综合实力较强的海事院校进行合作共建,以航运特色打造为路径,不断优化区职教中心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并以其作为共建载体,将下关航运服务业集聚区作为海事院校的人才培养基地,成为航运人才聚集和培养的平台,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集聚的机制,大力实施人才集聚与科技创新工程,吸引海内外高层次航运服务业人才在下关集聚,为下关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4.区建设局“三服务”工作总结 篇四

临沧市临翔区博尚镇在深化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试点工作中,认真总结“四群”教育的做法和经验,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积极探索“六三”工作新方法,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让群众得到实惠。

“三清”法增强服务群众底气。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基层干部做到“户情清、民意清、政策清”。扎实开展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三深入”活动,认真落实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建立102个民情责任区,联系群众13495户,876名干部直接联系群众2601户,建立民情台帐20套,让基层干部清清楚楚掌握村情户情。采取随机调研问、蹲点联户问、设箱定点问、书面调查问、谈心谈话问等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市、区领导深入乡、村随机调研82人次,区、镇派出136名党员干部下基层蹲点走访农户3552户,设置意见箱34个,发出征求意见表1535份,开展谈心谈话1705人次,征求到意见建议2775条,让基层干部清清楚楚了解民意。认真梳理惠民政策27项,编印发放服务手册4500册,组织党员干部培训21场(次),让基层干部清清楚楚知晓党的各项惠民政策。

“三办”法做好服务群众实事。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实行 “立即办、限时办、销号办”。以问题为路径,认真梳理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建立问题解决销号制,实行责任终身追究,是谁的责任就由谁负责解决;坚持边整边改,能够解决的立即解决;对需要一定时间的,制定措施,明确解决时限,逐一解决。

活动开始前共梳理出群众反映急需解决的问题20个,活动开始后,共梳理出问题202个,已及时整改64个,正在整改41个,列入计划整改97个。

“三帮”法突出服务群众重点。结合乡、村发展实际,采取 “帮信贷、帮产业、帮建房”措施,增强群众发展致富能力。充分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村融资贷款,抓好工、青、妇等小额信贷担保贷款,争取群众建房贷款政府贴息、产业抵押贷款,联户担保贷款等渠道,帮助群众解决贷款难问题。去年以来,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4个,建设信用村1个,发放信用贷款8460万元。以发展庄园经济为突破,充分发挥优势产业的带动作用,引导群众发展“烤烟、油菜、茶叶、畜牧”等高原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镇共组建党员先锋队23支,抗旱助春耕支农服务队12 支,帮助建设爱心水窖620口,义务参加劳动1670 人(次),发展优势产业 15.76万亩,建设烟草庄园1个。狠抓美丽乡村建设,每幢建房补助1.5-2万元,建盖新民居房615幢,发放民居房建设补助款916万元。同时,积极支持村组完善水、电、路基础设施。

“三强”法提升服务群众能力。通过“强队伍、强阵地、强机制”,为优质服务群众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认真落实“三培养”措施,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党员培养成村、组干部。认真做好村“两委”换届工作,配齐配强村“两委”班子。选配大学生村官10人,新农村指导员21人,党组织常务书记37人。在实现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覆盖的基础上,建设镇为民服务大厅1个,启动建设自然村级活动场所38个。在认真落实“四群”教育七项制度的基础

上,建立健全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有效机制,建立健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问题的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健全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长效机制。

“三抓”法树好服务群众形象。以开展活动为契机,采取

“抓宗旨、抓监督、抓整治”,改进思想作风,树好服务群众形象。以《党章》为镜,以群众为镜,以模范为镜,学习提高,对照检查,纯洁党性,强化党员干部为民服务宗旨;通过民主生活、民主评议、民主监督三个环节,抓好干部作风监督工作;通过教育提醒诊病、组织调整祛病、分类处置治病三种疗法,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全镇共开展学习64场(次),参加学习2597人次,撰写读书笔记914篇,撰写心得体会660篇,撰写党性分析材料 360篇,向流动党员寄送材料36份,打电话和信息通知87人,召开专题学习生活会96场次,集中研讨135场次,开展民情体验344场次。

“三得”法畅通服务群众渠道。严格镇、村服务群众工作纪律,做到群众反映诉求时“找得着人、说得上话、办得成事”。镇、村建立值班责任制、去向告知制,统一制作告示牌,公开干部去向及联系方式,让来办事的群众找得到人。建立办理群众诉求责任制,做到“来信来访认真办、来人诉说认真听、反映问题详细记、办理情况有回音”,让群众说得上话。认真落实每月一次的民情分析联席会制度,认真研究群众诉求,明确办理责任,让群众办得成事。对群众反映找不着人,说不上话,办不成事的严肃查处。

5.区行政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篇五

一、全区行政服务体系建设运行情况

我区于5月成立了区级行政服务中心,陆续建成镇级便民服务中心5个,村级便民服务室86个。区行政服务中心在建设运行过程中,立足搭建平台,着眼长远发展,始终把服务大厅作为优化环境促进发展的重要平台来打造。在建设“服务型”、“阳光型”、“高效型”政府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各级行政服务中心呈现出政府转变职能、依法行政的新气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区委、区政府对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和运行情况高度重视,专门召开了区长办公会,按照“应进必进”的原则要求全区16家行政单位必须进中心设立服务窗口。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目前,区级行政服务中心已进驻9家单位,设立9个服务窗口,行政审批事项63项,分别是区经改局(5项)、区人社局(10项)、区国土分局(8项)、区民政局(11项)、区人口计生局(1项)、区卫生局(4项)、区住建交通(5项)、区文体局(15项)、区安监局(4项)。中心现有窗口工作人员8名,管理人员2名。

镇级行政服务中心中除镇的镇级便民服务中心由于设置在镇文化活动中心,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加上服务中心空间狭小,硬件基础设施设置不全,部分群众仍习惯于直接到镇直各部门办理相关事务,致使便民服务中心承办的服务项不多,日常运转强差人意外,其余四个乡镇的镇级服务中心均在正常运转。

东沟镇便民服务中心于底投入使用,积极推行“一站式办公,一站式服务”的运行模式,设有司法信访、民政残联、劳动保障、财政查询和计划生育等5个窗口。中心现有窗口工作人员5名。目前,镇采取了“办理+全程代理”的服务模式,推行“六公开”、“五规定”。“六公开”即:服务内容公开、办事程序公开、申请条件公开、申报材料公开、办结时间公开。“五规定”,即:一般事项直接办理,特殊事项承诺办理,重大事项联合办理,上报事项负责办理,控制事项明确答复。

梁子镇便民服务中心设有政务值班、综合服务、劳动保障、土地城建、计划生育、民政扶贫、综治维稳、农业服务8个服务窗口,服务事项58项,窗口工作人员8人。服务中心实行现代化办公,现代管理手段,各窗口配有电脑及便民服务手册。另外,中心对企业和群众申请办理的各类事项,实行“一窗受理、内部动作、上下联运、全程服务,”变群众跑为干部跑,变多次办为一次办,以便民服务中心的窗口为纽带,形成一条连接市、区、镇与企业、群众之间的办事服务链。去年以来,全镇共办理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共计3000余件。

沼山镇便民服务中心设有民政、城建、综治信访、农业、新农保新医保等5个服务窗口,窗口工作人员8人。中心规定:凡是由自已审批的能够立即审批的就当场审批;需要审核的三日内审批到位;需要上报区审批的第二天就必须送到区有关部门进行审批。

涂家垴镇便民服务中心设置服务窗口8个,配备服务人员10名,涉及服务项目11类35项。进驻镇便民服务中心的窗口有:政务值班、综治维稳、计生、财政、新农合农保、民政、土地城建、农业。元——5月,各窗口累计接待办件1100余人次。

村级便民服务室按照市、区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经过多方努力,目前已形成了以镇便民服务中心为主体,村级便民服务室为基础的覆盖镇、村两级的行政服务网络体系,形成了上下互动,统一协调的行政服务新模式。主要提供相关的政策咨询服务,负责所办理事项的初步审核工作,将服务内容统一送到镇便民服务中心进行办理。由于村级便民服务室基本没有行政审批权,因此大多数村级便民服务室只能作为“收发室”。其中,镇村级便民服务室除了新城、胡进、朝英、子坛、花贺、柯畈等村的便民服务运转正常,真正达到了便民服务的目的外,镇其它村的便民服务室在便民服务上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二、既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目前,我区行政服务中心运行虽然较为平稳,但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与我区经济发展相比,与投资者、百姓的期望相比,与行政许可法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相比,与区委、区政府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改革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项目进驻不彻底

至目前,中心进驻项目不够,部分窗口单位人员虽已进驻,但项目并没有在中心进行办理,使中心无法实现“进一个门,办所有事”和“一站式服务”的宗旨。有些单位没有在中心设立窗口进行集中办公、公开办事。也有少数单位为保住自身的审批权力,对一些重要的审批事项仍未做到应进尽进,存在“小权进、大权不进”,将重要的服务项目、关键的办事环节,仍放在本单位办理。

(二)业务开展不理想

中心业务开展是中心存在的生命线,但我区中心业务情况很不理想,九个入驻部门,目前没有一个部门的窗口开展业务。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项目进驻中心集中办理率很低,造成大部分窗口工作人员上班时间无事可干,精神状态死气沉沉,久而久之窗口工作人员对中心发展也持怀疑态度。

(三)办件质量参差不齐

从已办理的业务来看,存在办件质量不高,没有按相关规范要求办理的现象。部分窗口仍然按原来的办理程序办理,或在原单位先行受理、办理,致使中心成为“收发室”。如此以来,“中心”在办理过程中成了一个摆设,非但没有起到提高行政效率的作用,反而多设了一道门槛,也增加了行政成本。

(四)考勤考核举步维艰

中心自运行以来,大多数窗口单位工作人员能严于律己,自觉遵守中心考勤制度,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但也有个别窗口单位工作人员更换频繁,工作衔接不够,造成熟悉业务周期变长。由于“中心”没有掌握窗口工作人员的人事权,经济权,造成中心在人员管理上十分被动,仅仅依靠表扬、批评、通报等形式已很难有效管理。

(五)中心管理的职能不强

行政服务中心是区委、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一座桥梁、一个窗口。中心发展状况令人精神振奋,但是由于项目进驻不到位、授权不到位,实际上中心一定程度上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目前,行政服务中心与各窗口单位只是一种协调服务的关系,虽然区委、政府赋予了一定的管理权力,但实际上很难运用到位。以上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体制机制创新滞后不适应当前发展需要的集中表现:首先是部门审批环节多。有的审批项目既要按地域又要按层次报批,这样的事项很难进“中心”按要求一站式集中办理,当事人多头跑的现象难以消除。“中心”无法对其实行有效监督和管理,最多起一个联络沟通的作用。有的部门在“中心”所设的服务窗口,基本上只能起到“收发室”或“挂号台”的作用,体外循环不可避免,审批链条无法紧密连接。其次是在“隐藏”利益上受制。审批项目的背后大都有一系列的收费行为。一些部门靠收费运转或弥补财政拨款的不足,因此有的部门总是以各种理由婉拒进入“中心”。以上现象的实质就是一些部门单位的大局意识、群众意识、服务意识淡薄,部门意识、本位意识、权力意识浓厚。

三、解决我区行政服务工作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必须加快机关效能建设,提升行政服务水平,坚决克服应付态度、畏难情绪,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局的决策部署上来,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把这项转变机关作风的“牛鼻子”工程抓紧抓实抓出成效,确保我区行政服务中心全面提速。

(一)进一步加强对行政服务中心工作的组织领导

成立行政服务中心是涉及各部门行政管理机制、行政理念及方式、权力调整的一项综合改革,推进的阻力和难度肯定很大。因此,一方面各部门要统一认识,形成互动合力。要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践行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严格依法行政、优化投资环境、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支持和做好“中心”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领导,实行强势推动。要利用行政、组织及纪律等手段,强化措施、强势推动、强制入轨。要全力服从服务于“创新服务方式,提升办事效率”的工作大局,真正把我区行政服务中心打造成一流的服务品牌、软环境建设的名牌、人民满意工程。

(二)着力抓好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建设,确保“五个到位”

一是确保审批事项到位。进一步理清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坚持能进则进“中心”的原则,杜绝该进中心的项目留在部门搞两头受理,不允许项目进入中心后再擅自撤回,由于客观原因确需撤回或取消的,必须报经区政府审查同意。各职能单位的职能取向从原来的“审批”转移到“监管”,真正实现管办分离。二是确保业务授权到位。中心窗口要真正实行一站式服务,不能只起“收发室、传达室”的作用,要做到授权到位,使接件、审查、签批、制证、盖章与发证均在中心完成,实行一窗式办结,最大限度方便各企事业单位、社会法人和办事群众。三是确保人员到位。各部门要按照选优配强的原则,把政治思想好、政策水平高、业务素质强、宗旨意识牢的优秀干部放在“中心”窗口工作,要把“中心”窗口作为展示部门形象的物质载体和培养、锻炼、选拨干部的重要平台。四是确保办结时限到位。凡法律、法规、规章明确办事时限应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规章的时限。对服务对象的申办事项能当场办理的,应立即办理;不能当场办理的,应告知办事时限;不予办理的,应说明理由。不符合政策规定的,耐心解释,做好思想工作。五是确保服务质量到位。要组织开展以热心接待群众,规范服务礼仪;耐心回答询问,主动指导申报;细心办理业务,正确把握政策;诚心提供帮助,坚持热情服务;真心为民服务,做到廉洁从政;虚心听取反映,努力改进工作为主要内容的“六心”活动。要通过开展“六心”活动,使窗口工作人员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融入工作的每个环节,真正做到“仪表整洁在身上,热情微笑在脸上,娴熟业务在手上,文明用语在嘴上”,尽最大努力赢得服务对象的满意和好评。

(三)加快计算机网络及电子政务平台建设

要按照“责权清晰、程序严密、运行公开、公开透明”的总体目标要求,抓好经费保障,及时更新窗口设备,加强网站建设,健全网站功能。改进和完善操作流程,为实现网上审批夯实基础,向广大公众全面展示和宣传政务公开和行政服务动态。

(四)创新机制,从求时效向求功能转型

为了更好地突出行政服务中心的集聚优势,提高人民群众办事的舒适感。应紧紧围绕群众需求,强化功能性服务,放大乘数效应,着力提高行政服务工作的时效性、经济性、便捷性,优化窗口设置、流程设置、功能设置,较好地实现从“群众找我办”向“我为群众办”转型。

在办公场所的空间布局上,要紧紧围绕便民、便企、便建的服务宗旨做文章;在服务体系建设上,要切实履行“协调、管理、服务、监督”的职能。

(五)创新手段,从流程化向信息化转型

要积极调整行政服务的理念和思路,根据服务对象的需要调整我们的流程,而不是让服务对象根据我们的流程办事。为此,可依托全区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按照全省统一规范标准和确定固化的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建立功能完善的“网上政务大厅”、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业务系统和行政权力电子监察、法制监督系统,实现行政权力的网上公开透明运行。

6.区建设局“三服务”工作总结 篇六

议方案

区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建议方案

区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建议方案

一、项目概要 项目名称:省市区200年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项目 建设性质:新建 建设地点: 主管单位: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残疾人联合会建设单位:区残疾人联合会 责任人:

建设内容及规模:建成标准化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1处,建筑面积平方米,按照“七位一体”的综合服务需要,购置配

套相关设施。项目投资:项目总投资120万元,分项目投资额及比例为:基本设施建设投资80万元,占%;设备购置投资40万元,占%。

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12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0万元,区级配套资金24万元,自筹56万元。

二、项目建设的背景 区基本情况

1、自然概况

地理位置:平凉市崆峒区地处甘肃东部、六盘山东麓、泾河上游的陇东高原腹部,位于东经106°25′-107°27′,北纬35°12′-35°45′之间。东临泾川、镇原,南依、华亭、崇信,西接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固原,北邻彭阳和甘肃镇原县。行政区划:8月撤销原平凉市,设立崆峒区。全区辖17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区、1个工业园林、252个行政村。全区东西长75km,南北最宽处43km,总面积1936km2,有汉、回、蒙、满等18个民族,其中汉族约占73%,回族约占%,其他少数民族约占%。底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农村劳动力万人,贫困人口6万人。残疾人万人,贫困残疾人2千人。

2、社会经济状况 据统计资料,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比上年增长%;实现工农业总产值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亿元,农业总产值亿元。全区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68元。粮食总产量达到万吨;底全区肉牛饲养量达到万头。

3、交通道路状况

市区为陕甘宁三省交通枢纽,是古“丝绸之路”必经重镇,素有“旱码头”之称。亚欧大陆桥复线宝鸡至中卫铁路纵贯全境,312国道横穿东西,平定高速公路全线开工,宝中铁路最大货运站位于区域中央,天平铁路、西平铁路正在建设之中。境内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西接兰州,北上银川,东连西安,南下宝

鸡,跨三省而连六县。全区共有车辆7208辆,其中客车2770辆,货车4438辆,货运量641万吨,年货物周转量53672吨,客运量896万人,周转量62747万人。城乡交通营运路线31条,公共汽车93辆,出租车1300多辆。

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现状及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领导、扎实工作,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全区残疾人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社区康复服务逐步开展,残疾人康复受益面不断扩大。止目前,已有名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其中1500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5000多人次在城市社区和村镇得到了便捷的服务,有效地改善了残疾人的身体功能,增强了参与社会的能力。二是社区康复服务网络建设得到加强。先后创建了社区康复示范点3个,配备了康复器材。创办了崆峒区盲人按摩院,安置4人就业。与红十字会医院、市工三医院联办崆峒区康复服务指导站,设立了低视力矫治点。平凉精神病医院以诊断各类精神病,癫痫、小儿弱智、脑瘫为主,业务扩展有心理咨询、戒毒、按摩理疗等。五年来,医院门诊1760人次,入院治疗精神病人500多人次,治疗出院人数524人次,有效地开展了精神康复和预防工作。三是将社区康复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社区建设规划、区域卫生规划及政府工作计划,依托现有机构和设施,重点开展残疾人医疗康复工作,成立区肢体残疾、精神残疾、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和残疾人辅助器具供应服务站,充分发挥了技术示范,人员培训、基层指导、知识普及、咨询转介等作用。万安门社区被省政府残工委授予“残疾人工作先进社区、西郊办事处被市政府残工委授予“残疾人工作先进街道”,兴和庄社区为“残疾人工作先进社区”。我区荣获全省“十五”无障

碍建设先进区,全省先进残联组织,全省抽样调查先进调查办公室等称号。据统计,“十五”以来,全区累计扶持4261名农村贫困残疾人解决温饱。对5000名残疾人进行了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安置1232名残疾人稳定就业,残疾人就业率达到85%。实施复明、助行、助听项目,为524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复明手术,为贫困残疾人安装假肢28具、捐赠轮椅336辆。为名残疾人提供了康复服务,其中1500人不同程度康复。稳定290多名残疾儿童少年在校就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为300名残疾人提供了法律援助和服务。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实施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是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维护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全

体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确保残疾人全面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解决残疾人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关注残疾人的利益,确保残疾人有保障、有尊严、有安全,使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落到实处。

二、实施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是改善残疾人生产和生活条件,努力提高残疾人的生活水平的需求。崆峒区现有各类残疾人万多名,其中有多名处于贫困状况,残疾人占全区总人口的%。虽然政府部门通过各种渠道和康复项目的实施,投入了一定资金,但与残疾人的实际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残疾人生存状况较差,生活水平较低的局面还没有改变。为满足康复服务指导和聋儿听力语言训练,就业服务,进行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提供辅助器具供应发放,扶持盲人按摩业,加快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基础建设,充实服务人才,配备服务设备和器材,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努力提高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全

面提升残疾人的综合素质,发挥综合服务设施工程对残疾人康复服务的作用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

三、实施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有利于推动全区残疾人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社会团结和睦,更加重视发展残疾人事业,这将为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但是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我区残疾人事业发展还存在着综合服务设施严重滞后,基础管理服务薄弱,残疾人社会保障范围不顺畅的问题,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还不高,影响到整个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的建设,可以满足残疾人综合服务水平的提升,推进全区残疾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

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一是项目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有利于增强为残疾人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综合服务设施工程是为残疾人服务的场地,是残疾人直接受益的基础工程,是改善残疾人身体功能和基本生活状况的民心工程,通过康复服务指导和聋儿语言训练、就业服务、职业培训、辅助器具供应。盲人按摩,法律救助、文体活动等系统全面的康复服务,可有效地解决残疾人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特殊困难,为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和服务,从根本上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水平。二是有利于加快和谐社会建设。广大残疾人是小康社会的建设者,又是小康成果的共享者,没有残疾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残疾人由于自身功能障碍,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最需要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保障残疾人的权利,发挥残疾人潜能,帮助残疾人实现“平等、参与、共享”的目

标,是党和政府及残联应尽之责。和谐社会首先要让残疾人得到社会的尊重和关怀,解决残疾人康复就业、教育、救助和生活中的各类问题,不断缩小残疾人与健全人生活水平的差距,使贫困残疾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有利于促进残疾人事业的全面发展。近年来,通过全区上下的不懈努力,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联动的残疾人事业格局基本形成,全社会对残疾人事业的认识普遍提高,理解、尊重、帮助残疾人和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风尚进一步形成。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化平均水平间的差距已逐步缩小,残疾人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多层次、专业化和社会化。残疾人就业遍布城乡各行各业,就业渠道由摊点型向福利企业、民营经济转变。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建立健全,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得到切实改善、自强、自立、自尊、自信的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提升,广大残疾人通过劳动实现了脱贫致富。四是具备开展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工程的基本条件,崆峒区残疾人联合会组织机构健全,各项服务体系完善,业务人员经过多层次培训,开展综合服务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土地资源,资金及水电配套设施等基础条件具备,切实可行。

四、拟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基本情况 项目建成后可为全区17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西郊开发区和二十里铺工业园区的252个行政村,12个社区残疾人开展各项服务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五、建设内容与规模 建设目标:

在我区建成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按照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服务残疾人的职能要求,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指导和聋儿听力语言训练、就业服务、职业培训、辅助器具供应、盲人按摩、法律援助,文体活动功能用房和辅助用房,满足残疾人综合服务的需要。

建设内容和标准

崆峒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占地面积3亩,计划建成标准化三层复式全框梁结构综合服务中心办公楼一幢,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包括办公室、财务室、会议室,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指导站,残疾人就业服务所,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服务部,聋儿听力语言训练部,盲人按摩中心,法律服务部、文体活动站等。并按照“七位一体”的综合服务需要,购置配套相关设施。

7.区建设局“三服务”工作总结 篇七

主题活动进展情况汇报

全区“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主题活动启动后,区城乡建设委员会紧紧围绕区委总体要求,以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创先争优见成效为目标,结合我区城市建设实际,扎实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以活动开展助推各项工作提速增效。通过科学谋划,精心组织,扎实推进,我委“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主题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夯实“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主题活动基础

维护好经济社会繁荣稳定局面,实现城市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好基层服务工作是关键。为此,区城乡建设委从三方面入手,科学谋划,强力推进,确保在推动城市建设各项工作全面发展、科学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深化为民服务意识,推动基层工作提速增效。一是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了以主任为组长,各副主任为副组长,系统单位一把手为成员的历下区城乡建设委“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具体工作方案,细化责任到局,分解任务到人,确立了建委主任负总责,副主任靠上抓,系统单位负责人具体抓的落实机制,为切实开展好基层服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二是强化制度保障。制定了《历下区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开展“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主题活动的实施方案》,设立了基层工作联系点,建立了领导干部基层调研、服务群众工作制度。全委41名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分别与生活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主动上门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与此同时,机关党员定期下基层,全面了解辖区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并尽全力予以解决。一系列措施为全委党员干部进一步明确任务目标,切实落实服务群众工作责任提供了制度保障。三是加强教育引导。结合“两贴近、三服务”的具体要求,组织全系统党员认真研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市各级会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了区委书记雷天太同志在全区群众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组织机关全体干部职工观看了《增强服务意识,抓好基层工作》系列电教专题片;邀请专家讲授《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专题讲座。通过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广大干部职工更加坚定了做好基层服务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坚持以人民群众满意为目标,以“服务、管理、创新”为重点,积极主动深入基层,广泛了解社情民意,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立足本职,优化服务,推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主题活动见实效

我委坚持“抓城市建设就是促发展、惠民生”的工作思路,通过开展扎实有效的基层服务工作争取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推动城 市建设工作提速增效;通过高质高效的城市建设赢得人民群众的满意,促进“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主题活动向纵深开展。

(一)大力推进和谐拆迁。为了最大程度维护动迁居民利益,我委以扎实做好群众工作为切入点,在拆迁工作中积极探索推行“五化工作法”。一是宣传先行化。在启动拆迁之前,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引导,工作人员分片包干,采取张贴公告、发放资料、座谈讨论、现场动员、逐户上门、发动党员干部等方式深入宣传拆迁工作政策和意义,引导动迁户在充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动迁措施、安臵方案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监督拆迁工作实施。二是责任明确化。把每个拆迁片区科学划分成若干方格网,每个方格明确相应工作小组,实行调查摸底、讲解政策、思想疏导、协议签订、搬迁验收一条龙责任制。定期召开碰头会,汇总进度、分析问题、研究对策,确保拆得了、拆得好、拆得稳。三是补偿标准化。同一区域坚持一套标准补偿千家万户,既不欠哪家一分钱,也不多给哪户一分钱,做到了公平补偿,和谐拆迁。四是监督群众化。实行投诉制度,公布拆迁投诉举报电话,安排专人负责信访接待,积极受理被拆迁人的投诉,及时处臵被拆迁人的诉求。紧紧围绕实现平安动迁、和谐动迁的目标,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努力把各类矛盾和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五是方法多样化。为加快拆迁协议签订进度,提出并应用了真情感化法、借助外力法、消除障碍法、主动服务法等多种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城乡建设委作为全区 城市建设主管部门的综合协调作用,多措并举为驻区企业尤其是与重点工程项目相关联的企业提供周到的服务,促进全区经济发展软环境的进一步优化。一是创新服务。建立了服务重点项目建设工作联系制度,安排专门业务科室提供咨询服务,主动对接市城乡建设委相关职能处室,积极为建设单位办理各项基建手续提供帮助。二是超前服务。建立重点工程项目登记台帐,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及时更新内容,随时掌握项目动态,及时靠前服务,项目建设进入重点环节和关键步骤后,派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最大限度地加快工程推进速度。三是主动服务。由委领导班子成员带队,主动上门,与重点项目负责人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积极宣传我委服务重点项目建设的各项政策和措施,详细了解重点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分类梳理有关问题的基础上,主动牵头相关部门给予落实解决,受到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一致好评。目前,成城大厦、鲁邦银河大厦、天业国际等项目相继竣工,即将投入运营。鲁邦国奥城广场、恒隆广场、山工新天地等22个项目加速推进,即将竣工投入使用。保利大明湖、大众传媒大厦、贵和二期等32个续建项目进展顺利。省信用联社、解放路东源宾馆、济南警备区干休所等12个筹建项目开工建设。整洁、靓丽,宜居宜业的现代化中心城区形象逐步显现。

(三)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紧紧围绕打造宜居宜业现代化城区的目标,将环境整治作为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有效途径,全力以赴,强力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条主次干道、7条背街小巷、1个居民小区、2条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面展开。泉城路道路环境综合整治进展顺利,全新的“金街”形象逐步凸现。文化东西路道路改造工作全部完成,环境综合整治加速推进,路边文化墙特色鲜明。司里街、区政府东路改造整治全面完成。按察司街拓宽改造工作取得新进展,一期(尹家巷至明湖路段)改造基本完成,二期工程(尹家巷至泉城路段)已开工,正在进行场地平整和强电落地施工。建新南路立面整治工作圆满完成,管线施工芽茶推进。苗家巷、鞭指巷、东青龙街整治全面铺开。佛山苑小区煤气危网改造工作提前启动,沟槽开挖工作完成过半。黄台南路边沟、历山路边沟整治工作加速推进,河道泄洪能力得到加强,周边环境显著改善。

三、聚焦热点,攻坚克难,开创“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主题活动新局面

对于区城乡建设委来说,要想把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工作做实做好、干出亮点、推上新水平,不仅要抓好基础层面上的城市建设工作,更要在切实解决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上下功夫。为此,我们时刻保持高度灵敏的社会洞察力,及时捕捉城市建设领域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想方设法予以解决,尽最大努力满足群众需求。一是缓解市区停车难问题。面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停车难问题,以委机关党员骨干为主力成立了“公共停车场设施建设管理党员攻坚组”,深入基层扎实开展公共停车设施建设管理专项工作。“党员攻坚组”集思广益认真研究解决措施,充分开辟建筑空地建设临时 停车场,协调重点路段周边区域企事业单位向社会开放自用停车场,在开放式居民小区试点临时停车、限时停车、夜间道路单向停车等交通微循环管理新办法,极大缓解了城区停车难题,受到群众一致好评。二是科学制定环境综合整治计划。今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开始前,我们组织相关人员走遍全区大街小巷,全面了解社情民意,科学制定整治计划,确保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环境最差,最需要改造的地方,最大程度消除通行安全隐患,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三是抓好信访维稳工作。在处理信访问题时,坚持把“时时服务群众、事事方便群众、处处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指导思想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从方便群众出发,在处理群众上访和清欠工程款工作环节,制定和完善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服务制度,总结和推行了首问负责制、一站式服务、急事急办、特事特办、超前服务、上门服务等多种便民、利民措施,确保上访案件办结率、农民工清欠工作满意率双100%。四是积极开展对口帮扶。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与慈善捐助献爱心活动,与此同时,心系困难群众和贫困村镇,定期走访慰问帮扶对象,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深入开展城乡携手共建活动,帮扶对口村开展失业村民再就业培训、村内基础设施整修改造等工作,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戴,用真心建起了党和政府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四、总结经验,查摆不足,保持“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主题活动良好势头

“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主题活动开展以来,区城乡建设委全 委上下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深入基层察民情、听民声,为辖区百姓解决了一大批困难问题,城建队伍的服务效能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但是对照上级的要求,我们还有诸多不足。比如:理论联系实际还有提升空间。还有个别党员干部存在思想不够解放,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开展活动与自身实际结合不够紧密,基层工作经验不足,服务群众意识不强等情况。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已经引起高度重视,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下一步,我委将进一步总结前一阶段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纠正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探索深化基层服务工作的新措施、新办法,为“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主题活动不断向纵深开展铺路建桥。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将强化三方面工作。一是着重强化基层基础性工作。引导机关党员深入各工程建设指挥部、环境综合整治现场、重点项目建设工地,在城市建设一线服务群众、建功立业。二是继续强化领导干部“结穷亲、送温暖”工作。在帮助帮扶对象解决当前困难的同时,充分利用职能优势开展技能培训等活动,帮助他们不断增加收入,彻底摆脱生活困境。三是强化宣传发动工作。不断丰富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努力营造“扎根基层、创先争优,优化服务、争做模范”的良好氛围,不断提升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工作的层次和水平,为建设繁荣和谐现代化新历下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历下区城乡建设委员会

8.区行政服务中心工作总结 篇八

20**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区行政服务中心继续坚持改革创新,稳中求进,各项重点工作圆满完成,成效显现。在不断完善日常管理,优化服务质量的基础上,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总体工作业绩迈上了新台阶。

截至11月,大厅共受理业务338940件,日均受理业务约1700件,业务按期办结率达97%。区受理(督办)中心解答群众咨询35711件,受理群众督办投诉8件,办结率100%。12345热线共处理各类投诉和咨询来电共3052例,答复率为100%,群众满意率达96.8%。现将中心全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重点工作

(一)积极推进行政审批网上办事大厅建设

今年,按照省、市有关建设标准和进度要求,我区积极推进网上办事大厅建设。一是完成广东省网上办事大厅XX市XX区分厅改版工作,实现与省网上办事大厅连通对接。二是将各部门审批服务逐步纳入市行政审批电子网络一体化平台,实现网上一体化运行管理;在6、7月份组织大量人力对我区审批事项办事指南进行重新配置,细化信息要素达74个,进一步明晰群众网上办事指引。三是在区、镇(街道)、村(居)行政服务站点全面布设网上办事自助终端,大力推广网上办事大厅应用,实现网上办事服务区、镇、村三级全覆盖。目前,我区可网上申报事项约1081项,网上可申报事项比例达100%,网上办理率为80%,顺利完成省、市下达的任务指标。

(二)优化提升“三集中三到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今年以来,在三个试点单位(区发展规划统计局、区国土城建水务局和区环境运输城市管理局)顺利开展“三集中三到位”改革的基础上,中心尝试将成功经验进行推广。3月,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积极响应,率先整合局内的审批职能,成立审批服务科整体进驻中心,落实“三集中三到位”改革。进驻至今,96%窗口入件实现即入即办,工作成效显著。除此,中心不断优化提升“三集中三到位”运行机制。4月,根据区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分版块办公的要求,中心相应调整窗口设置,实现该局环保板块与交通板块后台分别进驻中心,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有效优化了“三集中三到位”工作。

(三)全面加强基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XX市XX区行政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今年以来我中心着力强化基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并于2月底和6月底对我区各镇(街道)中心、村(居)服务站建设进行了考核验收。从成果来看,各镇街中心建设成效显著,呈现出“三多一少”,分别是进驻单位多,进驻窗口多,办事群众多,不能办的事少,实现了做实做强的预期目标。以“一村(居)一服务站”的模式,建成全区66个村(居)行政服务站,进一步拓展完善了行政服务网络;村居可(代)办理的事项大幅提升至89项,真正实现政府服务延伸到村居,便利群众;网上审批工作开展良好,获群众广泛好评。

(四)工程建设项目竣工联合验收工作步入正轨

经过近一年的运作,区联合验收办在“专人、专职、专章”的制度保障下,各项工作开展顺畅,内部监督和管理制度不断强化,工作效率显著提高。不断完善“一次性告知”制度,坚持“一窗进出”的工作制度,严格遵守“5-5-3工作制度”,即5个工作日内完成材料审阅-5个工作日内组织现场勘查-3个工作日内出具竣工验收证明文书,为群众节省时间。截至11月8日,区联合验收办共受理工程联合验收申请159项,受理建筑面积2403166平方米。其中办结项目145项,按时办结率100%。办理时间最短仅为3个工作日,平均办结时间为9.3个工作日。

(五)继续深入开展事权下放“回头看”工作

6月,中心开展事权下放“回头看”工作,就各镇(街道)承接第一批、第二批下放的审批事项进行调研,深入了解各镇(街道)在实际工作所遇到的问题。中心对需要回收的事项和需要新放权的事项进行收集与分析,梳理出《区向镇(街道)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动态调整的目录(2013)》。依照实际,该目录对各镇(街)所承接的事权分别进行动态调整:其中西南街道回收128项、新增放权3项、区、镇(街道)同时受理10项;云东海街道(三水新城管委会)回收109项、新增放权3项、调整区、镇(街道)同时受理5项;白坭镇回收67项;乐平镇(三水工业园区)回收40项;芦苞镇回收45项、新增放权17项;大塘镇回收27项、新增放权2项;南山镇回收事项共63项。

(六)有效实行企业登记联合审批改革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要求,1月中心制定《XX市XX区企业登记联合审批改革实施方案》,通过在区行政服务中心设置企业登记综合服务窗口,为企业登记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同时,自XX市企业登记联合审批系统于年初投入使用以来,中心积极跟进该系统的运行情况,收集各部门使用系统所遇到的问题并及时向市审改办反映,逐步完善系统,确保企业登记联合审批系统的运作能发挥实效。

(七)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运作顺畅、成效明显

自去年6月成立以来,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始终坚持“规范管理、优质服务”的工作方针,努力加强和完善软硬件建设,取得一定工作成绩。在推进市公共资源一体化平台项目建设方面,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成为我市首个测试使用单位,并正式启用土地网上挂牌交易和工程交易的预约抽取专家和数据统计功能,不断延伸和优化中心服务。截至10月,共计受理公共资源交易项目进场交易申请325宗,完成交易276宗,成交总额657146.94万元,节支增值效果理想。

(八)深化职能清理,全面梳理行政审批管理事项目录

9.区公共卫生服务半年工作总结 篇九

一、加强领导。制定方案。

制定了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根据卫生部、财政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及《市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结合实际我镇成立了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领导小组。定标定责到人,明确责任,各项目实施责任人制定了各自的工作方案及项目运行计划并能规范化运行。

二、健全制度。规范行为。

发放到每位职工和乡医手中。各项目实施办公室制定了相关制度并上了墙,院统一制定并印制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手册》200本。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为了规范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院特邀市局专业人员组织全院职工及各卫生所乡医,就《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进行了专题培训,通过培训,使所有村医都基本掌握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各项内容,为在镇顺利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更好地为广大居民的健康提供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九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布置和进度情况。

1、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居民健康建档是基础,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组织各项目实施人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精神病人等人群为重点,自愿的基础上,通过组织下乡入村体检等形式,为辖区常住人口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做到健康档案内容详实、填写较规范。截止目前已经为10664人建立了居民健康建档。将在11月下旬到12月份对全镇一、二中学生全镇幼儿园托幼人员安排进行体检。

2、健康教育

各项目责任人都能通过进村、上街宣传,针对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慢性病防治及辖区重点健康问题等内容。为辖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宣传信息和健康教育咨询服务,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并定期更新内容,开展健康知识讲座等健康教育活动。截止目前,主要街道设置健康教育专栏4块,版面更新4次,开展下乡健康教育视频播放宣传 次,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活动6次,举办健康知识讲座12次,发放各类宣传印刷品15万余份。通过各项目责任人的共同努力和不断的进行健康指导和干预,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一些群众的不良卫生习惯,真正做到疾病从预防开始。

3、预防接种

发现、报告预防接种中的疑似异常反应,为适龄儿童免费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并协助调查处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预防接种工作的重点任务。为了做好此项工作,再一次确定了疫苗接种点,各接种点都具备了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规定的冷藏设施、设备并按照要求进行疫苗的领发和冷链管理,保证疫苗质量。6月份对预防接种的人员(具备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执业护士或者乡村医生资格)进行了预防接种专业培训。

应接种儿童14450人,1冷链运转工作 顺利完成了10次冷链运转工作。实种儿童13370人,接种率93%其中:基础免疫接种儿童10232人,实种儿童9574人接种率94%卡介苗应种475人,实种 471人,接种率99%新生儿hbv应种乙肝疫苗应种 1813人、实种 1755人,接种率97%及时接种率100%脊灰糖丸应种 2199人、实种2107人,接种率96%三联疫苗应种2195人、实种2089人,接种率95%麻疹疫苗应种880人,实种841人,接种率 96%a群流脑疫苗应种1739人,实种 1428人,接种率82%乙脑疫苗应种931人,实种883人,接种率95%加强免疫应种4218人,实种 3796人,接种率90%其中脊灰糖丸应种547人,实种503人,接种率92%三联疫苗应种804人,实种736人,接种率91%二联疫苗实种199人,实种159人,接种率80%麻腮风疫苗应种724人,实种683人,接种率94%a+c群流脑应种832人,实种711人,接种率85%乙脑疫苗应种837人,实种752人,接种率90%甲肝疫苗应种278人,实种252人,接种率91%。

镇继续强化村级卡、证、册管理工作,2卡、证、册 资料管理 xx年。充分利用每月冷链运转后,对村级计划免疫工作进行考核,全年共对辖区32个村级接种点联合监督检84次。有力的保证了卡、证、册填写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至今,共建卡 475人、建证475人、建册 475人,录入微机 475人。

3、麻疹查漏补种及强化免疫工作

镇在年组织防保站人员和镇区5个接种点的人员对镇区和周边3个行政村的所有儿童进行拉网式排查,共排查镇区和周边3个行政村,7个年龄组(时间从出生至xx年出生的所有儿童)共排查儿童743人(不含托幼机构目标儿童)其中以前出生为 664人,以后出生的为79人)册儿童本地漏种儿童 22人,为了控制麻疹疫情在镇的流行。流动儿童215人;摸底新发现本地儿童22人,流动儿童105人;其中需接种1剂次215人,需接种2剂次61人,合计 337针次。

根据《xxxx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和《xx年全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方案》要求,为切实履行我国政府向世界作出的xx年中国消除麻疹的庄严承诺。镇在镇政府、卫生院的统一领导下,于xx年9月1120日对8月龄至14周岁儿童开展了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接种工作。全镇8月龄至14岁儿童(即1995年10月1日至xx年12月31日出生儿童)应种为7477人(其中本地儿童6695人,外地儿童782人)除有禁忌症的儿童未及时开展接种外,全镇实际接种7119人(其中本地儿童接种6351人,外地儿童768人)接种率为97.6%,实现了上级要求的95%的目标。

4、传染病防治

及时发现、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 ;开展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咨询服务;配合市防疫站结防科对 结核病人进行治疗管理,截止11月份,乙类传染病例报告 例,丙类传染病例报告 例,及时报告传染病人 例,转诊结核病人 例,管理病人 例。为传染病的防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儿童保健

为了很好的为0—36个月婴幼儿建立儿童保健手册,开展新生儿访视及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我院妇幼医生 于10月份到三门峡参加了为期3天的国家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培训。通过培训,使每个参加培训的人员明确了目的,掌握了《规范》标准。 截止目前,0-36个月儿童建册344册,xx年出生344人,访视344人。

6、孕产妇保健

按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规定,每年至少为孕产妇免费开展5次孕期保健服务和2次产后访视。对孕妇进行一般的体格检查及孕期营养、心理健康等健康指导,了解产后恢复情况并对产后常见问题进行指导。截止11月,各项目责任人已对所有孕产妇进行健康管理,孕产妇建档479人,早孕建册411人,早孕建卡率85.5%,产前健康管理率100%,产后访视率100%。

7、老年人健康管理

对辖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进行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一般体格检查,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是老年人健康管理的主要内容。在居民健康建档的一开始,我们就将老年人作为了重点人群来健康管理。截止目前,65岁以上老年人登记在册3912人,建立档案2531人,对建立档案老年人全部进行健康服务管理,管理服务率达65%。通过健康知识宣传65岁以上老年人都能自愿接受体格检查。

8、慢性病管理

慢性病管理,主要是对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健康指导。对35岁以上人群实行门诊首诊测血压。对确诊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定期进行随访,并对他们进行体格检查及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健康指导。截止11月份,各项目责任人已登记管理高血压患者1566人,登记管理糖尿病患者197人。

9、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对辖区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在专业机构指导下对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治疗随访和康复指导。截止目前,共为辖区69人精神病患者建立档案。

四、加强督导、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开展以来,院领导对此项工作十分重视,多次对项目工作进行了督导。

启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下乡调查体检活动。院领导亲自带领体检工作队20余人进驻桑园开展调查体检工作。

召开下乡调查体检工作协调会,对体检项目组合进行了重新调整:八项重组为四组,即血型血糖组、一般状况组、脏器功能组、症状生活查体询评组。同时,对人员安排、物品器械管理做了严格要求。

院班子成员就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及时发现了项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纠正,促进了项目工作的健康运行。

院成立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小组, 对我镇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进行了全面督查,督导人员对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来所做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同时,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院 要求要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把档案要建成活档,更好的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镇公共卫生工作从总体上已经步入了正常运转的轨道,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1.组织功能发挥不到位。三级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网络虽然已经基本建成,但仍然没有充分发挥相应的功能作用,各项工作镇村联系不够,衔接不密切、配合不默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质量。

2.措施不够扎实。各责任人虽然积极地开展了公共卫生工作,但也发现个别同志认识不够,工作流于形式,没有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有效的实施方案,对村卫生所的指导力度不够,部分责任人的管理指导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很难起到有效的指导和督导作用。

3.健康档案资料填写不规范.个别健康档案资料填写不够规范,健康档案内容空项,错误较多,存在较多逻辑错误。

4.工作力度有待加强。从检查中发现个别医生的业务知识不够全面,工作消极被动,责任心不强,缺乏主动上门意识。主要表现在:一是慢性病的筛查开展不到位,已经发现的慢性病人虽已建立了健康档案,但符合要求的合格档案的比率不高,内容不完整,记录不真实等情况依然较为普遍,对慢性病的随访和管理流于形式。二是老年人健康管理虽然和居民健康建档同步进行了,但是,登记不详细,管理不到位;三是健康教育讲座的次数不够,版面没有及时更换,健康教育内容和形式单一,资料整理不全。

5、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服务意识不够,服务技能单一,工作方法不灵活。

10.区劳动就业服务局工作总结 篇十

区劳动就业服务局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按照区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区劳动就业服务局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创业、统筹城乡就业政策,紧紧围绕区委提出的奋力开创“五个”建设新局面的发展思路,按照“关注民生、保障和谐、服务大局”这一主线,认真贯彻十八大提出的“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使全民创业、统筹城乡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现将工作进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全民创业:新增标准创业孵化园区3个;创建创业示范社区6个;培养小老板480名,完成目标任务300人的160%;培育小企业200家,完成目标任务190人的105%;开发创业项目60个,完成

目标任务50人的120%;创造新岗位2491个,完成目标任务1900人的131%;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83人915万元,完成目标任务900万元的%;大学生村官创业2人。生态移民创业26人,完成目标任务25人的104%。

城镇就业:城镇新增就业6794人,完成目标任务6500人的10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其中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450人,完成目标任务350人的128%;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零。创建各类充分就业社区29个,创建率达到88%,巩固率达到100%。各类培训:组织城乡各类培训2374人,完成目标任务人的%,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04人,完成目标任务300人的%;城镇技能培训479人,完成目标任务400人的%;生态移民就业援助工程培训100人,完成目标任务100人的100%;生态移民技能培训185人,完成目标任务240人的77%;创业引导性培训1126人,完成目标任务1000人的%,创业能力培训180人,完成目标任务295人的61%;培训后当期实现自主创业83人,完成目标任务70人的%。转移就业:建立劳务品牌2个,完成目标任务2个的100%;新培育20名劳务经纪人,完成目标任务20人的100%。新建2个劳务中介组织,完成目标任务2个的100%;农村劳动力转移11345人次,完成目标任务万人的102%;劳务工资收入亿元,完成目标任务亿元的107%;重点工程使用农民工1802人,完成目标任务1800人的106%;季节性用工1436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10%。农村劳动力转移微机录入率达100%。

二、具体措施 实施一项工程:实施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项目,该项目规划用地3亩,总建筑面积3905㎡,为主体五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总投资为1440万元,其中:国家、自治区投资800万元,市政府和本级财政配套640万元。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前期的项目选址、建

设用地规划许可、环境评估、结构设计、图纸审查过程、工程招投标、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控制价送审阶段。由于建设项目上方有110千伏高压线未拆除影响工程施工,目前还在协调重新选址建设当中。

提升两项活动:

一是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活动。结合我局实际,积极宣传就业创业政策,进一步转变辖区下岗失业、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失地人员等各类失业人员的就业观念,树立新的就业理念,为推动我区就业、创业工作营造良好氛围。1.积极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5个全国性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积极挖掘就业岗位,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就业服务,解决特难家庭就业问题。制定《就业援助月活动安排意见》,及时上报相关表册及材料,并对各镇、街道纳入援助范围的对象及辖区企业用工进行摸底调查,共摸清20家企业用工需求单位,有506个岗位。开展了以“搭建供需平台,促进转移就业”为主题的“春风行动”。在两镇、五个街道共发放余张“春风卡”、3000余份就业创业服务手册;组织专场招聘会7场,为5千多名求职人员提供了免费的就业服务。在辖区设置了广告牌,让求职人员了解到区公共就业服务场所的地址和联系方式,极大地方便他们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获得免费的公共就业服务。2.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区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制度,规范就业和失业登记行为,做到应发尽发,为所有符合条件的人员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持证人员可享受有关就业创业优惠扶持政策;截止九月底已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2886本,并完成专网系统的网上录入年检工作。3.大力宣传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政策,对申报社保补贴的灵活就业人员仔细核对,共上报上年灵活就业人员5891人。

二是提升全民创业推进活动。制定《区第五个全民创业月活动方案》,印发《关

于做好第五个全民创业月活动的通知》,调动各镇、街道及成员单位的积极性,组织开展创业政策宣传、“创业型示范社区展示”争优互评赛、创业团队展示巡演等主题活动8场次,印发宣传材料6000余份,制作条幅500多条沿福州街、北京路等城市主次干道两侧悬挂。编制“创业小故事”口袋书,内容以历年培育的创业明星的创业经历、创业心得为主,通过身边人身边事影响激发更多人加入创业队伍,现场当天发放1000册。积极为创业者搭建展示平台,以点带面,激发创业热情,提高创业能力,不断优化创业的环境,充分实现创业带动就业。搭建五大平台

一是搭建政策平台,落实优惠政策。协调工商、税务等部门认真落实一系列放宽市场准入、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认真落实《关于大力推进全民创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创业就业的实施意见》,加大力度,扩大覆盖面,对城乡自主创业符合政策条件 的各类群体实行创业扶持,激发创业热情,争取政府资金百万元兑现全民创业、统筹城乡就业目标管理责任书,对新命名的创业示范街道、社区进行表彰并给予资金奖励,特别是为30户创业示范户每户兑现创业扶持资金5000元,赢得了群众的称赞。

二是搭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创业与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服务体系建设,拓展服务项目、丰富服务内容,为劳动者提供政策咨询、信息发布、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就业援助等公共就业服务;创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5个。加快推进“一卡通”就业创业服务信息网络系统的普及使用,加强数据统计工作;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基础上的实名制就业统计制度,享受就业扶持政策人员实名制管理达到100%,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名制管理达到80%;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劳动保障协理员持证上岗率达到80%以上;做好就业失业登记、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

工作;就业失业登记证的登记、办理、录入、档案整理工作。三是搭建创业孵化平台。依托市“2258”战略和区四大平台、五大商业体,以阅海湾商务区、科技园、工业集中区、区失地农民“口粮房”建设为主要载体,突出以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现代房地产、休闲旅游、商贸物流、设施农业等产业为主的创业孵化平台搭建,新增标准化创业孵化园区3个。积极引导创业者投身实体经济和产业发展,实现由“低端创业”向“高端创富”转变,由小企业向大企业发展,打造西北地区的“创业高地”。四是搭建融资平台。加强对小额担保贷款中心规范化管理,及时向指定银行注入风险金和担保金,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将区小额担保贷款中心打造成为高效、快捷的贷款融资“绿色通道”,为辖区创业者提供一流的服务。五是搭建培训平台。把培训摆上重要位置,科学制定培训计划,积极创新措施

推进培训工作。对培训需求情况进行认真分析研究,针对不同群体,积极举办培训班,优化培训结构,不断提高各类人员的能力,继续创新培训模式,利用“创业就业培训免费套餐卡”、创业就业iptv网络培训“大课堂”,积极开展培训“六进”活动,提升了创业培训覆盖率和质量。

做好重点工作

一是认真做好就业创业基础工作。落实责任。与各镇、街道及成员单位下发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双责任”促使工作落实。安排专人,建立三级统计网络,按时上报,做到数据准确、信息全面,内容真实。完善信息报送制度,紧扣工作要点,采写上报信息61篇。二是社区创建工作。进一步健全城乡困难群体就业动态管理和援助制度,做好做实就业工作台帐。特别是各镇、街道、社区开展就业援助的措施,援助对象表册、花名册等,城镇失业人员和城镇新增就业、就业培训、享受就业扶持政策

人员实名制管理达到100%,进一步巩固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成果,引导各镇、街道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扬长避短,力创国家级就业示范社区和自治区级充分就业星级社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29个,创建率达到88%,巩固率达到100%。结合区、市工作重点,积极开展创业示范街社区创建工作。制定方案,继前年率先在全区提出创建“创业示范社区”工作,去年率先在全区提出创建“创业示范街道”活动。通过在社区打造创业文化大院、创业文化公园、创业文化墙、创业市场等各具特色的创业文化载体,推进区全民创业的层次和质量进一步提升。目前,已投资近五十万元在紫阳社区等创业示范社区、上海西路街道全民创业街、黄河东路市民农园及良田镇设施农业创业园设置创业文化展板、展示牌20余幅,营造创业示范社区创建的宣传氛围。创建创业示范社区6个。三是做好生态移民就业创业。实行跟踪服务,切实做好生态移民300户300人 的就业工作,做到搬得出、稳得住、好就业、会创业、能致富。完善和顺新村创业与就业指导服务站服务功能,继续推进《区—新市民引导性及创业就业培训计划》,确保544户生态移民,人均掌握1-2门就业技能,顺利实现“一户一个就业岗位”目标。截止目前,生态移民就业援助工程培训100人,生态移民技能培训185人,生态移民创业26人。四是强化家庭服务业发展。率先出台《区关于加快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创业就业的实施意见》,并认真加以落实。一是着力从扩规模、树品牌、优管理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建立“培训+基地+就业”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工作新模式取得良好工作成效,得到自治区和国家人社部的赞誉,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我区隆重召开。二是争取资金40万元兑现扶持政策,树立“金钥匙家政”、“智能化居家养老”和“月嫂护理”三大品牌,扎实做好家庭服务业培训工作,为家庭服务业

发展储备人力资源,家庭服务业带动就业4000多人。

五是抓好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劳务中介组织建设、年内通过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带动输出转移人数占全年输出转移总人数的50%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04人,建立劳务品牌2个,新培育20名劳务经纪人,新建2个劳务中介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11345人次,劳务工资收入亿元,重点工程使用农民工1802人,季节性用工1436人。

六是落实重点人群就业。做好下岗职工、失地农民、残疾人、退役士兵、转业士官、复员干部、党员、科技人员的就业创业工作;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大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援助力度;全力配合做好吸毒人员、重性精神病人、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对象以及社会闲散人员等特殊人群就业服务工作,促其回归社会,维护社会和谐。引导特殊人群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对符合就业困难条件的,可以通过公益性岗位

予以“托底”安置。

七是公益性岗位管理。认真落实好自治区、市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政策,充分把握时机,在城管、机关后勤、街道等部门及社区安置就业168人。同时,进一步规范区公益性岗位管理工作,根据各镇、街道实际情况,加强基础资料动态管理,对区辖区各用人单位公益性岗位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督查。截止目前,辖区没有发生一起因就业引起的群众上访事件。

三、创新和亮点工作

一是完善创业考核奖惩机制。争取资金100万元,对在全民创业、统筹城乡就业、家庭服务业促进创业就业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优秀家庭服务企业、优秀培训学校、优秀创业示范户实行重奖。同时,对荣获自治区“充分就业星级社区”、自治区“充分就业社区”、区“创业示范街道”、“创业示范社区”给予表彰奖励。

二是加快推进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创

业。率先出台《区关于加快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创业就业的实施意见》,召开了“区家庭服务业促进创业就业工作”启动仪式,开通了区家庭服务网络平台,成立了“区家庭服务业协会”和“区家庭服务培训基地”,培育了立交桥社区家庭服务中心、银新苑北社区智能化服务中心、江晟家政服务有限公司等6个各具特色的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创业工作示范点,命名了金钥匙、援通、东耀三个员工制家庭服务业骨干明星企业。认真落实《关于加快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创业就业的实施意见》,争取政府资金40余万元兑现扶持政策,打造“金钥匙家政”、“社区智能化服务”和“月嫂护理”三大品牌,家庭服务业带动就业人。为了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推进就业创业工作再上新台阶,8月22日下午,全区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工作现场会在区召开。自治区副主席李锐、自治区办公厅副秘书长李建功、自治区人社厅厅长冯志强等有关厅局领导、五市二十二个市

县区的分管领导、人社局长、就业局长以及区全民创业统筹城乡就业工作的二十八家成员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在区区长金花及相关负责人的陪同下,李锐主席及百名与会代表先后对区上海西路街道银新苑北社区智能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区长城中路街道长城花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东耀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和城市管家商业服务有限公司四个优秀家服企业和社区进行了现场观摩。现场会上,区人民政府金花区长就区在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创业工作中的具体举措作了经验交流发言,自治区民政厅、自治区商务厅等三家单位相继作了汇报。李锐主席作重要讲话,他在充分肯定区在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工作中的成绩的同时着重强调:要向区学习,努力做好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工作,要把区成功的经验带回去落到实处,要把家庭服务业余就业工作紧密结合,把我们的服务送到真正需要服务的老百姓家中去,同时还要在服务的形式上创新发

展,以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此项工作得到了国家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的肯定,并以简报形式下发全国。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求职人员思想不够解决,部分失业人员“等、靠、要”等守旧思想严重,部分大中专毕生就业眼光高,影响就业工作成效;二是受资金、培训设施和培训场所因素影响,创业就业培训层次不高,培训专业受限,影响就业的稳定性;三是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浓厚社会氛围尚未形成。四是部分职能部门配合不够,影响工作总体进展。

五、2014年工作安排

工作思路: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全面落实就业创业各项政策;积极推进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强化培训、创业孵化园区、小额担保贷款在促进就业创业的基础作用;突出抓好就业困难群体和生态移民就业;发挥公共就业服务的

作用,使就业创业工作再上新台阶。目标任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零。培养小老板300名,培育小企业160家,新开发创业项目50个,创造新岗位1600个,生态移民创业人数3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800万元;组织城乡各类培训3000人,创业培训415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8000人。完善工程:完善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夯实平台:积极搭建就业创业免费培训平台、信息网络平台、融资平台、创业孵化平台,为群众就业创业提供全程服务,把创新实效落实到带领和帮助群众致富上来。营造氛围:通过就业创业平台,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宣传区全民创业、促进就业各项优惠政策和工作动态,加大创业培训力度和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力度;继续在社区打造

11.区建设局“三服务”工作总结 篇十一

龙年伊始,区纪委从学习贯彻市十一次党代会和全市三级干部会议精神入手,以纪检工作必须服从服务于全区“三次创业”为出发点,以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强化监督检查,推动科学发展,严明党的纪律为抓手,早安排,早部署,全面做好这个区2012年纪检监察工作。近日,该区纪委监察局通过强化委内机关干部充电、谋划创新工作思路、维护发展执法监督三项举措,推动全年各项工作。

这个区纪委监察局以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和执纪能力培养为主

要内容,提高纪检干部的综合素养为主要目标,节后上班第一周,就认真组织全体纪检干部学习市十一次党代会和全市三级干部会议精神,要求纪检监察干部要加强学习,在学习上,既要丰富载体,又要创新内容,取得扎实成效。按照学习任务要求,该区纪委机关每个科室负责人以本科室专业知识为主,每周坚持组织机关干部学习一次,坚持开展“微型党课”活动,每名干部每年必须撰写2篇以上学习心得体会或调研报告,每年学习笔记不得少于10000字。通过学习,进一步强化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自身建设,打造一支区委、区政府满意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

这个区纪委监察局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统筹

兼顾、整体推进,为全力服务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活力、实力、魅力、幸福”翠峦目标,以“四项职能”来推动“三次创业”发展,即:履行组织协调职能,规范部门行为,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履行保护职能,撑起“保护伞”,创造健康有序的服务环境;履行效能监察职能,确保部门依法办事,创造良好宽松的发展环境;履行案件查处职能,严厉打击各种危害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创造一个公正和安定的法制环境。通过不断创新宣教载体,深化活动内容,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群众为“三次创业”做廉洁的模范,创业的先锋。

这个区纪委监察局加强对重点工作、重点部门、重点项目、收

支两条线、科级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等容易滋生腐败的环节,不定期地开展专项检查和暗访抽查,重点治理干部职工庸、懒、散以及违 1

12.区建设局“三服务”工作总结 篇十二

一、我市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实践

我市从2003年开始实施的“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明确提出了建设农村新社区的目标要求,2005年制定出台了《统筹城乡发展纲要》把实施“农村社区建设工程”列入统筹城乡发展的六大惠民工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目标后,农村新社区建设有了新的发展进一步加速。**市被列为全省首批农村新社区建设试点市,各地也结合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和探索。据市民政部门统计,目前全市已创建了251个农村新社区,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10%左右。

1、农村社区建设的总体布局逐渐清晰。各地先后开展了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整治方案的编制工作,目前除江东、海曙外,九个有新农村建设任务的县(市)区全都编制完成了县域村庄布局规划,近2000个村编制了村庄建设规划或整治方案。以社区建设与行政村的区划调整有机结合的形式,着力围绕中心村打造农村新社区。同时,各地根据村庄布局规划加大土地整理、宅基地置换的力度,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试点,加快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使村庄布局进一步优化。

2、农村环境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实施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五年来,全市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40多亿元,累计启动村庄整治建设2010个村,占全部行政村的76%,建成全面小康村269个、环境整治合格村1836个,完成生活污水处理村122个。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客运班车通村率达到99.7%以上,“农民安全饮用水工程”实现全覆盖,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96.5%,全面小康村和环境整治合格村基本做到了“水清、路洁、院绿、灯明、村美”。

3、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以文化、教育、卫生、健身、治安为重点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社区医疗、社区教育、社区治安、社区管理等服务逐步完善。建成村落文化宫1184个,有线广播和有线电视实现村村通。农村社区文化进一步繁荣,为农村新社区建设提供了内在的动力。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深入开展,已有262个村建立农村社区服务台中心。镇海等地先后制定出台《村民服务中心建设实施细则》,建设集便民服务、党员活动、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市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中推广了“一站式”的服务。

4、合力共建的体制机制逐步形成。在强化村民委员会村民自治组织建设的基础上,构建覆盖辖区全体居民的管理与服务组织机构,创建了社区共建理事会和社区工作站等运作方式,积极吸纳外来人口一起参与社区的建设和管理,努力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镇海区蛟川街道棉丰村针对外来人口较多的实际,建立了“新棉丰人”党支部,并成立了新棉丰人服务站。**市在外来人口较多的村、社区由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和部分外来人员共同组建“和谐促进会”,着力形成合力共建农村新社区的良好氛围。

二、我市农村新社区建设的模式探索

各地在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的过程中,以“百千工程”为抓手,整合村级资源,强化社区服务,深化村民自治,多形式开展农村新社区创建活动。

1、多村联建模式。多村联建社区一般由片区内内若干个村庄组成,重点是完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通过整合各村资源,建立健全村务活动、社区卫生、社区教育、治安保洁、文体娱乐等服务设施,突出服务共享,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北仑九峰山片区是我市首批通过验收的村庄环境整治成片连线推进区域,以此为契机,九峰山区域探索实施“九村一社区”农村社区化管理模式,把该区域的7个村加上附近的杜家、吕鉴两个村联合创建农村新社区。通过成立社区服务中心,建成社区“三室四站一中心一校一场所”,完善一系列高规格的公共服务设施,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的职能得到延伸,该区域基本形成了“十五分钟生活服务圈”。

上一篇:让别人快乐作文下一篇:产品委托代销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