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创新研究

2024-06-20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创新研究(共13篇)

1.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创新研究 篇一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促进高职院校法律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促进高职院校法律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摘 要 为促进高职院校法律毕业生的就业,高职院校应在分析法律毕业生就业现状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引导,推行分类培养模式,构建全面系统的就业指导体系,充分利用政策支持,引导学生跨专业或边缘行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

关键词 高职 法律 毕业生 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9.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1-175-02

一、高职院校法律毕业生就业困境的现实反观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和高校毕业生的增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作为高校毕业生群体之一的高职院校法律类毕业生的就业更是面临着巨大压力。

(一)就业率低

麦克思研究院(MyCOSInstitute)撰写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表明,2009年至2013年连续五年,高职院校法律类专业都被列入就业前景最不被看好的十大专业即高职高专的红牌警告就业专业之列。以2011年为例,高职高专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门类是材料与能源大类(92.9%),最低的是法律大类(79.1%)。①2012年法律文秘专业名列就业红牌警告专业第二,居临床医学之后,法律事务专业名列第六。②2013年,就业前景最不被看好的专业中,法律大类专业排名又有所上升,其中法律文秘专业高居榜首,法律事务名列第五。③

(二)失业率高

麦克思研究院对2010届大学毕业生的研究报告表明,法律类失业率排名第二。该院根据对2011届大学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后撰写的《大学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报告》显示,高职高专毕业生失业率最高的为临床医学(30.7%),其次为法律事务(19.2%)。④“法律”这个曾经被称为最热门的专业目前在高职大学毕业生中失业和离职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率位居前列。

二、高职院校法律毕业生就业困境之原因探析

(一)就业心理存在偏差

随着近年高考生源的减少及高校的扩招,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日益降低,法律类专业的录取分数更是不容乐观,这种局面导致高职院校法律类学生的素质不高,尤其是就业心理存在偏差。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高职院校法律类学生中存在不同心理:一种是自卑和消极心理,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本身学识水平偏低,文凭的含金量不高,上学就是混文凭,将就业的希望更多地寄托在父母、亲人身上,自己无所事事,消极而不思进取,导致就业陷入困境;另一种心理状态是迷茫,部分学生积极思考以后可能进入的就业行业,但并不知如何正确进行职业规划或者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往往是接二连三地参加专接本考试、公务员考试、自学考试等各种考试,这种表面上的“积极”可能会由于精力所限导致最后一事无成。

(二)工作能力欠缺

良好的工作能力是任何人立足社会,寻求发展的基础。人力资源的相关理论认为,工作能力包括基本工作能力(所有工作必须具备的能力)和职业工作能力(从事某项职业特殊需要的能力)两种。但据调查发现,高职高专毕业生对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基本工作能力掌握水平为50%,低于工作岗位的要求。此外,用人单位也反映高职院校法律类毕业生在经过三年的学习后,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学生综合素质不尽如人意,学习迁移能力不强,职业素养缺失;有的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这种工作能力的欠缺,往往导致其在就业或择业中失去机遇。

我们课题组通过调研和访谈,认为以下因素和学生的竞争力欠缺成正相关。首先,近些年来非诉讼类的法律服务也逐渐成为学生就业市场的一部分,但是很多院校并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其次,从考试模式分析,部分高职院校法律类的考查方式依然停留在名词解释、论述等传统考试题型中,这种重在考查理论的考试模式很显然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法律人才的要求相违背。此外,从综合素质方面分析,为促进就业,高职法律类专业的授课往往注重对学生法律知识和技能的传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授和培养,但在人际沟通能力、学习迁移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缺少拓展和延伸,影响了学生就业。

(三)传统法律行业准入制度的影响

从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来看,无论是法官、检察官还是律师,这些传统法律行业的准入都必须要求法律专业本科毕业或者非法律专业本科毕业但具有法律知识并通过国家司法考试。⑤这一规定对高职院校法律专业学生就业影响巨大,极大地压缩了高职院校法律专业学生的就业和发展空间。他们要进入这些传统法律行业,只能先通过自学考试等其他途径获得本科毕业证,再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后,才具有初任法官、检察官以及律师的可能(对于初任检察官、法官而言,还需要通过公务员考试)。而且一些非法律专业的本科生通过司法考试这条途径后也涌入了法律行业,进一步缩小了高职院校法律类毕业生的就业空间。

(四)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

从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情况来看,几乎全部的高职类院校都有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的存在对促进高职院校法律毕业生就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收效很低。首先从就业指导时间上来看,基本局限于大三学生毕业前夕开始进行,这种短时间的指导较难起到好的效果。其次,从就业指导队伍来看,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且人数较少,就业指导经验明显不足。他们虽会不定期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但主要局限于以讲座和会议形式进行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咨询以及就业技巧指导或者召开就业招聘会等。这种形式的就业指导仅仅体现了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而忽略了对高职法律类专业的特性和法律类学生职业发展前景的个体性分析。

三、促进高职院校法律毕业生就业之路径分析

(一)对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指导

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及对就业形势的正确分析和认识,是促使高职院校法律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必要条件。因此,对学生进行就业心理干预必不可少。高职院校除组织心理咨询师将纠正和指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心态融入到专题报告、讲座及日常心理咨询中来之外,还可以将正确就业心理的确立延伸到对学生日常管理中来。方式之一是通过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辅导员、任课教师的日常管理和授课,及时传递正确的就业心理,使学生对就业有正确的认识。除此之外,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就业心理上的自卑情绪和消极态度,可以组织近年已毕业的优秀毕业生通过专题报告、座谈会以及QQ、微信等比较便捷且深得学生喜欢的现代联系方式与在校生进行沟通交流。

(二)全面推行分类培养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说过:“同样的火候,使黄油融化,使鸡蛋变硬。”他认为某些人格特质与工作存在着匹配关系,个体的特点与职业环境是否匹配决定了其对工作的满意度和流动的倾向性。因此,高职院校法律专业应对不同特质的学生进行分类培养。针对学生中存在的迷茫无所适从心理,应从入学伊始就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专长、情商等进行综合测试,帮助学生找出适合其自身特点的职业。根据测试结果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估和价值判断,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确立适合其特点的职业规划,形成其对自身职业潜力的信心。⑥同时,学校在完成教育部规定的法律核心课程之外,开设司法考试辅导、公务员考试的行政能力测试和申论辅导、律师实务等选修课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1.对实训课程进行改革,扩大实训科目。增加非诉讼法律实务实训,切实锻炼学生多种法律实务操作的能力;在实训中教师应当只给出参考意见,不给标准答案,从而实现由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向培养学生法律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的转变。

2.对考试环节进行改革,重点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对于实训类课程的考试,应以学生实训环节的操作能力作为其成绩评定的主要标准。

此外,在课余时间组织各种以法律为主题的辩论赛,由具有实务经验的教师带领学生到社区、广场进行法律咨询、法制宣传等活动,在真实情境中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及语言沟通等综合能力。同时,学校应开设社交礼仪、人际沟通等课程,通过课堂模拟、实际训练,教师指导等方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满足学生多元化就业需求。

(四)引导学生跨专业或边缘行业就业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从社会实践看,许多交叉行业的出现,对法律的需求也越来越明显。因此,高职院校法律专业的学生可以跨专业就业,即使在工作中不能用尽其所学全部的法律知识,但这些学生懂得法律规则,比起不懂法律的学生,他们能够更好地守法、用法,减少企业的风险。引导学生拓展到其他专业或在边缘行业,实现就业这一目标。

(五)发挥政策导向,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各级行政部门也应发挥其行政职能,从宏观政策等方面鼓励并引导毕业生实现自主创业。以河北省为例,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针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出台并实施了《河北省小额担保贷款实施办法》、河北省就业(创业)服务进校园、河北省“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等一系列保障就业措施。通过简化贷款手续、为大学生创业开展培训、落实大学生创业政策、对参加创业培训的大学生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建立大学生创业项目库、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孵化服务等方法为创业者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务。此外还通过免费就业服务、建立河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信息网、河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等方式探索并开创了就业工作新局面。其他各行政部门在探索大学生就业上可以以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经验为借鉴,采用多种方式切实促进高职院校法律毕业生的就业,从而形成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法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长效保障机制。

此外,学校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灌输创业理念,为学生提供物质和精神支持,加强舆论引导,在校园创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可开设《公司法》等相关课程,积极渗透并宣传创业观念,指导学生敢于创业。对有浓厚创业兴趣的学生,可聘用校外创业专家和毕业生的创业成功典型到校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切合学生自身水平的指导和教育。对在校期间自主创业的学生通过承认学分、给予一定物质奖励等措施,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学校团委及学生处等可以尝试设立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和创业中心、组织学生成立创业者协会、对创业成功的典型进行宣传、举办创业大赛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创业。

(六)全面提升就业指导水平,建立全面的就业指导体系

各高职法律院校应根据就业需要,应组建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不应当仅仅局限于毕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业时对学生进行就业、择业技巧、就业政策咨询等方面的指导,而应当构建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从新生入学之初即对学生开展就业咨询和指导,提出职业导向和职业建议,并根据其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树立未来职业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邀请校外就业指导专家,法律行业一线工作人员来学校进行指导并加强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沟通,充分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从而确立更加合理有效的就业指导方法,促进高职院校法律毕业生的就业。

注释:

①②③④麦克思学院.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013.⑤梁斌,夏玉芬.对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13(1).88.⑥杨永志,李兴刚.对我国法律高职教育办学理念的思考.职教论坛.2012(13).32.------------最新【精品】范文

2.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创新研究 篇二

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我国传统的以低端要素融入全球价值链,依靠成本优势参与国际竞争的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我国经济发展亟待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通过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相协调,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江苏作为我国东部地区发达省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2015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7万亿元,达70 116.4亿元,位居全国第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同样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面对新形势,江苏经济发展需要由重速度向重质量转变,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这就需要江苏高职教育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大力倡导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断提升就业质量,推动区域产业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攀升[1]。面对新形势,江苏省亟待构建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和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不断提高。文章在对就业质量的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就业质量的构成要素进行理论分析,并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选取相应指标,构建江苏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1 就业质量的内涵

质量是指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就业质量是反映就业优劣情况的综合性概念。就业质量的概念源于美国的“工作生活质量”,最早由国际劳工组织(ILO)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近年来,就业质量的研究受到了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学者们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对就业质量的内涵进行了分析,虽然学者们大都认为就业率和工作收入是就业质量的核心内容,但学术界并未对就业质量的概念达成共识。就业质量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应在客观指标的基础上,结合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主观感受进行测量,就业质量的核心是就业水平。

2 经济新常态下江苏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的理论分析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开始进入动力转换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由资源要素向人力资本要素转换,我国的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大量适应产业发展要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江苏作为我国东部地区发达省份,改革开放至今,充分发挥地域和劳动力成本优势,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已位居全国第二。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江苏的高职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2016年,江苏省高职高专毕业生24.4万人,同比减少0.2万人,用人单位岗位需求数量整体明显下降,对毕业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却有了明显提高。结合经济新常态下人力资源需求的特点和江苏高职毕业生的具体情况,江苏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评价可从就业水平、职业胜任、职业发展、创新创业、满意度五个方面进行。

2.1 就业水平

就业水平是指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综合能力。就业水平是就业质量的核心内容,是就业质量测评的重要构成部分。近年来,学者们在衡量高职教育就业水平高低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就业率,但就业率仅是高职教育就业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并不能反映高职毕业生就业水平的整体情况。因此,应从就业率、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方面判断高职毕业生就业水平。首先,高职毕业生就业水平测评时,应考虑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职教育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形式,就业率是就业水平高低的核心指标;其次,要考虑江苏高职毕业生就业收入及就业岗位的社会保障情况;再次,在判断江苏高职毕业生就业水平高低时,专业对口率反映了专业人才社会需求情况和人才培养情况,也是就业水平考量的因素之一;最后,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也是反映就业水平的重要指标。

2.2 职业胜任

职业胜任是指高职毕业生胜任所在岗位工作的情况。高职毕业生要胜任所从事的工作,第一,应具备所在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能力是高职毕业生职业胜任的基本条件。第二,高职毕业生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在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沟通能力主要是指沟通技巧与人际关系的能力。沟通能力主要包括处理和解释其他人发出的文字和非文字信息的能力,沟通、说服、协商和劝导别人的能力,与他人磋商,并达成建设性成果的能力。第三,高职毕业生还要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适应能力是指高职毕业生能适应环境并引导改变的能力,主要包括高职毕业生能适应新的、非常规的、迅速变化的工作环境和不同个性人员的能力,能应对突发事件、危机状态、工作压力的能力等。第四,高职毕业生应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经济新常态下,创新是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动力。对于高职毕业生而言,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新的目标市场开拓能力、生产流程创新能力、产品设计创新能力、产品功能创新能力以及专利获取能力等。

2.3 职业发展

职业发展是指江苏高职毕业生所在单位帮助其获取目前及将来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对于高职毕业生而言,职业发展主要指其获得进修和培训、适当的升迁和加薪等。经济新常态下,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江苏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许多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时并未设计好职业发展规划,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在双向选择时,并未对个人的处事能力、性格及工作岗位等具体情况进行认真分析,抱着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匆忙就业,又匆忙离职。据统计,江苏2012—2014届高职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均在40%以上,江苏高职毕业生高就业率与高离职率同时存在,主要原因就是职业发展达不到个人预期[2]。

2.4 创新创业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动力已不可持续,创新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创新创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大后,江苏高职院校开始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并采取措施大力促进高职毕业生创新创业的开展。但总体来看,江苏高职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仍有待提高,《江苏省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报告(2015年度)》分析显示,江苏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不到5%,创新创业组织的规模普遍较小。高职毕业生作为江苏产业发展重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对于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促进江苏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促进江苏高职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江苏高职院校应继续大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江苏各地区应建立创新创业的保障机制,推出创新创业的促进措施,解决高职毕业生创新创业的难题和后顾之忧。

2.5 满意度

满意度是反应江苏高职毕业生及毕业生所在单位内在感受的主观性构面,是就业质量的重要体现。满意度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江苏高职毕业生对母校及所在单位的满意度,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满意度。首先,江苏高职毕业生对现有工作的满意度反映了毕业生对就业岗位、具体工作、福利待遇等总体满意情况,不同的高职毕业生由于个人能力、性格特点及职业期待不同,对工作岗位有自己不同的判断;其次,高职毕业生作为高职院校的“产品”,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清楚感知到母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差距,对母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直接的发言权,可成为衡量母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第三,用人单位满意度是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工作质量及个人综合能力的满意程度,是反映高职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的重要依据。

3 经济新常态下江苏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关于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国际劳工组织设计了6个维度、40个指标的评价体系。美国、新加坡等国主要从就业率、就业结构、职业满意度、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衡量就业质量。周睿琪[2]认为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可从就业率、人职匹配率、职业稳定性等7个指标进行评价。刘景峰等[3]从就业率、专业对口率、毕业生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等10个指标对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评价。麦可思公司从就业率、月收入、就业满意度、工作能力四个方面衡量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潘文庆[4]从就业机会和就业满意度两个方面衡量就业质量。刘敏等[5]从薪酬水平、就业满意度、职业发展前景等6个方面衡量就业质量。中国大学生就业质量监测网[6]从专业、素质和潜力3个方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测评。综合上述研究,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中,虽然就业率和工作收入是其核心指标,但就业率仅能反映就业的“量”,就业收入也只能反映就业的“质”。就业质量的评价应从系统的角度出发,主观和客观指标相结合,综合考虑“质”和“量”两个方面。经济新常态下,江苏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需结合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和区域发展的具体情况,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构建江苏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就业质量评价的相关文献,根据评价目标,遵循科学性、系统性、有效性等原则,结合近年来江苏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具体情况,提出江苏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从就业水平、职业胜任、职业发展、创新创业、满意度五个方面进行测评(见表1)。其中就业水平包括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毕业半年后月收入等5个二级指标,职业胜任包括工作适应情况、工作单位人际关系情况及工作创新情况3个二级指标,职业发展包括晋升机会、加薪机会、培训和进修机会3个二级指标,创新创业包括创新创业比率、组织规模、现状及前景4个二级指标,满意度包括毕业生职业期待吻合度、就业现状满意度等4个二级指标。

4 结语

本文在对经济新常态下江苏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对就业质量的内涵进行分析,在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江苏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发展中人才需求情况,认为江苏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可从就业水平、职业胜任、职业发展、创新创业、满意度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并构建了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促进江苏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樊奇,朱溪亭.经济新常态下江苏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6(13):44-45.

[2]周睿祺.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8(2):7-9.

[3]刘景峰,齐永意,刘治安.对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0(21):8-10.

[4]潘文庆.就业价值观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14(4):40-46.

[5]刘敏,陆根书.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差异的比较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5(7):202-208.

3.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创新研究 篇三

高校扩招后毕业生就业人数急剧增长,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诚信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本文针对目前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和高职毕业生之间诚信意识薄弱,信用缺失的现状及产生原因进行剖析,并提出构建就业诚信体系的应对措施。

一、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和高职毕业生之间诚信缺失的表现

1.毕业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1)个人求职材料中,夸大有利信息。优秀毕业生用人单位抢着要,普通毕业生抢着单位要。”用人单位都想要最优秀的毕业生,毕业生都想要一份好的工作,为把自己打造成单位所需要的人才。不仅对个人简历“全方位包装”,还增加虚假获奖证书、荣誉证书、资格证书、等级证书等信息,假造和伪造学生干部,甚至一个班里出现了多个学生会主席、多个班长。

(2)面试时的言不由衷。受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影响,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负担过重,而面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是否被录用,谁都想把最好的一面呈现给用人单位,以争取到录用机会。毕业生为争取到工作机会,在面试时对用人单位提出的一些问题就会违心回答。如会计专业一名学生说:用人单位在招会计时要求有工作经验,我在面试时就会编出一些相关的实践经验。类似的情况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比较常见。

(3)责任意识缺失,随意签约毁约。为个人就业上保险或者毕业实习环节企业顶岗实习的需要,学生不管其他,先签再说,认为有更理想的工作出现时解除协议即可。因毕业生的随意签约、毁约,用人单位招聘工作量和招聘成本增加,造成用人单位财力、人力、时间的浪费。以至一些用人单位不愿招应届毕业生。

2.用人单位的诚信缺失

(1)吸引人才,夸大陈词、虚假承诺。一些单位虚构注册资金、隶属关系、营利状况等相关信息,以此招揽毕业生;在面试时所谈工作环境、薪酬福利往往与实际大相径庭。

(2)学历高消费。明明中专、高职足以胜任的岗位却非要打着招本科生不可。

(3)假招聘之名企业宣传之实:公司无招聘意向,却大摆招贤纳士的盛大排场,利用公开场合宣传企业形象。

(4)借实习之名,违反相关法律。个别用人单位利用毕业生求职心切的心理,利用应届毕业生的实习身份,迟签合同,仅付实习工资,甚至不付工资,损害毕业生的合法劳动权益。

三、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1.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

当前,社会诚信体系的不健全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不诚信现象的滋生提供了大环境。由于社会尚缺乏相应的信用风险评级机制,信用好的企业与信用差的企业无法区分,也没有区别,诚信者的信用成本反而加大。

2.用人单位选才不科学

用人单位选拔毕业生方式的不科学是造成毕业生“虚假信息包装”的客观原因。一方面用人单位选才依据不合理性,学历越高越好,光环越亮越好,经验越多越好;另一方面招聘程序缺乏规范性,招聘单位对毕业生的了解过于依赖学生个人提供的材料及自我介绍。这些为学生在求职简历和面试中的不诚信提供了便利。

3.毕业生诚信意识淡薄

一些大学生对诚信不以为然,将考试作弊、不按时还贷等不诚信行为视为理所当然之事,而就业指导过程中对诚信教育的忽视使得一些学生将虚假包装当作求职技巧。对于社会诚信氛围的营造缺乏责任感,漠视其不诚信行为对社会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4.监督机制不完善

导致这个问题的一方面是学校就业部门把关不严,为实现学生就业,对求职材料等审核不够严格,或者是推荐词与学生实际不符合,造成对学校信誉的损害,和对用人单位的不负责任。另一方面是社会诚信机制还不健全,政府有关部门、行业组织、新闻媒体对于用人单位不诚信行为缺乏有效监管。媒体往往对大学生的不诚信行为进行评价和监督,但对用人单位的失信行为却缺乏批评。

四、构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诚信体系的应对措施

1.以提高职业素质为核心,构建并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

学校以就业为导向,使就业指导伴随大学生活始终,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1)组织就业精品课程、满足多样化专家化指导需求。为有效解决就业指导资源与毕业生的规模及其需求不相适应等状况,集中加强就业网站建设,对应就业各个环节,组织了大量就业精品课程和国内外最新就业创业指导成果,及时张挂在学院就业网站上,通知并引导全院学生学习。

(2)以院(系)为单位,不断完善格式化就业动员会。院系两级先后召开了就业动员大会,集中开辟了十二个专题讲座,各个系还结合行业(专业)特点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深层次的专业与行业职业道德教育。

(3)以人为本,开辟个性化服务窗口。开通大学生就业指导博客、在线QQ、在线咨询,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建立了周三下午就业咨询例会制度,通过个体预约提供就业援助。依托心理咨询室开展系列就业心理辅导讲座,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不良心理进行及时疏导。

(4)举办素质拓展训练班。通过聘请专业咨询公司、人力资源专家、成功就业的校友现身说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形式,加强学生自我了解、团队协作,职业礼仪、职业责任意识、吃苦耐劳、职业世界探索等方面的教育和训练。

2.构建专业技能考核社会认证体系

各系(部)结合本行业(专业)特点,帮助毕业生分析行业(专业)技术发展趋势,增强专业敏感度;推行专业关键技术行业、企业和社会认证制度,建立核心技术人人过关制度。

3.构建就业直通渠道

分析职场态势,整合并科学安排学生毕业实习和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供需双方认知水平,减少招应聘环节,节约招应聘成本,稳定就业创造条件,为解决当前职场普遍存在的违约、跳槽和招聘成本攀升等突出问题提供有效办法。

4.建立结对助推、困难帮扶制度

对未就业毕业生,一方面由职能部门公开承诺:只要本人向学校提出申请,保证在三个工作日内向毕业生提供至少一次新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将未就业毕业生,分专业的60%落实给职能部门,40%落实给所在系(分院),结对落实推荐就业的任务,并帮助个别有就业实际困难的毕业生实现顺利就业。

5.建立毕业生召回制度

在学生毕业实习或签约试用期内,因教学计划规定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存在缺陷,或缺乏敬业精神、沟通合作意识等人文素质,而被用人单位辞退或解约的,一经用人单位告知或毕业生提出,即统一由职能部门和所在系(分院)负责召回。由所在系(分院)从实际情况出发,安排并组织学生进行专业技术或人文素质强化训练,训练合格后由学校再推荐。同时也接收那些毕业两年内,自身感到需要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意回校补课的;因学校所设专业或相关行业国家政策和技术标准等出现重大调整,需要回校接受新知识培训的毕业生。

6.建立学生违约道歉制度

“学生违约,学校道歉”。明文规定并对外公布,签约学生单方面违约和毁约的,学校职能部门、所在系(分院)的负责人和班主任,承担主动向用人单位道歉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职责。凡因毕业生原因,引发供需双方劳资纠纷或学生直接违约的,由职能部门会同学生所在系负责人和班主任,在事发知晓后10天内,向用人单位致歉,并主动提供补救和解决方案。

注:本文是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诚信体系构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06ZC07 主持人:陈维)。

4.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创新研究 篇四

阳艳萍

[摘 要] 学习评价机制是检验高职生的学习结果是否达到培养目标,顺利就业的标尺,传统的高职英

语教学在考核评价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能力评价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高职 英语教学 评价

一、高职英语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英语考试的测量鉴定功能运用的不够科学,考试指挥棒的指向偏离了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培养的高职人才与就业需求间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评价体系不全面

高职院校在传统的公共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测仅以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或学生参加的英语应用能力测试成绩为主要标准,形成了教考合一,“一纸定终身”的固定模式。单一的闭卷笔试偏重对学生传授知识的掌握度和继承度的考核,对职业技能和能力评价缺少系统的研究,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英语应用技能得不到全面地评估。

(二)教学过程中缺少其他过程性评价

课程性质和特色,学生的个性发展得不到充分地体现。为培养高职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操作技能之外的通用能力,教师在教育方法中造就的学生多种素质,如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等,书面考试都不能及时客观地评测出来。

(三)对就业能力的评价不足

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批准的高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被各高校和学生看成是英语水平的重要证明,不少用人单位招聘人员时必须要求持有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证书。但在人才考核和使用过程中发现,这些证书不能说明语言能力。强调应用能力考试通过率和一纸证书,把高职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教学活动的焦点转向了应用能力考试。片面强调等级考试加剧了教师和学生的功利心理,可能破坏学习的自然途径和正常步骤,重蹈应试教学的老路。这显然是和就业导向高职教育的目标—培养面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用得上”的人才相悖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应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即利用外语解决日常工作事物的能力,这决不是一份等级考试的成绩可以完全说明得了。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考核评估体系在指导教学改革和激励学生素质培养方面的功能没有完全体现出来,主要成为了评定奖学金的指标。对全面反馈教学效果,督促教师认真系统地分析教学差距与不足,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激励学生综合发展,还存在明显的缺陷。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评价改革思路

(一)加强英语应用能力考评

改革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在就业中的适应性,不仅体现在考试分数的高低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学生对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和社会对高职毕业生应用能力的认可程度上。因此,对高职生学习成绩考核要从单一的卷面测试逐步转向英语应用能力的全面评价上来。打破传统的以笔试定成绩的局面,强调笔头功夫和嘴上功夫“齐抓共管”,听、说、读、写、译综合考评,使学生更注重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摆脱应试学习模式。

学期中,考试分两大块。一块是基础知识考试,考查语言知识功底,检测学生课本知识掌握情况。一块是应用能力测试主要考查学生对英语各项应用能力的学习掌握情况,这一步可以分成专项能力考

试,根据教学进程需要不定期进行。采用朗读、对话、表演、口译、讨论、竞赛等形式。可以灵活地穿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随时记分。学生参加的各种校内外英语听说等技能竞赛,按成绩分档次,亦能进入教学考评,以此鼓励学生多学多用。期末时将各项应用能力总结起来,按百分比计入期评成绩。

对于参加英语实训教学的学生,接受校企共同制定“2+l”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质量考核。企业在共同指导学生实践中,对学生英语技能和实际操作中的表现作出各方面的评价,教师在学期总评时,按一定比例归入学生能力考核成绩。这种校企共同参与培养英语应用能力实践的考核办法,最能体现就业导向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定向性、适应性的特征。评价结果是高职生就业、上岗前展示英语应用能力水平最有力的说明。

(二)就业综合素质评价

以就业为目的的高职教育应是全面的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学会做事,更好的就业,而且要培养学生相关的职业素质,学会做人。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除了教授学生英语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注意观察学生学习中表现出的,如语言表达与协作能力,思维与分析能力,求知创新能力,爱岗敬业的精神,大方得体的言谈举止等行为。这都是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综合素质的表现。对于这些行为的表现,好的,教师要予以褒奖宣传;不足的,教师要注重培养提高。并且,教师要用分数的形式纪录下来,进入到学生最后的综合考评。以此来帮助教师确立不同学生素质发展的目标,同时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激发成才斗志,树立信心,提高职业素质,夯实高职人才基础。

(三)英语等级证与职业英语技能证书并行

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公共英语教学只能实行素质教学,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上。因此,教师和学生必须处理好等级考试与英语技能学习之间的关系,防止片面强调等级考试带来负面影响。英语等级考试只能是英语学习的一种考核方式,教师可以将分数作为课程的终结性成绩进入学分。学生如能在完成该课程前取得英语等级证书,证明基本能力趋向社会要求一致,可以提前结束课程学习。

高职英语教学的标准是“实用、够用”,为适应市场需求,遵循就业导向,学校还可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英语技能考试。各行业独有的职业英语技能证书具有行业的适应性,是对高职生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鉴定性考试。学生就业时持有一份职业英语技能证书会更有专业性和说服力。因此,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学生如能根据所学专业取得相应的职业英语技能证书,也应可视同该课程合格。

总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要改变传统的实用性与功利性的片面认识,培养出既具有熟练英语应用能力,又具有较高职业素质;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一改过去高职公共英语课作为基础课,处于被冷落的尴尬境地。

参考文献

5.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创新研究 篇五

[关键词]毕业论文质量;质量评价;指标体系;AHP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2-0199-02

大学生毕业论文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它与其它教学环节彼此配合,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为了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毕业论文的水平与质量,全国各高校都制定了关于毕业论文管理和评估的规定。但是近年来由于多种主客观因素对高等院校的影响及各高校在毕业生论文写作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使得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工作进行得十分困难,而建立合理、科学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则是该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1 研究现状

6.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创新研究 篇六

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所属的唯一的高等职业院校,以打造学生两种素质(品格素质、专业素质)和两种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能力)为核心,强化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教育,坚持立足邮政,加大邮政企业订单生培养工作力度,积极加强与电信行业及社会各界的沟通联系,拓展市场,建立机制,毕业生协议签约率稳步上升。

一、立足行业优势,明确培养目标,将面向邮政企业基层岗位作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

学院作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所属的唯一的高等院校,立足行业优势,加强企业需求调研,针对邮政基层岗位人才短缺的现状,将着眼点放在了邮政基层一线岗位人员的培养上,大力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培养什么”,力争为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适应邮政企业基层一线岗位要求的科班人才。我们确定了“面向企业、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并争取到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的政策支持——在文件中明确提出各级邮政企业应优先遴选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邮政类科班人才到基层岗位就业,突破一些省市邮政企业不接收大专层次毕业生的政策瓶颈,保证了我院邮政类专业毕业生学有所用,对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从2005至2009年,学院每年召开毕业生邮政企业双选会,会议规模逐年扩大,会议效果也逐年提升,全国31个省市区均派员参加了学院双选会。随之毕业生在邮政企业就业的主渠道作用也日益明显,毕业生协议就业率从2006届毕业生邮政企业协议就业率不足25%,而2009届就突破了50%,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高。

二、适应企业需求,加大订单培养工作力度,以订单促就业

学院于2004年开始的邮政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是为了适应邮政企业对基层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为企业“量身定做”与基层一线岗位要求“零距离”的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一个突出的好处是对就业工作的积极促进作用,“招生即就业”。它不仅满足了企业人才发展战略的需求,同时为优秀毕业生明确了就业方向和职业前景,使订单生全心学习,努力适应未来职业的需要。订单生的素质只要毕业时达到企业要求,就能被用人单位录用,这就为学院毕业生就业提供了稳定的渠道。

在订单式人才培养逐渐落实推广的过程中,企业和学院积极加强合作,不断创新订单式招生和培养的新途径、新机制。学院以企业需求为核心,不断创新、完善订单培养机制,不但有效提高了订单人才质量,也保证了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生命力和发展张力。2007年,北京、山东、西藏等省区实行了订单招生面试制度,在学生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前,面向社会广泛宣传邮政企业发展前景,详细介绍订单式培养的流程和途径,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北京计划招生30人,有200人参加面试;山东计划招生80人,有近800人参加了面试。这种新机制有效提升了校企社会声誉和生源质量。同时,学院通过积极探索,创新了订单人才培养专业体系,制定了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在不同专业订单生中开设了《邮政营业员技能训练》、《邮政储汇业务员技能训练》课程,组织全体订单生进行了《邮政营业员》和《邮政储汇业务员》职业技能鉴定,邀请企业共同参与订单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质量控制等。在6年多订单式人才培养实践中,我院依托各级邮政企业,力求专业建设符合企业发展需要,教学实践切合企业经营实际,品格教育激发学生忠诚邮政、奉献邮政的情感和精神。2010年订单招生省份已扩展到18个省(区、市)邮政公司和7个省(区、市)邮储分行,覆盖27个专业,累计招收订单生2571人,现订单式人才培养已经扩展到邮政企业与邮储银行。订单生品学合格,顺利毕业后,均被各省订单企业“照单全收”,现已有855名订单生走上了地市局基层工作岗位。

三、注重产学合作,以建设校企一体化教学新机制促进就业市场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我院既是邮政企业基层人才的培养基地,同时又面向通信企业培养一线人才。作为华北地区知名的通信类高职院校,我们在就业工作中:一是认真分析、确定毕业生就业市场定位,明确毕业生推介范围和用人单位分布区域,建立就业工作开展框架。通过深入企业调研,我们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现代通信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通信工程设计与监理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熟悉现代通信技术,了解通信营销知识,接受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训练,善于沟通,诚实踏实,企业乐用、好用的高素质、高技能基层人才;把毕业生推介范围确定在通信建设监理公司、通信建设工程局、电信运营商等企业,随着三网融合概念的推广,推进在广电领域寻求新的就业机会;结合生源地分布情况,把用人单位分布区域确定为以省内城市为主,辐射至北京、天津、山西等周边省市,兼顾黑龙江、辽宁、广东等省通信企业。根据这个架构,近年来,在每年1000名电信类学生(河北生源占比80%)中,就业率连年达到了95%以上。

二是探索建立了校企一体化专业建设的新模式,为解决就业的源头问题夯实了基础。学院非常重视对学生的“两种素质两种能力”的培养,通过进行教学改革,采用工学交替的方式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即把学生的实习课程安排到企业的工作现场去做,使学生真正进入工作角色,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并通过实践找到自身理论知识的不足,进而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企业通过接收学生到公司实习,可以使企业在工作过程中更精准地发现适合企业、认同企业的好苗子,为接下来选用毕业生提前做好准备,形成了学院和企业之间“实训——就业”的双赢模式。同时,校企一体化的实施形成了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长久机制,带动了教师“双师”素质的提高,使教师的授课内容更贴合企业的需求。目前,学院与河北省通信建设有限公司、河北华航公司、河北易安通讯网络有限公司、中兴、华为等大型公司都有合作,电信工程系为企业提供技术及培训服务,企业工程师为学生授课,企业与学院在学生实习、教师实践、兼职教师任课、共建实训基地、产学合作、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取得了教学改革的丰硕成果,促进了就业工作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7.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创新研究 篇七

1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就业质量是指学生的工作收入高低、工作环境优劣、专业对口情况以及对工作的满意程度等内容[1]。从当前研究报告及现实分析, 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呈现“四低”, 即:收入比较低、工作环境比较差、专业对口度低、对工作满意度低[2]。这“四低”让学生就业感受不到快乐, 感觉自己辛辛苦苦读书, 最后境况和民工差不多, 甚至比民工的收入还要低, 信心受到打击的同时也对读书接受高等教育产生怀疑。当前强调“中国梦”和“幸福中国”建设, 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是其题中要义, 高职院校作为办学的主体应当有所作为。

2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低的原因分析

学界许多研究成果都对此有过分析, 但采用的视角比较单一、不全面。笔者认为就业是个复杂的情境, 这涉及到高职院校的教育定位、学生就业选择和整个就业环境的综合影响, 应当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以关键点为突破口。

2.1 高职院校的原因

2.1.1 高职院校的教育定位与就业竞争力

高职院校即高等职业教育, 兼具大学性和职业性, 侧重点在职业教育, 培养学生拥有一定职业技能。在当代中国就业结构性难题下高职毕业生本拥有更好的选择, 但就业却反而呈现比较弱势的格局,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大学扩招的影响。本科毕业生在找不到合适工作时挤占高职生的就业空间, 高职生在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能先就业再择业, 直接导致“四低”出现。

2.1.2 高职院校专业培养不科学

不得不说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培养方面具有落后性和同质化, 缺乏显著的竞争优势。具体表现就是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时没有具体考虑就业市场, 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就业预测, 导致毕业生在某专业领域“过剩”或“供给不足”, 也跟不上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当然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也存在偏差:虽然多数院校都强调校企合作和实践性教学, 高职生往往只是在这些单位走过场的实习和实践, 并没有真正学习到能直接运用到工作并能增强竞争力的技能, 实习单位转化成就业单位的成功率偏低, 间接提高学生就业成本。鉴于生活压力不得不选择比较差的就业。

2.2 学生自身的原因

2.2.1 就业迷茫、浮躁与社会相随

高职学生社会化的真正开端应该缘起于进高职院校读书, 在就业的过程中实现真正的社会化。有些高职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表现出迷茫的倾向, 只知道就业形势和压力严峻, 有担忧却摸不准就业方向, 不能耐心做职业定位和规划, 不能静心找工作, 甚至表现出社会相随的模仿特征, 如“先就业后择业”、“零工资就业”、考公务员及事业单位, 追求体面和“养老式”、“白领式”的工作, 追求较好的发展空间等[3], 在就业周期内容易浪费机遇和各种机会, 最终抱着凑合工作、获取经验的心态成为选择首份工作的基础, 这也直接导致就业满意度低和就业流动性的增加。

2.2.2 高职生在校没有打好坚实的就业基础

有些高职生认为进入高职院校就实现鲤鱼跃龙门, 将学业抛的很远。在校沉迷于网络游戏、校园恋爱等与学习不相关的活动, 导致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均不强, 主要表现为:理论基础相对薄弱, 知识面相对狭窄。当然有些学生进入高职院校是由于非个人原因, 比如高考失利, 志愿失利, 填报专业是基于亲人压力, 容易对学习失去兴趣, 缺乏学习的原动力, 得到的结果没有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 缺少知识拓展能力。还有些对学习与实践的理解出现失衡, 过分重视理论或过分重视实践, 导致相当一部分高职大学生理论尚可, 但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不强, 或者具有一定操作技术但缺乏理论高度显得比较刻板,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的有效需求与高校人才的无效供给之间的矛盾, 也造成了我国各行业高级技术人才短缺的局面。

2.3 社会原因

2.3.1 就业整体环境不容乐观

世界经济近年先后经历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 中国出口外贸降低, 对中国国内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再加上最近几年进行结构性改革, 就业的市场环境呈现出就业岗位减少、就业生供给持续增多、高技能人才需求增加, 低端就业岗位出现用工荒, 部分行业就业人才紧张等并存格局。这种格局具有过渡性和偶然性, 当然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追求经济软着陆, 这种就业格局还会呈现一段时期。但是高职院校及高职毕业生并没有完全适应这种就业格局, 原先是“高不成低不就”, 现在是被迫转成“高不成低就业”。

2.3.2 劳动力就业市场的市场准入制度不完善

鉴于前文提到的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都不一样, 但出现高职生和本科生对同领域就业的竞争, 甚至出现本科生抢占本是高职生就业的领域。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场准入制度不完善。就业缺乏严格明确的就业人群区分, 对有职业资格的高职毕业生与一般劳动力没有推行分别准入。这也使得在竞争就业工作岗位过程中,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压力陡增, 无法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所学, 体现自身价值,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积极性和工作稳定度, 最终也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

3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

就业质量提升是多赢的选择。提升高职生的就业质量要以高职院校为切入口。高职生的就业不可能希冀就业大环境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也不能希冀高职生自知自觉独自解决。高职生的就业实际上依托高职院校的就业能力培养和就业服务指导, 具体包括专业建设, 工学结合与技能培养, 职业规划和临近就业指导。因此, 高职院校是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核心, 需要以此为突破口。

3.1 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科建设

就业为导向是高职院校办学宗旨和专业建设的重要改革。就业为导向就是要求高职院校在招生、专业划分、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是以“能就业、保证就业并能保证好的就业”为基础。这样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办学时要切实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 加强市场调研, 充分研判就业市场。高职院校只有对就业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判断和预测才能知晓自己培养的学生在毕业时会不会成为“剩学生”、“剩专业”, 会不会成为市场紧缺人才从而达到供不应求。只有对其他院校进行专业对比, 才能知晓本院校培养的学生是否有足够的竞争力参与市场选择。只有对职业素质进行研判才能确定培养学生需要注重的素质和技能。预测成为这个环节的核心, 只有科学准确的预测才会有良好的效果。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还可以采用“定制”的方式, 先和用人单位签订培养协议, 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招生并进行相应的培养。高职生毕业后只要能力达标就可以定向就业。这种定向输送对于高职生的就业质量提升有显著的效果。

第二, 以就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在调研的基础上合理设置专业后要以就业能力为核心进行人才培养。在这里要反对“以工代学”或“以学代工”。推行工学结合才能让学生知其然并能知其所以然, 同时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高职院校要能合理构建就业能力要素。在教学和实践当中分阶段培养。就业能力的核心是实践能力。高职院校要切实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注重考核, 不能走过场。当然高职院校在选择实践场所时要能选择可靠的企事业单位。从反馈来看, 许多所谓的实践都是将学生当成打杂的, 不是在办公室负责文件整理, 就是跑路的, 甚至只做做买饭的零碎事务。这背离实践教学的本质, 高职生的实践要能走向一线岗位, 真正参与实践要培养独当一面的能力。

第三, 加强就业质量的动态评价, 促进就业质量的提升。构建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要把复杂的就业质量建设目标变为可以测量、比较的数据, 为高职院校评价各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倒逼教育教学改革。因此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构建就业评价体系, 选取合理的评价指标, 比如就业率、签约率、就业薪酬、工作满意度、工作流动性、用人单位满意度、社会评价、社会地位等。评价方法可以采用计量评分的方式。当然评价的核心在于动态性, 只有不断地跟踪评价、反馈、改进、再评价、再反馈、再改进, 才能不断改进和完善高职生的培养, 增强学生就业力, 为就业质量的循环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 全面且深化性的就业实习教育。就业实习和就业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就业实习扎实能转化成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甚至就业实习单位可转化为就业单位。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应当有所作为, 核心在于两个方面:首先是为即将要毕业的高职生量身定制实习单位, 尽量选取对实习生有用人需求的单位, 这样转化的成功率比较高。其次要加强就业实习教育。不管是自己联系还是学校推荐的就业实习生均加强考核和全程监督, 谨防学生“偷工减料”。派专人带队多和实习单位沟通, 让用人单位为学生提供真正的实习, 而不是各种打杂和应付。

3.2 以能就业为核心提供就业服务和指导

高职生的就业质量归根结底取决于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开展就业服务和指导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当前各高职院校均开设有职业指导课, 但力度还不够, 效果也不甚明显。对于高职生的就业指导要全方位的考虑, 从入学到就业全过程地进行监控和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新生入学教育的职业指导。高职生的新生教育要有针对性, 要回答两个问题即进入高等职业教育还需要勤于学习, 不能荒废学业。要能直面高职生进入高等院校的困惑。其次要向学生灌输职业倾向和选择意识,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逐步建构自己的职业选择。

第二, 继续完善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 进行跟踪指导。职业指导课宜采用小班化教学, 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和指导教师沟通, 将自己的困惑及时告知及时获得相应的解决。

第三, 就业能力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一部分。以辅导员为核心的高校思政队伍要能定期对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跟踪指导。通过谈话调研等方式让学生树立能力培养意识和观点, 并能自觉参与社会实践, 为提升就业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要始终以就业为突破口, 以就业促进教育改革, 以就业提升高职生就业能力。当然高职生就业质量提升同样离不开全社会的大力支持, 应当为其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参考文献

[1]贾丹.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就业质量与就业力提升策略[J].教育与职业, 2013 (21) .

[2]丁金昌.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 2011 (10) .

8.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创新研究 篇八

摘 要:本文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元培计划”实施方案为例,分析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内涵、现状以及建立原则,提出了构建以组织督导机构、评价组织部门、评价组织形式、多元主体评价、评价指标以及反馈机制等组成的“元培计划”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关键词:元培计划 课堂教学质量 评价体系

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越来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高职院校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对实现中国制造2025计划,提升产业升级改造,创造人才红利,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2014 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指出:“职业院校要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强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2014年9月浙江省教育厅印发了《浙江省高校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6年)》也明确指出:“要改革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把课堂教学质量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导向,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质量保障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和构建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2014年10月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推行的《课堂教学创新行动“元培计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元培计划)为例,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研究与探讨。

一、“元培计划”实施的目的

为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职业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出台了以课堂教学为抓手,全面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方法手段、考核评价等方面的创新与改革,积极鼓励和探索具有显著高职专业教育特征的理论和实践课程课堂组织、教学形式、考核评价新模式为核心的“元培计划”实施方案,并在全校二级学院推广、实施。

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内涵及现状

1.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内涵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指根据教学目的,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各种信息的收集与分析,进而对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课堂对象所进行的评价活动,其评价范围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其价值在于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评价活动,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队伍,确立课堂教学工作在高职院校中各项工作的中心主体地位,通过以评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元培计划”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教师的思想素质、工作态度,教师的学科知识、理论和工程实践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方式、手段和课堂管理能力,教师进修、科研、技能培训及知识更新情况,教师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改革等。

2.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现状

近年来,高职院校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强化教学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有效地推动了课堂教学的内涵发展,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但目前还是存在教师课堂教学把控能力不够,课堂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课堂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教学纪律管理不严,学生选择性学习空间不大,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进修不多,教师课堂教学改革不落地,教师企业工程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已经不适应学院“元培计划”课堂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为此,构建符合学院“元培计划”课堂教学创新改革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自主发展机制,开展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式改革,显得更为重要。

三、建立原则

1.立足于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原则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对象为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要集中体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特色。评价指标体系要多方面因素考虑,尤其要重点考虑“元培计划”课堂教学创新与改革等方面内容。

2.立足于定性与定量的原则

根据评价内容进行分解、量化,对显而易见的、可以量化的,以定量指标进行评价;对于无法量化的因子,应采用定性方式来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要主要两者有机结合、扬长避短,切实提高评价质量。

3.立足于导向作用的原则

评价指标的设计要有利于引导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提升业务能力。同时,所有评价指标要落实到教师的年度教学业绩考核中,与教师岗位聘任、职称评审、人才培养等挂钩,建立激励导向机制,使得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真正具有导向意义。

4.立足于多元主体评价的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要包括教学过程参与者、监管者、实施者等多方位的评价主体,不同主体应结合不同角度给出教师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

四、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元培计划”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主要由五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图1 “元培计划”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1.组织督导机构

组织督导机构分为校、院(系)两级机构。校级组织督导机构设立在学校教务处,由分管教学副院长(校长)领导,具体由教务处或校督导室具体负责实施。院级组织督导机构设立在二级教学单位督导室,一般由二级学院教学副院长担任组长,具体负责实施教学组织、督查等工作。校组织督导室具体负责全校课堂教学相关制度的制定、教学改革的实施以及对院组织督导室的督导、监管等作用,并对二级教学单位教学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教学检查。院组织督导室具体对二级教学单位课堂教学执行情况进行督促、评价,是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实施的评价组织部门,是执行部门。

2.评价组织形式

评价组织形式是组织督查机构或评价组织部门对课堂教学实施的主要手段或载体,主要以教学巡查、听课、教学检查等形式进行。

(1)教学巡查。主要由校、院二级组织督导机构或部门组成,对全校专业教师出勤、随意调停课等情况进行不定时的巡视检查,对存在的教学事故,按照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处理,并形成量化评价指标。

(2)多元听课。听课人员由督导室、外学院、领导及专家等组成。督导听课实行专业教师全覆盖听课制度,主要由二级学院督导室完成。交叉听课即与学校其他二级学院实行推门“交叉听课”制度,不定时、不定点地听取其他学院专任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形成反馈意见。领导与专家听课更能引起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重视,能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所有的听课记录录入督导系统,形成量化评价指标。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教学资料规范性检查、课堂教学创新比赛、实践教学安全检查以及师生座谈等活动,形成定性或量化评价指标。

3.多元主体评价

课堂教学涉及面广,评价时应充分综合考虑学生、同行、督导以及教学管理人员等全员的评价意见,进行全程管理,多方位、多角度地给予公正、客观的评价。

4.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教学资料、课堂内容、教学创新、教学管理、业务培训以及教学成果等内容。

(1)教学资料。主要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学生点名册、作业登记表等相关教学资料,由组织督导机构统一制定。

(2)教学创新。主要是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创新,要重点关注“互联网+”、微课、慕课(MOOCS)课程的教学改革以及小班化、分层分类、现代学徒制的课堂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否落实到实处。

(3)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因此,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的管理,加强点名制度,提高学生抬头率以及师生互动环节。

(4)业务培训。教师的知识能力以及更新知识的程度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要有后期的进修、学习机会,切实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工程技术能力以及教学能力。此项工作也要列入二级学院的人才培养或储备计划之内。

(5)教学成果。教学质量好不好,关键看学生学得怎么样。因此,要实施教考分离,以成绩或鉴定通过率为考核指标。同时,教学成果包括学生竞赛获奖、专利获取、论文发表以及教学改革成果等。

5.反馈机制

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反馈、调控机制。课堂教学评价反馈机制主要是多元评价主体与组织督导机构、执行部门以及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学习的通道。一般而言,主要有直接反馈、间接反馈和事后整改等几种方式,它们相互结合,交叉反馈。对于一般课堂教学信息由学生、督导人员、同行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直接向教师反馈。对于严重教学问题或教学缺陷的评价主体向评价组织部门书面反馈,严重的向上一级组织督导机构反馈,教学质量组织部门与管理部门经整理、评价后向教师反馈或出台相关制度。任课教师通过相关反馈信息,逐条改进、完善,从而进一步规范教学评价反馈机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总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运行情况的诊断与鉴定、调节与反馈系统,是笔者学院切实有效地推进“元培计划”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保障之一,更是促进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Z],2014.06.16

[2]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高校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6年)(浙教高教[2014]102号)[Z],2015.09.05

[3]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省教学工作巡回诊断检查专家反馈意见[Z],2015(11).

[4]孙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构建[J].教育技术,2013(10).

9.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创新研究 篇九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必然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创造一切条件为人才的培养和就业提供服务,从而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市场经济本身是一种多元化的经济运行形式,因此对于学校培养的人才来说,统一、单调、缺乏个性显然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市场经济也是一种公平竞争的经济运行机制,人才合理有序的流动和竞争是其发展的动力。因此,建立以学校为基础,以政府为指导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客观需要。

对高职院校而言,毕业生就业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讲,毕业生状况好,就会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口碑,而良好的口碑会提高学校生源的质量,这样就会产生一个良性循环;从另一方面来看,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的反馈又有利于学校针对社会需求加快调整,使学校教育更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努力建设高水平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有效指导和优质服务。

10.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创新研究 篇十

On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Employment Guidanc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祁丽1,白雪杰1,王雪玲

2(1.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招生就业处,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2.黑龙江科技学院 外语系,黑龙江 哈尔滨150027)

摘要:文章从分析目前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入手,探讨了构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应遵循的原则,进而构建了以自我认知与发展规划模块、职业认知与自我提升模块、社会认知与融入模块为基础的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高职高专

Abstract: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current situation on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employment guidance, discusses the principles of constructing course system of employment guidanc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models of combining self-cognition and development plan, occupational cognition and self-promotion, and social-cognition and integration.Key words: courses of employment guidance, system,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学历和理论知识水平低于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位置,因此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对学生进行就业与创业指导、帮助他们做好就业准备、成功地步入社会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建立科学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是高职高专院校就业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目前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

由于就业指导在我国是一门新兴的课程,起步较晚,各高校都在逐渐探索适宜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观念与方法,努力构建自己的就业指导教学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共性的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院校、教师、学生三大方面:

1.院校各级重视程度不平衡

高校学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空间。对学生加强就业指导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力保障,但一些院校只是象征性地开开讲座,由非专业的任课教师上课,完成政治任务性的集中学习等。走过场、应付教育监管部门的现象尤为严重。学校的教务部门缺乏对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大纲、教材、教案、教学评价和教研室建设、教师职称评定、科研工作的管理,制约了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发展。有些院校虽然把就业指导课重视起来,但与其他专业课相比,各系对就业指导课的重视程度不平衡,表现为授课教师重视,而部分系领导不够重视;辅导员重视,而学生不够重视。

2.教学安排不合理

授课时间安排不当,就业指导主要针对毕业生,授课时间大多集中大三上学期,课程开设时间相对滞后,因这时用人单位到高校进行招聘活动已经开始,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就忙于应对应聘了。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经常为大班开课,并且绝大部分课程安排在晚上,学生因参与党校学习、职业资格证培训班、各种社团活动,请假外出应聘,与专业课时间冲突等原因不能按时到课堂听课,授课效果大打折扣。课时安排不足,部分高校只安排10、12、16或24课时的授课时间,与教育部的38课时教学要求相距甚远,课堂上对学生的引导只能浅尝辄止,无法深人进行,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3.就业指导课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大多由就业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学生工作部门的书记和辅导员担任,他们虽拥有丰富的就业理论,但相当一批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师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缺乏必要的心理学、劳动经济学和就业市场的实际熏陶,对社会及用人单位的要求了解不够,导致就业指导课教学内容单一,内容理论多,主要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巧等,很少有职业能力测试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大学生的择业需要。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参与性很强的课程,在课堂组织上别于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对方式方法创新和课堂的互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具备丰富的信息和实践经验,否则教师的教学就会仅停留在口头说教上,纸上谈兵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4.学生未在就业指导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

学生是就业指导课程的主体。在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中,没有引起学生足够重视。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心理认知主要停留在对传统政治理论课程的认识上。表现为到课率不高,上课不专心听讲,学习参与程度不高和对未来就业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不够。

针对上述矛盾,高职高专院校亟需构建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目标的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二、构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遵循的原则

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应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素质教育与就业技巧教育相结合、就业教育与专业相结合的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有别于专业课和基础课,既要求传授理论知识,又要让学生掌握认识自我、职业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求职能力,因此在授课的过程当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一定要避免“纯理论化”,否则会失去设置这门课程的初衷。要联系现实生活,结合当前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展开理论教学工作。同时要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模拟招聘等多种形式开展有关专业训练活动,提高择业的技巧和能力。

2.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原则

就业指导课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项管理与服务性工作。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可以掌握认识自我、职业的方法,了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合理规划职业道路,掌握求职技巧;但由于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是与自身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专业等特点密切相关的课程,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仅靠课堂集体教学是不够的,加强课外辅导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对学生进行个别的就业辅导与咨询,提供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和帮助。

3.素质教育与就业技巧教育相结合原则

就业指导课在加强就业技巧教育的同时,要让学生了解不同专业、岗位、职业、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积极进行素质准备,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真才实学,又有实际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从而达到社会的用人标准。

4.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原则

就业指导教学要与学生的专业相挂钩,不同专业对应不同的职业群,不同的职业对学生的素质有不同的要求,如果一概而论将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就业指导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了解专业的方式和方法,课后动手去做,探索出自己专业对应的职业中哪一个更适合自己,最能发挥自己的潜能。

三、构建科学可操作性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设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设置及实施,具体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模块。

1.自我认知与发展规划模块

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是针对大学一年级的新生设计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合理进行学业规划,正确进行自我探索。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为了促进学生合理就业而开设的,在大一通过给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首先,帮助学生做到充分的自我了解,包括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性格、能力,要了解自己对哪些行业、职业、岗位感兴趣,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比较看重什么,自己的性格特征适合做什么职业,具备哪些能力来从事自己所喜欢的专业,要做到这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不断探索的一个过程,而且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方法。其次,大学生刚入学要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角色的转换,要合理开始自己的大学生活,就必须进行学业规划,包括专业规划、生活规划、财务规划、人脉规划,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就业观念,让自己的学业规划与将来的就业紧密地结合起来。

2.职业认知与自我提升模块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对象主要是针对大学二年级学生,目的是帮助学生对所学专业适宜的职业的完整认识,从而对职业、行业、企业和职位进行探索,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把握对该职业的素质与能力等相关职业资格要求,并评估和弥补自己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缩小与职业目标所要求的职业素质之间的差距,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提升与发展。

很多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对自己毕业后从事的具体工作知之不多,自然也不清楚自身缺乏什么素质,通过此模块教学,使学生了解在校期间应注重培养哪些必备的职业素养,以及如何去培养这些素养。

职业认知或称职业探索是大学阶段的任务,大学生开始职业探索的时间越早受益就越大。大二的学生可以选择对行业、职业进行探索,还可以结合个人的兴趣和目标选择探索的内容,如果毕业后想去某外企工作,那么就可以开展对这家企业的企业探索。探索职业可以通过Google、Baidu等搜索引擎、官方门户网站、报刊、杂志等渠道搜索职业信息,也可以采取生涯人物访谈、提前参加招聘会“试”找工作等方法获得所需要的经验和知识。

经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明确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大体框架,就需要充分利用在校期间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了。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来说,职业能力一项更被用人单位看好。在此阶段可聘请校内外能力较强、全面发展的高年级学生与他们座谈如何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请本校已经毕业且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一定成绩的校友谈工作体会和社会需要大学生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请相关行业的知名人士介绍自己成功和失败的经验;请各用人单位谈他们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可请人力资源部门的相关人员对学生进行培训等等。学校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即在专业课的课堂上培养学生的相关职业技能,如点钞、花样点钞、小键盘翻到传票、五笔打字等技能,也可以举行相对应的竞赛来触动学生技能的练习。总之,通过经常性的熏陶和培养,使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其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塑造,进一步确认职业目标。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对学生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社交能力、团队合作、主人翁精神、独立工作意识、责任感和诚信意识等方面进行教育。

3.社会认知与融入模块

通过以上两个模块的教学,学生对自我和职业有了客观正确的认识,并提高了自己的综合职业素质,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更多地与社会接触,为找到合适的工作做大学阶段最后的努力和冲刺。所以对于高职高专的三年级大学生而言,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就是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进行社会实践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指导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帮助其掌握求职技巧,为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和信息服务。

在这个阶段,需要大学生主动走向社会寻找自己的锻炼机会,同时高职高专院校也应为毕业班学生牵线搭桥、多方联系,给学生提供必要的锻炼机会和便利条件,也可以联系有关单位给予学生参与做课题、做项目的机会,使毕业班学生从中了解社会、了解企业、了解有关工作常识,在思想上、能力上充分做好毕业生就业的准备。例如,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已经与招商银行深圳分行、中国银行黑龙江省分行等多家企业签订了银校合作协议,并相互挂牌为“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实践教学基地”和“中国银行黑龙江省分行实用型人才培养及项目研发基地”,为本校的毕业生提供了一定数额的实习和就业岗位。

通过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毕业生就业的市场状况,为学生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巧,进行择业心理辅导、职场生存和发展指导、就业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指导、社会实践指导,并开展创业教育、职业资格认证、就业礼仪培训等。

三大模块内容之间关联紧密、互相渗透、互为支撑,对实现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目标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另外,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承担着不同的任务,我们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也是一样,每个部分都对学生提出了特定的要求,如果学生能完成每阶段的任务,那么他在未来的就业道路上就会一路披荆斩棘,勇敢地奔向自己的目标。

参考文献:

11.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创新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高职院校 毕业生就业 就业质量

[作者简介]石丽媛(1955- ),女,吉林吉林人,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何静(1963- ),男,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能培训理论与实践;程忠国(1957- ),男,湖北洪湖人,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与管理。(广东广州510663)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8-0060-01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内涵及构成

1.基本内涵。从目前各高职院校推荐就业工作中可以发现,反映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指标不止一个,如初次就业率、整体就业率、企业满意度、学生满意度、薪酬水平等,但还是不够全面、不够系统。因此,需要用一个具有综合性的指标——就业质量,来反映和体现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何谓就业质量?在定性方面,就业质量是对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就业流向、就业待遇、就业感受等就业状况的综合反映,以有效体现就业水平与就业效果;在定量方面,毕业质量可以用量化的形式体现,具体是通过选取多项能够衡量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具体指标,分别进行实际的考核测算获得各个单项的指标数据,进而运用合理、实际、科学的综合分析及计算,得出具有一定可比性、数学性、可量化的综合结果。

2.指标构成。结合毕业生就业推荐的工作现实表现,我们认为就业质量是由一系列具体指标所构成的,主要指标包括:第一,学生毕业率,指按照专业培养计划及考核标准,各个专业学生在毕业时能够获得毕业证书的比例。因学生的学习表现不同,每个专业的毕业率将会不同。相对而言,学生毕业率高则就业质量就会好,应当具有正比例关系。第二,专业对口率,指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符合程度。应注意专业与职业群的对应关系,只要毕业生的工作职业属于某一职业群,那么这个职业就该列入该职业群所对应的具体专业,即可视为专业对口。第三,薪酬水平值,指用人单位给予毕业生在工作初期工资待遇的平均值。按专业分别计算,这样具有一定的可比性。第四,工作适应性,指毕业生对所从事的工作及其工作单位的适应状况。可以采取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座谈的方式,来进行分析研究。第五,学生就业率,就业率是这样一个概念:就业率(%)=[(毕业生总人数-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其中待就业毕业生人数,包括截止到该年度8月底仍没有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人数和已申请不参加本年度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依据广东省教育厅的规定,这个就业率可叫初次就业率,到当年12月10日前统计的叫整体就业率。第六,职业稳定性,主要指毕业生推荐就业成功后,到用人单位上岗工作的稳定情况。大体以工作半年为时限标准,考察毕业生“跳槽”现象的多少,借以反映毕业生的职业稳定性。第七,雇主满意度,指接收、录用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表现的满意程度。一般在毕业生工作三个月后,通过对用人单位的领导或人事主管调查得到相关结果。

二、研究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专业建设。就业质量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就如同一面镜子,能够帮助我们清晰地找到工作中的不足。通过研究就业质量,我们会发现很多专业建设方面的问题,如专业设置是否合理、专业教师教学是否合格、课程安排是否符合实际、实习实训是否到位等等。实际上,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其专业技能水平的高低是最重要的。若想让毕业生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就必须想方设法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使每个学生在毕业时都能具有一技之长,学有所成,就业后工作才能稳定。由此自然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专业建设制约着就业质量,同时,重视、关注就业质量也必将促进专业建设。

2.有利于打造学校品牌。高职院校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须创立自己的品牌。品牌的形成与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社会、企业、家庭的信任与好评。从因果关系上来看,学校的就业质量决定着学校品牌。一个学校就业状况好,学生就愿意前来就读,企业对其毕业生就会欢迎,社会的美誉度就会提高,由此就会促进学校品牌的建设与发展。

3.有利于完善就业机制。良好的就业机制对取得良好的就业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每一所高职院校在实际工作中,都应对现行的就业机制进行及时的补充与完善,确保机制要健全,运转要高效,协调要灵活,投入要到位。

4.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高职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际上,搞好就业应围绕提高就业质量做文章,根本问题是加强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在学校定位、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办学机制、培养模式、素质教育、质量监控等方面下工夫。结合实际,务实创新,努力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5.有利于学生职业发展。高职学生毕业后,大部分毕业生是立足于专业领域从事相关的职业工作,职业发展的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对口率,对口率高则职业发展表现相应就好。专业对口率是就业质量的重要构成内容,因而研究就业质量将会促进专业对口率的提高,帮助学生把专业学习搞得更好,使毕业生就业的状况更好,这势必在学生的职业发展上起到推动作用。

三、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措施

1.在认识上必须增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关系到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大事,必须高度重视,做到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明确“以就业促招生,以就业促教学,以就业促管理”的指导思想,把毕业生就业作为“生命线”来抓,实行“一把手”工程,统一部署,分工负责。同时做好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帮助毕业生端正就业心态。就业工作人员一定要深入实际,与毕业生面对面,心贴心,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掌握最真实的情况,从而有的放矢地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把就业指导工作做早、做细、做实。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想方设法减轻他们的就业压力,做到轻装上阵,较好地实现人生的转折。

2.在组织上必须调动校内外所有的力量参与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高职院校要解放思想,真抓实干,调动校内外所有的力量参与到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来。其中重点是把教师动员起来,把各种社会关系动员起来,广泛利用校外的社会关系,为毕业生就业推荐服务。找企业,找关系,找单位,力求人人参与,尽心尽力。

3.在教学上必须充分利用教学条件,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技能训练。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做”的彼此融合,努力达到“三个零距离”,即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零距离的配合,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的贴近,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的接触,凸显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另一方面,根据在校毕业生的专业水平,围绕技能培训的要求,设计并实施毕业阶段的特殊教学计划,确实提高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技能,使毕业生的就业技能得到明显提高,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4.在管理上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责任制。根据职能分工及目标管理的要求,从上到下建立行之有效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责任制,任务到部门,责任到个人。第一,学校主要领导要亲自来抓,系、部主任要作为第一负责人亲力亲为,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要全面负责。第二,就业指导中心发挥主导作用,要整体安排与布置,有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做到每个毕业生都有联系责任人。第三,要及时监督考核,实施以激励为主的奖惩制度。

5.在落实上必须想方设法帮助毕业生解决困难,使其顺利就业。各级干部以及教职工要怀着真情实意去面对毕业生,强化服务意识,想方设法帮助解决问题,为毕业生排忧解难。班级辅导员必须全面、准确了解毕业生的情况,注意毕业生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对毕业生建立推荐就业预案,落实就业时间表。同时,必须广泛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巩固就业实习基地,推广“订单式”培养模式,为毕业生构建良好的就业平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A].广东省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南[G].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2.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创新研究 篇十二

一、强化领导、全员参与,开辟就创工作新地位

学院要把提高毕业生就创能力和就业质量作为学院的中心工作,创新机制,完善制度,全员动员,保证条件,为毕业生就创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1. 领导力推,层层落实。

成立由一把手任组长的毕业生就创工作领导小组,规划和督查全院就创工作。将毕业生就创工作纳入发展规划和年度目标,将任务分解到系部和职能部门。就业部门负责就创工作的指导与协调,系部负责具体实施。将专业建设、师资培训、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招生规模确定与毕业生就创挂钩,形成“学院统筹、系部操盘、部门配合、全员参与”的工作体系。

2. 键全制度,绩效兑现。

为确保就创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和完善就创规章制度,如《就业帮扶制度》《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及数据统计制度》等。在年度绩效考核方案中,将毕业生就创工作纳入系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力保学院就创工作有序推进和高效运行。

3. 强化师资,全员参与。

学院综合考虑就创指导课程设置的需要,配备充足的专职就业指导教师,从事就创指导、授课工作。鼓励支持专职人员参加就创工作专项学习和培训,参加专项学习或学术交流活动,每年共派出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相关培训100余人次。

学院结合就业“一把手”工作、“双困”毕业生就业帮扶办法,制定《全员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方案》。学院领导每人每年帮扶毕业生8人,学院中层干部和毕业班班主任每人每年帮扶毕业生5人;其他教职员工每人每年帮扶毕业生3~4人。

4. 资金到位,条件保障。

学院每年按照不低于年度学费总数1%的标准安排就业工作专项经费,列入年度财务预算,并逐年增加。2014年、2015年、2016年就业专项经费预算分别为44.12万元、47.08万元、54.79万元。学院千方百计满足就业工作对硬件设施及有关软件条件的需求,如就创咨询室、面试室的建设,就创指导师资的培养、目标就业企业的建设等。

二、研判形势,全程指导,创新就创工作新格局

1. 紧贴市场需要,全程做好就创指导。

每年新生入学伊始,系部教师对新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学生在校期间,开设就创指导相关课程,如《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通用能力》《就业与创业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等。同时,邀请基层医疗单位优秀毕业生、企业能工巧匠来校讲座每年40余次,现场讲解答疑。积极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到地方创业;动员学生应征入伍;加强就创指导课程建设,开展多形式的就业、创业指导活动,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2. 创业就业并重,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创业意识。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学院重在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师生中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面向全体、人人参与”的改革意识,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据麦可思的调查,学院2014届毕业生的创新能力满足度为89%,比全国高职院校2014届(83%)高6个百分点。

积极参加创业大赛和创业培训活动,正确引导和激发毕业生的创业激情。系部分别组织开展就创推进月活动,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市场,定位自己,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创业操作能力。创业项目《爱心康复服务室》在市大中专学生创业项目设计大赛中,力挫本科院校。

3. 认真研判形势,扎实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我院将人才需求调研、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就创指导服务、办学效果监控和评价等,作为“人才生产”的整套必经流程,形成内部环节有机衔接,做到以就创拉动招生、以招生促进培养、以培养保障就业,实现就业与招生、人才培养良性互动。学院2014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教学满意度为97%,比全国高职院校(86%)高11个百分点。

4. 密切校地合作,联合培养定向委培生。

与当地政府合作,在全国率先联合开办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定向委培班”,开展乡村医师本土化人才培养,培养具有高等专业学历,具备常见病和多发病防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适应村卫生室医疗、预防、保健、公共卫生等工作的实用型人才,实现精准就业。

三、多措并举,全面推进,拓展就创工作新途径

1. 校企合作,共建优质就业基地。

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实施,推行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的联合育人模式。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根据行业特点,与医院合作探索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依托公司开办校中厂,建成“教、学、做”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眼视光技术专业与眼科医院联合办学,药学专业与医药公司开办订单班,为用人单位定向培养所需人才。

2. 国际合作,拓展毕业生就业空间。

成立国际护理系,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与日本国际看护师育成会、英国伯恩维尔学院、美国加州萨克拉门托洛斯罗斯社区学院、加州州立大学CIE学会、德国帕泽瓦尔克医院以及台湾大仁科技大学开展友好合作,共育人才,拓展毕业生国内外就业空间。与日本国际看护师育成会合作开办护理专业日语方向建制班,有15名毕业生赴日就业。

3. 双证融通,提升学生就业质量。

在注重学生的学历教育的同时,也注重执业资格能力的培养,如学院对护理、助产专业学生进行毕业前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强化辅导,连续5年毕业生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均超过95%,为毕业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辅平了道路。学院建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卫生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特有职业技能鉴定基地,开展多工种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毕业生就业资格证获取率近100%。

4. 落实政策,助推特殊人群就业。

学院结合就业“一把手”工作、“双困”毕业生就业帮扶办法,整合各类资源,加强教育引导,加大帮扶力度,重点针对“双困”毕业生群体开展就业帮扶服务工作。对贫困家庭学生等就业困难群体,学校建立起了帮扶信息库,实行“一对一”帮扶,在就业指导、就业推荐、就业经济援助等方面加大了帮扶力度。除此之外,我们优先重点推荐,在面试和接待用人单位的全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帮扶,切实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服务。

四、突出特色,全心服务,增强就创工作新成效

1. 收集信息,积极搭建就业信息平台。

学院专设功能完善、信息量大的就业网,并嵌入到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一体化系统,链接到湖南省毕业生就业网、人才市场等,网站内容内容每日更新,为毕业生初步建立了就业信息平台。同时,为做好学院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开设了企业QQ和就业服务微信平台,及时为毕业生发布就创政策和招聘信息。

每年4月中下旬,学院组织举办年度校园招聘会和专场招聘会,共有100余家用人单位,提供2000个工作岗位,近千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

2. 固本拓新,积极加强就业市场建设。

没有市场就没有就业出路,就业市场建设成为就业工作的基础。学院根据“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制定了贴近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的就业市场建设方案,搭建“学院牵头、系部配合”和“系部为主、学院支持”的就业市场模式。通过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稳固老市场,主动加强就业协作,发挥协同效应,加强与省、市人社、卫计部门的合作,进一步整合资源和力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利用各种途径向外宣传,吸引更多的用人单位来我院招聘,不断开拓出新的就业市场。

3. 动态反馈,认真开展学生就业服务。

学院引入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公司对毕业生开展就业跟踪调查和满意度调查,收集了大量全面、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为下一年度的就业工作进行了经验的积累,为学院决策提供参考。我们根据2014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去向分布调查,“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虽然达到86.8%,比全国高职院校高5.1个百分点,但毕业生应征入伍率为“0”的情况,积极开展国防教育,引导毕业生认识国防,了解应征入伍的政策和意义,积极鼓励、引导毕业生参军,既为祖国国防提供好的兵源,有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

毕业生就创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通过领导、师生,特别是就创指导工作人员共同努力,克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开拓创新,方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摘要:高职院校毕业生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与优势。如何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促进就业,推进创业。一是要强化领导、全员参与,开辟就创工作新地位;二是要研判形势、全程指导,创新就创工作新格局;三是要多措并举、全面推进,拓展就创工作新途径;四是要突出特色、全心服务,增强就创工作新成效。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参考文献

[1]张伟,张建军.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探析——以烟台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科教文汇,2016,(03):94-95.

[2]毛曙宇,朱晓军.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J].中外企业家,2015,(02):187.

[3]田莲.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之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0):192.

13.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创新研究 篇十三

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由于长期以来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偏见,不少学生认为上高职“低人一等”,“前途不如人”,从而自甘人下,精神不振,学习不好,甚至持“破罐破摔”思想,混沌度日。在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更大,所以必须改变以往的工作模式,创新就业指导工作,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要求。

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就业指导思想落后

目前,尚有不少高职院校把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仅看作行政管理人员,甚至实行轮岗,致使就业指导的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不高,缺乏相应的专业培训,甚至部分就业指导教师还是一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时间过短,集中于高年级学生,没有将就业指导纳人学生四年的学习规划当中来。

(二)就业指导形式单一

主要是讲座和就业指导课,没有结合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开展形式活泼多样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相比,就业指导显得微不足道,这使得就业指导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三)就业指导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就业指导的内容局限于提供政策法规、职业信息、组织招聘活动等短期性指导,忽视对学生的就业技巧方面的培训和学生的择业观教育。

二、创新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动因

(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建设步入发展新阶段的推动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劳动力要素市场的过程中产生的。可以说,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设正步人新的发展阶段,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要与市场经济新阶段相适应,与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相适应,就需要发展创新。这是基本制度变革性的推动动因。

(二)适应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霜要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不能够盲目发展,要科学发展。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的科学发展,就是要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通过指导,让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够充分就业,也就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这是和谐发展的推动,是发展性的动因。

(三)建设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的霜要

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是我国应对人均GDP从1000到3000美元发展时期所面对机遇和挑战的一种战略安排。

创新包括三个层面:原创性的创新、技术层面的创新和在他人创新的基础上的再创新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需要在社会经济、文化、科学、社会等各个方面和岗位都进行创新发展。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亦不例外,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机遇性的推动动因。

(四)适应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需要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完成了由数量扩张到质的飞跃,就要求就业职位多样化和大众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必然要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变化的要求,以满足不同大学毕业生的差异性指导需要,实现大学毕业生资源在社会上能够得到最佳配置。这是就业指导工作发展阶段的质变性的推动动因。

三、创新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指导的内容

(一)创新工作思想认识

创新当前就业指导工作的思想认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主要有三个的要点:一是要抓住它的实质,即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协调发展;二是要抓住它的要义,其第一要义是发展,并且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三是要抓住它的核心,即以人为本,作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思想认识创新来说,最核心的是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毕业生与职业、毕业生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了这种和谐发展,就为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协调发展提供基础。

(二)创新工作机制

由于历史沿革的原因,行政管理工作管理机制的惯性,依然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显现。很多高职院校没有把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作为一种专业的工作人员来对待,而是作为行政管理人员来对待,从而在轮岗中将其轮掉了。所以,需要贯彻以人为本,创建新的工作机制,集指导、教学、研究、咨询、服务、管理等职能为一体,专职与兼职相结合,集体指导与个体咨询相结合,实现全程化、全员化、专家化。

(三)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显然,现阶段就业指导工作的方式方法与精英就业阶段是不同的,应该特别认清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所处的阶段性。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要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适应毕业生就业社会化的要求,并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会进一步社会化。创新就业工作方式方法,主要应该表现在多样性和开放性,可开有关就业指导的必修课、选修课、各种讲座;可请校友回校做报告,请社会人士讲企业文化、对毕业生的要求等;可设专门的教研室;可开设咨询室,咨询日进行个体咨询辅导,组织各种活动,群体咨询,模拟招聘等。就开放性来说,不仅要以占领用人单位市场为目标走出去,请进来,而且要是和社会力量有机结合,如聘请一些社会人士为学校就业指导兼职辅导员等,共同进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还要调动动员学生的力量,如成立学生就业社团,在老师的辅导下开展活动,自我教育。

(四)创新工作手段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地方、高等学校三级就业网站基本都建立起来了,教育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发改委和国资委共同组建了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就业工作的管理工作平台和服务平台。它既可以促进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管理更为及时有效,同时使得毕业生信息发布、交流、意向反馈更为方便。抓好市场建设,推进就业信息化,形成有形市场与信息网络市场相互促进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为毕业生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

(五)创新工作内容

这主要是细化就业指导的内容,分层次、分专业、分对象指导,最核心的是,由单纯就业指导过程性的就业指导,变为对指导大学生整个职业生涯发展负责,全程、终身性咨询指导。

四、提高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人员创新能力

为适应就业指导工作新的发展阶段—职业咨询指导的需要,就需通过强化培训教育和实行职业资格认证等方式,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创新能力。这些能力主要来源于就业指导人员应具备的四种基本能力:一是开展咨询辅导的能力,包括熟悉职业发展的理论模型,具备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中应用的能力,熟悉职业规划和助人的基本技能,具备与各种各样来询者互动运用的能力。能够把握服务对象的需求,具备设计和培训的能力;二是把握职场动态信息的能力,包括熟悉劳动力市场职业需求,具备信息收集的能力,对劳动力市场和职业需求信息分析和管理的能力,具备利用相关信息帮助服务对象的能力;三是把握职业道德和政策法规的能力,包括熟悉国家有关就业相关政策法规,具备运用和指导能力。遵守职业咨询师的职业道德,具备把握自己工作职责范围的能力;四是管理与实施服务的能力,包括具备一般事物的管理能力,具备项目管理和实施的能力,能够宣传与推广咨询服务项目,具备宣传和公关的能力。

上一篇:理财规划第4章下一篇:女领导生日问候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