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案美国

2024-06-21

初中地理教案美国(精选13篇)

1.初中地理教案美国 篇一

第一节

美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读图使学生了解美国的位置、领土组成、行政区划和居民构成等基本情况,了解美国工农业生产的特点,掌握主要农作物带的分布、工业分布和主要城市。使之认识美国是世界上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分析自然条件与农业生产的联系、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读图能力。

2、通过学习美国国内种族不平等和贫富悬殊的事实,对学生进行反对种族歧视的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

[教学重点] 农业和工业的生产与分布同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主要农作物带的分布、工业和主要城市的分布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 美国工业区和主要城市分布图、美国主要农作物分布图、有关景观图片。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加拿大和美国都是北美地区经济发达的国家。它们在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条件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差异也是明显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美国的知识。【提问】展示美国国旗的图案,大家数一数美国国旗上有多少道条纹、多少颗星?其含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美国的国旗由13条红白相间的横条和50颗五角星组成,通常称为星条旗。它象征美国由最早独立的13州发展到今天的50个州。美国的国旗反映了美国的建国历史和领土组成。它反映了美国领土扩张的过程,它反映了美国把领土从大西洋逐步扩张到太平洋沿岸以及海外的过程。它还反映了印地安人受苦受难的过程,其领土的扩张史也是印地安人的血泪史。【引导读图】读美国政区图,找出太平洋、大西洋、墨西哥湾、阿拉斯加和夏威夷群岛,说明美国领土的范围和海陆位置。说出美国本土和阿拉斯加、夏威夷群岛的经纬度位置。【学生回答】(略)【板书】第二节

美国

一、美国的领土组成,50个州和1个特区

【引导阅读】阅读下文:美国居民的种族和民族构成相当复杂,其中欧洲白人移民的后裔占绝大多数,还有占全国人口11%的黑人,他们是被贩运来的非洲黑奴的后裔。美国的黑人原主要分布在南方,从事繁重的农业劳动,而后逐渐迁往北方并进入大城市,多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服务性工作,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仍然受到歧视。印地安人是美国原有的居民,由于惨遭殖民者的杀害,人口大量减少。目前所剩的130多万人也只能生活在荒凉的特别划定的区域内,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美国的华侨和华人约有80万,主要居住在西部的太平洋沿岸和纽约,华侨对美国西部的开发曾作过重大的贡献,在美国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显著。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世界上有100多个民族的后裔生活在美国,他们带来了各国的技术和传统,互相交流、吸收,共同建设了美国这块土地。

从上文,你可以看出什么?(分小组讨论,由代表发言,全班评议)【教师小结】美国是一个种族之间存在着不平等和种族歧视的社会。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板书】

二、多民族的国家和种族间的不平等 1.欧洲移民及其后裔为主的多民族国家

【承转】美国有2.5亿人口,世界上有100多个民族的后裔生活在美国,他们是如何分布的呢?请同学们阅读“美国人口分布图”,思考美国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在哪里?人口稀少的地区在哪里?美国人口70%以上

分布在城市吗?你能概括出美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吗? 【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美国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城市人口比重大。东北部人口稠密,西部山区人口稀少,70%人口居住在城市。东北部地区大西洋沿岸和五大湖区是世界上著名的人口密集区和城市带。【承转】人口的分布与经济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分布又有了新的变化。【引导讨论】为什么美国人口一度从南部迁往北部,现在又有从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的趋势呢? 【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美国人口最初集中在大西洋沿岸东北部地带。随着北部和西部的开发,人口曾较大规模地从南方移向北方,从东部迁往西部。二次世界大战后,又出现了从传统的工业集中的东北地区向南部和西部新兴工业区迁移的趋势。说明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使工业分布不断变化,使人口随之迁移。

【板书】2.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承转】美国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自然条件是一个重要条件。我们观察一下美国和加拿大哪个国家的自然条件对经济发展更为有利。请同学们从位置、气候、地形、河流水文等方面与加拿大做一个对比。然后每个小组由一位同学说明本小组的意见,再请一位同学对全班的发言进行小结。【学生小组发言和学生小结】(略)【教师小结】美国本土在温带和亚热带,东西两侧均濒临海洋,使美国气候既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又有多样性的特点。同加拿大相比,其热量条件优越的多。另一方面这里的高温期和多雨期一致,水热条件配合的好。对农牧业生产十分有利。这里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在美国落基山以东地区年降水量均在500毫米以上,水分条件也可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美国三面临海,尤其东西两侧均为浩瀚的大洋,而且多曲折的海湾,由于纬度位置比加拿大低,港口终年不冻,为其提供了比加拿大更为有利的海运条件。沿海地带受海洋影响比较大,气候温和湿润、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使之成为美国城市密集、工业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像大西洋沿岸、太平洋沿岸、墨西哥湾沿岸等。但是美国也有其不利的经济发展条件,如本土缺乏热带气候,使之无法大规模发展热带经济作物,西部山系的存在使之形成了较大面积的干旱区,需灌溉才能发展农业生产。【板书】

三、优越的自然条件及资源利用现状 1.纬度位置与海陆位置

美国的地形以平原为主,面积占到全国土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耕地近2亿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0%。美国耕地由于纬度比加拿大低,水热组合及灌溉条件均比加拿大好,土地利用潜力也比加拿大好。但是由于中部平原南北贯通,北方冷空气可以长驱直人,南方的作物有时易受冻害。

【板书】2.三大地形区

密西西比河流域内,大部分地区土地肥沃而易于耕作,这里已成为美国最重要的农牧业区,再者密西西比河干流纵贯南北,支流多为东西方向,又同五大湖有运河相通,形成了联系全国主要地区的内河水运网。

【板书】3.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

美国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土地资源丰富,利用类型多样。美国平原面积广大,耕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0%,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森林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1/3,有1/4的国土是草原。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煤、铁、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储量丰富,铜、铅、锌、铀等储量居世界前列。

【板书】4.丰富的自然资源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矿产生产国,每年需消耗矿产资源约40亿吨。其中有些是工业生产所需,而有些是高消费和浪费所造成的。例如,在现代交通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小汽车已普及到每一个家庭,成为最普通的交通工具。美国共有小汽车1.2亿多辆,平均每两人就有一辆,它给美国人带来了方便,同时消耗的燃料也是惊人的。美国人汽车更新速度过快,也造成对钢材的浪费。

【板书】5.资源浪费惊人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美国的领土组成、多民族的国家和种族间的不平等以及美国优越的自然条件等问题。其中美国优越的自然条件最为重要,因为它是我们学习美国经济发展条件的依据。正因为美国在经济发展上较为正确的认识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所以经济发展很快。这是我们要加以借鉴的。第二课时

【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美国优越的自然条件。这些有利的自然条件为美国的

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美国工农业生产的特点。我们先来学习美国的农业生产特点。

【提供资料】请同学们看以下资料,思考讨论一下它反映了什么问题(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和特色是什么)?我国在这方面有哪些是可以借鉴的? 美国农业的总产值、许多重要农产品的产量以及农产品出口总量都占世界首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之一。年产粮食达3亿多吨,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l/5。美国的劳动生产率也是世界上最高的,美国农业人日据1985年统计占全国人口的2.2%,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就业劳动力的3.8%,平均每个劳动力生产的农产品可供76人消费,不仅满足本国需要,还可以有1/3~2/5的农产品用于出口。劳动生产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农业技术不断有新的突破。首先整个农业实现了全盘机械化,并使用了化肥、农药,推广了良种。

美国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农业区,每个农业区以生产一二种主要农产品同它的辅助部门为主。如乳畜带内拥有全国奶牛的l/3,生产全国牛奶、乳制品的1/2;玉米带生产的玉米占全国的3/

4、大豆的60%,这里还利用玉米做饲料,饲养占全国2/3的生猪和1/4的肉用牛。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优势,同时能更有效地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并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学生小结】(略)【教师小结】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一是农产品极为丰富,二是劳动生产率高。其农业生产的特色是: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专门化。中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少,所以一定要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走科教兴农的道路,努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保证农产品的极大丰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我们也要在条件适合的地区建立全国性的和地区性的商品粮和其他经济作物基地。提示学生:玉米是美国最重要的作物,美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国。玉米有多种用途,但是大部分作为饲料。美国畜牧业十分发达,所以玉米带和畜牧带往往紧密联系在一起。【读图提问】请大家阅读课本“美国农业带的分布”图,和“美国工业区和主要城市分布图”,思考下列问题:①美国东北部的农业为什么集中发展乳畜业?主要供应哪里的需要?它与西部的畜牧业有什么不同?②请你根据当地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说出下列地区发展某种农产品有利的自然条件:在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亚谷地种植葡萄、柑橘等水果。在东南部种植棉花。在中部平原的中部和北部种植小麦和玉米。③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同时又是世界上进口热带经济作物最多的国家。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略)【教师小结】美国乳畜带分布在东北部主要原因是这里是美国最大的工业区,人口众多大约占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对乳、肉、禽、蛋的需求量大。而且这些产品不宜保存和长途运输,就近生产还可以降低成本。这里的乳畜带主要生产乳、肉、禽、蛋等供应城市的需要,而西部的畜牧业主要是放养生畜,一方面向美国其他区提供瘦的畜产品,如瘦的牛买到玉米带再育肥出售。另一方面还提供其他畜产品如皮毛和其他畜产品。

美国太平洋沿岸地区属亚热带,是夏季高温少雨的地中海气候,适合喜高温少雨气候的葡萄、柑橘等作物生长。东南部地区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热量充足适合棉花生长。美国中部平原的中部和北部种植小麦、玉米,主要原因是这里地势平坦有利于机械化生产,高温期和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的好,适合小麦、玉米生长。美国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但是,由于本国热带气候地区面积狭小,而且不在本土,所以无法大量种植热带经济作物。【板书】

四、农业生产的特色、特点与主要农业带的分布

【承转】美国发达的农业一方面向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工业原料,另一方面农业要依靠工业提供的设备。那么美国工业又是如何的哪? 【读图填表】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美国矿产、森林和草地分布图”,“美国工业区和主要城市分布图”,课本有关美国工业分布和主要城市的叙述文字,根据图象和文字提供的信息,全组讨论后填写下表: 工业地区

东北地区

西部地区

南部地区 主要资源

煤、铁

森林、金

石油

运输条件

大西洋沿岸优良的港口,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便利的水运条件

太平洋沿岸的优良的港口和贯穿美国东西的铁路线等

墨西哥湾的港口和便利的铁路运输

主要部门

钢铁、汽车、化学等部门

电子工业、飞机、精密机械等

石油、飞机、宇航等 主要城市

芝加哥、匹兹堡、纽约、波士顿、底特律、华盛顿

旧金山、洛杉矶

休斯敦 表中的楷体字为学生填写的内容。【板书】

五、经济特征和工业的发展

【承转】同学们学习了有关美国的工农业生产状况,那么怎样说明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哪?现在我这里有一些资料,请你们用下列资料说明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用最简单的语言来概括)1.数据:

国土面积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7%,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5%,国民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的25%,工业产值占世界的20%以上,农业产值占世界的10%以上。就业人口中,30%从事第一、第二产业,70%从事第三产业。

全国500家最大的公司的商品销售总额占全国商品销售总额的50%以上,获利占全国利 润总额的70%。

2.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在世界各国中所居位次(1991年)煤炭2发电量1钢铁3硫酸1合成橡胶1汽车2化学纤维1新闻纸2原木1飞机1电子计算机1 3.主要农产品产量在世界各国中所居位次(1991年)玉米1大豆1粮食2棉花2烟叶。2肉类2鸡蛋2 4.主要农产品出口量在世界各国中所居位次(199年)小麦1玉米1大豆1花生仁1棉花1烟叶1 5.工业品大量出口。工业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70%,大型电子计算机、航空产品、原子能 工业设备和技术、机械和运输设备、军火和某些尖端技术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大量进口轻工 业产品,如纺织品、鞋类、玩具等。

原材料进口。矿产品、农产品、能源和原料的进口额约占进口总额的50%。海外投资多。跨国公司遍及各大洲,国外资产总额超过18000亿美元。铁路长度超过西欧各国铁路长度的总和,航空运输量占世界的1/2。【学生发言】(略)【教师小结】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经济总产值约占世界的1/4。工农业生产部门齐全,自动化、专门化程度高,技术先进,品种多,产量大,很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交通运输发达,水平居世界前列。

【教师总结】我们已经比较全面的了解了美国的概况。请同学们回家以后能够从自然条件、人口、城市、农业等方面比较美国与加拿大的异同。最好列表。下一节课我们再讨论。[板书设计] 第二节

美国

一、美国的领土组成,50个州和1个特区 二多民族的国家和种族间的不平等 1.欧洲移民及其后裔为主的多民族国家 2.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三、优越的自然条件及资源利用现状 1.纬度位置与海陆位置 2.三大地形区

3.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 4.丰富的自然资源 5.资源浪费惊人

四、农业生产的特色、特点与主要农业带的分布

五、经济特征和工业的发展

2.初中地理教案美国 篇二

1. 面向学生:高一学生。

2. 学科:地理。

3. 课时:2课时。

4. 学生课前准备:预习课文, 对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概况、治理措施及成就有简单的了解。

二、教学课题

中图版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田美国纳西河流域的治理。

三、教材分析

本节为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内容, 本章共有三部分内容, 本章内容是在第一章介绍了区域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进行具体案例分析。本节内容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成功治理经验为例, 讲述如何做好流域的开发与持续发展。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 教学目标。 (1) 了解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及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及成就。 (2) 通过案例, 理解田纳西河流域开法治理的措施和经验。 (3) 能借鉴田纳西河流域治理的经验对某河流综合开发和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注我国流域的开发与综合治理, 进行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

2. 教学重点。 (1) 流域开发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措施。 (2) 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一般方法。

3. 教学难点。流域开发的治理和综合治理的一般方法。

五、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读图法、分析归纳法。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以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水引入新课, 1998年夏季, 中国南方罕见的多雨。持续不断的大雨以逼人的气势压向长江, 使长江经历了自1954年以来最大的洪水。洪水一泻千里, 几乎全流域泛滥。加上东北的松花江、嫩江, 全国包括受灾最重的江西、湖南、湖北、黑龙江四省, 共有29个省、市、自治区都遭受了这场特大灾难。受灾人数上亿, 近500万所房屋倒塌, 2000多万公顷土地被淹, 经济损失达1600多亿元人民币。由此引入如何治理才能减少洪灾, 造福人类, 并引出美国田纳西河治理的案例。

2. 讲述新课。出示课前收集的田纳西河治理前和治理后的图文资料, 让学生总结出田纳西河流域治理前后的差异, 并完成下表。

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发学生对古今田纳西河巨大差异的思考:同样的一条河流, 为什么会有天壤之别?教师抓住时机提出问题:田纳西河到底是一条什么样的河流?河流的地理条件如何?完成活动一:请学生读课本图“2-2-2”和“2-2-3”, 明确田纳西河流域的位置和范围, 了解田纳西河流经哪几个州, 以及该河流域占美国总面积的比重;根据田纳西河流域位置说出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读课本图“2-2-4”, 判断落差大对田纳西河的影响;教师展示美国矿产资源分布图, 请学生找出田纳西河流域的矿产资源。在学生思考的同时, 出示下表, 请学生完成。

这样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学生阅读课本插图和文字资料, 自己分析出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完成活动二:通过阅读材料, 并根据活动一的结果, 由学生自己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和主要限制性因素。

这样的教学环节使学生通过讨论田纳西河流域发展主要限制性因素和有利自然条件, 培养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为进一步讨论流域开发治理的措施提供背景知识。完成活动三:请学生根据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条件, 讨论出其可能的开发方向与治理措施, 完成下表。

通过设计框架图和列表分析, 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学生完成活动三之后, 老师提出问题:作为田纳西河的官员, 如何解决人民最关心的洪涝灾害?让学生完成活动四:学生阅读教材, 分析田纳西河流域治理洪涝灾害的措施有哪些, 归纳其特点。措施:实施梯级开发、修建大坝, 以控制洪水泛滥;兼顾航运使田纳西河实现全年通航, 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同时分析大坝的综合效益:发电、航运、灌溉、养殖等多种作用。完成活动五:读课本图“2-2-8”, 根据田纳西河的土地资源类型, 既有坡地, 又有平原、水域, 请学生总结开发利用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学生看书和读图, 总结土地利用的措施:因地制宜, 合理布局, 扬长避短, 发挥区域优势。完成活动六:请学生阅读课本图“2-2-9”, 然后说出田纳西河流域最具优势的能源是什么, 与此相关的经济部门有哪些。完成活动七:以小组为单位, 课后查资料讨论、学习, 最后总结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 老师最后总结。

3. 布置作业。

七、教学反思

3.初中地理教案美国 篇三

http://

第一节 美国

(一)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美国的位置和组成,知道其领土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2、了解美国居民的构成和美利坚民族的复杂性。

3、了解美国自然环境的特点,掌握主要的地形区和气候类型

4、了解美国自然资源的丰富性。

(二)能力目标

1、运用美国的地形图、气候图,分析美国自然环境的优越性。

2、运用美国的矿产资源图了解美国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

2、通过学习美国对世界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以及种族构成等。

2、难点

1、美国自然环境和资源对于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世界政区图、美国的地形图、美国的气候图、美国的农业带(区)图、美国的工业区与主要城市图、美国的矿产资源图、相关图片、课件等。

2、学生准备

地理填充图册、地理图册,收集华人对美国的贡献的材料和美国工业品的品牌等。【教学过程】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1.导人新课。

导语: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踏上西半球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透过美国和巴西,了解美洲的自然风貌、经济特点和人们的生活风俗等。2.展示世界政区图。

观察地图,说说美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临国位置。(美国位于西半球的北温带,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西南与墨西哥相邻,北临加拿大,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3.除了本土外,美国海外的两个州分别位于什么位置?属什么温度带?(阿拉斯加,位于北极圈附近,大部分属北温带,少部分属寒带。夏威夷,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太平洋地区,属热带。)4.展示美国国旗。

问:你知道美国国旗的含义吗?(美国国旗的左上角蓝色星区内,一共有50颗白色五角星,他们分别代表美国的50个州;星区以外还有13道红色白色相间的条纹,他们又代表美国最初独立时的13块英国殖民地。)板书:

一、领土组成

1、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2、领土组成

创设情景:请大家先看一段录像(播放美国街头游行队伍录像片段),看看在美国的普遍居民中,都有哪些肤色的人?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说明美国是一个由各种人种构成的移民国家。)

总结:美国建国只有200多年,居民都是由各大洲移人的,所以说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板书:移民国家。

5.你所熟悉的美国名人中,哪些人是其他国家或大洲移民的后裔?(华盛顿:美国人。爱因斯坦:德国犹太人。杨振宁、李政道:中国人。乔丹:非洲人。)

6.阅读教材86页图9.2“美国的人种构成饼状图”,看看在美国什么种族的人口最多?(白种人占84%,最多;其次黑种人占13%;其他占3%。)板书:种族歧视。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7.情景教学。

(1)展示唐人街的图片及文字资料。(2)展示华人在美国工作、生活的资料。问:华人对美国的建设都有哪些贡献?(西部开发,修筑铁路;科学界获诺贝尔奖的有: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航空领域有第一位华裔太空人:王赣骏。)板书:华人的贡献。

8.过渡:有众多的中国人生活在美国,那么美国的气候条件和其他自然环境与中国有哪些异同? 板书:

二、移民国家

1、土著居民:印第安人

2、主要人种:白种人

3、通用语言:英语 9.展示美国的气候图。

引导:美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三面环海,对气候影响非常大。大家观察图,看看美国有哪些气候类型?最主要的是哪种?(温带大陆气候、亚热带温润气候、温带海洋气候、高山气候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温带大陆气候。)10.展示美国的地形图。

同学们,从图上找出阿巴拉契亚山脉、洛杉矶、科迪勒拉山系、中央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圣劳伦斯河和五大湖。

问:美国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哪种地形面积最大?(美国的地形东西高,中间低,即:西部为山地,中间为平原,东部为低矮的高原。其中,平原面积最大,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

11、过渡:美国不但自然环境十分优越,自然资源也是非常丰富。展示美国本土矿产资源图

找出美国主要的资源占世界的比重,理解美国资源的丰富性,讨论这样对于美国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三、小结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通过阅读图表,查阅资料,合作讨论,我们理解了美国的移民国情,了解了美国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特点和丰富的资源。板书设计:

一、领土组成

1、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2、领土组成

二、移民国家

1、土著居民:印第安人

2、主要人种:白种人

3、通用语言:英语

三、自然环境

1、地形:西部山地:落基山(科迪勒拉山系)

中部平原:大平原

东部山地:阿巴拉契亚山

2、河流和湖泊:密西西比河,五大湖(苏必利尔湖最大)

3、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4、自然资源:矿产,森林,草原和耕地。

亿库教育网

4.初中地理教案 篇四

1.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初步在世界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地形。

2.了解海底地形的基本形态

3.进一步提高阅读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 教学难点〉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及教材中的各种景观图、示意图。

〈 教学过程〉

( 板书) 第三章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第二节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引课)下面请看一组图片,书P30图3.16---3.20 五幅景观图,它们的形态如何?(形态差异很大),我们把地表的各种形态总称地形。人们把地形分为上面的五种基本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丘陵。你能把他们区分开吗? 你能描述这五种地形的特征吗?

(学生活动)观察这几幅图?找出它们的主要差异?如果比较两个人的身材,要从哪几个方面考虑?(高矮、胖瘦和身段)。所以,地形的差异:一方面是高低不同,另一方面是地面的起伏状况不同。

那么判断地面高低依据什么?(海拔)地面的起伏大小呢?(用相对高度来表示)。我们可以根据地面的高低起伏的状况,来判别各种各样的地形。

(影像资料)看P32图32珠穆朗玛峰,我们知道它是世界的最高峰。首先,先看一段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影像资料,然后,再归纳山地的形态特征。

(学生活动)山地的特征:1.海拔高 2.险峻,也就是坡度较大。山体往往是成组分布的,常用峰峦起伏,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并且沿着一定的方向延伸很长,叫山脉。世界有哪些著名的山脉呢?

(计算机演示)世界上有很多高大而绵长的山脉,其中最突出的是两条有若干条高大山脉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条横穿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另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有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脉组成。

(学生活动)那么平原有什么特征呢?由同学来分析。

平原的特征:(海拔低,平坦,坡度小)。

那么高原呢?(海拔高,高原面上平坦,边缘陡峭)。

它们之间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海拔高度)

做“想一想”

5.初中地理《青藏地区》教案 篇五

当教师已经8年了,平时想的最多的就是读书对于学生来时,确实是一个很辛苦的事情。有时甚至想,学生读书十几年,学了那么多的知识,真正对学生有用的有多少?究竟是知识点本身重要还是学习过程所形成的能力重要?湖南版教材我教过几年了,我觉得这本教材对于我来说,最有用之处在于让我改变了原来的固有观念。明白了,对于学生,对于初中地理,知识点总体是简单的,探究过程可能知识本省更重要。

为了更真实的反映情况,我们这次专门采用单台摄像机摄像,全过程不剪辑,对学生不排练,真正把探究性学习、启发性学习的观念用于实践。我们就是想看看,探究性学习究竟在初中地理中能否实现,怎么实现?

青藏地区这节课内容简单,除个别知识点需要老师讲解外,多属于展示型内容。主要内容有青藏地区的范围、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青藏地区的交通情况。除了要记住地理知识外,更要让学生明白国家在科技、经济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让学生树立起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最后通过对青藏铁路的优缺点树立事物都有两面性,事物的好坏关键是看弊和利的比较。

为了让学生清晰的了解青藏地区,同时加强逻辑上的引导,增强学习兴趣,故创设一个情景,用老师沿青藏铁路旅行为线索,开始整堂课的学习。

一、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1.展示西宁市与重庆市楼房图片,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两者的不同。

师:西宁市楼房夏季少有空调? 生:西宁市夏季凉爽 师:为什么凉爽呢?

生:西宁市在青藏高原上,海拔高,气温低。

2.展示藏族老大娘用太阳能烧水和太阳能发电站的图片。师:藏族老大娘在干什么? 生:用太阳灶烧水。

师:我们重庆能这样做吗?(同时展示太阳能发电站图片)生:不能。因为重庆太阳辐射少。

老师引导学生:发过来说明青藏高原的太阳辐射怎么样? 生:青藏太阳辐射多。

师:青藏高原太阳辐射为什么多呢? 生:海拔高,太阳辐射丰富。3.展示过柴达木盆地的图片。师:图中白色的是什么? 生:可能是盐。

引导学生读阅读材料“聚宝盆” 师:为什么柴达木盆地叫聚宝盆?

生: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钾盐资源尤其多。

展示钾盐多的图片,给学生讲这里的钾盐多到可以用来铺路,建飞机场。加深学生对聚宝盆的理解。

4.展示乘务员和乘客吸氧的图片。师:说明了什么问题。生:海拔高,缺氧。

二、青藏高原的生态保护。

展示铁路建在桥上的图片。生:小动物可以顺利迁徙。师:主要是为了保护藏羚羊。展示材料:藏羚羊的保护。

师:同学们看了材料后,明白藏羚羊需要怎么保护吗?(引导姚明的动物保护广告)

生: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铁路建在桥上还反映了青藏高原地下的冻土问题,老师可以进一步发散出去。

三、青藏地区的农业

1.展示藏族人民的食物——糌粑。

师:它是什么做成的呢?展示青稞的图片及其酿酒的图片。

生:青稞。

师:青藏地区还有哪些农作物呢?

生:豌豆、小麦、油菜

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光和作用的知识,让学生明白光和作用强,所以单产高。

师:除了农作物外,藏族人民还养牲畜。

2.展示牦牛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牦牛的体貌特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再次让学生加深对青藏高原高寒特征的理解。

四、青藏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

展示藏族人磕长头的图片。师:他们在干什么? 学生:磕头

师:为什么要磕头呢?这反映出藏族人民对什么宗教的信仰?

生:表达了藏族人民对喇嘛教的虔诚信仰。老师介绍藏传佛教的大概情况。

五、青藏铁路的讨论

青藏铁路对当地藏族人民有何影响? 青藏铁路对生态环境有什么影响?

6.初中地理教案美国 篇六

一纵横联系的方法

教师在讲解分析地理课本中的图表时, 首先, 要注意讲解图表中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区别。如在讲解“中国河流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图”时和“中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图表”相结合, 就可以很容易地得到内流区域、外流区域和季风区、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体吻合的结论。其次, 要适时引导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其具体的成因, 这样前后贯通, 既运用图表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智力, 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对照多张图表学习地理知识, 进而发现地理知识中各种要素的联系。

二异同比较的方法

实质上是教师通过比较两幅或者两幅以上的地图特点, 找到各种不同地理事物以及具体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能够快速找到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 帮助学生打开学习的思路, 找到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如阅读“我国1月份平均气温图”和“我国7月份平均气温图”分析比较我国南方、北方在冬季、夏季气温的变化异同。在具体教学课堂中, 教师可以选择两个气温差异非常大的地区进行对比分析, 可以选择东北的黑龙江省与华南地区的海南省进行对比, 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我国冬季北方寒冷、南方温暖, 南北温差很大的气温分布特点;但是在夏季, 海南省的平均气温约为27℃, 此时黑龙江的平均气温约为17℃, 两地低温相差大约10℃, 气温差不明显, 说明我国夏季全国普遍高温, 南北温差较小的气温分布特征, 这样通过选择两个具体的典型的南方省 (海南省) 北方省 (黑龙江省) 的对比, 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我国冬季、夏季的气温分布特征。

三图示讲解的方法

在为学生讲解比较复杂的地理知识时, 为了讲解得更加清楚, 同时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教师可以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穿插图表的方法讲解。如在教学“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推移”的地理知识时, 先给学生讲明东部地区雨带推移的主要原因是由夏季风的进退引起的, 且锋面雨主要的降水类型, 然后立即向学生展示出“锋面雨示意图”, 详细为学生分析锋面雨的含义及形成过程, 再引导学生阅读我国东部地区5月份雨带分布图、6月份雨带分布图、7~8月份雨带分布图以及9月份雨带分布图等, 在读图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说明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进退规律。这样, 教师就把锋面雨的相关概念、东部地区雨带推移规律讲清楚了, 同时学生也可以很清楚、系统地掌握所学的东部地区雨带迁移的相关知识。

四信息迁移的方法

在地理教学课堂中, 教师首先应该教会学生读活图表,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深刻理解蕴含在地理图表中的各种基本原理, 把地理地图册、教材中的插图以及教材文字等各种不同的地理知识合理迁移到填充图中。在迁移这些地理知识信息时, 使学生可以深入地判别、分析综合、概括总结自己所学的知识。比如:在讲解“中国工业分布地区的变化图”时, 可以让学生根据所掌握的各种地理知识, 在图表中标注中国主要的工业城市、农业分布地带、湖泊以及矿产带等。其次, 让学生根据读图所得的信息分析我国工业带布局的特点以及原因, 结合已学的人口迁移特点、原因等进行综合分析, 这样就把所学习的所有地理知识都能够体现在一张地图中, 具有了内在的逻辑性, 学生记得牢, 也学得好。最后, 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图表时, 应该深入挖掘出和所要讲解地图相关的各种地理知识、前后相互联系, 对比分析, 尽可能开阔学生思路, 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迁移的能力, 适时引导学生把所学习的零散地理知识和所学习的地图知识联系起来, 让所学习的零散地理知识成为地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五逐步提问的方法

中学地理教师在备课和讲课的过程中, 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 按照地理教学大纲中地图教学应该达到的要求, 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提高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在讲解“世界粮食生产与分布”的知识时, 可以配合教材中的插图“世界小麦、玉米以及水稻的主要生产地区以及小麦的主要输出方向”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1) 从这幅图中我们了解到了什么? (2) 这幅图中使用了哪些图例图号, 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3) 世界小麦、玉米以及水稻的主要生产地区以及这些地区的农业自然条件是怎样的? (4) 在全世界中, 主要的小麦生产国及出口国有哪几个? (5) 为什么世界小麦、玉米及水稻是这样分布的?通过逐层发问, 分解学生所学习的内容,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 不断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也有助于学生快速学习新的地理知识。

总之,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 图表教学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对地理图表都会产生一定的依赖性, 应充分合理利用地理图表。同时, 教师要使学生学会阅读图表、分析图表, 进而运用图表, 养成运用地理图表解决所遇到的地理问题的习惯, 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同时也能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7.初中地理《海陆分布》教案 篇七

新课程理念: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下面我就《海陆分布》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当作案例来进行分析一下。

一、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师:同学们,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那么到底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

学生活动

1、观察地球仪和火箭升空的动画演示,觉得新奇

2、学习小组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

3、由学生讨论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

评析: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二、动手观察 探究新知,观察思考,深入自学

1、师:引导学生旋转地球仪,开展“拥抱地球”活动,观察任何半球是陆地大还是海洋大?最后统计学生的拥抱结果,从而得出结论。(海洋比陆地大)

2、师:这个结果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是很容易的,而古代人认识海陆分布有没有那么容易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来认识几位著名的探险家和他们为人类认识世界所作的贡献吧。

3师: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

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学生活动

1、随机的用双手拥抱地球,看看他们的右手大拇指所指的地方是海洋还是陆地。

2、观看展示

3、观察不同的地图进行分析判断

4、学生踊跃回答问题

师:无论是哪个半球,海洋面积总是比陆地大,接下来请学生在图中找出海洋有几种表示方式?(海、洋、海峡)

师:看完海洋,我们一起来看我们熟悉的陆地吧。(引导学生区别大陆、半岛、岛屿和大洲)

学生看图巩固陆地和海洋的各种表现形式,并回答问题

评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的能力,使学生在使用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培养学生分析资料、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学生也体会人类的认识世界是需要不断的探究和拼搏的,追求真理是人类的永远的目标。

三、师生互动 突出重点

1、师:在地球的广大的海洋和陆地我们可以用六个字含盖全部。

(七大洲四大洋)

2、教师指导并和学生一起找七大洲四大洋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太大印北”

3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各大洲的轮廓及分布特征

4、引导学生在空白图上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线(大多数学生可以完成,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向组长和老师求助)

学生活动:

1、请一位同学带领全班学生认识七大洲、四大洋

2、让全体同学根据世界地图,说出主要大洲的分界线。

3、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各大洲的轮廓以及和四大洋相对位置

4、各小组在空白图上填写七大洲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线

8.初中地理八年级教案优秀 篇八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分析其优越性

2、记住我国领土四至点、领土面积,能够估算我国经度差、时区差、纬度差

3、在地图上指出我国邻国、濒临海洋,提高读图、析图的能力

4、学会分析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优越性,四至点,濒临的海洋

难点:分析评价地理位置的方法,地理名称的空间分布

【知识链接】

1、世界政治地图、温度带分布图,时区划分分布图

2、地理位置: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温度带位置)

【预习安排】

1、仔细阅读教材第1节课正文、图片及阅读活动部分,标记重要知识点;

2、通过阅读教材,课前必须独立完成教学案

【前置作业】

部分

【学法指导】

1、提前预习法(阅读、识图)

2、自主学习法(独立完成)

3、合作、讨论法(共同探究疑点、难点)

【前置作业】

1.在右图标出各纬度、温度带、南北半球

东西半球分界线。

2、中国的地理位置:(东、西、南、北)半球(打√);洲的()部,()洋的()岸,是个()的国家;大部分位于()带,少部分在(

)带,没有()带;

3、中国陆地总面积约()平方千米,仅次于()、(),位居世界第()位。

4、我国领土的四至点:最东()最西()

最南()最北()

我国濒临的海洋自北向男依次是(),()直接面临太平洋,我国领海宽度为()海里。

我国陆上邻国以朝鲜为起点,按逆时针方向14个陆上邻国为()。

7、6个临海相望的国家()。

2个与我国海岸相邻的国家()。

【课堂展示】

1、由学生主动展示【前置作业】的完成部分

2、重点讲解易错、疑难知识点的做题方法

【释惑提升】(记在课本上)

1、描述一个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

绝对位置:

相对位置:

我国地理位置特点:我国领土绝大部分处于北温带,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优越性:

疆域是指一个国家陆地、领水、领空的范围。狭义的领土指国界线范围内的陆地,广义的领土包括陆地、领水和领空。

渤海位于渤海海峡以(),长江注入(),台湾海峡属于(),()是我国面积最大海水最深的海区。()、()是我国的内海。

基本概念:领土、领水、领空;领海、内海。

9.美国高中的一份作文教案评析 篇九

写议论文:寻找论据[1]

级别9~12

预计时间90分钟

目标学生能够: (1) 提供证据去支持一个观点。 (2) 用主题句、立场声明和相关的支持性内容组成一个连贯的整体写一篇有说服力的文章。

材料 (1) 证据类型VEO SAFE CATS的解释:它们都是一些词语的缩写。VEO中的V代表Values&beliefs, 即观点和信仰, EO是专家观点, 即Expert opinion;SAFE是Statistics、Analogies、Facts、Examples的首写字母, 即统计数值、类比、事实、例子;CATS中的C代表原因与结果, 即Cause&effect, A代表趣闻轶事即Anecdotes, T代表传统习俗即Traditions&customs, S代表一些特殊的规则, 即Special rules。在每个字母的解释后附有例句。 (2) VEO SAFE CATS的图形组织表, 在图表最上面用一个完整句子写出自己对某个话题的立场, 如图1。 (3) 写字板。 (4) 两篇报纸文章。 (5) 荧光笔。

因材施教的策略这些策略是为了满足对不同感觉通道偏爱的学习者的各自需求而设。 (1) 选用难易不同的报纸以满足不同阅读水平的读者。 (2) 视觉学习者:可以使用图形组织记忆策略装置, 以便更好地理解用以说明自己观点的证据类型。 (3) 听觉学习者:与同伴讨论证据的类型, 倾听别人的见解。 (4) 动觉学习者:让学生在读文章时找出文中的主要证据。

关键词证据、统计、类比、事实、观点、轶事、可信度

教学过程分准备活动、直接教学、练习、评估、结束、应用学习几个部分。

1.准备活动。 (1) 在写字板上写上:你觉得学校的哪条规则需要更改?在同学们头脑风暴说出一系列规则后让大家举手表决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 把多数学生关注的话题写在写字板上进行讨论, 如:学校学生着装的规定应该改变。 (2) 听觉学习者同伴讨论或小组头脑风暴说出为什么这条规则应该变化。把大家有代表性的观点写在黑板上和全班学生分享。

2.直接教学。 (1) 向学生解释他们正在创造证据来支持某个立场。直截了当告诉学生他们提出的:学校学生的着装应该改变是立场, 他们列举的种种原因就是证据。并进一步解释只有证据确凿, 说出的话和写出的文章才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2) 把证据类型VEO SAFE CATS的工作表分发给视觉学习者, 这是一个记忆策略装置, 旨在帮助学生记住证据的种类以用来支持某种立场。 (3) 让听觉学习者运用证据类型工作表作为参照, 把刚才头脑风暴列出的学校学生的着装应该改变的原因予以归类。如果还有哪类证据刚才学生头脑风暴没有提及, 就让他们继续想出一些新的补充到写字板上, 要确保学生理解每一类证据。

3.练习。 (1) 同伴合作活动。给每个小组两份不同的报纸, 文章可选自当地报纸或从网站下载。每份报纸应该有不同难度,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水平进行选择。 (2) 给动觉学习者每人一张证据图表和荧光笔, 在同伴协商下, 要求他们划出文章证据并标出类型。然后把找到的证据填在图表的适当位置。 (3) 听觉学习者以班为单位讨论他们在报纸文章中发现的证据的种类。教师监督讨论过程, 并随时提出问题进行引导, 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观念。

4.评估。每个学生选择一条希望在家里改变的规则。针对视觉学习者要特别要求他们: (1) 把自己的立场写在证据图表合适的位置, 至少要使用三种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2) 一旦完成了图表要提交老师检查签字, 学生至少要写出有说服力的段落。段落的主题句就是自己的主要立场, 其他部分是图表中证据的拓展。

5.结束。提醒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 他们有很多时候需要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这时应该用确凿的证据作为支持, 他们的意见才可能被认为是可信的。

6.应用学习。要求学生下次和老师或家长争论时选择今天学习的证据的类型做出令人信服的陈述。

综观整个教案, 它有不同于我们作文教学的以下几个特点:

一、尊重学生的学习风格, 进行因材施教

这则作文教学案例最显而易见的特点是它的设计和实施极好地尊重了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 并积极利用这种差异, 设置与他们所偏爱的感知觉通道相适宜的活动方式, 使具有不同天赋、阅历、知识储备和学习风格的学生在活动中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研究者根据学习者对感知觉通道偏爱的生理差异, 把学习者分为视觉学习者、听觉学习者、动觉学习者等不同的类型。视觉学习者通过视觉刺激获取新知的能力优于其他感觉通道, 他们乐意接受图像、图表、图画或印刷的文本等学习材料, 在呈现自己的见解主张时常常是信手涂鸦, 钟爱有形的图表、图画或影像。听觉学习者最钟爱的是声音, 所以他们喜欢听报告、演讲、录音磁带或参与讨论时倾听别人的见解。动觉学习者喜欢亲历实践, 实际动手、参与其中, 从做中获得知识、技能和体验。众所周知美国教室中学生学习语言的基础学力各异, 学生的需求也丰富多彩。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材施教一直是美国母语教育者孜孜不倦的理想追求。这则案例在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风格的差异方面作了力所能及的探索, 主要表现在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每一阶段。首先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选用不同的因材施教的策略, 如让视觉学习者使用图形组织记忆策略装置, 满足其对视觉刺激的偏爱, 以便更好地理解用以说明自己观点的证据的类型;让听觉学习者与同伴讨论证据的类型, 在倾听同伴的发言中相互取长补短, 获得本次写作的必要知识;让动觉学习者通过做中学的方式, 即在读文章时找出文中的主要证据并加以分门别类以加深对证据类型的理解。其次, 在准备、练习、评估和结束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更是根据不同的学习者对感知觉通道的喜好设置了他们喜闻乐见的活动, 如在准备阶段, 让听觉学习者就自己感兴趣的“学校学生着装的规定应该改变”的话题头脑风暴说出原因, 小组成员在倾听别人的真知灼见的同时也把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全班同学分享等;在练习阶段, 让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阅读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报纸进行阅读从而找出相关证据, 教师监督讨论过程, 并随时提出问题进行引导, 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观念;在评估阶段, 要求全班每个学生选择一条希望在家里改变的规则, 对于视觉学习者又提出了特别的要求, 即使用证据图表把自己的立场写在合适的位置, 至少要使用三种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写出有说服力的段落等。通过对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活动任务的剖析, 我们不难得出, 根据学习风格的差异选择不同的活动, 不仅可以使学习者在一种自然、轻松、不受拘束的安全氛围中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而且可以使学习者迅速获取写作的有关知识, 促进他们在知情意等方面最大限度地获得提高。

二、知识呈现的趣味性和心理化

在我们大声疾呼淡化知识的时代背景下, 这则作文教学案例中作文基础知识教学却占了整则教学设计的半壁江山。它主要是向学生传授议论文这一特殊体裁的写作基础知识, 要求学生掌握证据的类型, 在此基础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提供证据去支持自己的观点, 写一篇有说服力的文章。这些知识是本次作文成功的基石和支撑。在准备、练习和评估阶段的相关活动设计都是为了深化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充分显示了作文基础知识举足轻重的地位, 并通过一系列的参与式活动使这些知识内化到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中, 从而也提升了学生的作文素养。美国作文教学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 知识呈现的趣味性也令人耳目一新。如关于证据类型的相关知识不是以定义或范例的形式呈现, 而是找准切入点, 渗透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的讨论中, 教师引导并直接向学生解释他们正在创造证据来支持某个立场, 并进一步解释只有证据确凿, 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 才有可信度和说服力。这样就把立场和证据的内涵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 他们就会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背景而进行主动、有意义的建构, 这时的知识不再是封闭、僵死的说教和静态的客观存在, 而是融入到引人入胜的互动讨论的活动中。尤其是相关材料的呈现更是一目了然, 它是先于学生本次学习任务的高度包容和概括性的引导材料, 它把本次要学习的相关知识以图表的形式和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 并通过一些生动平易的例子架设了新的学习任务和原有知识之间的桥梁, 把一些抽象的、概括的、教条式的知识赋予鲜活的生命, 使它们成为具有吸引力和亲和性的鲜活存在, 解除了学生在学习时必须牢记一些概念和知识点的精神重压, 使学习也变得生动活泼有趣。再接下来读报纸上的文章找证据, 并把证据按照证据图表进行分门别类的过程中, 这些相关知识就会浸润在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过程中, 以一种“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逐渐内化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 与学生的情趣点相契合, 逐渐完善学生的作文的知识结构。

三、实用主义生活化的作文教学观

这则作文教案处处体现了美国的实用主义教学观。首先其选题上由与学生密切相关的话题“学校的规章制度哪条应该改变”切入,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选取大家最关注的话题, 接着让他们各抒己见, 并说出原因;这样的选题源于生活, 重视学生对现实生活中问题的思考, 使学生直面问题, 用心思考, 建言献策, 增加个人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与此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第二, 在写作任务布置时, 并没有让学生写长篇大论的整篇文章, 而是写出至少要使用三种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有说服力的段落, 段落的写作只要言之有理, 能把有关的文体写作基础知识运用于实际即可;在写作技巧和方法的指导上, 要求用主题句、立场声明和相关的支持性内容组成一个连贯的整体, 写一篇有说服力的文章;在评估部分, 要求学生使用证据图表把自己的立场写在合适的位置等。通过这样的指示, 整篇文章的结构框架就了然于胸, 证据类型的学习及大家畅所欲言地收集到的证据就给文章增加了血肉, 学生在执笔成文时自然是妙笔生花。所有这些充分体现了人们所期待的学以致用, 学习即生活和学习为生活的理想境界。这也正折射了美国语文课程的特点, 正如靳建老师所总结的:“从宏观上看, 美国特别强调在具体情境中学语文, 在人们的互相交流中学语文, 在生动活泼的各项活动中学语文, 在读写听说的综合发展中学语文。从微观上看, 美国的语文教学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 尤其注重方法与技巧的掌握与运用。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则贯穿宏观原则到微观要求的整个过程。”[2]

参考文献

[1]http://teachingtoday.glencoe.com/lessonplans/argument

10.初中地理《人类与海洋》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阅读各类图片和资料掌握海洋资源的种类;认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讨论和探究学习掌握如何正确地开发利用海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与海洋有着越来越密切的关系,树立强烈的海洋权益意识和海洋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正确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

2、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如何保护和利用海洋。

【教学用具】:

多媒体平台

【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

师:在很早的时候呢,人类就已经开始了对海洋的探索,19世纪中后期也就是1872年――1876年,就有一次著名的探索海洋的行动――英国“挑战者”号海洋考察船。那么人类是不是就此就停止了探索海洋的步伐呢?

生:不是

8月26日。“蛟龙号”在我国南海3000米级海上试验取得成功。中国成为继美、俄、日和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具备1000米深度载人深潜能力的国家。

教师设问:为什么各国都纷纷致力于探索海洋的奥秘呢?

承接: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在一些国际战略家眼中,深海海床早已被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比如“大国战略要点”、“未来海底要塞”、“新能源要地”、“科技资源仓库”等等。实际上,或出于政治目的,或着眼经济利益,或本着科研精神,世界强国早已开始了一场关于夺取未来战略制高点的深海暗战。

过渡:

浩瀚的海洋到底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揭开她的神秘面纱――共同探讨本章的第四节内容《人类与海洋》。

〔教授新课〕

一、探索海洋

首先,我们大家一同来思考这么一个问题――海洋对人类有哪些影响?

海洋对人类有4方面的影响:

⑴生命的摇篮

问:你们知不知道最原始的生命是诞生于哪里的?

讲解:大约30亿年前,海洋中出现了最原始的生命,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摇篮,正是由于海洋的存在,才创造出了我们现在如此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⑵资源的宝库

问:大家最为熟悉的海洋资源有哪些呢?

生:石油p天然气……

⑶交通的要道

英吉利海峡作为海洋中的重要的交通运输通道,被誉为”世界上最为繁忙的海峡”。

⑷气候的调节器

过渡:海洋对人类的影响归根结底为海洋给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广阔的空间。到海洋寻找资源、利用海洋空间,已成为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

读书:46页黄色方框内文字

那么世界为何如此关注海洋呢?

二、世界关注海洋

(阅读课文46――47页思考各国为何如此关注海洋的原因)

⑴海洋面积广大:占地球总水量的97%以上

⑵海洋资源丰富:被誉为“天然的鱼仓”、“蓝色的油田”、“盐类的故乡”、“娱乐的胜地”、“资源的宝库”

47页活动:

在我们的生产或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取之于海洋的?

11.我的校园及初中地理教案 篇十一

我的校园在一个小山坡上,那里空气清新,风儿清爽。

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小花园,花园里百花争艳,绿树成荫,最有意思的要数夜来香了,它一到晚上就散发出阵阵香气,使整个校园弥漫着花香。

往前走就是办公楼,站在一楼,整个校园尽收眼底,正前方是升旗台,每当星期一的时候,我们穿着统一的校服,排着整齐的队伍到升旗台前升旗。右边是乒乓球桌,一下课,有很多的乒乓球爱好者都来这里较量。再往下走就是我们的教室,每天早上,朗朗的读书声从各个教室里飞出来,像动人的童声大合唱。教室前面是运动场,下课铃一响,同学们都纷纷跑到那里做各种课间游戏,有的跳绳、有的踢足球、有的跳皮筋……

12.初中地理活动教学探析 篇十二

关键词:初中,地理,活动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初中地理教学改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我市的地理教学以等第的形式评价学生,而不将成绩计入总分,因而部分教师只注重机械灌输,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忽视了学生的探索过程,致使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尽如人意。教师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设计好活动教学,留有让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让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活动体验获得发展。活动教学在学生的兴趣培养的基础上,主张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过程,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

一、地理活动教学的操作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不是教师的追随者,而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地理活动中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交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活动、组织活动,从而提高应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教学中,教师以“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好”为正方辩题,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辩论,学生通过辩论、倾听、补充观点和依据、总结陈词,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技巧。

2. 开放性原则。教师要改变地理教学拘泥于教材、局限于教师视野的做法,树立全新的课程观,以开放的心态接纳新知,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学习,能积极参与、主动分享、互相交流,形成共同发展的学习氛围。

3. 互动性原则。课堂如果缺少了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的氛围,课堂讨论就无法深入,就没有了生机与活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发挥教育智慧,面对不可预见的问题时能积极引导,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使师生之间的交互达到和谐统一的教学过程。

4.过程性原则。地理活动教学不是简单地将结论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要摒弃机械灌输、被动接受的现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地理活动教学的主要模式

1.问题解决类活动教学。学习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接受知识,而是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教师要将问题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精心设置问题,让学生勇于质疑,养成科学的求学态度。

(1)提出问题。教师不能简单地抛出问题,要在学生困惑处提问,能切中要害,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如在“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中,教者出示课件,播放中国1月气温分布图、河流分布图、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图、干湿地区图等图片,提出问题:“秦岭和淮河一线与哪几条界线位置接近?”由一名同学对版图探究情况进行讲解,让学生主动暴露问题,再由学生经过小组讨论、交流来解决问题。教师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进入探究状态,促进学生的发展。

(2)理解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收集信息,理清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认清问题的实质,尝试性地解决问题,教师要相机点拨,在学生困惑时、疑难处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帮助。

(3)设计活动方案。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推理、验证等活动,经过理性思考、交流讨论探求问题的解决途径,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形成初步的方案。由于学生的经验有限,有些方案的设计存在不切合实际、不具可操作性等问题,教师不可一味批评指责,这样势必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性分析,提出合理的建议,帮助学生寻求可能的答案。

(4)验证活动。学生借助于知识经验进行检验猜想、探索分析,从而发现规律,归纳出初步的结论。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做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观察学生的活动表现、捕捉活动信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使问题得以解决。

2. 技能操作类活动教学。技能操作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自觉运用地理知识完成地理操作,逐步形成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具有启发性的课题,首先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初步感知所学内容;其次学生再围绕活动内容,动脑思考,设计制作方案,在教师点拨、学生纠正中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深入;最后,由学生展示操作成果,学生通过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对操作不断改进,从而形成操作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体验类活动教学。体验性的活动以情感为依托,让学生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使情感得到发展。

(1)创设情境。教师通过创设悬疑情境,引发学生心理的不和谐,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体验感悟。学生通过亲身尝试,积极投入,引发理性思考。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彼此交流、互相探讨、共同感悟。

(3)情感生成。学生通过反思、质疑,由感性经验上升至理性思维,促使思想得到交流,情感得到内化,形成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

13.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篇十三

知识与技能:说明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了解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净增加数之间的关系;理解由于人口过多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等问题;了解亚洲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了解亚洲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通过分析各国产生经济差异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亚洲人文地理环境的学习,初步掌握搜集各个国家资料的方法,通过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亚洲人文环境,增强环境意识,懂得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亚洲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以及文化特点

教学难点:亚洲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亚洲的地形有何特点?

2、地形如何制约河流的流向?

3、亚洲的气候具有什么特征?

导入新课:

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之下,亚洲的人们怎样生活呢?

显示亚洲不同地区民族服饰

根据第一节所学习的亚洲自然环境的特征猜一猜它们分别分布在亚洲的哪些区域?

服饰为单一薄裙———分布在亚洲南部、东南部的热带地区;

服饰为白色裹物———分布在太阳辐射强烈的西亚地区;

服饰为各式长袍—分布在气温年较差大内陆地区(上身袖管穿脱方便);

服饰为皮衣皮靴———分布在寒冷的亚洲北部。

很显然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环境深深地影响着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常指人口、经济、城市、建筑、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

一、人口最多的大洲

我们来看一看亚洲的人口情况,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关人口的一些情况,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从哪些方面来了解人口状况的?比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有什么关系?人口密度是怎么计算的?世界上哪些地区人口特别稠密?

[读图]6.13“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和图6.14“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提问]1、20世界总人口数是多少?(60.55亿)

2、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总数是多少?(12.95亿)

3、目前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几个?(10个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国、日本、尼日利亚)

其中亚洲有几个?(6个)分别是哪些国家?(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

[活动]

1、按人口数多少,给各大洲排队(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州)

2、按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各大洲排队(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州、北美洲、欧洲)

3、按1995----2000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世界平均为1.3%),计算亚洲的净增人口数和世界净增人口数;看看世界每增加100人,其中有多少人在亚洲?

[提示]2000年世界人口总数х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世界净增人口数(60.55亿_1.3%=0.79亿),所以20世界净增人口0.79亿,而亚洲2000年人口总数36.8亿_1.4%=0.52亿,所以每增加100人中有66人在亚洲(0.52/0.79_100=66)。

[小结]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提问]1、我们刚才用了哪些方法说明亚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亚洲在世界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自然增长率)

2、我们还能想想其他方法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吗?(亚洲的人口密度)

[讨论]

分组讨论亚洲的这些国家人口为什么这么多?(从气候、地形、历史、经济角度分析)

[讨论]亚洲这么多人口对资源和环境会产生什么影响?

[展示材料]人口拥挤、开垦山坡、水土流失、庄稼枯萎等。

[小结]人口过多会导致资源不够用,从而又转化为对环境产生很大的压力,甚至对环境产生破坏作用,还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人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同时又是资源的消费者,只有处理好这两者的辨证关系,人类社会才会顺利进步。(即要理解“两只手”和“一只口”的关系)

阅读材料“亚洲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

根据阅读材料按因果关系填入框图中

A、要求增产粮食 B、开垦坡地和干旱地带

C、粮食产量下降 D、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加重

E、恶性循环 F、土壤肥力下降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怎样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呢?

造成这种恶性循环的根本问题是人口的过快增长,解决途径包括控制人口增长和依靠科学技术等。

学生绘制良性循环图

[活动]

以“亚洲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席”的身份,组织小组讨论对亚洲人口发展的建议,站在全球角度,体验人口问题的紧迫性,并推选代表发言。

二、多样的地域文化

1.列举一些简单的文化现象。

2.读图6.17完成活动1。要求学生解释自然地理环境是如何影响这些文化现象的。

(1)日本由于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多地震,所以日本的建筑有很多防震设计。

(2)从亚洲地形图中可以看出,也门位于丘陵地带,所以也门的住房大都依山而建,农田也基本上是梯田。

(3)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岛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终年高温多雨,为了防潮,他们的房屋是高脚屋。由于过的是聚居生活,所以他们的房屋很长,可达200米。

(4)恒河三角洲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区之一,终年湿热,河网密布,所以这里的居民出门乘船,以捕鱼为生。

(5)西伯利亚是世界上最冷的地区之一,为了御寒他们身着毛皮服装,大面积的亚寒带针叶林为建造木屋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终年的积雪使雪橇成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6)沙特阿拉伯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终年炎热干旱。由于气温很高,他们身着宽大的袍子,以便散热。干旱的草场适于发展畜牧业。牧人们采取游牧的形式,所以他们身居帐篷。

板书设计:

一、亚洲——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二、多样的地域文化

第六章

第二节 人文环境 第 2 教时

教学目标:知道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并理解不平衡的原因。

了解三类产业的划分。

教学重点: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原因。

教学难点: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如果一周后要到某国去,那么,你这一周将做哪些准备?

学生回答

经济发展差异

展示图片: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工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教育科技水平、建筑、服装等方面的图片。

这两幅图片有什么区别?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为什么不同呢?

播放印度建国前经济状况的影视素材。

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独立前经济贫困,工业落后,基础薄弱,这样就给建国后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困难。

这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什么条件呢?

历史条件

播放新加坡、韩国、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势素材: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东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推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尤其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这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什么条件呢?

社会条件。

播放波斯湾沿岸国家石油生产和出口的影视素材:沙特阿拉伯热带沙漠国家,工农业生产不发达,却成为亚洲较富裕的国家。

这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什么条件呢?

自然条件

展示某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有关材料

影响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是受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条件的影响的,各国要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并结合世界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大环境来确定其经济发展战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亚洲,少数国家是发达国家,如日本;而大多数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即使同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差异也很大

[活动]

将图6.18亚洲部分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按从大到小排序。

找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0美元和低于500美元的国家。

估算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产值是尼泊尔的多少倍?

说一说亚洲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异。

看看中国在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处于怎样的水平?

[学生小结]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0美元的国家是日本、新加坡、以色列,低于500美元的国家有印度、蒙古、孟加拉国、越南、尼泊尔;

2、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尼泊尔的154倍;

3、亚洲各个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异较大。较高的发达国家有很少,如日本;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差异也很大。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新加坡达到30170美元,尼泊尔仅为210美元,前者是后者的144倍;

4、中国在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经济发展还有困难。我们既不可因成绩巨大、水平提高而盲目自大,也不可因还有差距、道路曲折而妄自菲薄。我们应立足现实、脚踏实地、因地制宜、缩短差距。作为中学生我们肩负着昌盛祖国的重任,一定要练就建设祖国的本领,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阅读材料“三大类产业的划分”

以日本为例,教给学生如何解读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三大类产业构成图

活动:完成P16活动2

显示19亚洲五国国内生产总值三类产业构成(%)

讨论观察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与三类产业比例之间的关系怎样?

[小结]经济落后的国家以第一产业为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较少。现在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大多数第一产业的比重很小,第三产业的比重。目前我国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进第二产业,重视第一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发展经济。

[总结]第二节主要讲授了亚洲的人文环境,其特点为亚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有“多样的地域文化”,存在着巨大“经济发展的差异”。我们通过大量的图表数据,分析了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使我们学会了运用资料分析地理现象的方法,掌握了如何从地图和数据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亚洲是绚丽多彩的,它是面积人口最多的大洲,它有复杂的地形和气候,有多样的文化和民族,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让我们全亚洲人民携起手来,共同把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建设得更加美好!

第七章

第一节 日本 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

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围,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自然资源;

探究日本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及水平,了解中日贸易联系状况,记住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重要城市和海港;

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

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助于理解我国“科教兴国”策略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教学难点: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教学准备:课件《樱花》

课件<日本>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日本富士山图(带樱花的一幅),名曲《北国之春》,用于课前播放,营造气氛。

[提问]:同学们,通过看和听,你有什么要说的?学生发言,把学生引入日本话题。

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学校组织一批学生到日本修学旅行,下面几种运输方式都能到日本吗?为什么?

1、汽车 2、火车 3、飞机 4、轮船

(让学生去知道日本是一个岛国。)

[活动]:

四人一小组,根据下面提供的四个问题, 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选择其中的一题展开探究讨论,然后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讨论结果。

合作完成1、日本的领土主要由哪几个大岛组成?

2、地图册上的比例尺量算上海——东京的距离

3、日本有那几个的城市?并能在地图上找出所在的位置

4、日本是一个岛国,英国也是一个岛国,比较这两个国家跨越的经度和纬度,那个国家大,这对地理环境的复杂程度有影响吗?

(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讨论,画面切入到“世界政区图”、“日本图”)

教师此时指导学生阅读“世界政区图”、“日本图”和“富士山图”,结束后重新显示版面2,让学生回答问题,讲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组成,主要港口和自然特征。教师予以必要的补充和强调有关内容。

显示“日本图”,教师边讲边指图,图中北海道、本州、九州和四国四个大岛的名称用红色显示,并由小放到大再缩小定格,让学生掌握这四大岛的相关位置, 接着屏幕左侧显示富士山的图,在屏幕右侧教师要告诉学生富士山是座活火山,200多年前还曾喷发过,它被日本奉为“圣岳”,是日本的象征,也是日本的旅游胜地

[读图7.5-7.7分析完成

1、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和地震?

2、日本多火山。火山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但是在火山非活动时间,能够利用火山为人类造福吗?

3、日本经常有地震发生,每年有震感地震多达1500多次。人们采取很多办法来预防地震,或者减小地震带来的危害。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吗?为什么?你了解哪些防震减灾方面的知识?

让学生对火山和地震有感性认识。

显示日本和中国人口比较表学生分析

国家 人口数(亿) 面积(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中国 13 960万

日本 1.27 37.7万

•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3万多美元,是世界收入国家之一

•世界上前30家大商业银行中,日本占18家

•日本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

二、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关于日本工业部门,利用多媒体补充有关内容。横滨港等待装运出口的日本汽车图。关于主要工业原料进口情况,可显示“日本主要工业原料从国外进口所占百分比图”和“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教师简要讲解日本主要原料的进口国和地区,为以后的世界地理学习打下一定基础

1.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是什么?

2、日本经济发展水平如何?有哪些主要工业部门?

3、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自哪些国家(地区)?

4、日本贸易对象是哪些?中日贸易情况怎样

有利条件:(1)丰富的人力资源 (2)较高的科技水平(3)岛国的优势

不利条件:自然资源缺乏

探究题活动:

1、看看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那里?

2、综合分析日本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主要原因

3、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会对日本经济带来那些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4、阅读课本24页有关资料,回答问题

阅读 “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图,把图中的主要工业区用红色块显示图中的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和九州等城市名用蓝色显示,加深学生对主要工业城市和港口位置的了解。然后提问:日本工业为什么分布在这里?

显示几幅图片:“日本富士山和高速铁路”图片、“填海造陆”图片、有关大阪的鸟瞰图片。教师边讲课边播放有关内容。

三、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

在教师讲解的同时,可接连播放较多的动静态画面。如“穿和服的日本妇女”、“日本茶道”图片

显示“日本工业区分布空白图”,让学生回答图中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工业中心名称,并思考回答日本工业分布在这里的原因。(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完成,同时借助于多媒体,通过这多个版面的播放,辅之以教师的讲解,学生普遍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兴趣很浓,教学效果很好。)

板书设计:

日本

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二、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三、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第七章

第二节 东南亚 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

1、东南亚的范围,联系两大洲和两大洋的地理位置

2、东南亚的气候和农业

3、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

4、东南亚的风景

教学重点:

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马六甲海峡的十字路口位置

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

教学难点: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东南亚的地形、气候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国际影星杨紫琼的家乡是哪里吗?她的家乡就是美丽的热带岛国------马来西亚。

一、十字路口的位置

请一位同学上来指出马来西亚的位置。

(放映东南亚的地图)。

[提问]:它大概位于中国的哪个方向?

跨过中国的南部边界,就到了与我国山水相连的东南亚。它包括了许多国家,从总体上来看,可以分为两大块,一个是半岛,因为位于中国的南部所以叫做中南半岛,请同学们用红笔沿边界画下来,数一数有多少个国家位于中南半岛上;另一个是群岛,由几万个分布于太平洋中的大大小小的岛屿组成。请同学们用蓝笔沿边界大致画下来。数一数有多少个国家组成。

[总结]:指图: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太平洋的西海岸,印度洋的东面。纬度位置大约在10ºS—25ºN之间。地处热带,所以这里四季常青,分布有成片的热带雨林,成为当今的旅游胜地。我们常听到的新马泰地区就是指这里。

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

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蓝笔和红笔画出来的地区可以发现,东南亚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马路上的十字路口。他沟通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东南亚正是拥有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各国往来的十字路口。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郑和下西洋、下南洋的壮举,就是通过东南亚而到达了北非、西非等国家和地方进行了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图片],而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则可以称为十字路口的咽喉部位,控制了他就可以控制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通道。[展示马六甲海峡的图片说明]

刚才我们数了数东南亚的主要国家,发现东南亚由十一个国家组成。这十一个国家是:老挝、缅甸、越南、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文莱、东帝汶。特别值得一提是东帝汶这个国家,于2000年独立。这十一个国家就是位于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上。

[活动]:下面我来请同学回答分别在空白图上填出位于这两个半岛上的国家。

其中的越南,老挝,缅甸是与中国接壤,的内陆国是老挝,其余都是临海国和岛屿国。印度尼西亚,由13000多个岛屿组成,其名印尼是海岛的意思,有“万岛之国之称,是世界上的群岛国家。

二、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东南亚的风土人情吗?东南亚人是什么人种?他们的主食是什么吗?

[思考]:我们发现他们和我们一样主食是大米,这是什么原因呢?

[活动内容]在这样一种气候条件下,还适合什么作物的生长?

因此这里也是世界的热带作物的生产基地之一。同学们在图上找出哪些国家盛产椰子,哪些国家盛产橡胶和油棕,哪些国家盛产稻米和蕉麻。[图片展示]

好,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东南亚的自然情况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下节课我们将学习东南亚的人文景观。

[课后练习]:1、东南亚由很多海峡为什么只有马六甲海峡被日本人称为“海上生命线”?

2、列举出“东南亚之最”。

3、收集东南亚国家的风景资料

板书设计:

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东南亚的国家

第七章

第二节 东南亚 第 2 教时

教学目标:

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

东南亚的风景

教学重点: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

教学难点:东南亚的地形、气候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中国就与东南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国革命家陈毅在写给缅甸朋友的诗中曾说到:”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共饮一江水”,这便是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之间关系的真实写照。因为中南半岛上的许多河流的源头都在中国。请同学们在地图上将他们找出来。

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

在河流与河流之间,多是山脉和高原,用我们的手就可以形象的表示出中南半岛的地形----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思考]:这样的地形条件有怎样的好处?

蕴藏丰富的水利资源,下游可以形成肥沃的平原。

因此成为东南亚人口稠密的地区,中南半岛上的国家的首都主要多分布在大河的沿岸。

[活动]:

为什么分布在这里?有怎样的好处?有什么弊端?

上节课我们讲到中国历的郑和下西洋、下南洋,我们可以发现东南亚地区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如此,直到今天,许多中国华人华侨都在为东南亚国家的发展积极努力着,请同学们看一下阅读材料。

华人、华侨集中地地区

在东南亚的国家中,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是华人比较集中的国家,分别占到该国的77%和25%,在60年代,印度尼西亚曾经发生反华暴力事件,对当地的华人华侨任意的屠杀,在国际上造成极坏的影响,使得他们纷纷撤回资金,重返祖国的怀抱。改革开放以后,华侨华人纷纷回国支援国家建设,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对东南亚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东南亚确实有许多的闪光点,吸引着全世界的人来到这里,特别是这里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是亚洲的魅力所在。

下面我们来共同欣赏一下同学们收集的一些关于东南亚美丽景观的图片。[多媒体展示]

[课后练习]:1、收集关于东南亚国家的景观资料,出一期《东南亚旅游景点介绍》小报

板书设计:

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

华人、华侨集中地地区

第七章

第三节 印度 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明确印度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及其原因;

3.知道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理解印度人口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加强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读图说明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2.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

3.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印度的人口问题。

2.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

3.印度的粮食问题。

4.印度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

1.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与成因。

2.工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引入:播放一段印度电影,并提问:该片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生活呢?(印度)今天咱们就学习我们的邻邦——印度。

2.设问方式引入:《西游记》同学们都看过,唐僧要去西天取经,西天指哪里呢?是指古代的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印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今天咱们也去取一回经。

讲授新课:

1.课件展示:图7.34“印度的地形”,明确印度的方位、邻国,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的特点。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印度位于我国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课件展示P34的阅读材料:世界文明古国——印度)。印度的邻国有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兰卡。印度的地形可以分为三大地形区:北部为喜马拉雅南侧山地,中部为恒河平原,南部为德干高原。

3.课件展示:图7.35“印度人口的增长”,并思考:

①目前印度人口已经超过多少亿?

②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多少倍?

③从1951年开始,每间隔,印度净增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如何?

4.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目前印度总人口已经超过10亿,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近3倍,从1951年开始,每间隔10年,印度人口的增长数是越来越多。读图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印度人口问题的主要特点是: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5.学生朗读P36页的一段文字资料,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①说说你对印度未来人口趋势的看法。

②众多的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

6.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①从文字资料中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印度政府开始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奖励计划,但是由于印度广大农村的传统观念还十分强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印度人口每年净增量会越来越大。照此速度,本世纪中叶,印度总人口将会超过中国,而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②课件展示:图表7.1“印度部分资源、产品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年)”,从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印度的资源总量和产品总量都相当丰富,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使印度无论是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还是人均粮食产量和钢产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这就说明,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对一个国家的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7.课件展示:图6.10“亚洲的气候”和图7.38“孟买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并思考:印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其气候特点是什么?

8.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印度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以孟买为例,可以看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全年高温,雨旱两季。雨季(6~9月),特别是7月份降水更加集中;旱季(10月~次年5月)。那为什么印度的降水会有旱季、雨季的差别呢?

9.课件展示:图7.39“南亚1月风向”和图7.40“南亚7月风向”,并思考:

①印度雨季和旱季的盛行风向有何差别?

②西南风的几种变化情况,并填表。

10.学生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课件展示:

表格1

月份:风向:吹向:降水季节

6~9月:西南风:海洋—陆地:雨季

10月~次年5月:东北风:陆地—海洋:旱季

表格2

:水灾:旱灾

西南风的变化:来得早,退得晚,风力强:来得晚,退得早,风力弱

由于受季风(特别是西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过于集中,且年际间变化极大,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又很少,水旱灾害频繁。

11.课件展示:图7.36“印度的洪灾”和图7.37“印度的旱灾”以及一些印度抗洪抗旱工程的图片。

从图片可以看出,水旱灾害给印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了抵御灾害,印度人民修筑了很多水利工程,但还远远不能满足抗灾的需求,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板书设计:

上一篇:车辆gps监控管理下一篇:小班音乐游戏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