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找规律》(精选8篇)
1.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找规律》 篇一
本学期的找规律单元是要学生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把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开始,我出示了一张由1-10组成的数表和一个红色方框,指出用这个框每次可以框出两个相邻数,得到一个和后,我问学生:“这样移动方框一共可以得到多少种不同的和?”然后让学生可以拿着手中的数表想一想,也可以框一框,在很多学生有了答案后,我让学生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以为学生会按照书上的本意,用一一列举的方法来求出答案:1+2,2+3,3+4,……9+10。结果那位学生却回答说:10-1=9。这是书上与我预设时都没考虑到的,我当时有一点小小的意外,但我还是微笑着鼓励他说说他的想法。可能这是他的一种直觉思维吧,他一时解释不出这样算的原因。我知道他这样做是完全可以解释的:第一,可从找规律的角度来解释。如果有2个数,每次框相邻2个数,就得到1个和,如果有3个数,每次框相邻两个数,就得到2个不同的和,照此下去,有10个数,每次框2个相邻数,就会得到9个不同的和,所以10-1=9;第二,可从排头法的角度来解释。一次框出2个数,1可以排头,2可以排头……9也可以排头,10不能排头,10个数中有1个数不能排头,所以10-1=9(种)。当时我有几秒的犹豫,是帮助他把这种思路更加明晰呢?还是继续演绎预设的教案?为了不让课堂节外生枝,我选择了后者。虽然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自己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
接着,继续用红色方框分别框住2个、3个、4个、5个后,我出示了表格,并提出了书上的两个问题:(1)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出的个数有什么关系?(2)不同和的个数与平移的次数有什么关系?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来找出规律。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纷纷发现了规律。在汇报第一个问题时,出现了这样几种答案:(1)每次框出的个数与平移的次数相加和是10;(2)每次框出的个数是相邻的自然数,而四次平移的次数也是相邻的自然数;(3)每次框出的个数与平移的次数奇偶性相同,或者都是偶数,或者都是奇数;(4)每次框出的个数与平移的次数的逐渐减少2。看来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寻找规律的角度也很新颖,从看两者的和联系到了看两者的差,从横向寻找规律联系到纵向的比较,前两条规律是我预设到的,而后两条却是没考虑过的。当学生汇报后,我知道后两个发现并没有普遍性,但该如何向孩子们解释后两个发现只是特例呢?如果再换例说明显然太费时,也并不一定能讲清,而且还会冲淡主题,把本质的东西给抛弃了,得不偿失。但如果肯定他们的发现是对的话,显然又不行。当时我说:“你们很聪明,在这一道简单的例题中,发现的可真多。”虽然话是这样说了,但自己感觉心中特没底气。
课上完了,感觉自己对教材深层次的钻研能力还需加强,对课堂中学生即时生成的资源,我没能很好地利用与把握住。
2.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找规律》 篇二
一、巧妙设计教学过程
小学数学教师如果想要提高“找规律”教学的效率, 就需要巧妙设计教学过程, 通过设计严谨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布置侧重实际训练的课后作业, 达到小学高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的目的。
1.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 教师要充分考虑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 进而根据学生的具体心理特点来制定教学目标, 以提高小学生兴趣作为教学的基础, 从而使学生从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由此, 教师可以采取游戏教学法, 即在日常教学中通过找一找、猜一猜的小游戏, 在调动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 让小学生通过这一活动来理解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 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感知生活中常见的数学规律, 从而掌握数学思维, 在学习过程中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 运用“找规律”的学习方法, 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与此同时, 教师需要在其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让学生通过探究和推理, 提高自己的合作交流意识。
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在“找规律”教学过程中需要指导学生通过现象发现本质, 指导学生发现简单且有规律的数学知识, 并以此提升小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
2.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 要做到因材施教, 针对表现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 教师需要设计以提升他们潜力为主的教学内容; 在针对学习能力和表现能力较差的学生时, 教师需要制定以夯实他们学习基础为主的教学内容, 这样就可以帮助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够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
3. 在课后作业布置过程中, 教师需要侧重实际训练而不是书面作业。以实际训练为主书面作业为辅, 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和所学内容运用到生活实际中, 而不是纸上谈兵, 只得到成绩而不是技能。
二、引导学生认识规律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数学规律, 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知识和掌握数学知识, 并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并理解数学规律, 通过强化学生的课后训练以及练习题训练, 促使学生在仔细观察和比对之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进一步达到小学高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的目的。
例如, 小学高年级数学典型找规律例题“按一定的规律在括号中填上适当的数: 1. 1, 2, 3, 4, 5, () , 7。2. 100, 95, 90, 85, 80, () , 70。”在刚刚学习找规律时, 学生会在短时间内无法找到规律而产生厌学和烦躁的情绪, 同时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找规律时会因为题目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感到一定的难度, 面对这种情况,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学生和帮助学生寻找规律, 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加小学生对找规律的信心。此外, 教师还需要针对题目的问题, 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 在本道题中, 教师可以采取观察方法, 还可以指导学生采取一一对应的方法, 以找到这道例题中隐含的具体规律。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指导学生观察数列, 找到数字之间中隐含的关系, 在第一组数字中, 学生很容易发现其实这组数是一个比较平常的等差数列, 两个数之间相差“1”, 而第二组数字也是这样, 只不过两个数之间相差“5”。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 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 还能够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事物的能力。
三、营造“找规律”的教学氛围
氛围的营造是很重要的。因此, 数学教师需要营造“找规律”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处在学习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发挥教师自身的指导作用。当然, 教师可以通过营造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掌握数学规律, 达到小学高年级“找规律”教学的目的。
数学教师可以布置具体的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课后作业, 但是小组成员需要明确自身的职责, 有的担任组长, 有的承担数据统计等, 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 让学生在合作中收获共赢的喜悦。与此同时, 还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友谊, 让学生能够真正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
此外, 教师在营造“找规律”教学氛围时, 还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创造一些找规律的题目, 如可以根据生活事例改编教学内容: “三个女生结伴去观赏话剧, 在选择座位时, 需要从10 个座位号中选择连着的三个座位号, 那么具体会有几种选择?”教师抛出这个问题, 会使学生联系自身实际, 通过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方式, 找到答案, 这也就自然解决了问题。在整个解题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主讨论, 还可以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 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从而让学生能够真正运用“找规律”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以此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找规律》 篇三
1.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2.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学会应用这种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體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圆周问题的规律。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设疑引入。
师:我们先做一个猜谜游戏。
(师板书)
师:猜测老师在三角形后会写什么图形。
学生猜测,答案不唯一。
(师又板书)
部分学生有意识猜测后面是三角形。
师:这样一组一组的往下写(边写边板书),谁能说说这两种图形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生:一样多。
生:因为每组里面正好是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
生:正好一个三角形对着一个正方形。
师:我们可以说三角形和正方形是一一对应着的。(板书“一一对应”)
(师在省略号后继续添一个)
由生说这时的个数关系。
生:三角形多一个。
生:因为前面的三角形和正方形都是一一对应着的,但最后一个三角形没有正方形和它对应了。
2.揭示课题。
师:它们都是一个物体隔着另一个物体依次排列的,像这样的排列现象我们称为一一间隔排列。(板书“一一间隔排列”)
二、探究规律
1.研究场景图中的三种排列。
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从图中找一找,能发现和黑板上一样的间隔排列吗?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师:这三组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同桌互相研究。
指出:夹子、白兔、树桩都可以看成两端的物体(板书:两端的物体),手帕、蘑菇、篱笆都可以看成中间的另一种物体(板书:中间的另一种物体)。排在两端的物体相同。(板书“两端相同”)
师:这属于两端物体相同的间隔排列。
讨论:两端物体相同的间隔排列有什么规律?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自选一组把实物图抽象成图形,并在黑板上板书。
3.进一步形成规律。
4.选中其中的任一组图形,并擦掉中间的物体。
三、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师:是不是这样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动手验证一下。
课件出示要求:任意拿几根小棒和圆片,在桌上沿直线方向间隔排列成一排,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片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学生动手操作,集体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摆的?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其实这里的小棒就可以代表一切两端的物体,圆片就可以代表一切中间的物体。像这样排列,它们都有这样的规律: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
四、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列举规律。
师:其实,在我们的教室中,有些事物之间的排列也具有这样的规律。你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来说一说吗?(学生先观察,再回答)
2.欣赏教师找到的规律。
3.应用规律。
五、总结评价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一些间隔排列的规律,大家有什么收获?
今后当我们面对新的事物或者更复杂的情况时,要学会寻求方法来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教师设疑,学生猜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学生自己找到主题图中的一一间隔排列现象,并把其抽象成图形,可以说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利用动手摆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不但巩固了新知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利用男生与女生根据队形的变化来站队,从而明了了排成一排和围成一圈间隔的不同,突破了难点。
4.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找规律》 篇四
参与远程培训,回首这段学习经历,虽然又忙又累,但心里感到无比的充实。从网上比较系统地学习了专家经验,与各位同仁探讨着教育教学研究中的问题,可谓感触颇深,受益匪浅,尤其是心灵的感受与震憾。通过学习让我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上了一个台阶。下面我就本次研修学习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每天上线,查看中心的消息,往往使我如痴如醉。用心去领悟教育理论观点,这次培训使我在教学理论和教育观念上得到了大量的补充,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同时也解决了一些我以往工作中的困惑。我相信,这次远程教育培训激发了每一位参培学员的激情,我们辛苦,但我们享受着,我们收获着,我们充实着,虽说牺牲了休息的时间,但我觉得物有所值,意犹未尽。
教育是终生事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一名优秀的教研员要有丰厚的学识。优秀教研员应在繁重的工作之余,挤时间去学习充电。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注重学生吸收了多少知识,不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经过培训学习后,我深深地认识到,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而不是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去搜集材料,分析材料,解决问题。
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的精神,引导学生能多角度、多层面地去思考出现的问题,能举一反三,提出多种不同的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问题时应让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研讨,自己寻找答案,寻找规律。在教学中,可尝试先让学生对同一思路去解决,再引导学生用新的思路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让学生能个别看到一般,从现象透视本质,从偶然中发现必然,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变得灵活而富有创造性。
在教学中,平时布置作业,评价作业,总是以同一个标准来要求学生,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专家告诉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求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为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教育的结果,同时也是教育的依据。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智力潜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有聪明的,有迟钝的;有善于思考的,有善于记忆的;有开朗活泼的,有性格内向的;有意志坚强的,有性格懦弱的„„。在爱好上,有爱好跳舞的,有喜欢唱歌的;有爱好美术的,有喜欢文学的等。作为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等,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培养。
快学完了,有一种解脱,有一种不舍。但结束培训不是我们的最后,我们肩负着教育的使命,远程教育带给我的是一种新的理念,新的体验,只有不断参与各种形式的学习,才能不断提高教师适应新形势的能力,才能将新的教育形式应用于教学实践。新的起点需要新的奋斗,新的奋斗需要旗帜作为引导,这次培训就是一面很好的旗帜,在思想、行动和实践工作上给了我切实的指导和鼓励。一切工作都需要实践来证明,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谈空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本次培训精神作为指导,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为教育做贡献,实现自身价值。
5.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找规律》 篇五
朱兰英 教学内容:
一年级下册第85页的例l 教学目标:
l、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些简单的,有规律的排列,并能运用。
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发现、欣赏 数学美的情感。
3、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找出规律,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图片等。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感知规律。
1、谈话引入。
师:六一儿童节到了,羊村的村长决定为羊儿们举办“庆六一”的联欢会,他想请小朋友去参加他们的联欢会,你们想去吗?
2、猜礼物。
师:美羊羊听说小朋友们都去,可高兴了,还为我们准备了礼物呢?都有什么?请看大屏幕!
猜猜接下来会出现什么?
越猜越准,你们一定有什么窍门吧,谁来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揭示课题。
师: 是的,像这样一个汉堡一个冰淇淋,一个汉堡一个冰淇淋不断重复出现的排列,我们把它叫做有规律的排列。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事物都是有规律排列的,想找出它们的规律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找规律。
二、自主探究,感知规律。
师:听说联欢会的会场布置的可漂亮了,一起去看看吧!
1、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很多的灯笼,小花还有彩旗。生2:我发现了它们的摆放是有规律的。彩旗、灯笼、彩花、小朋友是随便摆放的嘛?
2、师生探索彩旗的排列规律。师:观察彩旗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指名学生说。
师:如果让你给彩旗分分组,好把彩旗的规律看的更清楚,你准备怎样分?哪几个可以分为一组? 学生交流。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一起数数看重复出现了几组? 师:是的,彩旗是一红一黄、一红一黄两个为一组有规律排列的。红色旗子的后面应该是什么旗子? 师小结找规律方法。
3、学生自主探索彩花、灯笼的规律排列。师:那彩花、灯笼、又是按什么样的规律排列呢? 明确要求:
①给彩花、灯笼分分组。
②把你发现的规律和同桌的小朋友小声地说一说。生汇报交流。
谁来说说彩花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又是几个一组重复排列?
下一朵花是什么颜色?这一朵呢?
灯笼的排列规律找到的小朋友请举手?
是怎样排列的?蓝色灯笼的后面应该是什么灯笼?
再请一个小朋友说说,灯笼是几个为一组这样有规律排列的?
4、学生自主探索小朋友队伍的规律排列。
师:参加联欢会的小朋友来了,他们都很高兴,手拉手跳起了舞,他们排列的队伍有怎样的规律呢?
生;因为可以从男的数起,也可以从女的数起。
师小结:看来我们可以以不同的人为起点,找出他们排队的规律。
三、动手操作,创造规律。
师:六一联欢会开始了,我们一起去做游戏吧,还能获得神秘礼物呢!
1、猜一猜:笑脸后面藏着什么?
2、涂一涂:教科书85页做一做,按自己喜欢的规律涂色。
3、摆一摆:用贴纸摆出一条有规律的图案。
四、联系生活说规律。
师:谁来说一说,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你见过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呢?
五、欣赏规律。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看来规律真是无所不在呀!村长这里收集了几张既漂亮又有规律的图片想邀请大家欣赏,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六、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师总结:是呀,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只要小朋友多观察,多动脑筋,也一定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规律来丰富我们的生活。
板书:
找规律
一组
6.小学五年级数学《找规律》教案 篇六
1、例1突出探索规律时的数学活动。
例1的教学从游戏开始。把1~10这十个数从左往右顺次排列,组成一张数表,游戏的方法是,用红框在数表里框数,分三次进行。第一次只框两个数,第二次要框三个数,第三次框更多个数。
第一次游戏,先框出数表左端的两个数1和2,算出它们的和是3。再任意移动红框的位置,可以看到各次框出的两个数都不会完全相同,因此两个数的和不可能相同。“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提出了游戏里的数学问题,把教学的注意力集中到研究红框在数表中有多少个不同的位置。学生首先会想到第一种方法,随着红框从数表的左端逐渐移到右端,依次计算1+2=3、2+3=5……9+10=19,数数一共写了9个算式,得到9个不同的和。第二种方法有两个特点: 一是对问题的理解十分准确。“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这个问题,是问和的个数,不是问和是多少,所以不必进行求和计算。二是应用了图形平移的知识,通过红框从左往右依次平移一格得出了结果。其中,红框平移8次,能得到9个不同的和,是需要突破的难点。在第一种方法的基础上理解并使用第二种方法,学生数学活动的水平有了提升,也为继续进行的游戏和探索规律构筑了平台。
第二次游戏,红框每次框出三个数,和第一次游戏相比,有两点提高: 一是只用平移的方法找答案。在前一次游戏中体会了平移是解决这类问题比较好的方法,在这次游戏中学生必然乐意应用这种方法。二是初步感知每次框出的数多,得到不同的和的个数少。这一感知一方面能在问题的答案上获得: 每次框2个数,得到9个不同的和;每次框3个数,得到8个不同的和。另一方面能在平移的过程中体会: 每次框的数少,红框平移的次数多,得出的和的个数多;每次框的数多,红框平移的次数少,得出的和的个数少。显然,通过这次游戏,学生对用平移方法解决问题的体验深了,为发现规律迈了坚实的一步。
第三次游戏,在同一张数表里,每次框出更多个数,如4个数、5个数,分别能得到几个不同的和?安排学生继续实验,并把数据都填入一张表格。有前两次操作的经验,这里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活动的方法。或是仍旧用红框逐次去框数,或是看着数表想像框的活动。
通过这次活动,对这类现象的感知得到进一步的充实,更清楚地看到,每次框的数的个数越多,红框平移的次数越少,得到的和的个数也越少,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
得出规律是例题最关键的教学环节。带着教材里的两个问题逐行观察表格里的数,研究平移次数与每次框的数的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得到不同和的个数与平移次数的关系,找到的共同特点就是这类现象的规律。平移次数与每次框的数的个数的关系,在表格中能看到的是: 它们相加的和都是10(数表里有10个数)。由此推理,10减每次框的数的个数等于平移的次数。如果联想平移红框的操作,就能体会这个关系是合理的。如在数表左端框出3个数,数表里还剩7个数,红框还能向右平移7次。发现和的个数与平移次数的关系比较容易,表格里能看到平移的次数加1等于得到的和的个数,在几次操作活动中都有这一体会。发现的规律要用自己的语言,顺着填的表格,从左到右概括地讲述。如数表里有10个数,减每次框几个数等于平移次数,平移次数加1得到几个不同的和。看着表格讲述比较方便,关系清楚,也有助记忆。
“试一试”增加了数表里的数(从10个变成15个),“练一练”把数表换成正方形图案连成的花边。要求利用例题里的规律,说出几个问题的答案,在应用中进一步体会和巩固发现的规律。还要注意的是,“试一试”直接说出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练一练”直接说出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它们都没有问“平移多少次”。这是因为平移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平移次数是解决问题时应该主动思考的中间数量。
2、例2用较简单的规律构建稍复杂的规律。
例2的素材是在墙面上贴瓷砖,每块瓷砖都是大小相同的正方形。4块花色瓷砖拼成正方形,组成一个图案。把这个图案贴在墙面任意一个位置,称为一种贴法。要解决的问题是图案在墙面上一共有多少种贴法?显然,图案在墙面上的位置,可以在同一行左、右移动,还可以在同一列上、下移动,这是例2比例1复杂的地方。但是,无论图案从左往右移动,还是从上往下移动,计算平移次数的方法与例1是一致的。所以,这道例题要以例1的规律为基础,构建稍复杂一些的规律。
首先是理解题意,激活相关的经验。示意图的墙面上贴了瓷砖,中间的4块组成一个图案。“把图案贴在这面墙的任意一个位置”引发想像,可以把图案贴高些,也可以贴矮些;可以把图案贴在墙面的左边,也可以贴在右边。经过交流和整理,得出两条线索,即教材呈现的两种思考。这两种方法都是把例1里获得的经验,应用到新的情境中。第一种方法想的是在一行上移动,和例1非常贴近,很快得出贴在最上面一行有7种贴法。第二种方法想的是在一列上移动,比例1稍有变化,所以贴在最左边一列有多少种贴法需要数一数或算一算。
然后小组讨论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是逐步深入的。第(1)个问题需要的时间最多,把第一种一行有7种贴法和第二种一列有5种贴法结合起来,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这里不要急于得出一共有多少种贴法,要弄明白的是: 如果一行一行地想,要从上到下想5行;如果一列一列地想,要从左到右想7列。第(2)个问题在理解题意时已经有了答案,这里再次讨论,是因为第一种方法讲的是最上面一行,第二种方法讲的是最左边一列,需要扩展到每一行都有7种贴法,每一列都有5种贴法。第(3)个问题是解决一共有多少种贴法以及它的算法。有前两个问题为基础,很容易想到一共有7×5=35(种)贴法,这个算式的数量关系就是沿着长的贴法、沿着宽的贴法与一共有的贴法之间的关系。
“试一试”和“练一练”都是例题的变式。“试一试”的图案虽然仍旧由4块瓷砖拼成,但拼法变成“凸”字形。把它贴到墙面上,求一共有多少种贴法,要把图案看成长方形。这一点可以通过教师演示或学生操作来理解。“练一练”在墙面上贴的是长方形瓷砖,有6块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瓷砖拼成一个图案。求一共有多少种贴法的思考与计算,和贴正方形瓷砖相同,能再次体会一共有的贴法与沿墙面长的贴法、沿墙面宽的贴法之间的关系。
7.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找规律》 篇七
【教材分析】
以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找规律》的教学片段。本课《找规律》教学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 的现象。教材通过发现具体现象的周期规律, 对现象里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下面是“练一练”中的两道习题。
【思考】生活中蕴含周期规律的现象很多, 但单纯出现判断后续情况的却很少见。为此, 我在这两道习题的基础之上, 结合孩子们的生活实际, 设计了两道开放题, 旨在让学生应用规律, 尝试创造出个性化的周期规律现象,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渗透感恩教育、润泽心灵。
创意一:为老师选饮料
创意情境:学校打算在教师节期间表彰一批优秀教师, 五 (1) 班同学协助做好后勤准备工作。活动前在每位老师的会议桌上摆好雪碧和可乐任意一种饮料。秦老师的座位号是24号, 怎样有规律地摆一摆, 才能让秦老师喝到她喜欢的雪碧饮料呢?
生1:我把28名老师平均分成两份, 前14名老师都分发可乐, 后14名老师都分发雪碧就可以了。
生2:我想以一瓶可乐和一瓶饮料为一组, 根据单双数推理, 只要第2瓶摆雪碧, 那么秦老师的第24瓶肯定也是雪碧。
生3:我以可乐、可乐、雪碧为一组, 24÷3=8 (组) , 秦老师正好是第8组的最后一个, 所以能够喝到雪碧。
……
【“创意一”与“练一练”第1题的对比】“创意一”和“练一练”的第1题都是以两种不同的物体交替出现, 判断此规律后续第几个物体的种类。“创意一”与教材中的练习题不同的 是, 学生要自主设计出周期规律, 并能让此规律符合后续第24个物体的种类。这个练习训练, 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多方法的发散思维能力, 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创意二:为妈妈串项链
创意情境:老师为每人准备了一瓶彩色的珠子, 有绿色、黄色、蓝色、红色, 按一定的规律串一串项链。想一想, 怎样让你串出的项链更有意义呢?
生1:我想把项链送给妈妈做生日礼物。
生2:我想把项 链送给我 的好朋友。
生3:我想把项链挂到门上。
独立操作……
展示1:妈妈今年36岁, 我就串了36颗珠子。以红 、黄、蓝各一颗为一组, 共串了12组。
展示2:黄色代表美丽的心愿, 所以我以一颗黄色珠为一组, 串了66组, 也就是66颗黄珠子, 送给我的好朋友。希望她能实现愿望, 让在外地打工的妈妈经常回家看看她。
展示3:我们是五 (1) 班, 所以我以5颗绿色和1颗红色为一组, 串了7组, 共35彩珠, 我想把它挂在班级的门把手上。
展示4:爸爸是个司机, 车牌号是213, 所以我以2颗红色、1颗绿色、3颗蓝色为一组, 串4组共24颗彩珠, 挂在爸爸的车上。
……
【“创意二”与“练一练”第2题的对比】“创意二”是以多个不同的物体 (彩珠) 交替组成按一定的规律出现。教材中的练习题是判断后续现象中第18颗和第24颗珠子的颜色。“创意二”更具挑战性和开放性。“怎样串才更有意义呢? ”抛出个性化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学生“量体裁衣”, 既要考虑到每几颗珠子为一组, 确定串几组形成一定的周期变化。另外, 教材中的珠子和“创意一”的项链不同, 项链问题在数学上是个封闭图形, 而教材中并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 所以此创 意的设计 注重让学 生操作, 感悟其规律的存在。教育孩子关爱自己的父母、朋友以及班级, 让孩子懂得感恩。
8.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找规律》 篇八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讲更具有难度,因为数学学科具有很高的逻辑性,需要教师抓住数学学习的规律进行教学活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掌握一定的计算能力以及数学知识。但是到了高年级以后,就需要学生具备观察和探索的能力,要掌握一定的学习规律进行学习。在数学教学中学会找规律可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接下来,针对如何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找规律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找规律
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并用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学科,这一学科中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规律和变化,如果能在教学中找出这些联系和规律,一定能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在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材中就加入了“找规律”单元,教师可以通过这个学习单元引导学生探究数学中的规律,并引导学生根据这些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小学高年级找规律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达到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目的。
一、在教学活动中寻找规律
要做好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我们必须学会在教学活动中寻找规律。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找规律教学中,要避免教师直接将规律告知学生,要通过开展一定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寻找规律。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找规律题目来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教师还可以组织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比如说,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多媒体课件、实物教具等方法帮助学生寻找规律。多样化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兴趣中进行学习,避免数学学习中的枯燥乏味。教师还可以在课上和课下组织找规律的小组比赛,激发学生寻找数学规律的积极性,在寻找数学规律的过程中还能促进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存在的数学规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学规律。
二、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数学规律
要做好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数学规律。通过找规律教学引导学生对数学规律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数学规律,只有对数学规律有了深入的认识之后才能逐渐掌握寻找数学规律的方法。在掌握了一定的数学规律之后,教师要及时设计习题,帮助学生进行规律的巩固,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和数学思维分析能力。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这样一道习题(1)△○□△○□△○□……( )……题目要求学生填出第31个图形。刚开始,学生可能会感觉到这类题有一定难度,可能会对这类题产生畏难心理,但是有了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之后,学生就会找到信心并且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找出答案。以这道题为例,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这组图形是由一个三角形、一个圆形和一个正方形依次排列组成的,每三个图形一组进行无限的重复,所以,我们就可以发现第三十一个图形正好是又一次循环的第一个图形,也就是说第三十一个图形应该是一个三角形。这种对数学规律进行深入探究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起到了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规律
要做好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我们必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规律。新时代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的找规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切勿在教学中喧宾夺主。有的小学教师喜欢将自己总结出来的数学规律直接告诉学生,并要求学生背诵和应用,但是由于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规律,反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创造探究学习的环境,要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数学规律的探讨活动,这样可以使学生领悟到数学中的规律,并能自主地运用探索出的数学规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活中会出现的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规律的探寻。
在解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高年级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寻找规律的方法来提高学习成绩,锻炼数学思维。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在教学活动中寻找数学规律,避免直接告诉学生数学规律,直接告诉学生规律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数学分析能力。其次,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数学规律,要告诉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要浅尝辄止,要具有深入探究的精神,这样才能挖掘出更多的数学规律,更好地提高数学学习能力。最后,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这样才能全面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展明.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小学数学[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
[2]赵名言.“找规律”教学,学生如何“找”到快乐[J].小学数学参考,2014.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找规律》】推荐阅读: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找规律》教学设计06-22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找规律》说课稿08-23
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06-09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10-07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案及教学反思07-14
三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练习课》教学设计11-11
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找规律-苏教版11-20
中班数学教案找规律06-28
二年级数学案例找规律11-08
一年级下数学《找规律》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