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全麻术后的护理

2024-10-11

小儿全麻术后的护理(11篇)

1.小儿全麻术后的护理 篇一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气胸的预防及护理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气胸的预防及护理。方法 将我院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15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采用开胸手术治疗,每组7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肺保护性通气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带机时间、气胸的发生率、死亡率以及患儿家属的满意率。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带机时间、气胸发生率、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儿的家属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肺保护性通气护理有利于减少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的气胸发生率,确保手术疗效,提高满意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小儿;术后;气胸;预防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是小儿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类,手术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主要方法,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常规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气胸是呼吸机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并发症,患儿并发气胸时,病情进展较快,严重时可发生致命的低氧血症、心跳骤停,死亡率较高[1]。因此,加强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气胸的护理十分重要。我院我院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对78例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肺保护通气护理预防术后气胸的发生,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56例均为我院受收治的先心病患儿,所有病例经症状、体征、超声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排除有痛风、糖尿病、肝肾功能异常、血液病及恶性肿瘤等病史者。该组患儿均采用全身麻醉,采用开胸手术治疗,其中男73例,女83例,年龄1~14岁,平均年龄7.4±2.1岁,体重3.2~30 kg。其中肺动脉瓣狭窄(PS)伴PDA 者42例,房间隔缺损(ASD)伴动脉导管未闭(PDA)者36例,ASD伴室间隔缺损(VSD)者31例,主动脉瓣狭窄(COA)伴PDA者31例,法洛氏四联症者16例。将该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8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体重、先天性心脏病种类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1.2 护理方法 1.2.1 术后常规护理

对照组的患儿采用术后常规护理,主要的方法为:⑴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术后加强对患儿生命体征监测,除了对有创血压、脉搏、呼吸、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尿量等进行监测外,呼吸功能的临床观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患儿在机械通气的过程中出现心率增快或减慢、烦躁不安、呼吸频率增快、鼻翼扇动、呼吸困难、出汗、皮肤苍白、皮测血氧饱和度下降,听诊时一侧呼吸音减弱或双侧呼吸音不对称时[2],应考虑气胸可能,及时通知一声,并进行床旁胸片检查。如检查后胸片示气胸改变,则予胸腔穿刺抽气治疗。⑵基础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通气间歇常规翻身,拍背,体疗,必要时吸痰,重视气道的湿化。加强气道湿化,湿化器内及时添加无菌蒸溜水,使吸入气体湿度达到60%~70%,呼吸机湿化气体温度32~35℃,使痰液易稀释有利于痰液的吸出。并根据药敏试验采用敏感抗生素抗感染。⑶环境护理:给患儿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室温控制在22~25℃,相对湿度为50%~60%,避免对患儿的一切恶性刺激,保证患儿的充分休息。⑷疼痛的护理:术后48 h内可注射杜冷丁等镇痛剂,并通过与患儿交谈等方式分散注意力。帮助和鼓励家长用轻柔的技巧抚慰患儿,增强患儿和家长的感情交流,轻抚患儿的额头,给患儿唱儿歌没动画片,深呼吸等减轻术后疼痛[3]。⑸饮食护理:给予患儿高维生素、高蛋白质、高热量的流质、半流质或软食,补充微量元素和水,少吃产气食品,预防肠内积气和便秘。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⑹术后早期活动:协助患儿进行术后康复活动,鼓励患儿多活动,病情允许时,可下床进行活动,鼓励患儿与疼痛作斗争。1.2.2 肺保护性通气护理

观察组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肺保护性通气,⑴正确选用通气模式:在保证患儿有效通气的前提下,可以采用压力通气的模式。呼吸模式采用SIMV+PSV+PEEP,采用较小潮气量,5~8mL/kg,选择最佳呼吸末正压PEEP 2~5 m H2O。呼吸频率调至30~50次/min,氧浓度可调至50%~60%。⑵及时调整通气参数:在机械通气30min后分析患儿的血气指标,观察肺通气和氧合情况等指标调节参数,根据患儿的体重、年龄、病情变化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和氧流量。在排除肺不张、气管导管过浅、过深或漏气、气道不畅等因素外,上机后没30~60min听诊肺呼吸音一次,严密观察患儿呼吸的变化,以尽可能低的PIP 和FiO2 达到最佳的通气效果。PIP 一般设定在25 cm H2O 左右,FiO245%~ 60%,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去除呼吸机[4]。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的带机时间、气胸的发生率、死亡率以及患儿家属的满意率。意率调查采用我院自制护理质量调查表,包括主动服务、态度热情、心理支持、关爱患者、健康教育五个方面及总体服务评价。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结果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描述,卡方检验做计数资料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气胸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带机时间、气胸发生率、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气胸情况的比较

组别 观察组 对照组 例数 78 78

带机时间(d)5.2±1.5﹡ 7.5±2.3

气胸发生率(%)0﹡ 4(5.1)

死亡率(%)0﹡ 2(2.6)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 两组患儿家长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家长在主动服务、态度热情、心理支持、关爱患者、健康教育及总体服务评价方面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 2

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评价等级(n=78例)

项目

对照组 观察组

对照组 观察组

对照组 观察组 主动服务

56﹡

态度热情

57﹡

心理支持

55﹡

关爱患者

56﹡

健康教育

56﹡

总体服务评价

57﹡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 讨论

小儿先天性心脏是出生时即存在的心脏、血管结构和功能上的异常,其不仅影响小儿正常发育,也是造成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先天性心脏病需要手术治疗,但手术本身对患儿就是一种创伤,加之患儿年龄较小,抵抗力和心理素质、遵医嘱行为都较差,更加深了手术的危险性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需要进行机械通气以过度到常规吸氧,但机械通气过程中气胸的发生率为4%~5%。这与机械通气的时间、机械通气技术及管理有关。有研究表明,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相比传统机械通气模式能提供更好的氧合并减少气压伤的发生[5]。我们在机械通气的治疗中采用SIMV+PSV+PEEP,采用较小潮气量,5~8mL/kg,严格限制跨肺压,防止肺泡过度扩张,PEEP 5~12cm H2O,合适的PEEP可以增加功能残气量,常用于小儿术后机械通气,使萎陷的肺泡复原,同时可升高肺泡压,减少肺毛细血管有效滤过压、有利肺间质水肿的吸收,提高肺顺应性,改善气体交换,减少肺内分流量,预防气胸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常规基础上采用肺保护性的患儿其带机时间、气胸的发生率、死亡率以及患儿家属的满意率均显著优常规护理组,P<0.05。这表明肺保护性通气可有预防或改善肺不张,改善氧合的优点,减少气胸的发生率。综上所述,必需正确合理使用呼吸机,加强机械通气技术与管理,采取适时调整的呼吸模式与参数的肺保护性通气护理,利于减少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的气胸发生率,确保手术疗效,提高满意率,值得推广。参考文献

[1]郭加强, 吴清玉.心脏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68.[2]林伟芬.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后并发气胸的护理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7(3):110-111.

[3]龙健.非药物性护理干预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疼痛的影响[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23(4):1135-1136.[4]李锦,汤红莲.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气胸的预防及护理[J].现代护理,2010,23(4):1135-1136.[5]黄春,刘琼,周发春.严重胸外伤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机械通气治疗[J].现代医药卫生,2006,12(23):2210-2211.

2.小儿全麻术后的护理 篇二

1 谵妄与躁动的定义

谵妄被定义为一过性的意识障碍, 可伴有躁动、幻觉和思维的不连贯。Sikich和Lerman[1]将谵妄定义为对周围环境感知和注意力的障碍, 伴有定向力障碍和知觉改变, 包括麻醉后即刻对刺激的超敏感反应和亢进的运动行为。躁动是意识障碍的一种表现, 通常没有明显的行为改变, 很难给躁动一个统一的定义。躁动一般包括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内容: ①粗暴的动作; ②强烈或激动的情绪。例如, 小儿在父母离开时会出现行为的改变[2], 但只是一种轻度的表现, 如出现坐立不安、精神抑郁等。

2 七氟醚的药理特性

七氟醚已经快速取代了氟烷, 成为小儿外科手术吸入麻醉药的最佳选择。最早合成于1975年, 于1985年进入临床试验, 1995年被FDA认定可以应用于临床麻醉中。七氟醚的化学名为氟甲基-六氟-异丙基醚, 为无色透明、有香味无刺激性的挥发性液体, 血/气分配系数为0.63, 和其它吸入性麻醉药相比, 有麻醉诱导快、易为患者接受的优点, 因其无刺激性气味, 故可减少支气管痉挛和喉痉挛的发生;与氟烷相比, 降低了对心脏的抑制, 减少了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较现有的任何其它吸入性全麻药更为理想, 因此提倡用于吸入麻醉诱导。

尽管七氟醚有很多优点, 但它仍然不是麻醉医生理想的麻醉药。因其在全麻诱导和维持过程中可引发癫痫发作、血浆无机氟化物和化合物A浓度的升高、以及谵妄发生率的增加等。

3 七氟醚麻醉致谵妄和躁动发生率的报道

许多报道描述了接受七氟醚麻醉后患儿出现谵妄, 表现为躁动、哭闹、坐立不安、受惊吓、对周围环境认知障碍以及拒绝父母的安抚[3]。雅培制药证实, 七氟醚与氟烷相比的确增加了小儿全麻术后躁动的发生率, 但是谵妄的真实发生率很难从文献中获得, 因为手术方式、辅助用药以及对行为改变的定义都存在一定差异[4]。

Vopel-Lewis[5]等人报道了使用七氟醚麻醉后躁动的发生率为18%, Cole[6]等人报道了谵妄的发生率为10%。Moore[7]等人发现, 使用七氟醚麻醉组的患儿术后出现躁动或应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使用异丙酚诱导氟烷维持组的患儿, 七氟醚组为40%, 异丙酚/氟烷组仅为9%。Aono等人发现, 在行泌尿科手术的学龄前儿童中使用七氟醚麻醉后谵妄的发生率为40%, 而氟烷组仅为10%。Lerman等人发现, 使用七氟醚麻醉的患儿术后出现躁动和兴奋的几率比使用氟烷组高出3倍。非常有趣的是, Sarner等人报道了合并使用笑气时, 七氟醚与氟烷有相似的谵妄发生率。而另一项使用笑气的研究指出, 使用七氟醚麻醉后兴奋和躁动的发生率高于氟烷3倍。这些研究结果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前面提到的临床试验方法的不同造成的。

4 使用七氟醚后出现谵妄和躁动的潜在原因

使用七氟醚后出现谵妄和躁动的原因, 医学家们已经做了许多尝试。可能的原因包括:快速苏醒、疼痛、七氟醚的内在反应、患者年龄、性格、麻醉的时间、环境以及辅助使用的药物[8,9]。吸入麻醉药的血/气分配系数低, 有较高的出现谵妄和躁动的发生率。有研究指出, 吸入全麻术后苏醒时患者发生躁动可能由于苏醒过快, 中枢恢复时间不一, 在大脑皮质尚处于抑制状态时皮质下中枢已被解放, 出现中枢局灶敏化, 这种功能完整性的缺失影响患者对感觉的反应和处理能力, 在某些有害刺激的作用下, 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过度兴奋而诱发术后躁动[10]。

疼痛也与术后谵妄的出现有关, 良好的镇痛应该可以减低术后谵妄的发生率。在一项七氟醚和地氟醚的对比研究中, 选择儿科中做眼、鼻、喉手术的患儿, 研究者发现当术前给予对乙酰氨基酚时, 可明显降低术后谵妄的发生率[11,12]。

七氟醚具有内在的影响, 可能导致谵妄的出现。有研究指出, 使用七氟醚麻醉的儿童的脑电图模式不同于使用氟烷的儿童。目前已有关于既往无癫痫病史的儿童和成人使用七氟醚麻醉后发生癫痫的报道。第二个有关七氟醚独特的内在影响作用是复合无机氟化物离子和化合物A的降解, 这些降解产物对于谵妄的进展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但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年龄可能是术后出现谵妄的另一个因素。同样使用七氟醚麻醉, 3—5岁的儿童要比6—10岁的儿童出现谵妄的概率更高。在学龄前儿童中, 七氟醚比氟烷有更高的谵妄发生率。而在学龄期儿童中, 这两者有相似的谵妄发生率。

关于儿童性格, 麻醉时间以及环境刺激对于七氟醚相关的谵妄发生率的影响并没有深入的研究。Vopel-Lewis等人发现, 适应能力差的性格与出现躁动有关, 但并没有发现它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导致躁动出现。杨常青[3]调查发现, 性格外向型小儿在术后麻醉苏醒期内严重躁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性格内向型小儿。

现在并不清楚七氟醚对于术后的患儿是否存在持续的作用。有人发现术后的患儿会出现消极的行为改变。Kain报道了在全麻下行门诊手术的患儿中, 有30%在术后会出现长达2周的不适应行为表现。这些行为改变包括:与父母分离后的焦虑, 饮食的紊乱以及噩梦。另一项研究发现, 那些使用七氟醚的儿童比使用氟烷的儿童更可能出现术后的行为问题。由于证据有限, 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 以确定与其它麻醉方法相比, 七氟醚麻醉是否会增加术后的消极行为的发生率。

此外, 一些辅助的麻醉药也可能引起谵妄的出现, 这些麻醉药包括:东莨菪碱, 氟哌利多, 苯巴比妥类, 氯胺酮, 阿片类, 苯二氮卓类, 胃复安, 阿托品[14]。七氟醚增加谵妄的发生率是否不依赖这些麻醉辅助药, 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确定。

5 患儿出现谵妄和躁动的评估

在围麻醉期, 麻醉医生不能忽视谵妄和躁动的区别, 躁动往往是一个休息不佳和精神抑郁的轻度状态, 可能与很多因素有关。而谵妄则是患儿对周围环境认知功能障碍, 定向力障碍, 伴有对刺激的高敏感性的知觉改变, 以及运动行为的高反应性。当麻醉医师遇到这种并发症时应采取系统的评估, 评估患儿的呼吸系统是至关重要的。低氧血症, 高碳酸血症, 呼吸道梗阻, 残留的肌松药作用都应受重视。当确诊躁动与呼吸困难无关之后, 麻醉医师可继续评估其它可能的原因。

胃扩张和尿潴留是术后患儿出现躁动常见的原因。手术类型也不容忽视, 有报道扁桃体、甲状腺以及中耳的手术术后躁动的发生率较高。引起躁动的其它原因还包括:患儿的病史、手术过程、术中并发症以及一些神经系统相关的因素, 包括脑栓塞、脑出血、脑血流灌注不足、精神病病史等。此外还有代谢异常, 包括低钠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高渗状态也可能导致躁动。这些因素均需要麻醉医生系统综合地进行评估。

6 七氟醚相关谵妄和躁动的预防

有一些方法已经用于尝试降低七氟醚相关谵妄和躁动的发生率, 这些方法包括:使用笑气, 完善镇痛, 术前使用苯二氮卓类镇静, 在七氟醚深麻醉下拔管[15], 以及插管后更换吸入麻醉药。但这些方法并不能使七氟醚相关的谵妄发生率降低至氟烷或异丙芬水平。

七氟醚相关的谵妄一般都是自限性的, 但必须保证患儿的安全, 防止他们伤害自己。另外, 应给患儿盖上柔软的毛毯, 摇晃床, 给他们在家里玩的玩具, 对患儿可能也有好处。对于年岁稍大的孩子, 给他们提供一个安静的暗光环境, 对于时间和地点的定向力恢复可能有所帮助。

7 结语

3.围手术期小儿全麻护理 篇三

【关键词】 麻醉复苏室;睡眠障碍;原因分析;护理

现代的麻醉观点认为,麻醉不光是保持患者的持续无意识状态,还需要而进行期间对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观测。小儿患者因為在年龄、生理解剖情况情况等方面不同于成年人,如何使小儿患者能够顺利的完成全麻手术是人们关注的重点。笔者对我院采用全麻麻醉的小儿手术治疗患者例,其中出现睡眠障碍的患者有252例,对所有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7月~2011年12月采用全麻麻醉的手术治疗患儿252例,其中男性患者144例,女性患者108例;年龄2d~11岁,平均4.4±1.6岁;其中新生儿患者3例,婴儿患者38例,幼儿患者31例,儿童患者180例;手术部位:腹部手术患儿共106例(42.06%),颅脑手术患儿共46例(18.25%),胸部手术患儿共20例(7.94%),其他部位手术患儿共80例(31.75%)。

1.2 护理

1.2.1 麻醉前护理 手术前1 d手术护士要对手术患儿进行访视,对手术患儿的心理及其他相关情况进行了解,根据患儿的不同年龄、不同的心理状态作出相应的心理安慰[1],减少手术患儿对手术的的恐惧及陌生感。将手术间的温度调整到24-26℃,相对温度调节到60%左右,并准备好术中所需要的各种液体、器械、急救药品、吸引器等,并将手术室内的各种环境、设备及相应准备介绍给手术患儿的父母,同时暗示手术的主刀医生及同台的麻醉医师具有高超的医术,增强患儿父母对手术的信任感,可以帮助父母解除各种疑虑,密切的与医护人员进行配合。小儿手术患者特别是婴幼儿手术患者最大的手术心理伤害是手术中需要与母亲分离,因此,在保证手术质量的前题,缩短手术治疗时间,即婴幼儿与母亲的分离时间,是小儿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心理保护的基本原则。为了有效的缩短母亲与手术患儿的分离时间,避免患儿因为剧烈的哭闹而造成缺氧、嘴唇发绀及胃肠胀气等症状,手术日当天让家长陪伴手术患儿至手术室正门口,手术室护士接患儿并在手术室门口协助麻醉医师对患儿先进行全身的基础麻醉,待患儿在母亲身边熟睡后,再将其接入手术室[2]。

1.2.2 术中护理

1.2.2.1 严格核查制度 手术患儿进入手术室时,接患儿护理要对患者的姓名、年龄、手术的名称及部位、术前用药情况、检验结果等资料,要特别注意询问患儿的禁食水的时间。

1.2.2.2 静脉通路的护理 患儿建立静脉通路后,根据手术的不同部位选取不同的静脉对患儿进行穿刺,于穿刺处留置静脉输液针。对较胖并且皮下脂肪较厚的婴幼儿,进行正常静脉穿刺比较困难,如有必要可以选择颈外静脉进行静脉穿刺,可静脉通路上接接T型延长管,以利于患儿的静脉输注给药。对输液量及滴速进行控制,新生儿应该采用微量泵输液。一般患儿按10mL/(kg·h)的速度进行补充,术中密切注意患儿的出血情况、血压及尿量等指标,随时对患儿的输液量进行调整,避免由于输液不足或输液过多而造成严重的后果。配制静脉输注药物时剂量一定要精确[3]。

1.2.2.3 气管插管的护理 术前禁食6-12h,婴幼儿喂奶停止4h,术前2 h所有患儿禁止喂水。常规准备好负压吸引器并进行调试,确保吸引工作正常,使其吸引压力保持在10 kPa左右,连接好吸痰管后放置于手术床右侧进行备用,术中随时对口鼻腔以及咽喉部的各种分泌物进行清除。小儿全麻时正确的平卧手术体位:肩下采用泡沫垫垫高,头后仰并且偏向一侧。如果患儿呼吸不畅,必要时行气管内插管,以帮助患儿呼吸。

1.2.3 术后护理 手术结束后,等到患儿的呼吸、循环处于稳定状态后,将患儿送至麻醉恢复室进行恢复,转移途中注意患儿的身体保暖,备好氧气袋,将患儿的头偏向一侧,观察手术患儿的呼吸及面色,以保证患儿的安全。做好与恢复室护士的交接班工作[4]。

2 结果

所有患儿在围手术期均给予精心的护理,无因护理事件造成的患儿影响,术前及术后患儿均未出现不安、恐惧、哭闹等表现,手术均顺利完成。

3 讨论

患儿极宜受周围因素的影响,当周围的环境发生改变,周围出现陌生的人员,均会感觉到不安及恐惧感,造成患儿出现不安、哭闹等表现。护理人员术前及术后应该给予患儿十分热情的体贴与关怀,并鼓励患者,让患儿的精神放松,并与患儿的家长沟通,一同帮助患儿放松心情,提高患儿的医嘱遵从性。

综上所述,对围手术期小儿全麻患者进行精心的个性化护理,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手术意外的发生,缩短手术的时间,是手术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刘晓红,楚更五,贾福军,主编.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85

[2] 王洁民.小儿全麻手术的护理干预[J].当代医学,2009,15(28):103.

4.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 篇四

小儿静脉输液是临床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抢救危重患儿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儿科护理工作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基本操作,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护质量、患儿康复及护患关系。我院急诊科在近年来平均每日输液量400人次左右,现总结护理体会如下。

头皮静脉穿刺的基本方法

1.1 血管选择 小儿从出生至3岁这一时期,头部皮下脂肪少,静脉清晰表浅,呈网状分布,血液可通过侧支循环回流,因此,这个时期的小儿宜选用头皮静脉穿刺。3~12岁的患儿头皮皮下脂肪增厚,头发厚密,血管不清晰,不利于头皮静脉的穿刺。从解剖位置方面讲,额正中静脉固定表浅,血管中粗,易穿刺,但输液过程容易渗漏,主要用于药物刺激性小,短时间内输液的患儿;眶上静脉表浅,清晰,输液时不易渗透漏;颞前静脉及颞静脉粗大,位置深,适用于大量输液及注射刺激性大的药物时使用。

1.2 光线的强弱 光线的明亮及照射角度,直接影响穿刺的成功率。光线太强瞳孔缩小,光线太弱瞳孔增大,明亮的自然光线是最理想的光线,静脉显得清晰,操作者眼睛不易疲劳,光线不好时,我科选用2 根30W日光灯,灯管在操作者前上方,距穿刺静脉在50cm左右,以保证充分的照明条件。

1.3 针头的选择 对于出生到3岁的小儿,一般选用412~512号大小的头皮针,用2~5ml注射器抽生理盐水并与头皮针连接。

1.4 进针手法 进针时针头与皮肤成10~15°夹角,针头斜面向上,右手持针,左手绷紧皮肤,直接通过皮肤刺入静脉,见回血后不宜再进,直接固定。如未见回血,右手抽注射器针栓,如穿刺成功,即可回血。

1.5 针头的固定 穿刺成功后,左手拇指固定针柄,用3~4条胶布固定,头皮针小辫绕圈后用1条短胶布固定于耳廓上,头皮针小辫绕圈范围不宜过大,以免在输液过程中被牵拉或碰掉,要特别提出在穿刺前要剃掉穿刺点周围毛发,以利于胶布固定。如遇到有患儿因哭闹或应用退热药物引起头部多汗而影响胶布固定时,可用头围固定法。长35~45cm,宽2~3cm的松紧带两端连接,套入头部,固定于穿刺点所粘胶布之上,可避免因出汗胶布脱落,拔针时不粘头发。

1.6 肥胖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方法 肥胖小儿头皮静脉不清晰,头皮脂肪厚,进针深浅不易握,我们掌握运用以下3点来进行操作:(1)肥胖小儿头皮边缘常有静脉显露,但管腔细回血慢。穿刺时要求持针稳,进针慢,感觉针头进入血管后,回抽注射器针栓,可见回血,证明穿刺成功。(2)根据静脉解剖位置,在额正中静脉,颞前静脉,耳后静脉等血管的相应部位,用手指横向触摸时,可触及“沟痕”感,触摸“沟痕”时可感觉静脉的走向及深浅,穿刺时进针角度15~20°,进针速度宜慢,有时进入静脉会有落空感,见回血时,穿刺成功。(3)小儿头颅沿额缝、冠缝、矢状缝、人字缝均有静脉走行。穿刺时摸清骨缝,进针角度45~60°,针头斜面进入皮内后,平行向前刺入,见回血,即可固定。

静脉穿刺及输液时的注意事项

2.1 在配药及穿刺过程中,严格按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操作。

2.2 穿刺时从静脉一端开始穿刺,逆行顺行均可,而不应从血管中段开始穿刺,以防穿刺失败,形成皮下瘀血,致整段血管模糊不清,无法再穿刺。2.3 固定胶布要牢固 固定时针头不能漂浮在皮肤上,以致针头移位,穿出血管,造成局部肿胀。

2.4 注意按压方法

2.4.1 拔针时先分离胶布,将消毒棉球放在穿刺部位,左手拇指沿血管方向纵向压住棉球,迅速拔出针头,这样可将进皮针眼及进血管针眼同时压住,以防皮下瘀血。

2.4.2 因血小板及其他凝血物质形成的“生理性止血”需1~3min,加之小儿在拔针时因疼痛及恐惧而哭闹时头皮血管内压力增高。固需按压3~5min。切忌边压边柔,揉搓可使已凝血的进血管针眼重新出血,发生皮下瘀血。

2.5 做好宣教工作 告知患儿家长在进行静脉穿刺前不要喂奶喂水,以免在穿刺过程中患儿因哭闹引起恶心呕吐,造成窒息,发生意外。进行穿刺操作前告诉家长协助约束患儿头及腿部的方法,可采取一人约束头部,一人约束膝部的方法,穿刺成功后可采用喂奶的姿势抱患儿,并适当约束患儿双手,以免患儿拔掉针头。

2.6 输液过程中要加强巡回观察以及时发现患儿面色,神志变化,及固定胶布的松动,针头移位,局部的肿胀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保证输液的顺利进行。3 心理护理

3.1 环境及氛围 我科护士均着淡粉色工作衣,头戴淡粉色燕帽,床单及窗帘为淡粉色碎花样,通风条件良好,灯光明亮,营造了一种活泼、愉快、轻松、亲切的环境,给人以温馨、愉快之感。

3.2 利用小儿注意力易被转移及喜欢表扬鼓励等特点,穿刺前安抚及逗引患儿,语调柔切、语言温柔、耐心和蔼,消除其陌生和恐惧感,尽量减轻他们的痛苦,以减轻哭闹。小儿哭闹时尽可轻轻拍一拍,摸一摸他们的脸颊、四肢等。并亲切、温柔的安抚他们,用爱心体贴和爱护他们受伤的小心灵。

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

4.1 提高自身修养,理解家属心情 患儿哭闹时,患儿家长心情紧张,心疼孩子,遇事易冲动,激动的 情绪会干扰护士的操作,因此,做为护士,要理解家长的心情,用自己博大的爱心和宽容心,理解和宽容患儿家长的过分语言及行为,用温和的语言化解家长的不安情绪。

4.2 克服急躁情绪,提高应变能力 护士在操作时一定要保持平稳的心理状态,集中精力,沉着镇静,从容不迫,排除干扰,工作忙而不乱,尽力做到1次穿刺成功。

4.3 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建立高度的责任感有利于护士在工作中加强学习,总结经验,并在工作中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利于提高护士的业务技术,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总结

5.小儿鼻炎的介绍和护理的方法 篇五

宝宝自身身体原因

1、宝宝鼻腔有一些疾病:一些鼻腔疾病久病不治会引起鼻炎,如鼻中隔偏曲、中鼻甲肥大、鼻息肉、变态反应性鼻炎、鼻腔异物等。

2、小儿鼻炎多数是过敏性鼻炎,可能是吸入过敏原和食入式过敏原。

3、宝宝自身抵抗力差,如过度疲劳、受凉受湿、营养不良,导致感冒,而感冒经过一周的治疗仍无法治愈,就会拖延成鼻炎。

4、宝宝可能因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咽喉炎等疾病引起并发症,导致鼻炎。

5、鼻腔用药不当或过量过久,形成药物性鼻炎:这主要是因为家长拿父母药物给宝宝治疗,因此,当发现宝宝患上鼻炎时,家长不要盲目用药给孩子治疗,以免造成药物性鼻炎,建议到耳鼻喉医院诊治,听从医生的建议。

雾霾让宝宝得小儿鼻炎的几率增大

宝宝外界环境

1、感冒后未及时治疗:孩子自认为年轻、身体好,觉得感冒不需要治疗,而感冒的后遗症之一就是鼻炎。

2、生活环境导致:学生长期处在教室里,空气清洁度差,粉尘等有害物长期刺激引起鼻炎。

6.小儿全麻术后的护理 篇六

选择我院200810~200906收治的高热惊厥患儿20例,男12例,女8例,首次发病年龄6个月~8岁,其中6个月~1岁11例,>1~3岁6例,>3~6岁2例,6岁以上1例。均符合高热惊厥的诊断标准[2]。惊厥发生在发热后4h以内6例,>4~12h 10例,>12~24h 3例,>1~3d 1例。惊厥发生时的体温:<38℃ 2例,38~39℃ 7例,>39~40℃ 11例。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惊厥患儿就诊时,家长往往十分焦虑,惊恐不安,医护人员应迅速到位,全力抢救,并守护于患儿身旁。处置惊厥熟练准确,以取得患儿和家长的信任,消除恐惧心理。患儿惊厥停止、家长不安情绪逐渐稳定后,应根据患儿和家长所能接受的程度介绍患儿病情及有关知识,指导家长掌握预防小儿高热惊厥的方法及惊厥的有效救治措施。

2.2 止惊 一旦患儿出现护理毕业论文范文惊厥,应就地抢救,使患儿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停止或减轻抽搐是急救的关键,反复的惊厥会导致脑细胞的损伤。首选针刺人中、合谷等穴位,情况紧急可用手掐人中至惊厥停止,也可遵医嘱给予止惊药物,缓慢静脉推注地西泮,同时肌内注射鲁米那钠,用5%~10% 水合氯醛灌肠,剂量为0.5ml/kg,尽量保留1h以上,以促进药物吸收。

2.3 吸氧 在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开通气道后,给予氧气吸入,迅速改善缺氧状态。待患儿面色由青灰或紫色变红润,呼吸规律后,给予小流量氧气吸入。当屏气时间长发绀严重时,一般的吸氧法如鼻导管法、面罩法等无法改变肺泡内PO2,只有用简易呼吸器才能解决这种短暂的呼吸暂停,扣紧面罩,挤压呼吸囊,压力视患儿大小而定,反复而有规律进行,以胸廓起伏为准,达到良好的通气效果。氧疗时应使用50%以下的氧浓,以防肺氧中毒或晶体后纤维增生症[3]。呼吸恢复立即停止。

2.4 高热的护理(1)在用物理或药物降温后,要密切观察降温情况,测量体温、脉博、呼吸1次/0.5h,观察患儿神志、面色,发现异常,及时处理。(2)皮肤护理:高热患儿在退热过程中,往往大量出汗,应及时擦干汗液和更换衣被,以防着凉。(3)口腔护理:高热时,唾液分泌减少,舌、口腔黏膜干燥,这时口腔内食物残渣发酵,有利于细菌繁殖,而引起舌炎、齿银炎等,因此,必须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4)卧床休息,注意营养和水分的补充:高热时,由于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减低,使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生成和分泌减少而影响消化吸收;但另一方面,分解代谢增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维生素等物质大量消耗,同时高热可致水分大量丧失(呼吸加快,带出更多水分,皮肤出汗增多)。因此,患儿必须补充水分和营养,多饮水有利于毒素的排泄。

2.5 加强营养,做好基础护理 患儿清醒后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富于营养的饮食,同时做好口腔护理,2次/d,给予生理盐水擦洗,保持病室空气清新,环境整洁,适宜的温度、湿度,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平整,及时更换污染的衣被,婴幼儿大小便后及时清洗、更换尿布。

2.6 出院指导 对患儿家属做好耐心细致的宣教极为重要。患儿出现发热,应及时测量体温,肛温在38.5 ℃左右即应予以口服百服咛、美林等降温;苯巴比妥为长效类镇静催眠药,对既往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在发热早期即应使用抗惊厥药,体温升至高热时,体内抗惊厥药已达到抑制惊厥的有效浓度,从而能抑制惊厥,有效预防小儿高热惊厥再发,指导家长在患儿体温37.5℃~38℃时即应口服;如患儿出现抽搐,指导家长以拇指掐患儿的人中穴;以另

一拇指甲掐患儿合谷穴,同时将患儿头偏向一侧,防止反流物误吸;将裹于纱布的压舌板置于患儿上下臼齿之间,防止舌咬伤;平时加强锻炼,以增强患儿的体质,按季节变化及时添加衣服,防受凉,上感流行季节避免到人多的公共场所活动。

2.7 小儿高热惊厥的原因及预防措施(1)婴幼儿的机体抵抗力弱,易患呼吸道感染而出现高热。(2)婴幼儿起病急,病情变化快,早期症状表现不明显,加之小儿不能主诉身体不适或主诉不全,易被监护人忽视,临床上患儿就诊的首发症状多为发热,且体温常迅速升高。

(3)婴幼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全,体温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婴幼儿的脑组织耗氧量大。大脑及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皮层对皮层下控制功能较弱,在高热时兴奋泛化引起大脑运动神经元异常放电而致惊厥。对于高热惊厥的预防,首先是增强小儿的抵抗力,加强体格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及避免感染和发热。体温的多变及其上升的速度影响惊厥的发生,温度上升快而高时易发生惊厥。体温超过38℃ 应立即降温,物理降温比药物降温更快、更有效。高热惊厥患儿应立即给安定或水合氯醛灌肠,同时采用物理或药物降温。是否服用抗惊厥药物预防高热惊厥目前仍有争论,必须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权衡长期预防性服药的得失,选好适应证。

7.ICU全麻术后患者的观察及护理 篇七

关键词:ICU,全麻术,护理干预

由于ICU患者病情危重, 在实施全麻术后, 容易出现的高危因素非常多, 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1]。因此, 在ICU全麻术后, 必须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并采用有效的护理干预, 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为此, 我院对120例ICU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分析,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于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120例ICU患者的临床资料, 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男68例, 女52例, 年龄15~87 (51.5±3.5) 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临床观察

在患者全麻未清醒前, 使病人平卧, 头偏向一侧, 并稍向后仰, 颈部伸直保持呼吸道通畅, 检查病人周围皮肤及术周情况, 安置好病人的输液及身上所带的各种引流管, 持续心电监护及血氧饱和度监测, 每15min进行一次P、R、BP检测, 每4h帮助患者测量一次体温, 并做好记录。给氧吸入量为3~5L/min, 维持Sp O295%以上, 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恢复及瞳孔变化情况, 若发现异常, 应及时告知医生。

1.2.2护理干预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如体位护理、切口护理、引流管护理、疼痛护理、发热护理及饮食护理等。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整体护理干预, 具体干预措施如下[2]: (1) 口腔护理。及时清理患者口腔中的分泌物、呕吐物, 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避免出现窒息, 并鼓励与指导患者咳痰, 必要时采用超声雾化吸入或鼻导管进行吸痰; (2) 引流管护理。要保持管道通畅, 并加强对导管的检查, 避免出现堵塞现象, 并妥善固定各种导管, 同时密切观察引流是否通畅, 并对引流液的量、颜色及性质等进行观察与记录; (3) 心理护理。在患者康复期间, 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的交流, 为患者解答有关疾病的各种问题, 由于患者在长期康复过程中容易产生各种不良情绪, 对病情的康复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的交流, 以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及不良情况, 从而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 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 使其主动配合护理工作。

1.3 观察指标

患者住院前向患者发放满意调查表进行统计, 调查表内容涉及护理方法、护理内容等方面的25道题目, 每题设为非常满意4分, 满意3分, 一般2分, 不满意1分;总分在9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 76~90分为满意;60~75分为一般, 低于6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 (非常满意+满意+一般)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如附表所示。

2.2 两组转入普通病房率比较

干预后, 研究组中共转入普通病房者70例, 转入率为100%, 而对照组中转入普通病房者56例, 转入率为80.00%, 组间比较差异明显,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在ICU重症病房中, 患者一般病情都比较严重, 而且患者在全麻术后受到麻醉药物的影响, 各种保护性反射未能及时恢复, 再加上患者的机体免疫力较低, 容易出现感染等高危因素, 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3]。因此在ICU患者全麻术后, 不仅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及生命体征, 还要根据其病情采用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从而有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 使其能转到普通病房中, 以降低医疗费用, 从而减轻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

在本次研究中, 通过对ICU全麻术后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 并对研究组患者采取整理护理干预措施, 其转入普通病房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明显提高。可见, 对ICU全麻术后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干预, 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促使患者转入普通病房, 且能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周品芳, 郑金钗.ICU全麻术后病人高血压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外医疗, 2010, 29 (7) :53, 55.

[2]张银福.全麻术后患者麻醉恢复期并发症临床评估及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3, 15 (8) :271, 270.

8.食管癌全麻术后苏醒期躁动的护理 篇八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0 年1 月~2014 年1 月在我院进行全麻下食管癌切除手术治疗的44 例患者。纳入标准:年龄30-70 岁;ASA分级为I- Ⅱ级;知情同意;静脉复合全麻或全凭静脉麻醉, 气管内插管;顺利完成手术。排除标准:术中出现呼吸循环障碍;合并精神心理性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男24 例, 女20 例, 年龄27~69 岁, 平均46.44±2.19岁;麻醉时间4.83±1.62h, 术前睡眠时间5.13±2.43h。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2 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麻醉时间与睡眠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后护理, 主要为术后等待麻醉苏醒。治疗组:在常规术后护理基础上, 给予积极的舒适性护理。 (1) 让患者保持平卧, 头偏向一侧, 维持呼吸道通畅。 (2) 专人守护, 适当放松约束带, 必要时升起床栏保护患者, 警惕坠床、拔管等危险事件。 (3) 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和血氧情况, 有异常及时处理。 (4) 管路护理:术后氧气管、胃管、尿管、引流管要妥当放置、保持通畅, 不可牵拉过紧。 (5) 随时评估痛疼情况, 酌情给予镇静、镇痛药品, 也可采用自控镇痛泵充分镇痛。 (6) 调节温、湿度, 避免过热、过冷。 (7) 所有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 避免频繁搬动, 动作轻柔, 事先做好解释工作。

1.3 观察指标

患者躁动评分标准:0 分:基本无躁动;1 分:只在接受吸痰等操作时出现肢体躁动;2 分:无刺激时即出现躁动, 需进行制动;3 分:强烈挣扎, 需多人强制制动。躁动发生率= (1 分+2 分+3 分) / 总例数 ×100%。

1.4 统计方法

选择SPSS19.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组间比较t检验, P<0.05 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躁动评分少于对照组, 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有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论

全麻苏醒期躁动是全麻手术患者进入麻醉后恢复室后出现的躁动情况, 主要表现为兴奋、躁动和定向障碍并存[2]。特别是有些食管癌患者对麻醉药的代谢比较缓慢, 术后呼吸肌不足以维持有效的自主呼吸, 且对术后疼痛和气管插管的耐受性差, 对患者的术后恢复极其不利。

充分进行麻醉药可能诱发各种生理效应知识的宣教, 减少或消除反射性反抗引发的风险。术后密切监测动脉血气, 观察患者气道通畅度, 确保患者静脉回流良好, 按时完成营养支持治疗。在患者麻醉苏醒期应随时进行镇痛评估, 给予充分镇痛, 缓解苏醒期由于痛疼引发的焦虑、恐惧情绪。治疗组躁动评分少于对照组, 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舒适护理能有效减少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陈慕瑶, 谢洁.全麻下食管癌手术后患者麻醉恢复期体位护理的比较[J].中外健康文摘, 2014, 12 (5) :207-208.

9.小儿全麻术后的护理 篇九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3月在我院手术室择期在全麻下行手术的患者200例,其中,男146例,女54例,年龄20~70岁,所有患者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男性患者无严重前列腺增生,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100例。实验组患者采用多模式护理措施(舒适护理+利多卡因胶浆+术后镇痛)留置导尿管,对照组于麻醉诱导后常规留置导尿管。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种类和时间、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手术患者术毕根据意愿留置术后镇痛情况也具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于麻醉诱导后常规留置导尿管,实验组患者采用多模式护理措施(舒适护理+利多卡因胶浆+术后镇痛):心理舒适,即术前1 d下午进行术前访视时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概括地介绍术中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和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如异物感、憋尿感、轻微疼痛感)。生理舒适,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将温度调至22~24℃,给患者盖上被服保温并根据其自我感增减,进行各种准备工作时尽量减少噪音刺激,医护人员要做到不要说与手术无关的话题,各种动作、处置、操作要轻柔,如患者感到口干不适,可用棉签湿润口唇,以缓解不适感,适当与患者交谈以减轻其焦虑心理,麻醉诱导前再一次讲解手术需要留置导尿的目的、简单操作过程,麻醉消退后尿道会有异物感、憋尿感、轻微疼痛感,属正常反应,在苏醒期尽可能的配合好,不要自已强行拨除,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损伤,从而安全、平稳度过麻醉苏醒期。操作舒适,选择粗细合适的气囊导尿管(尤其是男性患者),麻醉诱导后由巡回护士打开无菌包后先将1/2的利多卡因胶浆均匀涂于导尿管,再按操作常规,尿道口消毒后,先将利多卡因胶浆软管前端插入尿道2 cm并挤入余下的胶浆,将导尿管插入尿道。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毕麻醉恢复时苏醒期的尿道疼痛、血压、呼吸、心率和躁动情况。

1.4 评定标准

参考WHO疼痛病分级标准[1],根据患者的应激反应及麻醉医生和护士的评估进行测定。0级:无疼痛,稍感不适,安静,无尿意;1级:轻微疼痛,可忍受,有尿意,稍难受;2级:明显疼痛,刺激症状较强,但能忍受;3级:剧烈疼痛,刺激症状严重,不能耐受,患者强烈躁动。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次性留置尿管成功率比较

由于本研究排除了严重前列腺增生的男性患者和使用粗细合适的气囊导尿管,所以两组患者一次性留置尿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心率、血压、呼吸方面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和呼吸变化与术前相比有所变化,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术前与术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尿道疼痛及苏醒期躁动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患者尿道疼痛仅24例表现为微痛,其余均为无痛,苏醒期躁动16例,而对照组约1/3患者表现为剧痛,苏醒期躁动6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3 讨论

术中为了观察全麻手术患者的尿量及避免术中膀胧过度充盈而影响手术操作,需常规留置尿管。由于尿道有丰富的神经支配,副交感和交感神经分配于整个尿道,而交感神经纤维传递疼痛、触觉及温觉[2]。膀胱三角区及膀胱颈神经丰富,黏膜对刺激非常敏感,任何异物及炎症刺激都可引起尿急、尿痛以及腹部、会阴部的不适[3]。传统上术前留置尿管在病房进行,由于涉及到隐私的暴露,患者通常会表现出焦虑、紧张、恐惧等心理,从而给患者造成一定程度的痛苦。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患者的人性化服务日益完善,对于需要术前留置导尿的患者,目前提倡无痛导尿,即麻醉后进行留置尿管,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和恐惧,但此种留置导尿管的方法也带来另一个问题,就是手术完毕患者进行麻醉复苏时极度躁动,难以控制,尤其是男性患者因无法耐受而强烈要求拔出尿管,有些甚至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4]。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内有不少学者采取各种护理措施避免或减轻术后留置尿管引起的尿道刺激症状,如宋艳华[5]采取舒适护理模式能有效地缓解患者术后尿管刺激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变化。陶桂萍[6]认为术前解释可有效地减轻因留置导尿在全麻复苏时引起的尿道刺激症状。郑赛凤等[7]采用利宁胶浆可减少患者的疼痛感及尿道刺激症状。王芝静等[8]采用丁卡因胶浆能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全麻苏醒期躁动。据董爱琴等[9]研究认为盐酸利多卡因凝胶用于全麻术前表面麻醉下导尿,可减轻患者痛苦,降低苏醒期躁动。李晶等[10]认为现代护理工作者要深刻体会患者的感受和具备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提倡以德兴爱,关爱生命。

本研究认为,避免或减轻术后留置尿管的引起的尿道刺激症状,一方面要从生理上阻断伤害性应激源的传导,另一方面要精神方面给患者信号-尿道留置了导尿管,需要其配合。采用多模式护理措施(舒适护理+利多卡因胶浆+术后镇痛)能完全做到,通过舒适护理使患者放下怕留置尿管思想负担,安全舒适地接受操作,通过使用利多卡因胶浆和留置术后镇痛从生理上阻断伤害性应激源的传导。从研究的结果中可以知道,观察组的患者由于对患者采取了多模式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苏醒期烦躁和尿道刺激症状明显轻于对照组的患者,虽然观察组患者术后的心率、血压和呼吸与对照组较术前同样有所变化,主要是因为麻醉消退后手术切口出现疼痛有关,而对照组患者的由于没有从生理上阻断伤害性应激源的传导,心理上的辅导欠缺,患者在苏醒期烦躁和尿道刺激症状明显,心率、血压和呼吸与对照组较术前变化明显,研究中还发现两组患者中留置了术后镇痛(包括静脉镇痛和硬膜外镇痛)均无尿道疼痛等刺激症状较轻,苏醒期较为安静,术后的心率、血压和呼吸都较为稳定,尤其是观察组的患者效果十分满意。

由此可见,对全麻后留置尿管的患者应采用多模式护理措施(舒适护理+利多卡因胶浆+术后镇痛),既避免或减轻患者的痛苦,又可以使护理更具人性化、个体化,提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参考文献

[1]王志霞,赵玲.对手术病人术前留置导尿时机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3):22-23.

[2]杨翠芳,赵哲玲,肖华.全麻手术病人导尿时机的选择[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2):89-90.

[3]吴阶平,顾方六,郭应禄.吴阶平泌尿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163-1164.

[4]秦承伟,张励才,宋蕾,等.全麻诱导后置管尿管增加老年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6,26(2):129-131.

[5]宋艳华.舒适护理对全麻患者术后尿管耐受的影响[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8,30(3):295-296.

[6]陶桂萍.术前解释对减轻全麻术后留置导尿管刺激症状的效果观察[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9):67.

[7]郑赛凤,张慧珍,刘莉.利宁胶浆应用于男性导尿术中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22):2091-2092.

[8]王芝静,常玉林,刘秀兰,等.丁卡因胶浆导尿对降低全麻苏醒期病人躁动的观察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7,4(3):57-58.

[9]董爱琴,张顺利,袁芳,等.盐酸利多卡因凝胶导尿降低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的临床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0,7(4):80-81.

10.预防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的护理 篇十

方法:将300例热性惊厥患儿按年龄段进行分组,各年龄组随机分为两组,对干预组家长进行预防复发的护理干预,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护理,出院后对各组进行跟踪、随访,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干预组有12例复发,其余138例2年内未复发;对照组有38例复发,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对热性惊厥患儿进行预防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的护理干预,大大降低了小儿惊厥的复发率。

【关键词】 热性惊厥;复发;护理干预

热性惊厥(febrile convulsion,FC)是儿科常见急症,可有多种疾病引起,发病率为3%~5%,复发率为30%~40%,绝大部分预后良好,可部分FC后发生癫痫及后遗症[1]。

由于其发生时应激状态和易复发的特点,使家属出现恐惧害怕等负性心理,故有必要对此进行预防,我科1月~12月对150例FC患儿预防复发进行护理干预,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月~2012月,我院收治FC患儿300例,年龄6月~7岁,其中男165例,女135例,<1岁67例,~3岁125例,~6岁89例,>6岁19例。

病因上呼吸道感染196例,支气管炎53例,化脓性扁桃体炎39例,肺炎12例,所有患儿均符合热性惊厥的诊断标准[2]。

1.2 方法

将300例各年龄段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150例入院后给予预防FC复发的护理干预指导;对照组150例进行常规护理。

随访2年~3年,每3月~6月通过来院随访或电话问询等方式获取资料,随访内容为发热次数、用药情况、惊厥复发次数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将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干预组干预内容包括 5个方面:①发热的观察:指导家长学会观察体温变化,识别体温升高早期表现,发热患儿多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差、轻咳、不明原因哭闹、面色潮红、呼吸增快或面色苍白、四肢冰凉等症状,但也有部分小儿发热时精神正常,能正常玩耍,不易发现。

特别是有惊厥史的患儿,家长要严密观察小儿的行为和精神变化,如发现异常及时测量体温,并结合颈部皮肤灼热感估计是否高热。

②发热的处理:患儿发冷时适当予以保暖,减轻寒颤,一旦四肢转暖,应及时松解包被,以利散热。

体温上升过程中或体温超过38 ℃最易发生惊厥,应及时采取降温措施,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冰袋冷敷等,并教会家长擦浴的手法、部位、注意事项,观察患儿的神志、面色和全身情况,擦浴后30 min测体温,体温有所下将视为有效。

家中应常备退热药,正确掌握常用药物的剂量和用法。

密切观察体温,服药后多饮水以协助降温,降温处理后及时送往附近医院,切忌在患儿发热时不做降温处理而直接包裹送往医院,这样不利于散热,而导致途中惊厥发生。

③预防用药:苯巴比妥为长效镇静催眠药,它有抑制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或促进中枢神经抑制性递质r-氨酪酸(GABA)的作用,还有增强解热镇痛药作用,故可有效地预防及控制惊厥,在发热早期(体温>37.5 ℃)按3 mg/(kg·d)~5 mg/(kg·d),隔8 h服一次,间歇短程用药[3],直至热退停药。

并结合退热和治疗原发病。

④惊厥的紧急处理:患儿突然发生惊厥时,立即给患儿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松解颈部衣扣,随时擦净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指压人中穴(鼻唇沟上1/3处)合谷穴(虎口处),必要时用筷子或硬物缠上棉布放于上下臼齿之间,防止舌头咬伤,立即送医院急救。

⑤日常生活指导(重点预防感染):合理的膳食和起居教育,给予患儿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均衡膳食,以满足患儿生长发育。

注意休息和睡眠,多做户外活动。

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居室通风换气避免传染源防止感染。

预防接种或其他疾病需要用药时,应注意有无引起惊厥的潜在可能性。

2 结果

干预组150例患儿经2年的临床随访观察,仅有12例复发,复发率为8%;对照组150例患儿有38例复发,复发率为25.3%。

应用χ2检验,P<0.05,两组有差异(见表1)。

表1 300例热性惊厥患儿情况及2年随访结果统计

3 讨论

小儿时期任何突发高热的感染性疾病均可引起FC,其中以上呼吸道感染多见,多见于6个月~3岁患儿,在突发高热之际,主要是由于患儿大脑皮层功能发育不完善,各种较弱的刺激也能在大脑引起强烈兴奋与扩散,导致神经细胞突然大量异常放电而产生惊厥,惊厥次数少,发作时间短,不会对大脑造成影响。

FC是儿科常见急症,发病率3%~4%,以发热24 h内出现惊厥最多。

11.小儿全麻术后的护理 篇十一

1 临床资料

本组382例患儿均择期行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 年龄3个月至8岁, 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ASA) 分级Ⅰ~Ⅱ级, 手术时间20~45min。麻醉方法:氯胺酮2mg/kg, 阿托品0.1mg/kg, 异丙酚3mg/kg, 顺式阿曲库铵0.05mg/kg, 全麻诱导, 一次性推入, 放置喉罩, 连接呼吸机。相关并发症:咽喉部不适、胃胀气、漏气各3例 (各0.8%) , 喉痉挛2例 (0.5%) , 反流误吸1例 (0.3%) 。

2 护理配合

2.1 麻醉前配合

2.1.1 术前访视

术前1天了解患儿身体状况及各项检验指标, 特别要了解近期有无感冒等情况。与患儿及其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消除患儿对手术和麻醉的顾虑, 重点讲解术前禁饮、禁食的重要性。一般小于6个月的患儿禁食4h, 禁饮2h;6~36个月的患儿禁食6h, 禁饮3h;大于36个月的患儿禁食8h, 禁饮3h[1]。

2.1.2 麻醉前准备

手术室要求温度保持在24~26℃, 湿度5 0%~6 0%。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查对制度。准备好急救物品及器材, 吸引器处于备用状态, 协助麻醉医生准备好麻醉机、吸痰管、面罩、急救药品及复苏器材。

2.2 手术和麻醉中的护理

2.2.1 一般护理

患儿麻醉后去枕平卧, 头偏向一侧, 略头低脚高位, 便于手术操作。肩下垫一软枕, 保持呼吸道通畅, 四肢适当固定, 注意保暖。

2.2.2 调节气腹压力和流量术中气腹压力一般设定在

1 2 m m H g以下, 婴幼儿控制在1 0 m m H g以下。流量一般控制在3.0~3.5L/min, 以避免气腹压力过高。

2.2.3 病情观察

术中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等指标,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严格控制静脉输液滴速, 防止液体过快过多的输入引起严重并发症。根据需要调节手术体位, 避免过度头低位, 否则会引起胃胀气等并发症。

2.3 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2.3.1 反流误吸

术中患儿去枕平卧, 头偏向一侧, 不宜过度头低位。应用正压气道通气时, 压力不宜超过15cm H2O。一旦患儿发生恶心呕吐, 立即清除口鼻腔内分泌物。注意操作时动作轻柔, 避免损伤咽喉部。本组1例患儿在手术结束恢复自主呼吸时出现烦躁, 自口和鼻部涌出大量的液体及食物残渣, 面色发紫, 血氧饱和度下降, 肺部听诊闻及散在啰音。巡回护士立即配合麻醉医生清除患儿鼻部和口腔的呕吐物, 拔除喉罩, 吸引咽部的呕吐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加压给氧, 症状未见改善, 重新予气管插管, 遵医嘱静脉注射地塞米松, 待情况稳定后再行拔管, 病情缓解。

2.3.2 喉痉挛

密切观察患儿面色、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等指标有无异常, 进行吸痰时动作要轻, 不要过度刺激咽喉部, 一旦有喉痉挛现象 (如吸气时呼吸困难, 出现高调哮鸣音) , 立即停止对患儿的刺激, 用双手托起下颌, 面罩加压给氧, 并辅助呼吸, 按医嘱静脉推注地塞米松等, 若情况不能改善必要时使用肌松药, 协助麻醉医生进行气管插管。2.2.3漏气及胃胀气手术开始前协助麻醉医生将喉罩放置准确的位置, 以免因喉罩位置没对合好而发生漏气。术中避免将患儿放置过度的头低位, 以免膈肌上抬, 腹腔内压力升高, 致使气道压力升高而发生漏气。当手术医生因便于手术操作要求安置头低位时, 巡回护士应适当提醒。同时, 正压气道通气时压力宜控制在15~2 0 c m H2O[2]。

2.2.4咽喉部不适麻醉前选择大小合适的喉罩, 放置时动作要轻, 放入困难时避免强行置入。吸痰时也应操作轻柔, 避免动作反复, 不要过度刺激患儿咽喉部。

2.4 术后护理

手术结束后, 根据患儿情况适时拔除喉罩, 注意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是否正常, 适当给予吸氧, 有躁动时适当固定, 防止坠床。生命体征稳定后由巡回护士和麻醉医生护送患儿去恢复室, 途中注意安全和保暖。

参考文献

[1]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鉴.现代麻醉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420-1422.

上一篇:线描画《瓶娃娃》下一篇:22短文两篇导学案

相关推荐