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的思考

2024-06-16

对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的思考(共3篇)

1.对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的思考 篇一

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现代大众文化即文化工业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认为,现代大众文化具有商品化、标准化、强制性等特点,从而成为巩固现行秩序的“社会水泥”.照搬这一理论主张限制中国目前的大众文化发展并不合适,当前中国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一个健康有序的文化产业市场.

作 者:何亚平作者单位:广州大学,法学院,广东,广州,510091刊 名: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年,卷(期):“”(1)分类号:B15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 现代大众文化 商品化 标准化 强制性

2.对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的思考 篇二

一、关于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

江天骥先生认为, 霍克海默在1937年发表的《传统的和批判的理论》以及同年由霍克海默和马尔库塞合写的论文《哲学和批判的理论》都清楚地说明了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是以马克思的著作为基础对现代社会继续进行的分析。针对霍克海默关于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的区别的阐述, 江天骥先生认为霍克海默的观点的危害在于它把抽象概念变成了具有实体的意识形态的范畴。[2]

吴友军认为, 20世纪30年代初, 霍克海默在创建社会批判理论之初, 以对科学、宗教、艺术和大众文化等的具体反思和批判, 比较全面地展现了社会批判理论的理论内容和理论主旨, 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对这些社会现象的经典表述, 集中体现了霍克海默作为法兰克福学派创始人的理论奠基特点。[3]

二、关于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

陈学明认为, 马尔库塞对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物质丰富、精神痛苦”现象的揭露和批判是有积极意义的, 对我们有着一定的启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绝非“极乐世界”;物质方面的富裕未必就能给人带来幸福。然而, 尽管马尔库塞的论述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是总的来说, 他的理论是错误的。[4]

傅永军认为, 马尔库塞的发达工业社会批判理论的确揭示出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许多新的变化, 而他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的一连串的抨击与批判也入木三分, 新异深刻, 这对我们更为准确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 确立正确的信仰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 马尔库塞的理论也有令人遗憾之处。他并没有从他的批判中找到解放的道路, 他对人的奴役状态的理解完全是技术性的, 因而否定任何从社会关系方面展开的解放事业。[5]

三、关于哈贝马斯的社会批判理论

陈振明认为, 哈贝马斯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传统, 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主体与客体、事实与价值的统一。同时, 哈贝马斯在批判地继承早期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基础上, 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颇为独到的分析, 提出了一些新见解和某些发人深省的问题。然而, 哈贝马斯在重建唯物主义的尝试并没有取得成功, 他提出的批判社会学的宏大理论框架是难以让人接受的。[6]

郑召利认为, 哈贝马斯批判理论的语言学转向实际上是把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带有悲观色彩的对意识形态的批判转变为语言的、符号的互动过程的理想化、可操作化的分析。通过理想的语言使用规范来建立理想的言语情境以恢复人的平等、自由交往。这样, 在理想的交往共同体中, 实现了人的自我解放。[7]

四、国内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研究的生长点

(一) 重视对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演变的研究

70年代以来, 作为一个整体的法兰克福学派已不存在, 社会批判理论走向衰落, 但其基本观点仍具有一定影响。[8]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国内学术界还是将关注点放在了对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本身的研究, 还未能真正注意到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已经逐步呈现出来的理论演变, 尤其是作为第二代代表人物的哈贝马斯的理论转向, 使得整个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已经具有了新的特征, 而如何有效地加以把握和驾驭, 如何准确地抓住其流变轨迹, 成为了摆在国内学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二) 重视对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与马克思批判理论关系的深层次研究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与正统的马克思的批判理论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一种关系, 甚至置疑:两者之间有关系吗?这都需要予以深入地剖析探讨。而从现在的形势来看, 在国内大力倡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背景下, 加大对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与马克思批判理论之间关系的研究力度, 有益剖析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着关系, 深层次解读两者之间可能存有的关系, 从而在对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进行认真辨别的基础上, 加大对其进行马克思批判理论视域下的深层次研究。

综上分析可知, 国内学术界在对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研究中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但目前在针对法兰克福学派及其社会批判理论的研究方面还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因此, 在已有研究基础上, 加大对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研究已经成为了国内学术界面临的紧迫课题。

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 伴随着国内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兴起, 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受到了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审慎剖析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形成及特征, 对比分析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与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同时, 更多的眼光聚焦于解析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的社会批判理论。

关键词:社会批判理论,趋向,现实国情

参考文献

[1]赵涛.近年来国内法兰克福学派研究述评[J].甘肃社会科学, 2005 (6) :44-46.

[2]江天骥.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社会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3-5.

[3]吴友军.社会历史反思性的批判活动——霍克海默社会批判理论的主旨与奠基特点[J].学习与探索.2008 (3) :35-37.

[4]陈学明.马尔库塞对现代西方社会“物质丰富、精神痛苦”现象的批判[J].社会科学战线, 1987 (4) :85-91.

[5]Marcuse.Studies in Critical Philosophy[M].Boston:Beacon Press.1973:219.

[6]陈振明.历史唯物主义还是资产阶级社会学——评哈贝马斯的“批判社会学”[J].学术论坛, 1991 (5) :34-39.

[7]郑召利.哈贝马斯批判理论的转向:从意识形态批判到语言的批判[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05 (5) :230-236.

3.对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大众文化;法兰克福学派;马克思;卢卡奇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4-0097-03

一、法兰克福学派及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简介

(一)法兰克福学派简介

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之一,学派的名称来源于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研究所创建于1923年,成员主要是一些有犹太血统的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1931年1月24日,霍克海默就任所长演说《社会哲学的现状和社会研究所的任务》,法兰克福学派才真正诞生。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马克斯·霍克海默、瓦尔特·本雅明、狄奥多·阿多诺、埃里希·弗罗姆、赫伯特·马尔库塞、尤尔根·哈贝马斯等,他们都是著名的哲学家,都有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相关著作,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在西方的社会科学界,他们被称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他们最著名的理论就是批判理论,最大的特色也是批判理论,在他们看来,批判理论高于一切。他们的这种批判虽然否定一切,但同时又把关于一切事物的真理包含在自身之中。他们的研究所在希特勒上台后迁往日内瓦,后又迁到巴黎,最后于1934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开始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批判。1949到本世纪60年代末是法兰克福学派发展的黄金时代,从70年代起,法兰克福学派开始走向解体。大众文化的批判理论就是在他们经历了这一系列曲折的情况下形成的。

(二)大众文化批判的含义与内容

1.大众文化批判的含义。所谓大众文化是指借助于大众传媒而流行于大众之中的通俗文化。关于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理解,霍克海默和洛文塔尔在通信中讨论大众文化问题,认为:“是指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如电影、电视、广播、报刊、广告、杂志等而流行于大众中的通俗文化,如通俗小说、流行音乐、艺术广告、批量生产的艺术品等。它融合了艺术、商业、政治、宗教与哲学,在闲暇时间内操纵广大群众的思想与心理,培植支持统治和维护现状的顺从意识,行使社会欺骗的功能。”{1}洛文塔尔也指出,大众文化的出现是由于个体衰微导致的,认为这种文化取代了民间艺术和雅艺术,说它们是标准化的,俗套、保守、虚伪的,是一种媚悦消费者的商品。

2.大众文化批判的内容。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导致文化失去创新性。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在技术世界中,通俗化、大众化的文化已经丧失了真正文化的本质,也就是丧失了艺术品的创造性,呈现出商品化的趋势,它们不再具有艺术本身的创造性,而是走向物化。同时由于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大众文化产品已经沦为了纯粹的赚钱工具。第二,大众文化的标准化导致个性的丧失。在阿多诺看来,若文化工业产品在市场上获得成功,那么在利益的驱使下,就会有大量的仿品出现,文化市场上就会出现大量标准化的产品,而标准化就会导致真正的个性的丧失。本雅明也认为,现代文化工业最显著的特点是机械复制性和氛围—独一无二性的丧失。第三,大众文化通过各种形式欺骗消费者。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相比于以前,现代的大众文化具有很大的逼真性,以其酷似真实的表面来迷惑大众们的视线,通过娱乐和语言许诺等各种形式来欺骗消费者。第四,大众文化的控制性和强制性。从表面看,发达资本主义的大众文化是很自由的,人们可以任意创造。但实际上,大众文化被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权利紧密控制着,社会对文化的管理和控制大大加强。这使得大众文化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说教工具,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进行支配和控制。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提出的现实背景

从历史来看,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在德国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所之后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探索。然而,德国不久就被法西斯控制,研究所再不能进行正常研究,同时还遭受到法西斯的迫害。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亲身经历了德国当时的专制,他们感受到那种专制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上,更渗透到人们的文化生活中。最终,他们被迫无奈去到了美国。在美国虽然没有受到迫害,却感受到了一种无处不在的文化侵袭。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出来的。

(一)德国专制的社会状况和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反思

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希特勒的纳粹党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始了其独裁专制统治。政治上,希特勒确立了纳粹党在德国的一党专政,并且通过《德国国家元首法》将领袖原则加诸内阁之上,由此他获得了政治上的绝对权力。经济上,实施国家强力干预和全面控制,国家的工业牢牢掌握在纳粹当局的手里。政治与经济的控制并不能使纳粹获得人们的完全支持和认同,希特勒也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于是他加强了纳粹在文化领域的控制,充分利用媒体的力量进行反动的宣传。希特勒自己是有一定艺术素养的,又是一个十足的演讲家,他运用艺术的手段,通过广播、报刊、电影等文化传播方式且利用群氓的文化现象来达到自己的统治目的。希特勒曾说过,报刊是政治宣传最有效的一种,所以,当年10月,纳粹政府颁布了《报刊法》,规定新闻业是一种受法律管制的公共职业,绝对不允许登不利于他们的东西。此外他们还强制组织群众收听广播。因此,在纳粹的统治之下,人们看到的书籍都是推崇种族主义偶像的书籍,能看到的电影都是歌颂纳粹政权“光辉成就”的宣传片,打开收音机,听到的也是纳粹头目煽情的演说。整个德国文化被牢牢地置于纳粹统治之下,大众文化成为统治者的力量,大众变成了最终的牺牲品。霍克海默等人组成的研究所成员不仅目睹了法西斯的独裁统治,而且深受其害,这为该学派开展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做了现实的准备。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诞生于法西斯德国这一特殊的社会语境中,诞生于那样一个恐怖专制的时代。法兰克福学派对法西斯的这种做法深恶痛绝,他们看到人们毫无意识的被纳粹同化,看到人们主体性的丧失。与此同时,他们把工人阶级运动的失败以及集权统治的成功归于文化工业的发达。正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对现实的批判就成为他们对大众文化批判的基石。

(二)美国的大众文化现象

德国纳粹党掌权后大力宣扬种族主义,屠杀犹太人,“左派”知识分子被残酷的迫害与镇压。于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纷纷逃亡外地,许多成员都在此时逃亡到了美国,并于1934年将其社会研究所迁往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

在流亡美国的时期,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处于一个相对活动自由的社会环境下,当时的美国正进入经济大繁荣时期,人们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逐渐变化。在现代化、工业化复杂的生活下,美国大众的精神负荷变得日益突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开始选择娱乐消遣性的文化产品,同时美国人也有比较多的时间去消费文化产品,因而美国的消费主义大众文化现象形成了。美国早在19世纪末已经开始了城市化进程,而法兰克福学派成员在美国的这一时期,正是美国加速城市化时期。在市场经济的孕育中逐步形成了美国早期的大众文化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深深的影响了当时逃亡在美国的法兰克福学派成员。他们就是在这一时期逐步发展和创建了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对发达资本主义的技术理性、大众文化与意识形态进行了深刻的文化批判与反思。

二战期间,美国的传播学迅速发展起来。二战后美国通过各种媒体用大量的流行文化产品和大众文化产品向人们灌输,宣传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与德国纳粹赤裸裸目的性很强的宣传不同,美国的文化产品以娱乐的方式宣传,尽量使大众“喜闻乐见”,使人们暂时忘记痛苦,忘记被压迫的处境,因而很是受欢迎。法兰克福学派成员深刻体会到这种文化控制的可怕,因此促使他们开始对大众文化进行分析和批判。

三、大众文化理论批判的理论来源

(一)继承了马克思的异化学说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一著作中,提出了劳动异化的思想。异化学说是其理论的重要观点,他认为异化是人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为异己的力量,反过来统治人,并且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异化的惨烈;认为人的本质只有在自由自觉的劳动中才能体现,而在资本家的监督压迫下的劳动并不是自由自觉的,是一种劳动异化现象。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对这种异化理论表示赞同与支持,并与资本主义科学技术文明联系起来,借鉴应用到对科学技术理性的批判当中,进一步加强了对西方文化现象进行批判。法兰克福学派认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现时代历史条件下不但没有过时,反而比以前更有意义。他们对于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大众文化、心理机制等分析批判都是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出发的。在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对大众文化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他们充分借鉴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并在文化批判理论中对这一理论有所继承与发展,从而丰富了该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

(二)发展了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是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批判家,他被称作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与奠基人。关于他的物化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在此书中,他明确提出物化理论,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进行了批判。他从对商品关系分析出发,指出商品交换的世界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认为物化不仅仅是经济学的中心问题,而且也囊括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及结构问题。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基本一致的是,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也是对现代人生活困境的文化批判。卢卡奇认为,人的异化问题已经成为时代性问题。他认为物化现象与商品拜物教现象是资本主义时代特有的现象,是现代人所面临的特有的问题。卢卡奇指出,随着商品拜物教现象与物化现象的不断加剧,人的主观性逐渐丧失,这与马克思所提出的人的自我异化大体是一致的。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辩证法思想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学派之一的法兰克福学派也继承和发扬了他的这一重要理论,并把这一理论运用到他们对大众文化的批判中。

(三)借鉴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家,他创立了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说是法兰克福学派进行大众文化理论批判的另一个重要的理论来源,并将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深入到人们的心理层面。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主要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他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意识是位于人的心里的表层部分,前意识是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中间地带,而无意识则是深藏在人的心里底层,无法呈现在人的表层意识之中的,它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真正动因。第二,为体现出心理结构的动力机制,弗洛伊德又将意识、前意识、无意识的心理结构理论发展成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重人格理论。他提出,本我是人自出生时就具有的那种冲动,它无视社会规范的压抑和现实条件的束缚,因此它遵循快乐的原则,属于无意识的领域。自我是由本我分化出来的,它遵循现实的原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予本我一定程度的满足;如若不符合规则,它便会对本我实施压抑。超我则是用良心或无意识的罪恶感支配自我,压抑本我中的不合理欲望、冲动,阻止本我的本能欲望闯入自我。弗洛伊德的三层人格理论说给予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家以很大启发,他们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也借鉴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相关理论和思想。

除了以上三个主要的理论来源,他们还总结了蒙田与帕斯卡尔的思想。蒙田与帕斯卡尔的争论深深地影响了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洛文塔尔对于通俗文化的看法。同时,他们还借鉴了阿诺德的文化主义,阿诺德的文化主义对后来的大众文化研究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 释:

①欧力同.法兰克福学派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参考文献:

〔1〕欧力同.法兰克福学派研究[M].重庆出版社,1990.

〔2〕王小岩.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启示[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2).

〔3〕徐小雯.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评析[D].中国石油大学,2010.

〔4〕于国丽.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解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上一篇:2022年职代会监控中心学习心得下一篇:关于我区殡葬改革和管理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