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监测评估

2024-11-09

海绵城市监测评估(精选10篇)

1.海绵城市监测评估 篇一

海绵城市建设

近年来,许多城市都面临内涝频发、径流污染、雨水资源大量流失、生态环境破坏等诸多雨水问题,在城市建设中构建完善雨洪管理系统刻不容缓。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一、海绵城市的定义及内涵

“海绵城市”的定义: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海绵城市的概念看以看出,海绵城市是从城市雨洪管理角度来描述的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模式,其内涵是:现代城市应该具有像海绵一样吸纳、净化和利用雨水的功能,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极端降雨的防灾减灾、维持生态功能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海绵城市与国际上流行的城市雨洪管理理念与方法非常契合,如低影响开发、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及水敏感性城市设计等,都是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良性水循环、内涝防治、水污染防治、生态友好等作为综合目标。从这个角度讲,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当然,低影响开发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建设理念与方法,其涉及的领域可以更加广泛,不仅涵盖城市雨洪管理领域,还涉及节能减排、生态城市、园林城市建设等领域,从这个角度讲,低影响开发则可认为是海绵城市建设重要的指导思想。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途径

海绵城市建设强调综合目标的实现,注重通过机制建设、规划统领、设计落实、建设运行管理等全过程、多专业协调与管控,利用城市绿地、水系等自然空间,优先通过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并结合灰色雨水基础设施,统筹应用“滞、蓄、渗、净、用、排”等手段,实现多重径流雨水控制目标,恢复城市良性水文循环。

1、海绵城市建设应采用优先保护和科学开发相结合的低影响开发方法。首先,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城市开发前的海绵要素,如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并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其次,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并通过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促进雨水的渗透、储存和净化,最大限度地维持或恢复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循环。

2、海绵城市建设应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狭义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主要控制高频率的中小降雨事件,以生物滞留设施(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等相对小型、分散的源头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为主,广义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还包含湿塘、雨水湿地、多功能调蓄设施等相对大型、集中的末端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以实现对高重现期暴雨的控制。雨水管渠系统主要控制1-10年重现期的降雨,主要通过管渠、泵站、调蓄池等传统灰色雨水基础设施实现,也可结合狭义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来提升其排水能力。而高于管渠系统设计重现期的暴雨,则主要通过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也称大排水系统)和广义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实现,包括自然水体、地表行泄通道和大型多功能调蓄设施等,并通过叠加狭义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与雨水管渠系统,共同达到20-100年一遇的城市内涝防治目标。因此,这三个子系统不能截然分割,需通过综合规划设计进行整体衔接。

3、海绵城市建设应在明确责任主体的前提下多部门多专业高度协作才能实现。城市人民政府作为落实建设海绵城市的责任主体,应统筹协调规划、国土、排水、道路、交通、园林、水文等职能部门,在各相关规划编制过程中落实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建设内容;城市建筑与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水系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项目,应以相关职能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作为责任主体,落实有关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城市规划、建设等相关部门在进行具体设计时应在施工图设计审查、建设项目施工、监理、竣工验收备案等管理环节加强审查,确保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相关目标与指标落实。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主要包括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及统筹建设五个方面。综述分析可知,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构建需统筹三个系统、绿色与灰色结合、源头减排与末端调蓄结合,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城市各层级规划的统筹引领、协调与衔接,离不开政府各部门、各专业的通力协作。海绵城市建设应坚持生态优先,一般来说,相比传统的管渠、泵站等灰色雨水基础设施,利用低影响开发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可带来更高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尤其对于老旧城区雨水管渠系统的提标改造与合流制溢流污染(CSO)控制带来的巨大财政支出和社会影响,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优势更加明显。当然,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并非全部,海绵城市具体建设过程中,低影响开发生态设施的建设还会受到特殊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特点、既有土地利用构成与布局、地形及雨水管渠系统建设现状等复杂因素的限制,很难满足设施用地与竖向设计等要求,单纯依靠利用低影响开发生态设施很难实现排水防涝综合规划控制目标。此外,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控制目标的确定还与当地水资源禀赋情况、降雨规律、水环境保护与内涝防治要求等密切相关,各地需因地制宜地确定控制目标,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安全。

四、结语

海绵城市建设基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建设理念,通过“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原则,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技术措施,系统的解决城市开发建设面临的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等问题。建设海绵城市对于践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提升我国城镇化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2.海绵城市建设论文 篇二

摘要:如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市景观建设与设计作为提高城市整体面貌的重要因素,在生态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下,生态型城市的呼声越来越高,城市建设中追求的生态性也是通过城市景观所反映出来,本文通过从海绵城市角度分析,研究城市景观设计如何适用于城市发展,从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关键词:海绵城市;生态城市;城市景观;设计

引言

城市建设中离不开生态景观,通过海绵城市角度分析城市景观设计以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在海绵城市角度下,如何通过海绵城市分析城市景观设计,并提高景观设计的实用性。下面我们具体分析城市景观设计在海绵城市理念系的具体实施与发展。

海绵城市角度的城市景观设计概述

海绵城市是近些年来在我国发展起来新名词,顾名思义,海绵城市就是打造海绵一样的城市,使城市具备海绵一样的特征,进而实现城市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城市化的过程中,人类强制性的改造行为,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平衡,导致很多环境问题。而海绵城市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建立城市、自然、人类和谐共存的发展模式。传统城市在土地利用方面开发过渡,进而导致城市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资源不但减少,海绵城市则是强调土地利用、水环境、水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海绵城市又被称为低影响设计或者是低影响开发。

而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城市景观设计,首先,能够实现区域内部雨水的收集、渗透以及过滤等,有效提升了水质,另外也降低了洪涝发生的可能性,提高了水岸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其次,还限制了城市的盲目发展,实现了集中开发,进而建立了更多开敞自然环境,在增加了生态休憩场所同时,也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种。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景观设计,在雨水资源的利用方面非常科学,将雨水管理与净化处理相结合,不仅能够利用雨水进行水景类型的景观设计,同时也合理利用了雨水资源,一举多得。在鼓励公众参与城市景观建设方面也发挥着巨大作用。最后,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景观建设,将雨水利用融入了景观设计,有效克制了传统城市中以排为主的灰色基础设施利用,大大环境了城市环境压力,可减少排水设施的维护与建设成本。

二、海绵城市角度来看城市景观设计分析

1.实现海绵城市景观设计的技术原则

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景观设计应该遵循一下几点技术原则:

将保存生态资源作为景观设计前提,比如森林、溪流以及湿地等;实现土地资源优化,最大限度减少土地浪费,减少不可下身地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针对不可下渗地面与排水管道连接方面,要最大限度实现水平衡,科学利用场地特征,保障自然水的流通;通过排出控制和增长通过时间,使径流中所含的物质有充足的预处理过程;通过小尺度场地中设臵分散的过滤、滞留等工程设施提供径流的储存和过滤。

2.海绵城市景观设计的技术方法

减小城市化对水体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非工程及工程性措施结合。海绵城市景观设计主要是在工程性措施方面发挥作用。工程性的措施可以主要分为滞留式、渗透式、过滤式和生物式四种,然而实际上海绵城市景观设计多数措施都是综合性的。相对于传统的BMP,海绵城市景观设计独特的技术措施主要包括都市自然排水系统(植被洼地、浅沟和低势绿地)、雨水花园(生态滞留草沟)、可渗透路面、生态屋顶。

2.1自然排水系统

自然排水系统(植被洼地、浅沟和低势绿地)由植物、地表洼地和渗透空间、人工改良土壤、本地土壤以及排水管道(选择性)组成。其中选择耐涝性的植被加强对雨水的有效过滤与渗透。地表洼地的尺寸根据涵洞的溢流来设计,使地表积水在24-48小时内渗入地下。自然排水系统的工作原理有别于传统的排水系统,让雨水顺着街道流入收集管道,然后直接排入河流或湖泊,而是将雨水留住,通过植物的过滤和土壤的下渗,对地下水进行补充。自然排水系统比传统自然排水系统相比,造价更低,可以对径流量进行更有效的控制。

2.2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是指在一个浅的洼地区域种有灌木、花草乃至树木等植物的工程性措施,它主要利用土壤和植物的过滤、下渗雨水,减小径流量。雨水花园将雨水管理的技术和景观设计密切结合,在处理雨水问题的同时也美化环境。它主要集中应用在居住区和商业环境中。目前相关领域研究主要前沿问题为如何利用雨水花园有针对性的减少雨水中各种污染元素的含量。

2.3可渗透路面

可渗透路面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使不可渗的路面变为可渗透的水面,直接减少地表径流的工程性措施。这一措施是从源头治理雨水带来的污染,缓解地下水位降低的情况,从而减少其他雨洪水技术的应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前针对可渗透路面主要集中于水泥砖块、水泥网格物、塑料网格物,可渗透沥青、可渗透混凝土等渗透材料的研究上。期是否适宜,包括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使用策略,满足土地使用者的美学期待,景观维护的成本,投资者高经济回报率的要求等。

三、海绵城市景观设计设计与工程在中国

1.海绵城市景观设计设计与工程在中国的实践

车伍等针对雨洪水管理作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主要包括针对河湖水系的非点源污染,城市区域雨水污染物控制,城市雨洪调蓄,社区住宅建筑雨水利用系统,典型技术应用分析,不同城市雨水问题研究和雨水利用规划等。一部分学者以“反规划”途径和“生存的艺术”为理论基础,实践上以可持续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为目标,针对如何进行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尽量减少环境的不良影响做了大量的探索。例如,以河流生态恢复与重建和防洪相结合为目标的台州黄岩永宁公园,以避免对原有自然河流廊道的破坏同时又满足城市扩张对本地段河流廊道的功能要求为目标的秦皇岛汤和公园,以改善水质,修复水自然过程为目标的中共中央党校及国际关系学院校园景观设计,以保护湿地、洼地自然水过程为目标的天津桥园,以强调下垫面水下渗等生态过程的国际关系学院景观改造,将社区雨水的收集与利用引入景观设计的合肥滨湖新区生态基础设施概念性规划等。

2.推进中国海绵城市景观设计应用的思路

中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蔓延带来众多弊病,如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内涝与干旱并存等成为中国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越来越紧迫的问题,推进海绵城市景观设计在中国的应用迫在眉睫。从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形势和观念看,当前是应用海绵城市景观设计技术的最佳时机和地点。

2.1更新价值观,水危机是城市与区域决策者和设计师面临的严峻现实,无视这一问题的存在的决策和规划设计方案是缺乏时代人文精神,甚至是不道德的。

2.2更新知识,城市发展、规划设计必须和水文管理密切相结合,普遍地掌握水文过程

知识迫在眉睫。

2.3更新观念,雨洪水是宝贵的水资源,适应性管理好雨洪水是实现区域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结束语: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将土地资源、水环境、生态平衡纳入设计理念,建立海绵型新型城市,是我国城市互建设的必然趋势。资源问题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从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深入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已经势在必行。基于海绵理念下的城市景观设计,能够有效环境土地资源使用压力,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倡导城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政策和管理层面的重视和支持,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梅红,于海琴,王建良.对滨水景观设计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2)

[2]曹文美子.校园滨水景观设计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02)

3.申论热点分析:海绵城市 篇三

16城试点“海绵城市” 将获大额中央补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包括南宁、济南在内的16个城市将获得中央财政补贴10多亿元,用于海绵城市建设。这一补贴源于2014年2月31日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一文。

该文指出,财政部、建设部、水利部将推进中央财政支持的海绵城市试点工作,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三年,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上述补助基数奖励10%。

全国130多个城市参与竞争,最后经过筛选有34个进入初步名单。3月4日,3部委确定22个城市参与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竞争性评审答辩,最后有16个获得海绵城市的资格。

4月2日晚间,根据财政部网站消息,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正式公布。根据竞争性评审得分,排名在前16位的城市分别是: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

海绵城市,能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雨水要留下来且做好处理

根据财政部此前发出的通知,2015年有积极性的省份先推荐1个城市,各省份推荐城市后经过财政部、建设部和水利部进行资格审查,然后对通过资格审查的城市,在3月组织公开答辩,由专家进行现场评审,现场公布评审结果。

其中资格审核的要求的是:城市发展对排水防涝基础设施建设、调蓄雨洪和应急管理能力需求强烈;试点区域总面积原则上不少于1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雨量不低于400毫米;优先鼓励旧城改造项目,包括城市水系统、城市园林绿地、市政道路、绿色建筑小区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本次重庆也入围16个海绵试点城市,但是京沪津都没入选。有专家指出,北京目前尽管在立交桥下开始设定蓄水池,但是主要是排水用的,与海绵城市还是有区别。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副秘书长王岚指出,海绵城市的最主要内容是两个,即雨水要保留下来,其次是要做好处理。而做到这两条的很少。“常德过去做这样的工作已经很多年了,很多城市才起步。”她说。

常德市委书记王群在3月27日申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竞争性评审答辩会上指出,常德共有河湖面积78万亩,年均径流总量1356亿立米,占洞庭湖年均入湖径流总量的48%。常德已经有了10年的探索与实践,早年常德编制了《水城常德—江北城区水敏性城市发展和可持续性水资源利用整体规划》,在此基础上高标准编制了相关的20多个总体规划和专业规划。

今年2月,常德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海绵城市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计划3年内在近42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范围内实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加速打造生态宜居常德。

中央大额补贴

根据国家政策,入围海绵城市将获得巨额的财政补贴。其中常德将有望获得超过12亿元的国家专项补贴资金,是历年来获国家城市建设单项补贴最高的一次。

广西地方媒体也指出,如果南宁入选海绵试点城市,南宁市在未来3年将获得16.5亿元以上 的国家专项补贴资金,用于进一步优化城市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的建设。

按照直辖市入选海绵试点城市,每年6亿元的中央财政补贴,3年可以拿18亿元。不过重庆是以两江新区的名义申请海绵城市试点单位,是否3年能拿到18亿,仍难定。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李飞指出,建设海绵城市,资金需求巨大。海绵城市对中国仍是新鲜事物,要做到雨水留下并不容易。南京过去实施雨污分离是需要的,“但是仅仅分离还不够,关键是雨水能蓄住且以后被利用。”

海绵城市涉及到沥青渗水以及公路地面渗水等功能,这需要使用特别的水泥和砖面,渗水的沥青,涉及巨额的资金。

以常德为例,该市共有河湖面积78万亩,全市年均降雨量超过1360毫米,预备进行海绵城市的试点区域可达118平方公里。到2014年底,常德市城区启动的110多个项目中已完成36个,完成投资80亿元。

用“海绵城市”终结“城市看海”

今年以来,我国已有41座城镇遭受内涝。2012年有184座城市发生内涝,2013年234座城市内涝,2014年125座城市内涝,“城市看海”屡见不鲜。在国家气象局日前举办的“直击天气——与科学家聊天”活动中,专家对“城市看海”做了详细分析及应对措施,认为应通过建设“海绵城市”,撕下“城市看海”名牌。(7月29日《工人日报》)

“海绵城市”是个比喻说法,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降雨时就地渗透、吸收、存蓄雨水;遇到干旱时再将蓄存的雨水“吐”出来,加以循环利用,比如浇灌花草树木、清洗城市道路和建筑等,可为城市节约大量水资源,缓解城市水危机。有人因此说,“海绵城市”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更具生态魅力。

“海绵城市”确实可以让“到城市看海”成为传说。近年来,我们很多城市屡屡为逢雨必涝、暴雨淹城所困。为何?在现有城市状态下,城市排水防涝水平长期滞后的痼疾难以根除。逢雨必涝之后则是旱涝急转,城市又开始“喝渴”,为何?拼命造房、拼命开发的城市已无蓄水功能。

如果建成“海绵城市”,下雨时像海绵一样把水“吸”住,干旱时再把水“吐”出来,不仅能提升城市的生态还原能力,而且能提升城市消化雨水的能力,缓解逢雨必涝,岂不妙哉?故而去年11月,住建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建设自然留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根治城市内涝顽疾,而不是将雨水“一排了之”。

建“海绵城市”首先得有“海绵体”,“海绵体”从哪里来?一方面要保护好现有河流、湖泊、沟渠等“海绵体”。有些城市,在急功近利的卖地与开发冲动之下,不仅河湖周边用地纷纷被开发商侵占,甚至还填湖遮河,在湖河及湿地上修房造屋。或无视湖河保护而沦为“臭水坑”、“垃圾场”。要建“海绵城市”,就要在现有河湖水系周围划一条清晰的保护线,还公共空间给市民。

另一方面,要大规模建设新“海绵体”。新建林地、河湖自不必说,在修建街道、广场及停车场等公共区域时,不能一味地硬化路面,据说硬化地表对雨水的渗水率不足一成,而用渗水砖铺设公共区域,渗水率高达六成。还应改变过去追求一马平川而填坑平渠的不科学做法,因地制宜地建设下沉式绿地、公园、草沟、水景设施等。在东京和大阪,街头小型公园、绿地和广场无一例外地采用沉降式,雨水可轻易在此汇聚并渗入地下。

建设“海绵城市”一方面是让雨水流得更畅——涝时能吸水,另一方面是让留得更多——旱时能吐水。当我们的城市成了“海绵城市”,“城市之肾”河湖能正常代谢,“城市之肺”土壤能正常呼吸,或许就不会那么频繁地“一边喊渴,一边内涝”了。期待“海绵城市”建设在我国风生水起。

建设“海绵城市” 促进人水和谐 “海绵城市”通过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可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三大功能。“海绵城市”建设可有效地解决我省城市水安全、水污染、水短缺、生态退化等问题,应科学谋划并将其付诸实施。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城市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保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的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这表明,建设“海绵城市”已经成为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和生态省,有条件也应该率先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在城市转型发展、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上作出示范。

“海绵城市”的提出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数量从1978年的193个增加到2014年的658个,城镇化率达到54.77%,城市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城市也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加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问题,其中又以城市水问题表现最为突出。

水安全问题。一方面,受“重地上、轻地下”等习惯思维的影响,城市排水设施建设不足,“逢雨必涝”成为城市顽疾,据统计,全国62%的城市发生过水涝。另一方面,传统城市到处都是水泥硬地面,城市绿地等“软地面”在竖向设计上又高于硬地面,雨水下渗量很小,也未考虑“滞”和“蓄”的空间,容易造成积水内涝,更严重的是,阻碍地下水补给,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形成漏斗区。如2014年海口市漏斗区面积为726平方公里,比2004年增加了48平方公里,其中2008至2013年海口漏斗区面积持续扩大。

水生态问题。传统城市建设造成大量湖河水系、湿地等城市蓝线受到侵蚀,据调查,我国湿地面积比10年前减少3.4万平方公里,海南东部沿海超过20%的湿地消失,土壤、气候等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另一方面,城市河、湖、海等水岸被大量水泥硬化,甚至这种城市化水岸修筑模式已向乡村田园蔓延,人为割裂了水与土壤、水与水之间的自然联系,导致水的自然循环规律被干扰,水生物多样性减少,水生态系统被破坏。

水污染问题。以海南为例,目前主要江河及湖库水质保持优良,但是城市内河、部分入海河流水质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改善,据省环境监测中心监测,全省城市内河水质达标率仅51.4%。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的城市污水都是到下游、末端集中处理,长距离的污水管网工程,不仅耗费资金和地下空间资源,而且污水沿途“跑、冒、滴、漏”,以致污水处理厂负荷不足,又造成新的环境污染。

水短缺问题。海南降雨量充沛,人们很难联想到缺水问题,然而事实上海南也季节性缺水、区域性缺水,如今年6月份的干旱造成多个城市用水告急,原因就是海南降雨在时间、空间上分布不均衡,加上岛屿地理上中间高、四周低,河短坡陡,水来得急、去得也快,而位于城市的自然调蓄空间大量被挤占,人工蓄水设施又不足,导致大量雨水白白流走。

建设“海绵城市”就是要系统地解决城市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问题,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改善城市水质量和水环境,调节小气候、恢复生物多样性,使城市再现“鸟语、蝉鸣、鱼跃、蛙叫”等生态景象,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的基本认知

“海绵城市”让城市回归自然。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海绵城市”遵循“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三大功能。

“海绵城市”的本质是改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传统城市习惯于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城市建设模式,结果造成严重的城市病和生态危机;“海绵城市”则是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低影响发展模式。在城市排水上,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是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建设理念,而“海绵城市”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建设理念,追求城市 人水和谐。

“海绵城市”的认识误区。“海绵城市”是否要花很多钱?

从算大账的角度出发,“海绵城市”不但具有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更具有经济效益,可谓花钱少、办事好。一是“海绵城市”注重依靠自然力量渗水、蓄水、排水,大大减少了排水设施的工程建设量。二是传统的大马路、大广场、排水设施维护费用高,“海绵城市”依托生态修复、生态处理,运行维护要求低、成本也低。三是“海绵城市”还能收获雨水资源利用、污染源防治、暴雨内涝灾害缓解等综合效益,降低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以及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

当然,我们不主张对老旧城区单独进行海绵化改造,而是提倡利用老旧城综合改造时,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融入进去,适当添置一些“海绵体”,这虽然会增加一些建设成本,但却是城市生态修复所必须还的“旧账“。

“海绵城市”是否要替换原来的排水系统?

当一个城市遇到降雨时,首先是城市各类“海绵体”吸水、渗水功能发挥作用,其次是蓄水设施吸纳、调蓄,再次是随着“海绵体”的饱和,就需要进入传统排水系统排除。显然,“海绵城市”对传统排水系统不是取代,而是一种“减负”和“补充”,这也要求“海绵城市”建设要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传统排水系统及超标雨水排放系统,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保障的完整系统。

“海绵城市”的建设思路

转变思想观念。建设“海绵城市”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决策部署,也是城市建设领域的调结构、转方式。“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全社会转变观念、形成共识,特别是各市县政府作为城市建设的直接责任人,更需要充分认识到“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并付诸实际行动,各个相关部门和行业也要同步推进。为此需要在不同层面开展大量宣传、培训工作,既包括住建、水务、国土等管理部门培训,也包括规划、设计、施工等专业培训,还包括投融资政策和运作方式方面的培训等。我厅将联合省内主要媒体以及省委党校开展多方位的宣传培训。

抓好微循环建设。可以对城市各类新建和改造项目,先启动各类具有末端微循环功能的“海绵体”建设,如建筑、小区的雨水收集利用,城市下凹式绿地建设,道路、广场采用透水铺装,污水处理尽量采用就近、生态模式等等,这些项目即使在大海绵系统未形成的情况下,也能单独实施,且不妨碍未来系统化。

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起基础性的作用。从小区下凹式绿地、绿色屋顶、建筑物内蓄水装置或周边小型、分散的蓄水设施抓起,积极为雨水利用及回补地下水提供渗透路径,充分利用各类自然条件,推进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创建绿色小区、绿色社区。

加强规划引导管控。省级利用“多规合一”契机,融入“海绵城市”的理念,强化对森林、水系、湖泊等大海绵体的保护,强化城市绿线、蓝线等划定。各市县应将“海绵城市”的要求贯穿于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规划的全过程,并转化为具体管控指标,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

创新城市投融资模式。“海绵城市”既有普通建筑、小区等社会领域里的工作内容,又有城市公园、广场等公共领域里的内容。对社会领域内容,应通过法规规章以及适当奖励等措施,组织社会力量去自行实施,政府加强监管评估来确保落实;对公共领域里的项目内容,除财政直接投入实施外,也可以由政府制定具体的操作办法,采取ppp模式等引进社会资本参与。

4.海绵城市整体解决方案 篇四

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被认为是破解目前城市地下水位下降、逢大雨必涝、山水林田消失、城市养护成本增加等问题的有效途径。土工合成材料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控制目标包括: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鉴于径流污染控制目标、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大多可通过径流总量控制实现,低影响开发系统构建可选择径流总量控制作为首要的规划控制目标。

为达到规划控制目标,需要通过建设绿色小区建筑屋顶、城市市政道路、城市绿地和广场、城市水系各方面实现。

二、海绵城市绿色小区建筑屋顶建设:

绿色屋顶建设中,土工合成材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常规的绿色屋顶结构层组合为:植被层+100-150厚改良土+土工布过滤层+15-20mm厚凹凸型排(蓄)水板+柔性保护层+防水层+普通防水层+20mm厚乳化沥青膨胀珍珠岩局部调坡+30-60mm厚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20mm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钢筋混凝土屋面板。海绵城市整体解决方案

海绵城市整体解决方案

(或中空圆柱形多孔)而成,圆锥突台的顶面胶接一层 过滤土工布,以阻止泥土微粒通过,从而避免排水通道阻塞,使孔道排水顺畅。传统的排水方式使用砖石瓦块作为导滤层,使用较多的鹅卵石或碎石作为滤水层,将水排到指定地点。而现在用排水板取代鹅卵石滤水层来排水则省时、省力又节能、节省投资、还能降低建筑物的荷载。

产品 特点:(防止树根穿刺)良好的排水系统对土建的施工周期及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和寿命具有重要的作用。12mm排水板与多孔渗水管组成一个有效的疏排水系统,圆柱形的多空排水板与土工布也组成一个排水系统,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渗水、贮水和排水功能的系统。

产品用途: 园林工程:车库顶板绿化排水、屋顶花园绿化排水、地下室内墙防渗水、地下车库地面、浴场工程

建筑工程:建筑物基础上层或下层、地下室地面防渗水、屋面防渗和隔热层等 耐根穿刺土工膜

HDPE防渗膜选用优质的聚乙烯原生树脂,主要成分为97.5%的高密度聚乙烯,约2.5%的碳黑、抗老化剂、抗氧剂、紫外线吸收剂、稳定剂等辅料,经四层层共挤技术制成。所有产品均依据美国GRI标准和ASTM测试标准执行生产,规格齐全,厚度0.25mm-3.0mm,宽幅8m.产品用途

满足环保环卫、水利、建筑、市政工程、园林、景观、石化、矿业、盐业、农业、水产养殖 业的应用要求。强度高,施工方便、快速。海绵城市整体解决方案

防渗系数高—HDPE防渗膜具有普通防水材料无法比拟的防渗效果,水蒸汽渗透系数K<=1.0*10-13g.cm/才cm2.s.pa,化学稳定性—HDPE防渗膜具有优异的化学稳定性,被广泛用于污水处理,化学反应池,垃圾填埋场。耐高低温,耐沥青,油及焦油,耐酸、碱、盐等80多种强酸强碱化学介质腐蚀。耐老化性能—HDPE防渗膜具有优秀的抗老化、抗紫外线、抗分解能力,可裸露使用,材料使用寿命达50-70年,为环境防渗提供很好的材料保证。

抗植物根系--HDPE防渗膜具有优异抗穿刺能力,可以抵抗大部分植物根系。

高机械强度--HDPE防渗膜具有良好机械强度,优良的弹性和变形能力使其非常适用于膨胀或收缩基面,可有效克服基面的不均匀沉降。断裂拉伸强度28MP,断裂延伸率700%。经济效益好--HDPE防渗膜采用新型技术,提高了防渗效果,生产工艺更加科学、速捷,产品成本低于传统防水材料,经实际测算采用HDPE防渗膜,一般工程要节约成本50%左右。施工速度快--HDPE防渗膜有很高的灵活性,有多种规格多种铺设形式满足不同工程防渗要求,采用热熔焊接,焊缝强度高,施工方便、快速。

环保无毒性--HDPE防渗膜采用的材料均为无毒环保材料,防渗原理是普通物理变化,不产生任何有害物质,是环保、养殖、饮用水池的最佳选择。EVA防水板

是采用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为原料,加入专用助剂和抗老化剂,经挤出、压光制成的具有一定厚度的片状防水材料。产品外观一般为半透明白色,在《地下工程技术规范》称之为塑料防水板。【执行标准】

产品执行GB 18173.1-2006《高分子防水材料片材》国家标准。海绵城市整体解决方案

产品性能:

1、拉伸强度高.常温下在16Mpa 以上;断裂伸长率大.常温下可达550%以上;耐应力开裂性好,对构造物的水膨胀、破裂等胶容易适应;

2、耐低温弯折性能极佳,在-35℃以下依然具有良好的弯折性;能很好地适应环境温度变化;

3、质地柔软,与基层贴敷性好,铺设施工方便;

4、耐酸、碱、盐等介质腐蚀、耐霉菌,对混凝土或沙土中的酸碱及其他化学物质具有稳定的性能,适用于隧道、土木等地下工程。

5、施工性好:卷材搭接缝部位可进行热熔焊接,使得达到理想的施工效果。产品应用:

1、主要用于铁路、地铁的隧道防水工程;

2、公路、铁路涵洞的工程防水;

3、各种市政屋顶绿化工程、污水处理池、人防工程等地下建筑工程的防水、防渗、防潮工程。

三、海绵城市市政道路建设: 道路边坡绿化: 营养土工布 产品介绍:

1、营养土工布由一层无纺布和一层动、植物纤维毛毡层复合而成,毛毡层中的植物纤维分解后可增强植物细胞的抗渗透能力动物角蛋白纤维分解后可长期为植物提供氮肥。

2、营养土工布是一种专门为绿化混凝土(可长草的混凝土)护砌材料研究的功能型无纺土工布。这种无纺土工布可均匀铺设在绿化混凝土板块下,在无纺布表层复 合了一层可海绵城市整体解决方案

在基本保持无纺土工布的反滤性能的同时,为植物绿化带混凝土上的植物提供长期缓释肥料,解决了因绿化混凝土间隙内 空间有限,所造成的充填材料中缓释肥料不足的问题。产品特点:

1、营养土工布具有很好的织物间隙,土粒附着能力好;

2、营养土工布在保持无纺布反滤性能的同时,为植物绿化带混凝土上的植物提供长期缓释肥料,解决了因绿化混凝土空有限,所造成的充填材料中,缓释肥料不足的问题;

3、营养土工布纤维柔软抗撕裂能力强,变形适应能力强,具有很好的平面排水能力,可以防止细小颗粒通过阻止了颗粒物的流失同时排除了多余水分,表面松软有很好的保护能力。产品规格:

80g/㎡~200 g/㎡,幅宽1-4m,卷长50m(按工程设计要求)应用范围:

水环境工程、生态治理工程、生态环境保护、生态边坡防护、生态园林建设等建设项目。抗冲生物毯

在保证堤防安全的同时,有效地为绿化混凝土上植物提供养分,促进植草生长,美化景观。土工席垫

土工席垫是一种以乱丝熔融铺网而成的新型土工合成材料,它耐压高、开孔密 度大,具有全方位集水、水平排水功能。

产品特点:

1、无纺土工布复合后,能在掩埋的封闭覆盖层之下,将汇集渗透过土壤覆盖层的雨水或堆海绵城市整体解决方案

水,利用其独特的排水功能,按照工程要求从土工席垫夹层中有序排放,而不会形成淤堵。因此可以避免因土壤覆盖层吸水饱和而产生可能的滑动问题。

2、土工席垫既能排水,同时也可排放土壤(特别是垃圾废弃物)中因发酵产生的沼气,在垃圾填埋场中应 用尤其适用。

3、土工席垫与HDPE结合应用时,同时能起到很好地保护HDPE膜不被穿刺的作用。

4、土工席垫规格及性能:土工席垫目前宽度为1m,厚度为1cm-5cm,抗压强度50-300kpa。并可根据工 程要求定做其他规格和性能的产品。

HDPE双壁波纹管

是以HDPE(高密度聚乙烯)为主要原料,分别由内、外挤出机共同挤出,一次成型,内壁平滑,外壁呈梯形波纹状,内外壁之间有夹壁空心 层的塑料管材。该管材适合温度范围较大(+60℃-20℃),因其独特的结构,产品具有环刚度高、强度大、质量轻、隔音减震,较高的抗紫外线稳定性,使用 寿命长弯曲性好,耐压,抗冲击强度高、耐腐蚀性强、耐寒耐热等多种优点,管材两头波谷中嵌有密封胶圈,具有很好的防水密封性,可敷设在地质较差的路段,施 工快捷,广泛应用于通讯、电讯、电缆的铺设。

产品特点

该产品结构独特、抗压能力强,内壁光滑、过流量大、具有良好的饶曲性能、可适应土壤的不均匀沉浮,使用寿命长,地理可使用50年以上。海绵城市整体解决方案、口径大强度高:由于采用了U型钢带复合材料,使管材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环刚度,同等重量情况下比缠绕管,克拉管强度大幅度提高。可解 决重载等一系列问题,大口径管材优势更加明显,目前我们生产管材口径从800mm到2000mm,环刚度都保持在12.5KN/m2以上,比水泥管和其它 塑料管重量更轻,性能更强。

2、性能可靠:各层的复合是在塑料熔融状态下进行的,与缠绕管接管(中空壁管)完全不同,因此各层粘和的复合牢度非常可靠。耐腐蚀长寿命钢带表面进行 特殊预处理,以增强钢材的防腐蚀能力以及钢材和塑料的粘合力,提高剥离强度。在塑料原料充分熔融的状态下缠绕成型,管材的整体结构牢固可靠。由于采用特殊 材料和工艺既解决了钢板防腐问题也解决了钢板与PE材料的粘合度,使管道的使用寿命同样保证50年以上。

3、连接方式多样:连接可靠:可采用电热熔连接,热收缩带连接,内外挤出焊接或多种连接组合使用,连接牢固。可靠的连接可以使管道达到零渗漏。打孔焊接高强土工格室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专利授权号:ZL 2013 2 0503748.4 产品特点:

1、通 过在 聚 乙 烯 板 材 表 面 设置 若 干 孔洞,提高 了聚乙 烯板 材的柔 韧性,有效 地减少 了了土 工格室 施工 时由于 拉伸造成的 拉裂现象,保障了土工格室的使用质量。2、填料嵌入 格室壁内,增加 了土工格室的 摩擦作 用。在 上部 荷载作 用下,摩擦 力使部 分竖向 荷载传 递给 土工格 室,再由土 工格室向外传递。通过 这种力的传递减小了土的压力,提高了加筋土体承载能力。

3、格室壁孔 洞形成排水通道,可快速排出 土体内 的多余 水分,缩短 土体 固结时 间,特别适用于软土地基加固和边坡防护工程。海绵城市整体解决方案

5.海绵城市监测评估 篇五

【摘 要】我国城市化进程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推进,从而使海绵城市理论广泛的应用在我国城市道路设计中,这也是我国人民需要?o予高度重视的情况。在原有城市道路工程中总是时常出现水土流失以及其他相关的现象,这种现象对我国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也严重限制了我国社会的发展。所以,在城市道路设计中应该科学合理的应用海绵城市理论,促使我国城市道路设计水平得以提升,有效推动我国城市道路设计事业的发展,改善和保护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这篇文章主要分析了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城市;道路设计;应用

一、应用在总体规划中

根据海绵城市理论以及相关建设技术规定的要求,城市道路设计和建设应该全面保护我国自然生态环境,比如树木、土壤、河流等。因此,在城市道路建设的初期阶段或者设计阶段就应该全面考虑到自然生态的问题,结合城市当地的生态环境,尽可能的不去破坏已有的道路排水系统,科学合理的避开河流等自然环境,合理的规范设计城市道路建设,保证城市道路具有足够的设计空间,借助海绵城市理论对城市道路雨水等进行一系列处理和循环利用,比如设置人行横道、绿化带等,将城市道路建设的影响降到最低[1]。

二、应用在道路结构设计中

城市道路积水排放按照最新出台的海绵城市理论可以分成三种:首先,道路表面积水可以通过路面的空隙进行排放;其次,道路积水可以渗入到道路结构的最底层,借助排水管道进行排放;最后,道路积水可以直接渗透到基础土质结构中排放出去[2]。前两种积水排放形式与后一种相比,有效提高了城市道路路面的积水排放效果,满足排水的要求,但是无法较好的实现道路滞留、渗透等功能。根据海绵城市设计规定的要求,城市道路的渗透系数不能比7×10-5cm/s低,所以当道路车流量较多、承受压力较大时,道路积水则不能很好的进行渗透。在建设道路的人行横道时,一般使用的材料为混凝土和花岗岩等,为了减小道路表面热量的散失,提高道路表面的透水性,海绵城市理论规定道路建设采用具有透水的材料,从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道路渗透系数一般不会小于1.0×10-3mm/s,地下水层到道路透水结构之间的距离要超过1m。

三、应用在车道设计中

城市道路的车道优化设计一般可以分成两种:第一,非机动车道和人行横道的设计。当前城市道路的人行横道和非机动车道大多使用的是不透水的设计,因此很容易让道路表面产生积水、雨天道路表面湿滑等现象,从而降低了城市道路的安全度和实用性,还限制了地下水的活动;第二,机动车道的设计。根据海绵城市理论的要求,机动车道路面的铺装需要使用透水的材料,但是为了可以较好的避免雨水或积水渗透到道路地基内,进而破坏道路结构,需要在道路表面层使用透水的混凝土进行铺装,地基层和下层结构可以使用不透水的材料,这样可以使雨水或积水渗透到道路表面层之后,沿着不透水层排放到水沟内,然后再排放到水井和隔离带内[3]。事实上,按照海绵城市理论的规定,人行横道和非机动车道都是需要使用透水材料,让积水或雨水可以渗透,因此来保证道路表面的温湿度,提高道路的安全性。

四、应用在排水管和排水沟的设计中

在海绵城市理论的基础上,对排水沟和排水管进行设计。首先,排水管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一般需要利用直径小、颗粒小以及多孔的材料来填充排水管的四周,比如石粒等,排水管通常采用PVC高分子材料,通过多孔结构对道路积水进行适当的调整。采用这样的排水管道设计方案,不仅可以减小占地面积,还可以增加其协调性,并且具有较好的透水性,因此被广泛的应用在多个领域。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就是填充的材料很难进行清理,如果这种材料堵塞了排水管,那么排水管的透水效果将会大大的降低。其次,排水沟的设计。排水沟设计的目的在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在建设使用过程中,排水沟与生态、人文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设计排水沟结构时,主要分成以下几层结构:砂石层、排水层、渗透层、土壤植被层和绿化植被层等五层结构[4]。采用这种形式的排水沟设计,可以有效发挥渗水排水的优势,还可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对水资源进行重复使用。

五、应用在道路绿化带的设计中

城市道路绿化带的设计在应用了海绵城市理论之后,不仅提高了渗透性能和净化雨水的性能,还增加了道路绿化带的储水直径。对道路绿化带设计来说,主要具有两种形式的设计:第一,LID设备和行道树绿带之间的设计。行道树绿带指的是一种行道树木与地表植物等相连的绿化带。如果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或限制,那么行带树绿带就只可以栽种行道树,不可以种植其他的植被,也能够设计成生态型的树池,而且在树池内需要使用透水的材料进行填充,这种树池能够将道路雨水和积水进行汇流,然后借助渗透功能将积水或雨水汇入到地下水中,从而起到净化水资源、降低水流量的作用,保护生态环境和行道树;第二,LID设备和分车绿带之间的设计。这个设计主要有三部分:生物滞留带、下沉式绿地和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指的是将各种类型的植被种植在地势低的地方,从而发挥出净化雨水、植被吸收截留等功能,主要适合运用在城市道路绿化带。下沉式绿地指的是四周道路和路面要比设计的绿地高出最多200mm,对一些雨水采用植被截流、微生物净化等,其他流水沿着排水口流入到水管[5]。雨水花园具有保护环境、净化积水、降低水流量等功能,主要是在城市道路周围地势较低的区域重视花果树木等植被。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海绵城市理论是一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设计理论,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应用,有效减小了城市洪水内涝等灾害带来的破坏和影响,发挥了净化城市水资源、减少水污染和补给地下水等功能。在海绵城市理论中充分考虑到城市道路雨水和积水等各方面的问题,通过该理论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水资源的实用性,减少了水资源的消耗和浪费,保护了我国自然生态环境,对道路雨水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控制,有效促进了我国城市的发展。

参考文献:

6.6海绵城市相关名词解释 篇六

--摘录于《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

行)》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低影响开发控制单项指标

下沉式绿地率:广义的下沉式绿地面积/绿地总面积,广义的下沉式绿地泛指具有一定积蓄容积(在以径流总量控制为目标进行目标分解或设计计算时,不包括调节容积)的可用于调蓄径流雨水的绿地,包括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等;下沉深度指下沉式绿地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的平均深度,下沉深度小于100mm的下沉式绿地面积不参与计算(受当地土壤渗透性能等条件制约,下沉深度有限的渗透设施除外),对于湿塘、雨水湿地等水面设施系指调蓄深度。

透水铺装率=透水铺装面积/硬化面积总面积 绿色屋顶率=绿色屋顶面积/建筑屋顶总面积

低影响开发设施

透水铺装按照面层材料不同可分为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也属于渗透铺装。

绿色屋顶也称种植屋面、屋面绿化等,根据种植基质深度和景观复杂程度,绿色屋顶又分为简单式和花园式,基质深度根据植物需求及屋顶荷载确定,简单式绿色屋顶的基质深度一般不大于150mm,花园式绿色屋顶在种植乔木时基质深度科超过600mm,绿色屋顶的设计可参考《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155)。、下沉式绿地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下沉式绿地指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在200mm以内的绿地;广义的下沉式绿地泛指具有一定的调蓄容积(在以径流总量控制为目标进行目标分解或设计计算时,不包括调节容积),且可用于调蓄和净化径流雨水的绿地,包括生物滞留设施、渗透池、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等。

生物滞留设施指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蓄渗、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

渗透塘是一种用于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的洼地,具有一定的净化雨水和削减峰值流量的作用。渗井是指通过井壁和井底进行雨水下渗的设施,为增大渗透效果,可在渗井周围设置水平渗排管,并在渗排管周围铺设砾(碎)石。

湿塘指具有雨水调蓄和净化功能的景观水体,雨水同时作为其主要的补水水源。

雨水湿地利用物理、水生植物及微生物等作用净化雨水,是一种高效的径流污染控制设施,雨水湿地分为雨水表流湿地和雨水潜流湿地,一般设计成防渗型以便维持雨水湿地植物所需要的水量,雨水湿地常与湿塘合建并设计一定的调蓄容积。

蓄水池指具有雨水储存功能的集蓄利用设施,同时也具有削减峰值流量的作用,主要包括钢筋混凝土蓄水池,砖、石砌筑蓄水池及塑料蓄水模块拼装式蓄水池,用地紧张的城市大多采用地下封闭式蓄水池。

为地上或地下封闭式的简易雨水集蓄利用设施,可用塑料、玻璃钢或金属等材料制成。

调节塘也称干塘,以削减峰值流量功能为主,一般由进水口、调节区、出口设施、护坡及堤岸构成,也可通过合理设计使其具有渗透功能,起到一定的补充地下水和净化雨水的作用。调节池为调节设施的一种,主要用于削减雨水管渠峰值流量,一般常用溢流堰式或底部流槽式,可以是地上敞口式调节池或地下封闭式调节池。

植草沟指种有植被的地表沟渠,可收集、输送和排放径流雨水,具有一定的雨水净化作用,可用于衔接其他各单项设施、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

渗管/渠指具有渗透功能的雨水管/渠,可采用穿孔塑料管、无砂混凝土管/渠和砾(碎)石等材料组合而成。

植被缓冲带为坡度较缓的植被区,经植被拦截及土壤下渗作用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并去除径流中的部分污染物,植被缓冲带坡度一般为2%-6%,宽度不宜小于2 m。

初期雨水弃流指通过一定方法或装置将存在初期冲刷效应、污染物浓度较高的降雨初期径流予以弃除,以降低雨水的后续处理难度。弃流雨水应进行处理,如排入市政污水管网(或雨污合流管网)由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等。

人工土壤渗滤主要作为蓄水池等雨水储存设施的配套雨水设施,以达到回用水水质指标。

主要术语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也称为低影响设计或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低影响开发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通过生态化措施,尽可能维持城市开发建设前后水文特征不变,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与径流污染的增加等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根据多年日降雨量统计数据分析计算,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渗透、储存、蒸发(腾)等方式,场地内累计全年得到控制(不外排)的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百分比。

设计降雨量(design rainfall depth):为实现一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用于确定低影响开发设施设计规模的降雨量控制值,一般通过当地多年日降雨资料统计数据获 取,通常用日降雨量(mm)表示。

单位面积控制容积(volume of LID facilities of cathment runoff control):以径流总量控制为目标时,单位汇水面积上所需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有效调蓄 容积(不包括雨水调节容积)。

雨水调蓄(stormwater detention,retention/storage):雨水储存和调节的统称。

雨水储存(stormwater retention or storage):采用具有一定容积的设施,对径流雨水进行滞留、集蓄,削减径流总量,以达到集蓄利用、补充地下水或净化雨水等目的。

雨水调节(stormwater detention):在降雨期间暂时储存一定量的雨水,削减向下游排放的雨水峰值流量、延长排放时间,一般不减少排放的径流总量,也称调控排放。

雨水渗透(stormwater infiltration):利用人工或自然设施,使雨水下渗到土壤表层以下,以补充地下水。

7.浅谈海绵城市的内涵与发展 篇七

给排水131

闵宗谱

摘要:“海绵城市”的概念产生于行业内和学术界习惯用“海绵”来比喻城市的某种吸附功能,最早澳大利亚人口研究学者Budge学者应用海绵来比喻城市对人口的吸附现象。2013年12月~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提出要大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概念,一时间“海绵城市”被更多人了解并熟知。关键词:海绵城市

城市化发展

生态和谐

为了使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难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并能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在缺水时将储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2014年2 月《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督促各地加快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城市排水防涝水平,大力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加快研究海绵型城市的政策研究措施1。”

海绵城市,就是要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海绵城市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式”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先利用场地源头设施对径流进行促渗减排,部分径流雨水可予以调蓄净化和回收利用,最后实现安全有序排放。

海绵城市的建设,强调优先利用绿色、生态化的“弹性”或“柔性”设施,并注重与传统的“刚性”设施进行有效衔接。通过“刚柔相济”,建立和完善城市的“海绵体”,强化对城市径流雨水的排放控制与管理,从而实现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径流污染负荷、提高雨水资源化水平、降低暴雨内涝控制成本、改善城市景观等多重目标,最终为城市构建起可持续、健康的水循环系统。

海绵城市的建设,关键在于不断提高“海绵体”的规模和质量。首先,要对城市原有的“海绵体”进行有效保护。通过科学合理划定城市的“蓝线”、“绿线”等开发边界,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其次,要逐步恢复和修复已受到破坏的“海绵体”。要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手段,使受到破坏的绿地、水体、湿地等“海绵体”的水文循环特征和生态功能逐步得以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最后,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要创建一定规模的“海绵体”。在城市建设中优先采用具有渗透、调蓄、净化等“海绵”功能的雨水源头控制和综合利用设施,提高“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比例。同时,根据城市排水防涝的实际需求,适当开挖河湖沟渠、扩充水域,以促进雨水的调蓄、渗透和净化。

海绵城市建设与低影响开发有别于传统排水系统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回归自然的水文循环”这一理念创新,通俗来讲,就是充分利用城市绿地空间、水系等,使其发挥“海绵”的积存、渗透、净化、释放作用。要真正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的要求,就要对城市空间进行重新认识、利用,因此必须将此提升到城市规划层面以及职能部门相互配合的操作层面,即“规划引领”、“生态优先”。也就是说,要以各层级规划为控制途径,一方面保护现有可能影响城市水生态的敏感区域,限制开发;另一方面将低影响开发这一理念植根于新开发或需要改造的城区。海绵城市建设既要实现生态目标,也要满足现有城市功能。因此,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必须要以建筑与小区、绿地与广场、城市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作为载体,这就要考虑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和城市水安全的问题、各地区水文条件差异性、规划指标及项目操作层面的可实施性,这就是“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含义所在。为此,各城市可根据自身的水文条件、水安全要求、水资源状况,确定符合自身需要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创新建设和管理模式。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的利用。而海绵城市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人们对传统城市建设的认识,让城市与自然和谐发展,不再像以前那样战胜自然,超越自然,改造自然的思想。当城市成为“海绵”后,我们便可以更加充分的利用降水,正真做到“损有余而补不足”,让一些严重缺水的城市将珍贵的水资源运用的更加平衡。以北京为例,自打造“海绵城市”以来,仅2014年就累计收集雨水量2781万方,相当于14个昆明湖2。

海绵城市建成后能够给百姓生活带来哪些变化?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邵益生表示,海绵城市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城市内涝灾害、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突出问题,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还可以带来综合生态环境效益。如,通过城市植被、湿地、坑塘、溪流的保存和修复,可以明显增加城市“蓝”、“绿”空间,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改善人居环境。同时,为更多生物特别是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水平。

大力推广海绵城市建设是否意味着会增加城市建设投资?专家认为,海绵城市建设注重对天然河道、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的保护和利用,可以大大减少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同时,海绵城市建设注重利用适宜当地的生态化设施,如植草沟、雨水花园、雨水塘、多功能调蓄水体等,这些设施可以与园林景观相结合,与城市绿地和景观水体相结合,“净增成本”较低。这些设施还可以充分利用雨水资源,缓解城市径流污染和内涝风险,降低水环境污染巨额治理费用,减少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立足长远、日积月累的过程,从长远看,非但不会增加城市建设投资,反而会节省成本。

最后,社会公众要做海绵城市建设的“支持者”、“参与者”。社会公众可因地制宜“创造”各类低影响开发的新模式、新技术,如在房前屋后建设各类雨水花园、绿色阳台、微型湿地、屋顶菜园,建设 2 成千上万的“海绵社区”、“海绵校园”、“海绵公园”„„应大力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在全社会普及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的理念,让海绵城市建设蔚然成风,成为一种自发、自觉、自愿的行为。

国外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比我们要早很多,也比我们先进很多,比如德国的城市雨水利用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屋面雨水集蓄系统,收集的雨水经简单处理后,用于家庭、公共场所和企业的非饮用水;二是雨水截污与渗透系统,道路雨洪通过下水道排入沿途大型蓄水池或通过渗透补充地下水;三是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小区沿着排水道修建可渗透浅沟,表面植有草皮,供雨水径流时下渗,超过渗透能力的雨水则进入雨洪池或人工湿地。早在1980年,日本就开始推行雨水贮留渗透计划,即所谓的“海绵城市”日本雨水利用最具特色的技术手段是建设雨水调节池,在传统的、功能单一的雨水调节池的基础上发展了多功能调蓄设施,具有设计标准高、规模大、效益投资高的特点。在非雨季或没有大暴雨时,这种雨水调节池还可以全部或部分地发挥城市景观、公园、绿地、停车场、运动场、市民休闲集会和娱乐场所等多种功能。

我们国家想要建设属于自己的海绵城市,有以下3种途径:首先要将区域水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和修复,比如,实现在宽广的农村原野和紧凑的城市和谐共存,通过截污,低泥疏浚构建人工湿地、生态砌岸和培育水生物种等技术手段,来净化原有的水体:其次,城市规划区要对海绵城市进行规划设计与改造,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在满足绿地生态的前提下,合理的预留空间;最后,对建筑雨水的利用与中水的回用,如将雨水、洗衣洗浴水和生活杂用水等污染较轻的水经简单处理后用于冲厕,可实现节水30%,而成本只需要0.8---1元每平方米。3

海绵城市建成后的意义有很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邵益生表示,海绵城市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城市内涝灾害、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突出问题,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还可以带来综合生态环境效益。如,通过城市植被、湿地、坑塘、溪流的保存和修复,可以明显增加城市“蓝”、“绿”空间,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改善人居环境。4同时,为更多生物特别是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水平。

4参考文献

1.住房部.海绵城市建设指南.2014年11月2日

8.海绵城市监测评估 篇八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规划;生态环境;低影响开发技术

1海绵城市的内涵

海绵城市是指把城市建造成具有海绵功能的城市。通过低影响开发技术的系统运用,恢复传统粗放型建设破坏的生态环境,保护原有的水生态系统,减少径流,减轻暴雨对城市健康运行的影响。海绵城市理论与绿色基础设施技术主要区别在于它的宏观性。绿色基础设施技术关于雨水排水管理方法侧重于景观设计以及相应的技术创新,缺乏对生态环境系统水平的综合考虑。海绵城市理论强调生态优先,以整个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建设一个绿色网络、水文网络的系统梳理,支撑起了海绵城市的骨架。在水文网络与景观基础上,将通过低影响开发技术,最终来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海绵城市是城市建设的一种新型理念,也是一个综合性的形象概念,通过建设可渗透路面与绿地等方式,使我们的城市具有像海绵一样有弹性,可以在降雨的时候吸水、渗水、蓄水、净水,在需要的时候将吸收到的雨水释放并加以有效利用,防止了城市洪涝灾害,减轻径流的污染负荷,从而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改善城市景观和城市气候微调等。将各种资源合理有效地统筹规划,以降低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设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水循环系统。

2控制指标分析

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控制目标通常包括了径流污染控制、径流总量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和径流峰值控制等。湖州市作为一个平原城市,重点应放在径流峰值与径流污染控制目标上,径流污染与径流峰值控制来体现径流总量的控制目标,基于以下3个方面:①丰富的水资源,河网间距在1.2~2km之间,排涝设施规模与河网布局现状满足排涝的基本要求。②已建好的雨水管道设计标准通常采用一年一遇暴雨重现期,部分旧城区管道的标准更低,城市管网的排水压力很大,应该通过削峰来提升其防涝能力。③滞缓的河道水流,水环境容量很低,水功能区达标率现状仅为16.9%,然而老百姓对水环境质量的要求却越来越高,所以只有控制降雨径流污染,才可有效改善城市的水环境质量。雨水的资源化利用成为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景观用水和市政绿化等各种用水,采用就近雨水作为补充水源,可以大大降低城市供水的压力。因此,应该根据水资源平衡分析,经技术经济比较后,分区域确定雨水资源化利用控制目标。

3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

以我国的湖州市为例,对海绵城市理论的实践途径进行分析,湖州市位于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内部水系统非常发达,水资源丰富,但仍然存在水容量限制等各种问题。

3.1水系湿地

水系湿地作为构建城市规划的核心环节,对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河流和湖泊等水系是城市内天然的雨水净化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湖州市在进行城市规划时,首先要加强对现有水系湿地的保护,特别是其中低洼地区内的河沟等,避免盲目填补,增加内部的内涝风险。其次,应该结合城市建设的方向,实现对城市格局的合理规划,应该充分利用河道与道路之间的绿化带,设置地表泄水通道等,优化城市对雨水等自然灾害的防治控制和净化。

3.2绿地广场

绿地广场,是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绿地或新建的绿地和广场等开放空间,实现对雨水的净化,并将它打造成为城市径流污染的处理中心,发挥临时滞纳空间的作用。在湖州市传统的城市规划当中,对公园、广场、绿地等低影响开发相对较小,从而阻碍了城市抗洪涝能力的提升,也无法实现对径流污染的控制。因此,湖州市在对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应加强基础功能区的绿化广场的建设,或加强对湿地公园的设计建设,实现对绿地广场与周边区域内空间关系的有效处理,做好对雨水出路等相关内容的详细规划,以促进城市规划中的海绵城市理论的有效实施。

3.3城市道路

湖州市在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它的降雨量比较大,而且有较大的雨水径流量,污染也比较严重。因此,必须通过有效的城市道路规划,以保证城市内道路交通安全功能的有效发挥,实现城市道路资源的合理利用,最终对城市的合理规划产生积极的影响。一方面,湖州市可以加强对下沉式绿地、LID树池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实现对雨水径流量的调节,并对径流的水质进行优化。另一方面,城市内也应当建设景观绿化带,可以有效地将地表雨水引入到绿化带内,起到净化、入渗的作用,同时缓解城市环境污染,为海绵城市的打造产生积极的影响。

3.4城市雨洪管理海绵技术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通过运用合理的城市水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发挥城市“海绵”的功能。以湖州市湿地建设为例,可以对雨洪灾害进行有效的控制,并可以在湿地内规划出雨水集合区域。通过对雨洪灾害的综合管理,形成了具有镶嵌式结构的海绵综合形式。因此,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首先要建立多个系统化的湿地系统,并对其进行统一的整合;其次,应当为湿地系统的生物提供基础的生活环境,以确保不破坏它的生存环境,同时也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在湿地系统的建设中,要建设净化水质、蓄水池和地下水回雨水等一系列流程,特别是对潜流整合功能的设置。通过对土壤及其周围生态环境的净化,并对雨水进行有效的净化处理,使其被引入到湿地中,从而实现对地下水的补给。

4保障措施

4.1加强前期研究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根据自然条件、水环境质量与排水现状等,开展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雨水控制和利用专项规划研究,特别是对地下水埋深、土壤渗透性与河网分布等存在的区域差异,应该分区域明确控目标体系和控制目标,并对各区域低影响开发措施的适用性进行分析。

4.2强化规划管理

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排水防涝、水系、道路交通等专项规划,应该落实低影响开发的具体要求;控制性详细规划应界定低影响开发设施用地,以及将低影响开发相关控制指标纳入到土地出让条件。规划部门要加强监管,对控制指标不达标,配套低影响开发设施没有落实的项目,不给办理核实手续。

4.3统筹工程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城市规划、国土、道路、水文、排水、园林、交通等多个相关专业,需要建立畅通高效的部门间沟通协调机制,以确保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实施。

4.4强化管理维护

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效益发挥,受到后期管理和维护的影响。城市道路、园林和排水等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对公共项目的低影响开发设施进行监管;其他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由该单位或其负责人负责维护和管理。

5结语

海绵城市理论在我国大部分城市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开展,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为建设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本文分析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和实现途径;结合湖州市规划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重点控制指标;基于水系湿地、绿地广场、城市道路等城市空间,探讨了海绵城市的实施策略,最后提出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9.海绵城市湿地景观设计研究论文 篇九

首先,根据场地的现状条件,通过对场地现有地形的整理,模拟自然湿地的场地条件塑造湿地区域的地形地貌条件,在区块形体上进行有效的整合。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较好的处理自然滩涂的表现方法,形成岛链式形体,同时平整的区块在平面中也更好的进行规划处理。二是通过道路系统的形体整合,在这个层次上道路系统的走向不仅决定了区块功能的相互联系,而且道路形体的美观也决定了观者的感知。

2.2场地景观的改造方式

在进一步对现有水系和土地类型进行深入分析后,通过尽可能实现土方的平衡利用,合理确定不同形态水体的形态和现状地形的改造程度,进而塑造较为合理的场地结构。在生物群落的改造方面,通过筛选采用优良的乡土物种为主要植物种类,对本土化的植物群落进行重新构建,同时对鸟类和鱼类的栖息环境等本土动物物种进行生态恢复的重建,恢复原有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

2.3场地功能布局分区

绿化隔离带位于整个场地的南部,主要以种植陆地植物为主,林中有一条主要游园道路贯穿整个林区,同时在隔离带周边设计休闲广场和私密空间供进行集会和短暂停留。休闲区是场地景观设计的核心,游人可以在该区域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在设计时首先通过对原有场地的改造,完善园区的游步道系统,对场地的主要出入口进行重新设计,完善交通组织功能、增加游客服务中心。同时在休闲区还包括运动场地、儿童活动园、邻水广场、老年活动场地等,形成功能和景观的完美结合的单元体,完成整个场地的功能布局分区。

2.4景观规划的细节设计

(1)道路交通设计在对湿地景观交通流线设计中,区域道路主要以观光道路和游步道为主,并配以木栈道道路系统,动态的交通流线构成湿地景观体验的主要形式。在绿化隔离区域,道路设置主要以自行车道和电瓶车道为主同时在主要的景观节点间设置停放点和休息区,在休闲区内的道路则主要以游步道为主,在湿地保护区则多架设木栈道平台。游步道多采用不规则的文化石和碎石铺路为主,并配以延伸的木栈道平台,利用不同的灌木、地被植物等丰富的高低层次,进行隐形道路的区分,尽量做到既满足生态廊道的贯通又对生物的多样性进行补充。

(2)水岸护坡设计区域湿地的水体驳岸选用自然线条的基本形式即生态驳岸的处理方式为主。通过对水坡地形进行少量人工处理使水岸与水域形成舒缓的自然过渡,营造临水植物的生长空间。在有些人流活动相对集中的地方,在水岸空间的处理上设置了木栈道系统,来满足游人体验湿地观察生物的需要,在对木栈道进行建设时采用底层架空结构用来减少建筑对湿地水岸空间的影响。

(3)植物造景设计根据场地湿地水域的特点水面到基地的过渡由深到浅,因此在植物分配种植中,依次种植湿生草本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将湿地植物与湿地水体相结合。

3结束语

总之,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城市湿地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在调蓄雨洪、控制径流污染、维持地区水量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湿地建设中要着重对现有湿地进行保护与修复,并在城市适宜的场地尽量增加人工湿地,使湿地与周边环境相联系,在管理雨洪过程中实现雨洪资源化。结合低影响发展技术,在流域尺度上设计雨洪管理景观设施,集水、输水、汇水景观并非单独发生作用,而且作用也并非单一,它们根据湿地场地特点和总体规划构成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发挥综合作用,增加了城市湿地的功能,为人们提供了优美宜人的生态环境,为创造海绵城市、实现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0.海绵城市习题集1 篇十

D.16.0 2.最早提出LID理念与绿色基础建设,要求在源头维持和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能,强调还原开发前水文循环的国家是(B)。A.英国B.美国

C.澳大利亚D.日本

3.由于水多,强调排水,并利用源头管理方法对径流和污染物进行控制,“排”的过程中体现可持续性的国家是(A)。A.英国B.美国

C.澳大利亚D.日本

4.由于水少,采用水敏感城市设计,通过雨水源头控制,减少了暴雨径流,同时也增加供水的国家是(C)。A.英国B.美国

C.澳大利亚D.日本

5.城市发展带来许多城市水问题,下面的选项中正确的是(ABDE)。A.水环境污染B.水生态破坏

C.大面积地面硬化D.水资源短缺E.水安全风险

6.由降雨径流给城市水环境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有(AC)。A.初期径流污染B.大面积地面硬化C.合流制溢流污染D.河道硬质化

E.水资源短缺

7.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A.正确B.错误

8.国家提出“以水定城”战略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灰色基础设施建设容易给城市带

来内涝等灾害,从而给国家造成巨额经济损失。()

A.正确B.错误

9.海绵城市建设应因城因地而异,科学规划、着眼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工

程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不会一蹴而就。()A.正确B.错误

10.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可促进水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能够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A.正确

B.错误

11.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据此,建设海绵城市的关键环节是(C)。A.净化和处理雨水B.提高雨水下渗速度C.降低地表径流量

D.修建大量蓄水池

12.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要求将多少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B)。A.0.65B.0.7C.0.75D.0.8 13.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径流总量控制一般采用什么指标作为控制目标(D)。A.雨水下渗减排总量B.设计降雨量C.雨水调蓄总量

D.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14.径流污染问题较严重的城市或地区,其海绵城市规划控制目标可结合当地水环境容量及径流污染控制要求,确定什么指标作为径流污染物控制目标(A)。A.年SS 总量去除率B.年总氮去除率C.年总磷去除率D.年BOD去除率

15.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应执行道法自然,低影响开发理念,具体体现在(ABCD)。A.对地形地势的尊重

B.对水的尊重C.对表土的尊重D.对植被的尊重

E.对低影响规划的尊重

16.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包括规划引领、生态优先以及(BCE)。A.低影响开发B.统筹建设C.因地制宜

D.雨水源头控制E.安全为重

17.低影响开发是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A.正确B.错误

18.鉴于径流污染控制目标、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大多可通过径流总量控制实现,各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可选择径流总量控制作为首要的规划控制目标。A.正确B.错误

19.径流污染控制目标主要通过控制合流制溢流的频次或污染物总量来实现。()A.正确B.错误

20.对于海绵城市规划控制目标,各地应根据当地降雨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径

流污染状况、内涝风险控制要求和雨水资源化利用需求等,并结合当地水环境突出问题、经济合理性等因素,有所侧重地确定低影响开发径流控制目标。()A.正确B.错误

21.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B)。

A.下渗量增大

B.汛期洪峰流量加大C.蒸发量增加

D.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22.城市化后对地下水影响正确的是(C)。A.地下水位升高B.地下水质变好

C.地下水补给量减小D.地下径流量增大

23.城市化后部分水循环环节的叙述,正确的是(B)。A.城市化后径流汇流历时增大B.城市化后径流系数增大C.城市化后地表径流量减少D.城市化后径流峰现滞后

24.关于城市降雨径流水质特性,不正确的是(C)。A.复杂性B.随机性C.确定性D.间歇性

25.城市化后,雨水径流以排为主的后果(ACDE)。A.雨水混入污水排放B.管网建设成本降低C.水文循环通道破坏D.难以摆脱恶性循环

E.管网建设成本提高

26.城市化对水分循环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BCE)。A.降雨量B.渗透量C.径流量D.补给量

E.蒸发量

27.雨水汇水区的划分,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雨水径流管理,高质量的雨水汇水区划将直接影响不同海绵体的(蓄、滞、渗、净、用、排)功效。()A.正确B.错误

28.汇水区划分应高水高排、低水低排,避免将地势较高、易于排水的地段与低

洼地区划分在同一排水分区。()A.正确B.错误

29.城市化对河流水文性质产生重要影响,使其流量增加,洪峰增高,峰现滞后。()A.正确B.错误

30.城市雨水汇水区的划分应遵循“自小向大,逐步递进”的原则。()A.正确B.错误

31.道路广场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雨水口宜设在汇水面的低洼处,顶面标高宜低于地面(A)。A.10-20cmB.15-25cmC.5-15cm

D.20-25cm 32.道路广场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雨水口担负的汇水面积不应超过其集水能力,且最大间距不宜超过,(B)。A.30mB.40mC.35mD.45m

33.下列雨水斗属于半有压式的是(C)。A.65重力式B.79重力式C.87重力式D.虹吸式

34.一个立管所承接的多个雨水斗,其安装高度宜在同一标高层。当立管的设计流量小于其排水能力时,可将不同高度的雨水斗接入该立管,但最低雨水斗应在立管底端与最高斗高差的(C)以上。A.1/ 3B.1/ 2C.2/ 3D.1/ 4 35.雨水收集利用的适用条件(AC)。A.有雨水回用需求

B.屋面材质采用沥青油毡C.汇水面径流水质较好D.径流水质污染严重E.径流量较大

36.虹吸式屋面雨水收集系统与半有压屋面雨水收集系统相比,其优势主要表现在(ACDE)。A.悬吊管无需坡度敷设,节省安装空间B.需要较大的管径C.管道具有自洁能力D.使用寿命更长E.需要较小的管径

37.城市雨水利用的选择次序遵循“低质低用”原则。()A.正确

B.错误

38.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应独立设置,严禁与建筑污、废水排水连接,严禁在室内设置敞开式检查口或检查井。()A.正确B.错误

39.虹吸式雨水斗设计流量可以超过产品的最大泄流量,雨水斗应水平安装。()A.正确

B.错误

40.下凹式绿地内一般应设置溢流口(如雨水口),保证暴雨时径流的溢流排放,溢流口顶部标高一般应低于绿地50-100 mm。()

 A.正确B.错误

41.污染物生物净化的效果与入渗水在地下的停留时间有关,停留时间越长则净化效果越好。地下水位距渗透面大于(B)比较适合雨水下渗。A.50cmB.100cmC.75cmD.80cm

42.防洪调蓄的塑料雨水模块,其外围铺设透水性土工布,土工布外侧应有不少于(C)碎石。A.25cm B.40cmC.30cmD.45cm

43.雨水渗透设施距建筑物基础不应小于(A)。A.3.0-5.0mB.2.0-2.5mC.1.0-2.5mD.1.5-3.0m

44.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的养生期间,行车速度限制在(D)下,但禁止重型车辆和机械通行。A.35 km/hB.40 km/hC.20 km/hD.30km/h

45.径流峰值流量调节适用条件(BC)。A.区域排水标准较高

B.管网上下游排水标准不衔接C.管渠提标改造难度较大

D.当入渗设施作为调蓄设施时,其容积应满足入渗时间大于12h的要求E.管渠提标改造难度较小

46.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控制要点(AC)。

A.严格控制配合比

B.施工气温低于3 ℃ 并有浓雾或降雨时,不进行基层施工C.基层施工中确保排水畅通,表面不允许积水

D.基层碾压完成后,进行养护,养生期不小于 5天

E.基层施工中确保排水畅通,表面允许积水

47.透水砖砂石垫层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要求是:砂石主要注重砂、石都不得有含泥的成分。()A.正确B.错误

48.透水性土工布铺设应满足保土、透水和防堵的要求,土工布外侧应有不少于20cm碎石。()A.正确B.错误

49.使用频率较高的商业停车场、汽车回收及维修点、加油站及码头等径流污染严重的区域不得采用雨水入渗系统。()A.正确B.错误

50.当透水铺装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上时,顶板覆土厚度不应小于600 mm,并应设置排水层。()

A.正确B.错误

51.渗透管道之间应设置检查井,检查井之间的管道敷设坡度宜采用(C)。A.0.02-0.03B.0.01-0.03C.0.01-0.02D.0.02-0.03 52.渗透管不宜设在行车路面下,设在行车路面下时覆土深度不应小于(B)。A.100cm B.70cmC.80cmD.90cm 53.竖直渗透面的有效渗透面积按有效水位高度的(D)计算。

A.1/ 3B.1/ 4C.2/ 3D.1/ 2

54.关于克拉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B)。A.水力条件好B.柔韧性较差

C.耐腐蚀、抗老化性能好D.生产的管径范围广

55.渗透管沟的设置要求正确的是(AD)。A.地面雨水进入渗透管前宜设渗透检查井

B.渗透检查井的间距应不大于渗透管管径的100倍C.渗透检查井应设0.4米的沉砂室

D.渗透管沟应能进行疏通,渗透管的管径不应小于200mmE.渗透管沟应能进行疏通,渗透管的管径不应小于100mm 56.塑料检查井具有如下特点(ACDE)。A.重量轻,安装速度快B.连接密封性较差

C.对地基不均匀沉降适应性能好,抗震性能好D.耐腐蚀,使用寿命长E.连接密封性较好

57.塑料管的开孔率不应小于15%,无砂混凝土管的孔隙率不应小于20%。()A.正确B.错误

58.斜渗透面的有效渗透面积按有效水位高度的1/3所对应的斜面实际面积计算()A.正确

B.错误

59.线性排水沟以线状进水方式取代传统雨水口点式进水方式,减小汇水找坡长度。()A.正确

B.错误

60.立体涡轮球墨铸铁雨水箅子具有二层立体排水结构,并有防盗、防坠落、防积水、防沉降、防弹跳等功能。()A.正确B.错误

61.根据种植基质深度和景观复杂程度,绿色屋顶又分为简单式和花园式,基质

深度根据植物需求及屋顶荷载确定,简单式绿色屋顶的基质深度一般不大于(B)。

A.120mmB.150 mmC.100mmD.140mm

62.植被缓冲带宽度由多种因素决定:所能投入的资金、缓冲带所处的坡度、土

壤类型、渗透性能等、周边土地利用情况、缓冲带所要实现的功能等因素,海绵工程措施中,植被缓冲带宽度不宜小于(C)。A.1.5mB.1mC.2 mD.3m

63.植草沟的长度、植草沟堰的的设置,沟的弯曲程度,植被的丰富程度与高矮

状况、沟槽断面的变化情况等影响其水力停留时间。停留时间越长,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越好。生态植草沟的水力停留时间一般取(B)min。A.3-5B.6-8

C.4-6D.3-7

64.植被缓冲带建设与维护费用低,但对场地空间大小、坡度等条件要求较高,坡度大于(A)时其雨水净化效果较差。A.6%B.3%C.5%

D.4%

65.植被缓冲带是一种水土保持和控制面源污染的生物治理措施的总称,可以使地表径流中的污染物(ACD)。A.沉降B.下渗C.过滤D.吸收E.挥发

66.生态植草沟设计要点正确的是(AB)。A.生态植草沟纵向坡度取值范围通常为1%-5%B.生态植草沟内水力停留时间取值范围为6-8minC.生态植草沟中的流速应小于5m/s

D.生态植草沟底部应设计为水平,宽度为0.5-3mE.生态植草沟纵向坡度取值范围通常为5%-8%

67.初期雨水弃流设施是其他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重要预处理设施,主要适用于屋面雨水的雨落管、径流雨水的集中入口等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前端。()A.正确

B.错误

68.植被缓冲带可以有效控制洪水,降低径流速度,减少侵蚀,重新分配径流,使一部分水量进入地下水。()A.正确B.错误

69.为更好发挥植被缓冲带的净化、蓄渗、减排等效果,植被缓冲带坡度一般为 1%-5%。()A.正确B.错误

70.绿色屋顶可有效减少屋面径流总量和径流污染负荷,但绿色屋顶要求较高,仅适用于符合屋顶荷载、防水等条件的平屋顶建筑和坡度≤ 20°的坡屋顶建筑。(B)A.正确B.错误

71.人工湿地技术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湿地类型,其中表流人工湿地设计 的水力停留时间约为(A)。A.7d-10 dB.4 d-5dC.2 d-3 dD.1 d-3 d

72.高温季节底泥疏浚后容易导致形成黑色块状漂泥底泥运输和处理处置难度较大,存在二次污染风险,需要按规定安全处理处置。因此,应根据当地气候和降雨特征,合理选择底泥(B)。A.疏浚范围B.清淤季节C.疏浚深度D.疏浚方式

73.人工湿地技术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

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其中,表流人工湿地的设计水深一般为(D)。A.40-50cmB.50-60cmC.30-40cmD.60-70cm

74.生态浮床的植物配置应尽量选用(B),优先选用根系发达、净化能力好、生

长期长、株型低、便于管理维护的植物。A.浮叶植物B.乡土植物C.沉水植物D.漂浮植物

75.城市黑臭水体的整治技术选择应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循环、清水补给、水质净化、生态修复”的基本技术路线具体实施其中(BD)是选择其他技术类型的基础与前提。

A.生态修复B.控源截污C.活水循环D.内源治理E.水质净化

76.城市水体底泥中含有污染物以及水体中各种漂浮物、悬浮物、岸边垃圾、未清理的水生植物或水华藻类等所形成的腐败物,因此内源治理技术包括(ABDE)。A.漂浮物清理

B.岸边的垃圾清运C.生态修复

D.底泥的清淤疏浚

E.水体中的生物残体清理。

77.《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规定,70%的百姓认为是黑臭水体就应列入整治名单,至少90%的百姓满意才能认定达到整治目标。(B)A.正确B.错误

78.河道清淤前,需做好底泥污染调查,明确疏浚范围和疏浚深度。()A.正确B.错误

79.选用清淤疏浚技术,应安全处理处置底泥,防止二次污染。(A)A.正确B.错误

80.表流人工湿地应设计地形高差,形成不定向水流。()A.正确B.错误

81.停车场、广场,可选用全透式沥青路面。全透式路面的土基应具有一定的透水性能,土壤透水系数不应小于(D),且土基顶面距离季节性最高地下水位应大于1m。当不满足要求时,应增加路面排水设施。A.10-3 m/sB.10-4 m/sC.10-5 m/s

D.10-6 m/s

82.对需要减小路面径流量和降低噪声的新建、改建城市高架道路及其他等级道路,宜选用(C)透水沥青路面。A.全透式

B.半透式

C.表层排水式D.不透式

83.对需要缓解暴雨时城市排水系统负担的各类新建、改建道路,宜选用(B)透水沥青路面。A.全透式B.半透式

C.表层排水式D.不透式

84.生态树池宜设置于宽度大于等于4m的人行道上,生态树池的植物以大中型的木本植物为主,种植土深度应不小于(B)。A.90cmB.100cmC.70cm

D.80cm

85.城市道路是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在城市道路交通专项规划中要保障交通安全和通行能力的前提下,尽可能通过合理的横、纵断面设计,结合道路绿化分隔带,充分滞蓄和净化雨水径流。因此,城市道路海绵性设计内容(ABCD)。A.道路高程设计B.绿化带设计

C.道路横断面设计D.海绵设施与常规排水系统衔接设计E.下凹式绿地设计

86.海绵城市建设设施的选择应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行等,结合道路绿化带和道路红线外绿地可优先设计(ABC)。

A.下凹式绿地B.生物滞留设施C.人工湿地D.生态浮岛E.雨水溢流口

87.道路雨水径流可通过降低绿化带标高、增加路缘石开口等方式引入绿化带,绿化带内应设置消能设施、植草沟、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等海绵城市建设设施净化、消纳雨水径流,并应与道路景观相结合。()A.正确B.错误

88.下凹式绿化带长期收税侵泡、冲刷,对道路结构安全造成质量及安全隐患,宜采取防渗措施。()A.正确B.错误

89.城市道路濒临河道时,路面径流宜通过地表漫流或暗渠等形式排入河道。()A.正确B.错误

90.树池带下沉20cm,当树池带中的蓄水深度>20cm时,通过路缘石开口进入雨

水排水系统。()A.正确

B.错误

91.小区内公共地面停车场、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道和休闲广场、室外庭院应采用透水铺装,新建、改建的公共建筑透水铺装率应不小于(A)。A.70%B.50%

C.35%D.60%

92.小区道路路缘石标高宜高于绿地标高100mm以上,对于下凹式绿地段道路,竖向高程应高出绿地标高不小于(B)。A.60mmB.50mmC.100mmD.80mm

93.在绿地内应设雨水排水,雨水口的标高宜高于绿地标高50mm,大面积绿地宜

设置排水盲沟。A.60mmB.50mmC.100mmD.80mm

94.当下凹式绿地边缘距离建筑物基础小于3m(水平距离)时,应在其边缘设置厚度不小于(D)的防水膜。A.1.3mmB.1.0mmC.1.5mm

D.1.2mm

95.建筑与小区总平面布局应根据规划要求,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场地设计,总体来说,建筑与小区场地设计的整体设计步骤包括(ABCDE)。A.计算各分区综合径流系数B.计算各分区所需调蓄容量

C.确定调蓄设施类型与规模D.指标校核

E.确定汇水分区

96.为调蓄雨水径流的高峰流量,在建筑与小区内可采取的调蓄措施除具有调蓄空间的景观水体外,还有(ABCDE)。A.雨水桶

B.管道调蓄系统C.雨水调蓄池D.雨水调蓄模块E.下凹式绿地

97.汇水分区需要通过竖向分析确定各个排水分区主要控制点高程、场地高程、坡向和坡度范围,并明确地面排水方式和路径。()A.正确B.错误

98.地下室顶板和屋顶坡度小于10°的单层或多层建筑宜采用绿色屋顶技术。()A.正确B.错误

99.小区道路的海绵性设计应优化路面与道路绿地的竖向关系,便于径流雨水汇

入绿地内海绵设施,小区道路应优先采用透水铺装。()A.正确B.错误

上一篇:社团培训心得.doc下一篇:感悟工作 体会成长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