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设计师之路作文

2024-10-22

我的设计师之路作文(精选20篇)

1.我的设计师之路作文 篇一

第一幕:

青蛙坐在井里,望着上方那一丁点儿的天空,呱呱地说了起来:“人们所说的天空,也不过如此嘛!”——《井底之蛙》

今天天气很好,火红的太阳公公在天上挂着,手里还拿了把扇子,笑眯眯地注视着那群孩子。他们有说有笑,不时地打打闹闹,丝毫不在意天气的炎热。远处,我傍着大树,坐在树荫里,拿着书,鄙夷地望着他们。在我的眼里,他们只是群孩子,只是群什么都不懂得的孩子,而我,却读了很多的书,不能和他们相提并论,有句话是怎么说的来着?噢,对了,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第二幕:

有一只青蛙来拜访它,它得意地对那只青蛙呱呱叫:“天空不过如此,就这么点儿,我都看透了!”那只青蛙听后,哈哈大笑,对它说:“那点儿天空还不到所有天空的亿万分之一,你自己出来看看吧!”——《井底之蛙》

灯下,我坐在书桌前,读书。

吱呀——门开了,妈妈进来了。

妈妈坐在我的床边,看着我。

很久——

我的嘴一抽,刚要说话,妈妈开口了:“不要老是看书,看书,你要学会和他人交流、沟通,而不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说完,走了。

而我,在那里思考了很久,很久……

第三幕:

青蛙下定决心要出去看看,它奋力一跳,在井边站定,它抬头一看,原来,自己看到的天空,很渺小。——《井底之蛙》

“喂——飞(化名),过几天到我家哦,你没忘吧!”羽(化名)在操场的另一头对我喊话。我看着她,无奈地扯着嗓子喊:“没忘——是你的生日会,我怎么敢忘!”当然了,后边那一句话是我在心里加上的。

现在,我和我的朋友关系很铁,和我的同学关系也很好。

我,就这样,轻松地离开了“家”,走出了自我的小天地,去拥抱学校这个大集体,当然,我还要去拥抱社会,拥抱国家,拥抱地球!

2.我的设计师之路作文 篇二

我是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教学生写图画日记的。我发现一年级的小学生特别爱画画, 我便引导他们观察周围很多事物, 他们除了用简练的口头语言表达出来, 就只能靠画图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喜爱之情了。一年级下学期已经学完了拼音, 还认识了几百个字, 我让学生在自己的图画下面用拼音写几句话来描述自己画面的内容, 然后让他们读给教师或学生听, 他们对这种做法很感兴趣。这样既复习巩固了汉语拼音, 又能练习应用汉字。过了一段时间, 学生就能写一大段话了。其实, 这就是日记的雏形了。整个学期我都在鼓励学生写图画日记, 他们的思路越来越开阔, 画面的内容也更广泛了, 语言表达能力也有所提高。这为以后的学写日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小学生年龄小, 总是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 写了一段画图日记, 我又发现他们手里有许多漂亮的贴画, 他们喜欢贴在本子上、书角上, 或者用来做各种游戏, 我何不把这些利用起来呢?于是, 我改画图日记为贴图日记, 这样既节省了时间, 又满足了学生的乐趣。他们学会了认真观察图画, 写出了许多篇观察日记。这样, 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 也丰富了他们的语言。我还定期在班里举办图片展和贴图日记展, 让学生自己当解说员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图片, 讲里面的故事。这便是培养他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说话课。

二、说话写话与课外阅读同步进行

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练写日记必须结合课堂教学, 要特别注重学生口语交际的训练和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我上口语交际课, 也不用传统的那种教师引导学生一个一个地说, 一问一答式的生硬死板的方法, 我和学生称它为“聊天课”。在聊天课上, 学生畅所欲言, 我更是海阔天空, 但我不是乱侃, 学生的话题牵着我走, 小到我们的吃穿住行、卫生常识、健康知识, 大到自然界的山川河流、花鸟鱼虫、鸡鸭猫狗等等。我让学生懂得人与自然、与动物之间的生存关系, 使他们懂得欣赏美, 向往优美的自然环境, 懂得爱护小动物, 珍惜幼小生命。有时, 也讲英雄人物、名人轶事。聊天课沟通了师生感情, 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在聊天课上, 我为学生推荐了许多好书。同时又引导他们认真阅读课外书, 每周教他们一首古诗, 学生便有了背古诗的兴趣。教他们背《三字经》, 他们便自己到书店买《三字经》来读。为了方便学生阅读, 将他们手头的各种注音童话故事收集起来办了一个图书角, 每周抽出一两节课让学生读书。为鼓励学生坚持每天读书, 我开展了课前五分钟阅读、课前五分钟讲故事等活动。

三、脱离图画写完整的日记

当学生升入二年级以后, 随着识字量的增多, 也学会了查字典, 积累了很多词语, 并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知识面也比较广泛了。我便开始要求他们脱离图画写自己想写的事, 说自己想说的话, 正式写完整的日记。

3.我的习武之路 篇三

我选择了一家在全国有名气的武馆,开始了我的习武生涯。到那里后,我本着“不吃苦中苦,难成真功夫”的想法,投入到了严格的训练中。每天跑步、踢腿、打拳,学了半年之后,就学习了几个简单的套路,也不知用法,在和别人试手中这些套路一招也用不上。失望之余,我又改学散打,练了一年左右,觉得散打也并不是中华武术的精华,它里面像是少了很多东西。我希望学到一种即能对身体有很大改变又具有实战能力的拳术。也希望找一位真正的明师来教我。

在众多的广告中,我看到一则平平淡淡,文字也不多的广告:“欲学玄功,勿入我处,但学真功此有正途”。就从开头十六个字中,我感到这是一位说实话的老师,再看下面也没有夸大之辞和自命不凡的话。主讲:李照山,地址:河南省信阳卫校院内中原大成拳研究中心。我顿时眼睛一亮,李照山,不就是经常在杂志上发表文章的那位,还为精武杂志的函授学员面授。这样的老师不去拜访,还待何时?

我背上行囊,又一次踏上拜师之路,到达河南信阳,见到李照山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平易近人,丝毫没有名家架子。我相信这次选择对了。大成拳没有繁杂的套路,主要以站桩为主。让学习者脱离了那些没有实用价值的招式,直接进入到拳学的核心,以培养实战功夫为主要目的,同时兼有极高的养生功能。在中国各种拳种中独树一帜。

在李老师的言传身教下,我步入大成拳之门,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身体发生了变化,使我愈加相信大成拳的神奇和非凡。首先通过浑元桩的锻炼,身上出现热、胀、麻感,气流感,蚁行感等练功效应,精神和以前大不相同。初次感到自己体内有了内气的存在。站矛盾桩时,李老师给我们讲到正确裹胯,同时还要体会肌松力和胳膊推之不动,拉之不开,砸之不落,挑之不起的意念,久之内劲就会产生,用来击敌会有很大的杀伤力。接着又学习了试力、走步、放人、推手功法。试力是体内内劲向空间延伸的必然途径,王芗斋先生曾指出“盖试力为得力之由,力由试而知”。经过试力, 再把力作用于人身上,这就是放人。放人时所发出的力是整体力,不是身体局部之力,这种整体力发到别人身上,要让其感到犹如汽车撞身一样,每每有新生入学,我放他们都可以放到两米开外。尽管他们都使劲站稳,仍挡不住我看似无力的一动。推手中感到全身很松,但又不失力度,懂得守住自身中线,去攻击别人的中线。因为人体中线是人最薄弱的地方,经不住打击。所以在攻击别人中线时还要防止别人攻击自身中线。通过这些练习,我渐渐对自己有了信心,在行走时,甩动胳膊时感到很沉、很重,觉得任何人也受不了自己的一击,只要一拳就能把人打穿似的。这些都是习练大成拳才有的感觉。而且李老师独特教学方法使我进步很快,以后将逐渐学习试声、实作,使自己在实战中能发挥更大威力。

4.我的设计师之路作文 篇四

说道钢琴,就不得不说说我“入道”的原因了。

那是夏季里的一天,儿时的我正在空调房中苦苦的琢磨着父母布置的奥数题,“千奇百怪”的题目使得我“头昏眼花”。不经意间往外看了一眼,只见一群孩子在大树的“庇护”下玩得不亦乐乎。我顿时心烦意乱,再无心继续做下去了。

这时一阵动听的旋律,透过那茂密的树叶,传入我耳中――那是钢琴的声音,清澈而又明朗,像一股清流缓缓地流入我心中。我立刻喜欢上了钢琴。

从此,我便踏上了学习钢琴这条路。截止到现在,已有七年之久。这七年,我都十分用心地在练琴:别人在家吃冰棍,我在家里练钢琴;别人在外玩游戏,我在家里练钢琴;别人出去旅游了,我仍在家炼钢琴。

自然,我也打过退堂鼓,有时也感到厌烦。有一天我终于没忍住,跑了出去。

那时,春刚刚莅临于大地,一片生机勃勃:小草生长着,花儿怒放着,柳絮飘扬着。风儿带着对春的爱恋,拂过我的面庞;鸟儿唱着对春的赞歌,飞过蓝天白云。我走在这春的平野,感受着春的温暖,惬意着春带来的一切。

这时,我再一次听道那琴声,仍如初识般那样清澈、迷人,仿佛置身于音乐的世界,除了琴声外,再也听不到其他的声音了。它犹如清泉,灌溉着我那将要枯萎的音乐之魂。我立马奔回家中,继续编织那一个个的音符。那一阵琴声,正是我的动力所在。

5.我的学艺之路作文 篇五

越往下学,笔画越难,特别是练习一些比划较多的字,一次又一次地放弃,一次又一次地后悔,但是爸爸和妈妈一次又一次的鼓舞使我走到了今天。为了掌握好每一个笔画,我被老师批评过,被爸爸骂过,自己哭过,但是我始终没有放弃过书法,只因为我喜欢它。

虽然我非常热爱书法,但是我没有放松过自己的`学习,在上次的阶段性测试中名列前茅。现在我的学习任务更加繁重,虽然不能像以前那样花很多的时间练习书法,但是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我仍然刻苦地练习书法。

6.我的学艺之路作文 篇六

小时候,妈妈就想把我培养成一位艺术家。才刚上小学,妈妈就带我去少年宫报班,妈妈让我自己做选择,我看了看,没有我喜欢的,所以我们失望的回家了。

慢慢地,这件事就这么拖了下来,一直等到我上三年级也没有着落。几年后,学校里组织兴趣班,我被选到了“版画”班里。版画也是一种艺术,妈妈听了后,马上给我准备材料,我也觉得挺有趣的,便答应了下来。版画一开始要画稿,然后刻板,最后拓印。一开始画稿的时候我以为很简单,三下五除二就把稿画好了,然后我就去给老师看,一开始老师说我画的太复杂,不好刻,我马上去改,改了之后老师又说画的太简单,我又去改了一下,可最后老师还是说不行,我回去之后就把那张稿给撕了。妈妈问我怎么了,我把我的困扰给,妈妈说了以后,妈妈就找了一些资料让我看,并让我继续努力。终于画好了稿,我该刻板了,刻板的时候要用刻刀,老师千叮咛万嘱咐让我们小心,可我还是因为技术不精练,把手给扎伤了,我说什么也不学了,最后在爸妈的鼓舞下,我还是去学了。我硬着头皮把那张板刻完了,毕竟是新娘子上花轿DD头一回,我把那张板刻得特别烂。我又准备拓印,可能是墨放多了,印出来之后就全看不见图了,我又印了一张,这一张比那一张效果好多了,老师也夸奖了我,说我进步了。我十分高兴,因为我终于努力做出来了。

7.我的从艺之路 篇七

父亲看我太热爱文艺, 1978年我中学毕业后就把我留在所在的单位宣传队里学唱歌。1979年6月的一天, 父亲的一个同事对我说:“响水县淮海剧团招收演员, 你的条件不错, 可以去试试”。我听到这消息飞也似的跑去找我父亲, 可父亲说我太小, 才十六岁, 不放心我一人出去, 想把我就留在身边工作, 我听了当时就哭了起来, 这可是我梦寐以求的事, 这么好的机会到哪去找啊!后来, 父亲看我哭的那么伤心就答应我去考试了。我破涕为笑又去找母亲了, 母亲很支持我。在母亲的指导下, 我学了一首歌, 又学了一段淮海戏就跟着几个大哥大姐们一起去报名考试了。

参加考试的人太多了, 我不免心里忐忑起来, 这么多人———看看人家都是漂亮的大姑娘, 而我长得又小又瘦, 心想, 这一回怕是没希望了。

当老师叫到我名字的时候我还是勇敢的进去了, 我稍微调整一下气息和紧张的情绪就跟着老师的琴声唱了起来。第一首曲目唱的是《边疆的泉水清又纯》, 接下来表演的是跟母亲学的淮海戏《催租》选段, 老师们看到我有模有样的走着台步, 捏着兰花指在考场内扭来扭去都很感兴趣, 表演结束后就见几个老师相互点头交流, 从他们脸上看出对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其中一个老师对我说:“条件不错, 唱的很好、很有灵气, 回去等通知吧。”我激动的差点喘不过气来, 满心喜欢的出了考场。时隔不久, 我就收到了响水县淮海剧团的录取通知书, 当时高兴得流下了眼泪, 我终于圆了当演员的梦了。

到了剧团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 在老师带领下天天拼命的练功、学唱, 几天下来, 腿肿了, 身上青一块紫一块, 上床时要把两腿慢慢的搬上去, 腰就像要断了似的疼痛。躺在床上身体疼痛又很想家, 有几回忍不住躲在被窝里偷偷的哭了起来。可身体的疼痛并没有让我退缩, 我依然咬紧牙关坚持练功,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了, 等别的学员来的时候我已经练完了, 然后跟着他们又练一遍。平时演出的时候我就在舞台边上认真的看别人表演, 什么戏都看, 什么角色都学, 凡是剧团演过的戏我都会唱, 就这样经过两年的苦练, 剧团领导和老师们对我都很满意, 开始先让我饰演一些配角, 如《三凤求凰》里的春香、《孟姜女》里的孟春等。我在台上一招一式认真到位, 唱腔、表演和扮相都得到观众的认可和喜欢。由于我刻苦好学, 团里领导便重点培养我, 让我到苏昆剧院、盐城艺校、淮安戏校等地学习, 提高表演水平。随着舞台经验的不断积累, 我开始饰演主要人物, 成为剧团的主要演员。我在《孟姜女》、《红白鲜娘》《姐妹皇后》《双玉蝉》等多部剧中都担任主要演员, 除了经常在外演出, 还经常参加省市专业剧团汇演。我主演的《南归怨》等剧目在盐城市专业剧团汇演中获得表演一等奖, 《张冠李戴》获得最佳配角奖, 我的唱腔和表演得到了省市专家、领导的高度评价, 也成为深受观众欢迎的淮海戏演员。1984年我参加了江苏省淮海戏青年演员广播演唱会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也得到的著名淮海戏表演艺术家杨秀英老师、范珍美老师和范玉邦老师的指导。1987年我代表淮海戏剧种参加江苏省春节联欢会的录制, 当时我正怀着身孕在外地演出, 接到文化局的通知后, 我不顾身怀七个多月的身孕, 第二天就到省电视台报道, 由于长途汽车的颠波和长期演出的劳累, 我在演出的当天早产生下了儿子, 为了能有好的演出效果, 我产后第三天又到电视台补镜头, 我的认真精神给同行和电视台的导演们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文化局和剧团领导也非常感动, 多次表扬我, 还上报县里主管领导, 我被评为“三八”红旗手、“新长征”突击手、记大功一次等, 还当选为响水县政协委员、盐城市人大代表、又被评为盐城市先进个人, 1988年被光荣的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这些荣誉的背后凝聚了我的心血和汗水, 凝聚了我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但荣誉只代表过去, 我没有丝毫的骄傲和满足, 艺无止境, 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 才能让自己不断的进步。1990年我参加了江苏省首届中青年演员大奖赛, 我表演的《孟姜女》一折《哭城》获得了优秀表演奖, 当时参加比赛的大都是省市级剧团, 我是为数极少的县级剧团演员。通过比赛, 我开阔了眼界, 增长了见识, 提高了水平。1993年我又报名参加了江苏省第二届中青年演员大奖赛, 我表演的《双玉蝉》一折《悲蝉》获得了表演二等奖。1993年我还参加了首届盐城小姐的评选, 我以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丰富的舞台经验获得亚军。 (下转92页) (上接80页)

由于多种原因, 1994年我被淮安市钢铁集团作为人才引进调入企业工作, 任淮钢艺术团副团长, 从此告别专业戏曲团体, 开始了唱歌、跳舞、小品、相声、快板等多元化的表演, 但对戏曲一天也没丢, 甚至学会了更多的戏曲, 如京剧、黄梅戏、越剧、豫剧、淮剧等。并把几个剧种串在一起组成了戏曲联唱, 深受观众的喜爱。在团里, 我既是团长又是演员, 在这个岗位上感觉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由于演员较少, 我有时一场演出既要主持又要表演几个节目, 成为真正复合型的演员。经过几年的磨练, 2002年我担任艺术团团长, 兼淮安市双拥艺术团副团长, 并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的淮钢艺术团在社会上已有一定的知名度, 被誉为活跃在大江南北的“钢铁乌南木齐”。此时, 我的担子也更重了, 我们不仅对内演出服务职工, 还要不断排练新节目对外创收, 经常随市领导到到部队慰问演出, 并参加省市大型的重要演出和专业比赛, 我曾获得淮安市普通话大赛一等奖, 淮安市十佳歌手, 参加省市演讲比赛多次获奖。我和舞蹈演员们参加全国秧歌大赛, 蝉联三次冠军, 2004年两次赴北京参加全国产业工会汇演, 受到了国家有关领导的接见, 2005年参加全国钢铁行业文艺汇演我演出的小品《历史镜头》获得一等奖。我和艺术团的演员们还曾随淮安市访韩代表团到韩国、香港、深圳等地演出, 所到之处均受到了观众的好评。

8.我的“抗糖”之路 篇八

那时我还在工作岗位上,而且非常繁忙,根本顾不上去研究和对抗糖尿病,只是听说了什么药好就跑去买来吃,根本不考虑是否对症。所以,这十几年来,我一直不了解自己的血糖控制情况,测血糖的次数也是少之又少,仅有的几次结果也是忽上忽下,极不稳定。

退休后,我甩掉了肩上的担子,开始把注意力转向自己。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看书、看报,进行学习。特别是《糖尿病之友》杂志,对我来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学习她、应用她,在我的生活中,她已经不再是一本杂志,而是一位医生。一旦出现什么不适,我会马上翻阅杂志,根据杂志上的指导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去年3月份,我出现了自主神经方面的症状,肩上总感觉像针刺一样的疼痛。我就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和医生商量后,吃了“弥可保”,没想到,7天后症状就消失了。这真是太妙了!《糖尿病之友》早已成为了我的家庭医生。

如今,我的血糖早已控制达标,我的体会是:

生活要有规律我早上7:00起床,8:00吃饭,饭后进行2小时步行锻炼(太阳出来以后锻炼),10:00回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午饭后休息1个小时,起来后看看书,学习一下,晚上22:00准时睡觉,睡眠时间保证有9个小时。每天都这样规律地生活,已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

吃药有讲究首先必须按时吃药,其次是只吃对的不吃贵的,最后要注意疗效。患者都是不同的个体,虽然同样得了糖尿病,但吃药要因病情而定,必须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观察,进行调整,听医生的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降糖药。

注意饮食作为一名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注意饮食。不可不吃,也不可多吃,更不能乱吃,一定要注意量。我现在是什么都吃,但什么都不多吃。丰富的膳食会带给我身体必需的各种营养,否则的话,就会顾此失彼,得不偿失。我身高168厘米,体重135斤(偏胖),因此我一直在节食。坚持节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为了健康,我必须节食。目前我的身体状况良好,血糖、血压均达标。

坚持学习糖尿病知识多年来,我一直订阅《糖尿病之友》,她是我学习的主要资料。上面的内容不仅仅是治疗糖尿病,还有许多针对并发症的知识需要我们学习和掌握。很多文章都对我很有帮助,比如,我非常喜欢2008年第2期刊登的《清心寡欲可养身》一文,因为这也是我所坚持的观点。

坚持两个原则为了控制好血糖,多年来我坚持:①保持好的心态,少管闲事,多养生,注重学习,加强锻炼,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从中寻找生活中的乐趣;②相信科学,尊重医学,从不轻信道听途说。我虽然是一名糖尿病患者,但从未感受到有什么压力和困惑,和正常人一样享受着快乐的生活。

9.我的钢琴之路作文 篇九

三年前,妈妈带我第一次来到琴行,老师正弹着一首好听的曲子,我听得入迷了,稚气地说:“妈妈,我也要学。”于是,我坐在钢琴凳上,仔细地听老师说这些像“小蝌蚪”一样的五线谱各在什么位置。一堂课很快过去了,我依依不舍地下了琴凳,开心地跟妈妈汇报:老师表扬我了。

不知不觉,半年过去了,我已经把两本简单又好听的入门曲学完了。一天,老师说我们现在开始要学习新书《哈农》了。上《哈农》的第一节课,我就懵了,这书上的曲子是如此的枯燥、乏味,还难学。慢慢地,我觉得学的内容越来越难,越来越不想弹琴。有一天,我鼓起勇气,对妈妈说:“我不想学钢琴了。”没想到,这么一句话,妈妈竟然生气发火了,妈妈带着怒气说:“你怎么可以这样呢,又要半途而废!”看着我的眼泪流了下来,妈妈慢慢平熄了怒火,心平气和地对我说:“好了,妈妈平静地问你,为什么不想学琴了?”我带着哭腔,用蚊子叫的声音回答:“因为钢琴太难了。”妈妈和我面对面的坐下,手按在我的肩头说:“你自己想想,你学了多少才艺都是因为难而放弃了,比如拉丁舞,比如围棋。一开始学的时候兴致勃勃,却都是有头无尾。你想过原因么,还不是因为你碰到了困难,不是去面对,而是选择了退缩。在我们大人的生活和工作中,也会遇到很多的因难,都是需要去克服的。”听了妈妈的话,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后来我现,困难也是可以被打败的。我听从老师的教导,掌握正确的指法,勤加练习,那本《哈农》早已被拿下。

10.我的成长之路作文 篇十

在幼儿园时陪我长大的不是电视,不是玩具,也不是兴趣班;而是书!小时候我最喜欢的就是让妈妈、奶奶给我讲故事。等我上学认识的字越来越多后,就开始自己看起书来了,在学习间隙中我也依然会阅读很多动物小说、科普类书籍等。

除了看书,我还有另一个爱好,那就是画画。我喜欢画动物,尤其喜欢画狼,我可喜欢狼了,它的品格忠诚、集体观念强、爆发力好、耐力好、战斗时越战越勇。犹记得我小时候去少年宫学儿童画,长大后又在城北少年宫学素描,到现在我都已经画了好多本狼了。

在我上小学三年级时,妈妈问我要不要学打羽毛球,我觉得好玩便答应了妈妈。于是妈妈就开始一步步的教我:怎么拿球拍;怎么打;怎么发球;怎么接球等等。到现在,已经可以和妈妈对打了,连妈妈的险球我都接得到,拖地球、闷球、二连击更是不在话下,在妈妈耐心教导和鼓励下,我深深地爱上了这项运动。

11.《我的世行之路》 篇十一

跨越贫富两届的跌宕人生

作者:詹姆斯·沃尔芬森

出版时间:2011年7月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定价:¥68.00

这不只是一个成长故事,还是一本描述了成功事业与魅力人格的精彩作品。他是继麦克那马拉之后,连续两次被提名的世界银行行长,被称为“复兴银行家”。他拯救过克莱斯勒,也被当做剥削成性的投机家;他复兴了世界银行,铁腕领导却备受批评;他是精通大提琴的奥运击剑手,是推进和平的加沙撤离国际特使;更是致力于解救贫困的财富大使。

在任职世行行长的10年间,他毕其全部的热情和力量来应对全球贫困,成为对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非凡影响力的人物。在这本书中,詹姆斯·沃尔芬森先生记述了全球经济50多年来所发生的快速而深刻的变革,开诚布公地评价了自己的成功和失败,值得每个企业家从他身上找到经验。

《最后的财富帝国》

雷曼兄弟走过的一个半世纪

作者:查普曼 出版时间:2011年6月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定价:¥42.00

本书详细记载了金融巨头雷曼兄弟公司一个半世纪以来从白手起家到最终崩溃的全过程。彼得·查普曼作为《金融时报》的记者回答了人们的问题,挖掘了雷曼兄弟一个半世纪以来发生的种种经历。它把读者带到了雷曼兄弟初到亚拉巴马州开始经营棉花生意的情境,并一步步成长为美国主流的、最有影响力的投行之一。

查普曼认为,雷曼曾是美国历史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并培养了很多社会精英人才。尽管雷曼兄弟公司有个不光彩的结局,但它不仅塑造了美国金融业的面貌,而且深刻影响了美国人的生活。

《钱的历史》

作者:凯瑟琳·伊格尔顿 / 乔纳森·威廉姆斯

译者: 徐剑出版时间:2011年6月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定 价:¥100.00

本书仔细考查了世界范围内的货币历史,远及人类所知最早的支付记录,近到当今的无现钞货币,并且将视野置于广阔的经济与社会背景下,例如,涉及了金钱在不同文化中引起的各种道德、政治与宗教态度等。

大英博物馆的专家们首先追溯了始于美索不达米亚与埃及的货币系统,继而探讨了希腊与罗马世界币制的建立。其他章节地域视角广阔,涵盖了欧洲中世纪、伊斯兰世界、印度与中国。

12.我的信息技术教育之路 篇十二

那时, 北大附中还没有一台计算机。教师是从北大聘请的教授, 他每次上课都会讲很多内容。作为助教, 为了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按时、独立地完成编程作业, 我跑遍北大的计算机实验室, 最后终于在南阁找到了两台微机。利用这两台微机, 我将学生两两一组, 分为十几个小组上机。每天下午放学后直到晚上八九点钟, 我都守在微机旁, 热情地迎送一组组学生, 进行辅导、测试和记录成绩。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1986年, 学校终于有了一间苹果机机房。

那些紧张、繁忙、快乐的时光, 至今还保留在我美好的青春记忆中。它让我形成了勇于挑战困难、奋力拼搏的精神, 形成了认真、求实、热爱和服务学生的奉献精神, 初步形成了我教学的基本原则。

为了推动我国计算机普及教育, 从1984年起, 各类竞赛活动在国内蓬勃开展。我除了上课, 还负责全校学生计算机课外活动和竞赛辅导工作。我不断地学习钻研, 不分昼夜地与学生奋战在机房, 几乎所有的休息日都与学生在教室、机房或赛场上度过。十几年的竞赛辅导岁月, 不仅让我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也带来了丰硕的成果:我所辅导的学生在国内外的大赛中摘得大奖。

1998年, 踏着教育信息化的步伐, 我着手创建北大附中校园网。历经4年, 建设了拥有5个网络机房、50多间多媒体教室的千兆校园网。在“非典”时期, 校园网承担了全校30多个班的网上教学任务, 经受住了考验。校园网的建设也让我对网络技术有了更加清晰、深入的了解与认识, 为新课程网络技术应用模块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这期间, 我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碰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从1992年开始,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比较系统地研究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问题。通过近7年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实验, 总结出一套独特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 提出了信息技术教学要遵循的6个原则, 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边学边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任务为主线, 精心设计课程;强调动手实践, 让学生亲身去体会;开展讨论, 营造相互交流的环境;制定评测制度, 把好“上机”关。在长期的教学实践研究过程中, 我逐步养成了善于发现问题、勤于思考、不断探究实践和反思总结的习惯, 撰写了多篇论文、多部教学专著, 编写了多套教材。

2002年, 我有幸参加了高中新课标的研制。随后又投身到了新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中。为了更好、更快地推动我国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开展, 近年来, 我先后到20多个省市对一线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 获得了广泛好评。研制新课标与实践新课程的这段经历, 让我学会了读书、做研究, 对信息技术教育理念、原则和方法等问题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能够站在理论的高度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 把过去“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 变为在理论指导下自觉的教学行为。

13.我的成长之路作文 篇十三

日历一页一页翻过,记载着时间的流走,保存在岁月的封底,我们的脚步便又装帧在下一个季节的封面,漫漫人生路,我们没有停止过奋斗的脚步,任汗水挥洒在身后的足迹里,任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以一种自然万象之眼观现世,淡泊名利,恬静安详,以包容之心度世,我们已进入成长的第三阶段: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练就山之凝重和水之灵动,顿悟万物人事自有其合理存在之理。

成长之路是漫长的,漫长而又布满荆棘,我们所要经历的每一个阶段都会使我们面对各式各样的磨难与挫折。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从叛逆父母到怀疑自己,最后在漫长的人生之路上,我们开始慢慢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欣赏自己,这将是一个富有挑战的经历。面对未知而又充满诱惑的明天,我们应该抓住人生中每一个关键的环节,不断地超越自我,实现人生阶段的跨越,累了倒了,站起身来,抖掉落寞,我们还有亲爱的父母,真挚的朋友,尊敬的师长,在探索未来的道路上我们相濡以沫,相互支持,共勉共进,用坚实的脚步踏响今日的旋律,唱响明日的晨歌,以一种执着不变的步伐追逐一个又一个目标。

14.我的音乐之路作文 篇十四

四年级的一个晚上,吃完饭后我和

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不,我刚接触葫芦丝,它就给我出难题了:一拍的音符我只能吹二分之一拍,三、四拍的音符也总比老师吹得短。老师教我用脚踏拍子,秒针走一步,脚就踏一下。我按照老师的方法练,节奏感越来越好了,不用踏拍子心里也知道吹几拍,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那些鲜红的考级证书和外出表演的奖品给了我动力,老师的表扬让我有了勇气和信心,长辈们的夸奖让我体会到了

15.成舍我的报人之路 篇十五

关键词:成舍我,新闻兴趣,话语权,成舍我体系

一、新闻工作是永远的兴趣

“新闻工作是我永远的兴趣所在!”这是成舍我最常说的一句话。

1913年,成舍我被《民岩报》聘为外勤记者,开始了他的报人生涯。1924年,成舍我创办《世界晚报》,在此基础上创办《世界日报》《民生报》《立报》,最终形成“世界报系”。他虽受人敬仰,却也历经磨难,坐牢不下二十次,报馆封门也不下十余次,但他没有退缩,而且更加斗志昂扬。1945年日寇投降后,专程忙于恢复旧业的民间报馆老板,只有他一个。1949年,成舍我被迫迁往台湾,“世界报系”也在政治斗争中被摧毁,使他很受打击,但他并没有放弃对新闻工作的热爱。1952年,成舍我在台湾创办世界新闻职业学校。1988年,91岁高龄的成舍我在台北创办他最后一个刊物《台湾立报》,创下中国最高龄的办报记录。成舍我93岁高龄时,右眼已经失明,左眼配特制眼镜,还上班看报纸大样。直至1991年去世,成舍我在新闻业工作了近77年,参与、创办的媒体和刊物近20家,直接创办12家,将新闻工作作为一生的爱好来经营。

二、力争“话语权”

舍我出自《孟子》“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为在乱世中施展抱负,他一生都在为争取“话语权”而奋斗。

(一)立志自己办报

成舍我从年轻时代便信奉“新闻自由、舆论独立”。在《益世报》担任编辑时,他曾撰写一篇攻击军阀、支持学生运动的评论,得罪了安福系军阀。社长杜竹玄为迁就各路军阀,频繁删减他的言论。正是这些挫折与磨练使成舍我立志自己办报,“第一要说自己想说的话,第二要说社会大众想说的话”。

1924年4月16日,《世界晚报》创刊号出版,公布了四条办报宗旨:言论公正、不畏强暴、不受津贴、消息灵确。这四条宗旨都是为“话语权”服务的。成舍我不愿意依靠军阀领取津贴,又要说自己想说的话,并在社会上立足,就只有在“消息灵确”上大做文章了。尽管成舍我在创办《民生报》和《立报》时,依据当时形势宗旨有所改动,但有四条宗旨一以贯之,即立场坚定,态度公正、不受津贴、消息灵确。

(二)不畏强暴,事不避亲

1934年5月,《民生报》记者采访到一条新闻:行政院盖大楼时,建筑商贿赂政务处长彭学沛,在建筑上偷工减料,并将预算追加到原来计划的一倍。记者听闻彭学沛和成舍我是亲戚有些踌躇,拿着稿子去问他,他却说“确有此事,为什么不刊登!”新闻在送审时,被新闻检查机构删扣。成舍我认为这样很无理,坚持按原文发。《民生报》发表此新闻后,围绕线索连连报道,尽管行政院屡屡警告,成舍我不为所动。

(三)坚持“无党派立场”

成舍我一生以民间无党派报人自居,不愿与党派政治相连。几十年间,历经坎坷创建多家报馆,都努力摆脱党派,维护言论自由。

成舍我少年时曾加入过国民党,但为了言论公正,他主动退党。1927年创办《民生报》时,国民党南京市党部命令党员重新登记,他认为办报不该受到任何党派的约束,自动放弃了党籍。

(四)独家消息,抢先见报

在新闻界,取得独家新闻并抢先见报,就赢取了发声权。

成舍我为探听政界内幕,经常与达官贵人接触,多次获得独家消息,引起轰动。他说:“你要想采访到‘独家消息’,你就必须先和那些军阀、政要交朋友,甚至上层社会人士都要交朋友,而且随时都可以独家拜访,不过最重要的是如何使对方能够相信你,有些事他虽然说了,可是他说不能发表时,你就得绝对保密,遵守信用……时间久了,大家都相信你,当然就可以得到独家新闻了。”

由此可见,“话语权”对于一代报人成舍我的重要性,也足以看出他对新闻工作的努力。1991年4月1日,成舍我病逝,终年94岁。临终前两个月,肠梗阻、肺炎等症并发时他没法发声,却每日挣扎着用颤抖的右手书写“我要说话”四个字。

三、独特的经营之道:“成舍我体系”

成舍我能在乱世中建立“世界报系”,并一直坚持新闻专业主义、无党派立场,归功于他独特的经营之道,步步精准而又出奇制胜。

(一)关注受众需求,精准定位市场

1924年,成舍我用200元创办《世界晚报》,取得巨大成功,这与他关注大众需求,进行精准的市场定位密切相关。北京日报虽多,而晚报仅有《北京晚报》一家,但《北京晚报》的新闻几乎全是从隔日早报上剪下来的。《世界晚报》则坚决不用隔日旧闻,精准地补足了市场空缺。另外当时军阀纷争,人们最关心的是军阀的此消彼长对于自身生活的影响。但一般报纸因接受了津贴,又怕得罪某一方,对打仗的消息尽量免登,并多为东家说话。成舍我则主打“战事新闻”,很快吸引了读者。

成舍我之后被迫转到上海。上海已是《申报》《新闻报》的天下,没有百万以上资本,根本无法立足。成舍我便创办小型报——《立报》,实行“精编主义”,以“篇幅小”而求“容量大”。

(二)重视“注意力经济”,借用轰动效应

《世界晚报》创刊初期,为打开销路,成舍我经常带一捆当天的晚报,和一名伙计到城南游艺园一带叫卖,有时他也混在人群中争购自己的报纸,来吸引购买者。他还故意找一些权贵,如教育总长章士钊等进行攻击,既可以吸引读者,赢取敢言的美誉,又能在引起权势者干涉后,提高知名度。

《立报》问世时,成舍我也用轰动效应吸引读者。1935年9月20日,《立报》问世当天,发生了“上海滩帮会头子顾竹轩雇凶杀人,被巡捕房抓获,送交法院定罪”的新闻,因顾氏势力大,此案又与帮会和巡捕房平日分赃不均有关,一般报纸不敢刊登。而《立报》在开审当日,以头版头条刊出,轰动全城,读者称快,报纸增印至七万份仍供不应求。

(三)欲擒故纵,逆向出牌

当时的民营报业没有广告很难生存,因此,各报馆为争夺广告投放费尽心思,甚至斗得不可开交。《立报》却运用逆向思维使广告不请自来。《立报》刊行前,就在《申报》《新闻报》等报纸上以最大字体刊登声明:在《立报》发行数字,不能证明已达到十万份前,任何广告都一概拒绝刊登。此声明一出,出乎广告贩子的预料,也激起了读者的好奇心,他们想知道这份报纸为何如此牛气。事实证明,此声明使《立报》名气大增。成舍我回忆说:“那时上海报纸销路最多的也不过十万份左右,当我们销路达到四五万份时,许多工厂商店就已感到每一角落,都有了《立报》的读者。广告贩子不再等候我们登门去求助了,他们受顾客委托,自己来和我们恳切商谈,要我们增加篇幅,开放广告。”

(四)事必躬亲,严苛管理

成舍我常说:“一张报纸犹如一把手枪,如果社长或者总编辑自己不看大样,就好像把自己手枪交给别人,万一他乱扫乱射,责任都是自己的。”为预防差错,成舍我坚持亲自看大样,勾画出错字,并查问责任方。在上海创办《立报》时,他每天一早就到报馆写稿、阅报,晚上到各部门查看,或者和记者、编辑交谈。

成舍我认为新闻事业的成功应按“天”计算,对工作效率要求极高,并仿效欧美实行“记事本”制度。各部门均有红格毛边纸本子,每天工作完,负责人便将当日重要、疑问事项等记录下来。成舍我每翻阅完一本记事本,便在记事后面振笔疾书,进行批评、勉励、指示。总体来说,奖励的事情很少,批评和追责的时候很多。成舍我把办报比作指挥作战,“新闻工作虽被称为自由职业,但为提高工作效率,报馆的组织纪律却绝对不能松懈”。

(五)创办学校,培育人才

成舍我为培育新闻人才不惜花重金创办高校,这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1932年,他创办北平新闻专科学校,为自己的报馆和社会培养新闻人才。成舍我办学的目的是:“欲使凡在本校受过完全训练者,为出校服务报馆,则比每一报馆之高级职员——经理、编辑,皆能排字印刷,而每一个排字印刷之工人,全能充任经理、编辑。”在旧中国的民营报人中能将办报与办学相辅相成的,只有成舍我一人。1952年迁往台湾的成舍我,为复刊《世界日报》创办世界新闻职业学校——“世新”,声称要“培训一万名新闻干部回大陆”。

四、结语

成舍我一生钟爱新闻事业,虽历经坎坷,却矢志不渝。他执着、勇敢、善于交际并有经济头脑,这些优点使他在争夺话语权时转危为安,也使他在运营报业时柳暗花明,蒸蒸日上。他采用“记事本”制度、依托报馆创办新闻学校等,都是中国第一人,为后世留下珍贵的办报财富。因此,成舍我当是不折不扣的报界楷模。

参考文献

[1]张功臣.民国报人[M].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96,48,76.

16.我的汽车之路 篇十六

一般男生,小时候大都会有几个必备玩具,比如遥控飞机、玩具车之类,我小时候也颇喜欢这些机械玩具。因此我收拾了行李,去重大机械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念书。

我的求学历程

大一大二时,我们主要学习各种力学、物理、数学,老师说这是机械行业的基础。

除此外还有一些与专业有关的基础课程,我印象最深的课程就是金属学与热处理。我第一次知道金属的分类那么庞杂,各种金属金相,各种合金的熔点结晶点,不同温度时间的产物,还有很多微量元素对铁碳合金也有影响等等。

到了大三,开始学专业课,比如机械设计和机械原理。机械原理是机械学院的代表学科,是一门让人抓狂的学科,除了计算就是计算,哪怕是最常见的齿轮,也要算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我渐渐了解到各种机械的基础制造方式,说白了就是研究铸锻焊。铸锻焊是一切工业的基础,你看到的任何机械产品都是靠着这三种方式从铁锭变成你看到的形状。比如汽车发动机,起初只是一陀铁锭,要变成汽车的发动机,首先铸造成发动机的缸体,接着锻压曲轴,最后才能成为发动机;再比如汽车的车门、车身、底盘等许多部件,都需要把铁锭冲压成薄板,但压薄了还不行,它们不能自发连在一起,还要对其焊接,上千个零件焊在一起才是大街上奔跑的汽车。但正如基础工作往往被人忽视一样,我们的工作就很容易被人忽视。

毕业的时候,我们班120人,保研考研的约40名,找工作的约80人,其中约50人在从事汽车行业。长安汽车厂来我们学校招人,一次就带走了三四十个。

汽车厂的工作经历

现在我在长安汽车厂已经工作了一年,彻底圆了我小时候的梦想。我们刚刚入职的时候,有一项活动是发动机及整车拆装,目的是让我们在拆的同时慢慢了解汽车为什么被设计成这样,每部分的功能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排布。我兴高采烈地拆了一辆汽车,车门、车盖、车身、发动机、传动轴、一件一件拆开看,豪迈感油然而生——小时候我拆玩具汽车,现在,我终于可以拆真车了!

在长安汽车厂工作的这段日子,我学到了不少与汽车相关的知识。比如我知道现代汽车行业关注的就是精度,精度决定了汽车的档次,价值一百万和十万的车,在精度上的差距可谓天差地别,我们专业的主要职责就是在达到使用要求以外提供更精细的外观质量。

我的许多同事是从车辆专业毕业,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我发现车辆专业和机械专业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机械专业负责设计零件,提出设计的这个零件采用什么材料最理想。汽车工程师的主要职责是设计车身后,机械工程师就会分析材料的各种性,对不可行的方案予以驳回。这就好比吃饭时你可以点你想吃的菜,但那这几种辅料在一起会不会食物中毒,就得厨师来判定,假如不符合实际那就做不出来。

我很热爱我现在的工作,因为汽车行业的前途非常光明的。首先是事业上,比如长安这种国企敢用新人也有资本培养新人,薪资水平也能让人满意。即便你不想进国企,还可以去合资车企,相比而言收入会更高,只是发展前途可能不如国企大。在未来的几十年内,汽车还是人类交通的首选工具,在汽车产业,可能在未来很长时间都会保持它的热度。

17.我的艺术之路作文 篇十七

我,踏上的是学习吉他这条艺术之路。在这条路上,我经历了许多风吹雨打,千锤百炼,但我没有放弃。因为我懂得: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一年级的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新街散步。虽然是晚上,但我依然能清晰地看到“欢歌琴行”四个大字。路过时,我又偷偷地瞄了一眼“欢歌琴行”所能报的项目。那么项目:钢琴、架子鼓、吉他……吉他?吉他是什么呀?也是乐器吗?这时我心中不仅产生了对“吉他”的疑惑,也蓬发了对艺术的兴趣。妈妈见我停下脚步,便问:“怎么啦?”“吉他是什么呀?”“吉他是一种乐器,有6根弦……”虽然我几乎听不懂,但我仍然想看看它:“妈妈,我想看看吉他”妈妈见我很好奇便带我进去看。我在吉他上来回摸,觉得很好玩。便对妈妈说:“我想学。”妈妈见我很感兴趣,便给我报了这个班。我的吉他之路,便从那时开始了。

在学习中,我也会遇到许多困难:曲子练不熟,五线谱看不懂,乐理听不懂,但经过我的不懈努力,最后终于翻过了这些大山。有一次,我因为练习压力太大,就准备放弃这条路。妈妈看我垂头丧气的样子便过来安慰我:“没事的,只有坚持下去才能胜利。既然你选择了这条路就要一直走下去。”之后,我每天坚持练习,痛苦被我摆脱了。

考级时,我把《风向仪》这首曲子弹得很好,得到了老师的表扬。那一刻,我顿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这条艺术之路,不仅让我学会弹吉他,更让我明白了坚持不懈的道路。我的汗水化成打火机里的油,点燃了那支代表艺术的蜡烛。

作文点评:

18.我的书法之路作文 篇十八

从小学开始,我的字就一直写的不怎么样,还一直认为这种事无所谓,买来了老师让买的字帖,却将它丢到桌子上。一年下来,只有几页星星点点的写了几个字,放在家里当成一个装饰品,数百年不动,字帖上面逐渐有了灰尘。

进入了初中,我的练字还是毫不起色,没有过人之处,比如老师发的童生,对我的评价只是乙或丙。可我仍像小学时一样,毫不在意。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了初一毕业后的第一个暑假,那时,彭老师让盛靖斐和周波翰每个人都开始收徒弟,然后教他们练字。

妈妈得知后,天天在我耳边唠叨,让我去参加,因为想早些摆脱这种

唠叨,就拜了周波翰为师,在他家开始了练字。从那时起我开始逐渐喜欢上了练字。

初二到了,在作业本上写作业时原以为我的字会和初一时的相比是天壤之别,谁知效果并不怎么明显,只有几个字写得较好,心里燃出了一股怒火——在周波翰家练字到底有什用,暑假里每天看到自己练的字的进步而感到兴奋的笑岂不是很可笑?心里油然出一种想要把字练好的想法。

从那天起,彭老师每教一个字,我总是认真的听着,然后仔细的观察彭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字各笔画的分寸。每当彭老师点出我的错误时总是认真的听着然后努力改正,晚上写作业时坚持一笔一划的慢慢的写,哪怕耗费更多的时间也不在意,所以,同学十几分钟写完的,我总是用两倍的时间来完成,这样,我总是用课件的时间来弥补我晚自习上没写完的作业,这样虽然很累,很麻烦,但老师评的分数却在逐渐上涨,现在已达到39.9分,效果十分明显。 拿出我现在的作业本和上学期的作业本里的字做比较,终于可以说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地上的只能高高仰望天上的,连正视都达不到。

19.我的数学应用问题研究之路 篇十九

1995年高考数学命题中引入数学应用题, 这一举动影响着全国的基础教育, 尤其是高中数学教学. 处在教学第一线的数学教师开始参与数学应用题的编制与教学研究. 下面与同行谈谈我也被卷在其中的经历, 以期共同探讨研究.

(一) 第一阶段———课堂内外引领学生应用实践, 教学之余编制数学应用问题

1995 ~1999年, 由于数学应用问题教学的需要, 在数学教育专家引领下, 数学应用问题编制与研究开始在全国各地兴起. 许多中学数学杂志在此领域大量发表文章, 尤其是《数学通讯》杂志集中报道数学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 但是, 在中学数学第一线, 教师的数学应用意识与应用问题教学意识都不强, 教师数学应用问题的知识储备也不足, 再加上学生的社会实践知识欠缺, 阅读理解力的薄弱, 面对高考数学应用题时, 学生的应试心理一般处于恐惧或放弃状态.

1.编制适合中学生的数学应用问题, 研究中学数学建模问题

此时我开始潜心思考, 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信息与资料, 编制具有活生生现实背景的数学应用题, 并发表在《数学通讯》等杂志上, 还将编写的数学应用题分类汇集, 编著《用数学眼光看世界》一书. 如下面例题, 在当时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

例1为了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 增加大学生就业岗位, 某地区准备逐步实现小班化教育, 将学生人均教室面积由1 m2 提升至x (m2) , x≤2, 调整教师人均办公室面积为

如图1,

1确定a, b的值及函数f (x) 值域;

2实行小班化, 对教室改造投资中, 投资额P (万元) 与x之间的关系是P=exf (x) , 探求教室改造投资的最大值;

3对办公室进行改造的投资中, 投资额Q (万元) 与y之间的关系是Q=5y3-3cy2+180, c为正常数, 探求办公室改造投资的最小值及相应c的范围.

2.利用周末时间带领学生开始数学应用实践和实习活动, 增强学生应用意识

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不仅可以通过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 还突出地表现在数学应用实践中. 在周末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应用实践活动, 如利用简易工具测量鉴湖明珠电视塔高度以及与观测点距离问题. 学生不仅创造性实践 (多种测量方式) , 而且撰写了2000字左右的实习报告, 将实习过程、测量方法、测量所使用的数学原理、测量后所建立的数学模型, 一一总结记录, 并写下自己的实践感想.

(二) 第二阶段———数学教学加大数学应用问题教学力度, 探究数学应用题的教育功能

进入新世纪, 新的课程改革措施出台, 在以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总目标形势下, 中学的数学应用问题教学有所加强. 高考数学试卷中的数学应用题分值不断增大, 数学应用题命题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 学生面对数学应用题时开始充满自信, 各地高考数学应用题的成绩不断提高. 在这一阶段全国的中学数学杂志上有关数学应用的文章层出不穷, 为各地中学教师开展数学应用问题教学提供素材.

1.数学应用问题的教育功能开发

数学应用问题教学的目的是提升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培养中学生的数学应用实践能力.开发数学应用的教育功能除了它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深入理解外, 让学生通过一个个“活”的数学应用问题, 体会问题背后所隐含的环境保护、再生资源利用、爱心感恩、资源利用最优化等.

2.开设数学应用问题讲座, 普及中学数学建模方法

为了普及中学数学建模思想方法, 除了课堂上的数学应用问题教学之外, 利用课外活动或研究性学习活动时间开设数学应用问题讲座, 使数学应用教学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给中学生一个数学应用问题全貌.

3.挖掘课堂教学案例, 提升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常常会遇到一些不可多得的智慧火花, 开发它, 会引发无限的创造力.

例2利用正方体框图, 请你构造一个面数大于6的多面体. 画出你设计的多面体的直观图, 数一数它们有多少棱、多少个面、多少个顶点.

这个开放性作业布置后的第二天上课时, 有一位同学拿着一个正方体铁丝骨架模型, 如图2, 其中六条面对角线是用橡皮筋连接的, 一位同学将一对面对角线橡皮筋向外拉, 然后问其他同学, 这是不是一个多面体?如图3, 一位同学说这个多面体形成一个12面体. 接着, 另一位同学伸出手将另一对面对角线橡皮筋向外拉, “认为”形成一个18面体.第三位同学将最后一对面对角线橡皮筋向外拉, “认为”形成一个24面体. 在四位同学的共同合作下, 一个生动的多面体诞生了.面对课堂教学中瞬间发生的信息, 教师用敏锐的眼光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加以开发, 不仅与欧拉公式发生联系, 而且总结其中的数学模型.

(三) 第三阶段———开发数学应用题的数学本质与数学应用意识

2003年新课程改革起步, 新课程标准制定并公布, 2004年在广东、海南、山东、宁夏新课程教材进入高中课堂, 各地编写的新课程教材纷纷出版, 新课程数学教材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数学应用问题比原教材增加了许多, 高考中许多数学应用题的情境来自于生活, 深入挖掘出其数学本质,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处在二期课改前线的上海, 开发的数学应用题给人们呈现出的情境新颖, 其数学内涵丰富.

1.关注数学应用建模能力, 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素质

中学所涉及的数学应用问题有二类:第一类, 经过精加工后的贴近数学本质的“准”数学应用题;第二类, 经过粗加工的贴近实际的“真”数学应用题.“好”的数学应用问题层出不穷, 面对如此好的问题. 把数学应用建模思想方法渗透在教学之中, 充分挖掘问题的数学本质, 把这一过程成为养育中学生数学应用素质的重要途径.

例3以下是面点师一个工作环节的数学模型:如图4, 在数轴上截取与闭区间[0, 1]对应的线段, 对折后 (坐标1所对应的点与原点重合) 再均匀地拉成1个单位长度的线段, 这一过程称为一次操作 (例如在第一次操作完成后, 原来的坐标1/4, 3/4变成1/2, 原来的坐标1/2变成1等) .那么原闭区间[0, 1]上 (除两个端点外) 的点, 在第二次操作完成后, 恰好被拉到与1重合的点所对应的坐标是_____ ;原闭区间[0, 1]上 (除两个端点外) 的点, 在第n次操作完成后 (n≥1) , 恰好被拉到与1重合的点所对应的坐标为_____ .

理解突破:

“均匀地拉”———保证这是一个有规律的数学变换———伸缩变换;

“一次操作”———一次变换所呈现的结果:原来的1/2变到1;原来的1/4, 3/4变到1/2;

第2次操作——第1次操作后由原来的1/4, 3/4, 变到第2次操作前的1/2;第2次操作后的1;

第3次操作———第1次操作后由原来的1/8, 3/8, 5/8, 7/8变到第2次操作前的1/4, 3/4, 第2次操作后变到1/2;第3次操作后变到1;照此下去, ……;

第n次操作———第1次操作后由原来的变到第2次操作前的, 第2次操作后变到第n-1次操作前的1/4, 3/4, 第n-1操作后的1/2;第n次操作后变到1;

因此第二次操作完成后, 恰好被拉到与1重合的点所对应的坐标是1/4, 3/4;原闭区间[0, 1]上 (除两个端点外) 的点, 在第n次操作完成后 (n≥1) , 恰好被拉到与1重合的点所对应的坐标为, 即j/2n, j为[1, 2n]中的所有奇数.

看到此问题情境, 不由联想起古人“一尺之棰, 日取其半, 万世不竭”的精美概括;联想到精美的杨辉三角, 那么此问题能否概括为“一尺之面, 对折其拉, 万丝不断”?生活中的“拉面”场景, 抽象为一种数学伸缩变换过程, 检测学生的对应、变换、数列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此问题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在数学教学中, 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看世界, 去发现生活中的司空见惯的现象背后的数学规律, 去探索或总结其数学模型, 去揭示实际应用问题的数学本质.

2.关注数学问题的数学本质, 从实际问题中挖掘数学模型

例4如图5, 一位花布设计师在边 长为3的正方形ABCD中设计图案, 他分别以A, B, C, D为圆心, 以b (0≤b≤3) 为半径画圆, 由正方形内的圆弧与正方形边上的线段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图形, 则这些图 形中实线 部分总长 度的最大 值为, 最小值为 ________.

当b=1.5时, L达到最小值3π, 当b=3时, L达到最大值6π+12.

花布图案设计是一个复杂的工作, 但抽象出来的数学模型是简洁而美丽的, 由点的运动而产生许多丰富的图案:

学生面对如此问题时, 一方面要学会从“数”角度思考, 写出长度的分段函数, 而后求出其最大值与最小值;另一方面也应学会从“形”角度思考, 发现其最值点和最值. 但不论是哪一个思路, 都需要学生在“运动”着的图案中发现其数学本质, 为今后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打下基础, 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之一.

二、近 20 年来我国高中数学应用问题教学的反思

近20年来高中数学应用问题教学重视程度不同, 特别在高考单独命题省份. 数学应用题一般都有一大一小或一大二小. 尤其是上海进行二期课改, 关注数学研究性学习, 数学应用问题教学的氛围比较浓. 高考数学命题中数学应用题情境新颖、充分挖掘实际问题中的数学本质. 但是许多省份的单独命题中, 除了概率统计的应用题外, 几乎不涉及数学应用问题.

(一) 数学教学中实际应用意识不强, 对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目标不明确

不论是数学课程标准还是考试要求对应用意识都有明确的说明:“能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 包括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 能理解对问题陈述的材料, 并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 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 应用相关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并加以验证, 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表达和说明, 主要过程是依据现实的生活背景, 提炼相关的数量关系, 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构造数学模型, 并加以解决.”实事求是地说, 这一目标要求是比较高的.它至少包括了下列目标:

一是“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即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学会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方法, 求解数学应用题的能力, 探究数学概念与方法的来龙去脉与实际背景的能力;

二是数学建模能力, 为相关学科中涉及数学建模或进一步学习中涉及数学建模奠定基础;

三是数学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 即通过数学研究性学习方式来培养这一能力;

四是数据处理能力, 在学习概率、统计、算法、金融数学相关知识中所训练的能力.

(二) 数学教学中的功利意识太强, 对数学应用问题教学冷热不均, 反复无常

1995年以来, 数学应用问题教学意识经历了一个由冷加热, 热中保温, 温度下降的过程. 教师在不同教学思潮的影响下, 缺乏从整体上认识它的功能与素质教育要求. 因此一会儿重视, 一会儿放弃, 表现在对数学教材处理上, 有关“实习作业”“章引言与章头图”“探究与发现”“阅读思考”等内容都忽略不去涉及, 截头去尾只讲一些与“高考应试”有关的数学内容. 课堂上对数学概念的来龙去脉不加研究, 不介绍, 导致学生只能了解一些数学解题方法, 不理解数学概念. 由于社会文化中功利意识的影响, 在数学教学时对应用问题的教学中, 如果与高考数学应用题型相关, 就花大量时间或精力去训练学生的应试能力;如果与高考数学应用题型无关, 就一带而过, 或者是避而不讲.这样导致中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仍是一个盲点.

(三) 新的课程改革促使数学应用再掀高潮

2012年起, 浙江省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课程改革, 增大选修课程的学分, 以数学建模为核心的数学应用教学研究在浙江大地展开, 2014年浙江高考数学中, 一道闪亮的应用题诞生, 可以预见数学应用问题的教与学会再掀高潮!

例5某人在垂直于水平地面ABC的墙面前的A点处进行射击训练. 已知点A到墙面的距离为AB, 某目标点P沿墙面的射线CM移动, 此人为了准确瞄准目标点P, 需计算由点A观察点P的仰角θ的大小.若AB=15m, AC=25m, ∠BCM=30°, 则tanθ的最大值______. (仰角θ为直线AP与平面ABC所成角)

20.我的集邮之路 篇二十

启蒙——无心插柳柳成荫

我出生在美丽富饶的江南水乡,父母亲都曾在铁路文工团从事舞台表演工作。可能受到家庭氛围的影响,从小我就对文艺表演和美术设计颇感兴趣,喜欢摆弄一些印刷着精美卡通图画的卡片,甚至于和众多小学生一样,将卡通画片带到了课堂上。直到现在仍让我感激的是,班主任老师只是采取了循循善诱的措施,告诫我不要在课堂上摆弄,更不要夹在课本里面。他还告诉我说,可以准备一本集邮册,将这些花花绿绿的卡片放在一起收藏好,等课余时间再慢慢欣赏,这样既不影响学习又松弛了绷紧的大脑神经,何乐而不为?

很多事情往往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连我自己也没有想到,就是老师的这一句话使我与集藏结下了不解之缘。顽童的特点莫过于用心模仿,我立刻到商场里买了一本集邮册,把所有的卡片放在里面,看上去还真像是那么回事。

考虑到毕竟是集邮册,我偶尔也将一些从信封上剪下来的信销邮票存放进去。后来由于兴趣转移,那些卡通画片不知去向,只剩下了一些花花绿绿的信销邮票。升入中学以后,学习气氛日渐紧张,无暇旁顾的我也渐渐地淡忘了存放在柜子里的集邮册。

学习——天生我材必有用

高中时代的第一个寒假,班上几个小邮迷常常聚在一起交换邮票,喜欢热闹的我也凑过去一看究竟。看到那些精美邮票,我想起了存放在柜子里的那本集邮册,一度被我压在心底的集藏情结重新燃烧起来。我迫不及待地跑回家,取出集邮册一看,发现里面的邮票竟然还完好无损,这让我激动地跳了起来。

或许与集邮有缘,我仅仅花了20多天时间就熟悉了新中国发行的所有邮票,一页页地翻阅着彩色邮票目录,重要邮票的详细资料我都如数家珍,来龙去脉都能够娓娓道来。由于零用钱有限,许多非常喜欢的邮票只能分批购买。从高二起,我开始预订邮票,集邮活动正式步入正轨。购买集邮刊物增长见识也成为必修课,每月初我都往邮局报刊零售点跑好几趟,连邮局的营业员都认识我了。我将邮票兴致盎然地成册并收藏好,查资料时再拿出来细细品读,现在已经占据了书柜1/4的空间,看上去还真有一种蔚为大观的满足感。

淘宝——邮中自有黄金屋

踏进大学校门之后,课余时间的增多为集邮活动创造了更多条件,我怀着更加愉悦的心情继续研究着深爱的集邮文化,并走出去到集邮市场淘金。

在集邮市场里,随处可见与集邮相关的图片和信息,甚至连空气中都弥漫着邮品的气息,这种气氛很让我陶醉。当时正是邮市逐渐升温的前期,打听行情和收购货源的人非常多,柜台里是琳琅满目的邮品,看得人眼花缭乱。

尽管还无力大规模建仓投资,我仍然从中吸收到了前所未有的知识:版票上的版式设计和边纸图案、小本票的内页设计和文字说明、小型张和邮资封片上的丰富信息和印刷特点、信销邮票和实寄封片上的邮政知识和邮戳知识,以及首日封、极限明信片等各种趣味封片上的设计语言等,都令我大开眼界,简直有醉入邮丛、乐不思归的感觉了。

写作——初出茅庐显身手

集邮就是这样,既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又有可观的经济价值:赏邮评邮能使人增长知识,收购投资亦能使人获利丰厚,如果能够得心应手地进行驾驭,在集邮收藏领域就会达到和谐统一。我渐渐深入到了市场中间,对集邮进行研究的想法开始发芽了。

大学我学的是新闻专业,有大量时间写作,第一篇变成铅字的是风景散文,发表在汕头的一家晚报上。有了这次成功经验,我的创作激情得以燃烧,萌生了写作集邮评论的想法。

我的第一篇集邮市场评论是在大学课堂上完成的。时逢邮市热炒新发行的小型张,并明显成为了引发行情的导火索,我灵感激发,一气呵成写了一篇3000余字的文章,寄到当地的一家省级报纸,不久后得以全文刊登。随后该报的一位编辑联系了我,约我定期给该报写稿。这是个意外之喜,更加坚定了我的创作信心。

寻觅——几度风雨几度秋

走向社会后,我从事文化传媒工作,经常是大江南北到处奔忙,而对集邮的一往情深使得我每到一座城市都不忘到邮市转转,了解最新的市场行情和动态。北京的西客站邮市、上海的卢工邮市、广州的顺邮坊邮市、南京的夫子庙邮市,都留下了我的足迹。

几年前,我带着电视剧本在北京寻找影视公司,西客站地下一楼的邮市成为我闲暇时常去的地方,为的就是感受京城集藏文化。那段日子是我记忆里非常快乐的时光。

上网浏览集邮网站也是我的爱好,只要轻轻点击鼠标,就可以查看每天最新的邮市动态,这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使我对集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只要是在周末,我都会尽量腾出时间到邮市一看。涉足其间,就仿佛置身于邮品的艺术殿堂之中,进入了邮票博物馆。

如今,我收藏的邮资票品已经越来越多,品种也比较全,偶尔出让一些复品也有所获利,并逐步重视实寄邮品的收集。每年的邮票发行计划公布后,我总是全篇上下反复阅读,圈定喜欢的题材,然后在日历或手机上将发行日期记载下来,到时就可以从容不迫地去邮局邮寄首日实寄封了。万一临时有事或者难以买到邮票首日封,我就想方设法给外地朋友打电话,让他们帮忙邮寄首日封。如此日积月累下来,邮票的首日实寄封我也拥有了不少,令我备感欣慰。

不论市场如何变化,都没有影响我对集邮文化矢志不渝地探求。我对邮品重在收藏,行情的起落对我几乎谈不上影响,市场冷清时我一如既往地逛邮市,探寻着有助于自己增长邮识、提高集邮文化层次的集藏道路。

演化——红杏枝头春意闹

在不断的集邮创作中,我尝试着将集邮文化有机地融入到小说故事中去,从不同角度描写着各阶层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并汇编归类,形成集邮小说系列。2002年夏,我的集邮小说集《邮票下的故事》出版,《中国集邮报》《中国邮政报》《集邮博览》等国内集邮刊物有人纷纷作了报道,不少热心读者来信交流,还寄来了实寄封片以表支持和留念。

有文化的底蕴引领,我的眼界进一步打开。红木家具、金银纪念币、电话磁卡、连环画及银行卡等新颖的收藏投资品种使得我目不暇接,集邮情结也演变成了现在的集藏情结。我的创作神经也再一次次受到震撼,给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2007年,我荣获《大众理财顾问》杂志社评选的“2007年度全国最受欢迎的十大作者”称号(并此后连续多年获评),同年又被《上海故事》杂志社作为全国30位优秀作者代表邀请到上海参加笔会。

上一篇:绿化办信息工作方案下一篇:街道文体站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