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教学方式(精选11篇)
1.转化教学方式 篇一
用创新的方式方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当前所面临的紧要任务。只有变面向极少数“优等生”的应试教育为“大众化”的素质教育,才能促进全民族素质的提高,而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努力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因为后进生既是客观存在,又不能忽视的教育现象。尤其是职高的学生,相对于普高的学生,多数文化基础较差,行为习惯懒散,学习动力不足,态度消极,不求上进。同是职高生,在这些方面的表现也不一样,有的不很明显,有的比较突出。我从普教调入职教已有五、六个年头,几年的班主任工作,几年的观察和思考,我认为应该用创新的方式方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后进生的种类及其特点: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后进生也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其日常表现,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品质恶劣型:有极个别的学生,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来自于社会、家庭环境中的一些不良影响,养成了强横霸道、好逸恶劳等恶习,在校内常常滋事生非、欺凌他人,且不服从老师管教。尽管此类学生在后进生中所占比例很小,但却是最难转化、在学生当中负作用最大的一个群体。
2、纪律松散型:这是后进生中最大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空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均比一般同学略强,但他们的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意志力较为薄弱,因而往往还会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成为令老师们头痛的“双差生”。但是,上述这些并不代表他们的品质恶劣,事实上,这类学生在道德品质上和一般同学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差距。
3、学习后进型:凡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均可以归入这种类型。
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又可以把这类学生分为如下四种类型:
(1)暂时困难型:这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均属中等,学习上的困难主要是由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如:在课堂教学中意志力较差,不能和其他同学一起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或是父母不和,家庭不够稳固,干扰了其正常的学习。
(2)能力不足型:这类学生在后进生中所占比例很小,他们所表现出的特点是:语言表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都较低,但他们的学习习惯一般较好,意志力较强,自我意识水平较高。
(3)动力不足型:这类学生要占到后进生的半数以上,其能力水平一般属于中等或略微偏上,但学习动力因素不足,学习习惯、意志力均不如能力不足型的学生。
(4)整体困难型:此类学生在后进生中所占比例最小,其特点主要为: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较弱,缺乏自信,求知欲、意志力不强,自我期望值低。
4、全面后进型:第一类后进生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教育转化,往往会转化成全面后进生,甚至会滑入犯罪的深渊,报憾终身。
转化后进生的策略
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如果策略运用得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多年来的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四点:
一、平等相待、一视同仁
尊重是理解的前提,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应是互相的,师生间也是如此。教师认真备课、积极辅导就是对学生的尊重。与普通学生相比,后进生更渴望老师的理解、尊重。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或是课下辅导的过程中,应适当的对后进生多一些关注;在各种活动中,要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提出,给予热情的鼓励。这些做法,能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架起理解的桥梁,有助于推动转化工作的进行。
二、针对个性、对症下药
心理学家们在传统上把人按气质分为如下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不同气质类型的人行为特征有所不同,其特点如下表:
四种气质类型特点对比:
一、胆汁质:胆汁质的人反应速度快,具有较高的反应性与主动性。这类人情感和行为动作产生得迅速而且强烈,有极明显的外部表现;性情开朗、热情,坦率,但脾气暴躁,好争论;情感易于冲动但不持久;精力旺盛,经常以极大的热情从事工作,但有时缺乏耐心;思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对问题的理解具有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倾向;意志坚强、果断勇敢,注意稳定而集中但难于转移;行动利落而又敏捷,说话速度快且声音洪亮。
二、多血质:多血质的人行动具有很高的反应性。这类人情感和行为动作发生得很快,变化得也快,但较为温和;易于产生情感,但体验不深,善于结交朋友,容易适应新的环境;语言具有表达力和感染力,姿态活泼,表情生动,有明显的外倾性特点;机智灵敏,思维灵活,但常表现出对问题不求甚解;注意与兴趣易于转移,不稳定;在意志力方面缺乏忍耐性,毅力不强。
三、黏液质:黏液质的人反应性低。情感和行为动作进行得迟缓、稳定、缺乏灵活性;这类人情绪不易发生,也不易外露,很少产生激情,遇到不愉快的事也不动声色;注意稳定、持久,但难于转移;思维灵活性较差,但比较细致,喜欢沉思;在意志力方面具有耐性,对自己的行为有较大的自制力;态度持重,好沉默寡言,办事谨慎细致,从不鲁莽,但对新的工作较难适应,行为和情绪都表现出内倾性,可塑性差。
四、抑郁质:抑郁质的人有较高的感受性。这类人情感和行为动作进行得都相当缓慢,柔弱;情感容易产生,而且体验相当深刻,隐晦而不外露,易多愁善感;往往富于想象,聪明且观察力敏锐,善于观察他人观察不到的细微事物,敏感性高,思维深刻;在意志方面常表现出胆小怕事、优柔寡断,受到挫折后常心神不安,但对力所能及的工作表现出坚忍的精神;不善交往,较为孤僻,具有明显的内倾性。
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的后进生,在转化过程中应采取不同的策略:
(1)对于胆汁质的学生,应采取和风细雨式的教育方法,通过细致入微的说理达到“以柔克刚”的目的,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事件,最好采取“冷处理”的办法。
(2)对于多血质的学生,应采用“刚柔相济”的教育方式:一方面,对其组织纪律性提出严格要求,在他们自满时,提出批评要有一定的刺激强度;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给予他们展示才华的机会,通过活动,在激发其多方面兴趣的同时,努力培养其中心兴趣。此外还需注意,在他们遇到挫折时要及时给予耐心的帮助。
(3)对于粘液质的学生,应该有意识地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以激发其积极情绪,帮助他们树立起向上的信心。
(4)对于抑郁质的学生进行教育时,应以正面鼓励为主。教师要引导他们积极与他人交往,并适当多给予他们一些称赞、嘉奖,鼓励他们树立起前进的勇气。
三、扬抑结合、留有余地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留心观察便会发现,后进生这一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其闪光点,只不过这些闪光点往往被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一些不良习气所掩盖。客观、公正地审视后进生,发现埋藏在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在指明其缺点的同时,鼓励他们发挥优点、改正陋习,是搞好转化工作的重要一环。有些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因为方法不当,常常在不自觉中扼杀了后进生上进的积极性,造成了他们破罐子破摔的结果。和一般学生相比,这类学生身上的缺点较多,犯错误的机率更大,当他们犯错误时,老师应当以合适的方式指出,实实在在、干脆利落地讲清道理,但切忌急躁,决不能因此抹杀学生的优点,将学生批评得一无是处,更不能揭陈年老帐,不留余地地对学生进行训诫、讽刺、挖苦、谩骂,因为有些后进生对老师的评价比较敏感,这样做极易激发其逆反心理,使以后的转化工作难以进行。
四、师生合力、注重技巧
教师和学生是两个不同年龄段的群体,在教学活动中所处的地位不同,思想上的差距也比较大,因而沟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另辟蹊径,以班级内的一些同学作媒介,通过班干部或与后进生交往较多的同学,将教师的想法间接地传达给后进生,并请他们协助开展转化工作,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还有些后进生,虽然纪律性差,成绩一般,但有文体特长,且乐于助人,在同学们当中有一定威信。老师如果肯定他们的能力,并结合他们的特点,积极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就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此时,老师再适时地指出他们的缺点,并表达出自己对他们的期望,引导其积极改正错误,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是一门艺术,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门艰深的艺术,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当中不断探索,不断发展创新。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搞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开展。
2.转化教学方式 篇二
关键词:技术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布局,风险控制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速度换档,经济发展转向于创新驱动;要实现创新驱动,产生创新是一方面,创新成果实际上转化为生产力也非常重要,其中如何将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进行转化是重要的议题。
对此,国家也出台了相关的法律规定和政策。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2016年2月26日,国务院发出《国务院关于印发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的通知》(国发【2016】16号)。这些政策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良好的法制和政策环境,但对于广大高校研究机构来讲,如何进行转化,如何保证转化价值最大化,仍然是难题之一。
本文尝试对高校科研机构技术成果转化的具体方式进行研究,以促进中国技术成果的转化,为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1 高校科研机构技术成果转化的驱动力
要实现技术成果转化,首先应当了解技术成果转化的动力是什么。一般来讲,技术成果转化是指,将那些没有在产业上应用的技术成果,转化为产业应用的技术方案,以为社会创造价值。
技术成果转化就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技术成果产生方的主动性,二是技术应用方的能动性。对于第一方面,技术成果产生方的主动性,已经由法律规定和政策所规定。如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可以自主决定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这里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第十八条: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可以自主决定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但应当通过协议定价、在技术交易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确定价格。通过协议定价的,应当在本单位公示科技成果名称和拟交易价格。
对于第二方面,技术应用企业的能动性,主要是指企业对技术成果价值、独立性及产业化转化成本三方面的关注。
技术成果价值主要是指技术水平的高低、技术可替代性,这些因素是决定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企业考虑的重要因素。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提高,产业化后产品或生产线侵权法律风险也越来越成为企业考虑的重要因素;技术成果独立性强,对第三方技术依赖性越低,侵权风险就越低,产业化转化阻力越小。实验室内技术成果向实际生产线应用的技术方案的转化是有差距的,有些技术成果的转化不仅仅是设备和参数的简单放大,还需要进行辅助的设计和修改,因此,产业化转化的成本或风险也是企业考虑的重要内容。
本文主要基于高校科研技术应用企业关注的上述三方面讨论技术成果转化的具体方式或者关注内容。
2 高校科研机构具备转化条件的技术成果的特点
根据高校科研技术应用企业上述三方面的关注点,受到技术应用企业青睐的技术成果一般有以下几点:
2.1 具有相应的市场竞争优势
如前所述,高校科研技术应用企业之所以想将目标技术成果进行转化,作为市场竞争主体,最终的目的在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体现企业市场竞争优势。而提高市场竞争力主要体现为内部运营成本降低和外部产品(包括服务)更优。不管是内部运营成本降低和外部产品更优,一般有两个参考对象,转化之前的状态和市场平均状态。
对于面向市场更大更广阔的高校科研技术应用企业,其主要参照市场平均状态考虑目标技术成果是否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对于面对市场较小较狭窄的技术应用企业,其有可能参照转化之前的状态考虑目标技术成果是否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随着竞争市场充分和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再单单考虑单纯的“提高”,还考虑如何“抢占市场先机”,因此,高校科研技术成果在相应市场的竞争优势越来越被重视。
基于这样的特点,要保证高校科研技术成果转化的顺利,就要保证相应技术成果具有相应的市场竞争力,至少要让技术应用企业看到目标技术成果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很多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没能实现转化,未能让社会企业看到其技术成果的竞争力是原因之一。
为了展现技术成果竞争力,就不能仅仅说明技术本身的技术效果和技术水平,还需要结合技术成果应用的市场效果进行展示,以明确技术成果的市场竞争力。
2.2 转化风险可控
如前所述,技术成果的转化,特别是高校研究机构的技术成果的转化,绝大多数就是实验技术向产业化应用技术的转化,这不仅仅是技术方案或技术手段的复制。产业化有产业化的规律和特点,实施空间、操作人员、规模化考虑、成本考虑、技术标准、实施要求等等均与实验室不同,这就决定了很多的技术成果的转化本身可能就是一个二次开发的过程,有些技术成果也会有转化失败的命运。
基于此,高校研究机构就要保证转化风险可控,具体就是要保证技术成果转化的可行性。要保证转化的可行性,一方面要对技术成果进行深入、彻底且周全的研究,这仅是为技术成果的转化提供一个良好前提。另一方面,还要有产业化实施的准备工作,并根据市场上当前企业的一般情形,准备合适的产业实施方式或操作预案,至少要知道转化面对的难题或阻碍所在,以在进行转化时能够有备无患。这样能够让技术应用企业了解转化难易程序及风险状态,进而对目标技术成果的转化成本做到心中有底,使转化风险处于可控的状态,进而促进技术成果的成功转化。
2.3 知识产权布局合理
前已所述,要成功转化目标技术成果,就要保证技术成果的市场竞争力。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竞争优势要有一定的持续性,即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其他市场竞争企业无法获得这种优势。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有合理的知识产权对技术成果进行保护。如果对技术成果布局合理的知识产权,一旦他人想获得此种竞争优势而模仿时,就可以拿起布局的知识产权作为武器,使技术应用企业保持市场竞争优势。因此,高校科研机构对自己的技术成果进行合理的知识产权布局也是促进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方面。
知识产权布局合理,一方面是指对技术成果知识产权类型上要比较合理,某些容易被他人知悉或获取的信息或成果可以优先通过专利权进行保护,某些通过专利权无法保护或者他人很难获取或者有特殊意义的信息就需要通过商业秘密进行保护,还有些软件还需要进行著作权登记,以通过著作权对相关成果进行更好地保护。
2.4 法律风险可控
要创新,就要保护创新,要保护创新,就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因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仅是法治建设的需要,也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当前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且未来趋势也会越来越重要的条件下,某一科研技术成果应用的产业环境可能涉及多方面的知识产权,而且这些知识产权有可能分别属于不同的权利人。这样,在实施某一技术成果是就可能会使用其他人的知识产权,进而产生侵害他人知识产权的法律风险。因此,实施某一技术成果的法律风险也是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因此,对于某一高校科研技术成果转化过程或者转化后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也要有所考量。虽然不可能完全避免风险,但至少要了解可能的风险有哪些,不同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大小,风险发生时可以采取的方式。比如,涉及该技术成果大体有哪几家企业?核心或重要专利技术有哪家机构持有或控制?哪些企业之间为同质竞争状态,利益是否大得不可调和等等。
3 高校科研机构技术成果转化误区
对于高校科研机构技术成果转化,有很多人存在一些误区。笔者尝试说明如下:
误区1:高校科研机构技术成果转化就是知识产权的转移。
一谈起技术成果转化,很多人就想到专利转让或专利许可。一方面,技术成果不仅仅体现为专利,还体现为商业秘密,软件著作权、布图设计等等。另一方面,技术成果转化不仅仅是技术信息载体的移交,而是一个技术成果产业化的过程。技术成果从高校科研机构转移到企业进行产业化,绝不是简单的技术信息载体的移交或给付,涉及信息系统的披露和接收。产业化可能需要更多更详细的信息,如研发过程、实验数据、操作记录、相关文献等信息。
误区2:高校科研机构技术成果转化就是实时结算的交易。
如上所述,技术成果转化是一个过程,不仅需要前期的接触和沟通,还需要后期的配合和支持,克服转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解决转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保证成果转化的效果。
误区3:高校科研机构技术成果转化就是科研过程的结束。
笔者认为:技术成果转化并不是科研过程的结束,而是科研过程的延续。
首先,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遇到困难,产生问题之后,克服困难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手段,都是新的技术成果,而且这些成果由于实用性强,其价值可能更高。因此,高校科研机构对于转化过程中产生的成果也需要进行重视。
其次,技术成果转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产业化验证的过程,有些技术成果在实验室内是成功的,但产业化失败也是很有可能的。因此,技术成果转化面临的失败风险要求高校科研机构重视对技术成果转化过程的控制,以保证技术成果顺利转化。
再次,技术发展是无边界的,某一技术成果成功转化,有可能在某些方向为该领域的技术进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更高的要求也是为下一步技术研发提供重要的方向。因此,对技术成果转化后效果研究,提高下一步研发价值,也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孙大龙.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模式的社会网络分析[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5(6).
[2]常飞.近十年中国高校专利研究进展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6).
[3]高洁.高校技术转移中心与专利成果转化[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
[4]濮雪莲.高校专利商业化中的企业需求驱动策略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1).
3.转化教学方式 篇三
关键词:转化学习方式;语文教学;重视训练;加强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084-01
改变学生原有单纯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课改标准实施后所要达到的目标,更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必须要向更具人性化、更注重效率、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学习方式转变。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呢?
一、重视“听、说、读、写”习惯的训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经典的话:“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的范围很大很广,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主要的习惯有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每个人的习惯一旦形成,想改变就难,好的习惯可以使人受益一辈子,不良习惯会影响人的一生,有时会阻碍人的发展,所以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前途,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而对中小学生来说,重视“听、说、读、写”习惯的训练,就相当于注重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具体培养方法和措施如下:<一>重视“听、说”的训练,养成主动听、说的好习惯。过去每个教师教学就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教学不注意方式,只是被动式的灌输,结果本来活泼可爱的青少年学生成为容纳知识和升学考试的机器,那真是教育教学的悲哀。而现在随着素质教师的不断深入和新课改的不断实现,教师教学的观念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也采取了新的教育方式和新的教学方法,正确地把握了新课程要求的标准,首先重视了对小学生进行听、说的训练,这对小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小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不是一天、二天就能实现的,需要用足够的时间来训练,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多给学生听、说的机会,指导听、说的方法,对有的学生还要亲自监督他们听、说,促使他们养成自觉听、说的习惯。一般来说,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训练为最好,要求他们认真听老师的讲课,倾听老师读的文章,愿意听别人的对话,听完结束后,给他们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开始发表看法、想法,训练说的能力。对中年级学生,要求他们把平时的所见所闻以及一些很有影响的事完整的进行叙述,主动地当着全班同学面进行言语表达,从而训练说的能力。其他同学通过别人的叙述来认真听,听后再说别人的叙述有何特点?有啥优、缺点?在听说中教师可以随时引导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发挥积极的主体作用,把最闪亮的一面展示给别人,让别人取长补短,提高听、说的能力。<二>激发读的兴趣,培养读的习惯。阅读习惯包括的内容也很多,一般来说主要有:喜欢主动读书、乐于抽时间读书、善于寻找材料读。这种良好的读书习惯就需要教师平时的指导和引导来培养,首先要激发他们读书的兴趣,使他们喜欢读书读报,边读书边做笔记,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平时主动摘抄一些书中的佳句、名句、精彩段落和有关知识,还喜欢写一些读后感或体会。上课中抽十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轮流上台进行“读”,可以读自己认为好的文章,也可以读自己写的作文,也可以唱着自己喜欢的歌,更可以读自己摘抄的新闻事件,鼓励他们大胆的读、主动的读,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在阅读课文时要善于营造读书氛围,让学生在营造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的,逐渐的进入课文的意境中,进而逐渐养成自读的习惯,自读是教读的基础,又是教读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教师通过教读,给学生以必要的讲解、释疑、示范和讲评,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和正确的阅读方法,随着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也随之提高,从而阅读习惯也随之养成,大大的促进了读书习惯的培养。<三>加强写的训练。写是一种记忆的特殊方式,俗话说:“口读一遍,不如手写一遍”,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但要训练学生的“听、说、读”能力,而且更要加强写的训练,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写的基础是要有写的素材,有了足够的素材,学生才会有东西写,所以要提高写的能力,首先要求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一些细节,要认真思考所要写的内容,要考虑到把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写成文章,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随时记录一些身边的有意义的事,激起学生主动写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的去观察,并要一边观察一边思考,把握事物的特征,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培养写的习惯,提高写的能力,养成从小主动写的习惯,培养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4.转化教学方式 篇四
后进生会时刻围绕着农村初级学校和教学质量,从我几年来的教学体会,后进生对学习产生逆反的情绪,是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一大难题。形成后进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如有家庭的、有社会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方面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大部分的后进生都是后天形成的,下面就对后天形成的后进生问题浅谈自己的看法:初中数学学科后进生的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2.学生自学能力差,读书被动,无自觉性。3.课堂缺少解题的积极性,不肯动脑筋,总是漫不经心,避而不答。4.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不复习,不愿弄清所学的内容,马虎应付,遇难不究,抄袭了事,不能说明解题的依据,不能说出这些作业是哪些知识点的运用,不想寻根问底。5.不重视考试,缺乏竞争意识。因此注重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对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后进生以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
1.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的抽象性的学科
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造成了后进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学时,应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例如:在讲“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我们可以通过几组不同长度的三条铁丝,让学生自己动手,问哪几组铁丝可以组成三角形,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铁丝之间有何关系?从而引导出上述性质。因此,加强直观教学可以吸引后进生的注意力。
2.应加强教学语言的艺术应用,让教学生动、有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随时观察全班学生学习的情绪,更要特别注意观察后进生的学习情绪,后进生往往在上课时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他们对教师一般性按部就班式,用枯燥无味的语言讲课听不进耳,对数学知识也不感兴趣。这时,老师应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3.注重情感教育
后进生们的情感较为丰富,他们需要教师对他们多关心、多爱护,当他们有所成绩时,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应该及时予以表扬。当后进生受到教师的表扬时,其内心就会感到非常得高兴,原来学习都那么得轻松。此时,师生的情感共鸣唤起了,老师也就会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学生中不仅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为人师表,而且还要注意对后进生实行情感方面的教育。充分肯定后进生的优点,肯定他们微小的进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
4.对后进生进行第二课堂教学
对后进生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开设学习兴趣小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努力进取,积极向上。
二、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1.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要注意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布置的作业。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后进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对待后进生,要放低要求,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谆谆诱导的方法,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实习功课,让他们逐步提高。
2.大部分后进生学习被动,依赖性强。往往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死记硬背,不愿动脑筋,一遇到问题就问老师,甚至扔在一边不管;教师在解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应用,逐步让他们自己动脑,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不要给他们现成答案,要随时纠正他们在分析解答中出现的错误,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3.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教育后进生,对后进生不仅要关心爱护和耐心细致辅导,而且还要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教师要特别注意检查后进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督促他们认真学习。
三、认真把好考试关,注意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题目,培养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尝到甜头,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学好的。在考试前应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对后进生知识的薄弱点进行个别辅导,这样还可使有些后进生经过努力也有得较高分的机会,让他们有成就感,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从而达到转化后进生的目的。
5.学困生转化教学总结 篇五
二、学习障碍学生名单
三、学习困难学生的构成原因情景分析
1、学习障碍学生组成的家庭理由父母的不良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的限制不利。
2、由学习障碍学生组成的学校理由教师思想教育不良,片面追求成绩。对后进生的辅导不及时,缺乏有效的方法,他们自己提出了要求。
3、学习障碍学生构成的社会理由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随着潮流的不断变化,思想意识使一些学生受到金钱至上主义、享乐主义、读书舞蹈等错误思潮的影响,偏离了健康成长的道路。
4、其他智力因素很多聪明的学生害怕吃苦,害怕受挫,害怕受到考验,遇到困难就后退,遇到挫折就受挫,失去自信和勇气,甚至出现变态心理,总是认为老师、同学瞧不起自己,自己万事不如别人。所以破罐破摔,自己也不学,不想向别人学习,最终进入了双差生四、指导学习困难学生的措施指导学习障碍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
1、培养学习困难学生的自信心。只有树立后进生的自信,我们的转换工作才能找到起点。
2、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后进生。
3、对学习障碍学生的宽容,少指责。为了实现“三个心”:诚心、爱、忍耐。
4、班主任不应该只关心培养后进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其兴趣的稳定性和集中性,让后进生有恒心和毅力,专心学习,努力做得更好,从枯燥中寻找快乐,在困难中寻找快乐。(你知道的)。
5、作为班主任,一定要想方设法,对学习有很强的意志。
6、教师的课外辅导要及时
7、家庭合作是改变学习障碍学生的外部条件。父母对学生成长过程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非常重要。班主任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包包等多种形式与家长沟通和传递信息。
8、在教育教学方法上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改革,具体方法如下。教师在课堂上要考虑学困生。
第一,课堂上教师要把更难、更深的问题分解成更小、更浅的问题。所以学困生也有机会回答。不是把他们放在角落里,而是没有人问。
第二,运营时要考虑后进生,要鼓励学困生进取参与,不能再放任他们不管。
3、控制学习困难学生的课堂纪律违规问题。布置作业时,要考虑学困生。要让学困生吃“灶”。
第一,要从数量上照顾,只求准确度,数量不多,他们的作业可以减少一半,对不正常的学困生来说,还有用课堂笔记代替作业的方法。
6.转化教学方式 篇六
本节课是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是第71-72例
一、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十四的1-3题。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以及列举、倒推、替换和假设等策略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转化这一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转化能把较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把新知的问题变成旧知的问题。而转化的手段和具体方法是多样而灵活的,既与实际问题的内容和特点有关,也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掌握转化策略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有益于思维的发展。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不以学生能够解决教材里的各个问题为目的,而在于学生对转化策略的体验与主动应用。
基于此,我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教学例1,学生在比较两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产生困惑,我及时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一困惑,即引导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初步体验转化思想。第二环节是“回顾运用,感知转化”,在本环节中我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从图形转化和计算转化两个方面回忆以前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引导学生把以往学习的一些具体的数学方法上升到转化策略的高度来认识,以增强策略意识。感知转化无所不在,真正体验到转化的好处。随后在第三环节是“观察思考,再探转化”,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学“试一试”部分,把一个复杂的分数加法计算题结合图形从而转化为一个简单的计算,初步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进一步探究转化。第四环节“及时练习,运用转化”中我改变了教材知识的呈现方式,把练一练和练习十四第2题的第(3)小题作为及时练习内容,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解决问题,巩固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继续学习的热情。第五环节“应用迁移,拓展深化”中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利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巩固应用和进一步体验转化的目的。第六环节是“总结转化,深化思想”,本环节包含两个部分,首先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再让学生欣赏“曹冲称象”和“司马光砸缸”两个古代智慧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应用兴趣,使他们对使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充满信心。
课前设想总是美好的,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虽然整节课的设计都是围绕让学生去感知、探索、体验“转化”的策略,但上完这一课后,我感觉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整节课下来,学生的收获偏重于教材和我所提供的一些关于转化的问题,学生的创造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很难在以后的学习中把转化这一策略应用到新的问题上面。主要问题是学生对“转化”策略的体验不够,课堂上我没有很好地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时需要用到转化的策略?在运用转化策略的过程中又有哪些具体的方法?„„很多时候都是作为教师的我在“唱独角戏”,一个人在那儿说着“转化”的优点,而学生并没有所想的那样对转化有认同感。并且课堂上我对学生的启发提问,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过渡语言,对学生回答完问题的评价语言显得贫乏苍白。此外,对课件的操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很多时候学生从我操作中的“蛛丝马迹”中获取了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不是通过思考主动利用转化策略去解决。这是对整个教学流程的把握不够自信和熟悉的表现。
7.农作物秸秆资源生态转化方式分析 篇七
关键词:农作物;秸秆;生态转化;原料化;能源化
中图分类号: F062.2;F303.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11-0452-03
收稿日期:2014-11-27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青年项目(编号:14YJCZH113);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编号:C-c/2013/01/039)。
作者简介:苏世伟(1974—),男,江苏南京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林技术经济及管理。E-mail:ssw5096@126.com。
通信作者:聂影,教授,研究方向为林产品贸易与市场。中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是农作物秸秆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稻谷、小麦、玉米、棉花秸秆是最主要的农作物秸秆[1]。全球化石燃料日益枯竭,生物质能源是唯一具有固碳作用的再生能源,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生物质能源已成为调整能源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低碳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2]。农作物秸秆作为重要的生物质能源,须要从国家战略高度实施综合开发利用。实现农作物秸秆的生态转化不仅降低能源成本,还有利于工业、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合理发展,同时能减轻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本研究分析了我国农作物秸秆的资源禀赋,比较了秸秆资源生态转化技术,探讨了国内外秸秆资源生态转化的发展进程与制约因素,以期为实现秸秆资源的规模化利用提供参考。
1我国农作物秸秆的资源禀赋
1.1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估算
我国农作物主要包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秸秆有稻谷、小麦、玉米、高粱的秸秆;经济作物秸秆有棉花、油料、豆类、薯类、芦苇、芝麻、葵花、麻等的秸秆,其中稻谷、小麦、玉米的秸秆是3 大主要作物秸秆,约占秸秆资源总量的89%[3]。由于秸秆资源分布相对分散,国内学者对农作物秸秆资源量的估算多数建立在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分别使用质量形态、能量形态、谷物当量3种方式测算我国秸秆资源量[3-10](表1)。
农作物秸秆有多种生态转化方式,作为肥料、基料、工业原料一般以质量形态反映其利用价值;而能源化和饲料化利用秸秆所储存的能量价值,可以通过谷物当量或能量形态反映其实际价值。因此,本研究综合了质量形态、谷物当量、能量形态3种方式分析了中国当前秸秆资源量。根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11],选取王亚静等研究中的谷草比[4]和蔡亚庆等研究中的折合标准煤系数[5],估算2012年我国稻谷、小麦、玉米、油料、棉花、豆类、薯类、甘蔗等8类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共7.50亿 t,折合标准煤3.88亿 t。可以看出,我国秸秆资源量非常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1.2农作物秸秆资源的空间分布
我国地域宽广,不同地区农业气候、种植制度、社会经济条件存在很大差异,各地区的农作物秸秆种类和分布不同。本研究结合王晓玉等[12-13]对中国田间秸秆资源分布的相关研究,同时考虑秸秆资源分布区域的社会经济特征和资源利用状况,将我国秸秆资源按空间分为6大地区(表2)。
在经济发达地区、地广人稀的产粮地区和能源产区,秸秆资源丰富,秸秆作为生活能源进行燃烧的方式逐渐被商品能源取代,秸秆资源利用成本过高,农民容易获得廉价的商品能源,在这些地区产生了大量的秸秆剩余,秸秆资源生态转化潜力较大。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地区、政治经济中心,由于经济相对落后或受到严格的法律法规约束,秸秆资源利用状况良好。整体而言,中国各地秸秆资源量和秸秆资源利用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格局,秸秆资源量主要呈现出南北和东西差异,东部和北部地区的秸秆资源量高于西部和南部地区。
2秸秆资源生态转化的技术比较
我国农作物秸秆作为食用菌栽培基料需求量较少;由于每年须要轮种多次和病虫害等原因,秸秆作为肥料还田的比例较低;而秸秆的饲料化应用主要集中于部分地区和少数秸秆品种。因此,秸秆资源的原料化以及生物质能源化是秸秆生态转化的重要途径。
2.1农作物秸秆原料化利用的可行性
我国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木材原料供应更加缺乏,第表1不同形态的秸秆资源量计算公式
形态公式公式说明质量形态 Qi=Pi×C=Oi×Bi×C=Xi×Ai×Bi×CQi、Pi、Oi分别为作物i秸秆的理论资源量、可收集量、利用潜力;Ai、Bi、C分别为作物i秸秆的草谷比系数、可收集系数和利用率;Xi为作物i的年产量。谷物当量M=∑n′i=1R′iE谷=∑n′i=1X′i×A′i×B′i×C′i×D′iE谷
N=MF畜M为秸秆饲料化利用价值;E谷为谷物的能量转化率;N为秸秆养畜利用能力;F畜为畜产品的谷物当量系数。能量形态R=∑ni=1Ri=∑ni=1Qi×Di=∑ni=1Xi×Ai×Bi×Ci×DiR为作物秸秆能量利用价值总量;Ri为作物i秸秆能量利用价值量;D为作物i秸秆的能量转化率。
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普查结果表明,我国现有森林资源的年合理供给量仅占需求量的40%[14]。人造板行业特别是非木质原料人造板行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农作物秸秆成为主要的替代原料。将农作物秸秆作为人造板原料,既可以解决废物利用问题,又可以解决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nlc202309030024
在技术上,我国已成功开发出麦秸刨花板、中密度稻草板、麦秸纤维板、草/木复合中密度纤维板、软质秸秆板、秸秆/塑料复合材料等多种秸秆人造板产品[15]。另外,农作物秸秆还可以应用在墙体材料领域,将农作物秸秆与水泥基材料混合加工成建筑板,使得建筑墙体导热系数和密度有较大程度下降。但目前国内秸秆人造板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主要原因是秸秆人造板技术还不成熟,加工的板材性能不稳定,同时加工成本过高,与木质人造板相比竞争优势不足。
2.2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的可行性
农作物秸秆的主要成分是CO和碳氢化合物,2 t秸秆约相当于1 t标准煤的热值,而含硫量仅为煤炭的1/3。张海清等采用热分析系统,对农作物秸秆、石油、煤炭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农作物秸秆具有挥发分含量大、灰分低、含碳量少、含硫量低的特点,特别是玉米秸秆中硫的含量为零,因而秸秆生物质有良好的燃烧特性,农作物秸秆作为生物质能源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远小于化石燃料[16]。农作物秸秆的能源化利用在秸秆生态转化方面具有优势,秸秆能源化利用主要包括秸秆气化、秸秆固化、秸秆发电3种形式。
2.2.1秸秆气化秸秆气化分为2种,一是通过秸秆缺氧燃烧,产出以CO为主要成分的可燃气体;二是通过秸秆搭配人畜粪在厌氧条件下发酵,产生甲烷为主要成分的可燃气体[17]。我国推广沼气发酵技术已有40多年历史,目前沼气发酵技术已经相当完善,秸秆沼气集中供气技术具有热值高、效益高、无污染的特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8]。沼气燃烧的热效率比城市煤气高出40%,且能源转化效率高,因此从环境效益看,秸秆沼气能源化利用在生产、输送、使用中,能显著减少温室气体和其他有害气体的排放。
2.2.2秸秆固化秸秆固化是用专门的压块机通过特殊工艺,将秸秆压制成块状、棒状或粒状固体燃料,其体积缩小,这不仅为秸秆能源化利用开辟了商业化、产业化途径,也可以将固化秸秆用于发电[19]。秸秆固体成型燃料技术生产工艺和设备简单,易于操作且成本较低,加工生产的固体成型燃料热效率高、燃烧性能好、便于贮运、易于实现产业化生产和大规模使用,可满足农村居民炊事、取暖用能需求,可为城镇社区区域供热提供清洁燃料,还可用于温室大棚和园林花卉暖房保温取暖。
2.2.3秸秆发电秸秆发电分为秸秆气化发电和秸秆燃烧发电,秸秆气化发电工程复杂,难以大规模产业化利用,秸秆直接燃烧发电是实现规模化应用的途径。中国的生物质资源丰富且储量巨大,发展秸秆发电是一种实现环境优化与资源约束的双赢选择。推广秸秆发电是鼓励农民种粮、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举措。建立秸秆发电项目有助于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提高劳动就业率,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利用秸秆燃烧发电供热可以减少二氧化硫排放,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
3国内外秸秆资源生态转化的发展进程与制约因素
3.1国内外秸秆工业化、能源化利用的发展进程
国外进行农作物秸秆资源的生态转化已有较长历史,技术较为成熟,很多国家已达到机械设备配套齐备的现代化水平。表3从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原料化和能源化利用2个方面,将我国和发达国家的秸秆资源生态转化发展进程进行对比,发现我国在秸秆生态转化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程度方面,离大规模的商业化利用还有很大差距。
3.2农作物秸秆资源生态转化的制约因素
要实现秸秆规模化利用必须考虑秸秆资源密度,农作物秸秆密度较低的资源属性是其大规模能源化利用的主要制约表3国内外秸秆生态转化方式的发展进程
利用方式发展进程国内国外原料化
利用秸秆
人造板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秸秆人造板技术,20世纪90年代开始水稻秸秆人造板的工业化生产。2003年上海市建成首个以小麦秸秆、玉米秸秆为原料的人造板生产线。目前我国已建有6条1.5万 m3/年的秸秆板生产线,4条5万 m3/年的秸秆板生产线,10余条秸秆建筑材料生产线,初步形成了农作物秸秆材料产业。瑞典Daproma公司、美国Prime Board公司、加拿大Isobord公司建成较大规模麦秆刨花板生产线。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国外以异氰酸酯(MDI)作为胶粘剂生产秸秆板取得成功。1998年加拿大建成18万 m3/年秸秆板生产线。能源化
利用秸秆气化我国已有1 300万个户用沼气池,建成多个大型沼气发酵工程。集中供气和户用气化炉产品已进入实用化试验及示范阶段,可用于生产、生活用能、发电、干燥、供暖等领域。美国Battle 生物质气化发电示范项目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可大规模发电。奥地利拥有装机容量为1~2 MW的区域供热站90座。德国已建成近7 000家沼气电厂,技术世界领先。秸秆固化20 世纪90 年代后期,国内开始借鉴发达国家农作物秸秆固化成型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研制适合中国国情的秸秆固化加工装备。20 世纪70年代,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相继建成一批生物质颗粒成型燃料生产厂。丹麦成功建立第1座生物质固化成型燃料发电厂。2010年德国与瑞典合作建成年产量75 万 t的世界上最大生物质颗粒燃料工厂。农作物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的用途从生活燃料转向了工业化应用,在供暖、干燥、发电等领域广泛应用。秸秆发电2005年河北省晋州市建成首个秸秆生物燃料发电厂。生物质发电厂被列入国家级示范项目,但核心技术领域缺少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和 商业化转化程度低,发电运营成本高。1989年丹麦建成世界上第1座全部燃用秸秆的Haslev热电厂,丹麦约有60个供暖厂用秸秆作原料,能源使用率达到85%~90%。西班牙的圣硅沙秸秆电厂于2002年6月并网发电。欧洲秸秆发电技术和装置已达商业化应用程度,实现规模化产业经营。
因素[5]。作为秸秆人造板工业原料,我国能够实现规模经济效应的地区包括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江苏省、安徽省等,这些省份秸秆可收集量大于150万 t,且秸秆资源密度较高,是实现秸秆资源工业化利用的主要区域。东北地区、华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秸秆能源化利用的可行区域,适宜建立年产量5万 t以上的秸秆固化企业和较大规模的秸秆发电企业,而西藏和黄土高原等地区的秸秆资源密度较低,不适宜秸秆资源的规模利用。
nlc202309030024
企业管理与技术创新也是制约秸秆资源生态转化的重要因素。在秸秆禁烧、秸秆收集-存贮-运输困难的约束下,企业须要解决秸秆贮运成本过高、技术水平较低、产品竞争力低下的问题。同时,企业要利用好政府的优惠政策,提高企业核心技术水平,综合考虑秸秆资源生态转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实现秸秆资源的工业化、能源化利用。
最后,农作物秸秆生态转化的现有政策制度设计和监督实施缺陷须要改进。近几年国务院制订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关于“十二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法规,然而现有政策在实践中并未得到有效实施。应针对政策制订者、执行者和接受者的策略行为进行分析,探讨政策失效的内部、外部原因,理顺政府生态公益性诉求、企业利润最大化诉求与农户短期利益诉求三者的关系,结合我国现行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的“属地”特征缺陷,为政策制订的预期效果和社会效应提供预警与监管的科学指导。
4结论与展望
农作物秸秆资源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是生物质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学者对秸秆资源量估算方法和具体测算进行了研究。本研究估算出2012年我国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共7.50亿 t,折合标准煤3.88亿 t。中国各地秸秆资源量和秸秆资源利用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格局,东部和北部地区的秸秆资源量高于西部和南部地区,该地区生态转化潜力较大。
秸秆资源的环境友好性是受到关注的重要原因,减少资源浪费和降低雾霾污染是重大国策,秸秆资源的生态转化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农作物秸秆资源原料化利用能够减少森林资源消耗,缓解木材供需矛盾;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可以补充化石燃料的不足,具有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秸秆资源的原料化利用和能源化利用尚须考虑以下2个问题:首先,我国各地秸秆资源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属性,主要集聚在东北、华北、长江中游平原,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应选择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特征的生态转化方式;其次,秸秆资源生态转化方式选择上要结合我国国情,北美、北欧等地区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较高,森林资源丰富,而我国林业资源匮乏且原料收集成本过高,因此须要进一步研究我国农作物秸秆生态转化的困境,实现从秸秆资源-空间分散到工业化集中利用的生态转化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太平,徐超. 江苏省农作物秸秆资源能源化潜力与区域分布研究[J]. 江苏社会科学,2011(5):234-237.
[2]Parikka M. Global biomass fuel resources[J]. Biomass and Bioenergy,2004,27(6):613-620.
[3]崔明,赵立欣,田宜水,等. 中国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能源化利用分析评价[J]. 农业工程学报,2008,24(12):291-296.
[4]王亚静,毕于运,高春雨. 中国秸秆资源可收集利用量及其适宜性评价[J].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9):1852-1859.
[5]蔡亚庆,仇焕广,徐志刚. 中国各区域秸秆资源可能源化利用的潜力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2011,26(10):1637-1646.
[6]钟华平,岳燕珍,樊江文. 中国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J]. 资源科学,2003(4):62-67.
[7]丁文斌,王雅彭,徐勇. 生物质能源材料——主要农作物产量潜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5):84-89.
[8]刘刚,沈镭. 中国生物质能源的定量评价及其地理分布[J]. 自然资源学报,2007(1):9-20.
[9]毕于运,高春雨,王亚静,等. 中国秸秆资源数量估算[J]. 农业工程学报,2009(2):211-217.
[10]李太平,徐超. 江苏省农作物秸秆资源能源化潜力与区域分布研究[J]. 江苏社会科学,2011(5):234-237
[1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12]王晓玉,薛帅,谢光辉. 大田作物秸秆量评估中秸秆系数取值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2,17(1):1-8.
[13]曹国良,张小曳,王丹,等. 秸秆露天焚烧排放的TSP等污染物清单[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24(4):800-804.
[14]陈怡. 国内秸秆人造板发展探析[J]. 林产工业,2013,40(4):9-11,16.
[15]周定国. 农作物秸秆人造板的研究[J]. 中国工程科学,2009,11(10):115-121.
[16]张海清,尚琳琳,程世庆,等. 秸秆以及秸秆混煤燃烧特性研究[J]. 水利电力机械,2006,28(12):104-108.
[17]赵永清,唐步龙. 农户农作物秸秆处置利用的方式选择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苏、皖两省实证[J]. 生态经济:学术版,2007(2):244-246,264.
[18]刘金鹏,鞠美庭,刘英华,等. 中国农业秸秆资源化技术及产业发展分析[J]. 生态经济,2011,238(5):136-141.
[19]阮建雯,蔡宗寿,余继文,等. 国内外农作物秸秆固化成型技术研究[J]. 世界农业,2014,420(4):40-43.李珊珊,秦涛,孙新迪,等. 改性芦苇纤维对模拟工业废水Cu2+的吸附特性[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1:455-457.
8.《机械能及其转化》教学反思 篇八
第一,采用身边的器材粉笔头演示和学生骑自行车上、下坡时的体验导入新课贴切学生实际、直观、围绕主要问题,能把学生的思路打开,使过的自然流畅,效果很好。
第二.在探究实验滚摆中,通过实验、图片、实例.学生活动等展开教学,不仅活跃学习氛围,也使师生交流活动的平台生动活泼。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课文中的想想做做栏目,要求人人动手探究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使学生充分调动起来,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也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方式,解决了实验中的问题。拓展和巩固方面学生也完成的很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挖掘了学生的能力和思维,总之,本节课各个环节落实到位,互动较好。
9.转化教学方式 篇九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难点:当假设与实际结果发生矛盾时该如何进行调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1.直接出示你知道吗?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名题之一。它出自于我国古代的一部算书《孙子算经》。书中的题目是这样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师:你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吗?学生回答。2.师说明:解答鸡兔同笼问题时,我们会用到一个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同时要用到以前的策略画图或列表。教师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二、以鸡兔同笼为例,探究假设1.教师出示题目:鸡和兔一共有8只,数一数腿有22条。你知道鸡和兔各有多少只?教师边出示边说明:为了解答方便,老师适当的改了几个数据。师:看到这个题目,是否觉得比较难?师:这样吧,我们用以前的一种策略画图来解决。师让学生上台画鸡或兔,当学生有疑问时,问:这样画鸡或兔是否很麻烦,能否用其他方法来代替?师应引导学生用圈来表示鸡或兔,用2脚与4脚区分鸡与兔。问:能不能马上确定鸡兔各有几只?因此,我们画图时不能马上画出几只兔几只鸡。师:这时我们可以假设全部是鸡或兔了。分别板书:假设都是鸡 假设都是兔。师:我们先来假设都是兔,兔有几条腿?我们就用短线段表示脚,请同学们把所有的脚都画上。数一数,一共有几条腿?为什么会多腿?(要求学生一定说出因为把鸡当成是兔)了多几只腿?一只兔比一只鸡多几条腿?师:因为每只鸡比每只兔少2条腿,所以我们每次拿走2条腿。要拿走几次,你是怎样算的?师:现在你能发现什么吗? 现在兔有几只?鸡有几只了?你能否把刚才的过程表述出来?请同桌互说把刚才的过程表述出来。师:刚才的过程我们还可以用式子表示,谁来说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板书。84=32(条)表示假设全部是兔总共有32条腿。32-22=10(条)表示实际多画了10条腿。4-2=2(条)表示一只兔比一只鸡多2条腿。102=5(只)表示鸡有5只。8-5=3(只)表示兔有3只。教师重点多次提问要求学生回答出每句话的含义。教师小结:我们可以首先假设全部是兔,然后数出兔的腿与实际的腿的差距,因为一只兔比一只鸡多2条腿,所以看这个差距里有几个2,所求出的与假设相反的鸡,最后求兔。
2、刚才我们假设了全部是兔,如果假设全部是鸡,应该怎样想?先让学生小组内交流,然后有能力的学生独立完成,其他学生画图完成或看提示完成。在交流时分别对每步提问。问:82=16表示什么?(假设全部是鸡总共有16条腿)22-16=6表示什么?(实际少画了6条腿)4-2=2表示什么?(一只兔比一只鸡多2条腿)。102=5表示什么?(鸡有5只)8-5=3表示什么?(兔有3只)师:上面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师:除了全部假设为鸡或兔,我们还可以假设每种各有一半,可以怎样假设?师:如果是总过8只可以假设鸡有4只,兔有4只。如果是11只呢,我们可以怎样假设?师:如果是偶数,我们可以假设每种各有一半;如果是奇数,我们可以假设一种为一半多一点,另一种为一半少一点。而且,此类假设我们用表格来解决。师出示表格 鸡的只数兔的只数腿的条数和22条腿比较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4 4 42+44=24多了2条在这里多了2条,表明什么?按照刚才的假设兔4只太多了还是太少了?如何调整?如果在这里少了4条,表明什么?该如何调整?师小结:此种方法我们首先假设各有一半,然后按照这种假设算出腿的总数,根据与题意差距,合理地调整。
4、师:要知道我们所求的答案是否正确,我们还应检验,如何检验?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检验。
5、小结:刚才我们用了三种方法解答了鸡兔同笼问题,都是采用的假设法,可以假设一种全是,也可以假设另一种全是,还可以假设各有一半,在解答时,可以选择你比较喜欢的一种来解答。
三、以引入题为辅,再次巩固假设法。
1、师:刚才我们采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我们回到刚才的你知道吗。老师把题目转化了。出示题目。现在你会解决了吗?这样吧,行的话你们可以直接完成,不行的话半分钟后会出现提示,还是不行的话一分钟后可以两人或四人商量商量。学生独立解决,完成后要求学生检验。
2、交流时在实物转换仪展示学生作业,师提问学生每步的意义。方法一:354=140(条)方法二:352=70(条)140-94=46(条)94-70=24(条)4-2=2(条)4-2=2(条)鸡 462=23(只)兔 242=12(只)兔 242=12(只)鸡 462=23(只)方法三: 鸡的只数兔的只数 18 20 23 腿的条数 17 15 12 和94条腿比较 182+174=104 多10条 202+154=100 多6条 232+124=94 正好
小结:对于此类题目,我们可以假设全部是一种量,先求出另一种量,再求出一种量,也可以假设两种量各一半,然后适当调整,到最后与题目相符。
四、以例题为练,提炼假设方法。
1、师:刚才我们解答了两道鸡兔同笼问题,知道了此类题目的方法,接下去老师来考考你。(出示例题)全班51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了11条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只?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交流时要求学生说明理由。
2、师:现在你能归纳这种方法的解答过程吗?小结:于此类题目,我们可以假设全部是一种量,先求出另一种量,再求出一种量,也可以假设两种量各一半,然后适当调整,到最后与题目相符。
10.化学教学中如何转化差生 篇十
关键词:化学教学 差生 转化
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转化差生,经过几年的实践,摸索到几点经验,取得了显著效果。体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调查摸底是基础
每接一届新生,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调查摸底,了解学生,如查看各科成绩,召开学生座谈会,调查问卷,家访,与学生谈心等。
调查了解中发现,导至学生学习差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学生和教师方面的原因是主要的。这里既有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学习心理及智商因素,更有教师素质、教法等因素。差生一般都有自尊心强、求知欲低的特点,大致可分为三类:
1、高能差生是由非智力因素引起的,其智商高,反应能力、接受能力强,学习成绩暂时较差。以男生居多。特点是好动、贪玩,在学习上投入时间太少。
2、智商差生成绩差是由于接受能力弱,学习效率低。但真正属智商差生者为数很少。
3、偏科差生是指那些对化学不感兴趣从而学不进去,甚至放弃学习者,较普遍原因是学习方法不对头。
二、对症下药是方向
对于高能差生,采用"聚焦法"。这类学生脑子灵、反应快,稍微懂了就不愿听,注意力很难集中。教师只要想方设法把他们的精力"会聚"到学习这个焦点上来,即可摘掉差生的帽子。一般采取两种方法:
1、吸收他们参加化学课外小组,组织他们开展"小创造、小发明、小实验、小制作、小论文"等第二课堂活动,以增强其学习化学的兴趣。
2、鼓励他们参加化学竞赛,促使他们多看书、多练习、多动脑、多动手,把他们心思集中到钻研化学上来。偏科差生中以女生为多,学习上死记硬背多,灵活运用少。可通过观察和谈心帮助其改进学习方法,并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具体做法是:
1、对上课害怕回答问题的,尽量提些简单的问题让其回答,以增强她们的自信心。
2、预先培训后让其做演示实验,使其从成功中认识到自己的能力。
3、让其担任课代表,利用青年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促使其非学好化学不可。
智商差生大都自卑,易"破罐子破摔"。一般采取感情倾斜法。具体做到:
1、不歧视,更多地关心这些学习上的"贫困"者。
2、促膝谈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3、笑脸进课堂,以减少差生的心理压力。提问、练习多请差生上来,答好者给予表扬,答错了善言鼓励。
4、作业"高标准",对差生的作业要求和优等生同样严格,多采用面批,当面纠正。
三、巩固提高是关键
要使差生彻底甩掉差生的帽子,并使班里不再有新差生出现,这是解决差生问题的关键。通过以下几方面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对学生进行学习化学重要性教育。课堂上举例,尽量贴近生活实际,以缩短化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结合授课内容讲解化学元素发现史和化学家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热爱化学,献身科学的理想教育。这种教育要"化整为零",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
2、重视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既要重视教材规定的演示实验、实验习题和学生分组实验,又要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增做一些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演示实验,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原理。
3、开放实验室,实验室是学生感到"神秘"的地方。只要学生提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就让他们进实验室,差生可优先,教师作现场指导。以此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增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向心力"。
4、经常进行"无差错"作业训练和"满分测试"。学生作业做错了,不急于打"×",而是帮助他们检查原因,弄懂了当面纠正,做对了再打"∨";考卷上有差错让学生修改,再错再改,直至全对打上100分。这样就消除了学生害怕考试的心理,达到了自我检查自我提高的目的。
5、让学生自编试题,每一单元测验,予先让学生"秘密"编拟几道试题,并要求做出解题过程和答案,教师经选择后汇集成一张试卷,由于试题都是学生所编,做起来极有兴趣。学生每编一次试题,需要认真看书,查阅资料,积极思考,认真解题,所以也是一次不是考试的考试,它比常规的考试效果还好。
11.机械制图专业教学中如何转化 篇十一
所谓“差生”是指那些基础学科、专业基础知识、技能水平等低于一般学生,平时考试连及格也难以达到者。这些学生主要表现为自身的接受能力、学习方法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后进生的共同点:
1.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不知道为何要学习,学习热情冷热无常。
2.学习的能力差:记忆力、理解力差,智力偏低,无法接受老师的教学。在英语学习上表现为缺乏接受信息与理解信息的基本能力,甚至基本的拼读、拼写能力等。
3.学习方法差:不懂学习,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普遍只会死记硬背,不懂灵活运用。在英语学习上更是如此,生搬硬套,甚至对单词也记不住,前学后忘。
4.学习表现差:上课不听讲,搞小动作,抄作业,信心不足,甚至厌学,自暴自弃。
5.学习习惯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这些不良习惯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更不用说提高成绩了。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机械制图专业绘图技能的好坏,除了与学生的智力因素有关外,更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智力较好的学生,听一遍老师的讲解或看一遍老师的示范操作就心领神会了,而智力较差的学生可能需要三遍、四遍甚至多遍,才能掌握老师所教授的课程。但是我发现,如果后者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充分发挥,那么他们的学习成绩就会赶上甚至超过前者。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拉大智力差距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智力本身,而是学习的欲望,毅力,自信心等内在的非智力因素。我在机械制图的教学过程中,深感挖掘和培养“差生”的非智力因素,是转化“差生”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在非智力结构中,兴趣是一个最活跃、最现实的构成要素,对人的个性发展和事业的成就有着深远的影响。
“差生”一般都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有一个新的起色,把学习成绩提上去。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每次都难以实现。因而,内心深处时常产生歉疚感。迫切希望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或条件给予补偿。教师应创造条件,通过让他们做一些操作起来较为简单而又有实际效果的活动,培养其学习兴趣,促进学习的进步。例如,讲解
制图的基本知识,在做这些之前,教师先示范,化解难点,然后布置成作业,让学生去完成。
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加以适当的辅导,对作业完成较好的,在课堂上加以肯定、表扬。这样通过对基础知识、绘图方法的罗列;,将他们的兴趣、注意力吸引到对知识的学习、复习和整理上来。这样做首先是难度不大,容易实现,其次是在这种重复过程中,比较容易对知识重新理解和掌握,在反复阅读、比较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对机械绘图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的练
习,使其应用能力得以相应提高,从而取得学习上阶段性的进步。
在学习部分内容时,要求他们用比较直
接、易掌握的分析方法启迪他们的思维,逐步了解、掌握分析书写函数过程的方法。
另外,合理安排内容、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他们
学会、掌握课程。教师应当创条件给他们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去享受在所带来的愉快和成功的喜悦。
二、加强意志品质的锻炼和毅力的培养,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勤奋学习的精神。
意志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力量,是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各项任务的重要保证。“差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同一般学生相比更多,他们往往不能战胜自我和控制自我,意志薄弱,退缩消极,没有克服困难和战胜困难的信心,为此,在教学安排上,要针对“差生”的实际情况,确立适宜的目标,让他们能够接受。循序渐进地提高学习上的负荷量和难度。
在基础教学基础知识学习的开始阶段。他们和其他同学一样积极性
很高。但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量增加,难度增大,由于他们接收能力和理解能
力方面差的原因,出现概念混淆、基础知识不能很好掌握、运用,导致成绩很不理想。在失败和挫折中他们往往产生急躁心理,学习情绪和积极性会明显下降。教师在这个阶段,绝不能操之过急,要求过严,更忌过急地指责。相反地应尽量找其“闪光点”给以鼓励,要注重良好的心理效应。如果是理解不好,教师应通过用相同或相似示例,耐心仔细、清晰生动的讲解,帮助他们发现实际
存在的问题,深化操作过程,诱发跃跃欲试的情绪产生,在其彻底理解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上的障碍。再给其成功的机会。
另外安排上,要适当地安排学习较好又善于助人的同学与其结成帮对,引起良好的心境;用这些辅助手段,激发其学习的热情。有时要单独教授,并适当布置一些课外作业,使其能够独立提高学习成绩,攻克学习上的难点,克服胆怯,畏惧退缩心理,激发他们坚韧不拔的学习精神。对于他们哪怕是极小的成功都给予肯定,赞许、赞扬、勉励,鼓舞勇气,提高信心,锻炼意志,培养毅力。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持久,从而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适应“差生”的特点
“差生”的特征表现主要有四个方面:
1、“差生”心理过程的情性较强,灵活性差。因此,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穿插些心理过度性练习和增强心理灵活性的练习,如:让学生小结时自己出现过的错误,教师将其汇总、讲解,安排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练习。
2、“差生”可塑性差,运用能力差,所以从一开始就要进行严格的基础练习和难点的教学,采用正确演示对比的方法,提高知识掌握程度。比如:认真规范学习方法,看书方法,养成认真读书、给书中重点部分加注释的习惯等。
3、“差生”的大多数表现为沉静,遇到复杂或是难度较大的问题时,往往知难而退。针对这一些心理个性特点,宜采用分解问题难点,并辅以诱导性和辅助性练习,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例如:
4、“差生”既有自卑感,但自尊心又很强,如果受到过多的冷落,便会在心理上失去平衡,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平时上课中要掌握分寸,少批评,少讽刺,多鼓励,积极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积极保护“差生”的自尊心。
《机械制图》是职业学校工科类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招收的学生大多数是普通高中的落榜生,基础差、底子薄,又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中,转化“差生”,通过对“差生”非智力因素挖掘,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加强逻辑思维的训练,一方面有助于较大面积地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而另一方面则由于自信心的建立,也可促进
“差生”在相关专业的学习运用水平和其它学科学习的进步。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根据所教专业研究学生,务实工作,并根据学生的需要改进教法,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和职业教育的发展。
我教授的《机械制图》课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电工程专业中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制图理论的学习和大量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构思能力,并且熟悉国家有关的制图标准,从而达到制图和识图的最终目标。这一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教师在学生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必须把培养学生识图和制图的应用能力放在首位。
综上所述,《机械制图》课程的培养目标和研究性学习所倡导的对学生能力目标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本人通过对2001届机电专业学生机械制图零件测绘活动开展了本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探索。
一、测绘内容的确定:
《机械制图》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应该让学生能够运用已经学过的机械专业类综合知识并结合其它课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而测绘是机电类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在机器仿制、设备维修、零件设计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测绘,使学生不但深化专业知识,而且掌握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维方法,熟悉获取专业知识的途径,从而强化专业理论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兴趣。
当然,职高生生员素质参差不齐,在测绘内容的确定时,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因此,我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几组难易程度不同的装配体作为测绘对象。
二、组织形式确定:
在测绘过程中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每班根据学生对本课程掌握的实际水平,结合测绘对象,分成相应小组,每组由6—7名学生组成测绘小组,聘请一名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测绘过程中,各个小组成员都有各自测绘的对象,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团体协作意识,又防止学生相互抄袭。测绘结束后,小组应上交一套完整的装配体零件图。
三、测绘过程:机械制图零件测绘过程一般分为四个过程:零件在装配体中工作原理分析、测量零件各部位尺寸并绘制草图、小组校对绘制正式零件图、表达交流阶段。这四个过程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相互推进的。
1、零件工作原理分析:
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由小组成员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对组成装配体的各个零件进行分离,并分析它们在装配体中的位置、连接形式、装配关系、零件的作用、结构形状等,通过分析了解零件在机体中的工作原理。如上图一拖拉机汽缸曲轴装配图,通过分析同学们懂得了拖拉机曲轴是由5个零件组成,装配关系为:3号件轴承安装在4号件连杆孔内,2号件圆柱销安装在3号件轴承内,再把1号、5号左右曲柄连接起来,4号件和1号、5号件之间应有一定的间隙,保证连杆在曲柄运转时正常摆动。
2、绘制草图并测量零件各部位尺寸: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零件的表达方案,通过目测,徒手画出零件大致轮廓形状,再根据实际尺寸的测量,在零件相应位置上标注尺寸,技术要求等内容。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它是绘制正式零件工作图的基础,而各部分尺寸、技术要求又是工人制造的依据,标注方法不同,加工工艺也是不一样的,如图二所示轴承座中心线:A图所示72和B图28两尺寸尺寸标注基准不一样,导致加工工艺过程也不一样。A图以底板对刀加工,而B图以轴承座顶对刀加工。显然,以轴承座顶对刀加工是不符合工艺的。
因此,尺寸、技术要求标注务必做到:内容完整、表达正确、尺寸齐全、要求合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较好地完成了测量和绘制工作,而对于技术要求等方面,学生主要通过查标准、手册、参考经验图纸等渠道获得。
3、小组校对绘制正式零件图:
由于装配体中的各个零件都是相互连贯、相互联系的,各部位尺寸、技术要求的确定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因此,各小组在小组成员零件草图绘制完工后,安排了一次校对工作,并经指导老师确定正确无误后,方开始绘制正式零件工作图。
4、表达交流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并且在整个过程结束后,我们还针对各小组的实际安排了由指导老师主持的答辩。通过交流,使学生学会了客观地分析问题、辩证地思考及较强地表达能力。
四、本次测绘活动的结果:
从本次测绘活动实践结果看,主要取得了如下收获:
1、整个测绘过程中,由于课程的新颖性并突出课程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绝大部分同学都表现出对本课程的浓厚兴趣;
2、通过测绘,促使同学们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查阅专业资料,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较好地达到了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并且使本课程理论知识得到了一次全面、综合应用的目的;
3、测绘过程中注意到各个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切合各层次学生实际的对象展开测绘工作,从而较好地实现了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使各层次同学的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地提高;
4、小组实践活动中,大部分同学都能积极参与绘图活动,并且能认真完成小组安排给自己的任务,表现出较强的团体协作能力;
当然,专业教师在本次测绘活动中也取得了不少收获:
1、作为学习活动、学习交流的组织者,教师处于核心和权威的地位。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不过早地把已有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及时提供信息、启发思维、介绍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质疑、探究和创新,使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感,激发学习的兴趣,这种教学效果的优越性非常突出;
2、“学源于问、问源于思、思源于发现”。学生的每一次提问都是在对实践的认真研究并发现问题,经思考无法解决后,主动向教师提出的。因此,当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及时鼓励并作为学生的合作者共同探讨问题时,极易形成全体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3、充分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活动过程中既使全体学生通过学习普遍获得收获与成功的体验,又让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同时注意调动后进生的学习兴趣,会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取得活动预期的目标;
4、专业教师在活动过程中不断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广泛吸收现代教学观念和现代教学手段,并结合专业特色,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吸纳新的科学技术,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从而实现了充实学科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目的;
5、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学习生活在一起,师生之间形成的情感是过去课堂教学所无法获得的。
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高教育两者之间在教学目的、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差别是众所周知的,两种教育对象之间的差距也是一目了然的,然而,纵观目前的职教工作,在办学的模式、考核机制等方面却充满了浓厚的普教气味,这一客观现实迫切要求我们的职业技术教育工作深化改革,闯出一条充满职教特色的阳光大道。研究性学习的出现无疑为职教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生。本次《机械制图》测绘活动仅仅是研究性学习在职教课程改革中的一次肤浅的尝试,但它所取得的成效却充分证明研究性学习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中的发展空间是无可估量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陈设能引导学生猪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核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要改变原有的单
【转化教学方式】推荐阅读: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教学反思10-23
数学教学中如何转化后进生07-08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中学高级职称论文)——浅谈如何转化农村数学学困生08-15
小学班主任如何去转化后进生-后进生转化08-01
科研成果转化07-29
转化学生德育论文09-01
师德与差生转化09-09
浅谈差生转化10-17
罪犯教育转化典型事例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