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13篇)
1.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 篇一
一、生态型城市发展规划的概念和价值
1.生态型城市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
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建设科学的、实际的和起点高的生态型城市,对城市的经济、社会、人文和生态等的发展方向有重要影响,将其置于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能够为生态型城市的建设提供重要保障。生态型城市的建设,不仅需要遵循符合生态环境的基本原则,对城市进行生态规划,还需要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规划设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发起“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研究课题,该课题为生态城市的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及规模样板。其最主要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生产力和创造力,为人类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的相互和谐。
2.生态型城市规划存在的价值
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以及对城市进行生态型规划,对社会的发展都存在重要的价值,主要表现以下主要内容:第一,生态型城市的建设,有助于利用本地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发展,形成合力的发展规模;第二,生态型城市的建设,对环境问题和自然资源紧缺有一定的缓解作用,降低了城市发展的阻碍力度;第三,生态型城市的建设,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创造了健康文明的消费环境,构建了一种新型的生态文明体系;第四,生态型城市的建设,同时带动了城乡建设,为生态文化城市的形成创造了环境;第五,生态型城市的建设,推进了生态产业结构的形成,有利于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发展;第六,生态型城市的建设,确保了生态经济的首要地位,保证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七,生态型城市的建设,协调了自然和社会的整体需求,为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环境条件,实现人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二、规划和建设生态城市遵循的基本原则
1.城市生态的承载力原则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讲,城市承载力原则,指的是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的生态系统对城市中的人类活动强度的承载极限。城市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城市发展的规模有一定的限制,因此,生态条件也存在着一定的极限承载力。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对其发展规模有一定的限制,为了保证城市生态的承载力原则,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城市规划进行要求:第一,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环境的净化直接关系到城市环境质量,影响城市的发展规模,因此,需要首先考虑环境的净化功能;第二,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需要将城市重点产业的数量、布局和种类,进行生态规划,确保产业的生态资源能够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第三,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进行评估,并通过经济和技术水平、社会和生活环境等手段,来提高承载力;第四,合理调控城市人口数量,对城市布局和密度进行合理分配,这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重要要求。
2.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原则
环境经济学,即生态经济学。在早期曾经被称为公害和污染经济学,是一种经济和生态相互融合的一种交叉学科。在生态经济系统中,该交叉学科有效地对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进行融合,对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同时还对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其中,城市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工生态环境复杂、消费系统庞大等的整体,具有较为薄弱的还原系统,很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为了建设良好的生态型城市,需要将生态经济学理论,作为建设城市的重要指导,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规划、设计和管理,实现生态型城市的建设。并在遵循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原则中,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系统,确保城市建设的生态发展。
3.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原则
人们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对自然资源的过渡使用和掠夺,导致较多的自然资源急剧减少,造成全球性质的环境资源危机和生态危机。这种片面追求效益,不顾生态的行为,为社会的长期和谐发展,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为了建设生态城市,就需要强调自然和人之间的和谐,在城市规划中,保护和改善环境,为居民创造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和整洁的生态型城市。
4.生态型城市的成长性原则
城市规划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的,而城市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其发展空间的存在为生态系统的成长提供了基础。人们在遵循自然成长性原则的同时,还需要根据自然演变的规律进行规划。在城市规划中,运用成长性原则,会确保城市的健康长远发展,将城市的文化、历史、建筑、物质等作为一种生命形式,进行保护、更新和维护,是生态型城市成长性原则的重要表现。
5.生态型城市的个性原则
城市规划中,需要对气候、地理、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确保能够突出每个城市的特点。同时,在生态化设计环节中,对城市的山、水和人文等特色进行凸显个性的建设;尤其是在对城市魅力、竞争手段和知名度等方面,也需要进行重点特征的建设;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善和提高经济和环境的融合程度,确保能够很好的彰显生态型城市的独特魅力和个性色彩。三、结语综上所述,站在城市发展的角度来讲,我们需要将城市规划,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并将城市发展和变化作为建设城市首要考虑的重要内容。同时,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深刻了解环境问题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从新的角度、新的时代,对城市区域性和生态型发展,进行研究和实践。建设出具有各地区域特点,以及富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确保对市、镇、社区、乡村等的生态型发展,进行完美展现。
2.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 篇二
一、我国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我国地域性差异明显,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制订不明确。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既要符合生态学原理, 又要符合工程学的相关原理, 所建水利工程设施要能够承受住不同程度的载荷。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标准的制订的过程中, 首先要考虑到工程所处的实际地理环境, 其次要考虑到标准的可操作性, 最后要考虑工程建设规划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使制定的标准符合实际需要。
2. 忽视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方面, 在我国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 生态环境科技人员和水利工程的构建人员合作机会较少;另一方面, 国内大多数水利工程建设只考虑方案的可行性、规划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很少注意, 甚至不予考虑。
3. 生态水利工程和传统的水利工程缺乏协调性。
要实现生态水利工程建设, 保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作, 既要考虑到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水体能有效地提供供电效能、排 (用) 水标准和防洪工作等, 又要考虑到与传统水利工程建设的差异性, 以实现生态水利工程和传统水利工程的协调运行。
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问题的解决方案
1.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要依据生态学和工程学的有关理论, 充分考虑其安全性和经济性。
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项综合性工程, 在河流综合治理中不仅要满足人的需求 (其中包括供水、灌溉、发电、防洪以及航运等) , 还要兼顾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要符合水利工程学和生态学的相关原理。如, 在依照河流地貌学的原理来进行河流的纵、横断面建设时, 要充分考虑到河流泥沙淤积、输移和河流冲刷、侵蚀等因素的影响, 要依据河势的变化规律, 确保工程的安全性。
2.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要考虑到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非生物环境的空间异质性。
研究表明, 在生态环境中, 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非生物环境的空间异质性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即非生物环境的空间异质性越明显, 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就越复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要尽可能地降低对周围环境的负面影响, 以确保生物群落的多样性。
3.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要考虑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功能。
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复杂多样, 使生态系统具有自组织功能, 自组织功能发生在生态系统中的种群之间, 具体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它的机理就是物种的自然选择, 某些和生态系统较友好的物种, 能够在生态系统中找到物种生存的有利条件, 以维持物种自身的发展。
4. 河流生态修复要考虑生态系统大景观尺度空间的特点和其自身的整体性。
(1)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与管理应该在大景观尺度的基础上进行, 而非在小尺度、零星局部和短时期的范围里进行的。在景观大尺度上对河流进行修复规划主要考虑以下两点:一是水域的生态系统就是一个庞大系统, 它由广义水文系统、生物系统及人造工程的设施系统等子系统组成。二是应考虑物种生存环境边界的动态扩展。动物迁徙和植物随机扩散时, 物种生存环境边界也会随之发生动态的变化。
(2)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要考虑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以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为出发点, 掌握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间的交互作用, 寻找河流生态系统修复的方法, 既要修复河道的水文系统, 又要修复单一的物种或河岸的植被。
5.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要遵循反馈、调整式的设计原则。
生态系统成长是一个过程, 其河流修复需要充足的时间。从长时间尺度看, 生物群落多样性、结构的复杂性、内部稳定性和系统有序性随着生物的进化会有所增加与提高, 抗干扰能力也得到增强, 而这一过程通常需要几百万年的时间。由较短时间尺度来看, 一种类型生态系统由另一生态系统代替也要若干年时间。因此, 期望河流短期修复是不现实的。
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不确定性。除自然系统演替外, 人类系统的变化和干扰也会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不确定性使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有别于传统工程确定性的设计方法, 但也要严格遵循反馈调整式的设计原则。可按照设计→规划→执行→监测的流程循环进行。其中, 监测工作包括生物监测与水文观测。所以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初期, 应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 进行长期观测, 为阶段性评估提供所需数据。
三、结论
3.生态文明的人类社会生态化原则 篇三
20世纪70年代以来,哲学中出现了“环境转向”或“生态转向”,这不仅标志着人类在对待自然问题上的理性觉醒,而且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正是由于这一转向,彻底使生态学及其思想一跃从一个狭小的生物学的分支学科的范围内凸现出来,并迅速上升成为一种普遍的哲学意识。哲学的“生态转向”表明了生态学的思想正在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极其重要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如果说我们今天的生态文明是以“生态化”作为其价值取向,那么,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也都不可避免地应以“生态化”作为其最基本的指导原则。对于这个基本原则,我们可以进一步把它具体化为多样性原则、循环原则和共生原则。
一、多样性原则。多样性在地球范围内是一种普遍的自然和生命现象。多样性中的每一种类型在我们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同时也都有其独特的进化和生态学的意义。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环境。从时间的角度看,多样性是地球自然长期演化的结果,它们的生成、变化和消亡有其自身的规律;从空间的角度看,多样性构成了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和谐与稳定的基础。离开了多样性,我们这个世界就会从根本上丧失生命的活力和动力。我们知道,人作为一种生命形式,由于生物生存的自然法则,对自然的利用是必然的,因为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前提,但是,我们对自然的利用必须控制在一个合理的限度内。正如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所说:“当我们这个行星上的生命具有领悟和理解自身存在的能力时,它才算真正成熟。”而人之所以能够走向成熟,就在于我们能够对自己的行动及其后果进行不断的反思。我们逐渐会在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学会如何正确地利用自然和对待自然。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讲,多样性原则它所要求的是,我们应当在保持自然的多样性这个根本前提下进行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多样性原则是我们合理地或科学地利用自然的一个正确的法则。我们不能以牺牲自然的多样性作为代价来满足我们现实的需要。因为,多样性中的每一种事物不仅是独特的,而且一旦消失也是不可恢复的。自然生态系统所以能够维持它的持续稳定,就在于多样性起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所以,我们在利用自然的时候,就必须把我们的社会活动限制在多样性不被损害的前提上,我们应当按照自然运行的规律来利用自然,对于每一种生物,我们应当保持在一个物种的延续可以承受的水平上,使它们得到休养生息。
事实上,由于人类在地球生态圈中的开发活动不断地加剧,已经使其不堪重负,有大量的生物种相继在我们的视野中消失,还有许多动植物种也行将消失。我们看到,被我们列入濒危动植物保护名单中的数目在不断地增加。这种保护虽然表明了我们的环境意识在不断增长,但是这个事情本身已经告诉我们,我们在利用自然的方面,实际上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问题。这意味着对于某一种或某些动植物的过度使用,都会有使之衰退和消失的危险。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就必须首先做到自然的多样性得到保持和持续发展。
二、循环原则。自然界中的每一种事物,都无不处在一个巨大的和复杂的循环圈之中。循环使存在于其中的每一种事物都能够各得其所。循环使它们之间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这种关系对于其中的所有动植物的生存有着重大的生态学意义。这种意义表现为,只有在这种循环中每一种动植物才能获得生存的条件,而这一意义对于我们来讲,就是我们人类的社会发展不能阻断或破坏这种循环。只有循环,才能使每一种生命形式从中获得它们所必需的食物和能量,同时,也才能使每一种生物在得到繁衍生息的基础上为这个循环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生存的支持。循环一旦被打破,就会出现生态灾难,而这种生态灾难的大小,将会由于一个生态系统的复杂和稳定的程度而不同。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人类的活动总是在这种循环着的自然中进行的。因此,我们的生存实践活动就必须充分考虑到这种循环的生态学意义。为了保持这种循环能够健康运行,一方面我们应当保持循环在构成上的完整性,对于循环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过度地开发和使用,更不能使之消失;另一方面,我们应当保持生态系统在功能上的自净能力不受到显著的影响。通过生态学,我们清楚地看到,我们对自然决不可能只是简单地做了一件事情。如果我们不能认识到这一点,而是把我们在自然中的活动看成是一个孤立的事件,那么,我们意想不到的和不愿看到的事情就会发生。我们对这个循环圈做了什么,这个循环圈就会对我们产生一系列的相关反应。
我们从这种循环中还能够看到生态系统自组织地遵循着一个经济法则,这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废物。因为自然界中的任何一个生物种及其代谢物,都毫无例外地参与了循环,构成了其他生物的食物和能量的来源。可以说,自然界中的每一样东西都是可以被利用的,既没有废弃物,也没有浪费。自然界的这种奇妙的自净能力,无疑是我们从事社会物质生产活动时的一个需要学习或效仿的榜样。我们应当以符合生态的方式设计生产流程,使生产中的每一个环节所产生的“代谢物”,都能够尽可能地得到最大限度的回收和再利用。循环原则,归根结底就是要求我们设计的社会发展应当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所显现出的“循环的智慧”,来安排和设计我们的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良性互动。
三、共生原则。在自然界中,每一生物种都是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的。竞争是普遍的,也是推动生物进化的动力。没有竞争,也就没有一个如此繁荣发展的生命世界。从物种的水平看,现存于这个世界上的每一生物种在生存竞争中都是成功的,因为它们在这个过程中都获得和发展出了某种有效的获取物质和能量所需的体质构造和能力。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也正是由于这种竞争使各种生物种之间形成了一种普遍的共生现象。这种共生的现象和结果的出现,实际上根源于不同的生物种之间所形成的相互依赖的关系。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正是由生物种之间所结成的各种食物链和食物网而表现出来。每一生物种在其中都占据着一个特定的生态位,一个生物种既是物质和能量的消费者,同时也是物质和能量的供应者。在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一个生物种是或能够以彻底消灭其他生物种的方式作为自己的生存前提。因为,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使得每一生物种都不可能独立的存在,一个地方的某种生物种一旦大量减少或消失,就会导致以它为食物和能量来源的其他生物种的减少或消失等一连串的生态反应的发生。生物种之间的那种内在的相互依赖关系,普遍而有效地制约着每一个生物种的规模或数量,使得它们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例如,过度放牧导致草原沙化就是典型的教训。
因此,建立起一种相互依赖的和共存共荣的观念,对我们来讲是必需的。综合多样性原则和循环原则,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对于我们生存于其中的地球生态系统,只要我们作为一个生物种存在着,那么,它就现实地构成了我们得以持续生存的生态学基础,但同时这也是约束我们在其中行动的规则。因为,只有当我们的行动满足了多样性和循环的生态要求,我们作为一个生物种的生存才会有一个持续的保障。我们应当时刻提醒自己,我们虽然有了其他生物种不可比拟的强大的生存实践能力,并且我们也由于这种能力使自己摆脱了荒野自然的束缚,我们以高度聚集的方式把自己与自然界隔离开,并且使自然成功地朝着人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我们并没有因此就摆脱了自然,自然依然与我们保持着深刻和广泛的联系,不论我们如何相信自己控制自然的能力有多么强大,我们都无法真正摆脱一个多样性的世界由于循环而形成的相互依赖性。其实,正是由于这种意义上的相互依赖性,才促成了整个自然界的繁荣昌盛,以及我们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一个相互依赖的世界,不仅是我们所需要的一种世界景象,同时,也是需要我们真正去维护和珍视的。
上述符合生态文明的多样性原则、循环原则和共生原则,如何才能够真正贯彻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从而使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一种可能,从这个问题所涉及的普遍性来讲,这无疑是一个需要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和资源的系统工程问题。在这个观念转化的过程中,我认为有这样一些方面是应当特别给予重视的,这些方面可以看成是观念转化过程中的重要力量和社会资源:
首先是学校教育。各级学校应当主动地、有目的和有计划地开设适合的环境教育课程。尤其是在高等学校中可建立环境教育研究机构,它既担负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也担负学校内部的环境教育任务,同时也可以向社会开放,承担起社会公众的教育工作。学校应当充分认识到环境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培育符合现代文明发展要求的人的一个重要内容。
其次是大众传播。大众传播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对社会受众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大,因此,大众传媒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把关人,应当充分地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概括地说,大众传媒——不仅仅是那些环境方面的行业传媒——应当在环境教育、监督、警示和批评方面自觉地加大传播力度,从而达到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的作用。
再次是政府管理。对于一个地方的政府来讲,对它的管理的绩效的评价,必须把当地和被它所影响的地方的环境变化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指标,同时也应当把它看成是衡量一个政府的主要领导是否称职的一个主要标准。在这个意义上讲,应当建立和实行关于主要领导任职期内的环境评价制度。否则,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正常的生活将会由于对环境的漠视而造成巨大的影响。
4.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基本原则论文 篇四
引言:为努力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利工程建设协调发展,我们需建设生态水利工程。当前我国的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是基于原有技术基础之上,采用引进新兴的高科技环保技术和方案来完成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1.在生态水利建设当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1.1加强对水利工程所在地的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的工程,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既要科学化、合理化又要广泛涉及到各方面,需应对防洪、浇灌、供水、发电、航运等需求,也要兼顾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建设生态水利工程既要把水利工程学原理与生态学原理相结合。生态水利工程的工程设施必须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的相关规定,以此来确保工程质量确保其顺利进展。工程设施必须符合相关设计标准,能够承受一系列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按照河流地貌学原理进行动态地探究河势变化规律,保证河流工程建设的质量,降低修复工程的次数几乎不同河流都有自己各自的生态环境特点,在进行河流生态环境保护的时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不同的生态环境特点采用不同的治理保护措施,从而更合理的确保河流生态环境质量。
1.2保护水体系统的完整性
水体系统由地表水和地下水构成,我们在对水体保护时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从而实现对水体的整体保护。
1.3要加强对水利工程周边生物物种的保护
在水利工程建设当中要符合生物多样性原则,为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保护生物多样性,在工程开始建设之前要对当地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
1.4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为发展经济,我们不得不进行经济建设。由于不合理的工程建设,对河流带来不少污染,使河流生态环境在不同程度上单一化,引起河流生态系统的不同程度退化。进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目标是通过采取相关治理措施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生态水利工程的重点应该是尽可能提高河流形态的异质性,使其符合自然发展规律,最大限度的保护生物群落。
1.5生态系统自设计、自我恢复原则
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自组织的机理是物种的自然选择,依靠生态系统自设计、自组织功能,可以由自然界选择合适的物种,形成合理的结构,从而完成设计和实现设计。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是基于传统的水利工程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采用新的工程理念。使工程建设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和管理是在大规模、周期性长和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这样才能确保河流生态修复的高效率。整体性是指从生态系统的结构构造和性能出发,使生态系统各个要素交互结合,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系统方法。
水域生态系统是一个大系统,当水域生态系统受到胁迫时,需要对各种造成因素进行综合性、整体性探究。其次,还要重视生物种群的基本生存条件。再者,由于河流生态系统和四周生态系统能随时进行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一条河流的生态修复活动需要和周围流域的生态修复活动协调发展。最后,由于河流生态修复周期性长,需掌握好河流生态修复的时间尺度。河流生态修复是靠时间做工作的。对于河流生态修复项目要有长期预备,同时进行长期的监测和管理。
2.生态水利工程的作用和价值
2.1加强生态工水利工程建设可以对河床岸坡进行更加有力的保护
为确保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和谐,我们需进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在生态工程建设中采用更加生态环保的技术手段,对河床的岸坡进行更加合理的保护。此外还有加强材料的质量检验,确保河床稳固,从而避免由河床岸坡的局部透水造成河流堤岸的溃堤。所以采用生态水利工程可以对河流坡岸有更好的保护。
2.2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可以保护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当中,需要事先对周边环境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的结果对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进行有效的技术改进。
2.3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可以节约土地资源
因为事先对水利工程进行了综合性有效性的评估,所以采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可以缩小水利工程的面积覆盖范围,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而且减少水利工程的占地面积可以减少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实现对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目的。
3.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在享受水利工程对经济和社会带来巨大功能的同时,也要看到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一些影响。人类整治河道修筑堤坝等活动人为的改变了河流的多样性性能等,造成自然条件发生重大改变。这些改变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未来的水利工程应使社会经济需求和生态系统健康协调发展,使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确保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4.对生态水利工程的经济合理性分析
应确保风险最小和效益最大化发展原则。由于对生态演替的过程和结果事先难以把握,规划设计中进行方案比选,更要重视生态系统的`长期定点监测和评估。另外,充分利用河流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规律,是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合理技术路线。精质量高要求的完善做工
我们对生态水利工程建筑的材料质地和主体设计构造及工程外型设计有着高要求,以此来尽可能满足人们对生活环境品质的追求。
节能工程是重点,为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绿色生产,低耗能生产、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等节能方针,人们一直努力着。不仅在生活中要贯穿低碳节能理念,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中同样更应注意节能环保。合理利用材料资源,回收利用,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建筑成本更重要的是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害。最大限度的做好生态水利工程建设。
总结
5.生态文明村建设原则和要求、措施 篇五
(一)建设原则。
一是以人为本。对村居布局、项目选址、建设内容、建设时限等内容,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村民的意见。
二是群众主体。要紧紧依靠当地广大干部群众,强化群众主体意识,切实增强群众主动创建的责任感。坚持群众投入为主,发挥好政府的帮扶引导作用,提高村民创建的积极性,努力打造生态文明村建设品牌。
三是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村庄的自然条件、区位特点、产业优势、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
四是量力而行。在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各村的经济基础和农民的承受能力,做到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分阶段分层次推进创建工作。
(二)建设要求。
坚持把生态文明和“共谋共建共管共享”理念融入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等农村的各个建设领域,在广大农村中重点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培育生态人文,着力构建“产业带动、土地流转、金融支撑、协同共治、生态文明”的农村改革发展体系,努力将农村建设成为富裕家园、美丽家园、幸福家园。
1、发展农村生态经济。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走品牌农业和绿色农业发展路子,发展效益型的农业、林业、畜牧业,逐步形成特色产业、主导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程度。集约利用资源,推广使用清洁能源,让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将广大农村建设成为富裕家园。主要工作要求:
农业生产产业化。大力发展农村“一村一品”,按照集约、优质、安全的产业方向发展,通过农村、农民、农业等组织的高效协同,土地的有序流转,农村金融的有力支撑,引导民间资金加大农村农业的投入,重点发展村级农业合作组织和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进清洁化和无害化农业生产。创新农业发展模式,以农业产业作为支撑,将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与生态文明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公司+理事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好稻米种植等特色产业,以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走生态文明发展路子,不断提升生态文明村建设的档次和品位,全面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资源利用集约化。有效整合农村的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大力推广应用低污染的环境友好型种植养殖技术,发展比较优势的农业产业。坚持可持续发展,节约使用农村土地资源、水资源,合理开发矿产资源。推广使用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
农民生活小康化。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产业,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农民人均收入超所在街道平均水平且位居当地前列,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目标。开展科技进村活动和农民致富实用技术培训,九年制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无青壮年文盲。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不断完善村的文化和体育设施。城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落实卫生防疫措施,村民普遍享有初级卫生保健。
2.优化农村生态环境。
科学规划村庄建设,大力整治农村脏乱差,深入开展村庄绿化、美化、净化,保护农村的自然生态环境,将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美丽家园。主要工作要求:
规划布局科学化。科学合体规划村庄建设,坚持“统一规划设计、集约节约用地”原则,统筹推进农村规划建设,推动村庄住房拆旧建新,达到住房建设楼房化、整齐化,有序美观实用,无乱搭乱占乱建现象,危房改造率达到90%以上。村内道路规划合理,交通道路便利畅通,道路硬底化率达到90%以上,主要村道机动车可通达。
村容村貌整洁化。按照“雨污分流、人畜分离、垃圾分类”的要求,重点抓好“五改”(改水、改厕、改房、改圈、改路)和“三清”(清理垃圾、清理池塘、清理乱堆乱放),达到污水入池、厕所入屋、垃圾入桶、禽畜入栏。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合格率达到90%以上。积极开展卫生习惯进村活动,大力创建卫生保洁示范村,建有排水系统、污水管网以及污水简易处理设施,农户改厕率达到90%以上,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到达90%以上,建成一个以上生活垃圾收集点(垃圾屋),垃圾收集处理率95%以上。
自然景观优化美。深入开展绿化乡村活动,积极推进道路绿化、农田林网、公共场所绿化和农户庭院绿化等生态工程建设,提高村庄绿化覆盖率,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农村绿化美化新模式,保持农村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
3.培育农村生态人文。
在农村中大力弘扬新时期“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广东精神和“诚信、包容、实干”的云浮精神,要继续加快推进市委“一个加强和四个坚定不移抓建设”的工作部署,充分发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乡土伦理,加快建设农村信用体系,推进农村协同共治,将广大农村建设成为幸福家园。主要工作要求:
村风俗文明化。广泛开展政策宣传进村,先进文化进村、优良道德进村等多种活动,移风易俗,破除陋习,严格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支持殡葬改革,大力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环保的生活方式,民风淳朴,乡风文明,无“黄、赌、毒、邪”窝点和公开搞封建迷信等现象。注重地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全村尊老爱幼、助残济困、邻里团结的风气浓郁。
村务管理协同化。充分发挥农村、农业、农民等组织的作用,推进村务管理上新水平,要建立自然村乡贤理事会,且运作正常。制订村规民约,重大事项坚持民主决策,积极落实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制度。建设农村“三资”管理平台,坚持村务、财务公开。
社会秩序和谐化。全村农户参加信用等级评定,信用户比例超过80%,大力开展法制教育进村活动,村民诚信守法,互信互助,生产农产品不使用违禁农药、添加剂,没有拖欠电费、水费等现象。村辖区内社会和谐稳定,无重大恶性和群体性事件,没有集体越级到市级以上政府上访,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0%以上,民事调解成功率不低于90%。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工作领导,成立组织机构。街道成立素龙街道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街道党工委书记担任组长,街道主任为第一副组长,专职副书记为常务副组长,其他领导班子分别为副组长或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与街道规划建设办合署办公,办公室工作人员从街道规划建设办、农技站、林业站、社会事务办、国土所、文化站、财政所、卫生院、兽医站等单位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全力推进该项工作有效开展。
(二)干部挂钩到点,责任落实到人。街道领导干部各负责所挂村委的自然村,责任到人,帮助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活动。各村要加强与挂点领导干部的沟通和联系,共同构筑“街道+村+干部+群众”的协调联动机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
街道领导干部挂钩生态文明村建设的责任安排,由街道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并另行反馈给上级部门。
(三)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建设合力。要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投入机制,按照“六个一点”(财政补助一点、单位支持一点、干部筹集一点、社会资助一点、集体投入一点、村民捐献一点)办法,多种途径筹集建设资金,保障生态文明村建设资金投入。坚持政府指导、部门支持、村企共建、干部参与、群众主体,建立联动机制,推动街道、行政村、自然村三级联动创建,组织协调好各有关部门加强配合,发挥职能部门优势,积极争取政策、项目、资金,集中资源资金和力量投入生态文明村建设。
(四)以奖代补,激发群众参与。要结合幸福村居、信用村、和谐宜居村、名镇名村、示范村、卫生村、自强村等创建活动,积极申报“以奖代补”等财政奖补专项资金,争取社会及有关单位支持,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生态文明村项目建设。同时,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生态文明村建设,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投入不变”的原则,以奖代补形式将农村项目资金优先投入到生态文明村,充分调动广大农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村建设的积极性。
(五)广泛宣传,营造创建氛围。要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宣传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大力宣传报道群众、干部参与文明生态示范村建设的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全街道范围内营造一个良好的创建氛围,推动创建工作深入扎实开展。
6.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 篇六
一、西部面积辽阔,生态多样,千差万别,各具特色。因地制宜,区别对待是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
西部包括陕、甘、宁、青、新、云、贵、川、藏、重庆十个省区市,约占国土面积的52%,人口的23%。如果加上内蒙、广西,则占国土面积68%,人口的25%。这里有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有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有世界最大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有从热带雨林到高寒山地的各种植被;有高山峡谷、冰川雪原、荒原沙漠的各种自然景观;有多种此处独有的珍稀奇特物种。西部各地不仅地貌形态、自然景观各不相同,社会经济开发程度也大相径庭,存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中必须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清主次,择要而从,以便集中有限的财力,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目标,产生出预期的效益。这既是国力所要求,也是经济规律所要求。
由于西部面积辽阔,交通不便,目前绝大部分地区尚缺乏开发的条件和适宜的开发方式。因此,对于一些重要的、敏感的区域必须设立生态环境保护区,实施抢救性保护或强制性保护,如对具有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地区、江河源头区,以及其它具有重大科学价值或对全局有重大影响的地区;对一些目前生态环境比较好的地区,可以建立一批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特别县,以发挥其生态功能,作为构成重建山川秀美的基础;对于矿产资源丰富,且具有开发条件的地区划定矿产资源开发区,同时开征资源开发生态恢复补偿费,使之在开发的同时搞好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建设;建立水资源费和水资源保护节约奖励费制度,以促进节水社会的形成。
二、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初级生产力低下,目前尚不能容纳较多的人群,必须坚决杜绝盲目的移民开发,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保护优先的原则。
我国西部处于平均高程800-2000米和2000-4000多米的两大台阶及其衔接区,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带任(eeotone),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特点,也有抗干扰能力差、破坏后难于恢复的弱点,也是我国环境灾难,如地震、山崩、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霜冻、冰雹、大风、干旱、洪水、雪崩、冻土、森林火灾以及病虫鼠害等最严重的地区。除了少数小块地区之外,大部分土地农业生产潜力在50公斤/亩以下,仅相当东南沿海平原地区的六十分之一。由于自然生产力低下,目前环境人口容量很小。黄土高原区每平方公里以7-8人为宜,西部荒漠草原每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载力不会超过2-3人。因此,必须坚决反对大量人群的盲目流入。中外开发历史证明,单靠移民开发没有成功的。日本从明治维新第2年(1869年)开始北海道的移民开发,直到1995年北海道仍然是日本最落后的地区。巴西为了开发中西部,不惜将首都从海滨城市里约热内卢迁之内地巴西利亚,并以纵贯全国的公路带动城镇进行移民开发,结果也是失败的。中国从明清就开始在西部边疆屯垦戍边,开发建设达数百年之久,而西部落后依旧。从生态学的观点看,西部无论是瑰丽多姿的热带风光,还是苍凉悲壮大漠风情,都是亿万年来自然神奇造化之工赐予人类的财富。它们将以其稀有性、濒危性、特异性而身价与日俱增,并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经济前景也是必然的。从发展的观点看,稀有、濒危、特异的环境资源,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见稀缺,对它们的争夺也日益激烈,特别是生物工程学科的发展与领头地位的确定,生物资源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将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一定要优先考虑稀有、濒危、特异经济资源的保护。反对急功近利,立足长远,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保护优先的原则对脆弱的西部环境尤为重要。对生态环境异常脆弱的地区来说,情况不清,没有把握时,维持现状是最好的保护。西部一些脆弱的生态环境至今未被破坏,人口少以及人类活动少是重要原因。
三、坚持开发保护,保护为开发的总原则,摒弃旧的落后的传统作法,代之以高技术为支撑,市场经济为导向的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新思路。
在近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中,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始终存在。不平衡现象不仅显示在不同的地区,也显示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说明自然环境与时代的主体经济形式和主体经济要素之间有着某种适应。
据有关方面研究,中国各地的猿人与智人的栖息地均具有明显的围合特征和地带交错的边缘特征,以适应他们微弱的生活能力和生产水平。农业文明往往发生在大江大河的平原流域,和农业文明同时的牧业文明则都发生在北部草原。到了商品时代,繁荣首先在城市和港口出现。工业革命之后,体现技术的工业、城市、交通、市场等因素成了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于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也由内陆平原向沿海、沿江、沿边地区转移。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地区也由内陆平原向沿海、沿江、沿边地区转移。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的贫富逆转,差距日大,就是经济形式对地域环境选择的最好例证。经历了农业、工业时代以后仍然落后的西部,向我们只说明一个问题:西部开发与保护必须摒弃不适合新时代主体经济的旧的、落后的传统作法。
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强与弱,优与劣都是相对的,也是可以转化的。譬如西部沙漠地区,从生态的观点看,沙漠是最不适合生产存在的地区,因为没有水,但是沙漠地区并不缺少生命所必须的光和热,缺少的仅仅是水。如果通过高技术解决了生命所需要的水,由于没有污染,沙漠将会变成生产力最高的绿色产业基地。
再如荒漠草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唱出了西部苍凉悲壮的荒凉美,也唱出了荒凉的价值。荒凉也有价值,特别是当人们整天生活在越来越多的人工建筑和人工生态环境中,人们越来越渴望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今天和明天,当荒凉越来越少的时候,建设一批具有独特景观价值,适宜旅游开发的景点群,也是对西部生态环境的一种保护方式。一言蔽之,西部开发与保护必须有新的思路,新思路必须体现高技术为支撑,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新时代经济特征。
四、西部环境问题复杂,研究工作薄弱,应遵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马列主义原则,坚持科技导向,认识先行,认识不清的决不盲目蛮干的原则。
现代环境问题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但真正意义的环境科学却只诞生在20世纪中期。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人类行为影响环境变化响应的滞后性,从而导致人类认识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加上急于发展的功利思想,更增加了环境保护的困难性。例如本世纪50年代人们已经观察到大气臭氧减少,70年代大气臭氧减少加快,科学家提出了人工合成卤代烷烃破坏臭氧层的问题,直到80年代中期才有第一次保护臭氧层的国际协议。今天,臭氧层破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有些结果比人们预料的还要严重得多,保护臭氧层决策的正确性也毋庸置疑。但在采取一致行动方面,由于各自利益的关系,仍然存在不少困难。一个正确的认识及其决策尚且如此,错误的认识和盲目的决策,其后果可想而知。
譬如黄河泥沙问题。自先秦以来黄河就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记载,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治理黄河泥沙也形成了分疏论、改道论、束水攻沙论、旅淤固堤论、蓄清刷黄论等多种学派,反映了中华民族在治理黄河泥沙方面的努力。风化剥蚀,自然常态,水流搬运,自然规律。正因为如此,河口浅海才成了生态资源最丰富、人群最集中、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如果降雨全部拦截,泥沙原地不动,则聚集了全球60%的人口、全球90%的捕鱼量和沉积矿物的海岸海洋带绝对不是现在的样子。这里有一个泥沙拦截度的问题,也有一个上下游的综合平衡问题。
7.浅谈生态餐厅植物的选择原则 篇七
在生态餐厅中,合理选择适合餐厅环境生长的植物是一个重要的工作。生态餐厅由生态环境、特色建筑和特色餐饮组成。生态环境包括植物、假山和水系等,植物对假山、水系起着烘托作用,营造天人合一的意境,人在其中,体验返璞归真,休闲放松,心情愉悦。而特色建筑需要用相得益彰的植物来映衬,以更好突出建筑的特色。特色餐饮是由植物表达地方风情,使人看到地方植物就能联想到当地特色美食。所以说,植物是生态餐厅的核心之一。选择合理、适宜的餐厅树种既能突出餐厅的设计意境,充分发挥绿化效果,又能大大节约资金投入。现以河北神农庄园酒店为例,探讨了生态餐厅选择植物的原则。
1 生态餐厅
1.1 生态餐厅的含义
生态餐厅是温室的一个特殊表现形式,是温室功能的拓展。它是将农业温室工程和园林建筑艺术相结合,融饮食文化、植物文化和园林建筑艺术于一体,为人们提供一个认知植物、感受建筑风情、体验特色美食、陶冶情操的幽雅环境。如河北神农庄园酒店在占地10 000 m2的智能温室内,种植各种植物80余种,大型假山1座,叠水多处,由两个人工湖连接的近500 m的人工河,建筑有亭台轩榭和四合院等,融合了京派、苏派、晋派等风格。
1.2 生态餐厅的环境
生态餐厅大多是大型智能温室,由电脑系统程序自动控制通风、遮阳、湿度、水循环以及中央空调等,通过系统调控,创造一个既利于植物生长,又使人感觉舒适的温室就餐环境。在人们就餐时间内,环境的调控以人体感觉舒适为主,一般环境温度保持21~24℃,相对湿度保持40%~50%,而在就餐时间之外,就要以植物的生长需要为主,首先,四季要尽可能保持充足的光照,冬季做好增温、保温,保持不低于16℃,夏季做好通风、降温,保持不高于30℃,暑热天气打开中央空调进行降温降湿,只有保持植物生长良好,才能充分表现出生态餐厅的特色。
2 生态餐厅选择植物的原则
2.1 根据生态餐厅环境特点选择植物
生态餐厅是智能温室,具备温室环境的一般特点,即空间相对密闭,全年光照偏弱,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高。虽然智能温室具有较先进的环境调控设备,但因为人与植物对环境要求有差别,就使植物多数时间处在亚环境生长状态,所以针对实际的环境条件在选择植物时,应该选择对光照、温度、湿度的变化有一定耐受力的植物品种。在北方,生态餐厅的经营旺季多数在冬季。隆冬时节,室外冰天雪地,树木萧瑟,室内却绿意盎然,一派生机,所以宜选择不落叶的室内常绿植物。
现以河北神农庄园酒店为例,列举一些适宜北方生态餐厅种植的植物品种。
位于石家庄近郊的河北神农庄园酒店,冬季严寒期平均室温14~16℃,夏季22~26℃,光照强度10 000~14 000 lx(半荫环境),平均相对湿度60%~70%。景观设计以营造江南风景为主,辅以京派和晋派园林风格。围绕着环境条件和景观设计,种植了包括百合科、棕榈科、五加科、天南星科、 桑科、 禾本科、芭蕉科以及蕨类等32科80余种对环境适应性较强的室内植物种类。
在这些植物中,棕榈科植物具有四季常青、对土壤要求不严、耐半荫或全荫,可以忍受长期干旱缺水,具备景观独特、形态优美、栽培容易等特点,可以孤植、对植、群植。在营造南方风情的植物中,棕榈科植物具有典型作用。天南星科植物的独特之处在于大型品种桶栽或箱栽,小型品种盆栽,独棵成景,可在室内地上或桌上放置,为房间内增添生机,使室内小环境与室外的餐厅大环境相互呼应。而百合科植物性喜温暖、湿润及半荫,是适应温室环境的优良植物,并且品种多,栽培管理简便,可以地栽群植、片植,也可以盆栽置于室内,有着广泛而灵活的用途。其它科植物,多为配合使用,或映衬建筑,或营造意境。
2.2 根据建筑景观的意境选择植物
有人将中国的建筑流派划分为闵派、川派、京派、苏派、皖派、晋派6种流派,闵派以福建土楼为特色代表,川派以吊脚楼为特色代表,京派和晋派则以四合院为代表,皖派建筑以灰瓦白墙为特色,苏派则以诗意园林表达主题,各种特色建筑构成了建筑景观。在植物与建筑景观的搭配中,古人用栽梅绕屋、院广梧桐、堤弯宜柳、移竹当窗等创造意境。
在北方生态餐厅中,多以京派、苏派、皖派建筑为景观,或突出南景北移,秉承“南秀”风格,或通常突出北方代表性建筑,体现北方建筑的雄浑特色。通常以南景北移为多见。在选择植物时,南方建筑以婉约、丰满的树种来映衬,如表1中百合科、棕榈科、天南星科、禾本科等南方植物。北方建筑以骨感、粗犷的树种来达意,如榆桩、石榴桩、木棉树等。如河北神农庄园酒店的部分建筑景观以西湖十景为创意并命名包房,在选择植物时,如在柳浪闻莺的包房隔河对望是一片萋萋树林,与悠扬的古筝背景音乐一起,人们如同走进了如诗如画的美景中。黄龙积翠门前则采用立体种植,高、中、低搭配,植物或舒展,或齐整,层次错落有致,增加景深,意蕴无穷。蕉窗听雨的窗前植一片芭蕉林,把盏置身其中,人们仿佛听到雨打芭蕉的淅沥之声,用餐也变得诗情画意起来。所以说植物对建筑景观的表达有着重要的烘托和映衬作用。
参考文献
8.生态建筑设计的原则及措施综述 篇八
生态建筑设计的内涵
生态建筑设计就是根据建筑物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的特点,取自然之所长,避自然之所短,以建筑技巧使建筑融于自然,以自然环境使自然更宜人居。虽然说起来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但是做起来却极难。比如,在我国的北方,冬天极寒,零下二十几度是常有的天气,这就需要在进行生态设计时充分体现生态建筑的内涵,那就是要使建筑具有避寒的特性,外墙就要加保温层,这样不但冬天不冷,夏天还不会太热,此外还可以安装“LOW-E”玻璃,将房间里的热量反射回去。在使用地热时,地砖就可以选择会“呼吸”的砖。这些都是生态建筑设计必备的基本技巧。生态建筑可以划分为绿色建筑、生物建筑、自治建筑。最好的生态建筑应该是可以使得人与自然、自然与建筑、建筑与人这三者之间互相融合、互相共生互相和谐,三者之间既能融为一体,又能独立分割。
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科学设计
人本主义原则是生态设计的最首要的原则,因为即使不是生态建筑,也是要给人居住的,如果不宜居,那么就失去了建筑的最基本的意义。所以生态建筑也不例外,宜居是最关键的原则。因此,生态设计师必须从温度、采光、通风、湿度、噪声污染等多方面为即将居住于其中的人考虑。在噪声方面可以采用墙壁间的空心砖隔层减少居民之间的噪声,采用磁性节能保温门减少传统的老式防盗门开关的巨大声响。采用降噪玻璃降低户外噪音对居民的干扰。有些优秀的设计师是可以将节能降耗与舒适性的提高集于一个建筑物之内的。
2.整体设计原则
生态建筑不同于以往的任何建筑,生态建筑不再是死气沉沉的建筑,而是可以与自然互动,与人类互动的建筑。生态建筑不仅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且还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生态建筑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在其内部进行微调整。生态建筑设计师们必须从整体入手,从整个环境的角度设计生态环境的整体架构。根据其所在的区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各种因素统一考虑,权衡比较从中选择最优的解答。其次,利用生态技术建立起巨构城市,向地上空间要效益;充分开展城市地下空问的综合利用研究等,使城市地面、地下、空中连接为有机协调的立体网络。
3.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建筑设计的未来趋势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的概念是一种动态的思想,体现在中就是建筑应具有足够的弹性以适应未来的发展。因此,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强化生态建筑的功能性,还要注重生态建筑的继承历史的特点。首先,尽可能采用环保技术和材料,环保技术和材料是生态建筑的技术支撑,建筑设计中应积极采用适用技术和环保技术,采用新材料、新产品。其次,考虑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生态建筑设计方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整体环境的设计
生态建筑在建设立项和整体规划时首先要重视选址,设计师应从本地的具体地域环境出发,从场地的基本条件、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条件、动植物生长状况等方面分析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建筑整体设计应该根据自然的本质属性,去除传统的与自然相对立的、破坏自然的建筑观,强调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要协调。
2.灵活的立面设计
建筑立面不仅是室内外空间的分隔,同时还应满足许多其它功能,因此立面设计应尽可能满足使用者的各种要求。首先,在外墙设计时,要满足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要求,要努力提高室内环境的热稳定,设计时采用明厅、明卧、明卫、明厨的设计。
3.最大限度获得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不但可以满足室内环境的需求,还可以节省大量的空调能耗。自然通风最基本的动力是风压和热压,若利用风压来实现建筑物的自然通风,首先要求建筑物有较理想的外部风环境(平均风速一般不少于3—4m/s),其次建筑应面向夏季主导风向,房间进深较浅(一般少于14m为宜),才可以形成穿堂风。
4.加强建筑智能设计,选用可再生能源的循环利用
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提高,大量电子通讯和自动化技术在建筑中得以运用,生态建筑的智能效应也得到重视,例如把多媒体现代通信、智能型计算机、环境监控等技术与生态建筑相结合,设计出会呼吸的玻璃幕墙、智能采光窗、室内自动调湿、调温装置等,从而为人们提供低能耗、高效能的居住空间。其次,在构建生态建筑时,应选用可再生能源的循环利用,根据区域性特点,利用太阳能、风能、水力能、生物能等。
发展生态建筑设计和建筑生态化趋势的意义
1.增强人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调
建筑物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改造,更能让使用者更好适应自然环境,舒适生活。基于“崇尚自然”的理念,生态建筑非常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因此在生态建筑中应较多的合理使用自然元素,将自然元素贯穿于建造、运营直至建筑物的终结。生态建筑致力于营造最舒适最贴近自然的环境,以达到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的目标。
2. 增加“绿色”面积,保护生态平衡
生态建筑不仅在外界环境的设计上注重绿化,也充分强调内部环境的有氧设计,通过室内绿色植物的精心设计,调节室内的温度、湿度,避免使用者受到有害气体、噪音等的困扰。可见,这样的室内设计更具有开放性,更体现大自然的室外特征。那么,有哪些相关设计可以运用于室内的绿色化创作呢?除了常见的用植物、水面划分居住空间的手法,还可以使用绿化屋面的方式,起到防水和维护作用的同时,提高观赏价值与实用价值。
3. 节约能源
生态建筑非常注重环保节能,这不仅体现在设计和使用过程,更体现在用材上。很多设计处理中,都尽可能地应用可再生的能源,如尽可能利用自然光、自然风、太阳能等资源,合理配置耗材。其中,太阳能的合理应用在全世界的建筑中都被广泛采用。著名的明野村住宅以及大岛住宅(日本,加藤义夫设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国的一些地区的照明还用了光导管,用太阳光取代灯光照明。
结语
在未来的生活中采用生态建筑是维护生态平衡、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只有充分采用生态建筑才能在建筑物建筑及使用过程中更高效的利用自然资源,更充分的降低资源消耗以及更充分的降低污染,最终为建造处空间、生态、文化、社会等方面相互和谐的大环境,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听歌更舒适、优美、洁净的环境。
9.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 篇九
贸易自由化对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实施,既具有积极作用,又可能产生消极影响.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坚持贸易自由化的前提下,国际社会应努力使国际贸易规则同环境保护政策相互协调,从而实现贸易与环境的相互支持。
作 者:徐玉萍 作者单位:安徽服装鞋帽工业集团公司,合肥,230061刊 名: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ELECTRIC POWER COLLEGE FOR STAFF年,卷(期):20027(4)分类号:F74关键词:贸易自由化 可持续发展 环境
★ 论黄嘉略对孟德斯鸠中国观的影响
★ 论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 论体育对大学生智力影响论文
★ 论虚拟现实技术对认识论的影响
★ 论区域传统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 论乘务礼仪对客舱服务质量的影响
★ 论气候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论文
★ 论文化传统对我国技术创新政策的影响
★ 论文化差异对大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
10.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 篇十
瞄准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以往“空、虚 洋、高、大”思维,或某一单位独立担纲的“单极思维”缺陷,由目前广西本土专业的第四方物流公司----柳州市现代物流管理公司牵头,组织广西公路、航务和铁路交通、物流、城市规划、经济专家高端团队,同时负责邀请国内相关行业最尖端的物流专家、院校和设计单位,以群英荟萃、博采众长的方式,进行详尽的SWOT分析,集萃各地成功经验,打造出最具升值品牌和最具实操价值的物流整体规划。2 ,服务区域,辐射国际原则
从“区域物流、国内物流、国际物流”三大服务层面出发,实行纵横规划,不仅能够为新区工业、商贸流通产业带提供高端完善的服务,而且能够为服务广西、覆盖中西南和珠三角地区、辐射东盟乃至亚洲地区规划出最便捷通畅的物流服务通道。
3明晰产业、板块划分、突出功能、合理布局的原则
坚定不移地实现科学发展观,服从服务于来宾市的发展布局,树立“产业聚集、互动多赢、规模发展、良性运作”的全局目标,不断优化产业功能。
1)、在工业供应链的打造上,贯彻大企业战略与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同步实施的产业发展战略,依托核心工业进行物流主体定位和合理布局,依托物流信息网络,确保各个结点实现零距离对接,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同步发展,形成 “产尽其丰、物畅其流”的工业物流供应链效果。
2)、在商业流通物流体系中,找准通道定位,充分利用城市新区及周边企业产业密布、高新技术不断引进,公路纵横阡陌,红水河内河港口吞吐能力和湘桂铁路改造新布局的立体资源优势,不断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力争将来宾市物流产业的发展规划,设计成为国内园区经济发展的典范。
3)、对土地资源按照功能模块进行优化整合和高效利用,避免闲置浪费。在规划上,必须坚决杜绝“各自为政、恶性竞争、资源浪费、低效运作”的局面在新型园区内出现。
4、储运配套、功能齐全原则
在深入挖掘公路、铁路、水路、管道等各种运输手段在新区内的布局和配套规划的同时,以核心工业和商贸服务为龙头,形成规模效应,以“投入最少,效能最高”为产业目标,不断提升运力、储力、配送能力等物流服务的集约能力和设备设施投入的附加价值。同时,大力发展物流金融、物流地产、人才培训以及物流信息化服务水平。
5、柔性调整、全程跟踪原则
11.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 篇十一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基本原则
近些年来,我国水利事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多。而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作为水利建设中关键的组成部分,其质量的好坏将会之间影响到整个水利系统的稳定运行。然而,现代的水利工程中普遍存在环境恶化问题,严重制约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就对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分析,重点阐释了生态水利工程的特点以及相关原则,总结出一些自身的看法与建议。
一、生态水利工程的概述
就我国目前生态水利工程发展现状而言,其主要分为工程力学与水文学两部分,而以往传统的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较为侧重的是水文系统,這就导致生命系统中存在的潜在风险无法被及时发现。但是,随着相关学者的不断研究在原有的学科体系中加大了更多生态学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了我国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水平,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生态水利工程学科。而生态水利工程理论学作为水利工程学中的核心部分,在充分满足人们对于水利工程建设需求的同时,还要确保周围水域系统的健康发展,尽可能与工程学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共同和谐统一的发展。其次,对于一些刚刚建成的水利工程来说,不仅要确保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还应该对生态河流起到一定的修复作用。而已经完成建设的水利工程,对其中严重污染河流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治理和生态修复,与相关的防止措施、环境立法等共同管理,这一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也是当前我国河流生态建设中的有效举措。
二、我国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众所周知,我国地域辽阔,分布呈现多样化,不同的地域对于生态水利工程建设需求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直到现在,我国也没有制定出明确的生态水利标准。这样一来,在实际的生态水利工程实施过程中,规划人员必须结合当地的地域条件,对最初的生态水利工程进行适当的调整,确保其真正符合规定的构建标准要求。其次,一般的生态水利工程都是围绕生态理论学知识、水文学、工程力学而开展的,在应用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天气因素、或是其他客观一因素的影响。因此,规划人员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一切不约定的因素,按照区域特征、地貌条件来进行构建,从而保证最终的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方案具有极好的可行性。但是,通过相关实践结果表明,我国当前的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总体规划设计水平较低,这就很难确保河流生态修复的效果。
2.生态环境的认识一方面由于我国生态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操作介入的较晚,导致生态环境科技技术人员与水利工程构建人员合作的机会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国内的水利工程多数考虑到方案可行性符合满足规划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但是生态环境系统这一因素还面临着主要关键性问题。
3.生态水利工程的构建势必会考虑到生态系统的正常运作,实现有机结合再有的水利工程基础之上。水利工程的构建最初考虑到水体的有效供电效能、防洪,排水用水标准等工作。生态水利工程的实施与传统水利工程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服务目标与功能有一定的差异性。当务之急,为实施生态水利工程与水利工程的有机结合,协调运行是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所必要考虑的问题。
三、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1.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生态水利工程作为水利工程的分支,首先要遵守水利工程的设计原则,保证工程安全性是任何水利工程设计的最基本的原则。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深入实际,充分考察水体的水质、水流等基本情况,进而充分考虑水对建筑物的侵蚀作用、对泥沙的堆积和搬运作用,同时还应全面把握河道走势的自然规律等。只有保证了工程的稳定性、持久性以及设施的安全,才能确保建筑物持久地发挥其功能,求实现资金投入最少、经济小于和生态效益最大化的基本原则。
2.保证水体内部环境的多样性。相关调查显示,一个地区的非生物环境的多样性能够影响其生活群落的多样性。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种类多样,当地的生物种类也会日渐丰富,食物链的组成也将更复杂,这样生态系统对外界变化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越强。如果我们兴建的水利工程致使该流域内的水体内部环境日趋单一化,那么,就会导致水生生物种类多样性的减少,并逐步丧失其基本功能。所以,在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对河流的近期及远期的水文情况进行深入了解,掌握生物种类与生态环境间的关系,从而保证水利设施的兴建能够拥有足够的丰富多样的环境,进而将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3.确保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与传统水利工程相比,生态水利工程除了要保证传统水利工程的基本原则外,还需要在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保护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也就是要维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所以,在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时,应充分将人为力量与自然的影响进行有机结合,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设计功能和自组织功能,从大自然中选择合适的物种,形成良好的合力结构。
4.在早期的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利部门往往会将水体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并被分为若干个区域,这样就导致水体之间无法相互流通,严重影响了水体中不同物质之间的相互转换,极大的破坏了周围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因此,在实际的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中,规划人员一定要特别注意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尽可能保持水体原有的状态,降低外界因素对河流生态系统所造成的破坏,从而促使我国生态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生态水利工程作为水利建设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对于我国水利事业的蓬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因此,我国水利部门应该加大对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力度,加强做好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从而逐渐形成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和谐发展的局面,不断提升我国生态工程规划设计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丽英,毕庆双,韩奎军. 基于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3(05)
[2]阎世忠.浅析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基本原则[J].硅谷,2009(18)
12.探究园林设计中生态原则的体现 篇十二
关键词:防沙治沙,造林技术,应用
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对资源大量地开采, 由于不合理的开采方法, 逐渐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土地荒漠化是诸多环境问题中比较严峻的一个内容。从现阶段土地荒漠化的发展情况来看, 依然呈现出发展扩大的态势, 在这一背景下强化对土地荒漠化的治理就显得格外重要。
1 土地荒漠化的现状及防沙治沙造林的作用分析
1.1 土地荒漠化的现状分析
当前的环境正处在不断地恶化的状态, 土地的沙漠化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标志和体现, 这一问题所涉及的范围相对较广, 已经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和重视。土地荒漠化不仅对自然环境有了严重破坏, 同时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后代的生存有着直接性的影响。从其发展历程来看, 土地的荒漠化是阶段, 形成的一个过程, 故此对这一问题的防治也要结合实际, 按照其体现的特征进行针对性防治[1]。在沙漠化的初期阶段是小面积的松散流沙以及地表水的减少等特征, 这对畜牧的承载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在不断发展过程中, 沙漠化的程度愈来愈严重, 故此就需要采取全新的应对方法。
1.2 防沙治沙造林的主要作用分析
沙漠化主要是在我国北方地区较为严重, 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其程度愈演愈烈。因此, 要想改善当地的沙化问题就要展开防沙治沙造林措施, 通过这一技术手段来遏制土地荒漠化的加重, 或者减缓沙漠化的进程。通过植松造林治沙的技术, 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 进而增强绿化的范围, 能够有效改善沙化现状, 并能在这一过程中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由于种植的树木相对较多, 这对土壤的质地就能起到改善的效果, 在农业上的发展也能见到成效,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农作物的种植损失[2]。
2 防沙治沙造林技术及实际应用探究
2.1 防沙治沙造林技术分析
经过多年的防沙治沙造林所获得的经验, 在治理土地沙漠化的防范措施上也比较多样化, 大苗深植技术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防沙治沙技术。这一技术在对流动的沙丘防护上卓有成效, 是防御沙埋、风蚀以及干旱的重要技术手段。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促进植物的不定根萌发, 也能有效增加植株的稳定性, 有效节约了沙障的设置和补栽技术的高成本费用, 这样就在低成本的基础上, 使沙漠化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大苗深植比较适合在流沙以及干旱影响相对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加以应用。
另外, 还有飞播治沙造林技术, 这一技术主要在范围相对比较大, 并且土地集中在干旱或半干旱的盖沙黄土及黄土区的情况下使用。这一技术的最大特征是速度上相对较快, 并节约了人力, 大面积的治沙造林效率相对比较高, 最为重要的是造林成活率要比人工的高。但需要充分考虑地形问题和飞机的安全问题, 在树种方面要选择耐风沙以及生长和繁殖能力相对较强的品种, 例如, 扬柴以及沙棘等[3]。除此之外, 还有其它相关防沙治沙造林技术, 例如, 容器苗固沙造林技术和针阔、灌木造林技术等。
2.2 防沙治沙造林技术的实际应用探究
在实际中有效应用防沙治沙造林技术,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土地荒漠化问题, 其中对植松治沙造林的技术应用就是一个较好的改善土地荒漠化的方法。可通过多种方法实施, 种植过程中要采取垂直造林的方式, 要保证坑的周围大小、深度等符合标准, 能够有效提升植松的质量。将后面挖坑的土填入到前面坑中, 提高种植速度。再者就是要保持合理的种植距离, 以免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 通过相关的种植设备提高种植成活率。另外, 还要注意控制固沙林的面积, 适当加大农防林的比重, 这样能够起到以短养长的作用, 最大程度地让沙区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中来[4]。
结合沙漠化的种类和实际情况实施造林技术, 主要有沙柳栽种技术、人工挖壕栽柳技术以及蓄力开壕造林技术。蓄力开壕造林技术, 首先要选择覆盖率在20%的地段来实施造林活动, 在播种之前要对其蓄力开犁沟, 或者是采用犁牛踩踏的方式对地面加以处理, 然后选择柠条等混合式的播种。
沙区存活较多的灌木时可采用沙柳栽种技术, 可就地取材, 有效节约了成本。截取2年还没有萌芽的沙柳, 埋入地下, 地上和地下要保持平衡。在这一树种长到2m多时栽种, 就能提高其成活率。
人工挖壕栽柳技术主要是应用于沙丘地, 挖掘1m的壕沟, 在两侧栽种抗旱的树种。针对地下水位相对较高的沙丘, 可挖掘积水坑, 这样就能使得地下水在此集聚, 再在周围栽种树种。
通过营养袋育苗技术也能够起到防沙治沙的作用, 由于不需要缓苗期, 能加快苗木的生长速度, 从而减轻育苗的管理难度。但需要重视几个方面:树苗选择1年生, 高度达到8cm, 并且有着木质化程度较高的幼苗。移栽的过程中要保障其完整性, 移栽之前要在营养袋内灌足水, 还要距离造林处较近。这样才能将造林技术的实施最大化地完成[5]。
3 结语
总而言之, 在当前的环境所处形势下, 加强对荒漠化的治理已经迫在眉睫, 而防沙治沙造林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够有效缓解环境的恶化, 起到改善作用。在今后的发展中, 重点加强实际行动, 及时地将沙漠化问题最大程度解决或减缓其恶化程度。
参考文献
[1] 张国庆.沙荒地区固沙造林技术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 2014 (24)
[2] 侯勇, 孙光岩, 祝家伟, 史淑文, 赵晓翠.辽西北沙区林业造林的几种实用技术[J].防护林科技, 2014 (S1)
[3] 王坤.介绍几种治沙造林优良树种[J].宁夏农林科技, 2013 (4)
[4] 王文化.治沙造林亟待更新机制[J].致富之友, 2014 (8)
13.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 篇十三
生态足迹是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 能定量判断一个区域生态环境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能力的范围内. 以西南岩溶地广西为例, 采用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对广西区域生态足迹状况进行了测算和实证分析, 并与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广西人均生态足迹由20的1.1378 hm2上升到20的`1.2239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由年的0.5753 hm2下降到年的0.5736 hm2, 广西经济社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强度已经超过了生态承载力的供给;人均生态赤字由2003年的0.5625 hm2增长到2004年的0.6503 hm2, 处于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必须采取相应措施, 促使广西生态环境发展向良性和可持续方向转化.
作 者:张燕 吴玉鸣 ZHANG Yan WU Yu-ming 作者单位:张燕,ZHANG Yan(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吴玉鸣,WU Yu-ming(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84)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推荐阅读:
发展经济的原则09-18
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基本原则10-22
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几点原则09-12
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06-28
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09-08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06-28
促进湖南生态农业发展建设和农业生态文明10-28
生态伦理学的逻辑反思与发展伦理学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