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理性思考的学习方法

2024-06-16

掌握理性思考的学习方法(共17篇)(共17篇)

1.掌握理性思考的学习方法 篇一

基层单位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理性思考

我国的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相继展开,如学习型城市、学习型政府已开始创建,基层单位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但基层单位的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也遇到了一些难以自我超越的智障,特别是对什么是学习型组织,为什么要创建学习型组织,以及基层单位如何创建学习型组织等理性问题,还存在模糊甚

至是错误认识,以致使一些基层单位的创建学习型组织工作难以自我超越瓶颈。笔者根据学习《第五项修炼》的体会,抖胆撰文,略抒浅见,以求教于同仁。

一、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及内涵

组织原指纺织品经纬纱线的结构,学习型组织是指按照以学习和创建学习型单位为宗旨建立起来的集体。

学习型组织不是将一个组织办成一所学校,它是要突出学习在一个组织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里的“学习”具有特定的含义:一是学习与工作不可分离,既要把工作的过程看成是学习的过程,强调工作中的反思,将工作学习化,又要把学习看作与工作一样,提出要求,进行规划、检查、考核,将学习工作化;二是除了个人学习,它更强调组织的学习、团体的学习。“学习型组织”可以理解为:有宽广心胸和前瞻性目光、勇于自找麻烦、不断创新的决策层;有为共同目标而不断学习、追求超越的员工队伍;有工作即学习、学习即工作的良性机制;有个性得到充分舒展、互相协作、激励创新的氛围等特征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组织。

二、为什么要创建学习型组织

1993年,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用3年时间研究完成的调研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21世纪是强调“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的世纪,并根据这一特征,分析了教育在21世纪的作用,即教育是人类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手段,教育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内容和目标,21世纪,接受教育不再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一书中说:“今天,一个人如想在美国生活得好,仅有工作技能是不够的,还须不断学习,以成为更好的家长、邻居、公民和朋友。学习不仅是为了谋生,而且是为了创造生活”。21世纪的人,不仅应是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而且应该是组织中的人,是能系统思考的、不断自我超越的、不断改善心智模式的、积极参与组织学习的、能在共同愿景下努力发展的“学习型的人”。所以说,21世纪是强调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世纪,学习型社会的“大厦“必须有许多学习型组织的”基石“支撑”。人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学习型组织。21世纪将更加强调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的协调统一和平等地位,社会将根据个人需要,提供多渠道、多时空、多媒体的学习机会和方式,全社会的谋职过程将从学历证书为主转向以能力证书为主,而这些,主要依托“学习型组织”去完成,科技的飞速发展引起了世界的迅速变更,知识老化的速度也因此大大加快。农业经济时代只要7—14岁接受教育,就足以应付往后40年的工作生涯;工学经济时代,求学时间延长为5—22岁;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科技急速发展,因此,每个人一辈子的工作生涯中,必须随时接受最新的教育,人人都必须持续不断地增强学习能力,必须把12年制的学校教育延长为“80年制”的终身学习。知识经济的团体必须建成“学习型组织”,才能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所以,学习型组织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基石。

三、学习型组织的最佳模型

随着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发展和学习型组织的创(来源:好范文 http:///)建,出现了几种学习型组织模型,如“沃尔纳王阶段模型”、“瑞定第四种(持续准备、不断计划、即兴推行、行动学习)模型”和“圣吉模型(五项修炼)”等,而“圣吉模型”是至今世界普遍认可并普遍使用的一种模型。

彼得·圣吉1947年出生在美国芝加哥。二战结束后,西方普遍沿用以泰勒科学管理为基础、以斯密分工理论为主导的传统管理理论,强调职能分工、条块分割和“金字塔”式的等级权力组织机构。随着工业经济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愈来愈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企业家都在探索、寻找一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型,“圣吉模型”便应运而生。“圣吉模型”有五个方面,圣吉把它称之为“五项修炼”:

1、自我超越。自我超越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首先是学习并不断理清丰富个人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其次是在不断学习完善中客观地观察现实,了解真实情况。只有学习型组织的每个成员都有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学习型组织才有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即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许多设想、信念或图像、印

象。“心智模式”实质上就是心理素质和思维方式,它根深蒂固于人们的心中,源于对过去事物的认识过程,但又参与对现实事物的认识。人的心智模式影响着你看世界和对待事物的态度,有时可能直接决定人的成功与否。要想改善心智模式,首先要把镜子转向自己,使内心世界的图像浮上表面,并严加审视;其次要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再者是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

法。

3、建立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指组织中人们共同愿望的景象。它要求组织的全体成员拥有一个衷心的共有的目标、价值观与使命感,把大家凝聚在一起。为了实现大家衷心渴望实现的目标,而主动地去认真努力学习、追求卓越。共同愿景分为个人愿景、团队愿景和组织愿景三个层次,它为学习提供了焦点与能量。

4、团体学习。团体学习是指发展团体整体搭配能力和提高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当团体真正在学习的时候,不仅整体产生出色的成果,成员成长的速度也比其他的学习方式更快。在团体中进行的讨论可以让每个成员的想法开展自由交流,以发现远比个人深入的见解,从而克服有碍学习的自我防卫。

5、系统思考。系统思考要求人们运用系统的观点看待组织的发展。系统思考被称为“见树又见林的艺术”,它引导人们从看局部到纵观整体,从看事物的表面到洞察其变化背后的结构,以及从静态的分析到认识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进而寻找一种动态的平衡。系统思考是学习型组织的核心。就字面上看,系统思考是一种思维方式,实际上是一种科学的组织管理模式,因为学习型组织的系统思考要求将组织看成是一个具有时间性、空间性并且不断变化着的系统,考虑问题时要整体而非局部、动态而非静止、本质而非现象的思考,就象中医疗法,把人体看成一个有机的系统,五脏六腑气血脉相通,任何一个部位出现异常,都有可能是其它因素引起而不仅仅是该部位问题所致。

四、基层单位如何创建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一种管理理念,是组织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竞争需要而进行的管理创新。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当今世界最前沿的管理理论之一。近两年来,对人类社会有较大影响的管理理论有35种,而学习型组织理论就有16种。美国排名前25家企业中的80%正在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管理企业。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创建学习型组织,尤其是基层单位创建学习型组织,必须立足于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国情,应用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精髓,创建我们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学习型组织。当然,创建基层学习型组织不能靠热情和运动,也不能靠长官意志和行政命令,而必须靠建立健全有效的机制,因为机制有利于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形成氛围,使学习型组织建设有规章制度支撑,有效健全的机制还有助于组织内部的管理,是管理成熟的标志。笔者认为,基层单位创建学习型组织,可以从建立教育机制、激励机制、质疑机制和创新机制切入:

1、教育机制。

学习型组织强调学习,强调组织内个体及组织本身的团体学习能力,而教育正是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机制对创建学习型组织十分必要。创建学习型组织,共同目标是前提,只有当个人的目标融入组织,组织的目标与国家利益指向一致时,个人、组织和国家才能协同发展。因此,首先要明确将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技术技能教育作为教育的内容,三者不可或缺。

学习型组织应具有督促学习的制度规定。人都具有惰性,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人的进取心会渐渐被惰性所替代,尤其在紧张的工作日程和丰富的业余生活面前,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挤出时间读书学习十分不易。所以要建立各类制度,诸如干部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岗位起点学历制度、读书学习写心得制度等,制度的建立和约束,将有效防止和克服惰性,激发人们内在的学习热情。制度既要有原则要求,又有定量规定,并尽可能细化,规定愈具体的制度愈容易贯彻落实。

教育机制的建立还必须以经费投入作保障。组织要在员工教育上舍得投入,在效益好时要拨足经费,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要用好经费。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不再是计划经济下的“统包统筹”,组织内的员工也要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组织教育管理灵活有效,职能分解,变统抓统筹为多级管理,组织内每一个层面的管理者都有教育管理的职能,充分调动各条战线的积极性,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2、激励机制。

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组织的竞争能力,个体和团体只有在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环境中才能激发自身活力,克服固有的惰性。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学习型组织内部也需要建立竞争机制,彻底打破大锅饭,实行竞争上岗、评聘分离、政治激励、物质奖励、末位淘汰等制度。使竞争在学习型组织内部真正发挥激励作用,关键是要有考核,要有客观、合理、适用的标准及严格的执行标准等配套规定。

一般来说,人及群体所组成的组织都具有仿效性,往往为一种时尚或是一种倾向所影响。学习型组织要充分利用这一特征,在组织内部培养典型、塑造典型,以先进典型所具有的那种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健康向上的精神形成浓厚的风气,以影响和带动其他员工积极进取,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在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时应做到“两个结合”,一是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二是项目奖励与常规激励相结合。

3、质疑机制。

学习型组织强调组织内部要有良性的内部循环机制,将危机和前进的障碍消灭在萌芽中。这就要求学习型组织内部具备环形消息的快速传递速度,发动所有个体成员为组织查找问题,这就要由质疑机制作保障。质疑机制主要是解决领导和组织的决策失误和组织内部的隐患问题。所以,要把组织决策和组织管理置于全体员工的监督之下,为组织内每一个员工提供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

质疑机制的建立,是学习型组织发现问题、谋求长久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而不是一时的哗众取宠。要将质疑机制制度化,首先要渠道畅通、形式多样,其次要注意激励措施配套到位,再者是既要有听取质疑的途径渠道,又要有对质疑问题的反馈,使质疑机制形成一个闭合的环。

4、创新机制。

江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先进民族之林”。一个民族如此,一个组织同样如此。所以,创新是学习型组织的灵魂,学习型组织的创新,说到底是学习型组织内部的“人”的创新,培养员工的创造力是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关键,首先要确立学习型组织和员工创新的观念,通过建立共同愿景,通过各种激励手段,让员工产生一种不断自我超越的内在需求。其次要注重知识的效果。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创新对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没有积累就难以持续创新。再次是要培养员工不怕失败的勇气,鼓励员工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做敢走“罗布泊”的彭加木。

创新不是为了赶时髦,创建学习型组织本身就是一种管理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型组织也就是创造性组织,它有全身心投入学习并且有能力不断学习的员工,能让员工通过学习不断自我超越并且从创新和超越中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学习型组织要求组织从管理思想、组织机构、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等方方面面不断创新,形成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

以上四个机制,教育是基础,激励是手段,质疑是补充,创新是根本。当然,创建学习型组织需要每个基层单位探索出一条自己的路,可能还有许多机制需要我们探索,但用机制保证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是一条必由之路。创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不断提高的过程,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2.掌握理性思考的学习方法 篇二

一、国外的一些数量指南或计算方法

(一) 澳大利亚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数量指南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颁布重要性水平判断数量指南的国家, 其所制定的数量指南范围较宽, 注册会计师可以在多个计算基础和比率幅度内根据被审计单位具体情况和自己的经验选择使用。我国在2005年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指南第四号———小规模企业审计》就是根据其进行举例。其颁布的数量指南是:

1. 总资产的0.5%~1%;

2. 总收入的0.5%~1%;

3. 所益者权益的1%;

4. 净利润的5%~10%; (净利润较小时用10%, 净利润较大时用5%) 。

(二) 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 (CICA) 提出的建议方法

CICA提出的建议方法中, 重要性水平根据总利润额的大小计算确定。具体做法是:总利润额按数额的大小划分为四个区间, 每个区间规定不同的比率幅度, 由特许会计师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经验选择确定自己的计算比率。CICA提出的指导数见表1:

(三)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 提出的计算公式

美国是世界上审计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对重要性概念的提出和研究比较早, 但AICPA并没有正式提出重要性水平计算的数量指南, 只是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 根据调查的结果提出了重要性水平计算的三个公式, 供会计师事务所参考使用:

1.0.038057×总收入0.867203

2.0.146924×税前利润0.942554

3.0.038057×净利润0.894640

(四) 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形成的计算计划重要性使用的表格

一些大的会计事务所一般并不执行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数量指南或计算公式, 而是根据本事务所的经营策略以及承担审计风险的能力, 通过对长期审计工作经验的总结, 推导出了一些仅供本事务所内部使用的计算表格。尽管不同的事务所有不同的承担风险的能力, 所形成的计算表在具体数据上有所不同, 但其原理、内容和格式基本上是一致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计算表格如下:

二、上述数量指南和计算方法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上述数量指南和计算方法是为了规范审计工作, 适应审计工作实践发展的需要, 在总结实际审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特点:一是大多产生于经济发达、经济运行比较规范的西方国家, 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二是来源于实践, 是在实际审计工作中根据大量的被审计单位的某一主要经济指标, 如总资产、总收入、总利润等计算求得;三是不同的数量指南和计算方法考虑了规模不同的被审计单位承受力问题:企业的规模越小, 计算的比率越高, 规模越大, 则计算比率越低;四是计算出结果后, 都需要注册会计师根据经验进行调整和修正。从审计实践来看, 这些数量指南和计算方法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 计算基础过于单一, 计算结果受单一指标的影响大

在上述数量指南和计算方法中, 重要性水平都是根据单一指标计算的。如总资产、总收入、税前利润、净利润等等。在经济运行中, 不同企业某一指标并不是完全等同的。在同一企业中不同指标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完全协调一致的。因此, 根据单一指标计算出来的重要性水平, 必然存在重大差异。美国《注册会计师通讯》1989年第6期《各种判断重要性的经验法则比较》一文的作者, 根据三个公司1977~1987年十年的实际财务数据的平均数实际考察了不同计算方法对重要性水平的影响, 结果显示:被审计单位选择不同的经济指标可以计算出数额不等的重要性水平, 而且, 这些重要性水平相差很大。详见下表:

上表显示, 在制造公司, 按平均净利计算的重要性水平最小, 为150, 按收入计算的最大为470, 最大是最小的三倍多;在超级市场, 按总资产计算的重要性水平最小为220, 按收入计算的最大, 为1310, 最大是最小的六倍;而在财务公司, 按总资产权益计算的最大, 为35760, 按权益计算的最小, 为2680, 最大是最小的13倍多。这样, 就为重要性水平的最终确定带来了困难。选择最大的、审计风险增高, 一旦出现失误, 就有被诉讼、被追究法律责任的可能。选择最小的, 审计风险降低了, 但同时审计的成本也会随之升高。事实上, 重要性水平如何确定, 仍然未能解决。

(二) 未分行业, 未能体现行业差异

企业所在行业不同, 不仅相关经济指标之间存在重大差异, 而且审计风险也存在很大差别。根据有关资料记载, 美国最近十多年的诉讼案件大多集中在金融、保险、高新技术等行业。根据审计风险和重要性水平的关系, 企业的审计风险越高, 则重要性水平应越低。在上述的数量指南和计算方法中, 未能实行行业细分, 这样很难满足不同行业审计中重要性水平确定的要求。

(三) 缺乏严格的理论支持

现有的重要性水平数量指南和计算方法都是根据注册会计师长期工作实践和经验形成的。尽管它们反映了一定审计规律和被审事项的内存关系, 但是由于缺乏广泛的理论论证和推导, 在有些方面还是片面、非理性的, 表现在实践上是个例的准确性和广泛的不确定性。

(四) 与审计风险理论相矛盾

一般来讲, 小规模企业往往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 不相容职务划分有限, 业主可能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 支配所有的经营管理活动。从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关系来看, 其审计风险比较高。根据审计风险和重要性水平的关系原理, 审计风险越高, 重要性水平应越低。而在所有数量指南和计算方法中, 计算比率均实现递减, 即企业规模越大, 计算比率越低, 这与审计风险理论相矛盾。

三、我国构建重要性判断数量指南的理性思考

针对西方国家重要性判断数量指南和计算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 在我国目前还不宜制定和颁布重要性判断的数量指南或计算方法。因为: (1)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尚处在起步阶段, 注册会计师审计还未能真正形成独立思考和独立分析判断的氛围, 过早地颁布数量指南或计算方法, 容易产生过分依赖而削弱其独立性; (2) 我国市场经济尚处于初级阶段, 行业差别还十分明显, 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统一的重要性水平数量指南的形成是不可能的; (3) 经济运行中, 非数量因素的影响还大量存在, 在很多情况下, 非数量因素的影响往往超过数量因素的影响。基于以上三个原因, 如果构建我国重要性判断数量指南和计算方法, 则在借鉴国外经验时, 至少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 划分行业, 按行业确立判断标准

我国尚处在市场经济的初期, 原计划经济体制下条条管理的痕迹还没有完全消除, 在今后的相当长的时间内这一问题还将继续存在。由于长期被告条条管理, 使得经济运行中行业间差别很大, 但是行业内部资产负债结构、盈利状况、市场环境等基本一致。如果按全社会不同行业确定同一的标准, 不仅难度加大, 而且也难具有针对性, 按行业制定能比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按行业制定标准, 行业划分不宜过细。在行业的划分上, 应充分考虑我国传统的行业特点, 关注各行业发展变化, 随着各行各业发展变化的趋势, 随时进行调整。

(二) 多指标综合计算, 修正单一指标的影响

由于单一指标作为计算基础, 计算出的重要性水平差异很大。我们通过分行业确定判断标准, 已经对这差异作了一定的修正。另外, 还可以实行多指标综合计算进行修正。多指标综合计算是指选择与重要性判断相关的多个指标共同作为计算基础, 计算出被审计单位的重要性水平。多指标综合计算的好处是:既可以克服不同时期单一指标差异大、计算出的重要性水平不准确的缺点, 又符合重要性水平确定的基本原理。重要性水平是会计报表中允许出现的错报和漏报的额度, 这一额度是针对整个会计报表而言的。根据单一指标进行计算, 只考虑了单一指标对报表使用人的影响, 而忽视了多指标的综合作用, 这种计算结果本身就是有缺陷的。因此, 多指标综合计算可能更好地体现报表使用人的要求。

(三) 重要性水平的确定不宜过高

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成反比例关系, 审计风险水平越高, 重要性水平越低;出现差错可能性越大, 则重要性水平应越低。由于西方国家经济运行比较规范, 会计信息的质量较高, 与此相适应所形成的重要性水平也是比较高的。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还较短, 经济运行还很不规范, 特别是近几年, 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还十分严重。因此, 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不宜过高, 从而执行更多的实质性测试, 以降低审计风险水平。

(四) 明确界定重要性的性质特征

重要性具有数量和性质两大特性。确定重要性水平数量指南和计算方法, 只考虑了重要性的数量特性, 而没有考虑其性质特性, 这就给人一种错觉, 似乎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只需要考虑数量特性, 而不需要考虑性质, 这对重要性原则的合理运用是不利的。因此, 在制定我国会计报表的重要性判断指南时, 应当明确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数量指南, 直接规定计算基础, 计算比率和调整、修正方法, 在实际运用中, 直接根据报表计算确定。另一部分是性质指南, 直接列出应视为重要错报或漏报的类型, 在审计中, 一旦发现则应给予足够的关注。性质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 (1) 涉及到舞弊和违法行为的错报或漏报; (2) 可能引起合同义务变化的错报或漏报; (3) 影响收益趋势变化的错报或漏报; (4) 不期望出现的错报或漏报等。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 (2009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M].经济科学出版社

[2].段兴民等.审计重要性水平[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3].方宝璋.试论审计重要性水平[J].审计研究, 2004 (4)

[4].于亦铭.论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的关系[J].审计研究, 2000 (4)

[5].潘博.“审计重要性”实际应用的若干策略研究[J].1999 (2、3)

3.小学数学活动体验学习的理性思考 篇三

一、活动体验与学生发展的关系

活动体验就是指学生亲身经历、体验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在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丰富情感的一种学习活动。活动体验是基础,是过程,学生发展是目的,是结果。没有活动体验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1.活动体验是知识建构的基础

学习活动过程是一个从信息到知识,再到理论、智慧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亲身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即需要经过“信息——耦合——处理”的连续的活动体验过程。活动体验首先是学生通过活动,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蕴含在信息中的新知识相互耦合,其本质就是旧知向新知的迁移过程,而在迁移过程中将产生问题,进而通过操作、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达到知识的“转化”。在迁移基础上实现“转化”是活动体验的主体部分,而完成了“转化”并开始实现新的“迁移”,则是活动体验结果的反映。这一整个过程就是知识的建构过程。因此活动体验是知识建构的基础,而知识建构是活动体验的结果,没有学生的亲身活动体验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

2.活动体验是学生思维发展、能力形成的桥梁

新课标指出:“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这说明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载体,而活动体验学习则对发展思维、形成能力起到桥梁的作用。另外,数学思维和能力是一种默会型的知识,它不可能通过传授而获得,只能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来感受、体验、领悟,逐渐地积累。离开了活动体验,不注重过程,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3.活动体验是丰富情感、态度的催化剂

新课程目标指出: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课程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的活动体验学习,只有在活动中才能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体验获取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说活动体验是丰富学生情感、态度的催化剂。

二、活动体验的本质是学生心灵的参与

活动体验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活动是外在形式,体验是内在内容。没有体验的活动是表面化、浅层次的活动,而没有活动和过程的体验同样是短暂的、低效的体验,两者是辩证的统一体。活动体验应是丰富的、全过程的,它不仅需要肢体活动的参与,更需要内在心灵与思维的碰撞。只有在活动中把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体验才会深刻、有效。因此活动体验的本质是学生心灵和思维的参与。

三、活动体验的操作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活动体验学习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然而要把理念转化为行为,落实到课堂,还需有效的活动体验策略。

1.目标确定必须重视过程性目标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的表述上不仅使用了“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结果性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这就向我们提出了要把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当做教学目标来加以落实,即不仅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事实上没有学生的“经历、体验、探索”这个过程,也就不可能达到知识技能的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更谈不上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目标的落实。为此,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思考如何呈现信息,如何让学生去搜集信息,发现、提出问题,去经历,去体验,去探索、解决问题,从而使三维目标得以落实。

2.材料组织必须具有生成性

材料组织的生成性指的是数学学习材料的组织要充分展示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也就是要把书本上静态的知识变为动态的学习材料,把“现成”的数学变为“活动”的数学。生成意义的材料有利于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体验知识的探究、创造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价值,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请看下面一则案例:

某教师在设计教学“求商近似值”时,先创设情境,即以谈话引入暑期学生家庭购买冰棍、饮料的情境引出“整买”“零买”的购买方式,继而向学生提供购物的整买、零买的信息,如冰棍零买2元一支,整买88元一箱(60支)……让学生观察信息后自主提出问题。如:“我们想知道整买(批发)比零买便宜多少。”接着让学生们自己去尝试探究,再汇报交流。在汇报计算整买每支冰棍的价格时,出现了三种情况:①88÷60=1.4666……(元);②88÷60≈1.47(元);③88÷60≈1.5(元)。这时学生们讨论可热闹了。班级里分成了三派意见。持第二种意见的同学说:第一种计算是对的,但人民币最小的单位是“分”,没有更小的单位了,所以我们认为应将结果“四舍五入”到“分”。持第三种意见的同学也振振有词:现在在买卖中很少用“分”了,所以我们把计算的结果“四舍五入”到“角”。这时教师肯定了同学们的各种意见,并因势利导,指出在实际生活或生产中,小数除法所得的商要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如计算钱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计算到“角”……

以上案例充分展示了“取商近似值”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知道了知识的来源,明白了为什么要取商的近似值,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理解掌握了取商近似值方法的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与态度都得到了发展。

3.活动组织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与需求为基础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需求是学习的内在动力。要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体验学习中去,就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习的兴趣。而创设好的认知需求情境则是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体验的基本策略。具体做法是:①从数学实际应用价值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②从数学自身魅力出发,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即从新旧知识联系与矛盾处切入新知,激发认知冲突,产生学习的内在动机。③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创设趣味情境,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情,激发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

4.活动过程必须重视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活动体验不仅要重视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认知目标,同时要注意情感与态度目标的同步发展,达到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二者不可偏废。而要达到认知与情感的统一,在活动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前提。因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体验、激发潜能的根基。为此,教师要尽量创设师生间、生生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的心理安全的氛围。

②充分的活动体验是根本。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点是从操作把握到图像把握、再到符号把握的过程,只有充分的活动体验,才能形成表象,进而进行抽象概括。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活动体验不充分导致教学失败不乏其例。如一节“倍”概念的新授课,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上3个圆圈,再在下面画上6个圆圈,问:上行几个圆圈?下行几个?6里面有几个3?接着教师马上揭示“倍”的概念:“像这样一个数里面包含有几个另一个数,我们就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如6里面包含2个3,我们就说6是3的2倍。”短短2分钟,新课教学就完成了,接下来的练习学生不知其所云,教师只得在练习中反复讲,有的学生悟到了一些,有的还是一知半解。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学生的活动不够,更谈不上体验。“倍”的概念是建立在几个几的基础上,教师演示后,若能让学生亲手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充分感受、体验,建立表象,进而揭示概念,这样才能水到渠成。又如《轴对称图形》一课,教师出示了一幅包括蜻蜓、蝴蝶、枯树叶的图,立即抛出了一个问题: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有的说“它们都是昆虫”。有的说“它们都会飞的”……说了半天就没有一个学生说出有关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教师急了,只得自己说了:“把这些图形对折怎么样?像这样通过对折……”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究其原因,除教师的组织调控不当外,缺乏学生充分的活动体验也是其主要的缺陷。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的活动体验一定要充分。

③教师的有效调控是保证。有效的课堂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应是动态生成的课堂。但自主学习、动态生成需要教师对学习过程的调节和控制。教师的调控主要体现在引导和评价上。引导是否得当,重在把握引导的“度”与“时机”;评价是否得当,主要看对学生发展是否有利。引导的“度”的大小取决于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教材内容,引导要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又高于学生已有经验。对于学生自主探究有困难的一可提供学习背景,给予学习方法、策略上的指点,二可采用分层探究的方法,将一个大问题分解为层层递进的小问题。引导时机的选择一般来说,一是在学生探究不下去时需引导,二是在重点关键处,知识模糊处、思维提升处需引导,三是在教学反思处需引导。评价反馈是课堂教学有效性不可或缺的措施。评价要做到目标多元、方法多样,无论是肯定评价还是否定评价,是即时评价还是延时评价,是他人评价还是自我评价,是语言评价还是物质化评价,都要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为出发点。总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发挥引导、评价的功能,对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调控,才能有利于认知与情感目标的统一。

综上所述,新课程课堂要重视学生的活动体验性学习。要使活动体验性学习真正有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活动体验性学习必须关注过程性目标,要以学生的兴趣与需求为基础,学习材料的组织要具有生成意义;活动过程要重视民主、和谐、平等氛围的创设,要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活动体验,同时需加强教师的有效调控,以达到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4.如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篇四

1.主动学习:主动学习包括有目的的学习、阅读时做笔记、提问题、思考和讨论。

2.重复学习:重复学习是巩固记忆的有效方法。

3.练习:学习技能需要反复练习。

4.联想学习:通过联想,将新知识与已知的知识联系起来。

5.创造学习环境:创造一个舒适、有吸引力的环境,可以帮助你集中注意力。

6.多样化的学习:通过不同的方式学习可以激发新的学习兴趣。

7.自我评估: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评估自己的学习进度,可以更好地调整学习方法。

8.寻求帮助: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可以向老师、同学、互联网资源等寻求帮助。

9.保持积极心态: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可以激发学习的动力。

10.计划学习: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管理时间,安排学习任务。

5.如何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 篇五

很多中学生对数学都很头疼,如果想逆转数学成绩,建议各位中学生做好以下四大步,相信一定会有理想的成绩回报自己的!

一、预习是王道,做好预习才能赢在起跑线,

不只是数学任何科目的学习都少不了预习,预习可以说是检验学习方法是否正确的重要环节,有些人会说不要妄想掌握了个什么习惯,或者什么方法就能突破数学,只要一味的做题就可以,其实这是大错特错,学习的误区没有从根源上解决,所有努力都是白费。数学是关联性很强的一门学科,预习就是复习旧知识,将新旧知识进行关联,了解新知识并且提出疑问。

二、认真听老师讲课,老师不是个摆设。

在听老师讲课的过程中帮助自己串联知识点,检验自己的解题思路想法是否合理,还要勇于提出异议,在课堂上不要盲目的记笔记,要先听老师讲,反复的揣摩,一直不停地记笔记会错过很多老师讲的重点难点,而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只是记了一本死笔记,

三、学会怎样做题,拒绝题海战术。

做题不是题海,做题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找出自己不会做的题目,通过主动的弄懂一个个不会做的题目,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不再存有漏洞。挑战难题是需要内心的坚定和强大,因为挑战难题的过程可能是抓耳挠腮半个小时都没思路,对自己信心的打击,和兴趣的`打击都蛮大的。但如果你自己能明白你就是想找自己不会的点,想弄会它,你就不会觉得这是给自己的打击了。

四、疑难问题及时间,不可拖拉。

无论是在预习、上课、还是做题中遇到的问题都要及时解决,避免越堆越多,最后影响数学成绩。难题做的越来越多之后,更要学会沉淀,以数学为例,就是学会总结属于自己的小结论,这些小结论就是你的独门秘技,既让你解题更迅速,也让你更有自信。

6.如何培养孩子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篇六

学习方法有共同的规律,但因人而异,这和每个人的条件和特点有关系,要摸索创造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作为家长,怎样对小孩子的特点引导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呢?

方法/步骤

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预则立,不预则废。上课前对课文的预先学习,带着问题听课,能提高学习效果。刚上小学,开学第一天领回课本,我要女儿先看看课本。她对图文并茂的汉语拼音很好奇,指着“a”“o”问我:“妈妈,小蝌蚪旁边怎么有个小朋友张开大嘴巴?这个圈旁还画个大公鸡呢?”我故意避开不正面回答:“明天老师上课,你用心听,一定明白。”第二天女儿放学回家,高高兴兴对我说:“妈妈,我懂得了,小蝌蚪是小朋友张开嘴巴大声念“阿―”,小圈圈是大公鸡喔喔啼,“喔―”。“对了,以后上课前要先看课本,记住有哪些不懂。上课时用心听老师讲,就一定学得好。”有了一个好开端,我每晚都督促女儿预习第二天的功课,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预习的习惯。

发挥课堂学习的主动性。作为家长,要想方设法配合老师培养小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我的女儿活泼好动,上课不专心,爱搞小动作。对此,我耐心对小孩进行批评教育,要求她上课专心听老师讲课,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每天放学回家,我都问她,今天上课举手多少次?站起来回答老师多少次?答对了多少次?我还要列表记下来,进行比较,表扬鼓励,

资料

这样一来,小孩学习的积极性就提高,养成爱问好答的习惯。课堂上,学生的思想紧紧跟着老师的教学思路,自然就开不了小差,学习效果也就提高了。

养成好的复习功课的习惯。小孩活泼好动,把学习看得很简单,以为按时上学,听老师上课,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就完成了学习任务。我女儿上学后,我经常督促她复习功课,但她每次都是同样回答:“我做完作业了。”把完成作业与复习功课同等起来,我怎么讲她都听不进去。有一次段考,有一道题由于她不熟练地掌握课文内容,所以没有完全填对。我抓住这件事进行教育,指出要想考好的成绩,平时必须认真复习功课,全面理解掌握课本内容。从那以后,我的.孩子就比较重视课后复习了。

7.掌握理性思考的学习方法 篇七

一、课堂因感性而美丽。

历史、地理题材的品德课教学,离不开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但是由于历史事件、地理环境离学生的生活世界较远,因此,需要教师想方设法使教学能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或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开始,从而找到一条生活的通道进入知识的学习场域。从形式上看,感性事物的呈现可以深入触及学生的感官系统,让学生眼睛看到、耳朵听到、亲身参与,最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在学习活动设计中,努力创设生活情境,通过直接、形象的事物,建立历史事件、地理环境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外在联系,那么课堂才能成为学生感悟生活、发现生活、提高生活追求和情趣的沃土,我们的教学才能向着既定的方向前进。

二、课堂因理性更深刻。

高年级品德课堂的感性认识如果只停留于学生的认识、知识的层面,无法触及人的心灵,那只是一种唯感性的浅层次的课堂,这种浅层次表现在,作为历史、地理性题材的课堂教学只达成了知识层面,忽视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科特性和核心价值,即品德教育。让学生掌握了相应的历史知识、地理知识,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目标,还有一个目标应该是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建立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社会的价值联系,懂得和认识到人在历史变革、环境改造、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帮助他们实现人的社会性发展。要达成第二个目标,我们必须思考如何设计和组织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打开思想的大门,引导学生走进情感的世界,让心灵在这里相遇、沟通、碰撞,最后带着理性走出课堂,用科学的态度关爱周围的世界。

1.切入点要小。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有时候会高估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往往难以达到深入探究的目的。例如:在《我是独生子女》一课中,小组合作探究人口增长过快会给地球和国家带来哪些问题,一种是从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人口与气候、人口与就业、人口与衣食住行几个方面进行讨论交流,一种是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进行讨论和交流,哪一种探究的切入点更小,更有利于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寻找答案呢?不言而喻是第二种。第一种问题需要学生掌握许多与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在小组讨论时,学生往往会漫无边际,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探讨,师生、生生之间难以互动,对话时难免隔靴搔痒,点到即止,缺少深刻性。第二种的具体问题为:衣是以13亿人每人一件棉布衬衫到16亿人达到这个要求为例,食以米饭为例、住以住房为例,行以交通工具为例进行讨论探究中,由于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平常能够感受到、体验到,学生有话可说,再通过教师的引导,最终还是回归到人口增多给资源、环境、气候等带来巨大的影响,但是由于切入点小了,对话能够不断深入,小组学习的效果就更好了。

2.话题设计要巧。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同样一个问题,由于话题设计不同,学习效果也不一样。《跟着唐僧去西游》一课中,在教学“恒河被称为印度母亲河的原因”时,教师设计了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借助提供的资料阅读、理解,在试教时发现学生没能够归纳出恒河被称为母亲河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养育了两岸的印度人民,另一方面孕育了印度的古老灿烂的历史文化。在第二次备课时,教师从恒河两岸风光的感性材料入手,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印度近一半的人口聚居在恒河两岸?是什么让他们无法离开这片广沃的平原?通过资料,学生从粮食的分布、城市的密集、人们对恒河的敬仰等认识到恒河的养育和孕育作用,从而明白了母亲河的原因。

3.活动组织要好。高年级品德课堂中的学习活动,活动目标不同,因而活动形式也大不相同。但是不管什么样的活动,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活动中,组织一定要到位。因此教师在活动前要明确活动要求,这是组织学习活动的第一步;学生活动时,教师要能够走进学生中间,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师生互动时,教师要注意自身角色的定位,既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又要能够快速整合学生的表达信息,准确判断、积极引导和建构提升,切实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

8.掌握理性思考的学习方法 篇八

【关键词】:中职生、顶岗实习、评价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047-01

顶岗实习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个特殊的教学环节,其效果评价往往容易被学校所忽视,目前诸如学生实习小结、单位实习鉴定等相对固定的评价方法已过于单调、过于片面,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文试图通过对中职学生顶岗实习效果的评价内容及评价方式的研究,以期能进一步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效果评价考核方法,使其更加贴近现实社会的需求。

一、进行初步探讨,了解基本信息

顶岗实习”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的“2+1”教育模式,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校学习2年,第3年到专业相应对口的指定企业安排专岗进行带薪实习,以保证学生能够尽快适应企业实际岗位的要求,帮助学生顺利就业。顶岗实习只是教学形式和教学场所的变化,它仍然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到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后的实习效果是指其在适应企业实际岗位要求方面各种能力的提升,这些能力包括应职应岗的基本素质、应职应岗的通用能力和应职应岗的专业能力三个方面,各种具体的能力要素应包括:工作态度、道德品质、职业素养、敬业精神、协作能力、专业技能、创新意识、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

中等职校学生顶岗实习效果的评价方式既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量的。在顶岗实习评价中不采用数学的方法,只是根据平常的表现和观察,给实习工作做出定性的评价,即为定性评价法。如等级法、评定法等都是经常使用的定性评价法。而定量评价法则是采用定量计算的方法,搜集顶岗实习过程中的数据资料,然后用数学的方法作出定量结论的评估。在定量评价中,常用的数量化方式有百分法、分数法等。在顶岗实习效果评价中,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定性评价法又可分为学校为主定性评价法、企业为主定性评价法和校企共同定性评价法;定量评价法又可分为学校为主定量评价法、企业为主定量评价法和校企共同定量评价法等。

二、开展社会调查,分析市场方向

1.走访了部分企业,了解现代市场对中职人才素质的需求状况。先后走访了金陵石化有限公司、京滨化油器有限公司、丸仁电子有限公司、LG同创公司及南京钢铁集团公司等五家企业的人事部门,请他们分别介绍了本企业对中职人才的素质要求,结果从五家企业在挑选中职人才时对其素质的要求中可以看出,现代市场中职人才不同素质的认同度由高到低依次应为:工作态度、协作能力、职业素养、道德品质、敬业精神、专业技能、创新意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

2.信函调查了部分中职学校,对淮安涟水职教中心等十五所省内中等职校现行学生顶岗实习的评价方法及其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是企业为主定量评价法、校企共同定量评价法和企业为主定性评价法三种顶岗实习评价方法应用较广,且效果较好,并将其确定为进一步研究的对象。

三、实施个案研究,比较实践效果

对我校同时赴南京金陵石化建安公司进行顶岗实习的三个机电班共102名学生按班级进行个案实践,经过近三个月的观察分析,“校企共同定量评价法”的积极效应凸现出来,实习成效非常明显,按照“有利于实习管理、有利于激励学生成长、有利于适应企业需求”的原则,最终确定“校企共同定量评价法”为中职学生顶岗实习效果评价的最佳方法。

四、优化考核办法,设计考核表册

对现有的 “校企共同定量评价法”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设计,最终形成了适应现代形势要求的、切实可行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效果考核办法》并根据考核办法设计出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效果考核评分表》,该考核表由企业兼职指导教师考核、学校专业指导教师考核及一票否决共三大项目、十五个考核要素组成。

五、总结方案内容,提炼几点体会

1. 校企共评,效果更佳

实行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的双方评价制度。在总体安排上,提出企业兼职指导教师评价与学校专业指导教师评价的相互结合,充分依靠这些评价主体的力量,尤其是企业的力量,使评价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让学生既能紧紧围绕企业的指挥棒行动,以尽快适应企业实际岗位的要求,又能自觉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完成各项实习任务。

2. 百分考核,规范统一

顶岗实习效果评价采用了定量评价法中最常用的百分法,将顶岗实习效果考核的总分定为100分,其中:学校专业指导教师评定成绩40分,企业兼职指导教师评定成绩60分。根据不同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分别设定不同的考核分值,60分以下判为不合格。所有被考核者统一考核标准、统一考核要求,考核结果规范统一,便于横向比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

3. 定量为主,定性补充

頂岗实习效果评价以定量评价法中的百分法作为评价的主体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了达到更加完美,又以定性评价法中的等级法作为有力的补充,即对顶岗实习中有严重违反实习单位规定被实习单位辞退、事(病)假累计超过顶岗实习时间三分之一、擅自终止顶岗实习、因违反有关规定给学校和实习单位造成严重后果等四种行为之一者实行“一票否决”制,考核按不合格等级处理。使得整个考核办法软硬结合、刚柔并举。

4. 措施有力,奖罚分明

在考核结果的处理上做到了奖罚分明,60分以下判为不合格,合格(60分)以上方可获得相应学分,方可推荐就业,并且按照考核分数的高低,高分者优先推荐。顶岗实习总成绩不合格者,不能取得毕业资格,不得推荐就业,应参加下一届学生的顶岗实习。这样可以有效发挥评价的激励、教育和发展等本质功能。

9.理性的思考作文 篇九

————题记

生活中我们把什么人归为小人呢?我想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吧?小人,单从一个小字,就让人觉得渺小了很多,气短了很多。小字衬出了这种人的心量和气度都很小,做什么事情都喜欢萎萎缩缩的在背后装神弄鬼。这种人在人前是很会装出一副大仁大义的劲儿的,可是在背后却总喜欢论人短长,用别人的短处彰显自己的长处,然后在别人遇到纰漏之时,适时地不失时机的踏上一只脚。还要说一句,我早就料到了的后知后觉!

生活中,这种人着实不少。他们在人前高谈阔论,大谈什么仁义道德,然后再不为人知的背后去做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其实,有时候我想他们自己也知道自己的不堪吧?!可是,天性的使然,不踩踏别人就无法登天,而自己又急于登天朝见圣颜,使得他们抓耳挠腮。最终选择要做一些不坦荡,不磊落,也不光明正大的事情。其实,这种人就是两个字———自私!由于自私,且又贪图小利,不踩获别人怎能显出她或他的独特?

所以,绿洲的这篇文字我认为,很及时,很适当。节期来临,是小人采取行动的时候。那么与其被小人算计,自己吃亏上当,何不主动出击?本来就有才学,本来就能干,何必因为你性格的耿直,直率,脸皮薄而无端让领导寒心,觉得你不会办事儿?!最起码被别人尊重人家总是开心的!这古来有之!所以,当小人研读那些为人的学问知识的时候,我们身为老实人,干嘛要坐以待毙,也学习一些人际关系学,对自己,对生活,对事业总是好的,并益处多多呢!

老实人者,就是性格比较耿直,思维很单纯,不愿与人为恶,本性善良,宽厚之人。老实人行事,总是喜欢我就努力去做,天地自在有人心。总是喜欢我就像老黄牛一样认真努力的做事,不为别人,只是要对得起别人给的钱财。所以,老实人做事不会偷懒,更不会偷奸耍滑!其实,老实人真的很辛苦。他们所取得的成绩都是靠自己的智慧和认真努力一点点的认真卖命干出来的。在不为人知的背后,老实人的艰辛是不为人知的。因为她或他老实,所以他总是努力的做,从不计较得失。

可是,现今社会,你要努力做一个老实人,也要学习一点人际关系学的。因为社会上有多少贪图小利,不愿付出的人呢?那么你的功劳,你的坚韧,不彰显,只埋没。你不说,别人是不知道的。所以,我们可以本性善良,可以宽厚善待,但是作为老实人云还是奉劝大家,我们也应该做人策略一些。原则当然要讲,但不可执拗或者迂腐。一味的耿直任性并不见得是好事情呢。

其实当我们静下心来,不再生那些被小人抢得的功劳之气时,我们总结一下自己做人的失误之处,就会发现:小人有一处比我们做得好。那就是小人善于交际,小人也圆滑,很会在人前表演,而且有的人演技的确很好。小人的长处就是还没做,先去说,然后再寻机把老实人踏踏实实做的结果做些移花接木的事情。这样当成果出来的时候,由于小人的参与,并会在领导面前巧舌如簧。所以,那些功劳就完全归功于了小人。而老实人呢,奋斗了半天结果却是白辛苦。有时候,更让人不忍的是辛苦了半天,功劳是人家的不说,苦恼烦恼失误还要让你来背负。所以,生活中我们真的应该静下心来认真仔细的把自己哪些事情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认真回顾以利来年。

小人的本事,例如巧舌如簧,会说话,会看眼色,能够迎合逢迎上峰的中心主旨,肯花心思研究领导意图,这的确是他们的本事。比如和珅,比如秦桧,比如赵高,等等之类的人很多。可是如果我们不防备,就会像纪晓岚一样吃亏,就会像岳飞一样金戈铁马终被小人误!所以,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习小人的哲学,和他迂回着来,懂得一些做人的策略,未尝不是一件立国利民,利己利家的大好事情。

10.掌握理性思考的学习方法 篇十

建议一:指导孩子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学习方法

每个孩子的具体学习情况不一样,因此父母需要指导孩子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多感官学习法是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她认为孩子在动手实践时,充分调动他们全身感官的参与,学习的效果将会更好。多感官学习法要求父母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孩子调动各种感官,如触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等,让孩子的各种感官充分活跃起来。

如果孩子非常讨厌学习,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父母可以鼓励孩子使用多重感官来学习,集中他们学习的注意力,提高学习自主性。

建议二:让孩子明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父母要指导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首先就应该告诉他们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对学习的重要意义。

高效的学习方法就像一把锋利的斧子,能帮助孩子又快又好地在相同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纵然有满腔的学习热情、十足的自觉主动的学习精神,也只会蛮学苦学,陷入题海战术,难以取得很好的成绩。

建议三:让孩子学会正确的预习方法

正确的预习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在课堂学习时能很好地抓住重点、难点知识,使课堂学习更有效率。因此,父母应该指导孩子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

绍辉今年11岁,学习成绩一直不太好。他从来不预习功课,这让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每次妈妈让他预习功课,他总会说:“我每天要做那么多作业,哪里有时间预习呢?而且预习有什么用啊,反正老师都会讲的嘛。”

妈妈便告诉他:“老师讲课是针对全体学生的,但是你们每个人的知识水平不一样,你得事先预习,清楚自己需要重点听哪些内容啊,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知识要点。”

父母应该指导孩子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预习,例如:先把教科书看一遍,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书本知识,遇到不懂的问题都要做上标记;另外父母还可以鼓励孩子试做一下课后习题,以此来检验一下预习效果。

建议四:教会孩子正确的听课方法

一个孩子是否掌握了正确的听课方法与他们的学习成绩直接相关。如果孩子不懂得正确的听课方法,那么他们就难以在课堂上学习到最主要的知识,自然难以取得良好的成绩。相反,如果孩子掌握了正确的听课方法,学起来就会非常轻松。

父母应该告诉孩子在课前准备好课堂需要用到的学习用品,避免上课时花费太多时间来寻找学习用品;听课时应该专心致志,重点听那些自己在预习时有疑问的知识点,学会记笔记,对自己没有弄明白的知识点,应该及时地向老师提问。

建议五:教会孩子正确的复习方法

正确的复习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巩固新学的知识,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一个不懂得复习的孩子,学习成绩必然会大打折扣;而掌握了复习方法的孩子,则会学得轻松、愉快,而且学习效果也会很好。

杨晓叶学习成绩不太好,因为她从来不复习。每天放学后,她总是急急忙忙地写完作业,便开始看电视或者玩游戏。

妈妈经常对她说:“你把今天学习的知识复习一下啊,巩固一下学习效果。”杨晓叶怏怏不乐地回到书房,没精打采地看了两下就开始发呆,然后冲着妈妈喊道:“怎么复习啊?”妈妈便告诉她:“应该有计划,而且最好跟着老师讲课的进度来。每天回到家后应该把笔记再看一遍,回忆老师讲的内容,然后适当做几道题巩固一下。每周、每个月都应该有一个大的复习回顾。”

父母应该告诉孩子正确的复习方法,指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老师的教学进度制订一个科学的复习计划。

建议六:教会孩子正确的考试方法

许多孩子平时学习状态都非常好,但是考试成绩却常常不如人意,让父母跌破眼镜。其实很多是由于孩子没有懂得正确的考试方法造成的。

因此,父母应该指导孩子掌握正确的考试方法:考试前鼓励孩子与朋友或者亲人聊天,以缓解考试的压力;考试时应该专注于做题,不要太计较分数;动笔前应该先把试卷通看一遍,先做那些自己有把握的题目,然后再去攻克难题;答完题后应该及时进行检查。

11.“强县放权”的理性思考 篇十一

“强县扩权”就是在暂时不涉及行政区划层级调整的情况下, 将部分归属于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和社会管理权直接赋予经济强县, 并且在财政体制等方面实行“省直辖县 (市) ”。“强县扩权”的实质是市县利益关系的大调整, 通过在行政层面上确认和扩大县级政府的管理权限, 突破“市管县”原有的体制性障碍, 解开县域经济发展的束缚, 实现基层政府管理模式的优化。这项改革最直接的成效在于, 其一, 将“市管县”体制下地级市所有的行政审批权限下放, 最大限度地挤压和缩减了行政审批的中间环节, 提高了行政效率, 客观上也为申报当事人减轻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 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其二, 将本属于县市的行政权力和财政权力归还县市, 促使省域内形成扁平化的行政管理结构, 这实际上是把更多“实权”放给县市, 为强者松绑, 以期通过放权实现县域经济大提速。其三, 放权到县实际上实现了基层政府与管理对象的零距离接触, 原本对上负责的行政理念必然转变成为下服务, 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更加凸显。

一、浙江模式的内在机制

“强县扩权”源起于浙江,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15年内, 浙江先后四次放权, 扩大部分经济发达县市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这四轮改革通过优化基层政府的管理模式, 使得市场引力充分发挥作用, 在资源得到充分有效配置的情况下, 实现了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县域经济GDP已经占到浙江省的70%, 成为中国县域经济最发达的省份。在近几年的全国百强县排行榜上, 浙江一直位居各省市区之首。然而为什么在其他一些省份, 强县扩权不但没能刮起一股县域经济飞速发展的风潮, 反而遭遇形形色色的“放权不落地”, 使得本应赋予扩权县的权力没有真正放开, 或者放权后扩权县和原隶属的省辖市矛盾重生。作为强县扩权改革的发源地, 浙江省究竟有何特殊的力量支撑这一轮轮扩权改革顺利推行。

从根本上来说, 浙江的“强县扩权”改革之所以一再深化, 持续的动力支持来源于强社会带来的需求。具体说来, 就是市场化程度较高、县级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 市场主体形成了强大的内在要求。浙江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卓有成效的“块状经济”。“一镇一品”、“一镇一业”已成为浙江块状经济的典型现象。以“块” (县和镇) 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 意味着县域经济和镇域经济的相对重要性和相对独立性不断加强。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 县域经济对地级市的依赖性较小, 在这种情况下, 县级事务经过 (地级) 市政府协调和审批不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另一方面, 县域经济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具有政治经济素养的企业家, 他们的出现会影响到本地政府的社会经济决策, 并与本地公共部门遥相呼应, 向省一级政府发出“放松管制”的呼声。这是浙江财政“省管县”模式和强县扩权改革得以在夹缝中存续发展的最根本原因。

再则浙江经济以自发的民营经济为主, 国有经济比重低, 相对于其他省份而言, 浙江是典型的“弱政府”, 政府职能相对集中在核心公共品的供给上。政府职能的简化和集中减少了政府分权的阻力。因为如果政府职能越多, 范围越广, 各个政策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越复杂, 一个领域的分权化改革往往会在其他领域引发不适应反应, 这使得分权化改革的效果评价有可能被扭曲, 从而得出错误的政策结论。尤其是政府职能与市场分工相对明晰的情况下, 政府职能在不同政府层级之间的再分工对市场经济本身的影响容易控制, 对市场资源的争夺也相对减少, 这样的分权化改革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 扩权改革的成果得以巩固, 改革的层次不断得以加深。

浙江的“强县扩权”改革已经进行了四轮, 范围从小到大, 涉及面越来越广, 改革遵循了先试点、再推广的程序。这种扎实的改革带来了两大好处:其一, 改革试验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知识在协作中产生, 并在体制竞争中被发现和确认。随着县级政府能够越来越独立地处理本辖区之内的社会经济事务, 省政府对放权的信心增强, 这样就有更多的政府职能被放权到基层政府。其二, 试点县在放权后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强大的示范效应, 形成了良好的改革氛围, 充分调动了其他地级市放权的积极性, 甚至出现地级市将多项管理权限下放到辖区内非试点县的其他县级政府的现象。

总而言之, 浙江的“强县放权”改革是在市场经济强大的内在需求之下所引发的行政管理层面的被动改革, 强大的民营经济导致浙江各级政府之间的契约关系相对分明, 因而在财权、管理权剥离、下放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相对较小。而且稳健的改革步伐带来的学习效应和示范效应有利于改革的全面铺开。

二、“强县放权”在诸多省份的水土不服

继浙江之后, 吉林、湖北、四川、福建等诸多省份也寄希望通过经济社会管理权力下放理顺省、市、县三级之间的行政关系, 通过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跳出“市管县”所带来的体制障碍, 通过权力下放减少由于市和县之间的利益博弈而导致的资源损失和不合理配置。行政层级的扁平化和财权、事权相统一在理论上、在实践中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改革的初衷。然而改革当中存在许多不和谐因素, 甚至导致改革的阻滞。以浙江为改革的理想型,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浙江的“强县放权”可以说是在强社会的背景下, 市场力量博弈的胜利。公共行政层面的权力重新分配是为了回应市场发展的内在需要。这场自下而上提出的急迫需求为改革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相对而言, 有些省份改革路径自上而下。所谓的“强县扩权”改革在这带有更多的扩权强县的色彩, 或者说是基于弱县扩权的目的。它的主导力量和思想来自于上一级 (省级) 政府, 是上级政府基于推动本地县域经济的思路而主动采取的对县 (市) 一级政府的放权行为, 希望通过放权来实现经济实力较弱县 (市) 的快速发展。没有强大的市场需求, 没有民间的改革压力, 放权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三级政府, 特别是市和县之间的利益博弈过程。“放权不落地”, 市级政府以各种方式截留权力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 浙江的“强县放权”改革是在它所特有的块状经济和县镇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在这些地区“市管县”体制无疑已经成为阻碍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但也不可否认, 在一些辐射能力强的中大型城市周边, 实际上从经济构成、产业界建构来说都实现了紧密融合, “市管县”的体制在这些地方还是能够实现体制设计的初衷, 即以经济发达城市为核心, 带动周边农村地区的发展, 而且对于即将发展成为区域经济中心的城市来说, 这也是必要的前提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改革能搞“一刀切”。

与此同时, 一哄而上的“强县扩权”带来的问题是, 除了在权力流出的市一级政府出现阻滞, 省级政府和县级政府也仍存在很多水土不服的症状。例如, 现有的省直部门管理幅度扩大、管理难度加大, 缺乏与扩权强县政策相关的实施细则。县级政府的人员配备、公务员队伍素质能否胜任, 这些都可能会抵消“放权”的正面效果。

三、浙江经验带来的反思

以上并非说除了浙江以外, 其他省份都不可以实行“强县扩权”的改革, 只不过这种改革不能成为政府意愿主导的、运动式的快速推广运动。浙江“强县扩权”改革成功带来的最大启示在于, 行政体制的变革最大的动力是社会。市场力量突破行政区经济的内在需求, 不仅能够为改革提供合法性, 还是改革的最大动力。换句话说, “强县扩权”所需要解决的是, 当前市管县带来的社会经济管理过程中的权力和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从行政管理的价值上去理解和思考这一改革或许是有意义的, 具体说也就是从如何实现以社会为本位的服务重心下沉、如何运用下放的权力为县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契机。这实质就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如果无法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单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区划调整来解决行政区划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冲突, 最终只会陷入行政区划调整—新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的冲突—行政区划再调整的恶性循环。

12.掌握正确的水中救人的方法 篇十二

①如需要下水时,应脱掉鞋、衣裤,无阻力地下水,并从背面侧面接近落水者,以侧、仰泳的方法将溺水者带到安全处。

②在流动的河水里,应该朝下游一点的地方游,因为落水者本身也在往下漂。

③万一被落水者抱住,不要慌张,先将被救者手脱掉,再从后面救助,用左手伸过其左臂腋窝抓住其右手,或从后面抓住其头部,以仰泳姿势将其拖到安全处。

对于落水者来说,应积极配合他人的救助。被救者与救助者互相配合才能成功。配合的方法如下:

①在水中要镇静,双手划动,观察救助者扔过来的救生物品,迅速靠上去。

②当救助者游到自己的身边时,不要乱打水,蹬水,应配合救助者,仰卧水面,由救助者将自己拖拽到安全地带。

③不要呼喊、招手,保存体力,等待援救是最重要的。

13.掌握理性思考的学习方法 篇十三

第二讲:如果帮助中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陕西师大心理学系 徐建平讲师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是,如果帮助中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在中学生当中的学习作用已经被提到一个非常的高度,目前,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获取具体的知识更加重要,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教授科学的方法也成为他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学习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生效率的一个关键,因此我们首先给大家讲一下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一、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关于这一点,我们从下面四点来说明一下。

1、掌握方法比学习知识更重要。曾经有这么一个笑话:在古代的时候,有三个人扛着竹杆进城,一个是竖着把竹杆扛进去的,另外一个是横着把竹杆扛进去的,另外一个是把竹杆从城墙上扔进去的,虽然他们都把竹杆扔进去了城,但是他们所使用的方法是不一样的,那么产生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从这个笑话当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方法显得非常的重要。著名的科学家碧尔娜,在她的科学研究当中曾经讲到过,良好的方法可以使我们更好的发挥才能,错误的方法可以阻碍才能的发挥,这是她一生科学研究经验的总结。事实上,教师经常给学生讲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也是讲的方法的重要性,这句话的意思同我们俗语当中讲的“磨刀不误砍柴工”是同样的道理。方法,尤其是良好的方法可以帮我们做好事情,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既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同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已经成为当代人的学习当中的一个重要的变革,在学习当中,要求学生不仅仅要掌握前人所积累的知识经验,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前人积累知识经验的方法。所以前几年大家讨论的给学生屎尿包还是猎枪,或者是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这个都是学习方法的问题。

2、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要求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随着社会的信息化,人类信息量的增大,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但是一个人的时间和精神是非常有限的,要掌握迅速膨胀的科学知识就必须掌握有效的方法。我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庄子曾经说过:吾生而有涯,但知而无涯。这也说明了时间与科学知识掌握的一个矛盾问题,那么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这样才能获取日益增长的科学知识,否则将会成为一个现代文盲。联合国教科学组织曾经在《学会生存》这本书里面对方法描述过这样几句话:要实现一个人的自学愿望,就必须不仅在中小学和大学,而且也要在其他地方,在各种条件与环境下,交给他各种方法、工作和诱因,使他的自学成为富有成果的活动。

3、要想提高学习效率,就必须讲究学习方法。要克服学习过程当中盲目无效的现象就必须讲究学习效率,在学习的各个环节,在学习的各个过程当中,对于学习的内容、目的、意义,都要用效率、效益等标准去衡量,那么,为了提高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达成这样的目标,就必须讲究学习方法,寻找最优的学习方法来达成这样的目的。

4、中学生掌握学习独立自学具备了可能性。随着中学生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到了高中阶段,中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日益丰富,那么他自学的能力也应具备,所以提供一定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获得独立学习的能力,这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可能性,作为教师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的志趣,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刚才我们从四个方面讲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才是科学有效的方法呢?我们讲一下第二个大问题。

二、什么是科学的学习方法

关于学习方法的探讨,古今中外有着非常丰富的思想,人们对学习问题已经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他们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大多数都公认为,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方式、程序、手段、艺术这些都称为是学习方法,那么衡量一种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有效的原则,有下面三个:

1、经济性原则。所谓经济性原则是指学习方法在使用的时候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是最少的,而获得的学习效果又最大的,这是经济性原则。

2、高效性原则。指的是这一种学习方法能够最大效果、能够提供最大的学习效率,帮助学习提高学习的效果,是效果最显著也是最丰富、学习的知识保持的时间最长,这是高效性原则。

3、适用性原则。适用性原则主要指的是每一种学习方法不一定适合于每一个具体的人,那么有些方法在有些同学当中,学习的效果比较好,但是在自己使用时,学习效果未必好。所以我们讲究有效科学的学习方法应该是适用自己的方法。

刚才我们讲了三个衡量有效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标准,那么如何衡量呢?这个最主要的一种就是采用实践的方法来衡量它是不是一个科学有效的方法。通过自己来尝试这种学习方法的效果比较,就会判断出这种学习方法的效果如何,最后决定自己是否采用这样的学习方法。这是我们讲的如何衡量科学有效学习方法的标准。

三、几种适合中学生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有许多种,那么对于中学生而言,由于它的年龄和他的所学知识的限定,那么对中学生来说,有效科学的学习方法,我们在这给大家介绍下面六种,可以提供、帮助中学习改变自己的学习。

1、五到学习法。心理学家根据人获得感觉信息的通道,哪一个为主,把人分为视觉类型和听觉类型两种,言下之意就是说有些人主要是通过看来获得信息,而有些人主要是通过听来获得信息。据一项统计调查发现,学生看过的比听过的所记录的内容要多1.66倍,那么,帮助中学生了解自己的获取信息的通道主要类型就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那么需要指出的是,同一内容的知识,如果采用多通道进行平行输入,那么获得的效果是最佳的。有关研究表明,人们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而当视听觉结合起来能够记忆的内容可达到65%,比如说在记忆英语单词时,通过眼睛看、耳朵听、口念、手写,大脑进行思考,那么能够记住的内容就非常的多,所以我们把这种方法就叫做五到学习法,指的就是说眼、耳、口、手、心五种器官同时集中在学习活动上,才能做到效果良好。

2、对象优化学习法。主要是指对于学习内容的数量、学习的程度、学习的知识的结构、学习的顺序几个方面进行的优化。学习的数量优化是指人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处理的信息是有一定限制的,如果学习的任务太少,那么大脑的脑力就会白白的浪费掉,如果学习的任务太多,那么大脑就会超负荷运转,产生抑制而产生不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学习的任务只有在非常适度时才能得到最佳的学习效果。那么关于学习量的安排可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以及因学习的内容而异。一般讲,当你反复阅读一遍东西或者是学习一个内容而发现已经无法吸引的时候,这已经告诉你,学习的量已经太大了,已经达到了高峰,你应该立即休息,这是我们刚才讲的学习数量的优化。再一个是学习程度的优化,也就是指,学得浅了感觉到乏味,学得深了又太难懂,学不进去,学习内容的深浅也存在着一个最佳点的问题,每一个人已有的知识结构之间差异非常大,学习内容的深度主要依赖于你以前所掌握的知识,那么根据原来的知识结构决定你学习的起点,这就是学习程度的优化。另外一个就是学习顺序的优化,主要指的是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先后顺序,学习的步骤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认知顺序,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不能够先难后易,或者是先学不懂的,再掌握比较浅显易懂的东西,这样就违背了学习的顺序安排,这是学习顺序的优化。

刚才我们讲的是第二种学习方法,是对象优化学习法。

3、内容关联学习法。意思就是把你所学习的知识的每一部分内容进行寻找它们的关系,组合成一定的最佳的结构,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25个棋子的残局让象棋大师看一遍,他能够记住23-24个棋子的位置,第二个实验是把同样的25个棋子胡乱摆放在棋盘上,让象棋大家和一般的人同时去观察,结果他能记住象棋的位置一般人没有什么区别,只是5-6个。这表明我们所要记忆的对像如果有一个良好的结构或者能够寻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那么记忆是非常深刻的。学习的时候也是这样,如果你能够找到学习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把它们放在一个良好的结构当中进行统一的去记忆,那么这样的效果是比较好的。这就是学习的内容关联学习法。

4、双基学习法。双基学习法是指学习时,只要掌握基本的知识和基本的技能。关于双基教学,教师在教学和教改过程当中已经多次强调过,我们在这主要讲的是就是要把知识能合理的分工,哪些是需要记忆的,哪些是通过中介来记忆的。比如是要通过笔记本或者是其他媒体来帮助自己记忆,需要自己强化记在脑子里面的东西,应该是最基本的知识。比如说每一门功课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这些都应该记住。关于这个方法,伟大的科学家爱迪生,比如说他在这个如何制取硫酸这个问题,他要求助手要背得滚瓜烂熟,而爱因斯坦对不锈刚是怎样制成的这个问题,他并不要求去记,他认为在我需要的时候我只需要查一下手册就行了。比如说通过工具性的词典或者是手册来帮助自己记忆,我们在学习过程当中,每一门课里面都有一些最基本的原理,最基本的结构,最基本的概念,这些东西都是需要我们掌握的。另外,在其他的动作性学习过程当中基本的技能也是需要掌握的东西,这就是双基学习法。

5、模仿学习法。模仿学习法在古代就非常流行,青年人通过模仿成年人的行为来掌握生活经验和社会生存经验,在中学生的学习中,这种方法有着独特的作用。比如说在语言学习过程当中,通过模仿教师的口型、磁带的发音来学习单词的发音和音标。另外,在技能性的学习过程当中,比如说绘画、舞蹈、游泳、体操技能等等,这些技能当中,主要依靠的是模仿学习,在品德行为学习当中,主要依赖的也是模仿。比如说教师提供的学习的榜样,学习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这些都是模仿的范例,在知识学习的时候,教师提供了一些例题,还有一些范文,以及习字贴等等,都是模仿的样本,模仿学习最容易出现的一个错误是抹杀自己的创造性,僵化、死板,这是需要注意的一点,在实行这种学习方法的时候注意克服这个缺点。

6、总结式学习法。任何学习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经过一次的学习达到深刻理解的地步,需要通过获得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在这个信息的基础之上,通过总结才能达到进一步提高,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这样在总结的基础之上,再提高再学习,然后达到一定的高度。总结式学习有下面三种:

第一个是复习,复习是指在学习了一个单元或者是一课之后,通过复习这种方式来了解自己哪些内容已经掌握,哪些内容还没有搞清楚,那么分清这个没有搞清楚的内容之后可以在今后的学习当中,再进一步的钻研和研究,最后达到理解的地步。第二个是使自己学过的知识达到潜移默化和体系化的地步,我们通过各门功课的学习,记忆到自己的大脑之中之后,要把自己零散的信息储存在大脑之中,必须使这些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与前面的知识形成一种相互联系,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在以后实践当中使用时也非常的有效。第三种总结式学习是指对学习方法的回顾,有时候我们使用了一种学习方法,但是效果的好坏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检验出来,通过这种反观,你可以看到自己做了哪些无用功,哪些方面比较有效,哪些方面效果还差一些,那么在这个基础之上就可以选择最合适的学习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关于具体的学习方法,比如说读书的方法、复习的方法、记忆的方法,考前、参加考试的方法以及临时强化记忆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已经讲了很多,这里我就不多讲了,下面我们讲下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掌握学习方法。

四、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校缺乏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关于学习方法的指导,目前国内外教育学家都对这个问题引起了重视,并且认为教会学生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讲过,教,主要是为了不教。在我们国家,在上海、哈尔滨,有好多学校都开设了学习方法选修课,通过这样的课程,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方法让他们自己来选择。那么在一些其他的小一点的学校,有些教师也给学生介绍学习方法,但是主要是采用零散的方式,学习的方法科学性也差一些。鉴于这种情况,我给大家提供以下几个方面的意见:

1、教师必须钻研学习方法的理论。关于学习方法的研究,从中国古代的“学而时习之”一直到现代的学习理论研究的成果非常多,教师通过对学习方法的钻研,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效果。

2、进行不同学习方法效果的实验研究,帮助学生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同的学习内容,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所使用的学习方法,效果差异非常大,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通过实际的使用,经过检验之后,看哪一种学习方法对自己教授的学生效果最好,这样在经过自己的体系化和理论化、程序化,让学生循着这种学习方法去学习,就可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要坚持学习方法指导的个别化原则。由于学生的性别、年龄、所学习的内容差异非常大,他衔接的知识结构也不同,所以,没有一种学习方法适合自己所教授的所有学生。要根据他们自己个性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这就是个别化原则。

4、学习方法的优化组合。在学习过程当中,每一个学生都采用了多种学习方法,由于学习的科目比较多,不同的科目使用的方法都不一样,怎么样使这些学习方法达到一个最优的结合,产生最佳的学习效果,这是教师的一个责任,需要帮助他们形成一个学习方法的良好组合。

5、开设学习方法课。通过开设学习方法课,向中学生介绍一些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基本步骤,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这一方面既可以保证方法的科学性,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6、及时总结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进行推广。学生自己创造的方法,比较适合于周围的同学,因为同班同学之间具有共同性,他们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必要时可以在他们学习方法的基础之上帮助他们改进,使其合理性和科学性共同提高,适合于他人。

14.掌握高中数学学习方法的灵丹妙药 篇十四

一、夯实基础知识,抓住数学脉络

要想学好数学,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原理、性质、推论及公式都是必备的基础知识. 例如很多的函数问题都是要求判断函数的奇偶性的,在解答这样的问题时,必须要根据定义能够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如果不能够通过定义来区分函数是奇函数还是偶函数,那么又如何去判断呢? 所以,这样的基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数学中涉及了大量的公式,这些也是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 如在解题过程中需要用到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可是在这个时候却忘记了公式是什么,那么,知道了方法也是无济于事.

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之上,要能够抓住数学的脉络,通过归纳总结使数学知识能够形成一个知识网络. 因为数学本身就具有系统化的特点,在学习了一个章节的知识之后,对于知识的总结会促进知识网络的形成. 这样当看到一道数学题的时候,大脑就会迅速地进行搜索和检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所涉及的知识点.

二、坚持整理独一无二的错题集

错题集是学习数学的得力助手. 很多时候一道数学题稍不注意就会解错,与正确答案背道而驰. 在思考的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 通过仔细分析和再次计算,便会发现错误的原因. 为了避免下次再出现这样的错误,错题本便凸显出了它的优势. 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错题本必须要人手一本,并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平时在做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错误原因都写下来,方便今后的复习和学习. 同时平时要多翻阅这个错题本,不断地进行反思,体会到数学知识的本质. 例如,已知点P( 2,- 1) ,1求过点P且与原点距离为2的直线L的方程;2求过点P且与原点距离最大的直线L的方程,最大距离是多少? 3是否存在过点P且与原点距离为6的直线? 若存在,求出方程; 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在解这道题的时候,最易犯的错误就是: 设直线的斜率时,忘记讨论直线斜率不存在的情况导致失解; 不会数形结合; 距离最大时直线的位置不会确定; 后一问不会用前一问的结论; 计算失误等. 错题本中要记录做错题的原因和反思,从而避免下次再出现此类问题,不断地提高解题能力.

三、科学探究,养成自主思考习惯

在数学知识的学习道路上,自主思考和科学探究是取胜的关键. 教师能够提供启发和指导,但是数学思维的形成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还是需要靠自己的. 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只有有了主动思考的意识,在面对数学问题的时候能够认真分析试题,理清解题思路,让自己的大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解题过程. 通过思考和探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主动学习的科学态度,用自己的实践来摸索数学知识的规律和学习方法,促进自己能力的提高. 只有自己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深刻了,才能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够面对一切数学问题都胸有成竹、信心满满. 在不断地探究和思考中,数学思维习惯和思维模式也会逐渐地形成,促进了自己能力的提高.

四、分析例题,坚持天天做题

例题是数学中最为典型的问题. 在对于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往往都是通过学习例题来掌握数学原理的. 数学学习的精髓就在于如何通过这些已知条件去解决未知的答案的过程. 而例题往往最能够反映出这些最本质的知识. 通过对于例题的学习,数学思维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因为它讲述了怎样去解一道数学题,还有面对一道陌生的数学问题的时候应该怎样去想. 例题是必须要掌握的,与此同时还要通过不断地做题来熟悉解题过程和解题方法. 通过多做题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点,对它们进行更正和记忆; 通过做题可以发现自己解题方法和解题步骤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改正. 同时通过大量的做题会发现,很多题都是可以一题多解或者是一题多变的,只有灵活掌握了解题方法,才能够掌握其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的原理,了解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提高自己的解题速度和准确度.

五、运算准确,立足一次成功

高中数学并不是很难,只是在平时的练习和运算中难免有一些失误和不足. 比如计算错误,这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常会出现的失误. 其实这是一种很低级的错误,应该尽量地避免. 在数学计算过程中,不求快但求准,立足一次成功.在计算过程中可以通过验算和检验的方式对计算结果进行检查,这是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中最为基础的一个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对于数学学习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总之,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基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必须要夯实基础,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而且相互关联的知识网络. 勤于动手,不断地去总结和分析自己做错的试题,总结到自己的错题集中,并且不断地反复翻看,促进自己不再犯错.“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有勤于动手和动脑,养成不断练习的习惯,才能够促进数学思维的形成和数学解题能力的提高.

( 指导老师: 吴立良 )

摘要:高中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抽象性都非常强的学科.为了学好高中数学知识,需要有扎实的基础,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形成数学的理性思维模式,具有数学思维的想象力.这一切都需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积累,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并且能够灵活应用数学解题技巧,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上才能够胸有成竹、点石成金.

15.掌握理性思考的学习方法 篇十五

高三文科生语文逆袭方法之一就是考生要重视古文的积累。唐诗三百首,背背背,宋词三百首,背背背,名句名篇,背背背。早起背一些,晚上上床睡前打着手电背一些。早自习也背,晚自习也背,课间也努力腆着脸参与大神们的讨论(这种时候就是得脸皮厚),上课尽量抓住机会和老师互动,回答问题和提问。诗词鉴赏拿不到高分?简单,狂翻《唐诗鉴赏辞典》,翻多了分自然就上来了,逆袭成功,接近满分不在话下!

二、多读文章提高作文水平

高三文科生语文逆袭方法之二是平时多读文章,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一、有真情实感能打动人。二、思想有深度能引起共鸣或是发人深省——华丽辞藻不重要,那些只是手段,不是目的!首先要读中外名著,你们想想,你们现在看得如痴如醉的网络小说,十年后人们还会提起吗?三十年呢?五十年呢?但是我们的经典名著,历经百年甚至千年,它还是名著,这足以说明问题。此外,读读闲书也很有帮助,比如读读哲学,读读精神分析,读读宗教、艺术方面的书,很有帮助。至于真情实感,这要有足够多的生活,或者要对生活有足够多的观察和体验。你要观察和思考哪些东西能真正打动人,哪些东西是共鸣性质的,这些在你的生活中,再不济在你看的电视节目乃至动漫中,都有,想想哪些情节是真正打动你的,很有帮助!

三、文科生应独立完成作业

高三文科生语文逆袭方法之三是要独立完成作业。上完课后,老师往往留作业,这些作业大多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延伸、迁移,有利于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一定要认真动脑,积极完成。不要一遇到问题就急着找别人解决,应该自己先思考。

四、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每个高三文科生都做文言文,你认真读过翻译么?还是只是把几个选择题的答案改对?从今天起,不用多,每周精读一篇文言文,把翻译找出来,先别看,试着自己翻译,不会的再对着看,细化到每个字的意思用法你都明白。关注虚词,把像是、之、者、焉这样的字专门整理用法和例句,推荐买一本古代汉语词典,生僻的词不用看,常见的勤翻着点。是的,很费劲,尤其是一开始,但是慢慢你会发现,你看文言文的速度上去了、理解能力增强了。久而久之,语文逆袭成功不在话下。

五、高三文科生应重视阅读

16.理性思考的作文 篇十六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校培养的如何,特别是老师爱的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作为的如何,至少是在离开学校的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是如此,可能后期随着各种因素的不一而表现出个体作为的差异性。既然高校老师对学生的爱很重要,就需要弄清楚老师对于学生,什么是爱,为什么去爱,怎样去爱,爱的结果是什么,学生的反馈又如何,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关于什么是爱,老师对于学生的爱,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对于为什么去爱,因为国家和社会对老师赋予了责任和担当,通过老师的师承传授促进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社会的进步。对于怎样去爱,从总体上讲是老师履行责任担当契约,实现个人学识的一种输出;从小处来说,各个老师就体现出了个体差异性,对学生表达爱的方式不一。对于爱的结果,学生能够从老师那里学的东西,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毕业生,能够有利于社会。对于学生对老师的反馈,就是检验老师爱学生的直观依据了。如果说学生在校时,老师对学生之严,学生一段时间没有理解很正常,如果学生毕业多年之后,仍然不认可老师,那这个老师就有值得反思的地方了。

相较于社会的复杂,不管学生如何受社会之影响,绝大多数学生还是相对较为单纯的,也最易得到满足的,这个时候更是老师用心培养学生,最能感召学生,最能让学生感动铭记的时候,这个时候也更是高校老师大有可为的时候。老师培养学生,说的直接点,不图学生的多少物质汇报,却真真切切希望自己培养的学生能够有所出息,有所对自己培养水平和付出的一种证明和认可,这是对辛苦培养学生的老师的一种发自肺腑的满足。

可目前高校,也出现了一些让学生不甚痛快且只顾己利的为师之道。这样的师者是肯定难以被学生所接受,不说影响着学生的前途,至少是滞缓了学生的前途。其实万千世界,很难说一师之好,还是一师之不好,因为都是在横向比较中做出评价,而且这其中的差异性因素很多,也容易陷入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偏颇之处,可有两个评价方式是值得肯定的。一是老师对自己之爱和对学生之爱是否统一,二是老师对自己子女之爱与对学生之爱是否统一。特别是后者更具有直观对照性。一个老师对自己子女之严,之苛,如果对学生同样如此,不仅不为过,还是某种程度的对学生负责。如果对自己子女宠爱有佳,对学生只知索取,不知培养和关心,这样的老师对学生还能叫爱吗。

17.关于“《论语》热”的理性思考 篇十七

一、《论语》四大主题与孔子思想

《论语》从主题内容上可分为以下几大类:德行、为政、治学、教育及其他,分别从不同方面体现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1. 君子篇

《论语》中的孔教要义体现出三对范畴———仁与礼;孝与忠;德与道(钟友循,2009)。归根结底就是,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塑造,对高尚品德不同于凡人的追求。

孔子对君子提出了标准要求:仁、义、礼、智、信。首先,君子要讲仁义,“仁者爱人”。其次,君子要重视礼,“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卫灵公》)。也就是说,君子应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它,用忠诚来完成它,否则就谈不上君子。最后,君子要严于律己。君子有“三戒(忙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还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可见孔子对于君子是有很高要求的。

2. 为政篇

孔子一生颠沛流离,游说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以德治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主张“有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他的作风。在电影《孔子》中,孔子对颜回说:“如果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就改变我们的内心。”这明明是“无为”的说法,所以应该不可能真实发生过。

关于治国,孔子认为“伦理纲常”最为关键。一个国家是由各个小家组成的,在家庭里,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好自己的本分,一个国家就会稳定。如当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治国,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即要治理好国家,君主必须像个君主,臣子必须像个臣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这一思想虽然反映了孔子的宗法伦理观念,但在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伦理纲常确实起到了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孔子劝谏各国君主要严格要求自己,端正自身的举止行为,所谓“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认为君主管理国家大事,要处处从大局着眼,重视“选才,富国,育人,立法”。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子路》)而这些治国策略竟与我国今日之国策惊人相似:重视人才,发展经济,科教兴国,依法治国。孔子的远见卓识可见一斑。

3. 为学篇

《论语》关于学习的言论自不必多说,从小学开始,我们就知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学,孔子有自己的一套说法,遵从儒教的历朝历代,都将其作为做学问的金科玉律。

首先,孔子认为应该端正学习态度,以乐学、爱学为前提。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还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虚心求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关于这一点,还有一句话很有意思:“无友不如己者。”就凭这一句,鲁迅说孔子是势利眼,也有很多学者,如南怀瑾、李泽厚,为孔子辩白说这句是讲“没有哪个朋友不如自己”(李零,2007:59)。这样一来倒是充满谦虚,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异曲同工,但似乎不是孔子本意。很多学者都把孔子过于“圣人化”,把孔子某些今人看来过激的言论美化,其实大可不必。李零说:“去圣乃是真孔子。”《论语》既然是由孔子的弟子记载整理而成,而他的弟子们又如此推崇敬仰孔子,应该不会将孔子不好的言论摘录下来,因此,在他们看来这些都是有道理的。而经过我们“美化”过的理解也未必就是真理,还是还原孔子本意的好,以不致后人继续误解。

4. 施教篇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教出很多学生,主张重视教育,在《论语》中也不乏其关于教育的论述。

孔子在教育观念上,认为受教育者不应分贫富贵贱,不分聪慧与否,每个人受教育的机会应该是均等的,即“有教无类”(《卫灵公》)。这一观念在孔子的时代十分大胆,打破了当时的等级制度。在方法上,孔子强调启发式教学:“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孔子主张“因材施教”,他对于子路和颜回的教育便体现了这一点。在内容上,多是沿用周代贵族学校所用的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所谓“子所雅言,《诗》《书》执礼。”(《述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季氏》)至于孔子教育的培养目标,自然是塑造君子了,而君子是为了走上仕途,“学而优则仕”的。

5. 其他

除以上四类外,《论语》中还记载了有关闻达、富贵、说话等方面的言论。

二、《论语》中孔子思想的影响

《论语》及孔子的儒家思想横空出世以后,留给后人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西汉初期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政治思想是黄老思想,汉文帝和窦皇后一直推崇黄老思想,曾下令景帝、窦氏宗族必须读黄老。景帝时,辕固生以儒家观点论述汤武革命,激怒了信奉黄老的窦太后,窦太后命其与野猪搏斗以决定其生死。黄老思想的这种地位一直延续到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前。汉武帝时,孔子的儒家思想取得空前的地位。

统治者们推崇《论语》和儒家思想,一是由于儒家主张“有为而治”,因此历代希望有所作为的君主都以此作为治国方略;二是因为儒家的“中庸”看似与“善”相关,能使君王的勃勃雄心显得不那么锐利;三是其对“封建纲常”的维护是统治者们维护王权的有力武器,有助于他们治国平天下。

反封建主义者则积极反对孔子的观念。明朝的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近代有三次对儒家思想的较大冲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草根阶层对儒学的冲击。第二次是戊戌变法时代,变法派思想家对儒学的冲击。第三次是民国成立之后的“五四运动”,各类激进主义新思潮对儒学的冲击。面对冲击,儒学也作出反应。康有为、陈焕章创立孔教,将儒学宗教化。而学衡派的学人对孔子和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地位作出了深刻的批判,产生了新儒家。再到“文革”时期的“反孔批孔”,孔子思想再一次成为众矢之的,中国知识分子也因此经历了一场浩劫。

三、结语:正确待看孔子和《论语》

纵观历史,《论语》及孔子思想经历了一系列跌宕起伏。从现在看来,无论是一味地推崇,还是彻底地反对,都不利于我们理解《论语》,对孔子他老人家也是不公平的。如今我们又一次走进了“孔子热”、“《论语》热”当中,但愿这股热潮是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回味和学习的热潮,而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拿儒家经典追求名利的热潮。各位顺应潮流,转而通读《论语》的国人,还是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理解,不要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地跟着别人走,还原一部真实的《论语》,一个真实的孔子。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论语》包容万汇,理性地看待它,汲取其精华,而且有批判精神,才是我们该有的态度。

参考文献

[1]钟友循.《论语》中的孔子形象[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9, (3) :64-69.

[2]钟友循.孔子与“传统文化热”[J].理论与创作, 2008, (4) :121-124.

[3]http://baike.baidu.com/view/51931.html.

[4]李零.丧家狗[M].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7, 5.

上一篇:华为云服务解决方案下一篇:公司诚信的承诺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