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中的作业及处理策略

2024-09-26

合作学习中的作业及处理策略(精选17篇)

1.合作学习中的作业及处理策略 篇一

课程作业:

观看完视频,谈谈什么是合作学习,网络合作学习的特点是什么,类型有哪些?如何设计网络合作学习,设计网络学习主要设计哪些内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您对网络合作学习的看法及见解。

答:网络合作学习是目前较为流行、较为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合作学习是与个体学习相对的概念,指的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方式。它的特点是:互助性、互补性、自主性、互动性。这种学习方式的意义或者优点是:

1、能够激发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2、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和凝聚人心,增进认识和理解

3、能够促使学生不断反省,不断提高

网络合作学习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他们分别有“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讨论分享”、“教师评价”、“同伴评价”等类型。其中,“师生对话”和“同伴评价”在教学中效果较为明显。如“师生对话”中,教师扮演的不是一般的“教导”、“总结”、“权威”的角色,而是“参与者”、“商讨者”、“问路人”的角色。当然,教师要有一定的智慧和深度,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合作的最终效果。而“同伴评价”则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并在同伴的描述、争论、对比中整理出正确的思路,感悟出学科的特性。总之,在诸多网络合作学习的类型中,找到适合的方法是重中之重的方法。

进行网络合作学习设计时,教师至少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精心选择内容2.恰当选用形式3.合理搭配人员

一般情况下,教学内容本身不复杂,亦即深度有限,但角度庞杂,具有开放性,覆盖面较广的情况下,为了在最短时间内整合各种观点,会采用合作学习方法。

另外,对于虽然简单但是学生需要交流的问题、一些涉及多元价值判断和选择的内容、一些单纯依靠个人力量难以完成的任务和问题也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总之,如何设计网络合作学习?这个要精心选择合作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具有开放性、值得探讨的问题。(2)学生需要交流的问题。(3)涉及价值判断和选择的问题。(4)个人无法完成的复杂问题。

举例来说,比如语文课上讲有关明辨是非问题时,有一个老师就让学生讨论,把作业给同学抄到底对不对这样的问题。我觉得像这种问题很简单,指向性也很明确的内容就不需要合作学习。还有些内容涉及到学生的隐私,问:你的哪些隐私被侵犯过?这些问题也不宜于让学生合作讨论,比如你有过哪些不诚信的行为?可以想象,学生就很难在小组中敞开心扉,也很难达到合作学习的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需要交流的问题这一点给我启发很大。在平时的语文课上,学生需要交流的问题很多。如:你有过受挫折的经历吗?、你觉得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等问题。显然,这些问题是极具交流价值的,合作学习的效果远好于让学生单独回答。同时,在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有很多涉及到多元价值判断和选择的内容,如判断一种行为是属于真善美,还是假恶丑、能不能把挣大钱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等等,就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在学生的观点碰撞和交锋中,逐步澄清认识上的误区,深化学生的认识。

最后,关于设计网络学习内容再补充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可能预先没有设计合作环节,但是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无法达到教学进程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这时教师也应该敏锐地把握住时机,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比如,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等等。

总之,有关网络合作学习的看法及见解因人而异,它还在一个发展学习实践的过程中,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有不到之处,恳请批评指正,谢谢!

2.合作学习中的作业及处理策略 篇二

一、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存在的问题

教师未能融入到合作学习中, 把合作学习片面理解为学生的单边合作, 布置教学内容后无所事事;农村的学生由于信息闭塞、见识少等原因而缺乏合作技能;重“合作”轻“个性”;活动内容设计难度不妥当;分组不合理;合作时机不恰当。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笔者经课堂实践、调查、分析, 认为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一是教师对在合作学习中角色模糊, 且缺乏有效的问题预设和评价机制;二是学生合作意识淡薄, 缺乏适度的合作动机和主体精神, 因此, 创建有效的合作学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强学习, 明确角色意识, 提高调控能力。

教师应成为合作学习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要倾听学生的发言, 不能一味都予以肯定。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

教师必须对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观察和介入, 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如活动开展顺利时, 应给予及时的表扬;任务不清楚时, 要耐心向学生说明任务的内容及操作程序;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受阻时, 应提供及时的点拨, 使讨论顺利开展;学生不愿意参加合作时, 应耐心给予鼓励和帮助, 使其充分体会到合作的乐趣。

2. 合理分组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

(1) 按座次就近组合。小组合作分组一般遵循“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 即小组内各成员间性格、性别、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 组内是异质的, 组间产生了同质性。组内异质为组内互相帮助提供可能, 组间同质为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小组人数应适当, 每学期调整一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可根据教学安排和教学内容的不同, 设在课前、课堂和课后进行。

课前的小组学习可围绕预习来进行, 包括查阅词典、思考、质疑等。可根据当日天气、学生出勤、学习课程、班级记事、新闻报道等安排几分钟的daily report, 让小组在组员个人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加工, 课上小组推选代表演讲, 教师指定报告或学生自由发言进行交流。

课堂的小组学习活动应自然地融入到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便于交流的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开展语言交际活动。还可举行小组会话比赛、问题抢答竞赛等, 以增强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意识和竞争能力。

课后的小组学习活动, 可以布置组内成员听写、朗读或背诵、会话练习与检查书面作业等。

(2) 以任务为中心的小组组合。这种小组组合是围绕一项具体的学习任务或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按个人兴趣自由组成学习小组, 一般以4~6人为宜, 这种方式组合往往是同质组合。在教学中, 教师可利用教材中丰富多样的题材、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载体, 开展任务研究型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如笔者在教学牛津英语8A U-nit4 Animals后, 设置了一个小组合作任务:组内合作调查同学们最喜欢的animals, 在组内交流。又如, 在讲授牛津英语9A Unit3 Teenage problems时, 课后让学习小组调查青少年的烦恼, 然后在课上小组交流。

这种以任务为载体的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制定了柔性的学习目标, 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环境, 较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3. 调控积极的合作学习过程。

(1) 设计合理的合作内容。教学内容要着眼于学生实际, 坚持阶梯性原则,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语言能力进行难易编排, 内容应逐步提高。要把握活动内容的尺度, 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机会, 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张扬个性。另外, 设计活动内容要考虑学生的兴趣, 贴近农村学生的生活, 从而避免冷热场的现象。合作学习的问题应有一定的挑战性, 难度应以不脱离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 不超越学生当前的认识能力为标准。例如, 译林版牛津英语8B Unit1介绍了香港九龙城的过去与现在, 于是要求小组同学共同去调查自己家乡的过去与现在的变化, 从而更加热爱家乡, 以下方面可供参考: (1) About the environment; (2) About the wildlife; (3) About the transport; (4) About the people; (5) Where will you live when you grow up?Why?设计结果大大出乎笔者意料, 课堂上各个小组积极踊跃地汇报本组的调查结果, 很精彩。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又让他们在欢声笑语中接受了德育教育。

(2) 选择合适的合作学习时机。笔者发现并非每堂课都要组织合作学习, 应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 并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合作学习。一些简单的知识, 要学生独立完成;而难度大的内容要通过合作学习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得多花费心思。可根据一单元或一课书中的重难点, 设计一些探究性、发散性的、能激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如Pre-reading的问题设计, Speaking up的情景设计等。例如, 在教到8A Unit 4 Animals时, 让几个学生到讲台前模仿一些动物的行为举止、叫声, 猜测是什么动物, 他们用自己的情感表演到位, 且易记住单词。

4. 建立科学的小组合作评价

机制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保障。恰当的评价能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树立自信心。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时要把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把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个人的评价相结合。这样学生能认识到从合作过程中体验合作带来的快乐, 认识到合作小组是一个学习共同体, 个人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于集体目标的实现。当然, 在小组评价时, 可在小组内部树立榜样, 激发组内的竞争, 调动每位成员的参与积极性。

制定评分表把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把集体评价与对小组个人的评价相结合。这样的评价制度可以促使学生更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 调动每位组员参与的积极性, 有效地打破了“个人承包制”。因此,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每个学生, 要为他们定一根不同基础线, 只要他们超越了基础线, 哪怕是一点点, 也要给予表扬和激励, 让他们充分体验到合作的乐趣, 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快感。

新课标倡导的合作学习体现了教师与教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在教学中,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全程发展, 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作为新的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确实还存在着多方面问题,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 使之成为英语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摘要:在当前农村初中英语课堂上, 合作学习倍受青睐, 但合作学习仍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应成为合作学习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合作学习要注重合理分组、合作内容设计合理、要选择适时的合作时机、小组合作评价机制要多样, 这样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 并最终达到预期效果。

3.合作学习中的作业及处理策略 篇三

[关键字] 小组合作 分组 主题 评价

在英语课堂中,许多老师引进了小组合作学习,对传统授课方式进行补充和优化。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改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增强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多方面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可以吸取别的小组成员的长处,补充自己的不足。小组合作学习,在这期间,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心态,使学生有原来的被动听讲变成了主动学习者、研究者、参与者。这些活动都有利于提高英语课堂的效率,提高英语中听说读写的各方面的能力。但是,老师在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时候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使得自己的课堂达不到预想的效果,甚至不如传统的课堂效果好。

1.合作学习的分组不合理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发现有的基础好的同学跃跃欲试,情绪激动,表达完整,口若悬河。而有的同学反应缓慢,漠不关心,对讨论冷淡有的则在偷偷的讨论不相关的闲话。因为一般在英语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当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个人担当的角色相对比较固定,一般都是由成绩较好的学生担当代表发言,成绩差的做陪衬,从而容易忽视学习困难或性格内向缺乏自信的学生,使得他们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无所事事,无法参与小组合作当中去,无法发挥自己的作用。

造成这一结果是因为教师分组策略问题,老师在事先分组的时候,就要做好调查,需要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性格特征,勤奋程度等因素。在每一组当中,有不同层次的学生,但是学习能力强的同学需要帮助那些层次稍低的同学,并把那些学习有困难的,或者缺乏自信的学生定为小组的汇报员。让他们先发表自己的观点,总结别的小组成员的观点,在如果发言不是特别完整的情况下可以让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例如:在初中译林版,八年级上册中,Unit1,friends主题中,我们要求从三个方面来描述自己的朋友,looks,personality and future plan 我发现学习基础差点的学生描述的不是特别完整或者表达有错误,有的同学会表达一个人的外貌,像he is tall and slim, he has bright and smiling eyes.这样的表达方法,有的同学会用 “he wants to be a ...in the future”但是对于一个人的性格和品质就只能笼统的概括一下:“he is helpful.., he is honest”等等,但是他们无法对一个人的性格和品质进行进一步的说明。这时候老师首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老师可以让其他的小组成员进行补充或者进行错误修改。

我们还可以将信心不足或基础较差的学生单独分组,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学习任务。一般这样的学生一个班级有两组,老师可以给他们适当的指导,引导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并给予肯定的评价。这样有利于学生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来,发挥自己的作用,提高自己的胆量和信心。

2.合作学习的任务设计不合理

教师必须认真考虑,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在平时教学当中,学习任务设计会直接影响小组学习成败,适当的学习任务不仅有助于合作学习顺利实施,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而不适宜的学习任务可能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影响学习任务的完成。在平时教学中会发现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开放度太大。一般来说任务的开放度越大,目标就越不清,难度就越大。这样学生就不知道无从下手,或者无从找到话题进行表达,或者就会流到别的话题当中去,偏离课堂的学习主题。教师可以设计具体一点和教学内容相关,可以用到学到的语言点,又可以适当发挥的,并且可以通过合作学习能够更好的完成的讨论主题。

例如在译林版七年级下册unit6,听力部分,需要讨论这样的主题,the history of Chinese kits. 但是如果直接用这样的主题进行讨论,学生会把网上关于风筝的历史都搜集过来,洋洋洒洒,会出现偏离主题的讨论,并且有的语言点又没有学过,无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就给小组学习造成难度。老师可以根据书上出现的四个人物即Mozi,Lu Ban,Cai Lun and Marco Plo在风筝的历史上担任了什么角色。并且可以提供相关的表达用法如“make ...out of..., use...to make...,be famous for...”这样学生就能够很好的就要点完成任务能力再鼓励基础好的同学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发挥。

如果学生对于表述的东西没有统一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出统一的提纲,让学生在这个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发挥,然组内成员进行补充,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初一英语译林版下册,7BUnit4,reading 部分,前面课文基本的学习任务完成之后,我们可以激发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这篇课文就是讲方位的运用,如果我们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来巩固所学内容的话,“if we have a class trip to the zoo of our city,which way shall we take?And what animals can we see in the zoo?”个人认为这样的任务就有点不统一,容易引起矛盾和分歧。有的同学如果没有去过动物园,或者小时候去过现在忘记了,或者去的动物园又不一样,怎么样来完成这个任务呢?所以老师可以根据实际的动物园的情况给小组一幅地图,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这个地图来进行发挥,对所看到的动物可以多样化一些,这样既可以巩固方位和动物特性又可以适当补充其他动物的特性。

3.合作学习的评价不合理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起到辅助者引导着当然还有评价者的作用。但是有的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是根据自己的主观印象,评价空洞,奖励不明显。往往对于那些发言的同学,或者发言较好的同学给予很高的评价从而忽略了小组其他成员,使得其他成员体会不到自己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就,学生就不积极的去参与,这样肯定无法激发学生的完成任务的兴趣。合作学习的评价内容不仅仅包括任务的达成情况更应该包括完成任务的过程,包括学生的参与态度和合作意识等等。也就是应该采取个性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的办法。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个体和小组成员的共同发展。

而且评价必须和教学同步,要让学生在过程中自我反思。一边评价一边进行新内容的指导,这样学生能够马上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及时进行修改和补充。例如我们在上面提到的主题the history of Chines kites,学生在叙述完自己的观点之后,老师可以及时的播放录音材料,让学生马上了解到材料里面的内容,和自己的叙述内容进行比较,看看自己比材料多表达了哪些内容,或者还缺少了哪些内容。然后把里面的几个表达方法的正确使用进行讲述,让学生及时看到自己在哪个方面运用错误,并得到及时的更正。

4.合作学习中的作业及处理策略 篇四

问题的设计同合作学习的效果有很大的关系。这是因为,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是围绕着一些问题进行的,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和掌握。所以,教师对合作学习问题的设置必须要仔细。首先,要设置开放性的问题。以电流与电压的关系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电路图的设计,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为了让结论更加普遍,我们需要对电路中电阻两端的电压进行怎样的改变?”通过讨论之后,学生就可以找出两个问题的答案。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其次,设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不能是为了合作而合作。例如:在进行电压这堂课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讨论电压表和电流表在使用的过程中有神门相同点和不同点,虽然学生们在一起的讨论相当热闹,但是这一问题的答案都在书本上,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

二、有效分组

在进行合作学习教学时,分组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首先是要对全班同学的分组进行认真的研究。在进行分组时,不是将学生进行随机的分组,而是综合考虑他们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性别、性格和脾气。对内,老师分配的小组需要每个同学能够在小组内发挥自己的最大优势,而且能够相互帮助,提高学习效率;对外,小组之间能够进行公平又激烈的竞争。然后进行适时分组。这里的分组就是要求一些同学负责收集资料,一些同学负责发言,每个同学的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合理评价

合作学习中,评价工作要将小组评价和小组中的个人评价结合在一起。例如,在“摩擦力”的教学过程中,对小组的评价主要是查看小组中的成员分工是否明确,学生的个人能力同分工是否相符;而评价个人时则是查看学生参加合作学习时是否积极,最后,查看探究是否得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有关因素。与此同时,评价需要帮助同学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四、小结

5.合作学习中的作业及处理策略 篇五

在新课改过程中,合作学习被广泛采用,但随之也出现了一些不利于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常见问题。这里针对无价值的学习任务、自发的合作状态、学生缺乏必要的准备、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小组内成员不能友好相处、等常见问题,进行了现象描述和问题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无价值的学习任务

有的教师几乎每节课都要让学生合作学习,有的老师甚至每提出一个问题,也要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结果,大多数学生在教师要求下不得不做出热热闹闹的讨论状。

问题分析:所谓无价值不是指学习任务本身没有价值,而是指不值得通过合作学习来完成。合作学习作是通过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方式来提高学习效率的,其学习任务必须具有一定的难度,才能发挥合作学习的功能。而那些原本可以通过教师教授或教材提示就能掌握的简单知识与技能,则无须通过合作方式教学。

解决策略:

(一)在教学观念上,教师要破除对合作学习的迷信,因为合作学习并不是万能的。

6.合作学习中的作业及处理策略 篇六

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插花镇一学区于营小学

李林

邮编 236000

手机 ***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小组活动重视形式,缺乏实质的合作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笔者听过一节“找规律”的小组合作学习课,练习时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一道开放性的习题:给每个小组分发很多张有空白图案的卡片,让学生发挥想像力,涂出有规律的美丽的图案。学生每人涂出一张图案后,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究其原因,低年级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没有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

(二)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凡是听过公开课的教师多少都会有这样的发现: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如教师上公开课压力大,怕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不敢过多地让困难学生发言;教师只重视每个小组的想法而不关心成员个体的学习情况,认为好学生能够代表其小组;教师对小组的指导和监督不够,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不明确。另外,在笔者听过的小组合作学习课中,大多数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小组活动中更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这种情况比班级授课制更为严重。班级教学中学生都面向讲台,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是不是在认真听课;而小组学习中,学生围桌而坐,教师不容易发现学生开小差,这是客观原因。而教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则是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另外,小组长没有管理好小组活动,开小差的学生缺乏集体责任感,也是其原因之一。

(三)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有一位教师上一节“统计”的小组合作学习课,教师把各种颜色的花分给学生,让学生两人一组合作摆出象形统计图,统计每种花的数量;个别学生把卡片全部拿去,不让另外一个同学摆,另外一个同学争辩道:“老师让我们俩一起摆。”然后两个人才一起操作。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中一部分学生的性格自私、独立,这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四)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教师对教材重点内容编排意图的理解和设计是影响合作学习非常重要的因素。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并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笔者听过一节“100以内数的认识”的课,按照教材的编排意图,数100根小棒,要一根一根地数,数出10根捆成一捆,数出10捆;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应该多交流,说一说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理解为什么把10根捆成一捆。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感知100的大小,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数100以内的数;体会数数的根据是十进制计数法,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但是,教师在教学时,学生6个人一组合作数出100根小棒后,成员间没有什么交流,然后让每个小组的代表汇报自己小组数了多少根小棒,都是怎么数的。学生花了很多时间汇报自己是1根1根地数、2根2根地数、5根5根地数……然后教师发现时间不够了,就匆忙结束合作学习,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实际上这是教师没有完全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和重点,没有很好地设计怎样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没有向学生说清楚合作的要求和目的是什么,学生没有体会数数的根据是十进制计数法,即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五)评价和奖赏重整体、轻个体

我们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时,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可能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师引向一个误区: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个体的发展。笔者在观察中发现这一问题比较普遍。当然,研究者知道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它是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服务的。问题是:教师怎样才能处理好小组合作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呢?(六)班级人数过多,不利于分组活动

笔者听过的合作学习课,大部分是6人一组,每个班8~9组(因受条件的限制即分组比不分组占的空间大),个别情况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没有来上课。众所周知,我国学校班级人数较多。从笔者多年来在学校调研了解的情况看,一般都在50人左右,多者甚至达到70~80人,这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了一定困难。一般来讲,班级人数在50人以下,比较容易分组且易于管理;人数过多,不好分组也不好管理。另外,大部分学校是按班级固定教室,这就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很多不便,因为有很多课不需要小组合作学习,一个班级的桌椅在课间休息的几分钟里重新布置是不现实的。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

对于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新事物,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研究怎样通过理论学(一)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诸如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信心;等等。从中可以发现,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是:既要让每个学生获得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由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向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要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的角色;评价的方法、手段及内容也要变化。笔者最近在新课标教材改革实验区调研中发现,有些教师还没有转变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地方,还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一堂课下来基本上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学习和算法多样化等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

数学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教学组织形式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广大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理念,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

(二)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如前所述,合作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但是合作也只有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学生的合作与成人的合作有所不同,成人已经完成了上学打基础的任务,他们合作的最主要目的是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而较少关心每个人发展得怎么样;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这样的个性,才能够打下走向社会从事独立工作或与别人合作的基础。这些个性有很多独立的成分,因此,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广大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验中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而将传统的教学形式说得一无是处。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学习也可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教师既要考查每个小组的成绩,也要关注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发展,可以用一些不定期的小测验来检查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优点,把每个人的智慧都发挥出来让大家共享所产生的效益远比一个所谓的好学生“一言堂”高得多。组长要负责管理好每个成员,通过合作学习使独立、自私的学生表现出合作、互助等积极的性格特征。

(三)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

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或者让组长做小老师,而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建立一种责任感,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四)教师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

教师除了在理论上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加强对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教师的合作学习教学技能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1.合作学习的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2.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3.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组合作学习在低年级教学中的运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4.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五)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有些问题是学生不善合作,不知道怎样合作造成的,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更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有效技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具体而言,主要可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能力。

1.学会收集资料。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课题有一定难度,有时需要收集一些资料。要让学生学会用什么工具,通过什么途径,收集什么样的资料等技能。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2.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指点。3.学会讨论问题。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教师要在关键处予以指导,让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笔者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很多学校为了贯彻课程标准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精神,便于小组合作学习,在一年级招生时,已经减少了班级人数,但有些好学校仍然达到每班60多人。因此,学校在招生时,宁可多招一个班,也要把班级人数控制在50人以内,这样才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另外,学校要打破常规,不按班级分配教室,按上课需要分配教室,每个年级安排一个固定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室。总之,学校要从硬件设施上给小组合作学习创造条件。

除了笔者论及的问题外,就小组合作学习来说,还有很多问题需要人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如怎样获得有效的数据,通过比较研究来验证学生在学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所获得的实质性进展。

4.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由于人的个性的差异,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愿意合作学习,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也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往。教师要使学生逐步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使大家友好相处,从而对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

5.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成员之间只有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才能以诚相待、荣辱与共,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对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也是有好处的。

6.增强成员的集体责任感。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为小组的学习任务承担一部分责任,不要有依赖思想,同时也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从而激励自己努力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7.合作学习中的作业及处理策略 篇七

众所周知,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知识、能力、观点和素养双向交流、发展的双边互动过程。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 其学习活动过程就是一个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群体性过程。合作学习是新时期时代精神的反映, 是培养探究和创新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是一种共同的, 开放的, 包容的学习, 它作为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 在培养学生主体特性和增强集体观念方面, 作用尤为突出。它改变了过去教师“独霸课堂”的局面, 发挥了学生潜能, 凸显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地位, 增强了学生间的信息“共享”, 使学生“我要学”、“我乐学”成为现实, 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 拓宽思路, 促进其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实际教学活动中, 小组合作学习也存在着操作难度大, 难组织, 学生合作意识不强, 合作学习效能不高等现象。因此, 如何解决“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存在的问题, 利用有效教学资源, 开展“事半功倍”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成为探究和深思的课题。本人现围绕上述问题进行简要论述。

一、针对学生“不愿”合作心理, 创设融洽教学情境, 使学生愿意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 它是通过“同组异质, 异组同质”的标准, 组织学习开展合作探知新知、解决问题活动。但由于学生, 特别是初中生处在心理发展特殊阶段, 在学习活动中易受外在因素制约, 存在“不愿”合作学习的畏惧心理, 出现“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学习现象, 合作学习效能显著低下。因此, 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 要在做好学习小组“归类”的前提下, 找准学生“不愿合作学习”的情感实际, 一方面采用激励、引导等方式手段, 做好学生心理工作, 一方面利用数学学科的生活性、趣味性、实用性等特征, 创设出贴近学生实际, 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情感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克服畏惧心理, 产生能动情感, 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知识点时, 教师根据以往学生学习实际, 利用数学生活性特点, 设置了“小明有一块三角形的玻璃, 他不小心将玻璃的一角打碎了, 现在要到玻璃店去划一块一模一样的玻璃, 如果他现在知道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 他一定能划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吗?”生活性问题, 此时, 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学生此时好奇心得到有效调动, 探究情感得到渲染, 主动参与到小组合作探究中, 使学生主动参与小组学习活动成为内在要求。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 学生得出了“不一定能划一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玻璃。”的正确结论。

二、针对学生“不会”合作学习, 注重学习方法教学, 使

学生能够合作学习

在实际合作学习活动中, 经常出现学生合作学习“气氛浓烈”, 但小组合作学习效能低下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 部分学生未能领会和掌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和要领。这就要求,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要将方法要领传授作为合作学习活动教学的“第一要义”, 把教师的引导指导和学生的探知学习进行有效结合, 并在学生遇到困难与障碍时给予及时的点拨与指导, 引导学生开展探知活动, 并对他们活动进行概括、升华, 做出清晰、简洁的总结, 使学生领悟探知的要领和解题的要诀, 为学生有效合作学习打下方法基础。

如在教学“一次函数图像性质”时, 教师发现学生在合作探究“一次函数图像”问题时, 不能对图像性质进行准确、正确的分析, 导致小组探究效能低下。此时, 教师根据一次函数图像性质内容, 借助数学问题概括性特征, 设置了“一次函数”问题, 向学生进行讲解。在讲解活动中, 教师将重心放在一次函数图像性质的理解和掌握上, 引导学生通过作图法进行一次函数图像的探究, 教师向学生一次函数y=kx+b (k≠0) , 当k>0且b=0, b<0, b>0三种状态下一次函数所经过的象限, 以及当k<0, b=0, b<0, b>0此时三种状态下一次函数所经过的象限, 这样, 学生对一次函数的图像性质就有了深刻的了解和掌握, 从而对上述问题合作探究“游刃有余”, “水到渠成”。

三、针对学生“不高”合作效率, 重视合作探究训练, 使学生善于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根本目标和归宿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素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学习的欲望就会更加强烈, 学习品质就会更加高尚, 学习素养就会更加深厚。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可以利用综合性问题特性, 设置囊括多个知识点、包含多个解题思想的问题案例, 让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活动, 进行过分析、讨论、辨析和总结等环节, 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得到显著提升, 为有效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问题:抛物线y=ax2-2ax+m经过点P (4, 5) , 与x轴交于A (x1, 0) , B (x2, 0) 两点, x1<x2, 且S△PAB=10 (1) 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 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Q, 使得△PAQ和△PBQ的面积相等?若存在, 求出Q点的坐标, 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该问题是一道有关“二次函数”的数学综合性问题案例, 该问题条件中隐含着“二次函数”、“三角形”、“一元二次方程”等数学知识点, 在解题过程中还要运用到“数形结合”、“函数和方程”等解题思想。此类问题案例运用在合作学习活动中, 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整体性、分析逻辑性和解题方法性, 促进学生良好学习素养的提升。

总之, 小组合作学习是增强学生集体观念、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初中数学教师要发挥学生主体性,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学生学习方法, 使学生能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摘要:合作学习是作为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 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增强集体观念方面, 作用明显。本文作者根据教学实践体会, 并结合教学纲要内容, 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8.合作学习中的作业及处理策略 篇八

长期以来,上作业评讲课时,教师讲、学生听,笔记记满一大本,成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这种教学形式虽然在知识传授方面有容量大、花费时间少等优越性,但其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制约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上,教师容易偏重讲授英语语言知识而忽视对学生语言知识的训练,这样教师讲得累,学生也听得烦,制约了学生运用英语能力的提高,这些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英语教学了,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急需引进面向全体学生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合作学习。

二、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

合作学习又称协作学习,是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交际技能为根本目标,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三、作业评讲中合作学习的基本操作

1.学生完成作业后,老师把正确率在80%以上的题目的答案及时给学生。这样学生会很乐意校对,一有时间学生就会主动进行讨论,有利于形成一种乐学的学习氛围。

2.课前老师将学生错得很多的题号和易混的选项写在黑板上,实际上就是这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分组讨论。看到那些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也能讲得眉飞色舞或听得津津有味,老师不由得感到欣慰。

3.鼓励学生踊跃回答问题,每一组都有一个不固定的reporter,老师适时指点,帮助归纳,起引领作用。

——When were your legs injured?

——It was on Sunday last month ____ my father and I spent at the seaside.(that/when)

当学生经过讨论后知道这一道题的答案是that后,老师跟着问这道题怎样改过后可以选when, 经过比较学生知道这道题的关键在于动词,将spent改为played答案就不一样了。接着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做过的类似题目:

——Where did you meet Dr. Wang?

——It was in the hotel ____ I worked/he started.

这样学生经过主动参与讨论,在老师的引领下积极思考,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加深了理解,提高了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效果。

四、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也暴露了一些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如学生难以在公众面前发言,小组讨论噪音较大,讨论时活动时间不能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组织不到位,小组中个别成员出现“搭车”现象等等。因此在进行合作学习时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方面。

1.合理分组

就近组合:按班级正常的座次,将座位邻近的学生组成四人一组或六人一组的学习小组。这种合作小组的组合形式,无需过多地调整座次(可就近调整座位),同时考虑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这就为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为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这种组合实施一学期后,为保证各小组力量均衡,可以重新分组。每一组内培训一个善于协调并有责任心的小组长,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关系,使得小组成员间能很好地交流,关心帮助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争取组内同学共同进步。

2.教师的作用

在新信息与日俱增、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方法日趋多样的今天,教师个人不可能拥有所有的可满足学生需求的知识,因此在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中首先要强调的是师师合作。同时教师不再单纯的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也是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发展交际能力的促进者,以及学生学习语言的鼓舞者和学生学习的伙伴。真实地展示自我,与学生真诚地交流,不妄自尊大,同时经常表扬学生的点滴进步。在教学中对不同学生的个性怀着尊敬和接受的态度,不因学生的个别差异而厚此薄彼,并且容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犯错误。即学生在学习英语中,出现错误,不轻意批评,而是采用学生能接受的方法来使其意识到自己所错之处。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使之不仅“学会”而且“会学”。为他们日后的深入学习和继续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教师不再把自己视作工作者,而是合作者。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的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

3.全面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

总之,合作互助学习,正是秉承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而具体实施的,它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重视“尖子生”,忽视“中间生”,冷落“后进生”的现象。合作互助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都互相支持,互相鼓励,使人人都能学懂、学会,从而达到面向全体。因此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詹姆斯H麦克米伦 学生学习的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42

[2]王坦,高艳 合作教学理念的科学创意初探[J]教育探索,2003,(1)

[3]陈燕 合作学习课堂教育学中的应用研究[J].杭州大学教育系1997年教育学论文

[4]盛群力 个体优化教育的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36-137

9.合作学习中的作业及处理策略 篇九

在农村初中小班化语文教学中的瓶颈与解决策略

【摘 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模式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创新要求,这样的改变令很多语文教师一时束手无策。而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由于出去学习的机会较少,接触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并消化吸收从而运用到实践的能力更是欠缺。关键在于教师转变观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教师采用多种教学途径、灵活运用语文教学的方法,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其中,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才能有所突破。

【关键词】 自主 合作 探究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要求教师将这一学习方式贯彻到每一个阶段的目标和“教学建议”中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模式就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创新要求,他要求教师一改以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让以前是被动接受的学生作为主体,学习方式变传统为合作、探究,这样的改变令很多语文教师一时束手无策。而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由于出去学习的机会较少,接触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并消化吸收从而运用到实践的能力更是欠缺。所以,我作为农村初中的一名语文教师,深感新课改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全新的理念在运用实施时较为困难。我一直在努力实践这一理念,通过自己的教学反思和对同事们的观察总结,发现一堂语文课要是能充分运用好“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模式进行授课,就农村现在的状况来看,对这种学习方式的制约因素还比较多,这里提出来,供广大农村语文教师参考。

一、教师对于“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淡泊,学生无法真正成为课堂中的主体。这种新理念将自主放在第一位,足可以看出自主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的第一要义,是这一种新理念的基础和指导思想。而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虽然已意识到新课程提出的这一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已在摸索中前进,但部分教师仍对于放手学生实在不放心,总觉得靠不住。有的教师也试着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给孩子们合作、探究的机会,却不等孩子们得出结果就草草收场,统一答案,不给孩子们深入探究的机会。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传授新知”是中心环节,主体是教师,学生是被动接受者。教师要讲得透,学生要集中精力听得明。只有讲透了,教师才会放心,才会省心。这种传统

很明显违背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教”轻“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

还有就是教师对于“自主、合作、探究”的理解有误,会导致课堂中学生热热闹闹的在一起探讨,结果得不出答案的现象。这主要是部分教师没有弄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诚然,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协调的合作省时高效。但探究学习应立足于自主探究,合作只是辅助的。只有在合作中人人都自主地完成分工的任务,才会有集体成果产生。如果都等着分享其他合作者的成果,就可能出现光热闹,没效果的局面了。

二、教师未能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农村初中的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个体差异很大,水平参差不齐。这些客观存在的现象得要我们的语文教师细心观察,按类划分,因材施教。简单来说,学生的知识量、课外阅读储备、语感、理解力等不同,直接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让我们的教师很不放心,更谈不上“合作、探究”了。因为学生之间的差距大,“合作”起来会较为困难,探究的可能性大打折扣。所以我们很多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还是认为先把文本分析透彻是硬道理,也就不管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是谁了。

三、从学生自身条件出发,他们也较难完成这种学习。农村初中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他们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在当地的学校完成学习的。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就是农村,他们中很少有人能经常接触大城市,也谈不上参与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甚至连基本的课外读物都比较少。总体上来说,农村初中的学生在课外知识储备上是远不如城里的孩子,他们的阅读量少,口头表达能力差,语文运用能力较弱。再加上他们相比城市孩子在性格上较为腼腆,课堂不好意思主动发言等等一系列瓶颈束缚,让这帮学生在课堂中能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完成学习是比较困难的。失去教师的“填鸭式”知识填充,完全把他们推到课堂的主体中来,会使他们茫然惊措,不知何为。

这些问题都要我们的语文教师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去引导学生。因为这些都是农村初中语文课堂中的顽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还得靠每一节课上教师的“润物细无声”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四、问题设计是关键。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在“合作、探究”中完成对文本的掌握、深化,这并不是说教师无所为。相反,学生的这种学习方式必须是建立在教师“主导”的前提下进行的。而教师“主导”的关键就是问题的提出。只有相对有质量、有层次、有趣味的问题才能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一探究竟。那么,作为一名农村初中 2 的语文教师在问题设计上要注意哪些呢?首先得要新颖。只有新颖,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通过合作、研究得出答案。例如:在讲《苏州园林》时,可以在导入新课时设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苏州的美在园林,苏州园林到底有什么特点?它的美到底在何处?请同学们阅读《苏州园林》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这般设计,既提出了问题,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这时只需要将学生分组合作,让他们自己去学就可以了。其实得以问促思、以问引问,层层深入地提问,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这样在各个问题上环环相扣,前一个问题是解决后一个问题的基础,两个或几个问题在知识上是层进的,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便于学生探究。如讲《故乡》,针对开头写景部分提出如下问题: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是什么样的?作者用了哪些富有特征性的词语传神地勾勒出这种景象?用这些描写故乡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这种提问方式,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便于引导学生一步步去合作、探究。再次得抓住契机,不能滥问。应该在关键处发问,问题设计要有深度,不可过滥,过于形式化、简单化,学生张口就来,那就有悖初衷了。

五、实践机会少,探究性阅读无法实现。接受性学习的传统方式要求学生抄写课文的语句,倾听教师的讲解,背诵固定的答案。而探究性学习强调语文能力要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强调让学生在直接阅读课文及课外读物的过程中,去获得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阅读能力。鼓励学生自己查工具书去解决生字新词,查阅作家作品知识和读物涉及的其他学科知识、文化常识;鼓励学生自己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等,这些以农村初中的条件,很难达到。学生要想得到这些实践机会很少,往往只有通过语文教师的讲,才能帮他们满足这些知识。故新课标提出的“探究”式学习模式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教学中的应用就较为困难了。

六、评价单一,缺少激励。在课堂合作学习中的评价问题,约翰逊等人提出过五条必须遵循的原则,其中第五条指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运用多样化的评估方式。而我们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往往只顾及对学生的直接评价或指导,对他们的学习予以矫正和鼓励。其实,在教学之前,教师就应该明确目标、期望与方式,通过诸如小组评分、个别评分、两者结合等方式进行评价。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过程评价,这样便于教师监控学生行为,并能适当干预,提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当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的评估方式更要多样化。一般情况下,教师都会简单点评,稍作补充。其实还可以通过测试、口头陈述等其它形式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农村初中语文课堂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键在于教师转变观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教师采用多种教学途径、灵活运用语文教学的方法,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其中,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相信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必将有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10.合作学习中的作业及处理策略 篇十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学生语文能力以及语文思维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选择,与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有着直接的关系,为此,对教学模式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合作学习模式的应运而生,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有效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学语文教学 应用 效果

在现代教育过程中,合作学习模式作为一种高效、发展性的教学法,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明确了教学目标,不仅增加了师生互动,还实现了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模式,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选取恰当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设计符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展开全面的学习。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现有水平设计一个恰当的合作学习目标,根据课文展开全面的教学。比如,在学习《天净沙?秋》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诵读,并且从整体上理解诗歌含义,想象诗歌中蕴含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就可以明确方向,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二)合理分组

在进行分组的时候,可以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展开,结合学生性别、能力水平、个体差异等予以合理分组,一般而言,每组成员在4~6人之间,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组内成员的互补性、差异性,促进合作学习的展开;同时,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竞争性,展开公平竞争,让学生更加积极的学习知识内容。除此之外,在分完组之后,可以指定或者由组员推选一名学生担当组长,这样可以更好地完成学习内容,达到学习目标。

(三)精心设计问题,拓展学生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问题的设计,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之后结合所学内容,展开相关的思考与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应用合作学习模式的时候,可以通过组内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快的解决问题;同时,通过组间讨论,可以有效扩展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进而使学生产生了求知欲,实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乌鸦喝水》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读课文,进而找出自己不懂、不理解的词句与内容,之后让每组提出问题,通常情况下,学生提出的问题主要有:为什么乌鸦喝不着水?水为什么会升高?乌鸦怎么衔石子……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并且让组长代表组员发言,表达本组的看法,在此过程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除此之外,在每组发完言之后,可以互相补充,取长补短,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深化讨论,总结评价

在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之后,教师可以让每组汇报学习成果。通过组间交流与讨论,激发了学生思维的不断碰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最后,一定要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总结,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提高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在学习《小壁虎借尾巴》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并且教会学生抓住课文重点,明确课文含义。之后,让学生进行互相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倾听他人的观点,在此过程中,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成长,实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效果

(一)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合作意识,是教学的义务与责任,只是依靠教师说教,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自觉的将学生融入到合作学习当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而言,一定要重视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合理设计教学活动,运用合作学习模式,有效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进而对教学内容展开全面的学习。并且随着合作学习模式的不断应用,可以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形成合作意识,增加了师生互动机会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在合作学习模式中,通过小组讨论环节的实施,鼓励每位学生发言,观察每位学生的表现,进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阐述同一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取不同方式表达,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

(三)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不仅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增加了师生互动。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分析,对新知识进行讨论,并且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进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学习积极性。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合作分组,有效调动了每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与思维的提高。

参考文献:

11.合作学习中的作业及处理策略 篇十一

合作学习不仅是目前教学改革的新趋势,而且在教育教学领域中日益受到重视。针对传统课堂教学忽略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等缺陷,合作学习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培养了合作技能,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进而有效地改善了课堂的学习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在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阶段,合作学习中存在着学生学习兴趣比较低,教师对动机理论促进合作学习理解的不足,导致课堂中合作学习只停留在形式化的表面,并不能真正发挥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优势。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动机是推动有机体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因或动力。合作学习研究专家王坦、盛群力、靳玉乐、黄政杰、斯莱文(Robert E.slavin)、沙伦夫妇(Sharon, S.&Sharon, Y.)、卡甘(Kagan, S.)等把动机理论作为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理论之一。合作学习的理论假设是学生“愿意学”,这说明只有处理好动机与学习的关系,才能有助于落实合作学习理念,充分展现合作学习是一项富有成效的教学策略。

二、合作学习中存在的动机问题

目前,虽然合作教学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部分教师对合作学习实质的把握比较欠缺,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问题,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 学生集体意识、集体荣誉感淡薄。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对所在的小集体缺乏凝聚力,没有集体荣誉感,有时甚至出现小集体不团结、小集体拉帮结派等现象。

2. 评价群体凸显,个体失落。

课堂教学中有时对集体评价过高,对个体的评价相对减少,致使个体积极性相对减弱,因而达不到教师组织合作学习的期望。

3. 缺乏合作意识与社交技能。

在小组讨论时,经常有一些学习好的同学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而后进生因害怕说不好丢面子,则不参与合作,致使小组活动没有明确的活动程序及策略安排而导致比赛失败。

4. 合作学习的纪律问题。

在小组讨论时,如果课堂气氛过于活跃,就像赶集场上一样热闹,其效果并不好(王坦,2001)。正如王坦教授所说:“学习的课堂听起来应像一个蜂窝,而不应像田径场。”还有学生有时会出现“搭车”现象和“松散”现象。

三、合作学习中动机缺失问题分析

1. 合作学习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合作学习是一种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注重情意色彩的教学策略,这就说明只有处理好动机与学习的关系,才有助于落实合作学习理念,而充分展现合作学习是一项富有成效的教学策略。可见,合作学习融合了动机理论,并从该理论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和合作意向。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对合作学习动机的激发大多是凭自己的经验,或者是向一些资深教师请教,并没有关注合作学习背后之所以然的东西,从而导致其动机的缺失。

2. 有效的动机激励能提高合作学习效率。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主要有:学习动机能够激发其适当的学习行为;能够为其学习行为定向,使学习活动指向特定的学习目标;能够维持其学习行为。当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把自己的各种需要与能满足其需要的集体荣誉、奖励与个人行为联系在一起时,这些需要就成为学生行为的目标,并进一步促进其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

四、在合作学习中激发学生动机的有效策略

1. 通过奖励集体目标的实现促进合作学习。

奖励集体的目的是让集体中成员要认识到自己与集体荣誉沉浮与共,提倡的是一种合作性的目标结构或奖励结构。在合作学习中,奖励集体追求的是小组目标,即集体成员有着共同目标。教师要让学生领悟到只有达成共同目标,小组才能获奖励(郭德俊,2005)。奖励集体的特征体现了合做学习是一种合作的目标结构或奖励结构(盛群力,郑淑贞,2006)。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动机,首先从奖励集体目标出发。学生所在的集体受到了奖励,小组成员也受到了奖励,他们慢慢会因为处在受奖励的集体中而感到自豪,渐渐对小集体产生荣誉感,这样就渐渐培养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的动机。因此,在这种情境下,集体各成员之间会形成积极的互赖关系,以一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集体其他成员的方式活动。

2. 通过满足学习者个体的需要促进合作学习。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通常表现为彼此提供帮助,交流信息,支持对方(王坦,2002)。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通过积极互动以满足自己的多种层次需要。如通过成员彼此相互帮助、分享资源等来满足他们的安全需要。积极的同伴关系使学生有了归属感,促进了他们追求更高的需要,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想获得更多知识的动力。他们愿意为学习付出努力,从而提高学业成就。这就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结构,只有当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时,更高一级的需要才能得到激发。这种关系满足了学生诸多的基本需要,在满足学生安全、归属与爱、尊重的需要基础上,他们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学习(盛群力,郑淑贞,2006)。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是单干、竞争为主,注重分数、排名,学生间的互动是被限制的(拉塞尔.伊.埃姆斯,卡罗尔.埃姆斯,1990)。而合作学习倡导的是建立一种让学生感到舒适、有价值和安全的环境,鼓励生生、师生之间形成积极的情感,对学校产生积极的态度。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既是一个充满友爱、温馨的“家”,又是展现公平竞赛的学习场所。

3. 通过引导学生正确的归因模式促进合作学习。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成功、失败,小集体的激励与惩罚进行正确的归因,一旦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学会正确地看待努力和能力,就会激发合作学习动机。首先使学生相信努力能带来成功,从而体现个体能力。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增长的,这就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的动机。其次,合作学习不仅重视学业目标,而且要求学生学习社会技能的知识。学生的能力不仅体现在学业成绩方面,而且体现在与人交流、沟通、协商以及组织、管理、调节小组的社会交往能力方面。学生把小组中的成员看作是具有不同才能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靳玉乐,2005)。学生感觉彼此相近的倾向促进了他们的人际吸引和亲社会行为。总之,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将结果归因于足够的努力和能力增长观,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的归因理论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

4. 通过加强学习者个体对成功的体验促进合作学习。

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让上、中、下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均等的成功机会,给不同基础的学生设置不同的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困难来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树立成功的榜样,即让学生在自身的进步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合作学习中,应让学生与以前的自己进行比较,并让他们通过观察与自己能力相近的同学,因为进步而被记入班级登记表,会受到鼓舞,增强自我信念,相信自己能够完成同样的任务,进而逐步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动机。

五、结语

作为传统的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的发展,合作学习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和家长的肯定。本文从合作学习中缺失动机而导致合作学习有效性低下的问题出发,结合合作学习中动机问题的重要性,提出激发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动机的一些策略,解决合作学习中集体凝聚力不强,正确处理合作学习中个体与集体关系,满足个人需求感,端正合作学习中纪律等问题,但仍需进一步研究探讨策略的有效性,促进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

[2]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1.

[3]靳玉乐.合作学习[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

[4]盛群力, 郑淑贞.合作学习设计[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6.

[5]郭德俊.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12.数学学习中的联结及导向策略 篇十二

盛志军

浙江省富阳市郁达夫中学

13.合作学习中的作业及处理策略 篇十三

徐州市民主路小学唐龙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学生已成为学习的主体。运用不同的策略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正是我们老师探究的方向。

小学生有效地完成作业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它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有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有益于技能、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在自主学习中,有效作业设计对教师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技能,也是学生能够有效完成作业的基础,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教师给予个别的帮助,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的一些策略:

一、变课内布置为课前布置

可改革过去的“课内布置”为“课前布置”,增加对作业的预习因素及思考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现在,预习时间约占全部课外时间的五分之三,不仅提高了学习效果及作业的正确率,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真可谓一举两得。我在执教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时,我发现,学生在六年级上半学期学习过如何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在六年级下半学期学习圆柱体的体积时,就可以将补充习题这项作业提前布置给学生,大部分学生都可以自主完成作业。

二、让学生自己订正作业中的错误

自主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做作业也不例外。对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可采取“有错教师不改,学生自己修改,改终评分”的方法。这本老师发现作业中的错误,只做出记号,不再批

改,发回学生,由学生自行订正,老师根据批改的次数给予适当评分,记载于册。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教师批改意见的重视程度,增强了教师批改作业的有效性。特别是对一部分差生,作业错误较多,往往要多次修改,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本子上的“不及格”,充分调动了学生订正作业的积极性。在我执教苏教版四年级数学并兼任班主任的过程中,学生在日常行为规范方面,大部分班主任都采用:统一要求,发现问题,记录不足,进行反馈。后来我发现,将这种日常行为管理的策略运用在数学作业的改错中,也有比较显著的效果。

三、分层次布置作业

我在过去布置作业时采取了一刀切的方法,其结果是优秀学生感到吃不饱,他们的智力发展受到抑制,也容易产生自满情绪;而中等以下学生却觉得压力太大,望而生畏,失去了学习信心。为解决这种矛盾可采取分层次作业,分档处理,使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我将学生按好、中、差适当的分为A、B、C组,将作业习题分为起点题——由差生(C组)完成、一般题——由中等生(B组)完成、思考题——由好生(A组)完成。这样做,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最重要的是让每一学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四、课堂上注重练习

著名学者布鲁纳认为:“数学中的反馈——校正过程是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充分发挥认知基础特征的一种重要方法。

”课内小练习将课后部分作业或练习有机地设计安排在教学过程中,这样既加强了课堂训练,又减轻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同时课堂上进行练习有利于分类指导学生,在学生独立作业时,教师可重点帮助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如果提前做完了规定的作业,可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知识水平适当选择一些难度较大的有代表性的综合题去做,这样既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满足了优秀生的求知欲望,达到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效果

五、展开“兵教兵”活动

当学讲计划走进校园时,我将学生分为4人小组,在自己在批改作业的过程当中,我同时采用了“兵教兵,兵帮兵”的方法。对学生作业分为两个步骤完成:第一步以小组进行评改,各小组组长批改各小组的作业,组长的作业由课代表批改,批改者要改题、评分、签名,若发现对改错或错改的现象,教师先要追查其责任;第二步再由老师批改、验收。

六、作业的评语要有激励性

提高学生的兴趣不仅体现在课堂,也要注重作业的批阅,这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批改作业,我除了用传统的打“√”、“×”及圈圈点点、删删补补外,还特别注重写评语,我称之为“笔下留声”。因为单纯的符号只能给人以视觉感受,而评语则有一种声音效应,犹如老师就在眼前指点,音容笑貌跃然纸上,给人强烈的听觉刺激和想象余地,增强了触动力。评语多以鼓励型为主,以使学生更热爱学习,从而对所学课程表现出兴趣和信心。作业给一个恰到好处的评语能鼓励学生的干劲,指导学习方法,沟通师生情感。例如对学习不理想但已较努力的同学除了写勉励的话外,也可写上一些名言,如“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对平时骄傲自大、作业又不认真的同学可写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对于学习有了进步的同学可写上“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而对马大哈似的学生不妨制造一点“黑色幽默”以加深印象。

七、允许学生将不会做的题目上交

鼓楼区刘春华主任经经常说:将公开课中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在课上浪费时间,又将学生的积极性完好的保留。其实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必然会有部分学生确实对于老师布置的部分题目不会做又不敢问老师,但为了按时完成作业就毫不费力地去抄袭,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针对这种情况,为了使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可允许学生将不会做的题目当作问题写在作业本上上交。教师可针对这些反馈信息,作为调整下一节课教学内容的依据,这样有利于教师在下一节课教学中弥补不足,提升教学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成绩。

14.合作学习中的作业及处理策略 篇十四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介绍

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课堂教学中一个以动态因素为契机, 以整个团体的成绩作为最终的评价指标, 以此来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采取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 以小组共学的方式, 为所有学生确定好共同的学习目标, 实现学生的共学、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教学形式.与传统的个体学习相比这种组织学习方式效率更高,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更强. 在课堂教学中不再是以前那种老师在讲台上不停的为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 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在实际运作中更加灵活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老师在一旁引导, 激发学生自主能动性, 积极思考, 通过相互学习进而共同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现状及问题

1. 教学过程过于表面化

由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还是一种新的学习和教学方法, 老师对这种教学方法理解不够透彻甚至是不愿意接受. 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都是流于形式[1]. 在具体的操作中老师只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分组, 在教学的内容、教学过程和操作方法仍然按照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 这样没有真正体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2. 存在参与度不均衡的情况

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中, 学生的参与度是非常关键的, 然而教学中老师并没有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老师在给学生分组以后, 任由他们自由发挥是好的, 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但是同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 小组中班级成绩较好的学生会得到更多的展示机会而那些学习成绩有困难的学生, 往往会被孤立起来成了这个小组的配角或听众, 这样就会导致小组学习发展不平衡, 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的问题.

3. 在实际合作中缺乏引导

虽然小组合作学习要求的是小组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基本上都是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学习和探讨, 但是, 由于参与的学生都是小学生, 不管是在心理上还是身体上都不成熟, 对这样的小组学习理解不透彻缺乏相应的经验. 在相互学习中会遇到各种问题. 比如, 任务分配、讨论观点达不到一致性等都会影响到实际的合作学习效果. 所以说老师对于这方面的引导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三、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1. 老师应对小组合作学习了解透彻, 深入把握

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不仅要通过分组来完成对应的教学目标, 还要求学生在此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学习[2]. 要想达到这个目标要求, 老师要深刻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和教育价值. 比如, 在学习“毫米的认识”这个知识点时, 要想让学生形象生动的理解一毫米的具体长度, 教师可以借助硬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老师需要先准备一些2 分的硬币, 将每两个学生分为一组, 让其中一个学生捏住硬币另外一个学生将硬币从手中抽出. 然后老师提问: “学生知道刚才为什么让你们捏住和抽走硬币吗?”学生: “不知道”. 老师: “因为你们刚才捏住的2 分硬币, 手指间的间距就是一毫米”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化.

2. 老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 合理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提高数学的教学效率, 但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部分学生过于依赖合作学习而忽略了自身的独立思考, 这就导致了一些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时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没有自己的想法和鲜明的观点, 从而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意义, 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要根据教材的内容来确定学习的方式, 要给足个人思考的空间, 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来决定是否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同时, 要想保证小组中每一个学生的参与度, 就必须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 老师要关注那些基础知识薄弱、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 在小组学习中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例如, 在学习“第几”这个知识点时, 老师需要在卡片上写对应的数字, 然后将这些发片发给每一个学生, 将学生按座位分成不同的小组, 老师按小组说出一个座位号然后让学生举手示意. 这样学生既能够很好地了解“第几”的含义又能够保证他们能够共同参与, 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

3. 应重视学习活动开展模式, 进行正确引导

考虑到小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 处理一些问题比较困难, 很可能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吵闹现象. 老师在项目的选择上必须要参与人员达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 例如, 课堂教学中学习圆柱体公式时, 让学生自己体验但是教师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 首先准备一些圆柱体, 将两个学生分为一组然后要求两个人合作将圆柱体尽可能的平均分为两半, 然后两个学生各拿一般用小刀切割, 切割后两个学生手中的形状要拼接成长方形的形状. 这样的合作过程保证了两个学生同事参与, 分工明确, 就不会出现小组间的争吵问题了.

总之,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帮助他们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的展示出来, 在学生之间的合作中共同进步, 相互促进. 但是小组合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 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起到应有的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对小学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小学数学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正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推广使用.基于这种情况本文根据小学数学教学为研究对象, 简要探讨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及如何对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现状

参考文献

[1]武关娥.浅谈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 2015 (13) :233-233.

15.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开题报告 篇十五

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及其实效性评价研究

开题报告

长安区教学研究室傅三荣

西安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子课题

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及其实效性评价研究

开题报告

傅三荣 周建斌

一、课题目的、意义

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的深入推进,合作学习已成为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所要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合作学习除能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使学习问题变得比较容易解决外,合作学习还具有更为深刻的的价值内涵,首先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中,讨论、交流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一种为达到目标而采取的策略,更为注重的是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因此,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教学方式,还是一种生活态度。其次,在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中,真正合作意味着彼此接纳欣赏、互相取长补短和共同携手进步。这是合作的本质,同时也是合作的最高境界。这就要求合作者视合作为生活态度,视合作为一种学习内容,而不仅仅是把它作为一种简单的学习方法。另外,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同伴不是竞争对手,而是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以往的一些课堂中,教师似乎缺少对学生合作行为的鼓励,而合作学习则竭尽全力鼓励学生把同伴看作可利用的学习资源。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合作学习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才出现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在我国,这种

新的学习方式在理论研究(如合作学习适宜条件)和实施方法的指导(如操作策略)等方面还显不足,广大教师在采用合作学习组织课堂教学时,还存在许多误区,还缺乏合作教学的能力与技巧,教师与教师、学校、家庭、学生之间通力合作还显不够,导致合作学习形式化、表面化,并不能真正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得到实质的转化。尤其是在实际操作层面上,一线老师还不能把这种新的教学理论、教学策略用于课堂教学实际,从而失去了发挥教学理论巨大生产力的作用。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这一课题我们选定研究的重点研究内容为“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合作学习”。主要针对合作学习的适用条件、合作学习的一般原则、方法即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以及合作学习系统化的评价体系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研究,我们将在理论(如合作学习适宜条件)和实施方法的指导(如操作策略)等方面作进一步完善,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完善翔实、可以借鉴的理论依据和操作依据,从而达到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执教能力,最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智力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使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1、调查法:深入实验校,通过听课、分别向教师和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和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谈话等方式了解目前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的现状、实施方法,学生运用合作学习进行学习的情况,学习效果等方面的信息。并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甄别,从而发现教师和学生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师和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研讨会、研讨课、教学体会和教学经验交流会、学习方式交流会和学习效果展示会,统一教师、学生和家长对合作学习的认识,探究出合作学习的适宜条件、实施策略、途径及方法,并将其条理化、系统化,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下发到各实验校,指导实验老师进行教学和学生进行学习,要求各实验教师实时记录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活动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包括教师的教学设计、组织形式、学生学习方式、学习效率、学生素质的变化情况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对比实验,结合定性测评、定量测评、统计和分析,发现其中的可取之处和不足,对其进行修订。

2.行动研究法

在校内分学科进行选点试验,在实践中研究策略,在研究中策划实践,并在教育实施中进行评价、调整和完善。

3.文献法、理论研究法——此方法主要用于论证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高效率的内涵;探讨新课程课堂教学价值取向。

通过学习了解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现状及趋势,研究借鉴相关的实践经验,学习研究大量教育理论,从中汲取优秀的研究成果,汲取综合一些鲜活的理念与信息,增强理论研究上融会贯通的能力,提高对本课题相关问题的认识,促进课题研究的发展。借鉴全国已经成功的高效课堂的成功经验结合我们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形成高级中学“高效课堂教学实施策略、方法和模式”

4.总结归纳法对每个阶段都进行总结归纳,用阶段性研究的经验为后面的研究提供指导,使课题的研究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五、研究内容

(一)合作学习的内涵研究

(二)合作学习教学组织优化策略研究

1.学科教学目标优化策略研究

侧重研究学科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融合问题、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分层目标的问题,以及让学生了解目标、认同目标的有效策略。

2.学科教学内容优化策略研究

准确理解现用教科书,把握教科书的整体知识架构和能力训练体系,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及学生认知规律客观审视现用教科书的总体选材、布局及细节设计,作为课程建设者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弥补新的教学内容,并予以重新组合,形成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序列。

3.学科教学方式优化策略研究

针对不同年龄学生对接受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不同需求和能力水平,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及教师个人教学风格,需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可探究解决的问题要放手让学生独立或合作探究;学生无法探究解决的问题由教师深入浅出、启发引导、精细讲解,使学生能够进行有意义接受学习。

接受与探究、合作与自主应相得益彰,不可盲目推崇或偏废某一种学习方式。通过课题研究,力求形成四大类教学方式下的教学模式系列,发挥教学模式介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作用,便于成果的推广,利于全区课堂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4.学科教学过程优化策略研究

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互动、交流,协调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节奏应符合学生的学习节律,形成和谐共振。

5.学科教学手段优化策略研究

恰当运用丰富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弥补教学内容的不足;运用多媒体改善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提高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接受力,切实发挥信息技术作为信息源及信息传输媒介的作用,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6.课堂氛围优化策略研究

良好的课堂氛围依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公平的教学行为来达成。创建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和谐的课堂,以教师客观公平的教学行为和评价语言营造民主课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所长,尽最大努力,获得知、情、意最大限度的发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一环。

(三)合作学习课堂基本特征研究

在对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优化策略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采用现场观察的方法,通过大量的优秀课案例,归纳、提炼新课程合作学习课堂的共性特征及评价标准。

六、研究步骤

1.理论研究阶段:2007.11—2008.6

实验校组建研究团队,课题负责人与课题核心成员共同探讨高效课堂的内涵及课堂教学价值取向,同时制定各项调查问卷。

2.行动研究阶段:2008.6—2009.6

分项发放、回收调查问卷,分析研究,分学科研究合作学习教学的具体策略。

3.归纳综合阶段:2009.6—2010.1

综合中期研究成果,归纳新课程合作学习之基本特征,收集推广优质课堂典型案例。

4.评价方法研究阶段:2010.2—2010.7

根据前期研究结果,制定合作学习的评价原则

5.总结结题阶段:2010.9-2010.10

形成研究报告,接受结题验收。

七、预期成果

1.《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及其实效性评价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2.论文

(1)论合作学习的内涵

(2)论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

16.合作学习中的作业及处理策略 篇十六

联系电话:***

小议初中生物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龙岩四中李素萍

新课程实施以来,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得以大力推广。教师力求在课堂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来促进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同时提高单位时间学生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虽然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课改的口号声中,许多教师自然地把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课堂教学。但是,我发现,目前生物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小组合作学习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小组活动重视形式,缺乏实质的合作

有的合作学习只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当老师要求学生小组学习时,学生们有的东张西望趁机做小动作,有的不讲给别人听或不听别人讲,各做各的,没有进行有效的学习,这样小组合作学习就只停留在形式上,学生间没有真正的讨论与合作。我听过一节生物信息整合课,当教师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完成上网查找相关知识时,小组的同学没有进行任何分工,便开始各自行动,结束后也没有集体交流。当老师让第一组派代表来阐述本组观点时,发言的同学表达的也只是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小组合作就只有形式而没有落到实处。究其原因,学生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主动意识,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进入讨论和交流阶段时没有及时提醒或指导。

(二)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通过我的尝试与观察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每个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发言人的角色,困难学生则成了听众,往往错过独立思考的机会,致使困难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获益较少。听过公开课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发现: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一节课就是那么几个同学在发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可能是教师上公开课压力大,怕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不敢过多地让困难学生发言;可能是教师注重体现每个小组的学习成果忽略了学习过程和成员个体的学习情况,这是形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还可能是教师对小组的指导和监督不够,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不明确或小组长没有管理好小组活动,开小差的学生缺乏责任感等。因此,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一部分学生,另一部分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也是失败的合作学习。

(三)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没有协调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问题,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间缺乏合作的意识,尤其是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合作最不理想。学困生由于还没有养成预习新课的习惯,独立思考能力较差,在新知识的探讨中,往往没有主动地参与合作学习;而优秀学生由于基础较好,反应快,为了小组得分,往往不顾学困生是否已经明白,就匆匆结束小组合作学习,因此达不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四)教师评价和奖赏重整体,组内的评价不足

教师的打分往往是以小组为单位,这样,小组中积极参与和不积极参与的同学的分数一样,没有激励制度,就不能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另外,教师往往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特别是较少关注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针对以上情况我认为,准确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正确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科学地使用激励性评价机制,可以有效地避免小组合作学习走入误区。

二、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表述,可谓众说纷纭,但其本质是一样的,即: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以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性活动为载体,以小组共同达成教学目标为目的,以小组总体成绩和个人在小组中的表现为评价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针对前面存在的问题,本人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解决:

(一)确定好合作交流的规模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合作小组人数不宜太多,人数过多,不容易组织和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常组织由4名学生组成的小组进行讨论,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被赋予特定的职责。如“主持人”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安排发言顺序;“记录员”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与结果;“检查员”要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确认每位成员都完成了学习任务……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可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分工。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并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真正把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二)培养学生正确交流的习惯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

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交流的过程是个体从狭隘走

向广阔的过程,通过交流使得学生的个体思考成为集体智慧,体现了合作的目的。但如何让学生更有效的进行交流呢?

(1)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

(2)要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在讨论学习时,教师应教学生要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倾听他人观点,肯定别人的优点,有不同意见时,也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碰到分歧或困难时,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这也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的长期培养,潜移默化。

(3)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合作学习尽管是小组化学习,人数不多,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提高学习效率。

(三)有效实施评价策略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保障

(1)实施目标评价,促进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精髓是通过学生互动求得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达到个人目标,而且要帮助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协作,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所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师要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制定学习目标,只有小组成员都完成了自身的学习任务,小组学习目标才算最终达成, 才能给予此小组较好的评价。

(2)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培养合作精神。研究结果表明,激励性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时,“小组合作表现”是评价的主要指标,它包括:小组成员分工的合理性、小组成员的合作

方式、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个人对集体学习的贡献等。教师要将激励性评价指标公布给学生,并定期对小组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3)评价和奖赏整体与个体相结合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时,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同时对组内个体的评价也应有差异,可以采用组内成员互评和自评相结合,力求给每位同学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提高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7.合作学习中的作业及处理策略 篇十七

1. 什么是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又称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小组活动,采用合作的方式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策略。上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David Koonts率先在教育领域倡导并实施合作学习。作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合作学习理论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已逐步发展为一个令人瞩目的教学理论研究领域与教学流派,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我国对合作学习的研究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教学实验都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王坦对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从以下六个方面加以概述,即合作学习的互动观、目标观、师生观、形式观、情境和评价观。他对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归纳如下:1)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2)合作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3)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4)合作学习是以各小组在达到目标的过程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5)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

2.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a)合作学习是学习者自身提高口语水平的需要。英语是大学生最重视的课程之一,也是花费时间最多的课程之一。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国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有所提高的同时,许多学生听力和口语能力提高不大,听不懂、说不出,用英语进交际的能力很差,与他们已掌握的语言知识如丰富的词汇量及熟练的语法结构等水平极不相称。口语作为英语教学中的种形式,其地位也随着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断提高而日益提高,也是学生最希望提高的内容之一。实践证明,合作学习确实能够在提高口语水平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b)合作学习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深入和频繁,中国越来越需要大批既通晓专业知识技能,又能用英语和外国人顺利沟通的人才。然而,在人才市场上,常听到招聘人士感叹:很多毕业生虽手执崭新的四、六级证书却口语能力滞后,实际能力与分数严重不成比例。这种不平衡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广大英语工作者的注意,只有重视口语教学,全面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才能适应时代需求,培养合格人才。

c)合作学习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本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主要是“要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往的需要”。大学英语的课堂要努力实现从“传授和讲解语言知识”向“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转变的这一改革背景下,每位教师都面临着“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利用积极因素,采用更适合于学习者语言能力发展的课堂教学方法,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这样一个关键性问题。采用小组合作活动形式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条可能的途径。

d)合作学习是英语口语教学的需要。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缺少实践,或者已有类似做法,却未在理论上给予重视。一般来说,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并未开设专门的口语课,口语学习主要是穿插在大学英语的精读及听力教学中。大学英语本身教学时数有限,而教学任务又非常繁重,教学压力大;加上师资水平的高低不一,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口语的实践及提高。学生由于害羞、怕犯错误、怕别人笑话等,不敢开口讲英语。也有少数的学生认为口语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并未有太大的直接影响,不愿去学习口语,这都使学生的口语学习难有大的进步。再者,高校学生的入学时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只有少数口语较好的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发言,口语水平较差的学生却因怕在教师和全班同学面前“出丑”而从不主动开口练习。这无疑增大了课堂教学的难度。为了提高口语课堂的教学效果,英语教育者再次将目光集中在合作学习理论的实践上。

3. 口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取得了初步成效,建立了积极的同学关系和民主的师生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和主体意识,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唤醒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让更多的学生开始从被动接受的模式中走了出来,主动增加口语练习机会。

同时,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尝试应用于外语口语教学,并非十全十美。在实践中,仍有不少问题或困惑之处,比如对合作小组口语实践的评价、合作过程中的冷场问题,如合作学习的课堂较传统课堂吵闹,过分依赖组内合作而造成部分学生缺乏独立性;把学习的主动性让位于学生,允许他们自主学习使许多教师无所适从;学习者的风格和个性可能不适应合作学习;在训练过程中由于交流方便反而过多使用汉语,没有达到英语口语练习的预期效果;教师在训练过程中没有认识到角色转换而过多主导,缺少引导,协调不足最后导致浪费课堂时间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共同探索,共同解决。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英语口语教学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对该问题的探讨从未停止过;将合作学习的理念应用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可以有效改善课堂气氛,增加学习者口语习得的机会。合作学习模式将合作学习运用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是在新环境中运用新理念,困难是有的,但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外语教育工作者应当不断探索、努力,扬长避短,让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

[1]Anuradha A.Gokhale.Collaborative learning enhances critical thinking[J].Journal of Technology Education,1995,7.

[2]Tinzmann,M.T.etc.What is collaborative dassroom[DB/ON].http:/www.84999.com.cn. 2002.

[3]许嘉路,王福祥,刘润清.中国语言学现状展望[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4]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

上一篇:小学作文批改方案下一篇:小班艺术领域教育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