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体系思维导图

2024-07-06

财务管理体系思维导图(精选11篇)

1.财务管理体系思维导图 篇一

原因在于:

(1)这些新事物、新问题大多从未接触过,而且很难从以往的工作中找到参考;

(2)这些新事物、新问题大多比较复杂,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学习和摸索;

(3)隔行如隔山,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一个学校管理者不可能独立解决所有问题。

作为一名区教育学院的研究人员,我试图为学校管理者寻找走出困境的良药。但是,最初找到的一些办法,不是对学校管理者理论功底要求太高,就是要求他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又或者是操作性不强。在经历了多次失败之后,我终于找到了一种较为便利而有效的工具——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的来龙去脉

我最早接触到的思维导图工具是MindMapper,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逐渐发现思维导图就是多年来我苦苦寻找的可以帮助学校管理者的金钥匙。它可以让学校管理者比较顺利地去面对一些从未见过的新事物、新问题。如果运用得当,它甚至可以让我们的学校管理充满智慧和创新。

思维导图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尼·巴赞最早提出,它本质上是一种对人类大脑发散性思维的表达。它图文并茂,通过颜色、图像、符码的配合使用让人们的思维变得更具有创造性和多样性。“右脑负责创造性和想象,而左脑则进行逻辑分析。思维导图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能同时调动左右脑。”巴赞说:“思维导图能激发字词、图形、色彩、数字、次序和因此勾画出的图景。如果能同时运用左右脑,你的思维就不仅是简单的能量叠加,而是能量倍增。”

原本在思考一些问题时,我习惯于在纸上一边记录一边思考,经常是从左写到右,像做笔记,或者列清单。但是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难题时,这种老套的办法就成效很低了。如果需要同时考虑的细节超过一定的数量,我就会觉得迷茫、无所适从。那种简单的清单式的记录方法,并不能揭示出众多细节之间的关系和优先顺序。思维导图则完全相反,它模拟的是大脑真正的思考方式,鲜活、跳跃,甚至很直观。然而当我在一张纸上,用字词、图形的网状形式呈现它们时,我的大脑就会对这些因素进行编程,不但会发现更多容易被忽视的细节,还能对多种相关细节之间的关系进行整合。这样一来,我的思维方式就有了革命性的改变。那些看似复杂的难题在我脑海中不再是一团乱麻,而是成为了由一些点、线、面、网组成的三维结构。

二、思维导图成为管理决策的助手

于是,我开始将思维导图介绍给我们的学校管理者。每当有人前来求助,我都会尝试着运用思维导图来帮助他们。其实,制作思维导图的准备工作非常简单:一张A3大小的白纸,至少5种不同颜色的笔,一卷修正带就可以了。

我首先会要求学校管理者将与某一管理难点相关的“核心概念”或“思考主题”画在或写在纸张的中央位置,并尽可能地通过颜色、图案以及文字的变化将概念或主题凸显出来。因为这一个概念或主题是思维导图的灵魂,也是求助者建构各自思维结构的基石。接着,我会要求他们将-些次要概念放在一些分支上,每一条分支上只选择一个关键词或关键字,简明扼要、一目了然。最后,他们还可以再添加一些颜色和图片,这样可以让思维导图变得更加生动、丰富,也更有利于他们的记忆。

在学习思维导图的初期,我们的学校管理者完成一幅思维导图需要耗费比较长的时间。在我的指导下,两三次以后,大部分学校管理者大约只需要30分钟就可以完成一份不错的思维导图。

学校管理者通过思维导图的制作,可以找到困扰自己管理的症结所在,并且可以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对于那些希望帮助到本校教师的学校管理者来讲,思维导图更是让他们如获至宝。因为,他们不需要再为学科的高度专业化而烦恼了。他们只需要掌握思维导图的方法就可以帮助到大部分以前爱莫能助的教师了。至于我,也在一次又一次帮助别人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思维导图的另一种力量。它除了对学校管理中的课程开发、教师发展、学科教研、班级管理有神奇的效果,对校园规划、教室装修、绿化布置、后勤保障等也有不小的作用。

三、思维导图助人自助

记得曾经遇到一位小学女校长,她在学校管理工作中遇到诸多不顺利,如课程开发受阻、个别教师带头闹事、学校出现学生伤害事件等。她逐渐产生了情绪低落、工作倦怠、食欲不振、睡眠质量下降等轻度抑郁症的症状,甚至一度想辞去校长职务。为了帮助这位校长重树信心,重新燃起对工作的激情,找到生活的乐趣,我提出指导她创作思维导图,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我从与工作无关的话题入手,请她制作一幅以“周末”为主题的思维导图。刚开始她无从着手。我拿出四支笔,分别是红色、绿色、蓝色、粉色,先用绿色笔在白纸中央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圈,用粉色笔在圈中写下“周末”两字。然后从这个圆向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四个方向用四种颜色的笔画了四条直线,同样各画上一个圆。最后,我把四支笔递给他,鼓励她在四个圆中写点什么。她犹豫良久,写下了“迷人的蓝天”“海边和沙滩”“父母和孩子”“美食和电影”。这时,她的思绪已开始被“周末”这个词激发出无数的画面。我鼓励她继续从这四个词进行发散性思维,把能够想到的景象用词语、图形、标志,甚至商标涂鸦出来。渐渐地她的落笔越来越快,不一会儿就将整张A3纸都涂满了。于是,我再给了她几张纸。就这样,整整一个中午她完成了五张思维导图。在后来的分析中,她告诉我从思维导图中她想起了快乐的童年、慈祥的父母、无忧无虑的学生时代,最重要的是她想起了一些以前非常喜欢做的事情,逛街、溜冰、看电影、唱卡拉OK、吃冰激凌等。我请她将这几个词圈出来,并进行美化。她画得很用心,用了所有颜色的笔。

后来,该女校长又来了几次,每次来话都不多,但她都会画上几张思维导图,主题也逐渐由与工作无关的休闲、娱乐,转向课程开发、员工激励、学校制度等方面。她不仅走出了抑郁的困扰,回到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中,而且还成为了思维导图制作软件MindMapper的“忠实粉丝”,并将它介绍给了全校的教师。

由此可见,思维导图看似简单,只是画一些圆圈和线条,写出一些词语,标出一些箭头。但是,它的作用往往来自闲适、随意的思考。有时候,越是随意就越能抓到一个人脑海深处最重要的事实和判断,就越能帮助一个学校管理者发现自己成长和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关键所在。最重要的是,思维导图对人的帮助产生于每个人对自我的探索过程中,不需要进行个人隐私的公开和剖析。因此,它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有助于自我分析与成长的自助工具。

四、思维导图成为学校成长的助推器

曾有学校管理者疑惑地问我:“思维导图画满箭头,句子也不成行,大家能理解吗?”我告诉他:与传统笔记比较,思维导图确实是这样。但是那些表面上看起来整洁有序的传统笔记,从信息角度讲,其实是杂乱的。因为在那些传统的笔记中,关键信息是隐蔽的,并且混杂于一些不相干的词语中。而思维导图看似充满了凌乱的图表,但是从信息角度来看,却是整洁的,它们能及时地表明重要的概念及其之间的联系。

在我看来,思维导图最可能惠及的就是我们的学校教育。首先,对于人类而言,图像和颜色的吸引力始终大于文字。思维导图通过图画的方式引导思考,在表现形式上就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其次,人类的思维原本就是呈树状发散结构,思维导图就是将人们的这种思维轨迹再现出来。通过思维导图的训练,人们会迅速在不同概念之间架起思维的桥梁,甚至产生一种思维的跳跃,将原本不太可能联系起来的东西进行创造性的连接。这在无形中会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学校管理行为产生异乎寻常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思维导图 导出思维 篇二

关键词:思维导图;电阻测量;解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112

一、电阻测量考题类型

高中物理教材中出现的电学实验(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测定金属丝的电阻率、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电表的改装、练习使用多用电表),均需要进行电阻的测量。电阻测量解题策略首先要分清考查的是哪一类型,继而去分析具体测量方法。纵观各类电阻测量的考题,可以按被测电阻不同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 纯电阻的测量,往往可以用伏安法、替代法、电桥法或直接用欧姆表测量。2. 电表的内阻测量,往往可以用伏安法、替代法、半偏法测量。3. 电池的内阻测量,主要用伏安法测量。

二、电阻测量方法简介

笔者拜读了许多一线教师撰写的教学论文:《电阻测量全攻略》《电阻测量实验方法总结》《电阻测量的常用方法》等,发现这些论文都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各种测量方法及具体的原理,很值得推荐给学生学习。笔者在这里对各种测量方法不作详细的原理分析,只给出电阻测量的简单分析和图示,为后面电阻测量解题策略分析奠基。

1. 欧姆表测量法。此法需要仪器为欧姆表或多用电表,特点是测量方便但误差较大,需要学生掌握多用电表的操作。

2. 伏安法。此法需要仪器为伏特表和安培表,是最常用的方法,要求量程匹配合适,运用公式R= 计算。主要分两类接法:安培表外接法和安培表内接法(见下图1)。外接法适用于小电阻测量,测量值偏小;内接法则适用于大电阻测量,测量值偏大。可以先采用公式 确定被测电阻的大小。

其中,伏安法还可以有以下的变型:(学过电表改装后,学生已经掌握伏特表和安培表可以改装相互转换。)

(1)伏安法变型1——伏伏法

此法需要的仪器为两只伏特表,其中要已知1只伏特表的内阻。此方法学生易学易懂,电路图如图2,已知伏特表2的内阻为RV,两表读数分别为U1和U2,利用公式 = 可得到Rx= RV。注意两伏特表的量程匹配合适,V1表量程要稍大些。

(2)伏安法变型2——安安法

此法需要的仪器为两只安培表,学生学习的难易程度同上。如图3连接电路,安培表2的内阻RA或已知或很小可忽略,R0为已知定值电阻,可由公式 =

得到Rx= 或Rx= (RA不计)。同样要求A1的量程稍大些。

在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这一实验中,往往采用伏安法,但也有用电阻箱替换某一电表的现象,即下面要讲的伏阻法和安阻法。

(3)伏安法变型3——伏阻法

如图4,可读数的仪器为伏特表和电阻箱,很容易获得I= ,其实就是伏安法。可用公式 = 和 = 求得答案。

(4)伏安法变型4——安阻法

图5便是安培表和电阻箱,可用公式I1= 和I2= 求得答案。

3. 替代法。此法实际是用电阻箱来替代被测电阻。实验原理易懂,但操作较难控制,电表数据需用逼近法调出来。如图6、图7均是替代法。这里简单解说操作:先将开关K打到1处,记下安培表或伏特表的读数,然后将开关打到2处,在其他电路不变的情况下调节电阻箱的阻值,直到安培表或伏特表的读数与原先读数一致,RX大小即为电阻箱上的读数。

4. 电桥法。图8和图9利用桥式电路,调节电阻箱或滑动变阻器,当电流表G读数为零时,说明两边电阻的比例相等,即 = 和 = ,计算出RX的值。此法需要学生用心领会,为使电表读数为零,学生操作也要特别细心。

5. 半偏法

在测定电表内阻时往往会采用半偏法。此法的原理需要学生用心领悟,这样后续的误差分析才能跟上。图10为电流表内阻测定,图11为伏特表内阻测定。操作过程分别如下:

图10 闭合K1,K2为断开状态,调节R1使G表满偏,然后保持R1不变的情况下闭合K2,调节R2使G表半偏,此时读出R2的值即为G表内阻。

图11 闭合K1,R2调到零状态,调节R1使V表满偏,然后保持R1不变的情况下调节R2,使V表半偏,此时读出R2的值即为V表内阻。

三、思维导图 策略可视

正如上面介绍,测量电阻方法多而杂乱,学生在逐个学习的过程中尚能掌握,但在具体应用时却往往不能得心应手。如何让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就需要进一步对众多测量方法进行整合,得到一套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符合思维规律的有序有效的解题策略。下面就按被测电阻的三种类型,运用思维导图,导出思维,探寻解题策略。

1. 纯电阻测量策略之思维导图

针对被测电阻为纯电阻的题型,可作如下思维导图:

接下来结合导图解说这类题型解题思维的过程:

首先想到的是直接测量法,从提供仪器入手,看看题目是否提供了欧姆表或多用电表,有则直接完成任务。

不然进入第二套方案,看看题目是否有伏特表和安培表,有则优先考虑伏安法(此法简单而且学生见得多),然后进行具体数据的初算,电路安全、量程匹配后则进入内接法或外接法的选择,最终测出相应电阻。如果电路不合理则按提供仪器考虑伏伏法和安安法。

再行不通,则进行第三套方案,不过题目中还需提供电阻箱。先考虑下替代法,再不行则最后考虑电桥法测量,此方法还需要有灵敏电流计或小量程的电流表来完成。

2. 电表内阻测量策略之思维导图

电表内阻测量往往出现两种,伏特表和安培表。可作出如下思维导图:

接下来结合导图解说该类问题的解题思维过程。

先从最简单的伏安法入手。考虑到这里的伏安法是非常规的连接,即伏特表在串联而安培表在并联,学生学习了电表改装这一内容后能够理解,但量程问题要注意。测伏特表时安培表量程要小得多,而测安培表时伏特表量程要小得多。最后用R=即可。

如果因电路不合理或量程满足不了就要考虑第二套方案——替代法。该方案题目需提供电阻箱,然后与上面纯电阻测量中的方案一样操作,只是将RX的位置换成待测电表。同样也要考虑到电路的安全问题。

当上述两者行不通时,则须考虑第三套方案——半偏法。该方案的优点是不用再提供其他电表了,但要有一只电阻箱,然后按照上面介绍方法进行操作即可。

3. 电池内阻测量策略之思维导图

电池内阻测量也可作出如下思维导图:

结合导图解说如下:

从简单的伏安法入手,电路图已作出,题目到手后先初算一下电表的量程是否合理,如果可行则可用公式E=U1+Ir和E=U2+I2r联解可得答案。

如果条件达不到要求则进入第二套方案伏阻法或安阻法,不过题目得提供电阻箱了。按照方法介绍中那样进行操作和计算。

四、结束语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面对电阻的测量这一高中物理实验中基础却极其重要的实验,学生要学会思考、学会整合。教师要利用好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使教师的思维可视,能带领学生思考得更加清晰、更有条理,从而更加高效地找出电阻测量的解题策略。

笔者还要说的是教师构建的思维导图不是让学生识记的,而是作为一种思维榜样传给学生,“授之渔”;学生需要的是通过自己思考也来做出思维导图,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

让思维导图导出我们自己的思维来吧!

3.思维导图如何培养数学思维 篇三

“模型应该来自情境,而学生则应该学习从情境中辨认模型,提出模型。”学会抽象概括数学模型是创造、识别、应用模型的前提。它能使学生理顺模型的来龙去脉,深刻理解数学模型的本质、特征,把握模型的衍生层次。教师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做学生抽象数学模型的“助产师”,把学生置于研究现实的未知的问题情境之中,引导学生把数学问题提炼成简约的日常生活语言,再让学生把日常生活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以促使学生把具体数量关系概括成一般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在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中建立新的数学模型。

“模型准备”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或设计情境引入,让学生从生活现象中体会到一个比较清晰的数学问题。出示问题情境后,教师可以利用下面这个思维导图,让学生从情境中收集信息,并通过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等方式,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观察和分析能力。

模型假设阶段——培养学生的猜想、整合能力

模型假设是建立数学模型中非常关键的一步,关系到模型的成败和优劣。所以,教师应该细致地分析实际问题,从大量的变量中筛选出最能表现问题本质的变量,并简化它们的关系。教学时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针对问题特点和建模目的作出合理、简化的假设。

在这个环节,教师不应过早地对学生的假设进行评判,而应重点关注假设背后的思想,关注学生是否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并引导学生在操作、证明、交流、质疑中用事实验证自己的假设,或纠正自己的错误假设,因势利导启发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

2如何巧用思维导图的探讨

实践出真知

首先,在授课时注意课本知识点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时,可以让学生寻找生活中他们见到的图形,并让他们制作出来,让他们在具体的动手过程中去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再如学习几何图形的拼接时,可以让学生自行去拼接,让他们拼接成自己喜欢的动物、房子、树木、数字、电视等等。这样在具体的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直观地展示课本的知识点,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从而在实践中提升自我抽象思维能力。

其次,注重知识点与生活场景之间的联系和层次。在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通常会赋予这个知识点具体的生活情境,从而在具体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得出相应的结论。但这种生活场景应该是生活中会出现的或者说它是有概率会发生的,即生活场景与知识点的联系要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唯有这样,才会有效激发学生去进行生活化的思考。而所谓的层次问题指的是这种生活场景一定要是学生尽可能会见到的,而不是小学生目前接触不到的生活场景。唯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进行合理化的思考,而这样的思考才是有价值的。这样有价值的思考也才会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从思维定向走出去

首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不仅需要教师对于知识的讲解与渗透,更需要学生自身的独立思考。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让学生独立思考,去思考一个题目为什么有这样的解法,去思考为什么会有乘法口诀。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多留一些有趣的、和日常生活相关的数学课后思考题,从而让学生在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与思考中逐渐养成自我思考与探究的习惯。而这样独立思考的能力正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必备条件。

4.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方法 篇四

为什么在我看来困难无比的迷宫,却可以被工作人员轻松化解呢?答案看来很简单,因为他已经很熟了嘛。这正是我们要谈论的重点。对我们来说,理解熟悉的事物是不存在困难的。但如果认识的对象是陌生的话,就不一样了。

思维导图不仅仅是一个框架,它更是一种思维方法。

第一次看到思维导图的人,通常会认为思维导图很难学。这是因为思维导图使用了很多我们并不熟悉的元素,比如它那奇怪的形状,交错纵横的结构,看似密码一样的图形等。这些在传统书写中难得一见的元素组合在一起,足以吓退很多不明内情的人。他们会认为思维导图很复杂,难以学会。而这种消极的心理暗示最终会导致自我证实。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会在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下轻而易举地证明思维导图的确是非常难学的一种技能,并进而选择放弃。

然而,只要你愿意接近思维导图,了解思维导图,在实践中不断熟悉思维导图的组成要素,你便会发现,这实在是一种非常容易掌握和应用的思维工具。如果那些由别人绘制的看似复杂的思维导图吓到了你,那么你就更应该努力学习思维导图技巧,争取将来也有机会吓别人,呵呵。

不要把思维导图看作是一种十分难以掌握的技能,只要不断了解和尝试,人人都可以学会思维导图。在这里,我们要讨论的是与之相反的错误倾向——把思维导图看得过分简单。

就框架而言,思维导图是非常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在给成年人培训时,我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哦,思维导图不就是我们平常使用的……吗?”当听到这样的话时,我会既开心又担心。开心的是:学员终于能够将思维导图的结构还原成自己可以理解的有氧信息了。他们已经有能力将思维导图与平时使用过的类似结构进行比较。这表示他们快要入门了。

但另一方面,我还持有隐约的担心:如果他们对思维导图导图的理解仅止于此的话,便很难有更大的进步。思维导图在他们那里将很有可能沦为平庸的思维辅助工具。这是因为,思维导图不仅仅是一个框架,它更是一种思维方法。思维导图的框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可是蕴涵于其中的思维方法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这看不见、摸不着的部分恰恰是思维导图的精髓。我们常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如果你只把注意力集中在思维导图的框架上,那你永远只是一个掌握了思维导图皮毛的外行。只有真正理解了思维导图的思维方法及其内在原理,你才有资格被称为是一个掌握了思维导图本质的内行。

5.思维导图学习 篇五

思维导图是有效的思维模式,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利于人脑的扩散思维的展开。思维导图已经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应用,包括大量的500强企业。思维导图的创始人是东尼·博赞。中国应用思维导图大约有20多年时间。

概念: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我们知道放射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码、香气、食物、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而这些关节的连结可以视为您的记忆,也就是您的个人数据库。

导图作用

随着人们对思维导图的认识和掌握,思维导图可以应用于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学习、写作、沟通、演讲、管理、会议等,运用思维导图带来的学习能力和清晰的思维方式会改善人的诸多行为表现,如果你想改变你的生活、学习现状,想了解更多,可以按住ctrl键,鼠标右键点击此行文字就行下载了解和学习。祝愿每一位看到这篇帖子的朋友事业、学习有成。

1.成倍提高您的学习速度和效率,更快地学习新知识与复习整合旧知识。

2.激发您的联想与创意,将各种零散的智慧、资源等融会贯通成为一个系统。

3.让您形成系统的学习和思维的习惯,并使您将能够达到众多您想达到的目标,包括:快速的记笔记,顺利通过考试,轻松的表达沟通、演讲、写作、管理等等!

4.让您具有超人的学习能力,向您喜欢的优秀人物学习,并超越您的偶像和对手。5.让您尽快掌握思维导图这个能打开大脑潜能的强有力的图解工具。它能同时让您运用大脑皮层的所有智能,包括词汇,图象,数字,逻辑,韵律,颜色和空间感知。它可以运用于生活的各个层面,帮助您更有效地学习,更清晰地思维,让您的大脑最佳表现。自人们接受学校的教育以来,在阅读或学习过程中,为记住学习内容,养成了按顺序做常规笔记的习惯。然而我们很少意识到:此种传统的笔记方法存在着非常致命的弱点!

东尼·巴赞在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后,明确而深刻地对传统笔记的弊端作出了简明而精辟的阐述:

1. 埋没了关键词:重要的内容要由关键词来表达,然而常规标准笔记中,这些关键词却埋没在一大堆相对不重要的词汇之中,阻碍了大脑对各关键概念之间作出合适的联想。

2. 不易记忆:单调的笔记看起来很枯燥,要点也很相似,会使大脑处于一种关催眠状态,让大脑拒绝和抵触吸收信息。

3. 浪费时间:要求记些不必要的内容;读些不需要的材料;复习不需要的材料;再次寻找关键词。

4. 不能有效刺激大脑:标准笔记的线性表达阻碍大脑作出联想,因此对创造性和记忆造成消解效果,抑制思维过程。

与传统笔记相比,思维导图对我们的记忆和学习产生的关键作用有: 1.只记忆相关的词可以节省时间:50%到95%; 2.只读相关的词可节省时时间:90%多; 3.复习思维导图笔记可节省时间:90%多;

4.不必在不需要的词汇中寻找关键词可省时间:90%; 5.集中精力于真正的问题; 6.重要的关键词更为显眼;

7. 关键词并列在时空之中,可灵活组合,改善创造力和记忆力; 8.易于在关键词之间产生清晰合适的联想;

9.做思维导图的时候,人会处在不断有新发现和新关系的边缘,鼓励思想不间断和无穷尽地流动;

10.大脑不断地利用其皮层技巧,起来越清醒,越来越愿意接受新事物。

思维导图的优势。能够清晰的体现一个问题的多个层面,以及每一个层面的不同表达形式,以丰富多彩表达方式,体现了线性、面型、立体式各元素之间的关系,重点突出,内容全面,有特色。

思维导图与和传统的学习记忆方法相比有较大的优势。

1.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可以成倍提高学习效率,增进了理解和记忆能力。如通过使用关键字强迫我们在做笔记的时候就要思考句子的要点到底是什么,这使我们可以积极地倾听讲课者。而且思维导图还极大地激发我们的右脑,因为我们在创作导图的时候还使用颜色、形状和想象力。根据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左大脑负责逻辑、词汇、数字,而右大脑负责抽象思维、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巴赞说:“传统的记笔记方法是使用了大脑的一小部分,因为它主要使用的是逻辑和直线型的模式。”所以,图像的使用加深了我们的记忆,因为使用者可以把关键字和颜色、图案联系起来,这样就使用了我们的视觉感官。

2.把学习者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您不需要浪费时间在那些无关紧要的内容上。节省了宝贵的学习时间。

3.思维导图具有极大的可伸缩性,它顺应了我们大脑的自然思维模式。从而,可以使我们的主观意图自然地在图上表达出来。它能够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为人总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在学习新知识时,要把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相结合,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把新知识同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能否具有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学习的关键

如何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

1.阅读书籍

如果是理论性书籍,很多情况下前后章节连续性不是很强,可以读完一章之后进行一次整理,如果是整体性较强的书籍,并且在短时间内可以阅读完成,可以读完全书一并制作思维导图,这个大家根据实践情况和书籍难度自行判断。何做分析阅读,如何做检视阅读,如何做主题阅读,那么您可能要做三个主要的分支。

5.将内容和论证放入相应分枝中,您已经完成了整体框架的构建,现在是细化的时候了。6.细化每个分支的逻辑性和语言

现在框架已经有了,每个分支下也有了一定内容,但是每个独立分支下的逻辑性并不清楚,您需要将书中原话转变成您自己理解的话语,尽力简化。同时,将这些句子的逻辑关系理清,用分支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时您就有了一个层次、逻辑清楚的思维导图了。

7.处理“杂项”中的内容

大家没有忘记杂项中还有很多内容吧,处理一下这些句子,将它们变成你的话,作者怎么说的重要,但是永远不如你理解的更重要,这时,您可能会发现有些内容可以放入前面整理出的框架中,有些东西则和全书整体框架或者您关注的内容并不相关。

8.将“杂项”内容归档

大家最好建立自己的知识管理体系,我在用思维导图来做,比如管理一个专门的导图,日常杂项一个导图,谈读书系列一个导图。将杂项中的内容分门别类的归入这些导图中去,不必太过在意构架和体系,您可以同样在它们中建立杂项,扔进去就OK了,等到您想用的时候再说,现在不过是一个搜集资料的过程而已。同时,最好注明该条出自哪本书和页码,不过我一般懒得做,呵呵。

9.重新审视和整理框架性导图,或者,把它整个拆分!2.构建书籍框架

您可以直接将书籍的目录录入到思维导图中,也可以选择比较重要的部分录入。主要的目标是将书籍中您最重视的部分框架清晰的反映在思维导图中。

3.录入摘抄和重点内容

将书中的重点论证部分录入思维导图,同时将自己摘录、勾画的部分录入,这个时候不必变更书中原句,简单的录入即可。这时有两种内容,第一种是和书籍框架及论证有关的,放入导图的对应分支下;第二种是与框架无关,但您认为很好的话,您可以在导图中建立一个“杂项”的分支,将所有内容统统扔进这个分支下。

4.调整分类方式或框架分析方式

如果您读这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了解作者的思路或者纯粹和作者有关的东西,那么很可能您并不绝对关心作者或者本书的思维框架如何,但是在书中您可能关心其中某些部分。比如《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您更加关心如何做分析阅读,如何做检视阅读,如何做主题阅读,那么您可能要做三个主要的分支。

5.将内容和论证放入相应分枝中,您已经完成了整体框架的构建,现在是细化的时候了。6.细化每个分支的逻辑性和语言

现在框架已经有了,每个分支下也有了一定内容,但是每个独立分支下的逻辑性并不清楚,您需要将书中原话转变成您自己理解的话语,尽力简化。同时,将这些句子的逻辑关系理清,用分支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时您就有了一个层次、逻辑清楚的思维导图了。

7.处理“杂项”中的内容

大家没有忘记杂项中还有很多内容吧,处理一下这些句子,将它们变成你的话,作者怎么说的重要,但是永远不如你理解的更重要,这时,您可能会发现有些内容可以放入前面整理出的框架中,有些东西则和全书整体框架或者您关注的内容并不相关。

8.将“杂项”内容归档

大家最好建立自己的知识管理体系,我在用思维导图来做,比如管理一个专门的导图,日常杂项一个导图,谈读书系列一个导图。将杂项中的内容分门别类的归入这些导图中去,不必太过在意构架和体系,您可以同样在它们中建立杂项,扔进去就OK了,等到您想用的时候再说,现在不过是一个搜集资料的过程而已。同时,最好注明该条出自哪本书和页码,不过我一般懒得做,呵呵。

9.重新审视和整理框架性导图,或者,把它整个拆分!这是非常非常关键的一步!可以说前面所有的步骤不过是在为这个步骤做准备!您可能以前阅读过相关方面的书籍,也做过相应的思维导图,也就是说您的知识管理系统中已经有了这个部分的相关内容,现在将这本书的框架归类进已有的知识管理系统中去。这时您会发现很多困难,因为这本书中的东西一定和以前的框架有很大的差别,您无法直接将这个框架直接放进去!

思维导图的制作

制作工具

1.一些A3或A4大的白纸。

2.一套12支或更多的好写的软芯笔。3.4支以上不同颜色,色彩明亮的涂色笔。4.1支标准钢笔。

运用思维导图的四个危险区

1.出一些不是思维导图的思维导图。2.认为词组比单个词更有意义。3.认为“乱七八糟”的思维导图不好。4.对思维导图有消极情感反应。

思维导图的技法:

一、主题

1.最大的主题(文章的名称或书名)要以图形的形式体现出来。

我们以前作的笔记,都会把最大的主题写在笔记本纸面上最顶格的中间。而思维导图则把主题体现在整张纸的中心,并且以图形的形式体现出来。我们称之为中央图。2.中央图要以三种以上的颜色。3.一个主题一个大分支思维导图把主题以大分支的形式体现出来,有多少个主要的主题,就会有多少条大的分支。4.每条分支要用不同的颜色

每条分支用不同颜色可以让你对不同主题的相关信息一目了然。

二、内容要求 5.运用代码

小插图不但可以更强化每一个关键词的记忆,同时也突出关键词要表达的意思,而且还可以节省大量的记录空间。当然除了这些小的插图,我们还有很多代码可以用。比如厘米可以用CM来代表。所以可以用代码的尽量用代码。6.箭头的连接

当我们在分析一些信息的时候,各主题之间会有信息相关联的地方,这时,可以把有关联的部分用箭头把他们连起来,这样就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到信息之间的联系了。如果你在分析信息的时候,有很多信息是相关有联系的,但是如果都用箭头相联接起来会显得比较杂乱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你可以运用代码,用同样的代码在他们的旁边注明,当你看到同样的代码的时候,你就可以知道这些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7.只写关键词,并且要写在线条的上方

思维导图的记录用的全都是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代表着信息的重点内容。不少人刚开始使用思维导图时,会把关键词写在线条的下面,这样是不对的,记住一定要写在线条的上面。

三、线条要求

8.线长=词语的长度

思维导图有很多线段,它每一条线条的长度都是与词语的长度是一样的。刚开始使用思维导图的人会把每根线条画得很长,词语写得很小,这样不但不便于记忆,同时还会浪费大量的空间。

9.中央线要粗

思维导图的体现的层次感很分明,最靠近中间的线会越粗,越往外延伸的线会越细,字体也是越靠近中心图的最大,越往后面的就越小。10.线与线之间相联

思维导图的线段之间是互相连接起来的,线条上的关键词之间也是互相隶属、互相说明的关系,而且线的走向一定要比较平行,换言之线条上的关键词一定要让你自己能直观地看到,而不是要把纸的角度转了120度角才能看清楚自己在写什么。11.环抱线

有些思维导图的分支外面围着一层外围线,他们叫环抱线,这些线有两种作用: 第一、当分支多的时候,用环抱线把它们围起来,能让你更直观地看到不同主题的内容。第二、可以让整幅思维导图看起来更美观。

要注意的是,你要先在思维导图完成后,再画外围线。

四、总体要求 12.纸要横着放

大多数人在写笔记的时候,笔记本是竖着放的。但做思维导图时,纸是横着放的。这样空间感比较大。13.用数字标明顺序

可以有两种标明顺序的方式,主要是以你需要和习惯而定。

第一种标明顺序的方式:可以从第一条主题的分支开始,用数字从1开始,把所有分支的内容按顺序地标明出来,这样就可以通过数字知道内容的顺序了。

第二种标明顺序的方式:是每一条分支按顺序编排一次,比如第一条分支从1标明好顺序后。第二条分支再重新从1开始编排,也就是说,每条分支都重新编一次顺序。14.布局

做思维导图时,它的分支是可以灵活摆放的,除了能理清思路外,还要考虑到合理地利用空间,你可以在画图时思考,哪条分支的内容会多一些,哪条分支的内容少一些,你可以把最多内容的分支与内容较少的分支安排在纸的同一侧,这样就可以更合理地安排内容的摆放了。整幅画看起来也会很平衡,你画思维导图前,要记得思考如何布局会更好。15.个人的风格

学会思维导图之后,我还鼓励你能够成立自己的风格,每一幅思维导图虽然都有一套规则,但都能形成个人的风格。总结:思维导图的这15条技法中,关键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思维导图只记录关键词,如果关键词选择不正确,思维导图所要表达的信息就不准确了,要想学会全面总体的分析信息,你需要学会观察出信息当中哪部分是它们的关键部分,并搜索到它们的关键点,也就是关键词。最后给大家推荐一下训练思维导图的实际操作方法,无论你扮演社会的什么角色,学会思维导图,并应用它,都会对你的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在这里直接给大家做个链接,按住ctrl键,鼠标右键点击此行文字就可以下载了,大家好好学习,很快就可以见到效果了,从此改变你的生活。

1.读一本书时,你是从头到尾画一张还是多张?

(1)手绘的话,需要在家或公司,只有这些地方才有彩笔和A4纸,目前没有随身带着彩笔和A4纸的习惯

(2)手绘完一本书,要修改很多次,基本上都是多张。比如经常会画着画着就空间就够了,但分支错了。用错笔了,内容重要程度分解不对,写错字了。

(3)手绘时非常花时间,有时会比我读完一本书时间还长,必须准备2小时以上,如果书比较精彩有时会花上一天或一段时间才能完成。

2.读书读到哪个阶段开始绘制了?开始前、读完、还是一边读一边记?

除了小说只读1、2遍,大多数的书只要做笔记最少读2遍,先把书看完第一遍,对全书的内容和框架有个了解,阅读第二遍或第三遍时开始做笔记。

3.你是侧重梳理书的大纲、还是记录要点,或是记录自己联想到的想法?

(1)整本书是思维导图笔记,看到不错的就放在思维导图里,最后从新梳理大纲,按自己的理解从新调整。

(2)针对某个细节,书中说可能会非常精彩,这时把书中的部分内容摘录做成读书笔记。(3)刚开始时是记录要点,在后果整理时会加上一些自己的想法。

我一般做思维导图时,如果书非常好,我也有充分的时间会进行4、5遍的调整。第一遍开始把书中所有的要点都做出来。

? 第二遍自己的理解对做出的思维导图要点做成整合和调整。? 第三遍开始进行删减只保留对自己有用的部分。

? 第四遍把这个导图按照7W3H的方式从新做一个思维导图

? 第五遍把这本书的内容放到自己个人行业的知识树,进行补充和扩展。这个知识树通过阅读、实践和自己的反思积累而完成。

一般情况下,是根据实际情况和时间对这几个部分进行相关的调整和整合,按不同情况可能保留二、三个版本。希望自己能达成目标。

4.你是用手绘的还是其他工具?

(1)刚开始学思维导图时手绘,现在比较懒,用工具软件多一点。

(2)手绘:在动手的过程中全程参与进去了,印象深,很长时间都不会忘记。如果现在手绘只会对内容非常不错的书进行手绘。手绘不适合过于复杂和简单的书,最好难异适中。另外手绘比较花时间,必须准备足够的空闲时间。

(3)用软件,便于修改、整理和保存。自己用基本上不加图像,如果是为了培训、开会和演示,要尽量花些时间加入合适的图片和颜色,有时会用imandmap 导入或重画一遍,这个软件的手绘效果比较不错。

5.画完后的思维导图你如何保管?电脑文件夹?把纸张夹在书里?(1)把最后一张比较完全的手绘放在活页夹里统一保存起来。(2)把手绘的内容拍成照片,起个名字,分类保存(3)用软件完成这本书的思维导图之后,分类保存(4)找时间分享到我的Blog上去。http://(4)会把里面的内容,从新分解汇总到跟本专业相关的知识树上。

6.下次再看这本书之前你会马上找以前画的思维导图来看吗?(1)看书前不会,一般在看书的过程就会对相应的内容有个判断。

(2)如果在电脑前,看完第一遍之后,会找出相关的思维导图知识树,看看以前对这方面的了解,然后更有侧重的阅读和做笔记

最后说一下自己对思维导图笔记的看法:

对我自己来说思维导图笔记的作用是帮助自己深入阅读,在完成思维导图笔记的过程中,整理归纳书的要点,梳理书中的整理框架。特别在建立分支时,主要是用短语和词,而是不是句子。这时就需要考虑这段话的关键是什么,怎样用更简练的词和短语把给表达出来。当整理完书的要点之后,再从整体上来考虑全书的结构是否合理,按照对书的理解,从整体角度,对内容进行从新排列组合,让这些内容更清晰、更有逻辑性。

对于大多数的书而言,当你完成这样的步骤之后,多重复几遍,会让你理解的更深入一些。如果说阅读一二遍之后,只能吸收书中内容的30%,那么做完思维导图笔记和其它笔记后就会达到50%,完成一个大的主题阅读之后会达到70%。再加入跟其它人分享(包括向别人讲述)和实践才能达到90%。

你一定会问:为什么不是100%?

很简单,任何单纯而孤立的阅读都是一种很浅薄的吸收。对我来说,不经过长时间的整理和思考。没有形成整体的系统框架,缺少自己的观点,无法跟实践相结合,不能清晰而深入的表达就是一种浅阅读。如何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

1.阅读书籍

如果是理论性书籍,很多情况下前后章节连续性不是很强,可以读完一章之后进行一次整理,如果是整体性较强的书籍,并且在短时间内可以阅读完成,可以读完全书一并制作思维导图,这个大家根据实践情况和书籍难度自行判断。

2.构建书籍框架

可以直接将书籍的目录录入到思维导图中,也可以选择比较重要的部分录入。主要的目标是将书籍中最重视的部分框架清晰的反映在思维导图中。

3.录入摘抄和重点内容

将书中的重点论证部分录入思维导图,同时将自己摘录、勾画的部分录入,这个时候不必变更书中原句,简单的录入即可。这时有两种内容,第一种是和书籍框架及论证有关的,放入导图的对应分支下;第二种是与框架无关,可以在导图中建立一个“杂项”的分支,将所有内容统统扔进这个分支下。

4.调整分类方式或框架分析方式

如果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了解作者的思路或者纯粹和作者有关的东西,那么绝对不关心作者或者本书的思维框架如何,但是在书中可能关心其中某些部分。比如《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关心如何做分析阅读,如何做检视阅读,如何做主题阅读,那么可能要做三个主要的分支。

5.将内容和论证放入相应分枝中,完成了整体框架的构建,这时候就是该细化的时候了。

6.细化每个分支的逻辑性和语言

框架已经有了,每个分支下也有了一定内容,但是每个独立分支下的逻辑性并不清楚,需要将书中原话转变成自己理解的话语,尽力简化。同时,将这些句子的逻辑关系理清,用分支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时就有了一个层次、逻辑清楚的思维导图了。

7.处理“杂项”中的内容

大家没有忘记杂项中还有很多内容吧,处理一下这些句子,有些内容可以放入前面整理出的框架中,有些东西则和全书整体框架并不相关。8.将“杂项”内容归档

比如管理一个专门的导图,日常杂项一个导图,谈读书系列一个导图。将杂项中的内容分门别类的归入这些导图中去,不必太过在意构架和体系,可以同样在它们中建立杂项,扔进去就OK了,等到想用的时候再说,到时候不过是一个搜集资料的过程而已。同时,最好注明该条出自哪本书和页码。

近来在网上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使用思维导图,因为现在国内关于这方面的培训太少,所以我们大多数都是自学成材,也是因而难免会加入个人的一些理解和想法。但是我们也正是因为如此,而不能真正的和更好的发挥思维导图的真正的作用和功能,甚至做出了一些所谓叫做思维导图的思维导图。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的了解一下思维导图的真正内涵,思维导图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考虑几个方面的注意事项,那么就让我们看看思维导图的托尼.巴赞先生,他老人家是如何说的。

设计思维导图法则是通过为您提供与大脑(工作方式)一致的特定技巧来帮助您更快速地开发智力。

按照这些法则,您的记忆力和创造力都会得到巨大的提高。

法则1:在纸的正中央用一个彩色图像或符号开始画思维导图。

原 因:在正中央开始画是因为这能反映出大脑思考程序的多钩状特性,从核心向四周发散思想可以因此获得更多的空间和自由。

使用图像和色彩则是把这句古老的谚语“一幅图像胜于千言万语” 用于记忆力和创造力。

法则2:把用大写字母写在六条线上的主题与中央图像连在一起。

原因:主题被联起来是因为大脑是通过联想来工作的,如果线条附着于主题就会在(大脑)内部(产生)类似于“附着”(着的思想)。线条要粗一些,印刷体字大一些,这样来反映出这些主题的重要性。

法则3:线与线相连。

原因:思维导图这种连接的结构反映了大脑中的联想本性。

法则4:用印刷体字。原因:写印刷体字会多花一些时间,但是这

种直接“精确持久的反馈”

和相当清楚的印刷体文字会带来非常多的好处。

法则5:印刷体字写在线条上。

原因:把印刷体字写在线上,这样建立起了思维导图基本结构的关系和联想。

人们常发会发现如果他们重新组织思维导图的基本骨架,许多单词会立刻“突然出现” 在合适的位置。

法则6:每条线上只有一个关键词。

原因:每个关键词都有自己用来数不清的联想含义。把关键词单独放在线上,让大脑从这个词上更加自由地扩展出去。词组会让单个的词语受到限制,减少了创造力和清楚地再现记忆的可能性。

法则7:在整个导图中都要使用色彩。

原因:色彩是各种形式思想的最主要的刺激物,尤其是在增加创造力和记忆力方面。色彩也要有 美感,这会在画思维导图时增加大脑的愉悦感,提高回顾、复习、使用思维的兴趣。

法则8:在整个导图中都要使用图像。原因:达? 芬奇建议要有适当的大脑训练:“学习艺术的科学”。运用图像把记忆力提高到近乎完美,让创造性思考的效率提高十倍,增强问题解决能力和交流能力,诸如此类。过一段时间以后,它还能提高个体的知觉能力和技巧。

法则9:在整个导图中使用代码和符号。

原因:运用了各种形状如有色彩和箭头的个性化代码为思维导图添加了第四维度。他们常会加强思维导图作者的分析力、说明力、构造力、组织力和推理能力。

6.财务管理体系思维导图 篇六

一、前测:地图——探路

运动前, 总要做一些热身活动, 这不仅可以保护自己, 还可以将运动发挥得更好。在一节新课开始之前, 我们也有必要让孩子们知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有了导向, 学习的目的性才能更明确, 效率才能更高;尤其对于那些接受能力较弱的孩子, 能够让他们有时间去探究、有方向去思考。因此, 我们在新课教学前, 要有意识地、有方向地培养孩子们的预习习惯及能力。

比如, “圆的认识”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本节课需要孩子们感知、探究, 弄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用”。于是, 我们就围绕关键词“圆”派生出三个分支:“圆各部分的名称”“怎样画圆” “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圆的现象及应用”。在三个分支后, 我们又分别设计了第二分支——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字母形式、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可以量一量、折一折) ;用不同的办法画圆并思考画圆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用圆的知识解释车轮为什么是圆的、井盖为什么是圆的。用这样的一份思维导图表示教学版块, 使教师能够更为细致地为孩子们导学。

二、解疑:锦囊——妙计

知识探究的路上, 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难题, 这时候, 孩子们需要我们扶一扶或搭把手拉一拉, 他们才能顺利地解决问题。当然, 这种“扶”不是简单地给予, 而是在思维上“拉”他们一把。思维导图就是思维阻塞中最好的解疑方案。因此,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要预设孩子们可能会出现的困难与疑问, 设计合适的锦囊, 帮助孩子们解开心中的疑问, 一步步接近知识的本质。而思维导图正是锦囊中的妙计, 思维导图也是一种最切实、最实用的形式。

孩子们在解题时, 是有步骤、有层次的, 我们可以让他们按分支逐一去思考, 展示思维过程。比如, 在“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一课教学后, 有些老师会引用这道题:“从外跳到第3 格可以怎样跳?必须要跳到第一格, 然后再跳1 格或2 格。”依据本节课的知识、经验的积累, 有的孩子列出了连线图1—2—3 或1—3 (上下并列且共用1) 。稍后, 我出示——如果跳到4 格、5 格呢?孩子依然还用连线的方法找到了答案。接下来, 我直接将数字改为了100格, 这时学生已经不可能再用连线的方法了, 于是, 他们纷纷回头看3、4、5格的图找规律。抛开连线的方法后, 也依然找到了答案。由此可见, 解题的思维导图是必不可少的解决问题的工具。

三、发展:阶梯——成长

知识学习的路上, 如同拾级而上, 一连串阶梯的递增, 不仅给孩子带来了美丽的风景, 也给孩子思维的发展设置了一定的难度。平台期平坦, 不需要用力, 但总停滞在原地;跨越期需要抬脚向上、向前, 用力的同时能欣赏到更多、更美的风景。然而, 要想更轻松地拾级而上, 不能总靠别人的扶持, 要学着自己去寻求方法, 独自或与同伴合作前行。教给学生思维导图的方法, 就如同给了他一支登山杖, 一支助力成长的法宝。

比如, 四年级学习运算律时, 孩子分别学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后来又分别学习了减法的性质、商不变的性质……这些内容, 如果单独呈现, 孩子还是能够分辨、计算的, 但混在一起了, 有些孩子就很难分辨了, 更不要谈计算了。这时, 我们可以让孩子针对这部分内容, 做一份思维导图, 之前可以呈现一些样式供他们参考, 如发散的树状, 带有不同颜色、图画的分支……鼓励孩子用他们喜爱的、简洁的方式, 清楚地厘清这些运算律。有些孩子的思维就比较局限, 只列举了5 种运算律的字母形式;有些孩子将“运算律”作为树根, 将“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作为第一级分支的树枝, 又依次派生出第二级分支的树枝——五种运算律和三条性质的文字形式和范例。通过这样的一幅图, 孩子将知识点罗列, 在对比、举例中更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因此, 这样一种思维导图的综合性、自主性、创造性更强, 更利于孩子思维的整合、创新与发展。

7.巧用导图,激活思维 篇七

关键词:思维导图;英语阅读;教学;运用

一、初中英语阅读的重要性

在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下,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即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技能。其中英语阅读可以使学生增加语言知识、扩大英语词汇量,而且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为写作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能够加强学生英语口语的交际能力,也可以让学生从英语阅读中明白学习英语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并为他们树立学好英语的坚定的自信心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

二、思维导图的基本内容

1.思维导图的基本概念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图形思维工具。它是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将各级主题之间的关系用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将图像、颜色等与主题关键词建立相应的记忆链接。思维导图是大脑放射性思维的外在表现,是一种将大脑思维以及相关知识结构进行图像化、具体化的过程。思维导图主要是利用鲜艳的图画、色彩和代码等一些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增强大脑的记忆效果。其充分运用人类左脑与右脑的机能分工,利用大脑记忆、阅读与思维的一般规律进行英语知识的学习,从而开启学生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还是人类放射性思维的表达,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它能够使学生将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主要的中央图形上,而主题的各个主干将作为不同的分支从中央图形开始向四周放射。分支由一个主要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各个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例如,思维导图的中心是一天要做的所有事情,那么从中心散发出来的每个分支都代表着不同的事情,像“去商场购物”“去饭店吃饭”“约见朋友”等,我们可以将原本杂乱无章的信息整理成具有丰富色彩的网络图,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组织严密性,便于大脑进行储存。

2.思维导图的作用及意义

初中生由于其年龄较低,大部分的学生都正处在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与新知识且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阶段。因此,将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运用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是十分明智的选择。首先,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不仅能够将复杂的英语知识以视觉形式和语言形式呈现出来,大大地降低了语言的抽象和空洞,与此同时,思维导图也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了英语学习的内容,筛除出杂乱无用的信息,保留重要内容,加速学生思维模式的产生。当然,思维导图也帮助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有机的融合,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回顾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而对知识点进行整体全面的理解与掌握;其次,清晰完整的思维导图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由于人类的大脑神经是一个呈发散状的网状神经元,所以,大脑的思维也跟着呈现出相应发散的网状图像,而人的记忆是通过这个系统机能来进行的。初中生在学习英语知识时之所以容易遗忘,就是因为他们在储存信息时,没有对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加工,没有把它们纳入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去,如果初中生能够灵活有效地运用思维导图,就可以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再深层次的加工,并对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不断地思考和总结,对其进行辨析和深入理解,进而使他们对知识的记忆时间更长,记忆的内容也更加深刻;最后,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产生无限的联想。由于人的思维过程普遍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因此,思维导图能够让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产生联想,能够让学生把复杂的、层次不清的知识有组织地联系在一起,并且能够将学生的视觉神经更加充分有序地调动起来,进而促使学生对所学的英语知识进行理解与记忆,并对其加以比较和鉴别,从而提高初中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及其英语学习能力。

三、思维导图在英语阅读中的运用

1.围绕课文主题,导入文化背景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对一篇文章的理解,不仅需要学会课文中的单词和短语,还需要领会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英语阅读水平,并深刻理解文章的内容。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组织学生在阅读课文前通过完成思维导图的形式来激活文章内容所涉及的背景知识,并且围绕相关的背景知识进行简单有效的读前热身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师生互相查漏补缺,不断完善不完整的背景知识,并将学生关注的焦点逐步引向阅读课文的话题。例如,在进行人教版教材九年级Unit 6“When was it invented?” Section A “An Accidental Invention”的教學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前以独立思考或者进行分组讨论的方式完成这样的思维导图:在思维导图中列出他们自己对tea已经掌握的信息,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写出茶文化的发展进程,描述茶对人类的作用及其意义,以及有关的茶文化,例如喝茶时讲究的礼节、茶具与茶之间的相互匹配性等,学生通过互相之间的讨论交流,会使他们的眼界更加开阔,想法更加长远,思维导图也变得更加完善,并激活了背景知识,为接下来的课程讲解做好了铺垫。然后,在教师的指导和思维导图的共同引导下,将学生平时感觉不太熟悉的有关茶文化的相关知识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清晰地呈现出来,自然地创设了阅读氛围,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产生继续读下去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阅读状态,以便能够更好地完成接下来的阅读任务。再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的“Thanksgiving in United States”课文时,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与美国感恩节相关的内容,但是由于很多学生不太了解美国的历史以及感恩节的由来,因此对课文的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那么在读这篇课文前,教师就可以先发散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先想一想中国的传统节日的由来以及相应的习俗,并根据自己的思考制作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节日的思维导图,然后学生之间进行分享讨论交流,以完善自己的想法与思维导图。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使他们明白传统节日的意义以及对现在的人们具有的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最后让学生思考美国感恩节的由来以及其具有的纪念意义,并画出相应的思维导图,以便能够清晰地呈现出整个文章的主要框架与文章主旨。然后开始让学生读一遍课文,并对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进行完善,例如写出几个关键的单词或短语,以便于理解文章的整体框架结构,像是“a special day”“give thanks for food”“travelers”“celebrate”“turkey”等等,在思维导图中将这些主要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在脑中形成一个整体的框架,然后再读一遍课文,进行查漏补缺,使思维导图更加完整,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有关感恩节由来的小故事,以及人们一直庆祝感恩节的习俗与方式。这样通过完整而清晰的思维导图,学生就会很容易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起来也简单有趣得多。另外,在不同的文章结构中制作思维导图,也能够吸引学生发掘新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使用思维导图进行文章阅读的无限潜能,对思维导图的运用更加顺手,掌握地更牢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与英语学习能力。

2.抓住语篇模式,剖析阅读篇章结构

运用思维导图建立语篇结构,能够梳理文章脉络使其直观而清晰,有助于简化学生的阅读任务、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并有助于提高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与效率。在第一遍阅读文章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已构建部分的思维导图的引导和提示,自主开展英语阅读活动并对文章的具体信息进行获取和补充。在学生对获得的初步基本信息进行梳理后,话题的关键信息便很容易地清晰地呈现出文章的脉络和结构。比如在学习“Save the Sharks!”这篇英语课文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进行自主阅读后补全思维导图的内容。学生在独立思考和讨论过程中找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鲨鱼的鳍味道鲜美,所以人们都爱吃,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没有鳍鲨鱼就会慢慢死去,而且还会污染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进而明白保护鲨鱼的重要性。然后尽可能地收集答案,并把所搜寻到的要点填到相应的地方,将之前制作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同时也在他们的头脑中将文章的内容补充完整,这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智慧。通过设计这样的思维导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减轻英语阅读的难度,而且可以充分体现出文章的重点内容以及重点的单词、短语和句子,让需要掌握的要点一目了然,并且能够训练他们的阅读技巧和策略,以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也极大地加强了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有助于逐步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增长知识。

3.引导学生制图,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对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消化、吸收的过程。让学生主动绘制思维导图对其在自主阅读中分析文章的脉络和層次也是大有裨益的。故而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思维导图,这样既可以对阅读篇章的内容进行巩固与掌握,又能够促进学生对文章有新的理解。比如在进行“The Shirt of Happy Man(PartⅠ)”这篇英语课文的学习时,教师就可以先做示范设计思维导图:国王不开心是最主要的关键点,其第一个主要分支为医生(给看病),第二个主要分支为首相大臣(有权),第三个主要分支为财政大臣(有钱),第四个主要分支为歌手(害怕被超过)。在上图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这个思维导图中提供的各自感兴趣的几个话题进行补充和讨论,并对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整理,以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记录下来。另外,在英语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尽量保证能够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机会展示并讲解在自己力所能及范围内的思维导图。这个过程既能够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并增强阅读理解能力,也能够让教师了解学生对这篇文章的掌握程度,从而能有效地针对学生在英语阅读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具体指导,与此同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也会因此而得到增强。以便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制作思维导图进行英语阅读的热情,以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几个注意事项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说是非常有效又非常新颖的一种教学模式,但同时也是一种教学探索。作为一种教学的尝试,我认为在实践中应该对以下三点内容引起注意:一是要注意思维导图的适用范围。思维导图只是众多教学手段中的一种,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其他的教学手段,反而应该积极探索,将思维导图与其他教学手段进行整合运用,从而促进、形成、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二是要注意努力将课内学习与课后学习相结合。课堂英语阅读教学仅仅是学生自主阅读提高阅读能力的一小部分,学生不仅要完成课堂上老师所提供的思维导图,而且还要学会在课堂以外自主运用并制作简便有效的思维导图,运用思维导图以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阅读任务,提高阅读水平。三是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或在课外学习时,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设计思路和学习风格给予相应的指导,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展示、自评或互评自己设计的思维导图。教师认为有必要时,需要及时提醒学生进行修改并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反思,以便使学生能够在提高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增强自主阅读能力。

本文主要谈论了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初步探讨了思维导图的基本内容及其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即导入文化背景、剖析阅读篇章、引导学生制图以及运用思维导图的几个注意事项。思维导图的语篇分析结构模式有助于教师和学生从全局上掌握文章架构以及基本内容,加强师生从整体上对所教和所学内容的把握,进而提高阅读的效率与质量,因此将思维导图用于英语阅读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尝试。它既符合人类大脑的一般思维模式,也能够让学生用创造性的思维理解和思考阅读材料,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营造积极、健康的英语学习氛围。当然,这个教学模式自身也一定存在着不足与片面性,因此,在教学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师生都会受到不同的挑战和问题,这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继续改进和创新,探索出更多适合阅读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周凤敏.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英语教师,2012(5).

[2]刘慧,李鑫.初探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才智,2011(34).

[3]王翠萍,胡石,宋佳.思维导图在阅读活动中的应用探析[J].图书馆学研究:应用版,2011(14).

8.思维导图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准“姑、娘、送、信、落、叶、给、女、宝”9个生字的字音,并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准“姑娘”的轻声。2.能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3.激发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兴趣,培养热爱自然的感情。重点、难点: 1.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2.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尝试读出小动物和妈妈说话的语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略)

二、新授

(一)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

1.请小朋友们听录音,听清楚风姑娘送的是什么信?播放录音和媒体。你们听得真认真,那风姑娘送的是什么信?请你来说 生:风姑娘送的是落叶信

师:瞧,这就是一封落叶信(出示图片)。树叶从树上飘下来,就成了——落叶信 出示落叶:这两个字谁会拼?拼读的时候你要提醒大家什么?

(说明:出示落叶图,能抓住孩子的眼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孩子更直观的了解落叶的样子,使孩子对课文内容感兴趣,为后续课文的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生:注意三拼音和整体认读音节 板书落叶,指导书写。

2.风姑娘是怎么送落叶信的,谁来读读这句话?出示第一小节:呼,呼,呼,风姑娘去送信。注意,风姑娘是怎么吹的,注意第一声和停顿。请你来说(指名抽读)让我们学着她的样子一起来读这句话。

3.那风姑娘把信送给了谁呢,现在要请你自己来学习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标上小节号。2.想一想,风姑娘把信送给了谁 这篇课文共有5小节

我要请5位小朋友分别来读每一小节。其他小朋友请你竖起你的小耳朵,听清楚他们是否读准确了,听的时候请你划出风姑娘把落叶信都送给了谁?。评价:你们都把字音读准了,真不错!

4.风姑娘把信送给了谁?请你按照课文的顺序来说 请你来说 出示:

风姑娘送一片落叶给燕子 风姑娘送一片落叶给松鼠 风姑娘送一片落叶给青蛙 风姑娘送一片落叶给小女孩的妈妈 2.现在我们来跟他们打招呼吧 板书:燕子、松鼠、青蛙、妈妈

(说明:结合孩子的发言,在思维导图上分别贴:燕子、松鼠、青蛙、妈妈。孩子看着思维导图就能清楚的明白风姑娘给哪些人物送去了落叶信。帮助学生表达文章主要内容,锻炼孩子的说话能力。)

3.请你根据老师的提示用一句话来说

出示:风姑娘送一片落叶给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谁会说 评价:你说的很完整。

二、细读课文,练习说话 1.自读2-5小节

风姑娘把落叶信送给了小动物们和小女孩的妈妈,那他们收到信说了些什么呢,请你自己读一读2-5小节,用直线划出他们说的话。风姑娘把信送给燕子,燕子收到信,说了什么? 松鼠收到信是怎么说的?你来读 青蛙收到信又是怎么说的,请你来说 妈妈看到落叶信又是怎么说的?

引号里面就是小动物们说的话,我们一起来读。

2.风姑娘送来的信上一个字都没有,那小动物们读懂了吗?它们读懂了什么?谁来说? 燕子收到信,读懂了什么?——天气冷了,季节变化了,秋天到了,燕子要到南方去,因为南方要比北方暖和。出示板书:去南方 松鼠读懂了什么? 藏松果 青蛙读懂了什么? 冬眠 妈妈读懂了什么? 做冬衣

(说明:结合学生的发言,分别出示去南方,藏松果,冬眠,做冬衣。帮助孩子归纳出风姑娘分别给燕子,松鼠,青蛙,妈妈带去了什么信息,思维导图帮助了一年级孩子有序的表达清楚文章主要内容。)

3.他们都读懂了落叶信,那他们又是怎么样来说这些话的呢? 谁来读燕子说的话?你来读

指导:燕子要到南方过冬去,天气凉了,它可要抓紧时间准备啦,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那松鼠又是怎么说的?你来读

是啊,松鼠也在为过冬做准备呢。请你来读 那青蛙是怎么说的?你来读 青蛙也在行动准备过冬哪 小女孩的妈妈又是怎么说的呢?

师:妈妈非常关心孩子的,要读出关心的语气。4.让我们把小动物和妈妈的话再连起来读一读。

你们读的都很棒,老师也想跟你们一起来读一读。师生齐读。(说明:让孩子借助思维导图,掌握文章主要人物和主要内容,帮助孩子背诵。)

三、练习(略)

9.《思维导图》读书笔记 篇九

《思维导图》是英国的东尼。博赞所写,整本书紧密围绕“思维”展开论述,共有八个章节。第一章揭开“思维导图”的神秘面纱,讲了如何绘制;第二章与认识大脑有关,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章节;第三章关注了记忆力;第四章、第五章都与发散思维有关;第六章、第八章重点讲了思维的导图的妙用;第七章谈及阅读。全书除了语言平实外,配有多幅思维导图,方便阅读者掌握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

我最感兴趣的是与大脑有关的部分,即第二章。虽然题目是《由思维导图引发的思维风暴》,但此章主要围绕“大脑”的结构、功用及保养展开,所谈及的脑科学知识极少。一直想买一套脑科学系列的丛书,即《脑科学与教育译丛(共9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但始终没有买到,无奈,阅读了其中一本电子版的《脑与学习》这本电子书,很受启发。在这本《思维导图》中,著者提出的几个问题很有思考价值,即“你了解自己的大脑吗?”、“你认为自己的大脑潜力都发挥出来了吗?”、“你常常认为自己很笨吗?”。其实,深入地思考一下,我们就会发觉人活于世上认识自己最重要,而认识自己应该有必要了解大脑,作为教师,了解了大脑的构造和机能更有利于科学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书中关于脑的组成,绘制了思维导图,只觉看起来很有趣吧,

在作者的论述中,我们能够明显觉察到他对“右脑”偏爱,如“右脑具有创造性活动的本领”,“发挥右脑记忆功能的最好工具便是思维导图”等。其实,关于大脑的功用,在脑科学丛书中一定能找打更科学的答案。作者谈大脑的保护与保养时图文结合,详细且全面,我们可以参考和借鉴。

10.财务管理体系思维导图 篇十

小学自然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承担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课程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逐步养成科学思维方式与能力,最终养成应用科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问题的能力。

二、小学生科学思维现状及分析

科学的思维方式与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至关重要,起到引领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但是学生在目前的科学课堂内,主动思考的学生很少,能够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逻辑思考的学生就更少了。

经分析,造成这个现状的原因之一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依据皮亚杰认知结构理论,7至12岁的孩子基本上还在具体运算阶段,学生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缓慢发展的阶段,需要媒介支持其抽象逻辑思维。教师如果凭借单一教学方式,不通过思维媒介,学生便缺少支持,逻辑思维进行困难。其二,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思维教师难以捕捉,教师无法当场判断教学方式的有效性,往往从课后的反思中去搜寻。然而,学生思维极其隐性化,通过课后反思是很难达到良好的改善效果。

因此,如果能通过一种方式,既能给予学生思维媒介,又能帮助老师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对于学生科学思维的进步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思维导图的简述与应用

“世界大脑先生”东尼·博赞创造的如瑞士军刀般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是一种用图表表现的发散性思维,而发散性思维则是大脑思考和产生想法的过程。思维导图能够用图表的形式将学生的思维方式加以呈现。

例如让五年级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时,可以事先设计简单的图表(如图1),显示实验步骤与要点,学生再加以补充、贴图,并且告知可以根据设计的需要添加图表。学生依据图表,不但有了思维的媒介与基础,科学思维变得方便,教师也能够通过这张导图捕捉学生的思维以便及时调整教学。

通过捕捉和表达思维过程,思维导图可以将大脑内部的过程进行外部的呈现,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显性化。本质上来说,它能够重复和模仿学生的思维过程。反之,通过呈现的过程,提升了学生对于自身思维过程的知觉度,反作用于大脑后,让大脑更加强大有力。

四、运用思维导图后的成果

通过思维导图的设计与在课堂中的运用,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不再需要凭空想象教师的问题与方式,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帮助,进行主动思考,让学生在具体运算阶段获得辅助式的阶梯,向形式运算阶段不断发展。同时,教师也通过思维导图捕捉学生的思维,改善自身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科学思维提供更好的平台。

五、总结

小学自然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起到很大的重要性。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课堂的收获有着影响。然而,由于学生年龄的特点,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对于抽象的逻辑思维还是难以实现。因此,可以使用教学辅助的手段,运用思维导图作为抽象思维的媒介,以显化学生的思维过程,强化学生思维的同时帮助教师捕捉学生的思维,改善课堂教学,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11.利用思维导图优化作文教学 篇十一

教学过程不能只是简单、单向的知识传递过程, 更是师生的心灵接触、情感交流、智慧碰撞、人格感染的过程。因而, 语文学科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活动中, 教师因势利导, 因材施教, 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是对中学生进行个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而利用“思维导图”将更好地优化作文教学。

一、关注学生心理, 在寻找题材中启迪学生热爱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歇。”叶老的话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只有满怀生活的热情, 才能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去认识生活, 以满腔热忱的姿态去参与生活, 在平淡无奇的环境中去创造生活, 从而在厚实的生活基础上产生和发现写作的第一手素材, 使得习作时文思泉涌, 左右逢源, 笔下生辉。

二、通过作文教学, 培养学生自强自信的良好心理品质

心理学认为, 人的意志可以调节人的内外活动。中学生自强自信的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十分重要, 我们的学生只有具备了自强、自立、自信的优秀品质, 才会面对现实, 勇于克服困难, 才会不断进步。

三、在教与导中, 创设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教和导是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的关键因素, 这是由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他们的认知活动, 并不单纯地受他们的思想认识支配, 也受他们的情感活动支配。同时, 学习又受到环境的影响, 教学情境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之中, 教师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境,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知冲突, 有助于学生加深道德体验, 获得审美享受。

四、在动机和评估中, 创设成功的心理氛围

我们知道, 学习必须具有内部动力, 这种动力就是学习动机。不少心理学家认为, 动机的中等强度的激发或唤起, 对学习具有较佳效果。由此可见, 保持学习动机的适当强度是值得研究的。特别是部分初中学生, 思考习惯还没有很好养成, 往往耐不得“寂寞”, 发言之类固是踊跃, 却不免“有口无心”。这时候, 老师适当地创设一些成功动机的情境, 倒是很可以促使学生潜心阅读, 埋头思索, 有助于为下一轮的“热闹”蓄势。

五、在作文修改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剖析、相互合作

学生修改作文的特点是小修小补或只补不删, 其心理障碍来自于对自己付出辛勤汗水的劳动成果的爱怜, 来自于对自己劳动成果缺乏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辩证认识的能力。因此, 要想提高学生自我修改的效益, 必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作文的优劣, 并指导学生从自己修改前后的作文对比中, 认识自我批评的重要价值。

六、在作文讲评中, 激励学生奋发进取心理

建筑在现实基础上,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指向越高, 他所取得的成就就越大, 这就是由目标这一激励因子所引发出来的积极向上, 追求成就的内驱力所产生的效应, 而当一个目标达成后, 如果我们不及时更新目标层次, 那就极易造成心理上的自我满足, 从而降低前进的心理动力, 减弱追求目标的心理强度。

上一篇:贷款受托支付的规定下一篇:项目总结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