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课堂心得体会

2024-11-11

活力课堂心得体会(精选14篇)

1.活力课堂心得体会 篇一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生命教育其实与美术课堂没有任何的联系。生命,关心的是人的生、老、病、死,就像一年有春、夏、秋、冬,花有盛开与凋落。而这些好像与美术课堂没有好大的关系,直到最近几年雨花区以“生命教育”作为课题研究,生命化教育的话题多次被提及,还专门组织了生命化教育的培训。慢慢的我才关注到什么是生命化教育,慢慢的我才真正的认识到生命教育的真正内涵及美术教育与生命教育息息相关。

这里想跟大家交流下我的想法。什么是生命化教育?其实就教育学生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一个人如果受了十几年教育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要做什么样的人?我能为别人做什么?那么生命的意义何在教育的意义何在。生命化教育是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而我们老师要做的是把对孩子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着眼于学生生命的长远发展”,帮助每一个孩子都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价值。

我反思了一下美术课,觉得有几点做得不够,谈谈我的体会:

(一)使美术课堂教学目标具有完整性

其实美术是一门人文学科,情感是美术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没有感情投入是画不画好画的。新课程改革将课程目标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这三个目标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当属“情感态度价值观”,它与人的生命关系最为密切,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发展、关系到他们完善人格的塑造。平时我们恰恰忽略了这点,上课时总想着要突破重点难点,生怕学生不会画画不好。讲解的都是美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评价时也是侧重构图色彩形象特征这类。

美术课堂最终是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比如二年级自画像,应该让孩子观察自己、欣赏自己,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做好自己就是最棒的。还有三年级的风来了,学会尊重大自然、善待大自然、好好利用自然条件。高年级的画社区,应该是通过画社区的景和人,了解关注共同的家园关爱身边的人,感受生活细节中的美好之处。从生命化角度看很多美术教材内容都有很深的寓意,课堂应该进一步提高思想升华。我以后在课堂中会侧重这方面的引导。

(二)让美术课堂教学过程自然生成

课堂是生成的,而不是一场按照预定的剧本进行的表演。但是我们现在上公开课不管是语言还是时间都是精确又精确,学生和老师都高度紧张。我很喜欢听砂子塘的李静老师上课,每一次听都是一种心灵的享受。她的教案只有简单的几大点,但是看得出经过精心思考。她的语言很平实,没有表演性质的高低起伏,像聊天一样的娓娓道来。她的课魅力就在于以自己的生命体验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照本宣科地背教学大纲或教案,而是使得他们的头脑得到解放,从而对美有更多的思考和想象;使得他们的手得到解放,以便能更多地创造和表现自己感兴趣的事;使得他们的眼得到解放,更多地用自己的角度去观察美;使得他们的嘴得到解放,说出内心对美的真正感受;使得他们的学习的空间得到解放,更广泛地接触自然美和社会美。意大利的瑞吉欧—艾米利亚人在谈到教师角色时常常提起这样一句话: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而不是我们去不断的抛球,让孩子疲于奔命的去接。

(三)让美术课堂评价更具人文性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一般课堂中老师评价学生就是:回答得很好。你很棒。真聪明。我觉得这样的评价缺乏具体性比较生硬。我们应该评价更丰富更生动更能感染学生。比如用“好,大胆一些,教师和你一起画!”“你画得出乎我意料!”等欣赏性、激励性的话语,体现出对学生成功的赞赏和对过失的宽容。诚恳的态度,具有慈母般的人文性关怀,对学生的每一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就能使学生放松、愉快地学习,大胆实践,在美术课中找回自信,体验成功,感受美!

真正的美术课堂应该是促进生命逐渐的觉醒和显现,应当是学生发现自己的美术潜能的地方,应该成为一个快乐幸福的艺术创造乐园。当学生从课堂中走出来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美术方面专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美术创造的能力、对自己艺术才华的信心和创造美好生活的理想,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的才会焕发生命力的活力,永远显示出来它的生命意义。

2.活力课堂心得体会 篇二

第一, 还原生活。实践证明, 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越熟悉, 参与度、接受度就越高, 教师既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 又要善于把问题还原于生活, 即创设生活情境, 组织教学活动, 实现教学活动的高效化。

第二, 从感知活动到体悟生活。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过程, 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从学生出发, 从学生的已知出发。作为教师不仅要备教材, 更应该备学生, 把握教学目标与学生精神需要的最佳结合点, 在深入了解学情的基础上, 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活动方案, 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俗话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学生在受到感染、产生想法和情感的愤悱之时, 正是启而发之的最佳时机, 这时引导学生抒发、交流内心体验, 有利于学生完成从情景到情理的升华, 完成知识乃至价值观念的建构。

2009年1 2月, 我参加了丹阳市活力课堂的赛课活动, 课题是《学会合理消费》, 我认为整堂课最大的亮点, 就是在于比较多地运用了学生身边的事例。

1. 在教学环节中, 我设计了利用网络购物的情景。先由学生讲述父母、亲戚网络购物的趣事或遭遇。学生甲:我表姐看到漂亮的物品就想买, 每月花在网购的钱有时达到千元, 但是买回来的很多东西都不实用, 有些物品只用了一次, 有些则根本没有用过。学生乙:我爸爸在网上买了一部号称真品的手机, 但是拿到后才发现是一部伪劣的, 根本无法使用。学生丙:我舅舅的灯具厂通过阿里巴巴买到了一批紧缺的机器零部件, 使得生产得以正常进行。接着, 我又提供了一个情景:怎样在网上买到既便宜又合身的衣服?学生七嘴八舌讲了许多的做法, 我没有否定他们的想法, 而是讲了一个我的同事的做法:在网上选好要买的衣服→去商场试穿, 定下尺寸→在网上拍下衣服, 这个做法刚讲完, 有一个女生就脱口而出:“我妈妈就是这样做的!”她的这句话让我感到了情景设计成功的感觉。案例的生活化, 使得突破难点变得容易了许多:表姐的事例→网购要有节制, 做到适度消费;手机的事例→网购有陷阱, 要理性消费;灯具厂的事例→网购真便捷, 消费也要做到与时俱进。在轻松的氛围中, 学生掌握了必要的消费技能。

2.小结, 我给学生设置了两个问题, 让他们试做“消费高手”。第一个事例是“买200送200”的促销活动。学生甲:我父母去年买了2000元的衣服, 又利用送的2000元购物券买了送给亲戚的礼品, 蛮合算的。学生乙:超市有可能利用这个活动, 趁机提高物价, 最终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消费者并没有得到实惠;也有的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计算出返券比直接打折合算。而我则给他们留下了一个有待于检验的想法:假如今年过年, 还搞这样的活动, 你去买190元的物品, 在结帐时, 提出多付10元, 让他给你200元的券, 看看是否可以行得通?第二个问题是关于买品牌电脑还是买组装机的问题, 这个问题有思辩性, 买品牌电脑或组装机都有其合理性。有的学生从自身购买力来看, 购买力低, 可以选择组装机;有的学生从机器的质量来看, 认为品牌电脑的质量比组装机要好, 性能稳定, 有的组装机使用的操作系统可能是盗版的;也有学生认为买什么样的电脑完全取决于自己的需要。这两个问题与生活密切相关, 学生感兴趣, 有话可说,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的能力又得到了发展。

活力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就在于通过有效的师生活动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我认为生活化的课堂能够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到生活, 利用生活解决问题, 因此我们要做到:

1.挖掘生活素材, 发现教学问题。人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知识源于生活, 生活处处体现知识。教学应源于现实, 扎根现实,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 采集“生活素材”, 为学生学习知识提供充分的教学事实, 让学生经历生活情境的过程, 从而发现教学问题。

2. 模拟生活情境, 探索教学问题。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需大胆地模拟生活情节, 挖掘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 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中, 积极主动地探索教学问题, 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知识, 体现生活中处处有学问, 感受知识形成的真谛和价值, 培养教育学生探索知识、热爱生活的情感。

3.生态课堂 活力课堂 篇三

小学英语教学只有营造出民主的教学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环境,开放的活动空间和创新的激情,才能使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气氛中学习英语。

一、创设愉快环境,营造和谐气氛

丰富多彩的游戏最容易引起儿童的注意,也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年纪小,好新奇,好活动,我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多种猜迷游戏。例如“听音猜动物”的游戏学习“Is it a…?Yes/.No.It"s a…”。“听音猜人”的游戏学习“Who’s he /she ?”“蒙眼摸水果”的游戏学习“What is it ?”等句型。游戏活动的使用,既让学生在学中找到了乐趣,又在玩中学到了知识。

不仅丰富的游戏能活跃课堂气氛,富有韵律的英文儿歌也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欢快的英文歌曲,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英语的氛围,做好上课前的心理准备,从而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课堂氛围。如今的各种英语教材,都配有许多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英语儿童歌曲,如《Ten little Indian boys》、《 Hea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Apple song》这些歌曲旋律欢快,歌词琅琅上口,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此外,我在教学中还给学生补充了大量的经典儿童英语歌曲,如《Happy birthday to you》、《 If you are happy》、 《Edelweiss》、《 Jingle bells 》、《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 Do Re Mi》……在音乐的节律中,学生们不仅得到艺术的熏陶也能得到轻松的感悟,达到了快乐学英语的境界。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所教内容,编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既帮助学生记忆了单词,又使学生不觉得知识枯燥乏味,从而让他们爱上英语。如我在教Sun,Moon,star,big,small,bright时,就把这些词串成一首小诗:Sun,sun,big and red. Moon,moon,yellow and round. Star, star, small and bright.在朗读的同时配上相应的动作,学生都非常愿意参与进来,上课的效果特别融洽。

教学过程既是知识传授的过程,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当学生犯了错,教师的一个宽容的笑,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那安慰的眼神,都能在教学中起到润滑作用,默契的师生关系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在教学中常常使用Good try! Try again! Don’t be afraid ! You're clever !等鼓励性语言,并通过大量的示范,表演和提示来帮助学生使用新词新语,用爱心去呵护、启迪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匀衡地享受到阳光,使他们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恢复他们积极向上的源动力。

二、创设自然情景,注重学用结合

由于语言来源于生活,每个人都在不同的交流环境中扮演不同角色,将真实生活情景引进课堂,既缩短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又使学生似乎回到了活生生的现实。如我在教食物类单词及句型“Can I help you?” “I’d like…”时,就创设购物的这一场景,在教室前摆上各式食物,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到购物这一场景,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来运用所学单词和句型,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又如我在教语言点“When do you…?”时,要求学生相互采访一天的生活,采访本组,采访邻组,采访朋友。学生们个个积极开口,人人踊跃表达,在很短时间内,便掌握了语言,巩固了短语,真实运用了语言,使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讨论也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一种途径。小组讨论时可以让几个学生围绕某个话题,通过口头交谈的方式交换看法或展开辩论。小组讨论给学生提供了可得语言的自然环境。在讨论中,小组成员通过互相交流和互相传递信息完成口头,笔头表达的任务。这种任务既能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流利性,也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情感,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三、关注学习过程,增强竞争意识

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优势,他们感觉的情绪性和无意性很明显,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能记得很牢,反之,则忘却很快,他们的有意注意的时间很短,常常对学习过程,学习的外部活动和学习的形式感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设计一些诱人的片断,使学生在无意间对所学内容得到有意的认识。如我在教学生学比较级shorter,longer;smaller, bigger;taller, younger, thinner等词时,为了能使学生更加清楚的理解这些词的含义,我用多媒体在显示了一些动物,如:Monkey, elephant, snake, lizard, giraffe, dog等动物,让学生通过大屏幕,对这些动物进行比较后,让学生帮助它们找到适合自己居住的房屋。这一些活动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降底了非语言因素造成的理解难度,使学生体会到语言带来的乐趣,又进一步激发和保持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的注意、感知、想象、思维、记忆等能力得到了培养,效果很好。

对自尊心,荣誉感都很强的儿童来说,竟赛的形式往往能大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俗话说:水激石鸣,人激则进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在复习表示动作和指令词时,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每次派出一名代表,按照老师的指令做活动。比如:Touch you head! Point to the window! Show me you ruler! Open the door! Look at the blackboard! Raise your left hand!获胜者将为他们组赢得一面小红旗,最后选出优胜组,并给予相应的奖励。竟赛活动的开展,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積极性,而且在激烈的竟争中,学生情绪高涨,学得主动,记得牢固。

4.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学习体会 篇四

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一文中提到了下面的几个问题: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

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

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

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

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

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

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

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

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

你能否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

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

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

我也曾经试着进行了回答,但结果确实非常的不理想,为什么呢?纠其原因无非是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太差了,对于课堂教学的反思也是少之又少!只知道爱拼才会赢是不行的,蛮干同样是行不通的!课堂教学是有一定的教学艺术的,特别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单凭喜好也是远远不够的,单凭看课同样也是不够的,因为那样只会看到皮毛,必须要善于反思,总结。同样的叶澜教授提出的这些问题为今后的反思内容指名了方向,如果每堂课下来都能尝试这样问一问自己,努力去寻找问题的答案,那么,不久的将来就会拥有更多充实的实践智慧。从这里想开去,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学识渊博。因为在课堂上,既要想教案,又要想学生,还要想……接下来的是手忙脚乱,要不就照本宣科,谈何提高呢?谈何收获呢?而反过来,如果已经拥有满腹经纶,已经做到对教材的胸有成竹,已经……相当然的精力会在课堂,心思会在课堂,不但叶澜教授所提出的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而且肯定还会有新的问题会产生,肯定也能获得明确的答案。内心深处有种期盼,那就是趁着眼睛还看得见,趁着脑袋还不算愚笨,记一记吧,虽然记不很住了,总之做总比不做强吧!

5.活力课堂论文 篇五

“情感为纽带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的情感随着课文情感的起伏而推进、延续。课堂教学因为有了情感纽带的牵动、维系,变得更富诱惑力”。——著名特级教师 李吉林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正行走于课改的道路上,走出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浮躁,寻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出路。回头看看自己五年走过的路,我不禁想到:人的思想是要与时俱进的,可是在不断更新的课程理念下,我们的语文有没有是亘古不变的?我想:文本中作者的情感是不会变的,字词本身的魅力是不会变的。我们所要做的无非就是“新瓶装旧酒”,用现代的教学理念、新课程倡导的方法将他们更好地呈现出来。所谓的活力课堂,我想大概的要求也就如此。

抓住作者的情感,让隐藏在文本中的内涵脱颖而出,并不断凝聚升华,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太容易,请看《爱如茉莉》的两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课文结尾)文字投影: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指名学生读。学生读得动听而响亮。

师:如何来念好这句话呢?我们不妨先来看课文中的这么一个句子: 文字投影:病房里,那簇茉莉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完后,你们觉得那一个字写的最传神?明确“钻”(点击“钻”字),茉莉的花香是钻到作者的心中,那么此时此刻,这个“哦”是发自于哪儿的呢? 生:作者的内心。

生:这是作者内心感情的流露。

师:好,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深呼一口气,就把它当成是淡淡的茉莉花香,然后,再把它轻轻的送出去。学生深吸了一口气,再轻轻的发出:哦——

师:我们现在再回过头来看,这两句“爱如茉莉”,该是先前哪种读法吗?

一生轻轻的读出“爱如茉莉”,另一生带着自己的情感,深深的发出感叹“爱如茉莉”。

生读。师评价:就这样渐缓渐慢,慢慢的就钻进了同学们的心里去了。

(从以上的实录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课前做了非常深入的钻研,从两个“爱如茉莉”、一个“哦”和一个句号品悟到了作者由心而生发出的感叹。教者已经做到了“入乎其内”,可是课堂中,学生在教师的牵引下先是吸气,再念:哦——,再读出两个“爱如茉莉”的变化,最后让学生把第一个“爱如茉莉”送出来,把第二个“爱如茉莉”送回心里。如此不行最后又让学生喃喃自语的念。这样的引导方式却让人觉得教师牵得也有点过,一切按照教师预设的程序进行,少有生成,是一种遗憾。)

片段二:

出示: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师:这儿仅仅赞美茉莉吗?还赞美了什么? 生:爱

生:父母之间的相互体贴、照顾。生:真爱 师:真爱象什么? 生:茉莉 师:为什么?

生:真爱就象茉莉虽然平淡无其,却芬芳扑鼻。

生:真爱就象茉莉一样不引人注意,他就藏在普通的一句话中、一个动作中。

生:真爱是永恒的,真爱最能暖人心。就象茉莉的花香直钻人的心田。

师:是啊!让我们一起回顾文中那如茉莉般爱的细节(音乐,课件展示,教师配乐朗读——)

爱是吃完后再告诉你的细心 爱是直奔医院的身影 爱是紧握的双手 爱是布满血丝的眼睛

爱是手脚麻木也不肯动的体贴 噢,爱如茉莉 爱如茉莉

师:真爱就包含在平凡的细节中。让我们一起再去回味这一个个爱的细节

生配乐齐读

(这一教学片段,教师没有过多的分析,仅仅让学生回答:这句仅仅赞美茉莉?为什么真爱象茉莉?接着就让学生和教师再次回味文中爱的细节。学生在这样宽松的语言氛围中畅所欲言。思维彼此碰撞,对于真爱如茉莉有了自己的理解。教师没有让他们读这两个“爱如茉莉”,而是创造性的指引学生回归全文中一个个爱的细节,学生在这种情景中真正感受到了爱如茉莉,对于文本中蕴含的深厚感情领悟更为透彻,情感升华到了沸点。这位教师在出乎其外上匠心独运)

由以上两个教学片段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教师教学呈现方式的不同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和途径能够让我们老师有章可循?

从书法说起——

有人说教师的教学就象书法家完成一幅作品,书法作品的要考虑布局怎样安排,哪里实,哪里虚;什么地方浓,什么地方淡。同样要想“出乎其外”,教师在钻研教材后,就该精心思考:布局——一节课的目标是什么;浓墨之处——一节课的重点是什么;虚处——如何创设表达的空间,引领学生领悟作品的表达方式,情感和思想;实处——如何针对学生的学情由浅入深引导他们把握文本。

从文本的处理思考起——

删枝去叶读文本,准确把握文本的主体。

文本蕴涵丰富,从言语内容、语言形式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揭示的思维理性,它展示个读者的是一棵枝繁叶茂的“信息大树”。面对文本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和建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教师解读文本应有自己独特的视野,应能沉心静气在纷繁中读出清楚,从复杂中读出简单,于繁茂中读出主干。手捧文本教师要从薄读到厚,再从厚读到薄,最终读出文章的主次和精髓,抓住主要内容和文章精要再次深入读下去,删枝去叶留住精华,在头脑中形成清楚明白的文本主题和内涵,并在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减少“繁枝碎叶”的影响和干扰,更不要被枝叶茂盛的外表所迷惑。如《北风和小鱼》一文,讲述了北风吹来青草枯黄,梧桐落叶、鸟儿躲藏的动人的故事,描绘了北风、青草、梧桐、小鸟、小鱼等个性鲜明的形象,蕴含了讽刺北风缺乏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深刻寓意,面对这样的文本,我们需要删去青草、梧桐、小鸟甚至小鱼这些“枝叶”,留下北风这样的“主干”,写青草、梧桐、小鸟是为了突出北风的强大,为北风的得意提供了理由,写小鱼是为了显示北风的狂妄可笑,为北风的最终得意不起来提供了佐证,由此留下的是北风的鲜明形象和变化过程——从得意到忘形到失败,北风的失败归于它的骄傲,它的自大,骄傲必将失败,道理就这么简单,一年级学生也只需要了解这么简单的道理,所以北风是文本的主体。

要善于探究“课眼”,寻找教学的主线。

“课眼”是一节课教学的眼睛,透过“眼睛”才能看到教的缤纷,领略学的精彩。“课眼”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片段,有

时题目是“课眼”,有时问题是“课眼”。找准“课眼”,然后围绕“课眼”理清一条“主线”,顺着“主线”拓展到“面”,形成“板块”,完成立体的教学流程预设,这样的预设才是精当巧妙的。我们的预设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枝枝叉叉都需要,只有舍主去次,留精舍粕,才能凸现个性,实现简单。

《北风和小鱼》中“得意”可以成为“课眼”,围绕“得意”引发思考:北风开始为什么得意,怎样得意,后来有没有得意,为什么不得意?围绕“得意”自读感悟:得意时怎么说,怎么想,不得意有会怎么说,怎么想?在简单的过程中,学生读、议、思,北风的形象丰满,寓意明了。

《黄鹤楼送别》中“送别”可以成为“课眼”。谁送别谁,为什么要送别,怎样送别,别后情形如何?读文理解,想象悟情,甚至可以引导学生拓宽视野,放飞思维,形成自己的送别版本。

聚焦汇点深引导,寻找牵一发动全身的话题。

字词句篇听说读写,内容形式情感思想让语文课堂承载了太多的重负。于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力求面面俱到,统筹兼顾,什么也不想放松,什么也不敢放手,结果教师牵引着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就像游览公园,脚步匆匆,什么风景都看了,走出大门却什么都没留下。其实,我们的语文课堂要能集中一处或几处“景点”,让学生尽情“欣赏”,深切感悟,在心中留下“美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关键处聚焦汇点深入引导,不断追问,不

停叩击学生的心灵,将一点放大,做深读细研透,让这一点灼热学生,点亮学生。

聚精会神强训练,寻找语言文字的训练点。

在训练中养就学生的语文素养,已经又一次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的认可和重视,强化读的训练,写的训练成了语文课堂的又一风景。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却往往发现老师们训是训了,学生练也练了,但却训多了,练浅了。课堂中老师们选择了太多的训练点,感情朗读、句式仿写,背诵积累,想象说话,写字练习等等,什么都想训,结果学生在老师的牵引下这儿练一阵,那儿停一下,训练浅尝辄止,浮光掠影,导致训练的无效或低效。其实,不同的文本应有不同的训练重点,只有抓住一两处重点进行认真仔细扎实的训练,那样的训练才能让学生有所得,有所获。

(1)、嚼词析句,强化语言文字的工具性。

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26课《水》一课,教师注重语文的双基教学,在引导感悟“勺浴”的痛快时,教师适时教学生字“勺”:“勺”外形象勺子,里面只有一点说明水珍贵。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从外形上记住了“勺”这个字,而且还体会到水的珍贵,了无痕迹地做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又如顾老师执教的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黄河的主人》一课中,引导学生理解“谈笑风生”一词时,首先让他们说说字典上的解释,接着让学生联系本段内容理解:“你从这段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乘客们谈笑风生?”最后,引导学生说说如果你们是羊皮筏子上的乘客会谈些什么?在这样层层推进的教学

中,学生不仅理解了“谈笑风生”这个词,而且还掌握了解词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积累并学会了运用了“谈笑风生”这个词。学生从“谈笑风生”一词的理解过程中体验了乘坐羊皮筏子的从容自在,从而衬托出艄公的技艺高超。

(2)、琅琅书声,强化语文的朗读训练。

如《黄河的主人》一课中,在指导第三小节读出作者看着羊皮筏子能承载六个人在湍急的黄河上行驶时的惊讶之情时,教师抓住了一个我们常人不会注意的“啊”字,让学生对去声的啊所表达的赞美与阳声所表达的惊讶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正确读好了这个词。在引导学生朗读能表现作者对羊皮筏子全部情感的句子“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时,教师创设了三个情境让学生反复品读:(1)羊皮筏子这么小,这么轻,作者感叹道——(2)羊皮筏子贴着水面行走真危险啊,作者感叹道——(3)羊皮筏子那么小,没想到上面还有人,多惊讶啊!作者感叹道——

(3)、写作渗透,强化书面表达的训练。

在《水》一课的教学中通过缺水的“苦”和“天浴”“勺浴”的“乐”的对比渗透了反衬这种写作手法的指导;在《黄河的主人》一课中,教师在教学课文结束之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的笔墨去描写黄河,羊皮筏子和乘客呢?从而领悟作者的写作手法——“衬托”,让学生阅读学习的同时学会了一种写作技巧。

语文教学的训练点真是太多太多了,要根据教学需要有所取舍,对教学的组织要有讲究,否则,教师难以从容。这方面要注意三点。

①抓住文眼,围绕课眼。有不少文章,文眼和课眼是统一的。如《孙中山破陋习》中的“破陋习”,《黄鹤楼送别》中的“送别”,等等。这些课眼要抓住,且要围绕这些课眼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这样课堂教学也就有了“靶心”。②程序简单,过程扎实。教学中的程序不能复杂,不能作为教学中束缚教师手脚的“绳索”。重要的训练点过程要扎实,不能蜻蜓点水。③注重形象,减少分析。语文教学要贯彻“形象大于思想”的教学理念,因为优美的散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大都是通过一定的形象来展示的,所以,教学要尽可能地“还原”这种形象,在形象中训练语言表达,训练理解和感悟能力。过多的分析,学生是不感兴趣的,也会造成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这样,课堂教学也难以从容,难以精彩。

6.谈谈如何构建活力课堂 篇六

什么样的课堂是充满活力的课堂?一说到“活力”,可能就会让人想到热热闹闹的课堂场面,满堂问答的场面,就像农贸市场一样可以随便走动、交流的场景,其实,表面热闹的课堂不一定是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下面就“活力课堂”谈谈我的一点感受。

一、活力课堂要确立明确的目标

教育是一种价值引导活动,投射、蕴含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与目的预设,教学目标又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必要环节和重要步骤。课堂要干什么,是我们必须要明确的,这是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低要求。只有目标明确了,才能有效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才能严格按照目标去落实和实施,也才能运用恰当的评价手段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比如我在准备《开天辟地》这节课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学生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能掌握盘古无私奉献,借神话警世人的写法,更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华神话传说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二、活力课堂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也可以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

富有智慧的老师是善于整合各种课程资源的老师,这必然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整合生活资源——比如说,上《桂花雨》的时候,将真实的桂花带进课堂,让学生自己亲自去感受、欣赏,从而能更好的理解桂花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整合媒体资源——在上一些古文或者古文故事类的课文时,可以将一些很熟悉的诗词、风景、书法图片,视频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翰墨春秋博大的文化呈现给学生。

三、活力课堂要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

传统教学中,把学生当作学习的机器,老师是传授知识的机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没有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老师教给学生学习什么,学生就只能接受什么。而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式学习,就是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所以,我理解的自主探究的课堂,应该是重视学生主体、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的课堂,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重视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能力。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如果能把一群学生放在一起,让他们自己去讨论、合作、共同探究,那样学生能更好的自主学习,从而还能培养他们多动脑、多动手、多动口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上课前会将学生分组,每组学生的能力要基本相同,优差搭配。上课后将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由学生自己的讨论、探究、总结,并由小结内的成员自己推选代表回答问题,一个小组的学生回答错误或不完整的一,由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补充或纠正。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既然是活力的课堂,应该包括老师的教学活力,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活力,还包括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这三个方面的活力综合起来,才是真正有活力的课堂。所以有活力的课堂一定是学生为主体、学生个性得到培育与发展的课堂,是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得到最大限度提高的课堂,也必将是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终身幸福的课堂

7.优化课堂教学激发课堂活力 篇七

一、精心设计导入方式, 营造课堂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节课导入得好与坏, 直接影响到该节课的整体质量。在教学中, 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方式, 力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及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营造整堂课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 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经常采取趣味导入的方法, 如在讲“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时, 引用了笑话《少了两千克》:妻子站在秤上高兴地对丈夫说:“亲爱的, 快来看, 我体重少了两千克。”丈夫回答:“亲爱的, 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化妆。”显然, 这则笑话通过夸张手法说明妻子化妆前后体重竟然相差两千克, 辛辣地讽刺了妻子平时化妆涂抹的脂粉实在是太多了。学生在会心一笑中自然而然地记住了这样的一个哲学道理:做事要注意分寸, 把握适度原则。在一个精心营造的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的积极性会被充分调动起来, 主动参与到“教师—学生”的互动教学活动中。

二、适时留下悬念期待, 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开放的、多彩的, 对于任何一项教学内容, 作为教师必须运筹帷幄, 成竹在胸;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 必须随机应变, 教育的智慧与魅力便融化在教育机制之中。适时设计悬念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就是这样的一个教育机制。悬念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唤起学习兴趣, 激发探究知识的欲望。例如, 学到“商品的价值量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时, 有些学生不求甚解, 为此, 我设问:“社会劳动生产率愈高, 商品的价值量反而愈低, 这样, 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是吃亏了吗?”可为什么每一个商品生产者还要竞相提高劳动生产率呢?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 迫切想知道为什么。而我却不慌不忙地对学生说:“同学们很想知道答案吧, 但我不能马上告诉你们, 你们不妨先讨论一下。”正是这一逼人期待的悬念, 激发了学生的强烈的学习动机, 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最终形成了学生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局面。

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可以增强其主人翁意识, 而由教师的单纯讲授变成师生双方的配合表演, 则又能增强教学的主动性、直观性。如在教学“市场交易的灵魂———公平原则”时, 引导学生看漫画———“朦胧价”。然后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揣摩画中“冲突”的起因、经过、结果。稍后, 教师主持“欢迎大家来到梦想剧场, 先招募两位优秀演员……”顿时许多学生跃跃欲试, 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 有两位带着自制的简单道具上场了。“卖瓜了, 卖瓜了……”的吆喝声把大家带入了故事情节。“顾客”悠然自得地吃着“西瓜”, “观众”会心地笑着。到顾客与卖主因“一块二毛”标价起冲突时, 观众又感到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怎么解决?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看到“顾客”与“买主”推推搡搡的样子, 心急的同学已经在说“去告啊, 去告啊”。当最后“顾客”向工商部门投诉, 寻求合理公平解决时, 大家自发地拍起手来, 这一情景又把活跃的课堂气氛推向了顶峰。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新课程理念得到了集中体现, 政治课堂变得鲜活起来。

四、高度重视情感教学, 用真情感染学生

教师要转变以往教学过程中生硬、平铺直叙式的教学语言, 而用彩色、动感的语言融合真挚情感来感染学生, 开启学生感情的门扉, 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从而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和主动参与课堂的动机。教师还要设身处地与学生进行心理换位, 想学生之所想, 急学生之所急, 解学生之所疑。如在讲授“人性自私论不符合历史现实”这一框题的内容时, 我对学生讲了有关《泰坦尼克号》幸存者的真实故事, 史密斯夫人回忆说:“当时我的两个孩子已被抱上了救生艇。因为超载, 我不能上了, 出于母爱, 我喊了一声‘让我上船吧, 孩子不能没有妈妈’, 闻听此言, 一位已经坐上此艇的女士离开了座位, 回到了泰坦尼克号上, 并把我推上了小艇。船很快沉没, 那位女士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留下。”里得帕恩也回忆道:“她的丈夫送她上救生艇, 她不愿一人独自活下来, 紧紧地抱住丈夫不放, 万般无奈中, 丈夫一拳把她打昏, 等到醒来, 她已在小艇中……”我相信此时此刻用不着我多说, 同学们都会清楚在普通人身上, 也有无私的举动, 因而懂得“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

五、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在现代政治课教学中, 要把一些抽象的理论, 讲解得较为生动透彻,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以其新鲜、生动的形象, 一扫传统说教式教学导致的沉闷空气, 带给学生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激活其创造性思维。新课程不仅在内容上大为更新, 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 要求教师要尽快掌握体现时代性特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并应用于教学过程之中, 而且新课程还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一方面, 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 另一方面, 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有时要展开或补充, 或针对某些内容开展专题研究小课题研究。而多媒体教学手段为此提供了最为便利的条件和平台, 使枯燥的政治课堂真正鲜活起来。

8.优化课堂教学 焕发课堂活力 篇八

面对上述存在的种种问题,如何改变其现状,使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真正焕发出课堂的活力?反复思考后认为,应该从优化课堂教学这个角度着手,来提高效率,推进素质教育,即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环节和优化教学方法。

1 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或者预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它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情感目标)。教学活动是教学目标来定向控制的,教学目标通常具有指导教学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指导学生学习活动等三方面定向功能,因此优化教学目标功能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我们始终要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不仅要求教师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把握教学中各知识点的深浅度,找准重点、难点、关键的知识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而且要了解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使学生的层次性在教学目标中有所体现,并使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与不同类型学生相互协调,促进全体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有所发展。这就要求目标要具体、多样、尽量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求教师正确认识和准确划分学生类型层次,准确恰当地制定教学目标。

2 优化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环节与课堂教学的效益密切相关,优化课堂教学就是使其每一个环节尽量合理化、科学化。要运用现代化教学理论关于课堂教学结构、环节的新理论、新技术(特别是电教手段的广泛应用)。同时把握好两个原则:第一、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即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要给学生较多的思考、探索、发现、想象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使其能在教师的启发下,独立完成任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第二、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性。确定课堂教学每一环节要符合学生认识发展和心理活动的规律性。尽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同,内容更是不尽相同,但鉴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其教学环节应按:复习铺垫——导入新课——探求新知——巩固练习——归纳小结的程序进行。优化复习铺垫: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转化总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复习旧知识的目的在于对已学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信息反馈。它具有控制、调节教学活动、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从“温故”出发,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深入追求欲望的积极作用。教师要善于从新知识相关联的若干旧知识中选择新知识的生长点,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提出启发、思考性强的问题,使学生感到“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从而激发学生尝试和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和兴趣。

3 优化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在整个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环节。成功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思维方向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内在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新课一开始就是一个良好的学习境界,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开端。在设计导入时要注意以下问题:(1)导入要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防止脱离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拉硬套,牵强附会。(2)导入对学生接受内容要有启发性,以便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3)导入要有趣味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和自觉,学习时轻松愉快,学习效率自然会高。(4)导入语言要有艺术性。要使新课的开始能扣动学生的心弦,象磁铁一样牢牢地吸住学生,需要教师讲究语言的艺术。(5)导入新课的时间不宜过长。导入只是课堂的一个开头,它的作用是为教学打开思路,不能喧宾夺主。为此,要优化新课导入,要精心设疑,创设问题的情境,真正做到“导情引思”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

4 优化新知探求

新知探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感知方法的主要途径。为了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创设数学思维的情景,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即参与到概念、判断、推理的形成过程,法则、定理、性质的推导过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中去。教师在启发引导时,要善于在知识的生长点上设疑,特别是当学生不能凭原有的知识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陷入了迷惑不解的困境时,这既是新旧知识发生矛盾的焦点,又是教师进行启发引导的最佳情境,更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良好契机。(2)整个新知的探求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学生是探求新知识的主体。凡是学生能回答的由学生说,说不完整的让学生间互相补充;凡是学生可以做实验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去做;凡是学生自己能归纳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凡是可由学生评价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评价。在探求新知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路子、出点子、想法子,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实践、积极探索。(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能力的培养、思想方法的提炼和学习方法的指导。(4)要创设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要讲究情感化和艺术化,学生的积极情感主要是在教师情感的影响、诱导下产生的。为此教师在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中要努力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气氛,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形成,从而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5 优化巩固练习

练习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而且对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巩固练习要遵循以下几点:(1)练习要有目的性,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2)练习要及时,使学生对当堂所获得信息反复循环,实现记忆层次的转化(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3)练习要有层次性。(4)练习要多样化,为巩固概念,选编基础变式题;为纠正差错选编判断、选择题;为拓宽思路,选编多变、多解题等等。同时,练习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口答、笔算、抢答、板演等多种形式激发练习的兴趣,提高练习效率。(5)练习中要有反馈。没有反馈的练习是盲目的练习,教师要根据当堂练习的反馈及时给与激励性的评价,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予以纠正。特别是在学生板演练习前,教师要有预见、有意识地让能充分暴露练习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或失误的学生来板演,通过反馈再次强调、纠正,真正起到课堂练习的效果。

6 优化归纳小结

课堂小结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内化,将所学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课堂教学结束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归纳本节的知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张奠宙教授以学生独立学的程度为标准,提出五个教学的基本模式:教师讲授、师生谈话、学生讨论、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探究,每一基本模式都有它的特点、适用范围。一节课内也可以有多种教学方法,不必基于某一固定模式。如引入概念时,可用归纳法;探索公式时可用发现法;知识巩固时可用讲练法;容易混淆的内容运用对比法等等。这要求每位教师就必须广泛涉猎各种教学方法,了解和掌握其特点及其适用范围。在教学实践中练习运用自如,必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效率和质量。

9.活力课堂心得体会 篇九

-------听名师讲课的心得体会

星期五,我们孙娄中学一行三人到皇城第一中学听了三位名师的讲课,领略了名师的风采,感受了他们对学生、对教育那深情的爱;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所透露出来的无穷的知识力量;感受到他们对学生身心发展以及教育了解之广、钻研之深。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淄博新元中学房文慧老师《镶嵌》一课。房老师针对什么图形能进行平面镶嵌,分成三个探究问题。

探究问题一:仅用一种正多边形镶嵌,哪几种正多边形能镶嵌成一个平图案?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得出结论--------------。

探究问题二:用两种正多边形镶嵌,哪些组合能镶嵌成一个平图案?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得出结论----------------------。

探究问题三:用同一种任意三角形、任意四边形能否镶嵌成一个平图案?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得出结论----------------。

全班学生围绕着这三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如何拼接图形问题,进行了三个轮次的交流与展示。房老师为学生们创设一个动手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摆、弄弄,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这样使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学生俨然成了课堂的主人!这不得不让我佩服房教师,她甘愿放弃课堂“霸主”的地位,而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叫“以生为本”。房老师只是一个组织者、激励者,在本堂课中,房老师参与到小组中去,看学生如何拼接,发现问题,释疑问题。

10.让思品课堂“活力四射” 篇十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087-01

新课程改革犹如一股春风,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但是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为了追求升学率,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索、合作的观念并未深入人心。尤其是思想品德课,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重接受,轻创造。这种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抑制了教学活力的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如何使课堂教学“活”起来,是有效实施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一、教师要“活”起来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态度、教法直接影响着课堂气氛和教学质量。

1.发扬教学民主,创设和谐气氛。

传统的教育由于师道尊严,紧张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不敢想、不敢说,这种现象压制了创新精神的发扬。所以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气氛。

2.认真钻研教材、激活各种教学资源。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要善于将教育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把思想教育目标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追求。

教师必须精心备课,钻研大纲、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事例、图片、表格,设计“走进生活、创新实践平台”等环节,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深入浅出、融会贯通,为激发教学的活力打好基础。充分了解学生,开发多种教学资源。搜集社会热点和时政要闻,搜集学生关注的身边事例,既充实了教学内容,又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3.制造课堂亮点,让课堂迸发活力。

学生的注意力会随老师讲课的节奏、讲课的内容而改变,如果一个老师的讲课是按部就班的,时间长了学生就会乏味。所以老师要经常注意制造课堂亮点,一个感动的故事,一个有趣的小品,一个幽默的笑话,一句经典的名言,一段振奋人心的演讲等等,都会让平静的课堂激起波澜。

二、让学生“活”起来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活”其实就是激活学生的情绪,使之精神振奋起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将这种积极性迁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1.把机会留给学生,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认识过程,在这个认识过程中,知识和技能是认识的客体,学生是认识的主体,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我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实现了由封闭型教学向开放型教学的转变。采取课前预习、课上自习、课后复习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感悟、实现对基础知识的内化和吸收。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自主是基础,合作是条件,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学生能摆脱教师这一权威的束缚,极大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大了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去探究。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这个主体独立领受和驾驭教材。

3.设置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通常我会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联系生活,设置一些精巧别致的小问题,做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引导学生讨论探究。例如在讲《科教兴国战略》时,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①比较一下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和创新方面的差距。②分析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有哪些?③为了缩小这种差距,我国该怎么做?就这几个问题,一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发了学生深入的思考,真正让学生的大脑“活”力四射。

三、让教学方法和手段“活”起来

一、古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只能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死气沉沉。新课改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灵活多样的、丰富多彩的,而不是“黑白”无声的。

1.进行课前演讲,关注社会热点。

每节课的前5分钟,我都会安排两名同学播报社会新闻,然后让大家共同评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教材的滞后性,使课堂显现出时代的活力。

2.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共鸣。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思想品德课是学生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而且可以“以境生情”,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

3.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品德课作为德育的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知与信、信与行的特殊矛盾。教学实践中,我采用走出去的方式,让学生带着疑虑走向社会,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在社会实践中验证知识,增强理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以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在讲到《孝敬父母》一课时,我让学生回家当一天的爸爸(妈妈),进行角色转换,并写出心得体会,这样他们就充分的体会到了父母的辛劳,真正理解父母、回报父母。

11.开放语文 活力课堂 篇十一

一、开放教材,丰富学生的生活智慧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这要求教师在立足教材、发挥教材优势的同时,应该特别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恰当地处理教材。笔者认为可以从三方面进行:

1.根据教学需要,将教材内容适当增删、重组。如《卢沟桥烽火》一课,讲述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可现在的学生对“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并不了解,在进行这一课教学时,就可以大胆地补充介绍这部分的内容,并联系报纸上、电视上的画面,把学生带进一段悲壮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对日寇的憎恨。

2.教学内容由生到熟,将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引进教材。如《麋鹿》一课的教学,在课堂上,开展“最佳讲解员”评选活动,让学生自行选定自己熟悉的动物,模仿课文的写法介绍给同学。课堂上,孩子们从台下走到台上,滔滔不绝地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真正达到“书为我用”的目的。

3.教学内容由虚变实,体验领悟教材内容。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带着学生走出去,通过参观、采访,参加各种活动,使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以发现者的身份,自主内化、自主判断。比如,教学《给予是快乐的》的时候,就让学生为孤寡老人做好事,帮园丁浇花等等,让他们在具体的环境中领悟文章的内涵。

二、开放作业,释放学生的创造力

作业是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的一种形式,是检查教与学的纽带,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设计开放性作业是达到这一目标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开放性作业相对于可预见的、结论性的封闭性作业而言,它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答案具有多样性和不可预见性,要求学生通过联想,能灵活运用知识。那么,如何做到开放呢?

1.注意作业内容的开放。作业既可以与教材内容相联系,也可以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还可以与社会活动接轨。题材要广泛,思路要开阔,让学生有自由驰骋的空间。如教学《卜算子·咏梅》后,我们让学生唱咏梅的歌曲,搜集有关梅的诗文,欣赏千姿百态的梅花图片,写一段咏梅的话。这样,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读写能力。

2.注意作业形式的开放。丰富有趣的作业内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多变的作业形式,是学生施展才干与个性的另一种需要。例如:

画:学习《新闻报道一则·首都各届欢庆申奥成功》后,让学生为2008年奥运会设计一个吉祥物,并简要说明理由。

演:读懂《半截蜡烛》后,让学生与自己最喜欢的伙伴合作,挑选适合自己的角色进行课本剧表演,深化对课文的感悟。

听:学习《二泉映月》后,让学生先欣赏《二泉映月》这首歌曲,然后搜集并欣赏阿炳创作的《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想象曲子所表现的内容,体会曲子所表达的感情。

三、开放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传统的教学评价明显存在以分数定优劣的弊端,它导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围绕考试进行,根本不考虑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为此,我们应从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认识语文学科的评价,构建开放式的评价体系。

1.“多元”评价。“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我们的评价要走向更符合教学实际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多元化”阶段。例如,让口试、笔试相结合,口试即平时发言、朗读、口语交际;笔试即课堂练习、家庭作业、单元测试、学期测试。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2.激励性评价。学校是培养信心和勇气的摇篮,一切教学都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不断地激励学生是提高学生信心的一个重要手段。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对他们点滴的进步要真诚、热情地进行激励性评价,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成功。例如,读一篇课文,不仅要评一评谁读得正确、有感情,还要评一评谁口齿清楚、速度掌握得好,甚至还要评一评谁的朗读姿势正确,谁在哪方面突出就给予鼓励。

3.重过程评价。建立小学生语文学习成长记录袋,收集能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阅读记录、自编小报、优秀作业、教师评语、家长评语、自我评价等,并定期开展成长记录袋的交流展览会,把家长也请来,这样,可以增强学生与家长、家长与老师的沟通。

12.让课堂充满活力 篇十二

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的前提是: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如何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努力提高教学效率是当今初中教学面临的主要难题。创设师生交往, 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 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是课堂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者, 而应该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师生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 意味着平等对话, 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笔者认为, 要实现这一转变, 达到这一目的, 教师必须重视科学地使用课堂用语。教师通过精心地设计, 巧妙地质疑, 和使用鼓励性的语言, 让学生在宽松, 民主, 平等, 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无忧无虑地学习, 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用些鼓励性语言, 它直接体现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寄托了教师对学生的期盼, 让学生总感觉到老师在期待着我, 相信我能成功。使学生从心理上战胜自我, 摒弃杂念, 刻苦学习。笔者认为大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 多用促进学生成功的语言。如:“你真行”、“你真聪明”、“你想得又快又好”、“你考虑得真周到”、“你思考问题真细致”等语言。

第二, 多用帮助学生成功的语言。如:“你的想法很好, 能不能把想法再说清楚点”、“你考虑得很好, 能不能再具体点”等等。

第三, 多用期盼学生成功的语言。如:“别着急, 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会想起来的”、“别灰心, 下次再有机会, 咱们再争取”、“要是声音再大一些就更好了”、“你再想想, 争取下次成功, 好不好?”

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的具体表现是让学生“想起来”, “动起来”, “说起来”

首先, 所谓“想起来”, 就是课堂上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从思考中体验快乐, 从思考中获取知识。历史课堂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古今中外历史, 很多历史现象不是可以用一种定论来囊括的, 正是这种学科特点才赋予了历史特殊的美韵。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观察和认识历史, 不要怕学生信马由缰、放纵思维, 只要他能够说出个“所以然”, 有一定的论据, 就不要轻易给予其“错误”的评价, 即使是一种暗示, 也是不妥当的。须知, 课堂就应该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 何况, 教师认为错误的地方并非一定错误。给学生一个“心理安全”, 所谓心理安全, 就是感到自己在被人承认、信任、理解, 在受到别人尊重时的一种心理感受。对学生表达的见解, 说的“真话”, 只要言之有据, 就应该多加肯定, 实在拿不准的, 也不要轻易给予否定的评价, 发挥评价的激励、教育、导向功能。笔者认为, 敢于思考是一个人的能力, 智慧发展的内在需要, 也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与快乐。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应给予学生充分享受思考过程的时间, 还应引导学生重视思维方式和探寻解答思路, 让学生学会对史料进行分析, 比较, 自己去解释, 验证, 探索有关问题, 得出结论。

其次, 所谓“动起来”, 就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亲自探究实践, 从实践中感悟, 从实践中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 如《中国远古人类》一课, 教师让学生亲自动手打磨石器, 他们乐于参与, 并从实践中感受到原始人生活的艰辛, 体会也很深刻。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 由封闭走向开放, 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体验的时候, 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 更多的是“体验课程”。知识是靠自己在读中获得, 情感要靠自己在读中体验, 理念要靠自己在读中感悟, 方法要靠自己在读中掌握。

最后, 所谓“说起来”, 就是学生把自己思考所得的, 感悟到的东西讲出来, 表达出来。师生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相互沟通, 相互启发, 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 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 丰富了教学内容, 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还有历史探究活动课, 这可是学生们活动的天地, 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纷纷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现给大家。当得到老师的鼓励时, 别提有多高兴了, 常常是下了课, 学生们还围着老师问这问那, 意犹未尽。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由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13.构建活力高效课堂之三 篇十三

近几年来,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化,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已成为众多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面对新的教育教学形势,经过认真观察思考和积极探索,用导学案引领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成为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之一。

一、优质导学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所谓导学案,就字面解读应该是:“导”,就是引导、指导;“学”,学生的自主学习,包括预习自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形式,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讲、教师的教;“案”,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案;更是学生的学习方案,还是学生的作业,不是知识和习题的简单堆积。

所以,科学编写和使用导学案是构建高效课堂,提升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关键之一。编写导学案的第一要求就是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此前提下寻求一些好方法。导学案是由教师编写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流程设计,由学习目标、重难点、问题设置、应用反馈、学习反思等几部分组成。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拐杖,导学案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自学质量。

为了完成高质量的导学案,我们最有效的办法是集体备课,“三个臭皮匠,抵一个诸葛亮”,取长补短,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具体做法是:

①由备课组长负责分工,负责召集本组成员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集体备课。②备课过程:主备课教师要先认真钻研教材、大纲,并查阅、研讨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区的与本课时相关的中考试题,在此基础上,确定每课时的导学目标要求、中考考点、重难点、预习思考题(包括新的单词、短语、句型和语法等)、导学学案等内容,并有配套练习题,形成草案。将“学案”草稿交备课审核小组审阅。审阅后,至少提前两天将草稿发给全体成员,然后召集组织集体讨论,提出修改意见。主备课老师根据修改意见修改“学案”,再将此稿交审核小组定稿,并统一印刷。各班教师根据学生实情予以补充,学生利用学案进行预习。③备课内容:期初通读教材和大纲,集体制定教学计划;每单元,又根据单元内容特点,制定单元计划,确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以及过关检测内容。具体到每一个课时,教师们重点讨论的问题是,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即学习目标的确定和“如何引导学生自学最有效”。学习目标的确定,一要符合学生的学情实际,又要能突出本堂课的重点,并且学习目标的个数也要恰当,少了学生就不能做到在课堂内像考试一样紧张,多了就易患浅堂辄止的毛病,难以做到有效。在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自学最有效”中,就要对教学进度与得失情况进行分析,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了解,要学习的内容中,学生已掌握了哪些,哪些较模糊,会了的不教,要教不会的。以此,确定学生自学的范围,自学的内容,自学的时间以及自学的要求。

另外,根据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此疑难的问题,设计怎样的当堂检测才能最大限度的暴露学生自学后可能存在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特意设置了即时点拨这一栏。这样的集体备课也是一个不断打磨、不断提升的过程,使优秀教师的经验得以扩散,集体的智慧得以发挥,青年教师不断成长。

二、科学使用导学案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导学案教学模式的落实则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学案的作用、发挥学案本身的价值则是导学案教学模式研究的核心。如何在课堂中更好的使用导学案,发挥导学案的导学作用?

1、学生自学教材,完成导学案中的“基础整合”部分的有关问题

导学案的核心是要求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导学案在课前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内容进行预习。同时,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告诉学生注意文中的短语,一些关键的句子,要掌握的语法等。第二,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

总之,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导学案”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其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能否实现。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

2、课堂导学

教师可根据不同的知识和要求采取不同的导学方式。①对简单的适合学生自学的知识,教师设计出思考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自学完成,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②对重点知识或学生自学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可采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研讨、交流的方式进行。导学案在此部分可以设计出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或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自己得出结论。③对学生无法自学或生生、师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采取精讲点拨的方式,但教师的讲并不是满堂灌,而应该配以启发、点拨,诱导。④对由实验得出结论部分的教学,教师可采用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的基础上讨论分析得到知识,最后由教师对结论进行总结、归纳。

随着教学改革,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因而无论使用何种方式其关键在“导”,变传统的讲授式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思想,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教师在课堂导学的过程中不管采用哪种导学方式都要求学生当堂分段完成导学案中“课堂导学”部分的内容,并适当作些方法、规律等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新课内容结束后,学生再重新审视一遍在自学时完成的导学案中的“基础整合”部分的有关问题,既本课的知识小结。

3、课后巩固

课后巩固分为当堂反馈练习和课后提升两个部分。当堂反馈练习尽量在课上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出解答,这一方面让学生有及时而适当的训练,达到“当堂达标”的目的,既巩固所学,又使学生学有所用;另一方面,可让教师获得直接的反馈信息,为课后的教学、指导提供信息。课后提升部分的题目在编写时就分为不同的层次,教师可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题目作为课后的练习巩固。同时教师要适时将导学案收起,仔细批改,对导学案上反映出的个性问题及课堂上未解决的共性问题及时安排指导和讲解并指导学生对导学案进行及时的消化、整理、补充和归纳。

4、单元总结

因为导学案是按照课时编写并在每一节上课前分发给学生的,因此导学案也许会比较散乱。为防止粗心的学生丢失,教师每一次讲评完学生订正好后要求学生将导学案上交,教师集中保管,当一个单元内容结束后,教师再将这个单元的导学案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将导学案进行整理,装订成各章节的复习资料。

5、对学生提出要求,使之养成习惯

第一是课前,要认真预习新课,大胆尝试自行解决“学案”中的准备环节,提前尝试“探究活动”和问题准备、做好向老师或其他同学质疑的思想准备,也就是说做好新授课之前的各种学习期待。

第二是课上,学生要根据导学案的各个环节认真学习,不把资料带入课堂,但可以使用工具书等辅助性的材料,在合作学习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第三是课后,经常做学习方法和解题规律的积累,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学案后的空白处写一下心得体会或者收获,把自己培养成有心人。经常对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册,并从中找寻规律,提高自己。

14.实施创新教学,创造活力课堂 篇十四

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独立思考是创新的萌芽和基础,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精神和习惯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有义务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

一、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造欲望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好奇心”,我们作为教师,要全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诗中提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这疑问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例如,在讲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我先教学生用小的面积去量的方法,再教数方格法,接着我向学生提出问题,要知道一湖面的面积还能用这两种方法去量吗?霎时间,课堂上议论纷纷,各说其法,我顺势引导,从而自然过渡到面积计算的学习。又如我在教学分数写法时,让学生先写,使学生发现不知道如何写及写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再教正确书写方法,这样使学生产生一种好奇心,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结果学生对写分数的顺序记忆深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设计有趣的活动,使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如我在讲《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猴王分饼的故事;讲《三角形的认识》中说明两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边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围一个三角形要几根小棒?再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演示两根长度之和小于第三根的情况,接着演示两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情况,最后让学生归纳总结;又如在教学“倍数”时,快要下课了,我并没有按部就班地给学生布置作业,而是面对全班,做了个“动脑筋离课堂”的游戏,游戏规则是:老师出示一张卡片,如果你的学号是卡片上的数的倍数,你就可以走开,走的时候,必须先走到台前大声说一句话,再走出教室,可以说“几是几的倍数或几能被几整除,其中的任意一句”,教师先出示卡片2,同学纷纷上台,用不同方式正确地说出了一句话,高兴地走出教室,接着教师又出示卡片0.5,有几名同学立即站起来,走了一半路又回到原位,老师问:“为什么都不走了?”学生结合整除说明了理由,接下来老师出示卡片是3、5,学号是3、5的倍数的同学走出了教室(其实他们都没走开,在门窗外看着),最后剩下学号是1、7、11、13、17、19、23、29、31、37的学生,这时教师不再出示卡片而是问:“你们怎么不走呢?要老师出哪个数你们才能走呢?”学生积极思考后,异口同声地说“1”,教师出示一个大大的卡片“1”,使这些学生在下课铃声中欢快地离开了教室。

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创造能力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付之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个养鱼缸中,中间用玻璃隔开着,分别养着小梭子鱼和一条大鱼,大鱼看到对面的小梭子鱼一次又一次地扑过去想捕小梭鱼为食,但被中间的玻璃挡住,在大鱼饿得慌时,饲养员把中间的玻璃拿开,可这条大鱼再也没有勇气去捕小梭鱼,最后被饿死了。从这里我们得到一个启示:学生的创新精神何等的重要。

作为一个任课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自己,才会由此而喜欢你所教的学科,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我曾经听过我校一位优秀教师的数学课,他在讲完分数基本性质时,有这样一个游戏,首先,老师出分子学生出分母,很顺利(12/24),再学生出分子,老师填分母,要求,为了不乱出,你们要想好答案,如果老师说不上来时,同学们可要帮忙。开始了,有一个学生报分子50。这时,老师故意在做出想的神情,又看看黑板,嘴里又故意唠叨50÷12有余数呀?很长时间,教室鸦雀无声。突然一学生起来解答了:“把12/24化成1/2,现在分子是50,分母是100”。该生话音刚落,同学们便给以热烈的掌声。师生互考,把老师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使学生在和谐平等的环境中放飞思维,大胆创造。

课堂是一种对话,和学生一起对话,这是对传统课堂理论的.一种超越。尊重和保留尚有争议的意见。即使学生的观点有缪误,也要给他们自我修正,完善的机会,而不是一棍打死,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的状况,而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体验到创造发现的快乐。我还听过一位老师在上《试商》时,出了一道1637÷37的题,让学生说说第一次商的想法,有一位学生说:“老师商5”,老师不置可否,开始让说商“4”、商“6”的同学回答,引到他设计好的试商方法的学习,端出他准备好的一碟碟“好菜”,可这位同学后面一节课都没有发言。下课后我问他,他回答:“老师不让我说,我还不说呢!”

三、提高创新能力,发展创造能力

创新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想象能力。老师要对学生提供大量的生活素材和知识原形,特别要注重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在教完长方体时,我让学生闭目想像一个长方体,其中有一个学生说:“我好像来到了大沙漠。”我问他:“你怎么想到沙漠来了?”学生回答:“我口渴了,在我面前有一冰箱,冰箱里有大大小小的长方体饮料罐。”在教完平面图形后,我让学生自己回家设计桌布,有的同学设计三角形的(说三口之家,每人坐一个角),有设计梯形的(适合两小口谈天),有给方桌设计圆形桌布的(理由是有一种整体美)。由此可见,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多么活跃。

四、体验创新快乐,创造活力课堂

教学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充满情感,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能力极其重要的土壤。

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我在教分数初步认识时,我先问学生:“谁用不同方法把半个苹果表示在黑板上?”于是有用文字的,有用图形的,有用小数的,有用分数的,我让他们分别说出自己的意思。表示完后,我对学生说:“同学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了苹果的一半。现在认为自己的表示方法不好的擦去,认为好的保留。”这时还有几个同学的(0.5    1/2)保留在黑板上。这样看似小事,但充分尊重了学生,给学生自信心。其次,我们要学会赞扬。“失败是成功之母”固然有道理,但“成功亦是成功之母”,好的赞扬有时可以改变人的一生。教完《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我问了一句:“猴王聪明吗?”学生回答:“聪明”。我接着又问:“如果猴王要5块、6块怎么办呢?”待学生说出后,我又及时地表扬了一句:“你们比猴王更聪明!”实施创新教学,创造活力课堂,是时代对教师的召唤,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从

[1] [2] 下一页

老师自己做起。因为有创造性的教师才会创造有活力的课堂,才会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上一页  [1] [2]

上一篇:大学毕业送别下一篇:班级因你而精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