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校园流行语

2024-07-20

网络校园流行语(共11篇)

1.网络校园流行语 篇一

引官

流行语是带有浓厚时代烙印并充分体现创新意识且频传于人们口语的一种语言,而校园流行语则是学校校园里流行的一种语言形式对于校园流行语,语言学学者认为,流行语对汉语是一种污染,是对民族语言的戏谑和反叛,是小群体为了团体交流方便,根据自己的爱好编造出来的,是不健康的苗头 社会学学者认为,校园出现大量反常规语言,会对语言教育带来消极影响, 呼吁大学校园流行语要找准方向心理学学者认为,校园流行语良莽不齐,尤其是负面影响的 词太多,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要净化校园语言 不少大学教师认为,年轻人迷恋流行的事物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把握好尺度,应该注重自身文化内涵和能力素养的提高。一些同学觉得,校园流行语作为一种纯粹的休闲搞笑可以但一味模仿就显得很庸俗,“痞子味的言语不适合校园的文化氛围

而持相反观点的一些专家则认为流行语丰富了我们的话语空间,对原生态的生活形式有很强的概括性,又不失幽默意味。新词语的活跃程度甚至可以被看作是城市活力的指标新时代的大学校园应该成为一个飞扬着青春活力,引领着时代潮流,体现着生命价值的地方 而校园流行语的特点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这些专家也承认,有的流行语潜在地消解了一些具有严肃意义的内容。不过,这也是后现代社会普遥存在的一种语言文化现象

2.网络校园流行语 篇二

1 校园流行语的构成方式分类

1.1 巧言类

利用改变词语结构, 谐音别解等手法创造新词, 或变化字面语义, 或赋予旧词以新义。这类词语多带讽刺、挖苦性质。

1.1.1 改变词语结构。

利用缩减词语的方法构词, 但不能按通常的语义去理解, 必须将它扩展成特定的短语之后才能得到一个近乎荒谬的解释。

(1) 你实在是个精英。——神经的苍蝇。

(2) 你真是我的偶像。——呕吐的对象。

(3) 半月谈——校园内闪电式的爱情, 半个月就谈一次恋爱。

(4) 贝多芬——指背后看长发飘飘, 而正面令人失望的女生。

1.1.2 谐音别解。

利用词语在语音上的巧合加以牵强附会, 变褒义为贬义。

(5) 美女——霉女。

(6) 他啊, 奔四!——笨死。

(7) 奥特曼——动画片主角, 谐音为outman, 落伍的人。

(8) 研究生——烟酒生, 特指整日以烟酒为伴的哥们!

1.2 数字类

运用数量词语将枯燥的数字化为生动的表情达意手段。

(9) 584——我发誓。

(10) 8147——不要生气。

(11) 7456——气死我啦。

1.3 跨语种、跨文字类

由英语、汉语或汉语拼音字母构成。

(12) short——英语形容词, 短的, 意为短路, 形容某人的精神有点问题。

(13) 小case!——小事一桩。

(14) me too——我吐。

(15) 3Q——英语“thank you”, 意为谢谢。

(16) PMP——拍马屁。

2 校园流行语的来源

2.1 传媒的影响

这类词语多取自网络、广告、电视剧、小品、流行歌曲, 具有较强的时尚性。例如:

(17) I love this game.——MBA篮球赛的广告。

(18) PK——来自足球比赛中的点球, 意为残酷的决胜方式。火爆于超级女声比赛。

(19) 粉丝——支持者、歌迷 (fans) , 来自于超级女声比赛。

(20) 我的地盘我做主。——动感地带广告语。

(21) 相当的——来自赵本山、宋丹丹的小品。

2.2 外来语的影响

这类词语绝大多数来自英语, 之所以归入流行语, 是因为它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而且不仅仅只是流行一时, 可能会长期地使用下去, 确切地说是学生的一种日常口头用语。例如:

(22) Hi!——招呼语。

(23) Oh, my God!——感叹语。

(24) Sorry.——致歉语。

(25) No problem.——应答语。

2.3 方言

这类词语具有很明显的地域性。在粤方言中, 就有:

(26) 我顶你个肺——这句话本是广东方言, 周星驰周润发梁朝伟在电影里都说过, 《疯狂的石头》火起来时, 正好遇上齐达内的铁头功助兴, 这句台词碰出了幽默的火花。“顶”字在网络论坛里又代表着支持与赞同, 这才广为流传。

(27) 神神地——有点问题。

(28) 弊家伙——糟了。

2.4 社会上通用的贬义词语

这部分基本上来自人们常用的口头禅, 用来形容或评价某人或某事。例如:

(29) 猪头——形容人讨厌。

(30) 郁闷——校园里, 每时每刻都能听到对于心情的感慨, “郁闷”则南北通吃, 男女通用。这个词据传最早始出清华, 它表达的并非真的心情很糟糕, 说话者可能刚吃了一顿大餐, 正在担心长胖。“郁闷情结”是校园群体心理亚健康的曲线反映。

(31) 这人没药救了。——并不表示这人病入膏肓, 而是形容他非常固执。

2.5 学习、娱乐生活

这部分词语是对生活中常接触的学习及网络娱乐用语的曲解, 是一种戏谑的用法。例如:

(32) 根号2—— (1) 意思意思而已 (根号2约等于1.4421) ; (2) 身材矮小的人。数学术语。

(33) 哇!那边有几个HB在打篮球!——HB, 原指铅笔的硬度, 这里是handsomeboy的缩写。

(34) 晕——多数时候写为ft, 就是faint的缩写, 表达一切反应情绪。网络BBS论坛常用语。

(35) 顶——支持, 网络BBS论坛常用语。

3 校园流行语的特点

校园流行语是学生心理和行为的产物, 同时又反过来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

3.1 逆反性

逆反性是校园流行语最根本的特点, 是学生对所处环境不满的一种宣泄。处在青春期的中专学校学生对社会上的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易于受文化、习俗影响, 他们处在盲目性和自觉性, 独立意识和依赖性十分矛盾的时期。他们往往爱憎分明, 容易激动, 情绪波动大, 坦率真诚。面对生活和学习的压力, 尽管他们传承了主流文化, 但也有许多不满和发泄, 这些特征都能从他们的流行语中看出来。同时, 学生言语强调个性, 反映了学生价值标准有从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偏移的倾向。这类流行语一方面反映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生存状态, 另一方面则提供了一条学习之外张扬个性和发泄情绪、放松心情的途径, 体现出相当复杂的人生态度。有对现行教育制度应试教育和某些社会现象的不满, 也有玩世不恭, 游戏学习、游戏人生的态度。

3.2 交往性

中专学校学生的年龄阶段有强烈的交友意识, 希望提高社会交往和开放自我的认识。因为交往能使人的思维能力和生活机能逐步提高并得到完善, 交往能使人的思想保持新陈代谢, 交往能丰富人的感情, 维护人的心理健康。校园流行语的通行使得学生之间亲密无间, 容易形成相互信任的心理氛围, 提供交流上的方便, 提高社会交往和开放自我的认识。实际上, 在家长和老师面前他们几乎从不使用这类词, 相反他们常对较亲密的朋友说这样的话。他们使用一些贬义词语并不意味着他们不知道这类词的消极意义。在某种程度上, 他们使用这类词语并不是对别人有恶意, 也不是用这类词语表达消极意义, 而是将使用这些词作为与同伴关系融洽, 显示个性的一种表达方式。这样在交流时, 他们在心理上自然获得一种满足, 这种彼此认同与彼此欣赏, 使得他们在言语行为上趋于一致。

3.3 情趣性

情趣性是流行语的主要特点, 用语生动风趣, 语气比较调侃, 起到娱乐、消遣的作用。校园流行语的生动表述相对于紧张忙碌的学习生活而言是一种调节, 它可以缓解压抑的情绪和竞争的压力, 调节精神生活与周围环境的氛围, 颇有一种“苦中作乐”的感觉与快意, 可以说调侃是重压下的无奈, 也是中专学校学生调适心理状态, 适应紧张枯燥的生活的一种尝试, 或者说是一种选择。反语义、反语法倾向固然是为了宣泄, 但同时那种反语义、反语法又是对语言文字的灵活运用, 其中的情趣是那些缺乏创造力的人们所无法体味的。

4 校园流行语带来的思考

4.1 校园流行语品位不高, 趋于粗俗

这些流行语有的颇为不雅、不得体, 有的则说明部分学生对社会上不良言语现象有所认同, 反映出当今青少年学生的生活心态和部分人生观, 并从一个角度折射出当代青少年学生在重重压力下的困惑、无奈、挣扎和自嘲, 是校园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应该引起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

当然我们不能一味拒绝这些流行语, 但完全吸收也是一种莫大的危害。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一方面大力提倡恰到好处地使用生活中鲜活的流行语, 另一方面, 我们也要对学生中的流行语仔细考察, 引导学生从语言词汇修辞, 从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人们的审美感受等多种角度出发来全面认识流行语, 力求使学生能自觉抵制粗俗化的流行语。

4.2 校园流行语形成的心理原因比较复杂

中专学校学生的模仿能力和求知欲都很强, 对新鲜事物的接受速度也是相当快的, 但年龄尚不能承受竞争之重, 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弱, 不能很好的判断事物的对错, 而且对自己言行的控制力也较差。这就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压抑感, 对生活信心不足, 人生态度比较消极。校园流行语中的心理因素主要表现有空虚、压抑、浮躁、虚荣。先不论这些流行语是否体现了学生的真实想法, 至少这些流行语表现的是一种消极的思想, 这些消极想法的出现, 与学生压力过大, 课余生活不丰富, 社会上不良风气的流传有着密切关系。另外, 大家的口头语多半是用本地话来讲, 所以那些不文明用语听起来就越发粗鲁, 不堪入耳, 这也足以体现我们校园文明水平的现况。

让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发展趋向健康, 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多管齐下, 正确引导, 避免其走入心理的误区。学校要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重视学生心理的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平时, 要多开展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课余活动;家庭中, 家长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 特别是文明的语言环境, 通过自己的正确言行为子女树立榜样, 同时, 多和子女沟通, 了解子女的思想, 以便正确引导子女的言行;社会是最复杂的一个因素, 现代社会急遽变化, 新旧观念的冲击, 影视媒体的宣传, 中西文化的碰撞, 使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盛行。为此, 我们提倡每个社会成员遵守社会公德, 净化社会环境。一些公众人物的言行, 更是容易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我们也希望公众人物能够提高个人修养以及语言的文明性和思想性。同时, 学生也应该多参与社会实践, 打破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分辨能力的局限, 坚持“不随意模仿, 不盲目崇拜”的原则。在控制自己不受不良风气影响的同时, 也要监督他人, 以确保我们学习、生活环境的纯洁性。

综上所述, 一些新词语能在中专学校学生这一群体中广泛流行, 取决于学生特定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特点, 体现出他们标新立异的心态, 反映出他们活跃的语言创造能力, 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汉语的基本规律。滥用流行语, 会养成学生不良的语言习惯。所以, 加强对学生语言规范的引导是十分必要的, 使他们正确认识流行语, 善而从, 不善而改。

摘要:对于枯燥的课堂生活而言, 校园流行语展示了青春的气息。流行语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思维的垃圾。中专学校学生正处在成长时期, 对事物的判断能力还没成熟, 流行语对其影响也是两面性的。尝试从校园流行语的构成方式、来源、特点以及带给我们教育者的思考方面说说笔者的理解。

关键词:校园,流行语,分析

参考文献

[1]杨长征.80年代前后的北京青少年流行语[J].青年研究, 1993 (01) .

[2]陈思.青少年“流行语”现象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3 (2) .

[3]肖劲松.后现代文化语境与青少年流行语[J].电影评介.2006 (21) .

[4]刘传清.解读青少年流行语中的极限语[J].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5) .

3.校园流行语面面观 篇三

关键词:语言 校园 流行语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1-045-03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而“社会的发展变迁必然会在语言的词汇里留下反映各个时代特色的词语,起着历史见证的作用。”[1]

语言的发展是人类创新活动之一,具有创新意识的人通常是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学生文化素质较高、思维活跃、对新事物非常敏感,势必成为语言创新的主导者。当我们走进校园,就好像进了语言新天地,各种口头语、外来语、网络语、自创语……在学生口中或笔下层出不穷,其新奇的风格成了一道令人瞩目的风景线。

一、校园流行语之现状

作为一种交际方式,校园流行语具有特殊的结构形式。一是多样化,二是非常规性,即它往往不能按字面意义和通常人们熟悉的意义来理解应用。

1、宏观表象

汉语词以上的语言单位都能独立运用,并能表达丰富的意义。这一特点使人们在指称或表现新事物、新观念和新思想时,在表达形式上有了更多的选择,这就产生了形式多样的校园流行语。[2]

校园流行语的表现形式大致可分为两类:单词短语和句式。其中最常见的是单词或短语形式。如“汗/汗死”、“强/强悍”、“牛”、“爽”、“黑”、“翘课”、“老板”、“郁闷”、“无语”、“抓狂”、“相当的”、“审美疲劳”、“人品问题”等。它们可以独立使用且非常灵活,加上它们自身的特征——简练、形象、易懂、活用、朗朗上口,使人们在创制和使用流行语时愈发得心应手。

2、观构成

单词短语和句式是校园流行语在宏观层面的表象,而微观即其内部构成,又可发现校园流行语有纯汉字、纯字母、纯数字,以及各种符号夹杂等多种构成形式。

2.1 纯汉字结构

以纯汉字来表达的新词新语占校园流行语的多数。如“过级”、“郁闷”、“搞定”、“小样”、“稀饭”(喜欢)、“粉多”(很多)等。还有一些以汉字形式出现的词语其实是外来语的汉字音译,像“卡哇伊”(日语kawaii,即“可爱”之意)、“酷”(英语cool)、“秀”(英语show)、“粉丝”(英语fans)等。

2.2 纯字母结构

纯字母结构是校园流行语中较为常见的部分,通常拥有某个相应词语的支撑。如“high”(“玩得很high”即指玩得很痛快高兴)、“In”(表时尚潮流之意)等,但更多的是音节缩略,如“GG”(哥哥)、“MM”(美眉)、“PP”(漂漂,漂亮之意;也可能是片片,指照片图片)、“BT”(变态)、“NB”(牛逼)、“Q”(cute音译后缩写,指可爱)、“PS”(postscript,指备注;或是photoshop,一种有名的专业图像处理软件)。

2.3 纯数字结构

随着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纯数字词语也广为流传。如“886”(拜拜了)、“555”(呜呜呜)、“7456”(气死我了)、“1314”(一生一世)、“520”(我爱你)、“45”(失误)等,这种结构利用谐音,使人感觉更加简便有趣。

2.4 混合型结构

不同类型符号相互夹杂混用也是校园流行语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如“I服了You”(我服了你)、“Who 怕 who”(谁怕谁)、“K歌/唱K”(指去KTV唱歌娱乐)、“3Q”(Thank you,谢谢)等。再如“N多”,“N”虚指任意数,由此衍生出多个相关说法,如“N久”、“N年”等,“N”起着加深程度的作用。“……ing”本是英语中的进行时,如今在一些动词后面加上这一符号,不仅强调正在进行之意,也提升了语言的时尚感,如“恋爱ing”、“郁闷ing”、“等待ing”、“头痛ing”等。像这种“汉+字母”、“汉+数”以及“数+字母”的组合,灵活无规律,也是当前学生性情中随意性的突出表现。

二、流行语的创造方式

从语言学研究的角度来分析,校园流行语之所以形式多样,应归因于三种创造手段:语音手段、语法手段和语义手段。

1、语音手段——谐音

谐音是汉字语音方面一个重要的修辞手法,它是“利用语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或汉字来取得言语表达含蓄、幽默、风趣或讽刺效果的一种修辞方式”。[3]

校园流行语中的谐音主要有文字谐音和数字谐音。文字谐音,如“偶/偶们”,这里的“偶”是“我”在发音上的转换;“稀饭”,是“喜欢”的变相发音;类似的还有“粉多”(很多)、“滴”(的)、“可耐”(可爱)等。此外,网络论坛的管理人员较规范的称谓是“版主”,但在使用中出现更多的是它的谐音“斑竹”、“版竹”甚至“版猪”等,调侃语气溢于言表。

2、语法手段——缩略、衍推、转类

汉语是分析型语言,虽无印欧语那样丰富的形态变化,可非形态性构词手段则不少。在校园流行语的创造上,就常见有缩略、衍推和转类三种语法手段。

2.1 缩略

缩略语是指为便于使用,将较长的语句缩短省略而成的词语。

高速发展的时代凡事都讲究高效率,语言上的缩略现象因此而被人接受。如“爽”、“晕”、“昏”可以算是“爽快、清爽”、“晕倒”、“昏倒”的缩略语,只是“爽”在更多时候是“痛快”的另一种表达。相比之下,字母形式的缩略语,如“BB”(baby,宝贝)、“DIY”(Do it yourself,自己动手做)、“MM”(美眉或指妹妹)、“GG”(哥哥,通常指帅哥)、“BS”(鄙视)、“TMD”(他妈的,或甜蜜的)等,则更为常见。

2.2 衍推

衍推是一种将已有语法形式类推到其他的语法上的语言发展方式。它可以使言语表达由个别的语法形式扩展到多个结构中。

衍推主要表现在合成词和固定词组中。如“酒吧”是英语单词“bar”的音译加义注,由此衍推出“网吧”、“氧吧”、“陶吧”、“水吧”等词。同样,由“…客”也衍推出了“博客”(blog)、“黑客”(hacker),“红客”(指中国大陆有政治积极行动主义的黑客组织)、“播客”(自己制作音频或视频,并将其上传到网上播放,与他人分享的人)、“闪客”(经常使用flash的人)等词。

2.3 转类

转类,即“改变词性,转类活用,以适应特定语境的表达需要,获得按语法规范用法所不及的活泼、生动、幽默、诙谐的修辞效果。”[4]

如“非常柠檬”、“非常可乐”、“非常男女”、“很牛”、“很青春”等,在传统的汉语语法中,名词是不能接受程度副词修饰的,可在校园流行语中,却出现了“祝你非常可乐!”“这人看起来很青春,很阳光!”这里的“非常”、“很”都是程度副词,一般只用来修饰形容词和副词,但这里却被用来修饰名词。这从修辞手段上来说就是运用了转类,将名词活用为形容词了。此外,还有在形容词前加表示程度的“爆”、“狂”、“巨”等形容词,这些词起临时充当程度副词的作用,达到加强程度的效果,如“爆强”、“狂打字”,“巨无语”。

3、语义手段——隐喻、词义变换

语义的灵活转变也是创造流行语的重要方式。汉语词义具有概括性、多义性、模糊性等特点,利用这些特点,说话者可以拆解或利用某些词语本意,加入自己的想象,创造出诙谐、幽默的新意义。隐喻和词义变换便是两种主要的手法。

三、校园流行语之特点

校园流行语作为现代校园生活的反映,是校园文化的载体之一,具有鲜明的特点。

1、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追新求异,是流行语最本质的特点。校园流行语在学生们求新、求异、求变心理的支配下,也日益追求新创意、新内容、新形式,从而达到彰显个性的目的。如七、八年前普遍流传于校园的“哇噻”、“卡拉OK”、“天才”、“神童”、“偶像”等词语,如今被“爽”、“晕”、“倒”、“唱K”、“愤青/粪青”、“牛人/强人”、“小样”、“80后”等新词取而代之。又如“博客”一词新鲜感尚未消失,众多“播客”、“闪客”已缤纷涌现。这跟网络迅速发展息息相关,网络文字趋于平稳,视频网站却已方兴未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讲述着校园流行语的与时具进。

2、简洁诙谐

快节奏的社会崇尚简单、方便、快捷,迫使学生缩短表述和写作时间,造成部分词语缩略化。十多年前曾风靡校园的那些打油诗、歌谣,现在已荡然无存。八十年代曾一度流行于大学校园的课桌文学《教室铭》,是仿唐人刘禹锡《陋室铭》而写成的打油诗,类似的有《寝室铭》、《男友铭》、《女友铭》等,非常有趣。然而在今天的校园,如此闲情逸致已属鲜见。快节奏的社会必然影响新一代学生创造出快节奏的交流方式,如今的校园流行语,差不多已成了单词短语和简短句式的天下。

3、包罗万象

校园流行语包罗万象,吸纳了多种语言符号。除前述的数字型、外来语型、字母型等之外,还有一些源自不同方言。如“小样(儿)”一词就源自东北话。《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说是一种方言,指小家子气、小气,后经省略和普及之后,变成了现在的“小样儿”。这个词最初带有贬义,意指“看你那德行”,后来才逐渐衍变成亲昵亲切之意。再如现在常用的一种句子尾音“…哈”和“…撒”。这两个音富有西南官话特色,川鄂人说话常带这样后缀音,如“等我哈”、“是撒”、“快点撒”,而他们在说普通话时,也会带出这种非标准普通话的音调,引起不少年轻人说普通话故意带出这样的尾音来,显得相互交流更加随意和口语化。此外,现在网络和口语中常用的“偶”、“偶们”来源于台湾方言,学生们将这种变调的语音运用于日常交流,显得活泼风趣。

4、良莠不齐

因涵盖内容过于丰富,校园流行语明显良莠不齐。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了宣泄学生们的压抑、苦闷与孤独。如“郁闷”、“抓狂”、“无语”、“我昏”、“晕死”、“汗”、“寒”、“有没有搞错”等,是不快情绪的一种表达。繁重的学习,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确实使学生感到窒息。心理上的压抑与苦闷又无法与家长、老师沟通,只能借助简短精悍的时尚语言进行宣泄,而这种宣泄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化解压力的作用,大部分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学生难免有所偏激,于是一些不文明不健康的字眼也会脱口而出。“我靠”、“傻逼”、“牛逼”、“脑残”等粗俗词语就是校园流行语中不文明的一面。

校园流行语记录着学生生活的变化和观念的更新,通过对其特点的观察,可以放大至当今社会的一些时代特征。年轻人求新求异的心理是流行词语产生的心理基础,国内、国际间广泛频繁的交流沟通为流行词语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各新闻媒体对新词语在校园中的流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6]

四、校园流行语之来源

任何现象的出现和延伸都不会是毫无根由的,流行于校园的新词新语自然有其产生的动因。客观方面,关乎社会的整体发展、电脑网络的普及运用以及影视媒体的影响,而主观方面则主要在于学生的心理。

1、客观因素

1.1 社会背景

斯大林曾经就语言和社会的关系问题作过如下表述:“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语言随着社会的死亡而死亡。社会以外是没有语言的。因此要了解语言及其发展的规律,就必须把语言同社会的历史,同创造这种语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密切联系起来研究。”[7]目前,中国社会环境相对宽松,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学生在商业浪潮、文化思潮的冲击下,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都发生巨大的转变。而中西方经济文化的融合,显然给校园流行语的产生注入了一针兴奋剂。因此,是特定的社会文化条件,是时代直接赋予了校园流行语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

1.2 电脑网络

第二个客观原因集中体现在电脑的普及和网络虚拟世界的高度繁荣和发展中。在网络里,如QQ、E-mail、BBS、博客日志等交流互动领域,随时都可能产生新潮词句,并快速在用户中传播。在大量参与的网民中,学生无疑占据了主流。据统计,到2007年初,我国网民人数达到13700万人,24岁及以下青年学生上网的比率为52.4%,中小学生互联网渗透率48.2%,比例持续攀高。[9]网络交流方式与口语交流相近,具有句式短、直观、简单快捷、容易接受等特点。如“闪/闪人”(指下线或走人)、“顶”(支持)、“踩”(不支持,或指到访别人的空间)、“拍砖”(反对)、“潜水”(在论坛上只看帖不回帖)、“沙发”(第一个回复或留言)、“吼吼/厚厚”(网络聊天盛行的一种发声词),此外还有“路过”、“灌水”等。

1.3 影视媒体

影视媒体对学生的影响非常直接,尤其是近年火暴的电影和小品,其中的经典台词往往经年轻人之口在校园内迅速传播。

周星驰“无厘头”电影曾在学生中引起过强烈共鸣。如“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失去的时候才追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重新来过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给这份爱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这是《大话西游》中主人公的一段表白,语调调侃,流行多年仍经久不衰,大概是因为每位学子都会从中多少想到自己的感情经历吧。

2、主观因素

校园不是世外桃源,在和社会环境的互动中,形成了学子们特定的校园生活。在这片相对宁静的天地里,他们创造并使用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的语言——校园流行语。这是一种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学生生活状态和心理特征的语言现象。[10]在这一现象背后,存在着多方面深刻的心理原因。

2.1 从众心理

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在形成独立人格塑造自我的同时,还有着强烈的从众心理。尤其是同龄层次间的相互影响更为直接,加之学生群体集中,有条件使校园流行语迅速扩散。而当今学生心理特别敏感,多数既自恋又自卑,既狂妄又怀疑,矛盾的心理使他们既希望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又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于是便向自己年龄相仿、有相似心理特征的人群寻求共鸣,这便是校园流行语产生的从众心理的深层次原因。[11]在这样特殊的群体里,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流行语言,用这些语言交流,则彼此心领神会,倍感默契和安心。

2.2 求新心理

对于充满现代意识、追求另类的学生而言,求新好奇是个性的体现。能在语言的天地里发挥自己的独创性,尽显个人魅力,是他们在学校狭小的生活圈里追求对自身存在价值肯定的一种必然。如在前面所提到的语音方面的谐音、语法方面的词性转化,以及语义上的隐喻和词义变换,从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学生独特的创新意识,而正是这种创新性,使得校园流行语给人一种耳目一新之感。

2.3 摹仿心理

尽管大多数学生都追求独特,追求个性,但在铺天盖地的流行风面前,他们还是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摹拟仿效心理,这便是流行同化的强大作用。而在摹仿过程中,电影、电视、网络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将网络语言日常生

活化,或是将热门电影中的经典对白搬到实际生活的舞台上。

五、校园流行语,何去何从

1、校园流行语的利与弊

校园是封闭的,也是半开放的。近几年的校园流行用语,发展变化迅速,形式丰富多彩,让人眼花缭乱,既唤来了一些赞赏,也招致了不少批评。

1.1 积极影响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想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形式。”校园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在校学生特定的生存方式和社会心态,[12]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不少积极的东西。如形象生动,对原生态的生活形式和内容有较强的概括性,为话语表现内容增加了弹性,留出了较大的想像空间,富于幽默调侃的意味,丰富了校园话语空间,增加了校园生活中对话的情趣。[13]新词新语,反映了当代学生追求自我和个性,追求独立和自由,敢于创新,敢于标新立异,不愿循规蹈矩的心态,也让我们周围的生活更具灵动性和活泼性,因此,这一类校园流行语获得了稳定生存的凝固性,成为校园里带有世俗气息的经典语言。

1.2 消极影响

任何事物都会具有两面性。在认同校园流行语的积极意义的同时,我们更应该重视其负面的影响。由于学生单纯和年轻,一味追求时尚、幽默、独特,不加思考地“创新”,造成了部分流行语带有攻击性和不健康不文明的现象。如从“牛”到“牛逼”再到“傻逼”。本来“牛”一词是源自英语中“牛市”之意,跟“强”的意思相近,指很厉害很强势,并无贬义,然而少数人渐渐将一些脏话混入其中,把“牛逼”、“傻逼”一类恶俗词语挂在嘴边,以为这就是个性。还有“靠/我靠”、“脑残”等。其实这既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又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极大地损害着语言的纯洁与健康。

2、如何看待校园流行语

语言有时代性、社会性。语言的发展和社会、自然一样有个优胜劣汰的过程。21世纪进入网络时代,世界变小了,一些生动方便的语言形式于是通行无阻,大量流行词语铺天盖地,使整个社会充满着浓厚的、不可抗拒的时代气息。对于校园流行语,我赞同北师大心理研究所学者的看法,即学生的“流行语”反映的是一种创造精神,大可不必对此太紧张。[14]校园流行语是一把“双刃剑”,其影响必定具有两面性。这就要求我们应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尽量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参考文献:

[1]金大陆.南北城市青年流行语[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1

[2]杨文全,许艳辉.试论校园流行语的特点及其成因[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9(3):81-86

[3][4]刘焕辉.修辞学纲要[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328-345

[5]邓红华.谈谈校园流行语的特点[J].文教资料(哲学史学研究),2007,5:119-121

[6]黎昌友,彭金祥.校园流行词语的产生途径及发展趋势[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6(1):52-57

[7]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73

[8]马刚,李艳,胡安琪.“百家争鸣”的校园流行语[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22(9):64-66

[9]武小军.校园“言子”及其流行条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4):68-72

[10][11]王林鱼.校园流行语和青年学生精神风貌探析[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22(1):54-56

[12]王春玲.解读校园流行语[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20(1):67-69

[13]韩希明.关于校园流行语的观察与思考[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4(3):82-84

[14]李红萍.浅论校园流行词汇[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100-102

4.校园流行风作文 篇四

“呼”,一阵狂风吹过――吹起了叫外号的流行。走,咱们瞧瞧吧!

“孙子,你好啊!”我一看,原来起外号“大王”王海毅在叫我,我暴跳如雷,突然,我心生一计,便脱口而出:“王八,你也早啊!”回头一看,王海毅刚才还幸灾乐祸的表情,眨眼间就变得阴沉下来,我却嬉皮笑脸地望着,估计他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吧!瞧!这就是外号的杀伤力,让欢笑变沉默的“武器”!

没想到,我刚用“孙子外号法”平息了“孙子**”,结果一个外号又横空出世,真是防不胜防哇!

“孙病,你过来一下。”孔隽越叫着,我一听,“孙膑”,哇!我可没有他那么才华横溢,料事如神喔!我本想推让几句,没想孔隽越解释道:“‘病’,‘生病’的‘病’!”然后就背过身暗笑,我一听,火冒三丈,想:看我又矮又小,就好欺负吗?看我面黄肌瘦,就弱不禁风吗?我略一思索,喊道:“恐龙蛋,我马上就过来!”孔隽越一听,一脸惊讶,从喜笑开到垂头丧气,脸红得像苹果呀!真是恶语如刀呀!

我总算用计谋制了“外号**”,可没成想,不知什么风又吹来了“顺口溜**”,唉!一浪未平,又起一浪。

那天,我正高兴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这时,邸黄华在我面前跳了出来,嘴里振振有词:“今天星期四,孙培元去考试,考了四十四,回家看电视,看到少林寺,就去了少林寺,被人打成西红柿,还说自己有本事!哈哈哈!”我听完后,气不打处来,心里更是生气,经过周密思考,便为邸黄华对了个“下联”:“我是阿里巴巴,身高一米八八,体重0.88,看你可怜巴巴,给你两块锅巴,如果你是哑巴,请你给我滚吧!”然后一路奔跑,嘴里哼着小曲,心花怒放。再看邸黄华,一脸尴尬,下巴都要从嘴上掉下来了。

但没想到我花费心思平息的“外号**”又卷土重来,眼看要平息的“顺口溜**”也跟着过来“助战”……

后来,我们都习以为常了,我也因“抵挡”不住,也顺其自然了。

“你好,孙子。”邸黄华说。

“你好,洗黄瓜。”我说。

5.校园流行派小学作文 篇五

食物中有苹果派,校园中也有流行派,最近我们班里也有派。

笑话派

“叮铃铃”下课铃响了,同学们飞快的冲到“笑话大王”桌前,不到一分钟,周围里三层外三层。终于,节目开始了,只见“笑话大王”站在桌子上做起了搞笑的动作,中间还杂着一些搞笑的声音,你看他多逗,脸上还一个斗鸡眼,最厉害发出鸡叫,惹得同学们笑得前俯后仰。

学习派

俗话说“学无止境”我们班真有一个人在用心学习。当别人都挤在笑话派那里看表演,而“学习达人”却在自己的`桌位上做作业看书,一看他皱起眉头,咧着嘴就知道他又遇到难题了,如果你现在想去问什么题不会,他就会将以后学习的初中题目给你看,并且说:“你会吗?”绝对让你大吃一惊。

反动派

反动派真是不让老师省心,你看吧,他们又在闹了,他们光明正大地拿出糖往嘴里一塞,还用纸飞机传信,但是也不知道是因为没飞好,还是自己运气差,飞机就像没头苍蝇一样插在了老师那爆炸头上,老师愤怒地将飞机拔下来,看了看上面的对话,将反动派成员一个个拉出来蹲马步。

6.网络校园流行语 篇六

摘 要: 在信息技术和国际互联网的催生下,越来越多的网络流行语如雨后春笋般产生了。在社会语言学的视野里,网络语言也是现代语言的一部分,是现代语言中的新事物,它增强了现代语言的多样性。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网络流行语丰富了现代语言的同时,网络语言暴力现象也随之产生。本文以2015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宝宝”为例探讨了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并且对网络语言暴力现象作出了反思。

关键词: 网络流行语言 网络语言暴力 反思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当代社会的变迁。因此,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受到社会上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研究。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网络流行语丰富了现代语言的同时,网络语言暴力现象也随之产生。本文以2015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宝宝”为例,探讨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并且对网络语言暴力现象作出反思。

一、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以“宝宝”为例

“宝宝”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词语。起初,它是父母或其他亲属对家中婴幼儿的昵称。因为孩子是夫妻爱情的结晶,几乎每一个家庭有了孩子后都是如获珍宝。甚至在父母眼里,不管孩子年纪有多大,哪怕他们有了孩子,只要父母在,你永远就是他们的“宝宝”。随着时间的发展,“宝宝”一词的语义开始扩大化,比如恋爱中的男生往往会把女朋友称为“宝宝”,以此表达两人的亲昵及对女友的浓浓爱意。不管后来两人的感情发展如何,至少在热恋期,女朋友对于男生而言确实是如获至宝。

然而,这个再普通不过的词语,悄然间成了2015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宝宝”一词的新义是从网络流行语“吓死宝宝了”中演变而来的。据网页资料显示,这里的“宝宝”是指说话者本人,“吓死宝宝了”实际上是说话者在自言自语“吓死我了”。这整句话在网上流传开以后,女生们在受到惊吓时往往引用它来卖萌。后来,“宝宝”一词就脱离了这个语境而被年轻女性独立使用――只要是说话氛围协调,那么女生几乎在任何语境中都可以使用“宝宝”或者“本宝宝”这样的字眼称呼自己,比如“愁死宝宝了”“本宝宝要去上班了”。再后来,“宝宝”一词甚至失去了原来偏指女性的性别色彩,可以用来不分男女地指称对方,以表达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亲密的关系或者是显示出说话人对听话人的亲昵态度。比如,在一些电子商务的社交平台(如旺旺、淘宝)上,客服过去经常使用“亲”这个字眼表现对顾客的热情与真诚,现在“宝宝”一词也争得一席之地,在缩短店家与客户的心理距离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购物网站外,还有一些网络教学平台的工作人员,也经常称呼学员为“宝宝”。比如,“雅思宝宝”“哲学宝宝”“高考宝宝”等。这个“宝宝”如此流行,甚至在2016年央视猴年春晚上,冯巩在小品《快乐老爸》中也引用了一次“吓死宝宝了”。

经调查发现,网络流行语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主要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这个庞大的年轻群体正处于生命的活跃期,他们对社会的变化最敏锐,也最容易冲动。这些表现在语言上就是求新、求异、求简、求活。年轻人借助网络流行词语,最大限度地表现出了张扬个性和青春活力。

在信息技术和国际互联网的催生下,越来越多的网络流行语如雨后春笋般产生。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网络语言的发展折射出了现代社会的变迁。因此,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受到社会上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研究。其间,对网络流行语批评的声音也时有耳闻,但是主流对网络流行语还是采取一种宽容和认可的态度,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可和接受网络流行语。

二、防止网络语言暴力

说到网络流行语,不能不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网络语言暴力。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可以依托某一种社会现象,瞬间在网络世界传播开来。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这个词语可能会像上文所列举到的“宝宝”那样柔和可爱;但更有可能会像一只魔鬼般狰狞而充满暴力,给当事人带来无尽的伤害――这就是笔者接下来要讨论的“网络语言暴力”现象。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语言暴力并不是单指某些特别的话语,而是指所有对听话人产生了某种支配力或是影响力的言语。所谓网络语言暴力,就是指说话者在网络这个虚拟平台上,讲一些肮脏、污秽甚至是扭曲事实的话,以一种语言霸权的形式孤立和剥夺他人的某种权利,从而对他人造成伤害的一种语言现象。说到网络语言暴力,读者可能会觉得比较抽象,这里我想给大家举一个真实的例子。

莱温斯基是1998年白宫性丑闻事件,也就我们所熟知的“拉链门”的当事人。在饱受网络欺凌之苦后,沉默了十年的莱温斯基于2015年3月走上了Ted大会的讲台,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呼吁大家共同抵制网络暴力。她在演讲中说了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1998年,没有人知道这种名叫‘因特网’的新技术会把人类带向何方。自诞生以来,因特网用难以想象的方式将人类联系起来。它让人们找到失散的兄弟姐妹、拯救生命、发起革命,但是我所遭受的黑暗、网络欺凌和被称为‘荡妇’的羞辱也如雨后春笋般疯长。每天,在网络上都会有人,特别是年轻人被辱骂和羞辱,而他们对此束手无策。这些辱骂和羞辱让他们想立刻死去。悲剧的是,有些人,真的因此而死去。这一点儿也不虚拟。ChildLine是英国一个致力于帮助年轻人解决各种问题的公益组织。去年年底,该组织公布了一组令人震惊的数据:从2012年到2013年,与网络欺凌有关的电话和邮件数量增加了87%。一份来自荷兰的综合分析首次披露,网络欺凌比线下欺凌更容易让人产生自杀的念头。”

笔者认为,网络语言暴力的产生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网络空间的自由性、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为互联网用户提供了广阔的自由世界。一些网民认为,在与他人进行网上沟通时,对方并不了解自己的真实身份和背景,这时在日常生活中对道德的认同感就不再具有约束力,导致双方对交流的后果毫无顾忌――平时不好意思说,不敢说,或者是不应该说的各种脏话,在网络上都被肆无忌惮地说了出来。这样,网络上就出现了大量肮脏、色情、充满暴力和辱骂的言论。即便这时有人出来阻止或者反对这种现象,他们往往会受到攻击,被认为是多此一举的压制自由。二是法律制约的缺乏。网络语言暴力的现象经常发生,而施暴用户却不敢承担责任,这与他们生活在虚拟的天堂里有着极大的关系。如果这些语言暴力者在其他现实媒体中也使用这种方式攻击其他人,甚至诋毁他人,就很可能会受到法律制裁。然而,网络世界是不同的,尽管某人的言论已经对他人构成了事实上的“语言暴力”,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指控其罪行,即便真有相关的法律,也会因为惩罚犯罪者的司法成本太高而不能予以真正的法律制裁。

三、结语

语言是一条不断变化发展的长河。在社会语言学的视野里,网络语言也是现代语言的一部分,是现代语言中的新事物,它实现了现代语言的多样化。它不仅在虚拟的网络世界显出魅力,还在现实生活中大光其彩,成为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并与其他语言相得益彰,共同促进语言的繁荣昌盛。然而,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了在网络上用语言表达自我的存在,各种观念的冲突导致语言暴力频频在网络平台上发生。通过本文的分析,笔者希望读者能够正确地看待网络语言,并且从自身做起,使用文明的网络用语,避免网络语言暴力的出现,为打造健康、和谐的网络语言环境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7.网络校园流行语 篇七

一、校园流行语的语言变异特点

语言是发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是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充分表达了人们的思想和情感。语言和社会的关系密不可分, 互相联系互相影响。语言变异指由于各种原因在运用上的语言差异现象, 是偏离常规的一种语言现象, [2]广泛存在于各种语体之中。校园流行语作为一种一直在发展变化、一直在更新的语言, 充分体现了语言变异的特征。时尚性、幽默性和创新性是其体现出的主要特点。[3]

(一) 、语音变异特点

语音变异的可变性表现为不同的形式, 如单音变异、连续变异和语调变异。[4]在语言交际中, 大学生常常利用英汉语音的这些特点, 采取一些有效的变异手段, 如数字或字母谐音, 叠音词等, 创造性地传递特定的信息, 巧妙地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

1、使用字母或数字的谐音

谐音是指以同音字或词来代替相应的字, 通常简单易记, 沟通便捷, 表达含蓄, 不乏诙谐与幽默。在校园流行语中, 越来越多的谐音得到大学生的认可, 逐渐成为一种流行于校园的表达方式。

1799、246、U2、

在上述表达中, “1799”的含义是“一起走走”, “246”指“饿死了”。这两个例子是数字的发音和汉语的发音极其相似的数字谐音的变异。“U2”字母数字组合读音与英语单词“you, too”相同, 属于字母和数字的谐音。通过几个简单的数字字母拼在一起就可以表达特定的含义, 这种用数字字母代替中文表达的方式是一种违背语言常规的表述, 属于语音层面的语言变异。

2、使用英语或汉字的谐音

猫、伊妹儿、大虾、美眉

在校园流行语中, 大学生通常用“猫”来代替“调制解调器” (在模拟线路上远距离传输数字资源所用的一种设备) , “猫”是英语单词“modem”的谐音, 犹如老百姓的宠物, 故称之为“猫”。“伊妹儿”的含义是“电子邮件” (用户或用户组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收发信息的服务) , 是英语单词“E-mail”的谐音, 因之方便快捷故给他起了“伊妹儿”这么一个拟人化的昵称。“大虾”是“大侠”的谐音, 指“网技”高超的资深网民;“美眉”的含义是“漂亮姑娘”, 是“妹妹”的谐音。这种通过使用英语或汉字的谐音的表达方式, 广泛地运用于校园语言交流活动中, 是属于语音层面的语言变异。

(二) 、词汇变异特点

词汇变异是违背语言常规的一种形式, 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没有词汇变异就不会有语言的发展。在校园流行语中, 大学生大量使用新创词、缩略词和赋予一些词全然不同的含义, 反映了大学生特定的社会社会文化心态, 其特点表现为追新求异、幽默风趣、简洁明快和偏激粗俗。

1、旧词赋新义

在校园流行语中, 新义主要体现在语义意义上, 通常表现为曲解原词含义而附会新义和应用汉语已有的词语形式而赋予其新的内涵外延, 从而实现了讽刺和幽默的效果。

天才、可爱、恐龙、青蛙

在校园流行语中, 一种是通过采用“析词”的手法, 即把合成词拆开来用, 从而曲解原词含义而附会新义。如“天才”本是形容有特殊的智慧和才能的人, 但在校园流行语中, 意义完全不一样, 是“天生的蠢材”的含义。通过析词修辞方式, 把“天才”拆开成“天”和“才”然后组合成“天生的”和“蠢材”。同样, 在校园里大学生们常常用“可爱”表达“可怜没人爱”的含义。另一种是应用汉语已有的词语形式而赋予其新的内涵外延。如“恐龙”本义指一种古代爬行动物, 而在大学校园里是常常是指长得丑的女性, 同样“青蛙”是一种两栖纲、蛙科动物却被赋予了长得丑的男性。这是一种违背语言常规的形式, 属于词汇方面的语言变异。大学生通过这种表达方式, 可以给他们压抑苦闷的生活带来一种慰藉, 张扬他们特立独行、求新求异的个性。

2、创造大量新鲜词

在语言学中, 创新词指人们可以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直接创造新词。[5]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追求创新、标新立异的愿望十分强烈。受这种心理的驱使, 大学生们日益倾向于使用新鲜词, 追求新创意、新内容、新形式, 而校园流行语, 就是大学生彰显个性、凸显智慧的一个重要外在表现。如:

郁闷、晕、雷人、打酱油

校园里, 每时每刻都能听到对于心情的感慨, “郁闷”则南北通吃, 男女皆可用。这个词其实好多年前就有了, 据传最早始出清华, 它表达的并非真是心情很糟糕, 说话者可能刚吃了一顿大餐, 正在担心长胖。“郁闷情结”是校园群体心理亚健康的曲线反映。此外, 还有很多校园流行语, 如“晕”指“一种反应情绪”, “打酱油”指“与我无关”, “雷人”指“恐怖或吓人”等。这些新鲜词的使用, 充分表现了大学生的语言创新能力和语言接受能力。

3、使用缩略词

在语言学中缩略词是指比较长的词或短语的缩写。在大学校园里, 大学生除了大量创造新词和赋予旧词完全不同的含义外, 还广泛使用缩略词。这种缩略词, 是一种违背了常规的词汇方面的语言变异。如:

清俗女、快女、FB

“清俗女”是指“清秀不俗美少女”、“快女”指“快乐女生”、“FB”指汉语拼音的首字母, 是“腐败”的缩略词。一般说来, 缩略词只限于口语, 在书面语中很少见, 然而, 在校园日常交流中却深受学生的欢迎。这些词的使用, 反映了大学校园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大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 从而节约了交际双方的时间。缩略词, 语言直接、简明、易懂并具有很强的概括效果, 大大提高了话语效率。

(三) 、句法变异特征

校园流行语中句法变异现象十分普遍, 是大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巨大的就业压力之余宣泄个性、寻求放松的一种方式。大学生倾向于使用中英文混用语句、搭配变异和语序变异, 来展现他们的桀骜不驯的个性和满足他们特立独行的心理。

1. 中英文混用

一般说来, 大学生的外语水平在中学阶段积累的基础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体现在校园流行语里主要表现为:频率高的异语 (多数是汉语和英语) 混合运用, 有汉语词语和英语单词的简单混合, 也包括汉语词语与英语语法形式的混用。通过这种表达方式, 缩小了同学之间的距离, 圆通了交际双方的关系, 使交际活动变得更加形象生动轻松。

你Out了、今天办事不顺, 郁闷ing、小case

在上述语言表达中, “你out了”表示“某人落伍了”, “今天办事不顺, 郁闷ing”表示“今天办事不顺, 正在郁闷”, “小case”表示“小事一桩”。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第二个表达“郁闷ing”, 其中使用了汉语词语郁闷, 同时又运用了英语动名词的形式, 这样的搭配有点不伦不类, 带有后殖民注意文化色彩, 影响了汉语到纯洁性

2、搭配变异, 如:

很雷锋、很书本、很风景、很女人

例句中用程度副词“很”“非常”来修饰名词的现象在汉语表达中是很少见的, 这种违背了正常的搭配规则的语句, 属于句法层面上的语言变异。

3、语序变异

大学生经过中学阶段中英文基础的沉淀, 其文化程度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 但是由于他们的中英文尤其是英语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 如把一些中文的表达习惯机械地移植到英语中, 甚至把一些英语的表达习惯应用到汉语中等。如:

我走先、我今天看书在寝室

“我走先”和“我今天看书在寝室”的英语表达分别是“I go first”, “I read books in the dormitory”。这种汉语表达方法很明显是受了英语句子语序的影响。

二、顺应论概述

比利时语用学家耶夫·维索尔伦 (Jef Verschueren) 在《语用学新解》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中提出了“顺应论” (Adaptation Theory) , 强调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诠释当今的语用学。维索尔伦认为, 语用学应该研究语言的变异性 (variability) 、商讨性 (negotiability) 和顺应性 (adaptability) , 即顺应论的三个核心概念。变异性作为语言的一种属性, 决定 (语言结构的各个层次) 可能选择的范围。商讨性指语言选择不是机械地做出的, 或是按照严格的规则或固定的形式-功能关系做出的, 而是基于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进行的。顺应性作为语言的一种属性, 使人类能够从各种变异可能选项中做出商讨性选择, 以满足基本的人类交际需求。[6]对于语言顺应来说, 维索尔伦认为需要同时考察下列四个维度:顺应的语境相关因素 (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 , 顺应的结构对象 (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 , 顺应的动态过程 (dynamics of adaptability) , 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程度 (salience of the adaptation processes) 。[6]

三、从顺应论分析校园流行语的语言变异现象

顺应论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 这种选择可以是有意识的, 也可以是无意识的。这些选择可以发生在语言的各个层次, 如语音、句法、词汇或语义等。而且, 这些选择既可以发生在同一变体内部, 也可以发生在不同社会、地域变体之间。[6]56上面提到校园流行语是语言变异现象的一种, 表现在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鉴于本文篇幅有限, 文章主要从顺应论的前三个维度分析校园流行语这一语言变异现象。

(一) 、校园流行语语境相关因素的顺应

大学校园是一个开放、兼容、并蓄的环境,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思想感情来选择和自己的同学进行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多的交流。这一特定的环境为年轻人展示个性、释放压力、发泄不满乃至轻松搞笑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上级与下级、长辈与晚辈的关系, 撇开了社会地位和身份的影响, 他们之间几乎没有社会利益的牵涉, 是一种相对单纯的同学关系。因此他们之间交流时使用的语言受所谓的“标准语言”约束较少, 在这样的氛围中容易把学生的“本我”表现出来, 比如一些中英文的混用:你out了, 小case, who怕who等等, 正是大学生活泼好动、追求时尚自我的体现。再比如校园里一些女性同学渴望年轻的心理比较强烈, 她们喜欢把自己当做小女孩来对待, 所以在交流时倾向于使用一些叠音词, 如“怕怕”“包包”“一般般”“东东”等一些充满童趣的词汇。

(二) 、校园流行语结构对象因素的顺应

据了解, 高校学生大多出生在80年代中后期, 并且接受过较好的教育, 外语基础具有一定功底, 他们相对比较年轻, 思想十分活跃, 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 这也正好解释了校园流行语中出现了大量的英语词和变化多端、种类复杂的符号字母混杂的语言。如:IC (指我明白了, 英语I see的谐音) , U2 (you too, 指你也一样) , BF (boyfriend的缩写, 指男朋友) , !!!!!! (强化感叹效果) , ?????? (表示满腹疑问) , ~~~~~~ (表示声音延长或害怕发抖) 等。

(三) 、校园流行语动态过程的顺应

大学校园里, 学生交流具有信息量大、信息更新更快的特点, 这使得这种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交流又具有日常生活交流的特点, 即逻辑不如其他书面语言那么严密, 只要不影响交流些许错误是可以允许的, 这与Victoria Fromkin (1985) 提到的“省力原理”不谋而合, 即使用语言应力避繁琐, 以节省时间。

校园流行语是社会的一种自然现象, 属于语言变异的类型, 是不以人的意志力为转移的。它不但活跃了校园环境, 使语言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 而且幽默生动, 使同学间的关系变得和谐。他们简洁明快、轻松友好, 大大提高了相互之间交流的效率。校园流行语反映了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心理状况和审美情趣, 同时也折射出了部分同学亚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对传统语言的破坏, 如有些校园流行语具有挖苦讽刺的意味, 具有攻击性, 体现了大学生无聊、麻木和玩世不恭的消极心理。它有健康向上的东西, 也有消极低迷的成分, 经过社会的过滤和时间的流逝, 积极的语言成分自然会被吸收到语言中, 消极的成分也会为历史所淡忘。

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该对变异的校园流行语持开放和建设性的态度, 要学会运用多种渠道多种途径, 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利用。既不能对其放任自流, 也不应对其矫枉过正干涉过多, 应当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干预, 从而为大学生创造一个洁净、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 使大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胡青青.从合作原则角度分析校园流行语的特点[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08 (5) :141-143

[2]、肖建安.英汉语言变异[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0:1-3

[3]、任水辉.大学校园流行语的类型及特点探析[J].教育发展与研究, 2008 (4) :80

[4]、张艳君.语言变异的语用顺应论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90

[5]、张鑫友.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学习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63

8.网络校园流行语 篇八

[关键词]校园流行语 大学生 思想状况

[作者简介]邱贵芹(1966- ),女,河北清河人,河北邢台学院教务处科长,讲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和汉语口语教学与研究;张兰英(1968- ),河北无极人,河北邢台学院科研处副处长,副教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和汉文化的教学与研究。(河北邢台054001)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校园流行语与青少年思想教育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Z060827)。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0-0190-02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在哲学语言里,思想通过词的形式具有本身的内容”。申小龙在《语言:人文科学统一的基础与纽带》一文中指出:“语言就像一面色彩斑斓的镜子,摄下了民族经济、文化、心理素质各方面的特征,它又像一副隐形眼镜,规范着一个民族看待世界的样式,规范着一种文化的深层结构。”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种思潮以不可遏制之势迅速蔓延,随之,新词语、新的表达方式大量涌现。大学生向来是推行新思想、新文化的先锋,各种媒体的交互作用使这个人群的思想空前活跃,新思想必然表现在他们的言语活动中。校园流行语作为一种“学生特殊口语”,作为社会流行语的一个重要表征,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群体独特的社会文化心态。

一、校园流行语折射出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大学校园流行语是流行语的一种,特指在大学校园中广泛盛行和使用的语句。它涉及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时代性强,传播面广,使用频率高。本课题组对本校大学生流行语做了全面而细致的调查,和其他高等院校相比,既有共性,也有独特之处。这些流行语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主要体现为以下心理特点:

1.学业、经济、就业等重重压力之下的消极心理。目前,在大学生中流传广泛、甚至已经成为口头禅的表达消极情绪的词语有“郁闷” “恶心” “没感觉”“无所谓”“崩溃”“想跳楼”等。与以前相比,当代大学生失去了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多层保护,更多地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承受的压力很大。研究生考试、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各种资格考试使大学生疲于奔命,学业压力空前加大;每年数量不菲的学费、生活费让大部分学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经济压力;愈演愈烈的就业大战让大学生不堪重负。在这种情况下,诸多消极情绪的产生就不足为奇了。于是“郁闷”一词在大学校园里广为流行。

有关媒体进行过一项高校流行语调查,“郁闷”以55.2%的投票率高居榜首。课题组在对本校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有近80%的学生声称“郁闷”。其原因课题组分析认为:本校为新升格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办学层次较低,名气小,学生就业压力大,加之以农村学生为主,他们经济压力相对更大。因此,学生的郁闷程度更高。

在当前体制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仍然缺乏话语权,对于各种不公平和不合理现象,只能表示愤怒和无奈。他们充沛的精力和才能无处发挥,有时会表现出迷茫、麻木、空虚、苦闷等心态。为了化解心中的块垒,他们就找来一些看起来很解气的词语宣泄一番。而大学生动辄就说“崩溃”“想跳楼”等,虽然不可能付诸行动,但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弱化的趋势。“没感觉”“没心思”“无所谓”等张口就来的词语,则很清晰地反映出大学生责任感的缺失。

2.学习主动性增强与游戏应付的双重心理。在反映大学生学习态度方面的流行语中,排在前几位的是“挂科”“过级” “中招儿”“报班”“超生”等。“挂科”和“中招儿”意为考试不及格,两词含义相同,出发点却不同。“挂科”着眼于某门功课没通过,需要补考,这是学生自身的问题;“中招儿”显然把老师和学生对立起来,老师是“出招人”,而学生就是“接招人”。“过级”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过级”特指英语四、六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广义的“过级”泛指各级各类证书考试。“报班”也是目前大学生打招呼的一种方式,为考研、考各种证书而要参加考前辅导班,于是参加辅导班学习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超生”实际是“抄生”的谐音词,指考试时专靠抄而得分的学生。

以上这些流行语表现出学生学习欲望增强和游戏应付的双重心理,排名不分伯仲,反映出大学生极为矛盾的学习心态。一方面,大学生已开始按照社会的要求去塑造自己,学习主动性增强,学习目标比较明确,成才意识趋浓。当代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是择业与就业,为此,专业对口与否已不再重要,关键是所学知识要实用。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知识的快速老化和新的领域不断出现,现行学校教学改革滞后,教学内容陈旧落后,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出现了大学生课上应付学习,课外主动地选择性学习的情况。另一方面,各种社会诱惑和客观存在的各种不公平不合理现象,尤其在就业方面的不公平现象极大地刺激着校园中的莘莘学子,使“学得好不如有个好老子”“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学得好不如运气好”的论调盛行,这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了适应知识不断更新的需要,大学生不得不学习多种内容,而学习好又不能保证出路好。在这样的压力下,大学生便有了玩世不恭、游戏学习的心理。所以,“超生”“分不在高,及格就行”等大学生自编的顺口溜在校园大行其道。

3.政治鉴别力增强,但政治觉悟不高,关心政治又厌恶政治的矛盾心理。近两年,大学校园政治流行语有“执政能力”“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霸王条款”“和谐社会”“分配不公”“伊拉克”“巴以冲突”“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节约型社会”“中东局势”“食品安全”“台湾问题”“三农问题”“科学发展观”“审计风暴”等。这些流行语既有反映国际焦点的,也有反映国内社会热点和政治制度的。对于这些流行语,大学生既有正面解读,也有反面解读,还有很多戏谑的解读。如对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句奥运口号,正面使用的时候居多,但也经常成为戏谑之词。比如谈到期末考试顺利过关这个大学生最贴近、最具体的目标时,同学们会说“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和谐社会”无疑是近两年一个热门流行语,建立一个和谐社会无疑也是大学生的共同心愿,但对于这样一个严肃而高尚的目标,大学生在正面使用的同时,仍然不忘戏谑一番。如考试时老师抓住作弊的同学,胆大的学生会跟老师贫嘴“老师,和谐社会咱要互相体谅。”凡此种种,本来很庄严的话语经常在大学生口中变味。

在使用频率上,反映国内社会热点和政治制度方面的流行语在地方性高等院校的大学生中,使用频率更高。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性高等院校环境相对更闭塞一些,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对未来的期望值更低,更切实际。如地方性高等院校以当地农村生源为主,大学生对“三农问题”都会给予高度关注。再如,“分配不公”之所以成为流行语,与大学生的自身背景有很大关系。就业困境、家庭背景和收入差距,都使这些农村子弟对“分配不公”问题极为敏感。

当代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高度开放和信息高度通达的社会,虽然各种压力空前加大,但他们关注国家的前途命运、关注世界局势的热情依然不变,社会化的特征越来越突出。“巴以冲突”“中东局势”“萨达姆处以绞刑”等都是他们非常关注和频繁讨论的话题。此外,难能可贵的是,当代大学生不再崇尚空谈,他们的政治参与意识非常高。调查发现,对国家各项政策的制定,大学生给予了广泛关注,加上现在参政议政的渠道很多,通过网络、短信等平台,大学生愿意踊跃地献计献策,不少建议显然还经过了深思熟虑和广泛调研,价值不低。

二、校园流行语折射出大学生的政治观特点

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出,当今大学生在政治观上表现出了如下特点:

l.关心国家大事,对重大政治事件的看法多能与中央保持一致。学生对政治生活中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如社会分配不公问题、贪污腐败现象、农村发展问题、社会治安问题以及国企改革与发展问题都比较关心与担心,这些也正是中央正在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

2.政治视野更加开阔,政治评价更为积极。由于信息的高度发达,大学生已跳出了传统视野,能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去分析看待政治问题。在实践中,他们已经认识到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感受到了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政治心态渐趋成熟。

3.对政治问题分析日趋理性,政治鉴别力明显增强。当代大学生能比较冷静地思考,自主判断有关政治问题,不再被某些政治思潮所左右。

4.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停留在表面上。大学生在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上存在一些感性、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尤其是对“特色理论”缺乏理解,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够坚定。

5.在政治取向上部分表现出功利性倾向。部分学生对一些政治观点和政策并未真正接受,一些政治行为也未出于本心,只把它作为增强就业竞争力的手段,想得到政治给自己带来的便利,又不想承担社会责任,功利倾向较明显,特别表现在对入党的态度和做法上。

6.部分大学生在政治上还存在不成熟的一面。突出表现为对党的理论与决策问题以及对国家政治生活中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关注不够,或片面理解。

三、对校园流行语反映学生思想状况的认识

生活语言的无厘头化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普遍现象,如“大喜(洗)之日”“偶像(让人作呕的对象)”“天才(天生的蠢材)”“可爱(可怜没人爱)”“原子弹(肥胖的人)”“卧谈会”“大跌隐形眼镜”等说法,大学生们可以张口就来。

这些词语使用了各种标新立异的表达方式,常用比喻、仿拟、别解、拆字、意外接续等手法,表现出了这一社会群体的聪明智慧、创新能力以及反传统、反规范的意识。从内容上看,这些词语大多是对原有词语的一番别解,但并无实质性的价值,只起娱乐和调侃作用。例如“大跌隐形眼镜”其实与“大跌眼镜”的含义并无不同,但由于大学生中戴隐形眼镜的人很多,因此,“大跌隐形眼镜”便成了他们更热衷使用的词语。当大学生们彼此用“圈内人”才通行的话语进行交流时,在心理上自然能够获得一种满足,这使得年轻的心灵在言语行为上趋于一致,同时独特的交流方式也使这群年轻人能在心理上取得某种优越感。

用语生动风趣,语气比较调侃,消遣作用大是大学生流行语的明显特点,相对于紧张忙碌的学习生活来说,这些流行语的频繁使用事实上是一种对紧张压抑情绪和竞争压力的调节与缓解。也就是说,调侃是大学生调适心理状态、适应紧张枯燥生活的一种尝试。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校园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的某些思想状况。认真了解和分析校园流行语,可以使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多侧面地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便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任何陈旧的观念和极端的做法,都会导致学生心理上的抵触情绪,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就必须关注校园流行语,从校园流行语入手,去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去开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姚汉铭.新词语·社会·文化[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2]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9.

[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4]申小龙.语言:人文科学统一的基础与纽带[J].汉语学习,1991(5).

9.校园流行风作文400字 篇九

我清清楚楚地记得,这几年,校园内外曾先后流行过钓鱼、CF枪战和愤怒的小鸟等游戏。

流行风呀流行风,你真像旋风,有的只流行一阵子,有的却让人久久痴迷。这流行时间最长的非“愤怒的小鸟”莫属了。当课间时,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的“小鸟”,碰来碰去,玩得十分激烈。上课时都想玩。有人还在抽屉里玩,结果被老师发现,罚抄了书。

后来校园里又流行“钓鱼”,一到下课,同学们拿出绳子,让楼下的人接,大家跳上跳下,也没接住。但却让同学们欢笑。这流行风带来的快乐是让同学们放松精神,得到快乐,带来的忧愁是容易受伤。

这学期,同学们又开始玩CF枪战,我也参与了。大家在下课都用石头、剪刀、布来分队。开始时,大家守着四方,不停地开枪,一心想把对方打死。上课时,同学们想着CF枪战,都不专心听课了。

10.校园流行风作文500字 篇十

这到底刮来了什么“风”呢?原来是“偶像风”,只有打了“预防针”的同学才不会被感染。

今天的课外活动课,班里的同学都围坐在一起,一团挨着一团,大家在激烈地讨论着什么,就连我也被“卷”了进去。突然,我们班的调皮大王张展源走了过来。大声说:“今天,我来给大家唱一首我偶像周杰伦的歌――《青花瓷》。”同学们一听都来劲了,在张展源的带领下,同学们也都情不自禁地哼了起来。还真别说,其实张展源唱歌的样子也挺像周杰伦的。我还发现班里许多同学都穿着明星同款的衣服,还有些同学总是说一些明星最爱说的话……整个教室就像明星俱乐部一样热闹。

一“风”未平,一“风”又起。学校里又刮起了“游戏风”。

最近,同学们又玩起了橡皮泥。在一次课堂上,我正在玩橡皮泥,恰巧被语文老师发现。老师看到后,命令我立即收起来,下课再玩。老师走后,我又偷偷地玩了起来。老师似乎察觉到了我上课不专心,就让我站起来回答一个问题,可是,我仍沉浸在橡皮泥的世界里,乐在其中,没有听到老师的提问。老师走到我旁边说:“好玩吗?”我迅速回答到:“好玩!”猛地抬头一看,原来是老师。我吓得立刻把它收了回去。结果,老师罚我抄了一篇课文。

11.网络校园流行语 篇十一

【摘要】流行语以一定的环境为依托,反映一个特定地区时期的文化。小学生校园流行语是小学生的一套话语系统,它涉及到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流行语大都来源于将复杂文字非常规的简缩、用数字英文代替。这些来源不同的流行语或出于幽默、或出于发泄,适合了小学生语言表达快节奏的风格,与小学生的校园具体环境相结合,便具有了很强的生命力,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小学生活。

【关键词】流行语 内容 类型 原因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240-01

流行语是近年来引起关注的一个话题,但是关于什么是流行语却有着不同的解释。生活在校园里的小学生,已经形成了初步具备了独立生活和思考的能力,这些具有共同点的孩子聚在一起,在这个“与世隔绝”的校园里,他们有着自己的追求、自由、幸福和欢乐,也有艰辛、压抑和苦恼,为了表达的需要,小学生们拥有了自己的一套话语系统,用来在校园生活中交流,旁人一般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我们把这些话语称为“小学生校园流行语”。

一、小学生校园流行语的内容

校园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小学生校园流行语的内容广泛,涉及到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也不是说他们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都用流行语来表达,而是一些他们特别感兴趣的事情,他们投入感情较多的方面更有可能用流行语来表达。

校园里,每时每刻都能听到学生们关于心情的感慨。

郁闷:顾名思义就是积聚在心里的烦闷,欢快的幼儿园生活突然结束,面对崭新的小学生活,新鲜感过后,就是无底洞般的空虚和茫然,他们内心渴望与以前不同的生活方式,但他们并不知道那是怎样的生活方式。这时“郁闷”这个词似乎最能表达他们的心情。

晕:多数写作“FT”。即英文Faint的简称,意为“头晕”,在网上聊天或日常生活中都比较常用。在运用中常表示震惊不满和难以置信等多种情绪,不论听到何等让人暴笑或痛苦的新闻,还是看到搞笑的照片,一个“FT”足以表达你的一切情绪。

靠:语气词,表示惊讶、愤慨等强烈的情感,与“FT”有相似之处,但因为不像“FT”一样是音义词(是本土的产物),所以在语音上更有快感。“靠”来源于港片用语,最初带有脏话的性质,但现在已退去了这种色彩。”

二、小学生校园流行语的类型

小学校园就像是一个词语的新天地各种词儿层出不穷,小学生挂在嘴边的词汇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但是纵观它们的来源不外乎有以下几种渠道:

简缩式流行语:有些流行语是通过词语非常规简化而来,即将较长的说法缩略为两个字的常用词,但它的实际意思却与常用词的意思差距很大。如“可爱”指可怜没人爱,“讨厌”指讨人喜爱、百看不厌。

数字式流行语:它们大多是按数字与汉字谐音的对应关系来造词的。这些词既简便实用,又新奇有趣,所以多流行于网上聊天。如:9494——就是就是,886——拜拜了,7456——气死我了。

字母式流行语:“CS”是英文counter-striked的缩写,又简称C(指的是一种网络游戏,中文名“反恐精英”,一段时期内男小学生对此痴迷,故有此语流行)。

汉语拼音简缩式,在小学生网络聊天中常用,如“GG”、“JJ”、“DD”、“MM”分别表示“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而女同学则喜欢用“NQS”表示“你去死吧”。“PMP”表示的意思是“拍马屁”。

中英文合璧式:此类流行语一般是在句子中既使用汉语又使英语。如“I服了You=我服了你”“你Out了=你落伍了”“好cool=好酷啊!”“happy一下=疯狂一下”“小case=小事一桩”。

三、小学生校园流行语流行的原因

以上流行语之所以流行,究其原因可以有以下几点:

一是使表达富于情趣和幽默感。在以上所列举的流行语中除了“我靠”、“TMD”等极少数带有粗话性质外,绝大多数都是很富有幽默气息的说法。

二是用以发泄不良的情绪。由于小学生都从家里来到学校远离亲人,容易产生孤独感。这些都容易导致他们在思维方式上有很强的情绪化倾向,所以他们在抱怨、无奈、气愤时爱用“去死吧”、“TMD”等发泄心中的不良情绪。

三是生活节奏的加快也是促使校园新词汇流行的原因。小学生是思想活跃充满激情的一代,他们崇尚简洁、方便、快捷。他们为了缩短表述时间和交流方便,语言表达上也显示出了快节奏的风格,所以“讨厌”、“286”等很难以让岁数大的人理解。

四、小学生校园流行语的研究

如何看待这些小学生流行语呢? 这些流行语是好是坏?是该追捧还是该棒杀?有些学者认为这些流行语是对语言的反叛和戏谑,是语言垃圾或语言污染,小学生应该语言文明,杜绝怪话、粗话;也有些学者认为像“讨厌”、“7456”等反常规语言,会对语言教学带来消极影响。我认为这些学者的偏激看法,主要是不了解小学生活的细微情况和这些流行语的真实内含,只是从表面的语言形式上看问题。如果把这些流行语放到特定的环境中,看它运用的语境和所起到的表达效果就不会有如此的评价了。

综上所述,校园流行语乍看之下或平淡无奇、或不知所云,但一放在小学生生活的这个特定环境中去,立即具有了生命力,可见流行语必须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考察。总之,这些流行语都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或颓废、或乐观、或幽默,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小学生活。

参考文献:

[1]陈建民.中国语言与中国社会[M].广州:广州教育出版社,1999.

上一篇:达茂旗残联2011年工作计划下一篇:高考志愿选择五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