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科语文

2024-06-23

四川师范大学学科语文(共10篇)(共10篇)

1.四川师范大学学科语文 篇一

2018四川教师招聘面试中学语文学科答辩题及答案(11.16)

四川教师招聘面试答辩问题大概分为基础信息类、专业知识类、工作实践类以及教育评价与反思类。

[中学语文学科答辩题]

[示例一]初中语文《狼》答辩

1.请你谈谈教授初中文言文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第一,文言知识。语言是文言文篇目的最基本的层面,学生必须清晰地明了语言,才能透过语言探究文章的深层内涵,所以清理语言的障碍,是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第一要去;第二,积累方法。文言现象是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同样的文言现象可能会出现在各个时代各个篇目中,所以,对于较难的文言现象,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归类,总结,建立属于学生自己的文言体系。此外,教师还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带领学生有节奏地有规律地朗读,诵读,背诵积累好的文言知识点;第三,大量阅读。汉语是一种直觉性感悟胜于理性分析的语言,除了系统地学习文言知识,学生还需要大量阅读文言文,从阅读中感悟语言和意境,熟悉句型及用法等。教师需要有选择地布置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任务给学生,并且做好反馈活动,如读后感,分享会,文字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2.你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知识与能力】正确认辨析本文中的通假字,可结合注释以及工具书正确解释文章大意,可按照正确的节奏朗读全文。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品词析句、合作交流及教师点拨这一学习过程,正确领悟本文的象征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学生可透过文字了解文章创作年代的社会状况,体会作者“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的社会意义。

【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品词析句、合作交流及教师点拨这一学习过程,正确领悟本文的象征手法。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3.请你谈谈你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参考答案】

《狼》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之一,本节课通过对形象的分析解读了文章的现实意义,对于学生阅读这部作品有启发性的作用,但是在教学目标中提到了“象征手法”,这一点在教学设计中没有特殊强调,应在拓展延伸环节,对主题思想加以梳理后再次强调。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4.课下你让学生以自行阅读《聊斋志异》中的其它篇目,用意何在? 【参考答案】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内容中,方法要远远比知识更为重要,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通过品词析句的方式,分析主角心理,并结合时代背景合作讨论了作品的现实意义和象征手法。通过这个方式,学生可以由浅入深地明了作品的审美价值。课下应该趁热打铁地对这个方法加以巩固和使用,因此,我布置了这个作业,学生可根据课堂上的授课思路,自行阅读和学习,并通过分享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但巩固了课堂上的方法,还会提升自己课外阅读的目的性和质量。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5.请你说说语文的备课工作包括哪些环节? 【参考答案】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备课充分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效果。作为语文教师,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备课工作主要包括三个环节:

第一步:备教材。教材是教师的脚手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上课之前,教师首先要对教材有很清楚的了解,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目标具有针对性,教学重难点才会突出,同时也要很熟悉每一篇课文的背景、内涵,并能对文章有深入地解读。

第二步:备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一切个性化的教学都是围绕着学生开展的,所以对学情的了解也是备课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能做到能根

据学生个体差异设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从而有针对性的促进学生的学习,也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第三步:备教法。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因此课堂教学的手段就很重要,那么教学方法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课程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来选择,合适、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为我们一堂课的成功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来源于网络整理)

[示例二]高中语文《滕王阁序》答辩问题及解析

1.课文中多次用典,请举出一例并说明其作用。【参考答案】

文中多次出现的典故。且都用得恰当贴切,非但没有冗赘晦涩之感,还使文章显得富丽典雅,委婉曲折,情意真切。“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这四个典故连用,隐喻作者命运坎坷、为沛王府修撰而受排斥打击和因作《檄英王鸡》文而被高宗逐出的遭遇,虽心怀愤懑之情,却含而不露,且无金刚怒目之嫌。“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这两个典故是隐喻目己不畏险阻、壮心不已的坚强信念。“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悫意之长风”等典故。则隐喻自己“长风破浪”的浩气和积极进取的决心。

2.文中对偶的类型有哪些,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文中除了“磋乎”、“鸣乎”、“所赖”、“云尔”等叹词、语助词与“勃”的自我称谓外,大部分都是四字一语和六字一语的对偶句。这中间有的是单句对,如“云消雨弄,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有的是复句对,如“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还有的是本句对,如“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中,“襟三江”与“带五湖”对,“控蛮荆”与“引瓯越”对。再如“腾蛟起凤”、“紫电青霜”、“龙光”、“牛斗”等也都

是本句对。这种对偶句不仅句式工整匀称,而且错综多变,读来节奏明快,整齐和谐,铿锵有力。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3.你是如何实现你的教学目标的? 【参考答案】

为了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引导学生从图片入手,在感受到美感的体验上进入课文。在整体感知环节,我通过给学生布置任务,引导学生自行梳理大意,初步感知音韵,在重点讲解文言现象,彻底扫清字词障碍,最后讲解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作为辅助,这一部分结束,知识与能力目标就完成了。在第深入研读环节,我会从文章结构、修辞和名句鉴赏入手,请学生对这三部分的文本语言特点及作用进行深入地探究学习,这一部分结束,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就完成了。在课堂上,我会在重点环节设计了鉴赏任务,学生通过完成这些鉴赏任务就逐步感受到了本文的画面美、音韵美、遣词美和意境美。至此,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完成了。

4、感情朗读常是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某些词句读得重一些、轻一些或者快一些、慢一些;有的老师引导学生模仿老师或示范者的语气,要求全班整齐划一地读;有的老师对优秀学生的精彩朗读夸奖有加,心满意足。你认为应当怎样引导全体学生提高朗读能力? 【参考答案】

1.引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1)创设一个自由、轻松、能够展现自我、能够与同伴们交流的空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朗读作为阅读的一部分,教师可以一些活动为载体,鼓励学生课外朗读、诵读,提高朗读水平,积累语言。可举行朗读比赛、课本剧展示会、演讲赛等活动,让学生朗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2)把握利用教材,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音乐美。语文教材中,诗歌体裁的课文有着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回环的音韵、错落的节奏等音乐性,朗读时,配上轻柔的音乐,真切地感受语言美。

2.恰当发挥范读的作用。叶圣陶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作为学生,教师的范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十分有效。教师要做到语言准确,富有激情,表情到

位,感情到位,真正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3.注重朗读的过程性评价,关注每个学生。朗读评价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也可引导学生角色移位。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所谓殊途同归,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就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5.请你谈一谈语文教学中板书设计的作用。【参考答案】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需要转变观念,也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板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具体说来板书有这样几个作用:

1.体现教学意图,落实教学计划。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精当的教学计划。这些教学意图和教学计划如何体现和落实?除了师生双边的口头活动之外,还必须借助于板书。

2.理清全文脉络,便于提纲挈领。好的板书设计能融合编者、作者、教者、读者的思路,从而对学生起到指点引路的作用。板书条理清晰,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线索和结构,又便于学生记录。

3.突出教学重点,深化课文内容。大凡成功的板书设计,总是紧紧围绕教学中心,抓住重点,画龙点睛,起到深化思想内容的作用。

4.强化直观效果,加深学生印象。板书设计是直观教学的形式之一,好的板书设计能通过文字、符号以至简笔画等形式使课文内容得到再现,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

(来源于网络整理)

2.四川师范大学学科语文 篇二

2014年9月,教育部在出台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1]。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高考招生制度以及做好相关的准备,四川省高考文科综合已从2016年开始使用全国卷作为高考试卷。无论从试卷结构、试卷赋分还是考查侧重点来说,全国卷和四川卷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学生应如何积极调整心态以适应新的高考试题,如何使自己更有针对性地复习应考等问题一时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试卷对比分析

本文以2015年四川卷和2016全国卷(Ⅲ)地理学科考试试题为研究对象,从试卷结构及题型、考点及赋分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找到其中的命题规律和特点,以此对学生提出在平时学习方面以及复习备考方面的建议和策略性意见。

(一)试卷结构及题型

从试卷结构来看,新课标全国卷(Ⅲ)由十一道单项选择题(44分)、两道综合题(46分)和选修部分的“三选一”选做模块(10分)组成;四川卷由十二道单项选择题(48分)、两道综合题(52分)组成。四川卷虽然没有选修部分的“三选一”模块,但是其对相关的知识点的考查在前面的题目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2015年四川卷13(3)即对自然灾害进行了全面考查。新课标全国卷设置了一组“三选一”模块,要求考生从“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三道题目中任选一题进行回答。由此可以看出新课标全国卷在题型的设计上更有利于学生作答,选做模块增加了学生自主选择权,三道题中总会有一道题目学生在答题时会更得心应手一点。分析新课标全国卷的篇幅和答题量可见全国卷的阅读量比四川卷更大,同时更能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从而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考点及赋分

本文通过对2015年四川卷和2016年全国卷(Ⅲ)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进行具体分析,按其主要考查的知识模块进行分类整理如下[2](见表一):

由表一统计结果及综合近几年相关高考试卷的考查情况可以看出,四川卷地理部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并重的考查趋势,而全国卷(Ⅲ)侧重于对人文地理部分知识的考查。全国卷(Ⅲ)中自然地理部分试题分值仅34分(不含选做题),人文地理部分试题分值为56分(不含选做题),四川卷则二者各占50分。通过对近几年的高考试卷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各试卷很好体现了“不考偏、难、怪的题目,关注社会生活,体现学科特色和价值”的要求。二者对地球地图和地球运动部分等难点知识的考查呈弱化趋势,对综合性较强的知识点的考查,如水资源、农业区位及工业区位等考察较多。同时可以看出,与四川卷相比,全国卷的学科性更强,常常一道题会涉及一个或几个:

地理原理;更注重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课外拓展能力。此外,全国卷的主观题答题要求高,答案文字书写量较大,可能导致考生答题时间紧张。这些都将是需要我们引起注意和加强训练的地方。从命题材料和立意角度来看,全国卷(Ⅲ)材料接近生活,对知识点的考察比较隐晦,即需要考生认真分体题干,挖掘材料的信息关键点,从而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三、备考策略分析

综合前面的分析,全国卷较四川卷偏难,而且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更高,阅读量、答题量都高于四川卷。学生学习时应该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心态,以期做到从容复习备考。本文归纳总结后认为,考生备考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重视基础训练

高考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不管高考制度改革如何深人,试题呈现方式如何创新,都不可能脱离对基础知识的考核,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3]。基础知识系统化是地理学科高考的要求。综合题失分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考生的基础知识记忆模糊、零散,不知该如何调用[4]。全国卷相比四川卷更侧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与迁移能力,这就要求考生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加强基础训练首先是要夯实基础,在熟悉教材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将知识点内化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其次通过层层深入的针对训练,加强对基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一份好的试卷具有比较高的区分度,考生如果能在基础性的题目上不失分,在难度较大的题目上尽量得分,那么结果必定会令人满意。再次就是要注意知识的整体性,在进行基础训练时注重试题题材联系生活实际,同时关注社会热点,即基础知识的拓展延伸部分,做真正“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人。

(二)重视方法训练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会发现很多题目都是有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即我们平时说的“套路”,掌握了这些答题的模式,考试时能够灵活变通地运用,势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学生在平时练习中多留心一下做过的题目,细心地分析错题,及时认真地总结做过的题目。有总结才知道自己哪里做的不够好,有总结才有进步。学生通过练习高考真题是认识高考、熟悉高考最有效的方式,而高考真题是十分有限的宝贵资源,每次练习时要认真地定时训练,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尽量模拟高考情景,如播放考试指令、使用专用答题卡答题等。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分析反思自己做过的题目,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次练习后都要求自己认真总结试题特点和命题规律,落实到每道题目的考点,然后回归教材从教材中找支撑点。需要注意的是练题在于精,而不在于多,特别注意避免陷入题海战术的怪圈。

(三)重视心理调整

高考不仅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同时也考查学生的心理素质。考试中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这不仅要求考生具有扎实的地理基本功,还需要考生平时有意识地对心理素质进行训练和调整。“积极自我暗示法”、“深呼吸法”、“紧张-放松法”等是学生们常常使用并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此外,了解高考动向,明白高考命题是以能力立意为出发点,试题背景虽然大都来自教材以外的知识和社会素材,但归根结底其考查的知识都来源于教材基本内容或理论。这样可有效地排除高考的圣神感,减缓内心对考试的惧怕。

当然,一线教师应及时主动研究全国卷,特别是近几年的全国卷地理试题,从中找到全国卷对知识的考查特点并总结出适用的答题方式,同时加强对重点知识重点学习、重要方法重点练习的力度。只有通过全方位的共同努力,才能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化地适应全国卷的考查方法。

摘要:四川省高考文综卷从2016年开始采用全国卷作为高考试卷。为了使广大考生更好地应对这一变化,本文以2015年四川卷和2016全国卷(Ⅲ)为主要研究依据,从试卷结构及题型、考点及赋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主要针对考生就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和复习备考提出了相应策略,进而为所有新使用全国卷省份的师生在应对新的高考题时提供了参考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高考,全国卷,地理学科,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明年四川高考主科用全国卷.2020年或将实施新高考方案.教育.华西都市报.http://news.huaxi100.com/show-239-597788-1.html

[2]范永杰.2011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试题比较分析——以全国卷、四川卷、重庆卷为例[J].地理教育.试卷评析,2011(7-8):79.

[3]倪辉.探究新课程高考命题特点提高2009年备考复习实效[J].试题与研究,2008(34):10.

3.四川师范大学学科语文 篇三

【关键词】生命教育;人文性;情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强化师范生生命教育的迫切性

据国内权威机构调查显示,我国高校中约有8.89%~18.53%的大学生有过自杀念头或绝望感,厌学、厌世、犯法等不良现象,一方面反映了学生耐挫能力差、易冲动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反映出学生生命意识的淡薄。最近媒体报道的多起老师“虐童”事件让人看了心惊肉跳,全社会纷纷指责那些缺乏人性道德的老师。一向被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老师如今为何会做出这种丧尽天良、令人发指的事来呢?追根溯源,如今的年轻教师,都是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长期应试教育导致教育的功利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成了学校的唯一追求,而关爱生命的情感教育缺失,这种教育机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情感冷漠,自私自利,甚至心理扭曲,遇事容易走极端。

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师范院校对此我们不能熟视无睹,我们必须要给学生补上充满爱的“生命教育”这一课,师范教育要加强师范生的生命意识教育,教育学生关爱生命,敬畏生命,培养良好的师德,提升未来教师队伍的素质,杜绝“虐童”事情的再度发生。

二、语文课强化生命教育探索实践

语文课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由于其教学内容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所以能完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学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的任务。 作为语文教师如何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强化生命意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呢?

(一)以动情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感

准确、生动的朗读是连接教师、作品、学生三者感情的纽带。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朗读教学,让浓郁饱满的情感进入学生的心田。课堂上,除了教师激情的范读外,还要注重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将无声的语句转换成活生生的有声语言,使学生对作品内容心领神会,从而收到“其义自见”的效果。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得到的是美的享受、爱的熏陶。久而久之,学生怎能不会变得有情有义呢。

(二)以优美的意境提升学生的情感

中国文学讲究意境美。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诗歌的生命。诗歌教学要突出对意境的分析,通过文字联象出画面,要引导学生抓住诗人的感情,体味诗歌的意境。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因此,阅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把握诗歌里的情感,最终进入真正意义上的鉴赏境界。 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通过急风、高天、猿啸、清渚、白沙、飞鸟勾画出秋天的动人图景,这些景物都已不是单纯的客观景物,而是融入诗人主观情思的意象,整首诗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漂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当学生领悟出作品中的情感时,那些真善美的情感也就渗透到了学生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中去了,进而提升了他们感知和判断生活的情感能力。

(三)以作者的人格魅力去打动学生的情感

俗话说:文如其人。很多作家本身就是我们进行情感教育的范例,如《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因替李陵求情,遭受宫刑,但是他忍辱负重,最终著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身体残疾,与病魔抗争了几十年,在轮椅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 2010年12月30日因突发脑溢血去世,根据他生前意愿,他的脊椎、大脑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捐给需要的患者。像他们一样,直面挫折,热爱生命,成就辉煌事业的作家不胜枚举,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历史背景、作者的生平,以作者的人格魅力打动学生,提升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以动情的写作启迪学生的情感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因此,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是相辅相成的。写作训练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情感的表达,教学生学会做人。例如通过《国旗下的讲话》在切身的感受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选择》、《关于幸福》、《我的未来不是梦》在理解生活的真谛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通过《父(母)亲的爱》在解读亲情中培养学生的孝心,懂得感恩。

此外也可以依据课文内容进行拓展训练,如在学习了《小狗包弟》之后,让学生写一篇自己与小动物的故事,培养学生对小生命的热爱,或者针对现在网上关于虐待小动物的事件展开讨论,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爱护弱者。

(五)以多彩的活动拓宽生命教育的视角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既能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又能将生命教育的视角拓宽。教师可以给学生列出一些具有强烈生命意识的课外读物和有关生命知识的科普作品书目,指导学生阅读,从中感悟生命活力,懂得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然后让学生写出读书报告或读后感。也可以让每个学生办一份《关于生命》的手抄和电子小报,开展以“关爱生命”为主题的班会、演讲会、辩论赛等。让生命教育走出教室,走进学生的生活。

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教育的目的就是用知识启迪智慧,将智慧融入生命,从而提升生命的价值。语文课不只是要传授语言文字知识、启发智慧,更重要的作用是润泽心灵,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师范院校的语文课更应该担负起生命教育的重责,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强化生命教育,为国家培养一批批健康、乐观、向上的未来教育工作者,让“虐童”的悲剧不再上演,让我们的校园成为孩子的乐园。

作者简介:包永梅,女,1969年3月生,辽宁省阜新市人,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汉语、传统文化。

4.四川师范大学学科语文 篇四

回望考研,现总结如下:

一、院校及专业:华东师范大学

学科教学(语文)

二、考试科目及参考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全国统考)②204英语二(全国统考)

③333教育综合(国家统一的考试大纲,各院校自主命题)

④91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各院校自主命题,有部分院校兼考文学方面的知识)101思想政治理论参考书: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解析》(即红宝书,是命题组对大纲的最权威的解读,其他一切辅导班和老师政治考研资料依据都是从这里而来)

任汝芬的《要点精编》(比较系统,重点突出,可读性好,可以和大纲对着看)《张俊芳考研政治2100题精解》(覆盖面较广,难度适中,感觉还不错)

陈先奎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过关2000题》(覆盖最全的、难度最大的政治试题资料,我没用过,室友感觉没必要做到那个难度,做了一些,后来就不用了)

张剑锋的《历年考研政治真题解析及复习思路(珍藏版)》(解析得挺好)

《风中劲草考研政治核心考点》(此书虽不为正统书,但编写得很好,各知识点在哪些年以何种形式考查的标注得很清楚,复习方向和重点非常明确)

204英语二参考书:

张剑的《历年考研英语真题解析及复习思路(珍藏版)》(此书为英语一的历年真题解析,解析得很好)

《蒋军虎MBA/MPA/MPACC考研英语(二)阅读理解精读80篇》

《星火考研英语

(二)复习思路与全真考场 》(本书开头详细说明了英语一和英语二的区别)

333教育综合参考书:

教育学原理——《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与大纲很吻合,建议买)中国教育史—— 1《中国教育史》孙培青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与大纲很吻合,建议买)

2《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等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没看过)

外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张斌贤主编,王晨副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书的编排顺序和大纲列出的内容出入很大,建议看北师大吴式颖主编的《外国教育史教程》,我们学校教育系用此书作教材)

教育心理学——1、《教育心理学》张大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没看过,据说晦涩难懂,不建议买)

2、《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比较经典和常用的教育心理学用书,有三分之一的内容是大纲要求的,可借阅)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及指南》

91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参考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区培民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华东师大初试和复试均用此书。本书有一定深度,条理性不强,建议多看几遍,做笔记)

三、复习心得

总体心得:我感觉考研最重要的在于效率和心态。不在于每天要学习多少个小时,也不在于在哪里学,只在于坐下来的每一分钟都是有效的。学习时要心无旁骛,开心地学、放心地玩。不管别人在学还是在玩,执行好自己的计划就好。要有一颗平和的心态,要志在必得,学习中又要保持适中的动机水平。学习的过程中不要考虑结果,坚信只要每一步走好了,结果就是水到渠成,出现意外的概率太小,你不会太幸,也不会太不幸。过程中的分心只会浪费时间,徒增包袱。如果别人做不到而你做到了,本身就是一种胜利。其实考研,最大的是对人心理的一种历练。

考研中的交流与分享也很重要,交流不仅是知识的交流,也是心理的互相调节。各种资料大家要一起分享,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分享是高效学习的一种方式。

政治复习心得:

2010年政治第一年改革,把马哲、政经合并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邓三科学发展观合并为体系,2000年以前中国革命史重新纳入变成中国近现代史,思修与法基合为一门,还要考当代政经和形势与政策,一共5门课。

马克思主义原理22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30分,中国近现代史14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 18分,当代政经和形势与政策16分。

我建议第一遍全文通览,做些标记就可。

第二遍先从毛邓三开始,它的记忆量最大,也最耗费时间,需要在大纲出来后最后冲刺复习前至少背过2遍。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考前押题相当有风险,这样虽然貌似耗费了一些时间,但是更有把握。

第二步开始从思修法基看。法基主要考小知识点,记忆下就行了,但要准确识记,不能似是而非。

第三步从马基复习,在于理解和运用。本部分考试难度下降趋势明显,但是也要注意马哲中辩证法里的与我们高中说法不同的部分。政经注重小的知识点(政经很难,在于理解,担不是重点,一般不会考大题)。

第四步近现代史,重点在建国以后的事实,容易毛邓三合并考综合分析题,还应该对一些大事件的意义、措施不能记混了。

第五步形势与政策,这个最后一周再看也来得及。

关于辅导班的问题,个人觉得不是多必要,如果报的话,报个冲刺班和点题班就够了。

(由于这门课,我着手太晚,没有很系统的复习计划。)

英语二复习心得:

不要单纯地识记单词,而要放到语境中记忆。早期如果做不下阅读理解,看一些英文杂志或者报纸,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理解水平。最好坚持每天做阅读理解,做完后查出生单词并稍加记忆。英语二比英语一的词汇要求要低、而翻译增加了五分,翻译没必要进行专项训练,可以通过阅读理解的文章来学习单词并提高翻译能力。(英语二的资料比较少,质量也不如英语一,复习时可以用英语一的资料,)

教育综合复习心得:

在前期的通览中,可以一本书一本书地读,不用每天每本都看一点,因为前期注重的是对知识的了解,一本书连着读可以对这门课有个连贯的概念并形成大的知识框架。第一遍我建议先看看孙培青的《中国教育史》,当故事通读,看完一遍书后,应该对大部分的名家以及重点一部分名家的教育理论和主张有些印象。再看外国教育史部分。我建议先看比较有趣味性的教育史的原因,在于相比枯燥一些的原理,人们总是比较容易对有趣味性的知识记忆深刻,即使看得比较早的地方,也应该能在后面的二次浏览中回忆起那些知识点。接着看教育学原理部分。教育学原理基本上都能看懂,就是比较枯燥,刚开始就看容易丧失兴趣,主要还是后期要多背背,前期看得细也会忘;最后看教育心理学,主要是熟悉很多的理论,重在理解。第二遍我觉得要看得细一些,侧重于理解,同时结合大纲,知道哪些部分是重点章节。后期,主要是只理解背诵《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及指南》,对于大纲指南中阐述不充分的部分,或者自己理解不好的部分,再到参考书中查阅。(我觉得教育综合考得内容较多,虽然不难,但是不容易把握,考完后感觉复习是不到位的。我觉得最大的原因是答题时仅仅答大纲指南上的内容造成论述得不充分。好的复习方法还有待探索。)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心得:

关于华师大规定的那本参考书,要先通读,重在理解,书虽然厚,但是需要背诵的内容并不多。要重点从宏观上进行把握,使前后的内容能够贯通。有些内容是前后都会提到的,只是角度或者详略程度不同,可以在讲到某个内容的地方标注出涉及同样内容的页数。考查的内容都是比较宽泛的,对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常题的内容最好能结合其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书进行专题整合,以便能够充分全面地进行论述。平时不要仅看这本书,看了其他本,会有更发散的思维。这方面的书在图书馆三楼中间室可借阅。在期刊阅览室也有很多相关杂志,如《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教学之友》《语文月刊》等。如果没有时间,吃透一本参考书也够了。

四、资料(见其他附件)

其他附件中包含:333教育综合考试大纲、《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及指南》(考试大纲的详细解析)、2011年华东师大回忆版

5.四川师范大学学科语文 篇五

专业名称: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

考试科目名称:语文学科教学论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一、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2题,总分60分)

1、有人认为:语文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

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

和完整”。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请表明你的观点并阐述。

2、结合你的观察和体会谈谈目前中小学语文科阅读教学存在哪些

问题?如何改革?

二、教学设计题(每小题40分,共1题,总分40分)

设计3个高中话题作文题目,并就其中一个题目设计一个教学片段

(只写教学过程,200字以上),说明如何指导学生审题。

一、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2题,总分60分)

1、有人认为:语文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请表明你的观点并阐述。

答:我赞同此观点。

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想方设法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阅读的内容、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伙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质疑问难,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建立开放的教学空间。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打破教师一堂言的传统教学,构建平等的、开放的教学氛围是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五)突出阅读的评价。

教师要注意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并且要尊重、信任、爱护、宽容学生,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相结合,用激励性评价,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培养一边读一边思的习惯。

2.培养圈画和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3.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

二、教学设计题(每小题40分,共1题,总分40分)

设计3个高中话题作文题目,并就其中一个题目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只写教学过程,200字以上),说明如何指导学生审题。

话题作文一:

如果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的,那就蜷伏于墙角。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热情的人们。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

请以“人可以卑微,不可以卑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题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话题作文二:

以词为主的宋朝,人才辈出,群星璀灿,众多词作更是脍炙人口,久而弥香。读词,就是读人,读一种境界,读一段历史。

你品读宋词有怎样的体验和感悟?请以“品味宋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题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话题作文三:

请以“拒绝浮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题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教学过程:

一、审题:

1、作文命题类型:直接话题作文。

2、审题的方法?

(1)分析关系:

动宾短语,重点在于突出动词“拒绝”。

(2)咬文嚼字:

浮躁:轻浮、急躁、不沉稳,不冷静,不踏实,对待生活、学习、事业缺乏“执着”的精神,持久的耐力。显然,“浮躁”是一种不健全的精神状态,不

良的处世态度。

拒绝:不接受,对其持否定态度。

二、思路拓展:由命题你想到什么?

1、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容易浮躁?为什么会浮躁?

古今中外人、企业、国家;生活、工作、学习面对困难、成功、诱惑;急于求成„„

2、为什么要拒绝浮躁?

反省浮躁的后果。浮躁使人心急功近利;浮躁使事业浅尝辄止;浮躁使社会潜藏危机;浮躁能使优秀的人变得平庸;浮躁能使聪明的人变得愚蠢;浮躁能使胜利者跌入失败的深渊。反面例子:毕业生狮子大张口

拒绝浮躁有什么好处?正面例子:托尔斯泰写《复活》

6.四川师范大学学科语文 篇六

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说课包含的内容: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说板书。

[美术学科说课稿]

[示例一]小学美术《梦幻的城堡》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4课《梦幻的城堡》一课。该课融欣赏、创作、表现为一体,在本节课前面安排了《魔幻的颜色》、《万花筒》两课,让学生对颜色的性能和对称的图形有了概念性的了解,本课是在此基础上的一节创作课。为以后《我设计的自行车》、《星空的联想》等创作画打基础。所以本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起到了一定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在观察欣赏中感受美、体验美;在创作中表现美、创造美。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对不同用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经验,现在的孩子接受信息的途径很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联想奇特,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表现画面;好奇心重,爱表现自己,喜欢向别人展示自己。而本课就是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通过对动画片的欣赏,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展开对城堡的想象,开拓思路,利用各种方法创作出富有个性特点和形式感的新颖城堡。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确立的阶段目标,为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愿望。

本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这一年龄的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非常丰富和活跃的,结合学生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的创造能力,确立本课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对真实城堡与城堡作品的欣赏,启发学生对城堡展开创想象,创作出富有个性特点和形式感的新颖城堡。

过程与方法:巧妙运用各种材料以及折、剪、镂、绘制等方法,尝试设计制作梦幻的城堡,提高学生的设计、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对建筑物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渗透变废为宝的设计理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与实践,学习折、剪、镂空等造型方法。教学难点:尝试运用不同制作方法,创造造型新颖的梦幻城堡。

五、说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体验过程,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引导教学、演示操作的教学方式。

在学习方式上我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与探究意识,主要通过欣赏、观察、思考、对话等形式,启发诱导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发表自己见解,师生互动,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

六、说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的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我特意做了如下准备:多媒体课件、《白雪公主》动画视频、范画、同龄学生的美术作品、绘画工具、刀剪等。

七、说教学过程(一)初识城堡

教师课前播放《白雪公主》动画片的片头并与学生进行对话,让学生初步了解城堡的特点,引出课题,并营造了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敢想、敢说,思维异常活跃。

(二)介绍城堡

1.教师播放课件展示世界各国具有代表性的城堡图片,如德国新天鹅城堡、德国霍亨索伦城堡、法国圣米歇尔山城堡、西班牙塞哥维亚城堡、卢瓦尔河香波城堡等,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下列问题:

——城堡的外形与我们居住的房子有什么不同? ——什么样的城堡特别吸引你,让你觉得好看? 学生观察分析回答问题:城堡的屋顶有很多形状,墙壁上开的窗子和装饰物不一样;与一般的房子相比,组合上错落有致。

通过欣赏世界各国具有代表性的城堡图片,拓展学生艺术视野,增加对建筑艺术的了解,同时对城堡的造型形成基础的认知。

2.教师出示各种基本形状的实物图,引导学生思考: ——城堡的屋顶有很多形状,你能从中找出屋顶的形状吗? 学生分辨找出对应的图形,分别有:三角形、半圆形、圆形。教师追问:

——黑板上还有其他的形状,你能用它们组合拼摆出城堡的样子吗?想一想,我们还可以用哪些的特殊形状拼摆出城堡? 学生自告奋勇排列组合,教师评价总述,强调高矮错落的组合拼摆。通过拼摆的游戏,使学生认识到城堡可以分解成若干的图形,再进行自由组合,就能创造出奇特的城堡造型,结合对动画片、游戏中城堡的欣赏,鼓励学生设计出造型新颖的梦幻城堡。

(三)立体纸城堡

1.教师展示一组不同风格的城堡作品,组织学生观看并交流讨论: ——怎样能使城堡变得立体呢?怎样建设城堡群? ——说一说你最喜欢那座城堡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由小组代表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将上面的长方形改一改,将城堡围起来,圆柱形城堡,压一压,变成了长方体城堡,从折过的地方剪一剪、折一折,使得平面城堡变得更加立体,更美丽。

通过纸艺城堡的欣赏,引导学生发现由平面设计到立体造型的方法,激发学生对城堡造型的丰富想象、对制作材料创造性的选择。

(四)巧手做城堡

1.教师展示一组同龄学生的梦幻城堡作品,学生观察并试着说一说: ——城堡只有一种方法能够制作吗?你还能想出什么制作方法? ——这几个城堡在制作时运用了哪种方法? 学生认真观看,教师示范解决制作中的难点,如折纸、镂纸的造型方法,而后师生共同总结制作梦幻城堡的方法步骤:

(1)画出城堡外形——剪出外形——折;(2)卫生纸筒组合粘贴、装饰;(3)剪出外形——折——组合粘贴;(4)镂空折剪、装饰城堡的门、窗。

通过纸艺城堡的欣赏,引导学生发现由平面设计到立体造型的方法,激发学生对城堡造型的丰富想象、对制作材料创造性的选择。

2.教师出示课堂作业要求:用纸或各种废旧材料剪出各种造型奇特的城堡,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和方法,分小组进行组合,制作城堡或城堡群。

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并提示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注意色彩的运用、搭配以及门窗造型的设计。使用剪刀注意安全。

(五)梦幻城堡秀

学生创作完成后,由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展示各小组制作的梦幻城堡,师生共同评选出“造型最奇特的城堡”、“最美丽的城堡”、“变废为宝的城堡”这三个选项。

最后教师就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作一回顾,并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大胆进行城堡创作,创造出造型奇特、美丽的梦幻城堡,课后将自己亲手制作的城堡带给家人观赏。

采用自评、互评等形式组织学生展示作品,学生在评价自己作品或其他作品时,就能取他人之长补已这短。让学生共同参与交流,提高审美能力。同时也能感受到自己完成作品之时的成功与喜悦。

八、说板书设计

美术课要突出“美”的原则,因此在板书设计上,我力求简洁、形象,并充分体现课文重点,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具体设计如下:

(来源于网络整理)

[示例二]初中美术《色彩的感染力》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色彩的感染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内容,依据新课程标准我确定了本课的课型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色彩是诉诸视觉最具感染

力的形式语言,而绘画恰是能体现色彩感染力载体。而本堂课主要通过对绘画作品的欣赏,了解不同风格流派对色彩感染力的诠释。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色彩的产生、色彩的要素、色彩的搭配等知识有所了解,并在前面的欣赏课中积累了大量对色彩的直观感受,可以说对于色彩很熟悉,但平时并不会很积极、有意的观察和了解,本课则是要让学生深入的来了解色彩的特点,感受色彩所反映的人的精神世界,进一步探索色彩的对比、调和及搭配,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色彩,亲身体验如何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也为后续内容水彩画、水粉画的实践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创造生活中的美。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不同色彩搭配在视觉传达中所起的感情影响,加深对色彩在美术作品中的感染力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欣赏、体验探究、小组讨论,体验感受不同风格绘画作品中色彩所传达的情感和内在含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对不同风格艺术形式的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感性到理性去认识色彩,并运用不同色彩搭配传达信息、传递情感和表达思想。

难点:理解并体会色彩语言如何对人们心理及情感的影响,了解不同风格流派对色彩感染力的诠释。

五、教学方法

教法:演示法、情境法、讨论法。学法:合作法、观察法、自主学习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提出问题:如果用一个颜色来表现你的同桌,你会选择哪种色彩?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每一个不同的色彩代表了不同的性格或者情感,这是因为色彩是诉诸视觉最具感染力的形式语言,而绘画恰是能体现色彩感染力的最有力载体。我们一起走进《色彩的感染力》一课,了解不同风格流派对色彩感染力的诠释。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通过有趣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受,强化美感体验,帮学生理解绘画中的色彩美。

(二)邂逅色彩

1.展示两幅食物的对比图,说一说哪一幅更诱人?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俗话说在我们判断一道美味的食物时讲究“色、香、味”俱全,可见色彩的重要性,好的色彩搭配、和谐的视觉效果可以带给人们与愉悦的心情和不同的心理感受。

【设计意图】把人的味感与色彩感觉联系起来,让学生主动感受和区分色彩的表现性,通过直观法,再一次强化色彩的心理特性和情感作用。

2.展示《千里江山图》《干草垛》两件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谈谈这两幅作品给你什么感受?哪一幅更具有色彩的感染力? 教师总结:《千里江山图》色彩明快;《干草垛》色彩和谐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实现美感的迁移,强化美感体验,帮学生更好的理解在绘画中色彩的美感体现。

(三)感受色彩

1.展示《千里江山图》《出水芙蓉图》《玉兰黄鹂》三件中国画作品与《干草垛》《土地》《乌鸦群飞的麦田》三件油画作品。学生欣赏并以小组讨论的方式选取喜欢的一组作品欣赏并思考问题:这三件作品分别用了哪些颜色?有什么样的色彩关系?色彩传达了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探讨并回答,教师总结:

——《千里江山图》赭石、大青绿;对比强烈;匀净明丽,富于装饰性。——《出水芙蓉》粉色(曙红+钛白)、绿色(花青+藤黄)、赭色;强烈对比中更显和谐;柔丽、润泽。

——《玉兰黄鹂》石青、钛白、赭石;色彩对比强烈;典雅华贵。

——《草垛》赭色、黄色、绿色;色彩和谐;光彩夺目,色与光交相辉映。——《土地》红色、橘色、黄色;色彩饱满、响亮,视觉冲击力强。——《乌鸦群飞的麦田》黄色、蓝色、绿色、橘色;色彩对比鲜明明亮;给人一种炽烈热爱的感受。

2.继续追问:这几幅哪一幅的色彩感染力最强?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

——《乌鸦群飞的麦田》燃烧着画家激情的火焰,倾注着内心激荡的情感。——《千里江山图》壮丽秀美的山水,仿佛将人带入了一个超乎物象之外的精神世界。

——《土地》冲击力强,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作品的赏析更加直观的让学生感受色彩在作品中的运用,体会色彩所表达的情感同时也使学生对色彩的意义有更丰富更深刻的感受,为学生后续的活动做铺垫。

(四)总结领悟

总结:中外的美术作品都通过色彩来传达情感,而相对于中国画的含蓄,在19世纪像梵高这样的印象主义的画家着力于光色关系与色彩变化规律的探索。20世纪以后,随着现代艺术思潮的出现,许多画家开始尝试以强烈、自由而主观的色彩来造型和表现,这种色彩被称为“表现性色彩”。

(五)比较鉴赏

展示《静物》《无题》等作品,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作品从色彩的表现与感染力方面进行分析。

——《静物》野兽派画家马蒂斯追求一种简洁明快的色彩效果,暖色调为主,明确地表达出了一种温暖、柔和、安适的气氛与情调。

——《无题》画中的色彩随着纵横交错、不同力度的笔触恣意挥洒,没有明晰的界限和秩序,是抽象表现主义的杰作。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是为了巩固知识,运用色彩的美术语言来欣赏作品,体会色彩的魅力,更深层次的感受色彩的感染力,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小结作业

小结:总结重点知识。

作业:课后多关注生活中的色彩,了解创作的作品与生活的联系,并且尝试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

【设计意图】更加系统的呈现知识内容可以加深学生对色彩的认识,同时根据美术教学探究性的特点,设计课后作业,有利于课堂知识的深化,使学生在生活中更好的运用美术。

八、板书设计

7.四川师范大学学科语文 篇七

一、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的历史沿革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历史悠久,是我国高校成立最早的体育院系之一,1917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创设全国第一个体育专修科,开创了我国最早的体育教育事业;1930年改为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1931年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体育系;1937年迁校至西安,改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体育系;1938年迁校至城固,改为国立西北联大教育学院体育系;1939年改为国立北京师范学院体育系;1941年迁校兰州(北京部分继续办学);1946年迁回北京,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学院体育系;1948年恢复成北平师范大学体育系;1949年改为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1950年改为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卫生系;1952年体育卫生系调出新建中央体育学院,即现在的北京体育大学(1952年入校生在北师大学习一年转入中央体院);1959年北京师范大学重建体育系;1966年至1973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招生;1973年恢复招生至今;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成立。

历史的车轮滚滚,90年岁月尘埃落定,杰出的导师,不朽的前人,伟大的业绩犹如一座座丰碑万古长存,激励后人;继往开来,开拓创新,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正在向着另一个辉煌的高峰迈进!

二、体育学科人才辈出

90年来,袁敦礼、马约翰、董守义、徐英超、王耀东等许多国内外知名教授、专家曾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任教,体育与运动学院人才辈出,为中国体育界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教练员、管理人员和体育科学研究人才,成绩卓著,在我国体育史上曾留下过辉煌的一笔(详见下页附录)。

袁敦礼(1895~1968),字志仁,河北徐水人。著名体育教育家、教育家。1917年毕业于英语部并留校任教。后留学美国。先后任体育系主任、教务长、训导员、校长。他主张体育的科学化教育,积极倡导现代体育教育,重视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担任校长期间,他积极倡导和引进电化教育,他富有爱国主义思想,为人正直、生活朴素、工作雷厉风行,为恢复校名,保护校产等均作出贡献。解放后任西北师大副校长。

驰骋球坛的北师大“五虎将”

在那个灰色的年代,北师大健儿用骄傲的成绩来证明龙的传人不屈不挠之精神,力拔山河之体魄,顽强拼搏之毅力,重整河山之志气!

第一代:王耀东(体育科)、翟荫培(体育科)、李澄之、魏树桓、王鉴武,指导:王石卿。在1921年第五届远东运动会上获得篮球冠军。

第二代:赵逢珠、李洲、佟复然、金岩、金德耀。其中赵逢珠、李洲、佟复然三人参加了1927年的第八届远东运动会,获得篮球比赛第三名。

第三代:王玉增、陈盛魁、刘冠军、赵文选、赵荣伯。其中王玉增、陈盛魁等三人代表中国参加了第九届远东运动会,并在1930年至1931年初在大连三胜日本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士气。

第四代:张连奎、牟作云、刘世明、杨道荣、刘玉章。其中牟作云、刘玉章代表中国参加了1936年在德国举行的第十一届奥运会。

三、体育与运动学院的成立

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在原体育系和公共体育部的基础上成立体育与运动学院,由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执委、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名誉主席何振梁教授任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毛振明教授任院长。

何振梁,1929年生于浙江上虞。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名誉院长。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奥委会秘书长、副主席、主席。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顾问,中国田径协会主席,中国赛艇协会主席,亚洲赛艇联合会主席。国际奥委会执委会委员、副主席。奥林匹克团结委员会委员,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委员,大众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席,种族隔离和奥林匹克主义委员会委员,奥林匹克勋章委员会委员,第十二届奥林匹克大会筹备委员会成员,百年奥林匹克大会——团结大会研究委员会委员,文化委员会主席。现任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奥委会文化和奥林匹克教育委员会主席,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顾问、执委。何振梁两次参加北京申办奥运会,并担任申奥投票中方陈述人,为北京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成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何振梁是新中国体育走向世界的见证人,曾被外国体育刊物评为全世界最有影响的十大体育领导人之一。

毛振明,1957年6月生于北京。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79年考入北京体育学院,1983年考取教育部公派出国研究生,1984年赴日本广岛大学学习体育教育理论,1990年获得教育哲学博士学位。其后就职于日本中京女子大学任讲师并进行博士后研究。1991年回国后就职于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和首都体育学院等单位,从事体育教育行政管理、体育教学和科研等工作。2002年调入北京师范大学,任体育与运动学院首任院长。

四、体育与运动学院的人才培养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下设体育学、运动学、体育与健康3个系;有体育教育、体育经济、运动训练3个本科专业;有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4个硕士学位点和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点;2007年被批准设立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另外,我院还招收体育专业的教育硕士研究生,具备了较好的人才培养条件。

1959年至今,我们已经培养各级各类体育学专门人才3663人,其中本科生2204人,研究生50余人。自2002年建院以来,我院已经培养及正在培养的高级体育人才243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4人,硕士研究生181人,教育硕士12人,高校教师26人。人才遍布全国各条战线,特别是在体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建院5年来,我院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近30项,编撰各类高等体育教材近40部,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200多篇。目前,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已发展成为具有完善的学科体系、高质量教学科研水平的全国重点体育教育、科研机构。

五、学科建设现状

在新时期,体育与运动学院通过学科调整和重点学科的建设,以新时代体育办学特色和发展体育科学研究为突破口,形成了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的办学格局,其人才的培养包括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四个教育层次,真正成为教学和科研并重的综合性学院。

学院自2002年成立以来,新增设了体育经济和运动训练两个本科专业,在本科专业教学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提出了在本科教学中要充分体现高素质(要加重专业主干课程和外语课程的比重)、精专业(初拟设置三个方向的专业平台课,能够使学生进行中期分流转化专业)、分层次(第一个层次:要培养高层次的教学科研型人才;第二个层次:要培养跨学科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第三个层次:培养本专业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打通本科专业相关课程和学院学科课程平台,加强学生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运动技能的培养,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和实用型人才服务。

展望未来,创办世界一流的体育学院,培养一流的体育人才和推进中国未来的体育事业,是北师大体育与运动学院开启新百年的奋斗目标,这必定是一个漫长的征程,它需要一代代北师大体育人的艰苦奋斗和薪火相传,需要一代代北师大体育人的智慧心血和雄心壮志!

附录:

8.语文学科回归语文味 篇八

关键词: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G633.3

在六年的理论和实践学习中,我认识到语文这门学科既重要又难教。这由它的学科特点决定的,语文学习涵盖内容更广,收效慢,又关乎学生的未来成长。要想教好语文,除了教师自身的博学广识,自身的魅力,还要让语文学科回归语文味,抓住语文四大核心素养去培养学生。所谓的四大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審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荷塘月色》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法、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意

(2)运用多媒体手段,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画面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直抒胸臆的语句的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下面我来结合《荷塘月色》的课例具体阐述我的看法。

一是感受语言文字的舞蹈即培养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语言的学习是语文素养里最基本要求。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积累你,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沟通交流。在《荷塘月色》中,我会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的解读角度出发,让学生品读其中优美的语言文字,理解掌握文章中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通过运用这些传神的动词后,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掌握文章的比喻和通感手法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引导学生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形象的动词进行一定的仿写训练。

二是火花的碰撞即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应该能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能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探讨,“夜晚散步,朱自清找到心灵的宁静了吗?”“作者由于心情不平静而观赏荷塘的行踪路线和心路历程是怎样?”

三是感受沿途风景即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过:“以我观物,故物皆我之色彩”。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篇优美的夜色荷塘,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体验鉴赏散文的乐趣。

四是文化的体味即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地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在荷塘月色第七段与第九段,作者描绘了不同于北国风光的莲,描绘了江南采莲旧俗图正好是江南文化的一个剪影,所以可以适当的拓展关于江南文化的资料,以丰富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态度。

一篇简单的散文,在教师博学广识下变成一堂生动形象的语文课,可以做到使学生爱学、乐学其中。抓住语文四大核心素养去培养学生,需要教师不断前进探索,不断丰富自身的学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使更多的同学在语文课有参与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学习不是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享受语文课堂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语文教学已成为一个世纪性的难题,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必须诊断出他的原因。王尚文教授的回答是:“病根在现代语文教学对语文教学本身所内涵的人文性漠视。所谓人文性,是根于人的言语活动的实践性而生发出来的心灵自由性和主体创造性。表现在语文教学中,是重人的情感、人的体验、人的实践。但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指向人的言语情感、人的言语体验、人的言语实践的。因此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要确立一个既包容着语文又包含这人的情感、人的体验、人的实践并将其融为一体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语感。”语言是社会现象,语言学是人文科学。着眼于语言本身,把它当作一种客观对象进行剖析,着眼于人与语言的关系。

9.四川师范大学学科语文 篇九

四川教师资格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通过抽题、备课(活动设计)、回答规定问题、试讲(演示)、答辩(陈述)和评分等环节进行。

[中学地理学科教案] [示例一]初中地理《美洲——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地形图和气候类型图,说出南、北美洲地形特征、气候特征。2.理解美洲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美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学生能够提高从地图中获取、加工、表达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感受自然的神奇,逐步学会理解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形成综合分析问题的地理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地形图的分析,掌握南、北美洲的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教学难点】

理解南、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教师讲述:公元1507年,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根据他对美洲大陆的考察见闻,写了一本《海上旅行故事集》,向世界宣布美洲这个“新大陆”的存在,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便以亚美利哥的名字为这个“新大陆”命名,并仿照其他大洲的名称词尾形式称为“亚美利加州”,简称美洲。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亚美利哥的脚步来去了解一下美洲的自然环境。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南北各异的地形

教师展示“北美洲地形图”和“南美洲地形图”,给学生3分钟熟悉,并尽可能多地识记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主要地形区名称。

【活动】

1.6人为一小组,教师为每个小组分发写有地形区名称的卡片,每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分别上台将卡片贴在南、北美洲地形图中的相应位置,其他小组成员可以适当协助进行提醒。

2.用棕色彩笔表示山地、黄色彩笔表示高原、绿色彩笔表示平原,小组合作绘制北美洲地形简图和南美洲地形简图。

3.小组讨论:北美洲和南美洲地形分布格局有什么特征?(学生进行讨论后,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给予鼓励性评价)【教师总结】北美洲地形分布可以分为三大南北纵列带,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山地和高原,整体而言平均海拔比较高,地势起伏较大。南美洲的西部同样也是高大的山系——安第斯山脉,在安第斯山脉以东,主要是平原、高原相间分布。

二、南北各异的气候

教师展示“美洲1月份气温平均分布”“美洲7月份气温平均分布”“美洲年降水量分布”,提问:

1.美洲1月份气温从北往南有何变化规律?7月份呢? 2.南、北美洲气温分布有什么差异? 3.南、北美洲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如何?有什么差异?(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评)教师展示“美洲气候类型分布”,提问:

1.北美洲有哪些气候类型分布?其中又以哪两种气候类型为主?与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相比较,北美洲缺少哪两种气候类型? 2.南美洲分布最广的是哪两种气候类型?各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3.总结南、北美洲气候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师生总结】北美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以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气候为主,热带气候的分布范围相对狭小;南美洲热带范围广阔,气候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

环节三:巩固提高

三、探究地形与气候的联系 【提问】

1.北美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什么局限在太平洋沿岸狭长的地带? 2.在北美洲中部,为什么冬季寒冷的气流能长驱直入,并能到达墨西哥湾沿岸? 3.南美洲西部高大的山脉对当地的气候会产生什么影响? 【师生总结】北美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以及南美洲西部的气候类型都局限在太平洋沿岸狭长的地带,主要是因为大陆西部从北向南纵列分布了一系列高大的山脉,如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对气候的分布产生了影响,导致山脉东西两侧气候类型差异较大;北美洲中部由于是平坦广阔的中央大平原,加上山脉多南北走向,北冰洋南下的冷空气可以在北美大陆中部畅行无阻,甚至抵达墨西哥湾沿岸。

环节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内容。作业:收集美洲自然环境之最,并记录下来。

四、板书设计

(来源于网络整理)

[示例二]高中地理《城市形态》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了解城市形态的概念和类型,能够分析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学生能够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形态的类型,掌握解释其形成原因的方法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养成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发展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城市地域形态的几种类型。【教学难点】

分析各类城市地域形态形成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展现香港的城市卫星图,提问:大家看到了香港的城市卫星图后,觉得香港这个城市怎么样?(香港面积不大,建筑很密集。)总结:这是我们从香港的上空可以来看到整个香港的样子。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外部轮廓,它由城市内部的各种要素共同组成,形成一定的轮廓或形状,这就是城市形态。但是城市为什么会有这种形态?城市内部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城市形态》。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城市形态的特点

展示成都、兰州和重庆的城市形态图,请学生描述这三个城市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成都市城市内部挨得比较紧凑,各个方向分布比较均匀;兰州是狭长地分布的,而重庆的城市内部相对比较分散。

请学生阅读课本,结合图2.1来找出城市形态有哪几种?成都、兰州、重庆分别属于什么城市形态呢?

二、城市形态的形成原因

小组讨论:结合三座城市的行政区划图、地形图、交通线路图,讨论一下这三座城市的城市形态有什么样的特点,其形成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师生总结】成都市地处盆地,地形平坦在加上市中心的吸引作用因而是团块状;而兰州市受地形的影响形成了条带状的地域形态;重庆市地处长江、嘉陵江交汇处受河流的影响形成了组团式的地域形态。

【过渡】由此可见一座城市的形成是和地理环境有极大地关系。环节三:巩固提高

通过以上的学习,大家思考这样的地域形态有何优缺点?试着填写如下表格。【学生总结】

【教师总结】这就是最常见的的三种城市形态,随着城市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都成为团块状了。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城市形态的类型以及影响因素同时还分析了各地域形态的优缺点。

作业:试着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分析自己所在城市属于哪种城市形态以及其影响因素。

四、板书设计

10.四川师范大学学科语文 篇十

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说课包含的内容: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说板书。

[中学历史说课稿] [示例一]初中历史《全民族抗战的开始》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是华师大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5课的教学内容。本课由“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和“南京大屠杀”三个子目构成,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阐述: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过程和结果,南京大屠杀。

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上承局部侵华的史实,下启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对于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二、说学情

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八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不扎实,理解能力不强。但是他们好奇心强,对历史充满兴趣。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提供学生感兴趣的视频、图片和史实材料,顺应学生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七七事变、淞沪会战的基本史实;掌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过程;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围绕当前日本右翼的否认历史的资料,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学习,体会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决心,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南京大屠杀的学习,发现日本帝国主义的凶残本性,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理念以及正视历史的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七七事变的意义及南京大屠杀的内容。【难点】

南京大屠杀的启示。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情境创设教学法、史料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等。通过启发式的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之间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众所周知,一堂历史课如果有好的开头,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使他们心怀期待地投入新的学习内容。为此,我采用情境导入法。

我会在大屏幕上播放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的新闻片段,提出问题:“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为什么会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利用与历史相关的现实新闻,建立起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同时通过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教学(一)七七事变

我会在大屏幕播放七七事变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归纳出七七事变的基本史

实,包括时间、地点、经过。

接下来我会出示《卢沟桥事变形式示意图》,提出问题:(1)七七事变有怎样的意义呢?(2)七七事变是偶发事件,还是蓄意挑衅? 让学生与同桌两人,进行5分钟的讨论后,能够理解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能够通过分析七七事变的经过,发现七七事变是日军精心策划,蓄意挑衅。

接下来我会出示淞沪会战的图片以及国民党发表的《自卫抗战宣言》片段,提出问题:淞沪会战的时间、地点是什么?国民党的抗战态度有了哪些变化? 学生自主回答出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在上海爆发,又称“八一三事变”。国民党抗战态度转为坚决抗战。我会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国民党态度转变是由于淞沪会战直接关系着南京——国民党首都的安危。

【设计意图】通过纪录片和地图的使用,创设历史情境,学生能够自然而然的掌握七七事变的基本史实,同时在同桌交流中理解七七事变,提升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过渡语:随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在这民族危亡的紧急时刻,国共两党再度携手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过程

我在大屏幕出示中国共产党在七七事变第二天发表的抗日通电的部分内容,提出问题:这个通电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怎样的抗战态度?抗战态度是否坚决?主张如何抗战? 学生通过同桌讨论能够回答出中国共产党坚决主张全民族共同抗战,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我会再次重申淞沪会战及《自卫抗战宣言》后国民党的抗战态度,引导学生明白国共两党在事关民族根本利益的基点上达成了协议。同时在大屏幕出示军队改编示意图,提出问题:红军如何改编的?有什么意义?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后,我会指出这就是“八路军”“新四军”的由来,并进一步总结红军改编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分析史料和同桌讨论,提升史料分析能力和沟通交流

能力。

2.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结果

我会出示国共两党团结抗战的事迹材料,让学生结合教材回答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根据地建设的相关史实,如平型关大捷、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等。并进行总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使抗日队伍的力量空前壮大,从而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材料和教材自学,了解国共两党团结抗战的史实,养成良好的阅读能力、分析理解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南京大屠杀

过渡语:经过三个月的奋战,淞沪会战以失败告终。1.背景

我会在大屏幕上出示日军入侵示意图,提问:南京大屠杀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国民党政府做出了哪些反应? 学生结合教材读图后能够回答出淞沪会战失败后,日军进一步入侵,南京沦陷。国民党政府从南京迁都重庆。

2.内容

我会利用多媒体播放南京大屠杀纪录片片段,要求学生观看视频并阅读教材内容,回答如下问题:(1)南京大屠杀的时间是什么时候?(2)日本侵略者进行了哪些暴行? 学生能够回答:(1)1937年12月13日开始,持续了四十多天。(2)侵略者用活埋、火烧、刀劈等手段屠杀达30万人,南京城被洗劫一空,侵略者进行杀人比赛等内容。

我会进一步出示南京大屠杀相关图片,提出问题:看了这些图片,有什么样的感受?从而进一步进行情感引导。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相关图片并提出问题,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兴趣,同时引发学生思考。通过播放纪录片、图片进行情境设置,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爱,同时增强历史代入感,提升情感体验。

3.启示

过渡句:面对证据确凿的南京大屠杀,日本现在是作何反应呢?是诚挚道歉,还是不见悔改呢? 我会出示日本右翼篡改历史的相关材料,提出问题:面对日本侵略的事实,日本右翼势力极力否认,其否认侵略行为的目的是什么?作为一名中国人,你对这种行为的看法是什么?让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进行8分钟的讨论。

学生讨论时,我会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学生回答后,我会进一步总结: 面对铁证如山,右翼势力妄想掩盖事实真相的这种行为,其目的是向青少年灌输虚假的历史知识,从而美化侵略战争,破坏中日人民友好关系。面对这种行为,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该对这种否认历史的行径予以谴责。中日两国人民应当正视历史,以史为鉴。同时要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为维护中日友好和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从而掌握这一难点知识。同时学生在讨论中加深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会,达成目标。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把课堂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认知。因此我采用了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知识内容的方式,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2.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设置了开放性的作业: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设计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手抄报。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作业设计,更能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合作交流。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以直观、简洁为原则,以下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来源于网络整理)

[实例二]高中历史《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说课稿

一、说教材

如果把设计一堂课比作完成一道精美菜肴的话,那么教材就是原材料,因此我们需要对教材有个深刻的把握和理解。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第十九课的内容。本课主要围绕俄国十月革命展开,主要讲述社会主义在俄国由理想变为现实,世界上出现了新的社会制度。十月革命不仅对俄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我国的社会发展进程也发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本课地位十分重要。

二、说学情

一切为了学生,为学生而设计教学,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因此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所面对的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思维能力。

我所面对的学生是高中的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学生对于历史事物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比较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对于他们除了仍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更重要的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我将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够分析出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能够复述十月革命的过程,以及胜利后采取的措施,理解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史料分析,提高分析史料,获取重要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讨论十月革命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十月革命的爆发,认识到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理

解十月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以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我制定如下的教学重难点。【重点】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和过程。【难点】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意义。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我将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问题引导式法、小组讨论法、史料阅读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新课导入、新课教学、小结作业三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导入新课

众所周知,一堂历史课如果有好的开头,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使他们心怀期待地投入到新的学习内容中去。为此我采用创设情景导入法导入新课。

在课堂开始,我会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向学生讲述苏联虽然解体了,但是每当十月革命纪念日来临之际,前苏联境内的各共和国都会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以此来缅怀那激情如歌的岁月。此时我会提问:那么为什么十月革命会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十月革命经历了哪些过程?顺势引入本课。

【设计意图】情景导入法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到这段峥嵘岁月,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为新课的讲授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

环节二:新课教学

首先是感知背景的环节。我会通过展示史料的方式,向学生出示一战前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及战后俄国影响的相关史料,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从这些材料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俄国的落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反映了俄国哪方面的矛盾?给俄国带来什么影响?一战对俄国的具体影响是什么?在此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学生能够回答出:俄国是一个

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一战加剧了社会矛盾,为俄国二月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条件。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层层递进,解决问题,请学生从问题中寻找十月革命发生的客观条件,以此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之后我会继续追问:十月革命的爆发,除了客观原因之外还有哪些主观原因?学生回答后我会进行总结: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是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设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可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史料的阅读,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的把握,让学生对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有一个更加全面的理解。

其次是走进过程。我将播放十月革命的视频,请学生看完后结合教材回答如下问题:视频中包含哪几个重大事件?结合视频归纳总结十月革命爆发的过程。通过播放视频的形式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同时也更加生动形象,利于学生归纳总结十月革命的过程。学生回答后我会总结: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为十月革命奠定了基础;七月流血事件使政权完全落入临时政府手中,和平发展已经成为不可能;于是列宁提出《四月提纲》为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其后的彼得格勒起义,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此时学生已经对十月革命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此基础之上我会继续追问: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是什么?作为政权实施的措施和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我会及时的给予评价并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播放,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通过问题的设置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对于学生语言表达方面也有一定的提高。

对于十月革命的意义,我将出示《列宁全集》第38卷中的相关内容,顺势提问:十月革命使俄国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请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5分钟时间讨论,之后派小组代表进行回答。在这个过程中我会进行巡视,并及时给予点拨,帮助学生解疑答惑。学生回答后我会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并进行总结:对于俄国来说,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为俄国的发展开辟了新道路,对世界来说开创了新局面。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提高团队协作和探究能力,也真正彰显了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巩固知识,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因此在小结环节我采用了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知识内容的方式来加深同学们对本课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2.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设置了开放性的作业,请同学们课下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十月革命的相关资料,谈一谈对俄国十月革命的认识,下节课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作业设计,更能够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热爱历史,同时将课上有效的延续到课下,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说板书设计

以上是我的教学过程,根据教学过程,秉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清晰,简洁的原则,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上一篇:生活在鸟笼中的我初一作文下一篇:派出所证明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