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落日,边城落日骆宾王,边城落日的意思,边城落日赏析(8篇)
1.谪仙怨·晴川落日初低原文及赏析 篇一
原文:
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独恨长沙谪去,江潭春草萋萋。
译文
一个晴朗的日子,斜阳低挂在天边,一叶孤舟载着友人离去,此刻是何等令人惆怅!鸟儿在平旷的原野上远近地飞翔,好似人随流水各奔东西。
愿白云将自己的思念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愿那一轮明月载着我的愁思随着溪水带到友人的身边。友人贬谪去的苦恨让人难以言状,就如那江边繁茂的春草一样杂乱而无际。
注释
①晴川:指在阳光照耀下的江水。
②平芜:指草木繁茂的原野。
③长沙:这里用汉代贾谊谪迁长沙的典故。
④萋萋:草盛貌。
赏析:
赏析
上片是回忆之语,再现当时送别梁耿的情景。在一个晴朗的傍晚,夕阳低垂,斜晖映照着河水,一派晴明色彩,然而友人却要在此时远去了。“晴川”历历可见,但见那一叶孤舟载着浓重的离愁徐徐离去,他们从此天各一方,这怎不使人万分惆怅!“携”,离开。开头两句点明送别时间及自然景象,流露出不堪分别的沉重心情。第二句与第三、四句之间,有一段目送孤舟的.过程的跳跃,留下了引人想象的空白。这中间没有写如何伫立岸边久久凝望,没有类似“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展现,而实际上正是目随孤舟,渐望渐远,才把平野吸入眼底。这时只见野地平阔,春草绵延,暮归的飞鸟在旷野上忽远忽近地飞旋。鸟儿归飞,既是所见,亦是触物起兴,引起送别伤情——鸟儿尚能自由飞翔,傍晚聚归,而人却在这薄暮中随着流水漂移而各分东西了。这其中透露着对友人飘零天涯的感慨和自己被谪的痛楚。在送别之际,极目望高鸟,那无限怨怅真难以抑制;回忆那送别情景,又是多么苍茫悲怆!
下片写别后情景,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被谪的遗恨。“白云”“明月”两句写思情的绵长悠远,自己常望着云和月怀想梁耿。“千里万里”状关山之阻隔难越,“前溪后溪”状自己所处之境地——苕溪有东苕溪与西苕溪之分。放眼能见的只是飘浮在万里长空的白云,而友人在何方呢?白云是否也能把自己的思念带给天边的友人呢?皎洁的月光照着溪流,它也该同样照着随流水远去的友人。谢庄《月赋》云:“隔千里兮共明月”。望月怀人,明月也似有情,把自己的思念捎向远方。对月望云,云和月在这里都是切切思情的寄托物。最后两句抒写自己与友人被贬谪的悲恨,进一步点露别情之深长是由于两人有共同的命运。“长沙谪去”,用西汉贾谊因遭权贵中伤而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一事(贾谊因此被后人称为“贾长沙”),表达了郁结于心头的怅恨。这“恨”既为梁耿被谪而发,亦交织着作者自己遭贬的痛苦。对梁耿的深切思念,正是基于这被谪的共同遭遇,谪中的别恨愈见深沉,令人心碎。在这次友人聚于苕溪的宴集上,独不见梁耿,此“恨”更长。这因谪而加浓的思情可视为贯穿此词的感情主线,这句也可视为点明离别的感情内容的“词眼”所在。这种关于送别的回忆及别后的思念,不是一般的儿女别离之意、亲人分隔之情,而恰恰是谪客之别情。谪中之别,愈见悲恨相续。末句用江边泽畔春草萋萋的形象,来暗示这种分别的遗恨的深长。《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后人就常以春草绵绵来象征别离的不断思今。想念远谪的友人,望着蔓延的春草,更令人黯然销魂。
创作背景
2.有关落日的童话故事成长:落日 篇二
太阳回家的时候,身上的礼服慢慢变成了金黄色的,天空还是蓝的,云朵和大地都变成了金黄色。当太阳快到家时,身上的礼服又变成了红色,云朵们都被印染成了红色、橙色、紫色…
最后,太阳姐姐回到家里,只留下了一双华丽的水晶鞋。大地变黑了。
公众号:无为锦程
★ 简短童话故事精选
★ 童话故事精选合集
★ 哪些童话故事经典
★ 童话故事范文
★ 伤感短篇童话故事
★ 寻宝记 童话故事
★ 搞笑版童话故事
★ 啄木鸟童话故事
★ 滴答滴答滴答童话故事
3.必修五边城课文赏析 篇三
《边城》被许多读者看作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著作”。“边城”这个词在许多读者心中,已经凝定为“湘西人性美”的文化概念,然而深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这种说法仅仅看到了作品中美丽的光环,而人物的非正常死亡、离家出走、爱情破灭等故事的阴影却被人们所“忽略”。这也许就是作者所说的“买椟还珠”。
《边城》描写了一幅民性淳朴的风格画,生活在那里的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的人”,发生于其间的爱情,更因为男女双方特有的符合乡下人审美标准的形貌以及灵魂的相互吸引而具有浓厚的审美意蕴。鉴于此,似乎可以如刘西渭(李健吾)先生所说:“……在这纯真的地方,请问,能有一个坏人吗?在这光明的性格,请问,能留一丝阴影吗?”然而,在这充满善与美的“世外桃源”里,发生的却是一场以悲剧告终的爱情:翠翠孤寂地守在渡口等待傩送的归来,而傩送“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留下的是凄凉的余韵,是生死契阔、会合无缘的感伤。酿成这场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多数论者把它归结于天保泡坏的偶然因素,以及迫使老船夫做出“老而好事”的举动的社会因素──封建宗法和买卖婚姻。这种说法有理有据,似乎已把握了悲剧的全部构因,然而仔细一推敲,我们会发现,它仅仅抓住了悲剧构因的客观方面,而把主观方面──在爱情中起决定作用的顺顺及傩送的心理缺陷相对忽略了。
边城的人民是人性美的代表,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十全十美的,诚如作者所说:“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有些方面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湘西的人生具有“人与自然契合”的一面,但也“充满了原始神秘的恐怖”,“野蛮与优美”交织在一起。这种处于待开发状态的原始自在的人性,不可避免地有其阴暗的一面。翠翠与傩送的悲剧正好把这阴暗的一面暴露出来,那就是边民纯朴健康人性下潜藏着的几千年来民族心灵的痼疾──天命的迷信思想。他们以为祸患都渊源于冥冥之中的因果报应,对于一些他们无法解释的祸患,总把它们与人的言行生硬地联系起来,认为人的言行悖于常理势必惹来祸患,于是由猜疑、误会而产生隔膜,甚至最终酿成悲剧。正是这一心理痼疾,使顺顺父子不自觉地充当了悲剧的制造者。先是“船总性格虽异常豪爽,可不愿意间接地把第一个儿子弄死的女孩,又来作第二个儿子的媳妇”。再是傩送虽然面临爱情与金钱抉择时选择了爱情,却未能向着翠翠再靠近一步,并只身下了桃源。于是,老船夫对于翠翠的美好将来的希望无形中被顺顺父子的不自觉的冷漠毁灭了,他的生存意志也随之被摧毁,终于在雷雨之夜完成了他一生的航程。而翠翠终于只能孤零零地守在渡口,等待不知归期的心上人的归来。什么时候,顺顺特别是傩送本人战胜了心灵的痼疾,消除了由迷信导致的隔膜,什么时候有情人才能终成眷属。然而要抹去这人性的阴暗面着实不易,顺顺特别是傩送本人能否突破这一心理障碍殊难预料,这一切只能由时间来回答。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准确理解这段话是把握作品内蕴的一条重要线索。多数论者在立论时往往对“不悖乎人性”视而不见,而只抓住“优美、健康、自然”等亮丽的词以及作品所显现出来的美丽光环,得出《边城》所要表现的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所要赞颂的是“人性美”等论断。我认为这是片面的`。在沈从文的社会思想和美学思想中,“人性”是一个极重要的概念,是统领其小说内容的灵魂,正如作者所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他的“人性”的内涵也不仅仅是多数论者所理解的“美的人性”,而是一种“金子与沙子并存”的客观实在。作品所要表现的人生形式虽具有理想的特点,但并没有完全理想化,而是一种现实的自为自在的人生形式──自然,美好而又杂有“沙子”的人生形式。
当然,仅仅根据创作谈来探讨作品的内蕴是不够的,诚如劳伦斯所说:“永远不要相信艺术家,而要相信他笔下的故事。批评家的作用在于从创作故事的艺术家手中拯救故事。”批评的关键是以作品为依据,透过作品所提供的人生视景、特别是人物的性格心理等挖掘其内蕴。不可否认,《边城》以大量的篇幅对湘西人性美进行热情的描绘和讴歌,从而体现作家对“理想的人性形式”,对生命自由的追求,但这毕竟只是作家的美好意愿,不能代表作品的全部内蕴。事实是,《边城》的结尾是个出人意料的变奏,一个特定的结局,却也是现实意义上的悲剧。诚如多数论者所说,这个悲剧显示了人生在生命瞬间的不确定性。但这并不是作品的最终指归。这种不确定性既是偶然事件所致,也是主观的人为因素所致,即人物不自觉地、无意为之所产生的破坏性行为。作品故事的主干及结局旨在通过这种“命运的不确定性”,揭露美好人性的阴暗面──深潜于民族心灵的痼疾。正是这种痼疾,在关键时刻兴风作浪,最终成为主宰人物命运的因子。沈从文是明了全部事变中的悲剧因子的,但他对“人性向善的发展”的追求,又使其不忍心过于痛揭人性的阴暗面,不忍心将人物的命运推向悲剧的结局,他渴望笔下的小儿女能够获得一份合理的人生安排,因此不惜花费大量笔墨来表现人性人情美的一面。然而,即使他使人物越过了现实的障碍,漠视封建宗法和金钱势力而追求自由爱情,却无法擦去传统天命的迷信思想投在纯朴人性中的阴影。由于这阴影,他笔下的儿女们终于产生了隔膜,演出了一场不知归期的悲剧。这是作者所不愿见到的,却是无法避免的现实。这就是“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
4.赏析《边城》中翠翠的艺术形象 篇四
【摘要】翠翠来到人间,便是爱的天使与爱的精灵。她爷爷把她领大,一老一少相依为命。自然即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她既是爱情的女儿,又是大自然的女儿。在她身上‚天人合一‛,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沈从文笔下的翠翠天真善良、善解人意、温婉多情。翠翠身上凝聚着这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生命形式的特定内涵:保守着人的勤劳、朴素、善良、热情,在爱情关系上,表现为自然与纯真。这是一种人的自然交往,爱情、婚姻及两性关系具有较充分的自由,青年男女爱得真挚、热烈、活泼,跃动着原始的生命活力,洋溢着自然之趣。翠翠是‚爱‛与‚美‛的化身,闪耀着熠熠夺目的人性光辉。
【关键词】《边城》 翠翠 生命本色 形象意义 优美人性
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作品中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促使作者以特异的湘西边陲,作为构筑善与美的‚神庙‛的地基。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表现人性是他创作的中心。沈从文神往于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性,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种‚优美、健康‛的生活。《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温馨的理想世界,塑造了一个个勤劳、善良、淳朴、淡泊、乐于助人、平等友善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小说主人公翠翠的形象,倾注了作者满腔的心血与热忱。翠翠是‚爱‛与‚美‛的化身,闪耀着熠熠夺目的人性光辉。
翠翠‚美‛在是大自然的女儿。她是爱的天使与爱的精灵。她与爷爷相依为命,在青山绿水间摆渡为生,无人摆渡时躺在河边岩石上看蓝天白云,听爷爷唱歌。她出身于山野田间,她既是大自然的女儿,又是爱情的女儿。她身上体现着‚天人合一‛,她是美的精 灵与化身。她吸取了山水自然的灵气,这份清洁的绿色为翠翠清新蓬勃的生命注入了几分灵动、几分浓情和一丝忧伤。她从翠竹深处走来,带着自然万物的气息,带着自然的神性,纯净无邪。她‚美‛在清纯,如清水芙蓉,纯出天然,不仅相貌,更在心灵,未沾上丝毫社会俗气,处处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天性。渡船悠悠,情爱涓涓。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对生命有了奇妙的感悟,会想到生死,能感到孤独,而这一切对她又非常飘渺,如梦一样,不久便消失了,爱情也在这朦胧中降临,一个端午节与傩送偶然相逢便‚从此便有了一件属于自己的心思‛。翠翠爱情萌生了。她在小镇看龙舟初遇傩送,爱情的种子就萌芽了。她的爱情纯洁,超越一切世俗,净化人的心灵,给人以美的享受。她爱傩送纯出于情,并不因为傩送是富家子弟,更不为自己贫寒而自卑,她不轻浮不撒娇,表现出对爱情的自觉、自矜与自尊。翠翠的美不仅体现在自然生长的外界美,而且体现在她有种顽强的生存能力,这是她内在的冲力,而旺盛执著的生命力是她的灵魂。这种女性形象,自然率真,又不乏传统,是美的象征。她继承着传统的衣钵,同时又面对现实的挑战走向新生活。她那超越一切世俗利害的朦胧的爱情,以及恬淡自足的生活,都如此的美好。
一、清秀的容貌美
翠翠是个十六七岁的山村少女。她纯真聪慧、象小鹿般健美,鲜明活泼不染纤尘。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集中体现了天真、纯洁、善良、温婉、恬静、美丽、生动、聪明、热情、大方等美好品质,眉眼间没有大家闺秀那种矜持,而流露出山野的秀气和清纯。虽为自己的心思而烦恼、忧伤,却并不张扬恣肆,过着无忧无虑的清平生活。只有当爱情的潮水汹涌而来时,才觉得彷徨不安,这构成一幅苗家姑娘从少年走向成熟的人生画卷。她在隔绝的‚边城‛里,从模模糊糊的状态下,逐渐经历爱情,也逐渐懂得爱情,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了她对爱的执著。她对爱情的追寻总是在梦境状态,如同期待那每夜都会入梦而来的傩送的歌声。美丽的 2 翠翠,有着同样美丽的名字,叠字的名字读起来像清澈的溪水,泠泠作响,舌尖上有那么一丝甜甜的甘永回忆。翠翠之名,也得于自然:‚为了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而拾取的一个美好的名字‛。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触目的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她天真活泼,人又那么乖,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在水边玩耍了。翠翠眉毛长,眼睛大,皮肤红红的。她乖得使人怜爱,起眼动眉毛,机灵懂事,使家中长辈快乐。翠翠宛如美好而充满生气的动物。这是多么美好的形象啊。她对二佬傩送朦朦胧胧的梦境一样的感情,她对爷爷的依恋,她对美丽事物比如一个衣着光鲜的好看女孩子的流连,都惹人爱怜。她的形象多么的‚优美、健康、自然‛。美丽边城恬静的自然环境陶冶了少女的性情。
清明如水晶的翠翠,不能识文断句,没有经受过‚文明‛的熏染,她生活在善良朴素的人群里,自由自在地倘佯在青山绿水之间,保留了天性中最纯良天真的一部分。平时也几乎没有太多的想法,只要允许去赶一场热热闹闹的集也就十分快乐了。翠翠天然动人,山水阳光浸染出的好底子,但她并非完全是自足的‚小兽‛。她四处吸取着新鲜的东西,‚大把的粉条,大缸的白糖,有炮仗,有红蜡烛,莫不给翠翠很深的印象,回到祖父身边,总把这些东西说个半天‛。而过渡的新嫁娘,乡绅女儿手上的麻花银镯子,都使翠翠羡慕。但翠翠又是独特的,是不能以所谓的‚学识‛‚文化‛‚教养‛等字眼来规范的。她是另一种文明的骄傲。率真淳朴,悠然自得。她是一个平凡的女孩,是一段苦情的结晶,是歌唱出来的人,她美丽至极。
那么,谁会得到她的爱情呢?她将要经历怎样的命运?自然而然的,爱情会产生。翠翠在那个百船竟渡、节日盛大的五月五日,她的灵魂经历了一次也是第一次甜蜜的没有来由的陌生的共鸣,因为她遇到了一个叫傩送的男子。傩送已爱上翠翠,翠翠下意识里已朦胧生出 3 对傩送的爱恋。然后,她把这个男子放在了内心最隐秘的地方……那里有如此美丽的少女的幻想。然后把这个男子化成刻骨的相思,化成青春的冥想,化成一次次奇异美丽的梦……梦中有人为她歌唱,化成一次次的脸红。她在爱上傩送后,没想到傩送的哥哥也爱上了她。出于对爱情的忠贞,她明确向爷爷表示拒绝。然而,她与傩送的爱情却忽然受到严重挫折,傩送远走他乡,相依为命的老爷爷猝然死亡,面对一切她没有倒下去,而是守着渡船守着希望,等傩送归来。翠翠似乎一直生活在一种梦幻中,她只能在梦中才能品尝到爱的甘露,而现实却似乎离她很远,于是,她只能凄凉地守候,孤独地等待。她性格坚强,具有柔中带刚的美。
二、动人的人性美
人称‚《边城》是歌颂人性的至美‛,是‚表现人性美的力作‛,是‚人性美的赞美诗‛。沈从文曾说:‚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小,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翠翠纤尘不染、心机全无、乖巧聪明、羞怯温顺、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忠于恋人,的确闪烁着动人的人性美的光亮。沈从文将她供在人性的神庙里。《边城》让人亲切感受到自然与生命所发散出的芳香,也感受到了那里的人情美、人性美,闪动着人性的光辉,从而发出对人生与社会的感慨。普通人性的质朴、单纯,爱情的自然,都在始终抗拒着工业文明的侵扰,穿插着对都市文明的批判。这是一个迷人的、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统一的世界,人物身上显现的是一个与都市生活完全相对立的人性:自然、淳朴,然而又强劲、热烈的生命形态。翠翠就是在这片灵秀的山水与纯朴民俗的呵护下渐渐长大。沈从文把《边城》看成是一座供奉着人性的‚希腊小庙‛,而翠翠便是这种自然人性的化身,是沈从文心中的理想人物。在这些理想人物的身上,闪耀着一种神性之光,体现着人性中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边城》中所描绘的人性美的世界,自由、淳朴自然,这正与城市人性的堕落污浊对照,是作者的理想之地。他展示的是纯净的人生,是带有东方民族所特有的对美 4 好人性的追求。这种人性美使人反璞归真,这种人性是健康自然充满活力的。《边城》的世界醇厚、质朴、原始、纯洁、明净如碧水,无情欲放纵、无病态人生。
翠翠情窦欲开,有纯真、乖巧、心绪朦胧、让人怜爱之特性。翠翠有着清澈如水的性情和恋情。翠翠的爱情纯净,超越一切世俗利害关系。翠翠长大了,伤春感怀,心事重重,情窦初开的她喜欢把野花戴在头上装扮新娘子,喜欢摘象征着爱情的虎耳草。翠翠大了,又多了些思索,多了些梦——看到团总家王小姐有一副麻花绞的银手镯,心中有些韵羡、发痴。她的爱情有个成长过程。总体上,是可感的,坚定的,但是开头是朦朦胧胧的,飘飘忽忽的。翠翠的爱是一串梦。翠翠有着羞涩、温柔的个性,含蓄又热烈的爱情心理。诱发她心事多变、情绪恍惚的原因是看划船比赛时误骂了傩送,而傩送非但不生气,反而找人送她回家。少女翠翠的天真烂漫,让人难以忘怀。
两年后的端午节,祖父和翠翠到城里看龙船,从祖父与年长的谈话里,听明白二佬是在下游六百里外青浪滩过的端午。翠翠和祖父在回家的路上走着,忽然停住了发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这说明翠翠的心此时正在飞向滩边。爷爷的船当然不会在青浪滩,只有傩送的船才在哪儿呢!一句无意的问话,袒露了一个少女的情怀,一位娇羞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她明明在想着属于个人的故事,但当祖父问她时,她却轻轻地说:‚在看水鸭子打架。‛一句刻意的回答,证明着恋爱少女的娇羞,只是把心里秘密的故事深藏起来,不愿意倾诉。
最使人印象深刻的自然还是那股孩子气——女孩儿家的孩子气。这个女孩儿似乎永远也不会成熟为妇人。她将那份可爱的孩子气显示于与亲人之间,显示于与外人之间,或显示与自然之间。因为祖父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让祖父去寻她,可是想到祖父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祖父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由于她感受到祖父不理解自己,便设想着自己出走给祖父带来的‚惩罚‛——让祖父尝尝失去她的痛苦;可是当她想到祖父的无奈便又为她担心起来,于是一次次的叫祖父回家,生怕两人真的就会分手,翠翠深 5 深依恋着祖父。翠翠自幼父母双亡,内心无比孤独。虽然有祖父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她‚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没有人能体会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她为这无奈的生活而痛哭,祖父不能明白她内心的哀痛。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她令人难以忘怀之处,就在于她是女人,却又是未长成的女人——孩子——女孩子。女性是可爱的,尚未成熟的带着孩子气息的女性更是可爱的,其身上流露着人心所向往和喜欢的温柔、天真与纯情。她身上满含着柔情。作者用最细腻的心灵体味着它,又用最出神的笔墨将它写出,让人去感应与享受。这种情感导致了翠翠以及翠翠的母亲这样一些女性形象,都不能让人产生强烈的如痴如醉的爱,而只能产生怜爱。翠翠柔情似水,她用一种不焦躁、不张狂、不亢奋的目光去看那个世界。‚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眼睛安睡了。‛……自然界如此幽静迷人,人世间的人们互助着,各自尽着一份人的情义。翠翠对老船夫的昵近,与水与船及一草一木的亲切,一举一动,都显出 6 一番柔情来。
翠翠乖巧、心善、勤劳,是爷爷的好帮手。她和祖父相依为命,对祖父关心备至。翠翠对祖父的爱带着一些任性、一些娇气,而对天保兄弟的爱则带着少女的羞涩和幻想。翠翠性格内敛,心事多装在肚子里,更多地是在希望和等待的梦境中期盼幸福生活降临。小说着重表现了翠翠朴实真挚的情爱美,描写了翠翠情窦初开时对爱情的朦胧向往渴望幸福的健康情怀。她的爱情充满诗意美,是善与美的结合,人性的诗意、山水的诗意。翠翠为什么会喜欢二佬,而不喜欢大佬;其实非常吸引翠翠的二佬身上最本质的品质,就是他的诗意。二佬长得很英俊,小说里边讲他像岳云,所以二佬跟翠翠之间的这种关系的发展过程充满着一种诗意。最初见到二佬是在翠翠十三岁那年的端午节龙舟竞渡结束之后,天已经黑了。翠翠在那里等爷爷等不来,正在害怕的时候,二佬赶鸭子从水里面上了岸。在这样一个时刻,实际上二佬充当了她的保护人。二佬让她去他家等爷爷,翠翠误会了,以为欺负了她,就骂他:‚你个悖时砍脑壳的。‛后来二佬回家,因为翠翠对他有误解,二佬就回家叫他们家的长工打着火把把翠翠送回家。然而当她后来听说此人就是二佬时却沉默了一个夜晚,对傩送产生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少女情感。他们初次见面这个场景非常浪漫,非常有诗意。在他们对话过程中,二佬曾经说过一句话,说:‚你在这里,大鱼会吃掉你。‛结果这个大鱼吃你这句话,就成了后来两个人关系发展非常好的一种隐喻。只要提起这句话,翠翠心头就会洋溢起浓郁的诗意,一种温柔的回忆。翠翠在爱情中的表现向来被视为人性美的表现。‚茶峒人的歌声,缠绵处她已领略得出,她有时仿佛孤独了一点,爱坐岩石上去,向天空一片云一颗星凝眸。‛翠翠的爱情世界是那样的纯净、美好,超越了世俗的利害关系,同时又有点朦胧,若隐若现,那样的诱人却又难以把握。她对二佬的感情一直处于少女期的梦境状态。随着翠翠的长大,这种情感也悄悄滋长,后来傩送按老船工指出的‚马路‛夜里为翠翠唱歌时,这个少女的心便完全被俘获了:‚翠翠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仿佛轻轻地各处漂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穿过悬崖半腰,——去做什么呢?摘虎 7 身草!‛
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祖父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二佬月夜里唱的缠绵歌声催动了一颗少女的心,在梦中实现了平时不可能实现的愿望:飘然而飞,竟至摘下了一把自己非常喜爱的虎耳草。翠翠……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白塔、下菜园、到船上,又飞窜过悬崖半腰摘虎耳草!白日里拉船时她仰头望着崖上那肥大虎耳草已极熟悉。崖壁三五丈高,平时攀折不到手,这时节却可以选顶大的叶子做伞。这个梦境一方面说明了人与自然这种相通关系,另一方面说明翠翠还是个童心未泯的小姑娘,这样就为爱情故事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梦带给人一个更加迷离的世界,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纯情少女。
这包含了一个纯情女孩关于人生的全部美丽和梦想。当这个少女最终迎来人生的风暴:祖父去世,二佬负气出走时,她依然在痴情地等着……这个少女的形象是何等的善良、动人。
三、悠悠的悲情美
小说体现了悲与美的完美结合。《边城》的故事结构里凸现着悲与美的二元对立与统一,在讲述边城自然风俗美、人情人性美的同时,人物的命运和结局确是非团圆的、悲剧式的。翠翠和两兄弟之间的感情纠蓦令人心伤,随着爷爷的去世,她的悲苦的命运就像水上那只老渡船,泊在河滩上,等待着不能预料的搭船人……沈从文在思索‚湘西世界‛‚常态‛的一面的同时,也在反思变动的一面。他一方面试图挽留湘西的神话,另一方面在作品中已经预见到‚湘西世界‛的无法挽回的历史命运。在暴风雨之夜猝然倒掉又重修的白塔,象征着一个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终结,和对重造湘西未来的渴望。翠翠美丽、健康、朝气、生机盎然,构成‚边城的人生形式‛。作家把她陈列在他所憧憬、所设计的‚希腊小庙‛里。同时,他清醒地认识到陈列在 8 ‚希腊小庙‛里的美的女子,毕竟生活在20世纪初旧中国恶浊的现实中,生活在不可捉摸的命运摆布中,终会被岁月和命运慢慢地剥蚀了光华。因而被剥蚀的悲剧命运就会在人心里激荡起更加怜爱更加崇敬的情绪。
翠翠是个精彩却苦命的人物,其童年是不幸的,她从小父母双亡,与爷爷相依为命,在祖父的照料下一天天长大。祖父教给她怎样才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也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要来的都要来,不必怕啊!‛翠翠坐在溪边,‚忽然哭起来了‛。哭得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深沉,那么的久长。翠翠的哭,祖父自然不理解,连翠翠自己都觉得好笑。但正是这哭,反映了翠翠内心对祖父的负疚感,无人解怀的孤寂感以及梦与现实的矛盾感。淋漓尽致的刻画出一个青春少女的躁动不安的心理。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更使翠翠感到孤独寂寞,所以哭了起来。翠翠无来由地哭,表现了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
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边城‛里的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恬淡、那么的美。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中,如梦如幻的翠翠正想着自己的心事,心中却不免有些凄凉。十六七岁的年龄,这个美丽纯洁的姑娘为什么会感到凄凉?也许是在想为情而自杀的父母;也许是觉得生活过于平淡,缺少些什么;也许连她自己也不知道。翠翠在自然和老一辈的熏陶中从天真纯净、不懂烦恼与忧郁到有所思有所虑,在经历了天保外出闯滩而死、唯一的亲人爷爷忧郁而死、傩送心怀内疚离开家乡之后,她才明白谁是自己朝思暮想的人,才明白为什么会觉着凄凉,才明白了一切一切。她 9 想了一夜,哭了一夜,一夜之间,她长大了,明白了所有她原来不明白的事。她由梦中走到现实,一步步成熟,面对一切她没有倒下去,而是守着渡船守着希望,等傩送归来。她还那么年轻,却经历了至亲的死亡和心理空间的坍塌。
《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然而最终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记忆里:慈祥的祖父在雷电暴雨的夜晚身心交瘁地离开了人间;憨直健壮如小牛的天保驾船离开了茶峒葬身桃源,美丽的白塔终于坍塌了,那个在月夜歌唱,将姑娘从梦中浮起的傩送出走了也许永远回不来了,一个顺乎自然的爱情故事以悲剧告终。而剩下翠翠一人开始了遥遥无期并可能永无结果的等待。她和傩送本来完全可以结合在一起,可惜二人却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长的遗憾。翠翠挣脱不掉命运冥冥中的安排,再一次面临母亲的悲剧,翠翠那一双‚清明如水晶般的眸子‛,不得不‚直面惨淡的人生。‛ 这不能不使人陷入无边的怅惘,让人感到一种忧伤、缺憾的美: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没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地等到什么时候。孤苦伶仃的翠翠怀着一颗‚软软,酸酸的心‛等着‚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的傩送。‚也许明天回来‛不过是孤寂中的自慰罢了。她身不由己地屈从或顺应了自然或社会环境加之于身的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人们对翠翠那段凄苦悲怜的爱情充满同情。
主人公翠翠是一个迷人的形象,是全书之魂。她是人之子,更是大自然的女儿。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健壮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岨的竹篁、白塔又给了她一颗绝不世故的赤心;酉水、小船载满了她那少女的悠悠岁月。祖孙俩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相依为命。一不贪财,二不羡贵,三不嫌贫,四不偷懒,愿守清贫,甘于助人,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勤劳、善良、10 淡泊。幼小的翠翠正是在这种祥和而又古朴的小屋里,从爷爷那里继承了自己应该继承的东西,弘扬了本该弘扬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性格也便有了微妙的变化:少了一点乖巧,多了一些沉思;少了一些欢笑,多了一份羞涩。由少时争着坐渡船夫渡新娘子的花轿,学小羊、小牛叫,摘一把野花缚在头上,装扮新娘子到站在小山头听那迷人的鼓声,想那迷人的夜晚,到后来便有了青春期少女们同有的心事。面对着那突如其来的分不清、道不明的心绪,年青、稚嫩的翠翠不知道是应该快乐,还是应该忧愁。为此她便常常坐在山头上,站在渡船上沉静地慢慢地咀嚼着人生的酸涩苦甜,吞咽着自己为自己酿造的人生苦酒。
后来,翠翠路遇了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傩送,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从此她觉得自己感情上有了一种新的需要,但又不好意思说出来。当别人‚无意中提到什么时‛,她会脸红,在内心深处却又在盼望着听到与之有关的内容,等到这种盼望日久天长在心中扎下根之后,她那少女的纯情便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两年后端午节前夕她又见到了傩送,情不自禁地对爷爷说:‚那个人很好。‛‛以至在看划船时无意间听到别人议论傩送婚事时,一向沉稳的翠翠心中也便乱作一团,甚至傩送和她说话也忘了应答。后来,傩送在月下为翠翠唱歌,酣梦中的翠翠竟被傩送的情歌所吸引,灵魂也浮了起来。可惜的是她却不知道这月下唱歌的年轻后生就是自己爱着的傩送。不久,天保为爱离家出走落水而死,傩送寻兄归来过溪时,又得不到翠翠的一点暗示,便赌气远走他乡。老船夫也溘然长逝。翠翠忍受着亲人离去之痛、爱人负气出走之苦,仍决定留在渡船上翘首期盼心上人的归来。
翠翠与傩送这对深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裙带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有的只是‚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有的只是含蕴的东方的传统美德。作者着重表现了他们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在作者的笔下,翠翠是个天真无邪的山区女孩,她聪明、美丽、乖巧、纯朴、善良。傩送是个童稚无欺的乡 11 下小伙,他勇敢、英俊、豪爽、热情、勤劳。在这人杰地灵的偏僻之地,两颗年青的心靠拢了,他们按照自己的标准同时选择了对方。一切显得那么自然,而在这自然之中却显示了‚人性‛在这块尚不开化的山村的永久魅力。沈从文正是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翠翠是一位清纯可爱的乡村女孩,是美的化身。她的爱情故事是一首凄美的歌,她是作者乡恋情感与怀旧思想孕育起来的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作者也通过翠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出了对‚现代文明‛的无情批判。翠翠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翠翠形象倾注了作家的激情,表现出理想化色彩。在美学上极有见地的沈从文笔下,对‚翠翠‛这一艺术形象,寄托了他的审美理想。清纯可爱的翠翠,她浓缩了人性最纯美的形态以及对于自由的追求,彰显了沈从文对于生命彻悟的大智慧和深沉之爱。沈从文所刻画的翠翠,以人性的善良与纯朴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字数:9909)
【参考文献】
①吴宏聪、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2版。
②《边城》原文,沈从文著。
③凌 宇:《沈从文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④凌宇选编《沈从文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9年版。
⑤《沈从文文集》花城出版社、生活•读书•新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4年版。⑥《汪曾祺文集》文论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⑦《沈从文选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⑧《汪曾祺全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边城落日,边城落日骆宾王,边城落日的意思,边城落日赏析 篇五
有一种感觉总是在想念时,才承认是相思;有一种期待总是在梦醒后,才知道是永恒。爱情历久以来都是一个我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记得在中学时候,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上,有一篇名为《翠翠》的文章,温馨细腻。作者以清丽的笔触,描写了撑渡船的老人与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的爱情悲剧。没错,它是节选自沈从文先生的《边城》。“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走进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走进人情质朴的湘西,感受《边城》里对爱情的另一番解说,对人性的另一番赞美。
一直想找个时间,看看所谓的花开不败,情非得已,任由满心的眷恋和依依不舍搁浅在曾经的梦里,伴着落叶纷飞淡忘了所有的悲欢离合。此生依旧,留得时间消耗勇气,一切只因言不由衷。青春让人醉,岁月让人愁,谁欠了谁的幸福,只有命运知道。给岁月添一份淡淡的惆怅,她依旧可以很销魂;给青春添一份莫可奈何的柔情,她依然可以紧紧扣人心弦。《边城》里,翠翠的爱情是一出凄美的舞台剧,留给我们扣人心弦的美,足以让我们细细品味,无眠、无泪、无悲……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写于1934年,是一部充溢着湘西浓厚乡土气息的中篇小说。它描写了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老船夫和翠翠,以及小城的民风民情、每一年端午的龙舟赛事、船总顺顺和他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灵活逼真地刻画出各种人物的形象、心理活动、动作表情。
《边城》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以牧歌式的情调描绘出田园般的边城世界,人们保持着淳朴自然、真挚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他们诚实勇敢、乐善好施、热情豪爽,每个人都过着一种“凡事只求个心安理得”的生活,就连吊脚楼**女的性情也浸染着边民淳朴的情操,那里的人民,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美学家朱光潜评价道:“它表现受过长期压迫而又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心坎那一股沉郁隐痛”,“唱出了少数民族的心声”。《边城》是一曲描写湘西人民人性美的“牧歌”,一部美丽得如此朴素,悲剧得如此优美的人性“牧歌”。《边城》是沈从文“思乡情结”养育出来的一颗明珠。
6.落日的幻觉教案 篇六
主备人:冯秦秦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基础目标: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音形义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迅速筛选提炼信息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分析重点语段,提炼信息语句;课堂延伸,学科整合,训练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探究分析的科学精神,以及准确清楚表述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课堂延伸,学科整合,训练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探究分析的科学精神,以及准确清楚表述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可能都听过“猴子捞月亮”的故事。猴子看到井水中有个月亮,心想月亮掉到井里这可不行,就想赶快把这月亮捞上来,可是无论如何总是捞不起井水中的月亮。后来抬头望天,发现“月亮还挂在天上”。其实猴子看到的井水中的月亮只是一个幻觉。生活中的幻觉现象还很多,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落日的幻觉》,去探寻日落时种种幻觉景观背后的科学奥秘吧。(猴子看到的井水中的月亮这一幻觉是怎样产生的呢?原理-------光的反射。水中的月亮是天上月亮的虚像。因为水面就相当于平面镜,平面镜成等大、正立的虚像,这是光的反射。)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音形义,积累词汇。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快速注音、解释并识记
幻(huàn)觉: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没有外在的刺激而出现的虚假的感觉。
吟咏(yínyǒng):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绮(qǐ)丽: 颜色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绚(xuàn)丽:灿烂美丽。
殷(yān)红: 黑红色。
殷(yīn)勤
坠落(zhuì)
堕落(duò)
薄(bò)荷薄(bǎo)饼
日薄(bó)西山,气息奄奄(yǎnyǎn)
:语出晋李密《陈情表》。日薄西山,意思是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薄,迫近、靠近。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端,方面、项目。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语出唐李商隐《登乐游原》。意思是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
2、整体感知课文,用一句话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文章介绍日落时一些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本文的结构
第一部分(1~3):对比人们对待日出与落日的感情态度,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引起下文。(1段对比人们对待日出与落日的感情态度,推测人们对待落日的心理;2段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3段明确指出日落时的种种景观是幻觉现象,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4~7):阐述各种日落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全文的重点)。
4、整体感知课文,根据4-7段提炼有关幻觉及成因的重点信息语句。独立完成课后表格。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各种仪器观察证明其实并没有真的变大
三、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1、第1段对比人们对待日出与落日的感情态度,引用两句古诗文推测人们的心理,引用古诗文的作用是什么?
答;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引出下一段对日落景象的描写。
2、作者在第二段描写了日落时的哪些景象?
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一是太阳好像变大了,而且颜色深黄、殷红。二是它的外形,接近地平线时也像变成扁的了。三是有云时会看见灿烂的晚霞,无云时则会出现另一种美景.: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会出现迷人的紫光。
3、课文4---7段在解释落日的各种幻觉现象时主要遵循什么顺序的?
从现象到本质(原因)—————逻辑顺序 4.体会每组两个语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①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②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答:第一句用的是双重否定句,强调每个观赏日出的人都会赞叹;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缺少这种强调的意味。
2)①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②我们的古人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答:①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②我们的古人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
4、课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子加以说明。
明确: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作诠释。
如:第4段中“1871年…… 10倍以上。”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 的说明方法(好处是 增强文章的可信度,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如:第6段“太阳变扁的幻觉,不只出现在日落,太阳跳出地平线的时候也是如此。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 所以…… 观赏者眼睛里的太阳自然就是扁的.”
教学总结: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介绍了日落时一些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作者用科学的语言,解释了人们眼中美丽的落日,其实是一种幻觉。学习本文的目的是启发学生要用科学的精神对待周围的一切。
7.落日的幻觉教案 篇七
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画,你观察到了什么?再看第二幅,你看到黑点了么?其实,第一幅图中,轮子并没有转动,第二幅图片中一个黑点也没有。这都是我们的幻觉。即便是我们每天看到的太阳也不一定是真实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第二十课《落日的幻觉》去探索落日的奥秘。(板书课题)
师:一个成功的人,都是一个善于提前做好准备的人,对于科学奥秘的探索更得如此,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好,咱们进入第一个环节:自学探究
二、默读课文 自学探究
读课文思考:
1、注音
2、解词
3、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内容――――文章介绍了落日的幻觉这类自然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板书:幻觉、原因) (先概括后提问第二题)
三、重点研讨
快速从文中勾画出描写落日幻觉以及解释幻觉产生的原因的句子。
师:文章第几段描写了落日的幻觉景象?(第二段)同学们想不想看到落日的奇异画面?(想)那么,我找一位同学读一下第二段,大家闭上眼睛想象落日的每一幅画面。放音乐!
看到落日的画面了吗?美不美?
现在请判断图片中出现的是落日中的哪一种幻觉,并用科学道理来解释落日中的几种幻觉形成的具体原因。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回答!看哪个小组判断得快。
师: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是怎样将抽象的科学道理说明白的呢?
四、小组合作探究
1、找出文中的过渡段并分析它的作用。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介绍幻觉产生的原因和描写幻觉的顺序一致吗?为什这样安排?
3、本文为了更好的阐明事理作者恰当地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师: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科学道理很抽象,作者又是怎样吸引读者去阅读呢?答案是准确生动的语言。现在我们就赏析一下本文的语言。
五、赏析语言
1、如果把“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一句中的“大”去掉,可以吗?为什么?
2、除了准确周密外,本文还有一个特点是:生动优美,这主要体现在第( )段。请你摘抄你最喜欢的一句进行赏析。
六、拓展练习
发挥想象力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
七、夕阳下的收获
提示:
1、学到了哪些知识?
2、有何启示?(养成观察的习惯,就会增长知识,受益无穷)
八、教师总结:
8.沈从文的《边城》赏析 篇八
关键词:湘西;文化;传统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和谐的生命形态。沈从文生于湘西,长于湘西,他与湘西有割不断的血肉亲情。湘西这块古老的土地给予沈从文很多的灵感,他把湘西的人和事,详细的风俗人情,湘西的社会环境用笔描绘出来,绘成一幅独特、优美的画卷。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山绿水相环绕的人间美景跃然纸上。
《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然而最终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记忆里:天保和傩送一个身亡,一个出走,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死去,一个顺乎自然的爱情故事以悲剧告终。
这不能不使读者陷入无边的怅惘。论及作品时,作者自己说:“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因之朴素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故事中充满了五月中的斜风细雨,以及六月中夏雨欲来时闷人的热和闷热中的寂寞。”沐浴着湿润与和谐的水边小城,蓬勃着人性的率真与善良。“文明”社会古旧的礼法与习俗在自然人性面前难以施威。然而,当生活中的各种情感都顺乎自然向前发展时,却有着这样那样的阴差阳错与偶然。因此,小说容纳了现在和过去,生存和死亡,恒久与变动,天意与人为等诸种命题,笼罩在整部小说之上的是一种无奈的命运感。
《边城》是作者努力建构的充满自然人性与牧歌情调的世外桃源。宁静和谐的社会环境与淳朴善良的民风,随着现代文明已渗透进边缘偏僻的湘西,它将难以维系。沈从文所能做到的不过是在文学作品中构建一座供奉人性的小庙,让读者明白世外桃源并不是没有的。在这里,沈从文创造出闪耀着神性之光的理想人物,既体现着人性中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也同时反映了作家身上的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式的情怀。
翠翠的身世是个悲剧,翠翠的父亲是个绿营屯戍军人,严格地说,对苗族文化而言是一种异质。翠翠本身是汉文化(父系文化)和苗族文化(母系文化)融合的产物,从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里,我们可以看到汉文化同苗族文化的不平等关系,以及这种权利关系在苗汉文化关系上的历史冲突和历史悲剧。
翠翠这个无所依靠的孤雏无疑是湘西苗族文化的象征。翠翠作为“爱”与“美”的化身,透露了湘西文化农村世界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翠翠在茶峒的青山绿水中长大,大自然赋予她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也养育了她清澈纯净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温柔恬静,在情窦初开之后,便矢志不渝,执著的追求爱情,痴情地等待着情人,不管她何时回来,也不管她能不能回来,翠翠人性的光华,在对爱情理想的探寻中显得分为娇艳灿烂。作者赋予她的是善良与清纯,塑造了一个被净化了的心灵。翠翠永远是纯洁的,在她的身上找不到现代社会被权利欲熏得没有人性的欲望和势力。这正是苗族文化的精华所在。苗族人民古朴的民风在她的身上看得清清楚楚。
翠翠与爷爷日夜守着渡船,陪伴他们的还有那只黄狗。白塔守护着渡头,守护着翠翠一家,守护着翠翠的梦(翠翠在白塔下午睡,梦里为山鸟山歌所浮)。
爷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与渡船为伴。这只方头渡船很有特点:船上立一支竹竿,挂一个铁环,在两岸牵一段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缆上,牵船来回过渡――这是一个封闭、单调的意象,是一种河流(线性时间,一元历史)无关的存在状态,隐喻苗族古老的生活方式。这里没有跨越河流的大桥,没有如飞的汽艇,所有现代化的水上工具这里都没有,只有爷爷,爷爷手上的.桨还有船。人们的日子照样过着,没有喧嚣,只有宁静。少了现代化空气的浑浊,多了一份清新、自然。
老船夫唯一的朋友便是那一只黄狗,黄狗陪爷爷渡船,陪翠翠入城备办东西。在他们的生活中少不了黄狗,黄狗也离不开他们。黄狗是一条忠实的狗,在它的生活中,或许老船夫和翠翠就是它唯一的依靠。
本文写了一个三角式的恋爱悲剧,大佬二佬同时爱上翠翠,这是两种文化观念为争夺湘西女神的归属权而发生的历史冲突。翠翠是少女,大佬二佬是男人,翠翠只有得到男性的唤醒和肯定,才能从少女长大成人,才具有成人才有的主体性。翠翠爱情的美满,既是翠翠个人的成人仪式,也是湘西苗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在这里,翠翠个人的发育成长过程是与历史的发展史同步的。通过个人的经历展现民族的自我改造,这是成长小说的模式,当然,在《边城》的结尾翠翠的成长并没有完成。
大佬在行船时溺水而死。那么,二佬的命运是否比大佬的好呢?二佬能使翠翠长大成人吗?二佬与翠翠相互爱悦,然而,有碾坊陪嫁的王团总家的小姐挡在二佬与翠翠之间。在苗族文化――汉族文化――西方文化,多重权力关系中,“碾坊陪嫁”意味着什么呢?
“碾坊陪嫁”这件事,对于翠翠所代表的湘西文化传统而言,是一种异质。这种异质,也与边城传统的重义轻利的淳朴民风截然相反,唯实唯利的价值观念悄悄地进入了边城,不可抗拒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现代”二字已到了湘西,这种来自外部另一方面的巨大势能,将在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上摧毁传统生活方式的基础,湘西古老的传统世界行将崩溃。古老湘西文化将何去何从,翠翠的路又在哪里,在《边城》结尾,沈从文并没有作明确的回答:“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沈从文只是透露出了对湘西文化将去向何处的隐隐担忧。在一个凄美的爱情悲剧中,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想象空间。
参考文献:
[1]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沈从文.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边城落日,边城落日骆宾王,边城落日的意思,边城落日赏析】推荐阅读:
边城独望,边城独望马戴,边城独望的意思,边城独望赏析07-22
水调歌头·落日古城角诗词翻译赏析07-19
《边城》节选赏析08-12
落日经典语录06-27
落日组诗10-09
落日为主题的作文07-14
落日的夕阳作文350字09-13
《三亚落日》-教学教案08-27
沙漠落日小学作文09-09
长河落日扁的阅读及答案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