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全解电子书(共10篇)(共10篇)
1.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全解电子书 篇一
1 山中访友
2 山雨
3 草虫的村落
4 索溪峪的“野”
口语交际·习作一
回顾·拓展一
5 詹天佑
6 怀念母亲
7 彩色的翅膀
8 中华少年
口语交际·习作
回顾·拓展二
9 穷人
10 别饿坏了那匹马
11 唯一的听众
12 用心灵去倾听
口语交际·习作三
回顾·拓展三
13 只有一个地球
14 鹿和狼的故事
15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16 青山不老
口语交际·习作四
回顾·拓展四
17 少年闰土
18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9 一面
20 有的人
口语交际·习作五
回顾·拓展五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
活动计划
诗海拾贝
与诗同行
活动总结
21 老人与海鸥
22 跑进家来的松鼠
23 最后一头战象
24 金色的脚印
口语交际·习作七
回顾·拓展七
25 伯牙绝弦
26 月光曲
27 蒙娜丽莎之约
28 我的舞台
口语交际·习作八
回顾·拓展八
1 林海
2 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3 小抄写员
4 鹿和狼的故事
5 军神
6 我们的方阵
7 军犬黑子
8 看戏
2.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全解电子书 篇二
《独坐敬亭山》是李白写的一首诗。当时正是他离开长安,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的时候。怀才不遇,幽愤在胸。这首诗的字里行间就强烈地表露了他的孤独寂寞之情。
诗中有一句“孤云独去闲”,这个“独”字很有意思,可以说是全诗的“魂”。看!寂寥的长空只有一片白云,所以称“孤”,其实也是“独”的意思;而就是这仅有的一片白云,也不肯片刻停留,而是很快就独自远远地飘走了。这样就只剩下了诗人一人。一个“闲”字在这里并非“清闲”,而是“闲”得无聊,“闲”得孤独!再联系到前面的“众鸟高飞尽”: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还有后面的“只有敬亭山”:只有敬亭山与自己为伴,似乎世间万物都厌弃诗人。一“尽”一“只”,充分表现了作者众朋友远离的情景。于是,他只好向大自然去寻求慰藉,只能把敬亭山当成自己在世间的唯一知己。这是封建社会许多有理想、有才能的人在政治上遭受压抑后的精神状态。
一个“独”字充满了哀怨之情!
奇山妙水秀丽多姿
《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它语言流畅,意境优美,令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
1引用——概述全貌。文中一开始便引用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千古赞语,给人以总体印象,最后又以诗一般的语言“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给人以形象的总体感受。
2对比——体现特色。文中运用了对比修饰手法,写漓江的水,与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比美;桂林的山,与峰峦雄伟的泰山、枫叶似火的香山比胜。这就突出了桂林山水的奇异、独特之处,令人向往。
3排比——突出特点。《桂林山水》运用了排比手法,如“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以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这两组排比句,生动、精练而传神地表现了桂林山水的突出特点。
4比喻——巧绘形象。形象的比喻可以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加具体动人。如写漓江水的绿“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写桂林山的奇“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写桂林山的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等,真是历历如绘,栩栩如生,千姿百态,妙趣横生。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山水》美如画。作者正是在这如画的描绘中渗透了他热爱祖国山水的强烈感情。
“富有”的含义
《中彩那天》的最后一句是:“是呀,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这里的“富有”是什么意思呢?
想想看,在一个穷苦的汽车修理工之家,父亲幸运地成为获奖者,开回来一辆崭新的奔驰牌汽车。但是,父亲却因为“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神情严肃”得“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这是为什么呢?温柔的母亲揭示了其中的奥秘——因为父亲买彩票时,帮库伯先生捎了一张,并作了记号“K”,正是这张带“K”字标记的彩票中了奖。因此,父亲觉得,这奖品不应属于自己,于是就在没人知情的情况下,毅然地拨打了电话,通知了真正的获奖者。
这一动人的故事反映了一个普通工人崇高的精神世界。父亲虽然失去了中奖的车子,但是得到了人情和道义,得到了心灵的宁静和快乐。这是一笔金钱买不来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为珍贵。这就是“富有”的含义:“富”就富在诚信,“富”就富在不贪不应得之财。这也照应了母亲的话:“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富翁”与“尊严”
《尊严》是一篇阅读课文,写的是一个年轻人的“与众不同”:在穷困潦倒的情况下,他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别人施舍的食物。故事告诉我们,人可以没有财富,但必须要有做人的尊严。文中杰克逊大叔的一句话发人深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个年轻人不像一群逃难人那样,看到“这么好的食物”,就“狼吞虎咽”地吃,顾不上说一句感谢的话,而是先问杰克逊大叔“有什么活需要我做”,而且坚持先做完活“再吃这些东西”!这是一种不以乞讨谋生存、要用劳动换食物的志气,这是一种不以贫穷为低贱、要以努力促改变的人格“尊严”。因此,杰克逊大叔暗暗“赞赏”他,让他为自己“捶捶背”,满足了年轻人的“尊严”需求。
杰克逊大叔慧眼识珠,对年轻人“现在什么都没有”毫不在乎,并把他留在庄园里干活。正是依靠这种在穷困潦倒情况下仍坚守自己“尊严”的精神,年轻的哈默终获成功,成为美国的“石油大王”。想当初,哈默如果和其他逃难者一样,见了水就喝,接过饭就吃,他能结识杰克逊吗?如果他不坚定地坚持先做完活“再吃这些东西”,他能使自己走向成功吗?
因此,“富翁”与“尊严”关系密切:维护自己“尊严”的人,就可能成为“富翁”;而失去自己“尊严”的人,就可能与“富翁”无缘,或者与“富翁”擦肩而过。你说是吗?
神奇的数字说明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课文中有许多数字,具有神奇的作用。
“黄河在近2000年间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说明了黄河的频繁变化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而“黄河每年从中上游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重量达16亿吨,其中12亿吨被搬到了大海,4亿吨则沉积在下游河道中”,说明了黄河“河床逐年升高”的原因,因而也就“使黄河成了悬河”,容易造成可怕的大水灾。“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更是说明了黄河水土的严重流失造成了“农作物大量减产”。
由此可见,泥沙问题是最核心的问题。要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防止水土流失。这样,“黄河变好的梦想”才能成为现实。
如果没有这些数字的说明,我们怎么能形象地理解这一道理呢?
《夜莺的歌声》中的修辞
在《夜莺的歌声》一课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叙述了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孩子运用计谋,协助游击队战士歼灭敌人的事迹,突出表现了他面对凶恶的敌人机智勇敢、沉着冷静的品格和强烈的爱憎情感。
1拟人。文章开头描写了一场战争后的破败情景,特别是“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木垂头丧气地弯着腰”这一拟人,形象地突出敌人的侵略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破坏,连树木都“垂头丧气”(当成人来写)起来。这里,也饱含着人们的无比愤慨。
2双关。当敌人问孩子“你这里有没有人”时,小孩在回答中有一句“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这里的“野兽”明里讲,是真的野兽,战争一开始,枪炮轰鸣,野兽都跑出了树林,跑进了村子;而实际上,是把敌人比作
“野兽”,人们见他们来了,“就都跑了”。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双关”,一方面表现小孩子的机智聪慧,另一方面突出了小孩子对敌人强烈的憎恨之情。
3排比。小孩子给敌人“领路”时,“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你看,他天真活泼,好像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其实,他是在迷惑敌人。况且,他的“学夜莺唱”“学杜鹃叫”正是在给游击队的同志们报信呢!这里的“排比”用得多好。
4借代。听鸟叫的那个人回答:“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课文中还有这样的叙述:“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夜莺还是兴致勃勃地唱着。”……这里的几个“夜莺”实际上都是指那个机智勇敢的小孩子:他学夜莺叫给游击队报信,他就像小夜莺那样机灵活泼,惹人喜爱。
5反复。课文的题目是《夜莺的歌声》,课文中多次反复出现“夜莺的歌声”,开始是“打破了夏日的沉寂”,中间是“越来越响了”,最后是“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不仅与题目是很好的“照应”,而且像一根红线贯穿全篇,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小“夜莺”用“夜莺的歌声”给亲人报信,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夜莺”的语言
在《夜莺的歌声》一文中,作者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的爱国少年的形象,使我们赞叹不已,而最值得品味的还是那小“夜莺”的语言,令人赞不绝口。
1埋下伏笔。在课文中,“军官点了点头,转眼间,他那阴沉的脸上闪出一种冷笑的光”表示了敌人的阴险狡诈,企图从孩子的口中探听游击队的消息。而小“夜莺”的回答干脆利落:“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这就不仅避开了敌人的盘问,而且乘机巧妙地引出了“杜鹃叫”,为下文用鸟叫声报信而不引起敌人怀疑埋下伏笔。
2曲解。“村子里就剩下你一个了吗?”显然,敌军官并未死心,想继续盘问出游击队的消息。小“夜莺”回答说:“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这是一种曲解。曲解是一种有意识进行歪曲理解的修辞手法。显然,小“夜莺”知道敌军官是问他还有没有其他人(游击队),但夜莺偏偏故意歪曲说成麻雀、乌鸦之类。在敌军官眼中,小“夜莺”真是一个只知贪玩的傻小子。
3闪避。“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军官突然问。敌军官采取突然袭击的方法,想让孩子在无意中透露出游击队的消息。小“夜莺”说:“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这里,表现了他的警惕性特别高,面对敌人的突然发问,故意闪烁其词,答非所问,运用了“闪避”的修辞手法,把游击队说成是蘑菇,这种“风马牛不相及”的回答令敌人哭笑不得。
一幅农村田园画
范成大是宋代的进士,做过一些地方官,并做了两个月副宰相。他曾作为使节到金朝去谈判国事,抗争不屈,几乎被杀。后来退隐到故乡石湖。他怀有报国大志而不能实现,同情人民苦难又无能为力,因此创作了许多非常有特色的田园诗,洋溢着热爱生活的激情。《四时田园杂兴》就是他退居家乡后随兴写的一组大型田家诗。一共写了60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的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诗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了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的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把水写活了
《趵突泉》记叙了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美丽景色,依次描绘了趵突泉水的清浅、鲜洁和大泉、小泉优美动人的姿态。形象的描述以及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个人真切的感受,把趵突泉的水写得活灵活现,情趣横生,使人读后感慨万千。
1清格凌凌的水。文章开始以“清浅”突出泉水的清澈透亮,以“鲜洁”说明水质的清净新鲜,简明地描写了趵突泉的水是清格凌凌的;而紧随其后的“岸边的垂柳倒映在水面,上下都是绿的”和后面的“游鱼水藻,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进一步摹写了趵突泉“池里的水清极了”。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钟,便觉得自然的伟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
2喷涌不息的水。趵突泉是“一溪活水”。作者用比喻手法来写三个大泉眼,既表现了泉的特点,又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它的水“冒出水面半米来高”,多么壮观,多有气势!而比喻句“像煮沸了似的,不断地翻滚”突出了水的旺盛声势,后面的“没昼没夜地冒,冒,冒”一句,连用三个“冒”字,造成了一种急促跳跃的节奏,给人以“翻滚”的实感。第二个比喻句“好像永远不知疲倦”,进一步说明了水的喷涌不息,体现了大自然的蓬勃活力。永远那么纯洁,那么活泼,那么鲜明,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
3千姿百态的水。文中写池边的“小泉眼”,一个“数不清”足见其数量之多,而用几个“有的”排比句式突出了它冒出的水泡姿态各异,精彩纷呈。最后,用“没有哪一种珠宝能比得上”夸张说明了水泡“五光十色”的璀璨夺目,实在令人珍爱。作者运用比喻手法来写小泉,既表现了小泉的特点,又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小泉冒水,作者觉得有的像大鱼吐水,有的像一串明珠,有的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从作者的感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小泉的秀美。
从三个大泉的喷涌、翻滚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大泉的壮美,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从课文中的“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这个省略号,我们可以想象出很多小泉作者还没有写出来,激发联想的兴趣,真是“读有尽而意无穷”啊!
《小珊迪》中的感情变化
《小珊迪》一文写的是孤儿小珊迪,为了換零钱遭遇车祸,临死前托付弟弟还零钱,最后悲惨死去的故事。文章以作者对小珊迪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层层深入地层示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1讨厌。课文开头,小珊迪一个劲地想要“我”买他的火柴,打断了“我”与同事的谈话,因此,“我”感到讨厌;当同事说不需要时,他又以火柴价格便宜来请求;当“我”也说不要时,他又以降低价格的方式再次乞求;我们以没有零钱第三
次拒绝他,他再一次苦苦哀求说他“饿极了”……这样的由请求到乞求再到苦苦哀求,一句话比一句话重,使“我”觉得讨厌。但是,由此也可以想象到小珊迪饱受饥寒、受冻挨饿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于是无形中又产生了一些同情。
2同情。看着小珊迪“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再联系他的穿着,可以知道他是一个非常穷困、不得不在严寒中卖火柴,靠劳动谋生的孩子,不是那种靠欺诈骗取钱财的人:特别是晚上,小珊迪让他的弟弟送来找“我”的零钱,并告诉“我”小珊迪在换钱回来的途中遭遇车祸伤势很重。“我”对这对孤儿的同情进一步加深,并由此对那个社会的冷酷和不平等产生了憎恶。
3感动。饥饿贫穷的小珊迪在重伤之际仍不忘还顾客的零钱,这是多么诚实的孩子!他坦荡的人格让“我”感动;他在生死关头还牵挂着弟弟小利比:“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这又是多么善良的表现!由此,“我”被小珊迪再次深深地感动,慨然答应照顾小利比。从“我”的感动中,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小珊迪的美好品质诚实、守信、关心他人。
课文的结尾饱含深情地赞美:“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的美好的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这是作者强烈感情的充分流露。是的,小珊迪的故事将永远流传,打动更多读者的心。
《黄继光》一文中的“!”
在《黄继光》一课中,多处用了感叹号“!”。细细体味,其趣无穷。
“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这是“冰雹一样的”子弹对准黄继光射击,他“肩上腿上都负了伤”的情况下,同志们看到的动人情景。三个“!”,一是惊喜的呼唤;二是由衷的感叹;三是激情的赞美!惊的是他的非凡举动,叹的是他的坚强意志,赞的是他的崇高精神。
“轰!敌人的火力点塌了半边……”这是黄继光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满怀深仇大恨,用手雷炸毁敌人半边火力点的壮烈情景。这里的“!”显示了黄继光的声威,也显示了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无比巨大的声威。
“指导员正在着急,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这里的“!”预示着一个多么惊天动地的雄姿:“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展示了一颗多么壮怀激烈的赤心!
“‘冲啊!为黄继光报仇!喊声惊天动地。”这是在黄继光英勇献身之后,指战员发出的愤怒呼喊——犹如火山爆发一样的复仇心声。这里的两个“!”是对指战员急欲杀敌报仇的正面描写,也是对黄继光精神给予人们激励、鼓舞之大的进一步凸观。
《可爱的草塘》的写作特色
《可爱的草塘》一文围绕着草塘的“可爱”,生动地描写了草塘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赞美之情。其写作手法多样,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描写展示“可爱”。课文中大量运用了描写手法,充分展示草塘的可爱。如用“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儿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写了草塘“浪花”的与众不同、活灵活现。用“不大的水泡子……挤挤挨挨的都是鱼。”“筷子长的鲇鱼,手掌宽的鲫鱼,一条又一条不住地往岸上拋”等描写,表现了草塘的物产丰富。
2对比突出“可爱”。作者开始对北大荒不了解,“感到一切都不习惯”“觉得没意思”“待腻了”。但是当他初次见到草塘时,就被萆塘的大而美所陶醉了。他情不自禁地说:“这草塘真美啊!”由衷的赞叹表达了他对車塘美景的“喜爱”之情。当作者看到小河的奇特情景时,更是赞叹不已。一个“啊”字,说明他已经爱上了这个地方,完全陶醉于这迷人的景色之中。这是一个对比。还有最后一段,作者想“洗一洗脸”,但草塘的美深深打动了他,因此生怕因洗脸打破这美好的景象,于是就“犹豫了”。这矛盾的心情又是一个对比,再一次突出了他对北大荒深深的爱恋。
3排比强调“可爱”。在课文中,作者还运用了排比句,强调草塘迷人美景的可爱。如“一条清澈的小河奇迹般地出现在我的眼前。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这里的“绿草”“蓝天”“白云”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情形各不相同,但都是那么美丽迷人,那么可爱。
4对话围绕“可爱”。这篇文章的对话用得多,用得好,用得妙。比如“不过你得紧跟着我走,俺这儿狼可多啦!”是小丽吓唬“我”的话,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她的“假话”一是抓住了北大荒过去“大而荒,广而野”的特点,二是以此反衬今天草塘的可爱。这种欲褒先贬的手法使人变惊为喜、变厌为爱。又如“我故意逗她:‘别光说美的,若是冬天呢……”这句话意在探听冷落、萧条的冬天里的北大荒,但是却引出了“冬天更好玩”的动人情节,深化了赞美之意。而后面“我”的继续深究:“哦,你这么一说。北大荒好得哪儿也比不啦?”这一反问,更是将北大荒之美和对它的惊叹之情,推向高潮。
看可爱的草塘,赞可爱的草塘,作者写的《可爱的草塘》实在可爱!
3.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全解电子书 篇三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标》对于学生阅读的要求是:默读要有一定速度,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同时在阅读中要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阅读说明性文章,要能抓住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等等。
本册教材和上册教材一样,依然是十一个板块,体现着“革命精神,文化积累,生活启示,壮志雄心,祖国河山,英雄形象,名著导读,美好憧憬,诗词熏陶,多维思考”等特点。它既是前几册教材编排的延续,又是学生理解和积累的深化。基于本册教材的特点,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落实学习目标,强化精读和积累,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积淀学习方法。当然,知识与能力是需要并行的,只有二者相得益彰,才能让知识促进能力的增长,能力促进知识的丰富。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需要很多,我们需要在高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探究能力、概括能力、搜集和整理能力等。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动起来,加强课外搜集与课内知识的联系,强化引导和探究,提高学生的搜集、整理、理解、归纳等能力,使整个教学活动充满语文味。本册教材,在注重了文化品味的同时,从多视角选材:依然是既有历史的,又有现代的;既有国内的,又有国外的;既有名篇名著,又有文言文精选,使整册教材饶有兴味,视野开阔。下面就让我们一同翻开教材,领略一下本册教材的魅力。
本册教材共十一个板块,分别是:第一板块:“革命岁月”由一篇文章、一首自由体诗和一首七律诗组成。第二板块“汉语家园”,由一个近代批阅故事和一篇知识性很强的叙事文构成。第三板块“科学家眼中的动物”,是由从科学研角度出发的三篇写动物的文章组成的。第四板块“生活的启示”,是由三篇从生活中得到触动的文章构成。第五板块“胸怀壮志”,由曹操的乐府诗、毛泽东的《十六字令三首》和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节选构成。第六版块“黄河泰山”是由两首五言诗和一首自由体朗诵词组成。第七板块“丰碑”由三篇典型的英雄人物故事组成。第八板块“不同的思考”是由一篇渴望得到大人理解的文章和一篇寓言故事组成的。第九版块“《三国演义》和《红楼梦》”是由这两部名著中章节节选构成的。第十板块“为学”是由《论语》和《列子》节选的文言文构成的。最后一个板块“走向明天”,是由一篇坚持梦想、鼓励成就梦想和追忆童年梦想和老师见面的三篇文章构成。共二十九篇课文。认真读了全册书后不难发现,这十一个板块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给予了丰厚的保障。下面我们就逐个板块、逐篇文章来赏析一下本册教材。第一板块
革命岁月
一、板块解析
本板块由《井冈翠竹》、《延安,我把你追寻》、《七律·到韶山》三篇课文构成。本组课文以散文、诗歌为载体,歌颂了优良的革命传统和乐观的革命精神。学习本组课文,一是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及不同的文体感受作品的风格与特色,二是希望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调查、比较真正走进革命年代,继承革命传统及坚强、乐观的革命精神。在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进行综合交流,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本板块的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时代背景感受井冈翠竹的精神,初步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及发扬延安精神的意义,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三、本板块的教学重点
要在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意识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深入领会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方法,注意读写结合训练。
四、教学建议
本板块的三篇课文思想性很强,课文的年代离学生较远,在讲课之前可以布置学生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以增强学生对那个年代的了解。第二板块
汉语家园
一、板块分析
前面我们学过的每一册书里都有《汉语家园》这一板块,讲的都是汉语的精妙之处。从这个板块的两篇课文中,你不仅能感受到汉语言的魅力,还能认识到它发展的足迹。
本板块的教学,应紧紧围绕板块主题——汉语家园,通过两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对汉语遣词造句妙处的理解,并可适当拓展相关故事,启发学生领悟汉语的魅力。
二、本板块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相关拓展。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丰富积累,收集新名词。
三、本板块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汉语遣词造句妙处的理解,启发学生领悟汉语的魅力。
四、教学建议
《妙语批试卷》这篇课文短小精悍,结构严谨,语言简洁、风趣,作者用清新活泼的笔触,讲述了康有为妙语暗讽不学无术之徒的小故事。从中我们能感受到康有为的才学和机敏,更能感受到“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中国式幽默的表达魅力。
这篇课文中的文言文较多,学生不太容易读顺,有些句子也不太容易理解,课前可布置学生预习,借助工具书或资料弄清比较难理解词语的意思。文言文的意思理解了,才能合理地进行断句,才能把课文读通顺。第三板块:科学家眼中的动物
一、对于本板块的认识:
本板块共有三篇课文,分别是《天鹅》、《蜘蛛》、《大孔雀蛾的晚会》,它们都与动物有关。这三篇文章相同的是作者都向我们展示了动物鲜明的特点,但它们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和写法上又各具特色。《天鹅》这篇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脉络清晰,结构特点鲜明,每一段都有它的中心句,而且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典雅,词语丰富,描写细腻,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作者对天鹅的无比喜爱和赞美之情。《蜘蛛》一文在结构上的特点也很鲜明,开篇即点题——蜘蛛最聪明,第一句即为本文的中心句。然后文章又从外形、结网、捕虫几方面围绕“聪明”这一中心展开来说。这两篇课文都是学生习作的好范例和语言积累的源泉。《大孔雀蛾的晚会》则从文题中就能感受到文章的主题,文中作者又用了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地向我们展示了“晚会”那“壮观”的场面,从而引起学生对昆虫世界的喜爱和神往。
二、本版块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来感悟深刻的语句,感受科学家眼中动物的奇特与美丽;
2::初步学习作者留心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特点叙述的表达方式和说明方法(这也是本板块的教学重点)
3:通过反复朗读、感悟,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加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第四板块:生活的启示
一、对本板块的认识:
生活是大课堂,在现实的学生生活中,并不缺乏小故事大道理、小故事大智慧这样的文章和书籍。本板块安排的文章,目的就是让学生能用心去感悟生活,留心观察身边的人,注意身边发生的事。《落花生》一文是借物喻人,主要描写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收获节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风筝》和《因小失大》这两篇课文分别记叙了让作者感到懊悔的事,同时也给读者启示,引发读者思考。本板块的课文就是通过平实的小故事,揭示生活中的道理。我觉得教学中,应聚焦重点的词语,牵一发而动全身,应该较少地进行琐碎的分析。在这三篇文章中,《风筝》和《因小失大》两篇课文在理解上要比《落花生》有难度。特别是鲁迅的《风筝》一文,语言上的特点及那个年代人物及社会的主流思想不太好理解,这也是一个教学难点。
二、所以本板块的教学目标我定为:
1: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发现、思考、积累,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感受生活的快乐和收获,从中感悟生活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哲理。
3: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尝试在习作中运用。
三、本文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感受鲁迅先生浓浓的兄弟之情和自省精神。
四、本文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2:揣摩文中难懂的语句,理解本文主题的深刻含义。鲁迅的文章带有很强的时代烙印,本课在语言上和思想上对于学生来讲都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课前一定有充分的预习;了解鲁迅的年代,人物及社会的主流思想,语言特点等。我想本课也是让学生深入接触鲁迅作品的契机。本文“主题的深刻含义及它多元化角度的表现”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第五板块:胸怀壮志
一、对本板块的认识:
本板块的主题是胸怀壮志。在教学中,教师应紧紧围绕这一主题教学。本板块共有三篇课文,主题鲜明,但仍各有特色。《龟虽寿》是一首诗,抒发了曹操虽已年老,但是仍然“志在千里”的壮志豪情,《十六字令三首》是一首词,词中毛主席通过写山,咏物言志,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及红军的胸怀和抱负;《少年中国说》则是一篇文言文,是近代梁启超所作,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鼓励中国少年为建设少年中国奋然而起。虽然本板块的三篇课文体裁不同,但主题鲜明,而且都与历史有关,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地查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这样才能有效地理解内容,然后再采用熟读成诵,边读边想象诗词意境的方法,进而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因此,本板块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背景理解内容,熟读成诵,边读边想象诗词的意境,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学习诗人的乐观自信、胸怀抱负的精神。
2、阅读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魅力,感受澎湃的激情和宏大的气势。本板块我以《十六字令三首》为例讲一下教学思路。
第四板块的习作主题是生活的启示,这篇习作主题鲜明,与本板块的教学紧密联系。
1、教师应在选材上加以指导,帮助筛选。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启示。启示即: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的意思。一定让学生与“难忘”的事相区别开来。
2、写作要点是事情无论大小,经过都要写具体,所选素材一定是自己从中有所感悟和启示的。
3、表达真情实感最重要。
习作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注重互评和交流。长春版语文六年下6、7、8版块教材解读 第六板块教材解读
一、版块分析
这一板块以“黄河泰山”为主题编排了《望岳》,《使至塞上》,《黄河颂》三篇文章和一次以《中华文明赞》为题的表达训练。《望岳》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雄伟高大,《使至塞上》一诗,描绘出大漠边陲的无限壮丽,《黄河颂》赞美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编排这样一组课文,意在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在朗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本次表达是在学习这一版块后的一次表达训练,是对版块内容的回顾与提升。内容是中华文明,形式是演讲稿,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这一版块的教学重点:一是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二是结合注释理解诗歌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是体会诗句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受到美的熏陶,感悟诗歌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建议
1、整体把握,合理组合。本组课文是围绕一个主题,内容之间互相照应,结构上有机组合。
2、抓“词”眼,重视阅读。《望岳》一诗,在学习时,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从整体上感悟诗句的意思。然后在读中抓住“齐鲁”“神秀”“层云”“绝顶”等词语,理清望岳的顺序,接着抓住“钟”“割”等动词,结合课文中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边读边想象泰山的景色,感受山的特点。
3、展开想象,感悟文本。本版块的几篇文章,必须启发学生凭自己的实际经验和生活知识,运用联想、想象、类比等方法去感知和欣赏作品的境界和情调,即进入意境。这时候如果学生不善于进行积极的想象与联想,那么再美的文学形象对他也没有多大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这一版块的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复述、背诵等方式,把握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体会人物崇高精神品质,并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激发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难点是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感受作品中生动和形象的语言,与文本展开深层次的对话。
三、教学建议
1、紧扣文后练习,以读代讲突破教学重难点,明晰教学思路。
2、明确一个主题,淡化知识传授、重视语文实践。第八板块教材解读
一、版块分析
这一板块以“不同的思考”为主题选用了两篇课文《蛇肚子里的象》、《不留余地的狼》和一次表达训练“与众不同的联想”。《蛇肚子里的象》写了“我”画了一幅“蛇肚子里的象”的画,可是却无法让大人们理解的故事。《不留余地的狼》借用一只狼因为不留余地,导致自己被送入虎口的案例,借各界人士之口,表露看法,精辟的言论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编排这一版块的意图是让学生懂得“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同一件事,看问题视角不同,结论也不尽相同。”这一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这一版块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对比描写的作用。难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三、教学建议
1、结合“思考与交流”制作课件,设计阅读教学环节。
2、读写结合,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六年级下册九、十、十一板块教材解读
4.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解读 篇四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共40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16篇,八个综合活动,八个单元小结,四个单元中有“金钥匙”。
(二)课标要求
1、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2、阅读
(1)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2)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3)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4)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5)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7)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3、习作
(1)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2)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3)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4、综合性学习
(1)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2)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三)本册教材的体系及所处的地位
1、教材的体系
(1)本册教材仍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写,共设计了以下8个专题,分别是:“乐趣 ”、“遗迹”、“科学的精神”、“ 生命”、“冲突”、“英雄”、“珍惜"、"告别童年"。
(2)单元构成
每个单元有5篇课文,主体课文3篇,拓展阅读2篇。每个单元有一个综合活动,一个单元小结。1、2、5、6单元中有“金钥匙”。
(3)主体课文的主要栏目:
每篇主体课文的下面,增加了要求会认、会写的字,两个思考题仍然是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保底题。主体课文的页侧,设立了几个栏目:小资料、我的视角、日积月累。
“小资料”中的内容主要有作者的概况、课文的背景资料、以及课文重点知识的解读,这些内容的设计,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积累一些文学常识,还可以让学生树立检索资料的意识。
“我的视角”栏目,安排的是丁丁和冬冬两个人物的话,目的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在自学时总结自己发现的问题、独立的见解、改进的意见、以及学习的方法和策略等等。如果老师把“我的视角”这一栏目能够引导到位、教学得法的话,我想将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和创造力。
“日积月累”栏目,贯穿教材始终,因为语言的积累是小学语文教学始终一贯的重要任务。在这一栏目中,老师不应再硬性指定学生学习的范围,应当由学生自由地去摘录自己喜欢的字、词、句、段,让学生独立来完成。
这三个提示性、引导性的教学资料,是提高教学实效的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应得到我们的足够重视,尽力地去发挥它们的最大效应。
(4)拓展阅读:
每个单元安排了两篇拓展阅读,主要是引导学生从课本的学习向外延伸,扩大阅读量;为不同程度、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开辟了适应学习的弹性空间;同时对前三篇课文给予了补充和提升,课文后面的提示与建议对师生的阅读做了一点点拨。
(5)综合活动:
每个综合活动大体包括“导语—选题-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准备展示—展示”几个环节。综合学习的主题与单元主题一致,意在通过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动手能力、运用语文基本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6)单元小结:
每个单元都有一次单元小结,分自己评、他人评两栏,他人评包括同学、老师、家长评。单元小结可以分项、分级评,也可以打分评,还可以用文字阐述。
(7)金钥匙:
本册的四个“金钥匙”同上学期一样,对以往学过的学习策略方法、应培养的学习习惯做了综合和概括,以求复习已学,灵活掌握,获得提高。
2、本册教材所处的地位
六年级是《课程标准》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年,其特殊地位要求六年级的教材加强整合性,并兼顾与初中学段的衔接。为此,本册教材不再着眼于个别的能力点和知识点,不再设“语文天地”做单项训练,不再通过“金钥匙”学习某种学习方法或策略,而是致力于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形成的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比较广泛的文化积累,基本上能够实现自学语文,切实推进《课程标准》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
(四)本册教学的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学情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借助具体的语言环境或工具书独立学习生字、词语的能力。
(2)继续培养学生通过抓重点词语理解语言环境,理解人物、情节、社会背景等的能力。
(3)背诵规定的课文和段落,进行语言和文化的积累。
(4)加强习作练习,使学生愿意写、有的写;继续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
(5)培养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6)继续培养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
二、教材处理
六年级下册的学习任务是:不间断地做语文的积累,查漏补缺,复习巩固,综合提高,自主创新,全面落实《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级段的目标要求,根据教学任务我认为在本册教学中应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1、加强整合,整体推进。
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与前几年的文章进行整合。例如:学习《我站在铁索桥上》一文时,可以借来四年级的语文书,为孩子们朗读《飞夺泸定桥》一课,体会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又加深了对泸定桥的认识。同时还要注意单元整合。如:把单元中“日积月累”“综合活动”与阅读教学进行整合,这样既可以落实整体把握单元学习、整体设计、整体推进的教学要求,又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2、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
《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北师大教材每篇课文都有“我的视角”和“日积月累”这两个栏目,预习时可以让学生看一看,对理解课文、理解重难点有所帮助,同时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补充“我的视角”,以此巩固提升所学知识。
3、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语文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材注意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一是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如,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重点语句,结合生活实际交流读了课文后的感想。二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课外阅读,如学完《美猴王》,可以给学生推荐《西游记》;学完《山中杂记》,可以给学生推荐《寄小读者》,引导学生
读整本的书。这样的编排,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加强了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
4、借助“综合活动”提升语文素养。
这册书的语文实践活动很多,考察遗迹、编小报、怎样化解冲突等,练习形式丰富多彩,深受学生喜爱,每个单元都有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的“综合活动”,它围绕一个主题提供了思考的多角度或多个层面以及相关的材料,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去搜集、筛选、整合相关资料与信息,在活动中学习,在交流讨论中学习,保证了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有利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组织指导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整合性学习时应注意整体把握单元内容,教师备课、学生学习都应先浏览一遍整个单元,了解单元的大体内容,确定教学的重点篇目,制定综合性学习计划,着手搜集资料、分工组织、构思习作,统筹安排整个单元活动。如:学习第二单元课文前,先布置本单元的综合活动,教学第一课《长城赞》,检查考察目标的确定情况,教学第二课《索桥的故事》,讨论考察方案,教学完所有课文,进行实地考察,撰写考察报告,在班级内报告,学习“金钥匙”,完成单元小结。
5、通过多种方法和渠道提高习作水平。
(1)习作训练统筹安排。大部分综合活动都有写作的要求,完成活动的过程,即酝酿的过程,不要把习作简单地安排在最后,而应该在制定单元学习计划时就让学生心中有数,引导他们在活动的准备和实践中加强参与和观察,做学习的有心人,为习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如:教学第一单元第二课《古诗二首》,布置综合活动第二板块,寻找生活中的乐趣,为下一步表达乐趣、共享乐趣、习作训练做好铺垫。
(2)读写结合,找切入点。《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如《山中杂记》一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总分式的结构,教学时就可以安排一个小练笔,仿照这种写法,写一段话,提高学生对这种结构运用的熟练程度。
(3)有针对性的练习。例如:毕业生中多数存在重点内容写不详细的问题,那么,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先找出问题的症结,然后对症下药,用一些范文加以分析引导,再设计相关的习作训练,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6、复习总结“金钥匙”,为学生今后学习打好基础。
本册中的“金钥匙"是对以前学习方法的复习总结,意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所以,在教学“金钥匙”时,教师要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反思学习中运用学习方法的情况,跟大家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发现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找到改进的方法。例如:有的学生阅读文章,总是默读,不愿意朗读、诵读,认为没有必要;有的学生阅读一定要出声,这有碍于其他对问题的思考等
等,教师针对问题,可以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让学生改正,从而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7、利用“单元小结”促进学生进步。
很多教师常常忽略“单元小结”,其实,学完一个单元,让学生以自评、它评的方式谈谈收获、不足,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也为学生查缺补漏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外,教师要特别关注学困生,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多给予鼓励,以此增强它们的自信心,使他们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三、全册教学重难点:
1、字词句 重点 积累,从积累到应用。认真写字、及时检查作业中的错别字。难点 自己确定并掌握生字词语。
2、阅读 重点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在书上作批注,尝试个性化阅读,写出“我的视角”。通过重点词语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倾听,善于倾听,敢于提出自己不同观点。积累优秀古诗文60篇(段)。难点 学会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尝试个性化阅读,写出“我的视角”。了解课文不同的写作方法,理清文章层次。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当时的情景,联想实际生活现象,继而深刻理解文章。
3、习作 重点体会写作乐趣,养成修改的习惯习作要做到真实、有中心、有层次学会用几件事来写一个人。内容真实、具体,感情真实。与综合性活动结合,活动过程即习作酝酿过程。难点 中心明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写作表达的需要,进一步了解句号、逗号、冒号、引号、省略号等常用的标点符号的作用,并尝试运用到阅读写作中。
4、综合活动 重点 制定小组活动计划。组织好两到三个全班性的综合活动。
5、评价 重点 为单元做个人小结,养成习惯。难点 对小结的评价。
四、教学策略:
1、注重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对语文课堂感兴趣。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也是促进学困生转变的最好方法。形式多样、灵活多边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认真备课就现得尤为重要。
2、注重语文学习的过程和策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整体推进,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3、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每篇课例只选一篇师生共同确定的作品进行详细研讨,重在归纳阅读的方法、作品的特点及自己的收获。其他作品由学生针对学习重点文章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并与本单元的写作训练相结合,做到以写促读,读写结合。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学表达,从读中学写。在作文训练中,要充分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4、强调积累,感悟丰富的文化内涵。积累包括语言材料、篇章样式、人生体验、思想感情等方面,积累应该整体把握、螺旋渐进,而不是线性发展的。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悟作品的各方面,引导学生学习现实生活中大众的语言、古人的活的语言,从古今中外文化精品中感受丰富多彩的文章样式与创造力。学习语文就是学习做人,因为学习语文的过程既是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他人的过程,也是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
5、年级组教师应团结协作,经常交流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群策群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合格的毕业生。
6、加强教学研究工作,积极撰写总结论文、教学论文,注重在教学之余进行反思,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提高自身素质。
总之,把握教材的脉搏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构建高效课堂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城关教育的腾飞而努力吧!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解读
5.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全解电子书 篇五
执笔:白塔小学 吉智华
【单元整体概述】
本单元的教学主题为咏物抒情,由《广玉兰》《夹竹桃》《古诗两首》三篇讲读课文和《习作6》《练习6》组成。
《广玉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描绘了广玉兰的香幽、色美、形秀和叶片的独特情趣,尤其是对它的花形作了细腻的刻画,表现了广玉兰优美的姿态和高雅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
《夹竹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描绘了在万紫千红的季节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古诗两首》都是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两首均为咏物七言绝句。《石灰吟》为明代诗人于谦所作,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墨梅》为元代书画家王冕所作,诗人借墨梅为喻,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16个生字,在阅读中推敲、理解词语,积累、运用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背诵相应的段落。
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体会课文语言用词的准确、生动与精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4、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了解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收集优秀的案例,并尝试仿写。
6、激发运用所学知识研究、解决生活中的际问题的热情,把自己的研究、思考、感受、建议具体地写出来。(作文)
7、了解对话的要求,激发学生开展对话的兴趣。(口语交际)【单元课时安排】
● 《广玉兰》 2课时 ● 《夹竹桃》 3课时 ● 《古诗两首》 2课时 ● 《习作》 2课时
● 《练习》 3课时 【常态教学理念】
1、让学生自主地学、合作中学、扎实地学、愉快地学。
2、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3、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篇目教学分析】
广 玉 兰
《广玉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描绘了广玉兰的香幽、色美、形秀和叶片的独特情趣,尤其是对它的花形作了细腻的刻画,表现了广玉兰优美的姿态和高雅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整篇文章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描写细致形象。教学时,可以充分发挥教师范读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有感情地朗读中,想象广玉兰的特点。还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引导学生在优美的画面与音乐中,体会广玉兰的特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个自然段背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利用自己的方法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作者喜爱广玉兰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到生活中感受美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广玉兰的,理解作者喜欢广玉兰的原因,感受广玉兰的美。
【教学对策】
课前可以带领学生观察,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积累初步感受,或者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广玉兰图片,围绕作者的思路,指导学生朗读,感受广玉兰的美。
【教学构想】
1、运用媒体,创设情境
恰当地运用多媒体会在课堂上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在第二课时开始阶段可以以优美的诗歌导入,迷人的音乐渲染,美丽的广玉兰图片欣赏,让学生仿佛置身在优美的境界中,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
2、层次朗读,读中感悟
朗读是学生理解文本的主要手段,广玉兰的特点需要通过朗读来感受。因此,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种朗读方式,如浏览、默读、自由朗读、配乐读等,还可以让学生带着不同的要求去读,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美的同时,在脑海中形成画面,逐步深入而有效地训练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3、注重积累,指导写作 优秀的语言应该让学生内化为自己的积累。本课教学应该指导学生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一种形态,根据提示试背,争取当堂能完成。
另外,本课教学可以穿插写法教学,指导学生归纳第三段是按总分总的结构描写广玉兰的四种形态的。在学习了广玉兰的的四种形态后,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可以出示四幅比较精美的广玉兰图片,让学生运用课文语句,充分发挥想象,写出自己眼中的广玉兰。在总结全文时,应该再次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写得这么好的原因,再议一议,用精炼的语言、具体的实例在全班交流本文的写法,并指导学生尝试用这种方法练写一种熟悉的植物。
【教学资源】
课件:http://bbs.xxyw.com/dispbbs.asp?boardid=50&id=149593&page=&star=2 教案:http://bbs.xxyw.com/dispbbs.asp?boardid=50&id=136864&page=&star=2 【作业设计】
1、摘录文中优美的词句。
2、仿照第三自然段的结构,写一篇观察日记。
夹
竹
桃
本文语言清新,结构严谨。作者开篇直抒胸臆:“夹竹桃是最值得留恋、回忆的花。”接着作者以细腻的笔调描写了红白两种颜色的花融洽地开在一起的情景。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一连列举了春夏秋三季的花期长、韧性可贵。第四、五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夹竹桃花开三季、韧性可贵令人钦佩,月光下的夹竹桃叶影参差、花影迷离令人遐想。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全文,与开篇形成呼应。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用自己的方法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和“无不”写一句完整的话。
3、理解作者喜爱夹竹桃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去欣赏夹竹桃的可贵韧性,走近作者,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作者的奇思妙想。
3、了解第三自然段的反衬作用。【教学对策】
1、课前可以带领学生观察,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积累初步感受。
2、配乐朗读,辅以精美的夹竹桃图片展示。【教学构想】
一、初读设想
1、可以先由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教师再出示图片,作适度补充,让学生对夹竹桃有一个整体感知。
2、激发学生初读的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不理解的字词通过查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来揣摩。
3、在学生能理解、流利地读通课文后,再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的大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出初读课文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二、精读指导
主要围绕第二、四、五自然段进行师生间的精读对话。
1、第二自然段的文字、画面、意境都很优美,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不宜进行支离破碎的细讲分析,要抓住“十分奇妙,十分有趣”这一组关键词,引导学生图文结合,边读边在脑海中展开想象,眼前浮现出夹竹桃红白花开相映成趣的画面。在学生理解、感悟、想象的基础上,则可以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进行诵读。
2、第四自然段作者从花期方面描写夹竹桃从春到秋花开三季的情景。这一段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说的夹竹桃的“韧性可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韧性”,充分进行自读自悟、圈点批注,预留充裕的时间让学生交流感悟:“一声不响”“„„无不奉陪”等词句的内涵以及作者抒发的感情。
在这一自然段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联系第三自然段的内容,以读代讲,引导学生读懂作者通过从春到秋十四种花的对比衬托,更鲜明地表现出“韧性可贵”。
另外,这段的朗读重点是指导学生读好两个双重否定句和一个反问句,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第五自然段作者从花影、叶影两方面描写夹竹桃在月光下扑朔迷离的景象。这一自然段写得生动有趣,易于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只要引导学生真正把这段读熟、读透,文中的画面、意境就会自然浮现在学生眼前。
另外,在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真实感受并启发学生一边读一边调集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必要时教师可以配以适当的音乐进行范读。在这样的阅读想象中,月光下的夹竹桃的美就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审美体验。
最后,在学生感受到作者构思奇妙,想象贴切、新奇之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也展开想象的翅膀,仿照“我幻想它是„„”句式说话。
三、合作探究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作者描写了院子里的十四种花,花开花落,万紫千红。这段文字虽然没有一个字直接写夹竹桃,然而作者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将夹竹桃的“韧性”写得鲜明。在初读阶段,引导学生质疑:这段是不是走题了?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学生的看法。在总结全文时,要引导学生站在全文的高度,从作者谋篇布局的角度,再进一步理解这一自然段的反衬作用,并领悟作者的这一表达方法。
【教学资源】
课件:http://bbs.xxyw.com/dispbbs.asp?boardid=50&id=149593&page=&star=2 链接:
http://bbs.xxyw.com/dispbbs.asp?BoardID=50&ID=137862&replyID=&skin=1
http://bbs.xxyw.com/dispbbs.asp?BoardID=83&ID=140535&replyID=&skin=1
http://bbs.xxyw.com/dispbbs.asp?BoardID=50&replyID=1287497&ID=90206&skin=1 【作业设计】
1、摘录文中优美的词句。
2、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3、运用“反衬”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小短文。
古 诗 两 首
《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的作品。诗的前两行写石头面对各种磨难,毫不畏惧;后两行写即使粉身碎骨叶要留下清白。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的石灰的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优秀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墨梅》是元代书画家王冕的作品。这是一首题画诗,诗的前两行写实,强调“吾家”的梅花,朵朵都是“淡墨痕”的,素净雅洁;后两行抒情言志,说明他画梅花不是为了让人夸赞“颜色好”,只是要让它的清香弥漫在天地之间。作者善画梅,也喜咏梅。这首诗就是借墨梅表现了他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两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对策】
1、借助文中插图或者教学课件,指导学生边观察边展开想象,教师辅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帮助学生把诗句变成具体的形象,入境悟情。
2、教师提示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感情。
3、反复诵读,积累内化。【教学构想】
古诗教学重在理解诗意,想象意境并体会情感,实现与诗文对话,与诗人对话的教学目标。六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可以让他们先通读古诗,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思考、想象,体会诗人在文字中蕴含的情感。
一、读懂诗题,感知内容
1、引导学生回忆背诵第9课学习的词两首,复习古诗词的学习方法。
2、启发学生运用逐字解释、补充意思的方法读懂诗题,初步感知古诗描写的内容。
3、教师作诗人生平简介,以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体会诗情。
4、范读古诗,帮助学生整体感知古诗。
5、学生自读古诗,检查初读效果。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在通读古诗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查字典并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古诗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内容。
三、想象意境,体会感情
1、借助插图或教学课件,指导学生边观察边展开想象,入境悟情。
2、提出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想象和体会:①作者见到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有什么感受?②如果你站在这株梅树下,你会怎样夸赞这株梅树呢?
3、进入诗句所描绘的境界,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反复诵读,积累内化
1、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古诗的意境和感情。
2、指导学生读好诗句的节奏和重音。
五、合作探究,练习写作
1、交流课前收集的描写梅花的诗词,诵读。
2、引导学生简单感悟每首诗中梅花的形象。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①从这些诗词中你感悟到梅花的哪些精神品格?②你从这些精神品格联想到哪些人?
4、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动笔写一个“梅花赞”的小片段。【教学资源】
http://bbs.xxyw.com/dispbbs.asp?BoardID=50&replyID=2233968&ID=147010&skin=1
http://bbs.xxyw.com/dispbbs.asp?BoardID=50&replyID=1775387&ID=122242&skin=1
http://video.sina.com.cn/v/b/17410084-240023176.html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选择一首古诗,写一篇读后感
习作 6 本次习作任务是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统计方法去研究生活中的问题,并将研究的方法、过程、感受形成文字。
【教学目标】
1、读懂本次习作的要求,知道本次习作的内容是写一次调查统计。
2、能运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统计方法去研究实际问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同学中作一些调查。
3、指导学生再现自己的真实交际情境,选取自己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材料,具体描述人物,表现人物的特点和品质。
4、训练学生根据习作要求修改作文的能力。
【教学准备】
走访家乡名人,搜集名人资料。
【教学重、难点】
将统计过程、结果以及自己的感受写具体。【教学对策】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与自己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2、指导学生设计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并在班内交流。
3、课堂上交流自己小组的调查收获,激发学生讨论、表达的兴趣。【教学构想】
习作前,要引导学生先确定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个内容必须和自己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如:班级课外阅读情况调查、学生兴趣爱好状况、校园最受欢迎歌曲排行„„提出问题后,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或由学生自由组合,选取自己喜欢的内容,设计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并在班级内交流,让调查的设计尽可能切合学生的实际,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学生亲自调查实践,并取得第一手资料后,先让他们在课堂上交流自己小组的收获,激发他们讨论、表达的兴趣,从而为习作创设情境。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习作要求,明确写作的目的,指导他们从调查设想、调查准备、调查过程和调查结果这四个方面来将整个活动写清楚。最后,要具体写出自己在调查活动中的思考、感受和建议。
一、作前准备,开展调查
1、引导学生确定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2、围绕这个内容设计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
3、在同学中开展一些调查。(提醒学生调查要真实,充分尊重别人的意见,不能弄虚作假。)
二、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1、引导学生回忆数学课中所学到的统计方法的有关知识
2、说说统计方法的广泛应用。
三、明确要求,讨论写法。
1、提醒学生在习作中把自己调查统计的过程、结果、感受详尽地写下来。内容包括调查时间、调查问题、统计方法统计数据自己感受等。
2、在习作的最后,作者一定要根据自己的一系列的统计数据,思考数据背后所反映的问题实质,把自己的研究、思考、感受、建议具体地写下来。
四、鼓励动笔,学生作文。【教学资源】
http://bbs.xxyw.com/dispbbs.asp?BoardID=50&replyID=2336593&ID=153618&skin=1
http://bbs.xxyw.com/dispbbs.asp?BoardID=50&replyID=1991775&ID=136898&skin=1
http://bbs.xxyw.com/dispbbs.asp?BoardID=50&ID=132496&replyID=&skin=1
练习6 【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拟人化描写”的诗歌,学会分类积累词语。
2、诵读与欣赏《马诗》,体会诗歌本身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有趣味地诵读。
3、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学习与人交流、与人对话。【教学重、难点】 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 【教学构想】
第六单元的训练内容有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等。其中语文与生活和口语交际是训练的重点。在阅读诗歌的环节中,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白留心观察身边的四季景物,选择有代表性的,抓住它们的特点,就能把四季写得充满生机。教学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站在写作的角度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四季写得充满生机?从中学习到适当运用拟人修辞的写作方法。在诵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交流,这首诗给你哪些启发?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多角度的思考,为接下来的仿写环节打下基础。
在分类写词语的环节中,要求学生平时注意课外诗歌的阅读与积累,同时还可以结合课前的摘抄、练笔等,进行一次诗歌诵读或成语分类接龙的比赛。形式活泼,又有了一定的容量。
在诵读与欣赏环节中,可以先引导学生朗读好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对诗意的理解要求不要太高,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概意思就行。然后引导学生读一读书中关于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说明,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最后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积累内化。
这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约请有关人士,在班级里举行一次对话活动。这次口语交际,课前的准备是不容忽视的。有条件的(如充分利用自己的朋友资源或者家长资源)可以邀请他们到现场。不过这样的形式,事先要请来宾围绕一个主题,准备好交流的题材。而对学生也应该事前做好提问的准备,例如:围绕主题如何提问,交流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只有准备充分了,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回想,电视节目的对话场面,首先对对话的形式有个大体了解,然后弄清对话的要求:
1、选择好对话人物,做好约请。
2、确定一个对话的主题,谈话的主题应该有价值。
3、对话前,应围绕主题自己查阅有关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
6.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全解电子书 篇六
[关键词]单元 整合 备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64
语文教学要真正还学生“轻负高效”的学习面貌,教师就要整体把握内容,获得阅读感受,迁移学习方法,拓展课外阅读,从而寻觅出一条省时高效,深受学生喜欢的学习路径,培植学生语文学习的动机与能力。
一、聚焦核心内容
人教版语文二下第六单元的课文,故事内容生动有趣、感人肺腑,既有绘声绘色的人物语言、动作的描述,又有惟妙惟肖的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确定这单元的核心教学内容需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学段目标
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突出强调了以识字、写字、朗读为教学要义,侧重考查学生能否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低年级课文教学无须太多理解,教师要把力气花在指导学生识字、写字、朗读以及适当的积累运用上,要创设各种机会,设计有趣、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自主识字、有效朗读、规范书写、积累词句,并能在课内有效运用。
因此,有了课程阶段性目标的指引,就可以将语文课程的“是什么”转化成语文教材的“教什么”,从而确立起以识字、写字、朗读、积累为核心内容的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价值体系。
2.单元导语
核心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要有学段意识,更要有指向这一组课文的教学共性。而“单元导语”就好似一个瞄准器,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它体现了编者意图,是教与学的出发点、着力点。第六单元是一组关于写人叙事的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展现人物的品质。单元导语在主题上立意鲜明:“从古到今,有许多品质优秀的人。有的人十分谦虚,有的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有的人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做品质优秀的好少年。”导语提供的信息与课文内容前后呼应,导语的指向也奠定了学习的基调:抓住“人物的优秀品质”,推敲人物的言行与内心活动。其实质就是让教材心理化,让教材更具可教性。因而,单元导语是不可忽略的备课要素。
3.文本特质
核心内容的确定要考虑学段目标、单元主题的统领,实施顶层设计,但同时要兼顾每一个文本的特质。这就好比木工制作家具时,虽“胸有成型”,但用料、美工、做法,仍需细细考究、独具匠心。一个文本有其独特的价值内涵,它的意义是在某个领域中被确定的,关键就要看教者能否从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中抽丝剥茧,摄取精魂。如《画家和牧童》一课,故事在塑造戴嵩这个人物时用了这样的语言进行生动的刻画:“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足见戴嵩声名远扬。再看:“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表现了戴嵩轻车熟路、深谙绘画之道,画技不凡;还有:“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画活了,画活了……”这样形象直观、立体化的语言,凸显了戴嵩画技的高超,是开启儿童理解与想象最好的媒介。好的故事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折,赫赫有名的画家居然也会有出错的地方,当牧童公开指出戴嵩的错误时,大画家虚心接受的态度为故事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就是基于文本特质的个性化的言语结构,其对比、冲突的情节铺展深入文本内核,也使得戴嵩的形象跃然纸上、深入人心。
仔细研读本单元其他几篇课文,都有这样意想不到的情节变化和精彩的语言描写。如《我为你骄傲》,围绕事情发展的顺序组织文脉,两张便条的构思还原了故事蕴涵的人性之美,“像兔子一样飞快地逃走”“很不自在”等“言语秘妙”的发现强化了儿童的内心体验,实现了现实中的我与文中的“我”的精神相遇,自然形成了对言语所蕴涵的语用意义的理解。故事,正因为有了有趣的情节才有了耐人寻味的意义。故事的核心价值在于情节和语言。
二、整合教材资源
从资源入手,领悟编者情感,是准确把握教材重难点,设计有效教学的依据。本单元围绕“人物品质”,分别在导语、插图、泡泡语、课后练习以及小资料中体现了编者的价值取向。如每篇课文的“泡泡语”就是很好的对话素材。像“大画家戴嵩多虚心哪!牧童敢向大画家提出意见,也很了不起。”这样的对话指向人物的客观评价,体现了文本的精神主旨。“老奶奶为什么要写‘我为你骄傲’呢?”“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些学习提示提纲挈领,叩击着文本的关键点,直面文本的核心内容,完全可以拎出一条统整全文主线的关键问题,从而引发认知冲突,展开言语交际。而每篇课文的课后练习均围绕“朗读”或“默读”这一训练目标展开,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整合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因而,这个单元的设计落脚点为:利用“泡泡语”设置问题情境,展开对话过程,确立读、悟、习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联动学生个体、语言实践与人文思想的相互融合,让学生在识字、朗读与表达中有所启迪,有所收获。
三、优化教学设计
1.情境解词:言语积累结构化
情境解词即根据词语构造规律或者几个词语间的内在联系,融合文本具体语境,借助情境化的教学手段刺激学生记忆,由此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结,扩展记忆容量,促进学生的词汇积累,构建形象灵动的词语教学。
第一组词:纷纷夸赞 称赞 赞扬(选自《画家和牧童》
(1)同样是夸赞的意思,课文连续用了几个近义词,你能找出来吗?
(2)三个词语意思相近,但有一点不同,谁知道?
(3)“纷纷夸赞”表示很多人夸戴嵩,“纷纷”表示多的意思。那如果表示不停地夸奖别人,可以用AABC的词语形式说吗?
(4)齐读:连连称赞 啧啧称赞 频频称赞……
第二组词:走走停停(选自《三个儿子》
(1)你们来读,老师来演。这桶水到底沉不沉?看你们怎么读。
(2)沉吗?你从哪儿看出很沉?(学生自由交流,聚焦“走走停停”)
(3)怎么看出走走停停就是表示水很沉呢?(联系课文内容)除了关注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再看词语的结构,有什么发现吗?
(4)哦,两个叠词相加强调了水很沉很重,妈妈拎得很辛苦。我们再来想几组AABB形式的词。
(在学生自由交流的基础上,出示“园地六”中六组同样形式的词语,指导学生读中积累)
低段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对词语的理解要设法从字面的抽象解释转化成具象的演绎,让机械孤立的语词扎根文本、触及内心。如艺术化、表演式、联想式的解词方式,都试图从词语本身抽取其特点、本质或者基本的东西,联结组块,产生聚合,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积累,促进学生言语的发展。
当然,本单元识字模块也可采用情境化手段,通过课题、图片、游戏、语境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归类识字,并通过排列组合等游戏进一步强化形声字的特点,引导学生依据特点区分形近字、同音字,掌握辨析方法,提高汉字使用的正确率。
2.情境对话:言语理解立体化
案例:《三个儿子》
(1)小朋友读书真认真!那么,在课文中你看到了几个儿子?用手势告诉我!
(2)答案是一个儿子的同学,和课文中的老爷爷想到一块儿去了。看,老爷爷也是这么说的——
(出示:“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3)这样说,妈妈可不同意啦,明明是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再去书中找一找,三个妈妈分别是怎么说的?
(4)根据学生回答,依次板贴关键词:A既聪明又有力气 B好嗓子 C没什么特别
(5)孩子聪明又有力气,嗓子好听,最高兴的当然是妈妈了,想想妈妈会怎么夸自己的孩子呢?(引导学生加上提示语入情入境地读)可是第三个妈妈却没什么可说,想想她此时的心情,也来加个提示语读一读。
(6)这不是三个儿子吗?明明是三个呀,你们怎么说只有一个呢?是和老爷爷一样眼花啦,糊涂啦?(不是)是被第一个儿子迷住了?(不是)是被第二个儿子的歌声陶醉了?(不是)难道是他?什么特点都没有的,是他?(是)为什么?
至此,教师由“泡泡语”延伸开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在感悟“三个儿子”和“一个儿子”的矛盾与统一后,再以“议儿子”“赏儿子”“悟儿子”的大写意、叠加式的结构组织教学,顺势把情感体验引入朗读实践中,以期达到语言、表情、心理三位一体的朗读效果。在最后一个环节的“悟儿子”中,结合第8自然段的表演读,再铺设一个情境对话的玄机:“哎哟,好辛苦啊,三位妈妈,此时你心里在想什么?你看,他来了——”出示第三个儿子的做法。“明白了,明白了,你们看到的一个儿子原来就是他!此时,这位妈妈还会像你们所说的是垂头丧气地说吗?是失望地说吗?那你就在这位妈妈面前,用上提示语夸夸他的儿子吧!”自然而宽松的因势发展,集中而完整的训练主线,形成了简约而丰盈的课堂效果,为学生的言语理解提供了立体化的场景。
同样,本单元另几篇课文都可以构建情境对话的言语实践板块。如《我为你骄傲》可聚焦两张便条的内容来引发故事冲突:一张被水打湿了的便条上到底写了什么?老奶奶为什么要给小男孩写便条?上面写着“我为你骄傲”吗?《画家和牧童》可围绕故事结局“一个著名的画家却向一个牧童拱手致谢”来设置问题悬念,引发认知冲突,激起话语诉求。《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可创编故事结尾:当售货员阿姨再次见到小男孩时……话题的建构要不断策划“唤醒、满足与转化”学生内心需要的语文活动,这样才会扎实活泼地帮助学生建构他们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语言。
3.语境推衍:言语表达整体化
语文课重在学习语言表达。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要达到规范妥帖,教材就是最好的例子。
案例:《画家和牧童》
(1)戴嵩的画技真是高超,你看,商人在称赞,教书先生在赞扬,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
(2)随机点拨:这位商人,你为什么要连说两个“画得太像啦”?(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
(3)你觉得怎样的画才是“绝妙之作”呀?(板书:绝妙之作)
(4)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你会怎样夸赞他呢?别急,我们先去词语“加油站”加加油。出示其他词语——“上乘之作,神来之笔,活灵活现,出神入化,栩栩如生”,请小朋友用上这些词语夸一夸戴嵩的画,大家可以自己夸,也可以学学课文里的样子夸。
(同桌练习——指名夸——全体起立夸)
(5)看的人都在夸,这就是——(板书:纷纷夸赞)这么多人称赞他的画,可见他的画画得太好了。难怪说——戴嵩是唐朝著名的画家。
这一个夸赞的场景从侧面烘托了戴嵩画技的卓越。教学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继续推衍的语境,让学生经历当下文本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情怀,成功地“破译”由形式和内容组合成的语境信息,逐渐丰满对人物的认识并积累内化为有效的语言,实现言语表达训练的整体优化。
7.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全解电子书 篇七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共有四篇课文和一个练习。《地球和它的七个兄弟》是一篇科普说明文,用拟人的手法介绍了太阳系的“八个行星”——地球和它的七个兄弟,即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不同特点,以及它们围绕着太阳转的运行规律。《水滴的旅行》以第一人称的写法,通过旅行家小水滴的自述介绍了大自然中水循环的过程。全文采用拟人化的写法,介绍了小水滴在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中的旅行经历,是一篇充满童趣的科学小短文。
《会睡觉的植物》是一篇科普小短文,描述了三叶草和蒲公英花、胡萝卜花夜晚睡觉的状态,形象地告诉人们,有些植物的叶、花昼夜变化是因为它们和人一样,也要睡眠。
《南极的主人》介绍了生活在南极的企鹅,描述了企鹅名字的由来以及其外形、动作、神态,语言形象生动,突出了企鹅的可爱。课文的通版图展现了南极风光,冰天雪地里,企鹅成群结队,神态各异,与课文情境相符,有利于学生体会课文内容。
《练习6》本练习安排了5个项目,内容包括学用字词句、读读背背、做做说说、写好铅笔字和口语交际
二、单元教学目标分析:
1、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并读通课文。
2、学会29个生字,认识4种偏旁,认识绿色通道内35个汉字。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注意长句子中逗号的停顿。背诵课文。
4、能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由生字组成的相关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5、学习用“把”造句。积累四字词语。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并读通课文。
2、学会29个生字,认识4种偏旁,认识绿色通道内35个汉字。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注意长句子中逗号的停顿。背诵课文。
2、能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由生字组成的相关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学习用“把”造句。积累四字词语。
四、单元课时安排:
本单元建议11课时。
8.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全解电子书 篇八
专项部分 古诗文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南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注释】
肥:指果肉肥厚。
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
麦花:荞麦花。荞麦是一种粮食作物,春秋都可以播种,生长期很短。花为白色或淡红色,果实磨成粉供食用。
篱落:篱笆。用竹子或树枝编成的遮拦的东西。蛱(jiá)蝶:蝴蝶。菜花:油菜花。惟有:只有。无:没有。【诗意】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又字幼元、友生,自号山中居士,又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吴县)人。与杨万里同榜进士。先做地方官,后来一度做参知政事。曾出使金国,全节而归。晚年隐居石湖。他是位爱国诗人,也写过大量的田园诗。其诗语言清新自然,风格温润委婉。与尤袤、陆游和杨万里并称“南宋四大诗人”。【赏析】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xiaoxue.xuekeedu.com
望湖楼:又名“看经楼”。五代时越王所建。在今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醉书:喝醉酒时所写。
翻墨: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
遮:遮蔽,遮盖。
白雨: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
跳珠:雨水打在船上,溅起的雨滴像乱蹦乱跳的珠子。
卷地:大风翻卷着从地上吹来。
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诗意】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且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宋嘉佑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嘉佑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他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下狱。侥幸被释后,谪贬黄州。元佑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佑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
xiaoxue.xuekeedu.com
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佑旧臣,苏轼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赏析】
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作者先从暴雨来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七律·长征 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磅礴:形容山的气势宏大无比。
xiaoxue.xuekeedu.com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金沙:即金沙江,流经四川、云南境内。
大渡:即大渡河,流经四川西南部,河上有泸定桥,由铁索连接而成。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三军:指红
一、红
二、红四方面军。【诗意】
红军不怕长征途中无数的艰难险阻,只把它们当作平平常常的事。五岭的山路虽然弯弯曲曲、连绵不断,但在红军眼里就想腾起的细小的浪花。乌蒙山虽然气势宏伟,但在红军眼里,却像滚动的小泥丸。金沙江的水拍打着两岸的悬崖绝壁,给人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只横着一座铁索桥,使人看后心惊胆寒。更让红军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白雪皑皑,红军过后,个个喜笑颜开!
【作者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生于清朝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韶山冲,逝世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中国革命家、政治家、战略家、理论家和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他逝世的1976年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列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他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赏析】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总领全诗,高度概括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不怕”
xiaoxue.xuekeedu.com
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阴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颔联承接“千山”,沿着红军长征的路线,俯瞰五岭和乌蒙山这两个典型的高山峻岭,以点带面地描绘了一组空中鸟瞰难关图:在英勇无比的红军面前,绵延数省的险峻的五岭群山,仅仅像水面上微微腾越的细小波浪;廓大无边的乌蒙山只像一个滚动着的小小泥丸。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腾”与“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变成了动的物相,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此联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阔大,气象万千。
颈联承接“万水”,近看金沙江两岸和大渡河上的铁索桥,描绘了一组放大的特写图:红军在炎热的天气中渡江,金沙江的浪涛拍击着陡峭的两岸,给人以暖热的感觉;红军在阴冷的天气中夺桥泸定桥的铁索横悬在急流的河面,给人以寒冷的感觉。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此联对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
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胜利。红军翻越“千里雪”的岷山,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不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1935年10月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注释】
六盘山: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望断:望得久,望得远。长城∶借指长征的目的地。屈指:弯着手指头计算数目。
长缨:本指长绳,这里指革命武装。
苍龙:是一种凶神恶煞,借指日本帝国主义。
【词意】
xiaoxue.xuekeedu.com
长空高阔白云清朗,南飞的大雁已望到了天边。不登临长城关口绝不是英雄,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
六盘山上雄峰再拔,烈烈西风漫卷着红旗。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哪一天才会将那蒋家狂龙捆缚?
【赏析】
这首词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诗人毛泽东率众将士于1935年10月7日亲自登上万里长征最后一座主峰——六盘山主峰,面对西部的高天白云,清朗秋气,•再凝望阵阵南飞的大雁,毛主席一抒胸中情怀,以闲远欢欣之气眺望又要开始的新的征战。诗人在此心情是放松的、高旷的。
上半阕一开始,诗人从眺望远景起笔,西部秋景开阔,长空高朗,•抹抹闲云轻漾,北雁在阵阵南飞,•仿佛带走了诗人对过去南方生活及革命斗争的回忆及爱恋,接着又起豪气,“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从爽朗、•舒畅之秋心转入英迈的青春吟哦,二万五千里长征已在脚下,长城之关口已经到达,•好汉的业绩就要进入一马平川的时期,诗人这时的确是幸福而自豪的。
下半阕,诗人将目光收到近处,高山之巅,红旗猎猎,•红军将士在秋天的山峰间盘旋向前。接着吐出胸臆,•随意化出宋代刘克庄《贺新郎》中三行:“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而这里的“苍龙”出自唐颜师古注引汉代服虔曰:“仓龙,太岁也。”“仓龙”同“苍龙”,取此意,亦可解,因太岁系凶神恶煞,•这里引伸为蒋介石反动集团就是“苍龙”。虽最末二行以设问句出之,但所起作用都是陈述式的肯定句,即总有一天,红军战士将消灭国民党反动派,夺得最后的胜利。
xiaoxue.xuekeedu.com
这首词写景、抒情工整分明,流转自然。上、下半阕均是一、二句写景,三、四句言志。情景交织,浑然一体,也是顺其古格;而以古格写今日生活,•如此自然俊逸,实属不易。
【积累与运用中的语海拾贝】
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 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7.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8.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
9.六年级下册《匆匆》教材分析 篇九
第1课时
一、预习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提高和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了让学生做好课前的准备,为更好地进行课堂学习做好有效的铺垫。
.按照预习要求认真预习课文
2.课文中有哪些地方你读不懂,提出来。(可以在文本中勾画,并提出问题)
二、初读感知
设计意图:①让学生读懂题目意思,了解作者。引导学生积极走进文本,激发学习兴趣,激起阅读期待。②检查学生自学效果,检查学生预习的有效性,从整体感知课文。③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以便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
.揭示课题:
预设:
(1)首先,让学生谈一谈“匆匆”是什么意思,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到“匆匆”一词;然后,引导学生结合预习课文,体会作者所说的“匆匆”指什么。
(2)朱自清,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学生时代即创作新诗。代表作品:《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名篇,均以诗意盎然著称于世。
2.检查预习:
(1)小组内分段朗读课文,教师巡视,鼓励学生随时正音,重点强调“挪移”、“涔涔”“尽管”“徘徊”“薄雾”的读音。(鼓励学生认真倾听,对易错的进行强化,多读几遍)
(2)听写词语:挪移、蒸融、游丝。(每个小组选一名学生到黑板写,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写。教师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及时指导,蒸、融这两个字重点指导)
(3)鼓励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一起讨论交流。(鼓励学生结合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进而理解句子、段落以及课文内容。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有联系的词语归类,综合起来理解。)
预设:
学生提出的词语可能有:
一去不复返确乎空虚涔涔潸潸轻轻悄悄挪移
茫茫然凝然伶伶俐俐徘徊蒸融游丝赤裸裸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4)理清叙述顺序,了解大意。(先小组内交流,再代表本小组发言,其他同学进行更正或者补充,老师及时点拨或讲解。要求学生能够用简单的一两句话说出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课文先讲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然后写了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
(5)提出不懂的问题。(鼓励学生树立提出问题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预设:作者怎样写出时光来去匆匆的?作者是怎样表达……感情的?
(学生可能不能围绕重点提出问题,可以布置学生完成课后思考练习2和3为第二课时做好铺垫)
第2课时
三、深入感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学与讨论,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时间的“匆匆”,懂得珍惜时间。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一)学习作者是怎样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
•出示学习提示:
作者是怎样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默读课文,找出含义深刻的或者自己喜欢的句子,勾画下来,认真读一读并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自学,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谈感受。教师重点指导感悟表达方式,指导感情朗读。
预设:
(1)运用排比和对比: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排比的句式描写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在描绘的春景之中,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然后,通过将这些有去有返的事物与时光的一去不复返作对比,强调了时间的一去不返的特点。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通过让学生自读、想象,进而理解作者用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组成排比——洗手、吃饭、默思,“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是为了让我们体会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时间随时随地、无时无刻在我们不知不觉中便飞快地过去了。这样的表达,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多么焦急、无奈呀!
在学生体会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之后,引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和模仿句式的方法再次体会作者用“排比”的快节奏来表现时光匆匆、一去不返,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比喻
品读第二自然段中“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这一部分,相机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品读,欣赏语言,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的表达方式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感到焦急、伤感、惋惜。
通过小组读书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弄明白,作者运用极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日子显得多么的渺小,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3)反复的问: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通过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从反复的提问中体会时间一去不复返,及作者对时光匆匆而过的焦急和不知所措。
然后结合中其他提问,引导学生综合起来体会反复追问对表达作者因为时光流逝而焦虑和对自己无所作为的惭愧与不甘心的情感所起的作用。
我们可以用高主任常说的“增删掉改”中的“删改”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
“同学们,大家认真读一读,作者提问了多少次?十一次啊,这样不罗嗦吗,如果就在开头和结尾两处提问,也能表达作者的焦急和惋惜啊,我们把其他的提问去掉可以不?为什么?”这样用删改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反复提问对表达作者内心的焦虑、不安,对自己的期待的重要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读起来朗朗上口。我们在指导学生交流阅读感受的同时,指导感情朗读要贯穿始终。
(二)背诵课文
在学生感情朗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可以请背得快的学生谈谈自己的经验,一直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和提高。
四、学习总结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会总结和提炼,学有所得。
学完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鼓励引导学生从感悟人生道理和表达方式两方面学生总结提炼。所谓“文以载道”,我们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人生感悟,学习这篇还有一个任务就是领悟文本蕴含的道理,即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而且稍纵即逝,要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另外,学生可能会谈到首尾呼应,谈到叠词,要及时鼓励学生会学习。)
五、阅读拓展
设计意图:更多地品读美文,积累语言,提升语文素养。
.熟读课后《长歌行》
10.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全解电子书 篇十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我交流的题目是《潜心研读追求高效》。追求高效课堂是每个教师的目标,而课堂高效的前提是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只有准确把握课标,正确领悟编者意图,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今天,我研说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六年级数学下册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的内容,全册教材分为新授和复习两大知识版块,在这里,我仅对新授知识版块谈一下自己的粗浅认识,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解说流程:
研读课标,明确方向研读教材,理清脉络精选策略,追求高效
一、研读课标明确方向
根据《标准》第二学段的具体目标,结合教材内容及特点,立足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实际,我确定了教材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方面: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理解比例、正比例反比例意义,会解比例。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2、过程与方法方面:能从统计图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关方面: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与态度:
善于质疑, 乐于提问, 体会到探索的乐趣,感受用数学的愉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例、圆柱与圆锥、整理和复习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
难点:
1、比例的有关概念及应用。
2、圆柱表面积、体积和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实际应用。
3、小学数学有关知识体系的建构。
二、研读教材理清脉络
1、教材地位
鉴于本册教材在整个学段中的特殊地位,它与前几册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又有所不同,教材用了较大一部分内容引导学生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原来分散学习的知识得以梳理,帮助学生完善头脑中的数学认知结构,为初中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内容
前半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第一单元:负数;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 第三单元:比例;第四单元:统计;第五单元数学广角。
圆柱和圆锥以及比例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3、教材内在结构和逻辑关系
本教材采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同时混编的方式,即每一册教材中同时安排了四个领域的内容。在小学段串联知识的逻辑线索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坚持数学课程的三维整体目标。
(二)、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作为课程与数学的重点之一。
(三)、把解决问题置于数学课程的核心地位。
(四)、要把促进创新和落实基础知识统一起来。
4、编排特点
(1)、学习素材来源现实生活。如:以学生熟悉的天气预报中对气温的表示方法体会负数的产生;由大小不同的国旗的长宽关系引入比例意义的学习,从世界公园埃菲尔铁塔模型与原物的关系引入解比例等,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多彩、贴近生活的学习素材。
(2)、教材在生活情境中呈现数学问题。如:数轴的学习,教材呈现了一组学生以一棵大树为起点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的情境;应用比例解决问题,教材以张大妈与李奶奶的对话引入求水费的实际问题。
(3)、重视学生知识探究的过程。圆柱的特征是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索得到的,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是在操作中总结的,比例的基本性质是学生在计算观察中发现的。
(4)、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需求。教材采用阅读材料的形式,结合教学内容编排有关数学史料,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认识,培养学生探究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欲望。
三、精选策略 追求高效
1、合理的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整理和复习部分的内容可与前几个单元的新知识整合在一起教学。比如,在学习了负数,对负数进行复习时,可与“整
理和复习”单元中的“数的认识”整合在一起教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整体认识。
2、处理好中小学教材的衔接。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 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上的过渡,为第三学段进一步进行数学学习打好良好的基础。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灵活合理地处理教材。
3、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如对圆柱、圆锥的认识,在教学之前,可以让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的圆柱、圆锥,观察圆柱、圆锥的特征,认识圆柱、圆锥后,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圆柱或圆锥,以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4、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如:在教学圆柱展开图的特征时,引导学生在剪一剪、看一看、包一包、想一想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5、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如在学习比例时,解比例及用比例方法解决问题,用到方程的相关知识。教学中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作用。
只有吃透教材、利用好教材,才能真正让学生领会和体验数学的价值和无穷的魅力,实现课堂的有效、高效。谢谢大家,欢迎多提宝贵意见!
潜心研读追求高效
焦村镇东村小学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全解电子书】推荐阅读:
中学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07-06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电子书07-07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06-14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材简析07-30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07-15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与教学策略10-19
六年级下册语文总结12-09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电子课本07-18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材重难点及教学目标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